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知行合一的内涵与意义

知行合一的内涵与意义

知行合一的内涵与意义
知行合一的内涵与意义

知行合一的内涵与意义

知行合一的内涵与意义一止八一

演讲人:何俊演讲地点:尼山书院明伦堂

演讲时间:2017年6月

何俊《光明日报》(

2017年09月10日07版)

演讲人:何俊,1963年生,杭州师范大学教授、国学院院长。杭州大学(现浙江大学)哲学专业毕业,哲学博士。曾任浙江大学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从事中国哲学与思想史研究。著有《西学与晚明思想的裂变》等。

浙江余姚王阳明故居。光明图片/视觉中国

市民在余姚博物馆欣赏王阳明书法展,《客座私祝》《寓赣州上海日翁书》两幅王阳明遗墨真迹首次与公众见面。光明图片/视觉中国

王阳明光明图片/视觉中国

宋代理学家朱熹出任知南康军(今星子县)时,重建白鹿洞书院,亲自讲学。光明图片/视觉中国

孟子曾言心之官则思,认为心是用来思考的。古人所言之心并非心脏的心,而是类似于大脑的概念。孟子赋予了心一种自觉的认识,确立起心的主体地位。这开辟了中国思想文化中注重精神层面的传统。

阳明先生是明代中叶人,其思想和孟子一脉相承,其学说思想被称为心学。阳明的心学不仅在传统的精英阶层影响深远,而且在中下层也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对于明代的思想建设、社会民智的开发等方面都发挥了重要的作用。除了在中国学术思想史上产生巨大影响外,王阳明心学还对东亚文明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晚清以降,中国逐渐走上了一条以反思传统为前提的现代化道路。也许在那个时代,这是一种必要手段,但经过一百多年的发展,当今的中国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此时的中华民族比历史上任何一个时期都接近于伟大复兴的目标,因此,也更有责任在现代化的过程中为世界文明提供自己的思考。在这样的背景下,体会王阳明心学是有益的。

阳明先生的思想大致由三部分组成。第一,心外无物。这在哲学上属于本体论,构成了他对整个世界的基本看法,即世界观。第二,知行合一。在有了心外无物的世界观之后,阳明先生就需要依照其世界观来建立起自己的价值观和人生观,也就是说,要向实践和行动。在此基础上,他进一步提出了知行合一说,这改变了此前思想家们把知与行进行分割、区别的做法,认为知行本为一体,是相互包含的。更为重要的是,王阳明将知与行由简单的人的行为的两个部分,合一上升到一个本体概念。也就是说,知行合一的本体不是手段性的东西,而是人的生命存在的本来样态和应然样态,这使得儒家的生命哲学在心的层面上得以展开。第三,致良知。知行合一强调知行是生命的本体,但并没有说清楚知什么、行什么的问题。所以,阳明先生在晚年明确提出知行的本体就是致良知。这使得知行合一的生命本体有了明确的内涵与方向。

总之,王阳明的思想由心外无物、知行合一和致良知三个部分构成,而知行合一是阳明心学的核心思想之一,也是他成己成物的基本指南,既为阳明心学的存在论哲学构筑了具体路径,又使阳明心学充满了鲜明的实践本位特征。下面,我们主要围绕知行合一来讲解。为了更好地阐述王阳明知行合一的内涵与意义,我们从知行问题的简略回顾讲起。

知行问题的简略回溯

知易行难?知难行易?

知行问题,自古以来都十分重要。这虽然是个哲学问题,但也切实存在于每个普通人的

日常生活之中。例如,叩齿是养生良方,但鲜有人能每天坚持,总会三天打鱼,两天晒网,这就是知易行难。商朝贤臣傅说曾对商王武丁说:非知之艰,行之惟艰。在傅说看来,知道一个东西并不难,行动才难,即知易行难。这就较早地提出了知行的关系问题。但实际上,认知也并非十分容易。爱因斯坦提出相对论时,全球仅有几人能听懂;弗洛伊德早年在柏林大学讲述自己的代表作《梦的解析》时,也只有两人听课。可见,理解并接受一种新的道理或知识也实非易事,人很容易被既有的知识所捆绑。在这方面,我国的改革开放也是很好的例证。改革开放从解放思想开始,解放思想的实质就是要冲破已有思想、知识、观念对人的束缚,认清世界潮流,认清人民的真正需要。

孔子对知行问题有何看法?

孔子的哲学以仁学为标志。关于仁的内涵,孔子有不同层面的回答,其中一个层面就是把仁建立在知的基础上。樊迟问仁。子曰:爱人。问知。子曰:知人。也就是说,一个没有知的人是不可能成为仁者的。孔子曾言:唯仁者能爱人,能恶人。仁者不是简单地爱人,也要知道什么行为值得痛恨。可是,要区分这个问题就必须有知。所以,在孔子知、仁、勇的完整品格中,知是第一位的,知才能仁,有了知和仁,才能谈勇。

《论语》以学而时习之开篇,这其实就包含了知与行两个方面,学就是知,习就是行。所以,知行问题是孔子学说中的重要问题。他把知的过程分成了学与思两部分,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若一个人只学不思,就容易迷茫。可是,若只重视思而不重视学,同样也是很危险的。以上均表明孔子对知已有深刻分析。

虽然知是成为仁者的前提,但在知与行的轻重问题上,孔子又突显了行的重要性,认为行重于知,主张敏行。子曰: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子曰:吾有知乎哉?无知也。有鄙夫问于我,空空如也,我叩其两端而竭焉。子曰:由,诲汝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换言之,知是前提,行是终端。若没有行,知仍是空的。

总之,知与行是孔子思想体系中的一对重要范畴。知行问题在儒家思想中自始就占据着重要地位,因此,阳明先生提出知行合一并非空穴来风,并非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中庸》对知行相关问题也有相关的描述。在孔子之后,儒家关于知行问题仍有进一步展开。例如《中庸》中叙述:道之不行也,我知之矣:知者过之;愚者不及也。道之不明也,我知之矣:贤者过之;不肖者不及也。或生而知之;或学而知之;或困而知之;及其知之,一也。或安而行之;或利而行之;或勉强而行之;及其成功,一也。好学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

相传《中庸》是子思的作品,但其中仍大量记录着孔子的言语,刚才所引的就有,所以,这些仍可看成是孔子的观点。当然,子思的言论也是很清楚的,如君子尊德性而道问学,致广大而尽精微,极高明而道中庸。温故而知新,敦厚以崇礼。从这些话,可以看到,知与行在子思这里基本是并重的。

在孔孟之后,不少人对知行问题的发表了自己的看法。我们举荀子与朱熹两个例子。

荀子——知明而行无过,知之不若行之。荀子非常重视知与行的问题,一方面,他强调知,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另一方面,他强调行比知更重要,认为知之不若行之。在荀子那里,知本身又有很多细化。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见之不若知之。也就是说,荀子把知区分为闻见知三个层面,听到、看到和知道是三个不同的概念。《论语》已提到学与思的区分,荀子实际上又把学的过程进行了细化,分成了见闻之知和在见闻之上的最后把握,即一个是感性认识,一个是理性认识。

朱熹——知行相须,知先行重。王阳明的心学是直接针对着朱熹的理学提出的,所以这里我们对朱熹稍微展开来讲一点。朱熹是宋代的伟大儒者,他在中国思想史和文化史上的地位可与孔子相媲美。孔子继承上古中华文明的成果,并加以创造性换,开辟了轴心时代的文

明,也正因此,中华民族才在整个世界文明史中,独树一帜、自成系统。可是,文明从来不是一成不变的,它就像是长江、黄河一样,是由涓涓细流汇合而成的,它在奔腾的过程中,不断地弯,不断地吸纳,不断地调整自己,形成了不同的样态。汉代以后,中国经历了巨大的思想文化的改变,这就是佛教的传入,使得孔子以来的思想文化有了新的变化过程。在佛教的刺激之下,中国文化的内部也发生了一些调整和整合。

除了思想层面上的样态变化,汉代以后,华夏民族的族也发生了重要的民族融合,历史上著名的匈奴、鲜卑、羯、氐、羌等民族融汇到了汉族中。而且,中国的社会也发生了巨大变化,以前的中国由大户人家主持,平民依附于大户人家,唐代以后,大户人家慢慢解体,小户人家慢慢崛起。但大户人家能做的事,小户人家却无法完成。以祭祖为例,大户人家祭祖时会有家庙,排场也较大,这些礼仪小户人家是难以做到的。

所以,无论是在思想文化、族血统上,还是在社会结构、生活方式上,汉代以后发生了巨大变化。到了宋代,面对这样多样性的世界,人们迫切需要重建一种秩序,宋儒承担起了这项伟大工作,朱熹集大成。他创造性地继承了孔子以来的儒家文化,创造性地化了汉代以来的文化,开创了中国文化的新格局。朱熹强调格物穷理格物致知,中国民间有这样的俗语:有理走遍天下,凡事要讲一个道理,这个理道理,虽非朱熹首倡,但他对此进行了系统化的梳理和阐发。简言之,朱熹最伟大的成就就在于为中国文化注入了理性主义的光辉。

怎样来理解这个理性主义光辉?在中国传统的原始文化中,宗教的气息、信仰的气息占很大部分,神话、传说、迷信都混杂在一起。孔子的贡献在于完成了一个世俗性的换,使得上古的充满想象的虚妄的历史观念化为世俗的人文的观念,奠定了我国以世俗文化为底色的传统。中国文化最基本的精神就是人文的传统,是以人为主的世俗生活的传统。但是,世俗生活的传统是感性的,若只是感性的,当然是活泼却不深刻的。朱熹的工作就是在人文传统的基础上,进一步地提升了理性的传统。

现代化源起于西方,现代性中最重要、最基本的要素之一是理性。世俗和理性在西方现代化的过程中是一并展开的。中华民族虽然较早地从宗教信仰中到了世俗的人文主义,但它的理性是分阶段的。孔子的时代更多地停留在经验理性,到了朱熹的时代则有了明显的提升,思辨性的理性强化了。晚清之后,多样的西方文化相继涌入中国,人们选择与欢迎德先生与赛先生,其根源在于我们自身的思想文化中包含着民主与科学的因素。在接受科学的方面,朱熹的格物穷理显然是提供了思想基础的。

回过头,我们再讲朱熹对于知与行的看法。在知与行的关系问题上,朱熹强调知行相须知先行重。知行常相须,如目无足不行,足无目不见。论先后,知为先;论轻重,行为重。致知、力行,用功不可偏。偏过一边,则一边受病。王子充问:某在湖南,见一先生只教人践履。曰:义理不明,如何践履?曰:他说:‘行得便见得。’曰:如人行路,不见,便如何行。今人多教人践履,皆是自立标致去教人。自有一般资质好底人,便不须穷理、格物、致知。圣人作个大学,便使人齐入于圣贤之域。若讲得道理明时,自是事亲不得不孝,事兄不得不悌,交朋友不得不信。这些话都反映了朱熹在知行问题上的看法。

王阳明知行合一论的提出

外缘时弊,因病与药。朱熹强调理性,十分重视知的问题,强调知识和读书的重要性。他强调读书,强调做学问,是要让人在学知识的过程中,训练、培养和确立自身的理性精神,进而成为圣贤。但这也导致了天下的读书人均以读书为敲门砖,拿做学问去猎取功名利禄,追求荣华富贵。可以说,这是朱熹重知的副作用。

正是针对这样的时弊,阳明先生提出了知行合一说,强调知最后要落实到实践中去,知的目的不是猎取功名,而是要让自身成为真正的仁者,成为圣贤。所以,阳明的思想是因病下药,是针对朱子学的弊端提出的。当然,这个弊端并不是朱子学本身的弊端,而是朱子学的社会化运用所带来的问题。

内在理路,本然如是。王阳明提出知行合一也有自己的内在理路。在王阳明看来,如果理性是通过知识的探求、学问的追求而获得的,那么,人的精神就容易被吸引到外在的世界中去,从而使自我主体性丧失。所以,王阳明思想的根本意义就在于其在理性的基础上确立起人的主体性,这也是阳明思想的核心。

朱熹赋予人以理性的力量,但这个理性很可能被湮没在对外在事物的认知上。再者,当大家都比较蒙昧时,凸显理性是十分必要的。可是,当理性的力量十分强大时,就可能对精神层面造成很大的遮蔽和扼杀,因为人不完全是理性的动物。更直接引导人类生活、思考和工作的可能是情感。理性想要驾驭情感,就需要另外一种精神力量——意志的帮助。所以,知、情、意这三者在整个生命精神中是非常复杂的,很难分辨到底是意志部分,还是情感部分,抑或是理性部分为主,也很难说哪个部分多了就有利。例如,医生对病危病人说,回家准备后事吧。从理性的标准讲,这并没有错,可是这很伤情。也许,病人原本可以活六个月,把实情告知后,他很快就死掉了。所以,人不仅是理性的动物,人同时也是情感的动物。王阳明赋予了人一个丰满的主体——精神主体,在此基础上,他又进一步提出知行合一说。所以,知行合一的提出是王阳明本身思想的自然延伸:某今说个知行合一,正是对病的药,又不是某凿空杜撰,知行本体原是如此。

知行合一的内涵

知行合一的内涵应该包括了知行一体、真知真行、知行功夫、知行本体四个方面。

知行一体在阳明之前,我们前面讲了,学者们是把知和行分开来说的,知是知,行是行。而阳明则认为,知中就有行,行中就有知。知行工夫本不可离,只为后世学者分作两截用功,失却知行本体,故有合一并进之说。某尝说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功夫。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若会得时,只说一个知,已自有行在。只说一个行,已自有知在。知者行之始。行者知之成。圣学只一个功夫。知行不可分作两事。实际上,知和行是融在一起的,每个人的东西和每个人的兴奋点、喜好是连在一起的,这不完全是知的问题,这包含了每个人自身的感受偏向在里面。所以,知里面就有行,行就包含了知。平时做工作时,越是熟悉的工作,就越喜欢做。越是不熟悉的工作,就越不愿意做,甚至害怕去做,也是这个道理。简言之,一个人的行动当中包含着他本身的知识,知行是一体的。

真知真行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功夫。这里面有一个真知与假知、真行与假行的问题。知行合一、知行一体指的都是真知真行。大学指个真知行与人看,说,如好好色,如恶恶臭。见好色属知,好好色属行,只见那好色时已自好了,不是见了后又立个心去好;闻恶臭属知,恶恶臭属行,不是闻了后别立个心去恶。知之真切笃实处即是行,行之明觉精察处即是知。王阳明的弟子王龙溪曾阐发王阳明的思想,他讲:天下只有个知,不行不足谓之知。知行有本体有工夫,如眼见得是知,然已是见了,即是行。耳闻得是知,然已是闻了,即是行。要之只此一个知,已自尽了。本体原是合一,先师因后儒分为两事,不得已说个合一。知非见解之谓,行非履蹈之谓,只从一念上取证,知之真切笃实处即是行,行之明觉精察处即是知。知、行二字,皆指工夫而言,亦原是合一的,非故为立说以强人之信也。常人可能认为,想对父母孝,就要了解到底什么时候要让父母暖和一点,什么时候让父母凉快一点,这都是知识,都需要学习。而王阳明则认为,若一个人真的想孝,并不需要专门学习,在实践的过程中,自然会学会。所以,这里面存在一个真知真行的问题。

知行功夫阳明主张凡事不能仅仅停留在语言上,一定要有生命的感受。知识是外在的、零散的、碎片化的,可最后落实在生活中是整合为一体的。也就是说,每个人都要把外在的知识,经过自身生命的整合、认可,把它展现出来,这个生命的整合和统一的过程就是一个功夫的过程。例如,想要讲好阳明学,仅有一份课件是不够的,还需要读阳明、孔子、孟子、朱熹的书,进而形成自己的认知。这个过程就是知行的功夫。日常生活也会遇到这样的问题,可能有人在衣食住行等方面都为我们安排好了,但我们还是总感觉此人不诚,这个不诚可能

就表现在某种言谈中、某种态度上。在整个过程中,那个做事情的人的精神的呈现就是知行的功夫,这个知行的功夫是在生命中经过整体性的熔铸后表达出来的。

知行本体阳明通过功夫把知行上升为生命的本体。在阳明之前,知与行只是人的行为思考的两个行为方式。但是,在阳明这里,通过知行合一就变成了本体。这个本体就是生命存在的方式。这个存在的方式中,理性的部分、情感的部分、践行的部分融通为一体,以心、以精神表达出来。往往感动人的不是行动,而是心。人的能力有大小,但是心到不到是关键。俗语云:精诚所至,金石为开。这就是要上升到那个本体。圣贤教人知行,正是要复那本体。又如知痛,必已自痛了,方知痛。知寒,必已自寒了。知饥,必已自饥了。知行如何分得开?此便是知行的本体,不曾有私意隔断的。本体就是心本体,就是精神本体。这个精神是来统辖人的所思、所想、所行、所言的。人和动物的区别就在于人有精神,有心,有知行本体,而动物则没有。阳明把知行合一上升到本体,实际上是对生命的高度礼赞,赋予了人的生命以主体性。

知行合一的意义与局限

王阳明知行合一思想的意义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重新阐明了知与行的内涵。第二,为致良知学说提供功夫路径。在王阳明看来,人之所以异于其他动物,就在于人有良知。朱熹强调天理,故而有了有理走遍天下凡事要讲一个道理之说,但民间也有做事要对得起自己的良心的说法,这就等于是在天理之后又有了良心。所以,今天人们在日常生活之中,在对人、对事的过程中,都秉承着天理良心。做人要讲天理,做人要讲良心,这个良心的观念就是由王阳明强化了的。第三,重筑儒家修身传统中的力行特色。儒家并不主张空谈,孔子曾言:我欲托之空言,不如载之行事之深切著明也。王阳明继承并重筑了儒家修身传统中的力行特色。总之,王阳明思想的光辉性,既在理论的方面,又在实践的方面。

当然,王阳明的知行合一也有一定的局限性,这主要表现在其严判良知与知识之别,强调良知为重,对知识层面不足。也就是说,王阳明过分地把良知和一般的知识做了区分,并以良知代替了知识,从而使得朱熹追求的理性、道理、格物穷理未能得到进一步彰显。

众所周知,欧洲理性主义的传统大约从17世纪开始走向现代化,朱熹的思想本早于他们五百年,阳明所处的时代正是大航海时代的前夜,阳明之后没多久,西方天主教的传教士就来到了中国,即意味着大航海开始了。正是在这样的时代里,王阳明把人们的视野从格物穷理的外部世界探索,又拉回到人的生命。这本来是无可厚非的,因为无论科学如何昌明,最后都应以人的丰满和完善为最终目标。只是,人类虽是终极目标,但在历史的过程中,它是通过具体目标来实现的。在具体的历史阶段中,西方走向了科学昌明的时代,而我国则不然。这虽不完全是阳明的问题,但王阳明思想本身确实存在着对知识追求的某种遮蔽。

(演讲人:何俊)

浅析知行合一的现代价值

浅析知行合一的现代价 值 文稿归稿存档编号:[KKUY-KKIO69-OTM243-OLUI129-G00I-FDQS58-

浅析“知行合一”的现代价值 【摘要】“知行合一”是王阳明关于道德认知和道德实践关系的重要论述,对中国传统文化影响深远,也一直是其后仁人志士修身持家、为人处世的基本道德。从伦理学和科学实践层面看,探讨“知行合一”的现代价值对于促成人们的道德信念、激发人们的道德意识、培育人们的道德精神、指导人们的道德实践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知行合一道德认知道德实践现代价值 “知行合一”是明朝哲学家王阳明先生最重要的思想之一,是中国传统文化关于认识论和实践论的重要论述,是关于道德修养和道德实践方面的思想认识和方法论。在把握传统文化“知行合一”思想基本内涵的基础上,重新认识传统思想的现代价值,才能更好地指导社会实践、促进社会文明进步与发展。 “知行合一”思想的基本内涵 王阳明“知行合一”思想中的“知”主要是道德认知,“行”则是道德实践。“盖阳明之所谓知,专以德性之智言之,与寻常所谓知识不同;而其所谓行,则就动机言之,如大学之所谓意。然则即知即行,良非虚言也。”①因此,“知行合一”重点是把人的道德认知和道德实践结合起来,不仅是要认识事物(道德),而且要践行道德,才能真正意义上体现最高道德要求—“善”,这也是王阳明“知行合一”思想的最终价值归宿。 王阳明的知行合一思想不是简单的认识和实践的关系,而是指人的道德意识和道德实践的关系。“知行合一”强调“知行功夫本不可离”,把

两者视为同一过程,即所谓的“知行并进”是一个统一的整体。“知行合一”主要包括两方面的含义:一方面,以知为行,行由知定。“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功夫;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传习录》上),王阳明认为,传统道德思想应该指导人们的行为,按照传统道德的要求实践是“致良知”的根本,传统的道德观念是指导道德实践的关键,而道德实践又必须服从传统道德的要求。另一方面,知行互含,知行互动。王阳明认为,知行不能分开,不能“知而不行”。在道德问题上,道德意识应该付诸道德实践,道德行为不能离开道德意识而独立存在,所谓的真知就是要付诸实践,而且要自觉实践道德,即所谓的“良知”。换句话说,道德意识和道德行为是道德教育的两个互动环节,互为表里,互为一体。当然,“知行合一”把行为动机当作行为本身的观点是值得商榷的;同时,王阳明“知行合一”思想的合理性更多体现在道德层面,而不是本体论、知识论层面,这是必须厘清的内在涵义。“知行合一”本身所具有的积极方面,放到当今的视野下则具有重要的现代价值,并具备深刻的道德教育意义。 “知行合一”思想的现代价值 “知行合一”在思想道德层面具有积极的理论意义,是中华文化传统美德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促成道德信念、激发道德意识、培育道德精神、指导道德实践等方面有着重要的现代价值。 “知行合一”利于促成人们的道德信念。道德信念是人们对道德规范的认识和了解,产生于内心对社会道德义务的责任感,又是个体对道德理想和道德规范的确认。道德信念稳定性和持久性的特点决定了道德信念

超全的小学办学理念集锦啊

小学办学理念集锦 小学办学理念: 校训:博学求新博爱创新 办学思想:博爱做人、博学成才、求真务实、求新力行、 办学理念:追求和谐、享受快乐 办学特色:数字化、精细化、人文化 办学宗旨:学校发展、教师发展、学生发展 办学策略:质量立校、特色立校、科研兴校、强师兴校。 培养目标:培养具有博爱之心、博学之才的未来人才 治校方略:有序、激活、创新 实施原则:全员发展、全面发展、优势发展、可持续发展。 小学办学理念: 办学目标:以优美的环境,一流的设备,一流的师资,领先的科研,通过科学、高效的管理实现高质量的办学为目标。力争三年 内办成市一级学校,五年内办成省一级学校。 办学特色:让孩子享受学习的快乐。在实施全面素质教育、加强 学生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培养的基础上,强化英语教育、信息技术教育,高雅兴趣培养和校园环境建设。 具体特色:外语特色,信息技术教育特色,科技制作,体育艺术 特色,校园文化特色。

校训:诚信做人,踏实做事 校风:正直勤奋和谐健美 教风:敬业爱生厚德博学 学风:自信自主乐学善学 3、办学模式:现代教育技术与课程教学整合和谐发展的办学模式。 4:校训:明理、自主、勤奋、创新 5:师训:正己、敬业、爱生、奉献 6:三风规范:校风是:亲、轻、勤、文明行 教风是:严、实、活、师求博 学风是:乐、能、创、生有样 7:办学特色:打电教牌、唱艺教戏、品教研果、走创新路 小学办学理念: 校训 育人为本敬业为乐成材为志 校风 文明守纪勤奋健美 教风 严谨求实灵活创新 学风 乐学善思自主创新

办学宗旨 一切为了学生 为了学生一切 为了一切学生 教育理念 教书育人管理育人 服务育人环境育人 管理机制 事事有人干 人人有事干 时时人在干 治校方略 以德立校依法治校 教研兴校质量强校 小学办学理念: 1、指导思想:以学校“三风”建设为中心,以规范管理为重点, 以营造师生和谐的教学环境为手段,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自主创新为目的,培育学生个性,发展学生特长,坚持全面育人,全 面发展。 2、办学宗旨:为学生健康成长奠基,为教师持续发展铺路 3、教育目标:轻负担、高质量、有特色

办学理念、三风一训解读

办学理念、三风一训解读

————————————————————————————————作者:————————————————————————————————日期:

三门小学办学理念、三风一训解读 办学理念:以人为本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基 坚持以人为本,其本质就是坚持以人的发展为根本目的,以人的发展为根本动力,全面提高学生素质,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努力提高办学水平。学校践行以人为本理念,通过管理育人、教书育人、活动育人、环境育人等多途径,促进每一位学生的发展。学校将不断地开拓创新,努力创造出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将办学理念渗透到学校的每个角落,力争为孩子的终身发展奠基。 办学特色:注重细节形成习惯养成品格 叶圣陶曾经说过:“什么是教育?简单一句话,就是要养成习惯。”当代教育家魏书生说:“行为形成习惯,习惯养成品格,品格生成思想。”由此可见,习惯的养成教育在学校教育中占十分重要的地位。要养成好的习惯,必须从细节做起,从细节入手,规范学生的行为习惯、学习习惯、生活习惯,使其养成高尚的品格,形成学校的办学特色。 办学目标:勤奋学习快乐生活全面发展 “勤奋学习、快乐生活、全面发展”是对我校全体师生提出的发展目标,充分体现科学发展的理念,也与终身学习理念相吻合,号召全体师生无论在身体、心理方面都要健康、快乐成长,得到全面的发展。我们学校的长远愿景是:让全体师生,都成为“勤奋学习习惯好,快乐生活心态棒,健康发展求全面”的高素质的幸福的人。

校训:立做人之德明做事之理 修德,即做人之本,教育学生应努力提高道德修养,养成良好的言行习惯,知荣明耻,存荣弃辱,共创和谐。 明理,指慎思明辨,勤学好问,对知识要乐于学、忠于学、专于学。识文认字,知情达理,正德成才 校风:养良好习惯立成才大志 行为形成习惯,习惯决定品质,品质决定命运。小学阶段是培养习惯的关键期。中国古代教育家孔子对从小养成习惯的重要也作了好的解释:“少成若天性,习惯成自然。”从小养成良好习惯,优良素质便犹如天性一样坚不可摧。教育的核心不只是传授知识,而是学会做人。我们在教育实践中,就要以多种有效的方式来帮助小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立志是成功的动力,能让孩子们为实现其人生目标而不懈地奋斗,凭借坚忍不拔的信念屹立在成功的巅峰眺望远方。立志贵在坚持,立志贵在立大志!而立大志,莫过于立志成才,照亮祖国未来的希望。教风:乐教奉献博学创新 乐教:在教学实践中教师以进行教育教学研究为乐;能够运用科学的教法教给学生学习方法,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在学生的成长中体会从教之乐,以从教为乐。 奉献:是一种对自己事业不求回报的爱和全身心的付出。把本职工作当成一项事业来热爱和完成,努力做好每一件事、认真善待每一个学生,全心全意为教育事业服务。 博学:语出《论语·子张》:“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博

小学学校办学理念 一

小学学校办学理念一、办学理念:为学校可持续发展创造条件,为学生终生发展奠定基础。内涵阐释:办学理念是学校发展的总目标,关注学校发展,关注教师发展,关注学生发展。1、办学要以学校发展为核心,学校发展了,社会才能进步,同时学校发展不是一时的,要有可持续性,要立足长远,按照规划,一步一步扎实推进。2、办学要以教师发展为根本,最大限度的唤醒、激发教师的专业潜能,打造一支专业的优秀教师团队,才能办成一所一流的品牌学校。3、办学要以为学生发展服务为前提,这也是办学目标,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终身发展。4、三个发展互为一体,互相促进,不可分割。二、办学目标及方向(山东省普通中小学管理基本规范)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认真落实教育法律法规和行政规章,坚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以人为本,遵循教育规律和学生成长规律,面向全体学生,为学生全面健康和谐发展奠定基础。三、办学宗旨:一切为了孩子,为了孩子一切,为了一切孩子。这也是办学的最终目的。四、校训:博爱诚信知行合一是学校的灵魂。校训体现了一所学校的办学传统,代表着校园文化和教育理念,是人文精神的高度凝练,是学校历史和文化的积淀。校训,作为一个标尺,激励和劝勉在校的教师和学子们,即使是离开学校多年的人也会将校训时刻铭记在心。校训也能体现学校的办学原则与目标。五、校风:科学民主求实创新学校的风气,是一所学校所特有的占主导地位的行为习惯和群体风尚,体现为一种独特的心理环境,它稳定而具有导向性。 六、教风:博学多识教书育人就是学校的教育风气,是学校培养学生、提高教书育人质量的一个重要的因素,使教师履行职责的职业道德和思想风尚的高低以及教师教学水平高低和治学态度的严谨与否的体现。 七、学风:勤学好问求异多思学校的治学精神、治学态度、治学原则;学生的行为规范和思想道德的集体表现,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精神风貌。八、学校宣言崇尚科学,坚持民主。做师进以修身,退以养德,博学于胸,表率于人;为生见贤思齐,志存高远,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快乐的九级塔小学是培养成功人才的理想摇篮。九、教师誓词(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热爱祖国,热爱人民,自觉遵守教育法律法规;志存高远,勤恳敬业,甘为人梯,乐于奉献;关爱学生,严慈相济;循循善诱,诲人不倦,因材施教,教书育人;知荣明耻,严于律己,以身作则,衣着得体,语言规范,举止文明,关心集体,团结协作,尊重同事,尊重家长,作风正派,廉洁奉公,为人师表;崇尚科学,勇于创新,潜心钻研,终身学习,无愧九级塔人。十、学生誓词(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热爱祖国,尊老爱幼,礼貌待人,诚实守信,虚心好学,讲究卫生,勤俭节约,爱护公物,积极参加集体活动,遵守公共秩序,珍爱生命,安全第一。

2021年中学校长思政第一课《 三牛齐力,犇向美好》

2021年中学校长思政第一课《三牛齐力,犇向美好》 老师们,同学们: 下午好! 我们共同渡过了一个温暖平安的“春节”,回到了美丽的校园,此刻,我们隆重集会,举行新学年的开学典礼,首先,我代表中学的全体教职工,向全体师生们平安回到校园,迎接新学期共同的校园生活表示热烈的祝贺! 在中华文化里,牛是勤劳、奉献、奋进、力量的象征。人们把为民服务、无私奉献比喻为孺子牛,把创新发展、攻坚克难比喻为拓荒牛,把艰苦奋斗、吃苦耐劳比喻为老黄牛。前进道路上,我们要大力发扬孺子牛、拓荒牛、老黄牛精神,以不怕苦、能吃苦的牛劲牛力,不用扬鞭自奋蹄,继续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辛勤耕耘、勇往直前,在新时代创造新的历史辉煌。 首先,我们要做陶知陶真的拓荒牛 我们在教与学的过程中,挑战未知领域的知识、真理或难题,这需要的是一种“创新发展、攻坚克难” 的拓荒牛精神,只有一点点的积累,我们的知识与能力才会有质的飞跃,只有陶养充足的知识和掌握更多的真理,我们才能形成独具一格的“灼见”,才能成长为有丰厚实力的拓荒牛。

其次,我们要做务善务行的孺子牛 我们中学培养的学子不仅要有“才能”,也更要有“美德”。孔子提出“里仁为美”,墨子认为“务善则美”,孟子认为“充实善信”是美德之人,只有善的、诚实的,心灵才是美的。我们要务善务行才能养育美德,这样的人才富有“为民服务、无私奉献”的孺子牛精神,符合教育“立德树人”的新时代要求。“广大青年要努力成为有理想、有学问、有才干的实干家,在新时代干出一番事业。”“要爱国,忠于祖国,忠于人民”“要励志,立鸿鹄志,做奋斗者”“要求真,求真学问,练真本领”“要力行,知行合一,做实干家”,因此,我们要做务善务行的孺子牛,成长为“为民服务、无私奉献”的时代新人。 第三,我们要做克难克苦的老黄牛 过去的一年,在全体师生的共同努力下,学校获得了多项殊荣。成功总是诞生在拼搏之后,这些成绩是我们师生共同克服困难、克苦挑战而获得的,也将成为我们牛年继续努力奔跑的新动力。 希望全体师生继续齐心协力,九年级毕业班的同学要挑战2021年中考,全体毕业班师生要象老黄牛一样坚守备考的节奏,向着你理想的高一级学校努力奔跑!八年级同学新学期也要迎接市“小中考”统测,下半年你们也是将成为新的毕业班,成为学校里的大哥、大姐,要象老黄牛一样养成

小学办学理念

小学办学理念 理念决定办学方向,管理决定教育成败。成功的教育离不开先进的教育理念引领和科学规范的制度管理。教育思想有多远,教育发展就能走多远。办学理念和制度建设对学校发展具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设计并制定行之有效的办学理念和管理制度,就使学校各项工作有了明确的方向和具体的目标,有利于教育教学工作的有序进行和全面开展,有利于全面提高学校管理水平和教育教学质量。我们管理学校的基本思路是:将素质教育、精致教育、养成教育、责任教育、善良教育、和谐教育和自我教育等教育思想寓于学校办学理念和管理制度之中,提出了明确的办学思想和教育管理目标(坚持一个宗旨:“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一切,为了一切学生”;贯彻一个方针: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全面促进师生和谐发展;抓好一个根本把领导班子建设、教师队伍建设作为学校发展之基、竞争之本、提高之源,作为兴校强校的关键和根本来抓;围绕一个中心,始终把教学工作作为学校工作的唯一中心,始终把教学质量作为教学管理的唯一目标;突出一个主题:以人为本,构建和谐校园,实施规范化、精细化、民主化、人本化管理,实现“学会做人,学会学习,学会合作,学会健康,学会发展”的培养目标。制定了“团结、务实、奉献、创新”的校训和“坚定、勤奋、文明、守纪”的校风及“求实、善诱、探究、进取”的教风,和“认真、求实、勤学、好问”的学风:落实“学校有特色,教学有特点,学生有特长,争创当地一

流。”的办学目标。精细化管理标准(学校常规管理精细、教师队伍建设精良、课堂教学设计精心、教育活动设计精彩、校本课程设计精当、校园环境设计精美),民主化管理八项措施(管理师生广泛参与,愿景师生广泛认同,教改师生广泛参加,校务师生广泛监督;责任师生共同分担,文化师生共同创建,成果师生共同分享,利益师生共同享用),人本化管理六条要求(师生工作学习多关心,师生身心健康多关注,师生发展成长多鼓励,师生困难需求多帮助,师生权益受损多维护,教工婚丧嫁娶多关怀)。学校创新“诗意化”教育载体,开展了师生“阅读工程”,组织经典诗文诵读,传唱传统经典童谣,感悟教育经典名言,演唱学生行为规范,解读学校校风校训,征集学校校歌词曲,通过细化、量化学校管理的具体操作规程,建立学年教育目标管理、学期教学计划保证、月度教学工作调控、周次教学活动落实,以及签订教师工作安全责任书与目标责任书等学校管理运行机制,来保证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井然有序。十大规范化常规管理为: 一是办学思想规范,即确立学校的办学思想与愿景目标、管理策略与治校方略,规定学校的培养目标和校训校风,主要体现现代学校教育的办学理念、管理策略和文化特色。 二是岗位职责规范,即为学校各部门和所有岗位的人员都制定出管理职责明确、流程清晰、规范具体、操作性强的岗位职责和操作规程,将学校所有的教育教学任务全部分解成若干个具体工作点,落实到每个部门、每一位教职工的岗位上,明确全校每个人的工作目标、责任、考核和奖惩,使复杂的管理简单明了。

办学理念、三风一训解读

三门小学办学理念、三风一训解读 办学理念:以人为本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基 坚持以人为本,其本质就是坚持以人的发展为根本目的,以人的发展为根本动力,全面提高学生素质,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努力提高办学水平。学校践行以人为本理念,通过管理育人、教书育人、活动育人、环境育人等多途径,促进每一位学生的发展。学校将不断地开拓创新,努力创造出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将办学理念渗透到学校的每个角落,力争为孩子的终身发展奠基。 办学特色:注重细节形成习惯养成品格 叶圣陶曾经说过:“什么是教育?简单一句话,就是要养成习惯。”当代教育家魏书生说:“行为形成习惯,习惯养成品格,品格生成思想。”由此可见,习惯的养成教育在学校教育中占十分重要的地位。要养成好的习惯,必须从细节做起,从细节入手,规范学生的行为习惯、学习习惯、生活习惯,使其养成高尚的品格,形成学校的办学特色。 办学目标:勤奋学习快乐生活全面发展 “勤奋学习、快乐生活、全面发展”是对我校全体师生提出的发展目标,充分体现科学发展的理念,也与终身学习理念相吻合,号召全体师生无论在身体、心理方面都要健康、快乐成长,得到全面的发展。我们学校的长远愿景是:让全体师生,都成为“勤奋学习习惯好,快乐生活心态棒,健康发展求全面”的高素质的幸福的人。

校训:立做人之德明做事之理 修德,即做人之本,教育学生应努力提高道德修养,养成良好的言行习惯,知荣明耻,存荣弃辱,共创和谐。 明理,指慎思明辨,勤学好问,对知识要乐于学、忠于学、专于学。识文认字,知情达理,正德成才 校风:养良好习惯立成才大志 行为形成习惯,习惯决定品质,品质决定命运。小学阶段是培养习惯的关键期。中国古代教育家孔子对从小养成习惯的重要也作了好的解释:“少成若天性,习惯成自然。”从小养成良好习惯,优良素质便犹如天性一样坚不可摧。教育的核心不只是传授知识,而是学会做人。我们在教育实践中,就要以多种有效的方式来帮助小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立志是成功的动力,能让孩子们为实现其人生目标而不懈地奋斗,凭借坚忍不拔的信念屹立在成功的巅峰眺望远方。立志贵在坚持,立志贵在立大志!而立大志,莫过于立志成才,照亮祖国未来的希望。教风:乐教奉献博学创新 乐教:在教学实践中教师以进行教育教学研究为乐;能够运用科学的教法教给学生学习方法,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在学生的成长中体会从教之乐,以从教为乐。 奉献:是一种对自己事业不求回报的爱和全身心的付出。把本职工作当成一项事业来热爱和完成,努力做好每一件事、认真善待每一个学生,全心全意为教育事业服务。 博学:语出《论语·子张》:“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博

读《知行合一》有感2000字

读《知行合一》有感2000字 尊敬的公司领导,亲爱的同事们: 大家下午好! 我是来自城建大厦项目部的张玉姣,很高兴能够站在这里与大家分享一本读过的好书——《知行合一》。接下来我将从王阳明简介、心学精髓、现实意义三个方面对《知行合一》进行阐述。 说到《知行合一》大家自然想到的是圣人王阳明先生,其原名王守仁,浙江余姚人,因晚年居住于阳明洞,世称阳明先生。王阳明出生于世代为官的书香门第,由于从小就接受到良好的教育,博览群书,尤其是各种圣贤书,在这种环境的熏陶下,他树立了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己任的崇高理想,从而创建了东方哲学史上五百多年来最具影响力的一个流派——心学。 《知行合一》这本书的作者度阴山是通过讲述王阳明先生辉煌传奇的一生,从而向大家深刻的的剖析"知行合一"的无穷智慧,即是"宁静于内,无敌于外",王阳明先生的内心也经历了从"圣人之道,吾性自足"到"知行合一"的一个过程。而我在读完这本书之后,同样也悟到了"读圣人书,学圣贤智慧,直面人生困惑,悟内圣外王之道。" 说到"完人",不得不提的是历史上曾经产生过两个半完人,一个当然是万世师表的孔夫子,另外一个就是开创了心学的王阳明,还有半个,即后来晚清实学的代表人物曾国藩。而王阳明的"心学",五百年来折服无数中外名人,包括曾国藩、孙中山、蒋介石、毛泽东等均对其称佩不已。 那么究竟什么是"心学"呢? 《知行合一》则是用非常浅显有趣的语言,不但讲述了王阳明精彩的一生,同时也在这个过程中将"心学"作了清楚的介绍,其精髓在

于:"心即理、知行合一、致良知". 心即理:真理就在你心中,应该向内去求。每个人生活的世界,实际上是由你的内心创造的,这个世界的意义是由你的心赋予的。 曾有弟子问王阳明:用兵是不是有特定的技巧?王阳明回答:哪里有什么技巧,只是努力做学问,养的此心不动;如果非要说有技巧,那此心不动就是唯一的技巧。大家的智慧都相差无几,胜负之决只在此心动与不动。 为什么"此心不动"是唯一的技巧呢?因为心不动才能冷静,冷静才能沉着,沉着才能在危机面前正常甚至超常发挥,这就是所谓的急中生智。事事讲技巧,似乎看着聪明,其实都是投机者的小聪明。只有真正的智者,才会从大本大源上找依靠,老老实实做功夫,这就是老子所说的"大巧若拙". 知行合一:知行合一的"知",指的是"良知",是每个人内心与生俱来的道德感和判断力。找到并遵循内心的良知,复杂的外部世界就将变得格外清晰,致胜决断,了然于心。现实社会中,许多人仅仅理解为先知而后行,这就彻底理解错了王阳明大圣贤的思想和意思。多年以来,究竟有多少人做到了"知行合一"?由于许多人理解错了古人的思想,都在"有选择地知,有选择地行",因此真正做到的人寥寥无几。"知"和"行"是"行"就是"知","知"就是"行"的关系,分开了就是空想不干和苦干不思的人,这是许多人不能成功的原因所在。 做到这两点,即是"致良知".良知是何物,良知既是道,是人对善恶的批判,是恒定的世界观。 王阳明在庐陵担任县令时,抓到了一个罪恶滔天的大盗。这个大盗冥顽不灵,面对各种讯问强烈顽抗。王阳明亲自审问他,他一副死猪不怕开水烫的架势说:"要杀要剐随便,就别废话了!"王阳明于是

办学理念集锦

办学理念的含义 办学理念:办学理念是教育理念的下位概念,是校长基于“办怎么样的学校”和“怎样办好学校”的深层次思考的结晶。办学理念,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学校生存理由、生存动力、生存期望的有机构成。 办学理念的功能 办学理念的功能就是要回答学校的全部活动所涉及的三个基本问题:为什么?做什么?怎么做?这三个问题的答案共同解决了学校的终极问题:学校是什么? 为什么要确立办学理念 首先,树立办学理念是学校自身发展的需要。校长的办学理念有两个最基本的作用。 (1)使校长个体的行为具有自觉性和目的性; (2)在此基础上,使学校的整体的行为具有自觉性和目的性。 第二,树立办学理念是在办学趋同化的大潮中,一所学校形成或保持自己独有的个性和特色的需要。 第三,树立办学理念是校长的职业成长需要。作为校长,应该经常思考:一定时期内的办学目标是什么?用什么样的教育思想、办学理念去实现办学目标?校长有了这种思考,就有了自我发展、自我完善的动力,而有了这样的自觉的校长,就可能办出一所好学校,校长个人也可能在办学实践中成长为教育家。 因此办学理念是中小学办学的总体指导思想,是由学校全体成员的教育观念、教育思想和教育价值追求组合而成的复合体。它具有导向性、明晰性、独特性、渗透性、相对稳定性等特征 怎样提炼形成办学理念 办学实践是校长办学理念产生的源泉,理性思考是办学理念丰富和提升的必然过程。校长在提炼办学理念时进行理性思考的四个维度如下: (1)政策理论基础。办学理念应以国家的教育方针、政策和法规为指导,在领会教育方针、政策和法规,学习理论的基础上,树立现代教育观,思考形成怎样的办学理念。 (2)继承传统与创新。以学校的优良传统为基础,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求发展,这是办学的基本思路。 (3)借鉴外校经验。各兄弟学校都有各自丰富的办学经验和鲜明的办学特色。借鉴兄弟学校的经验,将会

学校办学理念

学校办学理念 前言 文化是一所学校凝聚力和活力的源泉。学校文化既是学校历史的积淀,又是继续发展的基础。它体现为学校在长期的教育实践中形成的具有独特凝聚力的学校精神和师生员工所一致认同的价值观念、道德规范、行为方式等。 名校之特在于个性,名校之魂在于理念。学校理念是学校发展的内核和原动力,是学校文化的灵魂和统率。理念的塑造是学校整个文化建设的基础。 广饶县英才学校坐落于全国百强县之一的广饶县城东新区中心位置。学校于2008年9月由原广饶一中初中部、县第二实验小学整合组建而成,是全县第一所初中、小学、幼儿园分区施教、一体化管理的国办学校。学校建设投资1.2亿元,校舍全部按照省级规范化学校标准设计,建筑风格如行云流水,彰显了学校建设的高质量、高起点、高品位,为学校做大做强,成为品牌名校奠定了良好的发展基础。 学校在办学过程中,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尊重差异,张扬个性,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学校创新工作思路,深化教学改革,教育教学亮点纷呈,质量稳步提升,得到上级的肯定、社会的认可和学生的欢迎。 学校重视文化发展,大力提升文化品位。在学校文化建设过程中,英才学校立足自身实际,举全校之力,集众人之智,创建了一整套个性化、系统化、实用性的学校文化。 学校文化,无形,却是凝心聚力的磁石;无言,却是掷地有声的宣言。它能汇成一股强大的文化力,提升学校的核心竞争力,引领学校成为特色鲜明的品牌名校。 第一部分基本理念 【核心理念】 1.定义:核心理念是学校用于指导教育教学行为与管理经营活动的最高价值标准,是学校办学行为的起点和归宿,是学校文化理念系统的灵魂。

2.广饶县英才学校的核心理念是: 养正行健 3.阐释: 养正:即涵养正道之义。《易传》有言:“蒙以养正,圣功也。”童蒙时期的习惯养成,对孩子来说意义重大,甚至会影响一生。我校立足幼儿到小学、初中生实际,大力推行习惯养成教育,致力于成为文明之地、养正之所。对学生而言,习得良好品性和习惯是成功人生的第一步,有助于其开启智慧之门,成就幸福人生。对教师而言,“养正”具有更高层次的要求。首先,注重修己,即努力提升自我素养,学为人师,行为世范;其次更要达人,即注重言传身教,用优良的品行教育和影响学生。 行健:行健,出自《周易》:“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指天道运行刚健强劲,君子应当效法天道自强不息,奋发有为。行健就是有追求、有作为,就是勇于创新、誓争一流。行健表征着学校定位高远,不懈进取,历经艰难而永不止步;教师脚踏实地,追求卓越,在奉献中实现价值;学生勤奋不辍,奋发有为,在求知中成就人生。 “养正、行健”作为核心理念,精炼而深刻地概括了我校的价值取向和精神追求,对学校和师生发展具有重要而深远的指导意义。 【学校愿景】 1.定义:学校愿景描绘的是学校未来的发展蓝图,是全校师生的共同愿望。 2.广饶县英才学校的学校愿景是: 创英才品牌建一流名校 3.阐释: 创英才品牌:英才品牌,之于学生是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优秀学子,是未来各行各业的领军人物;英才品牌,之于教师是教育界的精英,是富有教育智慧的专家型、学者型的教师;英才品牌,之于学校是教育领域中的佼佼者,是领航中国农村教育的一面旗帜。 建一流名校:一流名校,之于学生是拥有良好的品德、卓越的才能和一流的成绩;一流名校,之于教师是具备渊博的知识、鲜明的教学风格、一流的教学水平;一流名校,之于学校是拥有先进的办学思想、雄厚的师资力量、一流的教育教学成果。 【学校精神】 1.定义:学校精神是学校在长期的办学实践中形成的,被全校师生认同并自觉践行的精神追求,它对全校师生具有导向和激励作用。 2.广饶县英才学校的学校精神是:

读《知行合一》有感

读《知行合一》有感 尊敬的公司领导,亲爱的同事们: 大家下午好! 我是来自**项目部的***,很高兴能够站在这里与大家分享一本读过的好书——《知行合一》。接下来我将从王阳明简介、心学精髓、现实意义三个方面对《知行合一》进行阐述。 说到《知行合一》大家自然想到的是圣人王阳明先生,其原名王守仁,浙江余姚人,因晚年居住于阳明洞,世称阳明先生。王阳明出生于世代为官的书香门第,由于从小就接受到良好的教育,博览群书,尤其是各种圣贤书,在这种环境的熏陶下,他树立了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己任的崇高理想,从而创建了东方哲学史上五百多年来最具影响力的一个流派——心学。 《知行合一》这本书的作者度阴山是通过讲述王阳明先生辉煌传奇的一生,从而向大家深刻的的剖析“知行合一”的无穷智慧,即是“宁静于内,无敌于外”,王阳明先生的内心也经历了从“圣人之道,吾性自足”到“知行合一”的一个过程。而我在读完这本书之后,同样也悟到了“读圣人书,学圣贤智慧,直面人生困惑,悟内圣外王之道。” 说到“完人”,不得不提的是历史上曾经产生过两个半完人,一个当然是万世师表的孔夫子,另外一个就是开创了心学的王阳明,还有半个,即后来晚清实学的代表人物曾国藩。而王阳明的“心学”,五百年来折服无数中外名人,包括曾国藩、孙中山、蒋介石、毛泽东等均对其

称佩不已。 那么究竟什么是“心学”呢? 《知行合一》则是用非常浅显有趣的语言,不但讲述了王阳明精彩的一生,同时也在这个过程中将“心学”作了清楚的介绍,其精髓在于:“心即理、知行合一、致良知”。 心即理:真理就在你心中,应该向内去求。每个人生活的世界,实际上是由你的内心创造的,这个世界的意义是由你的心赋予的。 曾有弟子问王阳明:用兵是不是有特定的技巧?王阳明回答:哪里有什么技巧,只是努力做学问,养的此心不动;如果非要说有技巧,那此心不动就是唯一的技巧。大家的智慧都相差无几,胜负之决只在此心动与不动。 为什么“此心不动”是唯一的技巧呢?因为心不动才能冷静,冷静才能沉着,沉着才能在危机面前正常甚至超常发挥,这就是所谓的急中生智。事事讲技巧,似乎看着聪明,其实都是投机者的小聪明。只有真正的智者,才会从大本大源上找依靠,老老实实做功夫,这就是老子所说的“大巧若拙”。 知行合一:知行合一的“知”,指的是“良知”,是每个人内心与生俱来的道德感和判断力。找到并遵循内心的良知,复杂的外部世界就将变得格外清晰,致胜决断,了然于心。现实社会中,许多人仅仅理解为先知而后行,这就彻底理解错了王阳明大圣贤的思想和意思。多年以来,究竟有多少人做到了“知行合一”?由于许多人理解错了古人的思

小学学校办学理念

小学学校办学理念 Document serial number【KK89K-LLS98YT-SS8CB-SSUT-SST108】

小学学校办学理念 一、办学理念:为学校可持续发展创造条件,为学生终生发展奠定基础。 内涵阐释: 办学理念是学校发展的总目标,关注学校发展,关注教师发展,关注学生发展。 1、办学要以学校发展为核心,学校发展了,社会才能进步,同时学校发展不是一时的,要有可持续性,要立足长远,按照规划,一步一步扎实推进。 2、办学要以教师发展为根本,最大限度的唤醒、激发教师的专业潜能,打造一支专业的优秀教师团队,才能办成一所一流的品牌学校。 3、办学要以为学生发展服务为前提,这也是办学目标,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终身发展。 4、三个发展互为一体,互相促进,不可分割。 二、办学目标及方向(山东省普通中小学管理基本规范)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 三、办学宗旨:一切为了孩子,为了孩子一切,为了一切孩子。这也是办学的最终目的。 四、校训:博爱诚信知行合一 是学校的灵魂。校训体现了一所学校的办学传统,代表着校园文化和教育理念,是人文精神的高度凝练,是学校历史和文化的积淀。校训,作为一个标尺,激励和劝勉在校的教师和学子们,即使是离开学校多年的人也会将校训时刻铭记在心。校训也能体现学校的办学原则与目标。 五、校风:科学民主求实创新 学校的风气,是一所学校所特有的占主导地位的行为习惯和群体风尚,体现为一种独特的心理环境,它稳定而具有导向性。 六、教风:博学多识教书育人 提高教书育人质量的一个重要的因素,使教师履行职责的职业道德和思想风尚的高低以及教师教学水平高低和治学态度的严谨与否的体现。 七、学风:勤学好问求异多思 学校的治学精神、治学态度、治学原则;学生的行为规范和思想道德的集体表现,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精神风貌。 八、学校宣言 崇尚科学,坚持民主。做师进以修身,退以养德,博学于胸,表率于人;为生见贤思齐,志存高远,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快乐的九级塔小学是培养成功人才的理想摇篮。 九、教师誓词(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 热爱祖国,热爱人民,自觉遵守教育法律法规;志存高远,勤恳敬业,甘为人梯,乐于奉献;关爱学生,严慈相济;循循善诱,诲人不倦,因材施教,教书育人;知荣明耻,严于律己,以身作则,衣着得体,语言规范,举止文明,关心集体,团结协作,尊重同事,尊重家长,作风正派,廉洁奉公,为人师表;崇尚科学,勇于创新,潜心钻研,终身学习,无愧九级塔人。 十、学生誓词(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

办学理念、三风一训解读

界河镇后枣小学办学理念、三风一训解读 办学理念:以人为本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基 坚持以人为本,其本质就是坚持以人的发展为根本目的,以人的发展为根本动力,全面提高学生素质,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努力提高办学水平。学校践行以人为本理念,通过管理育人、教书育人、活动育人、环境育人等多途径,促进每一位学生的发展。学校将不断地开拓创新,努力创造出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将办学理念渗透到学校的每个角落,力争为孩子的终身发展奠基。办学特色:注重细节形成习惯养成品格 叶圣陶曾经说过:“什么是教育?简单一句话,就是要养成习惯。”当代教育家魏书生说:“行为形成习惯,习惯养成品格,品格生成思想。”由此可见,习惯的养成教育在学校教育中占十分重要的地位。要养成好的习惯,必须从细节做起,从细节入手,规范学生的行为习惯、学习习惯、生活习惯,使其养成高尚的品格,形成学校的办学特色。 办学目标:勤奋学习快乐生活全面发展 “勤奋学习、快乐生活、全面发展”是对我校全体师生提出的发展目标,充分体现科学发展的理念,也与终身学习理念相吻合,号召全体师生无论在身体、心理方面都要健康、快乐成长,得到全面的发展。我们学校的长远愿景是:让全体师生,都成为“勤

奋学习习惯好,快乐生活心态棒,健康发展求全面”的高素质的幸福的人。 校训:立做人之德明做事之理 修德,即做人之本,教育学生应努力提高道德修养,养成良好的言行习惯,知荣明耻,存荣弃辱,共创和谐。 明理,指慎思明辨,勤学好问,对知识要乐于学、忠于学、专于学。识文认字,知情达理,正德成才 校风:养良好习惯立成才大志 行为形成习惯,习惯决定品质,品质决定命运。小学阶段是培养习惯的关键期。中国古代教育家孔子对从小养成习惯的重要也作了好的解释:“少成若天性,习惯成自然。”从小养成良好习惯,优良素质便犹如天性一样坚不可摧。教育的核心不只是传授知识,而是学会做人。我们在教育实践中,就要以多种有效的方式来帮助小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立志是成功的动力,能让孩子们为实现其人生目标而不懈地奋斗,凭借坚忍不拔的信念屹立在成功的巅峰眺望远方。立志贵在坚持,立志贵在立大志!而立大志,莫过于立志成才,照亮祖国未来的希望。 教风:乐教奉献博学创新 乐教:在教学实践中教师以进行教育教学研究为乐;能够运用科学的教法教给学生学习方法,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在学生的成长中体会从教之乐,以从教为乐。

小学学校办学理念

小学学校办学理念Prepared on 21 November 2021

小学学校办学理念 一、办学理念:为学校可持续发展创造条件,为学生终生发展奠定基础。 内涵阐释: 办学理念是学校发展的总目标,关注学校发展,关注教师发展,关注学生发展。 1、办学要以学校发展为核心,学校发展了,社会才能进步,同时学校发展不是一时的,要有可持续性,要立足长远,按照规划,一步一步扎实推进。 2、办学要以教师发展为根本,最大限度的唤醒、激发教师的专业潜能,打造一支专业的优秀教师团队,才能办成一所一流的品牌学校。 3、办学要以为学生发展服务为前提,这也是办学目标,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终身发展。 4、三个发展互为一体,互相促进,不可分割。 二、办学目标及方向(山东省普通中小学管理基本规范)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 三、办学宗旨:一切为了孩子,为了孩子一切,为了一切孩子。这也是办学的最终目的。 四、校训:博爱诚信知行合一 是学校的灵魂。校训体现了一所学校的办学传统,代表着校园文化和教育理念,是人文精神的高度凝练,是学校历史和文化的积淀。校训,作为一个标尺,激励和劝勉在校的教师和学子们,即使是离开学校多年的人也会将校训时刻铭记在心。校训也能体现学校的办学原则与目标。 五、校风:科学民主求实创新 学校的风气,是一所学校所特有的占主导地位的行为习惯和群体风尚,体现为一种独特的心理环境,它稳定而具有导向性。 六、教风:博学多识教书育人 提高教书育人质量的一个重要的因素,使教师履行职责的职业道德和思想风尚的高低以及教师教学水平高低和治学态度的严谨与否的体现。 七、学风:勤学好问求异多思 学校的治学精神、治学态度、治学原则;学生的行为规范和思想道德的集体表现,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精神风貌。 八、学校宣言 崇尚科学,坚持民主。做师进以修身,退以养德,博学于胸,表率于人;为生见贤思齐,志存高远,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快乐的九级塔小学是培养成功人才的理想摇篮。 九、教师誓词(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 热爱祖国,热爱人民,自觉遵守教育法律法规;志存高远,勤恳敬业,甘为人梯,乐于奉献;关爱学生,严慈相济;循循善诱,诲人不倦,因材施教,教书育人;知荣明耻,严于律己,以身作则,衣着得体,语言规范,举止文明,关心集体,团结协作,尊重同事,尊重家长,作风正派,廉洁奉公,为人师表;崇尚科学,勇于创新,潜心钻研,终身学习,无愧九级塔人。 十、学生誓词(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

校训作文范文

“校训”作文范文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校训体现着学校的培养目标,对学生做人、学业、品质、人生价值等方面都提出了期待和要求,希望广大在校学生铭记在心,并用来激励自己努力成才。以下是一些中外名校的校训。 哈佛大学:让柏拉图与你为友,让亚里士多德与你为友,更重要的是让真理与你为友。 西点军校:荣誉、责任、国家 清华大学:自强不息?厚德载物 苏州大学:养天地正气,法古今完人 中山大学: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 要求:①你可以从中挑出一则,谈谈你受的启发;②你也可以为我们学校(广西大化县二中)拟一则校训,并就你拟的校训写一篇文章。③自定题目,明确文体,不少于800字。 【范文】 自强不息,厚德载物 托尔斯泰没有获得诺贝尔奖,可有谁敢否定《战争与和平》的伟大? 毕加索生前贫困潦倒,无人看好,可有谁能否定他那一双隐藏着美与智慧的眼睛? 李杜、苏辛都曾仕途坎坷,不被重用,可有谁敢否定他们在中国文坛上的地位? 还有那些在各个领域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的现当代人民,没有奖杯」有奖金,可有谁能否认他们为人类做出的贡献呢? 诺贝尔奖、奥斯卡奖、格莱梅奖,太多太多的奖项充斥着这个世界, 可又有谁敢保证,没有获奖的人真的没有才能吗?而那些被桂冠掌声包围的赢家真的就是才华过人,身价万千吗? 诚然,得奖是对一个人自身价值的肯定,获得荣誉也是对个人为社会做贡献的鼓励,这无可非议。但我们却不能忽视,那些在领奖台下默默奉献的人,他们拥有比拿到奖杯的人更令人崇敬的品质。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真正的人才,不论得奖与否,都具有自

强不息的精神。自强的人,才会有远大的理想;自强的人,才会朝着理想不断努力;自强的人,才会在各种艰难险阻面前挑战自我。只有这样,才会有人类技能的不断提高,才会有社会的不断进步?从这一点来看,那些所谓的“第四十一席者”与前“四十席者”一样的可敬! 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同样出自于《周易》,这一点却往往被人们所忽视。真正的人才,除了具有专业技术的贡献外,还应具有包容世间万物的博大胸怀?。有的人,经过不懈努力,终于站上了领奖台,得到世人的肯定。有的人,甚至付出比常人更多的血汗,可依然默默的尽着本职。但是我们能说他们不优秀不杰出吗?正相反,他们甘心在别人耀眼的光辉下刻苦钻研,他们愿意在不为人知的角落用止水般的心去从事平凡而有伟大的事业。正是这样千千万万的幕后英雄,才有星光大道上的光彩与荣誉。正是这样淡泊宁静的心胸,包容旷达的厚德,才承载着人类历史发展的一切一切。在这一点上,“第四十一席者们”比前“四十席者”更可敬! 然而,在这个物欲横流,追名逐利的商业世界,又有多少奖是公平清白的呢?钱权交易,内定名额,商业炒作,这些名词早已不再陌生。而那些“假作真时真亦假”的绯闻更是如浪花翻卷,一波波汹涌来袭。 面对这一切,我倒真为那些榜上无名的实干家庆幸。因为老祖先教育我们的是“博学笃志” “知行合一”。正是因为如此,孔子的言传身教赢得后人的尊崇,曹雪芹的历经坎坷留下世界文化瑰宝,鲁迅的弃医从文引导青年解放思想。 这一切,都源于止于至善的实际行动! 在华灯锦衣的光芒下,别忘了幕后的千万英雄! 在繁华扰攘的尘世上,别忘了“自强不息,厚德载物”! 这些,才是人生最大的奖赏! 附: ①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译文:天道的特点是永远不停的运动变化,谁也不能阻挡,君子要 效法天道,自立自强,奋发向上,永不松懈。 ②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译文:地的气势厚实温顺,君子应效法大地以深厚的德行来包容万

读《知行合一》有感2000字_读后感_模板

读《知行合一》有感2000字_读后感_模板 读《知行合一》有感2000字 尊敬的公司领导,亲爱的同事们: 大家下午好! 我是来自城建大厦项目部的张玉姣,很高兴能够站在这里与大家分享一本读过的好书 ——《知行合一》。接下来我将从王阳明简介、心学精髓、现实意义三个方面对《知行合一》进行阐述。 说到《知行合一》大家自然想到的是圣人王阳明先生,其原名王守仁,浙江余姚人,因 晚年居住于阳明洞,世称阳明先生。王阳明出生于世代为官的书香门第,由于从小就接受到良好的教育,博览群书,尤其是各种圣贤书,在这种环境的熏陶下,他树立了以修身齐家治 国平天下为己任的崇高理想,从而创建了东方哲学史上五百多年来最具影响力的一个流派 ——心学。 《知行合一》这本书的作者度阴山是通过讲述王阳明先生辉煌传奇的一生,从而向大家 王阳明先生的内心也经历 深刻的的剖析”知行合一”的无穷智慧,即是”宁静于内,无敌于外”, 了从”圣人之道,吾性自足”到”知行合一”的一个过程。而我在读完这本书之后,同样也悟到 了”读圣人书,学圣贤智慧,直面人生困惑,悟内圣外王之道。” 不得不提的是历史上曾经产生过两个半完人,一个当然是万世师表的孔夫说到”完人”, 子,另外一个就是开创了心学的王阳明,还有半个,即后来晚清实学的代表人物曾国藩。而五百年来折服无数中外名人,包括曾国藩、孙中山、蒋介石、毛泽东等均 王阳明的”心学”, 对其称佩不已。 那么究竟什么是”心学”呢? 《知行合一》则是用非常浅显有趣的语言,不但讲述了王阳明精彩的一生,同时也在这 个过程中将”心学”作了清楚的介绍,其精髓在于:”心即理、知行合一、致良知”.心即理:真理就在你心中,应该向内去求。每个人生活的世界,实际上是由你的内心创 造的,这个世界的意义是由你的心赋予的。 曾有弟子问王阳明:用兵是不是有特定的技巧?王阳明回答:哪里有什么技巧,只是努力做学问,养的此心不动;如果非要说有技巧,那此心不动就是唯一的技巧。大家的智慧都 相差无几,胜负之决只在此心动与不动。 为什么”此心不动”是唯一的技巧呢?因为心不动才能冷静,冷静才能沉着,沉着才能在危机面前正常甚至超常发挥,这就是所谓的急中生智。事事讲技巧,似乎看着聪明,其实都 是投机者的小聪明。只有真正的智者,才会从大本大源上找依靠,老老实实做功夫,这就是 老子所说的”大巧若拙”. 指的是”良知”, 是每个人内心与生俱来的道德感和判断力。 知行合一:知行合一的”知”, 找到并遵循内心的良知,复杂的外部世界就将变得格外清晰,致胜决断,了然于心。现实社 会中,许多人仅仅理解为先知而后行,这就彻底理解错了王阳明大圣贤的思想和意思。多年以来,究竟有多少人做到了”知行合一”?由于许多人理解错了古人的思想,都在”有选择地知,因此真正做到的人寥寥无几。”知”和”行”是”行”就是”知”,” 知”就是”行”的关系,有选择地行”, 分开了就是空想不干和苦干不思的人,这是许多人不能成功的原因所在。 良知是何物,良知既是道,是人对善恶的批判,是恒定的做到这两点,即是”致良知”. 世界观。 王阳明在庐陵担任县令时,抓到了一个罪恶滔天的大盗。这个大盗冥顽不灵,面对各种讯问强烈顽抗。王阳明亲自审问他,他一副死猪不怕开水烫的架势说:”要杀要剐随便,就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