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数学与诗歌融合

数学与诗歌融合

数学与诗歌融合
数学与诗歌融合

浅谈诗歌与数学课堂教学的融合

按照新课程的核心理念:“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我们的数学课堂教学应该“关注人”。人的发展应是全面的,数学课不再是仅传授数学知识的课堂,而且在课堂上重视了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

儿童文学作家樊发稼老师说:“诗歌,天然地和儿童有着一种天然的契合关系,它们的想像方式、表达习惯和认知渠道,都有着诗的品质。所以这样的诗句,可以成为儿童内心世界的容器,成为儿童认知世界的道路和拐杖。毫不夸张地说,一首契合性的好的儿童诗可以为一个人的一生抹上一种色彩,烙上一个印记,带来一种节奏。”诗人圣野说:“一个自幼受过儿童诗熏陶的人,长大肯定是个有是非观,有真性情的好人。”诗让我们的心灵世界充实,让我们的情感生活丰富,让我们的想像更加广阔。在我们的数学课上也可以把理性的知识与感性的诗歌融合在一起。将诗词的学习与数学教学相结合,探索用诗词陶冶学生,形成良好的人文素养。

一、诗歌导入,提供良好的情绪背景。

轻快和谐的儿歌能给人带来舒适和宁静的感觉,有了好心情,学习起来倍感轻松。堂课铃声响起时,班里传来朗朗儿歌声“铃声响,进课堂,学习用具放放好,回答问题声音响。”通过常规儿歌使学生明确上课常规要求,做好思想上的准备,学生在儿歌中自己检查自己的课前准备。在数学教学中我们还可以用表扬儿歌,竞赛儿歌等多种儿歌来帮助学生集中注意,提高学习效率。如学生在正确回答问题后,可以用儿歌及时进行表扬“某某某,你真棒,你是我们的好榜样。”这样鼓励全班的同学思考问题、回答问题,形成良好的学习气氛。

还可以利用课中操来调节学生的学习状态:

点点头,伸伸腰,我们来做课前准备操,

动动手,动动脚,开动脑筋勤思考,

耳要聪,目要明,文明守纪我最行,

棒!棒!棒!我真棒!争做班级的NO.1。

二、诗歌激趣,提高学习效率。

相对而言,数学几乎是枯燥的代名词。怎样使数学易于理解,为人们所喜爱,在这方面,中国古代数学家做出许多尝试,歌谣和口诀就是其中一种,让人们在解答数学问题的同时,也感受到了诗歌的魅力。

明代程大位的《算法统宗》是一本通俗实用的数学书,也是数字入诗代表作。著名《孙子算经》中有一道"物不知其数"问题。这个算题原文为:“今有物不知其数,三三数之剩二,五五数之剩三,七七数之剩二,问物几何?答曰二十三。”程大位在《算法统宗》中用诗歌形式,写出了数学解法:“三人同行七十稀,五树梅花廿一枝,七子团圆月正半,除百零五便得知。”这首诗包含着著名的“剩余定理”。也就说,拿3除的余数乘70,加上5除的余数乘21,再加上7除的余数乘15,结果如比105多,则减105的倍数。上述问题的结果就是:(2×70)+(3×21)+(2×15)-(2×105)=23。

通过有趣、生动和充满美感的“诗题”,学生得到的将不仅是关于文字的美,诗境的美,韵律的美,而且体会了数学思想的无限延伸美,领略了数学与诗歌完美结合所带来的精神提升美和人文性的关怀。

三、诗歌巩固,增进长时记忆。

在小学阶段基本概念是教学重点,小学生机械记忆占主要地位,时间一长就容易忘记。而诗歌就能提高记忆水平,达到长期记忆的效果。因为轻松和谐的儿歌比一般的讲解容易激活大脑的接受,使儿童不易疲劳,进一步理解巩固,增强记忆能力和回忆能力。实践证明,已经编成儿歌的基本概念不容易忘却。在年月日的教学中,大月和小月的分别可以用儿歌“七前单月大,八后双月大”,“一三五七八十腊,三十一天永不差。四六九冬三十整,平年二月二十八。”这样的儿歌就能给学生的记忆带来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诗歌总结,浓缩数学知识。

在数学教学中,儿歌作为新授知识的总结其作用更是不容忽视,同时年龄特点也决定了诗歌的不同运用。低年级儿童的不随意注意占优势,而数学知识又具有抽象性,学生往往对知识不能全面掌握。教师就必须做一个简单而全面的总结。在教学“厘米的认识”后,通过1厘米的诗歌帮助学生加深对概念的认识:

《我是1厘米》

1厘米,很淘气,仔细找,才见你。指甲盖1厘米,伸出手指比一比。

长短和我差不多,大约就是一厘米。100个我是1米,我是米的小兄弟,

物体长了别用我,要不一定累死你。

在中高年级,特别在概念教学中诗歌歌更能充分体现它的优越性,在上面提到的年月日的教学中,大月和小月的分别可以用儿歌表达,这两首短小的儿歌把本课较为繁琐的内容浓缩总结为几句话,但知识点全部囊括其中,便于学生理解和掌握。在提高了学生积极性的同时,也提高了教学效率。

诗歌在数学教学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它在一定层面上反映出学生的语言水平和理解能力,而且诗歌对创造能力的培养也有一定的作用。同时,诗歌的编排也为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把儿歌引进课堂要做到适度而有效,儿歌也要做到严密而科学,使儿歌发挥真正的作用。

那么,是不是说以后每节数学课都会费劲心思地去寻找一些诗歌来渗透到数学教学中来呢?我想并不是这样理解的。在数学课堂教学中运用过诗歌,并不等于每一节课都想着运用诗歌进行教学,教材进行改编。只要适时地发挥诗歌在数学教学中的作用,可以为学生的发展留出足够的空间。

数学与古诗词

数学与古诗词 古诗词是一种独特的文学形式,是我国文学宝库中的精华,艺术珍品中的瑰宝。那精炼隽永的语言、委婉游离的措辞、深刻而又含蓄的内容、极其强烈的感情色彩、巧妙传神的修辞手法,以及鲜明的节奏和韵律等,都是古诗词的显著特征。在古诗词中,不少传世作品都与数学密切相关。古诗词与数学的联系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第一,在古诗词中间嵌镶数字。古诗词中的数字犹如点睛之笔,构成诗文的主线或脊梁,就好像围棋的九段高手,投下一子,满盘皆活矣。 如“扬州八怪”之一的清代大画家、大书法家郑板桥所作的一首咏雪诗也很富有代表性,为一代又一代世人所传诵: 一片二片三四片, 五六七八九十片。 千片万片无数片, 飞入梅花看不见。 诗人由近及远,由少到多,把漫天飞舞的大雪维妙维肖地展现在读者面前;由远及近,由有到无,让傲雪的红梅迎风扑面,真是美妙绝伦! 又如“三十功名尘与上,八千里路云和月”、“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一叫一回肠一断,三春三月忆三巴”……这样的例子俯拾皆是。 第二,直接用古诗词编制数学题。例如,在《增删算法统宗》中,就有下面这样一首古诗,这首古诗就是一道完整的数学题。 巍巍古寺在山林,不知寺内几多僧。 三百六十四只碗,看看用尽不差争。 三人共食一碗饭,四人共吃一碗羹。 请问先生明算者,算来寺内几多僧? 对于这道并不复杂的数学题,我们可以这样思考:吃饭的碗的个数应该与总

人数的三分之一相等,盛菜的碗的个数应该与总人数的四分之一相等,因此,总 人数为:364÷(31+4 1 )=624(人)。 一、读一读,下面镶嵌有数的古诗词。 咏 雪 郑板桥(清) 一片二片三四片, 五片六片七八片, 九片十片无数片, 飞入芦花皆不见。 山村咏怀 邵康节(宋) 一去二三里, 烟村四五家。 亭台六七座, 八九十枝花。 题秋江独钓图 王士祯(清) 一蓑一笠一扁舟, 一丈丝纶一寸钩; 一曲高歌一樽酒, 一人独钓一江秋。 绝句 杜甫(唐) 两个黄鹂鸣翠柳, 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 门泊东吴万里船。 二、想一想,下面的数学问题该怎样解决。

古诗中的数学

古诗中的数学

数学,与古诗词 摘要:1.我和数学的交流史; 2.数学与古诗词的意境美联系。中国的古诗词流传下来的,数不胜数。而其中的名诗名句, 大家从小耳濡目染。对于古诗词中的修辞手法,语文中研究很多。而这次,我们一起从数学的角度来找找这文学瑰宝中的数学知识。 关键词:古代诗词数学美数学四要素 首先,我还是想谈谈我跟数学这个科目之间故事。 在我小学的时候,盛行奥数华赛,于是,赶上流行,我也去报了奥数班。然后本来就很稀少的周末时光就又减少了很多,就泡在那个奥数的培训班。不过值得欣慰的是,在临近小学毕业的最后时刻我还是得奖了,好歹还是为升学做了点贡献。 上初中咯,就是天天的耍,数学老师又是个女的,所以一直都是不温不火。对于一个快更年期的数学老师的莫名其妙的生气,我们都是很淡定的把数学学的很淡定。后头中考咯,发现不得行咯,还是要好好的学哈数学,跑去到一个年轻的男老师那里补课。我估计异性相吸这个也算是个理由,所以初三下半期对于初中的那几个重要题型掌握的还不错,所以中考数学还是将就的满足。 高中,嘿,运气好,遇到整个学校最有趣的数学老师。所以,这个数学就学的一点都不被动。平时对数学的积极性很高。反正高中数学就是各种题各种公式,所以经常会花相对更多的时间来做数学题,而

简单的元素,已经被诗人化为美妙、精巧,给人们勾画出了一幅美丽的画卷。记得当时在学习这首诗的时候,语文老师要求我们画出这个意境。很奇特,就这么短短的十个字,却真的让我们好像亲眼看见了无垠沙漠上的一幅景象。数学与古诗词的碰撞,火花如此惊人。“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这是首公认的长江漂流的名篇。诗仙李白后两句在描写江岸两边的景色,但是山的数量再怎么多,也不会有万座啊?当时我以为仅是修辞手法,后来,发现,之所以是“万重”,那是因为,轻舟随水流行进的速度很快,所以诗人在船上,就看到的是不停经过的山脉,这一个万重,仅是两字,却展示了一幅轻快飘逸的画卷。相似的,“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也是借助数字达到了高度的艺术夸张。“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诗圣杜甫的这首诗同样脍炙人口。我们知道,构成空间图形的最基本的要素是“点、线、面、体”。这首诗中,景物的描写由近及远,由小到大,是一幅优美的水墨画,站在数学角度来看,第一句“两个黄鹂鸣翠柳”,描写的是两个“点”;第二句“一行白鹭上青天”,描写的是“一条线”;第三句“窗含西岭千秋雪”,描写的是一个“面” ;第四句“门泊东吴万里船”,描写的是一个“空间体”。此处表现的时空之幽远, 数字深化了时空意境,与平面的无限延伸有异曲同工之

琵琶行中的音乐描写

琵琶行中的音乐描写 /h1 一 关于《琵琶行》中描写音乐的文字:“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平生不得志。低眉信手续续弹,说尽心中无限事。轻拢慢捻抹复挑,初为《霓裳》后《六幺》。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霍松林先生如是说:“先用‘转轴拨弦三两声’一句写校弦试音,接着就赞叹‘未成曲调先有情’,突出了一个‘情’字。‘弦弦掩抑声声思’以下六句,总写‘初为《霓裳》后《六幺》’的弹奏过程,其中既用‘低眉信手续续弹’、‘轻拢慢捻抹复挑’描写弹奏的神态,更用‘似诉平生不得志’、‘说尽心中无限事’概括了琵琶女借乐曲所抒发的思想情感。此后十四句,在借助语言的音韵摹写音乐的时候,兼用各种生动的比喻以加强其形象性。”(《白居易〈琵琶行〉鉴赏》) 依据马志伟《十三辙新韵书》(商务印书馆2007年?北京)中的说法,“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中的“雨”和“语”,用的是“衣期辙”中的字。根据发音的响亮程度,“衣期辙”属第三级(细微级),可见此时琵琶乐声较为低沉柔和,这就为后面乐声的跌宕起伏作好了铺垫。“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中的“弹”和“盘”,用的是“言前辙”中的字。根据发音的响亮程度,“言前辙”属一级(洪亮级),此时琵琶乐声骤然高亢起来。“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

难”中的“滑”,用的是“麻沙辙”中的字。“麻沙辙”的韵脚字声音响亮,此时琵琶曲延续了前面高亢的乐声;而“难”依然是“言前辙”中的字,声音仍旧洪亮。“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中的“绝”和“歇”,用的是“乜斜辙”中的字。“乜斜辙”声音不太响亮,此时琵琶乐声转入沉郁。“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两句是解释。“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中的“迸”和“鸣”,用的是“中东辙”中的字。从音色上看,“中东辙”带有鼻音,声音响亮。“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中的“画”,用的是“麻沙辙”中的字,延承了前面响亮的声音;而“帛”用的是“梭波辙”中的字。“梭波辙”的韵脚字声音不甚高昂,此时的琵琶乐声在最强音中戛然而止。 白居易摹写琵琶乐声的文字,不只利用音韵表现乐声的高低强弱,还利用四声展示乐声的长短缓急。关于“四声”(平上去入),清代语言学家顾炎武在《音论》中说:“平音最长,上去次之,入则诎然而止,无余音矣。”清代音韵学家江永则在《音学辨微》中道:“平声长空,如击钟鼓,上去入短实,如击土木石。”另有清代古音学家张成孙在《说文韵补》中言:“平声长言,上声短言,去声重言,入声急言。”“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中的“雨”和“语”是仄声中的上声,是为“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中的“弹”和“盘”是平声中的阳平,是为“长”;“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中的“滑”是仄声中的入声,是为“短急”;“难”是平声中的阳平,是为“长”;“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中的“绝”和“歇”,是仄声中的入声,是为“短急”;之后陷入“无声”;“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中的“迸”是仄声中的去声,是为“短重”;“鸣”是平声中的阳平,是为“长”;“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中的“画”是仄声中的去声,是为“短重”;“帛”是仄声中的入声,是为“短急”。琵琶曲的声调从短到长,经过短急长缓的交错进行,渐至短促无声,忽又从无声、短重到长声,再到短重,终落至短急然后终止无余音。利用音韵和四声显现音乐的节奏,同时也传递出音乐所要表达的情感。对此当代音乐家傅雷有一个很精彩的评论:“白居易对音节与情绪的关系悟得很深。凡是转到伤感的地方,必定改用仄

诗词里的数学

诗词里的数学 宋代邵雍是数理大家,写过一首朗朗上口的数字诗,描写一路的景物,全诗共20个字,把10个数字全用上了: 一去二三里,烟村四五家, 亭台六七座,八九十枝花。 这首诗用数字反映远近、村落、亭台和花,通俗自然,脍炙人口,也是我们小时候可能就听说过的一首诗,让人难忘啊。 明代林和靖写的一首雪梅诗,全诗用表示雪花片数的数量词写成。读后就好像身临雪境,飞下的雪片由少到多,飞入梅林,就难分是雪花还是梅花,妙趣横生。 一片二片三四片,五片六片七八片。 九片十片无数片,飞入梅中都不见。 清代纪晓岚是著名的才子,据说乾隆皇帝南巡时,一天在江上看见一条渔船荡桨而来,就叫纪晓岚以渔为题作诗一首,要求在诗中用上十个“一”字。纪晓岚很快吟出一首: 一篙一橹一渔舟,一个渔翁一钓钩, 一俯一仰一场笑,一人独占一江秋。 无独有偶,清代的女诗人何佩玉擅长作数字诗,也连用了十个“一”,生动地勾画了一幅高僧晚归图: 一花一柳一点矶,一抹斜阳一鸟飞。 一山一水一中寺,一林黄叶一僧归。 北宋王安石关心民生疾苦,看北宋王朝很多虚设的官员,饱食终日,于是写道: 一窝二窝三四窝,五窝六窝七八窝, 食尽皇家千钟粟,凤凰何少尔何多。 把他们比作麻雀,形象了地讽刺了他们贪污腐败、反对变法的丑态。 解放前,法币天天贬值,物价一日数长,一位教师这样描绘饥寒交迫的生活: 一身平价布,两袖粉笔灰。 三餐吃不饱,四季常皱眉。 五更就起床,六堂要你吹。 九天不发饷,十家皆断炊。 下面还有一些大家耳熟能详的数字入诗的佳句: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数学与诗歌

数学与诗歌 作者:来自网络 数学与诗歌本不是一家,数学是抽象思维活动,诗词是阐述心灵的文学艺术,但有些诗与数学联姻,把数字嵌入诗中,装点了诗词的国度,让诗词多了一种气质和风情;当我们在吟读诗词时,提高文学修养,学会解题,淬炼思想。 一、数学入诗 有的诗蕴含了数字,比如: 一去二三里,烟村四五家。 楼台六七座,八九十枝花。 这是宋代邵雍写的《山村咏怀》,寥寥几笔描写一幅自然朴实、朦胧的山村风景画,只有20个字,却把10个数字全用上,数字占全诗总字数的50%,按照自然数序同小路、烟、村、亭台、鲜花编织在一起,反映远近,通俗自然,表达闲适心绪,道出诗人享受生活的积极人生态度。比如: 一片二片三四片,五片六片七八片。 九片十片无数片,飞入梅中都不见。 这是明代林和靖写的《雪梅》,全诗用表示雪花片数的数量词写成.凭借想象力也能感受身处雪境,那飞下的雪片由少到多,飞入梅林,就难分是雪花还是梅花。 有的诗蕴含了几何图形,比如: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这是唐代杜甫写的《绝句》,全诗一句一景,是四幅独立的图景,诗人从数学的点、线、面、体不同角度对草堂周围明媚秀丽的春天景色进行细微的刻画;第一句”两个黄鹂”,描写的是两个点;第二句“一行白鹭”,描写的是一条线;第三句“窗含西岭千秋雪”,描写的是一个面;第四句“门泊东吴万里船”,描写的是一个空间体。

比如: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这是唐代王维写的《使至塞上》,其中的“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前半句勾勒“孤烟”这一直线和“大漠”这一平面的垂直空间关系,后半句则刻画圆和地平线从相离、相切到相交的关系,这两句诗充分体现诗中有画,仿佛是抽象派的作品,边塞风光如在眼前。 有的诗蕴含了数学原理,比如: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这是宋代苏轼写的《题西林壁》,其中前两句“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蕴含了从不同视角看立体图形,往往会得到不同的图形,形象写出移步换形、千姿万态的庐山风景。比如: 绿水青山枉自多,华佗无奈小虫何! 千村薜荔人遗矢,万户萧疏鬼唱歌。 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 牛郎欲问瘟神事,一样悲欢逐逝波。 这是毛泽东写的《七律·送瘟神》,其中“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里面蕴含了地球的赤道长度,意思是人们住在地球上,因地球自转,在不知不觉中,一日已行了八万里路,地球赤道全长四万公里,合八万华里。 著名作家雨果曾说过:“数学到了最后阶段就遇到想象,在圆锥曲线、对数、概率、微积分中,想象成了计算的系数,于是数学也成了诗。” 二、诗歌趣题 比如: 巍巍古寺在山林,不知寺内几多僧。 三百六十四只碗,看看周尽不差争。

与数学有关的诗歌

与数学有关的诗歌 音乐能激发或抚慰情怀,绘画使人赏心悦目,诗歌能动人心弦,哲学能使人获得智慧,科技可以改善物质生活,但数学却能提供以上的一切。 我们想变枯燥乏味的数学学习为欣赏美发现美的审美过程,完全可以渗透一些与数学有关的诗歌,甚或者引导学生去创作。我曾听过青岛二中老师的课和教研活动,他们的学生们在这方面所展现的能力和才情使我惊讶。可见要相信学生的创造力想象力远超过我们所能想象,我们所能做的应该做的,就是给他们一个启发,搭建一个平台。下面附上我所积累的一些与数学有关的诗歌。 一、与课本章节有关的诗歌 第一章《集合、映射与函数》: 日落月出花果香,物换星移看沧桑。 因果变化多联系,安得良策破迷茫? 集合奠基说严谨,映射函数叙苍黄。 看图列表论升降,科海扬帆有锦囊。 第二章《指数函数、对数函数和幂函数》: 晨雾茫茫碍交通,蘑菇核云蔽长空; 化石岁月巧推算,文海索句快如风. 指数对数相辉映,立方平方看对称; 解释大千无限事,三族函数建奇功。 二、诗歌数学题 朱世杰的《四元玉鉴》、《或问歌录》共有十二个数学问题,都采用诗歌形式提出。如第一题:"今有方池一所,每面丈四方停。葭生两岸长其形,出水三十寸整。东岸蒲生一种,水上一尺无零。葭蒲稍接水齐平,借问三般(水深、蒲长、葭长)怎定?"在元代有一部算经《详明算法》内有关于丈量田亩求法:"古者量田较润长,全凭绳尺以牵量。一形虽有一般法,惟有方田法易详。若见涡斜并凹曲,直须裨补取为方。却将黍实为田积,二四除之亩法强。" 明代程大位有一首类似的二元一次方程组的饮酒数学诗:"肆中饮客乱纷纷,薄酒名醨厚酒醇。好酒一瓶醉三客,薄酒三瓶醉一人。共同饮了一十九,三十三客醉颜生。试问高明能算士,几多醨酒几多醇?"这道诗题大意是说:好酒一瓶,可以醉倒3位客人;薄酒三瓶,可以醉倒一位客人。如果33位客人醉倒了,他们总共饮下19瓶酒。试问:其中好酒、薄酒分别是多少瓶? 著名《孙子算经》中有一道"物不知其数"问题。这个算题原文为:"今有物不知其数,三三数之剩二,五五数之剩三,七七数之剩二,问物几何?答曰二十三。"这个问题流传到后世,有过不少有趣的名称,如"鬼谷算"、"韩信点兵"等。程大位在《算法统宗》中用诗歌形式,写出了数学解法:"三人同行七十稀,五树梅花廿一枝,七子团圆月正半,除百零五便得知。"这首诗包含着著名的"剩余定理"。也就说,拿3除的余数乘70,加上5除的余数乘21,再加上7除的余数乘15,结果如比105多,则减105的倍数。上述问题的结果就是:(2×70)+(3×21)+(2×15)-(2×105)=23。 在印度学者婆什迦罗的著作中,也有这样一首数学诗:"素馨花开香扑鼻,诱得蜜蜂来采蜜。熙熙攘攘不知数,一群飞入花丛里。试问此群数有几?且把条件来分析:全体之半平方根,另有两只在一起;总数的九分之几,徘徊在外做游戏。"你如果列出无理方程运算后,则可得出此群蜜蜂为72只。另外有一首写荷花的数学诗,:"平平湖水清可鉴,石上半尺生红莲;出泥不染亭亭立,忽被吹到清水面。渔人观看忙向前,花离原位二尺远;能算诸君请解题,湖水如何知深浅?"这是一首多么富有诗情画意的代数题!你看,长在湖里的红莲,露出湖面的长度是半尺,它被风吹向一边,红莲顶上的花离原水面的距离为2尺,问湖水有多深?根据勾股定理列式算得,湖深为3.75尺。 三、数字入诗:

古诗中的音乐描写

《列子》载: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若江河!’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伯牙游于泰山之阴,卒逢暴雨,止于岩下,心悲,乃援琴而鼓之。初为‘霖雨’之操,更造‘崩山’之音。曲每奏,钟子期辄穷其趣。伯牙乃舍琴而叹曰:“善哉,善哉,子之听夫!志想象犹吾心也。吾于何逃哉?” 成语“高山流水”,比喻知己或知音,也比喻音乐优美。 古诗中的音乐描写 诗歌的发展经历了从口头创作到书面创作的过程。最初的诗歌是在口头上传唱的,到后来的唐诗宋词元曲都与音乐密不可分。“诗歌”本身就是“诗”与“歌”的结合体。好的诗歌往往以其铿锵的节奏、优美的韵律给人音韵和谐的美感。而描写音乐的诗歌更是诗中有乐、乐中有诗,两者交融,令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随手翻看几首描写音乐的古诗,发现这些作品在描写音乐时常常采用以下几种手法。 以声喻声。这是最常见的描写手法,姑且叫“拟声法”吧。就是用我们生活中一些常听到的声音来具体形象地比喻音乐声。白居易的《琵琶行》堪称描写音乐的经典之作,其中作者大量运用了以声喻声的手法来描写琵琶声的复杂多变。如“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这里作者妙笔描绘琴声如“急雨”般沉重舒长,如“私语”般细促轻幽,如珠落玉盘似的圆润悦耳,如“莺语”般婉转流畅,如“银瓶乍破”“刀枪鸣”似的铿锵雄壮,如“裂帛”般强烈清脆。试想一下,如果没有这些丰富多彩的比喻句,诗歌怎会给我们带来如此摇曳多姿的美感。 再如李白的《听蜀僧浚弹琴》中的“为我一挥手,如听万壑松”,诗人以“一”与“万”对比,写出了蜀僧起始演奏的一刹那就带来了巨大浑厚的声响。小小一支琴,仅凭指弹,却有如万壑松鸣,涛声澎湃,不能不令人惊叹蜀僧演奏技艺的高超。 后来的欧阳修在他的《秋声赋》里也运用了不少以声喻声的句子:“初淅沥以萧飒,忽奔腾而砰湃,如波涛夜惊,风雨骤至。其触于物也,枞枞铮铮,金铁皆鸣,又如赴敌之兵,衔枚疾走,不闻号令,但闻人马之行声。” 以形喻声。人的各种感觉之间是互通的,听觉的声音可以转化为视觉的形象,甚至是嗅觉的气味等等,我们称之为“通感”。古诗中常常用视觉所见的形体去比喻听觉所闻的声音,通过由声到形的联想,使音乐声更具有质感,这样能把音乐的特点更准确更生动地表现出来。 韩愈在《听颖师弹琴》一诗中有“浮云柳絮无根蒂,天地阔远随风扬”的诗句。“浮云柳絮”本不发声,似乎与音乐无关,但它们“无根蒂”、“随风扬”,在广阔的天地间自由飞扬,诗人取这一形态特点,比喻琴声的自由奔放。诗中还用“跻攀分寸不可上,失势一落千丈强”的诗句来形容音乐声陡然由高到低的急剧变化。“分寸”“千丈”这些距离长度,也属于视觉范围之内,本与听觉无关。但诗人却用来比喻声音的变化,我们也似乎随着声音攀登到了高峰,突然又随着声音落下千丈深涧。这样就把抑扬顿挫的琴声有形化了,把听觉与视觉沟通,使读者浮想联翩,大有身临其境之感。中唐诗人张祜有一首写音乐的绝句《听简上人吹芦管》:“细芦僧管夜沉沉,越鸟巴猿寄恨吟。吹到耳边声尽处,一条丝断碧云心。”那隐隐哀伤的芦管声远远地传来,传到耳边,已越来越细,终于消失,仿佛是“一条丝断”了,诗人的“碧云心”也彻底地抛弃了。这里把声音由细微到消失的听觉感受,比喻为可以看见的“一条丝断”,显得新颖别致。 这种化无形为有形的手法不由得使我们想起刘鹗的小说《老残游记》中写明湖居听书的情景。先写黑妞的演唱“如新莺出谷,乳燕归巢”,后写王小玉:“唱了十数句之后,渐渐的越唱越高,忽然拔了一个尖儿,像一线钢丝抛入天际,不禁暗暗叫绝。那知他于那极高的地方,尚能回环转折;几啭之后,又高一层,接连有三四叠,节节高起。恍如由傲来峰西面,攀登泰山的景象……” (对音乐描写的一段美文,摘自《老残游记》 正在热闹哄哄的时节,只见那后台里,又出来了一位姑娘,年纪约十八九岁,装束与前一个毫无分别,瓜子脸儿,白净面皮,相貌不过中人以上之姿,只觉得秀而不媚,清而不寒,半低着头出来,立在半桌后面,把梨花简了当了几声,煞是奇怪:只是两片顽铁,到他手里,便有了五音十二律以的。又将鼓捶子轻轻的点了两下,方抬起头来,向台下一盼。那双眼睛,如秋水,如寒星,如宝珠,如白水银里头养着两丸黑水银,左右一顾一看,连那坐在远远墙角子里的人,都觉得王小玉看见我了;那坐得近的,更不必说。就这一眼,满园子里便鸦雀无声,比皇帝出来还要静悄得多呢,连一根针跌在地下都听得见响! 王小玉便启朱唇,发皓齿,唱了几句书儿。声音初不甚大,只觉入耳有说不出来的妙境:五脏六腑里,像熨斗熨过,无一处不伏贴;三万六千个毛孔,像吃了人参果,无一个毛孔不畅快。唱了十数句之后,渐渐的越唱越高,忽然拔了一个尖儿,像一线钢丝抛入天际,不禁暗暗叫绝。那知他于那极高的地方,尚能回环转折。几啭之后,又高一层,接连有三四叠,节节高起。恍如由傲来峰西面攀登泰山的景象:初看傲来峰削壁干仞,以为上与大通;及至翻到做来峰顶,才见扇子崖更在做来峰上;及至翻到扇子崖,又见南天门更在扇子崖上:愈翻愈险,愈险愈奇。那王小玉唱到极高的三四叠后,陡然一落,又极力骋其千回百析的精神,如一条飞蛇在黄山三十六峰半中腰里盘旋穿插。顷刻之间,周匝数遍。从此以后,愈唱愈低,愈低愈细,那声音渐渐的就听不见了。满园子的人都屏气凝神,不敢少动。约有两三分钟之久,仿佛有一点声音从地底下发出。这一出之后,忽又扬起,像放那东洋烟火,一个弹子上天,随化作千百道五色火光,纵横散乱。这一声飞起,即有无限声音俱来并发。那弹弦子的亦全用轮指,忽大忽小,同他那声音相和相合,有如花坞春晓,好鸟乱鸣。耳朵忙不过来,不晓得听那一声的为是。正在撩乱之际,忽听霍然一声,人弦俱寂。这时台下叫好之声,轰然雷动。) 以境显声。诗歌描写音乐还常常通过周围景物的描写来烘托曲调的优美和演奏者技艺的高超。盛唐诗人李颀写过一首《琴歌》:在“月照城头乌半飞,霜凄万木风入衣”的夜晚弹琴的人先弹了《渌水》,又弹了《楚妃》,“一声已动物皆静,四座无言星欲稀”,琴声一起,万籁俱寂,乌鹊不飞,林木不响,连星星也躲了起来,似乎都陶醉在琴曲之中了。这里作者并不直接描写琴声如何动听,而通过情景的描写来烘托,你看,世间万物乃至天上的星星都听得入神了,更何况人呢? 高适在《听张立本女吟》中也有“清歌一曲月如霜”的佳句。“清歌”是什么样子人们不易想象,而“月如霜”却是人人都可以见到的。看到了洁白如霜的月光,“清歌”的明净清凉、令人神爽的韵味就感受到了。白居易《琵琶行》中的“东船西舫悄无言,惟见江心秋月白”也是通过环境描写来烘托声音,达到了“此时无声胜有声”的艺术效果。 以感衬声。描写音乐除了正面写演奏者的技艺外,还可以写听众的反映及感受,由侧面烘托,以达到烘云托月的效果。先看李白的《春夜洛城闻笛》:“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诗中并没直接写笛声的哀怨婉转,而是通过听众的反映,情感的变化来写乐曲声:听着这暗暗飘来的《折杨柳》的玉笛声,谁能不触动怀念故乡之情呢? 中唐诗人王表的《成德乐》也是采用这种手法:“赵女乘春上画楼,一声歌发满城秋。无端更唱关山曲,不是征人亦泪流。”赵女是“乘春”上画楼,但听众从声音里感觉到的却

数学诗歌

三角函数东升西落照苍穹,影短影长角不同。昼夜循环潮起伏,冬春更替草枯荣。立体几何锥顶柱身立海天,高低大小也浑然。平行垂直皆风景,有角有棱足壮观。解析几何代数几何熔一炉,乾坤变幻坐标书。图形百态方程绘,曲线千姿运算求。三等分角与数域扩张一角三分本等闲,尺规限制设难关。几何顽石横千载,代数神威越九天。步步登攀皆是二,层层寻觅杳无三 我的向量 给你一个方向,你就成为我的向量。给你一个坐标系, 你就在我心空飞翔。给你一个基底..带着我,征途启航。 繁复的几何关系,变成纯代数的情殇。 优美的动态结构,没有人情冷暖世态炎凉。哪怕山高路远, 哪怕风雨苍茫,不管起点在哪里,你始终在水一方。 啊,我的向量,你是一股力量,溶进了我的身体, 在我的血管里,静静地流淌! 拉格朗日,傅立叶旁, 我凝视你凹函数般的脸庞,..微分了忧伤,积分了希望, 我要和你追逐黎曼最初的梦想。感情已发散,收敛难挡, 没有你的极限,柯西抓狂,我的心已成自变量, 函数因你波起波荡。低阶的有限阶的,一致的不一致的, 是我想你的皮亚诺余项。狄利克雷,勒贝格杨 一同仰望莱布尼茨的肖像,拉贝、泰勒,无穷小量, 是长廊里麦克劳林的吟唱。 欧几里德留下了几何原本 传抄在雪白的羊皮纸上 距今已有两千三百多年 阿波罗尼生于帕加 凝视着永恒的圆锥曲线 丢番图却在静静的欣赏不定方程的解 微分级数离散收敛是谁的发现? 喜欢你在连续之中逼近我的极限 经过剑桥三一学院 我以牛顿之名许愿 思念就像傅利叶级数一样蔓延 当空间只剩下拓扑的语言 映射就成了永垂不朽的诗篇

我给你的爱写在Banach空间 深埋在康托尔集合里面 用超越数去超越永远 那没有尽头的无穷 一切又重现 我们的心就是一个圆形, 因为它的离心率永远是零。 我对你的思念就是一个循环小数, 一遍一遍,执迷不悟。 我们就是抛物线,你是焦点,我是准线, 你想我有多深,我念你便有多真。 零向量可以有很多方向,却只有一个长度, 就像我,可以有很多朋友,却只有一个你,值得我来守护。 生活,可以是甜的,也可以是苦的,但却不能没有你,枯燥平平, 就像分母,可以是正的,也可以是负的,却不能没有意义,取值为零。 有了你,我的世界才有无穷大, 因为任何实数,都无法表达,我对你深深的love。 我对你的感情,就像以自然对数e为底的指数函数, 不论经过多少求导的风雨,依然不改本色,真情永驻。 不论我们前面是怎样的随机变量,不论未来有多大的方差,相信波谷过了,波峰还会远吗? 你的生活就是我的定义域,你的思想就是我的对应法则, 你的微笑肯定,就是我存在于此的充要条件。 如果你的心是x轴,那我就是个正弦函数,围你转动,有收有放。 如果我的心是x轴,那你就是开口向上、Δ为负的抛物线,永远都在我的心上。我每天带给你的惊喜和希望, 就像一个无穷集合里的每个元素,虽然取之不尽,却又各不一样。 如果我们有一天身处地球的两侧,咫尺天涯, 那我一定顺着通过地心的大圆来到你的身边,哪怕是用爬。 如果有一天我们分居异面直线的两头, 那我一定穿越时空的阻隔,划条公垂线向你冲来,一刻也不愿逗留。 但如果有一天,我们不幸被上帝扔到数轴的两端,正负无穷,生死相断, 没有关系,只要求个倒数,我们就能心心相依,永远相伴。 情人是多么的神秘,却又如此的美妙, 就像数学,可以这么通俗,却又那般深奥。 只有把握真题的规律,考试的纲要, 才能叩启象牙的神塔,迎接情人的怀抱!

冀教版-数学-七年级上册-唐诗中的数学

唐诗中的数学 欣赏唐诗,常常发现许多含有数字的句子,这些简单的数字就它本身来说,既无形象,也不能抒情言志,但经诗人妙笔点化,却能创造出各种美妙的艺术境界,表达出无穷的妙趣。 (一)数字的连用 “两人对酌山花开,一杯一杯复一杯。我醉欲眠卿且去,明朝有意抱琴来。”这是李白的《山中与幽人对酌》。诗得首句写“两人对酌”,对酌者是意气相投的“幽人”,于是乎“一杯一杯复一杯”地开怀畅饮了,接连重复三次“一杯”,不但极写饮酒之多,而且极写快意之至,读者仿佛看到了那痛饮狂歌的情景,听到了“将进酒,杯莫停”(《将进酒》)那兴高采烈的劝酒的声音,以至于诗人“我醉欲眠卿且去”,一个随心所欲,恣情纵饮,超凡脱俗的艺术形象挥之欲出。 (二)数字的搭配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这是杜甫的即景小诗《绝句》。“两个”写鸟儿在新绿的柳枝上成双成对歌唱,呈现出一派愉悦的景色。“一行”则写出白鹭在“青天”的映衬下,自然成行,无比优美的飞翔姿态。“千秋”言雪景时间之长。“万里”言船景空间之广,给读者以无穷的联想。这首诗一句一景,一景一个数字,构成了一个优美、和谐的意境。诗人真是视通万里,思接千载,胸怀广阔,让读者叹为观止。 (三)数字的对比“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这是王之涣《凉州词》。这首诗通过对边塞景物的描绘,反映了戍边将士艰苦的征战生活和思乡之情,表达了作者对广大战士的深切同情。首联的两句诗写黄河向远处延伸直上云天,一座孤城坐落在万仞高山之中,极力渲染西北边地辽阔、萧疏的特点,借景物描写衬托征人戍守边塞凄凉忧怨的心情。千岩迭障中的孤城,用“一”来修饰,和后面的“万”形成强烈对比,愈显出城地的孤危,勾画出一幅荒寒萧索的景象。 (四)用数字点睛 “万木冻欲折,孤根暖独回。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风递幽香出,禽窥素燕来。明年如应律,先发望春台。”这是齐己的五言律诗《早梅》。齐己曾就这首诗求教于郑谷,,

生活中的诗歌与数学

生活中的诗歌与数学 13 级 主讲:李伟 制作:张秋梅 马沛1、数学诗歌 日落月出花果香,物换星移看沧桑。 因果变化多联系,安得良策破迷茫? 集合奠基说严谨,映射函数叙苍黄。 看图列表论升降,科海扬帆有锦囊。 晨雾茫茫碍交通,蘑菇核云蔽长空; 化石岁月巧推算,文海索句快如风。 指数对数相辉映,立方平方看对称; 解释大千无限事,三族函数建奇功。 远望巍巍塔七层,红灯点点倍加增。 共灯三百八十一,请问尖头几盏灯。 2、数字诗歌 西汉时,司马相如告别妻子卓文君,离开成都去长安求取功名,时隔五年,不写家书,心有休妻之念。后来,他写了一封难为 卓文君的信,送往成都。卓文君接到信后,拆开一看,只见写 着“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百千万万千百十九八七六五四三二 一”。 一别之后,二地相悬,说的是三四月,却谁知五六年!七弦琴无心弹,八行书无可传,九连环从中断,十里长亭望眼欲穿。

百般想,千般念,万般无奈把郎怨。 万语千言道不尽,百无聊赖十凭栏,重九登高看孤雁,八月中秋月圆人不圆。七月半,烧香秉烛问苍天,六月伏天人人摇扇 我心寒,五月榴花如火偏遇阵阵冷雨浇,四月枇杷未黄我欲对 镜心欲乱,三月桃花随流水,二月风筝线儿断。噫!郎呀郎, 巴不得下一世你为女来我为男。 3、从诗歌中感受数学 ◆欣赏诗歌,常常发现许多含有数字的句子,这些简单的数字就 它本身来说,既无形象,也不能抒情言志,但经诗人妙笔点化,却能创造出各种美妙的艺术境界,表达出无穷的妙趣。 1、宋朝叶绍翁《游园不值》的诗句: ?满园春色关不住,一支红杏出墙来。 ?实际上,无界变量是说,无论你设置怎样大的正数M,变量总要超出你的范围,即有一个变量的绝对值会超过M。于是,M 可以比喻成无论怎样大的园子,变量相当于红杏,结果是总有 一支红杏越出园子的范围。诗的比喻如此恰切,其意境把枯燥 的数学语言形象化了。 2、辛弃疾的词来描述的意境: ?众里寻它千百度, 蓦然回首, 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数学研究和学习需要解题,而解题过程需要反复思索,终于在

数学遇上古诗词的奇妙反应

数学遇上古诗词的奇妙反应俗话说:文理不分家。 一个人只学数学是不行的, 只学语文是不可能的。 文理两者冥冥之中存在着某种必然联系。 都说语文是感性的代表, 数学是理性的代表。 当数学遇上古诗词,会碰撞出怎样的火花? 小学数数 山村咏怀 宋?邵雍 一去二三里,烟村四五家。 亭台六七座,八九十枝花。

数字诗是将数字嵌入诗中,与其它词语组合,全诗融为一个整体。 诗人用「小学数数」的方式将乡村美景一一道来,通俗易懂,仿若画面就在眼前一般。 数学找规律 百鸟归巢图 宋·伦文叙 归来一只复一只,三四五六七八只。 凤凰何少鸟何多,啄尽人间千石食。 杂数诗是诗歌的一种体栽。有以数字为题目的,有以数字嵌入诗句的,类似文字游戏。 此篇题目为何是「百鸟」?诗中自有答案。两个一、三个四、五个六、七个八之和即为百(1+1+3×4+5×6+7×8=100),这个规律你找到了吗? 数字隐藏诗 断肠迷

宋·朱淑真 下楼来,金钱卜落; 问苍天,人在何方? 恨王孙,一直去了; 詈冤家,言去难留。 悔当初,吾错失口, 有上交无下交。 皂白何须问? 分开不用刀, 从今莫把仇人靠, 千种相思一撇销。 上面这首诗,你摸着门道了吗?找出隐藏的数字了吗?

数字隐藏诗,即用猜谜语的形式将数字展示出来。朱淑真这首作品每句作为「拆字格」修辞的谜面,谜底恰好是「一二三……十」这十个数字。 合并同类项 题秋江独钓图 唐·王士祯 一蓑一笠一扁舟,一丈丝纶一寸钩。 一曲高歌一樽酒,一人独钓一江秋。 一字诗,顾名思义就是在诗中出现许多「一」字,所以同类项就是「一」字。「一」字笔画最少,可是经诗人巧妙安排,能化平淡为神奇。 这样的诗多采用白描手法,使读者代入感极强。 半字诗 半半歌 清·李密庵 看破浮生过半,半之受用无边。

诗词中的数学 美(任惠)

诗歌中的数学美 课前:古诗词朗诵 一、引入 同学们的古诗词朗诵节奏感强、字正腔圆,真好听!说到古诗词,你眼中的古诗是什么样子的?你眼中的数学又是什么样的呢?如果把数学和古诗结合起来,又会是什么样子的呢?今天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来感受《诗歌中的数学美》。(板书课题) 二、课堂探究 中华民族渊远流长,在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创造了灿烂的文化,特别是其中的古诗词更是一颗璀璨的明珠,虽经历史的洗刷依旧光芒四射。数学即数字的学问,它不光有数,还有形、量和各种趣题。诗歌中也有它的数、形、量和题。今天这节课我们就分以下几个板块来研究。 第一篇:诗歌中的数美 1、要说到诗歌中的数字运用之妙,就不得不说到宋代数理大家邵雍的《山村咏怀》了。 《山村咏怀》 (北宋)邵雍 一去二三里,烟村四五家, 亭台六七座,八九十枝花。 全诗20个字,把10个数字全用上了。同学们一起来读一读,读的时候留心观察里面有哪些数?你能找到里面的数字吗?你觉得这些数字的作用是什么?一到十串成了一种生活,一种态度。不单是人与自然环境的和谐,还是一种心态的旷达。诗人用数学化的方式,勾勒出一幅乡村美景,这里的数都不是准确数。把数和古诗结合起来,让古诗产生一种别样的美,既是一首诗,又是一幅画,更是一种生活,一份情怀。看来,把数放在古诗中让古诗变得更形象、生动! 2、再来看这一首《赏雪》 赏雪 一片一片又一片两片三片四五片 六片七片八九片飞入芦花都不见 请一位同学来读读看。你听到了哪些数字?有什么感受?几个简简单单的数字,营造出雪越下越大动态美景,给人以无限的想象,这就是数字入诗的美妙之处!

3、大诗人李白还善用夸张的数字,如“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这里的三千尺,相当于900米,庐山瀑布真有这么高吗?这是一种夸张的写法,生动的描绘出山势非常高,瀑布水流很就,从高空直落而下那种势不可挡的气势! 4、有的诗句有具体的数字,而有的诗句没有具体的数字。再来看这一句“墙角数枝梅,临寒独自开”,你觉得这里的数枝是几枝?它在我们数学里叫未知数! 5、你能背出哪些含有数字的古诗?同学们真是饱读诗书,背熟了那么多含有数字的古诗。 6、诗中巧用数字的数学之美 总结:在诗词中含有数字的诗还有很多很多,数字在诗歌中的运用,大大增强了诗词的审美情趣! 数字深受中国诗人的青睐,它在诗中的巧妙运用,会成为极好的支撑和点缀。 唐诗三百首(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年版)中有数字出现的诗篇就有77篇之多,占总数的26%。 出现数字的诗句共有81句,其中出现数字184个 第二篇:诗歌中的图美 1、数学中的几何图形运用到古诗中会是什么样子的,我们又能不能从诗歌中抽象出数学基本图形呢?(闭上眼睛静静的听,想象一下你看到了什么样的点、线、面和体。) 《绝句》 (唐)杜甫 两个黄鹂鸣翠柳, 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 门泊东吴万里船。 杜甫的《绝句》,把数学中的点、线、面、体,刻画得淋漓尽致。我们从数学的角度来看,第一句“两个黄鹂”,描写的是两个“点”;第二句“一行白鹭”,描写的是“一条线”;第三句“窗含西岭千秋雪”,描写的是一个“面”;第四句“门泊东吴万里船”,描写的是一个“空间体”。 2、王维《使至塞上》中的“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你能领会这两句诗的意境吗?你能用最简单的几何图形把它画出来吗?前半句勾勒出“孤烟”这一直线和“大漠”这一平面的垂直空间关系。但是这里的直在语文里描写的是炊

数学与诗歌

数学与诗歌 作者:方亚斌工作室 数学是冰冷的科学,以严肃的理性锤炼人的思维;诗歌是火热的艺术,以活泼的形象抒发人的情感。一个冰冷美丽,一个热情洋溢;一个理性,一个感性;他们是人类文化领域中互相排斥的两种文明成果,也可以看作人类文化领域中的一对矛盾,确实存在差异。但是,数学和诗是否互相依存呢?是否存在联系呢? “世事洞明皆学问”,一片浮云移动,一次蝼蚁搬迁,常使人联想翩翩。对诗歌的认识和探究,不能停留在表面,如果用数学的思维和方法去认识诗歌、研究诗歌,就会发现诗歌的别样美丽和精彩。 一、用唯一性原理鉴赏诗歌 对诗歌的美学鉴赏常从文学艺术角度思考,很少从理性角度思考。数学中的唯一性就是“有且仅有”的意思,我们用数学中的唯一性来论证诗歌“绝无仅有”“天下绝唱”,可以从理性角度对诗歌美进行新的诠释。 1、丁丁东东的数学 杭州有名的景点九溪十八涧,林木葱葱,泉水淙淙。清末大文豪俞曲园先生为此写过一首脍炙人口的五言诗句,其中一节这样写道: 重重叠叠山 曲曲环环路 丁丁东东泉 高高下下树 我们把上面四句诗改为下列算式: 以上共4个加法式子,每个汉字都代表了一个阿拉伯数字(在同一个算式中,相同的汉字表示相同的数字,不同的汉字表示不同的数字)。下面解答这些算式。 (其中A、B、C两两不相等),那么 . 用枚举法可知,此不定方程只有4组解.

即 上述这四句诗竟然与以下4个式子成一一对应,每一句有且仅有唯一组解与之对应,由此可见该诗歌的绝妙。 2、我轻轻的走了,数学悄悄的来 徐志摩在名作《再别康桥》中写道: 轻轻的,我走了, 正如我轻轻的来…… 我们将数学渗入诗的领域,把这两句诗编成了算式: 在这里,相同的汉字代表相同的数字,不同的汉字代表不同的数字,下面解答此方程组。 解 要使,则“轻轻的”. (1)当“轻轻的”时,则 走了 . 显然“我”只能为1、4、9. ① 当“我”时,则“走了”,此时“了”=“轻”,不合题意. ② 当“我”时,则“走了”,此时“我”=“走”,不合题意. ③ 当“我”时,则“走了” . 此时 “正”―“如”÷÷ . 于是 . 又因“走” ,则“来” . 所以,“正”―“如”÷,从而“正”,“如”. (2)当“轻轻地”时,则 走了 . 显然“我”只能为9. 于是 “走 了” ,此时“走”“地”,不合题意. 可见原来方程组有且仅有唯一解,这也是该诗扬名文坛的原因。 3.数学,教我如何不想你 刘半农的名作《教我如何不想他》,我们将此诗句改编成算题:

古诗阅读之音乐描写

古诗阅读之音乐描写(导学案) 教学目标 1 学习鉴赏古诗音乐描写的技巧。 2 体味古典诗歌中的情感表达。 一情景导入 回忆《琵琶行》中音乐描写的诗句 二自主学习 听颖师弹琴 韩愈 昵昵儿女语⑵,恩怨相尔汝。 划然变轩昂⑶,勇士赴敌场。 浮云柳絮无根蒂,天地阔远随飞扬⑷。 喧啾百鸟群,忽见孤凤凰。 跻攀分寸不可上,失势一落千丈强⑸。 嗟余有两耳,未省听丝篁⑹。 自闻颖师弹,起坐在一旁⑺。 推手遽止之⑻,湿衣泪滂滂。 颖乎尔诚能,无以冰炭置我肠⑼![ 李凭箜篌引 李贺 吴丝蜀桐张高秋,空山凝云颓不流。 江娥啼竹素女愁,李凭中国弹箜篌。 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 十二门前融冷光,二十三丝动紫皇。 女娲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 梦入神山教神妪,老鱼跳波瘦蛟舞。 吴质不眠倚桂树,露脚斜飞湿寒兔。 1 填空韩愈,字()郡望昌黎,世称韩()。 李贺,世称:(),与李白、李商隐三人并称(朝代)三李。3朗读诗歌,对照课本注释理解诗句。

4组互查朗读 三合作探究学习 听颖师弹琴1、本诗是首描写音乐的作品,为什么诗中不谈音乐而是描摩场景呢?2诗中描摩了哪些场面?表现了音乐怎样的变化? 3、怎样看待诗人的举动,他为什么不让颖师弹琴了呢? 李凭箜篌引 1 诗的第一句写了物象什么,为什么这样写? 2 二三句是怎样写乐声的,有什么效果?它们之间有什么区别? 3音乐的高潮在哪里,有什么特点? 4总结本诗所描写的旋律变化情况。 四交流归纳总结 1古诗中描写音乐的手法有那些? 2如何选取使用表现手法?

五训练拓展提升 1 小组内向组员介绍一段所喜欢的特点。2听下面一段音乐,写一段描写文字。 六作业 1把《李凭箜篌引》改写成一段散文。 2 背诵这两首诗。

古诗词中的数学

教学内容:古诗词中的数学 教学要求:通过学习古诗词中的数学,让学生了解中国数学文化的博大精深,激发对数学学 习的兴趣,感受数学与文学的紧密联系,发展数学思维。 教学建议: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数学与古诗词的联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应让学生多读 多思,真正理解古诗词所陈述的条件与问题,并能用自己的语言叙述出来,在此过程中充分感受到诗情数意。教师再引导学生利用已学过的相关数学知识分析、解答。 相关链接:一、与数字有关的诗: 山村咏怀 一去二三里,烟村四五家。 亭台六七座,八九十枝花。 二、诗歌中的数学问题: 1、 晚霞红 太阳落山晚霞红,我把鸭子赶回笼。 一半在外闹哄哄,一半的一半赶回笼。 剩下十五围着我,共有多少清算清。 分析:这是个典型的分数应用题,通过这首朴实、颇有田园气氛的诗歌展示 出来,学生易于理解,可求出鸭子的总数为: 2、 李白沽酒 李白无事街上走,提着酒壶去买酒。 遇店加一倍,见花喝一斗。 三遇店和花,喝光壶中酒。 借问此壶中,原有多少酒? 分析:这首诗倒着思考就很容易解答了: 第三次遇花前壶中有酒:0+1=1(斗) 第三次遇店前壶中有酒:()斗2 121= ÷ 第二次遇花前壶中有酒:()斗2 11121=+ 第二次遇店前壶中有酒:()斗4 32211=÷ 第一次遇花前壶中有酒:()斗4 31143=+ 第一次遇店前壶中有酒:()斗8 72431=÷ 列综合式:()[]()斗87212121=÷+÷+÷ 3、 白羊问题 甲赶群羊逐草茂, 乙拽肥羊一只随其后, 戏问甲及一百否? 甲云所说无差谬, 若得这般一群凑, ()只604115212121115=÷=?? ? ???--÷

诗文中的音乐描写

诗文中的音乐描写 描写音乐,可以使用逼真的拟声词。 《琵琶行》中“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描摹大弦的浊杂粗重,“切切”描摹小弦的轻悠委婉,“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间关是鸟的婉转叫声,这里用来模拟琵琶声的婉转悦耳,幽咽是人低泣声,这里用来模拟琵琶声的低沉冷涩。 也可以使用贴切的比喻。 如《琵琶行》中以“银瓶乍破水浆迸“比喻音乐的突发激烈,以”铁骑突出刀枪鸣” 比喻音乐的清脆尖锐,以“四弦一声如裂帛”的“裂帛”来比喻乐声在高潮中戛然而止的急促和激越。李贺《李凭箜篌引》中“昆山玉碎凤凰叫”,昆山玉碎比喻音乐乍起时的高亢清脆,凤凰叫比喻乐声的清亮幽怨;李白的《听蜀僧睿弹琴》“为我一挥手,如听万壑松” “万壑松”用大自然宏伟的音响比喻琴声的铿锵有力。这种“以声喻声”“以声类声”,能达到让读者如临其境、如闻其声的艺术效果。 描写音乐,还可以采用通感的修辞手法。 通感就是把不同感官的感觉沟通起来,借联想引起感觉转移,也叫移觉。最典型的莫过于刘鹗《老残游记》中王小玉说书一段。王小玉初唱时,人们听来“只觉入耳有说不出来的妙境:五脏六腑里,像熨斗熨过,无一处不伏贴;三万六千个毛孔,像吃了人参果,无一个毛孔不畅快”,作者将获得美妙歌声的听觉转化为“熨过”“伏贴”的感觉和吃了人参果而畅快的味觉;王小玉“渐渐的越唱越高,忽然拔了一个尖儿,像一线钢丝抛入天际”把王小玉的歌声转换成视觉形象,抛入天际的钢丝的形象让人感觉到了歌声的尖细而高亢。“那王小玉唱到极高的三四叠后,陡然一落,又极力骋其千回百折的精神,如一条飞蛇在黄山三十六峰半中腰里盘旋穿插。顷刻之间,周匝数遍。”也是用视觉形象把旋律的跌宕起伏,歌声的千回百转表现出来。这两个例子是赋声以形的通感。王小玉唱到高潮时,“忽又扬起,像放那东洋烟火,一个弹子上天,随化作千百道五色火光,纵横散乱”从视觉的角度写听觉,不仅有烟火之形,还有绚烂之色,把歌者声形色兼备的高超技艺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李贺《李凭箜篌引》中“芙蓉泣露香兰笑” ,诗人用露滴残荷的形象(“芙蓉泣露)”摹写琴声的悲抑,而以盛开如笑靥的兰花(香兰笑)显示琴声的欢快,不仅可以耳闻,而且可以目睹。这种神奇构思,真是形神兼备。以感觉写感觉的通感修辞手法调动了听众的所有感官,让他们潜心投入到欣赏这天籁之音的意境当中。 在手法上,描写音乐,还可以展开联想想象,用浪漫主义的手法通过瑰丽的神话世界来表现多彩音乐世界。 如钱起的《省试湘灵鼓瑟》中“善鼓云和瑟,常闻帝子灵。冯夷空自舞,楚客不堪听。”,湘水女神鼓瑟,曲声袅袅,动人心弦.它吸引了名叫冯夷的水神,使他忍不住在水上跳起舞来.。这些想象是何等大胆超奇,出人意料,通过奇瑰的景象把音乐的强大魅力表现出来,的确是描写音乐的佳作。最典型的要数李贺《李凭箜篌引》。这首描写箜篌乐声的诗歌通篇充满奇异的想象,不仅有被音乐打动而触动愁怀的江娥和素女,还有正在听得入迷竟然忘记补天,导致石破天惊,秋雨倾泻的女娲;更有羸弱乏力,行动艰难,竟然伴随着音乐的旋律腾跃起舞的老鱼和瘦蛟,甚至有劳累不堪,听乐而忘眠的吴刚和任凭深夜的露水把皮毛浸湿也不肯离去的玉兔。试想,作者如果没有超凡脱俗的想象力,如何写得出如此瑰丽奇幻的妙境?读者如果不调动自己的想象力,如何能体会这天上人间难得的飘飘仙乐?作者在创作上独辟蹊径,带给读者独特的审美享受。 描写音乐,可以正面描写,还可以侧面烘托。 用听众的反映来体现音乐的艺术魅力。《琵琶行》中“忽闻水上琵琶声,主人忘归客不发,”主人忘归客人不发都是因为深深地被音乐吸引。琵琶女第二次演奏结束后,“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用悄寂无声的环境来衬托演奏的效果,乐声已停,然而余音绕梁,经久不息,人们还久久沉醉在音乐创造的氛围中。这可以说“此时无声胜有声”。听众的忘情和如痴如醉的神情,从侧面烘托出琵琶女技艺的高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