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拿来主义

拿来主义

拿来主义
拿来主义

第8课拿来主义

鲁迅

上课老师:语文组陈芳芳

上课时间:2011年6月23日星期四第二节课上课班级:226

【教学目标】

1、知识教育目标

(1)理解本文的题旨和拿来主义的基本含义。

(2)掌握本文的论证结构,体会鲁迅杂文的艺术特点。

2、能力训练目标

(1)通过阅读和分析本文,训练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2)通过学习本文的论证方法,训练学生的写作能力。

(2)通过学习本文形象、含蓄、幽默、犀利的语言,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3、情感陶冶目标

通过学习本文,加深对祖国改革开放国策的认识和理解,培养学生博大的心胸和远大的政治情怀。

【教学重点】

1、引导学生透过词语的表面,分析其深刻内涵。

2、学习运用生动形象的比喻论证法。

【教学难点】

体会鲁迅先生杂文尖锐犀利、幽默诙谐的语言风格。

【教学方法】引导探究法提问法讲授法

【课时安排】二课时

第一课时 1—4段

一、导入新课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们实行对外开放政策,文化之间的交流也越来越多,于是如何对待外来文化,如何对待中外文化之间的交流,便成了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同学们请设想一下,如果是你,认为应采取怎样的方法和态度对待才是正确的呢?(多方启发,让学生充分发挥)。其实,早在上个世纪30年代,鲁迅先生就曾专门著著名杂文——《拿来主义》,在其中提出了自己的主张。今天我们学习鲁迅先生的《拿来主义》,从中可以受到启发,得到教益。

在学习课文内容之前,让我们了解一下,鲁迅先生写这篇文章(写于1934年6月4日)的背景(结合历史引导学生思考鸦片战争到20世纪30年代历史上发生的重大事情,让学生回答后,教师归纳:

1.从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的清政府,到辛亥革命以后的北洋军阀政府,对外都奉行投降主义路线。1931年“九·一八”事变以后,国民党统治集团依附于美、英帝国主义,为了讨好外国主子,从政治、经济到文化都奉行“送去主义”。 2.美、英等帝国主义操纵着中国的财政经济命脉,控制着中国的政治军事力量,不断对中国进行军事、经济、文化侵略。

3.20世纪30年代,当时国内文化界各种思潮泛滥,在对待外国文化的问题上,存在着一些混乱的认识。有的主张“封建复古”,有的鼓吹“全盘西化”,有的盲目排外,等等。

鲁迅正是针对这种现状,旗帜鲜明地提出了“拿来主义”的口号。

二、鲁迅及其作品简介

鲁迅(1881-1936),浙江绍兴人,祖籍河南省汝南县。中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鲁迅原名周樟寿,后改名周树人,字樟寿,号豫才。“鲁迅”是其投身五四五四运动后使用的一个笔名。

鲁迅写过一首《自嘲》诗,其中有两句为“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这是他一生的真实写照。

1918年5月,首次用“鲁迅”的笔名,发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奠定了新文学运动的基石。五四运动前后,参加《新青年》杂志工作,成为“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主将。1918年到1926年间,陆续创作出版了:

小说集《呐喊》、《彷徨》

论文集《坟》、

散文诗集《野草》

散文集《朝花夕拾》

杂文集《热风》、《华盖集》、《华盖集续编》等专集。

三、检查预习情况

让学生朗读课文,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

自诩(xǔ):自我夸耀。诩,说大话,夸耀。蹩(bié)进,躲躲闪闪地走进。

残羹(gēng)冷炙(zhì):吃剩的饭菜,借指权贵的施舍。

冠冕(miǎn):很体面,有气派。冕,古代帝王的礼帽。

孱(chán)弱孱头(càn):懦弱无能的人。

四、文体知识

(一)本文出自哪部集子?

明确:《且介亭杂文》

(二)本文属什么文体?

明确:本文的文体是杂文(广义上说)。

(三)何谓杂文?有何特点?

杂文是文艺性的社会论文。它兼有政论、文艺两种因素,但以议论为主。

特点:政论性、文艺性、幽默犀利、短小精悍、以小见大、取材广泛。五、研习课文内容

(一)同学们已经预习过课文了,说说看鲁迅的拿来主义是针对什么社会问题而提出的。

明确:继承文化遗产,接受外来文化。提示:别的且不说,单是学艺上的东西,送古董,捧几张古画和新画,送梅兰芳。没有拿来的,文艺不能自成为新文艺。

(二)分析写作思路和课文结构层次。

1、在同学们的朗读的基础上,要求学生思考本文的思路。

师:作者要论说的是“拿来主义”,在文章中,作者还有没有提到其他“主义”?作者对这些“主义”分别持什么态度?

这种先否定或批判错误观点,然后树立自己观点的思路为

破→立

这种先指出对方错误的实质,或直接批驳(驳论点),或间接批驳(驳论据、驳论证);继而,针锋相对地提出自己的观点并加以论证的文体,我们又称它为驳论文。驳论文往往破中有立,边破边立,即在反驳对方错误论点的同时,针锋相对地提出自己的正确观点。

从论证方式看,一般分为立论和驳论两种。立论是对一定的事件或问题从正面阐述作者的见解和主张的论证方法。驳论是就一定的事件和问题发表议论,揭露和驳斥错误的、反动的见解或主张。

驳论是跟立论紧密联系着的,因为反驳对方的错误论点,往往要针锋相对地提出自己的正确论点,以便彻底驳倒错误论点。

驳论文写作有一个思路,那就是:1、列现象,2、示弊端,3、探根源,4、指出路。鲁迅先生的名篇《拿来主义》就依此思路写成。

论证方式:立论、驳论

副板书:驳论文列现象

写作思路:示弊端

探根源

指出路

根据以上思路,我们可将课文分为两部分:

第一段(1-4):破“闭关主义”、“送去主义”。

第二段(5-10):立“拿来主义”。

2、那么作者是如何破(否定)“闭关主义”、“送去主义”的呢?请同学们阅读第1段,思考如下问题:

(1)“闭关主义”是怎么做的?

(2)“闭关主义”是否行得通呢?为什么?

明确:(1)闭关主义的做法是:“自己不去,别人也不许来”,也就是彼此不交流。(2)闭关主义”行不通。因为“给枪炮打破了大门”也就是用武力逼迫,“又碰了一串钉子”。于是排除(否定)了“闭关主义”的做法。

(3)“到现在,成了什么都是‘送去主义’了”。“送去主义”的表现有哪

些?其实质是什么?其危害是什么?为何提到尼采和送媒?论证方法是什么?

明确:课文原句“先是送一批古董到巴黎去展览”;“还有几位‘大师’们捧着几张古画和新画,在欧洲各国一路的挂过去,”“听说不远还要送梅兰芳博士到苏联去,以催进‘象征主义’”。通过与尼采的类比,作者指出“送去主义”的危害——“当佳节大典之际”,我们的子孙“拿不出东西来,只好磕头贺喜,讨一点残羹冷炙做奖赏”,也就是必沦为乞丐。从而用类比论证否定“送去主义”。

正板书:

表现实质危害

闭关主义盲目排外落后挨打破↓先送——一批古董(物)↓↓

送去主义还有送——几张古画(物)媚外亡国、贻害子孙

(举例论证)还要送——梅兰芳(活人)

狂妄自大的尼采

危害→类比论证

中国的“送去主义”(送“媒”)比喻论证

(4)“抛来”和“抛给”有何区别?

讨论,明确:抛来指把无用的东西抛弃掉,或者无代价地送人或施舍,一般不怀有什么不良的动机或目的。是中性词。

抛给指有目的的、带恶意的输出。它犹如“嗟来之食”,意味着轻蔑、侮辱。(三)尖锐犀利、幽默诙谐的语言鉴赏

鉴赏下面语句中加横线的字或词(同时解决课后习题第三题)

1、“还有几位‘大师’们捧着几张古画和新画,在欧洲各国一路的挂过去,叫作发扬国光。”加横线的词语有什么特点?

明确:“捧”何其郑重、恭敬,媚态可掬;几张画“一路的挂”,何其卖力,何其寒怆可笑;“发扬国光”,反语,讽刺不以为耻,反以为荣的行为。

副板书:什么是反语?

反语是一种修辞格。运用跟本意相反的词语来表达此意,却含有否定、讽刺以及嘲弄的意思,这种手法叫做反语。

反语也叫倒反,就是说反话,使用同本语相反的词语来表达本意。

语的作用是产生讽刺性,有时比正说更有力量。运用反语手法,能更好地包含深刻的思想和激昂的感情。

反语的用途主要有:①直接表达禁止和压制时,以反话表达正面的意思。②面对荒谬不硬加驳斥,而是谬上加谬,使其荒唐之处极端放大而达到归谬目的。

③正面语言难以表述强烈情绪时,以此语表达加强效果。④通过颠覆既定习惯,产生幽默。它的主要形式有:反话(正话反说)、反饥(反说正说)、骂话(以写示爱、明褒暗亵)、气话(明褒实贬)、俏皮话(反规则的幽默)等等。)2、“总之,活人替代了古董,我敢说,也可以算得显出一点进步了。”(引导词:“活人”指的是谁?是不是一种进步?为什么?因此,加横线的文字表示什么意味?)

明确:“活人”指的是梅兰芳博士,不是一种进步,因为文章前面有讲到送去的东西,由“一批”到“几张”到“人”,说明自己的东西越来越少,少到“活人”替代了“古董”,说明这种“送去主义”应该否定,因此加横线的文字“进步”是反语,是对媚外求荣、欺世惑众行为的强烈讽刺。

3、“当然,能够送出去,也不算坏事情,一者见得丰富,二者见得大度。”(引导词:究竟是不是见得丰富和大度?为什么?因此“丰富”和“大度”两个词带有什么意味?)

明确:不是。因为作者在举例的时候语带奚落,而且“送去主义”会使我们的子孙沦为乞丐。因此,“丰富”和“大度”这两个词带有讽刺意味。

4、“当佳节大典之际,他们拿不出东西来,只好磕头贺喜,讨一点残羹冷炙做奖赏”。

明确:“磕头”、“讨”和“残羹冷炙”、“奖赏”等词语,形象、深刻地写出了“送”的结果是我们的子孙后代无法立足于世界民族之林。

六、课堂小结

作者对待文化遗产的问题放在历史和现实的背景中加以考察,文章一开始便从“闭关主义”说起,一进而揭露国民党政府在“学艺”上实行“送去主义”的种种媚外求荣,欺世惑众的事实,揭示“送去主义”必然使中国人民更加陷入被侵略,受奴役的悲惨境地。因此,“送去”之外,还得“拿来”。

七、课后作业设计

1、熟读课文

2、思考预习文章下半部分,思考如下三个问题:

(1)鲁迅先生认为到底要怎么拿来?

(2)鲁迅先生在论证怎么拿来时采用了什么论证手法?

(3)鲁迅先生认为拿来后做什么?

八、拓展阅读

印发鲁迅杂文《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采用课外阅读方式,让学生运用课内所学知识分析文章,然后利用其他时间在课上讨论交流,最后老师归纳小结。

九、教学反思

鲁迅《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

高起祥

从公开的文字上看起来:两年以前,我们总自夸着“地大物博”是事实;不久就不再自夸了,只希望着国联,也是事实;现在是既不夸自己,也不信国联,改为一味求神拜佛,怀古伤今了------却也是事实。

于是有人慨叹曰: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

如果单据这一点现象而论,自信其实是早就失掉了的。先前信“地”,信“物”,后来信“国联”,都没有相信过“自己”。假使这也算一种“信”,那也只能说中国人曾经有过“他信力”,自从对国联失望之后,便把这他信力都失掉了。

失掉了他信力,就会疑,一个转身,也许能够只相信了自己,倒是一条新生路,但不幸的是逐渐玄虚起来了。信“地”和“物”,还是切实的东西,国联就渺茫,不过这还可以令人不久就醒悟到依赖它的不可靠。一到求神拜佛,可就玄虚之至了,有益或是有害,一时就找不出分明的结果来,它可以令人更长久的麻醉着自己。

中国人现在是发展着“自欺力”。

“自欺”也并非现在的新东西,现在只不过日见其明显,笼罩了一切罢了。然而,在这笼罩之下,我们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

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虽是等于为帝王将相作家谱的所谓“正史”,也往往掩不住他们的光耀,这就是中国的脊梁。

这一类的人们,就是现在也何尝少呢?他们有确信,不自欺;他们前仆后继的战斗,不过一面总在被摧残,被抹杀,消灭于黑暗中,不能为大家所知道罢了。说中国人失掉了自信力,用以指一部分人则可,倘若加于全体,那简直是诬蔑。

要论中国人,必须不被搽在表面的自欺欺人的脂粉所诓骗,却看看他的筋骨和脊梁。自信力的有无,状元宰相的文章是不足为据的,要自己去看地底下。

学习《拿来主义》的破立之道

鲁迅的《拿来主义》是篇经典的杂文,被多种教材选用。在教学该课时,教师大多重点关注三方面的内容:比喻、对比的论证方法,杂文的语言特点,对待文化遗产的态度。这些内容包含了文章主体部分的论证特色、鲁迅特有的语言风格以及审视事物的正确方法。 《教学参考书》在《拿来主义》这一课的“专题内容解析”中明确中指出,鲁迅这篇杂文在表现方法上一个主要的特点就是运用比喻论证。课后的“问题探讨”中也提出“这篇文章运用形象化、为人们熟知的比喻来阐明深刻的道理,请结合文本,选择一两处进行具体分析”,这些导向使得我们对本文论证过程的关注都停留在了论证方法上,然而论证方法需在严谨的论证结构中才能产生说服力,否则就显得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再仔细深究一下,也许就能看到我们因为教得不够深入而缺失效益:论证方法在什么样的语境下才会产生真正的效果?语言风格既取决于作者的喜好同时也出于文体特征的需要,形式服务于内容,杂文这一文体在内容上最显著的特征是什么?鲁迅要传递这一“主义”,仅仅通过比喻论证就能做到明白易懂、便于接受吗? 所以应该引导学生更多地去关注本文严谨的论证结构,这样才能真正体会到作者逻辑的严密,也才能让学生在平时的写作过程中注意结构章法。 一、先破后立 鲁迅要强力推行这一主义,必须让读者明白三个基本问题,即“拿来主义是什么”,“为什么要推行拿来主义”,“具体怎么做”。这三个方面正是人们认识事物的逻辑思维过程,常规的顺序是先谈是什么(世界观),再谈为什么(论证过程),最后谈怎么办(方法论)。很明显,文章在中间部分提出何为拿来主义,前面依次阐述了闭关主义、送去主义、送来主义的危害,鲁迅违反常规逻辑思维的行文安排,目的和用意何在?这就是“先破后立”。 破是驳斥对方的观点,立是摆明自己的观点,先破后立就是先打破旧有的固定模式,再创造出新的模式,即不破不立。但这并不等同于有破就能立。 “先破后立”这是本文的论证结构,那么“破”为何就可以“立”呢?烛之武在劝说秦穆公时紧扣的一句关键语就是“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这就说明郑国灭亡不代表秦国就可以获利。同样,在《寡人之于国也》中,梁惠王认为自己“移民”的行为相较于那些置民不顾的行为已经是“尽心焉耳矣”,孟子就一针见血地指出这不过是五十步和一百步的区别,否定那些任由饥荒肆虐的君王之举,并不能得出梁惠王的举动就值得推崇。苏格拉底在与人争论哲学问题时,总是通过一个接一个的提问,让对方在否定先前的基础上得出新的答案,直到对方回答最后一个问题时,正好说出他想表达的观点。之所以能如此水到渠成地使人在不自觉中得出结论,是因为问题连贯且有着严密的推进关系。这也正是学生在平时的论述文写作时缺乏的理性思维。所以,让学生明白前三大主义的弊端,不等同于得出推行拿来主义的结论,应该依据文本分析彼此环环相扣、因果相承的关系。 二、以逻辑性看拿来主义的“破” 关于前面的三类主义,作者是这样表述它们的关系的: “中国一向是所谓‘闭关主义’,自己不去,别人也不许来。自从给枪炮打破大门之后,又碰了一串钉子,成了什么都是‘送去主义’了。” 可以分析出:闭关主义(封闭误国)→落后挨打→偷安求和→送去主义 “要不然,则当佳节大典之际,他们拿不出东西来,只好磕头贺喜,讨一点残羹冷炙做奖赏。” 可以分析出:送去主义(谄媚卖国)→国力贫瘠→乞讨苟活→送来主义 这三种主义的关系是前者的失败导致了后者的产生。在对待外来文化的道路上,我们并非没有变通过,只是从不问诊把脉,只会迎合接受,以一种治标不治本、病急乱投医的方式来矫饰痼疾。最大问题就是,这些选择都是被动的,所以“拿来主义”才显得如此迫切。

鲁迅《拿来主义》课文全解

鲁迅《拿来主义》课文全解 导读:鲁迅《拿来主义》课文全解《拿来主义》课文全解 ★课文整体感悟 一、理清思路 全文可以划分为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1~2段)着重揭露“送去主义”在学艺上的表现及其鼓吹者的媚外行径,与一味“送去”针锋相对,提出“拿来”。 第二部分(第3~5段)着重揭露送去者与“送来”者的奴才主子关系,辨明“抛来”与“抛给”的不同,提出“拿来主义”。 第三部分(第6~7段)着重揭露“送来者”的真面目,划清“拿来”与“送来”的界限,提出“拿来主义”的要旨(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 第四部分(第8~10段)批判对待文化遗产的三种错误态度,指出“拿来主义”者对待文化遗产应是“占有”“挑选”和创造,最后得出结论。 可以看出,作者在第一部分着重批判“送去”;第二部分深入批判“送去”,着重批判“送去”和“送来”者的奴才主子关系;第三部分着重批判“送来”。这三个部分以破为主,批判逐层深入。其中第三部分列举“送来”的货色与第一部分列举“送去主义”在学艺上的表现相呼应,文章从“送去”“送来”两个角度证明实行“拿来主义”的必要性,也便于读者对“送去”“送来”加以比较。 文章的前三个部分破中有立。第一部分提出“拿来”,第二部分

提出“拿来主义”,第三部分阐述“拿来主义”的要旨,完整地提出了论点。文章的第四部分,以立为主,立中有破,对“拿来主义”作了正面的分析,对论点用比喻进行正面的、直接的、具体的阐述。 二、领悟内容 在本文中,作者把批判继承文化遗产这个重大问题,精当地概括为“拿来主义”。 1.“占有”,即“不管三七二十一,‘拿来!’”作者批判了那种在旧的遗产面前吓破了胆、无所措手足的“孱头”,也批判了那种为表示自己的“左”而故意毁坏遗产的“昏蛋”,为正确地批判继承文化遗产扫除障碍。 2.“挑选”,即“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作者认为,文化遗产可以分为三种:有益无害的(即“鱼翅”),要“拿来”,而且“使用”;既有毒素又有用处的(即“鸦片”),要吸取、使用它有用处的方面,清除它有害的方面;人民根本不需要的(即“烟枪”“烟灯”和“姨太太”),原则上加以“毁灭”(只留少许送博物馆)。总之,根据人民的利益,“或使用,或存放,或毁灭”。对于那种“接受一切,欣欣然的蹩进卧室,大吸剩下的鸦片”的“废物”,即那种“全盘继承”论者,作者投以蔑视和厌恶。 感谢您的阅读,本文如对您有帮助,可下载编辑,谢谢

拿来主义

拿来主义 教学目标 1.理清文章思路,准确理解本文的主旨,准确把握本文的中心论点。 2.抓住关键词句,品味本文幽默犀利的语言风格,准确理解使用反证、具有讽刺意味的语句。 3.通过诵读、讨论,准确理解文章中各个比喻的含义。学习本文综合使用类比、对比、举例、比喻等实行论证的方法, 4.树立准确对待外国文化、中国传统文化的态度,掌握准确对待外国文化的方法。 教学重点 1.理清文章思路,准确理解本文的主旨,准确把握本文的中心论点。 2.抓住关键词句,品味本文幽默犀利的语言风格。 教学难点 准确理解文章中各个比喻的含义。 教学课时 三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考考你:教师描述节日的来历或节日的习俗,学生说出节日的名称。 有人记得圣诞节、万圣节、情人节,却记不清楚端午节、重阳节;有人喜欢坐在肯德基、麦当劳里享受美国快餐,却很少去品味粽子、元宵的味道;有人喜欢看韩剧,成为哈韩一族,却难得去看看京剧,欣赏一下唐装。面对众多的外来文化,我们应该怎样做?早在70多年前,就有这样一位思想的伟人为我们解出了答案。今天,就让我们就一起来拜读一下鲁迅先生所作的《拿来主义》,想一想我们应该如何对待传统文化、如何保护好传统文化。 二、字词预习检查 礼尚往来自诩(xǔ)残羹冷炙(zhì)冠冕(miǎn) 孱(càn)头玄虚国粹 三、作者简介 鲁迅,原名周树人,浙江绍兴人,是我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他一生有大量的创作,对我国现代文学的发展有巨大的影响。作品主要有短篇小说集《呐喊》、《徬徨》、《故事新编》;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以及大量的杂文集,如:《坟》、《而已集》、《二心集》、《华盖集》、《南腔北调集》、《且介亭杂文》等。 四、写作背景 《拿来主义》最初发表于1934年6月7日《中华日报》副刊《动向》,署名霍冲,后由作者编入《且介亭杂文》。 当时,国民党反动派对外实行屈膝投降的卖国政策,对内采取高压政策,实行反革命的军事“围剿”和

拿来主义经典导学案及答案

《拿来主义》导学案 编写人:刘涛审核:高二语文组编写时间:20XX年10月8日 班级:组别:组名:姓名: 【学习目标】 1、整体把握全文结构,全面理解课文内容。 2、体味论证特色,犀利幽默的语言 【学习方法】 1、品味重点语句。体会杂文语言犀利幽默的特点; 2、领悟全文深刻意义,并能畅谈自己所受到的启迪; 3、联系实际、拓宽思维空间,能客观评论当今社会出现的一些文化现象。【知识链接】 1、走近作者 简历:鲁迅(1881—1936),字豫才,原名周树人,浙江绍兴人。1898年离开故乡考进南京江南水师学堂;后又转入江南陆师学堂附设的矿路学堂。1902年初毕业后被选派赴日留学,先是学医,后为改变国民精神,弃医从文。1930年3月“左联”成立时,被推荐为常委,成为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左翼文化运动的主将。成就: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散文集《朝花夕拾》,杂文集《坟》、《二心集》、《南腔北调集》、《且介亭杂文》,散文诗集《野草》。 评价:中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 2、探寻背景 本文写于1934年6月4日,最初发表在6月7日《中华日报》副刊《动向》上,署名霍冲,后由作者编入《且介亭杂文》。 本文写在中华民族灾难深重的年代。日本帝国主义占领我国东北三省之后,妄图进一步占领华北地区,中华民族面临严重危机,而国民党反动政府顽固推行“攘外必先安内”的卖国反革命政策,对外出卖国家领土,对内实行反革命军事“围剿”和文化“围剿”。一些资产阶级买办文人,甘做“洋奴”,极力鼓吹“全盘西化”,完全否定我国的文化传统,以此对抗革命文化。革命阵营中一些同志在如何对待文化遗产的问题上,存在着种种错误思潮和观念。为了揭露和打击敌人,澄清认识,鲁迅先生写了这篇《拿来主义》,阐明了马克思主义批判地继承文化遗产的原理和方法,提出了实行“拿来主义”的主张。 3、“介亭”二字的由来 一段时间,鲁迅先生住在上海闸北帝国主义越界筑路区域,这个地区有“半租

《拿来主义》

周水娇 学习目标: 1、了解鲁迅的作品、写作背景及杂文的文体特征。 2、梳理文章思路,把握作者对待文化遗产的态度。 3、体悟本文辛辣生动的语言风格、 4、探究文章的论证方法及破立结合的写作手法。 5、联系现实,探讨“拿来主义”在现实社会的意义。 学习重难点: 1、理清文章脉络,把握文章主旨。 2、探究文中写作手法。 学法指导: 反复诵读——梳理——探究——感悟 【知识链接】 1、关于作者。 鲁迅(1881-1936),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1918年5月,首次用“鲁迅”的笔名,发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奠定了新文学运动的基石,五四运动前后,参加《新青年》杂志工作,成为“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主将。鲁迅是20世纪中国的主要作家,对五四运动后的中国文化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是中国现代小说、白话小说和近代文学的奠基人之一,是新文化运动的领导人、左翼文化运动的支持者之一。 2、作品 鲁迅一生的著作包括杂文、短篇小说、论文、散文、翻译近1000万字 小说集:《呐喊》、《彷徨》历史小说集:《故事新编》 散文诗集:《野草》散文集:《朝花夕拾》 杂文集:《热风》;《坟》;《华盖集》;《华盖集续编》《而已集》;《三闲集》,《二心集》;《南腔北调集》;《且介亭杂文》等。 3、背景: 本文写于一九三四年六月四日。“九•一八”事变之后,日本帝国主义把魔爪伸向华北,蒋介石反动统治集团越来越依附英美帝国主义,肆无忌惮地出卖民族利益,讨好帝国主义,从政治、经济、文化艺术方面奉行一条彻头彻尾的卖国投降路线。英美帝国主义除了肆意践踏中国领土主权,疯狂掠夺中国经济资源外,还用腐朽没落的西方文化腐蚀中国人民,反动政府和帝国主义互相勾结,一个“送去”,一个“送来”,中国面临着“殖民地化”的严重危机。长期以来,由于中国政治、经济、文化上的落后,各帝国主义不断输入鸦片、枪炮、香粉、电影及各种小东西进行军事、经济、文化侵略,因而使清醒的青年们对于外来的东西“发生了恐怖”,产生了一种盲目排外的思想,不能正确对待外国的东西。当时上海《文学》月刊正在讨论如何对待“文学遗产”问题,在讨论中存在着“全盘肯定”和“全盘否定”两种错误倾向。鲁迅感到,由于帝国主义的侵略和反动政府的媚外,造成了民族文化的严重危机,同时革命内部在对待中外文化遗产的问题上存在着相当混乱的观点。针对这些情况,鲁迅写了《拿来主义》一文,揭露了帝国主义侵略政策和反动派的卖国罪行,阐明了无产阶级正确中外文化遗产的基本观点。 4、杂文 杂文是一种文艺性政论文。主要指“五四”以来,以鲁迅为代表的那种精辟犀利、带有浓烈的文艺色彩的议论文章。它的形式灵活多样,无论是杂感、短评、随笔、编后、序跋、札记等,只要是富有浓厚的文学性何锐利的议论锋芒,都可以称为一篇好杂文。杂文特点:短小

《拿来主义》读书心得优秀范文5篇

《拿来主义》读书心得优秀范文5篇 《拿来主义》读书心得范文一 拿来主义是鲁迅与1934年写的一篇杂文,收录与《鲁迅全集》 第六卷《且介亭杂文》。 那时候,鲁迅先生居住在上海闸北帝国主义越界筑路区域,这个区域称为“半租借区”。鲁迅先生有很强的民族自尊心,当他看到 外来入侵者携带着他们的文化对中国人民进行洗脑时,写了这篇文章。 《拿来主义》主要针对当时对待外来文化的某些错误态度而写的。他既反对无原则全盘西化的主张也反对盲目排斥和拒绝理解外来文 化的倾向,主张“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我来拿”即“拿来主义”。 其实拿来主义用此刻的话来说就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外来文化,总有他的两面性。在全球化日益加深的今日,文化与文化的 碰撞与交融更为频繁。如果一味否认,就只能落后与世界文化潮流,仅有不断交流,文化才会提高。 在此刻,当中国人喝着可口可了,感受圣诞节的同时,“老外”们也会乐于吃上一顿正宗的中国菜,会在中国菜市场内讨价还价, 会在过年吃着饺子,欣赏京剧。当我们应对新文化时,不做“逃避 主义”,对此视而不见,不当“虚无主义”全盘否认;更不成为“投 降主义”,全盘继承。在外来文化中逐渐将本土文化边缘化,这三 种方式都是不可取的。 鲁迅的“拿来主义“无论何时何地,都正确地指引我们对待文化的态度,在未来的很长一段时间里,我们都要坚定的做一名“拿来 主义者”,让这些文化充实自我,使自我不断提高。

北京奥运会开幕式,向全世界呈现了一幅博大精深历史悠久的中国文化长卷,让所有人感受到了美的震撼,这不就是对“拿来主义”的最好诠释吗无论本土文化还是外来文化,让我们先“不管三七二 十一,拿来!” 《拿来主义》读书心得范文二 鲁迅是20世纪中国伟大的思想家、文学家。抗战时期,有人用 枪杆子对抗敌人的入侵,而他是用笔杆子对抗着外来的侵略和压迫。他有独特的观点和敏锐的视角,他将社会的黑暗,中国前进的方向,中国人的心理变化,刻画的淋漓尽致。他的小说不仅仅能唤醒国人 麻木的灵魂,还为黑暗的天空带来一抹恒久的光明。 在《拿来主义》里,鲁迅描绘了旧中国的“闭关主义”和被枪炮打破了国门之后的“送去主义”。为中国的沦亡而悲愤。香港、澳 门被迫沦为殖民地,“送去”的同时,我们也感受到一些“送来” 之物,可“送来”的竟是英国的鸦片,德国的废枪炮,法国的香粉,美国的电影,日本的印着“完全国货”的各种小东西。这些“送来”之物,让国人更加颓废,更加失去斗志。就在这时,一支有力的笔,写出了“送来”不如“拿来”。我们是有思想、有斗志的,为了振 兴祖国,我们应当去其糟糠,取其精华,取长补短,不断发展我国 的军事力量、经济力量,让洋为中用、古为今用。 想一想,鲁迅是何等的伟大人物,他的思想,一向能够延用至今,我们当今的社会不也同样需要这种“拿来主义”吗?从小里说,我们 的学习、生活能够借鉴别人好的经验和做法,加以灵活运用,这样 能够让自我的生活变得丰富多彩`,学习更上一层楼。从大里说,国 家的建设、经济的发展,也能够借鉴外国的成功经验,从中吸取好 的经验,这样我们也能够少走弯路,大步的向前进。让社会发展的 更完美,让人民生活的更幸福。 《拿来主义》读书心得范文三 今日,我和爸爸读了一篇鲁迅先生的杂文《拿来主义》。这是鲁迅于一九三四年六月九日发表在《中华时报。动向》上的一篇文章。

第8课拿来主义

第8课拿来主义 鲁迅是一个狂人,所以他手中的笔像一把利剑直刺封建遗老的心脏,冷目像一道闪电直劈卫道士的头颅。他冷傲,孤峻,敢怒,敢言,文章给人一种酣畅淋漓的感觉。他的文章虽不过几百篇,却闪耀着思想的光辉。他是一个封建礼教思想的批判者,一个封建婚姻的背叛者,一个曾沉陷于失望之中的彷徨者。

⊙课内素材 “拿来主义”新内涵 针对要不要和怎样继承文化遗产的问题,鲁迅阐明了马克思主义关于批判地继承文化遗产的原理和方法,提倡“拿来主义”,反对“闭关主义”和“送去主义”,主张从文化遗产中吸取精华、剔除糟粕。“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占有,挑选”,这就是“拿来主义”的含义。没有广泛地拿来,兼收并蓄,又怎能消化吸收,又如何能创造、创新?可见,只有先拿来,广泛地吸取别人的长处,借鉴他人的优点,才能最终有所创造。随着经济文化的全球化,电脑、汽车、影视文学、生活观念等事物如潮般涌入我们的生活和视野中。在这种新形势下,我们有必要运用鲁迅的“拿来主义”,开动脑筋,擦亮眼睛,勇敢地来占有、挑选、利用。一切好的东西都是人类的共同财富,中国在发展过程中,国外的好的东西、对中国的进步有益的东西都应该吸收。 [运用角度]“文化”“民族自信”“继承与创新”“取与舍”等。 ⊙运用示例 1.半个世纪以前,鲁迅先生就教导我们:“要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我们要大胆吸收中外有用的文化科技遗产,大胆创新,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著名作家冯骥才先生有一次到法国访问,在一次欢迎宴会上,外国记者接二连三地向他提问:“尊敬的冯先生,贵国改革开放,学习西方资本主义的东西,你们就不担心变成资本主义吗?”冯先生回答:“不!人吃猪肉不会变成猪,吃

(完整版)《拿来主义》公开课教案.

《拿来主义》教案 班级:对口专业二班时间:2016年10月27日执教者:田然 教学目的: (1)理清作品论证思路,体会本文的逻辑力量。 (2)领会“拿来主义”的精神实质,结合现代的实际情况谈谈自已的认识。 (3)学习本文的表达的技巧,了解杂文的文体特点。 (4)学习作者幽默犀利的语言,体会词语的讽刺意味及比喻论证方法的运用,领会比喻句的深层含义。 教学重点:学习鲁迅的论证艺术,揣摩词语的讽刺意味。 教学难点:把握对待文化遗产的态度。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要点:简介本文的写作背景,理清文章思路,领会“拿来主义”的精神实质。 一、导入新课:大家对鲁迅先生应该并不陌生吧。最早的的有《从百草堂到三味书屋》。你们学完了有谁在桌子上刻了早字?这可是破坏公物哦,当然也是对自己的一个警醒,提醒自己要:时时早,事事早。从这里也可见到,鲁迅先生不仅影响了当时社会文化,还深深地影响了我们。之后呢?我们还学过《社戏》、《藤野先生》、《孔乙己》,这里面的一个个人物仿佛也还历历在目,性格鲜明的生活在我们的脑海里。那么今天我们要来学习的是先生的一篇杂文《拿来主义》。 二、作者简介:鲁迅(l881~1936)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1918年参任《新青年》编辑,并在《新青年》上发表了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奠定了新文学运动的基础。著有小说集《呐喊》,《彷徨》,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杂文集《南腔北调集》等。是中国新文化运动的旗手,对民主革命和现代文学作出了巨大贡献,为世人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终因积劳成疾于1936年10月19日在上海病逝。一生著译近千万字,现有《鲁迅译文集》10 卷、《鲁迅全集》16卷。被译成英、日、俄、西、法、德、阿拉伯、世界语等50 多种文字,在世界上影响广泛。 三、写作背景简介。 文为时而作。 本文写于上世纪中华民族灾难深重的30年代,国民党反动政府在政治上推行卖国主义政策,在文化政策及其活动上,一些资产阶级买办文人,甘作“洋奴”,极力鼓吹“全盘西化”,完全否定我国的文化传统。在革命阵营中,一些同志在如何对待文化遗产的问题上,存在着种种错误思潮和观念。针对这些情况,鲁迅先生以马列主义学说为指导,凭借自己丰富的知识和建设新文化过程中积累的经验,写下了这篇著名的杂文,回答了如何对待外国文化遗产(也包括民族文化遗产)的立场、态度和方法问题,并富有创新意义地命名为“拿来主义”。这一主张后来成为中国无产阶级对待文化遗产的代名词,普遍采用至今。 四、研读课文,理清思路。 (一)、生字词 礼尚往来(shàng;崇尚,重视。礼节上重在有来有往。) 自诩(xǔ;夸耀,说大话;自我夸耀。) 残羹(gēng)冷炙(zhì):吃剩的饭菜,借指权贵的施舍。 冠冕(guān miǎn)古代帝王、高官的礼帽,引申为体面。

精品文档 (173)《拿来主义》特色鉴赏

经典知识,经典范文 1.以小见大,就近取譬,通过细小的、人们熟悉的事物作比喻来阐明一个抽象的深刻的道理。对于批判继承这样的重大问题,如果摆开阵势铺开来谈,在千把字的杂文中几乎是不可能谈好的。作者通过比喻来谈,化抽象为具体,化艰深为浅显,化枯燥为生动,使读者一读就懂,为之折服。 在本文中,不仅整个比喻(“大宅子”)是贴切的,而且每一局部的比喻也是贴切的。用“孱头”“昏蛋”“废物”来批判三种对待文化遗产的错误观点和态度;用“鱼翅”“鸦片”“烟灯和烟枪”来比喻文化遗产中的三个组成部分;用“占有”“挑选”、创新来说明批判继承文化遗产的三个步骤,都十分贴切,丝丝入扣。 2.运用鲜明的对比和强烈的反衬,使文章有巨大的说服力和感染力。文章标题是“拿来主义”,但一开头却不讲“拿来主义”,而是提出“闭关主义”,接着大谈“送去主义”,好像是绕了弯子。实际上是先破后立,破中有立,在历数“送去主义”的不足取之后,再提出“拿来主义”,就显得顺理成章,很有气势。对“闭关主义”“送去主义”的批判就成了阐述“拿来主义”的铺垫。而且,“闭关主义”“送去主义”是“拿来主义”的对立面,正好与“拿来主义”形成鲜明对照。 3.卓越的幽默和讽刺才能力透纸背。作者为了讽刺那些“送去主义”的行径和滥调,便说“我在这里也并不想对于‘送去’再说什么,否则太不‘摩登’了”,既挖苦了“送去主义”,也旁敲侧击了“摩登”作风,可谓一箭双雕。“我们之中的一个穷青年,因为祖上的阴功(姑且让我们这么说说罢),得了一所大宅子,且不问他是骗来的,抢来的,或合法继承的,或是做了女婿换来的”,顺手一击,便对蒋介石、邵洵美予以辛辣的讽刺。“只有烟枪和烟灯,虽然形式和印度,波斯,阿剌伯的烟具都不同,确可以算是一种国粹,倘使背着周游世界,一定会有人看”,又给国粹家以深深的挖苦。这样的语句,文中俯拾皆是,恕不一一赘述。 2 经典模板

拿来主义朗读拿来主义课文原文

拿来主义朗读|拿来主义课文原文拿来主义(1) 中国一向是所谓闭关主义(2),自己不去,别人也不许来。自从给枪炮打破了大门之后,又碰了一串钉子,到现在,成了什么都是送去主义了。别的且不说罢,单是学艺上的东西,近来就先送一批古董到巴黎去展览)6),但终不知后事如何;还有几位大师们捧着几张古画和新画,在欧洲各国一路的挂过去,叫作发扬国光〔3〕。听说不远还要送梅兰芳博士到苏联去,以催进象征主义〔4〕,此后是顺便到欧洲传道。我在这里不想讨论梅博士演艺和象征主义的关系,总之,活人替代了古董,我敢说,也可以算得显出一点进步了。 但我们没有人根据了礼尚往来的仪节,说道:拿来! 当然,能够只是送出去,也不算坏事情,一者见得丰富,二者见

得大度。尼采〔5〕就自诩过他是太阳,光热无穷,只是给与,不想取得。然而尼采究竟不是太阳,他发了疯。中国也不是,虽然有人说,掘起地下的煤来,就足够全世界几百年之用,但是,几百年之后呢?几百年之后,我们当然是化为魂灵,或上天堂,或落了地狱,但我们的子孙是在的,所以还应该给他们留下一点礼品。要不然,则当佳节大典之际,他们拿不出东西来,只好磕头贺喜,讨一点残羹冷炙做奖赏。 这种奖赏,不要误解为抛来的东西,这是抛给的,说得冠冕些,可以称之为送来,我在这里不想举出实例〔6〕。 我在这里也并不想对于送去再说什么,否则太不摩登了。我只想鼓吹我们再吝啬一点,送去之外,还得拿来,是为拿来主义。 但我们被送来的东西吓怕了。先有英国的鸦片,德国的废枪炮,后有法国的香粉,美国的电影,日本的印着完全国货的各种小东西。于是连清醒的青年们,也对于洋货发生了恐怖。其实,这正是因为那是送来的,而不是拿来的缘故。

拿来主义优秀教案

9 拿来主义 从容说课 这是鲁迅先生1934年写的一篇著名杂文,主要针对当时对外来文化的某些错误态度而写的。文章所针对的事件距今时间较久,所以必须介绍清楚有关的背景,以利于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本文用的是杂文体,并非正面阐述自己的主张,把握起来有一定的难度。教学时,宜简化头绪,突出中心,淡化一些与中心关系不甚密切的部分,着重于鲁迅对于接受外来文化和文化交流的思想的学习,同时要注意引导学生领略作者是怎样运用比喻论证的方法阐明道理的。然后,向课外延伸,讨论一些有关与“拿来”有关的话题,以强化对该问题的认识。 教学重点 1.真正领会“拿来主义”的含义。 2.体会杂文语言犀利幽默的特点。 3.学习本文运用因果论证的写作方法,尤其学习并掌握比喻论证的写作手法。 教学难点学习因果论证的写作方法,体会作者推理的逻辑性。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课内外分发的材料。 课时安排2课时。 三维目标 知识与能力 1.整体把握全文结构,全面理解课文内容。 2.体味作者独特的论证特色、犀利幽默的语言、深刻的思想认识。 过程与方法 1.品味重点语句,体会杂文语言犀利幽默的特点。 2.领悟全文深刻意义,并能畅谈自己所受到的启迪。 3.充分联系实际,拓宽思维空间,能客观评论当今社会出现的一些文化现象。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深刻领会“拿来主义”的真正含义,懂得在文明对话中必须具有自主意识,懂得怎样选择外来文化中的积极因素。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导入新课 师夏天,气温高,蚊子多,晚上很难入睡。有人打开窗子,好不好?那么将窗子关得严严的,行不行?但是,天下之大,什么人都有。有的人怕热而打开窗子,更有人怕蚊子关上窗子。那么,我们应采取怎样的态度和方法才是正确的呢?鲁迅先生在20世纪30年代就继承文化遗产问题曾写过一篇著名的杂文《拿来主义》,我想我们可以从中受到启发、得到教益。 推进新课 师“拿来”是什么意思?为什么还要在它后面加上一个“主义”呢? 生“拿来”是一个动作行为。“拿来”加上“主义”,是因为它很重要。 师这里的“拿来”跟我们平时所说的“拿来”不是一回事,它是一种形象的说法。“主义”是指一种重大原则或主张。“拿来主义”这个提法是鲁迅的独创,有它特定的含义。那么,鲁迅先生为什么要提出这样一种原则或主张呢?我们先简单地来看一下写作背景。 本文写于1934年,那是中华民族灾难深重的年代。当时在如何对待文化遗产的问题上,存在着种种错误思潮和糊涂观念。为了揭露和打击敌人,为了澄清认识,鲁迅先生写了这篇文章,阐明了马克思主义批判地继承文化遗产的原理和方法,提出了实行“拿来主义”的正确主张。文章中着重谈的是如何对待外国文化的问题,但鲁迅先生提出的主张也足以批驳那些对本国文化的错误观点。因此,“拿来主义”完全适用于对待一切文化遗产。

《拿来主义》何须拿来

《拿来主义》何须拿来 发表时间:2018-07-26T15:29:19.277Z 来源:《语言文字学》2018年第6月作者:李舟辉[导读] 教学《拿来主义》,就应该立足文本,拓宽教材,把自主权交给学生,让学生从小课堂走向大社会。 ——论述类文本阅读教学的探索 李舟辉浙江省舟山市普陀第三中学 论述类文本的阅读教学,如何突破以往的阅读课上预习提示先入为主,教师依照教参现蒸热卖,媒体课件喧宾夺主的旧模式、老套路,把阅读的自主权交给学生?这是摆在我们每一个高中语文教师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 鲁迅先生的《拿来主义》,堪称论述类文本的经典作品。但即使是这样的作品,学生阅读起来还是感觉有诸多障碍,无法理解,更谈不上综合分析了。这时候,如果教师拿来预习提示先入为主,那就是教学的失败;这时候,如果教师拿来教参现蒸热卖,那就是教学的失败;这时候,如果教师拿来媒体课件喧宾夺主,那就是教学的失败。所以,《拿来主义》何须拿来。 教学《拿来主义》,就应该立足文本,拓宽教材,把自主权交给学生,让学生从小课堂走向大社会。就这一观点,笔者在实践中作了有益的探索。 一、提供阅读主题还是发挥阅读主体? 论述类文本的内涵较为深刻,尤其像《拿来主义》此类作品,它的内涵是非常丰富而深刻的。因此,教学时,我拿来主题式阅读法。主题式阅读就是教师针对文本设置相关的阅读话题,帮助学生寻求阅读理解的最佳突破口,进而引导学生进行深入阅读的方法。最初,我认为,在学生刚开始接触文本,对其还不甚了解、无从下手的情况下,这是非常有用的。如:为了更好地阅读《拿来主义》,我为学生分别设置了“所有的主义都是好的吗?”“哪个主义更好?”等话题,让学生围绕阅读主题,走进文本,接触文本,以自身的情感、经历、眼光、角度去体验文本,分析文本,并对文本做出个性化的反应。但是,实践的结果并不尽如人意。在教师设置的主题先入为主的情况下,学生的阅读依旧是被动的,解答式的。究其原因,我发现,任何作品的价值,最终还是读者在阅读过程中得以体现的。学生的阅读过程实际上就是发现和建构作品意义的过程。作为教师,应该首先给学生一个展示自己阅读个性的平台,让他们充分发挥作为阅读主体的主观能动作用,并以他们自己对作品、对作品中特别喜欢部分的富有想象力、创造力的个性化视角切入文本,找到自己的阅读主题,并以自己的解读方式实现作品的意义和价值。事实证明,由于学生的个性、生活经历、文化素养等诸多方面的不同,造成了他们对阅读文本的兴趣点、感悟力的个性化差异。当文本与个性鲜明的阅读主体联系起来时,就会产生独到的阅读视角。比如,我的学生对《拿来主义》中语句的幽默感和语言的讽刺艺术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初读之后,感觉到鲁迅先生写得很轻松,很幽默。其中有一位同学指出,《拿来主义》的幽默,在于语言带有讽刺性,于是,以“《拿来主义》中的讽刺”为阅读的切入点,来探讨作品的深刻内涵,不失为一个很好的阅读主题。也有同学发现,在阅读这篇文章时,总是让人在获得喜感的同时,有一种忧伤、悲凉和惆怅,总感到鲁迅所批判的闭关主义和送去主义中笼罩着一层历史的雨雾,挥之不去的阴冷与悲苦。尤其是作品的中间部分:但我们被“送来”的东西吓怕了。先有英国的鸦片,德国的废枪炮,后有法国的香粉,美国的电影,日本的印着“完全国货”的各种小东西。于是连清醒的青年们,也对于洋货发生了恐怖。其实,这正是因为那是“送来”的,而不是“拿来”的缘故。总让人感到作者鲁迅是在无可奈何中强颜欢笑,他笔下描绘了中国近代的屈辱史。于是,这位同学认为,阅读这篇文章,可以以“《拿来主义》是鲁迅先生使我们认识到当时中国的屈辱和媚外吗?”为主题来看作者的创作意图。不得不承认,学生如此个性化的阅读视角,真是让我在阅读教学的思路上茅塞顿开,受益匪浅。 二、钻题阅读还是专题阅读? 论述类文本阅读教学,传统的模式往往是教师设置些问题,让学生在阅读中进行钻研、探讨。很多教师在教学中容易受高考教学目标的限制,按照“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义;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这些要求去组织学生钻研问题,理解分析。在《拿来主义》教学中,实际操作的结果只能是教师拿来教参现蒸热卖,学生笔记做得认真,考试时却是一头雾水。这种情状下,不妨让我们尝试作鲁迅及作品专题的深入探讨研究。学生的阅读经验被彻底激发。就“鲁迅作品”而言,大多数同学小学时熟悉《少年闰土》;初中时学了《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社戏》《阿长和<山海经>》等,了解了许多故事和人物,感知了鲁迅其人其作。对这些阅读材料的认识,为进一步深入研究“鲁迅”,评价“鲁迅作品”,打下了良好的基础。我认识到,《拿来主义》这一课的阅读教学,必须注意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调动学生先前的阅读经验,形成专题,它是对教材内容的拓展和延伸,特别是鲁迅的一些思想和他的经历,在专题式阅读中得到了很好的渗透和强化。在阅读中,有些学生便深刻体会到少年鲁迅和中年鲁迅的巨大变化,这种变化无疑让学生感受到世事的变迁,这中间鲁迅先生又经历了怎样的中国历史社会?因而铸就了鲁迅犀利的个性,使得他的论述文本显得如此深刻。二是形成了鲁迅及其作品专题后,要让学生充分感受到鲁迅论述文章的语言魅力。专题式阅读积累了鲁迅的多篇不同文体的文章,在论述类文本阅读教学中,教师通过让学生对比论述类文本和叙述类文本,可以让学生形象地感知其论述类文章的语言魅力,从而强化学生对于论述类文本的阅读能力,使他们在不断的对比、讨论、争辩过程中,逐步提高研究整理、合作争鸣、发展创新的思维品质和阅读表达的综合能力。 为了更好开展《拿来主义》的教学活动,我引导学生设置了这样一些阅读专题。如,对鲁迅,根据他的主要作品的不同文体设置阅读专题:“鲁迅小说研究”、“我看鲁迅散文”;对于鲁迅杂文的阅读,可以在方法上进行一定的指导,如,看鲁迅杂文,一定要联系当时的社会背景,学鲁迅杂文,一定要学习他的批判精神和他反映社会现实的独特方法等。有了专题,何愁解读不了鲁迅;有了对比,何须拿教参说事? 新课标下的学生学习资源是无限丰富的,教师教学资源也是无限丰富的。如果拿来这些无限丰富的资源去开展阅读教学,而不把自主权交给学生,恐怕很难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所以,教师在论述类文本阅读教学中要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拿来的应该是符合学生学情的内容和形式,拿来的无益于学生,何须拿来。

拿来主义导学案及答案

《拿来主义》导学案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整体把握全文结构,全面理解课文内容。 2、体味论证特色,犀利幽默的语言 【学习方法】 1、品味重点语句。体会杂文语言犀利幽默的特点; 2、领悟全文深刻意义,并能畅谈自己所受到的启迪; 3、联系实际、拓宽思维空间,能客观评论当今社会出现的一些文化现象。 【知识链接】 1、走近作者 简历:鲁迅(1881—1936),字豫才,原名周树人,浙江绍兴人。1898年离开故乡考进南京江南水师学堂;后又转入江南陆师学堂附设的矿路学堂。1902年初毕业后被选派赴日留学,先是学医,后为改变国民精神,弃医从文。1930年3月“左联”成立时,被推荐为常委,成为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左翼文化运动的主将。 成就: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散文集《朝花夕拾》,杂文集《坟》、《二心集》、《南腔北调集》、《且介亭杂文》,散文诗集《野草》。 评价:中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 2、探寻背景 本文写于1934年6月4日,最初发表在6月7日《中华日报》副刊《动向》上,署名霍冲,后由作者编入《且介亭杂文》。 本文写在中华民族灾难深重的年代。日本帝国主义占领我国东北三省之后,妄图进一步占领华北地区,中华民族面临严重危机,而国民党反动政府顽固推行“攘外必先安内”的卖国反革命政策,对外出卖国家领土,对内实行反革命军事“围剿”和文化“围剿”。一些资产阶级买办文人,甘做“洋奴”,极力鼓吹“全盘西化”,完全否定我国的文化传统,以此对抗革命文化。革命阵营中一些同志在如何对待文化遗产的问题上,存在着种种错误思潮和观念。为了揭露和打击敌人,澄清认识,鲁迅先生写了这篇《拿来主义》,阐明了马克思主义批判地继承文化遗产的原理和方法,提出了实行“拿来主义”的主张。 3、“介亭”二字的由来 一段时间,鲁迅先生住在上海闸北帝国主义越界筑路区域,这个地区有“半租界”之称。鲁迅先生有很强烈的民族自尊心,对帝国主义十分憎恨,因此将“租界”二字各取一半,成“且介”,以表愤慨之情。“且介亭”标明这些杂文是在上海半租界的亭子间里写的,形象地讽刺了国民党统治下半殖民地半封建的黑暗现实。 4、关于杂文 杂文是一种文学体裁,一般采用议论的表达方法。它短小、活泼、锋利、隽永,内容广泛,形式多样,凡是有关社会生活、事件动态、日常工作、学习的杂感、杂谈、杂论、随笔、短评、札记,都可以归入杂文一类。 【学习过程】 一、自读课文,掌握基础知识(A级) 1、注音: 自诩()残羹()冷炙()譬如()给与()脑髓()孱头()蹩进()

《拿来主义》教案

《拿来主义》教案 知识与技能:1了解杂文特点 2 掌握先破后立的论证方式及几种论证方法:因果论证 类比论证 对比论证 比喻论证 过程与方法: 体会鲁迅杂文幽默犀利的语言特色以及讽刺、反语手法的运用。 情感态度价值观:领会“拿来主义”的精神实质,明确对待文化遗产的正确态度——批判地继承。领会“拿来主义”的现实意义。 教学重点 1、学习本文运用比喻进行论证说理的方法,学习因果论证的写作方法。 2、领会鲁迅杂文语言的特点 3、领会“拿来主义”的精神实质。 一 导入 二 作者简介、杂文特点和写作背景 三 研读课文 1思考:“拿来”的观点是在哪一段提出来地,是从哪一段开始阐述的? 明确:第2段点到“拿来”后,第5、6段再次点到,直到第7段,才开始正面阐述“拿来主义”这一主张。 2快速阅读课文的一到六小节,学生讨论,以下问题 (1)什么是“闭关主义”呢?作者是怎么否定它的? (2)“到现在,成了什么都是…送去主义?了” ,作者这样说有依据吗? (3)品味其中的语言“不知后事如何”“捧”“挂”“发扬国光”“算得显出一点进步” ① “近来就先送一批古董……但终不知后来如何”——诙谐调侃,暗示反动当局借展览之名,行盗卖之实。 ② “还有几位大师……叫做‘发扬国光’”——“捧”、“挂”表示恭敬、庄重,张扬的字眼与“几张”这微小的数目形成强烈反差,极尽奚落、讽刺意味。“大师”与“发扬国光”用表示否定的引号,形成“反语”。 ③“活人代了古董……进步了”——讽刺卖国行径愈演愈烈。 (4)怎样否定“送去主义”的呢? 用什么论证方法? (5)品味句子:‘我在这里也并不想对于‘送去’再说些什么,否则太不‘摩登’了。”“摩登”是什么意思?作者为什么这么说? (6)“送来”的都是些什么东西?作者用一个成语来给这些东西定位,是哪个成语?。 这种“送来”的本质是什么呢? 四质疑 五小结 六延伸探究 1、从中外历史发展的角度举例分析什么是“拿来”和“送来”,并说明其产生的后果。 【提示】胡服骑射,北魏孝文帝改革,日本的“遣唐使”,中国的“四大发明”向欧洲的输出,黄道婆把先进的纺织技术带到海南,不同时期粮食作物的引进等等,各国各民族之间“拿来”“拿去”促进了各国各民族乃至全世界的巨大发展。外国向中国学习并“拿去”中国先进技术和先进文化(比如说丝绸、茶叶与瓷器以及“四大发明”等)的同时,却并没有哪个国家“拿去”中国摧残人性的丑陋的“三寸金莲”。而帝国主义强行“送来”的鸦片导致了中国的鸦片战争,极为深刻地影响了中国的历史进程,成为中国近代史上影响最大的事件。 五作业:预习后面的课文,体会文中比喻论证的妙处和各比喻的具体含义。 板书 枪炮打破了大门,又碰了一串钉子 惧外 送古董 送画

(完整版)拿来主义公开课一等奖教案

《拿来主义》教案 江苏省沛县中等专业学校张碧 一、教学目标 1、了解文章因果论证、比喻论证等论证方法,深入理解“拿来主义”的内涵。 2、把“拿来主义”与时代结合,在自己的学习生活中运用“拿来主义”。 二、教学重难点:同教学目标 三、教学方法:学讲法、小组合作学习法、朗读法 四、教学课时:1课时 五、教学过程 一、自主先学: 1、利用晨读课反复朗读课文,扫清字词障碍。 2、小组合作,利用网络、图书馆等搜集有关鲁迅的文学常识,本文的写作背景以及议论文常用的论证方法。 3、阅读课文,思考课后思考练习第4题。 4、小组讨论交流,搜集与拿来主义相关联的文化现象以及社会事件。 二、导入新课: 我想请同学们来说说,你们最喜欢的节日、影视剧或动漫剧是什么? 从同学们的爱好中,我发现一个问题,那就是圣诞节、情人节比我们传统的节日都盛大;爱看韩剧和日本动漫剧。近几年,外国的文化迅速占领了中国人的文化生活。那么我们应该如何面对这种外来文化的冲击,是全盘接受,还是全部抵制,还是相互融入?你对这种情况怎么看? 其实上世纪三十年代,鲁迅就给出了答案。我们先来学习这篇课文,然后来回答这个问题。 三、自学检测: 1、我们今天学习的这篇课文是鲁迅先生的一篇议论文,那么下面我们请第一小组的同学,把他们搜集的相关资料共享给大家,请大家做好相关的记录。 鲁迅,原名周树人(1881年9月25日-1936年10月19日),字豫才。浙江绍兴人,20世纪中国重要作家,新文化运动的领导人、左翼文化运动的支持者。中国著名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其代表作品主要有《呐喊》、《彷徨》、《故事新编》、《狂人日记》、《阿Q正传》、《朝花夕拾》 写作背景:这篇文章写于1934年6月4日。当时,由于国民党反动政府对日本侵略者实行“不抵抗主义”,致使日本侵略者很快地占领了东三省、并把侵略的魔爪伸向华北。国民党反动派投靠英、美帝国主义,对外,出卖国家的领土主权,文化界也有一些反动文人,叫嚷“发扬国光”,掀起一股复古主义的逆流。在革命阵营内部,由于帝国主义长期的军事侵略、经济侵略和文化侵略,一些人特别是青年人对外来的东西发生了恐怖,甚至有一种盲目排外的情绪。当时在对待古代文化和外国文化问题上,实际存在着两种错误态度:一种是全盘肯定,全盘吸收;一种是全盘否定,盲目排斥。这两种态度,都是不利于我国革命文化的发展的。鲁迅针对敌人破坏新文化发展的种种罪行,针对革命阵营内部某些人对待古代文化和外国文化的错误态度,运用马克思主义观点写了两篇文章。一篇是《论“旧形式的采用”》,阐明正确对待古代民族文化遗产的态度;一篇就是《拿来主义》,着重阐明对待外国文化遗产的态度。这两篇文章可以说是“姊妹篇” 议论文常用的论证方法有 ①道理论证:用马列主义经典著作中的精辟见解,古今中外名人的名言警句以及人们公认的定理公式等

鲁迅《拿来主义》课文全解

鲁迅《拿来主义》课文全解 鲁迅《拿来主义》课文全解《拿来主义》课文全解 ★课文整体感悟 一、理清思路 全文可以划分为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着重揭露“送去主义”在学艺上的表现及其鼓吹者的媚外行径,与一味“送去”针锋相对,提出“拿来”。 第二部分着重揭露送去者与“送来”者的奴才主子关系,辨明“抛来”与“抛给”的不同,提出“拿来主义”。 第三部分着重揭露“送来者”的真面目,划清“拿来”与“送来”的界限,提出“拿来主义”的要旨。 第四部分批判对待文化遗产的三种错误态度,指出“拿来主义”者对待文化遗产应是“占有”“挑选”和创造,最后得出结论。 可以看出,作者在第一部分着重批判“送去”;第二部分深入批判“送去”,着重批判“送去”和“送来”者的奴才主子关系;第三部分着重批判“送来”。这三个部分以破为主,批判逐层深入。其中第三部分列举“送来”的货色与第一部分列举“送去主义”在学艺上的表现相呼应,文章从“送去”“送来”两个角度证明实行“拿来主义”的必要性,也便于读者对“送去”“送来”加以比较。 文章的前三个部分破中有立。第一部分提出“拿来”,第二部分提出“拿来主义”,第三部分阐述“拿来主义”的要旨,完整地提出了论点。文章的第四部分,以立为主,立中有破,对“拿来主义”作了正面的分析,对论点用比喻进行正面的、直接的、具体的阐述。 二、领悟内容 在本文中,作者把批判继承文化遗产这个重大问题,精当地概括为“拿来主义”。 1.“占有”,即“不管三七二十一,‘拿来!’”作者批判了那种在旧的遗产面前吓破了胆、无所措手足的“孱头”,也批判了那种为表示自己的“左”而故意毁坏遗产的“昏蛋”,为正确地批判继承文化遗产扫除障碍。 2.“挑选”,即“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作者认为,文化遗产可以分为三种:有益无害的,要“拿来”,而且“使用”;既有毒素又有用处的,要吸取、使用它有用处的方面,清除它有害的方面;人民根本不需要的,原则上加以“毁灭”。总之,根据人民的利益,“或使用,或存放,或毁灭”。对于那种“接受一切,欣欣然的蹩进卧室,大吸剩下的鸦片”的“废物”,即那种“全盘继承”论者,作者投以蔑视和厌恶。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