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wdsd

wdsd

wdsd
wdsd

第一章教育心理学的概述

1、基本任务是揭示学校学与教的情景中人的心理活动,及其交互作用的运行机制和基本规律

2、、教育心理学研究的主要内容

(1学习与教学的要素;包括学生,教师,教学内容,教学媒体,教学环境等要素。(2学习与教学的过程,包括学习过程,教学过程,评价反思过程。

2、教育心理学的实践作用

(1帮助教师准确的了解问题(2为实际教学教学提供了理论科学的指导(3帮助教师预测并干预学生,(4帮助教师结合实际教学进行研究。

3、教育心理学的发展概况

(初创时期1903年桑代克。1讲述人类的本体2学习心理3个别差异和原因(20世纪60年代到70年代时教育心理学发展的成熟时期。20世纪60年代开始,西方教育心理学的内容和体系出现了某些变化。教育心理学的内容日趋集中,教育心理学作为一门独立的理论体系的学科正在形成。A初创时期是20世纪20年代以前,B发展时期是20世纪20年代到50年代末,D完善时期是20世纪80年代以后1主动研究2反思性研究3合作性研究4社会文化研究,

3、中国教育心理学的发展阶段

(第一阶段是从20世纪初至1049年新中国成立。主要是异界国外的教育心理学。(第二阶段,从新中国成立至文化大革命结束至今

4、教育心理学呈现出新发展趋势

(1转变教学观念,关注学与教两方面的心理问题,教学心理学兴起。(2关注影响教育的社会心理学因素,(3注重实际教学中各种策略和元认知的研究。

5、教育心理学研究设计的基本原则

(1客观性原则,就是遵循实事求是的原则,根据教育心理学现象的本来面貌来研究心理学的本质,规律,机制和事实。(2系统性原则,就是用系统论来考察心理现象,吧人的心理作为一个开放的,动态的整体的系统加以考察。(3理论联系实际原则;教育心理学的研究从选题到具体的研究过程。都要做到以教育心理学理论为指导。

6、教育心理学的作用

(理论和实践作用1探明学校情境中学与教的基本心理规律在理论上具有重大意义。首先;心理规律进行探索。不仅充实了普通心理学的一般理论,而且为整个心理学的理论发展做出贡献。其次;发展起重要作用,此外;对人类学习过程了解还将为人工智能的发展提供有益的理论指导。(2)实践作用;1准确了解问题,2为实际教学提供科学的指导理论。3帮住教师预测并干预学生,帮助教师结合实际教学进行研究。

7、教育心理学研究的主要方法

(1描述性研究方法(2实践性研究方法

描述性有观察法,调查法和个案法俩个或多个变量之间存在任何关系的方法,观察法;1.优点:能收集到被观察者客观、真实的第一手资料。不足:(1)观察者处于被动地位。 (2)观察结果难于重复。 (3)观察结果的记录与分析容易受到观察者的预期和偏见的影响。调查法;被试调查者所了解或关心的问题,预先凝定问题,让被试者自由表达其态度或意见的一种方法。问卷调查和言谈调查(2、控制的条件下系统的操作某种变量的变化,研究这种变量的产生的影响。有自然实验法和实验室研究法。

第二章中学生心里发展与教育

1、影响心理发展的两个基本要素,遗传和环境

2.智力的个体差异

表现在两个方面: (1)发展水平上的差异。不同的人所达到的最高水平极其不同。 (2)智力的结构差异,即组成方式上有所不同。另外,人的智力发展有早晚差异。有人“少年早慧”,“有人“大器晚成”

1、中学生心理发展的四个基本要素

(1发展的连续性与阶段性(2发展的定向性与顺序性((2发展的不平衡性,(4发展的差异性

2、性格差异的教学含义,

性格的个别差异表现在性格特征和性格类型差异两个方面。

(1虽然不会决定学习是否发生,但它会影响学生的学习方式。性格也为动力的因素而影响学习的速度和质量(2性格的差异会影响学生对学习内容的选择,还会影响学生的社会性学习和个体社会化。(因此为了促进学生的发展性格特点进行,选择和组织更好适应学生的性格差异。3、心理发展的定向性与顺序性

(1)从低到高,简单到复杂,不完善到完善,发展的总趋势是向上的,心理发展的具体过程具有不可逆性。

4、青少年心理发展产生的矛盾

(1独立于依耐性的矛盾,(2旺盛的精力与能力发展水平的矛盾。(3意志的自觉性与冲突性的矛盾。

5,青年初期心理发展的不平衡性

(1心理的闭锁性与交往需要的矛盾(2求知欲与识别力的矛盾(3情绪与理智的矛盾(4理想的我与现实的我的矛盾

6、自我意识的发展过程

(个体自我意识从到有,最后达到成熟,经历了漫长的发展过程,从生理自我到社会自我,在到心理发的自我社会过程(1生理自;是自我意识的最原始状态(2社会自我;3岁以后,自我发展进入社会自我阶段(3心理阶段。是在青春期开始发展形成的、

3.人格结构包括:

(1)知——情——意系统。 (2)心理状态系统。 (3)人格动力系统。 (4)心理特征系统。 (5)自我调控系统。关系:以上五种人格系统之间并非完全独立,相互之间会有重合,这种重合使各成分之间具有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

7、人格的发展阶段

(基本信任感对基本不信任感,0-1.5培养信任感(2自主感对羞耻感与怀疑;2-3培养自主性(3自主感对内疚感,4-5发展任务是培养主动性。(4勤奋感对自卑感;培养勤奋感,6-11(5自我同一性对色混乱。12-18

7影响人格发展的社会因素

(1)家庭教养方式;是儿童人格发展的主要场所。有三种形式;1专制型。父母不考虑孩子自身的观点,对孩子强制强多,关爱和温暖较少。----儿童有中等程度的的自信自控力,但有时怀疑,退缩,不喜欢与同伴交往。2放纵型;父母对孩子没有教养,--最不成熟的;3明主型-最成熟的(2学校教育;是制约人格发展的主要环境,与其他因素相比,学习教育具有目的性,计划性,有步骤的实施,直接制约着人格发展的方向和质量。并出现连续的人格特点。(3同辈群体;与父母的关系相比,中学生同龄伙伴,交往更加自由平等。发展人际敏感性,促进儿童的社会化和人格的发展。

8、青少年自我意识的发展特点;

(1成人感和独立意向的发展;逆向出现)(2)自我的分化,一种具有知觉能力,另一种是可以作为客观观察对象自我,前者叫主体的我,后者称客体的我。3(3自我意识的强度不断增加。渴望认识自己,了解自己十分关心自己内心的世界,认知听听别人的意见。(4自我评价趋于成熟。三个方面;1评价的独立性日益性增强,2自我评价逐渐从片面性向全面发展。3对自己评价从身体特征和具体行为方向的个性品质发那个面转化。

9青少年心理发展的阶段特征

(1少年期;11/12到14/15。青年期14/14到17/18

10、认知阶段的发展理论

(1感知运算阶段0到2岁。思维也开始萌芽(2前运算阶段2到7岁思维不具有可逆行(3具体运算阶段,7到11岁。具体事物获得表象(4形式运算阶段11到15,形式从内容中解脱出来。

第三章学习的基本理论

1,联结学习的理论

又叫行为主义理论,以桑代克,巴甫洛夫。斯金纳,等,强调刺激环境刺激的重要性,一般都把环境看成刺激。有刺激引起的有机体看成反应,认为;刺激与反应的联结形成过程变是学习。所有的行为都是习得的,S--R是构成的基本单位。在行为方面,强调强化的重要性,对强化的控制就是对行为的控制。

2、完形--顿悟说的主要观点

(1学习是通过顿悟实现的,苛勒学习是一个顿悟的过程,而不是尝试措施式的。(2学习的实质在于构造完形。

3、布鲁纳的建构思想;

主要体现两个方面,(通过儿童心理发展心理过程中队客观世界的表征形式的不同,讨论了对客观世界的建构。2讨论学科结构、知识结构和认识结构,讲明了认识结构的来源和知识建构的问题。

4、布鲁纳提出的四条教学原则

(1动机原则。内在的学习愿望(结构原则。动作在县目标、图像到表现3序列原则有条不皙4强化原则;反馈5、现代认知心理学的含义

(1从理论的角度对学习所进行的研究,以皮亚杰,布鲁纳,奥苏泊尔等(2以现代信息加工论的研究为代表

6、斯金纳的学习强化程序

(1连续强化的程序。每一次真确的反应都给予强化(2定时距的、在一个时间间隔以后(3变时距,时间间隔是随机变化(4定比率、反应的次数当条件,固定的反应次数进行强化。(5变比律,强化和反应次数之间的联系时随机的。

7奥苏泊提出的有意义学习的条件。

客观条件;只有一个;学习材料必须有逻辑意义,学习逻辑的意义;1学生学习的材料是与其他知识,客观事物之间有一种内在的必然联系,是Tammy之间的意义性的一种反应,2学习材料符合范围,心理年龄和知识水平,通过理解获取意义。主观条件;包括三点(1学习者有意义学习的心向或倾向性。也就是说面对有意义的,进行有意义的学习,理解,新旧之间的联系,3就知识相互作用3加强对新的理解

8、当今构建主义学习理论的基本观点(知识具有;有主观性、情境性、社会性、默会性)

(1知识观,对知识的意义,认知强调客观世界的描述,具有客观性,而构建人类知识的主观性,认为具体问题杜已有在知识进行改组,重组创造,才能更好的解决问题。(2学习观;认知更多的吧教师看成学习的指导者,构建学生学习的帮助者,合作者。原有知识经验“生长”新的知识经验(3学生观;构建,学生是信息的主动构建者,

通过新旧知识反复的,双向的相互作用过程才能构建起新

的意义,从而充实和改造了自己的知识经验。

9、加涅的信息加工学习理论;1认知、动作、情感

四章、学习动机

1、动机的功能

(1)激活功能(2)指向功能(3)强化功能

2、学习动机的基本结构(成分)

(1)学习需要与内驱力(2)学习期待与诱因。学习需要

和学习期待是学习动机的基本成分,二者密切相关,需要

时学习的动力,站主导地位。期待时需要的的满足。促使

学习。

3、学习动机的种类有哪些?

(1)根据动机内容和社会意义分为,xz高尚的学习动机

和与低级的学习动机。(2)作用的久暂以及它的活动目标,

近景的直接性动机和远景的间接性动机(3)动力来源,

内部和外部的学习动机

4、简述学习动机与学习效果的关系

动机可以提高效果,效果可以增强动机的作用。动

机与效果的关系不是直接的,二者是以学习行为为中介

的。动机影响行为,提高效果的重要因素,

5、强化动机理论的主要观点是什么?

行为理论家提出的。他们看来,人的某种倾向指所

以发生,完全取决于先前的行为与刺激因强化建立起来的

稳固关系,强化可以是内部和外部强化,内部是

6、成就动机的理论的主要观点?

代表人阿特金森,成就动机的强度时由动机水平,期

望和诱因的乘积来决定的。分为两内,一力求成功的动机,

二是避免失败动机。

对于成功者,要调动积极性,给予一定的难度。以安

排在竞争的情景,严格评定分数等方式来激起学习动机,

失败的相反

7、成败归因理论的观点?

是一种解释人的行为成功与失败原因的动机理论,成

败归因理论认为,任何人都有探索自己行为成败原因的倾

向维纳进行了系统探讨,分为三个维度。内部归因和外部,

稳定性与非稳定性归因,可控制与不可控制归因。

正确的归因对学生进行心理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1,

培养学生自觉的归因意向,2培养学生自我观念3正确积

极的归因

8、学习动机的培养

(1)利用学习动机与效果的互动关系培养学习动机。(2)

利用直接发生途径和间接转化途径培养学习动机

9、如何激发学生的动机?

(1)创设问题情境,实施启发式教学(2)根据作业难度,

恰当控制动机水平(3)充分利用反馈信息,适当进行表

扬与批评,(4)正确指导结果,促使学生继续努力,(5)

创设良好的学习心理环境。

10.、论述需要层次理论?(马斯洛)

基本内容1生理需要2安全需要3归属于爱的4尊

重5自我实现

教育含义1教师发现异常了解学生,生理需要2

有失序,规范的环境3教师关爱学生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

4学生具有好胜心,求知欲,5培养学生自我实现

11、论述自我效能感的理论?

由班杜拉提出,人的行为受两个因素影响,一是行为

结果因素,即强化,二是期待,包括结果期待和效能期待

影响自我效能感的因素有个体成败经验和个体归因方

式。

二、第五章学习的迁移

1、迁移的种类有哪些?

(1)根据迁移影响效果。吧迁移分为正迁移和负迁移(2)

发生的概括水平,水平和垂直(3)内容分一般与具体(4)

内在的心理机制,同化迁移,顺应性,重组性迁移(5)

影响方面。顺向迁移和逆向迁移。

2、迁移的作用是什么?

(1)迁移是一种重要的学习能力(2)是能形成重要环节,

对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具有促进作用。(3)对学生学习和

教师教学具有重要作用

3、影响迁移的因素的是。

3、分为主观因素和客观因素。主观因素包括:学习者的

分析与概括能力,学习者的迁移心向,认知策略与元认知;

客观因素包括:学习材料的相似性,学习情境的相似性,

教师的指导。认知结构属于主观因素

4、影响迁移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1)原有认知结构的可利用性,课辨别性及稳定性变量会

影响到学习的迁移。(2)学习迁移的效果依赖于已有的知

识经验概括水平。()掌握必要的认知策略。是提高迁移

发生可能性的有效途径。(4)学生在以往的形成愿望,态

度知识经验,思维方式等都能够成学习心理准备状态,时

后继学习具有倾向性。(5)两项任务还有共同成分较多,

将产生较大的相似性,斌导致迁移的产生。(5)学习指导

包括教师指导和学生自我指导。都对迁移产生影响

5、促进迁移的产生

(1)重视基本知识和基本原理的教学以促进迁移(2)重

视材料的整体结构及各种知识之间的联系以促进迁移(3)

合理安排教学程序。。(4)发展学生概括能力与理解能力

(5)教授学生掌握认知策略

5、论述早期迁移理论

(1)形式训练说,最早的迁移理论,以管能心理学为依

据,认为迁移时无条件的、自动发生的(2)共同要素说。

桑代克两种学习要有相同要素时才发生迁移。迁移是非常

具体的,有条件的需要共同的要素。(3)经验类化理论,

有称概括化理论,贾德提出的。只要一个人队它的经验概

括,就可以完成一个情境到另一个情境的迁移。(4)关系

转化理论,格式塔重新解释,代表人苛勒迁移产生的条件

是个体事物之间关系的理解,一是两种学习之间从在一定

的关系二是学习者对这一关系的理解和顿悟其中后者比

前者重要。

6、论述现代迁移理论

(1)认知迁移理论。1布鲁纳非特殊迁移即原理和态度的

迁移时教育过程中的核心,强调哥们学科的结够和领会基

本原理和概念。将有利于迁移的产生。2奥苏贝跟系统描

述认知结构的利用性,课辨别性,稳定性。(2)产生式迁

移理论,安德森提出,两项技能之间的交叉或重叠越多迁

移越大。(3)构建主义迁移理论。新条件的重新建构加特

纳前后两种情景中的结构特征,内在关系等特征为关键,

与表面没关系,前后相匹配或相同才会迁移。

第六章;知识的学习

1、知识的类型有哪些?

(1)根据个体反应活动的深度不同,可将知识分为感性

知识和理性知识。(2)形式不同,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

识。

2、知识学习的类型

(1)根据语言信息复杂性的程度不同,分为感性和理性

知识(2)根据知识与原有认知结构的结构关系,分为下

位,上位,并列结合学习。

3、影响学习的因素有哪些?

(1)内部因素,指学习者自身的因素,如人格不良。焦

虑,学习准备等。(2)外部因素;主要包括教师的态度,

课堂心理气氛和环境因素。

4、知识学习的作用有哪些/

(1)知识的学习和掌握是学校教学的主要任务之一。(2)是

促进技能形成和能力发展的重要基础。(3)是创造学习的

必要前提(4)学生态度和品德形成的因素之一。

5、知识直观的类型有哪些?

(1)实物直观。模象直观(3)言语直观,(4)电话教学

6、提高知识直观效果的方法?

(1)灵活运用实物直观和模象直观。(2)充分利用言语

直观,突出词汇与形象的结合,(3)运用感知规律,突出

直观形象的特点,(4)调动学生运用各种感官参与直观过

程。(5)培养学生良好的观察能力。

7.、知识概括的类型

(1)感性和理性概括。

8、有效精心知识概括的方法?

(1)合理运用正例和反例(2)运用边式组织感性经验,

突出事物的本质特征,(3)科学的进行比较,(4)启发学

生独立思考。

9、遗忘的规律/

遗忘曲线是艾宾浩斯提出的、最初的时间遗忘最快,

时间推移逐渐缓慢,相当时间后,几乎不在发生遗忘,遗

忘是不均衡的趋势是先快后慢。

11、遗忘的理论(1痕迹消退说

10、影响遗忘的因素有哪些?

(1)识记材料的的性质和数量((2)识记材料的系列位

置(3)学习的过程(4)识记者的态度

11、运用记忆规律促进知识保持?

(1)深度加工材料(2)有效运用记忆术(3)适当过渡

学习(4)合理进行复习

12、记忆系统的特点?

(1)瞬时记忆又称感觉记忆,特点1储存时间短0.25到

2秒,2完全按物料特征,保持容量较大,(2)短时记忆1

识记短,一分钟,复述以后较长,记忆有限大约7+-2个

组块。(3)长时记忆超过一分钟,1记忆时间长,终生不

忘,容量有限

13、遗忘原因的五种理论?

(1衰退说得不到强化而减弱,最后消失(2干扰说,前

移直对后移直的干扰,后移直是对前面的学习保持的干

扰。(3动机说。情绪或动机压抑引起,如果解除,遗忘不

会死记忆的消失,而是记忆被压抑。(4同化说,知识组织

特征和认知结构简化的过程。对新旧知识不清,对新知识

曲解,消极的遗忘。(5检索困难说,在提取信息时没有找

到适当的提取线索。

七、技能的形成

1、技能的特点?

(1)通过后天习得(2)一种活动方式(3)体现了本身

的客观法则

2、操作技能的特点?

(1)动作对象的客观性(2)动作执行的外显性(3)动

作结构的展开性

3、操作技能的分类?

(1)根据动作的连贯与否,分为连续性操作和断续性操

作技能(2)精细程度与肌肉运动强度的不同,细微性操

作和粗放性操作技能。(3)动作环境的依赖程度的不同,

闭合性操作和开放性操作(5)操作对象不同,徒手性操

作和器械性操作。

4、心智技能的特点?

(1)活动对象的观念性(2执行的内隐性(3过程的减缩

5、心智技能的分类

(1国内心理学家分为一般技能和特殊技能(2国外加涅

外代表,按简单复杂的程度,分为辨别学习,概念学习,

规则学习,高级规则学习

6、技能的作用

(1技能是人适应环境的手段(2是人获得经验。解决问

题,变革现实的条件(3是学生学习的重要目标和手段

7、操作技能的形成阶段

(1操作定向。实质是学习的定向映像(2操作模仿。(3

操作整合。相互结合成为定型的,一体化的(4操作熟练

8、操作熟练阶段的特点

(1动作结构(2动作品质(3动作控制(4动作效能

9、心智技能的培养要求。

(1激发学者的积极性与主动性。(主义原型的完备性,独

立性与概括性(3适应培养阶段特征正确使用语言

10、练习曲线的特点

(1总趋势是进步,但练习成绩存在起伏,有时暂时的退

步。(2开始时成绩进步快,后期进步慢。(3练习过程有

一个明显的,暂时的停顿其,即高原现象,练习曲线保持

一定的水水平,不再上升,甚至有些下降,在高原期练习

曲线有继续上升。

11、在心智技能原型定向阶段

(1确定所学心智技能实践模式及操作活动程序,使这种

实践模式的动作结构在头脑中的清晰反映,形成定向映

像。

12、在原型定向阶段,教师应该做的工作?

(1让学生了解活动的结构(2提高学生的自觉性和独立性

(3讲解示范要正确,直观形象

13、要使心智技能在操作水平上进行,教师应该做的工

作?

(1要使心智技能的所有动作以展开方式展现。(2注意变

换活动对象,心智活动在知觉水平上得以概括形成关于活

动的表象。(3压迫注意活动的掌握程度。并实施向下一阶

段转化。(4动作的执行要注意与语言相结合。

14、要使操作原型成功的内心化为心智技能,教学中必须

注意的问题

(1动作的执行有遵循外部言语不出声的外部言语阶段的

顺序,不能颠倒。(2在开始阶段,操作活动要在语言水平

上完全展开,(3在这一阶段要注意变换动作对象,进行变

式教学,是活动进一步概括。(4由出声道不出声,展开到

压缩转化过程,注意活动的掌握程度,不能过早转化液不

能过迟。

15、操作技能和心智技能的异同点?

不同点(1动作性质上,操作时活动方式,心智是认识活

动方式(2对象上,操作时客观物体或肢体,心智技能是

观念性词汇,数字或符号(3,执行上,操作时外显的肌

肉动作,心智是内隐的内部语言。(4结构上,操作技能具

有展开性,不能省,合并,心智具有减缩性,课高度省略

和减化。

相同点;形成和发展过程特点基本相同,由不熟到熟练的

过程,操作的获得和表现需要心智经的指导,心智的获得

和表现依赖于操作技能的内化和外化。(3在一个具体的认

为活动中,需要两种协同。

16、操作技能的培养?

(1准确的示范与(2必要的适当练习(3充分而有效的反

馈,(4建立清晰而稳定的动觉。

17、加里培林的心智动作形成阶段论,

(1动作的定向阶段(2物质与物质化阶段(3出声的外部

言语动作阶段(4不出声的外部言语动作阶段,内部言语

动作阶段。

17、安德森的心智技能形成三段论,

(1认知阶段,,了解问题结构,起始状态,中间,及腰到

达的目标状态。(2连接阶段。陈述性知识转化为程序性知

识。(3自动化阶段,

18、我国心理学家确定的心智技能的分阶段论。

(1原型定向。了解实践模式,外显的物质化的心智活动

方式或操作活动程序,应去干什么,(2原型操作,执行时

在物质与物质化水平上进行的。(3原型内化。心智模式向

内部转化,有物质的,内显的展开的形式变成观念的,

内在的,减缩的形式过程,分三个小阶段,出声的外部,

不出声的,内部语言阶段。

八、章学习策略

1、学习策略

学习策略是学习者制定有关学习过程的复杂方案。(1)

学习策略是学习者为了达到学习目标而积极主动使用的

(2)是有效学习所必须的(3)是学习者制定学习计划,

有规则,方法技能等构成。(4通过学习练习,获得的,并

且能通过训练得到提供)

2、学习策略的构成

(1布朗认为“计划性是学习策略的核心(2拜伦提出学

习策略偶三部分,相关搜索,刺激物分析,扬弃。(3斯腾

伯格把学习策略分为执行和非执行技能。

3、学习策略的类型

(1丹瑟路分为基本策略和支持技能,(2麦克卡分认知技

能,元认知策略和资源化管理技能,

4,复述策略(利用随意识技能和有意识技能(2整体识记

和分段识记(3划线技术

5、精加工策略类型

(1记忆术(2记笔记(提问策略(3生成性策略

6、一些常用的记忆术

(位置记忆法(2减缩和隔绝法(3谐音联想法(4关键词

法(5视觉想象(6语义联想

7、组织策略

(列提纲(2利用图像(3利用表格

8、元认知内容

(1原认知认识(2元认知体验(3元认知监控和调节

9、元认知认识内容

(1关于任认知者和特点的认识(2关于任务的认识(3

关于认知策略及使用的认识

10、元认知策略

(1计划策略(2监视策略(3调节策略

11、资源管理策略

(1学习识记的管理1统筹安排学习时间2高效利用最佳

时间3灵活利用零碎时间(2学习环境的管理(3学习势

力和心境的管理(4学习工具的利用(5利用其他人的支

12、学习策略训练的原则

(1主体性原则(2内向化(3特定性(4生成性(5有效

地监控(6个人自我效能感

13、学习策略训练的方法

(1指导化教学模式(2程序化训练(3完形训练(4交换

教学(5合作学习

第九章二,问题解决与创造性

1、问题包含的基本成分

(1给定的条件,一组已知的关于问题条件的描述,及问题

的其实状态(2达到的目标,是问题要求的答案或目标状

态(3存在的限制或障碍,是其实状态和目标状态中间的

过程。

2、问题的种类

(1从给定状态是否被明确界定角度来分,有结构问题或

者界定清晰的问题和无结够问题或者界定含糊的问题(2

性质来分;归纳结构问题,转换问题,排列问题。

3、问题决绝的基本特点

(1目的性(2认识性(3序列性

问题解决与创造性是只知识技能的延伸。

4、问题解决的类型

(1常规性问题解决(2创造性问题决绝

5、问题决绝的一般过程

(1发现问题或呈现问题,发现问题是首要环节,(2解决

问题(提出假设(4检验假设一定方法确定假设是否合理

符合科学原理、推测与假设的主要目的的发展学生的

想象力合队失误的名感性。

6、提高问题解决能力的方法

(1提高学生知识储备的数量与质量1帮助学生牢固的掌

握和记忆大量的知识2提供多种变式知识的概括3重视知

识间联系,建立网络化结构(2教授与训练解决问题的方

法与策略1结合具体学科,教授思维方法,2外化思路,

进行显性教学(3提供多种联系的机会1(4培养思考问题

的习惯1激励学生主动发现问题2从多角度题出假设3自

我评价与反思

7、问题解决的策略

(1算法式策略(2启发式策略1手段-目标分析策略2爬

山发策略3反推法策略

8、影响创造性培养的因素,

(1改变不利于创造性培养的教育观念,培养学生的创造

性,改变教师与家长教育观念。(2教师的素质会直接影响

学生的创造性(3激励学生自我评价与反思

9、培养创造性需要注意的问题

(1创设有利于创造性适宜产生的环境1创设宽松的心理

环境2给学生留有充分选择的依据3改革考试制度与考试

内容(2注重创造性个性的塑造1保护好奇性2解除个体

杜大回答错问题的恐惧心理3鼓励独立性和创造精神4重

视非逻辑思维能力5给学生提供具有创造性的榜样(3开

设创造性的课程,教授创造性思维策略1发散思维训练2

推测与假设训练3自我设计训练4头脑风暴训练

11,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

(1问题的特征,(2已有的知识经验(3定势与功能固执

12、关于问题决绝过程的理论观点

(桑代克的试误说"(2苛勒的“顿悟说”新旧之间的联系

(3杜威的五阶段说1呈现问题2明确问题3形成假设4

检验假设5选择最佳(4信息加工模式;最初转换为最终,

初始转换为目标状态(5现代认知派模式,奥苏泊尔为代

表1呈现问题情境2明确目标和一只条件3填补空隙4解

答之后的检验

13、创造性的基本特征

(1作品特征;新奇性,适当性和改造性,(2有创造性人

的特征1人格特征灵活无偏见性,独立性,容忍不明事物,

容忍错误独特的价值观念,驾驶与焦虑水平,性别不受严

格限制2创新性与学业成绩关系。1与智力关系;低智商不可能有创造性,高智商可能有创造性,低创造性的智力水平可能高,也可能低,高创造性必须高于一般水平的智商。2创造性与学业成绩的关系,二者并不存在决定的线性关系,是相关的线性关系(3创造过程,创造思维是创造性的核心,发散思维有时创造思维的核心。发散思维的特点;流畅性,交通性和独创性。

第十章态度与品德的形成

1,、品德的心理结构

(1道德认知核心部分(2道德情感(3道德意志(4道德行为

2、态度的实质

(态度是一种内部准备状态,而不是实际反应的本身(2态度不同于能力,虽然二者都是内部倾向(3通过学习而形成的,不是天生的

3、态度的结构

(1态度的认知成分(2情感成分(是态度的核心成分)(3行为成分

4、品德的实质

(1反应了人的社会特性,是将外在于个体的社会规范要求转化为个体内在需要的复杂过程(2具有相对稳定性(在道德观念ia控制的,进行某种活动,参与耨见事件的完成。

5、中学生品德发展的基本特点

(1伦理道德发展具有自律性,言行一致1形成道德信念与道德理想2自我意思增强3道德行为习惯巩固,4品德结构更为完善(2品德发展有动荡向成熟过渡,初中具有动荡性2高中趋向成熟。

6、影响态度与品德学习的一般条件。

(1影响态度与品德学习的一般条件有两个;外部条件和内部条件,外报刊家庭教养方式,社会风气和同伴群体,内部包括认知失调(费斯廷格提出的),态度定势和道德认识。是维持平衡的一致性。

7、态度与品德学习的一般过程

(依从包括从众和服从,特点;盲目性,被动性,不稳定(2认同特点;自觉性,主动性,稳定性(3内化特点主动性,自觉性,坚定性,“富贵不能淫"

8、培养良好的态度和品德的方法

(1有效地的说服(2树立良好的榜样(3利用群体约定(4价值辨析(5给予恰当的奖励1选择适当的奖励和惩罚2选择恰当的奖励物,3强调内部奖励

9、皮亚杰关于儿童道德发展的阶段论

(分三个阶段1前道德阶段,也叫无率阶段”自我为中心,直接受行为结果受支配,按自己的想象去执行原则(2他律道德阶段;叫强制道德“”儿童主观动机出发,同平等或不平等,自身具有主观价值所支配的道德判断。3自律道德阶段,叫互惠道德“或道德相对论,主观出发价值所支配的道德判断。

10、态度定势影响学生对教师的态度

(1学生是否接受或多大程度上接受教师的教诲和要求,首先取决于Tammy对教师的态度或已经形成的态度定势(2所谓态度定势是个体由于过去的经历而面临的人或事可能具有某种肯定过否定,趋向或回避,喜好或厌恶等内心倾向,这种事先的心理状态定势常常支配着人队实物的预料与评价,进而影响着是否接受有关的信息和接受的质量。(3假如学生对态度有消极的态度定势,教师的教诲与要求可能会成为耳旁风,甚至会引发冲突。

十一章心理健康教育

1心理健康的意义和标准

2、理解与把握健康标准时、考虑以下几点;(1内部和外部的良好适应,(2具有相对性(3追求高层次需要的满足(4社会评价

1、对现实有效的知觉,(2自觉,自尊与自我接纳,(3子我调控能力(4与人建立亲密关系的能力,(5人格结构的稳定与协调(6生活热情与工作高效率。

2、开展心理健康的途径;

(开设心理健康的教育有关的课程,2开设心理辅导课3在学科教育中渗透心理健康的内容4结合班级,团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5个别心理健康辅导或咨询6小组辅导

4、学校心理辅导的一般目标。(与学习目标是一致的)(1学会调适包括调节与适应(2寻求发展

3、中学生产生心理健康的原因

(有两个方面1外在原因;高速发展的社会导致了日益复杂的社会结构,人际关系,现代科学技术向人们提供了日益复杂的生活方式,这些社会压力一升学,考试制度和家长教养方式的形式传递给中小学生。(2内在自身因素;主要和个人的心理发展,个性特征,个人独心理的压力,内心的冲突,以及看法,体验防卫机制使用的如何有重要的关系。1焦虑症2抑郁症3强迫症4恐怖症5人格障碍和人格缺陷6性偏差7进食障碍8睡眠障碍

3.心理评估的方式

(1心理评估不同于心理测验,可以作为心理评估的一种方式,心理评除了使用心理测验的方法以外,还可以通过评估性会谈的方式收集资料或进行诊断,从而确定某位学生所存在在的具体的心理问题或心理状态,主要技术有倾听,鼓励,询问,反应,澄清和面质,HIA可以用观察法和自述发,记录方式。核表,评定量表,轶事记录。(方式有心理测验,诊断,访谈,自述)

4、心理评估的意义和两种框架

(有针对性的心理健康教育依据,(2检验心理健康教育效果的手段来年。两种手段健康模式和疾病模式

4、行为改变的基本方法

(1有强化法,代币奖励法,行为塑造发,示范法,消退法,惩罚法,自我控制法。

有强化法;指一个行为发生后,如果紧跟着一个强化刺激,这个行为及会在发生一次,教师可以用适时的适度强化法来塑造学生的积极性

行为塑造发;通过不断强化逐渐趋近目标的反应,形成某种较复杂的行为。

5、行为演练的基本方法有

(全身松弛训练2系统脱敏法,肯定性训练

6、改变学生的认知方法;

(艾里斯提出的,认得情绪有他的思想决定的,合理的观念导致健康的情绪不合理的观念导致负向的,不稳定的情绪(ABC理论A是个体遇到的主要事实,行为事件B是个体对A的信念C是事件造成的情绪结果

7、)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与辅导的意义。

(1)预防精神疾病,保障学生心理健康(2提高学生心理素质,促进其人格健全发展

8、观察结果的记录方式

(1项目检核表,观察学生的各项心理特质或特征性行为项目表上,所观察的学生具有特质或特征是,项目做标记或√号。(2评定量表。将观察的行为特征列于表上,根据等级评定。3/5/7级(3轶事记录,教师对学生观察后,及时对所观察到的重要事实,用叙述性文字所做一种简明的记录。

9、开展学校心理辅导的主要方式

(1全体学生为对象的团体辅导,预防为主,发展良好的心理素质,维护和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帮助学生成长,成才。(2以少数学生为对象个别辅导,以矫治辅导,是一种补救性辅导。途径有;独立开设专门的心理健康课程(2将心理辅导融入班级,团体活动当中(在学科教育中渗透心理辅导(4个别辅导(5团体辅导

第十二章教学设计

1,教学目的的意义

(1指学生学习结构的测量与评价,教学目标是评价教学结构的最客观最可靠的标准,教学结果的测量必须针对教学目标。(2指导教学策略的选用。教学目标确立以后,教师就可以根据教学目标选择适当的实现该目标的教学策略,不同的层次和不同特点的教学目标可运用不同的教学策略。(3指引学生学习,教学目标是学习者自我激励,自我控制,自我评价的手段和标准。

2、教学行为目标的确立的方式

行为目标是可观察和可测量的学生的具体行为来陈述教学目标,是用学习之后学生的行为变化来陈述的目标。美国行为主义家。马杰认为

(1具体目标;可观察的行为,行为目标是行为动词来描述的,学生通过教学形式的可观察,课测量的具体行为,用可以观察的行为表述教学目标。(2产生的条件。行为发生的条件。规定行为学生产生的条件,什么情况下表现出所要求行为,什么情况下评定达到教学目标。

(3行为标准;可接受的行为标准,符合行为要求的,斯衡量学习结果的行为最低要求,通过学习测验可以接受的一个标准,目标具有可测性的特点。

3、教学目标的表述

(1行为目标,具备三个要素,具体目标2行为标准3产生条件(2心理与行为相结合的目标,第一部分一般教学目标。动词来描述内部变化。第二部分具体教学目标。具体行为不祥,内在的心理变化的外显行为。

4、对教学对象的分析

教学任务学习的终点是教学对象,教学对象是分析就是确定学生的学习准备合乎其实状态,学生的学习准备和起始状态,学生的学习准备和其实状态时学习的内部条件,是教学的起点,确定学习者的学习准备是设计的一个必要环节,(1)学习态度分析。态度是稳定的,有组织的,内在反应的倾向,(2起始能力分析;目标属于哪一层次的学习结果,得到结果具备那一层的能力更次一级的能力(3知识背景分析。既要分析新知识获得原有知识,有要分析障碍获得新知识的原有知识。

5、布鲁姆对教学目标的分类

(1认知领域的教学目标的分类(由低到高)1知识2领会3应用4分析5综合6评价(2情感目标;1接受2反应3形成价值观念4组织价值观念系统5价值体系的个别化(3动作技能目标;1知觉2模仿3操作4准确5连贯6习惯化

6、对教学事项的理解

7、是教师在教学中安排的程序性事件。建立在学习理论的基础上的。教学过程应完成九大事项,1引起学生注意2提示教学目标3唤起先前经验4呈现教学内容5提供学习指导6展现学习行为7适时给予反馈8评定学习结果9加强记忆与学习迁移。

8、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策略

(复习和检查过去的学习(2呈现新材料(3提供有指导的练习(4提供反馈和纠正(5提供独立的练习(6每周或每月的复习9、以学生为主导的中心教学策略

(1发现教学。阶段1创设问题情境2促使学生利用教师

所提供的某些材料3理论上或实践上检查自己的假设。布

鲁纳提出的原则,教师要将学习情境和教材性质向学生解

释清楚,3要配合学生的经验,3适当组织教材。3要根据

学生的心理发展水平,安排教材难度与逻辑顺序4确保教

材的难度始终,(2情境教学(3合作学习五个特征1分工

合作2密切配合3各自尽力4社会互动5团体历程

10、个别化教学

(1程序教学,能让学生以及自己的速度和水平自学以特

定顺序和小步子安排的材料的和别化教学方法。斯金纳。

直线式程序和分支程序。(计算机辅助程序。(3掌握学习

11、教学设计的内容和程序

(1设置教学目标;包括教学目标的分类和表述,教学任

务和教学对象的分析(2组织教学过程;包括确定教学事

项,选择教学方法,选用教学媒体和控制教学环境,(3

选择教学策略(4实施教学评价

十三章课堂管理

1、课堂管理功能(管理的内容。狭义的教学是评价和管

理)

(1促进功能,教师在课堂里创设对教学起促进作用的组

织和良好的学习环境,满足集体需要。激励体能释放学生

学习。途径有1协调好课堂内各种人际关系2正确处理课

堂中正式群体与非正式群体3创造良好的课堂气氛4让学

生明确教学目标

(2维持功能;指在课堂教学中持久的维持良好的内部环

境。使学生心理活动保持在课业上,保证顺利完成。表现

在几个方面1、减少突发事件发生2、维持良好的课堂气

氛3.符合教学目标

2、课堂行为的分类。

(1积极地课堂行为,2消极的,3中性的

2、课堂纪律的类型有哪些?

(1教师促成的纪律(包括结构和体贴)(2集体促成的纪

律(3任务促成的纪律(4组我促成的纪律

3、影响课堂管理的因素?

(1教师的领导分格(2班级的规模(3班级的性质(4对

教师的期望

4、群群体的基本特征

(1群体由两个以上的个体组成(2群体成员根据一定的

目的承担任务,相互交往,协同活动(3群体成员受共同

的社会规范制约

5、群体的动力表现?(最早发现的是勒温)

(1群体凝聚力(2群体规范;谢里夫说有三个表明1一

阶段是相互影响阶段2出现一种占优势的意见3由于趋同

倾向而导致批评,判断和相应行为上的一致性。(3课堂气

氛1积极地2消极的3对抗的。教师期望有四种途径1接

受。2反馈3输入4输出(4课堂里的人际交往与人际关

系。1吸引与排斥2合作与竞争

6、社会助长作用或社会阻抑作用发生的决定因素

(1活动的难易(2竞赛动机的激发3被他人评价的意识

(4注意的干扰

7、课堂心理气氛的类型?

(积极地课堂心理气氛(2消极的(对抗的

8、实现课堂管理促进功能的途径

(1协调好课堂内各种人际关系(2正确处理课堂中正式

群体和非正式群体的关系,促进班集体结构完善(3创造

良好的课堂气氛

9、课堂纪律的功能和类型

(1社会化功能(2促进学生人格完善与优化功能(3稳定

学生情绪功能(4发展良好道德品质的功能(4调控和监

督的功能。

类型(1教师促成的纪律2集体促成的纪律3任务促成

的纪律4自我促成的纪律

10、课堂结构与课堂纪律

(1课堂情景结构1班集规模的控制2课堂常规的建立3

学生座位的分配

(2课堂教学结构1教学时间的合理运用2课程表的编制

3教学过程的规划

11、协调正式群体与非正式群体的关系

(1不断巩固和发展正式群体,让学生之间形成共同的目

标和利益关系,产生共同遵守的群体规范,并以此协调大

家的行动,满足学生的归属需要和彼此之间的相互认同,

从而使班级成为坚强的集体。(2正确对待非正式群体

12、课堂行为的处置与矫正?

(1根据课堂中易产生问题的时间,采取有效的措施。(2

正确对待学生的三种课堂行为。(3进行行为矫正与心理辅

导。

13、合作与竞争的积极作用?

(1合作的积极作用,解决新问题时,提供各种假设,学

生之间的合作显然要胜过个的努力,第二,合作能促进学

生的发展。第三。合作能使较差的学生学会如何让学习,

改进学习方法,第四,合作有助于学生的发展良好的个性,

增强群体凝聚力。形成和谐的课堂气氛。)2竞争的积极作

用。激发个人的积极性,提供成就动机和抱负水平,缩小

个人能力与成绩之间的差距,提高学习效率,增加学习兴

趣,有助于学生自觉的客服某些不良的人格特征。

14、影响课堂心理气氛的主要因素。

(1教师的领导方式(2教师的移情(3教师对学生的期望

(4教师的焦虑

15、问题行为与课堂纪律

(1问题行为的性质(2问题行为的类型(3课堂行为的处

置与矫正。

十四章,教学测量与设计

1、教学评价的分类

(2从实施教学评价的时机而言。分为形成性评价和总结

性评价。(2根据对教学评价资料的出来方式。分为常模参

照评价和标准参照评价。从教学评价的功能看,分为配置

性评价和诊断性评价,(4教学的严谨程度,分正式性评价

和非正式性评价

2、教学评价的意义和作用(功能)

(1为师生调整和改进教学提供充足的反馈信息(2是学

习鉴别学生学业成绩。家长了解学习情况的主要方式(3

是教学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4作为教育评价和决策的依

3、教学评价的方法和技术(最常见的填表方法有百位法

和标准分数发)

(1测验性评价技术1根据测验的编制方法,分教师自编

课堂和标准成就测验2,测验的用途,考察性测验和诊断

性测验3评分系统和参照系数不同,常模参照测验和目标

参照测验4测验的题型,定向反应性和自由反应型。又叫

客观性试题和论文型试题。(2非测验性评价技术;访谈法,

观察法,案卷分析法

4、有效自编测验的指标

(1信度(效度(区间度

5、访谈法的含义,类型,特点及实施

(1含义;又称谈话法(2类型;有结构访谈和无结构访

谈(3特点;有结构的是实施程序严格,规范结构便于分

析具有可比性,缺点是不够机动,灵活,无法处理非预期

情况(4实施;访谈设计,访谈人员的选择与培训,访谈

的实施和记录

6、观察法的含义,分类及实施

(1含义;评价者在一定的时间内,对学生在自然状态下

的特定行为进行观察,分析,而获得第一手实施材料的方

法。(2分类;按观察的计划性;分有结构和无结构。观察

者的角色,参与性观察和非参与性观察,内容和范围,完全

观察和取样观察。(3实施;观察设计,观察资料的记录,

观察资料的整理和分析。

7、案卷分析法的含义和类型及实施

(1含义是。是一种常用的方法。通过对学生的作品进行

考察和分析,形成某种判断和决策的过程,(2类型;计词

法,概念组分析,语义强度分析(3实施;抽取样本

8、效度的分类

(1内容效度(2校标关联效度(3构念效度

9、提高测验的信度的方法

(1增加问题项目(2提高项目的辨别力(3调整测验的难

度使之保持始中(4确定客观的评分(5明确问题陈述(6

规范测验项目的表述

10、合理评分步骤

(1收集有关学生的信息,来源不同类型,性质的测验甚

至观察的评价方法(2系统记录的评价的结果,并随时保

持最新的结果(3尽量将收集的资料量化。用数据来表示

学生的学习情况(4为了把评分的重点放在最终的学习成

就上,加大最后测验得分的权重,(评价应该以成就为依

据,而其他特征的评价,不要和成就的评价混杂起来

11、标准化测验的要求

(1命题组卷标准化(2实施过程标准化(3评分标准化(4

测验结果的解释标准化

12、教学评价,测量、测验之间的关系

(1测验时一种收集数据资料的过程,测验时进行测量的

工具(2评价是对行为进行的定性描述,而测量和测验是

对行为的对象的定性描述。(3测量和测验时学学习结果的

客官描述。而教学评价是对客观结果的主管判断与解释,

这种判断与解释以客观描述为基础(4测量和测验所得到

的结果,只有通过教学评价,才能判断这种客观描述的实

际意义。

13、教师自编测验的编制

(1确定测验的目的(2列出测验要包括课程内容(3写下

测验计划或细目录(4针对计划要测量的学习结果,选择

适合的体型。

14、标准化成就测验与教师自编测验的比较

(1概念;标准是明解。教师是由教师自己根据内容,目

标,教材(2特点;标准;1客观性2计划性3可比性。

教师是;灵活性2适宜性3编制的简易性(3不足,标准。

1学校课程之间关系不协调2测验结果不得那个使用。教

师;相信自己的判断忽视测验的信度和指标2测验准备的

重要性缺乏足够认识3测量小,缺乏深度和广度。

第十五章教师心理

1、教师的主要角色(学生喜欢教师的特征)

(1学生学习的促进者;第一。教师是学生学习能力的培

养者。第二,教师是学生人数的引路人。(2家长的代理人

和参谋。(3班集体活动的领导者。(4行为规范的示范者

(5心理辅导者(6教育教学的研究者

2、教师的认知特征与职业成就之间的关系

(1言语表达能力与教学效果的相关程度,条理性,表达

的清晰程度直接影响教学效果。(2组织监控能力与教学效

果的相关程度,较强的有利用与教学活动的展开。(3诊断

能力,学生学习和困难的教师更容易获得职业的成功,

3、教师人格特征与职业成就之间的关系。

(1)教师的热情性和同情心对教学效果的影响;教师的

(2)热情性和同情心有利于教师职业的成就水平的提

高。(2激励和想象的倾向性对教学效果的影响,有激励作

用并富有想象的教师更容易获得职业成功。

4、建立教师威信的途径?

(1培养自身良好的道德品质。培养良好的认知能力和人

格特征,(3注意良好的仪表,作风行为习惯的养成。(4

给学生以良好的第一印象。做学生的朋友与知己。

5、教师的威信影响教育成效的原因。

(1是学生接受其教诲的前提,(2教师的要求可以比较容

易的转化为学生的需要,增强了学生学习和培养自己优良

品质的积极性。(3有威信的教师的言行易于唤起学生相应

的情感体验,从而增强学习效果(4学生吧威信的教师看

着自己的榜样,教师的示范旧起到更大的教育作用。

6、教师的教学效能感对教师行为的影响。

(1影响教师在工作中努力程度。(2学习与提高(3工作

中的情绪

7、提高教学效能的方法。

(1外部环境说1在社会上必须树立重教的良好风气,2

建立一套完整合理管理制度和规则并严格执行,以及努力

创立进修,培训等有利于教师的发展。有利于教师实现其

自身价值的条件。(2从教师自身来说。1形成科学的教育

观2向他人学习,争强自信息

8、教师期望效应发挥作用的机制

根据对学生的学习行为,人格特征和人际交往表现和

了解,形成对某个学生的期望。然偶这些期望在教学中表

现出来,学生接受暗示期望认识自我,评价自我,根据这

方面的表现相应的行为。

9、建立积极的教师期望。

(1认真了解每个学生的特点,发现他们的长处,杜每个

学生建立积极的期望(2教师要不不断反省自身的行为和

态度,公正的对待每个学生,充分理解每个学生,避免教

师期望的消极作用。

10.、教师成长的历程。

(1关注生村阶段(2关注情境阶段(关注学生阶段

11、专家型教师的基本特征。

(1有丰富的组织化合专门化知识,并能够有效运用,(2

高效率的解决教学领域内的个汇总问题(3善于创造性的

解决问题,有很强的洞察力

12、教师成长与发展的基本途径

(1通过师范教育培养新教师作为教师队伍的补充,(2通

过实践训练提高在职教师的水平。1观摩和分析优秀教师

的教学活动2开展微格教学3进行专门训练4反思教学经

13、提高教师心理健康水平的方法、

(1增强角色意识(2正确的估价自我(3协调人际关系(4

善于调控情绪(5调控生活的节奏

14、提高教师教学监控水平的途径

(1进修(2开展反思教学(3培训

15、专家型教师和新教师的差异

(1课时计划的差异。专家是计划精炼,灵活,以学生为

重心有预见性,表现在1制定课时计划,能根据教学需要,

学生以有的知识经验和学生应达到的目标的重点和难点。

合理进度,2突出主业步骤和教学内容。没有涉及一些细

节。而新教师大量时间花在细节上。(2课堂教学的差异,

1课堂规则的制定与执行2吸引学生的注意力3教材的呈

现4课堂练习5家庭作业的检查,6教学策略的运用(3

课后评价的差异。专家是教学目标影响的活动,而新教师

是关注细节,评价自己的讲课是否成功,自己上课有效性

及他人对自己教学评价。

第一章教育教育学

1历史上的教育思想

(1孔子;<论语>“性相近也,习相远也”。主张“有教无类”培养成“圣人”。“仁”为核心和最高道德标准。“克已复礼为仁”主张“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学而知之”--因材施教。(2墨翟””兼爱”"和非攻“2西方古代的教育思想

苏格拉底以其雄辩和与青年智者的问答法著名,--助产婆。2柏拉图;现实世界,理念世界。分为三中集团;1运用智慧管理国家的哲学家2凭借勇敢精神保卫国家的军人3受情绪驱动的劳动者3亚里士多德;教育事业是公共的,而不是私人的。

3教育学的建立与变革

教育学科的建立;一门独立科学萌芽是;夸美纽斯1592-1670,《大教学论》”泛智教育“。卢俊《爱弥儿》认识唯一需要教育的动物。3洛克的”白板说“

规范教育的建立;德国赫尔巴特《普通教育学》。杜威与他的民本主义教育--教育与生活。

4、当代教育学的发展、

1.马克思主义的诞生和在全世界的传播,是近世纪人类思想史上最重要的事件。2、1939年,苏联教育理论家凯洛夫明确提出了以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编写了教育学的目的。3社会的发展,文化的交流,使得教育学越来越呈现出多元化的格局。

5、学校教育制度;

(大1学校教育制度在形式上的发展1前制度化教育;特点;1教育主题确定2教育对象相对稳定3形成系列的文化传播活动4有相对稳定的活动场所和设施等5由以上因素结合而形成的独立的社会活动形态(2制度化教育(3非制度化教育思潮(大2x现代教育制度的发展趋势,后面。

6、教育的发展过程;

(1古代教育,1不同国家古代学校教育的形态2古代学校教育的特征;后面(2文艺复兴后的欧洲教育;(3近代教育;特征;后面。(20世纪以后的教育。特征后面

7、教育活动的要素及相互关系

是构成教育活动比不可少的最基本的因素,包括教育者,学习者和及哦啊与影响。三要素之间既相互独立,又相互规定,共同构成一个完整的实践活动系统。没有教育者,及哦啊与活动就不可能展开,学习者不可能的到有效的指导;没有学习者。教育活动就失去了对象。在无的方式,没有教育影响,教育活动就成了无米之饮,无源之水,在好的教育意图,在好的发展目标,也都无法实现。

8、原始状态教育的特征

(2)教育存在于生产劳动和社会生活之中。(2教育内容简单(3教育权利平等(4教育手段和方法简陋。

9、古代学校教育的特征

(1阶级性(2道德性(3专制型(4刻板性

10、近代教育的特征

(1国家加强了对教育的重视和干预,公共教育的崛起(2初等教育的普遍实施(3教育的世俗化(4重视教育立法依法治国

11、20世纪的以后教育特征

(教育的终身化(2教育的全民化(3民主化(4多元化(5技术的现代化

12、现代教育发展的主要特征

(1教育学的研究领域不断扩大(2研究基础和研究模式的多元化(3发生了细密的分工,形成了初步的教育学体系下(4研究与教育实践改革的关系日益密切。(5加强了对自身的反思,形成了教育学元理论。

13、现代教育制度的发展趋势

(1加强学前教育为并重视与小学教育的衔接。(2加强普及义务教育,延长义务教育的年限(3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逐步相互渗透,高等教育的类型日益多样化。

14、制度化教育的特征

(以教育目的而设立,都要围绕目的现实而进行(1入学资格(2修业年限(3教学组织(4课程设置(5管理制度(6专职教育人员。

15、苏霍姆林斯基---教育思想的核心内容及价值

“是全面和谐发展理论”--全面和谐教育,是针对当时苏联中小学教育中存在的人的发展的片面性提出的,它认为学校里产生许多弊端,根源就是人的发展片面性。在许多学校里,衡量学生的发展唯一标准就是知识评分,指给出分数给一个学生作出好坏的结论是不全面的,者对我们今天的学校教育有重要启示。

16、教育现象、教育问题、教学的任务及学习教育学的意义

(教育现象是教育的外在表现,广泛存在于人类生活之中,教育问题是教育学特定的研究对象。不断提高教育质量。教育规律是教育,社会、人之间和教育内部各因素之间内在的,本质的联系和关系,具有客观性,必然性。稳定性重复性。

教育学的任务就是要探讨,揭示教育的规律,阐明各种教育问题,建立教育学的理论体系。

意义在于;掌握马克思教育理论,树立科学的教育观,掌握教育工作规律。不断提高教育质量,在教育的指导下,不断总结经验,探索规律,教育学课为继续学习教育科学体系的其他学科知识提高一般的理论指导。

17、教育终生化

本质在于,现代人的一生应该是终身学习,终身发展的一生,是对过去将人的一生分为学习阶段和学习结束后的阶段的否定,吧终身教育等同于职业教育或成人教育是不正确的,终身教育贯穿于整个教育过程和教育形式中。

教育终生化和全民理念成为指导教育改革的基本理念,教育不限于学龄阶段,而是贯穿于人的一生,教育也不是青年一代的专利,而是所有社会成员的基本需要,从一定意义上说,受教育全成为与人的生存和发展紧密相关的一项公民权利。

第二章、教育与社会的发展

1、政治经济制度对教育的制约

(1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教育的领导权(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受教育的权利(3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教育目的。2、教育对政治经济制度的影响

(1教育为政治经济培养所需要的人才(2教育是一种影响政治经济的舆论力量。(政治可以促进政治民主。教育对政治制度不起决定作用,只能在一定政治经济制度发挥它的作用,加速或延缓社会的发展,而不能超越政治的变革,代替政治经济革命。

3、生产力对教育的决定作用

(1生产力发展水平决定教育的规模和速度。2生产力发展水平制约着教育结构的变化。(3生产力发展水平制约着教育的内容和手段。从历史上看,教育与生产力发展并非完全同步。

4、教育对生产力的促进作用

(1教育在生产劳动力(教育在生产科学知识

5、科学技术队教育的影响途径

(思想理论的途径(2技术手段的途径

6、科学技术对教育的影响

(其性质而言,首先表现动力作用;另外,它还能为教育的发展指明方向,预示结果,引领教育循着科学的轨道前进,具体为(1科学技术能够改变教育者的观念,科学技术能够影响教育者的数量和教育质量;(3科学技术可以影响教育内容,方法和手段。

7、教育对科学技术的发展作用

(教育能实现科学知识在生产(2教育推进科学体制化(3具有科学研究的功能(4具有推进科学技术研究的功能8、教育文化的关系

(1教育是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2教育与文化相互依存,相互制约,并在这一过程中不断变化,发展。

9、学校文化的特点

(1学校文化是在一种组织文化(2是一种整合性较强的文化(3以传递文化传统为己任。

10、影响学生文化的因素《成因》

(1学生个人的身心特征,(2同伴群体的影响(3师生的交互作用(4家庭社会经济地位(5社区的影响(6学校外部和文化形态的影响

11、学生文化的特性

(1学生文化具有过渡性(2具有非正式性(具有多样性(4具有互补性

12,信息技术对教育的影响(1信息技术改变着人们关于知识的观念(2信息技术改

变着人们关于学习和教育的观念(3信息技术日益成熟和

普及为实现教育的第三次飞跃提供了平台。1信息技术改

变着为学生提供了广泛获取知识的可靠性2实现了“人---

机”互动模式。大大提高了学生的主体地位。3信息技术

改变着将促进师生关系民主化。

13传统学校教育与网络教育的区别

(1传统的学校教育是“金字塔”式的等级制度教育,网

络教育是“平等的开放式教育(2的优劣标准所依据的是

掌握在他人手中的“帅选制度。而网络教育所依据的是掌

握自己手中的”兴趣选择”(3是较严格意义上岗的“年龄

段教育”而网络教育是“跨年龄阶段教育”“或者是无年

龄阶段教育”(4存在着时空限制。网咯教育是跨时空教育。

第三章教育与个人的发展

1、个体身心发展的动因;

1内法论;强调人的身心发展主要源于人自身的内在需要,

顺序也是身心成熟及孩子决定的,(修身养性--性善论-道

德。仁、义、礼、智--良知良能--智能)2、外铄论。人的

发展主要靠的外在力量。诸如环境刺激和要求,他人的影

响和学校教育。荀子、洛克--白板说。化生,3、多因素相

互作用论。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人的发展史个体在内在因

素与外部环境在个体活动中相互作用的结果。

2、个体身心发展的特点(一般规律

(1个体身心发展的顺序性;由低级到高级,简单到复杂,

量变到质变的连续不断的发展过程。(2个体众身心发展的

阶段性。不同阶段表现不同特征及主要矛盾,面临不同的

发展任务。(3个体身心发展的不平衡性,进程不总是相等

的速度直线发展的,而是时而猛长,时而缓慢,在发展过

程中表现出不平衡性,,表现两个方面。同一发展速度,

不同年龄阶段的变化是不平衡的,其次,身心不同方面的

发展速度不平衡。(3个体身心发展的互补性,反映个体身

心发展的各组成部分的相互关系,(5个体身心发展的差异

性。男女、身心、个性、

3、影响个体身心发展的因素及其相互关系

主要因素包括;遗传,成熟,环境,学校教育,以及

个体主观能动性,,遗传为人的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环

境制约着人的发展,教育起着主导作用,环境和教育是人

的发展的外部因素,不同个体在同样的教育条件下发展存

在的差异,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个体的学习态度和努力程度

的大小,即个人的主管能动性。

4、遗传对个体发展的影响;

(1遗传素质是人身心发展的生理前提,为人的身心发展

提供了可靠性(2遗传素质的差异性对人的省心发展有一

定的影响作用。(3遗传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是不能忽视

的,但也不能过分夸大它的作用。提供了可能性变为现

实性,环境,教育,个体主观能动性共同作用下才能实现。

5、环境对个体发展的影响

(2)为个体的发展提供了多种可能,包括机遇,条件和

对象,(2有积极和消极之分。(3人介绍环境影响和作用

不是消极的被动的,一方面,通过实践活动接受的,另一

方面已有的只适合经验

6、学校教育对个体发展具有特殊作用

(1学校教育按社会对个体的基本要求对个体发展的方向

作出社会性规范,2学校教育具有加速个体发展的特殊功

能,(3学校教育,尤其是基础教育对个体发展的影响不仅

具有即时的价值,而且具有延时的价值。(4学校教育具有

开发个体特殊才能和发展个性的功能。

7、个体主观能动性的活动层次。

(第一层,人作为生命体进行的生理活动。第二层,个体

的心理活动。是对外部世界能动的,带有个体性的反应,,

也包括人队自己的认识,态度与倾向,其中最基本的是认

识活动。(3最高层次的是社会实践活动。特征;目的性,

指向性和程序性。

8、教育对人类地位的提升

20世纪以来,通过教育,人的地位逐年提升,具体体现

在(1发现人的价值(2发掘人的潜能(3发挥人的力量(4

发展任的个性。

9、教育对人的价值的发现,

(1人即不同于动物,也不是机器,人就是人,每个人要

肯定是人更要把别人当人看,(2人是改造自然,推动社会

的巨大力量,;20世纪以后,随着科技的发展,教育不断

提高人的价值,与自然的认识,生命的价值,主体地位,

独特的尊严,使人们认识到,知识杀死为人所用的,而不

应该反过来由知识奴役人。

10、教育对人的个性的发展

(个性包括倾向性和心理特征两个方面,倾向性包括需

要,动机,兴趣,信念和世界观,心理特征包括;能力,

气质,性格,。个性就在这两方面在一个人身上的完整整

合,具有独特性,稳定性,和社会制约性。发展学生的个

性要;(1通过教师的一言一行潜移默化的影响学生。通过

组织丰富多彩的教育活动发展学生的个性。(3通过建立良

好的班集体发展学生。

11、青少年的年龄特征

(1少年期的年龄特征。1生理发展特征;体型巨变,

身体机能迅速健全,神经系统发育接近成人,性开始成熟,

心理特征,知识水平不断提高,情感与意志不断发展,自

我意识觉醒,独立精神加强。(2青少年的年龄特点;是个

体身心两方面逐步走向成熟的时期,是个人内在的力量最

充实的时期,随心理成熟,对外部和内部世界的认识,两

种世界建立起发展的桥梁。(3青年期生理发展特征(1身

体发育的基本成熟,发展迅速进入相对平缓阶段,(2性机

能的发展基本成熟(3神经系统已经发展完善。青年期的

生理发展特征,认识能力有了较深的发展,2情绪情感不

仅丰富而且复杂,意志趋于成熟,3自我意识发展逐步鉴

于成熟,对异性的好感与爱慕。热烈追求理想,开始探索

人生意义。

12、中学教育应注意的问题

(1学校、社会,家庭应该为中学生的身心发展提供良好

的条件。(2减轻过重的课业负担,生活要有节奏,(3培

养稳定而积极的情绪和情感,(4进行青春期的生理、心理

和性道德,性法制的教育,(5重视安全教育,防止意外伤

亡事故,(6加强青少年创新精神和实施能力的培养。(7

重视人生观教育

第四章教育的目的

1、教育目的的作用;

(1导向作用(2激励(3评价(4选择(5协调

2、教育目的的教育方针的关系

联系;性质上具有内在的一致性,都含有为谁培养人,“培

养什么人的规定‘都是一定社会,各级各类教育在其性质

和方向上不得违背的根本之道原则。区别;方针是国家或

政党在一定时期内政治和经济的要求,规定思路和发展方

向。目的是学习教育培养人才总的质量规格。

(2教育方针是工作术语,是政治概念,属于教育政策范

畴,教育目的是理论术语,是学术性概念,属于教育基本

理论的范畴。(3方针对教育事业的发展方向所提出的要

求,目的着重对人才培养规格作出的规定;方针包含的内

容比较多,目的包含”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样的人,,

方针还包括怎样培养人的问题和教育事业发展的基本原

则。目的培养人的质量规格方面要求较为明确,方针在办

什么样的教育,怎样办教育方面显的更为突出。

3、教育目的的基本层次

(1国家教育目的(2各级各类学校的培养目标(3学校各

们课程的目标。(4教师的教学目标

4、制定教育目的的基本依据

(1不同社会发展阶段有不同的教育目的(2不同的社会

制度有不同的教育目的(3不同国家的文化背景使教育培

养的人个具有特色。(4目的要符合受教育者身心发展规

律。

5、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内涵,

是个人智力和体力尽可能多方面的。充分的,自由的发展,

在此基础上实现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相结合(1指认的生

产物资,生活本省的劳动力的全面发展(2指人的才能的

全面发展(3指人的自身全面发展

6、全面发展教育内容的基本构成(素质教育)

(1德育(2智育(3体育(4美育(5劳动技术教育

7、人本位的价值取向和社会本位的价值取向

(人本位吧人作为选择的教育目的根本依据,人的价值看

的高于社会价值;社会价值趋向认为人的发展有赖与社

会,教育目的从社会需要出发,教育的一切需要都应社会

需要来确定。(2都有一定的片面性。1、都要在特定的历

史条件下进行分析,他们具有合理的一面,但在社会发展

的今天,用这种发放显然是不合理的,2都割裂了人与社

会的相互关系,否定了人与社会教育目的中的合理存在。

必然导致片面性,教育功能的片面性限制多方面的发展,

(3在确定教育目的的价值上。首先应当把满足人的需要

和社会需要结合起来,吧重视人的价值和重视社会价值联

起来,其次,在实现教育目的的过程中,满足人的需要和

社会需要结合起来,不能简单的吧二者”平分秋色“”分

量相等“而应动态的发展的把握。最后,价值实现的时间

着眼点应落在人的发展上。

8、素质教育

素质教育的内涵;指向未来的教育,充分挖掘个体的体

能,培养个性的教育,还是主体教育,科学教育,生活生

命教育的综合体。特点;必须面向全体学生(2坚持全面

发展(3促进个性的发展(4重点突出创新精神的培养。1

创新力不仅是一种智力特征,更是一种人格特征,是一种

精神状态。2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相符想成。3重视创新

能力的培养,也是现代教育与传统教育的根本区别所在。

第五章学生与教师

1、学生的本质属性

(1学生是处于人生阶段身心发展最迅速时期的人。1具

有发展的可能性2可能性和可塑性准变为侠士条件是个体

与环境的相互作用(2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具有能动性的

教育

(1学生是独立的人(2是正常发展中的人(3以学习为主

要任务的人。

2、学生的社会地位

(1对学生社会地位的传统认识(2社会地位的保障1学

生的身份和法律地位2学生享有的合法权利《1人生权》

《2受教育权》儿童具有独立的社会地位,是权力的主体,

他们享有公民的合法权益,联合国制定了《儿童权力公约》

来维护儿童的权益。我国也积极履行《公约》的内容。并

在《宪法》《婚姻法》《教育法》《义务教育法》《未成年人

保护法》保护的未成年人享有的合法权利。(3学生的义务;

下面

3、学生的义务

(1遵守法律法规(2遵守学生行为规范,尊敬师长,养

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3努力学习,完成规定的

学习任务(4遵守所在学校或者其他教育机构的管理制度。

4、当代中小学生发展的特点;

(1生理发育成熟期提前,(2思维活跃敏捷,但对学校学

习兴趣不高(3多元价值观念,社会的价值取向多元化。

影响学生的职业理想和人生观(4自我意识的增强,具有

一定的社会交往能力,(5心理问题增多

5、教师的特点;

(1传道者角色(2授业、解惑者(3示范者(4管理者(5

朋友角色(6研究者

6、教师职业的性质

(1教师是一种专门职业,教师是专门人员(2教师是教

育者,教师职业是促进个体社会化的职业

7、教师的职业角色

(1学习者和学者(2知识的传授者(3学生心灵的培育者

(4学生学习id合作者(5学生成才的促进者(6教学活

动的设计者,组织者。管理者(7示范者(8学生的朋友

8、教师的职业形象

(1道德形象(2文化想象(3人格形象

9、教师的专业素养(专业化的条件)

(1教师的学科专业素养;把控精通所教学科的基础性知

识和技能;了解与该学科相关的知识,了解学科发展脉络;

了解该学科领域的思维方式和方法论;(2教师的教育专业

素养,包括具有先进的教育理念,具有良好的教育能力;

具有一定的研究能力;

10、教师职业的社会地位;

(社会作用(2政治地位(3经济待遇(4职业权利

11、教师的人格特征;

(教师优良的个性品质2不良的个性品质

12、理想的师生关系的基本特征

(1尊师爱生,相互配合(2民主平等、和谐亲密(3共享

共创,教学相长

13、良好的新型师生关系

(1加强师德建设,纯化师生关系(2树立民主教育思想,

尊重学生(3了解和研究学生,树立正确的学生观(4主

动与学生沟通,掌握与学生交往的策略和技巧

14、教师的领导方式类型

(1民主性(2专制型(3放任型

15、教师专业发展的内涵

作为专业人员,从专业知识,专业才能,专业情意等方面

由不成熟到成熟,是一个专业新手成为专家型教师或教育

家型教师的过程。

(1专业形成阶段(2专业成长阶段(3专业成熟阶段(4

充分专业化阶段,有的吧教师分为(1求生期(2巩固期

(3更新期(4成熟期,(打二教师专业的发展内容;1专

业知识的发展2才能的发展3f发展途径。入职辅导和在职

培训

16、学生和教师的关系

10、师生在教育内容的教学上构成授受关系;1从教育内

容的角度上,教师是传授者,学生是接受者2学生的主体

性形成,即是教育的目的,也是教育成功的条件3对学生

指导,引导的目的是促进学生的自主发展,(二、人格上

是平等关系;1学生作为一个独立的社会个体,在人格上

是与教师平等的2严格要求民主的师生关系,是一种朋友

式友好帮助的关系(三、在社会道德上是相互促进关系1

师生关系从本质上是一种人---人关系2教师对学生的影响

不仅仅是知识上的,智力上的,更是思想上的,人格上的

影响。

17、影响良好的师生关系因素

(有主观的有客观的。即由教育内部的,也有外部的,直

接的,也有间接地(1教师方面;态度、领导方式、智慧,

人格(学生方面。对教师的认识影响,关系。(3环境方面;

人际关系环境和课堂组织环境。

第六章课程

1、课程的分类;

(1根据课程的任务,分为基础型课程,拓展型,研究型。

三者的关系是紧密;基础教学时拓,研究型课程的学习基

础,拓展教学时研究课学次基础。(2根据课程制定者或管

理层次,课分为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学校。

2、制约课程的主要因素

(知识,社会。儿童是课程的三大因素(1一定历史时期

社会发展的要求及提供的可能。(2一定时代人类文化及科

学技术发展水平(3学生的年龄特征,知识,能力基础及

可接受性。(4课程理论

3、课程设计的意义

(1从课程设计活动中可以产生全新的课程方案,从而导

致对师生的双边活动具有深远的意义,2可以对目前课程

进行一些修改或重新组织,其中并不增加新的东西,而只

是更清晰的方式将课程中各要素联系起来。

4、制定课程目标的依据

(对学生的研究(2对社会的研究(3对学科的研究

5、课程文件的层次

(课程计划(2课程标准(3教科书设计1教材与教科书2

教科书的编排3教科书的作用

6、教科书的作用?

(是学生在学校获得系统知识进行学习的主要资料,帮助

和掌握教师所讲的内容,便于复习,预习和作业(2教师

进行教学的主要依据,为教师备课,上课,不知作业,学

习成绩检查提供基本资料。(3根据教学计划对本学科的要

求,分析本学科的教学目标内容范围,和教学任务。(4

根据本学科在整个学习课程中的地位,研究本学科和其他

学科的关系。安排

7、教科书编写遵循以下几个原则

(1按照不同学科的特点,体现科学性与思想性(2强调

内容的基础性(3在保证科学的前提下,教材还有考虑到

我国社会发展现实水平和教育现状,必须注意大多数学校

和大多数学生的实用性。(4合理体现各科知识的逻辑顺序

和受教育者学习的心理顺序5、兼顾同一年级各门学科内

容之间的关系和同一学科各年级教材之间的衔接。

8、我国高中的培养目标是/

(1初步树立正确的政治方向,初步形成正确的人生观,

价值观,世界观,热爱祖国,有理想,有事业心和社会责任感,(2掌握较宽广的文化,科学,技术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具有自觉学习态度合乎独立学习能力,掌握一些

基本的科学方法,形成必备的观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3具有健康的体魄和身心保健的知识与能力,健康的审美观念和相应的审美能力,良好的一致品质一定的应变能力。

8、教学大纲的构成

(1说明部分(2本文部分

9、课程的基本形式结构

(1学科课程(2活动课程(3综合课程(4潜在课程10、在课程实施过程中需要考虑的问题(课程实施的基本结构)

(1安排课程表(2分析课程目标(3研究学生的学习方式和特点(独特性、稳定性、发展性灵活性。受三个方面的因素影响1、基础因素2、内部因素3、外部因素)(4选择并确定教学模式(5规划教学单元(6组织教学活动(7评价教学活动的过程与结果

11、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评价改革的具体表现

(谈话覿别与选拔功能,注重学生全面发展,实现课程功能的转化。(2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3强调评价标准与内容的多元化,关注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评价。(4强调性质评价,采用多元化的评价方法,5强调终结性评价与形成性评价相结合,实现中心的转移。

12、学校管理师课程有效实施的必要保障

(1校长自身的素质和管理风格直接影响着新课程实施的有效性。(2改革学校行政管理工作(3构建学校的支持系统

13、课程评价的主要模式

(一、目标评价模式七个步骤(以目标中心而展开的、确定目标是最为关键的一步)1确定教育计划的目标2根据行为和内容来解说每一个目标3确定使用目标的亲情境4设计呈现情境的方式5设计获取记录方式6确定评定使用的积分单位7设计获取代表性样本的手段。(二)目标游离手段课程计划预期的结果转向课程计划实际的结果(斯克里里文提出的)(三、背景、输入、过程、成果评价模式。1背景评价2过程评价3输入评价4成果评价。

14、课程评价的过程

(1课程评价过程中一些基本问题;1评价概念是否合适2搜集和加工信息是否合理3报过评价结果信息是否合理(2课程评价的基本阶段第一步吧焦点集中在所要研究的课程现象上,2搜集信息3组织材料4分析资料5报告结果。

第七章教学(上)

1对教学的理解

(教学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根本目的。(教学的根本目的培养全面发展的人)(2由教与学两方面的组成,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是同一活动的两个方面是辨证统一的。(3教学具有多种形态,是共性与多样性的统一。(教学的本质问题是教与学关系的问题)(任务是使学生形成正确的学习方式)

2教学的意义(教学由知识本位转为发展本位)

(1教学时社会经验得以在生产的一种主要手段。(2教学为个人全面发展提供科学的基础和实践(3教学时教育工作构成的主体部分,又是教育的基本途径。

3教学的一般任务

(1传授系统的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2发展学生的智力,体力和创造才能(3培养社会主义品德和审美情趣,(4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

4.教学过程的基本特点

(1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相结合。1以学生以学习间接经验为主,2学生学习间接经验要以直接经验为基础。(2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相结合统一掌握知识是发展智力的基础2智力发展是掌握知识的重要条件,3,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相互转化的内在机制(3教学过程中知、情、意、相统一(4教师主导作用于学生能动性相结合。1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处于组织者的地位,应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这是学生简捷有效的学习的必要条件;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处于学习主体的地位,应充分发挥学生参与教学的主体能动性;3建立合作,友爱,民主平等的师生交往关系。

5.知识过程的结构

(1引起学习动机(2领会知识。第一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感知和理解教材。二理解教材(3巩固知识4、运用知识(学生运用知识分为两个小的阶段一是最初运用阶段2熟练运用阶段)(5检查知识1根据具体情况灵活运用,主义阶段之间的内在联系不要割裂(3每个阶段的功能都是整个脚过程中不可缺少的因素。

6.教学过程中学生认知的阶段

(1引领学习动机(2领会知识(3巩固知识(4运用知识(5检查知识

7.对教学原则的理解

(根据教育目的制定的,不同的历史时期,不同的阶级社会,由于教师的目的不同人们提出的教学原则不同(2依据教学规律制定的但两者有区别;教学原则是人们在认识教学规律的基础上制定的一些教学基本准则,是对教学规律的主管反应;教学规律是教与学内部所包含的矛盾运动的客观规律,(教学原则是人们教学实践中总结出来的,是教学实践经验的概括和总结。

8.教学方法的概述(1是完成教学任务而采用的办法,(2选择与运用教学方法的基本依据1教学目的和任务的要求2课程性质和教材特点3学生特点4教学时间、设备、条件5教师业务水平实际经验个性特点。

9.我国常用的教学方法(中学生)

(一、讲述法(讲述法--讲述、讲解和讲演。要求是;讲授内容要有科学性,系统性2注意启发3讲究语言艺术)二、演示法1,做好演示前的准备2要使学生明确演示的目的、要求与过程,主动积极投入到观察与思考3通过演示,使所有的学生都能清楚、准确的感知演示对象。三、实验法;仪器,设备、独立作业。要求1明确目的,精选内容2重视语言指导3要求学生独立操作。)四、练习法。分为各种口头练习,独立性练习、实际操作练习,按学生掌握的技能技巧进程分为模仿性练习,独立性练习、创造性练习、;要求是使学生明确练习的目的与要求,掌握练习的原理和方法2精选练习材料,适当分配分量、次数和时间,练习的方式要多样化,循序渐进逐步提高3严格要求五、讨论法(适合小组讨论的有三种、学科教材的掌握,态度形成和问题的解决)1讨论的问题要有吸引力2要善于在讨论中队学生启发引导3做好讨论小结六、读书指导法七、谈话法;--复习谈话和启发谈话;要求是1要准备好哦问题和谈话计划2提出的问题要明确3要善于启发诱导4要做好归纳、小结,学生的知识系统化科学化。

10.关于教学过程的几种观点(本质)

(1教学过程是一种认识过程1看成是一种认识过程,把握了教学的根本和整体2吧教学过程看做一种认识过程,不仅科学的说明了事实,而且具有重大的方法论和意义。3要克服对教学过程片面化的理解。(2特殊的认识过程1是学生的个体认识,是由教师领导未成熟的主体通过学习知识去间接认识世界。2其目的在与,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吧历史经验变为学生个体的精神财富。(3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1来自新课程基本概念,反应了当代教学改革和发展最新思想,吧教与学过程看成教师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向学生传授知识,训练技能,发展智力,培养能力,陶冶品德这一过程2关系问题是本质问题,也是教学论的重大问题。

11.教学原则和实施要求(我国中学生教学原则及运用)(1直观性原则(同时有目的、有计划、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1正确选择直观教具和现代化教学手段2直观与讲解相结合3重视运用语言直观(2启发性原则1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2启发学生独立思考3让学生动手,培养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4发扬教学民主(3巩固原则1在理解的基础上巩固2重视组织各种复习3在扩冲改组运用知识中积极巩固,(4循序渐进原则1按教材的系统性进行教学2主义主义矛盾解决好重点与难点的教学3由浅入深,由易道难,由简到絮(5因材施教原则(要适应个人特点外,更重视的是适应全体学生水平)1针对学生特点,进行有区别的教学2采取有效措施,使有才能的学生得到充分发展,(6理论联系原则。(去理解知识,注意运用知识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书本知识的教学要注重联系实际,注重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3正确的处理知识教学与技能训练的关系。

第八章教学()

1、教学工作的基本程序

(1备课。(2上课(3布置、批改、作业(4课外辅导(5

学业成绩的检查与评定

2一个完整的教学的课时计划;

(1班级2学科名称3授课时间4题目5教学目的6课的

类型7教学方法8教具9教学进程、备注。

备课需要做好的工作

(1钻研教材(教师掌握教材一般要经过三个小的阶段即,

懂、透、化、)(2了解学生(3制定教学进度计划1学期

教学进度计划2课题计划3课时计划;主要组成部分是教

学进度。

2、上课课的类型

(2课的结构1组织教学2检查复习3讲授新教材二、上

好课的具体要求;(上好课要制定教学进度计划,课时计

划,课题计划。)(1目标明确(2内容正确(3方法得当(4

表达清晰(5气氛热烈

3、学业成绩考查与评定(俗称测验与考试)

(1测验与目标(2试题类型(3测验的效度、信度、难度

和区分度。(4评价

4、评分时应遵守的基本要求

(1评分制反映学业成绩,而不反映其他表现,教师应根

据课程标准,教材书的要求和个学科的具体评分标准,客

观,公正的评定学生成绩,防止凭主观印象,感情用事或

前后宽严不一。(2在考试评分以后,像平时测验一样,教

师也要根据学生答卷情况,进行总结指导,向学生指出学

习上的优缺点和努力方向。(2对学生成绩进行总评,应该

兼顾平时成绩和期末成绩,

5、班级授课的主要特征

(安学生的年龄和知识水平分别编成固定的班级,知识水

平和认知能力德国方面大致相同,而且人数固定,教师同

时对全班学生进行集体教学(2内容按照学科,学年分成

若干分量平衡,前后连贯而又相对完整匀称的小部分,每

一小部分都叫做”一课“(3每节课都有统一的规定教学时

间,按照一定的教学时间表,使各科教学交替进行,课与

课之间有一定的时间间歇。

6、班级授课制的主要优缺点

优点;(1有利于经济有效的,打面的的培养人才,提高教

学效率。(2有利于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3班集体的教学

作用,扩大对学生的教育影响源。缺点;教学内容,标准,

进度程序等固定,划一难以充分照顾个别差异,难以进行

(2过于强调系统的书本知识的讲授和学习,也容易导致

实际和理论的脱节。

7、分组教学的优缺点

1外部分组;学科能力分组和跨学科能力分组,优点;他

比班级上课更切合学生的个人水平特点,便于因材施教,

有利于人才培养。缺点;(1很难科学的鉴别学生的能力和

水平(2在对待分组教学上,学生、家长和教师的意愿常

常与学校的要求相矛盾,分组后造成的副作用很大,往往

使一些学生骄傲,而使其他学识积极性降低。

8、教学策略的基本特征

(1整体综合性;(2可操作性(3灵活性(4层次性(5、

指向性

9、教学策略的主要类型

(1内容型策略分为结构化策略和问题化策略;(2形式型

策略(3方法型策略(4综合性策略

10、上好一节课的基本要求

上课是整个教学工作的中心环节,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

键,上课是一个复杂而又细致的过程,也是最基本的教学

活动。(1教师应做好充分的准备(2教师目标要哦明确(3

教学内容必须明确(4教学原则、方法要得当(5教师的

语言表达要清晰、生动(6教学过程要组织的合理而严谨

(气氛热烈,教学效果好。总之,一节课无论是从教学目

的,内容,方法,组织形式,还是从教学进程来看,能够

遵循教学规律,符合教学原则,在不加重学生负担的情况

下,完成教学任务,收到教学任务,收到较好的效果,就

是成功的课。

第九章德育

1、德育的意义

(1德育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条件和保证。(2 德

育是青少年健康成长的条件和保证(3 德育是实现教育目

的的条件和保证

2、德育目标是德育是德育德育工作的出发点,德育目标

的主要依据是:

(1时代和社会发展的需要(2是国家的教育方针和目的

(3是民族文化及道德传统(4是受教育者思想品德形成

发展的规律及心理特征

3、德育内容分为:私德教育,公德教育,职业道德教育

4、德育内容的依据:(1德育目的,它决定德育内容(2

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特征,它决定了受教育内容的深度和

广度(3德育所面对的时代特征和学生思想实际,决定了

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4、学校德育的功能与作用

(1德育的社会作用表现在经济、政治、文化,生态等多方

面。(2德育影响个体思想,道德,心理等方面的发展。(3

德育具有个体的享用功能。

5、我国学校德育的内容

(1政治教育;主要是按照国家的政治经济观和社会对公

民的一般要求,对公民进行系统的政治理论教育,法制教

育以及社会行为规范教育。(2思想教育;是有关人生观,

世界观以及相应的思想观念方面的教育,包括辨证唯物主

义,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和人生观教育,革命思想教育和

革命传统教育。劳动教育,自律教育。(3道德教育;注重

受教育者的良好个性塑造培养,包括有关道德知识的学

习,传统美德教育,审美和情操教育,社会公德教育记忆

道德思维能力,道德情感,信念和良好的行为习惯等(4

心理健康教育,是指通过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知识的教育

和训练,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等,心理健康教育的内

容主要分为三个方面即学习辅导,生活辅导,择业辅导

6、目前我国中学德育内容的不足之处

(1意识形态教育比重过高,道德教育内容强调不够,操

作性较差,抽象内容过多。(2对教育对象的主体地位认识

不够,教育者绝对正确身份出现,容易引起教育者灌输或

者受教育者怀疑的情况。(对教育者的批评和反思能力的

培养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

7、教育过程与品德形成过程的关系。

相互练习,相互区别,联系来看,德育只有遵循人的品德

形成,发展规律,才能有效的促进人的品德形成,发展,

而人的品德形成,发展也离不开德育因素影响,从受教育

者的角度看。德育过程是受教育者品德形成,发展也离不

开德育因素影响,从受教育者的角度看,德育过程是受教

育者品德形成,发展的过程,是教育者有目的,有计划,

由组织的影响下是培养和发展受教育者品德的过程。

8、我国中学德育的基本原则

(1导向性原则(2疏导性原则(3尊重学生与严格要求相

结合原则,(4教育一致性与连贯性原则(5因材施教原则

9、我国德育的主要途径

(1政治课与其他学科教学。(2课外活动与校外活动(3

劳动(4共青团活动(5班主任工作

10、我国德育的基本方法

(1说服法(2榜样发(3锻炼法(4陶冶发(5表扬奖励

与批评处分法。

11、.德育过程的规律

(1知情意行诸因素统一发展的规律(2学生在活动和交

往中形成的思想品德规律(3思想内部矛盾转化规律。(4

学生思想品德形成的长期性和反复性规律。

12、道德教育的认知模式及对我国学校德育的启示。

皮亚杰提出的,由科尔伯进一步发展,特别是把道德

两难问题引人道德判断发展水平测定。(1特点;人的本质

是理性的,必须利用智慧达到对理解的把握,并此基础上

达到道德原则和道德规范。2必须种种个体认知发展与社

会客体的相互作用,3注重个人的道德认知能力的发展。

(2该模式的缺陷;1过于强调认知的作用忽视了对道德

的研究,而后者对道德来说是最重要的,2强调了道德判

断的形式而忽视了内容的作用,三,阶段理论本身就有缺

陷,4在批评传统道德靠机械重复训练的作用时缺完全排

斥了道德习惯的作用,(3启示;1科尔伯格对道德判断的

发展阶段的理论界定未必合乎我国我国情,但是研究的方

法和结果总是可以的,根据具体情况可以修订2可以促进

发展性原则进一步研究和实践,3可以对我国如何提高学

生道德思维能力的研究和实践提供有益的借鉴。

第十章班级管理

1班级管理的功能

(1助于实现教学目标,提高学习效率(2有助于维持班

级秩序,形象良好的班风,(3有助于锻炼学生能力,学会

自治自理。

2班级常规管理必须做的工作

(1拟定细则(2宣传教育(3检查评比(总结奖励

3班级民主管理主要的工作

(1组织全体学生参加班级全程管理(2建立班级民主生

活和管理制度

4、制定班级目标管理要主要以的问题

(符合社会要求(2符合学校任务(3符合主客观条件

5、班级集体的基本特征

(1共同的目标(2有一个团结的,有威信的另大核心(3

有为集体成员所共同遵守的行为规范和准则(4良好的人

际关系。

6,班集体的教育作用

(1有利于形成学生的群体意识(2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社

会交往与适应能力(3有利于训练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

7、班集体对学生自我教育能力的培养和训练,

(1良好的班集体能够在班级目标的确定中培养学生自我

教育能力;(2在班集体活动中培养和训练学生的自我教育

能力。(3班集体可以通过总结评价工作培养学生自我教育

能力。

8、形成和培养班集体的重要意义

(1形成和培养班集体是加强和改进学校思想教育工作的

有效途径,(2形成和培养班集体是培养学生集体主义观念

的需要,(3形成和培养班集体是形成良好的校风的重要内

容。

9、班主任在组织与培养班集体时,应注意的工作

(1确定集体意志认同的奋斗目标(2建立一个有威信的

班集体领导核心(3建立班集体正常秩序,(组织形式多样

的教育活动(5培养正确的班级舆论和良好的班风,

10、班主任民主管理方式应注意的问题。

(1确立科学合理的班级目标(2建立健全班级管理结构

和监督机制,(3民主选举班委会(4民主优化

11、班主任在班级管理中的地位与作用

(1班主任是班级的设计者。包括设计,目标,思想,(2

班主任是班级的组织的领导者(3班主任是班级人际关系

的艺术家。

12 班主任班级管理的内容和方法(1了解和研究学生(2

组织和培训班集体(3协调校内外个种教育力量

13、当前班级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办法

(1存在的问题1由于受到分数压力和教师权威的制约,

班主任对班级实施管理的方式偏重于专断,最关心的两件

事是,如何在考试中取的好成绩,如何让学生听从班主任

的话,(2班级管理制度缺乏活力;民主化程度较低。(二

解决的办法;1建立以学生为本的班级管理机制,满足学

的发展需要为目的,2确立学生在班级中的主体地位3训

练学生自我管理班级的能力,吧班集体作为学生自我教育

的主体如。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