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自由优雅的心灵之歌_论三毛散文的特色

自由优雅的心灵之歌_论三毛散文的特色

 2007年第2期 辽宁行政学院学报No.2,2007 (第9卷第2期) Journal of Liaoning Administration College(Vol.9.No.2)

文学与艺术

自由优雅的心灵之歌

———论三毛散文的特色⒇

肖 霞

(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江苏无锡214063)

[摘 要] 三毛是中国作家中很有个性的一个。坎坷多变的人生经历,斑斓新奇的异域风情,形式上的流浪和实质上的寻求有机地统一在她的作品中;她有着广博深挚的情怀,以朴素优雅的语言对自己独具个性的生命作了自由而真实的抒写,成为当代散文画廊的一道独特的风景线。

[关键词] 三毛;自由;优雅

[中图分类号]I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4053(2007)02—0197—02

三毛,是一位富于传奇色彩的女作家,她虽只活了短暂的四十八个春秋,但足迹却踏遍大半个地球,亚洲、非洲、美洲、欧洲、大洋洲,真可谓“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她以自身浪漫而又悲怆的爱情生活和奇异艰辛的流浪生涯为题材,为读者留下了许多瑰丽多彩至情至性的作品,在海内外拥有广大的读者。她先后出版的散文集有《撒哈拉的故事》、

《雨季不再来》、

《梦里花落知多少》、

《我的宝贝》等二十二个集子,五百多万字,一度“形成一股强劲的‘三毛旋风’”。[1]

随着三毛出人意料而又似乎是意料之中的离去,三毛让读者在震惊、哀叹之余更留下了谜一般的感觉。虽然此后有人质疑三毛婚姻生活并不是她《梦里花落知多少》写的那样让人回肠荡气,情感经历也并非具有那样的传奇性,但其实无论三毛散文所述故事的真实性如何,都不影响三毛散文的艺术价值,她用自己充满灵性的散文作品构筑自己的艺术化的生命世界,在吵吵嚷嚷的浮躁的大众文化市场,三毛以自己独具个性的对生命的自由抒写,成为当代散文画廊的一道独特的风景线。

一、自由而真实的抒写

三毛注重通过对生命的体验来找到生命的意义,追求精神上的收获,因此放逐自己成为三毛生活的一种形式。三毛在《白手起家》中写道:“自由自在的生活,在我的解释里,就是精神的文明”。为此,她怀着“不能解释的,属于前世回忆似的乡愁”,[2]义无反顾地把自己毫不保留地交给了那片犷伟的撒哈拉沙漠,并嫁给了小她六岁的一直痴恋着她的西班牙潜水工程师荷西,安定了自己流浪的心灵,活出了一个健康自由的境界。幸福的婚姻生活常让三毛觉得恍如梦中,直到荷西去逝,她一直认为:“与荷西在一起的六年是上天给我的恩赐”。[3]三毛认真地生活,认真地爱,认真地感受着生活中点点滴滴的欢欣与伤痛,并毫无保留不加掩饰地拿来与读者分享。三毛在散文创作中坚持抒写自我生活的方向,她有意疏离那司空见惯的政治诉求,摄取的全是自己从流浪到回归的五光十色的人生际遇和心灵悸动。她追求“顺其自然”、“自由自在地写”,特别推崇孔夫子的“游于艺”,她认为“不能游的工作,做起来吃力,不能游的书本,也就不去念了”,[4]正是由于以上种种的原因,三毛才能独具个性地自由生活并自由地抒写,使作品获得一种内在的张力,呈现出广阔自由的艺术空间。读她的散文,仿佛在听一位朋友讲述她动人的经历、深刻的感悟、淡淡的忧伤、无羁的快乐,令人温暖而又感动。这种充满异域感情的爱情婚姻生活为题材的散文,无疑让对当下喧闹浮躁的文坛感到审美疲劳的读者耳目一新。

三毛曾自述:“我的作品几乎全是传记式的,就是发表的东西一定不假”。从文艺理论的角度来说,艺术不仅是对客观现实的反映,而且也是一种创造活动;不是简单的写实,也需要用幻想、虚构去表现。王国维说过,“大诗人所造之境,必合乎自然,所写之境,也必邻于理想”,“故虽写实家,亦理想家,亦写实家也”。对于三毛散文的真实性,有段时间争议很大。其实,何妨从另一个角度来理解三毛的“真实”,三毛散文是理想人文精神的“写实”,其所谓“真实的事物”,指的是情感的真实和心理的真实,而不是对生活原生貌的镜子似的再现。每个艺术家都有权利按自己的理想独立地创作。她的作品无论是歌颂还是鞭鞑,都体现了她对人生的独特体验和理想追求,让读者对理想的爱情、亲情充满了向往和信心。正如三毛自己所说:“我的文章是身教,不是言教”。[5]由于三毛巧妙地运用自叙传的真实和亲切、自我个性的鲜明和生动,使作品对读者产生的深刻影响,真可谓“羚羊挂角,不露痕迹”。正是由于完全不带一丝说教的成分,才让读者敞开心扉沉浸于三毛的艺术世界,享受着毫无掩饰的真情,她的坦诚率真也是三毛赢得读者的信任、深得读者喜爱的重要原因。

二、朴素优雅的语言

有人说:“散文,朴素最美”。这话很有道理。散文语言的朴素,像衣着朴素的美人,像烟月轻笼的鲜花,是真正的美在一种极其和谐自然的形式中的流露,是朴素与优美的辨证统一。正如古人所说:“华正与朴相表里时,以其华美,故可贵重。所恶于华者,恐其近俗耳,所取于朴者,谓其不着脂粉耳”。[6]三毛散文的语言就是这种“不着脂粉”的美,它华而不俗,朴而不拙,清新、活泼而优雅。如她描写沙漠奇景:“早晨的沙漠,像被水洗过似的干净,天空是碧蓝的,没有一丝云彩,温柔的沙丘不断的铺展到视线所能及的极限。在这种时候的沙地,总使我联想起一个巨大的沉睡的女人的胴体,好似还带着轻微的呼吸在起伏着,那么安详、沉静而深厚的美丽,真是令人近乎疼痛的感动着”。像这样美得叫读者近乎有疼痛的感动的语言,在三毛的散文中,俯拾皆是。三毛的描写技巧非常高妙圆熟,她能够自如地调动各种语言文字和修辞形式,用通俗浅显的语言,表达极其丰富的内容,传神地写出人物和景物。“没有变化的生活,就像织布机上的经纬,一匹一匹的岁月都织出来了,而花色却是一个样子的单调”。(《搭车客》)“只有我们这一幢叫做‘派克赌场大旅馆’的怪

791

⒇[收稿日期]2006-09-18

[作者简介]肖 霞(1973-),女,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讲师、苏州大学文学硕士。

2007年2月第9卷第2期肖 霞:自由优雅的心灵之歌

Feb.2007

Vol.9.No.2

兽,完全破坏了风景,像个暴发户似的跻身在书香人家洋洋自得。”(《玛黛拉游记》)用“织布机上的经纬”、“一匹一匹”的织出岁月,比喻人生的平板与生活的单调;用“怪兽”比喻“派克赌场大旅馆”并以“暴发户”、“跻身书香人家”而“洋洋自得”形容人物心境与环境的极不协调;用这些新奇贴切的比喻,不但增强了文章的艺术感染力,而且含蕴富实,给人以不尽的回味。在《逍遥七岛游》中,“我呆呆的听着,忘了时间忘了空间,不知身在何处,但见老女人口中的故事在眼前一个一个的飘过了”。文中的“飘”字极尽其妙,既写出了老妇人吟唱诗歌的美妙声音,也写出了三毛如置幻境的痴迷状态。

三毛具有较高的文学修养,在写作中,她喜欢“把唐诗宋词新诗,都拿出来诵读,以自己的声音,将这份文字音节的美,再活出它一次重新的生命”。[7]三毛说过:“我的文字很浅,小学四年级的孩子就可以看,一直看到老先生”。[8]这种白居易式的通俗浅显的语言风格,显示了三毛纯熟驾驭语言的能力。诗句的引用,从三毛散文的题目中就可见一斑了,如《相逢何必曾相识》、《似曾相识燕归来》、《梦里花落知多少》、

《梦里不知身是客》等等。三毛不仅直接引用名句,更为奇妙的是她善于将名句略加改动,融入自己的语言,使散文内容与这些名句意境融合得天衣无缝,也使三毛的散文于平白朴实中透溢出优雅的韵味。又如在《梦里不知身是客》中有这么一段:“失去爱情,总是令人怀念的,这三个外国人,开始天天想念饺子,像一群失恋的人般曾经沧海起来,做什么菜伺候都难为水哦”。这是脍炙人口的名句“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的化用,像这样活泼自如生动的雅语,如珠玉散落文中,熠熠生辉,让人不胜惊喜。

三毛一生痴爱读书,除了深受中国传统文化熏陶,还博览俄罗斯、法国、英国等文学,屠格涅夫、托尔斯泰、泰戈尔等是她喜欢的作家并深受她们的影响。这种深厚的学养表现在散文中,就使得语言散发出浓浓的书香,格调质朴优雅。比如,她去美餐时,她不说“哇,菜来了。”而说“啊!幸福的青鸟来了”,这只青鸟原来是象征主义戏剧家梅特林克笔下象征幸福的那一只。看到美丽的村庄,她感慨:“避秦之人,原来在这里啊!”。这句话把读者引入了对陶渊明笔下桃花源的遐思。

三、广博深挚的情怀

著名散文作家郭风在《关于三毛的散文》一文中精辟地指出:“三毛的散文作品,因情生情,因理生情,因情与情的冲突而生情,因理与情的矛盾而生情,其情发于情感世界内部,表达为文,成为作家的散文异彩。”爱,是三毛人生中反复咏唱永不疲倦的母题。她说:“人活在世界上最重要的是有爱人的能力,而不是被爱,我们不懂得爱人又如何能被人所爱。”(方可人《三毛的世界》)她一生追求爱,奉献爱,描写爱,不只是异性之爱,还有祖国故乡之爱,人道天伦之爱。在她的散文中最具异彩的是她与荷西那浪漫美丽、忠贞不渝的爱情婚姻生活的记录。三毛与小她六岁的荷西相识于一个充满温馨的圣诞节之夜,这样的背景似乎是一个爱的预言,自此荷西痴恋上三毛,并要求三毛等他六年。三毛拒绝了荷西,但六年之后,也许是命运的安排,三毛失恋,荷西来到了她的身边,并为了爱情甘愿陪着三毛去沙漠受苦。她和大胡子丈夫在沙漠白手起家,创造了让外人惊叹的“最美丽的沙漠家庭”。在荷西的呵护下,三毛在撒哈拉的阳光下风情万种地生活着,并拿起了搁置十年的笔开始创作。她对荷西那刻骨铭心的挚爱,在《大胡子与我》、

《背影》、

《梦里花落知多少》等篇章中如瀑布奔流,是一种从心血中流淌出来的至死不渝、生死相随的感人肺腑的情感,读来不禁使人潸然泪下。当三毛一日紧似一日地被恶梦纠缠,本就身体不好的她不禁有了自己将死的不祥预感,总觉自己与丈夫相聚的因缘不长,在这种心境的煎迫之下,她乞求荷西说:“要是我死了,你定要答应我再娶,温柔些的女孩子好,听见没有———”,“不再婚,我的灵魂永远都不能安息的”。她希望自己死后,荷西还能正常地生活。和那些传统的伴侣死后终生为自己守节以示忠贞的狭隘爱情观相比,三毛对丈夫的爱是深挚而宽广

的。荷西遇难后,三毛在墓园倾诉自己对长眠地下的爱人的悲悼和相思,此情此景,让人动容。三毛丧夫后虽不乏深爱她的人追求她,但她的心里满盛对荷西的爱,已无法接纳别人,一直未再嫁。1991年,三毛终不耐尘世的寂寞和相思,追随荷西而去,把他们这刻骨铭心的爱恋推向了极致,化为至悲至爱的永恒乐章。

在三毛的许多作品中,同样真切动人地表现了亲情、友情之爱。在《尘缘》、

《背影》、

《不死鸟》中,那些缱绻亲情的描写是何等的感人。她说:“人生不要那么多情反倒没有牵绊,没有痛苦,可是,对着我的亲人,我却是情不自禁啊!”(《回娘家》)三毛对于亲人的爱是丰厚而清纯的。在散文中,无论是面对《芳邻》里除了牙刷和丈夫以外什么都来“借”,若不同意“借”便认为是伤害其骄傲的沙哈拉威女人,《似曾相识燕归来》里当未亡人悲痛欲绝时却狠心提出要分财产的公公婆婆,还是面对需要资助的、陌生的“流浪汉”,沙漠上疲惫的沙哈拉威行人,均显示出三毛的真诚、仁爱和宽厚。但三毛不是用压抑人性、扭曲人性来突出爱心,不是毫无原则的爱,而是真实地、爱憎鲜明地抒发自己的审美感情。当姑卡一声不吭地“借”了三毛的纹皮高跟鞋,使得三毛在宴会上因衣着不得体而难堪时,三毛也会恨得“咬牙切齿”,最终对着姑卡大叫“出去”。对于压榨、买卖黑奴的沙哈拉威财主,对于残暴剥削技术员工的德国资本家,对于容忍买卖奴隶的西班牙殖民者,三毛都鲜明地表露出她的厌恶、憎恨之情。

在流动于三毛作品中的动人的情感激流中,还充溢着浓浓的爱祖国爱民族的深情。三毛尽管长期漂流海外,但她时刻记着自己是中国人,为祖国的古老文明而骄傲,为祖国的荣辱而喜忧。“我流的不是其他民族的血液,我所关心的仍是自己的同胞和国家。”(《亲不亲,故乡人》)她虽然一向待人宽容,但一旦涉及到祖国和民族的尊严,就变得锋芒锐利。无论是在《西风不识相》里对洋人狂妄自大、任意侮辱欺凌中国留学生行为的抗争,还是《亲不亲,故乡人》中对中国同胞恳切的叮咛,或是《悲欢交织录》回归故里时的狂喜,都流泻出对祖国的一片赤子深情。

我国著名现代散文家朱自清说过,文学作品吸引人的“最大因素却在情感的浓厚”。善感的三毛流泻于笔端的浓郁深情,能产生一种扣人心弦的艺术力量,引领读者进入一种美好的境界。

三毛是中国作家中很有个性的一个。坎坷多变的人生经历,斑斓新奇的异域风情,形式上的流浪和实质上的寻求有机地统一在她的作品中;她不刻意为文,却又丰富多产;她追求简单,又很传奇;作品中积极入世、热爱生活,在现实中却选择了轻生自杀,如此种种,在这有限的篇幅里实在很难将她说尽。她不伟大,作品也不让人震撼,但感人,动人,因为她的所有作品都是她用真情弹奏的自由优雅的心灵之歌。◇

注释

[1]王金城,武文茹.三毛的人格形象及其个性魅力[J].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1990,(1)

[2]三毛.白手成家[M].北京:中国友谊出版公司,

1985,172

[3]三毛.我的写作生活.梦里花落知多少[M].广州:广

东旅游出版社,1996.10

[4]三毛.送你一匹马?梦里不知身是客[Z].广州:广东

旅游出版社,1996

[5]三毛.梦里花落知多少?两极对话———沈君山和三

毛[Z].广州:广东旅游出版社,1996

[6]刘大魁.论文偶记[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

[7]三毛.送你一匹马[M].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1993

[8]三毛.梦里花落知多少[M].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

1993

[责任编辑:李丹]

891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