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2021年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610新闻传播实务考研核心题库之传播学教程简答题精编

2021年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610新闻传播实务考研核心题库之传播学教程简答题精编

特别说明

本书根据历年考研大纲要求并结合历年考研真题对该题型进行了整理编写,涵盖了这一考研科目该题型常考试题及重点试题并给出了参考答案,针对性强,考研复习首选资料。

版权声明

青岛掌心博阅电子书依法对本书享有专有著作权,同时我们尊重知识产权,对本电子书部分内容参考和引用的市面上已出版或发行图书及来自互联网等资料的文字、图片、表格数据等资料,均要求注明作者和来源。但由于各种原因,如资料引用时未能联系上作者或者无法确认内容来源等,因而有部分未注明作者或来源,在此对原作者或权利人表示感谢。若使用过程中对本书有任何异议请直接联系我们,我们会在第一时间与您沟通处理。

因编撰此电子书属于首次,加之作者水平和时间所限,书中错漏之处在所难免,恳切希望广大考生读者批评指正。

重要提示

本书由本机构编写组多位高分在读研究生按照考试大纲、真题、指定参考书等公开信息潜心整理编写,仅供考研复习参考,与目标学校及研究生院官方无关,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立即处理。

一、2021年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610新闻传播实务考研核心题库之传播学教程简答题精编1.为什么说受众在传播过程中并不是信息的被动的接受者?

【答案】受众在传播过程中并不是信息的被动的接受者,这是因为受众的选择性因素的缘故。

(1)选择性接触:面对着众多的媒介信息内容,受众无法毫无选择地被动地注意所有这些内容并对它们作出反应。他们只能根据自己的不同特点、不同需求,有选择地使用媒介。

(2)选择性理解:这是指受众对已被接触和感知的大众传媒的信息所给予的意义,同传播者给予的意义是否一致,而理解的程度对于劝服来说是具有决定性的。

(3)选择性记忆:受从对自己所接触、理解的媒介信息,并非能全部长久地印入脑海之中,而只是有筛选地记住一部分内容。

2.简述贝尔对于人类社会的发展进程的分类。

【答案】(1)贝尔在其著作《后工业社会的到来》(1973年出版)中,从社会发展和社会结构变化出发来分析信息社会到来的必然性,对人类社会的发展进行了分类。

(2)贝尔在书中,把人类社会的发展进程区分为“前工业社会”(农业社会)、“工业社会”和“后工业社会”三大阶段,并做了这样的分析:“在前工业社会里,占压倒多数劳动力从事包括农业、林业、渔业、矿业在内的采集作业,生活主要是对自然的挑战。工业社会是生产商品的社会,生活是对加工的自然的挑战。在这个时代,技术化、合理化得到了推进。后工业社会是以服务业为基础的社会。因此,最重要的因素不是体力劳动或者能源,而是信息。

3.画出双向循环模式(即奥斯古德与施拉姆的循环模式)图,并解释其基本内容。

【答案】(1)没有传播者和受传者的概念,传播双方都是主体,通过讯息的授受处于你来我往的相互作用之中。

(2)该模式的重点不是在于分析传播渠道中的各种环节,而在于解析传播双方的角色功能;

(3)参与传播过程的每一方在不同的阶段都依次扮演译码者、解释者和编码者的角色,并相互交替这些角色。

4.简述传播效果(communication effects)概念的发展过程。

【答案】(1)早期的“子弹论”。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宣传的显著力量引起了人们对大众产播效果的早期关注。20世纪20、30年代,流行的观点认为,大众传播对受众具有强大的影响力,在强大的大众传播面前,受众是靶子,无法抗拒信息子弹的射击;

(2)随着传播研究的深入,20世纪40—60年代,将传播效果绝对化的子弹论遭到了新出现的有限效果论的否定。二战期间,以霍夫兰的军队研究和拉扎斯菲尔德的选举研究为代表的一系列研究,得出结论认为,大众传播的影响力极为有限。传播是传受互动的过程,受众是具有不同个性和特定的背景的个体,不是应声而倒的靶子;

(3)60—70年代之后的当代传播效果研究,又出现了肯定大众传播效果的趋势,出现了适度效果论和强大效果论。这些新的理论重新肯定了传播的力量,但不是子弹论的简单恢复。与早期的效果理论不同,这些理论强调从受众角度出发,来探讨传播的间接的、潜在的、长期的影响,并将传播过程置于整个社会文化环境中进行多元化的宏观分析。

5.为什么说“内省式思考”的过程也是一个社会过程。

【答案】①定义:内省式思考是内省的一种,指的是短期的、以解决现实问题为目的的自我反思活动。

②内省式思考通常在人遇到阻碍或面临新问题的情况下产生,与周围的社会环境、他人有着密切联系。在内省过程中,人的头脑会出现他人的形象,个人会分析和推测别人是如何考虑的,采取什么态度等,只有在与他人的联系上才能形成个人的态度轮廓,考虑自己应该怎么做。这个过程,也是一个重新建构自我与他人关系的过程,因此是一个社会过程。③米德认为,内省式思考是横向的社会过程,也是将过去和未来联系起来的纵向发展和创造的过程。是超越既有意义开创新意义、超越既有行为方式开创新行为方式,与人的未来发展密切相关的一种活动。

6.为什么说人际传播是“真正意义上的多媒体传播”?

【答案】人际传播在本质上是个人之间相互交换精神内容的活动,而精神传播需要物质载体,精神内容交换的质量如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它的媒体(符号载体)。媒体既是任何能够传播信息的渠道和手段。人际传播是一种高质量传播活动,它的传播渠道广,手段多,方法灵活。所以,人际传播,是真正意义上的多媒体传播。

7.传播障碍和传播隔阂的存在对社会的影响有哪些?

【答案】社会信息系统是一个存在着众多可变因素的系统,参与系统活动的个体或者群体是伴随着丰富的精神和心理活动的主体,这个特点决定社会信息系统比一般物理或者生物信息系统更为复杂,更具有不确定性,也更容易产生传播障碍和传播隔阂。

传播障碍和传播隔阂的存在会造成社会成员的认知、判断、决策和行动的混乱,带来一系列的社会问题,这些问题如果不及时妥善地解决,必然会影响社会的正常发展,严重的甚至会造成社会混乱和国家解体。

传播障碍和传播隔阂的存在是社会信息系统的一个必然现象。换而言之,社会信息系统与其他社会系统一样,永远处于平衡与不平衡、矛盾的存在与克服的辩证运动的过程当中。问题的关键在于,人类应该如何科学地认识和把握这些矛盾,不断找到解决矛盾的有效方法,把人类社会的发展推向更高的阶段。

8.简述教养理论的基本观点。

【答案】教养理论(cultivation theory),也称培养分析、涵化分析。美国传播学者G·格伯纳等人,在对电视内容及其影响展开了长达十多年的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教养理论。该理论认为,现代社会中大众媒介所提示的“象征性现实”(pseudo-enviromnent)对人们认识和理解现实世界发挥着巨大影响。传播内容通常具有特定的价值和意识形态倾向,这些倾向不是以说教,而是以“报道事实”、“提供娱乐”的形式传达给受众,它形成人们的现实观、社会观于潜移默化之中。这种影响不是短暂的,而是一个长期“培

养”的过程。格伯纳等人认为,大众传播的这种“培养效果”,主要表现在形成当代社会观和现实观的“主流”,而电视媒介在“主流形成”过程中尤其发挥着强大的作用,它可以超越不同的社会属性,在全社会范围内广泛“培养”人们关于社会的共同印象。

9.大众传播在形成“社会共识”方面起什么样的作用?电视媒介在形成“共识”方面具有什么样的独特优势?

【答案】“共识”是社会传播的一项重要任务。在传统社会,这一功能是由教育和宗教来承担的,而在现代媒介社会则成了大众传播的一项主要任务。大众传播通过象征事物的选择、加工、记录和传达活动,向人们提供关于外部世界及其变化的信息,用以作为社会成员认识、判断和行动的基础。教育和宗教的传播是在有限的规模和范围内进行的,而大众传播则把同一内容的信息传达到社会的任何阶层和任何角落。

优势:(1)电视拥有最多的受众,每天的接触时间最长;(2)不需要接触印刷媒介所必须的识字能力;(3)电视把视听觉手段结合在一起,拥有强烈的目击感、现场感和冲击力;

10.简要说明人际传播对大众传播过程和效果的影响的看法。

【答案】人际传播对大众传播影响——两级传播理论。信息从大众媒介到受众,经过了两个阶段,首先从大众传播到舆论领袖,然后从舆论领袖传到社会公众。它使人们认识到大众媒介渠道和人际传播渠道在人们信息获取和决策(态度形成和转变以及具体的行动)中的不同角色和作用。大众传播在人们的认知阶段具有重要作用;而在说服和决策阶段,人际传播的影响更显著。

11.流言及其传播特点是什么?

【答案】传播学中的“流言”是指在人们之间私下流传的、对公众感兴趣的事物、事件或问题的未经证实的阐述或诠释。这是一个广义的概念,它是英文“rumor”的译词,实际上涵盖了传闻、流言以及谣言等含义。流言传播是一种典型的“葡萄藤”传播形式。流言一般在人际间进行传播,具有速度快、反馈性强、易变形等特点。

12.“沉默的螺旋”理论的主要内涵。

【答案】(1)个人意见的表明是一个社会心理过程。一般而言,公众都会为避免陷人孤立而向环境屈服,迫于压力而转向“沉默”或附和。

(2)意见的表明和“沉默”的扩散是一个螺旋式的社会传播过程。一方的“沉默”造成另一方意见的增势,使“优势”意见显得更加强大,这种强大反过来又迫使更多的持不同意见者转向“沉默”。诺依曼的“舆论”定义——“围绕争论性问题,在没有孤立危险的前提下可以公开表明的意见”,是“为使自己不陷于孤立而必须公开表明的意见”。

(3)大众传播通过营造“意见环境”来影响和制约舆论。舆论的形成不是社会公众的“理性讨论”的结果,而是“意见环境”的压力作用于人们惧怕孤立的心理,强制人们对“优势意见”采取趋同行动这一非合理过程的产物。

传播媒介对人们的环境认知活动产生影响的因素有:

①多数传媒的报道内容具有高度类似性(产生“共鸣效果”);

②同类信息的传达活动在时间上具有持续性和重复性(产生“积累效果”);

③媒介信息的抵达范围具有空前的广泛性(产生“遍在效果”)。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