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最新部编版)三语上册精品教案附教学反思、作业设计及答案:习作例文我爱故乡的杨梅

(最新部编版)三语上册精品教案附教学反思、作业设计及答案:习作例文我爱故乡的杨梅

(最新部编版)三语上册精品教案附教学反思、作业设计及答案:习作例文我爱故乡的杨梅
(最新部编版)三语上册精品教案附教学反思、作业设计及答案:习作例文我爱故乡的杨梅

习作例文《我爱故乡的杨梅》

【教学目标】

1.交流平台,交流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细致观察会很有收获。

2.初试身手,讲自己对生活的观察,用几句话写下来,和其他同学交流。

3.学习例文《我爱故乡的杨梅》,总结观察的方法。

【教学重点】

通过分析课文,懂得留心、细致观察的重要性,总结观察方法。

【教学难点】

1.学会观察,写下自己观察到的眼中的生活。

2.学会抓住事物特点和运用多种感官细致描写事物的方法。

【教学课时】2课时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交流平台,交流留心所观察到的周围的事物,细致观察会很有收获。

2.初试身手,讲自己对生活的观察,用几句话写下来,和同学交流。【教具准备】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我们这一组课文,都展现了作者的观察能力及细致

的描写观察到的事物的能力,现在,我们也来交流观察,

学习描写观察。

二、交流平台

1.留心观察(课件出示2)

(1)一次平常的探亲之旅,因为留心观察,作者

认识到了一位可爱的新朋友——会搭“顺风船”的翠鸟。

(2)窗前的草地对作者来说再熟悉不过了,但作

者稍加留意,却发现了奇妙的变化。

学生阅读交流,说说从中明白了什么?(课件出示3)留心周围的事物,我们就会有新的发现。

2.细致观察(课件出示4)【设计意图:老师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和小伙伴一起来解决问题。继续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能力。】

(3)翠鸟的美在于它有艳丽的色彩和敏捷的“身手”。

(4)草地的色彩会发生奇妙的变化,原来是因为

蒲公英的花有时张开有时合拢。

学生阅读交流,说说从中明白了什么?(课件出示5)细致的观察可以让我们对事物有更多更深的了解。

3.交流观察方法。

(1)小组同学交流自己平时积累的观察方法,小组长做好记录。

(2)小组派代表做汇报发言,师生评议。

(3)教师小结。

(课件出示6)

一、留心观察周围事物。

(板书:留心观察)

内容(写什么)决定形式(怎么写),作文材料是排在第一位的。作文时无话可说、没的可写,这是最让

人犯愁的事。俗话说得好,巧妇难为无米之炊。那么,

怎样才能使作文有话可说、有话可写呢?方法有若干条,其中学会观察,养成留心周围事物、留心生活的习惯,

是最为重要的途径。法国大作家巴尔扎克曾说:生活,

无非是一堆细小情况,而最伟大的热情就受这些情况管制。

生活本身就是一个百花筒,今日的生活更是丰富多彩,充满七彩阳光的。只要我们注意观察、感受一番,

就会发现周围有许许多多的事物可以入文;只要我们热

爱生活,留心周围的生活,认真地想一想,就会发现生

活中有许许多多看似很不起眼儿的小事,但确确实实是

很好的作文素材。

学会留心观察周围的事物,不是一件太容易做到的事,需要迈好三步:学会跟踪观察、学会定向观察、学

会随机观察。【设计意图:通过展示例句,分析归纳观察的方法和所注意到的问题。学生积累了观察的方法,学会了如何观察周围的事物。】

(课件出示7)

二、多角度全方位观察。

(板书:多角度全方位观察)

所谓多角度全方位观察,就是对指同一事物,或不

变立足点,只变换所观察事物的位置和方向,或站在不

同的观察点上,对一个事物进行或正面看看,或侧面看看,或朝上看看,或朝下看看的细致观察。的确,生活中有很多事物,很难一眼就能全面准确地把握其特点。

从不同的角度观察,会出现不同的视觉形象。我们一定

熟悉“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的诗句所说

明的深刻哲理。为了全方位、准确地把握事物的特点,

就要求同学们学会多角度地观察身边的事物。

(课件出示8)

三、多层次地深入观察。

(板书:多层次地深入观察)

所谓多层次观察,就是对同一事物,立足于不同

的层面,深入其内部进行观察,甚至借助观察仪器。比如:当你看过了小猫可爱的外表,难道你不想再进一步

了解小猫可爱的生活习性吗?的确,只有我们不停留在

对事物的表面或外在特点的认识上,而是立足于从不同

的层面,深入到事物的内部、本质进行细致的观察,才

能够立体地把握事物的特点。

三、初试身手。

1.(课件出示9)

你在生活中观察到了什么?用几句话写下来和同学们交流吧!

2.学生自由书写,教师巡视。

3.小组交流,互相提出修改意见,独立修改。

4.小组推荐优秀作业参与全班交流,师生评议。

5.教师展示例句。

(课件出示10)【设计意图:学会了观察,运用学过的观察方法去观察事物,并写下来,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写作表达能力。】

夏天到了,爬墙虎“噌噌噌”地使劲往上爬,长得

可茂盛了,茂密的枝叶向四面展开,就像给墙披上一身

绿装。它为什么能趴在墙上呢?原来它的藤茎上生满了

无数只小脚,脚上长有六个大头针针头般大小的吸盘,

这些吸盘集零为整,支撑着爬墙虎,使它紧紧粘附在墙上。

(课件出示11)

这条路,是一条车辆的河流。每天一辆辆汽车“嘀

嘀嘀”,满载着各种货物,从城市奔向乡村;一辆辆拖

拉机“突突突”,满载着瓜果和蔬菜,从乡下驶进城市;一辆辆自行车“丁零零”,多少人从这条路上下班。清晨,爷爷和奶奶们在这条路上跑步,打太极拳;晚上,

大姐姐,大哥哥们常到这条路上散步、谈心……这条路

给人们带来欢乐,带来幸福。它像一支神奇的长笛,吹

奏着欢快的乐曲。

(课件出示12)

每年夏天,是荷花塘景色最美的季节。且不必说那

堤岸上的杨柳成行,绿树成荫;也不必说那河边的青草

野花,红绿相映;单这河里的景色,就会使你流连忘返。你看那大片大片的荷叶,绿油油的。有的亭亭玉立,像

一把把绿色的小伞;有的飘浮在水面上,像一块块绿绸子。如果你用手往叶上浇一些水,便立刻形成很多水珠,很快地,又纷纷滚落下去了,有的大水珠还在荷叶上滚

来滚去,舍不得离开,像一颗颗晶莹的珍珠。最引人注

目的是那粉红色的荷花,这儿一朵,那儿一朵的开放着。朵朵荷花也特别大,那大劲儿,是花池子里的任何花也

比不了的。有的是荷苞初绽,大花瓣刚刚裂开,好像有

点害羞,不好意思大胆开放似的。还有的花骨朵含苞未放,像粉红色的大桃子。这样的叶,这样的花,又是这

样的一大片,会使你目不暇接,不知看哪儿的好了。一

阵风轻轻吹来,水面微波粼粼,花叶轻轻摆动,真是婀

娜多姿,好看极了。从花叶之间还可以看见一群一群的

小鱼游来游去,互相追逐,像是在捉迷藏。

【课堂作业新设计】

1.本次交流平台,向我们展示了观察的方法是:__________。

2.翠鸟的美在于和。

3.草地的色彩会产生变化,是因为蒲公英的花

答案:

1.留心观察、多角度全方位观察、多层次深入观察

2.艳丽的色彩敏捷的身手

3.有时张开有时合拢

【板书设计】

学会观察留心观察

细致观察多角度全方位观察

多层次深入观察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阅读例文,分析例文中的观察方法。

2.分析例文,总结观察方法,学会抓住事物特点和运用多种感官细致描写事物

的方法。

【教具准备】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下面我们就以《我爱故乡的杨梅》为例,分析作者的

观察方法和描写技巧。

二、阅读指导:

(一)初读例文。

1.教师范读例文,读前向学生提出思考问题:作者是

从哪几个方面来写杨梅的?找出例文中有关的自然段。

2.指名说。(明确:作者从杨梅树、杨梅果这两方面

写出了对杨梅的喜爱。)

(二)细读例文。

1.作者是怎样描写杨梅树的?从文中勾画出有关的语

句并理解。

(课件出示14)

细雨如丝,一棵棵杨梅树贪婪地吮吸着春天的甘露。它们伸展着四季常绿的枝头,一片片狭长的叶子在雨雾中

欢笑着。

交流:这一段中描写杨梅树样子的话有几句?作者用

了什么写作方法?

(写了两句话。作者采用恰当的比喻,把细雨比作丝,把春雨比作甘露。把杨梅树当作人来写,用上了拟人的修

辞手法,形象具体地突出杨梅树在雨雾中旺盛生长的样子,也让我们感受的作者对杨梅的爱。)

1.作者又是怎样描写杨梅果的?他从几个方面来写

出了杨梅果的可爱?

(例文是从形状、颜色、味道这三个方面写出了杨梅

果的可爱。)

根据学生的回答,随机指导学生学习杨梅的外形、颜色、味道。

(课件出示15)

(1)杨梅的外形:杨梅圆圆的,和桂圆一样大小,

遍身生着小刺。

作者是怎样把杨梅形状的特点写具体的?

(作者为了把这一特点写具体,并不是单一的只描写

杨梅的形状,而是同桂圆进行了比较。通过比较,可以使

我们感觉到像真的看见了一颗杨梅,更生动、更直观、更【设计意图:巧妙地设计问题,启发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从文中找信息的能力。】

【设计意图:通过阅读短文,总结作者的描写方法。学会抓住植物的特点:外形、颜色、味道写的方法,为习作打下基础。】

形象。)

(2)杨梅的颜色:(课件出示16)

①杨梅的颜色由生到熟是变化的:杨梅先是淡红,随

后变成深红,最后几乎变成黑的了。

作者为了把杨梅颜色的变化写清楚,抓住了杨梅颜色

变化先后顺序的词语(“先……随后……最后……”)。

指导学生根据自己带来的水果,用上“先……随后……最后……”来说一说。

②杨梅果肉及汁水的颜色:你轻轻咬开它,就可以看

到那新鲜红嫩的果肉,嘴唇上舌头上同时沾满了鲜红的汁水。(课件出示17)

③教师小结:这一自然段从杨梅果的外面写起,写出

了颜色的变化,然后从外到内,又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果肉

及汁水的颜色。作者按一定顺序写出了杨梅颜色的变化,

既具体又可爱。

(3)杨梅的味道:(课件出示18:最后一个自然段)

①这一自然段写出了杨梅味道的特点是又酸又甜,熟

透了就甜津津的。

②这一自然段共 4 句话。第一句讲杨梅由生到熟,味道由酸到甜。第2至第4 句写“我”小时候由于贪吃杨梅,牙齿被酸倒了的事。

③作者在这一段中为把杨梅味道的特点写具体,用“我”小时候贪吃杨梅,牙齿被酸倒的实例加以证明。(这样写,读后让人感到亲切、真实,我们也好像同作者一起

品尝到了杨梅那惹人喜爱的味道。)

三、总结写法。

思考:作者为什么能把杨梅的形状、颜色、味道的特

点写得具体生动呢?

教师引导明确(这篇文章之所以写得具体生动,亲切

感人,其中最重要的一个原因是作者对杨梅按一定顺序、

抓住特点进行了细致的观察。不仅观察了杨梅树,而且观

察了杨梅果,不仅观察了杨梅的静止状态,而且留心了杨梅的发展变化,不仅用眼看,用手摸,而且还放到嘴里品

尝了。因此,同学们在今后一定要注意留心观察,学习作

者这种观察事物的方法。)(板书:观察和描写方法:一定顺序、抓住特点)

其实很多时候在观察东西时,我们也应该用上观察的

五件宝:眼看、手摸、嘴尝、耳听、鼻闻。这样我们就可以把东西写得生动具体了。(板书:眼看、手摸、嘴尝、耳听、鼻闻。)

四、课堂练笔。

1.让学生拿出自己所带来的水果,用上观察五件宝进

行观察,并按一定顺序把这样水果的形状、颜色、味道说

清楚。

2.指名试说,师生共同评议。

3.教师再次明确要求。

(1)要按一定顺序写出水果的特点,从而表达自己对这种水果的喜爱之情。

(2)把要说的话写下来,怎么想就怎么说,怎么说就怎么写。

4.学生动笔写。

5.写后集体评议。

(1)请习作者上台朗读,其他同学边听边想:这篇习作好在哪儿?这篇习作的写作技巧有何借鉴之处?你对习

作者有何建议?

(2)交流听后感,对习作进行评析。

五、课后作业。

1.找到习作中写得好的地方与同学分享。

2.删除与习作无关的地方,补上需要增加的内容。【设计意图:进一步巩固和强调描写杨梅的方法,为练笔做好充分准备。】

【课堂作业新设计】

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我爱这土地》阅读延伸:艾青《复活的土地》赏析

阅读延伸:艾青《复活的土地》赏析腐朽的日子 早已沉到河底, 让流水冲洗得 快要不留痕迹了; 河岸上 春天的脚步所经过的地方, 到处是繁花与茂草; 而从那边的丛林里 也传出了 忠心于季节的百鸟之 高亢的歌唱。 播种者呵 是应该播种的时候了, 为了我们肯辛勤地劳作 大地将孕育 金色的颗粒。 就在此刻, 你——悲哀的诗人呀, 也应该拂去往日的忧郁, 让希望苏醒在你自己的 久久负伤着的心里: 因为,我们的曾经死了的大地, 在明朗的天空下 已复活了! ——苦难也已成为记忆, 在它温热的胸膛里 重新漩流着的 将是战斗者的血液。

1937年7月6日沪杭路上 ========================================================= 赏析: 1937年7月6日,艾青在沪杭路车厢里写下这首《复活的土地》,诗人预言伟大的抗日民族解放战争即将来临。他的预言得到了证实,第二天在古老的芦沟桥响起了划破历史长空的槍声。 《复活的土地》虽不足三十行,却是一首真正意义上的大诗。诗人以浑朴如椽的大笔,纯净而庄重的语言,将一个受尽凌辱的伟大民族正在觉醒奋起的姿态和精神,以及诗人自己“拂去往日的忧郁”与苏醒的大地一起迎接战争的欢欣和誓言,如铭刻碑文似的简洁而深刻地构勒了出来。 诗人真切的预感,源于他心中关注民族命运的激情。多年积郁在胸中的伤痛、忧患和期待,使他的全身心体验到了历史风云变幻的最细致而敏感的神经。他发现了曙光似的预兆。法国散文大家蒙田把预兆或预言这种现象称之为“内心騷动的影象”和“神圣的灵感”。艾青也说过,预言是“照亮灵魂的火花”,这一闪的火花使他发现了别人还没有看见的新事物。 一首大诗,如一条泱泱大河,因为它深沉和宽阔,常常显得异常的平稳和浑厚,听不到流动的声音,更没有闪动的浪花,它的流动所形成的姿态是整体的,自自然然的。《复活的土地》就具有这种深沉而巨大的艺术审美的气韵和冲激心灵的力量。它的语言可以说是素净的散文的,几乎没有什么形容词,因为任何细碎的形容词在这首诗里都必然地显得太小太浅,就连诗人久久负伤的心和多年遭受的屈辱和苦难,都毫不犹豫地一笔拂去了。然而我们展读这首诗,平静而庄重的词语,仍让我们强烈地感到震撼心魄的不可抗拒的艺术魅力,他所显示的气韵与节奏,是那些简单的打击乐器般的脚韵无法办到的,它是宏大的交响乐章。它是一个民族赤热的胸膛和复活的土地深处血的漩流和脉息。 从字面上看,《复活的土地》的前三节,是诗人在车厢中眺望青葱的原野时在心中引起的感触,诗人看见繁花和茂草,听见丛林中鸟的歌唱,他祝愿播种获得金色的颗粒,情境是十分的恬静。然而诗人决不是以观赏的闲情描写田园风光,它的每一行素白的文字,都显示着历史的深度和那个时代特有的动荡的气息,预示着土地的复活和民族的觉醒。 有论者把这首诗的艺术特色仅仅归结为象征的手法,显然也是不恰当的,因为它整体地给人的艺术审美力量,绝不是一般的象征色彩,从第一节的四行诗起,语义和意向就是十分

《山水画的意境》优秀教学设计及课后反思

14山水画的意境 素材积累 中国画,简称“国画”。是我国传统造型艺术之一。从美术史的角度讲,民国前的都统称为古画。国画在古代无确定名称,一般称之为丹青,在世界美术领域中自成体系。中国画在内容和艺术创作上,体现了古人对自然、社会及与之相关联的政治、哲学、宗教、道德、文艺等方面的认识。主要是用毛笔、软笔或手指,用国画颜料和墨在帛或宣纸上作画的一种中国传统的绘画形式,是琴棋书画四艺之一。 中国画主要分为人物、花鸟、山水这三个大类;有工笔、写意、等技法形式。 上课笔记 1.知识与技能目标: 把握本文的写作脉络,理清文本思路内容。 2.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对诗词和山水画作品的欣赏,感受山水画的意境;初步理解意境营造是画家追求的艺术境界。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认识意境的本质,培养传统审美情趣;从品味意境,享受意境,到用笔墨大胆、自由地表现意境。

重点:过程与方法目标; 难点: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讨论法、演示法、自主学习法、合作探究学习法。相关课件。

一、情景导入生成问题 同学们,在阅读众多文人雅士的诗赋佳作时,不难发现写山水之情、归隐之乐的诗词数不胜数,如陶渊明《饮酒》:“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李白《望庐山瀑布》:“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今天我们就来探讨一下山水诗与山水画的意境。让我们跟着李可染一起,认识意境的本质,培养传统审美情趣。 二、自学互研生成新知 步骤一知识梳理夯实基础 1.文学常识 作者简介 李可染(1907—1989),江苏徐州人。中国近代杰出的画家、诗人,齐白石的弟子。李可染自幼即喜绘画,13岁时学画山水。43岁任中央美术学院教授,49岁为变革山水画,行程数万里旅行写生。72岁任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中国画研究院院长。晚年用笔趋于老辣。擅长画山水、人物,尤其擅长画牛。 2.生难字词 (1)字音 惆怅.(chàng)真挚.(zhì)渲.染(xuàn) 胸.有成竹(xiōng) 朝朝暮.暮(mù) 浮光掠影.(yǐng) (2)词义 【胸有成竹】强调画家作画前,对于所画的对象已经有了整体把握,非常熟悉。 【身临其境】亲自到了那个境地。 【浮光掠影】比喻印象不深刻,好像水面的光和掠过的影子一样,一晃就消逝。 步骤二整体感知走进文本 1.朗读指导。 反复诵读,仔细揣摩诗词意境,使自己能进入语境,仔细体会山水画的意境并得出自己的心得体会。 2.熟读课文,归纳文章层次结构。 第一部分(1~4):提出“意境”这一概念,并解释“什么是意境”; 第二部分(5~10):论述获得意境的方法,即通过深刻观察对象以把握住对象的精神实质,激发出绘画者本身的思想感情并融于作品之中。此外还谈到想要表达出意境,还需要与其相互依附的山水画要素,即意匠。

《竹石》教案设计及教学反思

《竹石》教案设计及教学反思 《竹石》教案设计及教学反思教学目标1.学习郑燮的《竹石》,理解诗中“咬定、青山、立根、原、破岩、千磨万击、坚劲、任尔”等词。2.能用自己的话解释《竹石》,体会竹子立场坚定、决不动摇、不向困难低头的品质。3.了解诗人郑燮,联系他的生平事迹体会诗中表露的诗人不向恶劣环境和世俗低头,坚忍不拔、刚毅正直的胸襟。重点:体会竹子立场坚定、决不动摇、不向困难低头的品质。难点:体会诗中表露的诗人不向恶劣环境和世俗低头,坚忍不拔、刚毅正直的胸襟。教学过程一、导入:1.启发谈话:同学们你们发现我们漓江边用来防水土流失而种得最多的植物是什么吗?(竹子)除了江边还有那里也可以呢?请看下图。(展示2-6幅的幻灯)2 .观察比较竹子的样子和生长环境你觉得那个地方的竹子生命力最顽强?(学生讨论)我们古代有一个的大书画家也觉得长在石头上的竹子生命力最顽强。你们想进一步了解他是谁吗?3 .说到诗人郑燮,他还有一个比他的名“燮”更有名的号——板桥)你想了解郑板桥的故事吗?4.请品味清代著名的书画家、文学家。(展示幻灯7)故事:一天,郑板桥听说镇江江心有座焦山,风景优美,栽了许多竹子。于是他每天逛竹林,摊开纸作画,画上留下了许许多多竹的形象。那一竿竿墨竹翠茎葱葱,枝叶扶疏,配上一两块清奇古怪的石头,题上几句妙趣横生的诗文,让人耳目一新。郑板桥人称“诗书画三绝”,特别是他画的竹兰、山石,形象逼真,姿态万千。留下了许多名画——竹石图、丛竹图、墨竹图、兰竹芳香图……5.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他的一首题写在竹石图上的诗。二、指导朗读1.学生先自读古诗。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诗句。2. (展示幻灯8)先听读——跟领读——齐读,感受诗中抑扬顿挫的读法。3.抽一个同学到小黑板用斜线画出停顿。指导读准节奏。(二二一二停顿)4.请个别读再抽同学评价。请男女分开读,比一比效果。三、理解诗题。板书:竹石竹石,扎根在石缝中的竹子。四、集体交流,理解诗意。边分析边打板书(幻灯9)(一)“咬定青山不放松”1.这个“咬”字让你想到了什么?抓住一个“咬” 字,想象竹根盘根错节的模样,想象竹根牢牢扎根在山石间的情景。你还能想到用其他词来形容吗?(如“抓、攀”等。)“咬”:像用牙齿咬住一样,极为有力,充分表达了劲竹的刚毅性格咬定:这里形容竹根牢牢扎根在青山上,如同咬住一般。2.学生朗读诗句老师边画山、竹表现其牢牢扎根在山石间的情景。(二)“立根原在破岩中”1.理解“ 立:站立,扎根。立根(把根扎在……)”。讨论交流:“破岩”是什么?体会竹子生长环境的艰险、贫瘠。破岩:山岩的裂缝处。2.通过朗读表现竹子生长环境的艰险、贫瘠。3.把一、二两句诗联系起来读,你又读懂了什么?欣赏《竹石图》(幻灯6和5)初步感受竹子坚韧顽强的精神,为下文的学习做好铺垫。在自学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语读读议议,展开想象,再现竹子牢牢扎根在山石间,不怕艰险、顽强生长的情景,深入体会竹子坚韧顽强的品质。(体会竹子虽然生活在艰险贫瘠的地方,但依然坚强地生长着,让人佩服。)4.用一个词来形容这立根破岩、咬定青山不放松的竹子。(坚韧不拔。)5.朗读,读出竹子的坚韧。6.读着读着,你对这样的竹子产生了怎样的感情?(肃然起敬。)7.朗读,读出对竹子的崇敬之情。8.这两句诗中用了一个“咬”字,极为有力。充分表达了劲竹的刚毅性格。“立根原在破岩中”表明了劲竹对生活条件并没有过高的要求,显示出它的生命力极强。9.请学生用自己的话说说诗意。这两句诗的意思是:牢牢咬住青山决不放松,竹根扎在破碎的山岩之中。(三)“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1.请自读诗句给这两句诗找出多音字在书上注音,并理解。“磨”是读mò “磨——磨砺、磨难、困难” “还”是读hái“还是”“劲”也是多音字在此处是形容词只有读作“jìng”才符合作者的真实意图。“劲”指竹子“挺拔有力、威武挺立””“坚”是“坚强不屈、坚韧不拔”的意思,坚劲:坚定强劲。击:打击任:任凭。任尔:随你。尔,你。2.竹子不屈服于哪些?在交流中理解“千磨万击” “东西南北风”3.想象竹子遇到的磨难、打击,并用自己的话说一说。4.这两句进一步写出了恶劣环境对劲竹的磨练以及它不屈不挠的精神。“千磨万击”、“东西南北风”,指的是无数的磨难,恶劣的环境。面临着如此多的磨难,进一步表现出了不

教学设计和反思

《我们的田野》教学设计和反思 汪树德 教学目标 情感与体验: 在演唱表演中,学生能够体会歌曲中旋律美、歌词美,学会创造美。由此培养热爱祖国的美好心灵和真挚的情感。 知识与技能: 学生基本能以优美抒情的声音有表情地演唱歌曲《我们的田野》。 过程与方法: 通过听、讲、唱、演相结合互贯通,提高学生音乐的听觉、演讲、歌唱、表演的综合能力。 重点:学生基本能以优美抒情的声音有表情地演唱歌曲《我们的田野》。 难点:03 53 | 05 12 | 教学过程 交流互动——发现美 请学生介绍一下自己的美丽的家乡。 (设计意图:通过交流学生可以发现自己家乡的美,并能够表达自己家乡的美。) 一、图片导入——感受美 让学生感受各个不同家乡的美。 师:有位作者用歌声唱出了自己美丽的家乡,我们来听听是怎么唱的? (设计意图:通过欣赏各个不同的家乡美,让学生一开始就感受美。) 揭示课题:《我们的田野》 二、学唱歌曲——体会美 1、朗读歌曲。 提问:这首歌曲中描绘了怎样的田野风光(学生交流) 《我们的田野》是一首描写田野美好风光的歌曲,歌词写到:美丽的田野,碧绿的小河,巍巍的群山,金色的鲤鱼,成群的野鸭,从远写到近,从静写到动,从地面写到天空,

优美动听的曲谱和生动形象的歌词融合在一起,正如一幅幅美丽状观的山水彩画描绘出祖国山河的无比美丽。 (设计意图:通过朗读学生能够体会歌词美。) 2、教师范唱,学生找出难点, (设计意图:教师的范唱对学生有着直接的影响,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通过演唱让学生感受歌曲的旋律美。) 找出难点:后半拍唱:03 53 | 05 12 突破难点:先将“0”先唱成“空”作辅垫。即0 3 5 3 ,熟悉后,去掉“空”字,按休止符正确的练唱。比比谁唱得更准确。 (设计意图:通过竞赛的方式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 3、加入歌词,完整演唱 A 跟琴演唱一遍 B分六小组自学歌曲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发挥学生的才华,鼓励学生互相帮助,互相促进,增强学生团结合作的精神。) 随伴奏轻声演唱 巩固歌曲:分小组唱、个人演唱、男女演唱——评价方式:教师评价,学生自评、互评。 (设计意图:通过成就的评价与总结,学生能够在评价过程中互相学习,学会如何评价,如何调整自己的言行,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4、歌曲的处理 这是一首很美的歌,我们要怎么样才能唱好它呢? 生:优美、抒情、轻声演唱 学生基本能以优美抒情的声音有表情地演唱歌曲《我们的田野》。 三、拓展知识——创造美 欣赏郝歌歌舞《非洲我美丽的家园》 郝歌用他的歌声,舞蹈表达自己家乡的美,请同学们也用几个简单的舞蹈动作或者是画画来表现自己家乡的美,发挥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设计意图:创造是发挥学生想象力和思维潜能的音乐学习领域,对于进一步培养实践能力的创新人才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四、小结

教学设计红色的画教学设计教学反思(终审稿)

教学设计红色的画教学设计教学反思 公司内部档案编码:[OPPTR-OPPT28-OPPTL98-OPPNN08]

美术教学设计 红色的画 一、教材分析: 《红色的画》是人美版小学美术第5册第6课。本课属“造型·表现”学习领域,学生通过本课学习认识三原色,感受红色使画面产生的美感,使学生开始从盲目、随意地涂抹色彩,到初步的有意识地运用色彩,培养学生色彩美感,激发学生学习色彩的兴趣,提高学画色彩画的积极性。书中用多幅以红色为主的作品,来启发学生联想生活中常见的以红色为主的场面,使学生体会红色特有的魅力,感受红色带来的热烈、喜庆、奔放的美感。 二、学情分析: 本课学习对象是三年级上期的孩子,这阶段的孩子天真活泼,想象丰富,喜欢绘画,学习兴趣高。以前没有系统地学习色彩知识,在运用色彩上都是盲目、随意地涂抹色彩。学习本课后能初步的有意识地运用色彩,只要学生准备好学习用品,一般都能顺利完成本课的教学目标,收到良好的效果。 三、教学目标: 1、认识三原色。 2、让学生初步感受和认识红色特有的美感,增强对色彩学习的兴趣。 3、能给一幅线描画填上深浅不同的红色,使画面更有层次。 4、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的情感,提高对色彩美的感受能力。 四、教学重点:认识三原色、初步感受红色特有的美感。 五、教学难点:深浅不同的红色在画面上的运用,使画面更有层次。

六、教学策略、方法: 1、模式结构:“启发·创新” 流程:设情激趣—探究学习—艺术实践—评价拓展 2、方法、策略:通过课件出示红色的物体、红色的画,让学生充分地感受到了红色给人热烈、欢快、温暖的感觉。通过填色游戏,激发学生学习色彩的兴趣。通过两幅范画的对比、分析,使学生感受到红色的邻近色的美丽,知道画红色的画不仅要使用纯红色,而且还要运用好红色的邻近色,使画面更有层次。由于本课的教学内容比较多,教学难度比较大。因此,为了突出重点,节省作画时间,教师先准备好学生作业用的线描画,让学生直接涂颜色,这样就能顺利完成本课的教学目标,取得较好的效果。 六、教学准备: 1、教具:教科书、色卡纸、课件、范品2幅、学生作业用的线描画。 2、学具:水彩笔、油画棒、水粉等着色用具。 七、教学过程:

《画》的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

一年级上册《画》教学设计 曹佩荣 教学目标: 1、认识11个生字,会写4个生字、认识“辶’’偏旁。 2、知道“远”和“近”、“有”和“无”、“来”和“去”是意思相反的词。 3、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懂得这首诗讲的是一幅山水画。 教学重点:识字、写字和练习朗读。 教学难点:了解诗意。 教学准备:生字卡片。 教学过程: 一、诵读儿歌,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从开学到现在,我们学过一首古诗《鹅》,让我们一起来背诵一下吧!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另一首古诗《画》。板书课题。 二、初读古诗,整体感知,认读生字 1、引导学生整体观察图画,由远到近地观察,说说图上画了些什么。学生自由回答。 2、方法多样,学习生字。首先,学生自由读,要求读准每一个字的字音,遇上不认识的字就请拼音朋友帮忙拼一拼,多读几遍。最后,教师出示生字卡片,学生开火车读。

三、诵读古诗,展开想象,体会感情 这一步是教学的重点,教师引导学生通过多种形式的读,想象诗中描绘的美好画面,感受画的美,语言文字的美。 1、学生自由读诗,选择自己最喜欢的一行多读几遍,并读给同桌听,这里教师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学生兴趣盎然地读诗。 2、根据学生学习的情况调整教法,学生喜欢读哪一句,就指导学生读好哪一句。导读方法如下: “远看山有色”,师描绘远山:远远看去,一座座青色的山峰连绵起伏,多美呀!谁能把这行诗读得很美呢? “近听水无声”,师述,哗哗的流水从山间流出,请一位同学上台来听流水的声音,其他同学把耳朵贴在书上听一听,能听到流水的声音吗?为什么?(画上的水)。那么,这一行该怎么读呢? “春去花还在”,师述,春天到了,百花盛开,现在春天过去了,花怎么还在开放呢?(画上的花)。谁能把这一句读好呢? “人来鸟不惊”,师述,枝头上站着一只可爱的小鸟,咱们来跟它打个招呼吧。请一个同学上来,和下面的同学一起说:“嗨,小鸟,你好呀!”哎呀,小鸟不理我们,这是怎么回事呀?(画上的鸟)。谁会读这行诗? 3、指导学生把整首诗连起来读好。指名读,齐读,看图读,引读。 四、趣味练习,书写生字 指导书写“来、去、水、不”

我爱这土地比较阅读

我爱这土地比较阅读 SANY GROUP system office room 【SANYUA16H-

阅读《树》,然后答题。 树 艾青 一棵树,一棵树 彼此孤离地兀立着 风与空气 告诉着它们的距离 但是在泥土的覆盖下 它们的根伸长着 在看不见的深处 它们把根须纠缠在一起 (1940年春)1.作者艾青,原名_____,现代着名______,他出版的第一部诗集是 《________》。他的诗作运用________化的________诗体,抒发思想感情,语言朴素清新。 2.这首诗的写作背景是________年春天,那时正处于抗日战争艰苦的相持阶段,中华民族正日益走向精神的________。 3.对这首诗赏析不当的一项是() A.《树》的开头“一棵树,一棵树”,采用反复的手法,着意强调和突现一棵棵“树”的形象。 B.“彼此孤离地兀立着”反映了中华民族遭受凌辱的精神受到扭曲的现象。

C.诗的第二段,由“彼此孤离地兀立着”的形象,进行相反联想,慧眼独具,“在看不见的深处”,看到“它们把根须纠缠在一起”。 D.“根须纠缠在一起”象征中华民族正在团结并凝聚成坚强的力量。 E.这首诗采用的是“比”的手法,是把具体的人和物相比。 4.对这首诗的艺术特色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是一首托物抒情的诗,诗歌以点带面,小中见大,在冷静的客观描述之中,寄寓了丰富的思想内容。 B.这首诗运用象征手法,用树的生存景观象征了当时的社会景观,两种景观相通的纽带是表面上孤离兀立,实质上团结一致。 C.“风与空气/告诉着它们的距离”运用拟人的手法,把一种看不见、摸不着的关系写得生动可感,而且人格化。 D.全诗用具体可感的形象,表现极丰富的生活内容和思想感情,给人以多方位、多层次的启示,留下了广阔的想像空间。 参考答案 1.蒋海澄诗人《大堰河》散文自由 2.1940觉醒 3.E 4.D 诗歌阅读《我爱这土地》 我爱这土地 艾青 假如我是一只鸟,

部编人教版语文一年级下册第二单元教学设计教案含教学反思

第1课吃水不忘挖井人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正确认读本课“吃、忘、井、村、叫、毛、主、席、乡、亲、战、士、面”等十三个生字,会写田字格里的“吃、主、住、以、叫、江、没”等七个生字。 2.能力目标: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能在朗读中表达出对毛主席的崇敬之情。 3.情感目标:理解课文内容,初步懂得饮水思源的道理。 教学重点:识字,写字,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感悟饮水思源的道理。 教学课时: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能认识“吃、忘、井、村、叫、毛、主、席、乡、亲、战、士、面”13个生字,学会“吃、主、住、以、叫、江、没”7个生字。 2.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教具准备:生词卡片、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激趣,引入新课。 师:同学们喜欢听歌吗?现在我们就来听一首好吗?(播放歌曲《太阳最红毛主席最亲》) 师:说说你都听到了什么? 生:听到了毛主席。 师:你知道毛主席是什么人吗? 生:他是我们国家的主席…… 师:简介毛主席生平及主要贡献(课件展示),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关于毛主席的文章。(板书课题:吃水不忘挖井人)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师配乐范读课文,同学们边听边想,毛主席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2、自读课文,学习生字。 (1)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读课文,同时用曲线在文中标出生字词。 (2)同桌交流,再读课文,扫除字词障碍。(自读、小组读、分段读) 三、记忆字形,指导书写。 1、检查生字的自学情况 (1)出示生字卡片,“吃、忘、井、村、叫、毛、主、席、乡、亲、战、士、面”指名读。 (2)开火车读,小组竞赛读,评出最佳认字小组。 2、写字。 (1)出示我会写的7个生字:“吃、主、住、以、叫、江、没”,指名认读、领读。 (2)教师范写田字格中的生字,学生书空。 (3)学生描红、临写,教师巡视、指导。

《画》教案及教学反思

《画》教案及教学反思 《画》教案及教学反思 课时目标: 1 认识11个生字,认识两个偏旁:走之、竖心旁。 2 朗读课文,体会课文内容,感受美景。 教学重点难点:识记生字。 教具准备:生字卡、课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上课之前,老师给大家准备了几个谜语,看谁最先猜出答案:①麻屋子,红帐子,里面住个白胖子(花生)。②头戴小红帽,身穿大白袍,走路摇摇摆,游泳稳又快(鹅)。接下来这个可要听仔细了:远看山有色,近听水无声。春去花还在,人来鸟不惊。是什么?为什么是画呢?带着这个疑问,我们一起走进课文《画》。 二看图说话 1 图:两个小朋友正在欣赏一幅美丽的图画,那高兴的样子可真让人羡慕,我们也去看看。一分钟时间,请与你的同桌说一说,图上都有些什么? 2 指名说。 (激励:谁能说的完整些?可以由远及近,把看到的都

说出来?谁能运用想象,说的更好些?) 3 点评:刚刚同学们说得好极了。这是一幅美丽的山水画,图上有高山流水,远处有一棵棵挺拔的树木、一座座整 齐的房屋,近处还有美丽的鲜花和可爱的小鸟,美极了! 三识字 1 自由读一遍课文,有不认识的字,我们请拼音朋友帮忙,读准字音。 2 初识生字。 很多同学已经读完一遍了,在这篇课文中有许多的生字 宝宝需要大家认识,请你对照课文下面的生字栏,先看一遍,再从课文中找出这些生字圈出来,读一读、认一认。 3 识字。 课件出示:远近还惊色听无声春人来 ⑴音。指名读、开火车读、齐读。 强调:yuan wu jin jing ting se sheng 的发音 ⑵形。 学了这么多生字,你用什么方法记住它们呢? ①观察偏旁:“远”“近”,说说两个字的相同之处? 有共同的偏旁:走之。例:还… “惊”:左边竖心旁,右边北京的京,合在一起惊惊惊。 ②编字谜:三人日下去春游——春 米上加横竖出头——来

教学设计教案教学反思

教学设计 教学目的: 1、结合具体的生活情境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建立1厘米长度的空间观念。学会用尺测量较短物体的长度,学会初步的估测方法。 2、通过观察、测量活动,使学生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通过比一比、量一量、画一画等操作活动,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自主学习的能力。 3、通过多种活动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体验数学的有用性,培养学生热爱数学的情感。 教学重点:建立1厘米长度的空间观念,使学生学会用尺测量较短物体的长度。 教学难点:在建立1厘米长度观念的基础上,估测出较小物体的长度。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展示台、学生尺、书签。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产生测量需要 师:今天,我们在这里上课用的桌子都是学校前不久刚刚添置的,现在学校还需要添置一批和它一样大小的桌子,你认为需要知道什么呢? 生:要量出课桌的一些长度。 引出尺 设计意图:教师根据低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结合他们已有知识背景,设计富有情趣、直观形象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唤起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引导学生积极主动的投入到思考和探究中去。 二、以生活经验为基础,建立厘米的长度观念 (一)通过对比,认识尺的本质特征 1、投影出示老师用的尺,让学生仔细看看上面有些什么? 设计意图:通过让学生比较老师的尺和学生尺的共同之处,让学生自主寻找尺的本质特征,认识刻度0,刻度线和厘米,实现学生自主认尺的目标。 (二)建立1厘米的空间观念 设计意图:数学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是一种体验数学。教者通过比一比、看一看、想一想、摸一摸、找一找等活动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活动,让他们自己去体验、去获得,从而真切地感受到了1厘米的长度,形成了1厘米长度的空间观念,更好地加深了1厘米的理解。 (三)自主认识几厘米 从刻度0到刻度几就是几厘米比较方便。 设计意图:在学生充分认识1厘米并建立1厘米长度的空间观念的基础上,让学生自主学习认识几厘米。在教学“找几厘米”的过程中,不仅做到了方法的多样而且注意到方法的优化。 三、加强直观操作,体验测量的方法 测量物体的长一般从刻度0开始量,这样比较方便。当然从刻度几开始量也行。 师:小朋友已经学会量书签的长度了,那你能量出这三条线段的长吗?把你量得的结果写在括号里。学生拿出练习纸,量一量。 设计意图:测量三条线段的长,形成认知冲突,使“大约几厘米”的认识成为有意义的接受学习。) (三)自主尝试画线段。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讨论交流中体验测量的方法。教师积极创设主动探索空间,促成学生自主参与学习。首先让学生独立去测量书签的长和宽,通过相互交流,相互补充,学生自

人教版2020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第2课《我爱这土地》拓展阅读新人教版

第2课《我爱这土地》拓展阅读 【拓展阅读1】 现代著名诗人艾青通过歌吟土地,唱出了自己以及全中国人民热爱祖国的歌,表达了那份浓浓的对祖国的挚爱之情。同是歌唱土地,请通读下面的文章,思考作者想表达什么样的情感。 土地 土地宛如慈母,养育并呵护着她的子民。土地的恩泽像她的襟怀一样宽广。 人在土地上世代安居,生息,劳作,繁衍后代;人与土地血脉相连,人的一生不可能离开土地半步。即便你善于奔跑、跳跃;勇于乘帆远航;或是利用人造的铁翅翼翱翔蓝天……但你总归要双脚落地,回归故里。有一股比重力加速度还快疾的乡愁会紧紧攫住你的心灵,有一种比母子连心的力量还厚实的伟力会推动你踉跄回归的步幅! 土地啊……她忠厚、温良、平和、广袤无垠又近在咫尺。她是布衣的一部分,是粮仓的四柱和屋宇的根基。她沉默寡言,但慷慨无疆。仿佛年迈的祖母,又像生育不倦的年轻母亲,只要勤于播种,总会有所收获。土地从不虚伪骗人,从不背信弃义。土地就是土地——一个睿智的永不撒谎的长者。 鸟儿是她最小的女儿,鹰是她四处巡视的卫士,江河小溪是她衣袂上的彩带和珠链,美丽的湖泊是她梳妆打扮的镜子,高山峻岭是她挺拔的脊梁,果实和鲜花则是她爽朗如风的笑靥。 每当战乱暴起。朝代更迭,大纛(dào)(古代军队里的大旗)下英雄和盗贼的面容轮流变换,仿若一反常态的疾风骤雨袭扰着天下苍生……这时候只有土地,只有土地一如既往忠诚如故,只有土地没有背叛并且敞开了无私的胸怀。 当亡魂如风掠过巨大的廊柱和弹痕累累的残垣断壁,腐烂的尸骨覆盖住无边的梦境,只有日月朗照下的土地露出了温馨的微笑。只有烈焰吞噬过的遍地伤者在回忆,在作证……那曾经有过的,和正在失去的,必将在四季轮回般的岁月深处得到喘息和抚慰。 土地总是从一棵草开始。从一粒黄金谷粒上,土地要站起来!黄土高原和茫茫平原要像一位老迈的父亲一样站起来,带着巍峨的庄严神色,荷着一柄千古大锄和朴素如诗的乡谣。一代代人被死亡席卷,一代代人成为死神那冷酷巨掌拍击下的灰烬和齑粉。而土地岿然不动,土地会让被飓风连根拔起的大树重新变成希望的种子,土地也会使遭受雷殛的心灵盟发蓓蕾。 土地最伟大之处是无私的给予。诚实的劳动是向她表达爱意的唯一方式。同时,对土地的诉说是世界上最朴素最神圣的情感——传说、典籍、寺庙、村庄、故人的墓地和青铜雕像上的花环……总有一种神明般的声音占据着人们饥渴的心房,总有一声呼唤保留了最初的感动——那是炊烟般的母唤儿归的声调,在薄暮时分熟识的小路尽头,袅袅环绕。 土地啊,你是人类共同的母亲,母亲中的母亲,你以你的慈爱让我们领受箴言,你以你的宽容让世间所有曾经发生过的一切得到谅解和饶恕!哦,那功勋的喜悦或罪孽的忏悔啊,在土地无边的宁静中终将归于安息。 【拓展阅读2】 太阳的话 打开你们的窗子吧 打开你们的板门吧 让我进去,让我进去 进到你们的小屋里 我带着金黄的花束 我带着林间的香气 我带着亮光和温暖 我带着满身的露水

教学设计及反思以及评语

《20.1.1平行四边形的判定》教学设计 长春高新第二实验学校 杨洪艳

《平行四边形的判定》教学设计 一、教学分析 1.教学内容分析 本节课是华东师大版数学八年级下册第20章第一节《平行四边形的判定》,本节内容主要有平行四边形的判定方法,用平行四边形的判定方法解决实际问题,教材先通过逆命题的猜想,再利用图形验证,最后逻辑证明。教材在知识呈现方式上,尽可能给学生留出思考和探索的空间,尽量结合学生已有的经验,让学生自己思考、探究并归纳出平行四边形的判定方法。 新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在对平行四边形性质认识的基础上,探究并掌握平行四边形的判定方法,学会一些简单的应用,通过逆命题猜想、验证、逻辑推理证明的过程,体验数学研究和发现的过程,学会数学思考的方法。 2.教学对象分析 学生在此前已经学习了平行四边形的性质,掌握了平行四边形的性质的简单应用,学生在此基础上学习平行四边形的判定方法,可以加深学生对平行四边形判定方法的理解,提高学生应用平行四边形判定方法解题的能力。 3.教学环境分析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采取的教学方法主要是教师启发讲授,学生探究学习,坚持二主方针(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让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自始至终处于一种积极思维、主动探究的学习状态。使课堂洋溢着轻松和谐、探索进取的气氛,同时借助实物、多媒体进行演示,以增加课堂容量和教学的直观性。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探索并掌握平行四边形的判定条件:两组对边分别相等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二)过程与方法 1.经历平行四边形判别条件的探索过程,使学生逐步掌握说理的基本方法;并在与他人交流过程中,能合理清晰地表达自己的思维过程。 2.在拼摆平行四边形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即丰富的想象力,积累数学活动经验,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1.让学生主动参与探索的活动,在做“数学实验”的过程中,发展学生的合情推理意识、

《垃圾分类》教案设计与教学反思范文

《垃圾分类》教案设计与教学反思范文活动设计背景 在日常活动中,发现班级有些孩子还有随手扔垃圾的现象,为了让孩子们养成良好的卫生行为习惯,懂得垃圾如何分类,特设计此活动。 活动目标 1.知道垃圾有可回收和不可回收之分,能给垃圾分类。 2.保护环境,养成不乱扔垃圾的好习惯。 3.喜欢并能动手制作陀螺。 4.愿意大胆尝试,并与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5.探索、发现生活中的多样性及特征。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知道哪些垃圾是可回收哪些是不可回收。 教学难点:独立制作出陀螺。 活动准备 剪好的废纸盒若干;彩笔、铅笔每人一支;ppt、挂图。 活动过程 (活动过程的表述不必详细到将教师、学生的所有对话、活动逐字记录,但是应该把活动的主要环节很清楚地再现,即开始环节、基本环节、结束环节、延伸环节。注:重点表述基本环节) 一、师利用声音引起幼儿兴趣 1.师模仿哭声后问:小朋友们猜一猜,是谁在哭? 幼儿自由想象、猜测。 2.师打开垃圾箱在哭的图片提问:小朋友猜猜它为什么哭? 师指名幼儿回答。 3.师再模仿笑声问:又是谁在笑呢?

幼儿回答后,师:是垃圾箱又笑了,它们为什么又笑了呢? 4.幼儿自由议论:师总结出垃圾箱哭、笑是因为垃圾也要分类,如果不分类就会给地球造成麻烦甚至是危害。 二、观看ppt,给垃圾分类 1.师:小朋友,你们知道垃圾该怎样分类吗?(鼓励幼儿大胆发表意见) 2.师播放ppt,小结出垃圾分为可回收和不可回收、有害垃圾三种。可回收的垃圾有:废弃的纸张、如旧报纸、纸盒等,饮料瓶、易拉罐等;不可回收的垃圾有:果皮、坏掉的食物,做饭剩余的蔬菜根等;有害垃圾有废电池、灯管油漆桶等。 3.师出示挂图请幼儿分类:小朋友,刚才我们已经知道了垃圾的种类,老师这有很多垃圾卡片,谁能把它们分一分类呢? 4.师指名幼儿给垃圾分类,及时表扬、鼓励幼儿。 5.师:如果我们随地扔垃圾地球会变成什么样子呢?(指名幼儿表达自己的观点) 师小结:我们都要养成不乱扔垃圾的好习惯,扔垃圾的时候要给垃圾分类,保护我们的环境,保护地球,更要变废为宝,做环保小卫士,老师收集了很多废纸盒,下面我们一起用纸盒做陀螺吧? 三、变废为宝,制作陀螺 师发放废纸盒等材料,和幼儿一起做陀螺。师示范做陀螺后巡回指导,重点照顾动手能力差的幼儿。 延伸活动:师幼一起去户外玩陀螺。 教学反思: 在此次教学活动中,我从幼儿身边最为常见的垃圾入手,让孩子们懂得了垃圾给环境、地球带来的影响和危害,懂得了垃圾分为可回收、不可回收、有害垃圾三种,从而知道应养成不乱扔垃圾的良好卫生行为习惯,同时利用废旧纸盒变废为宝学会制作陀螺。在活动开始时如果我利用图片等对比的形式,让幼儿看图评价讲卫生和不讲卫生两种情形的对比判断,让幼儿评价他人行为对错中将会队自身行为习惯有更好的引导作用。另外在制作陀螺过程中因为个别幼儿动手能力差,如果鼓励幼儿互相帮助会让他们共同提高动手能力及乐于助人的品行。

《坐井观天》教学设计与反思教案

坐井观天》教学设计与反思 二C 吴红梅 教材简析: 《坐井观天》是一篇非常有趣的语言。它以浅显,简单的故事说明了一个深刻的道理。课文主要通过小鸟和青蛙的三次对天到底有多大的争论,来阐述深刻道理:看问题、认识事物,站得要高,看得要全面,不能像青蛙那样犯了错误还自以为是。 学习目标: 1、认识3个生字,会写8个字。 2、能分角色朗读课文,有感情地朗读对话。 3、发挥想象,初步理解寓意。 课前准备: 1、生字卡片 2、小黑板书写词条:小鸟、井沿、回答、弄错、无边无际、抬头、青蛙。 3、多媒体课件 教学重点:课文第4——7自然段青蛙和小鸟的对话。启发学生理解青蛙对天有多大的看法之所以错误的原因。 教学难点:理解“坐井观天”的寓意。 教学时间: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揭示课题 1、背诵识字四中关于认识事物不全面的成语:管中窥豹、坐井观天、一叶障目、不见泰山,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坐井观天这个成语,看看它讲了什么故事?板书课题:坐井观天。 2、理解课题“观”就是什么?“坐井观天”是什么意思? 二、自读课文。要求:标清课文有几个自然段。 三、再读课文。 1、拼读生字,初步了解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2、指名朗读。要求读准字音。 3、全体齐读,完成填空:青蛙坐在(),小鸟落在()。 四、识字教学 1、看插图学习“沿”,理解“井沿”。 2、学习“信、际”,组词并书写。 3、课堂练习。 比一比,再组词。 井()沿()抬()际() 开()没()拍()示() 五、熟读课文:老师读旁白,孩子读小鸟与青蛙的对白。思考:这则寓言,写了小鸟与青蛙的几次对话? 第二课时 一、复习生字,读词语。 二、学习课文。 1、学习第一自然段。 (1)看图,理解小鸟落在井沿上,在插图上指出井沿的位置。 (2)启发学生理解:“落”在句子里是什么意思?

画汽车教学设计及反思

画汽车教学设计及反思 Company Document number:WUUT-WUUY-WBBGB-BWYTT-1982GT

《画汽车》教学设计及反思

《画汽车》教学反思 本课是人美版第一册第十一课,属于造型表现学习领域。这节课是为了使学生通过对汽车的回忆、观察,大胆的把自己所见所闻、所想所思的事物表现出来,从而培养学生造型表现能力和创造能力,使其体验成功的喜悦。整体教学设计力图体现,学生由兴趣出发到回忆生活中的事物,再到概括事物的特征,最后运用这些特征表现自己的创造性想法。 我考虑到一年级儿童注意力集中时间短的特点。以猜谜语导入,培养孩子探究的意识。调动了孩子的积极性,整节课课堂气氛活跃,真正体现了教师主导,学生主体,让学生成为真正的学习主人。课堂伊始,我设计了让学生听音辨车的环节,充分调动了孩子的听觉能力,引发学生的兴趣,创造学生探究学习的气氛。同学们积极踊跃的猜着汽车的名字,看到自己猜对,欢呼声此起彼伏,这样学生很容易对教学内容产生兴趣。在概括汽车特征这一重要环节中,学生在合作探究气氛中讨论不同汽车的共同之处。教师主持学生交流时,多鼓励学生以提升他们的自信心;及时引导学生对汽车特征的概括。教师的适

时演示使学生对汽车特征的总结变的更直观,学生头脑中形成的汽车特征也变的更明确。为了激起学生创新的意识,我让学生欣赏设计师设计的未来汽车、同龄小朋友的作品,特别是教师创作的海陆空多功能汽车,更让学生大开眼界,兴奋不已,激发了学生创作的欲望。 但在教学展示评价方面不足,如课堂随机的一些评价,应该更有实效性,对于学生回答的问题点拨的还不够到位。从学生创作的作品来看,学生独特创意的作品比较多,但表述能力比较弱,老师应给予更多的耐心,以便于他们的审美创作力的培养。

教师教学设计和教学反思评比总结

教师教学设计和教学反思评比总结(获奖名单)为了不断提高教师业务素质和教学水平,落实教学常规,规范教师备课,进一步推动教育教学改革,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教务处于2012年4月举行了“教师课堂教学设计和教学反思评选”活动。此次活动是面向一至六年级全体专任教师的一次征集评选活动,参与面很广。 一、评选情况 本次评选分别上交了64篇课堂教学设计和教学反思。64篇教学设计和反思涉及了语文、数学、科学、英语、体育、音乐、写字、思品等几个学科。按照计划,本次评选共评选出一等奖教学设计和反思各7篇,二等奖教学设计和反思各10篇。四位评委在认真研读、对比每篇教案和反思的基础上,对每一篇教案和反思都给出了一个切合实际的分数。获奖教案分数是取四位评委平均分。 二、获奖名单 幸福镇中心小学教师教学反思评比结果

幸福镇中心小学教师课堂教学案例评比结果

三、活动优点: 此次活动参与面广,教师们对此次活动都非常重视,参与活动积极、主动,教师书写认真、格式基本规范,上交教案及时。具体表现在:

(一)教学设计: 1、教案格式规范,各教学环节齐全;书写工整、图表规范,板书设计合理。 2、教学目的明确、重点、难点突出;教材分析透彻,语言准确,切合教材与学生实际。 3、教学过程比较详细,设计思路清晰;教学方法合适,关注师生互动(有相关活动的安排或说明),注重能力培养;教案中既能体现传授知识的科学性、系统性、又能体现教学方法的灵活性和多样性。 4、课堂容量合适,课堂例题、习题设计合理、典型、切合学生实际;作业布置适当。 (二)教学反思: 1、反思了教法的成功之处与存在的问题。 2、反思了教学中存在哪些失误,哪些不足。 3、对自己教学中存在的不足,基本上想出了更好的策略,对教学环节的改进有更好的设想。 四、存在不足 通过对上交的教学设计和反思的认真查看与研读,发现此次评选活动存在以下几点不足,这是我们今后组织评选活动应该注意的问题: 1、对教学过程的呈现形式没做规定。有的教学过程设计了表格,有的没有设计。 2、对教案的字体和字号也没有做统一规定。

艾青《我爱这土地》课后习题及答案

一、基础知识训练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嘶.哑()汹涌.()喉.咙() 吹刮.()黎.明()腐.烂() 2. 下列各项中关于作者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艾青是我国现当代著名诗人。 B. 1985年,德国授予艾青文学艺术最高勋章。 C. 艾青的诗与祖国和人民的命运息息相关,具有强烈的时代感和现实性。 D. 艾青在狱中创作了名篇《大堰河——我的保姆》,并一举成名。 3. 下列各项中对诗中意象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象征了正遭受苦难的祖国。 B.“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象征着人们满腔的悲愤和激怒。 C.“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象征着人们愤怒的反抗。 D.“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象征着国际力量的援助。 4. 下列各项中对《我爱这土地》一诗赏析正确的一项是()。 A. 全诗以“假如”领起,接着写鸟儿歌唱的内容,并由生前的歌唱转写鸟儿死后魂归大地,最后以鸟儿的形象代之以祖国土地的形象。 B.“嘶哑”的歌喉融入了诗人坎坷的经历和对于这片土地的热爱,在抗战时期悲壮的气氛里,诗人是可以听到“珠圆玉润”的叫声的。 C.“土地”遭受暴风雨的打击,“河流”悲哀着,“风”默默不语,“温柔的黎明”写出了祖国遭受苦难,人民对光明的向往和希冀。 D.“然后我死了,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表达了诗人对土地的眷恋之情,他将自身融入大地,隐含了一种敢于牺牲自我的精神。 二、阅读能力训练 背诵艾青的《我爱这土地》,回答下列问题。 1.“假如我是一只鸟,/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这两行诗作为《我爱这土地》的开头,为全诗定下了怎样的基调? 2. 《我爱这土地》的第二节与第一节有着怎样的联系?把第二节去掉,诗歌主题的表达将会受到怎样的影响? 3. 请简要分析诗中“用嘶哑的喉咙歌唱”的“鸟”的形象。

《石头画》教学设计及反思

《石头画》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本课通过图片、作品的欣赏,引导学生感受奇石的美,了解赏石文化,同时培养学生丰富的联想能力。本课着重根据石头的形状、纹理、色彩等特征,制作一个有趣的石头动物造型,在轻松愉悦的气氛中提高学生的创造能力和动手能力。 学情分析:让学生到生活中收集石头,根据石头的形状、纹理、色彩等特征,制作一个有趣的石头动物造型,学生们天生好奇,富于想象,也未使用石头做材料过,对石头特别感兴趣,小动物又是学生的最爱,课堂上他们很激动,充满新奇感。 教学目标: 认知目标:引导学生感受石文化,学习石头造型的制作方法。 操作目标:根据石头的形状、花纹和颜色,运用颜料、油画棒等材料进行简单的动物造型创作。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以及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传统文化的情感。 教学重点:石头动物造型的制作方法。 教学难点:富有创意和美感的石头动物造型设计。 教具准备:课件、石头作品范作、石头、水粉、油画棒、海绵胶等。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进行小组知识竞赛,复习微课视频重点。(提高学生兴趣和团队合作意识) 揭示课题:有趣的石头动物 二、新授课 1、通过“神笔马良”展示石头画作品,让学生进行观察,小组 讨论,并汇报讨论结果。 2、学生总结制作步骤。(对之前的预习相呼应) 3、复习制作方法(提问学生回答) 4、老师示范操作中的难点。 5、学生根据讲解进行练习。 6、老师对发现的问题进行及时讲解。 7、找一块石头引导学生怎样根据石头的形状和特点来设计形象(突破难点,激发学生想象力)。 三、布置作业 根据自己手中的石头特点进行石头画创作。 四、展评作品 从作品的造型、色彩、创意几个方面进行评价。你最欣赏哪一件石头动物作品?为什么?自评、互评、师评相结合。教师把神笔奖励给作品有创意的同学。 五、拓展 1、欣赏古代石雕图片一件件造型粗犷的古代石雕作品经历数年 风雨的洗礼,今天仍屹立在世人的面前,这些富于“生命力的石头”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