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心理战战例评析

心理战战例评析

心理战战例评析
心理战战例评析

★3.引蛇出洞马其顿力克培城

——新异刺激与心理注意

公元前335年的一个夏天,马其顿王国的国王亚历山大亲率10万大军,团团包围了培利亚城。一月之中先后发动了16次猛烈进攻,使位于伊利里亚境内的这座城市,笼罩在一片战火之中。

可是,培利亚城的军民誓不投降,顽强抵抗。他们凭借有利地形,居高临下,打退了敌人步骑兵的一次次凶猛进攻。一个月下来,城池始终掌握在自己手中,就连培利亚城外围阵地,也守卫得固若金汤。

马其顿久攻不下,眼看补给就要耗竭。怎样才能引蛇出洞,消灭敌人的优势呢?亚历山大苦思良久,终于想出了一条妙计。

第二天,培利亚城外一反往常的情景,再看不见喧嚣的尘土,也听不见马其顿士兵冲锋的呐喊声。做好充分战斗准备的培利亚城官兵十分警惕,纷纷从城墙上的望眼与城垛的空隙处向山下的敌阵望去,只见马其顿军营静悄悄的。“弟兄们,当心敌人耍花招,全体各就各位做好战斗准备!”守城军官见士兵们斗志有些松懈,不由得大声发布命令。

“当心!敌人的进攻又开始了。”不知谁第一个发现了山下敌军营里的变化,守城官兵们立即弯弓搭箭,又聚精会神地做好迎战准备。此时,从马其顿军营中,慢慢地开出数列重装骑兵来,但并没有发动进攻,却在山下操练起队形来了,还可以听到军官们的口令呢。重装骑兵操练结束后,是排着方阵的步兵表演。只见随着队形的变换,长矛短剑在阳光下闪闪烁烁,银光飞舞,煞是好看。

精彩的操练吸引了培利亚守城的士兵,看着看着,他们的警惕性开始放松起来。有的开始抱怨距离太远,看不清楚。几个大胆的士兵,竞爬出工事去观看。军官们本想出面制止,但看他们全都带了武器,而且也没遇到什么危险,就不开口了。这样,从工事里、从城墙上出来观看马其顿士兵表演的人就越来越多了。

就在这时,亚历山大突然下达了进攻的命令,只见操练着的马其顿官兵,举着长矛,高喊杀声,向培利亚城冲了过来,措手不及的伊利里亚人,在突如其来的强大攻势下,终于丢失了他们城外的阵地,慌忙向城里逃窜。陷入了极其被动的局面。

【评析】

培利亚城,在勇猛的马其顿士兵长达一个多月之久的围功中,稳如泰山,就连外围阵地都固若金汤。然而,在亚历山大采用了心理战战法后,却顷刻沦陷,前功尽弃。这使人们再一次领略了心理战的雄浑伟力。培利亚城之战,虽然发生公元前335年。但这留给后人的不仅是一个攻城胜利的典例,亚历山大利用好奇心,攻其不备的绝妙心战指挥艺术,才更有价值,更吸引着人们去深入探究。

一个月之中十多次的残酷攻杀的相持局面,竞被一次新奇的表演所打破,使“泰山”崩溃,“金汤”不固,怎不惊奇!亚历山大写下的这一得意的历史之笔,绝妙之处就在于,他根据战场情况的变化,对人们普遍存在的好奇心理进行了恰到好处的把握和运用。俗语说:“好奇之心,人皆有之”,对新奇事物的热衷和投入是人们正常而普遍的心理现象。从心理学的角度讲,对新奇事物和现象产生注意和爱好的心理倾向就是好奇心,或称猎奇心理。好奇心驱使人们去追求探究新奇事物。这种心理的内在驱动力,既可开启人们的心灵之窗,也可被人利用而走向灾难的深渊。亚历山大正是巧妙地利用了培利亚守城士兵好奇心的这种内在驱动力,分散了他们的注意力,使他们逐渐地放松警惕,达成攻其不备。如果论及亚历山大对好奇心的利用,精妙之处在于对以下几点的把握。

创设新异的刺激,激发好奇心,分散注意力,造成敌人的知觉转向。好奇心,作为对新的事物和现象产生的注意和爱好的心理倾向,是由新奇的事物和现象激发的。注意是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有选择的集中。一般情况下,在存在众多刺激的时候,人不可能在同一时间

内感知所有的现象,只能感知环境中少数的对象。心理活动只有在有选择地指向有关对象时,被集中注意的对象才能在人脑中获得完整、清晰、深刻的反映。注意的这种定向反射,主要是由周围环境的变化引起的。心理实验表明,如果在某处出现了新的动因(或新异刺激),人们的感受器就会转向它.探究其来源,并调整自己的行动,以适应这个新的变化。一般来说,强烈的、新异的、变动的刺激物容易引起人们的注意。当然,这些新异的刺激也最能激发人的好奇心。亚历山大对敌人好奇心的利用也正是从创设“新异刺激”开始的,并且颇具匠心。其成功之处在于,他是根据战场情形和条件造成作战行动的强烈反差而形成对敌“新异刺激”。经一个月之久,十六次的攻守厮杀,当敌人戒心十足准备再次抗击马其顿士兵冲击的时候,城外却没有了喧嚣的尘土,战马的嘶鸣,冲锋的呐喊。当守城士兵听到:“当心,敌人的进攻又开始了”,可他们看到的却是一场精彩的“操练”。这种鲜明的战场反差,不由得敌人不惊奇、不观望、不探究。精彩的“操练”使敌人的注意力从察惕防守转向为观看表演,防守戒备心理开始松懈。

保持持久的新异刺激,逐渐地造成敌人的麻痹心理,攻其不备。人的心理变化是需要有一个过程的。新异的刺激激发出人的好奇心,引起人的注意,驱使人去努力探究,也需要一个过程。耍使敌人在好奇心的驱使下做到坚城不守,就更需要新异刺激的持久作用。心理学研究表明,人大脑上的优势兴奋中心是由人感受和知觉对象本身引起和维持的。对象简单而无变化,引起人的注意和兴趣的时间就短。实验证明,在被动和无目的地去看一个单调而没变化的事物时,要注意集中5秒钟都很困难。相反,富于变化的事物,却可以相对长久地吸引人们。我们不能说亚历山大在当时就深谙此理,但他那富于变化的“操练”确实长久地激发和维持了敌人的好奇心。重装骑兵,方阵步兵,队形变换。长矛短剑的闪烁,使长期征战的敌人感到惊奇,渐渐地忘却自己面对的是拼死搏杀的敌人,接着又抱怨距离太远,竞爬出工事观看,而军官们看出没有遇到什么危险,就放任自流了。持续的新奇刺激,好奇心的长久驱使,敌人完全处于了心理麻痹状态,越来越多的敌人走出工事和坚城,结果成就了亚历山大攻其不备,巧取坚城的历史美名。

利用好奇心,造成敌人的心理麻痹,解除敌人的心理武装,是攻心斗智、克敌制胜的一种有效方法。解放战争中,我军就有利用婚丧嫁娶、秧歌表演,激发敌人的好奇心而巧取敌人的据点、城池之例。只要适时、适地、适情、适我、适敌,将敌人的好奇心为我所用,就会取得好的作战效果。

★17.亦真亦假主动示形骗奥军

——逆反思维与军事谋略

1799年“雾月政变”后,拿破仑组成了执政府,掌握了政权。当时,第二次反法联盟的各国军队,正从几个方向威胁法国本土,而已经靠近法国边界的奥地利军队,由于新抢占了拿破仑在1796年至1797年征服的意大利地盘,以强大的声势,对法国构成了最危险的威胁。尽快打败奥军,夺回原有的领地,成了拿破仑在1800年的首要任务。

面对皮埃蒙特境内的10万奥军,应该如何取胜呢?经过反复权衡,拿破仑清楚地意识到,必须另辟蹊径,力争以一个决定性的战役粉碎奥地利军队的主力。为此,首要的条件是建立一支具有强大战斗力的军队,并在该军团采取军事行动以前有效地隐蔽它的企图。其次,要使该军团的行动能够在战略上达成突然性。因为法军不可能在数量上取得对敌优势。而要达成这种突然性,惟一的办法就是放弃传统的进军路线,设法从北面的瑞士翻越阿尔卑斯山,直接迂回到驻意大利奥军的后方,显然,这两个目的都不是轻而易举能够达到的。为此,拿破仑进行周密的策划,终于在1800年春组建了一个拥有强大力量的预备军团。预备军团初

具规模以后,估计到无法继续保密,拿破仑断然决定,不仅要把预备军团的组建公之于众,而且要把它的“实力”有意暴露出来,借此引起人们的猜测,诱使敌人作出错误的判断。

1800年4月,经周密部署以后,拿破仑亲自出面,煞有介事地作了一番精彩的表演。他在巴黎正式宣布,已经组成一预备军团,该部队将在第戎集结,他决定亲自去那里进行检阅。为了使人深信不疑,拿破仑采取了各种手段:自己给法国立法团和参议院写信,在政府《通报》上登载消息,通过报纸刊发布告,借此大肆宣扬预备军团的存在。这样做的结果,诱使大批间谍从欧洲各地赶到第戎。不过,这些间谍很快就失望了。他们在勃艮第的首府里,没有发现多少像样子的正规部队,只有刚刚招募来的几团新兵。除此之外,就是各种徒有虚名的所谓司令部等,那里尽是一些老弱残兵,他们服装不整,装备不齐,看来毫无战斗力。拿破仑果然在那里进行了一次检阅,但人们感到奇怪,一个堂堂大国的最高统帅,为什么不呆在巴黎,而要跑到这里检阅一支引人发笑的队伍。这样的检阅,完全可以派一个旅长去进行。这次检阅以后,消息不胫而走,很快传到伦敦、维也纳和其他政治中心。拿破仑的预备军团开始成为绅士们的言谈笑料。

紧接着,五花八门的讽刺画在欧洲各地出现了。其中一幅画着“12童子军和一个装着木脚的残废人”,下面的标题画着:“拿破仑的预备军团”。与此同时,许多手抄的传单也相继出现。其实,有的传单和漫画,都是法国间谍机关精心制造的。有的传单还故意“透露”了有关拿破仑一些不大光彩的轶事趣闻。经过这些舆论手段的渲染,人们形成了这样一种印象:拿破仑的预备军团完全是编造出来的,事实上并不存在;拿破仑所以要这样做,纯属欺骗宣传,是为了牵制奥地利人而设置的一个圈套,其目的在于使奥军不去进攻法国本土。

奥地利大军决策机构的首脑们愤怒了,认为拿破仑在虚张声势,放烟幕弹。指挥奥地利驻意大利军队的统帅梅拉斯,当时一再发表谈话,说什么:“用来威胁我们的预备军团只是一群乌之众”,“敌人希望利用它来迷惑我们,以解热那亚之围”,并扬言“法国人把我们看得太简单了!”他当即下令:分兵南下,围攻法军控制的热那亚城,然后乘胜追击,猛攻法国本土!

得到这个情报,拿破仑笑了:梅拉斯,你终于上当了。公开检阅的预备军团是假的,真的预备军团早秘密备战呢。

正当奥地利10万大军肆元忌惮地向前推进之际,拿破仑率领整训完毕的数万精锐之师,神不知鬼不觉绕到瑞士,飞速越过阿尔卑斯山的大小圣伯纳德山口,一下子插人奥地利军队的后方,再次粉碎了欧洲反法同盟军企图打败法国、卷土重来的企图。

【评析】

“三军之事,莫重于秘。”这是古今中外的军事家深知的常识。然而,法军统帅拿破仑却逆而行之,将组建预备军团的秘密公开泄露出去,结果不但没有使奥军引起警惕,反而认为拿破仑是在故弄玄虚,最后上当受骗。拿破仑的此次成功,是他巧妙地利用了奥军“逆反心理”的结果。

逆反心理是正常心理状态的反面。其具有冲动性、盲目性、执拗性和不成熟性。其目的是为了改变人们的某个动机,反而强化了这些人原来的动机。在两军交战中,敌对双方往往容易产生逆反心理。即站在另一角度来否定和批判对方的行动。指挥员只要利用这种心理对敌实施示形用佯,可以给作战带来许多好处:一是能增强战斗的突然性,达到出奇制胜之目的;二是能使敌我双方的优势发生演变,在利于敌不利于我时,对敌实施逆反,造成对方判断和行动的错误;三是能引发指挥员思维创新的“井喷”,可促进指挥员对战场的复杂情况进行全方位的的深透分析,激发指挥员进行创造性思维、谋划出克敌制胜的最佳方案。在作战中,因囿于以往的战争经验,指挥员的思维往往容易被某种习惯性的套路禁锢住,形成一种相对固定的思维方法。用这种习惯性思维去思考问题,料敌用兵时便会像条件反射一样,不由自主地顺着固定的套路去设想方案、判断情况、定下决心、处置情况。我在利用敌逆反

心理实施诈术时,可以先制造假象,让对方扑空,产生一种思维定势,认定再出现这种情况肯定是假的,当我在同样情况下进行真实行动时,敌在逆反心理和思维定势的支配下,便会以真为假,不加防范。实际上,拿破仑骗奥军的行动就是这种情形。

这里需要指出的是,在作战中,我方在料敌,敌也在料我方。在对敌实施逆反时,我们切不可忘记敌也可能识破我的计谋,而对我采取反逆反的行动。因此,要确保逆反的成功,就要克服一厢情愿的思维方法,用求异思维法揣测敌会怎样料我。所谓求异思维就是从同一资料中探求不同答案的思维过程和方法。运用求异思维就是对战场情况进行有效的联想转换,分解组合和引申推导。运用求异思维来考虑问题,处理好逆反与反逆反之间的辩证关系,就能在反逆实施过程中始终控制对方,掌握主动,确保逆反成功。

★35.高喊“狼来了" 希特勒突袭得逞

——反复刺激与定势心理

1940年1月10日,在比利时发生了一起著名的“卢瑟福事件”。当时,德国空军空降部队的莱茵巴格少校根据卡特将军的指示,研究和制定了对比利时和荷兰进行空降作战的计划。1月9日,他接到命令要他前往科隆参加会议,当日乘火车出发。但由于铁路交通阻塞,不得不在中途停下来。这天夜里,他在当地的军官俱乐部里住下,喝酒时遇见了一位飞行员朋友。莱茵巴格少校谈了自己准备去科隆的事情。这位好客、热情的飞行员朋友正巧没有预定的飞行任务,主动提出用飞机送他去科隆。莱茵巴格少校携带着秘密的作战计划,脑子里只想着要参加会议,但却忽视了不能乘飞机送秘密文件的规定。第二天早上它搭乘飞行员朋友驾驶的飞机飞往科隆。因天气不好,飞机迷失方向,再加上硬行操纵,发动机发生故障,不得不迫降,然而迫降的位置又搞错了,把默兹河畔当成了莱茵河畔,他们很快被比利时军队逮捕。

当时,莱茵巴格少校想立即烧掉秘密文件,但因受到严格监视,未能达到目的。由于莱茵巴格少校坐卧不安地过于担心这份文件,所以很快引起了比利时警察的注意,警察详细地查看了这份文件后大吃一惊。这是一份德国的入侵计划及为此而进行空降作战的重要文件,比利时情报部将这一情报告诉了英国和法国,并且发出了警报。为了保密,该事件用隐语取名为“卢瑟福事件”。这是因为,莱茵巴格极力试图烧毁秘密文件的火柴是“卢瑟福”牌的。

得知这一件事的希特勒立即给莱茵巴格的上级负责人(司令官和参谋长)以禁闭12天的处分,同时将计就计,并且将原定1月17日为“开战日”,最初推迟到1月20日,接着推迟到“春天”,最后又将预定的3月下旬改为5月10日。一而再,再而三的推迟开战日期的结果,给对方造成了像是“放羊孩子”故事中的心理状态,使比利时、荷兰等国放松了警惕,希特勒于5月10日闪电式地同时侵入了荷兰和比利时。并且在强大的航空部队的支援下,以坦克集群突破了“马其诺防线”惟一致命的弱点,即北方的低洼地带,于5月15日出人意料地穿过阿登山区的森林进入法国腹地。“卢瑟福事件”使德军的突然袭击获得了成功。【评析】

心理学原理认为,人对任何事物的感知、理解、分析、综合、推理、判断等活动,都不是单独进行的,而是建立在过去的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基础之上的,并与记忆、情绪、习惯等有着密切的联系。在通常情况下,人的经验越丰富,知识越广博,对事物的认识、理解就越深刻,分析、判断就会越准确。然而,在客观事物不断发展变化的情况下,如果只满足于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就有可能变成认识新事物的障碍。

定势心理,是人人都有的心理现象。定势的积极方面反映出心理活动的稳定性和前后一致性,其消极方面在于妨碍思维灵活性的培养,使心理活动表现出惰性、呆板。定势心理的这种负效应,对军事指挥的影响甚大。因此,古往今来的许多卓有才能的军事家,常常通过造成对方的定势心理,将密计隐藏在习以为常的事物里,使之常见、不鲜,使敌产生决策失误。同时,从自己来说.主动克服定势心理的消极性,反常用兵,巧施计谋,夺取作战的胜利。“备周则意怠,常见则不疑”。这是《三十六计》中的一句名言。其意是说,以为防备非常周到的,却容易产生麻痹轻敌思想;.平时见惯了的,就往往不再怀疑了。这也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定势心理。军事指挥员往往可以利用对方这种定势心理,实行军事行动的突然性。

在现代战场上,虽然情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是利用或造成对方的定势心理,实行军事行动的突然袭击,仍然是可能的。因此,作为一个军事指挥员,决不能被定势心理所左右。必须跳出其窠臼,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

借已有的知识,经验或其他事物为媒介来反映客观事物。人们的一切行为活动的决定(决策)都离不开思维。然而思维并不部能事事将人们导向正途,达到胜利的彼岸。因为人的素质的差异,知识、经验的多寡,也都左右着思维的科学性。在军事斗争中,人们针对思维上的缺陷、疏漏,导演出了一幕幕攻心斗智的“活剧”。德军出其不意的闪击法国就是典型一例。

德军的成功,主要在于他把握和利用了法军作战决策思维的“盲区”,走了舍近求远、铤而走险一步棋。思维“盲区”就是人们在思考、决策问题时,由于对知识、经验的过分依赖,对相关因素的轻视,认识不全面,而造成的反映上的大意和疏漏。思维的“盲区”也可称作思维的“死角”它可以造成人心理和行动上的“露洞”。在作战中及时把握和巧妙利用敌人的思维“盲区”,可以达到出其不意、攻其无备的心战效果。

在未来高技术局部战争中,作为一名军人,特别是一位指挥员,在战争中应具有良好的思维品质。既要对作战的各种要素和出现的各种情况作多角度、全方位的思考,得出符合实际的结论,还要善于把握和创造性地利用敌人的思维“盲区”,出其不意,先敌制胜。洲,取代英国在那里的统治地位。

同墨索里尼相比,英国在阿拉伯地区只有韦维尔将军统率的3.6万人的一支军队,包括一个不完整的坦克师和在中东、波斯湾和东非担任卫戍任务的几股小部队。力量相差极为悬殊,况且后援无望,又没有完成作战准备。好在英国过去一直煞费苦心地渲染这个地区的巨大潜力,所以不论是意大利或是德国都摸不清英国在这一地区的军事力量究竟有多强。韦维尔面对的局面是严峻的。

韦维尔一直只以一个人数不多的行政机构和几营精良的步兵统治着中东辽阔地域,他从自己的经验中总结了一些施展计谋的理论。他认为所有战争计谋,都是伪装、以退为进、鼓励叛变、削弱士气等几种诡计的变种和发展。诡计的基本原理就是把敌人搞得心烦意乱而误人歧途。现在,中东为他提供了检验他的理论的机会。墨索里尼于1940年9月初在利比亚向英军进攻,发动了所谓的非洲战役。意军主帅鲁道夫·格拉齐亚尼的部队于9月13日沿着海岸攻入埃及。韦维尔来了个以退为进,他没有在距离英国海军基地亚力山大港较远的地方进行阻击。当格拉齐亚尼的军队进入亚迪巴拉尼附近时,碰上了韦维尔在那里设下的“迷魂阵”,一支实际上根本不存在的英国的强大军队。意军在进军的途中发现,在新修的公路上,印满了坦克履带的痕迹。向远处望去,漫天是云状灰尘。使意军不明真相,为弄个究竟,他们派飞机进行空中摄影,但是英军的高射炮使飞机不敢低飞。从高空拍摄的照片上,显示

的似乎是有一支强大的坦克和炮兵部队在活动。而且有情报说,英军的增援部队正在途中。这就使得格拉齐亚尼信以为真,为防止自己的部队被英军的坦克切断退路,他便命令停止前进,沿着亚历山大公路掘壕防守。

其实,格拉齐亚尼担心害怕的这支强大的部队,完全是英国人依靠诡计假造出来的。他们派了许多小分队,将数百个橡皮制作的坦克、火炮和汽车模型,像给气球打气那样,打足气,一辆辆逼真的坦克和火炮就出现在阵地上。然后,他们领来成群的带着骆驼和马的阿拉伯人,让这些人拉着在后面拖着靶形装置的牲口,在沙漠里奔跑,于是大地上便扬起了漫天沙尘,就像一支大军在行进。当意军主帅产生错误判断的时候,韦维尔极其诡秘地调动了自己的部队,集中了自己的兵力。虽然总体上意军仍居于绝对优势,但他却毫不犹豫地大胆地向意军发起了反击。意大利人被迫全面退却。韦维尔的军队紧迫不舍。不久即前进了650英里进入利比亚。尽管韦维尔从来都不曾有过两个师的“沙漠耗子”,但却抓了意军1.3万战俘,缴获400辆坦克和1290门大炮。加上多次大胆的进攻,意大利的军队很快就丧失了战斗力,墨索里尼在非洲建立帝国的美梦也随之破灭,逼得希特勒不得不急忙抽调兵力来救援。韦维尔在远离英国本土的利比亚沙漠中取得的巨大胜利,对于遭到一连串失败的英国来说的确是鼓舞人心的。他们从这一事实中认识到,利用特种手段,凭着智慧,完全能够战胜比自己强大得多的敌人。这一胜利导致了英国第一个专门进行骗敌活动的国家机关伦敦监督处的诞生,并为英国在其以后施用战略或战术的诈骗艺术,提供了有价值的经验。

【评析】

韦维尔的“迷魂阵”巧妙地利用了知觉对象与背景的关系,造成知觉对象与战场环境的高度反差,示假充真。声威慑敌,最根本的是公然显示强大的威力,否则就不能产生慑敌效果。面对强大的意军,韦维尔要想以强大的声威慑敌,只能作虚张声势之为。以虚充实,当然昭示不得,但又得让敌人感受到强大威势所在,即只能造成强大的虚假表象给敌人看,这就需要讲究点“艺术性”。为了使敌人看到“假威”之形。韦维尔采取了一系列巧妙的显形方法:在新修的公路上布满坦克的痕迹,以易于引起敌人注意;在阵地上“集结”橡皮制作的坦克、火炮、汽车模型。当敌人进行高空侦察时,为了避免被敌识破,以高炮火力进行限制,只让敌人“远观”不许“近瞧”;在远方用骆驼和马拖着靶形装置,在沙漠上奔跑以扬起漫天沙尘,以壮声威。从心理学上讲,知觉是有选择性的,而知觉对象和知觉背景之间的差别是影响知觉选择性的重要因素。凡是知觉的对象与背景在大小、程度、颜色等方面形成大的差别时,就容易把它从背景中区别出来。韦维尔可谓深谙此道,经他巧妙布设,新路上满布的坦克痕迹被衬托出来;滚滚的沙尘在远处空域中被映出:阵地上“集结”的大量坦克、火炮、车辆被突出。这一系列的“出”使“假威”在战场环境中被区分和突出而成为敌人知觉的对象,示威的目的一旦达到,慑敌的效应油然而出。当意军主帅格拉齐来尼发现新修公路上的坦克痕迹,看到远处漫天的云状灰尘,判读到高空照片上的“大部队”时,确信英军真有强大的实力。于是下令由进攻转入防守,韦维尔则乘“假威”之势大胆反击,大获利。这里需要强调的是,英国过去一直煞费苦心地渲染这个地区的巨大潜力,而德意又确实不知英国在这一地区有多大的实力。这是韦维尔“迷魂阵”成功的不可忽视的客观条件。

知觉的选择性不仅仅受知觉对象与背景差别的大小影响。在固定不变的背景上,运动着的物体易被知觉为对象,刺激物的组合关系也是从背景中分出对象的重要条件。除此之外,知觉者的主观因素,以及兴趣,爱好,情绪状态等,都影响着知觉对象的区分。在心智较量的战场上,知觉对象与背景关系原理,不仅可以指示我们显形,造成敌人错误,还可指示我们隐形对敌进行欺骗。所以,认真研究对象与背景的关系原理,掌握其规律,在未来战争中是大有用处的。

★41.巧设伪装诱敌上当

——示形用佯与心理错觉

在生死搏斗的战场上,窥察敌人和隐蔽自己是达成战役战术目的的两个重要方面。第二次世界大战中,随着飞机战斗性能的不断增强和空军在作战中作用的增大,利用军事伪装在对付空袭的欺诈方面也争奇斗艳,各种手段别出心裁,花样叠出。真可谓是:针锋相对,互出高招,魔高一尺,道高一丈。

第二次世界大战初期,德国人为提高轰炸袭击目标的准确度,开始使用无线电波束为自己的飞机导航并为袭击目标提供保障。起初,英国人对德国人的这种办法没有有效的对抗措施,因而遭到重创,损失很大。后来,英国的科学家了解到德国人在指示目标时,是利用两道信号波束,从欧洲大陆的两个相距很远的地方发出,一齐对准目标,德国的飞机奔袭轰炸目标时,就追随其中的一条波束,而后追随到两条波束的交叉点上投弹,那么命中目标的机遇就非常大了。鉴于这种情况,英国无线电专家用自己的无线电波束制造了许多假交叉点,使得德国纳粹的飞机把很多炸弹浪费在了农村的旷野里。后来,又经过改进,英国人利用德国人的同样波长的波束,可以促使敌人的无线电信号转向。自此以后,不仅诱使许多德国飞机把炸弹倾泻于无用之地,而且诱导许多德国飞行员跟随波速飞行,最后因耗干汽油而坠人大海身亡。

除了用这种诱导的无线电波束手段外,对于一些重要目标仍然采取一些实体的假目标伪装法。如对可能遭受空袭的工厂,他们采取在它的不远的地方建一座非常相像的廉价的建筑物,并有意识地暴露在外,结果使德国纳粹的飞机把大量的炸弹浪费在那个假目标的地方,而真工厂却安然无恙。另外,还将许多厂房油漆成公寓房的办法,以躲过德国飞机的重点轰炸,随着战争伪装经验的丰富,伪装的手段越来越高明。英国把许多军事设施都伪装成汽油加油站、临时用房等。对飞机场的伪装更是惟妙惟肖。用石灰和白粉铺成的假跑道,交叉纵横地敷设在假飞机场上。而假的公路线却并排一道道地画在真的飞机场上。把飞机场上的机棚伪装起来,把它们油漆成看上去有门、窗、花盆等同飞机场相毗邻的建筑开发区住房一样的建筑物。德国人发现的英国的飞机场,差不多有三分之一的是模拟建筑物。伪装使英国许多军事设施得以保全,使许多民用重点轰炸目标避免或减轻了损失。英国人成功的用巧妙伪装迷盲了德国纳粹飞机驾驶员们的眼睛。但是,具有讽刺意义的是德国人也同样利用巧妙的伪装手段,使英国驾驶员们的轰炸陷于徒劳。

德国为了对付英国的空袭,对整个柏林城进行了周密而巧妙的模拟伪装。有些假的街道、工厂、铁路竞达数英里长。他们把电灯放在一些运货的大木箱里,并把这些木箱按着某些街道的走势排列进来,飞机驾驶员从空中俯视,这些街道和灯光与柏林真的街区没有什么两样。而更具有欺骗性的是,模拟的城市及街区还配备着许多保护它的高射炮,即使是很有经验的飞机驾驶员和机组人员也很难不被其迷惑,甚至有些已经事先透露过消息的,有些轰炸机机组人员还是把炸弹丢错了地方。

为了对付英国夜航的轰炸机,德国人设计了一种颇为奇巧的伪装。盖了许多形似城区的小建筑物,这些小建筑物没有屋顶,开的窗户上也没有玻璃,建筑物内的地板上放置了许多木柴和刨花。并且设置了点火的自动机关,把这些自动机关用电线引到一个掩壕里,总控制台设在那里,只要轻轻碰一下掩壕里的控制开关,堆积在建筑物里的刨花就会立刻燃烧起来,火焰透过没有玻

璃的窗户和没有屋顶的建筑物直上天空,真好似大火熊熊,以此骗过英国的夜航轰炸机。

除柏林之外,德国人还建造了其他诱敌上当的假城市目标,并仿建了罗马尼亚石油中心普洛耶什蒂,假造了大型炼油厂,用帆布大包伪装成“油罐”,一旦要显示它在被炸时,就

会放出浓烈的黑色化学烟雾。

由于伪装巧妙,双方都将战争的损失降到了较低限度,有效保存了战争实力。

【评析】

战场示形用佯以心理学的理论观点来说,就是以敌方需要为目标,顺其特点,以种种手段向对方提供能满足需要的情况,用客观的、现实的刺激,造成对方判断失误,导致行动错误,进而利用攻击之。

所谓的心理错觉,是指心理对客观存在的、没有反映事物本质的错误觉察。伪装作为最常见的军事活动中的欺骗行为,正是利用心理学知觉对象中对象和背景的知觉规律,巧示外形,隐蔽实质,欺骗对方。一方面造成对方知觉的错误;一方面造成对方思维判断上的失误。外界的客观事物时时刻刻都在刺激着人的感知器官,但是,人的感知器官并非是同时都接受所有的感知对象。在每一知觉的瞬间,总是有选择地接受被感知的事物,只有当这时感知对象才被人们所注意,其他的则被作为它的背景而隐蔽其后。对象和背景的差别越大,那么,对象就在背景中越突出,就越容易被人们所感知。反之,如果对象和背景在形状、大小、颜色等方面特别接近或者一样,那么,对象就越不容易被从背景中分离出来。如我们上面所谈到的英国用石灰和白粉铺成的假跑道,用油漆涂料而绘成的假民房、加油站、水渠、车站等,以及德国人对柏林的伪装等,都是利用感知规律和人们主观原因造成的误差,致使人们发生知觉映象错觉,以假盖真,以形掩实,行欺骗诡诈之术。所以,谁能最有效地利用错觉发生之规律,谁就能最好地隐蔽自己的战役战术企图,达成出其不意、攻其不备的战斗效果。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种种更为先进的侦察器材和手段将被广泛运用于未来战争,同时也为军事伪装和欺骗的发展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场所,我们只有认真研究和把握不断变化的新情况、新问题、新特点,才能牢牢地掌握战争的主动权。

★67.胸中有数巴顿巧拟进攻案

——记忆目的与心理活动

1944年6月6日凌晨,诺曼底登陆战役打响了。于是,世界反法西斯各国人民都把注意力集中在第二战场——诺曼底战役上。

几天来,巴顿一直怀着急切的心情在他所喜爱的地图——一幅比例为一百万分之一的普通法国游览图上密切注视着战斗的进展。他发现,战争正陷入不可抗拒的僵局。按原作战计划,要求在进攻发起后的20天内,美军抵达阿弗朗什一莫尔唐一线,英军抵达弗莱尔一阿尔热当一线。然而,时至进攻发起后的第24天,美军还在离其第二阶段线35英里处,英军甚至还处在没有拿下进攻发起日时的主要目标——卡昂。当时的情况是:美军第l集团军在索米尔地区被淹没在科唐坦狭窄地带的水道和沼泽地之中,被困在灌木丛林造成屏障的地区,而英军却在卡昂地区“波浪起伏的平原”处踏步。

巴顿对美军第1集团军在索米尔地区所要通过的地带非常熟悉,甚至可以说了如指掌。早在1913年,他就勘察过索米尔地区的地形。当时,他正和妻子在这里旅行。出于职业军人的敏感,巴顿意识到,有朝一日这里可能再度变成战场。于是,他开着汽车行驶在崎岖不平的分水岭的乡间小路上,细致地察看了瑟堡和索米尔之间整个丛林遍布的原野,获取了这里的地理气象资料。这里是个溪流沼泽密布、河道沟渠纵横、杂草灌木比比皆是,分水岭道路难以通行的地区,巴顿认为派部队通过这一可怕的天然屏障简直是发疯。他担心部队在这里停滞太久,会影响整个战役的进程,并延误他的第3集团军投入战斗的时间。

为了推进战役战斗进程,巴顿凭借自己过去的记忆资料,眼睛注视着他的地图,通宵达旦地草拟了一个大胆的计划,该计划体现了巴顿的非凡记忆品质及深谋远虑的战术天才。计

划中提出了两个基本方案。

在第一个方案中,他建议由两个步兵师和1个装甲师组成1个暂编军,在诺曼底登陆的同时,于莫尔莱(瑟堡半岛附近,希特勒估计盟军要在该地与加莱沿岸登陆,因此该地守军较多)登陆,然后以“排山倒海之势”向阿朗松和阿尔让当挺进,形成对德军的钳形攻势。他坚信此会使德军措手不及,打乱德军在布列塔尼的部署,并使盟军突破滩头阵地,绕过丛林沼泽地,来到便于机动作战的开阔地带。

在第二个方案中,巴顿提议盟军在诺曼底战役中攻占滩头阵地后,沿公路网向前推进,使用装甲部队通过一条狭窄的走廊向纵深挺进,由2个步兵师紧随,汇集力量迅速向突破口——阿弗朗什冲击,最终横扫布列塔尼。他认为这种装甲部队和步兵并肩沿公路向前猛攻的方法虽然会损失大量坦克,但可以在48小时之内突破阿弗朗什。

这个计划最终没有被采纳,巴顿非常气愤,他对秘书说:“只要他们允许我执行这个计划,我敢肯定我可以将战役时间缩短一半。至于功劳,我毫不在意。”此时,巴顿已看到战役进入了关键时刻,第3集团军该投入战斗了。

巴顿将军急切地等到了7月28日,才接到他指挥的第3集团军投入战斗的命令。接到命令后,巴顿立即接管了第8军。接管第8军后,巴顿又把目光盯在了阿弗朗什,对这个地方,巴顿仍非常熟悉,原来在30年前,他偕同夫人曾乘坐敞篷汽车游览过这个地方,如今所到之处仍历历在目。现在这个地方在地图上只不过是一个标记,其位于塞厄河与塞鲁河两旁之间,但实地却有着四通八达的公路,非常便于装甲部队通行。看着地图,巴顿意识到,阿弗朗什不仅是通向布列塔尼的大门,并且是解放法国的关键所在。

8月1日下午,巴顿按着自己心中新的方案命令第3集团军迅速行动起来,并很快地通过了阿弗朗什山13 7通过山后,第8军又全力向布列塔尼扑去,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评析】

心理学告诉我们,人在感知事物后,对事物的印象并不是消失得无影无踪,它会在大脑皮层留下某种痕迹,当在一定条件下时.又会重新出现。这是记忆的结果。记忆,就是人脑对经历过事物的反映。根据时间的长短,记忆可分为瞬时记忆,即保持时间一瞬间,不超过几秒钟;短时记忆,即保持时间很短,大约在几分钟之内;长时记忆,即保持时间较长,以至终生不忘。在以上战例中,巴顿将军凭借其良好的记忆品质,将在30年前见过的地形地物回忆起来,作为拟定作战方案的依据,取得了作战先机。

在军事领域中,指挥员良好的记忆品质,对于进行正确的作战指挥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指挥员为了进行有h的指挥,需要记忆的内容很多,从上级的命令,指示的内容到武器装备的性能、原理,从部队的番号、代号、联络信号到各种地形、地物,从军事作战的理论、原则到敌情、我情、友邻情况,等等。另外,还有若干年前经历过的事物,体验过的情感,思考过的重要问题都需要记在脑子里,在需要时,能清晰,准确地回忆起来。如果记不住或记忆不准,就可能发生“差之毫厘,失之千里”的大错误。从上述战例中,可以看出,良好的记忆品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敏捷性。这里是指记忆的速度,即能在一定的时间里记住更多的地形地物,并且能回忆起来。巴顿将军于30年前,只是一次开着汽车行驶在乡间小路上,不仅记住了索米尔地区的溪流沼泽,河道沟渠,杂草灌木,并且记住了该地区的分水岭道路。

二是巩固性。记忆的巩固性,即记忆的牢固性。巴顿将军在30年前记住的索米尔地区的地形地物,还有阿弗朗什山口存在的四通八达的道路,于30年后,仍然保持在大脑中,并且有的还很清晰,正因为如此,在作战时能及时提取应用。

三是正确性。即对于以前记忆的材料,不仅能回忆起来,并且和原来所记忆的材料相符合。30年后,巴顿对30年前于索米尔地区和阿弗朗什山口记忆的材料,没有夸张和本质上的歪曲.而是恰如其分地回忆出来,特别是对一些重要的地形地物,回忆更为准确。

心理学认为,人的记忆能h主要的不是先天素质决定的.主要的是通过教育、训练、生活实践中逐渐形成的。巴顿将军所以能形成良好的记忆品质,除了他具有广泛的兴趣,高度的注意力和掌握合理的记忆方法外,重要的在于他有着明确的记忆目的。一个人对某种事物记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根本的在于他有一个明确的记忆目的。一个人记忆的目的越明确,越能使他的兴趣、注意力、思维、情感等心理活动处于最佳状态。增强记忆的效果。因为,事先有明确的记忆目的,在大脑皮层上就会形成优势兴奋区,在这个区域内容易形成暂时神经联系,识记的就牢固。巴顿之所以能得益于30年前的侦察,也就是由于当时他有明确的目的,意认到这里是兵家必争之地,有朝一日这里可能再度变成战场。

在现代高科技战争中,由于形势复杂,情况急剧变化,对指挥员记忆的要求越来越高。只有培养起自己的良好的记忆品质,才能更好地适应现代战争和未来战争的需要。

世界经典战例分析论文

攻坚战中攻守双方的优势劣势 摘要:攻坚战,一种典型的战争类型。无论从政治政权,还是军事作战的角度看,攻坚战都是最为关键的一战。 中国古代的攻坚战,大多是攻方比较吃亏,但守方却更易战败。 对比攻守双方的处境,必是实力相差悬殊才有攻方获胜的机会。这种实力,从冷兵器时代的人力、财力和领导者的智力到如今的热兵器时代的武器装备、经济发展水平,都是战争胜负的决定性因素。 关键字:攻坚战,优势,劣势 正文: 攻坚战,一种典型的战争类型。在这样的战争中,战争的残酷性和破坏性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发挥;在这样的战争中,血与火得到了充分的交融,钢与铁得到了最激烈的碰撞。兵临城下,鱼死网破,决战在这里上演,成败在此一战。 攻坚战之所以最为惨烈、最为悲壮,从攻守双方的角度来讲,对于进攻的一方,前面这座堡垒横亘在通往胜利的路上,必须不惜一切代价拿下;对于守的一方这座城池已是最后底线,此地一丢,满盘皆输。所以无论从政治政权,还是军事作战的角度看,攻坚战都是最为关键的一战。 看中国古代的攻坚战,大多是攻方比较吃亏,但守方却更易战败。因为处于冷兵器时代,不像如今的原子弹、洲际导弹等武器一个飞行员就能搞定日本、一个按钮就能炸到地球另一面的国家,古代战争多是拼人数、拼力量,要想打起来,首先得找到敌人,双方面对面才能一决胜负,所以,攻的一方不远万里从自己的领域跑到守方底线来是很辛苦的,而且这一路跑来也不是一马平川,必是边打边迂回,况且还需要后勤补给、医疗保障各方面都跟上,毕竟在别人的地盘上打仗,这“别人”是不会给提供炊事班和医疗队的。若几攻不下,还要考虑后路问题。正因如此,明朝土木之变后的北京保卫战中,具有游牧民族野性的瓦剌军也攻不下只靠一个文弱书生-----于谦,来防守的北京城。由此看来,一场攻坚战是需要一方有多大的决心与付出才能展开的呀! 在对攻方如此不利的条件下,为什么还是守方更易战败呢?其实很明白的摆在眼前,就是,都被打到家门口了,这一方不是内部腐败就是经济落后。而且,攻坚战中的守方多是被动作战,比如主张求和不成被迫应战的北宋,已经开始贪图享乐却被湘军围剿的太平天国等等。结局当然都是败了,北宋的靖康之变,太平天国的覆灭这些都说明,综合政治、经济各方面因素,守方是更容易战败的。从心理学的角度,守方的心理压力也应该更大吧,在这场赌博中,自己的赌注是最后的家当,盛则存活,败则灭亡。况且这一路过来,估计是屡战屡败,在会落得如此境地。而攻方,虽花了大成本,但也到了最后关头,胜利在望,即使败了,也是有路可退的。并且,既然决定进攻,应该是看到对方实力,看到时机,在有几分把握的情况下才能举兵攻到城下。

心理战

一、心理战的定义 1、我国《军事家大百科全书·军事卷》对心理战的定义为:通过宣传和其他活动从精神上瓦解敌方国民及其军队的一种手段。 2、我军《军语》给心理战做的解释是:运用心理学的原理,通过宣传等方式从精神上瓦解敌方军民的斗志,或清除敌方宣传所造成的影响的对抗活动。 二、心理战的重要地位 心理战是战胜敌人的重要手段之一,它和一般的作战行动不可分割,相辅相成。 我国古代的《孙子兵法》很大一部分讲的是心理战,《孙子兵法》是世界上最早阐述心理战的著作,也是我国心里战理论的奠基之作。《孙子兵法》的军事思想涉及到战略、战役、战术、心理战等多个方面的知识。如,孙子说:“百战百胜,非善之善者也;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意即百战百胜并不是最好的,最好的胜利是不用战斗就能使敌人屈服。那么怎样才能“不战而屈人之兵呢”,当然是运用心理战术的攻势,使敌人首先从内心开始畏惧、丧失斗志、屈服等,不动一兵一马,以最小的代价换取最大的胜利。“四面楚歌”是心理战中的经典,海湾战争以及2003年伊拉克战争均成功地使用了心理战。目前世界各国不断进行军事演习无一不是在进行着心理战。在当今国际竞争中,心理战正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具有其举足轻重的地位。 第一、心理战是军事实力的重要辅助部分。虽然说军事实力是战争获得成功的关键,但是心理战可以为军事实力推波助澜,使军事行动事半功倍。心理战能够使敌方在不知不觉中不由自主地接受影响。这种影响甚至可以违背自己的意志,不以自己的意志为转移,落入另一方的心理圈套,使心理战起到兵战起不到的作用,收到兵战收不到的效果。最终能够以小的代价取得大的胜利,甚至兵不血刃,不战而胜。心理战虽然不能替代兵力兵器的打击,但它与战略、战役、战术行动和兵力兵器紧密结合起来,就可以使敌我力量对比发生巨大变化,有时心理因素甚至可能成为决定胜负的关键。 第二、心理战是重要的国家战略。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心理战的地位得到迅速提升,西方大国将其列为国家安全战略的四大支柱之一,把心理战视作“执行国家安全政策的一种战略手段”。很多国家早已把心理战纳入国家战略,不仅为其军事斗争服务,而且作为国家政治斗争的重要手段,在经济、政治、外交、文化等各个领域开展心理战,表现形式为思想战、政治战、外交战、文化战、经济战、情报战等。心理战已经从单纯的战术活动发展到反映和实现国家利益的一种战略。上升为国家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和平时期,心理战主要表现为国家战略心理战,其作用主要是开展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巩固全民心理防线;通过外交和宣传活动,树立良好的国际形象;针对不同对象开展心理攻势,建立国际统一战线;展示己方实力和使用实力的决心,对潜在敌人进行威慑,延缓或遏止战争,各国进行的大阅兵、频繁的军事演习无不是在展示己方实力,通过心理影响遏制敌人的入侵。 战争时期,除了实施国家战略心理战外,国家侧重实施军事战略心理战和战役战术心理战。克劳塞维茨在《战争论》中说过:“只要敌人的意志还没有被征服,我们仍不能认为战争即敌对的紧张状态和敌对的活动已经结束。”军事战略、战役战术心理战主要作用是能以较小的代价获取较大的胜利;能够凝聚己方的战斗力,坚定必胜信念。心理战能够击垮敌人的斗志、征服敌人的意志,做到真正战胜敌人。 三、实施心理战的作用及目的 心理战的目的因人而异,如比较常见的:1、最大限度的争取盟友,以此孤立对方,从而

《孙子兵法》对现代心理战的启示

《孙子兵法》对现代心理战的启示 摘要:《孙子兵法》作为“兵学圣典”,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在历史的今天,心理战日益成为现代战争的重要战争形态,研究和分析《孙子兵法》可以得到很多有益的启示,从而为我军的心理战研究开辟新的局面。 关键词:《孙子兵法》;心理战 《孙子兵法》是中国古代军事著作的经典,千百年来一直为中外军事理论家所推崇。它作为一本军事哲学,为人们揭示了战争的规律,对人类的战争史产生了重大影响。在“心理战”日益成为现在战争重要作战样式的现代战争条件下,重新研究《孙子兵法》,使我们惊喜地发现,《孙子兵法》对现代心理战具有重要的启示。 一、“不战而屈人之兵”——明确心理战的重要 《孙子兵法》的《始计篇》中写到:“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怒可以复喜,愠可以复悦;亡国不可以复存,死者不可以复生。”孙武认为战争对于一个国家的兴衰成败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一场战争的胜败可能就会导致国破家亡。 正是基于这样的认识,孙武创造性地提出了“不战而屈人之兵”——这一先进的战争理念。在《谋攻篇》中讲到:“故善用兵者,屈人之兵而非战也,拔人之城而非攻也,毁人之国而非久也,必以全争于天下,故兵不顿而利可全,此谋攻之法也。”“是故百战百胜,非善之善者也;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这是怎样的一种战争理念呢?历史表明,要实现不战而屈人之兵,必须以谋略、武力威慑与政策攻心相结合。如大军压境,示敌以威,使之望而生畏,不战自屈;采用政策攻心,瓦解敌军,使敌人军心混乱,不战自崩;充分利用和扩大敌人的内部矛盾,使之相互倾轧,分崩离析,不战自溃。从这些手段中,我们可以发现,不管是具体的哪种手段,都是以使对方在心理上产生畏惧和震撼而实现最终目的的,可以说《孙子兵法》“不战而屈人之兵”的理念是现代“心理战”的雏形。 随着武器的智能化和指挥系统的自动化发展,信息化战争中人的智力和心理素质的作用越来越显著。以控制、打击对方心理,摧毁对方意志,同时防护己方心理优势来夺取胜利的现代心理战在战争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重要。在最近的几次局部战争,特别是伊拉克战争中,这种新的作战样式的作用体现的越发明显,也体现出各国军队对心理战的重视程度。美英联军专门成立了“心理战中心”,由专业的心理战专家组成,负责对伊拉克军队和民众实施心理战;英国首相布莱尔在散发的心理战传单上亲自签名,这一做法是史无前例的,虽说只有一个签名,但也充分反映了对心理战的重视和参与。 二、“人情之理,不可不察”——把握心理战的规律

中国古代四大经典以弱胜强战例

中国古代四大经典以弱胜强战例 一、项羽破釜沉舟的巨鹿之战 秦二世二年(公元前208年),秦将章邯镇压陈胜、吴广起义之后,击败楚地反秦武装,杀项梁,破邯郸,反秦武装赵王歇及张耳退保巨鹿(今河北平乡西南),被秦将王离率20万人围困。章邯率军20万屯于巨鹿南数里的棘原,并修筑两侧有土墙的通道直达王离营,以供粮秣。赵将陈余率军数万屯于巨鹿北,因兵少不敢往救。楚怀王派宋玉为上将军,项羽、范增为将,率主力5万救赵,同时派刘邦西进攻秦。三年十月,宋玉行至安阳(今山东曹县东),停留46日不进,想坐观秦、赵相斗,以收渔人之利。项羽愤杀宋玉,被楚怀王任命为上将军。 十二月,赵将陈余派5000人出战,结果全部阵亡。当时齐、燕等各路反秦武装已达陈余营旁,皆不敢战。项羽派英布、蒲将军率军2万渡过漳水,断敌通道。英布、蒲将军初战获胜,切断了章邯与王离的联系。项羽立即率领全部楚军渡过河水,下令全军破釜沉舟,每人携带三日口粮,以示决一死战之心。楚军以一当十,奋勇死战,九战九捷,大败章邯军,齐、燕等各路援军亦冲出营垒助战,俘王离,杀其副将,解巨鹿之围。自此,各路反秦将领皆服项羽。章邯固守棘原与项羽对峙,派部将司马欣向秦廷告急求援。当时,秦廷赵高专权,猜忌将相,欲杀司马欣。司马欣潜回棘原,劝章邯早图良谋。章邯在降楚、退军之间犹豫不决。项羽派蒲将军率军日夜兼程渡三户津(古漳水渡口,今河北滋县西南),断秦军归路,自率主力大败秦军。章邯进退无路,率军20万请降。秦军主力遂告覆灭。 -------------------------------- 二、官渡之战 三国形成时期,曹操与袁绍为争夺中国北部,于汉献帝建安五年(公元200年)在官渡(今河南中牟境)地区进行决战。 黄巾起义动摇了东汉王朝。镇压起义军的豪强,纷纷拥兵割据。建安四年春,占有冀、青、并州的北方最大割据势力

美国心理战

新华网首尔11月26日电(记者姬新龙)韩国媒体26日援引政府人士消息报道说,在韩朝西海交火事件发生以后,韩国军方23日晚利用大型气球向朝鲜放飞了40万张传单,重启对朝鲜的心理战。 据韩国联合通讯社报道,韩国军方在涟川、金浦、铁原等地利用气球飘撒传单,传单上写有韩方对“天安”号事件的调查结果、批评朝鲜制度、敦促朝鲜改革开放、宣传自由民主主义体制优越性等内容。 韩国YTN电视台报道称,韩国在“天安”号事件调查结束后,作为对朝军事制裁措施的一环,印刷了120万张对朝心理战传单,但未使用。 日前刚刚辞去韩国国防部长官职务的金泰荣5月24日曾在就“天安”号事件举行的记者会上宣布,韩国从当天起恢复“对朝心理战”,韩方还在军事分界线附近设置了大功率扬声器。据称,若将音量调到最大,声音最远夜间可传播24公里,白天也可传播到10公里处。 对此,朝鲜方面不久前曾警告称:“韩国如不终止反朝心理战广播和散发反朝传单,广播工具和传单散布地点将不可避免地受到朝鲜军队的武力攻击。” YTN、韩联社等韩国媒体当天还援引军方高级人士的话报道说,军方尚未决定恢复对朝宣传广播,“将视朝鲜今后举动再作决定”。 按照朝韩军方2004年6月达成的协议,朝韩双方从当年8月15日起停止在军事分界线沿线的所有宣传活动,包括高音喇叭广播、广告宣传牌等。 朝鲜战争心理战:美军用可乐巧克力诱惑志愿军 1950年至1953年的朝鲜战争,是二次大战后的第一场现代局部战争。在狭窄的半岛上,美军倾泻了330万吨弹药,相当于二次大战总耗量的一半及后来海湾战争的30倍,中朝军队的前线后方昼夜都是铁与火交织的场景。不过长期较少有人提及的是,美军依仗着物质生活优势,在“硬摧毁”同时也施展了“软拉拢”,曾出现过世界战争史罕见的一些画面。 志愿军第38、第50军在汉江南岸实行阻击期间,当夜晚战斗沉寂时,美军见志愿军火力薄弱,竟派坦克到前沿扯起银幕,向饥寒交迫的中国战士播放电影,镜头中出现了摩天大楼、美女歌舞、美国式的灯红酒绿……以玻璃袋精美包装的水果糖和点心,经常空飘到志愿军阵地及后方纵深,还夹有漫画、照片和“安全路条”;满天盘旋的飞机,又不分昼夜用高音喇叭喊话,其中有台湾特务劝诱也有投敌分子现身说法;在三八线附近的春川狭小地段,美军还创造过5分钟向志愿军撒放154万份传单的纪录。据有人计算,若把美军在朝鲜战场撒放的宣传品堆积起来,可筑成150公里长的纸墙。这种以猛烈空炮火力相伴的糖弹、纸片攻势,经常是遮天盖地而来,构成了朝鲜战争中的另一个特殊作战领域。 心理诱惑是美军战略攻势的重要一环

孙子兵法与现代战争

摘要 孙子兵法在古今中外得到了广泛的赞誉和推崇,并经历千年传世而不衰。孙子兵法不仅仅是一本研究具体战役战术的兵书和军事理论著作,而是结合了军事、政治、经济、外交等诸多方面为一体的战略指导纲领。孙子兵法成书于2500年前,但是无论是在历史上,还是在当代;无论是在中原大地,还是在异域外国,孙子兵法都已经成为了战略决策者们不可或缺的重要决策依据。孙子兵法在非军事领域的应用也在近年来得到了广泛的开拓和发展。也正是由于孙子兵法这样不受历史局限性的战略指导意义,研究和应用孙子兵法在未来战争中的应用是一个十分有意义的话题。如今,在以信息化为主要特征的现代战争中,它在作战方针、作战形式,以及作战指导方面,仍体现出极其珍贵的科学价值。 关键词:孙子兵法,军事,现代战争,战略指导

孙子兵法与现代战争 《孙子兵法》由春秋时代的军事思想家孙武所著,距今已2500多年。但正如英国空军元帅斯莱瑟所言:“孙武的思想有惊人之处——把一些词句稍加变换,他的箴言就像是昨天刚写出来的。” 《孙子兵法》能够超越时代和地域的局限,在今天仍然具有巨大的思想魅力和影响,就在于它有着多重性、深刻性的内涵,主要表现为谋略内涵、道德内涵和哲学内涵,并具有高于所处时代的思想性和创造精神。 正因为这些,《孙子兵法》及其理论在很多国家经久不衰。去年4月,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访问美国时,向美国总统布什赠送了丝绸封面的《孙子兵法》英译本,这条消息无疑再次增添了《孙子兵法》在世人心中的分量。 在二战以后爆发的一百多场局部战争中,尤其在高技术条件下的局部战争中,一些发达的西方国家,在一手挥舞高技术兵器的同时,一手又祭起《孙子兵法》这一古老的战争法宝。战后所爆发的朝鲜战争、越南战争,从某种意义上说,是东西方两种兵学文化的实际较量,较量的结果,迫使西方国家的军事家不得不重新审视东方的兵学文化,并把自己军事目光的焦距对准了中国的《孙子兵法》。 《孙子兵法》重战与慎战相统一的战争观启发现代战争思维高度重视国家安全问题。《孙子兵法》从揭示战争中“利”和“害”的矛盾运动规律出发来确立自已对战争的根本态度,从而决定其军事思想中功利主义的主导倾向。孙子正是用功利主义这把价值尺度考察春秋末期的战争,提出了重战与慎战相统一的战争观。《孙子兵法》所产生的春秋时期,是我国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变的过渡时期,激烈的社会变革反映到社会的政治生活中,表现为频繁的战争。仅举鲁史《春秋》记载,在242年里,就发生过483次大的战争。在战争的旋涡中,大国胜败无常,小国安危不定,局势错综复杂。孙子从当时朝盟夕散、不宣而战的社会现实中认识到,战争只能暂时平息而不会从此废止。因此,他开宗明义就指出:“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提醒人们要重视战争、研究战争和准备战争。 当前,冷战已成为历史陈迹。两极战略格局的解体,国际形势发生新的变化,世界基本矛盾出现新的力量组合,逐步形成与孙子时代相似的“多极”战略格局。和平与发展成为当今世界的两大主题。在这种形势下,孙子的重战和慎战思想,更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它为人们认识多极形势下的军事斗争,驾驭局部战争形势的发展变化,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孙子兵法》对西方现代军事思想的影响经历了一个历史的发展过程。第一次世界大战无情地暴露了各帝国主义国家军事理论和军事学术的缺陷和弱点,推

历史教学案例分析

《明朝君权的加强》是七年级下册第15课的内容,明朝时期是我国封建时期逐渐走向衰落的时期,而明朝君权的加强是明衰落在政治上的表现,这一课在明清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二、对学生的分析 初一学生年龄较小,生理心理处于青春期的初期,还没有完全摆脱儿童时期的活泼好动、好奇心强的特点。另外他们的理性思维还没有完全具备,学习和理解一些事物应从直观形象入手,这样他们才能更易于理解和掌握一些专业性较强的内容,从他们已有知识积累或生活实际入手,使他们能够有话可说,有事可做,充分调动他们自身的积极性。 三、对教学方法的分析 指导学生阅读课本,从课本提供的材料中,有针对性的提出有效的信息,采用合作交流,小组讨论,活动与探究的方法,让学生掌握明朝君权的加强的基本知识。引导学生多角度的分析专制主义中央制度的加强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在开放式的学习环境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积极性和参与性,培养学生探究历史问题的能力和用正确的方法来评价历史事件。 四、对教学目标的分析 1、通过创设情境,引导学生探究,使学生比较全面的掌握明太祖废除行中书省,设三司,废除丞相和中书省,以六部处理朝政,设置锦衣卫,以八股取士以及明成祖迁都北京、实行削藩、增设东厂等加强君主专制的基本史实。 2、通过联系以往封建王朝加强中央集权、维护统治的措施与明朝的相关措施对比,概括明朝加强君权的特点,培养学生用联系的观点,综合分析、对比史实的能力,通过对科举制的的评价,提高学生运用辩证的两点论(即任何事物都两面性,不能片面的分析)的方法评价历史现象的能力。 3、要求学生从思想上认识:明朝君权的加强,在一定时间和一定程度上,加强了多名族国家的统一,但同时它又是中国封建社会逐步走向衰落在政治上的表现。 教学重点:明太祖加强君权的措施。 教学难点:八股取士

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具体目标

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具体目标 心理素质是一项综合素质,是由许多心理成份共同协调统一而成。既有心理过程的知、情、意,又有个性心理的心理特征、心理倾向性和自我意识。为了提高小学生的心理素质,就应结合小学生的年龄特征、身心发展规律,着眼于日常生活和学习并进行专门系统的心理素质教育。为使在教育过程中有章可循,依据可操作性原则提出以下具体目标。 (一)小学低年级(一、二年级)心理素质教育课程目标。 1.自我意识方面。 认识到自己重要的社会角色,并为做一名小学生感到自豪。 认识到自身的身体特征、活动特征及性别。初步认识自己与教师、父母、同伴的关系,知道被人爱和爱人。 会借助别人的评价认识自我。 2 学习方面。 认识到学习在自己生活中的地位,对学习有较浓厚的兴趣。 为得到老师、家长的表扬而努力学习。 能顺利地完成学习任务,会听课、做作业、积极参加考试等。 喜欢探究事物间的联系,好发问。 爱护学习用品。 每天能够在家里自觉学习20-30分钟,注意养成自学习惯。 3 交往方面。 会恰当使用礼貌用语。 喜欢交往,积极主动与父母、老师尤其是同学进行交往。

懂得如何同陌生人交往。 认识到自己是班集体中的一员,言行符合群体规范,有班集体的归属感。(二)小学中年级(三、四年级)心理素质教育课程目标。 1.自我意识方面。 能够初步认识到自己的兴趣、优点及缺点。 认识到身体的变化,如身高、体重等。 悦纳自己,积极接受自己。 自我评价接近同伴评价。 初步认识到自己在班集体中的地位。 2.学习方面。 具有良好的学习习惯,会预习、听课、作业、复习、小结。 以教师表扬、父母夸奖、同学羡慕等精神奖励为学习动力。 有相对稳定的学习兴趣。 3.交往方面。 喜欢与同性别同学交往,是同伴团体中的一员。 具有团队精神,有集体荣誉感。 积极参与有组织的游戏活动。 具有非言语交往的技能。 学会原谅,促进人际关系和谐。 (三)小学高年级(五、六年级)心理素质教育课程目标。 1.自我意识方面。 认识到自己在集体中的地位及人缘关系。

孙子兵法与现代商战 试题答案

单选题 1.按照兵法的原理,成功管理的三大要素除料敌、取人外还有:回答:正确 1. A 人才 2. B 资源 3. C 谋略 4. D 并力 2.孙子关于领导力的核心解释为:回答:正确 1. A 严 2. B 仁 3. C 信 4. D 智 3.取胜原理核心中的核心是:回答:正确 1. A 在事先确定的对抗点上形成绝对的优势 2. B 控制竞争的进程与结局 3. C 立于不败之地 4. D 充分利用对手错误 4.孙子作战理论的核心篇是:回答:正确 1. A 《计篇》 2. B 《谋攻》 3. C 《虚实篇》 4. D 《军争篇》 5.企业里边要提防竞争对手使用间谍从我方获取信息,对我方的核心的材料要:回答:正确 1. A 学会分级 2. B 专人专管 3. C 严格保密

4. D 专职负责 6.《孙子兵法》成为科举中武科考试的理论科目在社会上广泛流传是在:回答:正确 1. A 唐代 2. B 宋代 3. C 汉代 4. D 明代 7.能提供一种被职工认可的愿景使企业的发展有强大的动力是因为:回答:正确 1. A 知己知彼 2. B “不战而屈人之兵” 3. C “令民与上同意也” 4. D 利益驱动 8.作为高层的管理者勇需要:回答:正确 1. A 勇猛 2. B 智慧 3. C 勇敢 4. D 果断 9.新希望集团的刘永好在上项目的时候,首先要做可否性报告,这是运用了孙子的:回答:正确 1. A “防患于未然” 2. B “不尽知用兵之害者,则不能尽知用兵之利” 3. C “令民与上同意也” 4. D “不战而屈人之兵” 10.在现代商战中,要使企业的命运真正掌握在自己的手里,战略家就要:回答:正确 1. A 因粮于敌 2. B 防微杜渐 3. C 知己知彼

单证员考试中20个经典案例分析汇总

单证员考试中20个经典案例分析汇总 案例分析题一 [案例] 中东某商人从西欧购买一项商品买卖双方约定采用信用证方式付款,并明确分两批交货和分两批开立信用证。第一张信用证开出后,已经顺利结汇。第二张信用证开出后,买方因第一批货物质量有问题,向卖方索赔的事项尚未了结,便通知银行停止使用其开出的第二张信用证,但银行仍凭卖方第二批正确的票据付了款。当银行通知买方对第二批货物付款赎单时,遭到买方拒绝,银行向法院起诉,结果银行胜诉。请分析原因。 [分析] 本案合同规定按信用证付款方式成交,而信用证是独立于合同之外的一种自足的文件,在信用证付款条件下,银行处于第一付款人的地位,他对受益人承担独立的责任。由于银行开出的是不可撤消信用证,而且按一般惯例规定,银行只管单证,不管货物,当银行通知买方付款赎单时,只要单证一致,作为开证申请人的买方就必须付款赎单。本案合同项下的买方,以上一批交货质量有争议为由而拒绝向银行付款赎单,是毫无道理的。因此,法院判决正确。 案例分析题二 [案例] 1994年4月11日,国内某公司(以下称为JS公司)与香港GT公司达成一份出口合同:合同号No.94JS-GT102,4950dz of 45x45/110x70 T/C yarn-dyed shirt with long sleeve (涤棉长袖衬衫),5% more or less are allowed,单价USD28.20/dz CFR Hongkong,总金额USD139,590.00,1994年8月底之前装运,付款方式为by 100% irrevocable L/C to be available by 30 days after date of B/L(不可撤消的提单日后30天远期信用证付款)。 ?JS公司催促,JS公司于5月底收到由意大利商业银行那不勒斯分行(Banca Commercial Italy,Naples Branch)开来的编号为6753/80210的远期信用证,信用证的开证申请人为意大利的CIBM SRL,并将目的港改为意大利的那不勒斯港,最迟装运期为1994年8月30日,同时指定承运人为Marvelous International Container Lines(以下简称MICL公司),信用证有效期为9月15日,在中国议付有效。 JS公司收到信用证后,没有对信用证提出异议,并立即组织生产。由于生产衬衫的色织面料约定由香港GT公司指定的北京GH色织厂提供,而此后北京GH色织厂未能按照JS 公司的要求及时供应生产所需面料,并且数量也短缺,导致JS公司没有赶上信用证规定的8月30日的最迟装运期限。为此香港GT公司出具了一份保函给JS公司,保证买方在收到单据后会及时付款赎单。JS公司凭此保函于9月12日通过信用证指定的MICL公司装运了4700打衬衫(总货款为USD132,540.00),并取得了编号为GM/NAP-11773的海运提单,

平型关战例分析

小战斗大政治————《八路军第115师平型关战斗》研读报告 学员一旅模拟营三连九班 组员:王永鹏何志斌陈刚郭攀李力 许诚雷朝庭董文华曹智磊

小战斗大政治 -------《八路军第115师平型关战斗》研读报告 战前基本情况简介: 1937年卢沟桥事变爆发后,国共两党实现了第二次合作,针对日军对淞沪地区和华北地区展开大规模进攻的危机形势,国民党在冀、察、绥三省设立第二战区,阎锡山任司令长官。日军采取速战速决、长驱直入的战略方针,将其在华北战场作战的兵力,迅速增加至12个师团约30万人,妄图迅速占领华北,以实现其“3个月内灭亡中国”的狂妄计划。 日军侵华以来,战无不胜,攻无不克,国民党军兵败如山倒,一溃千里,抗战以来中国军队尚无一场胜利,尤其是南口战役和淞沪会战的失利,使国内很多人产生了悲观情绪,军心民心无比低迷,以至于出现了“皇军不可战胜”的神话。此种情况下,第一次对日作战的八路军,急需一场胜利来振奋军心民心,树立八路军的威望。华北危急,中华民族危机,紧要关头,八路军不待改编完毕,第115师主力即于8月22日由山西省三原地区誓师出征,开赴抗日前线,配合国民党第二战区作战。八路军在第二战区作战,阎锡山有意将八路军推到第一线,作一道挡箭牌,一要借日军之手消灭八路军,二要借八路军作战争取太原会战的准备时间。 平型关在山西灵丘县一带,自古以来就是晋、翼两省的重要关隘,北为恒山余脉,南接五台山,东通冀北,西抵雁门,地势极为险

要,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日军想要迅速吞并华北,必须先拿下平型关,打通华北的门户。日军第5师团第21旅团以其第21联队主力由广灵西进占领浑源县城,第9旅团主力由蔚县南下占领涞源,同时第21旅团以2个大队兵力南下占领灵丘县城,向平型关逼近。日军之所以选择平型关,是因为知道平型关地理位臵极其重要,是华北门户,并且这里是山西与河北交界的地方,比较薄弱,再者,板垣师团长错误估计八路军不可能这么快东渡黄河,严阵以待。日军通过侦察,得知国民党第二战区在平型关一带集结,以阻止其前进。为解除西面威胁,板垣师团长令第21旅团向西攻占平型关及以西的大营镇,控制通向太原的要道;又令在浑源的两个步兵大队,从平型关以北的小道攻进长城。 为配合国民党第二战区防守平型关至内长城一线,八路军115师沿同薄路北进,在师长林彪的率领下,进至平型关以西之大营镇地区集结,准备迎击平型关之敌。八路军坚持独立作战原则,准备进入日军侧后,给予日军以歼灭性打击。林彪亲自到灵丘方向侦察地形,发现平型关不仅是日军必经之地,更是个极其难得的伏击之地,路北山高坡陡、极难攀登,路南山坡低缓、易于出击,便于隐蔽,居高临下,如果阻住正面路口,截断日军的增援,将部队埋伏在公路两侧的山地里,在缺口的高地上设臵重兵,日军便成瓮中之鳖。9月23日,在召开连以上干部战斗动员会后,林彪得知日军先头一部,正在平型关东北与国民党正面交战。机不可失,时不再来,利用敌人攻击友军阵地时,袭击敌人侧后方,这是最好的战法。林彪迅速组织旅、团、

心理战基本常识

心理战基本常识 人类战争自有记载以来(心理战就存在了。心理战在战争中的价值(历来被中外军事家所重视、推崇。在我国古代(军事家先后提出了一系列心理战思想(如孙子“不战而屈人之兵”的论述、诸葛亮“心战为上(兵战为下”的指导思想等(自问世后便在军事历史和军事思想的发展中产生了深远影响。现代意义上的心理战由西方国家提出。“心理战”(1920年(英国历史学家富勒最先使用了“这一术语(1935年(美国学者拉斯威尔、卡塞、史密斯三人合著了《宣传与心理动员》一书(使心理战学开始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经过第二次世界大战(心理战得到空前发展(尤其是近几场高技术局部战争中(心理战的广泛应用(使之成为实现国家战略目标的一种手段(成为现代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心理战概述 (一)心理战涵义 《心理战纲要》明确(心理战是根据中央军委战略意图和作战任务(运用特定信息和媒介(通过理性宣传、意志威慑和情感引导(对目标对象的心理及行为施加影响( 1/18页 促进政治、军事斗争目标实现的作战行动。心理战作为一种特殊的作战行动(具有三大特征, 1;以人的心理为目标。武力作战的目标在于消灭敌人有生力量和摧毁敌方武器装备及军事设施。而心理的目标则是对敌方的心理施加刺激和影响(控制和征服敌精神意志(并使其朝着预定的方向发展和变化。心理战需要与武力打击相配合(但它的终极目标不是摧毁敌方的肉体和武器装备(而是对敌方进行心理杀伤(造成敌方精神和心理上的失败。 2;以特定信息和媒介为武器。在武力作战中(不论是冷兵器时代使用的刀枪剑(还是现代战争中使用的坦克、飞机(乃至导弹、原子弹(都是有形的实体(看得见、摸得着。而心理战使用的武器则是特制的信息。这种信息是由心理战实施者经过精心制造(旨在对心理战对象的心理发生作用的攻击性信息。它通过各种载体以声音、文字、图像等传播到敌方(使敌心理状态产生心理战实施者希望的变化(以达到自己的目的。 3.以“不战而屈人之兵”为目的。以较小的成本和代价夺取战争胜利(历来是古今中外兵家追求的理想目标和最高境界。心理战作为一种以影响和改变人的心理为特征的“软杀伤”作战行动(可以有效地降低战争成本(提高作战效益。拿破仑曾说“报馆一间(犹如联军一队”(艾森豪威尔有句名言(“宣传上花1个美元(等于国防上花5个美元”。特别是现代战争中(由于高科技的杀伤力和成本大大提高(武力战所带来的物质损耗日益加大(战争后果空前残酷(心理战降低战争成本和减少战争破坏的作用更加突出。通过开展全方位的心理战(对目标对象施加广泛的心理影响(达到分化瓦解敌人(巩固己方阵线(实现小战大胜或不战而胜的目的(已经成为当今世界各国共同追求的目标。 (二)心理战的地位和作用 1.心理战的地位。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心理战已成为国家战略的重要实现手段。现代战争心理战的实践告诉我们(心理战已经从单纯的战场心理对抗(发展为反映和实现国家利益的一种战略。许多国家已把心理战纳入国家战略(不仅使其服务于军事斗争(而且将其作为国家政治斗争的重要手段加以筹划和利用。二是心理战已成为战争活动的重要作战样式。人类战争实践表明(心理战很早就作为对敌斗争的一种方式被广泛运用(无论什么战争都把打击对方的精神士气放在首位(心理战运用得法(可以化无为有(转弱为强(甚至不采取军事行动(即可取得胜利。三是心理战已成为整体作战行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心理战行动可以加速作战行动的进程(提高作战行动的效益(作战行动也可以为心理战行动提供便利和条件。心理战行动不能替代所有作战行动(但当它与作战行动紧密而又完美地结合时就会成为一种催化剂(并可能成为整体作战行动成败与否的关键。

海湾战争战例分析

海湾战争战场环境分析 作者:赵杨 3011020033 单位:学员二旅五营四连 摘要:本文介绍了海湾战争的过程,美军起到的作用,着重分析了战场环境。在分析战场环境时,首先,说明了海湾战争的信息化战场,美军建立了5个层次的电子传感器网;又讲了海湾战争是一体化作战的典范,作战空间被大大的扩大,七维一体的作战模式和大量先进武器的使用是美军站在场控位置的关键;最后讲述了复杂的电磁环境成为海湾战争的主导。 关键词:海湾战争;战场环境;美军;电磁环境;信息化战争;战场空间;一体化作战 正文 在讲海湾战争的战场环境之前,先将一下海湾战争。海湾战争,1991年1月17日~2月28日,以美国为首的多国联盟在联合国安理会授权下,为恢复科威特领土完整而对伊拉克进行的局部战争。1990年8月2日,伊拉克军队入侵科威特,推翻科威特政府并宣布吞并科威特。以美国为首的多国部队在取得联合国授权后,于1991年1月16日开始对科威特和伊拉克境内的伊拉克军队发动军事进攻,主要战斗包括历时42天的空袭、在伊拉克、科威特和沙特阿拉伯边境地带展开的历时100小时的陆战。多国部队以较小的代价取得决定性胜利,重创伊拉克军队。伊拉克最终接受联合国660号决议,并从科威特撤军。 在此战争中,美军起到关键性作用。1月17日凌晨,美军的空袭行动开始实施。整个空袭包括“沙漠风暴”计划四个作战阶段的前三个,美军称之为空中战局。按计划三个阶段同时开始,齐头推进,逐一达到既定目标。通常的空袭模式是,由EF—111、EA—6B和EC—130H 等电子战飞机先开辟通路,担负攻击任务的F—117、F—111DAEAF、A—6、A—10、A V—8B、F—15E、B—52等型飞机攻击各指定目标,F—14、F—15C、F—16和F/A—18等飞机则担负掩护任务。日出动量达2000至3000架次。据美军统计,至地面进攻开始时,科威特战区伊军部队54万人中伤亡达25%以上,重装备损失达30—45%。为了实施地面进攻作战,美中央总部陆军也制定了具体战役计划,这就是“沙漠军刀”计划。该计划事实上是“沙漠风暴”计划的组成部分。计划决定,由5个军队集团执行地面作战任务。美第十八空降军在整个战线西部实施进攻,负责切断科战区伊军同后方的联系;美第七军在战线中段担负主攻任务,重点消灭伊拉克共和国卫队;在第七军右翼,依次是北线联合部队、美军中央总部海军陆战队和东线联合部队,他们将包围科威特后方及科威特市内的伊军部队,牵制伊军战术和战役部队,其中北线和东线联合部队的阿拉伯部队将负责解放科威特市。计划制定以后,多国部队从1月17日空袭之日开始至2月24日进行了大规模部署调整。美军两个军数十万人分别从原驻地向新的进攻出发地隐蔽机动了200多和300多公里。1991年2月24日当地时间凌晨4时整,多国部队向伊军发起了大规模诸军兵种联合进攻,将海湾战争推向了最后阶段。多国部队首先在战线中部发起攻击,以吸引伊军统帅部注意力。随后,东西两端开始行动,以造成西端“关门”,东端“驱赶”之势。在这种情况下,担负主攻的美第七军发起决定性攻击。先向北,随后向东,歼击伊军主力部队。伊军在多国部队进攻面前进行了顽强抵抗,后逐渐向北和西方向撤退,并点燃了科威特油田的大量油井。28日晨,科威特城已全部被阿拉伯部队控制,多国部队也大多完成了各自任务。鉴此,布什总统下达了当日当地时间8时暂

《孙子兵法》与现代企业战略管理

《孙子兵法》与现代企业战略管理 战略是什么?国内外都有不少专家和学者在研究。1996年在《哈佛商业评论》11月号上,发表了哈佛大学迈克尔?波特教授的《什么是战略》,后来这篇文章被商业界誉为是与杜拉克《经营之道》齐名的“管理史上的奠基之作”。 在这篇文章中迈克尔?波特指出“所谓战略就是创造一种独特、有利的定位,涉及不同的经营活动”。同时,他还认为“定位”是战略的核心,与时下流行的外包、全面质量管理和流程再造不是同一回事,企业的战略只有三条通行方法:成本领先、差别化和专一化。 而另一位管理大师定位之父杰克?特劳特认为战略并不体现在市场,而是指企业如何在顾客心智中建立地位。他也认为定位是战略的核心。 不管是迈克尔?波特还是杰克?特劳特所说的战略思想,最终的关键是建立企业在短期或者长期的竞争优势,即企业的战略高度在于如何建立比较竞争优势,并不仅仅是简单的定位,还应包括支撑“定位”的一系列经营活动。如果没有一系列的经营活动,战略只不过是空中楼阁,因此,战略首先应该是一个系统,是现代企业建立短期或长期比较竞争优势的系列方案,以及为实施方案的一系列经营活动。现实中汗牛充栋的信息让人头晕目眩,到处是动态性复杂关联的问题,如不进行系统性、整体性的战略性规划,就有可能迷失在复杂变化的局面中。

其实,2500年前中国著名的军事家孙武从战争的角度出发,就系统性阐述了竞争战略思想。孙子把战争上升到“死生之地,存亡之道”的战略高度,指出竞争是建立在力量对比基础上,揭示了力量生成规律以及竞争的客观规律是强胜弱败,即现在我们所说的比较优势,并揭示了力量发生作用应当遵守的“避实而击虚”的战略原则。而要成功应用这一竞争规律还必须通过“知彼知已,百战不殆”、“自保而全胜”、“先胜而后战”、“出其不意”、“集中兵力”等竞争制胜之道来体现。 因此,借助《孙子兵法》的对战争的系统性战略思想和结合现代企业管理思想,本文对现代企业的战略进行了系统性分折,探讨了现代企业的系统战略的基本内容和系统战略流程的制定。从孙子的系统性战略思想分析,我们可以把系统性战略分解成以下几个基本内容:战略的基本条件和原则、战略“五事”、战略统帅的素质要求(经理人素质)、战略效果(气势)。 战略的基本条件和原则 孙子认为战略的基本范畴主要包括以下几点:“凡治众如治寡,分数是也”;“斗众如斗寡,形名是也”;“三军之众,可使毕受而无败者,奇正是也”;“兵之所加,如以缎投卵者,虚实是也”,明确提出了“分数”、“形名”、“奇正”、“虚实”战略领域的基本范畴。 从四点出发进一步进行延伸,“分数”是指企业的管理体制和市场的运作模式;“形名”是指挥控制、监控体制;“奇正”是指出奇制胜;“虚实”指

初中历史教学案例与分析历史案例

初中历史教学案例与分析 教学案例与分析不是教案、教学设计、教学实录、教学论文,而是一个真实 而典型且含有问题的事件。既有对包含有疑难问题的实际情境的描述,也有对这一事件的反思和分析。此次征集的教学案例包含以下几个部分: 1.标题:要能反映这个教学案例的主题。 2.针对问题:这个教学案例针对的是课堂教学中的 什么问题。 3.案例:包括背景,即需要向读者交代故事发生的有关情况,如时 间、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等;细节或情节,即故事发生的过程,如学生出现 的问题,教师采取的措施;结果,即这种教学措施的即时效果,包括学生的反映 和教师的感受等等。 4.反思:对于案例所反映的主题和内容,包括教学的指导 思想、过程、结果,对其利弊得失,作者要有一定的看法和分析。 在教学的过程中我是这样完成教学任务的: 第一步:课件展示一些宗教人物:学生知道猪八戒戒、玉皇大帝、如来佛祖、唐僧、丘处机等这些在影视中经常出现的人物。 要求学生判断这些人物是哪个宗教中的人物,学生基本上能辨别出来。导入今天要学习的宗教方面的内容:佛教和道教。这种学习的方式贴进学生的实际知识水平,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有利于下一步的教学工作。 第二步:展示与这两种宗教有关的俗语:转世投胎恶有恶报,善有善报放下屠刀立地成佛,回头是岸,人生无常,修身养性,清净无为,得道成仙,长生 不老,炼制丹药 要求学生判断这些俗语来源于哪种宗教。教师对学生的回答予以肯定和更 正,指出这节课我们所要学习的宗教与这些俗语有关,这节课主要了解佛教和道

教。让学生对这两种宗教的教义有一个粗浅的认识。不要求学生全部掌握,但至少在有限的课堂中了解这两种宗教的教义。 教师板书:佛教道教要求学生找出以下知识点:佛教产生于古代印度,西汉末 年传入中国,道教兴起于东汉时期,是我国土生土长的宗教。并要求学生区别于道家学派。 教师简单的介绍一下两种宗教的教义,并要求学生思考佛教广泛传播和道教兴起 的原因。 第三步:教师讲解佛教起源传说和故事,并强调佛起源于印度在西汉的末年传入中国。道教的兴起与道家学派的区别。 提问:佛教道教的哪些说法满足了统治者的要求?引导学生思考 在学生思考的基础,教师小结:佛教由于宣传生死轮回和因果报应,消磨了人们的反抗意志,为统治阶级维护统治提供了有力的思想武器,因而广泛传播开来。 道教宣扬通过修身养性潜心修道就可以得道成仙,长生不老。这不仅满足了统治者超凡脱俗、长生不老、永享富贵的愿望,对普通老百姓也是一个极大的诱惑, 因而得到广泛的传播。 在有限的课堂里学生只能对两种宗教有一个初步的了解,不可能作更深入 的学习。因此我在教学的过程中设计了一个课外作业,要求学生完成一个小调查。第四步:要求学生实地了解一下,我们附近有没有佛教寺院和道教胜地?想一想,现实生活中人人有哪些思想观念受佛教和道教的影响。 ①活动主题:调查道教佛教对人们生活的影响 ②活动目标:学会调查和处理调查结果的方法,了解宗教对人们生活的影响 ③活动动准备:笔纸

美军心理战浅析

美军心理战浅析 心理战是对敌人进行心理上的攻击,使其精神防线松垮,不攻自破。心理战具有很大的灵活性,它虽不能替代军事行动,但可以独立于军事行动之外单独使用,也可以为军事行动提供支援。在这次“伊拉克战争”中,美国除了用绝对优势的军事力量实施以空袭和特种作战,地面战相结合的武力打击外,还实施了全方位的心理战。 这场战争本身就是一场美国想争取阿拉伯人心的心理战争。只是与以往相比,美军此次为“倒萨”进行的伊拉克战争,其心理战的手段更加多样,覆盖的面更广。以前美军心理作战主要采用传单,本地语无线电广播,近距离高音广播,报纸杂志,电视图像等方式。此次,美军除继续使用这些手段外,还广泛使用了电话,手机短信,因特网等手段;心理作战的覆盖面已经从战场内扩大到战场外。从心理影响的对象看,不仅包括萨达姆本人,其他政府官员,而且包括伊军所有的官兵和普通百姓。从心理战的内容看,不仅包括军事威慑,人道主义援助,而且包括新闻控制,消息传播,人际关系,宗教文化等。真可谓“心理攻势无处不在,无时不有,防不胜防”。 一、指挥领导体制完备,行动统一协调 心理战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只有建立起完备的指挥领导体制,保证心理战行动的协调统一,才能获得较高的整体作战效益。经过多年的作战实践和调整改革,美国已建立

起完备的心理战指挥领导体制。在战略层次上,主要有国务院、国防部、新闻署和国家安全委员会联合公共事务处。在战役层次上,有特种作战司令部、军种特种作战司令部、战区司令部的临时性心理战指挥机构。在战斗层次上,主要由各心理战支援营、连组织实施心理战。要统一协调的地实施心理战行动,除了有完备的指挥领导体制这一组织保证外,还必须制定统一的政策。美军战备心理战的政策由国务院牵头,会同国防部、中央情报局、新闻署、国际广播委员会等机构制度。国防部制定的军事心理战策略,必须符合战略心理战政策,美军部队的心理作战行动则在战略心理战政策和军事心理战策略的指导下进行。如果某级指挥官违反政策擅自插入不适宜的心理战的内容,上级司令部指挥官必须立即制止,并提出符合政策的方案。实施心理战行动,特别是实施宣传性心理战行动,做好协调工作特别重要。协调不好,不仅会影响心理战效果,还会产生负面效应,甚至可能给敌方提供反宣传机会。因此,美军非常重视心理战行动的协调。一是军事机构与政府部门,民间组织和新闻媒体的协调;二是各军各司令部、部队之间的协调;三是各种心理战内容和行动的协调。从指挥领导体制到作战部队都经过精心策划,周密安排,以便取得最佳效果。 为了实施此次“倒萨”心理战,美军从具有丰富的心理战经验的美空军第193特种作战大队和美陆军第4心理战大队抽调精干人员,组建起“倒萨”心理作战特遣部队进行全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