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认知语言学研究的三路径_三假设和三重心

认知语言学研究的三路径_三假设和三重心

第28卷 第5期2006年10月

湖州师范学院学报

Journal of Huzhou Teachers College

Vol.28 No.5

Oct.,2006

认知语言学研究的三路径、三假设和三重心3

林有苗

(湖州师范学院外国语学院,浙江湖州313000)

摘要:认知语言学是上世纪80年代以来,国际理论语言学界兴起的解释语言现象的一个语言学学派或一种新的研究方法。以国内外学者的相关研究为基础,概括、梳理目前这样一门主流语言学的研究视角、工作假设和主要内容,提出认知语言学研究的三路径、三假设和三重心,这对于了解认知语言学研究的新进展、把握其未来发展走向不无启示意义。

关键词:认知语言学;路径;假设;重心

中图分类号:H0-0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1734(2006)05-0051-05

认知语言学是上世纪80年代以来,国际理论语言学界兴起的解释语言现象的一个语言学学派或一种新的研究方法,代表着一种新的语言学思潮或研究范式(paradigm)。它是在反对以Chomsky生成语法为代表的形式语言学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其哲学基础是经验主义(experientialism)哲学或非客观主义(non -objectivism)的经验现实主义(experiential realism)哲学。换言之,认知语言学研究源自一个基本前提:“在语言和客观世界之间存在一个中间层次———‘认知’(cognition)”。[1]

目前,认知语言学存在着若干学派,其内容也较繁杂。该研究在欧美异常活跃,仅美国就已形成两个研究中心或学派:一是以Langacker为首的“圣地亚哥学派”(San Diego School);另一是以Lakoff、Fill2 more、Kay等为代表的“伯克利学派”(Berkeley School)。[2](P24)本文取认知语言学的广义思路,也即在此不作严格的学派区分,而将它们视为一个整体存在。为便于读者对目前这样一门主流语言学的研究视角、工作假设和主要内容有个较为清晰的了解,笔者拟在国内外学者相关研究新成果的基础上,对认知语言学的三个路径、三个假设和三个重心作一简要概述与梳理,以展现其概貌与脉络。

一、认知语言学研究的三路径

U ngerer和Schmid指出,当今的认知语言学研究主要是由三种方法来表征的,也即三个路径或路向:经验观(experiential view)、凸显观(突出观)(p rominence view)和注意观(attentional view)。[3](Pxi-xiv)[4](P92-109)

(一)路径一:经验观

经验观是基于心理学对范畴化(categorization)过程的研究以及对类典型效应(prototype effect s)的揭示上,认为语言学研究不应仅仅依靠逻辑推理和自省式思维来划定语法规则、提出客观定义,而该走一条更加实际、更具实验性质的路。例如,我们可以通过实验或面谈的方式请语言使用者描述他们在说出或理解一个语符时的脑中所想。许多非客观的、经验性的意义会从语言使用者的这种描述中体现出来,为我们所研究的语符意义提供更丰富、更真实自然的画面。

取Our car has broken down这一简单句为例,传统语法研究会逐词分析其意义,进而分析其主、谓结构,还会讨论其现在完成时的用法。而持经验观的认知语言学家则会让说出或听到该句的语言使用者讲

3收稿日期:2006-05-08

作者简介:林有苗(1965-),男,安徽池州人,湖州师范学院外国语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英语语言学研究。

25湖州师范学院学报 第28卷

述他们的脑中所想。实验表明,当被问及car这一名词时,多数受试者不仅指出小轿车有类似盒子的外壳、四个轮子、一个驾驶座、几个客座等,还会提到小轿车的舒适、快捷,及其所提供的方便、独立和社会地位。这些特性显然超出了传统语义学所允许的范围,又的确构成了我们对car的认识的一部分。由此推知,我们认识世界和与世界进行交流的方式,都反映在语言所记录的、我们的概念形成之中。

持经验观的认知语言学家还认为:日常语言中储存着大量的我们关于世界的经验,这些储存的信息也可以反过来从我们的日常会话中分离出来。要实现这一目的,必须透过语言表层的逻辑结构,着重分析修辞性语言,尤其是比喻。因此,比喻成为除实验和面谈之外、持经验观的语言学家另一个重要的语料来源。这一观点认为,比喻的本质,是将我们对熟知的物体和事件的经验转移到我们知之甚少的抽象范畴上,诸如时间、情感等。比喻不只是一种修饰性的语言技巧,更是一种有效的认识抽象范畴的认知工具。

(二)路径二:凸显观(突出观)

认知语言学的另一路径可表述为凸显观或突出观。这一观点认为,句子主语的选择取决于句子所描述的情景中各要素的凸显性。这种认识主要是基于心理学研究中的一个发现,即我们依据各部分凸显程度的不同来组织大脑所接收的视觉和听觉信息。该派的一个重要观点是图形/背景(figure/ground)的区分。当我们观察客观世界的一个物体,比如桌上的一个水杯时,通常会将水杯视为一个凸显角色,并将其与背景———桌子———分开。同样,当我们听一首歌时,能很容易地区分歌手的声音与乐队的伴奏,并认为前者凸显在后者的背景之上。凸显观认为同样的原则也适用于语言结构表征,例如,传统的主谓宾结构实际上就体现了图形/背景的区分。具体地说,在一个简单句里,主语相当于图形,宾语相当于背景,而谓语动词则标示了二者之间的关系。回到水杯和桌子一例,在用语言表述该情景时,我们通常会说“The mug is on t he table”,而不说“The table is under t he mug”。

(三)路径三:注意观

所谓注意观,是建立在另一个基本假设上,即我们所用的语言表述实际上反映了某一事件中引起我们注意的那一部分。例如,The car ran into t he t ree实际上只撷取了整个事件中抓住说者注意力的最后一刹那,其他如小轿车如何急速驶来、如何失去控制、如何偏离方向等过程均被略去。这一派观点提供了解释句子信息的选择和安排的另一思路。注意观的两个重要概念是框架(frame)和视角(perspective)。框架即为理解语词引发的概念所必须的某种认知结构。视角指的是在一个句子的表述中,通过动词和句法结构的选择而体现出来的对某情境所采取的认知角度。例如,[COMM ERCIAL EV EN T]这一框架大致包括四个要素:buyer、seller、goods、money。下文两个句子就通过不同动词的选择对同一情境采取了不同的视角。

例1:John bought a shirt f rom Tom at10dollars.

例2:Tom sold a shirt to John at10dollars.

例1是从buyer的角度来描述这一商业活动,例2则是从seller的视角来表征同一问题的。

二、认知语言学研究的三假设

在对语言的基本看法上,认知语言学持有这样一些假设:①语言能力是人的一般认知能力的一部分,因此语言不是一个自足的系统;②句法不是语言的一个自足的组成部分,而是跟语义、词汇密不可分;③语义不仅仅是客观的真值条件,还跟人的主观认识密切相关。显然,这些基本假设跟生成语言学的基本假设是对立的。国外持这种假设的认知语言学家主要有George Lakoff、Charles Fillmore、Ronald Langacker、G iles Fauconnier等。[5]语言学家William Croft和D.Allan Cruse最近概括出与此较为相当的三个假设:语言不是一种自主的认知能力;语法就是概念化;语言知识源自语言运用。[6][7]本文将主要依据后者并对其作一介绍。

(一)假设一:语言不是一种自主的认知能力

语言不是一种自主的认知能力(Language is not an autonomo us cognitive faculty)。这也显然与生成语法中的著名假设———语言是一种自主的(或曰天生的)认知能力或模块,与非语言认知能力是相互分离

的———相对立。由假设一可以推断出两个结论:一是语言知识的体现(rep resentation )与其他概念结构的体现本质上相同,因为语言知识(意义和形式的知识)从根本上说就是概念结构。认知语言学家认为,不仅语义体现是概念结构,句法体现、形态体现和语音体现也是概念结构。虽然语音是物理实体,话语及其形式结构也是物理实体,但人们必须说出并理解语音和话语,而且说出并理解语音和话语的过程均涉及到心智(t he mind )。所以,语音和话语既是控制言说与理解的各种认知过程的输入,也是输出。二是人类运用知识的过程与人类在语言范围外运用的认知能力没有本质上的区别,因为控制语言运用的认知过程,尤其是语言意义建构与传递的过程,从理论上讲,与其他认知能力是相同的。也就是说,大脑中语言知识的构成和获得与其他知识的构成和获得没有明显的差异,而且我们用于说出和理解语言的认知能力与我们用于其他任务(如视觉、推理、运动)的认知能力也不存在明显差异。从认知角度来看,语言是对离散(dis 2crete )且有结构的临时符号串的现实时间(real -time )的感知与产出。

(二)假设二:语法就是概念化

语法就是概念化(Grammar is concept ualizatio n )。这是Langacker 提出的口号,是关于概念结构的更加具体的假设。它认为,概念结构不能简化成一种与客观世界相对应的简单的真值条件(t rut h condition )关系。人类认知能力的一个主要方面就是对所要传递的经验加以概念化,也就是对我们所拥有的语言知识的概念化。而且概念结构的所有方面,包括范畴结构和知识结构,都需要建构。同时,语法性的屈折词尾变化和语法结构在构建所要传递的经验过程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这一假设与真值条件语义学相对立,因为真值条件语义学是按照与客观世界(确切地说,应为客观世界模式)相关的真假值来判定语义元语言(semantic metalanguage )的。

(三)假设三:语言知识源自语言运用

语言知识源自语言运用(Knowledge of language emerges f rom language use )。语义、句法、形态、语音中的概念和结构都是建立于人们在具体的运用场景中对具体话语的认知之上的。这一抽象化和图式化的归纳过程并没有丢失高度具体的语法结构和词义中的规约化的细微差异(conventionalized subtleties )。认知语言学家认为,对于句法行为(syntactic behavior )和语义理解中的细微变异的详细分析可以建立起一种语法模型,既可用于解释高度普遍的语言行为模式,也可用于解释特殊的语言行为模式。在语义学中,这一语法模型以Fillmore 的框架语义学和Cruse 的动态意义建构论为代表。在句法学中,这一假设直接导致基于用法的构块语法,即Croft 的激进构块语法(Radical Const ruction Grammar )的诞生。假设三与生成语法和真值条件语义学中的简约主义倾向(reductionist tendencies )相对立,因为生成语法和真值条件语义学追求语法形式体现和意义体现的高度抽象化与普遍化,而把很多语法和语义现象指认为“边缘

现象”

(perip hery ),并将其排除在研究视野之外。由上可以看出,三个假设既是对认知语言学一贯理论立场的确切重申,又是对认知语言学研究近年来不断深入和拓展所取得成果的新概括。迄今,认知语言学的三个假设在语言学范围内外均产生了深刻影响,其理论思想已分别运用于文学、哲学、政治学、伦理学、心理学甚至数学等领域的分析与研究。正如William Croft 和D.Allan Cruse 指出的那样,“总之,认知语言学具有这样的潜质:既可为认知以外的语

言理论作出贡献,也可为语言以外的认知理论作出贡献。”

[6](P329)三、认知语言学研究的三重心

一般认为,认知语言学有两个研究热点或重心:认知语法(Cognitive Grammar )和认知语义学(Cogni 2tive Semantics )。我们则提出,就目前而言,广义上的认知语言学还应包括另一个重心———隐喻(Meta 2p hor )。

从近二、三十年来我国学者发表的认知语言学论文和出版的认知语言学专著来看,认知语法和认知语义学也自然为热点或重心领域。汉语界学者运用认知语言学原理和方法开展的研究也集中在语法、语义现象上。语法、语义方向的专著主要有沈家煊的《不对称与标记论》,袁毓林的《语言的认知研究和计算分析》、《汉语语法研究的认知视野》,张敏的《认知语言学与汉语名词短语》,石毓智的《语法的认知语义基35第5期 林有苗:认知语言学研究的三路径、三假设和三重心

45湖州师范学院学报 第28卷《语法的形式与理据》等。代表性论文出自戴浩一、谢信一、沈家煊、刘宁生、张伯江、袁毓林等先生。础》、

这些研究的一项主要内容是从概念语义角度讨论汉语中一些语法格式的成因,把语法特点归结为认知原则或象似性原则的作用。英语界认知语法学、语义学方面主要有其代表性人物徐盛桓、王寅、熊学亮、许余龙、文旭等知名学者的相关论文。专著则主要有赵艳芳的《认知语言学概论》、程琪龙的《逼近语言系统》、王寅的《语义理论与语言教学》等。

(一)重心一:认知语法

认知语法试图将概念极(concept ual pole)和结构极(st ruct ural pole)联系起来,对语法的不同范畴、不同层次、不同结构体中存在的现象做出概括性的解释。在各种语法体系中,认知语法显得独树一帜,因为它认为语音学和音位学、句法学和语义学都是语言这个大体系固有的组成部分,按照同样的原则在运行,很难将它们彼此割裂开来。

认知语法在解释语法现象时有两项承诺[8]:①概括性,即尽量找出能概括语言多个层次、多个方面的一般原则。认知语言学认为,人类的一些基本认知原则在语言的各个层面反复地起作用,揭示这些认知原则就能对语法不同范畴、不同层次、不同结构体中存在的平行现象做出概括性的解释,收到以简驭繁之效。概括性是衡量一种语法理论优劣的重要标准之一,也是科学研究的基本目标之一。②认知性,即这种概括要符合已经得到验证的认知心理的规律。例如,认知心理学、发展心理学、心理生理学、人类学都已证明,人在建立范畴的过程中有基本层次范畴(basic level categories)和典型效应(prototype effect s)的存在,证明人有形成意象图式(image schema)的能力;认知神经科学和连通论也有不少关于人脑计算机制的研究成果。认知语言学必须尊重这些得到验证的研究成果。总之,做出的概括要有心理现实性。[5](P29-30)

(二)重心二:认知语义学

认知语义学主要研究词语和概念结构之间的关系。它与传统的真值语义学(t rut h conditional seman2 tics)表现出对意义的不同理解。真值语义学认为,意义存在于客观世界中,语言通过指称客观世界里的物体而获取意义。真值语义学的主要目标是为句子建立真值条件,使得它们尽可能真切地映射外部世界。其结果是意义被视为独立于语言使用者,与语言使用者的理解没有关系。与此相反,认知语义学认为意义不直接反映外部世界,而是反映人对外部世界的认识。语言不是大脑中一个独立的部分,而是认知结构的一个组成部分。

认知语义学的一个主要兴趣是研究语言与空间认知(space concept ualization)之间的关系,更确切地说,是研究空间关系体现在语言中的范畴化。这是因为空间概念是人类认知的关键所在,而认知语义学的宗旨之一恰恰是探索语言所体现的人类认知的空间基础。认知语义学的另一主要兴趣是揭示词素的不同意义之间通过比喻拓展或借代拓展所形成的关系网络。

(三)重心三:隐喻

束定芳曾经指出,隐喻理论也是认知语言学的一个重要研究领域。传统研究把隐喻仅视为一种语言现象,但从Richards开始,隐喻被看作是思想之间的交流(intercourse),语言中的隐喻被认为是从隐喻性思维派生而来的(derivative)。到了Lakoff和Johnson,隐喻更是明确地被看成人类用来组织其概念系统的不可缺少的认知工具。隐喻被定义为通过一种事物来理解另一种事物的手段。现在,隐喻研究者们基本接受了隐喻本质上是一种认知现象的观点。[9](P8)作为该领域用力最勤、成果最为丰硕的研究者之一,束定芳先生曾说,“对隐喻的研究已构成一种专门的学问,我们不妨称之为‘隐喻学’。称之为‘隐喻学’,是要强调它的独立性。”他还明确指出,“现代隐喻学有着自己的研究目标和任务”。[10](P9)王寅先生最近也提到,认知语言学家将隐喻置于显赫的地位,不过一些相关问题仍需进一步做出统一解释。[11](P2)我们认为广义上的认知语言学研究重心应包括隐喻,还基于这样一些事实和考虑。不仅国外著名学者出版了不少隐喻方面的专著,如Lakoff的Women,Fire,and Dangerous Things,Lakoff和Johnson的Metap hors We Live By及其The Philo sop hy in t he Flesh等。国内该领域的一批知名学者如胡壮麟、林书武、束定芳、程琪龙、周榕、王文斌等先生也发表了系列相关论文,并产生了重大影响。束定芳、胡壮麟等

《认知隐喻学》。由此,隐喻的本质、语义特征、认知功能、运作机制等都还先后出版了专著《隐喻学研究》、

得到了深刻的阐述,一个成熟的学科框架也得以基本建立。蓝纯先生新著《认知语言学与隐喻研究》的出

版更是将认知语言学与隐喻之间的密切联系以及隐喻在认知语言学中的核心地位展示无遗。《语言的认知研究———认知语言学论文精选》之编者在前言中指出,国内的认知语言学研究可分三块。其中一块就是从认知的角度对部分特殊语言现象,尤其是隐喻进行研究。《精选》共收有代表性论文30余篇,分5个专题,“隐喻研究”就在其中,并占有重要份量。这也足以显现隐喻研究在整个认知语言学中的特殊地位。

以上是对认知语言学研究的三路径、三假设和三重心的简要概括与梳理。可以说,它忠实地体现了认知语言学的研究视角、研究基础和研究重点。它们之间彼此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映现。而且它们无论在何种意义上说,都代表着一门成熟学科的重要因素。此外,这些对于我们了解该学科的研究进展、把握其未来的发展走向不无启示意义。

参考文献:

[1]Svorou S.The Grammar of Space [M ].Amsterdam :John Benjamins ,1994.

[2]陈治安,文旭.导读[A ].Ungerer ,Schmid.An Introduction to Cognitive G rammar [M ].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1.

[3]Ungerer ,Schmid.An Introduction to Cognitive Grammar [M ].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1.

[4]蓝纯.认知语言学与隐喻研究[M ].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5.

[5]沈家煊.认知语法的概括性[J ].外语教学与研究,2000,(1).

[6]Croft W.Typology and Universals [M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0.

[7]张克定.认知语言学的三个主要假设———《认知语言学》评介[J ].外语学刊,2005,(1).

[8]Lakoff G.Cognitive versus generative linguistics :How commitments influence results [J ].Language and Communica 2

tion ,1991,(11).

[9]束定芳.语言的认知研究[J ].外国语言文学,2003,(3).

[10]束定芳.隐喻学研究[M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

[11]王寅.认知语言学中值得思考的八个问题[J ].外语研究,2005,(4).

The Three Vie ws ,Three H ypotheses and Three

Focuses of Cognitive Linguistics

L IN Y ou -miao

(Faculty of Foreign Languages ,Huzhou Teachers College ,Huzhou 313000,China )

Abstract :Cognitive Linguistics ,founded in t he internatio nal field of t heoretical linguistics in t he 1980s ,is a new school of interp retative linguistics or a new app roach to language p henomena.Based up 2on t he latest related researches carried out by scholars at home and abroad ,we believe t he generaliza 2tions of t he t hree views ,t hree working hypot heses and t hree focuses of such a pop ular major school of linguistics can enlighten us in understanding t he recent p rogress of Cognitive Linguistics and predicting it s f ut ure develop ment.

K ey w ords :Cognitive Linguistics ;views ;hypot heses ;focuses

[责任编辑 陈义报]55第5期 林有苗:认知语言学研究的三路径、三假设和三重心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