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论《少年派》中的宗教信仰

论《少年派》中的宗教信仰

论《少年派》中的宗教信仰
论《少年派》中的宗教信仰

论《少年派的奇幻漂流》中的宗教信仰

《少年派的奇幻漂流》为我们讲述了两个故事:一个是少年派和一只名叫理查德·帕克的孟加拉虎在海上漂泊227天的唯美、奇幻的历程。另一个是在日本的调查员面前,派为我们讲述的他和厨子、妈妈、佛教徒的残忍、血腥的求生故事。

这是一部让人反思和震撼的影片。其中深入探讨了人与宗教信仰这一深邃的话题。其中最令人印象深刻的,是关于多重信仰的讨论,我们不禁要问:人可以同时信仰几个宗教吗?

这个问题既尖锐又现实,世界上很多战火都是由于信仰的不同引起的,比如中东,印度和巴基斯坦,都是由于宗教对立引发过无数的冲突。李安的思考,给了当下世界的人们很大的借鉴。

在影片《少年派的奇幻漂流》中,少年派具有泛神论倾向,毫无偏见地坚守着每一种信仰。于是,他同时信仰了印度教、基督教和伊斯兰教这三种相互排他的宗教,并且在绝对的危难与孤独的旅程中,少年派完成了超越信仰的统一。而在讨论派的信仰问题之前,我们先要讨论两个问题:一是少年派的名字所含的宗教意义,二是影片中不断出现的莲花有何意义。

一.少年派的名字所含的宗教意义

少年派的名字拼写为“Piscine”,在影片的开始,通过童年的派之口,便给出了几层含义,第一层含义是关于宗教的很玄妙的一个,是“毗湿奴”的谐音。毗湿奴是印度教三大神之一,其性格温和,对

信仰虔诚的信徒施予恩惠,而且常化身成各种形象,拯救危难的世界。“Piscine”是“毗湿奴”的谐音,代表派经历了漂流之后内心升华并无限接近毗湿奴。同时也隐喻了宗教本身,就是在苦难的过程中不断地寻找与追求,以求超越来达到教徒所信仰的境界。而影片中漂流的过程就是在苦难中升华自身的过程,漂流的结束意味着涅槃重生。在漂流的过程中,派最终驯服了凶猛的老虎之后,便见到了给他生还希望的毗湿奴。第一个故事的结束老虎离开了派,头也不回的走进丛林里,象征着从此善恶分离,此时的“人”已经超脱为神,而这个神已经没有了实际的意义,可以是“毗湿奴”,也可以是“耶和华”,那是一种自救的信仰,这与前文对少年派的名字的解释前后呼应着。

二.莲花的宗教含义

在影片中,多次出现莲花这一意象。在印度教中,莲花是毗湿奴四只手中的一只,同时也是毗湿奴的坐骑。吠陀教的创生之神梵天诞生在一朵金色莲花里,而这朵莲花是从毗湿奴的肚脐里长出来的,宛如从脐状茎长出的一朵莲花。可见洁白无瑕、极尽善美的莲花是表示纯净和断灭的一个主要佛教象征,大多数人认为,莲花这一形象在影片中隐喻了派的母亲。

影片一开头就给出了暗示:第一次是母亲在地板上用粉笔画莲花给派看,另一次是电影中段,派俯瞰海底,先是鱼形成莲花,然后又变成母亲的容貌,最后叠加到了沉船。所以准确地说,莲花代表的是派对母亲的思念和爱。同时,导演还安排了一个重要的铺垫,阿南蒂

给派讲解舞蹈那一段,引出一个关于莲花的重要比喻:林中莲花。在派问阿南蒂林中莲花是什么意思时,她没有回答。而在派漂浮到食人岛一段时,派在夜晚的林中摘下一朵莲花,打开以后,里面是一颗人牙。于是“林中莲花”这个比喻和指向,在这里得以完成。甚至有人据此推测出了食母的故事。其实我们可以这么理解:岛在白天是毗湿奴,因为毗湿奴的肚脐里会长出莲花,莲花中诞生的梵天创造了世界,代表岛上的淡水湖孕育了岛上的万物。在晚上是湿婆,湿婆在印度教中是一劫之末,毁灭世界。这代表了少年派的几个不同信仰中的神。岛上的小动物则是毗湿奴的信徒,他们美好善良,当老虎吃掉他们同伴的时候,他们没有表现出恐惧,是因为他们相信他们是为了拯救世界而存在,他们不惧怕死亡。

更进一步讲,其实在印度教中,莲花代表了繁衍,更代表了新生。影片中不断出现的莲花这一意象,在佛教的论断中:“莲花一开花,果就连在一起;花开见果,代表因果的关系相莲。”李安在影片中表现了他对宗教哲学的思考,包括在影片的前半半个小时,李安不遗余力的铺垫,母亲教他学游泳,父亲教他认清动物的兽性,这种种前因,都照应了派在漂流的过程中的一切的果。而经历了种种之后,派也像神梵天一样,从毗湿奴的肚脐里长出来的,宛如从脐状茎长出的一朵莲花,从而走向了新生。

三.多重宗教信仰

现在我们再来讨论派的多重信仰的问题。不管是派的名字的由来,

还是莲花的象征意义,其实都为派的多重宗教信仰做了诠释。那就是突破自己,重获新生。不论信多少宗教,宗教的殊途同归性都阐述了同一个问题:人必须通过自己的努力,超越自我,无线接近你所信仰的神的高度。而不论是什么样的神,都是你行事的准则与最高理想的榜样。

影片中母亲是一位虔诚的印度教徒,也是派最开始的宗教启蒙老师。之后去教堂偷喝圣水,是他信奉基督教的契机。在教堂里牧师告诉派,上帝爱我们,所以他把自己的圣子送到人间,与人们共同体验苦难,让圣子和他们相处,用血和肉去普渡人们。而派却表达了他对宗教的怀疑:“这没有道理,让无辜的人牺牲,为有罪之人赎罪”。虽然他充满了疑惑,但还是相信了上帝。之后他对宗教非常感兴趣,通过诵经仪式感染,又信仰了伊斯兰教。

他开始在饭前做祷告。派的父亲在饭桌上对他说:“你不能同时皈依三个不同的宗教,因为如果同时信仰所有的事物和毫无信仰是一样的。”然后妈妈说,他还小,他在寻找他自己的路。母亲是一位感性的人,自始至终都扮演着派宗教路上的指路人,引入了信仰,宽容,善良,拯救。爸爸是科学主义者,童年的派无所畏惧的伸手去喂老虎帕克吃肉,父亲用一只羊告诉了派现实的残酷性。他曾说一切始于理性思考。父亲教派理性,让他看清世界的真实性与残酷性,而母亲教会他用心去选择,去思考。这铸成了派独一无二的人格。

在登上航船后,少年的信仰便开始接受考验。先是船上只提供肉食,在船上厨师和其母亲产生了争执。厨师看不起这些素食者,他甚

至很是辛辣地讽刺:生产牛肝地牛就是素食者,所以牛肝也是素食。这表达了他的观点,所有事物都是一样的,是为了吃饱,肉和蔬菜是没有区别的。在海上航行中,肉制品比蔬菜易保存,不可能提供蔬菜。派宁肯吃香蕉也要守护信仰。通过这一个矛盾点,李安给出了他对此思考的答案:两者都是一样的,同样是来自上帝,来自耶稣,来自母亲,都从口进入,口中有乾坤,包含宇宙,也包括邪恶与善良。

只有当信仰被测试的时候(船难所引发的一系列事件)你才知道信仰的力量。信仰不是让你相信神会在你咽下最后一口气之前救你一命,而是让你在面对罪恶、甚至是狰狞的命运的时候能够理直气壮活下去的一丝力量。——其实所有都是靠你对信仰的理解,和你对信仰的转化。

紧接着暴风雨来了。派没能救到自己的家人,他逃上了甲板,影片中只展现了寥寥几个自救的船员,其中就包括厨师。这是一种暗喻,暗示了第二个故事的真实性。水手吼了声“斑马”,这个时候开始了派在现实和神指引,内心选择之间的分岔路。第一个版本的故事是派仍出了救生圈救了老虎,其实这在第二个故事中表现为厨师救了派,这说明厨师还是有善良的一面。第二天一早,派救了坐着香蕉飘过来的猩猩,其实是救了他的妈妈。之后为了生存,上演了厨师杀死水手的悲剧。派对厨师的恐惧支撑着他保持警醒,同时也让他十分疲惫。鬣狗(厨师)开始吃斑马(水手)引起了猩猩(妈妈)的愤怒,剑拔弩张相对下,旁边的派在为她加油打气,你可能会有疑惑,派那么讨厌鬣狗(厨师)为什么不自己上前与之搏斗呢,因为他恐惧鬣狗的凶

狠所以躲在了猩猩(妈妈)后面。猩猩(妈妈)被杀。在猩猩死的下一分钟老虎就把鬣狗解决了。后面派面对日本人员回忆的时候说他是在厨师把妈妈的尸体抛出之后才去杀鬣狗(厨师),其实说不通,正常情况下人的至亲在被伤害的时候,愤怒会一瞬间爆发像老虎一样立马跳出来与其搏斗,不会等到杀人犯把亲人的尸体仍出小船后再借机寻仇。我觉得这个地方派是在给妈妈的尸体找一个较为人道合理的处理方法。且在第一个故事中一直都没有交代船上几具动物尸体的去向。

他开始了长达227天的奇幻漂流。老虎开始存在他这段时间的幻想中,他幻想老虎是他兽性的一面,从未见过的一面勇敢残暴兽性。派开始计划如何赶老虎下船,或尝试着自己主宰这艘小船。忏悔吃鱼肉的部分开始体现了派的挣扎,他流着泪说:I am sorry。船上的兽性派与待在小伐上的派是对立的不相容的。不是老虎吃掉派就是派扔下老虎。后来二者学着相处,甚至派开始饲养和救起落水的凶猛老虎,因为老虎能让派活下去。也就是说人性里面兽性的一面,使他能够更勇敢,不介意原始的方法使自己活下去。这只有兽性的派能做到,而受过人文教育的派是无法做到的。也是派在漂流中关于人性的思考和升化,开始用爸爸的方法直面残酷,用妈妈的方法跟随内心。(这一段在第二个故事中很重要)

当他漂流了无数个日夜,眼看着一艘大船洋洋洒洒地开离自己视野的时候,无垠的等待和绝望像这大海一样覆盖了他,那一晚他在海水里再一次看到了这所有遭遇如重现一般也看到了动物,妖怪口中的

宇宙,莲花,妈妈的脸,沉入海底的船。这是崩溃前的预兆。接着在船上唯一能证明自己是个现代人的手札被暴风雨突然刮走了,接着他看到天空咆哮的乌云电闪雷鸣中透出了瑰丽的阳光,他以为是信仰的神显灵了,犹如最后的稻草一样。小伐被冲走了,但他没有惋惜,甚至还像得到了鼓励一样让老虎一同出来欣赏这美景。然而老虎的恐惧又刺激了他,其实这是在派自己内心的罪过面对心中可能拯救自己的神时的恐惧,但事实是这罪过让自己活下来了它也已经存在了无法抹杀。这也是派会对着天空大吼的原因。躲在船里的颠簸使派和老虎第一次近距离接触了,虽然派很恐惧但是没办法躲开,避无可避在那种恶劣的环境下。最后派完全接纳了老虎给它喂水,还抱着它流泪,二者一起走向了某个地方。派最后说“我准备好了。”这个准备好了又很多意思,我准备好接受死亡了,我放弃了,我准备好变成老虎了。而他醒来的时候,身在树荫低下,得到了救赎。而这个被救赎的地方就是森林,里面藏着莲花母亲。前面已经讲过,莲花在印度教就隐喻着繁衍与新生。在电影开始部分就有母亲在地上绘画莲花,向初恋女孩求证的森林里藏着的莲花,都是李安的铺垫。派的母亲是一个宗教信仰者,所以在小岛上莲花包着的牙齿是母亲的,派自己吃着岛上的树木根茎、海藻、苔藓;老虎则吃着岛上的丁满。然而这些都来自拯救他的上帝——母亲,他确实得到救赎了。到夜晚的时候小岛上的臆想景象又提醒着他这个小岛的本质是什么,让他面对自我的拷问。

这时候出现了小岛的剪影和耶稣躺着的剪影如出一辙。母亲既为派的耶稣神明。不论你做什么神明都在看着你。因为你的内心在审视

你自己。

如果你觉得第二个故事到这里就完了,那就失误了。其实在作者的观点,第一个故事派和老虎之间的较量也是真实的,真实的是这是派内心的变化过程,是人性和兽性之间的对立,相处到坦然的过程。他用一种很具象的画面,故事,合理的情节向观众展示了一个思想挣扎的过程。同时也是派的所作所为的自己的忠贞信仰挣扎的过程。

影片揭示了李安对信仰的解释:神明不存在,但是他存在你的心里,每个人心里的神明都不一样,对派来说信仰多个宗教不是什么不可兼容的,因为他压根不信那些神,他信的是心中的妈妈,和自己。“当你明白人生和自我,都不是用来战胜,而是用来相处的,你就会明白,有些东西虽然并不合理,你必须相信,有些东西并不牢固,但你必须依靠。

老虎和单纯的派都是派的一部分。老虎做的事是真实的,但是为了让自己能够理直气壮地活下去,他人为选择性地使得老虎成为一只真正的孟加拉老虎,这只孟加拉虎在踏上墨西哥海湾地时候头也不回地进入了森林,派留在了文明社会,这一辈子也没再见过。自此派完成了自己信仰的统一。同时李安也告诉了我们对于宗教的态度:自然科学教会了我们认知外部世界的自然规律;但宗教信仰关乎人的内心世界,让我们了解自己内心世界,因此人需要信仰。而不论何种宗教信仰,都是在指引人们勇敢的面对苦难,战胜自己兽性的一面,以升华自身,无限的接近神性。

大学生宗教信仰状况调查报告

合肥学院思想政治理论课 实 践 教 学 报 告 课程名称合肥学院大学生宗教信仰状况调查 指导教师孙忠义 系别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 班级11计本(3)班 姓名(学号)第一小组吴波孙毅威孙元进程绪海章记红 合肥学院思政部制 关于合肥学院大学生宗教信仰状况调查报告 合肥学院大学生宗教信仰状况调查报告近年来,随着大学生信教人数的增多,大学生的宗教信仰问题已成为具有重大现实意义的社会问题。本文通过调查,旨在探讨大学生宗教信仰的现状、对宗教的认识、宗教信仰的

特点以及对策,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正确教育和引导大学生全面认识宗教和正确对待宗教提供客观依据,从而有针对性地进行马克思主义宗教观教育。 一、调查对象与方法 本次调查主要采取调查问卷的方式进行,共发放问卷82份,收到有效问卷79份,有效回收率为96%。主要对象为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11级学生,有少数其他年级其他系的学生参与。 二、结果与分析 1、大学生宗教信仰的基本资料分析 ①信仰宗教的大学生比例不高。统计结果显示,有89.8%的学生明确表示自己不信仰宗教。 ②大学生对宗教本质的认识。关于宗教的本质,60%的大学生认为宗教是一个团体,有自己的教义,有自己的规则。11%的大学生认为宗教就是愚昧迷信。另外29%的大学生表示说不清宗教是什么。这表明多数大学生能从文化的视角认识宗教的本质,少数大学生对宗教的认识有些片面。 ③大学生对宗教和迷信之间的关系的认识。在调查宗教与迷信的关系上,有35%的大学生认为两者都有信仰的成分,46%的大学生认为迷信是骗人的,宗教可以帮助人。2%的大学生认为宗教与迷信连在一起。17%的大学生对两者关系不太清楚,数据表明,很多大学生都能明确区别宗教和迷信。 ④大学生对宗教功能的认识。46%大学生认为是提供心灵安慰,14%的大学生认为是帮助发展自我人格,7%的大学生认为是让人完善自我,7%的大学生认为没有帮助,8%的大学生认为有负面影响。 2、大学生宗教信仰的特点 ①大学生信教以佛教和基督教居多。在信教大学生中,信仰基督教的人数最多,有4人,其次是佛教,有3人,道教1人,其他宗教1人。可以看出,当代大学生信仰比较多元化,但还是以佛教和基督教为主。在中国传统社会中,儒、释、道三家并存,基督教、伊斯兰教等在中世纪又陆续传入。中国各族群、各社区的居民都以此为基础而形成自身的道德伦理、制度规范和风俗习惯,但佛教所倡导的思想始终是社会的主流价值体系和公认的道德标准。 ②大学生中定期参加宗教活动的不多。真正的宗教徒应满足以下四个条件:①承认信仰宗教; ②明确信仰何种宗教;③完全认同该宗教所宣扬的基本教义;④定期参加所信仰宗教的活动。在信教大学生中,只有1.3%的大学生定期参加宗教活动,51.9%的大学生偶尔接触过宗教活动及相关资料,48.1%的大学生从没参加过宗教活动。在调查“如果您参加过宗教活动,

2018届高考政治复习教案:必修2第7课考点二 我国的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含答案

考点二我国的宗教信仰自由政策 知识精讲 1.全面正确地理解我国的宗教政策 (1)实行宗教信仰自由是我国一项长期的基本政策 ①内涵:公民有信仰宗教的自由,也有不信仰宗教的自由。有信仰这种宗教的自由,也有信仰那种宗教的自由。在同一宗教里,有信仰这个教派的自由,也有信仰那个教派的自由。有过去不信教而现在信教的自由,也有过去信教而现在不信教的自由。 ②要求:公民不论信教不信教,也不论信什么教,都是公民自由选择的权利,谁也不得强行干涉。 ③内容:在我国,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包括两个方面,既保护信仰宗教的自由,又保护不信仰宗教的自由,这是一项全面、完整的政策。 ④国家保护正常的宗教活动:宗教活动必须在宪法、法律和政策允许的范围内进行。 ⑤地位:宗教信仰自由是宪法规定的公民的一项基本权利,是我国尊重和保护人权的重要体现,侵犯这一权利,必须承担法律责任。 ⑥原因:我国是多民族国家,也是多宗教的国家;我国信仰宗教的人数较多;宗教有它自身的发展规律,不能用行政的力量去消灭;信教群众与不信教群众在根本利益上是一致的。 ⑦目的:实行宗教信仰自由政策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是要大力加强广大信教群众和不信教群众的团结,把他们的力量凝聚到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

目标上来。 (2)依法管理宗教事务 ①含义:政府依法对涉及国家利益和社会公共利益的宗教事务进行管理。 ②目的:为了保护宗教界的合法权益和正常的宗教活动,制止和打击利用宗教进行违法犯罪活动,抵御境外势力利用宗教进行的渗透。 (3)我国宗教坚持独立自主自办的原则 表现 A.任何境外组织和个人不得干预我国的宗教事务。 B.我国政府支持宗教界在平等友好的基础上开展对外交往,抵御境外势力利用宗教对我国进行渗透,坚决打击宗教极端势力。 (4)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 ①原因:这既是社会主义社会对我国各宗教的客观要求,也是我国各宗教自身的要求。 ②内容 A.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不是要求宗教界人士和信教群众放弃宗教信仰,而是要求他们热爱祖国、拥护社会主义制度、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遵守国家的法律、法规和方针政策。 B.要求他们从事宗教活动要服从和服务于国家的最高利益与民族的整体利益。 C.支持他们努力对宗教教义作出符合社会进步要求的阐释。 D.支持他们与各族人民一道反对一切利用宗教进行危害社会主义祖国和人民利益的非法活动,为民族团结、经济发展、社会和谐和祖国统一多作贡献。

论马克思主义信仰与宗教信仰的区别

论马克思主义信仰与宗教信仰的区别 摘要:马克思主义作为一种信仰与宗教信仰有某些相似之处,但更多的表现为不同。本文从背景、概念、本质三个方面对马克思主义信仰与宗教信仰进行区别,以此来证明马克思主义信仰是科学的信仰,是值得我们坚持的高尚的信仰。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信仰;宗教信仰;背景;概念;本质 目前,各种各样的宗教在中国大地上的传播比以前任何时期都要迅速,都更有“市场”,我们不得不面对这样一个事实:我国天主教、佛教等宗教的新教徒近些年来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增加,一些共产党员甚至党的各级干部都成为“地下教徒”,这都影响和削弱着马克思主义信仰的主导地位。这就使得有必要对马克思主义信仰与宗教信仰进行比较,以重新认识和理解马克思主义信仰。 一、背景不同 随着人类思想意识的产生,人类也拥有了信仰。在不同的历史条件下,随着人类思想意识的发展,人类的信仰也经历了一个发展的过程。在人类社会发展的早期,在改造自然的实践中,人类出现了对于自然物和图腾的崇拜,形成了初始形态有神论的信仰。随着人类社会的进一步发展,早期的初始形态的信仰逐渐被更加成熟的宗教信仰所取代。虽然宗教信仰的本质上仍然是对于神灵的信仰,对至高无上的神灵的崇拜,但是宗教信仰与初始形态的

信仰相比,在形式和内在思想内容上都更加的完善。它将超自然、超社会的神灵和来世看作是最高的价值追求,逐步在人们的精神世界中占据了统治地位,并统治着人们的思想和灵魂。 可以这样说,在人类的发展史上,宗教信仰一度成为社会的主导信仰,并逐渐沦为统治阶级统治人们的思想和灵魂的工具。因此,历史上的宗教信仰的产生与当时的社会政治活动有着密切的关系。一旦当宗教信仰成为一种思想统治的工具之时,其社会地位就会更加的突出。这一点在欧洲的中世纪表现的尤为明显。在那个时期,基督教的神权高于王权,政权往往需要从神权那里寻找其存在的合理性。在这种情况下,宗教信仰发挥了强大的社会功能。它为那些主张反抗,不甘堕落的人们提供了一个精神的家园和心灵的归宿。它通过这种心灵的慰藉,换取人们对现实的宽容和淡漠。但是,宗教信仰毕竟是一种非科学的信仰,它虽然有自己体系作为支撑,但却不能掩盖其自身的虚幻性。随着近代科技的发生和发展,以宗教信仰为代表的有神论的信仰逐渐在人们精神世界中失去主导地位,马克思主义信仰等一批无神论信仰观念不断的发展起来。 马克思主义信仰是伴随着无神论信仰的不断发展而产生的。随着无神论信仰的不断发展,在批判宗教信仰,追寻人类科学信仰的过程中,经过文艺复兴的讨伐,启蒙运动的震荡和德国古典哲学的批判,使原来占统治地位的宗教信仰已失去了历史的统治地位,取而代之的是信仰走向世俗化的过程,人们对神的崇拜变成

浅谈法律信仰

浅谈法律信仰 美国法学家伯尔曼说过,在法治社会中,“法律必须被信仰,否则它将形同虚设”。自晚清沈家本修律,历经民国“六法”体系,至今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一甲子之际,在中国已经建立起了体系完备的法律制度。但我们必须承认,在当代中国法律不仅没有被普遍认同,反而成为了社会公众的嘲弄的对象,甚至走向对立。西北政法大学图书馆前的雕塑被拆除,源于公众对雕塑原意的曲解,或者说,在我们心中都有这个疑问,在当代中国法律有多大的作用? 一、什么是法律信仰 冯天策在所著的《信仰导论》一书中,为信仰的内涵做了如下解释:它是人类意识对客观世界及自身生命过程的反映,是人类精神宇宙存在全面沟通与融合的愿望与努力。它既包括由意识所形成的带有价值参数的有关宇宙、社会和自身存在的一系列观念和知识,以及由这些观念的偶像所构成的信仰对象,又包括人的信仰情感、信仰态度和信仰行为。具体到法律信仰,似乎我们可以这样认为,法律信仰是社会主体对社会法的现象的一种特殊的主观把握方式,是社会主体在对社会法的现象的理性认识的基础上油然而生一种神圣体验,是对法的一种心悦诚服的认同感和依归感,是人们对法的理性感情和意识等各种心理因素的有机的综合体,是法的理性和激情的升华,是主体关于法的主观心理状

况的上乘境界。 二、为什么培养法律信仰 1、从历史角度看,培养法律信仰具有应然性和重要性。 法律信仰的产生并非是现代才兴起的产物,早在古希腊罗马的时期,就有了这一概念的雏形,随后经历了西方的各种宏扬法的正义的精神文化建设将其定形,如十二世纪中叶的罗马法复兴运动以及后来的人文主义者、自然法学派和启蒙思想家的进一步继承和发展罗马法基本精神的运动。应该说在这段漫长的历史时期,不管是古希腊罗马时期的法学家们,还是西方人文主义者、自然法学家和启蒙思想家,都是致力于培养社会公众对法律的崇高情感,即重视“信仰”的权威。然而,培养对法律的信仰有何重要性呢?对此,笔者将结合历史作如下的阐述:第一,在古希腊罗马的时期,思维敏捷的法学家把法律提到伦理性的高度加以赞扬,认为“法律是善和衡平的艺术”;同时,他们十分重视从社会文化伦理角度解读法的精神本质,将其看成是深藏在实定法之后的最高价值主体,从而确立法律的至高天上的地位,并有利地保护了当时城邦自由民从事商品经济的活动。不容置疑,法学家们对法律的崇高追求并达到适应当时经济状况的需要,很大程度激发了当时城邦人民对法律的崇高情感,即对法律的信仰之理念。而这种信仰的产生,无疑促成了当时城邦社会法治精神的形成,加快了罗马城邦国家告别原始共同体的人治模式,进入依法而治的法治化的历史进程之中。 第二,在西方的罗马法复兴运动到后来的人文主义者、自然法学派和启蒙思想家所发起的许多运动中,以各种形式来(绝大多数是以法律

大学生对宗教的认识.

一、 大学生对宗教的认识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及社会转型,宗教信仰已成为人们多元化信仰的一种选择,我国公民享有信仰自由的权力,而对大学生这一族群,对于宗教信仰的认识总体上是理性而客观的,但对于宗教的认识却有一定的局限性。 通过调查发现,现在的大学生中大部分学生没有宗教信仰,但是对宗教是认可的。他们表示自己虽然不信仰宗教,但是尊重他人的宗教信仰,这与我们受的教育有关,我们接受的高等教育让我们学会对多元文化的接受和包容,以及充分尊重他人信仰自由的权力。通过调查也发现,大部分的同学认为宗教是一种历史文化现象,少部分同学认为宗教是一种唯心主义,个别同学认为宗教是迷信和愚昧的。宗教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出现的一种文化现象,属于社会意识形态,这一点得到了大多数同学的认可。随着社会的发展,宗教本身和我们对宗教的认识也处于不断的发展之中,宗教并非完全的迷信和伪科学,在人类早期一些社会中,宗教承担了对世界的解释、司法审判、道德培养和心理安慰等功能,现代社会中,科学和司法已经从有些宗教分离出来,但是道德培养和心理安慰的功能还继续存在。调查还表明,大学生对于宗教的了解仅限于皮毛,对其精神内涵和文化没有深刻的了解。大学生对于宗教的认知,大部分是来自于身边有宗教信仰的同学,部分来自校内外的宗教人士,小部分来自于网络书刊等传播媒介,大部分同学表示不会主动去了解和获得宗教知识,这是导致大学生对宗教的认识具有局限性的原因之一,另外,除了家族性的宗教信仰,宗教对于我们的生活、学习以及工作没有太大的相关性,这也是造成大学生缺乏对于宗教的主动认知的原因。 四、大学生参与宗教的原因 促使大学生产生宗教信仰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包括个人因素,家庭因素,社会因素等。 1、家庭背景影响 家庭性的宗教信仰是大学生参与宗教信仰最主要的原因。调查显示,在有宗教的信仰的学生族群中,大部分信仰佛教,部分信仰基督教,小部分信仰伊斯兰教,个别信仰其它宗教,数据表示,父母有宗教信仰的同学参与宗教的比例远远大于父母没有宗教信仰的。比如家庭里父母双方都是基督教的信徒,孩子从小跟

大学生宗教信仰情况调研报告材料

大学生信仰调查报告 ——农林大学食品科学学院为什么不分种族、民族、地域、历史阶段、社会发展程度都会有信仰呢?这是一个很复杂的问题,但无疑,信仰可以看作是全人类所具有的普遍特征。 信仰是人类的一种本能天赋,是人类对于宇宙天地命运历史的整体超越性的意识,是统摄其他一切意识形式的最高意识形式,是人类对人自身存在整体性的反思。信仰也是人类高层次的精神追求,它把一种理想主义的价值倾向化为坚定的信念,支配人的思想和行为,同样信仰是文化的灵魂,是道德的支柱它可以使人安身立命,也可以使民族有新的精神方向,是精神文明建设的重中之重。而当前我国正处在一个社会的转型期,新旧社会制度体系的交替必然出现激烈的社会变迁而产生一定问题,信仰方面也出现了一些问题,诸如人们行为的失、异化、思想的空虚等问题。 同志在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指出,要全面贯彻党的信仰自由政策,依法管理事务,积极引导与社会主义相适应。并将其作为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的重要容。高等学校作为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场所,应当在推进社会主义进程方面做出贡献。认真研究大学生群体的信仰问题,有助于更好地完成培养人的根本任务,也有利于社会主义的政治建设,对于我国实现现代化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鉴于此,2007年8月31日,我食品科学学院组织部分学生进行了大学生信仰情况调查。在调查中,我们采用填空式的答题形式,在

我院的187名学生中进行了调查,回收率高达100%。现将问卷调查的有关情况汇报如下: 信仰佛教: 36(人)占19.25% 信仰基督教: 5(人)占2.67% 信仰天主教: 2(人)占1.07% 信仰道教: 1(人)占0.53% 无任何信仰: 143(人)占76.5% 从以上调查的结果,我们不难发现:在我们不断加强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过程中,在大学生中还是有不少信仰者已经存在,且发展趋势不容忽视。在对调查情况综合分析的基础上,归纳出当代在校大学生的信仰有如下特点。 1. 调查的主要情况: 1.1当前部分在校大学生对感兴趣 当代大学生接受信息的渠道极为广阔,对怀有一定的兴趣。据统计,对有兴趣的大学生占总调查人数的23.5%。其中对佛教感兴趣的占对感兴趣人数的81.8%,对基督教感兴趣的占对感兴趣人数的11.4%,两者合计高达93.2%。认为是人类的一种普遍文化现象的占总调查人数的71.9%。但有些大学生对认识程度不深,认为包含着真理的占总调查人数的56%。认为与科学精神不违背的49%,这无疑是存在着一定的认识误区。从这里可以发现,在现代化的背景下,求知欲旺盛的大学生从各方面受到文化冲击,因此对具有一定兴趣。

党员干部宗教信仰现状与应对策略

党员干部宗教信仰现状及应对策略 近年来,随着社会上信仰宗教的人增多和对宗教认识的日益 多样,一个值得注意的现象是,共产党员参与宗教活动、与宗教 界人士建立密切私人关系的现象逐渐增多,有的党员实际上成为宗教信徒。与此同时,社会上乃至党内出现一种声音,认为应该“开禁”,允许党员信教,还罗列出党员可以信教的种种理由以 及党员信教的诸多“好处”,甚至指责不允许党员信教与宪法保 障公民宗教信仰自由的精神相违背。事实上,我们党关于党员不能信仰宗教的原则立场是一贯的,从未有过丝毫动摇。这一原则是党的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决定的。党的各级组织和广大党员应保持清醒认识,任何情况下都必须毫不动摇坚持这一 原则。 我镇通过认真组织开展调研,采取座谈、入户走访、查看资料、问卷调查、典型分析等方式,面对面听取社区居民、困难群 众和党员干部的意见建议,基本掌握了党员干部信教的主要表现 形式:一是隐蔽型。有些党员信教,因为明知是违反纪律,所以 不参加公开的宗教活动,只参加小型宗教活动,这类党员的信教问题不容易被发现。二是普通型。这些党员大都属于迫于信教群众的压力,既想信教又顾及党员身份,立场左右摇摆,是组织教 育的主要群体。三是离退休的干部。凡信教党员,离退休的占大 多数,主要是中老年以上。四是文化程度偏低的居多。信教的党员,大多文化素质偏低,辨别是非能力差,接受教育学习较慢,有一部分还是文肓。 根据大量的走访调研,认真梳理归纳,分析出党员干部信教的主要原因:一是受周围大气候的影响。由于在多民族聚居区,

宗教对人们的影响极其深远,可以说大部分是在宗教的氛围中长 大的,某一个人信教在周围人眼中不足为怪,但哪一个人不信教就会遭到不同程度的指责,这就导致部分意志薄弱、党性不强、 政治信念不坚定的党员就很容易信仰宗教。二是部分基层组织软弱涣散,缺乏战斗力。部分基层组织软弱,不关心群众疾苦,不 关心党的工作,尤其是不重视对党员日常教育,对宗教问题不敢管、不会管,甚至不愿管,使非法宗教活动和宗教狂热趁虚而入,以宗教的合法性为掩护,进行非法宗教活动,导致这些地方宗教氛围浓厚,使不信教的党员成为孤立者。三是文化建设滞后、文 化素质低。农村文化生活相对落后,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农民 不甘心生活像车轮一样,明天的太阳还重复着昨天的故事,他们 也需要有一个在劳作之余去的地方,这就使得一部分党员把宗教作为自己生活中的一部分。另外,部分党员尤其是老党员文化素 质低,甚至是文盲党员,直接影响了对政治理论的学习和对科学 理论的接受,更有少部分党员分不清什么是民族问题,什么是宗教问题,不知道风俗习惯和宗教活动的本质区别,认为只有信仰宗教才是最现实和最可以依赖的精神支柱。 针对党员干部信教的主要原因,一是加强马克思主义宗教观和无神论教育。针对党内一些同志在宗教问题上的模糊认识,有必要把加强马克思主义宗教观和无神论的宣传教育作为一项重 要任务,帮助广大党员在思想上划清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界 限,在实践中划清群众有宗教信仰自由权利和党员不得信仰宗教 的界限。通过加强对马克思主义宗教观和无神论的研究,取得更多高水平又易于向社会普及的学术研究成果。对参加宗教活动和有宗教意识的党员要立足于教育,耐心地帮助他们回到马克思主 义的立场上来,坚定共产主义信念,而不是一味迁就。对利用职

法律信仰与中国法治——由西方宗教信仰引起的思考

内容摘要: 摘要:通过中国法治的内在因素和西方法治的内在因素的研究,找出中国法治症结所在——法律信仰的缺失。 摘要:通过中国法治的内在因素和西方法治的内在因素的研究,找出中国法治症结所在——法律信仰的缺失。 关键词:法治法律信仰儒家思想中国法治西方法治 内容: 法治是当代中国重新焕发的一个法律理想。法治为中国的制度注入锻骨强魄的理性,为学术提供激浊扬清的活力,然而又承载了过多的政治意愿和社会情感而臃杂不纯,以致时常被曲解。当今天我们又一次高扬法治之旗时,我们应该追本溯源的看一下西方的法治史,用对比的眼光重新审视中国法治发展的轨迹。 二:西方法治的发展 应该说,法治思想的提出与阐述来源于两千年前古希腊的亚里士多德。亚里士多德明确指出:“我们应该注意到邦国虽有良法,要是人民不能全部遵循,仍不能实现法治。”并明确提出前文所述的法治的两种含义。此后,亚里士多德的法治思想被各个时代的思想家和政治理论家们所普遍接受。法治内涵的形成经历了漫长的过程,法治的形成要由生活在具体社会场合和背景下的人们通过他们的信念、制度和活动来赋予其含义。从古罗马的西塞罗、中世纪的托马斯·阿奎那,到文艺复兴时期的格老秀斯,再到美国独立战争的杰斐逊等,都沿着亚里士多德这一法治公式在构建法治国。 从亚里士多德的法治论可以看出,西方法治从源头起,至少注意到了从人性论和认识论两个角度论述法治问题。④西方法治此时就在人性论和认识论基础上直接提出了法治与人治的尖锐对立问题。其中蕴涵的核心价值为:高扬法的神圣性。其实,纵观继亚里士多德之后的西塞罗、托马斯·阿奎那等人,他们无不是神学派代表。托马斯·阿奎那认为,法律的统治乃是上帝的道德秩序和为确保这个道德秩序,能够通过理性而为人类所理解的神灵启示的一个自然映现。这与当时的历史背景是分不开的。中世纪的欧洲统治是王权和教权共同进行的。公元313年罗马皇帝君士坦丁颁布“米兰赦令”,承认基督教的合法地位。公元194年盖拉西发表“双剑论”表明教皇和王权之间的平等。之后的欧洲,就开始了教会与世俗王权之间漫长的争斗。教会在这期间经历了盛行——衰落——继续盛行的过程,并颁布了一系列的法律(当时用来约束教徒的规则)。其中教令法的渊源有《圣经》、公教会会议、地区性宗教会议的决议和教皇的命令等。教会颁布的这些法律已经渗透到了生活的方方面面。那种背景下教会基督教世界的每一个人都生活在教令法和一种或多种世俗法律体系的多重管辖之下。在教会与世俗王权争斗的同时,法律的至上观已在悄悄的树立。当两者相争时,必然要找到一个更合适的尺度来解决问题,这个合适的尺度就是法律,可谓渔翁得利啊!按照当时的政治法律实践,倘若教会应该享有一些不可侵犯的权利,那么,世俗王权就必须把这些权力作为对

关于大学生宗教信仰的调查报告

关于大学生宗教信仰的调查报告 一、调查背景 宗教信仰作为一种与特定时代相联系的文化信仰。其表现形式和复杂内涵呈现出多元化。在现代化进程中,它的影响渗透于社会的各个层面,而大学生作为社会中接受能力最强的群体,势必会受到一定的影响。 有人说信仰对于大学生来说是尤为重要的,因为这是支撑他们积极向上的精神支柱,是他们对自身灵魂的肯定。而宗教信仰作为信仰的一种,在相互地交流中涉及了来自不同文化的冲击和碰撞,直接影响着人们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因而备受关注。 二、调查目的 鉴于宗教信仰对于当代大学生人生观和世界观的影响,笔者决定对大学生的宗教信仰这一个具有这重大现实意义的社会问题进行一次调查。旨在了解当代大学生对宗教信仰的认识及其态度,加深大学生对自己的人生追求和信仰的整体认识和思考;并分析宗教信仰产生的原因,传播途径和对大学生的影响,研究宗教信仰在大学生群体中的认可程度,通过调查现实中大学生信仰形成的路径,探索针对大学生信仰教育的有效策略,并提出积极建议。三、调查对象 西南政法大学渝北校区全体在校学生。 四、调查方法 1、上网查阅相关报道,文献; 2、了解发放调查问卷,统计分析在校学生的相关情况; 3、随机采访在校学生,了解其想法,并如实记录分析。 五、调查时间 2012年11月25日——2012年12月05日 六、调查内容及分析(具体题目及选项统计数据—百分比见附录)(一)调查概况: 1、本次调查问卷的发放方式,采取男女各100人随机派发的方式,发出200份调查问卷, 实际收回187份; 2、由于地域原因限制,其中百分之九十的同学为汉族,少数民族较少; 3、由于高校环境限制,参加本次调查的绝大多数为共青团员,当然也涵盖了少数的党员 和群众; 4、本次调查从2009级至2012级各个年级的学生都有涉及,不过主要集中在本科生部。(二)关于调查内容的分析: 1、关于当代大学生对宗教的思考: 从调查问卷的第5)—7)题中我们可以得到这样几个信息,当代大学生中有很大一部分人对宗教有过一些思考,但极少会有人认真地去思考关于宗教的意义,性质,与我们的联系等深层次的问题;在被调查者中,大部分人都能够客观的去认识宗教存在的合理性,却仍然有极少的同学有失偏颇,将宗教信仰与荒诞的迷信相混淆,认为宗教就是迷信的代言人;被调查者的主流观点认为宗教与科学是互通有无,没有矛盾的,它们是

4宗教信仰自由政策

宗教信仰自由政策 尊重和保护宗教信仰自由,是中国政府对待宗教问题的一项长期的基本政策。宗教信仰自由作为公民的一项权利,得到了宪法和法律的保障。1949年9月29日全国政协第一届全体会议通过的《共同纲领》第五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有宗教信仰的自由权。1954年公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宗教信仰的自由”。 宗教作为一种人类社会历史现象,有其自身产生、发展、灭亡的规律,它始终对人类的历史进程和社会生活发挥着不可忽视的影响。宗教与政治历来密不可分,各个利益不同的阶级都会利用传统宗教作为维护自身利益的工具和手段。统治阶级利用宗教主要有宗教国家化为国教、政教合一、非国教三种形式,被统治阶级利用宗教亦有三种情况,一是打着宗教旗帜的人民起义,二是进行宗教改革和教会改革,三是异端神学和异教运动。 1982年12月4日全国人大五届五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中,宗教信仰自由是公民的一项基本权利。宪法第36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宗教信仰自由。”“任何国家机关、社会团体和个人不得强制公民信仰宗教或者不信仰宗教,不得歧视信仰宗教的公民和不信仰宗教的公民。”“国家保护正常的宗教活动。”同时也规定:“任何人不得利用宗教进行破坏社会秩序、损害公民身体健康、妨碍国家教育制度的活动。”“宗教团体和宗教事务不受外国势力的支配。” 中国的《民族区域自治法》、《民法通则》、《教育法》、《劳动法》、《义务教育法》、《人民代表大会选举法》、《村民委员会组织法》、《广告法》等法律还规定:公民不分宗教信仰都享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宗教团体的合法财产受法律保护;教育与宗教相分离,公民不分宗教信仰依法享有平等的受教育机会;各民族人民都要互相尊重语言文字、风俗习惯和宗教信仰;公民在就业上不因宗教信仰不同而受歧视;广告、商标不得含有对民族、宗教歧视性内容。 2004年,中国政府颁布了《宗教事务条例》,以保障公民宗教信仰自由,维护宗教和睦与社会和谐,规范宗教事务管理。1994年1月,中国政府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外国人宗教活动管理规定》,尊重在中国境内的外国人的宗教信仰自由,保护外国人在宗教方面同中国宗教界进行的友好往来和文化学术交流活动。 中国法律规定,公民在享有宗教信仰自由权利的同时,必须承担法律所规定的义务。在中国,任何人、任何团体,包括任何宗教,都应当维护人民利益,维护法律尊严,维护民族团结,维护国家统一。这与联合国人权文书和公约的有关内容是一致的。 国家在依法保护正常的宗教活动,维护宗教团体、宗教活动场所和信教公民的合法权益的同时,要依法打击和制止利用宗教进行的危害国家安全、公共安全等违法犯罪活动,抵御境外利用宗教进行的渗透。 世界各国普遍把本国公民的信仰自由作为一项基本人权来对待,即对公民个人内心信念的自由以及表达其自由所产生的社会行为通过宪法和法律规定来加以保护。宗教信仰自由作为一种个人权利体系,主要由宗教信仰自由、宗教活动自由、宗教仪式自由等构成。在政教合一的国家,宗教成为国教,教规就是国法,公民必须信奉和遵守,公民没有信仰宗教与否的自由。

浅析人类为什么需要宗教

浅析人类为什么需要宗教 【摘要】信仰宗教是人的精神寄托也属于爱好的一种。我将从宗教的产生以及其在人类发展的几个阶段宗教的表现说明之前的人类为什么需要宗教。其后我将会通过宗教对美国的影响,进而引出中国失去宗教后的不好影响,从而建议中国应该需要宗教,需要宗教的信仰。 一、宗教的产生和发展 (一)宗教的产生 宗教观念的最初产生,反映了社会生产力水平极低情况下,原始人对自然现象的神秘感。这种神秘感,是在人类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上,人的意识和思维能力有了相应的发展,达到足以形成宗教观念的时候产生的。据有关考古史料证明,人类最早的宗教观念和宗教仪式出现在原始社会旧石器时代的中、晚期。当时,原始人已经形成某种与死后生活相联系的灵魂观念,并产生了氏族成员埋葬死者尸体的仪式。 (二)原始社会时期宗教的发展 在原始氏族社会,人们不知道自己的身体构造,不懂得作梦的科学道理,认为梦境里的景象不是人身体的活动,而是独特于人身体外的灵魂活动。后来,人们把这种灵魂观念扩大到他们所接触的自然界的万物,又产生了万物都有灵魂观念。人们面对纷繁复杂和变幻莫测的各种自然现象,觉得在自己周围的各种事物中都存在着超自然的力量,这种力量主宰或影响着自己的生活,进而把这种力量神秘化、人格化,作为神灵加以崇拜,并企图通过祈祷、祭礼、舞蹈、音乐等形式对其施加影响,使之给人类带来"恩赐"。由于氏族社会是一个无阶级的社会,人们幻想中反映的仅仅是对于自然力量的歪曲、恐惧和崇拜。由此可见,原始社会人类生活同自然界之间的矛盾,是原始宗教观念和崇拜仪式的基础。 (三)阶级社会时期宗教的发展 进入阶级社会以后,宗教得以存在和发展的最深刻的社会根源,就在于人们受这种社会的盲目的异己力量支配而无法摆脱,在于劳动者对剥削制度所造成的

如何理解“尊重宗教信仰自由”的原则

如何理解“尊重宗教信仰自由”的原则 法律规定公民享有宗教信仰自由即公民依据内心的信念,自愿地信仰宗教的自由。宗教信仰自由作为一种权利体系,主要由信仰的自由、宗教活动自由、宗教仪式自由构成,在有些国家还包括传教自由。 在我国,宗教信仰自由历来是宪法和法律所保护的重要权利,但公民行使宗教信仰自由应遵循三原则,即合法性原则、宗教与国家教育制度的分离原则、独立办教原则。 全面正确地贯彻宗教信仰自由政策,一方面要求尊重每个公民信仰宗教的自由和不信仰宗教的自由。任何组织和个人都不得强制公民信仰宗教或者不信仰宗教,不得歧视信仰宗教的公民和不信仰宗教的公民。对不尊重公民宗教信仰自由权利和损害宗教界合法权益的错误行为,必须坚决予以纠正。另一方面要求坚持权利和义务的统一。宗教信仰自由不等于宗教活动可以不受任何约束。宗教界人士和信教群众首先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公民,要把国家和人民的根本利益放在首位,承担遵守宪法、法律、法规和政策的义务。宗教必须在宪法和法律规定的权利和义务范围内活动,任何人不得利用宗教反对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宗教活动不得妨碍社会秩序、工作秩序和生活秩序。实行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尊重信教群众的信仰,但这并不是说就可以放弃对他们的思想政治工作,放弃在他们中开展思想道德建设和科学文化教育的工作。 (1)每个公民既有信仰宗教的自由,也有不信仰宗教的自由;有信仰这种宗教的自由,也有信仰那种宗教的自由;在同一宗教里面,有信仰这个教派的自由,也有信仰那个教派的自由;有过去不信教而现在信教的自由,也有过去信教而现在不信教的自由。任何国家机关、社会团体和个人不得强制公民信仰宗教或不信仰宗教,不得歧视信仰宗教的公民和不信仰宗教的公民。在中国不论信仰宗教还是不信仰宗教的群众,在政治上、经济上根本利益是一致的,而在思想信仰上的差异是次要的。在多数群众不信仰宗教的地方,要注意尊重信教群众,互相团结、和睦相处。在多数群众信仰宗教的地方,要注意尊重和保护少数群众不信仰宗教的权利,使全体信仰宗教和不信仰宗教的各民族群众团结起来,共同努力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 (2)实行政教分离的原则。任何人不得利用宗教干预国家行政、干预司法、干预学校教育和社会公共教育,绝不允许强迫任何人,特别是18岁以下少年儿童入教、出家到寺庙学经,绝不允许利用宗教反对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破坏国家统一和国内各民族之间的团结。 (3)保护一切正常的宗教活动。宗教信徒活动场所内所进行的正常的宗教生活,按照宗教习惯自愿的布施、乜贴、献仪、奉献以及在自己家里进行修持、念经、祷告、守斋等,均受国家法律保护。同时,宗教团体按照宪法、法律和政策的有关规定,可以开办宗教院校,出版宗教书刊,销售宗教用品和宗教艺术品,开展宗教方面的国际友好往来,进行宗教学术文化交流等。公民在行使宗教信仰自由权利的时候,必须履行自己的应尽义务。 (4)中国各种宗教不受外国势力的支配,实行独立自主、自办教会和自治、自养、自传的原则。这是维护国家主权和民族尊严的一条基本原则,也是中国宗教的一个显著特色。各爱国宗教团体和爱国宗教界人士要自觉地维护国家主权和民族尊严,坚持独立自主、自办教会的原则,坚持抵制境外敌对势力利用宗教进行渗透,挫败其推行“和平演变”的图谋。同时,也要坚决抵制境外宗教团体和个人对中国宗教事务的干涉,不得在中国境内建立宗教组织或其他办事机构,建立宗教活动场所,进行传教活动。 尊重宗教信仰自由和坚持独立自主办教还必须要警惕和反对外来势力的渗透。要知道世界并不太平,国外敌对势力亡我之心不死,它们必然要利用各渠道,包括宗教的渠道对我实行渗透和干涉。这种渗透和反渗透,干涉和反干涉的斗争必将是复杂的、长期的,有时甚

浅析在现代社会更不需要宗教信仰—辩论稿

在当今社会更不需要宗教信仰 谢谢主席,各位评委,对方辩友及场下观众,大家好。 今天我方一再表示,我方并不反对宗教的存在,因为我们无法也无权限制他人的宗教信仰,人是有宗教信仰自由权利的。我们承认宗教条例中存在一些不错的启示,但他不是宗教的专属,它独立于宗教,归于人性。今天我方要陈述的是,宗教只是一个载体。随着社会的发展,这个载体渐渐出现弊端漏洞,溯其本源,人类就开始不再需要他,而在今天这个科技,知识,文化,法律都已逐渐成熟的现在而言,人们更不需要宗教信仰。 通过我方一辩的陈述,我们了解到人们选择信仰宗教的多方面原因。然而宗教看似解决着现在人类困惑的科学问题,那么,实质上呢?人类不知道生命始终,宗教便给出天国一说,谬谈生命轮回;人类开发利用自然,宗教便制造末世之论,引发人心惶惶;人类放荡不羁,宗教便规定教规教义,禁锢人类以心理的枷锁。恳请对方辩友用心思考,问题真的解决了吗?这只是表面上粉饰太平。今天,我方站在理性科学客观的角度,且对宗教信仰这一绝对主观的思想论说一二。作为智慧型的人类,应探本溯源,直面人生,解决现实问题。归根结底,恐惧是宗教的基础――对神秘、失败、死亡的恐惧。那么,从宗教的起源上来讲,便是消极恶劣的。这样的宗教信仰,还是人之所需吗? 在现代社会中,宗教信仰麻痹人的心灵,禁锢人性的发展。不置可否,宗教信仰一直作为大多数人的精神支柱力。现代医学飞速发展,而对于拥有宗教信仰比如佛教人士,为了自己患绝症的亲人求神拜佛,请人作法喝符水一事我始终不理解,短暂的心灵麻痹于事无补,医学结果并不会因为喝了一道符水就有所改变。而作为理性与感性并存的人类应该做的是科学求医,与病人一起珍惜最后的时光,在亲人朋友的陪伴下走完最后一段路。史铁生曾说:“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日子。”生老病死,世间常态。宗教其根本要旨都是靠神对人的拯救,是“他救”,而真正人的精神依靠的是自己,是“自救”。我们应当学会坚强。 宗教信仰在某些程度上已与科学发展相悖。达尔文进化论、细胞学说、生命基因等的相继问世…冲击了宗教的核心教义,主流的宗教思想为了维护其自身的地位,对日心学的封杀,对达尔文进化论的围攻等,人类因为宗教信仰抗拒科学真理。这都无疑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科学进步。科学引导我们求真,我们不必再四处去寻求幻想中的支持,不必再捏造并无其人的盟友,我们脚踏实地,凭自己的努力把世界建设成一个比教会构筑的今生与来世都更适合人类居住的地方。 今天,当我们认识到宗教信仰已愈发脱离现代社会发展所需时,我们应该站起来,公平地正视这个世界――善的事实、恶的事实、美的、丑的,看清世界的真面目,不必畏惧。我们应坦率地正视世界,尽我们的能力去善用这个世界。假如这个世界不像我们希望的那么好,它毕竟还是可以渐渐好转。在现代社会,我们相信,凭我们的才智,我们所创造的未来,必定远胜于过去。 综上所述,我方坚定的认为,在现代社会更不需要宗教信仰。 谢谢!

科学信仰与宗教信仰的区别

科学信仰与宗教信仰的区别 个人认为宗教是起源于对“无中生有”这个问题的思考。而科学是起源于对“如何把存在的归为自己所用”这问题的思考。 宗教的信仰跟“天地”或者说“神”有直接关系,或是使自己获得“神”的赐予,如智慧、食物等等;或是使自己成为“天地”的一份子,使自己的行为都符合自然的规律。是对无中生有的坚持。 科学的信仰跟“存在的”“合理的”“可以被证明的”挂钩。科学的信仰是对存在的即可被证明,存在的即可被计算的坚持。 这些朴素的信仰会被加之以各种人为的规则,统治者会为了自己的统治而对宗教或科学做出自己的定义,如“天子”“神子”这类的名称的创造,还有“封建迷信”“子不语怪力乱神”这些说法。 一提到信仰,人们凭习惯往往就会联想到宗教,在这种习惯性思维中,似乎只有信教的人才有所谓信仰。其实不然。信仰并非是宗教的专利品,在科学的范畴之内,同样有信仰的存在,只是其信仰具有不同于宗教信仰的特点罢了。 任何信仰都是一个体系,而大凡信仰体系都有两个子系统,即价值系统和知识系统。信仰的价值系统,即是信仰者围绕着一定的人生目标而展开的人生实践;信仰的知识系统,则是指导信仰者进行人生实践的知识,特别是关于其人生目标的知识。科学信仰与宗教信仰的实质性的区别在于: 在宗教信仰体系中,其知识系统是外在于价值系统并且凌驾于价值系统之上的一种先验性的或超验性的知识体系,它是要求信仰者无条件地加以接受的东西,而不是有待信仰者在其人生实践中加以检验的东西,因而是一个自我封闭的知识体系,至于这个知识体系的真实性,则是由凌驾于信仰者之上的教主或由教主授权的神学权威来认定的,一经其认定,它就是不容信仰者怀疑的绝对真理,信仰者只须朝着由这个绝对真理为他设定和指引的人生目标不断向前迈进,至于

宗教信仰自由政策

宗教信仰自由政策 百科名片 宗教信仰自由的内涵:公民有信仰宗教的自由,也有不信仰宗教的自由;有信仰这种宗教的自由,也有信仰那种宗教的自由;在同一宗教里,有信仰这个教派的自由,也有信仰那个教派的自由;由过去不信教而现在信教的自由,也由过去信教而现在不信教的自由。简单的来说可以归纳为两个方面:既有信教的自由,也有不信教的自由,这就是我国的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它是全面的、完整的政策。 目录 我国基本政策 法律法规 中国对宗教信仰自由政策的实质解释 我国基本政策 法律法规 中国对宗教信仰自由政策的实质解释 展开 我国基本政策 尊重和保护宗教信仰自由,是中国政府对待宗教问题的一项长期的基本政策。宗教信仰自由作为公民的一项权利,得到了宪法和法律的保障。1949年9月29日全国政协第一届全体会议通过的《共同纲领》第五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有宗教信仰的自由权。1954年公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宗教信仰的自由”。 全面正确地贯彻宗教信仰自由政策,一方面要求尊重每个公民信仰宗教的自由和不信仰宗教的自由。任何组织和个人都不得强制公民信仰宗教或者不信仰宗教,不得歧视信仰宗教的公民和不信仰宗教的公民。对不尊重公民宗教信仰自由权利和损害宗教界合法权益的错误行为,必须坚决予以纠正。另一方面要求坚持权利和义务的统一。宗教信仰自由不等于宗教活动可以不受任何约束。宗教界人士和信教群众首先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公民,要把国家和人民的根本利益放在首位,承担遵守宪法、法律、法规和政策的义务。宗教必须在宪法和法律规定的权利和义务范围内活动,任何人不得利用宗教反对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宗教活动不得妨碍社会秩序、工作秩序和生活秩序。实行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尊重信教群众的信仰,但这并不是说就可以放弃对他们的思想政治工作,放弃在他们中开展思想道德建设和科学文化教育的工作。?

我校藏族大学生宗教信仰与无神论教育状况的调查与分析

Vol.33No.9 Sep.2012 第33卷第9期2012年9月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 JournalofChifengUniversity(Soc.Sci)在民族高等院校对少数民族大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不可避免地要涉及到少数民族的宗教信仰问题,这使得教学效果会受到很大程度的影响,对我们积极开展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提高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实效性带来了诸多不便之处。藏族大学生信仰宗教的原因是多样、复杂和多元的,为了更全面地把握我校藏族大学生的宗教信仰状况与马克思主义无神论教育状况,我们分别以青海民族大学藏学院2009级以及2010级的藏族大学生为对象进行了问卷调查。此次问卷的发放包括7个行政班级共有学生296名。此次调查共发放问卷260份, 收回有效问卷251份,问卷的回收率为96.5%。其中男生155人,占被调查人数的61.7%;女生96人,占被调查人数的38.2%;党员(含积极分子)16人,团员235人,分别占7%、93%。被调查对象中98%是藏族学生,还包括土族、蒙古族和汉族,占到被调查人数的2%。98%的学生生源地是青海本地。在被调查对象中,从家庭环境角度来看,父母为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人员的占27.2%;为农民、牧民、个体的占72.8%。被调查对象的父母信仰宗教的比例高达98%以上。 一、我校藏族大学生宗教信仰状况调查及结果分析 宗教及宗教文化是藏族传统文化中很重要的一个部分,尤其是藏传佛教在整个藏民族的历史发展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使藏传佛教对其信仰群体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在藏族这个全员信仰藏传佛教的民族中,藏传佛教几乎对每个成员都有不同程度的浸染。通过调查发现,我校藏族大学生的宗教信仰有以下特点: (一)宗教传统和家庭环境的影响是藏族大学生宗教信 仰的根本原因 藏族大学生宗教信仰的比例高达100%,这一结果与藏族大学生所受的宗教传统和家庭信仰背景及所处的社会环境有密切的关系。在藏族的长期发展过程中,在传承文化、凝聚民族、解决日常俗务方面藏传佛教都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由于青海藏区的藏族群众基本上都是全民信教,藏传佛教渗透到了藏族群众生活的一切方面,所以从某种程度上说藏传佛教是信教僧俗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的折射,是精神世界的核心。只要是世俗社会需要的, 或者自己觉得需要参与的,藏传佛教都会积极投入,这无形中成为重要影响的外在环境因素。长期生活其中的藏族学生,必定耳濡目染地受到藏传佛教的影响,在宗教信仰倾向方面要明显地强于一般学生。这表明,在藏族大学生的成长过程中,宗教文化和家庭教环境对他们的影响是巨大的,是他们接受教育的第一课堂。而藏族传统文化中的藏传佛教文化,成为对他们的信仰产生根本影响的根本根源,导致了藏族大学生有极高的宗教信仰比例。 (二)宗教具有的心理调节宣泄功能和行为约束作用,是藏族大学生宗教信仰的重要原因 宗教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形态,它本身作为社会存在的产物,是建立在一定的社会存在基础之上的。但作为社会意识形态而言,它又具有一定的心理调节慰藉功能和行为约束作用,这是导致藏族大学生宗教信仰的重要原因。伴随时代的发展,大学生特别是少数民族大学生面临更多的问题与压力,相对于东部地区的大学生,我校少数民族大学生在积极应对这些问题与压力,积极进行科学的调整与自我减压方面有一定的知识与技能的欠缺。特别是一些性格内向、自我保护意识过强的藏族大学生,很容易封闭自我。这种极端封闭的情况,给他们带来的是激烈的内心冲突与极度的苦闷焦虑,而此时宗教信仰就可以给他们一个释放内心积郁的空间。借助各种的宗教信仰活动,将内心的痛苦悲伤与烦恼宣泄出来,经过虔诚的祈祷和念诵,进行心理调节与暗示,他们的内心会处于安定的状态,悲伤消极的情绪体验也自然地随之消弥。此外,由于受到整个外在环境的影响,不良的社会风气、人际关系的复杂性,会使一些藏族大学生把转变社会风气改变人与人之间的不良关系的重任寄托在宗教身上,希望人们能以宗教信念来规范每个社会成员的行为。 (三)寻找民族认同感,盲目排外思想是藏族大学生宗教信仰的诱因 藏族大学生由于语言交流和思维方式及生活习俗与其他学生的差异性,很容易按照这些要求组成一定的群体,在相同的生活习俗、共同的语言、共同的宗教信仰基础之上来寻找民族认同感,把自己和其他群体区分开来,甚至存在着 我校藏族大学生宗教信仰与无神论教育状况的调查与分析 蒲生华 (青海民族大学思想政治理论教学研究部,青海 西宁810007) 摘 要:藏族大学生信仰宗教的原因是复杂的、多元的和多层次的。全面地把握我校藏族大学生的宗教信仰状况,以此有 针对性地开展无神论教育,对提高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效果具有明显的作用。 关键词:藏族大学生;无神论教育;调查中图分类号:G4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2)09-0077-02 77--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