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当前劳动人事争议案件处理中遇到的难题

当前劳动人事争议案件处理中遇到的难题

当前劳动人事争议案件处理中遇到的难题
当前劳动人事争议案件处理中遇到的难题

当前劳动人事争议案件处理中

遇到的难题

□朱群东杨仑李琳

当前,我们在处理劳动人事争议案件时发现,部分同样的案件,在劳动仲裁程序处理与在民事诉讼程序处理存在着法律适用上的相悖,究其原因,表现在相关劳动法律法规与现行司法解释规定有很多不同之处,给我们的劳动人事争议处理工作带来很大困惑。结合工作实践,我们遇到的相悖情形主要有以下几种:

一、超过法定退休年龄员工是否具备劳动者主体资格,劳动合同关系是否终止?

在办理关于工伤待遇补偿的案件时我们发现,有的劳动者因工作原因遭受伤害时已超过法定退休年龄。事故发生后,劳动者或其亲属请求享受工伤待遇时,用人单位常以劳动者已超过法定退休年龄、双方已不属于劳动关系、已不属工伤范畴为由加以拒绝。

诚然,现行劳动法律法规中,确有超过法定退休年龄、劳动合同终止的规定,如《劳动合同法实施条例》第二十一条规定,“劳动者达到法定退休年龄,劳动合同终止”。据此可以对该情形确认劳动关系、享受工伤待遇的请求不予受理。而案件起诉到法院时,法院又以职工未享受退休待遇、属于法律意义上的劳动者为由,判决劳动者与用人单位存在劳动关系,可以进行工伤认定。

在工作中,我们发现该类案件

的争论焦点在于:超过法定退休年

龄的人员,是否具备劳动者主体资

格?一种意见认为:根据现在仍生效

适用的《国务院关于安置老弱病残

干部的暂行办法》和《国务院关于工

人退休、退职的暂行办法》(国发

[1978]104号)规定,劳动者的主体

资格应始于劳动者最低用工年龄,

终于法定退休年龄,劳动者达到法

定退休年龄后即丧失劳动者主体资

格,不再与用人单位形成劳动关系,

此时若继续参加工作,也应按劳务

关系处理。另一种意见认为:我国

《劳动法》只有下限年龄的禁止,即

用人单位不得招用未满16周岁的

未成年人,对达到法定退休年龄仍

然从事劳动的人员,法律未作禁止

性规定。如《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

劳动争议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

解释(三)》第七条规定:“用人单位

与其招用的已经依法享受养老保险

待遇或领取退休金的人员发生用工

争议,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的,人民

法院应当按劳务关系处理。”这表明

劳务关系与劳动关系之间的划分应

当以“是否享受养老保险待遇或领

取退休金”为标准,而不以是否达到

法定退休年龄为标准。因此未享受

退休待遇的超龄人员,只要正常为

用人单位提供劳动,就应当认定与

用人单位存在劳动关系。

司法实践中关于超龄人员能否

被认定工伤这一问题,最高人民法

院行政审判庭曾在《关于超过法定

退休年龄的进城务工农民因工伤亡

的,应否适用〈工伤保险条例〉请示

的答复》((2010)行他字第10号)中

指出:“用人单位聘用的超过法定退

休年龄的务工农民,在工作时间内、

因工作原因伤亡的,应当适用《工伤

保险条例》的有关规定进行工伤认

定。”人民法院在审理此类案件时,

也多以此为依据支持劳动者工伤认

定的诉求。根据我国《劳动法》规定,

劳动关系的成立与否是决定能否进

行工伤认定的前提条件之一,该《答

复》中的意见恰恰表明超龄人员是

可以与用人单位建立劳动关系的。

也有观点认为该《答复》明显指出是

适用于农民工为诉讼主体的案件,

在处理以城镇职工为主体的案件中

能否同样适用,存在不明确之处。

结合办案实践,为最大限度地

体现《劳动法》的立法宗旨(即为了

保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我们倾向

于后一种意见,即超过法定退休年

龄的劳动者在依法享受养老保险待

遇或领取退休金前发生工伤的,应

当确认为劳动关系、依法享受相关

工伤保险待遇。

二、农民工受雇于包工头,

能否确定农民工与建筑施工企

业存在劳动关系?

在日常办案中我们发现,建筑

YIANSHUOFA|社会保障·以案说法|

43

2015.1人才资源开发

行业用工经常存在这样一种现象:实际施工人员与建筑企业之间夹杂着一个中间主体——“包工头”(或工程承包人)。“包工头”承揽工程或工程的某些项目后招用农民工进行劳动,农民工挣工资,“包工头”(或工程承包人)与建筑企业获利润。各方之间约定的“权利义务”似乎比较明确。但一旦发生伤亡事故进行赔偿时,“包工头”(或工程承包人)与建筑企业之间往往相互推诿,谁都不愿承担劳动者的工伤保险待遇,陷农民工于困境之中。对于该情形,能否确定农民工与建筑企业存在劳动关系而进行工伤待遇补偿呢?目前有以下三种不同意见:

1.不能认定农民工与建筑企业之间存在劳动关系。主张这种观点的理由主要有两个,一是包工头与建筑企业之间签订的是劳务承包合同,属于民事合同,农民工受雇于包工头,与建筑企业没有直接的关系,因此,不能认定农民工与建筑企业存在劳动关系,二是由于建筑行业流动性大,许多农民工可能同时在多个不同工地干活,如果认定此种情况存在劳动关系的话,不便于实际操作。

2.可以认定存在劳动关系。理由主要有以下两点:一是原劳社部《关于确立劳动关系有关事项的通知》第四条明确规定:“建筑企业将工程发包给不具有施工资质的组织或自然人,对该组织或自然人招用的劳动者,由具备用工主体资格的发包方承担用工主体责任。”据此可以认定农民工与建筑企业存在劳动关系。二是建筑行业将工程发包给不具有施工资质的组织或自然人,属于违法行为,此发包行为无效,而农民工实为建筑企业利益而劳动,施工单位是实际利益获得者,因此,应认定农民工与施工单位之间存在

劳动关系。

3.第三种观点是主张不能一刀

切,要进行个案分析。主要理由也有

两个。一是此种情况下,对于界定劳

动关系和雇佣关系不好判断,导致

这种结果的原因是建筑行业用工不

规范。为了规范建筑行业合法用工,

保护农民工的合法权益,在案件实

际处理过程中,根据个案的具体情

况,认定是存在劳动关系还是雇佣

关系,要遵循的一个原则就是有利

于保护劳动者的原则。二是有的案

件中,农民工与包工头之间的确存

在雇佣关系,而不具有劳动关系的

特征,此种情况,应根据具体情况认

定农民工与包工头存在雇佣关系。

在实际工作中,我们较倾向于

第二种观点。因为不具备用工主体

资格的组织或自然人经济实力很

弱,风险责任的承担能力很差,而且

流动性较大,一旦农民工发生工伤

事故或者群体欠薪,非法承包者就

可能溜之大吉,农民工的合法权益

将无法得到保障。第三种观点看似

客观,但包工头与建筑工程企业之

间的经济关系错综复杂,包工头与

农民工之间的法律关系也难以界

定,不利于从实际上维护农民工切

身利益。

三、劳动者因交通事故导致

的工伤应否获得双份赔偿?

因交通事故造成的工伤赔偿,

是指职工在上、下班途中或外出履

行职务受到机动车事故伤害而产生

的赔偿。其主要特征是道路交通事

故与工伤事故同时发生。在道路交

通事故与工伤事故同时发生的情况

下,劳动者既可以具有《交通事故认

定书》,也可以具有《工伤认定书》,

劳动者既可以就发生的交通事故先

行提出民事伤害赔偿,之后又可以

再提出工伤保险补偿,从而获得人

身损害赔偿与工伤待遇补偿双份赔

偿。这样,又导致了与企业内遭受工

伤的劳动者“同伤不同价”的不公正

现象。那么,劳动者因交通事故导致

的工伤该不该获得双份赔偿呢?

一种意见认为:《最高人民法院

关于审理人身损害赔偿案件适用

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12条规

定,劳动者因工伤事故受到人身损

害,按《工伤保险条例》处理;因用

人单位以外的第三人侵权造成劳

动者人身损害的,劳动者可请求第

三人承担赔偿责任。因为工伤保险

关系与交通事故损害赔偿关系是

两个不同的法律关系,从性质上

看,工伤保险是对商业保险的一种

提升,属于社会保险范畴,与救济

性质的民事损害赔偿存在根本的

差别。在商业保险中人身伤害允许

双重赔偿,如果劳动者遭受工伤,

是由于交通事故第三人的侵权行

为造成,第三人不能免除民事赔偿

责任。当《工伤保险条例》没有规定

“取得了交通事故赔偿,就不再支

付相应工伤待遇”时,劳动者完全

可以既依《工伤保险条例》的规定

享受工伤保险待遇,又依《道路交

通安全法》的规定获得交通事故损

害赔偿。即工伤待遇与交通事故赔

偿可以兼得,可获得工伤和交通事

故损害的双重赔偿。

第二种意见认为:因交通事故

导致的工伤,受害人可以选择双重

赔偿,但双重赔偿应以差额赔偿为

宜。原劳动部《企业职工工伤保险试

行办法》第二十八条规定,因交通事

故导致的工伤应当首先按照《道路

交通事故处理办法》及有关规定办

理,道路交通事故处理赔偿的数额

低于工伤保险待遇的,由企业或工

伤保险经办机构补足差额部分。河

南省人民政府以豫政〔2003〕54号

|社会保障·以案说法|YIANSHUOFA 44

人才资源开发2015.1

文件出台的《河南省实施<工伤保险条例>暂行办法》第三十六条规定,由于交通事故引起的工伤,应按照有关规定先取得民事伤害赔偿。获得民事伤害赔偿总额低于工伤保险待遇的,由经办机构或所在单位补足差额部分。经办机构或用人单位已垫付了工伤保险费用的,当事人获得赔偿后应当偿还垫付的费用。原劳动部与河南省人民政府的上述规定既体现了法律的严肃性、又体现了政策的人性化,既让工伤职工获得了应得的补偿、又让广大劳动者感受到了公平正义,受到了广大工伤职工和用人单位的普遍认可。我们认为,劳动者因交通事故造成工伤后,应按第二种意见办理为宜。

四、社会保险争议是否属于劳动争议的受理范围?

目前,劳动者补缴社会保险纠纷是否应当属于劳动争议受案范围,已成了很大的争议焦点。在不同的地区、不同的劳动仲裁机构与法院,有着不同的看法与结论。那么,为劳动者补缴社会保险的纠纷到底属不属于劳动争议案件、是不是劳动争议受案范围呢?

一种观点认为,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关于缴纳社会保险的争议不是劳动争议,理由如下:1.根据我国《社会保险征缴暂行条例》第26条规定:“缴费单位逾期拒不缴纳社会保险费、滞纳金的,由劳动保障行政部门或者税务机关申请人民法院依法强制征缴。”由此,很多人包括一些法院认为缴纳社保费的义务主体是用人单位,而收缴单位是社会保险机构,用人单位不缴纳社保费,违背的是行政管理法规,应由社会保险机构行使行政权力追缴。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关于缴纳社会保险的争议不是劳动争议,对于劳动者要求

用人单位缴纳社会保险的案件不应

纳入劳动争议受理。2.如果该类纠

纷按劳动争议案件进行处理,则存

在问题:由于社会保险征缴的专业

性和复杂性,导致仲裁裁决与法院

判决主文一般都无法将具体数额

(包括相关比例、金额、起止时间)表

述清楚,给下一步强制执行该判决

带来巨大障碍,往往成为“执行难”

案件。

另一种观点则认为,用人单位

与劳动者关于缴纳社会保险的争议

属于劳动争议,理由如下:1.根据

《社会保险法》及相关规定,劳动者

的社会保险费是由用人单位代扣代

缴。用人单位不依法缴纳社保既违

反了《社保征缴暂行条例》的规定,

破坏了国家的社保征缴秩序,同时

也侵犯了劳动者获得社会保障的合

法权利,用人单位的这种行为既违

反了行政管理法规又构成对劳动者

劳动权利的侵犯,作为受害者的劳

动者当然有权选择要求社保机构强

制征缴,也可以选择通过劳动仲裁

和诉讼的方式获得救济。2.从现行

法律来看,《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

第2条规定的劳动争议范围,包括

社会保险。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劳动

争议案件解释(一)第1条在界定劳

动争议时将“劳动者与用人单位在

履行劳动合同过程中发生的纠纷”

界定为劳动争议。现行《劳动合同

法》第17条明确规定,社会保险是

劳动合同的必备条款,因此关于社

会保险缴纳的争议当然是履行劳动

合同过程中发生的纠纷,理应视为

劳动争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劳动

争议案件解释(二)中虽将“劳动者

请求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发放社会保

险金的纠纷”排除在劳动争议之外,

但“劳动者要求用人单位补缴社会

保险费”完全是不同性质的请求,因

此,补缴社会保险费不属于解释

(二)认定不属劳动争议的6种情形

之列,且符合解释(一)第1条规定

的属于劳动争议的3种情形之一,

故理应视为劳动争议。

结合工作实践,我们比较倾向

于后一种观点。用人单位与劳动者

关于缴纳社会保险的争议按劳动争

议进行处理。由于存在上述问题,在

发生社会保险争议时,我们建议:由

于用人单位不为劳动者缴纳社会保

险费的行为构成行政违法和民事侵

权的竞合,因此在劳动者诉至劳动

仲裁时,仲裁人员应当提前(立案

前)详细告知劳动者可选择的救济

途径。若劳动者选择向社会保险管

理机构、劳动监察投诉,劳动仲裁机

构与法院不再将该问题纳入劳动争

议处理;劳动者若自愿走法律途径

维护自身权利,劳动仲裁机构与法

院应当受理其诉求。关于社会保险

补缴争议纳入劳动争议后“执行难”

的问题,我们认为无论劳动仲裁机

构还是法院在最终意见中都要保持

一定“弹性”,在如何履行补缴社会

保险费问题上要与社会保险经办机

构意见保持一致,不要轻易量化双

方责任。

目前,日趋复杂化的劳动人事

争议纠纷使得新案件类型不断出

现,同时,新法律、法规、司法解释也

不断出台、更新,使案件审判的定性

与法律适用出现许多疑点、难点,将

带给我们更多的困惑和思考。但是,

归根结底有一点必须要把握好,就

是把握好《劳动法》的立法宗旨——

保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只有把握

好这一点,我们的劳动人事争议处

理工作才能不出差错、才能日臻完

善、才能再上一个新的台阶。(作者

单位漯河市郾城区人力资源和社

会保障局)■

编辑郭军平

YIANSHUOFA|社会保障·以案说法|

45

2015.1人才资源开发

劳动人事争议仲裁申请书填写样本

劳动人事争议仲裁申请书(模版)

一、请求事项(请逐项列明): 1、要求被申请人支付正常工作时间工资(2014年12月1日至2015年1月15日)元; 2、要求被申请人支付2016年未休年休假工资元; 3、要求被申请人支付休息日加班工资(2014年12月1日至2015年1月15日)元; 4、要求被申请人支付违法解除劳动合同的赔偿金28000元。 5、要求被申请人支付一次性工伤医疗补助金14528元。 —

合计金额:元 二、请求事项所依据的事实、理由 " (一)基本事实: 1.入职时间:2013年1月 1 日。 2.劳动合同签订情况: (1)有无签订书面劳动合同:□√有□无 (2)最后一份劳动合同的期限: □√从2013年1月1日起至2016年12月31日止的固定期限劳动合同 □从年月日起的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 □其他 3.工作岗位:钳工。 4.工资情况: (1)工资发放形式: * √银行转账□部分现金发放、部分银行转账 □现金发放□

(2)员工离职前12个月的平均月应发工资(含加班工资、津贴补贴、奖金等;不足12个月的,按实际月数平均计算) 3500 元。 5.离职情况: (1)是否已离职: □√是,离职时间:2016年9月30日 □否 □不明确,最后工作日:年月日 (2)离职或未正常上班原因:申请人2016年9月30日回到被申请 人处要求上班,但被申请人不让申请人进入车间,并于当天违法辞退 申请人。 (二)其他需要说明的事项与理由(如有请求事项的计算方式,请逐项列明): 诉求1:申请人在2014年12月1日至2015年1月15日期间每天按时上班,但被申请人未发放上述期间的工资,被申请人应予支付。 相关证据:考勤表、工资银行转账清单、工资条。 # 计算方式:3500元/月+3500元/月÷天×11天=元。 诉求2:申请人2015年可享受5天年休假,但被申请人未安排申请人休假,被申请人应支付申请人未休年休假工资。 相关证据:考勤表、工资条等。 计算方式:3500元/月÷天×5天×200%=元。 诉求3:申请人工作是按标准工时制实行,2014年12月1日至2015年1月15日期间,申请人每周六加班1天,每天加班8小时,被申请人未依法支付加班工资。

广东省劳动人事争议处理办法(自2017年5月1日起施行)

广东省人民政府令 第234号 《广东省劳动人事争议处理办法》已经2017年2月26日广东省人民政府第十二届97次常务会议通过,现予公布,自2017年5月1日起施行。 广东省劳动人事争议处理办法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公正、及时处理劳动、人事争议,规范案件处理程序,保障当事人合法权益,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和《事业单位人事管理条例》等有关法律、法规,结合我省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适用于本省行政区域内劳动、人事争议的处理。 劳动、人事争议范围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劳动人事争议仲裁办案规则》等有关规定执行。 第三条处理劳动、人事争议,应当根据事实,遵循合法、公正的原则,着重调解,及时裁决,依法保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 第四条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对劳动人事争议预防、调解和仲裁工作的领导,建立健全劳动人事争议调解仲裁工作协调和考核机制。 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建立集体劳动人事争议案件应急处置预案,明确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公安、住房城乡建设、地方总工会等相关单位职责分工。 第五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人力资源社会保障行政部门负责指导本行政区域内的劳动人事争议调解仲裁工作。 住房城乡建设、工商、税务、司法等有关行政部门在各自职责范围内,做好劳动人事争议预防和调处工作。 第六条地方总工会会同企事业单位主管部门和企业联合会、工商业联合会等企业代表组织共同推动用人单位建立劳动人事争议调解组织,依法指导、督促基层工会开展劳动人事争议预防调处工作,为职工提供法律服务,支持和帮助职工依法维护自身合法权益。 企事业单位主管部门应当指导、帮助企事业单位预防、调处劳动人事争议。企业代表组织在调解仲裁过程中为企业提供法律服务,支持和帮助企业依法维护自身合法权益。 第七条人力资源社会保障行政部门应当会同工会、企业代表组织建立协调劳动关系三方机制,推动工业园区、乡镇(街道)和产业系统建立协调劳动关系三方机制。 第八条人力资源社会保障行政部门根据需要建立调解仲裁专家库。调解仲裁专家库的专家可以为劳动人事争议调解仲裁工作提供咨询意见或者建议。 第二章劳动人事争议预防与调解 第九条用人单位应当建立与职工的沟通协商机制,畅通职工诉求表达渠道,及时回应职工诉求。 发生劳动、人事争议,用人单位应当积极与职工协商解决;工会应当支持和帮助职工与用人单位协商。 第十条用人单位出现生产经营重大变化,致使劳动合同无法继续履行的,应当制定相关工作方案。工作方案的内容包括拟采用的人员调整方案、劳动合同变更、解除或者终止及重新签订办法等。 用人单位出现前款规定情形的,人力资源社会保障行政部门、有关行政主管部门和工会、企业代表组织应当根据需要或者用人单位、职工的请求,及时给予指导帮助。

关于进一步加强劳动人事争议调解工作的意见

关于进一步加强劳动人事争议调解工作的意见 为进一步贯彻落实《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人民调解法》和《工会法》,切实发挥调解在促进劳动人事关系和谐稳定中的重要作用,现根据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等五部门《关于加强劳动人事争议调解工作的意见》及省市有关文件精神,结合我市实际,就进一步加强劳动人事争议调解工作提出如下意见。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化解劳动人事争议为目标,整合各方资源,发挥部门优势,创新工作载体,实现劳动争议“五级联动”调处机制与人民调解机制、工会维权机制有机衔接,全面形成企事业单位自行调解、各级人民调解组织参与调解、乡镇(街道)和村(社区)组织调解、工会组织调解、人民法院诉讼调解、劳动争议仲裁调解和法律援助诉前调解的劳动人事争议调解工作新格局,切实保护劳动者和用人单位的合法权益,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二、建立健全调解网络体系,夯实调解工作基础 各级人力社保部门、司法行政部门、工会组织等要按照原湖州市劳动保障局等部门《关于建立健全劳动争议“五级联动”调处机制的实施意见》及上级精神,在乡镇(街道)建立劳动人事争议调解组织,在村(社区)和企业建立劳动争议调解组织,在事业单位建立人事争议调解组织或劳动人事争议调解组织,通过业务培训和行政推动,逐步扩大调解组织覆盖面和增强调解员队伍力量。2012年年底前,力争90%以上的乡镇(街道)、60%以上的规模以上企业、60%以上的事业单位和已建立人力社保和社会救助平台的村(社区)建立调解组织,在乡镇(街道)、村(社区)全面建立人民调解服务窗口,形成多层次、广覆盖的劳动人事争议调解网络体系,为开展劳动人事争议调解工作夯实基础。 探索建立市级劳动人事争议“一庭一室一中心”调解工作格局。市劳动人事争议仲裁委员会在市总工会设立劳动争议调解派出庭。市人力社保局、中级人民法院、司法局、总工会联合建立劳动人事争议人民调解中心,负责劳动人事争议人民调解指导与协调工作,牌子增挂在市劳动人事争议仲裁委员会,并在市总工会派驻劳动人事争议人民调解工作室,与劳动争议调解派出庭合署办公,主要承担宣传咨询服务、接受委托调解劳动人事争议、指导企事业单位开展劳动人事争议调解等工作职责。 三、部门联动开展调解工作,积极化解劳动人事争议 各级人力社保部门和基层人力社保和社会救助工作平台要发挥主导作用,充分运用各种调解手段调解劳动人事争议。各级劳动人事争议仲裁机构要坚持“调解优先”的原则,把调解贯穿于案前、案中、案后的各个处理环节。通过委托调解,引导当事人到基层调解组织或派出庭先行调解。对双方当事人提出确认调解协议申请的,应当及时受理,对合法的调解协议应出具仲裁调解书。

劳动人事争议仲裁办案规则

劳动人事争议仲裁办案规则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公正及时处理劳动人事争议(以下简称争议),规范仲裁办案程序,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以下简称调解仲裁法)以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以下简称公务员法)、《事业单位人事管理条例》、《中国人民解放军文职人员条例》和有关法律、法规、国务院有关规定,制定本规则。 第二条 本规则适用下列争议的仲裁: (一)企业、个体经济组织、民办非企业单位等组织与劳动者之间,以及机关、事业单位、社会团体与其建立劳动关系的劳动者之间,因确认劳动关系,订立、履行、变更、解除和终止劳动合同,工作时间、休息休假、社会保险、福利、培训以及劳动保护,劳动报酬、工伤医疗费、经济补偿或者赔偿金等发生的争议; (二)实施公务员法的机关与聘任制公务员之间、参照公务员法管理的机关(单位)与聘任工作人员之间因履行聘任合同发生的争议; (三)事业单位与其建立人事关系的工作人员之间因终止人事关系以及履行聘用合同发生的争议; (四)社会团体与其建立人事关系的工作人员之间因终止人事关系以及履行聘用合同发生的争议; (五)军队文职人员用人单位与聘用制文职人员之间因履行聘用合同发生的争议; (六)法律、法规规定由劳动人事争议仲裁委员会(以下简称仲裁委员会)处理的其他争议。 第三条 仲裁委员会处理争议案件,应当遵循合法、公正的原则,先行调解,及时裁决。

第四条 仲裁委员会下设实体化的办事机构,称为劳动人事争议仲裁院(以下简称仲裁院)。 第五条 劳动者一方在十人以上并有共同请求的争议,或者因履行集体合同发生的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应当优先立案,优先审理。 第二章 一般规定 第六条 发生争议的用人单位未办理营业执照、被吊销营业执照、营业执照到期继续经营、被责令关闭、被撤销以及用人单位解散、歇业,不能承担相关责任的,应当将用人单位和其出资人、开办单位或者主管部门作为共同当事人。 第七条 劳动者与个人承包经营者发生争议,依法向仲裁委员会申请仲裁的,应当将发包的组织和个人承包经营者作为共同当事人。 第八条 劳动合同履行地为劳动者实际工作场所地,用人单位所在地为用人单位注册、登记地或者主要办事机构所在地。用人单位未经注册、登记的,其出资人、开办单位或者主管部门所在地为用人单位所在地。 双方当事人分别向劳动合同履行地和用人单位所在地的仲裁委员会申请仲裁的,由劳动合同履行地的仲裁委员会管辖。有多个劳动合同履行地的,由最先受理的仲裁委员会管辖。劳动合同履行地不明确的,由用人单位所在地的仲裁委员会管辖。 案件受理后,劳动合同履行地或者用人单位所在地发生变化的,不改变争议仲裁的管辖。 第九条 仲裁委员会发现已受理案件不属于其管辖范围的,应当移送至有管辖权的仲裁委员会,并书面通知当事人。 对上述移送案件,受移送的仲裁委员会应当依法受理。受移送的仲裁委员会认为移送的案件按照规定不属于其管辖,或者仲裁委员会之间

(完整版)劳动人事争议调解仲裁工作流程

劳动人事争议调解仲裁工作流程 一、当事人应从知道或者应当知道其权利受侵害之日起一年内,以书面形式向仲裁委员会申请仲裁,并按照被申请人人数提交副本。 二、申请书符合要求的,仲裁委员会自收到申请书之日起5日内做出受理或者不予受理的决定。仲裁委员会决定受理的,自做出决定之日起5日内将申请书副本送达被申请人,并组成仲裁庭;决定不予受理的,说明理由,申请人可以就该争议事项在15日内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三、被申请人收到仲裁申请书副本后,应当在十日内向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提交答辩书。被申请人未提交答辩书的,不影响仲裁程序的进行。当事人对自己提出的主张,有责任提供证据。与争议事项有关的证据属于用人单位掌握管理的,用人单位应当在指定期限内提供。用人单位不提供的,应当承担不利后果。 四、劳动争议仲裁公开进行,但当事人协议不公开进行或者涉及国家秘密、商业秘密和个人隐私的除外。仲裁庭在开庭五日前,将开庭日期、地点书面通知双方当事人。当事人有正当理由的,可以在开庭三日前请求延期开庭。是否延期,由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决定。 五、当事人接到通知,无正当理由拒不到庭的,或未经仲裁庭同意中途退庭的,对申请人按照撤回申请处理,对被申请人可

以缺席裁决。当事人开庭迟到三十分钟以上的,视为拒不到庭。 六、仲裁庭处理劳动争议应当先行调解,在查明事实的基础上促使当事人双方自愿达成协议,并将协议内容制作调解书,调解书经双方当事人签收后,发生法律效力。调解不成或者调解书送达前,一方当事人反悔的,仲裁庭应当及时作出裁决。 七、劳动者对终局裁决案件的仲裁裁决不服的,可以自收到仲裁裁决书之日起十五日内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用人单位对终局裁决案件的仲裁裁决不服的,可以自收到仲裁裁决书之日起三十日内向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所在地的中级人民法院申请撤销裁决。 八、当事人对非终局裁决案件的仲裁裁决不服的,可以自收到仲裁裁决书之日起十五日内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期满不起诉的,裁决书发生法律效力。 九、仲裁庭裁决劳动争议案件,应当自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受理仲裁申请之日起四十五日内结束。案情复杂需要延期的,经批准可以延期,但是延长期限不得超过十五日。

劳动人事争议调解工作汇报

劳动人事争议基层调解组织建设 工作情况汇报 市劳动人事争议调解委员会: 在市人社发【2010】131号《关于加强劳动人事争议基层调解组织建设的实施意见》出台后,根据要求我们成立了雁塔区劳动人事争议调解委员会,并推行出台了加强我区劳动人事争议基层调解组织建设的实施意见。 在市调委的指导下,我区劳动人事争议调解工作不断前进,当前56家调解组织均被列为我市“建立和完善劳动人事争议基层调解组织第一批示范性单位”。各基层调解组织正处逐步完善过程中中,街道劳动争议调解组织通过人社局指导逐步完善形成劳动人事争议调解组织,企业劳动争议调解组织根据建设要求由工会指导完善机制体制,人民调解组织约家,正着手通过基层司法所指导逐步将劳动争议入纳调解范围。在实际的劳动争议处理工作当中,我们发现有党政机关、事业单位的编制外人员申请劳动仲裁现象,因此我们联系区级相关部门,通过沟通使其督促直属事业单位或直接在本单位建立劳动人事争议调解组织,以便从内部解决和预防争议的发生。为了促进基层调解组织体制机制建设,在辖区内形成“争先创优”的良好氛围,经研究,我们将陕西省军区军人服务社、西安开米股份有限公司、雁塔区科技产业园等6家调解组织作为雁塔区“规范性调解组织”代表单位。 1

因辖区内用人单位较多,包括高新和曲江经济区,其仲裁在雁塔区,但均设有劳动监察部门,故用人单位情况的掌握和汇总,需要与相关部门(如高新、曲江劳动监察部门、工商管理部门等)的沟通和协调。由于情况复杂,此项摸底工作无法在街道劳动保障所开展。鉴于种种原因,我们正在与各方沟通协调,克服困难,争取完成工作。2010年7月30日,在收到市调委2号文件后,我们立即召开会议组织学习了荆局长讲话精神。随后,由各相关科室传达学习了市总工会许主席讲话精神。 调解,是对争议的柔性化处理,是一种“绿色”纠纷处理机制。因此我们将调解作为主要工作来抓,将基层调解组织建设、调解业务培训工作同时进行,以期在培训的同时系统性指导用人单位建立本单位调解组织体系,并带动更多的用人单位积极参与到全区“调解大环境”中来。在全区实施建立和健全劳动人事争议基层调解组织建设的意见当中,我们将调解组织的日常管理办法、调解员的培训考核作出了明确;并将调解工作纳入到对各街道相关工作的考核范围内,下一步会制定具体的考核方案。我们定于2010年9月初进行调解业务培训活动,具体情况正在安排部署当中,涉及培训内容、培训结业资格证书的相关情况,请市调委给予指导。 在众多的劳动争议案例中,我们发现众多的用人单位所需要的更多是在用人过程中的劳动争议或纠纷的规避,而非仅仅的调解组织机构建设。在工作中,我们不断学习,从调解仲裁工作中2

劳动人事争议调解仲裁常见问题解答

劳动人事争议调解仲裁常见问题解答 (广东省劳动人事争议调解仲裁院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劳动人事争议仲裁办案规则》和《广东省劳动人事争议处理办法》整理编制) 一、哪些争议属于劳动、人事争议? 以下争议属于劳动、人事争议: (一)企业、个体经济组织、民办非企业单位等组织与劳动者之间,以及机关、事业单位、社会团体与其建立劳动关系的劳动者之间,因确认劳动关系,订立、履行、变更、解除和终止劳动合同,工作时间、休息休假、社会保险、福利、培训以及劳动保护,劳动报酬、工伤医疗费、经济补偿或者赔偿金等发生的争议; (二)实施公务员法的机关与聘任制公务员之间、参照公务员法管理的机关(单位)与聘任工作人员之间因履行聘任合同发生的争议; (三)事业单位与其建立人事关系的工作人员之间因终止人事关系以及履行聘用合同发生的争议; (四)社会团体与其建立人事关系的工作人员之间因终止人事关系以及履行聘用合同发生的争议; (五)军队文职人员用人单位与聘用制文职人员之间因履行聘用合同发生的争议; (六)法律、法规规定由劳动人事争议仲裁委员会(以下简称仲裁委员会)处理的其他争议。 提示: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公务员因对处分、考核、未按规定确定或者扣减工资福利等人事处理不服,依法应通过申诉解决,不属于劳动人事争议调解仲裁受理范围。 二、发生劳动、人事争议,可以通过哪些途径解决?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第四条、第五条以及《人事争议处理规定》第三条的规定,发生劳动人事争议,当事人可以通过下列途径解决:(一)协商。当事人可以自行协商解决,也可以请工会或者第三方共同与用人单位协商。 (二)调解。当事人不愿意协商、协商不成或者达成和解协议后不履行的,可以向调解组织申请调解。调解遵循双方自愿原则。 (三)仲裁。不愿调解、调解不成或者达成调解协议后不履行的,可以向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申请仲裁。 (四)诉讼。对仲裁裁决不服的,除法律另有规定的外,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三、到哪里申请调解? 根据《广东省劳动人事争议处理办法》等有关规定,发生劳动人事争议,当事人可以向以下组织申请调解: (一)用人单位劳动人事争议调解组织; (二)人民调解组织; (三)在乡镇(街道)设立的具有劳动、人事争议调解职能的组织; (四)区域性、行业性劳动人事争议调解组织; (五)其他依法设立的具有劳动、人事争议调解职能的组织。 当事人也可以在仲裁、诉讼过程依法申请调解。 提示:上述第二、三项的调解组织不得拒绝受理本区域内发生的劳动人事争议调解申请,原则上应当当场征求对方当事人的意见,并在3日内开展调解。村委、居委(社区)通常设

劳动人事争议仲裁申请书

劳动人事争议仲裁申请书 申请人:(员工姓名)_________,身份证号码: __________________,住址: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联系电话: __________________。 被申请人:(企业名称)______________________公司,法定代表人:_________,职务:_________,注册地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实际经营地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联系电话: __________________。 _ 一、请求事项(简明扼要,争议金额或其他请求要清楚、明确): 1、要求被申请人支付正常工作时间工资(_______ 年____ 月____日至_______ 年____ 月____日日) _______元; 2、要求被申请人支付休息日加班工资(_______ 年____ 月____日至_______ 年____ 月____日)_______元;

3、要求被申请人支付_______年未休年休假工资 _______ 元; 4、要求被申请人支付违法解除劳动合同的赔偿金_______ 元; 5、要求被申请人支付一次性工伤医疗补助金 _______元。 合计:______________元。 二、基本事实: (一)员工入职时间:_______ 年____ 月____日。 (二)劳动合同签订情况: 1、有无签订书面劳动合同:√有□无 2、最后一份劳动合同的期限: ?_______ 年____ 月____日起至 _______ 年____ 月____日止的固定期限劳动合同; □从年月日起的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 □其他 (三)员工工作岗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员工工资情况: 1、实际发放的月工资数额:_________元。

劳动人事争议答辩书

劳动人事争议答辩书 近来,不少朋友问如何写劳动人事争议答辩书,那么,下面请参考xx小编给大家整理收集的劳动人事争议答辩书,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劳动人事争议答辩书1 答辩人:xx建设设计有限公司(被申请人) 地址:xx市xx区青年广场A栋x层E座 法定代表人:严xx 职务:总经理 尊敬的江汉区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 答辩人收到贵会的江劳人仲通字(xx)第0915-1-2号的开庭通知,现针对申请人的请求事项答辩如下: 第一、申请人与被申请人之间存在事实劳动关系,这一点是客观存在的,但被申请人是xx年7月19日依法成立,xx 年11月28日被依法吊销,故双方的劳动关系存续时间是:xx 年7月19日---xx年11月28日,而非申请人所说的xx年6月至xx年6月。 第二、申请人提出的xx年2月至xx年6月期间的双倍工资差额的仲裁请求无事实和法律依据。

1、首先被申请人与申请人未签订书面的劳动合同,但根据《劳动合同法》第十四条,用人单位自用工之日起满一年不与劳动者订立书面劳动合同的,视为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已订立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既然视为签订了劳动合同,也就不存在所谓的未签劳动合同要支付双倍工资的情形,另xx市中级人民法院关于审理劳动争议案件若干问题纪要 (武中法『xx』第87号)第18条中规定用人单位与劳动者超过一年未签订书面劳动合同,但双方仍然保持劳动关系的,用人单位无需支付双倍的工资。 2、即使支持双倍工资的请求,按目前的法律规定最多也就是支持xx年2月至xx年12月11个月的双倍工资,但按照劳动部《工资支付暂行规定》第三条之规定,工资是指用人单位依据劳动合同的规定,以各种形式支付给劳动者的工资报酬。工资的本质是劳动者提供的劳动这种商品价值的货币表现形式。用人单位已经发放的工资就是这种价值的体现,而另外一倍工资(双倍工资差额),并不是劳动者提供劳动的价值体现,因此不属于工资,属于因用人单位违反法律的规定而承担的惩罚性赔偿。关于时效起算点,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第二十七条规定,劳动争议申请仲裁的时效期间为一年。仲裁时效期间从当事人知道或者应当知道其权利被侵害之日起计算。既然双倍工资差额不属于劳动报酬,那么就应该适用这一规定,故

2018年北京市十大典型劳动人事争议仲裁案例(草稿)

2018年北京市劳动人事争议仲裁十大典型案例 一、工作履历造假,用人单位试用期内解除获支持 案情简介:陈某于2017年1月5日入职北京某电子公司,双方订立了为期5年的劳动合同,约定其担任品牌营销经理,月工资3.3万元,试用期为6个月。入职2个月后,电子公司向陈某发出《试用期解除劳动合同通知书》,以不符合录用条件为由与其解除了劳动合同。陈某不认可电子公司的解除理由,遂提起劳动争议仲裁,要求电子公司支付违法解除劳动合同赔偿金。 庭审中,电子公司提交了《求职登记表》、《入职承诺书》及一份民事判决书,佐证陈某伪造重要工作经历,工作能力及工作表现与其工作履历严重不符。陈某填写的《求职登记表》显示,其2012年1月至2015年10月期间担任某广告传媒公司的市场部经理,月工资为3万元。在《入职承诺书》中,陈某承诺,在应聘时提供虚假材料或没有如实说明与应聘岗位相关情况的,属于不符合录用条件,电子公司无需任何理由即有权解雇本人。民事判决书的内容显示,2014年1月至2015年10月期间,陈某担任某外地股份公司的经理助理,月工资为4千元,其提出诉求要求该股份公司支付延时加班费、休息日加班费、未休年休假工资补偿及违法解除劳动合同赔偿金等。陈某对上述证据的真实性均不持异议,声称其在外地股份公司的工作是兼职,故没有写入工作履历中去,但未能就其主张提供证据证明。 仲裁委审理后认为,陈某在入职时虚构重要工作履历,所填报的工资收入与实际收入差别巨大,其所表现出的工作能力、工作经验与工作履历不符,电子公司在试用期内与其解除劳动合同符合法律规定,故裁决驳回其仲裁请求。 评析:劳动者入职时应当履行如实说明义务。

劳动(人事)争议答辩书

劳动(人事)争议答辩书 尊敬的XXX劳动人事争议仲裁院: 现就XXX对我单位XXX有限公司劳动(人事)争议一案进行答辩如下: 1、我公司严格遵守国家劳动法律法规与劳动者签订劳动合同,不存在未签订《劳动合同》的用工中的事实劳动关系,没有证据证明申诉人与答辩人曾经存在任何形式的劳动关系,其提起的所谓劳动争议更是无稽之谈,亦不属于由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受理范围。 2、申诉人XXX自己非常明白与知晓,她是接受XX产品厂家或经销商的招聘而派遣到我公司XX店从事XX蒙牛产品促销工作的,我公司从未支付过工资给申诉人XXX。 3、我公司在严格执行国家法律法规的前提下,为有序的管理和经营公司,制定有明确的促销员管理制度和员工管理制度规范其从业执岗行为,从业执岗人员当然也包括入场促销员在岗工作期间其行为违反相应制度条款必受相应处罚,这是公司合法、合理的行为。 4、申诉人XXX在2017年1月4日下午14:30分左右,在卖场与其他厂家促销员因促销商品销售发生争执,在有众多顾客的超市里大声吵骂,造成非常不好的影响,也影响了超市的正常营运秩序。听到大声吵骂声音,门店管理人员前去劝阻、制止、调解,在此过程中,申诉人XXX还是不依不饶,无视门店管理人员的劝阻、制止、调解,继续一段时间的吵闹。门店管理人员制止停止吵闹后继续进行两当事人的教育、批评,调解,申诉人XXX不接受教育、批评,调解,严重侮辱谩骂管理人员。 5、基于上述事实情况,门店按照公司的相关管理制度,对申诉人XXX在执

岗期间已经严重违反多项管理制度规定的事实,给予XXX不得在我公司XX店从事促销员工作和处罚金200.00元人民币的处理,罚金交付公司后即可按促销员退场程序办理促销员退场并足额退还其交付的诚信金。 6、申诉人XXX不服上述处理,投诉到市劳动管理部门XXX,经过XXX调解,申诉人XXX不服,向XX区劳动人事争议仲裁院进行申诉,在此,请XX区劳动人事争议仲裁院,本着严格执法,公平、公正、合理的原则,驳回申诉人的申诉,维护企业合法、合规、合理管理和经营企业的行为。 特此答辩 XXX有限公司 2017/3/11

劳动人事争议调解仲裁常见问题

劳动人事争议调解仲裁常见问题 一、哪些争议属于劳动、人事争议? 以下争议属于劳动、人事争议: (一)企业、个体经济组织、民办非企业单位等组织与劳动者之间,以及机关、事业单位、社会团体与其建立劳动关系的劳动者之间,因确认劳动关系,订立、履行、变更、解除和终止劳动合同,工作时间、休息休假、社会保险、福利、培训以及劳动保护,劳动报酬、工伤医疗费、经济补偿或者赔偿金等发生的争议; (二)实施公务员法的机关与聘任制公务员之间、参照公务员法管理的机关(单位)与聘任工作人员之间因履行聘任合同发生的争议; (三)事业单位与其建立人事关系的工作人员之间因终止人事关系以及履行聘用合同发生的争议; (四)社会团体与其建立人事关系的工作人员之间因终止人事关系以及履行聘用合同发生的争议; (五)军队文职人员用人单位与聘用制文职人员之间因履行聘用合同发生的争议; (六)法律、法规规定由劳动人事争议仲裁委员会(以下简称仲裁委员会)处理的其他争议。 提示: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公务员因对处分、考核、未按规定确定或者扣减工资福利等人事处理不服,依法应通过申诉解决,不属于劳动人事争议调解仲裁受理范围。 二、发生劳动、人事争议,可以通过哪些途径解决?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第四条、第五条以及《人事争议处理规定》第三条的规定,发生劳动人事争议,当事人可以通过下列途径解决: (一)协商。当事人可以自行协商解决,也可以请工会或者第三方共同与用人单位协商。 (二)调解。当事人不愿意协商、协商不成或者达成和解协议后不履行的,可以向调解组织申请调解。调解遵循双方自愿原则。 (三)仲裁。不愿调解、调解不成或者达成调解协议后不履行的,可以向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申请仲裁。 (四)诉讼。对仲裁裁决不服的,除法律另有规定的外,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三、到哪里申请调解? 根据《广东省劳动人事争议处理办法》等有关规定,发生劳动人事争议,当事人可以向以下组织申请调解: (一)用人单位劳动人事争议调解组织; (二)人民调解组织; (三)在乡镇(街道)设立的具有劳动、人事争议调解职能的组织; (四)区域性、行业性劳动人事争议调解组织; (五)其他依法设立的具有劳动、人事争议调解职能的组织。 当事人也可以在仲裁、诉讼过程依法申请调解。

关于加强劳动人事争议调解工作的意见(精)

关于加强劳动人事争议调解工作的意见 为进一步贯彻落实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 切实发挥调解在促进劳动人事关系和谐和社会稳定中的重要作用, 现就加强劳动人事争议调解工作提出如下意见。 一、充分认识新形势下加强劳动人事争议调解工作的重要性 当前,随着劳动人事制度改革的深化以及劳动者维权意识增强, 劳动人事争议案件呈上升态势,集体劳动争议增多,处理难度加大, 迫切需要进一步完善劳动人事争议处理工作机制,加大调解工作力度。中央明确提出,要完善矛盾纠纷排查调处机制,建立党和政府主导的维护群众权益机制,更多采用调解方法,把矛盾化解在基层,解决在萌芽状态。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针对劳动人事争议处理中的一些突出矛盾和问题, 从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出发, 将调解作为劳动人事争议处理的基本原则和重要程序, 拓展了调解组织的范围, 强化了调解在争议处理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因此, 要充分认识调解在妥善处理社会矛盾、实现社会公平正义、构建和谐社会中不可替代的作用, 充分认识加强劳动人事争议调解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贯彻“ 预防为主、基层为主、调解为主” 的工作方针,把调解作为促进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基础性工作, 摆在争议处理工作更加突出的位置,逐步建立和完善企事业单位调解、乡镇街道调解、行业调解、人民调解、行政调解等多渠道的争议调解体系,推动和促进具有调解职能的其他社会组织及律师、专家学者开展调解工作, 形成开放式的社会化调解网络, 最大限度地将争议通过调解快捷、平稳化解, 维护劳动人事关系和谐和社会稳定。 二、建立完善企业劳动争议调解组织,提高企业自主解决争议的能建立健全企业劳动争议调解委员会, 是加强劳动争议调解工作的重要基础。要根据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的要求, 推动企业依法设立劳动争议调解委员会。已成立工会的企业一般应设立调解委员会, 尚未成立工会的企业要将工会组建与调解组织建设同步推进。要充分发挥国有企业劳动争议调解委员会的作用, 积极探索调解组织制度化建设的有效途径。在大中型企业, 要加强集团公司和分公司、子公司调解组织建设, 设立办事机构、配备得力人员、保障工作经费、发挥调解作用。在车间、工段、班组设立调解小

劳动人事争议仲裁十大典型案例

2017年度劳动人事争议仲裁十大典型案例 挂靠职业资格证书人员与挂靠单位之间不构成劳动关系 案情简介 何某于2014年11月6日与某建筑工程公司签订《建造师聘用协议书》,双方约定:何某将注册建造师证书交由某建筑工程公司管理;某建筑工程公司有权使用何某的注册建造师证书进行项目招投标;某建筑工程公司每月固定向何某支付3500元,且根据项目招投标时何某的出场次数,另外向其支付报酬。某建筑工程公司按照约定每月向何某支付了3500元和相应的“出场费”,并为其缴纳了社会保险费。何某未在某建筑工程公司从事其他与建筑业务有关的具体工作。2016年11月14日,双方签订了《解除劳动合同(关系)协议书》,该协议书载明“经协商一致双方解除劳动关系”。 2017年1月9日,何某向劳动人事争议仲裁委员会申请仲裁,请求裁决某建筑工程公司支付解除劳动合同的经济补偿金28183.16元。 处理结果 裁决驳回申请人何某的仲裁请求 案例简析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第十六条、《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第十七条之规定,劳动合同是劳动者与用人单位之间确立劳动关系、明确双方权利和义务的协议,应当包含劳动合同期限、工作内容、工作地点、工作时间、休息休假、劳动报酬、社会保险、劳动保护、劳动条件和职业危害防护等必备条款。《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关于确立劳动关系有关事项的通知》(劳社部发〔2005〕12号)规定,用人单位与劳动者确立劳动关系应同时具备下列情形:

1.用人单位和劳动者符合法律、法规规定的主体资格; 2.用人单位依法制定的各项劳动规章制度适用于劳动者,劳动者受用人单位的劳动管理,从事用人单位安排的有报酬的劳动; 3.劳动者提供的劳动是用人单位业务的组成部分。据此分析:一、何某与某建筑工程公司签订的《建造师聘用协议书》不具备劳动合同的基本要素和必备条款,双方没有建立劳动关系的合意。二、聘用期间,某建筑工程公司并未对何某进行劳动管理,双方之间不存在劳动关系所应有的用人单位与劳动者之间管理与被管理、指挥与被指挥、监督与被监督的人身隶属性。三、某建筑工程公司根据何某参加项目招投标的出场次数向其支付的“出场费”,不应视为“劳动报酬”,应视为该公司因何某配合其达到国家规定的参与建筑项目招投标资质要求而支付的劳务费。四、用人单位是否为劳动者办理社会保险是认定劳动关系存在与否的参考因素,但并非决定因素,现实中存在部分用人单位为非本单位职工代理(代办)社会保险的现象。因此,本案中虽然某建筑工程公司为何某代缴了社会保险费,但结合前述三点分析,亦不能以此认定双方劳动关系成立。综上,劳动人事争议仲裁委员会经审理后认为何某与某建筑工程公司之间不存在劳动关系,裁决驳回申请人何某的仲裁请求。 法律诉讼代理人员与被代理单位之间不构成劳动关系 案情简介 冉某系一名法律工作者,担任某市某法律服务所所长职务。2015年5月,冉某与某电线有限公司签订劳动合同,双方约定由冉某在该公司从事法律服务工作,年薪23万元,每月发放1.5万元,其余年底考核后发放。2016年3月该公司法定代表人向冉某出具16万元的工资欠条。

关于加强劳动人事争议调解工作的意见人社部发〔2009〕124号

关于加强劳动人事争议调解工作的意见 人社部发〔2009〕124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人事、劳动保障)厅(局)、司法厅(局)、总工会、企业联合会/企业家协会,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人事局、劳动保障局、司法局、工会、企业联合会/企业家协会,国务院有关部委、直属机构人事部门: 为进一步贯彻落实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切实发挥调解在促进劳动人事关系和谐和社会稳定中的重要作用,现就加强劳动人事争议调解工作提出如下意见。 一、充分认识新形势下加强劳动人事争议调解工作的重要性 当前,随着劳动人事制度改革的深化以及劳动者维权意识增强,劳动人事争议案件呈上升态势,集体劳动争议增多,处理难度加大,迫切需要进一步完善劳动人事争议处理工作机制,加大调解工作力度。中央明确提出,要完善矛盾纠纷排查调处机制,建立党和政府主导的维护群众权益机制,更多采用调解方法,把矛盾化解在基层,解决在萌芽状态。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针对劳动人事争议处理中的一些突出矛盾和问题,从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出发,将调解作为劳动人事争议处理的基本原则和重要程序,拓展了调解组织的范围,强化了调解在争议处理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因此,要充分认识调解在妥善处理社会矛盾、实现社会公平正义、构建和谐社会中不可替代的作用,充分认识加强劳动人事争议调解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贯彻“预防为主、基层为主、调解为主”的工作方针,把调解作为促进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基础性工作,摆在争议处理工作更加突出的位置,逐步建立和完善企事业单位调解、乡镇街道调解、行业调解、人民调解、行政调解等多渠道的争议调解体系,推动和促进具有调解职能的其他社会组织及律师、专家学者开展调解工作,形成开放式的社会化调解网络,最大限度地将争议通过调解快捷、平稳化解,维护劳动人事关系和谐和社会稳定。 二、建立完善企业劳动争议调解组织,提高企业自主解决争议的能力 建立健全企业劳动争议调解委员会,是加强劳动争议调解工作的重要基础。要根据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的要求,推动企业依法设立劳动争议调解委员会。已成立工会的企业一般应设立调解委员会,尚未成立工会的企业要将工会组建与调解组织建设同步推进。要充分发挥国有企业劳动争议调解委员会的作用,积极探索调解组织制度化建设的有效途径。在大中型企业,要加强集团公司和分公司、子公司调解组织建设,设立办事机构、配备得力人员、保障工作经费、发挥调解

劳动人事争议仲裁申请书【最新版】

劳动人事争议仲裁申请书 申请人:张三,性别:男/女,出生年月:xx年x 月x日,民族:XX,身份证号:xxxxxxxx,户籍所在地:XXXXXX,现住址:贵港市XX路XX号,邮政编码:XXXX,联系电话:987654321(个人有效联系电话) 被申请人: XXX有限责任公司/XXXX局(写明单位全称) 法定代表人(主要负责人):李四职务:总经理/局长/XX 住所:贵港市XX路XX号(写明单位详细地址) 联系电话:123456789(单位电话) 仲裁请求: 请求裁决被申请人: 1.支付XX年X月至XX年X月(明确年限)的未签订劳动合同的二倍工资差额XXX元(明确数额); 2.支付解除劳动关系经济补偿金XXX元(明确数额);

3.支付丧葬补助金XXX元,供养亲属抚恤金XXX元,一次性工亡补助XXX元(写明工亡各项待遇名称、数额); 4. 支付一次性工伤医疗补助金XXX元,住院伙食补助XXX元,停工留薪期工资XXX元(写明工伤各项待遇名称、数额); 5.支付超时加班费XXX元,节假日加班费XXX元(写明加班时间); 6.XXXXXXXXX。 事实和理由:(写明事实经过)如①解除终止劳动关系争议写明入职时间、合同、岗位、工资标准、解除及离职时间、解除终止原因等; ②工伤待遇争议写明工伤事故发生时间、工伤的认定时间、劳动能力鉴定时间、伤残等级、医疗期、本人工资、工伤保险缴纳情况、已支付的工伤待遇等;③劳动报酬争议写明工资标准、工资构成、工资支付方式、工作时间等。 (写明请求的法律依据)申请人认为:因XXXXXXXXXXX,依据《劳动合同法》、《社会保险法》、《XXXX》等有关规定,XXXXXX。故被申请人应当XXXXXXXXXX。因被申请人XXXXXX,导致申请人XXXXXX,根据《XXXXXX》第XX条的规定,被申请人应XXXXXXX。(按照仲裁请

劳动(人事)争议调解文书样式

阿克苏地区劳动人事争议调解文书样式 目录 1.劳动(人事)争议调解申请登记表; 2.劳动(人事)争议调解申请书; 3.劳动(人事)争议调解中心(委员会)立案审批表; 4.劳动(人事)争议调解中心(委员会)不予受理调解案件通知书; 5.劳动(人事)争议调解中心(委员会)受理调解案件通知书; 6.劳动(人事)争议调解中心(委员会)参加调解案件通知书; 7.授权委托书; 8.法定代表人(或主要负责人)身份证明书; 9.劳动(人事)争议调解中心(委员会)调查笔录; 10.劳动(人事)争议调解中心(委员会)调解笔录; 11.劳动(人事)争议调解中心(委员会)讨论案件笔录; 12.劳动(人事)争议调解中心(委员会)调解协议书; 13.调解协议臵换申请书; 14.劳动(人事)争议调解中心(委员会)结束调解决定书; 15.劳动(人事)争议调解中心(委员会)调解意见书; 16.送达回执; 17.劳动(人事)争议调解中心(委员会)结案审批表; 18.劳动(人事)争议调解中心(委员会)调解案卷; 19.劳动(人事)争议调解中心(委员会)案卷目录。

表1 劳动(人事)争议调解申请登记表

《调解申请登记表》说明 一、文书依据 《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第十条规定:发生劳动争议,当事人可以到下列调解组织申请调解: (一)企业劳动争议调解委员会; (二)依法设立的基层人民调解组织; (三)在乡镇、街道设立的具有劳动争议调解职能的组织。 《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第十二条规定:当事人申请劳动争议调解可以书面申请,也可以口头申请。口头申请的,调解组织应当当场记录申请人基本情况、申请调解的争议事项、理由和时间。 《企业劳动争议协商调解规定》第二十一条规定:发生劳动争议,当事人可以口头或者书面形式向调解委员会提出调解申请。 申请内容应当包括申请人基本情况、调解请求、事实与理由。 口头申请的,调解委员会应当当场记录。 二、文书使用范围及解决的问题 本文书供申请人口头申请调解时使用。 三、文书填写要求及注意事项 (一)申请人到劳动人事争议调解中心(委员会)口头申请调解,承办人应当当场填写此登记表。其中,企业劳动争议调解委员会填写《劳动争议调解申请登记表》,乡镇(街道)和事业单位劳动人事争议调解中心填写《劳动人事争议调解申请登记表》。 (二)对属于劳动(人事)争议调解中心(委员会)受理范围,且案情比较简单、争议不大、双方当事人自愿接受调解的劳动(人事)

常用劳动人事争议调解仲裁文书样式(下载)

常用劳动人事争议调解仲裁文书样式

目录 申请仲裁须知 (3) 仲裁申请书 (6) 收件回执(一式二联) (9) 集体争议案件推举代表人申请书 (10) 立案组庭审批表 (12) 受理通知书 (13) 不予受理通知书 (15) 应诉通知书 (18) 仲裁第三人通知书 (19) 答辩书 (20) 法定代表人(或主要负责人)身份证明书 (22) 授权委托书 (23) 举证通知书 (25) 证据清单 (27) 关于移送案件管辖的函 (28) 案件移送接收回执 (30) 回避申请书 (31) 委托鉴定/勘验函 (32) 调查笔录 (36) 庭前调解建议书 (38) 庭前调解笔录 (39) 庭审笔录 (41) 仲裁庭评议笔录 (45) 案件延期处理审批表 (47) 案件中止处理审批表 (48) 撤回仲裁申请书 (49) 仲裁调解书 (50) 仲裁裁决书 (52) 仲裁决定书 (56) 仲裁结案审批表 (58) 送达回证 (60) 公告 (61) 先予执行申请书 (62) 移送人民法院先予执行函 (64) 仲裁建议书 (65)

仲裁文书样式之一 ×××劳动人事争议仲裁委员会 申请仲裁须知 一、受案范围 仲裁委员会处理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的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发生的下列争议: (一)企业、个体经济组织、民办非企业单位等组织与劳动者之间,以及机关、事业单位、社会团体与其建立劳动关系的劳动者之间,因确认劳动关系,订立、履行、变更、解除和终止劳动合同,工作时间、休息休假、社会保险、福利、培训以及劳动保护,劳动报酬、工伤医疗费、经济补偿或者赔偿金等发生的争议; (二)实施公务员法的机关与聘任制公务员之间、参照公务员法管理的机关 (单位)与聘任工作人员之间因履行聘任合同发生的争议; (三)事业单位与工作人员之间因除名、辞退、辞职、离职等解除人事关系以及履行聘用合同发生的争议; (四)社会团体与工作人员之间因除名、辞退、辞职、离职等解除人事关系以及履行聘用合同发生的争议; (五)军队文职人员聘用单位与文职人员之间因履行聘用合同发生的争议; (六)法律、法规规定由仲裁委员会处理的其他争议。 二、本仲裁委员会的管辖范围 …… 三、仲裁时效规定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第二十七条规定,申请仲裁的时效期间为一年。仲裁时效期间从当事人知道或者应当知道其权利被侵害之日起计算。 劳动关系存续期间因拖欠劳动报酬发生争议的,劳动者申请仲裁不受前述仲裁时效期间的限制;但劳动关系终止的,应当自劳动关系终止之日起一年内提出。 仲裁时效因当事人一方向对方当事人主张权利,或向有关部门请求权利救济,或对方当事人同意履行义务而中断。从中断时起,仲裁时效期间重新计算。 因不可抗力或者有其他正当理由,当事人不能在法律规定的仲裁时效期间申请仲裁的,仲裁时效中止。从中止时效的原因消除之日起,仲裁时效期间继续计算。申请人以时效中断、时效中止为由主张请求未过时效的,应提供相关证据证明。 四、仲裁案件受理条件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