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教学内容确定首要性论文

教学内容确定首要性论文

教学内容确定首要性论文
教学内容确定首要性论文

教学内容确定首要性论文

摘要:语文教学与生活紧密结合,向生活领域拓展。并将听、说、读、写四个方面的训练有机地结合起来,使学生接受全面的、整体的、有效的培养和训练,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自2014年12月以来,我很荣幸参加了四川省高中语文“补中名师工作坊”的研修活动,有幸聆听了几位专家讲座,感慨颇深,受益匪浅。在这段的学习生活中,作为网络研修的一员,我忙碌着、劳累着,却充实着、收获着,我们每天累着并快乐着。通过研修,我全面提升了自己的基本素养和业务综合能力,对于个人今后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对教育教学工作也有了一种新的理解。

听了许书明教授关于”名师教学内容确定艺术”的讲座,我是感受深刻,收获颇丰。因为在平时,在语文教学中,我总是花大量的时间去设计教学方法,安排课堂教学流程,在”怎么教”的问题上花费很多心思。听了许教授的讲座后,深刻认识到在一堂课的教学中,这并不是最主要的,比”怎么教”更重要的是”教什么”的问题,即教学内容的选择。作为语文老师应当根据文本的特征,精心选择教学内容,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首先,教学内容的确定,要有语文观的思想。语文教学与生活紧密结合,向生活领域拓展。并将听、说、读、写四个方面的训练有机地结合起来,使学生接受全面的、整体的、有效的培养和训练,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其次,教学内容的确定,要依据不同的文本特征来确定。以前,

如何进行教学内容的选择

如何进行教学内容的选择 长安乡中心学校李敏 王荣生教授在他的《语文教学内容的重构》中谈到:语文教学内容主要面对两个问题:一是针对具体情境中的这一班学生乃至这一组这一个学生,为使他们更有效地达成既定的课程目标,“实际上需要教什么”;二是为使具体情境中的这一班乃至这一组这一个能更好地掌握既定的课程内容,“实际上最好用什么去教”。可见,确定语文教学内容的选择是多么的重要啊。教学内容这是教师施教的主要凭借,新课程的开放性为教师自主选择阅读教学内容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众所周知,提高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必须选择有效的内容。那么,什么样的教学内容是有效的呢?我认为有效的内容应该是符合课程标准的要求和学生发展的需要,能培养学生健康的情感,能很好地进行教学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并有利于学生构建合理的知识体系的那些内容,并且要精当。 一、找准一节课教学内容的兴奋点,激发学生的学习的热情。 兴奋点即兴趣点,扣准了学生的兴奋点,就把握住了学生的课堂注意力和参与度。教师要在学情分析中寻找学生与学习材料之间的情感纽带,清楚学生最感兴趣的是什么,最不感兴趣的是什么。确定语文教学内容时“寻趣而教”,才能较好地调控学生的积极学习情绪,促使学生因为对教学内容的兴趣进而对教学过程投入。 《汤姆·索亚历险记》是人教版六年级下册教材中推荐阅读的一本书,教材中呈现的教学内容为故事梗概和精彩片段两部分。作为名著导读,除强调阅读方法指导外,更侧重于激发学生阅读整本书的兴趣。《汤姆·索亚历险记》是一本历险小说,故事围绕主人公的五次

有惊无险的历险经历展开,情节一波三折,惊险刺激,很适合采用预测情节来激发学生兴趣。预测阅读是导读激趣的有效途径,影响预测法运用效果的关键在于能否找到适宜预测展开的内容。我发现教材中的故事梗概部分对五次历险介绍得过于完整,加上在教材中直接呈现,难以制造悬念。于是,我反复阅读原著,寻找自己最感兴趣的故事情节。结果发现汤姆·索亚被罚刷墙部分,非常有趣,读到这儿总会让人忍俊不禁,“惩罚变成欢乐”这个题目就会给人留下很大的悬念,这应该会成为学生学习的兴奋点。于是,除了“封面预测”、“目录预测”之外,我把“刷墙”部分确定为主要教学内容之一。通过讲述波莉姨妈决定惩罚汤姆的前因,逐步让学生猜测:姨妈会怎么惩罚汤姆呢?汤姆会怎么将惩罚变成欢乐呢?由于故事的结果出人意料,课堂上,学生被吊足胃口的情况下,参与情节猜测的积极性不言而喻。无论最终有没有猜中,通过这样的教学内容的安排,的确成功地激发了学生对全书一睹为快的阅读热情。 不同类型教材的教学内容,学生表现出的兴趣点往往不同。即使是同一种文体的文章,也客观存在着作家语言风格、表现手法、写作背景等方面的差异,学生阅读的兴趣点肯定也不一致。因此教师在把握学生兴奋点时,需要将学情分析和教材特点紧密结合,全盘考虑,这是合理、科学确定教学内容,实施课堂有效教学的基本保证。 二、联系生活实际,联系已有知识结构,着眼于知识拓展整合教学内容。 语文学科的教学内容,其实来源于生活,又运用于生活。所以我们很多时候的语文教学内容的选择一定要注意学生的生活化,与他们的生活密切相关,并运用自己所得到的知识更好地运用他们。

有关小学语文论文

有关小学语文论文:语文教学要重视朗读训练 朗读训练是阅读教学中不可缺少的一环,朗读能力是学习语文的重要基本功。因此朗读是理解课文的重要手段,又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提高写作水平,还能丰富学生的情感世界,陶冶健康的情操。因此,在阅读教学过程中要十分重视朗读能力的训练。 “朗”是声音响亮的意思。朗读就是用清楚响亮的声音把文章念出来。即“有声的阅读”。有声的朗读和无声的默读在大脑皮层留下的印象不一样,记忆效果、理解深浅也不一样。以情感人的文学作品更适宜于反复朗诵,使学生受到感染,从而达到深刻理解的目的。 1朗读训练可以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语文课本中的文章,不但通俗易懂,而且很规范,通过朗读,可以训练学生掌握规范的语言,读得多了,就像一个玩惯了水,熟悉了水性的孩子,对规范化的语言也就“习惯成自然”了。如果看书时只是一味地让学生默读,虽然这并不影响读懂他,但是,如果要求说说文章大意或自己的体会时,学生会感到“意思都懂口难开”,因为“出声的朗读”太少,口头表达能力没有培养起来。 人们的口头表达能力有高低之分,原因在于:在一个人的口头表达能力形成的关键时期,对他影响最大的周围的那些人口头表达能有高低之分。由此可见语文教学中的朗读训练尤为重要。 我国古代的语文教学十分重视熟读背诵。“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很有道理。塾堂里总是书声琅琅,课业时总是吟哦不绝。经过十年寒窗磨炼过的士子,“四书”、“五经”、唐诗宋词,都背得滚瓜娴熟。可以说,离开朗读,要形成读书的本领是不可能的。“读写听说”,表明兼顾听说,以读写为主。这无疑是在强调“读”的重要性。通过熟练背诵的吟咏理解字义、句意、文意,陶冶情操,形成阅读能力。 2朗读训练可以帮助学生提高作文水平 朗读的过程是一个对文章慢慢“咀嚼消化”的过程,它可以弥补快速阅读一目十行,遗忘太多的不足。“咀嚼”得越细,“消化得越好”,人家的东西也就越能“归我所有”。 朗读又是一个对文章细细“品尝回味”的过程,它可以纠正许多学生读书浮光掠影,不求甚解的毛病。通过细细“品尝”,多次“回味”,才能领悟到文章高远的立意、巧妙的布局、娴熟的表达……不知不觉中学会了作文。 3朗读训练可以陶冶情操,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 “文章不是无情物”。好的文章寄托着作者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生活、奋发进取、积极向上的思想感情。当学生包含深情地诵读时,他们的情感世界也得到净化和升华。通过文章中生动的语言、丰满的形象,认识了真善美,也认识了假恶丑。 综上所述,朗读训练在阅读教学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在阅读教学中注重朗读训练,

小学语文教学模式的重构

小学语文教学模式的重构 茅阳二小李宏 一、语言能力习得的基本途径 要构建新的教学模式,必须遵循小学生学习语言的规律。那么小学生语言能力习得的规律和基本途径是什么呢? (一)要充分发挥诵读的作用。 学习母语靠学生大脑中的语言功能体系,以大人的语言为“范本”。一般都是先学会听,再学会说的,即先理解别人用语音表达的语义(感受、领悟、积累),再把自己想表达的意思运用别人能听懂的语音说出来(运用)。即遵循“外部语言转化成内部语言”的规律。他们的口语能力是在与大人及小伙伴们的交际的语言环境中习得、发展的。如果认真审视儿童书面语学习的过程,就不难发现,学生所缺的正是这种口语习得阶段中的交际环境。这一欠缺,在传统语文教学中是通过对课文诵读来补充的。学生反复不断地诵读课文,实际上等于是作者在反复不断地向读者提供语言刺激信号。诵读能传情、塑声、丰富形象,一定程度上等于了交际环境。诵读的独特功效即在于它能把一个活生生的,具有有机联系的书面语言系统“内化”在大脑之中,使语文学习过程变成类似口语的习得过程。 1 语、句子,调动自己的生活经验去体验作者当时的情绪,做到我心入书,书入我心。简单地说,就是一边读一边想,读着什么想着什么。“使其言若出吾之口,使其意若出吾之心”,达到“形入心通”、“感同身受”的境地。 2 止》在内的许多篇文章。他在谈及自己的创作经验时说:“现在有两百多篇文章储蓄在我的脑海里面了,虽然我对其中任何一篇都没有好好地研究过,但是这么多具体的东西至少可以使我明白所谓文章,是怎么一回事了。”大作家茅盾背诵《红楼梦》……背诵积累,读进去是基础,记得住是关键。有些学生对学过的课文当时能会背诵,可是过一段时间却遗忘了,也不再去温习,这是学语文的大忌。正如张中行先生所说:“你不读,或读而不熟,有了意思,可用的表达框架茫茫然,拿起笔就难于得心应手。反之,多读,熟了,笔未着纸,可用的多种表达方式早已蜂拥而至,你自然可以随手拈来,不费思索而顺理成章。”要想记得住,必须与遗忘作斗争。对于好的文章和片断应情有独钟,多次见面,在头脑中留下“斧凿”的痕迹。唯其如此,应用才会如囊中探物。 3“”的过程中,“内化”是基础,没有这一基础和条件,便不能“外化”或没有好的“外化”。人类的语言现象是极其丰富和复杂的,在培养小学生语言能力时,不应该要求也不可能做到毕其功于一役,要经历一个螺旋式上升的过程,从不断增加的量上获得质的飞跃。我们只要留意就会发现,幼儿要表达的意思,起初总是用杂乱的词语组合形式说出来的。这时,成人往往一遍遍地说给他听,提供正确表达的范例来教他说话。幼儿在反复的仿说中,努力重组自己的语言,最终形成规范的表达形式。苏教版小语教材十分重视读写结合。既注意了“学文如聚沙”的渐进性,又注意了“反复习染”的有效性。一是安排了长线结合。即通过熟读、背诵课文,储备语言材料,到了该表达的时候,把一些语言材料从“语言仓库”里挑选出来。二是安排了短线结合,每篇课文视其自身的特点及该阶段的作文要求相机安排“小练笔”,让学生模仿其中的句式、段式、立意和写法等,促使学生积极借鉴,迁移运用。 (二)要给学生拓宽语言能力习得的途径。 美国教育家科勒涅认为:“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小学生的生活积累与发展语文能力的关系非常密切。凡是广泛接触社会,经常与众多的人交往,并参加丰富活动的学生,生活积累就多,知识面就广,有益于听说读写的能力的增强。有根据认为,现今的儿童形成语言的能力比以前为早,其原因是不仅在校内学习语言,而且还能通过影视、广播、录音等渠道获取语言信息。这就告诉我们既要重视课堂教学,还要将学生的语文学习延伸到校园、社会、家庭,给学生大量的听说读写的实践机会,促进学生语言能力的习得。由于语言习得是多通道的,因此,我们必须树立大语文教学观,用现代教学思想,指导小学语文教学的改革,教师要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有意识地以课堂教学为轴心向学生生活的各个领域扩展,鼓励他们多读美文佳作,多参加学校举办

散文教学内容的确定.

“不散”与“散”:散文教学内容的规定性与开放性的统一 —以《幽径悲剧》为例 江苏宝应县实验初级中学袁爱国 关于散文教学内容的确定, 近期有两种不同的观点, 一种认为以文本体式为依据确定教学内容, “关键是引导学生往`散文里走, 往`作者的独特经验里走”。 ①另一种则认为, “超越文本体式的约束, 走向哲学思维, 。② 两种观点围绕《幽径悲剧》一课展示了相应的教学实录。前者“第一个考虑的是它的体式” ,并且因为学生能知道文本的基本内容, 所以便不教学生深入“认识散文所写到的东西, 而是教学生去理解和体验`写这个行为”。于是, 教者把重点集中到作者“自述所感的方式”上, 即“散文抒发作者的思想情感有两种方式直接陈述,隐藏在 语气语调中”③。后者认为不需计较《幽径悲剧》的文本体式, 而是面对文本记叙的事件, 从事件发生的时间、空间、事物存在的状态以及作者对事件的感受, 体会文本的“悲剧味”。④这两则案例引发我们思考.散文教学内容仅仅依据文本体式有哪些 利弊超越散文体式选择的教学内容有无边界如何有机处理好散文教学内容的规定性与开放性这些问题的探究不仅有助于我们明晰散文教学内容确定的路径, 也能对其他文学体裁教学内容的确定有所启发。 一、散文教学内容的规定性依据散文体式 只有认清散文文体范畴, 我们才能确认散文教学内容的基本指向。由于散文文体范畴的宽泛无边, 因而散文从某种意义来说是文类而并 非文体, 但在不同的时代变化过程中, 散文文体不断成熟, 不断净化。从包含着某些文学观念的非文学的文章系统的古典散文到文学`?四体之一体,即小说、诗 歌、戏剧、散文的现代散文, 散文文 体当下的定位是把散文作为“文学” , 以“人”为主要观照主体, 情理并茂, 充满意趣, 主体色彩鲜明, 并以其个性化的审美特征, 日常化的题材选择, 随意性的写作风格,

小学语文教学论文浅谈小学语文教学方法人教版新课标

小学语文教学论文-浅谈小学语文教学方法人教版新课标 语文,这是一门实用性和工具性都相对较强的科目,而对于小学语文的教学中最终的目的就是让学生能够熟练的学会使用文字和语言,做好听说读写的语文最基本的要求,这也是语文教学的核心内容。如何进行小学语文的教学,教学方法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部分。 一、促进学生的学习兴趣的产生,创造良好的学习气氛 我们都知道这样一句话,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但是我们也不要忘记了,只有亲其师才会信其道,只有信其道,才会激发起学习的兴趣。在进行小学语文的教学过程中,教师通常可以采取使用多样的教学方式,比如猜谜语或者讲故事等方式进行课程的导入,让学生的注意力转移到课堂学习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比如在教导一些描写景物的课文的时候,可以合理的使用多媒体教学,从网上下载很多的图片,让学生直接的去感受课文中的景色,弥补学生对于课文知识的想象,为之后的知识教学奠定基础。 需要注意的是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不要将自己置于一个“高人一等”的地位,而是以一个平等地位和学生进行交流学习的心得,让学生感受到自己和教师的平等,让学生敢于去想敢于去表达,在互相思考和表达中谈论和进步,引导学生成为学习的主题,这对于学生的兴趣有着极大的刺激。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尤其需要注意学生的思想和意见,这对于学生学习兴趣和创造学习氛围都有着非常有利的影响。 二、促进对于学生的日常训练,从训练中提高 练习,这是在学习和教学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但是这绝不是提高学生学习,加深学生印象的唯一一部分。我们要重视对于学生的练习,但是不可过分的进行练习。练习的方式多种多样,不仅仅是布置作业这种单一的方式,通过阅读、思考、交流等都可以是进行练习的形式。 比如让学生去感受课文中作者的思想感情,可以让学生从阅读中去感受,当然这种阅读仅仅是单纯的阅读也是不可取的。可以结合作者当时的社会环境或者生活环境,也可以将自己当成是文章中的主人公,让学生站在对方的角度上去进行阅读,在阅读中去感受。通常情况下,学生对于阅读课外的过程基本是初读课文,精读课文,品读课文。当然,大多数的学生主要是停留在第一个阶段,少部

关于重构语文教学内容若干问题的思考

关于重构语文教学内容若干问题的思考 摘要:由于目前的语文教学实践处于混乱与迷茫的状态,对语文教学内容的重构迫在眉睫。语文课程内容重构是语文教学内容重构的逻辑起点,而语文教材的重构是语文教学内容重构的基本保障。重构语文教学内容的实践路径是“语文形式”教学与“语文内容”教学的互转。 关键词:语文教学内容重构;逻辑起点;基本保障;实践路径 一、为什么要重构语文教学内容 由于目前的语文教学实践处于混乱与迷茫的状态,因此,迫切需要对语文教学内容进行重构。 语文教学到底应该教什么?一般认为,语文教学就是教授语文教材,主要就是教授语文课文。这一回答直接导致两个后果,“第一是语文教学内容极其庞杂,第二是语文教学目标被这极其庞杂的内容淹没了”[1]。在这种情形下,语文教学内容被泛化、异化的可能性将无法避免。 新课程改革以来,由于语文教师凭借自己主观上对语文教学内容的理解,再加上其对语文课程性质的“人文性”的不恰当的解读,使部分语文教师在实践教学中存在曲解语文教学内容的现象。譬如:学习《致橡树》,让学生讨论什么是真正的爱情;学习《心声》,让学生评价当前的教育制度存在的问题;学习《祝福》,让学生破案,找出杀害祥林嫂的凶手;学习《背影》, 让学生找出父亲做得不对的地方,等等[2]。在语文教师自以为是地开发与“创造” 语文教学内容的同时,语文教育界还不停地传来“语文课愈来愈不会教”的声音。当下理论界或倡导“工具性”,或张扬“人文性”,相互间的论战至今依然未歇。“工具性”的内容与“人文性”的内容到底如何统一?让语文教师们充满了迷茫,难怪现在越来越多的语文教师感觉到自己愈来愈不会上语文课了。 二、语文教学内容重构的逻辑起点 1.语文教学内容重构的逻辑起点是重构语文课程内容 语文课程内容指向的是语文课程“应该教什么”,语文教学内容指向的是语文

语文教育理论推荐书籍

附录一: 《语文学习》2009(6)——《暑假里,我们可以看看哪些书》,本人推荐书目—— 1.韩雪屏著,《语文教育的心理学原理》,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 ——理论视角和观点比较新颖,从语文课程和教学的实际出发引进和应用教育心理学原理,用语文教育心理学实验研究成果说明:学科教学只有在教育心理学原理指导下,才能更有效地完它承担的教育教学任务。 2.王尚文著,《语感论》,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版。——语感是语文素养的重要内涵之一,该书对语感的性质、类型、功能、心理、语感与美感的关系以及语感的形成与创造等问题,进行了比较全面、系统、深入的探讨,具有不可忽视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指导价值。 3.王荣生著,《语文科课程论基础》,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 ——全书以新的视角与思路、新的方法与框架,展示了语文学科研究新视野,尤其是对教材选文作“定篇”、“例文”、“样本”、“用件”的鉴别与划分,对于语文教育工作者的教育教学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4.叶澜、白益明等著,《教师角色与教师发展新探》,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年版

——全书从道德、专业发展和美学的角度,对教师这个古老的职业作了时代的诠释,研究的重点放在教师如何“育己”上,目的在于重建教师职业的角色形象,也是重建教师职业的生命内涵。 5.刘良华著,《教育研究方法专题与案例》,华东示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是一本非常实用的教育研究方法指导用书,是教育研究入门的引导性作品:贴近实际而不空谈;别具一格可读性较强;脉络分明而更兼资料翔实。 6.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专家工作委员会《<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解读》 7.钱理群《名作重读》,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 8.孙绍振《名作细读》,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2012年修订版更好) 9.王荣生《语文教学内容重构》,上海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 10.支玉恒《支玉恒老师教语文》,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附录二: 毕业论文“语文教育学”类备选题目

小学语文教学论文大全

小学语文教学论文大全来源:互联网要点:二年级语文教 学论文收藏 3 ,! 小学二年级语文教学论文 小学语文教学的初探 本学期,我担任了二年级语文教学工作。二年级的学生好动,爱讲小话,课堂效率极差,针对这种情况,在上课之前我首先整顿纪律,耐心的教育他们,给他们讲学习的重要性,要求他们一定要专心听讲,一个人应该有远大的理想和目标,不要只知道玩耍,或者以奖品,向谁和谁学习的方式激励他们。经过教育大部分学生能专心听讲了,还有个别学生有点反复的现象,管不住自己,我便采取点名提醒的方式。这样,纪律基本上算是整顿好了。 少数学生还有一个缺点是书写差错,作业粗心,原因是书写不认真,不讲格式,作业做完了,从不检查,针对这种情况,必须注意强调书写格式,并要求字写得慢些,写得工整,格式不对,书写不工整,一律重新做过,经过一段时间,书写方面有了一定的进步,但作业还是错得多,我在班上经常强调,如果语文作业连续十次得满分我就发给谁奖品,这样激发了学生的积极性,少数学生是懒习惯了,所以无动于衷,怎么办呢?当然还有办法,每次作业错了的重新改过,改正确了才能过关,初次,学生都没有这个习惯,作业错了不想改就走了,有的同学干脆不交作业,对此学生,要严肃处理,这样作业基本交得齐, 这样才能使学生养成自觉学习的好习惯,教学工作也越来越轻松了。 我对教学工作从不敢松懈,认真学习新课程理念,深入研究教育教学方法,虚心向年轻教师请教,因为我知道课程是一种实践,只要用心钻研、探索、反思、总结经验,就可以把语文输送到孩子们当中,让学生愉快地学习,变成学生更真实的发展。新课程要通过我们共同的努力变成一种真实的、动态的、发展的现实。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获取了点滴的教学经验: 一、学生在“学中玩,玩中学” 这一学期学生学习用部首查字法查字典,学习利用汉字的表意特点来分析字形,并对认字方法有比较系统的归纳整理,学生基本上都学会了运用不同的认字方法来独立识字。在教学中,我还注重将学生引领到生活当中去识字,激起学生识字的极大热情。鼓励学生从不同的

小学语文课改经验论文

论小学语文教学中课堂气氛的营造方法 活跃的课堂气氛能有效地提高教学效率,达到教学相长的目的。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调动学习积极性,真正做到教师只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引导者,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人。如何营造宽松、和谐的课堂气氛呢?从课堂教学过程来看,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教师的教态促成良好课堂气氛 教态是教师讲课时的情绪的外在表现,比如,教学心情、表情、体态动作、神态等,是教师开展课堂教学的一种重要辅助手段。学生在课堂上会通过教师有声语言的讲解而“察其容”,而且还会通过教师的教态而“观其色”。教师的教态在无形中形成了一种教学气氛,学生在无形中感受到一种课堂气氛。因此,教师的教学态度直接影响课堂气氛。 教师的教态有先入为主的作用。当教师走进教师的那一刻,教师教态会直接影响到学生上课的情绪,这种先入为主的方式常常会有意想不到的效果。所以,教师要用亲和、自然的教态去面对学生,及时调整好你的心态和精神面貌。具体来说,要做到:①用微笑面对学生。微笑是人际交流中一种最好的方式,微笑让学生对教师没有惧怕感,课堂气氛温和。如果教师板着脸孔,摆出高高在上的姿态,让学生感到压抑,学习有紧张感,课堂气氛变得生硬、冷漠,不利于教学的开展。②给予学生鼓励。明代教育家王阳明说过:“今教童子,必使其趋向鼓舞,中心喜悦,则其进自不能已。”教学也如此,教师不能带着有色眼镜去看待学生之间的差别,要让每个学生都能发现自己的长处,获得欣赏,体验成功的喜悦。教师要放下严厉的批评、呵责,多鼓励、表扬学生,发现他们学习的闪光点,给予学习的自信心。教师的语言、表情,对学生的刺激应该是积极的,而不是消极的。③多给学生肯定的目光,鼓励的目光。多夸奖孩子们“好极了”“你真棒”等,教师还可奖励学生小红花、作业本等物品,这样让课堂气氛积极向上,让学生在宽松愉悦的气氛中学习。学生这样才能不断进取,有旺盛的学习兴趣。

读王荣生《语文教学内容重构》有感_读后感_模板

读王荣生《语文教学内容重构》有感_读后感_模板 把握“度”数有效重构 ——读王荣生《语文教学内容重构》有感 后龙中心小学林建妹 参加名师工作室以来,和室友们同读王荣生教授写的《语文教学内容重构》,这本语文教学类的教育专著,不仅丰厚了我们的语文教学理论,提升了我们的专业素养,也让我们的研究生活变得更加充实。接下来我谈谈自己读书的几点心得: 一、有效重构是对教材价值的二度解读 语文教材有双重价值,即“原生价值”和“教学价值”。原生价值,它是被选入课本之前即有的价值。它们在进入教材之前,仅仅是作为信息交流的载体,或者是传达一种事实的信息,或者是传达一种思想情感的信息,是作为一种社会阅读客体而存在的。这些文章一旦进入语文教材,它们的价值就发生了增值和变化。学生掌握教材的原生价值,并不是阅读行为的最高目的。掌握教材的教学价值,掌握教材的言语智慧,通过原生价值为教学价值铺桥搭路,才是处在语文教学的较高层次。然而在语文教学中,越是重要的价值,越是隐藏在语文教材的深处,越难发现和掌握。这就需要老师对教材价值进行二度解读。 首先教材的二度解读要适合学生。不是教师的所有解读对学生学习都有价值,王荣生教授认为“合宜的教学内容是一堂好课的最低标准”,因此教材解读要适宜在逐渐成长中的儿童,用儿童的眼光来解读,这样的解读,我们才会发现适合儿童阅读、适合儿童学习的最有趣、最简便、最有效的途径。语文教师是勘探者,要去课文中寻找“可教处”。所有的解读并不是每一堂课都要的教学内容,教师要选取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匹配,让学生“跳一跳够得着”的教学所在,才能真正实现教学的合宜性。其次,教材的二度解读要深度思维。王荣生教授认为语文教材选文有四种不同功能,即“定篇”“样本”“例文”“用件”。教师对选文不同的处置当然就会有不同的价值解读。因此,要求教师解读不可把教材的价值停留在技术层面,着眼于“技”和“文”就是低端解读,着眼于“道”和“人”才是高位解读。再次教材的二度解读“功夫在诗外”。如果教材解读时你眼中和心中只有教材,那就好比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解读时捉襟见肘,教学时举步维艰。教师需要上下勾连、左右链接之眼界和学识。 叶圣陶先生告诫我们“教材无非是个例子”,教材的价值解读不是把文本读懂那么简单的,要努力挖掘隐藏在教材深处的价值。《老人与海鸥》这一课,初读,感受老人10多年对海鸥无私的爱,以及海鸥对老人的依恋;再读,我们就会感受到老人像亲人一样照顾海鸥,早就超越了普通的关爱,这是超越了人与动物的情感,是一种亲人间的陪伴,于是我把教材主旨再度解读为爱在万物间,陪伴是最长情的告白,超越了教材。 二、有效重构是教学过程中的深度对话 王荣生教授认为,一个文本往往有多个层面的内涵,选择对话的适宜层面是教学成功的关键。现代阅读理论告诉我们,阅读是一个双向选择的过程,读的意义的产生是以文本提供的图式和读者接受视野的同构或局部同构为前提条件的。那么师生对话要达到一种怎样的深度才算有效重构呢?教学过程要因人而异、因文而异,充分挖掘文本某层面的的内涵在教师的引导下顺利进入学生的接受视野。()优秀的教师往往能从一句对话、一个细节描写、一个标点、一个空白处入手,引发学生进行深度对话,帮助学生达到成功的彼岸。在教学《西门豹治邺》这一课,为了帮助学生走进文本,领悟西门豹非凡的智慧及尊重科学、破除迷信的好品质,我巧妙抓住课文的空白点,巧设问题,引发想象,让学生在多维的空间放飞思绪,领悟科学精神。 片段回放:

小学语文教学论文范文六篇

小学语文教学论文范文六篇 【篇一】 学生是祖国的花朵,未来的栋梁之材,因此,教师如何组织教学,秉持什么样的教师观,学生观,就显得至关重要。爱因斯坦曾说过:“使学生对教师尊敬的惟一源泉在于教师的德和才。”教师所拥有的良好品德和才能会感染到学生,并对他们产生深远的影响。我愿意用自己健康的人格,乐观的心态和温厚的爱去照亮学生的成长之路,陪伴他们从稚嫩的小树长成茂盛的参天大树。 要想成为一名优秀的语文教师,我想,在真正站上三尺讲台之前,需要了解语文这门人文学科的内涵:语文是语言以及文学,文化的简称,一般认为是语言和文化的综合科目,它是听,说,读,写等语言文字能力和知识、文化知识的统称。语文是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中的一门教学科目,也是一门重要的人文社会学科,是人们交流思想的工具,其教学的内容是语言文化,语文能力是学习其他学科和科学的基础。语言文字是有生命的,作为一名语文教师,要让课堂变得生动活跃,让同学们感受到语文灵动的美。 夸美纽斯说过:“教师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从古至今,教师便被人们称赞为春蚕,园丁,“人类灵魂的工程师”等等,这些光环的背后,是社会,家长,学生对于老师的信任和期

望,是老师身上所背负的巨大的责任。那么,教师应该如何组织好教学工作呢?我想,有以下几点要求: 一、坚持爱国守法,爱岗敬业,关爱学生,教书育人,为人师表,终身学习的职业道德规范;我们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习,也要关注他们的身心健康,给予他们更多的爱与温暖,耐心地和他们进行沟通,打开孩子们的心扉,成为值得他们信任的朋友。在教学的过程中,树立正确的学生观,我们的学生是发展的人,是独特的人,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人,要多站在学生的角度上思考问题,体谅学生,尊重学生的人格,为他们营造一个轻松快乐的学习环境。 二、教师应注重自身形象,营造良好课堂气氛。古往今来,对学生进行教育,言教和身教缺一不可,言教重在说理,以提高学生对问题的认识;身教重在示范,能在潜移默化中引导学生的行为和实践。从这个意义上讲,身教比言教更为重要,对学生往往能产生更大的感化作用,更能提高教师的影响力。教师只有严格要求自己,以身作则,才能给学生树立良好的榜样。有人把课堂比作舞台,一堂课就是一场精彩的演出,作为“主要演员”的老师,其形象将会影响和感染教室里的每位学生。 三、高度的语言艺术是取得课堂教学成功的重要因素之一。课堂教学过程中,知识信息的传递,师生之间感情的交流,对学生个性的熏陶,引导学生进行观察、思维、想象等智力活动,都必须借助教学语言。教师的语言生动形象,幽默风趣,自然亲

学情视角下语文课堂教学内容的重构

学情视角下语文课堂教学内容的重构 作者:钟昌馨 来源:《语文教学与研究·上旬刊》 2018年第9期 教师选用学生不知道却想知道、想弄明白却弄不明白的内容来组织课堂教学,能够激发 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提出自己的疑难问题,教师根据学生的疑难开展 教学。这样,既能形成一种动态的开放的课堂教学,又有利于学生的思维相对集中,这是语文 课堂展开教学的有效途径。 一、学生的个性问题促进课堂教学内容的优化 学生的个性问题是在教师预设教学内容之外产生的教学资源,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真 实思维反馈。学生在课文的自主学习中,发现疑问,在课堂教学中提出问题。 在《秋天的怀念》的教学中,我让学生课前自主学习课文,根据学生的阅读规律和习惯,整体感知文章内容,并赏析文中自己认为精彩的地方,标出自己阅读中有疑问的地方。上课时,学生先展示了自主学习的收获,然后说说自己阅读中的疑难。 生1:题目是“秋天的怀念”,怀念母亲,为什么写了那么多的菊花,仅仅是因为秋天吗? 生2:课文中三次出现了“好好儿活”,有什么作用呢? 生3:第三节中“母亲进来了,挡在窗前:‘北海的菊花开了,我推着你去看看吧。’”母亲的“挡”有什么意思? 生4:为什么“母亲就悄悄地躲出去,在我看不见的地方偷偷地听着我的动静”? …… 学生提出的问题比较多、散,我根据课文的内容和七年级学生的阅读特点,课前教学设 计的目标是:1.在平凡小事中感悟深挚的母爱;2.在具体语句中揣摩刻画人物的方法及作用。 教学流程调整为三个环节:一、互动交流,分析母亲的特点,学习运用动作、神态等描写方法 进行细节描写的方法;二、结合具体语境,赏析文中精彩的句子,理解语句的深刻含义;三、 联系课文内容,探究第七节描写菊花的作用。面对学生提出的问题,我迅速归类,基本都能融 进我的教学设计中,与预设的教学目标一致。只是把教学的流程做了调整:由学生提出的问题 切入,以“母亲是怎样的一个人?”为导学的主问题,把一二两个环节融合在一个环节,结合 具体的语句分析母亲的特点,并学习运用动作、语言描写的方法,进行细节描写的写法。 学生跳读课文,圈点勾画,文中这样的句子很多,引导学生在细细品读中体会母亲深沉 执着的爱,并有感情朗读出来。结合具体的语句,小组交流展示,有理有据地分析母亲的特点。 ①第一段中“母亲悄悄地躲出去,在我看不见的地方偷偷地听着我的动静”。 生1:动作描写、神态描写。“悄悄地”,副词的运用,表达母亲对儿子的理解、体贴。 生2:“偷偷地”,副词,表达母亲对儿子的牵挂、关切。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论文7篇

第一篇 一、激发学生阅读兴趣,让学生展开主动阅读 兴趣是一种积极而活跃的非智力因素,是一种积极的认知心理倾向,是学生学习的强大动力。正如爱因斯坦所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阅读教学中学生对阅读对象是否感兴趣,直接决定着学生的阅读动机与学习,直接关系到学生阅读活动的开展,关系到阅读教学的成败。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我们要以兴趣为先导,要加强教学环节的设计,努力为学生营造一个轻松愉悦的教学氛围,激起学生浓厚的阅读兴趣与强烈的阅读动机,这样学生才能充分调动知识储备与生活阅历,才能形成更多富有个性化的见解。针对小学生年龄小、活泼好动的特点,在阅读教学中我引入故事、游戏、多媒体等,大大增强了教学的直观性、形象性与趣味性,更能满足学生求新求异的特点,使学生对文本产生浓厚的阅读兴趣。 如在学习《桂林山水》这一课时,我们可以利用多媒体视听结合的特点来向学生形象、直观地播放能够展现桂林山水秀丽风光的各种图片、图像与视频资料,并配以优美动听的音乐,从而将学生带入如诗如画的优美情境中,学生如同身临其境,置身其中,感受着桂林山水风光的秀丽与优美。这比起枯燥的讲解更加富有吸引力,更能引起小学生的关注,使学生对文本产生强烈的阅读欲望,进而在好奇心与求知欲的驱动下主动而积极地展开阅读活动。学生有了阅读的激情与

动力,更能够突破文字的限制,产生更多的个性化见解,从而为个性化阅读教学的实施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调动学生生活阅历,让学生形成独特感悟 语文学科与现实生活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每一篇文章都不是文字的简单堆砌,在这些平凡的文字背后包含着作者真挚的情感,凝聚着作者的智慧与心血,是作者基于生活,同时又高于生活,对生活的再加工与再创造,是作者生活的真实写照。要想达到学生对文本的个性化解读,就需要教师唤醒学生对生活的回忆。每个学生都有着自己独特的生活方式与学习方式,都有着丰富而多彩的心理世界与情感世界,这些差异性正是学生进行个性化解读的重要资源。 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并不是将文本简单地进行还原,更为重要的是要调动学生的生活体验,让学生将学习与自己的现实生活结合起来,这样才能基于文本,以文本为中心,同时又超越文本,透过文字表面,达到对文本的深刻理解,从而形成更多富有个性化色彩的见解与看法。因此,在教学中我们要善于运用多媒体、图片等设施再现教学,并用学生所熟悉的生活来搭建起通往语文殿堂的桥梁,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阅历展开主动思考与积极思维,真正达到“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的效果。 三、引导学生展开交流,在交流中升华学生的认知

语文教学与教材重构

语文教学与教材重构 长期以来,在高考语文复习中,对课本的复习一直被许多教师和学生视为鸡肋。除了一些字词,许多学生拿着课本有些茫然。有些干脆放弃课本,在题海中苦渡。这让许多教师感到困惑。由此想到,既然如此,何必要在高一、高二用如此长的时间去学习教材?学生学习了三年语文,提起课本,学生知识片段的记忆,大多数时候还是“跟着感觉走”。曾听到过一位考上大学的学生说“千万别听语文老师的”。这不能不说是语文教师心底的痛。 目前,高中语文教材只是一个文选性的教材,整体上仍是一个无序结构。教材的分类多以文章的结构为主,如小说,戏剧,诗歌,文言文等。这种不重视文章内在联系的分类方法,使得许多情感同类的文章被割裂开。比方说,一首诗和一篇散文,他们都表达了对祖国的眷恋,可是,在课本中,它们会因为体裁不同而分属不同的单元。结构和语言是为了表现内在本质情感,文章的形式和语言可以千变万化,而其中最本质的东西是不变的。爱情的本质亘古不变,而在各个历史时期,各个不同的人群中的表现形式却是丰富多彩的。所以,教材的编撰首先应该考虑的是情感的分类,然后再根据此,选择不同类型的文章加以表现。 一般来说,学生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是借助于过去已

有的知识和经验去认识所要学习的新的知识,并把所学的新知识纳入到自己已有的知识结构中去,形成新的认知结构。而在上述情况下,学生在学习课文中只能是一篇篇的机械学习,不能在头脑中建立起完整的、新的认知体系。学生理解课文还是根据以往的经验和知识结构,不能把所学的新知识纳入自己的知识结构中。表面上看起来学生理解了,实际上很多学生并没有把这篇文章的有关知识纳入自身的知识体系,最终只能是囫囵吞枣。长此以往,学生没有根本的提高,老师也疲于应付。 要解决这个问题,首先我们就必须要提到建构主义的思想。 建构主义是在学习理论中行为主义发展到认知主义以 后的进一步发展起来的。它认为对于世界的理解是由每个人自己决定的。我们是以自己以往经验为基础来建构现实。由于我们的经验不同,于是我们对外部世界的理解便也不同。建构主义强调以原有的经验、心理结构和信念为基础来建构知识,强调学习的主动性、社会性和情境性。这个理论诞生以后,对学习和教学提出了许多新的见解: ①从学习内容的角度来说,“课文只是语文学习的例子”(叶圣陶)课本知识只是对社会事物的某一个方面的反映,而决不是“模板”,不是绝对正确的最终答案。而且,教师不能把知识作为预先设定好的东西教给学生,不能强迫学生接

散文教学的方法

散文教学的方法 面对初中散文教学现状,要想做好散文的教学工作,就必须因地制宜、量体裁衣。散文是美文,形神兼备,而且字字珠玑,意蕴深厚。许久以来,散文就像一座干净的村庄吸引着许多寻幽探秘的读者,陶冶着一个又一个读者的心灵。 中学语文教材把散文作为一道文学大餐摆在了中学生的面前,虽然这道大餐芳香四溢,然而遗憾的是,很多的散文课并没有让学生融进这道美丽的风景之中。而我多年的散文教学体验就是: 一、让导入牵引学生心灵 众所周知,万般开头难,良好的开场白预示着成功的到来。当散文蒙着一层神秘的面纱,等待教师引领学生去寻幽探秘时,就特别需要教师引人入胜的课堂导入。成功的导语,如同刚刚拉开的大幕,让学生看到了精美的置景一角;有如乐章的序曲,使学生一开始便受到强烈的感染。对散文教学而言,导入语的作用更是不可低估。因为情感是散文的生命。文以情生,有人把散文化作心灵的扬声器,那些巧妙构思,生花妙笔的由来,植根于作者对于自己表现对象的深厚感情和精辟的见解之中。因此,教学时,必须以情感为纽带,引起学生的共鸣,把学生带进作品描绘所蕴藏的情感世界去体验,去领悟,才能以情动情,引导学生,牵引学生走进作品中的情感世界,来正确理解课文,学好课文。杭州市安吉路实验学校的周亚萍在朱自清的写景散文《春》教学中曾这样导入:首先播放以“早春”为主题的影象片段(实景外拍,配以音乐和解说)——“屏幕上这一幅幅画面,是我们陶醉,使我们被这热情洋溢的诗情所感染。被这盎然的生机所激励。春天是美好的,当产生了对美好事物的热爱、赞美之情的时候,我们思想的河流会跳出对生命充满无比热爱的浪花,我们感情的波澜也会在秀美逶迤的云海中起伏飘荡。”接着,打出《绿》、《荷塘月色》、《背影》的三幅画面,并进行解说——“瞧,一位采着《绿》、赏着《荷塘月色》、《匆匆》走来,又给我们留下《背影》的文学家踏着《春》来了,他是谁呢?”最后教师出示课题,将学生引进文本之中。这样,在导入情境的渲染下,学生与美丽的自然展开多感官的对话,从而初知初春景致,为课文的学习作作还铺垫。教学叙事散文《散步》一文时,我这样深情导入:“人们常说母爱如水,父爱如山,歌曲《世上只有妈妈好》感动着我们所有的人。正是因为有了他们无私的爱和不懈地努力,才有了我们今天的幸福和舒适。可是,等到他们变老了,两鬓开始变白,两眼逐渐浑浊,身体不再灵便,孱弱的双肩已担不起生活的重负,他们如同风中飘荡的落叶一样,预测不了明天的行程,如同即将熄灭的烛火,把握不了自己的命运,做儿女的我们这时应该怎样做呢?今天学习了《散步》后,我们将深深地体会到这一点,并同时获得一些启示。”在以上的导入中,教师适时地牵引住学生的心灵,有利于快速走进文本之中。 二、让关键词句凸显文本内涵 诗有“诗眼”,文有“文眼”。诗眼和文眼是作品艺术构思的凝聚点,是牵动制约全篇的关键点。诗文的“眼”实质上就是关键词,而且是核心关键词,是最能帮助读者理解文本主题的关键语句。它像一个人心灵的窗户,透过它可以感受到文本脉搏的律动,领略到文本的精神内涵。教师在语文教学中,如果能紧扣文眼突破开去,便能牵一发而动全身。散文“形散神不散”的文体特点,更需要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把握关键词句来把握文本,统摄文本的灵魂内涵。因此,语文关键词教学,在散文的阅读教学中尤为重要。关键词之所以关键,就在于它能反映文章的核心意义和达到教学目的,所以,语文关键词的选定过程,实际上是教师进行文本解读、文路梳理,确定教学目标、进行教学设计的一个过程。现代著名作家老舍的写景散文作品《济南的冬天》流淌着一种如诗如画的美感,那山、那水、那阳光、那白雪……无不带给人一种美的享受。作品的种种神韵,美景中浓郁情致,更值得细细玩味欣赏。那么,在教学中把握关键词,可算是把握文本的一条最佳捷径。例如在文本第一段中,作者写了济南冬天的天气,教学时可把握关键词——“宝地”,然后

《小学语文教学设计》教学大纲

《小学语文教学设计》教学大纲 一、课程的性质与目的 《小学语文教学设计》是高等院校小学教育专业及小学教育方向相关师范专业重要且充分体现出专业特色的核心课程。该课程建设与实施的质量如何,直接影响着师范生走上工作岗位后的小学语文教育教学工作能力及其专业可持续发展水平。 课程目标是通过小学语文教学设计有关理论知识的学习和教学技能的训练,使学生掌握小学语文教学设计的基本技能水平和能力,具有从事小学语文教师职业所必备的综合素质和专业化水平,能适应我国当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对小学语文教师的要求。 二、课程教学基本要求 (一)教学目标 1.熟练掌握并能运用小学语文教学设计的基本理论知识和技能。 2.了解当前小学教育教学情况及小学语文教学领域内教改的新经验、新观点、新趋势,具有参与语文教学改革的积极愿望。 3. 能够根据语文课程标准、语文教材和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识字写字教学、阅读教学、写作教学、口语交际教学、综合性学习指导及小学语文教学共性要素的教学设计工作。 (二)教学方法 本课程将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引入到课堂教学中,初步构建了“三段、七字、五式”的教学方法。其中,“三段”指“学习理论(理解性训练)——观摩评析(积累性训练)——实践运用(迁移性训练)”;“七字”即“读(学习语文新课标、朗读小学语文教材)、看(观摩示范课、教学录像)、评(组织观摩后的讨论、评析)、写(常用汉字的规范书写练习,写教案、说课稿、教学后记、教学心得、教学论文等)、说(每次课前安排2到3人或说课、或介绍小学语文教改动态教学经验)、做(动手制作教具、课件)、讲(微格教学模拟试讲)”;“五式”是指讲解法、案例教学法、问题—讨论法、观察—体验法、活动—探究法等不同的教学方式,其中,尤以问题—讨论法、观察—体验法、活动—探究法为主要教法程式。 (三)作业布置 每期4次作业,内容分别是:识字教学设计训练、阅读教学设计训练、口语交际教学设计训练、习作教学设计训练。 三、基本内容与课时分配 模块一识字写字教学设计 5

2017年小学语文教学论文范文6篇

2017年小学语文教学论文范文6篇 教育是国之大计,之前学术堂已经向大家提供了很多关于中小学教育论文范 文,为了更加全面的提供给需求者更完善的内容,小编在双十二这天为大家整理6 篇小学语文教学论文范文,供大家参考学习。 第一篇小学语文教学论文范文: 刍议小学语文教学中多媒体的应用 【摘要】在应用多媒体技术辅助语文教学时,需要教师从实际出发,结合小学 生的具体情况,及时调整教学策略,给小学生提供广阔的发展空间,避免过分应用多媒体,对小学生造成困扰。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多媒体新课程小学生 1 多媒体作为一种新兴的教学技术,越来越受到广大师生的重视。小学语文教学 应用多媒体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不仅可以丰富小学生的文学视野,强化小学生的语文素养,还可以开阔小学生的思维方式,形成创新意识。但是,一堂高效的多媒体语文课,必须要有明确的教学目标,要有清晰的教学流程,还要有多种启发策略,推动小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全面发展。 一、利用多媒体引入新课,激发小学生的学习兴趣 充满童趣和吸引力的新课引入方式,对于小学生学习语文知识具有至关重要的 作用。比如,讲小学语文《观潮》,我先与小学生进行互动: 同学们,你们都谁去过海边? 都谁看到过海水涨潮? 请看过海水涨潮的同学说说那么一种什么样的景象? 在听取了部分小学生的回答以后,我继续说: 没去过海边,没看过海水涨潮的小学生也没有关系,今天老师就带领大家共同欣赏钱塘江大潮波澜壮阔的气势,此时利用多媒体播放钱塘江涨潮的视频。

小学生在观看视频时,不时发生惊叹声,由此可见钱塘江大潮不愧为天下奇观。在接下来的教学中,我告诉小学生刚才多媒体视频中的潮水景象,在课文中也有介绍,请小 2 学生找出来。在小学生朗读了课文以后,我让小学生找出自己喜欢的语句,并于大家分享。这时有的小学生说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 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还有的小学生说午后一点左右,论文之家从远处传来隆隆的响声,好像闷雷滚动。 二、构建多媒体教学情境,培养小学生的学习习惯 不同的教学情境具有不同的作用,我在实际教学中经常应用多媒体技术构建教学情境,一方面,让小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陶冶情操,培养语文素养。另一方面,也拓宽小学生的视野,培养小学生爱学习的好习惯。比如,讲小学语文《美丽的小兴安岭》,课文形象生动地向学生展示了一处人间仙境,便于小学生感受中华文化的悠久灿烂。我出示课件,展示小兴安岭的四季美景,创设一种让小学生对美的追求和知识的渴望的情境,展开对课文的学习,增强学生对课文的兴趣。接下来,我带领小学生逐段的学习课文,并引导小学生交流学习感受,通过小组学习的方式,提高小学生的学习效率。为了锻炼小学生的口语能力,我还要求小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赞美一下身边的公园或者学校。通过学习课文,要让小学生知道学习知道学习的重要性,要肩负起祖国建设的重 3 任。 三、设计形式多样的练习,突出语文知识的重难点 在新课程背景下,小学语文教师应该秉承以人文本的教育理念,应用多媒体设计形式多样的练习内容,有效突出语文教学重难点,使小学生在练习时也可以兴趣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