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课例研讨表格

课例研讨表格

课例研讨表格
课例研讨表格

课例研讨活动资料集

组长:

成员:

活动时间:年月日---年月日

学科教学现状观测课例()研究课执教内容:执教者

参加听课人数:人

材料积累:小组观测:张责任人:

教案:份责任人:

反思记录:份责任人:

听课实录:份责任人:

评议记录:份责任人:

主评记录:份责任人:

(附件一)课例教案预设

(转反面)

(附件二)课例试教评议

(转反面)

(附件三)课例公开研讨主评稿

(转反面)

(转反面)

(附件六)课例公开执教实录观察与分析

学科课堂教学中“四段法”教学模式课例观察案例与评析

(注)1.操作说明:组长可分工完成此表,每一小栏下星级评价,对“组合方式”可选择打√。

2.星级评价:分为三级,三星、两星、一星表示。

小组成员学习情况评价表

小组长组织情况评价表

课题研究研究课例2

《轴对称图形》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初步认识轴对称图形,理解轴对称图形的含义,能找出对称图形的对称轴,并能用自己的方法创造出轴对称图形。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思考和动手操作,培养学生探索与实践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领略自然世界的美妙与对称世界的神奇,激发学生的数学审美情趣。 教学准备: 教师:多媒体教学课件等。 学生:白纸、彩纸、剪刀等学习材料一份。 教学重点: (1)认识轴对称图形的特点,建立轴对称图形的概念; (2)准确判断生活中哪些物体是轴对称图形。 教学难点: 本节课教学的难点是找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知 同学们,老师剪了一个对称图形,你们猜猜看是什么呢?边说边出示对折后的图形(拿出大蝴蝶),当学生猜出是蝴蝶时,我问他为什么?将它打开,合住。再打开后并贴在黑板上。并告诉学生像这样的图形很多,想不想看的时候,一下子调动了孩子们的情绪。在欣赏的过程中,让学生感受对称的美,也使学生体会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又运用于生活。 (1)你们觉得这些图形美不美,它们有什么共同点? (2)这些图形从哪儿可以分为左边和右边?请再图中指出。 (3)你能剪出一个这样的图形吗? 2.实验。(小组讨论合作) (1)如下图,先把一张长方形纸对折,在折好的一侧沿折痕画图,用剪刀把图形剪下,再打开。 (2)学生动手操作。 (3)把你们剪的图形在沿折痕对折,你发现了什么? (板书:对折完全重合) 二、动手操作,理解新知 1.揭示概念。 (1)像刚才剪下来的图形就是轴对称图形。(板书课题:轴对称图形) 谁来说什么是轴对称图形? (板书:一个图形沿一条直线对折,直线两侧的图形能够完全重合。)

语文课例研讨活动记录

语文课例研讨活动记录 时间:2017年3月16日 地点:语文教研组活动室 参加人:王自红陈国宏张晓安张自录曹小利 主持:陈国宏 授课年级:八年级 授课人:陈国宏 研讨主题:汉中美食——面皮 研讨内容: 一、主题的确立 汉中面皮闻名全国,而在有小汉中之称的新集更是家喻户晓,外出做生意的农民都把卖面皮作为自己最有效的职业,其中不乏有发家致富者,面皮以其投资小见效快深受农民朋友的喜爱。本校地处农村,百分之六十的家长都在外做面皮生意,从小在父母的耳濡目染下,许多学生也都了解面皮,但未深入全面的了解。这次将综合性学习主题确立为汉中面皮,学生们一定会感兴趣,积极性也一定很高。 此次语文综合性活动“汉中美食——面皮”是选材本地区学生熟悉的内容,因地制宜,信息搜集比较容易。通过对面皮的前世今生的资料的搜集,设置“如何壮大面皮产业”这一现实问题。通过现状分析,展望面皮的未来,提高他们归纳信息和分析问题的能力,最终达到提高语文听、说、读、写的能力。 二、陈国宏老师做课例反思 本节课是一节展示课,我提前一种将活动的内容分成几个模块分发下去,成立了活动小组,指定了负责人,负责收集汇总资料,每个人都要参与到活动中来,主要培养学生的收集整理资料的能力,其次也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从这节课来看,学生确实也用了心,资料收集的内容很充实,有的小组还进行了提炼和归纳,主题鲜明,有层次。通过这次综合性学习,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体现出了语文综合性学习的实践性,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但也有不尽人意的地方,主要是学生搜集资料的途径太少,大

都依赖网络,对于没有电脑和网络的同学就起不到大的作用。其次是,搜集的资料太乱,重复拖沓冗长,统计的数据不够具体和准确。最后就是有的同学胆子太小,不敢上台做演示。这是我以后在教学中需要改进的。 三、课例研讨 1、张晓安:从整体来看,这节课上的不错,虽然是综合性学习课,但是课堂稳中有序,按部就班,一点也不显得乱。学生学习兴趣很高,争先恐后的发言,回答问题,课堂气氛活跃,学生的参与性积极性很高,用多媒体展示很直观,视频播放有效的提升了课堂效果,这虽说是一节展示课,但足以看出老师是在课外下了很大功夫的,这点很不错,是大家学习的榜样。美中不足的是学生胆子太小,不敢上台展示,也许是我们今天老师听课的原因吧。 2、张自录:陈老师的这节课课堂设计很新颖,我在平时上课的时候,一般不让学生查资料,都由老师代替学生查了,上课的时候由老师展示给学生看,对学生的动手能力没有得到锻炼。今天陈老师的课由学生上讲台展示自己搜集的资料,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也锻炼了学生的胆量,提高了他们的兴趣,调动了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了他们搜集、整理、处理问题的能力,体现语文综合性学习的综合性和实践性。 3、曹小利:陈老师这节课确实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课堂气氛活跃,大家争到发言,这在我们学校是很少见的,可见老师是花了功夫,学生也是用了心的,这一点应该是我们学习的。其次现在学生视野太窄,搜集资料的渠道有限,而且这次选题也是针对新集这个地域特色,资料匮乏,但是从学生展示的资料来看,内容还是很丰富的,可见,只要想做一件事,尽管困难再大,只要有决心,就一定会成功的。通过这节课学生得到了锻炼,老师也增长了不少知识,这就是教学相长吧。 4、王自红:新课标将综合性学习列为语文教学五大板块之一,大概就是针对当前的语文教育现状而来的,现在学生两耳不闻窗外事,见到困难就躲,只要是动手操作的都不愿伸手,只等现成的,而综合性学习就要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体现它的实践性,陈老师

课题研究案例

《漫游语文世界》教学设计 王军英 [活动设想] “口头为语,书面为文,生活即语文”,生活需要语文,语文调剂生活,生活中处处有语文。语文不仅是一本教科书,更是形式多样的生活!可以通过学生的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的实践活动,给学生一个展示自己的个性和特长的广阔空间,使学生在自己感兴趣的语文调查活动中积累语言,全面提高语文素养。 1、通过本次活动,使学生充分认识到语文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2、通过讨论、探究,引导学生多角度地观察生活,发现语文世界丰富多彩的内容,提高学习兴趣。 3、通过收集生活中鲜活的语言现象,了解正确使用母语的重要性。 [活动目标] ①通过此次活动,沟通课堂内外,引导学生注意生活中的语文现象。使学生充分认识语文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②引导学生搜集家庭、学校和社会生活中的最新鲜、最活泼的语言现象。 ③通过写作练习,引导学生多角度观察生活,发现语文世界丰富多彩的表现形式,写出自己对社会生活中语文运用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 [活动重点] ①搜集语言现象并归类整理。 ②表达自己的独特感受。 [课前准备] (1)学生按语文能力和素养的高中低进行搭配分组,每组10人,推选一个组长负责,带领本组人员合理分工,高质量地完成任务。 (2)把收集到的资料进行归纳整理,写出书面展示材料(可以是文字、图片等各种形式),确定展示方式(如资料展览、抢答等皆可),作好展示准备。 (3)时间2周。 [活动要求] 1、成果积累与展示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完成,小组成员共同参与,营造良好、热烈的学习氛围。 2、各组对搜集的内容要精挑细选,避免重复累述,每组展示时间控制在6分钟左右,整个活动控制在45分钟以内。 [活动评价] 活动评价应着重于学生的探究精神和创新意识,尤其要尊重和保护学生学习语文的自主性和积极性,鼓励学生运用多种方法,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多样化的探究。活动评价以学生的自我评价和互相评价为主。评价可包括以下几方面: 1.调查的内容具体、属实,能真实地反映生活中处处有语文。 2.所搜集的资料是否具有新颖性、典型性。 3.发言是否具有自己的独到的见解和独特的感受,语言的表述是否流畅、清晰,声音是否洪亮,语调是否富有表现力和感染力。 4.小组成员参与意识强,合作融洽,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能及时补充,发挥群体作用。 [实施过程] (一)活动前的准备

课题研究案例分析完整版

课题研究案例分析集团标准化办公室:[VV986T-J682P28-JP266L8-68PNN]

《在活动中提高小学低年级学生识字效率的研究》课堂实例分 析 字理识字教学片断 《一去二三里》教学片断(一): 师:看看这些字宝宝,你有什么好办法记住哪个字吗? 生1:我多读读就会了。 生2:我也看着拼音拼一拼读一读就会了。 师:请你看看这个字。(指十)你觉得它跟什么很像? 生:像加号。 师:是啊,十就像一个加号。那用这样的想象的方法,你能记住谁呢? 生1:二像一个等号。 师:是的。只不过二的两横不样长,等号的两横是一样长的。还有吗? 生2:一像一个减号。 生3:七像是t。 师:老师还能用编故事的方法记住一个字。请你听故事,猜猜是哪个字。有个儿子很不听话,他的爸爸很生气,就把儿子关在了一个四四方方的小房子里,让儿子把脚伸得直直的。猜猜是今天学的哪个字? 生(几乎是异口同声的):四 师:为什么是四呢?生1:四的外面就像是四四方方的小房子,里面有个儿。师:是啊!看,竖,横折勾,(师板书)这就是四四方方的房子,儿子关在房子里(书写撇,竖弯),但儿子的脚是直直的,所以没有勾,爸爸把他关在房子里,当然要关上门。(书写横)齐读四 师:记住了四。老师还有个谜语。听:入字分开! 生1:是八。 师:为什么是八呢? 生:因为入字的撇和捺分开就是八。 师:真聪明!看,入的撇和捺是并牢的,八的撇和捺是分开的。(板书入-八)师:再猜一个,几字出头! 生1:是儿。 师:有点像,但我说的是几字长出头来了。看这是几,他会怎么长出头呢(板书几) 生2:是九。 师:非常正确!你是怎么猜到的? 生:九字的一撇长到上面了,就像那个几字长出头了。 师:会观察还会思考!很好!我们又用猜谜语的方法记住了最难的两个字。读读(指板书齐读入-八,几-九) 师:刚才我们想出了很多记字的方法,看(指着板书)用想象的办法记住了一二十七,用编故事的方法记住了四,还用猜谜语的方法记住了八和九。以后,我们在学习生字的时候就可以用上以上的方法。 《一去二三里》教学片断(二):

家校共育的案例研究-课题

《家校共育的案例研究》实施方案 为贯彻国家和山西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深化教育改革大力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和《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落实教育部等七部委下发的《全国家庭教育指导大纲》、《关于进一步加强家长学校工作的指导意见》等文件精神,充分发挥家庭的重要教育功能,实现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有机结合,进而探索有效的家校共育模式,使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保持有效沟通,形成教育合力,促进学生在品德、学业以及身心各方面的良好发展。我校响应山西省教育科学研究院关于提出《家校(园)共育模式的探索与研究》的课题研究在本校范围内开展家校共育的案例研究的探索与实验。特制定实验的实施方案。 一、研究背景和意义。 马卡连柯说“从最广义的教育来说,它是一个社会的过程。所有的人,所有的事物和现象,都在教育着儿童,但其中最重要的是人,在人当中,父母和老师占首要的地位”。可见,孩子这棵小树的茁壮成长是父母和老师协同合作,科学合理的浇水、施肥的结果。 家庭教育是学校教育的支柱和基础。它早于学校教育,更早也更直接的影响着孩子,决定着孩子的成长。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启蒙老师,从孩子牙牙学语开始父母的举手投足,一言一行都是对孩子的隐性教育,是人类行为举止在孩子心中的刻画。所以父母的言传身教对孩子的影响是长久的,是至关重要的。父母是孩子教育的第一责任人,而老师是学生能否接受科学的、领先的教育的关键。正如我前面说的那样,“孩子这棵小树的茁壮成长是父母和老师协同合作,科学合理的浇水、施肥的结果”。由此,探索科学的、行之有效的家校共育模式对于新时期的学生健康成长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同时也能丰富学

课例研讨情况记录

课例研讨活动记录 单位学科主持人应到人数实到人数时间齐家务小学数学李振兴12 10 2018.4.27 研究主题在高效课堂中如何把小组合作学习落到实处 授课人高莎莎授课年级六年级课题圆的周长 主题确立 新课程改革要求“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小组合作学习”是被广大教师乐于采用的一种全新而有效的学习方式。然而,传统课堂教学是以行政组划分、从前往后一字排开,学生都面向黑板,课堂上小组合作探究很不方便,因此有时讨论也是流于形式或干脆不让学生讨论,而高效课堂正是顺应时代的要求,将班级分成六人左右小组若干个,每个小组同学围坐在一起,既便于相互交流又便于管理。 在实践的过程中我们遇到的一个核心问题是:怎么样组织好高效课堂“小组合作学习”。把班级分成若干小组,以小组为单位组织教学,并不等于“小组合作学习”落到实处了。通过实践与反思,我们意识到要充分发挥“小组合作学习”的作用,提高小组学习的效果。 活动程序1.主题之下选择一节课,组织观课活动,记录课堂教学全过程; 2.确定评价、分析和研究的视角和重点,进行个人反思和集体研讨;3整理个人反思集体研讨结果,对课堂教学全程记录材料进行再分析; 4.提炼课例主题、寻找理论支撑,形成观点或认识; 5.从材料中选择典型部分,将观点与材料组织起来,形成文本; 6.文本修改完善。

案例呈现 课例反思本节课是在学生学习了“圆的认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教学中,注意从学生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索、积极参与,主动获取圆的周长的有关知识.具体有以下特点。 首先,在复习长方形、正方形周长的基础上引出圆的周长。上课开始,通过让学生回忆什么是正方形和长方形的周长及思考正方形和长方形的周长与什么有关系,来引出圆的周长,并让学生围绕课题提出问题。这不但体现了让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为基础进行数学学习的理念,同时,也为本节课探索圆的周长与什么有关系指明了方向。 其次,在新课教学时,突出学生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教师通过设计一个个生动的教学情境,让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对圆的周长及圆周率的探索过程中去,通过动手操作、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方式,使学生深刻地理解圆的周长的含义,发现圆的周长与直径的关系,掌握求圆的周长的计算方法。 其三,练习设计具有层次性、针对性和综合性,既有帮助学生理解圆的周长、圆周率概念的练习,也有让学生运用公式直接计算圆的周长的练习,还有让学生综合运用有关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综合性练习。通过练习,有利于学生对概念的理解,巩固圆的周长的计算方法,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课例研讨李振兴: 高老师能很好的驾驭教材,突出本课的重难点:让学生能运用分数表示一些事物,解决实际问题,充分体现了新课程强调的体验性学习。首先从分一块巧克力的情景,激发学生分东西的兴趣。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自己想办法分巧克力,有的学生不知道怎么分,教师并没有急于给出答案,而是让学生自己想办法,这就很好的锻炼了学生的分析能力和动脑思考的能力。最后学生说,分成两半,但是两半,有什么要求,要一样大小,接着教师顺势导出要平均分,这样的数叫做分数。这样出现分数,体现了分数的实际需要性,学生对分数的产生印象深刻。但这样做,我觉得也有点不足的地方,学生对分数的认识受到了局限,教师可以多说一说生活中其它的例子,让学明白所有的事物的一半都可以用二分之一来表示。

最新《初高中化学衔接期教学的课例研究》课题研究方案

《初、高中化学衔接期教学的课例研究》课题研究方案 徐州三十五中学王澍 2008年12月 一、课题的提出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如何进一步落实新课标,切实提高教学质量,是每一个教师要直接面对的问题。一段时期以来,高中化学难教难学己经成为一个不争的事实,这不仅仅是教学层面上知识的增补的问题,更主要的是学生获得知识的方式转变的实践问题。我们在实践中发现,初高中化学衔接期的教学中有着明显的“台阶效应”存在。我们注意到,学生刚进入高中阶段的化学学习,存在学习内容脱节和学习方法滞后的现象,学生在刚刚开始高一化学时往往不知所措,很难在较短时间适应高中化学学习,学生学习兴趣不高,成绩两极分化现象严重。 在现阶段开展初高中衔接期化学教学的课例研究,旨在提高化学课堂教学效率,有效缩短高一学生化学学习适应期,消除化学学业成绩的两极分化严重现象。 二、课题核心概念界定 “衔接”在《现代汉语词典》中的释义是:“事物相连接”。在《新华词典》中对衔接的释义是:后一事物与前一事物相连接。 所谓初高中衔接期是指学生进入高一后逐步适应高中教学的过渡期。对于不同的学生,衔接期的长度不一,一般认为是从进入高一开始至高一下学期期中前后。初高中化学衔接期教学的课例研究以高一化学衔接期的课堂教学为实践基础,运用新课程理论,对在高一衔接期的课堂教学案例进行分析研究,并提出相应的教学对策和建议。 三、初高中化学教学衔接研究概况 通过对国内有关的学术刊物(如《中学化学教学参考》、《化学教育》、《化学教学》、《中学化学》、《课程·教材·教法》、《中小学教材教学》等)、教育网站(如“中国化学课程网”、“中学化学资源网”等)和国内有关学术论文进行查阅后的分析。本人把检索到的资料进行汇总整理,认为对初高中化学教学衔接这一问题的研究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从20世纪80年代至本世纪初,即新课程改革前对化学教学衔接问题的研究。这一阶段研究数量少,研究具有以下一些特点:第一,强调衔接教学主要以知识衔接和教法衔接为主,学法衔接却很少涉及,衔接对策的重点是高中化学起始教学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领域与初中的衔接问题;第二,这一时期的研究,多数是强调重视高中该如何做,而忽略初中教学对教学衔接所起的作用。 2003年至2007年前后,新课程改革实施初期(或过渡时期),也是初高中化学教学衔接研究发展的第二阶段。这一阶段的研究受到新课程实施的导向作

数学课例研讨发言记录

第一学区片数学课例研讨发言记录 活动主题:新课程理念下,如何打造有效的数学课堂 时间:2012-5-16 地点:一小多媒体教室 主持人:赵丽梅 参加人:学区片全体数学教师 组长: 各位老师,大家好! 刚才听了张彩霞老师的讲课,接下来我们就他的这节课进行课例研讨。在此,我们请在座的各位老师提出宝贵的意见,以改进我们今后的教育教学工作。在研讨的开始,我先向各位老师们介绍一下本次活动的主题,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推进和校本教研的逐步深入,我们的数学课堂出现许多可喜的变化,如有学生合理甚至“离奇”的猜想,激列的争议,喜出望外的惊讶,更有学生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沉思等等,但由于新教材留了给我们太大的教学空间,有的教师拿着新教材,却唱着过去的歌谣;有的照搬照抄一些优秀教师的教学设计、教学方法,教学时心中无学生,目标虚化、内容泛化、教学过程形式化,这些现象导致某些数学课堂低效、无效、甚至负效的情况时有发生,因些,本次课例研讨我们把问题聚焦在“新课程理念下,如何打造有效的数学课堂”这一主题上面。 下面,先请张彩霞老师对“年、月、日”这节课进行一下反思。张彩霞:

我在设计这节课时把本节教学的重点定位于:把数学知识还原到生活中,让学生经历知识形成的过程,通过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方式掌握年月日的知识,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运用良好学习方法自主学习的能力。备课时,从课的容量上来看,量确实较大,对于三年级的学生来说,要在40分钟内认识时间单位年、月、日,会计算全年天数等,存在着一定的困难。通过上这节课,我觉得本节的目标定位准确,通过教师的引导,学生在活动中进行学习,课堂设计落在实处。 《数学课程标准》提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以有的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景,引导学生开展观察、操作、推理、交流等活动。使学生通过数学活动,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去观察事物、思考问题,激发对数学的兴趣,以及学好数学的愿望。在本课中,我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让学生观察天体运动,使他们知道年月日是怎样产生的,从而激发学习的兴趣,并提出教学目标。在练习环节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出示问题。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因此,我在教学本课时,让学生在具体的操作活动中进行独立思考,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意见,独立思考后才让学生之间进行交流,这样使每名学生都“动”起来,从而避免有些学生“坐享其成”“人在课堂身在操场”的不思维的这样一个误区。如教学大小

课题研究教学案例4个

课题研究教学案例分析 一、把活动还给学生 在讲授探索三角形全等的条件这一部分的内容时,新课改要求学生在实际动手过程中思考,并最终得出三角形全等的条件,教材中设置了几个做一做,已知几个边角条件,组织学生作出三角形,通过观察测量最后得出结论。以此作为本节内容的探索过程。 在上本节内容之前,我有幸听了几位老师讲授关于探索三角形相似的课,之后,我发现几节课存在着一个共同的问题:学生在老师的组织下作三角形,之后在老师的要求下测量了三角形三边的长度,然后老师对测量的结果进行了分析并做了总结,整个过程,学生动手的主动性没有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也非常压抑,使得学生对于老师得出的结论云里雾里,随声附和,整个探索的活动过程不像是学生的学习过程,更像是课堂的一个组成部分。活动的主体不是学生而是老师。 活动的主体应该是学生,活动过程中的思考空间也应该属于学生,其中最关键的步骤是要让学生明白:自己现在正在做什么,为什么要这么做,下一步要做什么,最终我们要通过活动得出什么结论。基于上述思考,对于探索全等三角形全等的条件这一节内容,授课时在组织探索过程进行之前,我详细有条理的说明了我们要做什么,为什么要这么做,最终要得到什么。具体为:两个三角形三角相等三边相等,那么两个三角形全等,如果运用定义来说明三角形全等非常麻烦,能不能运用尽可能少的条件证明两个三角形全等呢?这几句话说出来很简单,但一定要取得学生的认同,达到思维上的共识。之后告诉学生:如果我们利用已知条件作出的三角形一模一样,那么就可以说明已知的条件可以证明三角形全等,如果作出的三角形不一样,那么已知的条件不足以证明三角形全等,在学生认同了这一点之后再进行探索活动。我想如果把这个活动看作是一个游戏的话,在游戏之前让每一个学生都明白这个游戏的游戏规则非常重要,只有这样才会有更多的学生真正地参与到活动中来。这样的活动才是属于学生的,这样的课堂也才会属于学生。 二、把思维的权力留给学生 在讲授一元一次方程的应用时有这样一道题目:一个角的补角比这个角大40度,这个角是多少度?这道题的解题步骤是:设这个角为x,则这个角的补角为:1800—x,根据等量关系列方程得:1800-x-x=400。学生听完部分学生说懂了,还有一部分学生沉默不语,我正准备再讲一边,一位学生在下面喊道:“老师,我还有一种方法”。我点头,这位同学随即上黑板写出方程:x+x+400=1800。我还没有说话,下面很多同学喊道:“老师,我也是这样列的”。上黑板列方程的那位同学是这样说的:“设这个角为x,那么它的补角为x+400,根据等量关系列方程得:x+x+400=1800”。说罢,很多同学附和着:“这种方法简单”。 我很迷惘,补角表示为1800—x,与表示为x+400,这两者到底有着怎样的区别?,前者要求学生用字母表示未知量,与后者相比前者对学生的思维要求更高一点。于是我想:对于一道针对新知识的应用题目,学生运用已有知识可以解决,再要求学生运用对于他们来说陌生的复杂的思维去思考是没有必要的,这样的题目无益于对新知识的理解掌握,相反会让学生无所适从,练习的过程是学生思维提升的过程,而这样的题目显然有碍于学生思维的发展,我想在学生原有知识的基础上符合学生思维习惯的题目更有益于学生思维的提升和知识的建构。所以在教给学生知识之前应该下大功夫去研究学生的知识体系。以便更加有效的调动学生的思维,更快更好的促进学生的发展。 回想那一节课,如果我稍微急躁就变成了课堂的霸王和思维的镇压者。我深深的意识到:学生不应该是老师教会的,而是他们自己学会的。否则知识永远不是他们自己的,迟早要还给老师。 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不应该只停留在形式上,应从思想上达到真正的转变。 课题研究教学案例分析

小课题研究报告范例

小课题研究报告范例

李晨丽 在江油市的一些商业旺区、主要街道,细心的人们就会发现,在这些地方的两边街道设置有许多垃圾分类箱————就是一个黄色和一个绿色组合成的垃圾箱(右图),绿色箱内装可回收垃圾,如纸类、塑料、金属、玻璃等,黄色箱内装不可回收垃圾,如瓜果皮、剩饭菜、灰土等。但是我们却发现这些垃圾分类箱虽已设置许久了,几乎未起到任何分类作用,这是怎么一回事呢,为什么市民不按提示将垃圾进行分类投放呢?于是我们在老师的指导下对这个问题展开了系列调查研究。

目前,江油市禅城区的一些主要商业区、街道设置的垃圾分类箱已经“名存实亡”。通过对主要商业街的垃圾分类厢内垃圾投放情况、市民和行人对垃圾分类的认识、以及政府等相关单位负责人(如环卫处有关领导和环卫工人对这一环保工作是如何实施的)的调查,找出了垃圾分类箱“名存实亡”的主要原因,而环卫工人在清洁时不进行垃圾分类,主要原因是垃圾清洁工具不够完善症结点,并且研究出适于环卫工人的新型垃圾分类手推车。 调查方法:实地考察网上查询询问居民 1.朱熹公园:公园大部分场所的卫生还是很不错的。但是入口出有许多摊点,商贩们随地乱扔垃圾袋,没有及时清理,垃圾积累过多。公园内的垃圾筒周围脏乱不堪,垃圾筒上虽标有分类回收,但是一些游客把垃圾扔在垃圾筒周围,导致垃圾筒周围弥漫着一股难闻的气味,并滋生了许多蚊虫。

2.小区:有些居民小区的环境卫生做得很好,他们有把垃圾进行集中处理。有些则很差。在西门附近的一个小区里,居民的生活垃圾大多扔在楼底的绿化草坪上,且没有及时清理,同样造成垃圾的积累,污水也经常倒在草坪上腐蚀土壤。 3.餐馆:尤溪城区的餐馆的环境卫生状况总体较次,特别是学校周边的餐馆,不仅占用了人行道,还把污水直接倒在人行道上,使得人行道变得黑乎乎的。餐馆内地面积水杂物乱放。在一家餐馆里发现:在餐馆的储存室内一片杂乱的景象,一筐废弃的餐具堆在走道上,旁边的几筐青菜和萝卜直接放在地面上。工作人员的衣服晒在一边,屋子中间还有几把椅子。 4.校园:校园环境卫生挺不错,美中不足的是垃圾箱周围“污染”严重。垃圾乱扔,污水横流,一股臭味弥漫在周围,路过的人都捂着鼻子。 5.菜市场:我们选了南门市场进行调查,发现:南门市场的环境卫生问题突出。这种情况一直存在。市场内部充斥着各种腥味,地下随处是菜贩子扔下的烂菜叶、生活垃圾、污水、家禽粪便、鱼的五脏,使得走道路滑难行,且到处是成群的苍蝇飞来飞去。这些废弃物往往被扔到河里,进

【精选报告类范文精选】科学课题小研究报告

科学课题小研究报告 一、问题的提出 “事实学习”课型是自然学科的重要基础课。其教学的中心内容是指导学生认识自然的事实,包括认识事物的名称、个体的显著特征、认识事物和现象变化的结果、过程。其典型课例有《生活中的静电现象》、《空气》、《岩石》、《铜、铁、铝》等。在“事实学习”课型中,包含许多基本的科学知识,强调对事物描述的准确、对事物性质的理解、对特征或变化结果的认识。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过分看重学生是否掌握了全部的知识,是否记住了事物的特征或变化的结果,而忽视调查、观察、设计、实验、收集数据、探讨等活动。教师也往往容易满足于学生规规矩矩地学,老老实实地记、听,以致相当多的学生对自然学科不感兴趣,甚至厌恶。要改变这种现状,就必须改变听、读、学、记的教学方法,改变以知识为重点的教学,运用探究的方法实施“事实学习”课型的学习。 二、探究为中心实施“事实学习”课型教学的理论依据 (一)探究教学能有效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育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学生的学习动机是多种多样的,但主要受学习的目的性、学习的成就感、学习中的交往和认识兴趣四个因素的影响。其中,兴趣是推动学生学习的一种最主要的内部动力。依据起因不同,兴趣可以分为直接兴趣和间接兴趣。因此,坚持兴趣在教学中的作用,就要求自然教学中加强动手“做”科学和体验探究过程,强调运用探究为中心的方法进行科学教育。 (二)探究教学有充分的理论研究基础

“事实学习”课型教学中,认识的物体和现象都紧密联系着学生周围的生活。例如青蛙、水、空气、铜、铁、铝、蚂蚁、根、叶、四季的的特征等事物和现象,学生经常接触到而且十分感兴趣。因此,要将这些兴趣稳固下来,成为学生深入研究科学的内驱力,就必须通过以探究为中心,实施“事实学习”课型的教学。 三、以探究为中心实施“事实学习”课型教学的教学目标 以探究为中心实施“事实学习”课型教学的教学目标框架是以自然事实和现象的知识为载体,以探究过程的操作和体验为途径,培养学生良好的科学素养。 1.让学生充分体验对自然事实探究的过程和乐趣,形成对科学探究的强烈兴趣和好学求知的欲望,形成认真细致、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培养勇于探究、不断创新的精神,形成科学的世界观。 2.培养学生具有对简单的自然事物和现象进行分析、综合的能力,初步具有科学探究的能力,了解探究的基本程序和方法; 3.认识自然事实的形态、构造、性质、变化。 四、教学策略 (一)精心选择教学材料的策略 材料是探究的基础,要设计以探究为中心的教学过程,首先必须精心选择、准备有结构的材料。所谓材料的结构性是指材料与所要进行的探究活动有密切的联系,学生通过对材料的摆弄能揭示自然事实的性质和特征,体现探究过程的科学性和合理性。例如《电磁铁(一)》的教学,一位教师选用三套不同的制作电磁

课题研究反思

小学数学小课题研究案例和反思 课改几年来,对于研究性学习,专家和老师们进行了各种解读和实践,人们越来越认识到,研究性学习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改变学生学习方式的有效教学手段。作为研究性学习的一个载体——小课题研究,是我们提倡的一个学习活动,不少老师进行了有效研究。提出了问题的生成有三个方面,其中一个方面是“教师开发教材资源”。这个想法与作者几年的做法不谋而合。个人也觉得,小课题研究,要有实效就必须有可操作性,不然的话,徒有了小课题的外形,而达不到预期目标。下面是我在教学中的一个小课题研究的案例,借助这个案例来谈谈我们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有效利用教材资源进行的小课题研究。[ 案例] 球从高处自由落下,每次接触地面后弹起的高度是前次下落高度的。如果球从35米高处落下,那么第二次弹起的高度是多少米? 这是一道很普通的思考题,在处理这一题时,为了激起学生的探究兴趣,我给学生说起古希腊的哲学家亚里土多德的故事:亚里土多德是古希腊的哲学家(384-322B.C),是一位知识渊博的伟大学者,那时候的哲学包括一切学科。亚里土多德通过大量的现象观察总结了当时学者的一些看法后提出:物体下落的快慢是由它们所受的重力决定的,物体越重,下落的越快。由于他是学者中的权威,以致他的论断影响深远,在其后两千多年的时间里,人们一直信奉他的学说。那么他的看法是否正确呢? 学生说:“对”,我给出了相反的答案,学生很惊奇,也有反对的,这时候他们对这一题的兴趣非常浓厚,我接着说:“关于下落快慢的有关问题,课后再研究,我们今天先来研究球弹起的高度,你会算吗?”学生很快就完成了计算,我肯定了他们的算法,到此为止这个星号题也算完成了。但这一题从教材的编排和涉及的内容来看,应该还有研究的价值,而学生没有提出来。我引导说:“我有一个问题想问大家,你们是不是觉得这道题放在星号题里,太过简单了吗?” 经我这一提醒,学生马上来了兴趣,讨论了起来,有的说:“球最后是一定要停下来的”,有的说:“为什么只问第二次,我们还可以求出第三次、第四次啊”,还有的说:“我们还可以多求几次,球的高度会越来越小的”。…… 这时下课铃声响了,我就和学生约定,把这一题作为一个小课题来研究,并写出自己研究的过程和结论。 接下来3天,每天都有学生向我汇报研究的进展情况,我给予及时的指导调控。 到了第四天,我们开了小小的结题会,由学生汇报几天的研究情况。下面选取三个小组的汇报概况: 组一:详细介绍了收集的有关自由落体的资料,特别是意大利著名数学家、天文学家、物理学家枷利略著名的比萨斜塔的实验…… ,同时,这个小组还现场用一大一小两个小球做了实验,引起了全班同学的兴趣。 组二: 小组同学进行了十五次计算,介绍了他们用笔算和计算器计算结合的方法,并提供了研究算式: (1)35×=14(米) (2)14× = (米)=5.6 (3) ×= (米) =2.24 (4) × = (米) =0.896 (5) × = (米) ≈0.358 (6) × = (米) ≈0.143 (7) × = (米) ≈0.057 (8) ×= (米) ≈0.0229 (9) × = (米) ≈0.00918 (10) × = (米) ≈0.0037

主题式课例研讨的操作程序和具体做法

主题式课例研讨的操作程序和具体做法 (水波学区研训室培训资料) 主题式课例研讨的操作程序有以下四个方面:确定主题、制定计划、开展活动、总结推广。具体操作如下: 一、确定主题 (一)如何确定“主题” 1、首先由教师向教研组提交自己教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2、教研组长对这些问题进行归类整理,筛选出具有普遍意义的问题提交到教研组。 3、教研组对这些问题进行再筛选、提炼,最后确定研究的主题并纳入研究的计划。 (二)先行研究,制定计划。 教研组成员查找有关主题的资料,进行研究。这个环节的目的就是在正式研究之前教师心中对这个主题就有了一定的认识,有了一定的思路,根据思路确定校本教研计划。 二、个人备课 校本教研活动小组确定适合于这个主题的教学内容并组内成员人人围绕这个主题备课。(听课教师也要进行备课,充分理解和把握教材的内容和特点,研究课标的教学理念与教学要求,根据自己的教学思想或研究的主题写出教学建议或教学设想) 三、集体备课 这一步是在教师个人备课的基础上集思广益,形成一个教学方案并确定执教人的过程。和集体备课中的集体备课环节稍有不同的是集体备课中的主讲人是事先确定的,而主题课例研讨中的执教人大多是在这个环节产生的。 四、上课听课 (一)听课前组长给每位听课教师分工,以便评课研讨时突出重点,不重复,不遗漏。 1、教学目标 (1)符合课程标准和学生实际,符合课程标准的要求,包括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与学生的心理特征和认知水平相适应,关注学生的差异。 (2)可操作的程度,教学目标明确、具体。 2、学习条件: (1)学习环境的创设,有利于学生身心健康,有利于教学目标的实现。 (2)学习资源的处理,学习内容的选择和处理是否科学,学习活动所需要的相关材料充足,选择恰当的教学手段。 3、学习活动的指导与调控: (1)学习指导的范围和有效程度,为每个学生提供平等参与的机会,对学生的学习活动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根据学习方式创设恰当的问题情景,及时采用积极、多样的评价方式,教师的语言准确,有激励性和启发性。 (2)教学过程调控的有效程度,能够根据反馈信息对教学进程、难度进行适当调整,合理处理临时出现的各种情况。 4、学生活动: (1)学生参与活动的态度,对问题情景关注,参与活动积极主动。

小学数学课题研究案例

小学数学“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方法研究的方案一、研究课题:小学数学“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法研究” 二实验的可行性分析: 1、《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即让学生获得数学的知识理解,而又让学生在这些知识理解形成与获得的过程中,增进数学的学习情感,学会与人交流,掌握数学的思维方法,获得数学活动的经验,培养与发展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从而实现不同的学生的个体心里都得到不同发展,因此小学数学应适应时代的发展,与时俱进,探索教育教学的新途径,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有效地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转变学习方式是这次课题的切入点和实施新课程的主旋律。 2、开展本课题的研究。可以使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自主地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获得结论,逐步学会学习。变接受式学习为自主探索式学习;变静态学习为重视实践操作;变个体学习为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三、实验的方向与目标、内容: 1、本课题试图探讨教师如何引导学生在课堂教学中进行合作学习、自主学习、探究性学习;对实施本模式的教学观、学生观、活动观、评价观与实施策略形成一些规律性认识;改变本校班级课堂教学“高耗低能”的被动局面,使课堂真正成为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乐园;提高实验教师教育科研能力,促进实验教师的精神成长。 2、研究目标: (1)改变以教师为中心、课堂为中心的局面、改变学生以单纯地接受教师传授知识为主的学习方式。 (2)引导学生建立具有“主动参与、乐于探究、交流与合作”的新的学习方式。 (3)教师要成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 (4)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合作精神,主动探索、学会学习,成为二十一世纪的主人。

课例研讨操作要点

课例研讨操作要点 一、课例研讨的目的是为了促进交流、改进教学、共同提高。 课例研讨的过程实际上是对课堂教学进行系统观察和理性分析的过程,可以为教师提供其教学现状的适当反馈,帮助教师使用和发展教学技巧,诊断及解决教学上的问题,对教学实际作理性的修正,还可以增强教师不断提高教学能力的积极态度。在这个过程中,评课教师与讲课教师的关系是同伴支援的关系,一起面对真实的教学信息,共同寻求成熟的教育理念。 为了提高教师听课、评课的效果,增强针对性和实效性,下面提供了听课观察记录表,表中观察项目应由教研组会同教师做出规划,在听课前,评课教师再与教师具体协商确定表中观察细目,听课时,评课教师依据确定的观察记录表做观察记录,课后与教师讨论交流。听课教师可以根据实际情况确定不同的观察重点,这样可以使观察更深入。 二、组织形式和操作要点 1.4名教师组成小组轮流当主持人。 2.听课前,可以预先分工确定各自的观察重点。 3.听课中,除观察教师的教学行为外,还要关注学生的学习方式和过程,记录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障碍、出现的问题以及创造性的想法。 4.积极参与交流研讨,将自己的经验、体会和思考表达出来并与其他人分享。 5.主持人把本小组的研讨整理成文字稿。 6.进一步反思并整理自己的观点和建议,写成文字稿。 7.将心得体会自觉运用到自己的教学实践中。 三、课例研讨记录表 课题年级评课教师时间 观察目的 教学内容 观察项目 观察重点 观察记录(可根据任务情况 采用多种形式:笔记、照相、 录音、摄像等) 观察分析 交流与讨论本课有哪些优点?为什么?有哪些值得你借鉴? 本课有哪些不足的地方?为什么?怎样改进? 主持人总结存在的问题 改进措施 讨论中形成的共识

小课题研究活动记录表

小课题研究活动记录表 后附:研究报告(报告最后有照片资料)

关于传统节日春节的调查研究报告 一、活动背景 目前,我们小学生对我国传统节日知之甚少,为了让我们能够了解民族传统节日文化知识,增强对传统节日的认知和理 1、春节简介 春节是我国最盛大、最热闹的一个古老传统节日,俗称“过年”。按照我国农历,正月初一是“岁之元,月之元,时之元”,是一年的开始。传统的庆祝活动则从除夕一直持续到正月十五元宵节。每到除夕,家家户户阖家欢聚,一起吃年夜饭,称“团年”。其间谈笑风生,其乐融融。然后一起守岁,

叙旧话新,互相祝贺鼓励。当新年来临时,爆竹烟花将节日的喜庆气氛推向高潮。我国北方地区在此时有吃饺子的习俗,取“更岁交子”之意。而南方有吃年糕的习惯,象征生活步步高。守岁达旦,喜贴春联,敲锣打鼓,张灯结彩,送旧迎新的活动热闹非凡。另外,各地还有互相登门拜年,舞狮子, 家家户户都要精选一副大红春联贴于门上,为节日增加喜庆气氛。这一习俗起于宋代,在明代开始盛行,到了清代,春联的思想性和艺术性都有了很大的提高,梁章矩编写的春联专着《槛联丛话》对楹联的起源及各类作品的特色都作了论述。春联的种类比较多,依其使用场所,可分为门心、框对、横披、春条、斗方等。“门心”贴于门板上端中心部位;“框对”

贴于左右两个门框上;“横披”贴于门媚的横木上;“春条”根据不同的内容,贴于相应的方;“斗斤”也叫“门叶”,为正方菱形,多贴在家具和影壁中。 倒贴“福”字。在贴春联的同时,一些人家要在屋门上、墙壁上、门楣上贴上大大小小的“福”字。春节贴“福”字, 乡亲们有的封窗锁门,有的收拾行装,有的牵牛赶羊,到处人喊马嘶,一片匆忙恐慌景象。这时,谁还有心关照这 位乞讨的老人。 只有村东头一位老婆婆给了老人些食物,并劝他快上山躲避"年"兽,那老人捋髯笑道:"婆婆若让我在家呆一夜,我 一定把"年"兽撵走。

音乐 小课题研究计划表

教师个人小课题研究计划书 课题名称小学歌唱教学中打击乐器的有效使用研究 研究人员穆洁何燕研究时间2014.2-----2015.2 研究目标 1、认识简单的打击乐器并能使用。 2、通过实验,感受打击乐器的丰富音色。 3、课堂教学中充分利用打击乐器进行教学,使课堂丰富多彩。 4、在合作的过程中体会使用乐器的乐趣。 研究内容 打击乐器在音乐课应用的设计。课堂的延伸是整个课堂教学的华彩段,教师要在学生学习教材内容的基础上加以提炼、升化,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或前人已有的经验把教材内容进行多方面、多角度的演绎,使学生既学到了课本的内容,又学到了课外的知识,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引导学生在具体情境中探究与发现,找到不同知识之间的关联,发展综合实践能力,不是单纯的音乐知识和音乐技能的传授,而是用丰富的内容和深刻的人文内涵打动学生的心灵,能编创简单的节奏为歌曲进行伴奏。

课题背景分析 本校学生在音乐方面基础薄弱,对音乐课堂的认识仅仅理解为教师的教唱和学生的学唱,而对于乐器方面可以说是从未接触,更谈不上演奏。为了培养学生对音乐课堂的喜爱,拓展学生的学习面,特制订此研究课题。在课题的研究下让学生通过打击乐器的演奏,提高学生的音乐素养。 首先,我们从让学生认识打击乐器谈起。在小学一年级,教材中几乎是所有小型打击乐器都会出现。作为打击乐器的启蒙教育,让学生认识打击乐器并能正确掌握其正确的演奏方法是非常重要的。 在小学阶段出现的打击乐器主要是金属类和木质类打击乐器,可以让学生从音色特点上进行区分,(皮革类:各种鼓类乐器。一般有共鸣声,声音低沉,音量较大。木质类:双响筒、木鱼等,声音清脆、明亮,无延绵音。金属类:三角铁、碰铃等,最大特点是有延绵音,清脆。散响类:沙锤、串铃、声音特点是音量小,声音散,可持续奏长音。)要让学生知道通常金属类的乐器发出的声音是长的,而木质类乐器发出的声音是短的。让学生在探究学习中掌握正确的演奏方法。探究的学习,我们通常以小组学习的方式进行,鼓励学生自由自主的探究手中乐器能用怎样的方法,发出动听的声音。这是学生最乐于参与的一种学习方式,但在最后老师一定要给予正确的演奏方法给学生,并做到一一过关掌握,并学会创新。 研究方法采取实践法、行动研究法、比较研究法、个案研究的等方法。

课例研讨主持稿

课例研讨主持稿 开场白: 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们,大家上午好: 北风吹,小雨飞,虽然天气比较冷,但是我们北罗中学的教研活动依然如火如荼,大家的热情都非常的高涨。今天我们英语学科组认真的聆听观摩了xxx的一堂英语课。x老师是我们学科组最年轻的老师,也是最认真的一位老师,对每一堂英语课,她都认真的准备,精心的设计,不断的向同科的老教师请教学习,这种精益求精,不断进取的精神我感到由衷的敬佩。下面就请她谈一谈自己的授课思路及作课后的感想和反思。 说课 刚才x老师对自己的授课思路进行了细致的介绍,也说到了自己的不足。我想大家对这堂课一定有一些自己的看法或是感触。下面就请各位畅所欲言从不同维度、不同视角来谈谈自己对这节课的看法吧。老师们议课(做一些记录和总结) 导入主题: 上面我们大家从不同的角度对这堂课进行了点评,谈了自己的看法,

也提了很多宝贵的意见。xx的课是一堂非常成功的课,它用自己的行动诠释了新课标。课堂活动组织的井井有条,丰富多彩,学生积极参与,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理念。一堂成功的课,不是你讲了多少,而是学生参与了多少,从参与的体会中感悟了多少。那么我们在课堂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去积极的参与到课堂中去呢,下面请大家介绍一下自己的经验。 教师对主题进行探讨(做一些记录和总结) 可以说每一堂课都是一场戏、一部电影、一本书。要想把课上好,就要尽可能的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他们大胆的参与其中。也就是让学生动起来。如何才能动而不乱呢?这是我们的下一个课题需要研究的内容。 领导指导 感谢xx老师的精彩做课,感谢各位老师的热烈研讨,让我们把剩余的时间交给与会的领导。恳请领导给我们提出宝贵的意见和建议。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