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0505战国中晚期魏国铜器制度新考

0505战国中晚期魏国铜器制度新考

0505战国中晚期魏国铜器制度新考
0505战国中晚期魏国铜器制度新考

战国中晚期魏国铜器制度新考

(首发)

有虞同

(吉林大学古籍所)

黄盛璋先生曾撰文考证了战国时期三晋铜器(不含两周)铭文所反映出的制度问题。1根据黄文的研究,三晋铜器的铸造方面已经有一套完整的监、主、造三级制度,“监造中央以司寇、司马、封君,地方以令,同于三晋兵器(多出司马),它国未见;主造除工师见于秦铜器外,其余它国亦不见;制造惟冶及冶客见于东周铜器。”(第52页)客观地说,黄文的这一结论为进一步研究三晋铜器制度奠定了基础。

随着新资料的不断公布以及文字释读水平的提高,学界对三晋铜器的监造制度有了新的认识,黄文的结论已有了局部修正的必要。比如,收录了非三晋文字的“原氏扁壶”,对“襄阴鼎”的国别判断有误;所谓的“冶客”实应释读为“斪(斠),客(格)”,2与铸造制度无关(这已为下文将要介绍的“十六年邢丘令鼎盖”铭文所证实);安邑下官锺的“十年”等文字实为韩国另刻的铭文,而所谓的“冶吏”应释为“左史”(即任府佐的史[狄]),3实际并不存在“冶吏”这一级制造者,等等。此外,在当时的资料条件下,黄文也无由考察三晋各国的铜器制度在不同时期的变化。新资料的发表使得考察战国中晚期三晋铜器制度的变化问题有了切实的可行性、必要性。本文拟先考查资料较为丰富的魏国铜器及其制度,韩、赵两国待另文详述。为行文方便,释文多用宽式;常用的资料书使用简称,文末附有“简称对照表”以便核检。

目前所见魏国有铭铜器的制造大致可分为魏都与地方政府、封君贵族两个系统。

魏国都城大梁制造的铜器有魏惠王时期的《集成》2609—2610号的“二十七年大梁司寇鼎”、2746号的“梁十九年亡智鼎”,4以及9707号的“安邑下官锺”等。这一时期地方制造的铜器有《集

成》2527的“三十年虒(?)令鼎”、2611的“三十五年虒(?)5令鼎”,6以及2693号“二十四年合阳鼎”,另有2577号“十七年坪阴鼎盖”可能晚至襄王时。7

魏国地方城邑铸造的铜器还有《集成》2240号“十年弗官鼎”、2308号“内黄鼎”、2242“垣上官鼎”与《新收》367“垣上官鼎”、《中日》630号“朝歌下官锺”,以及《新收》9997“二十七年宁皿”、1488“二十三年襄平鼎”等铜器。前五件器中的地名是置用地的可能性很大,其年代可大致推定在战国中期(详后);后两件器从纪年数字、不记监造者等因素推断,铸造时间在魏惠王或襄王时的可能性很大。

这些资料(除去只记置用地的各器)表明,魏惠王时期铸造的铜器,国都实行的是司寇监造、啬夫主造的制度,而不记具体的制造者“冶”,地方城邑则实行“令、视事、冶”三级制(个别的只记铸造地、年代);大约到了魏襄王时期,地方的铸造制度已改为“令、工师、视事、冶”,县令之下增加了“工师”作为主造者。

魏国封君制造的铜器有《集成》2793号“二十八年坪安君鼎”、2764号“三十二年坪安君鼎”、《新收》1818“坪安少府鼎足”以及《集成》2773号“安君鼎”、2451号“宜冢子鼎”(梁上官鼎)、2304号“长侯私官鼎”、《珍秦》“信安下官鼎”等。据考证,长(信)侯是魏安釐王时的相邦;8宜应指《战国纵横家书·二六·见田仆于梁南章》的魏安釐王时贵族宜信君的封邑;9见于《战国策·魏策二》的(信)安君可能是魏襄王时的封君。10这些器铭表明,魏襄王时封君的铜器铸造实行的是“视事、冶”的二级制(安君鼎),安釐王时期则已改为“冢子、冶”(宜冢子鼎),“冢子”取代了“视事”。或以为“冢子这一职官战国时见于三晋。在魏国设在地方,在韩、赵设于朝中,其共同点是所辖有冶,职责是制作青铜器,包括兵器在内”。11从现有的资料看,魏国地方政府、封君都置有“冢子”一职,有的冢子还分设左、右两个机构。12

从上举的国家与地方、封君制造铜器的铭文可以看出,在战国中期的魏惠王、襄王时期,主造者为视事(或为地方县令的属官,或为封君的属官),此后则似为工师所取代。这在两件新公布的铜鼎铭文中也可以得到证实。

新见一件私家收藏的“十六年邢丘令鼎盖”,盖的边缘刻有一行18字铭文(“工帀”、“四分”作合文形式):“十六年,邢丘令

秦、工师、冶颉铸。客(格)(容)四分”。13从铭文使用

“”为容量单位以及“(容)”、“(铸)”字的写法来看,这件鼎盖的国别应该属于战国时期的魏国。14《史记·秦本纪》秦昭王“四十一年(前266年)夏,攻魏,取邢丘、怀。”由于前266年(魏安釐王十一年)邢丘最终入秦,而魏襄王时期的铜器主造者尚为“视事”,故这件鼎盖的铸造最有可能是在魏昭王十六年(前280年)。盖铭“客(格)(容)”与属于魏安釐王时代的“三十二年坪安君鼎”15铭的用法相同,也可佐证其时代。

西安市文物保护考古所藏有一件战国有铭铜鼎(按,即《新收》994号铜鼎),传1979年山西临汾市出土。16据介绍,鼎体呈扁球形,通高16.3厘米,铜鼎腹上壁有铭文18字(“工师”、“大夫”为合文):“九年,承匡令□、工师赣、大夫、冶期铸。(容)四分。”原书认为,“从此鼎的出土地点、造型以及铭文字体风格看,为战国中晚期魏器。”(第14页)这个说法大致无误。“承匡”也见于明代《顾氏集古印谱》收录的战国三晋官印“承匡冢子”中,李家浩先生定之为魏物17很可能是正确的。承匡在今河南省睢县西,战国初期当属宋国,以后即转属魏。18鼎铭在主造者“工师”之后增加了“大夫”,从铸造制度趋于繁复这一点来推断,其铸造年代要晚于邢丘令鼎盖,应为魏安釐王九年(前268年)。19作为地方制造的铜器,“十六年邢丘令鼎盖”、“九年承匡令鼎”实施的是“令、工师(或增加“大夫”作为主造者)、冶”三级制。这与魏惠王时期(可能下沿至襄王时)地方制造铜器时使用的“令、视事、冶”相比已有了变化。换句话说,可以有无“视事”作为魏国铜器断代的一个标准,有“视事”一职的铜器时代不晚于魏襄王时期,反之则不得早于魏昭王时。按照这个标准,可对已经公布的尚未系年的部分魏国纪年铜器进行推断。

《集成》2590号“十三年20阴令鼎”使用的是“令、冢子、冶”三级制,没有“视事”这样的主造者,其时代应在魏昭王或安釐王时;2482号“二年宁冢子鼎”,铭文中有“冢子、冶”,其

铸造时间应与“十三年阴令鼎”相仿佛。这可以从两个地名的相关考证上得到佐证。

宁地在今河南省获嘉县,何时入秦史书没有记载。《史记·魏世家》信陵君劝谏魏安釐王的话云:“秦固有怀、茅、邢丘,城垝津以临河内,河内共、汲必危;······通韩上党于共、宁,使道安成,出入赋之,······”类似内容又见于《战国策·魏策三》“魏将与秦攻韩”章、《战国纵横家书》十六“朱己谓魏王”章。学者多定这段文字的时间在魏安釐王十五年(前262年)。21既然此时秦国已经固有邢丘,从上引邢丘令鼎盖铭文来看,策文的时间不

应晚于安釐王十六年。《魏世家》的这段话表明,宁地在安釐王十六年时仍属魏国,这与本文据铸造制度推测“二年宁冢子鼎”为昭王或安釐王时器的意见并无矛盾。

“阴”还见于上海博物馆藏“三十三年阴令戈”、《货系》1452号“阴”桥形布币等中。22吴振武先生读戈铭“阴”为“濦阴”,地在今河南省沙河南岸自漯河市以东至周口市一带,戈的制造年代在魏惠王时。23或疑读为“鄢阴”(即鄢陵以北)。24如果将戈的年代定在魏惠王时,今沙河南岸自漯河市以东至周口市一带在惠王时尚不属魏国领土,这是该意见的不利之处。上文所

推断的“十三年阴令鼎”应为魏昭王或安釐王时器的意见,无疑为“阴”地望的确考提供了有利条件。

至于《集成》2240号“十年弗官鼎”、2308号“内黄鼎”以及《中日》630号“朝歌下官锺”等铜器,或由于地望待考,或该地入秦时间过晚(内黄、朝歌在前245—前241年方最终属秦),暂无法系年。另外,可从疆域变迁的角度推断《集成》9707“安邑下官锺”、2242“垣上官鼎”、《新收》367“垣上官鼎”等器的铸造时间。据《史记·魏世家》等,垣地、安邑分别于魏昭王四年、十年(前286年)最终属秦,这是其铸造时间的下限。而魏惠王九年即已迁都大梁,置用于都城下官机构的安邑下官锺,其铸造不会晚于魏襄王时。如果这个推测可信的话,这些只记置用地、容量的器物,其时代大致可推定在战国中期。

根据近年公布的新资料,本文在黄文的基础上对战国中晚期魏国纪年铜器的铸造制度作出新的考查。以铸造年代明确的三十年、三十五年虒(?)令鼎以及十六年邢丘令鼎盖等器物为基准,魏国国都与地方所造铜器的时代与制度可用下表列示:

二年宁冢子鼎

魏国封君铜器可系年于下:25

引书简称表

《集成》——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编《殷周金文集

成》,中华书局1984——1994年。

《新收》——钟柏生陈昭容黄铭崇袁国华编著:《新收殷

周青铜器铭文暨器影汇编》,台北艺文印书馆

2006年。

《珍秦》——萧春源辑:《珍秦斋藏金·吴越三晋篇》,澳门

基金会2008年。

《中日》——巴纳、张光裕编著:《中日欧美澳所见所拓所

摹金文汇编》,台北艺文印书馆1978年。

《货系》——汪庆正主编:《中国历代货币大系·1先秦货币》,

上海人民出版社1988年。

附记:五年承匡令鼎铭资料承复旦大学刘钊先生惠示,谨此致谢。

1黄盛璋:《三晋铜器的国别、年代与相关制度问题》,《古文字研究》第十七辑,中华书局1989年,第1——66页。以下简称为“黄文”。

2吴振武:《新见十八年冢子韩矰戈研究——兼论战国“冢子”一官的职掌》,陈昭容

主编《古文字与古代史》第一辑,台北中研院史语所会议论文集之七,2007年,第323页。

3李学勤:《荥阳上官皿与安邑下官锺》,《文物》2003年第10期,第79、80页。

4李学勤:《论梁十九年鼎及有关青铜器》,《古文字论集(一)》,第2、3页,《考古与

文物》丛刊第二号,1983年。

5“虒(?)”字之释可疑,或将鼎铭“虒”地与《汉书·地理志》上党郡铜县的“上虒亭”、“下虒聚”联系在一起,也很可疑,说详另文。

6裘锡圭:《<武功县出土平安君鼎>读后记》,《考古与文物》1982年第2期,第53页。李学勤:《论梁十九年鼎及有关青铜器》,第2页。

7吴良宝:《十七年坪阴鼎盖新考》,《中国历史文物》2007年第5期,第6页;《战国魏“合阳鼎”新考》,《考古》2009年第7期,第62页。

8郭沫若:《金文余释之余》“长信侯鼎”条,《郭沫若全集·考古编》第5册,科学出版社2002年,第458页。

9黄盛璋:《试论三晋兵器的国别和年代及其相关问题》,《考古学报》1974年第1期,第19页。裘锡圭:《<武功县出土平安君鼎>读后记》,《考古与文物》1982年第2期,第53页。

10《魏策二》“秦招魏相信安君”章的信安君的年代,学者间的意见不一。清代学者顾观光《国策编年》定为魏襄王八,于鬯《战国策年表》定为魏安釐王十八年。缪文远等学者疑此章策文为拟托之作,见:《战国策考辨》,中华书局1984年,第234页。裘锡圭推测在魏襄王或昭王时期,见:《<武功县出土平安君鼎>读后记》,《考古与文物》1982年第2期,第53页。我们认为,即使策文并非依托之作,从信安君鼎实行“视事、冶”的铸造制度看,信安君为相的时间不会晚至魏安釐王时。

11李学勤:《马王堆帛书<刑德>中的军吏》,《简帛研究》第二辑,法律出版社1996年,第158、159页。

12吴振武:

《新见十八年冢子韩矰戈研究——兼论战国“冢子”一官的职掌》,《古文字与古代史》第一辑,第324页。

13见盛世收藏网站2009年3月12日“玺印封泥”版块。

14朱德熙、裘锡圭.:《平山中山王墓铜器铭文的初步研究》,《文物》1979年第1期,第42页。“黄文”第56页。

15吴良宝:《平安君鼎国别研究评议》,《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9年第4期,第85、86页。

16西安市文物保护考古所编著:《西安文物精华——青铜器》,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05

年,第14页。

17李家浩:《战国时代的“冢”字》,《语言学论丛》第七辑,商务印书馆1981年,第116页。

18钱林书:《春秋战国时期宋国的城邑及疆域考》,《历史地理》第七辑,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年,第39页。

19两件鼎铭中的工师、大夫都是主造者,二器的铸造年代相当,不排除他们为同一个人的可能性。

20鼎铭“”字从施谢捷先生释,转引自:吴振武:《新见十八年冢子韩矰戈研究——兼论战国“冢子”一官的职掌》,第323页注释32。

21缪文远:《战国策考辨》,中华书局1984年,第241页。马雍:《帛书<战国纵横家书>各篇的年代和历史背景》,马王堆汉墓帛书整理小组编《战国纵横家书》,文物出版社1976年,第192页。

22吉林省博物院藏有“七年安阴令戈”,疑“安阴”与此“阴”为一地。见:田丽梅《吉林省博物院藏传世先秦青铜兵器初步整理》,吉林大学考古系硕士学位论文(指导教师:王立新教授),2009年4月,第36页图四·1。

23吴振武:《新见古兵地名考释两则》,《九州》第三辑,商务印书馆2003年,第135、136页。

24吴良宝:《古币考释两篇》,《中国历史文物》2005年第2期,第11、12页。

25大概属于魏国封君之器的还有“信阴序□”铜权、《集成》“信阴君库戈”等,具体王世待定。“信阴序□”铜权见:黄锡全《新见尖足布与权铭考释》,陕西师范大学、宝鸡青铜器博物馆编《黄盛璋先生八秩华诞纪念文集》,中国教育文化出版社2005年,第132页、第137页。

本文收稿日期为2009年9月23日

本文发布日期为2009年9月24日

【必考题】中考七年级历史下第二单元辽宋夏金元时期第一次模拟试卷附答案(3)

一、选择题 1.下列关于《资治通鉴》的表述中,不确切的是 A.是由北宋的史学家司马光主持编写的 B.是一部编年体通史 C.按年月日顺序,叙述了原始社会到五代的历史 D.对研究我国古代历史有重要参考价值 2.据史料记载我国古代某一制度:“有诸侯之镇,而无诸侯之权”、“都省握天下之机,十省分天下之治”。据此判断这一制度是 A.行省制 B.郡县制 C.分封制 D.科举制 3.交子的出现反映的实质问题是() A.农业生产出现新气象B.手工业生产兴旺发达 C.商品贸易空前繁荣D.印刷技术世界领先 4.元朝时,我国形成的一个新民族是 A.回纥 B.回族 C.藏族 D.蒙古族 5.经济活动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经济的发展受诸多因素影响。南宋时,我国南方经济发展水平超过北方,主要得益于 ①北方人口大量南迁②南方自然条件优越③南方相对稳定④国家统一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6.我国省级行政区的设置开始于 A.夏朝 B.西周 C.秦朝 D.元朝 7.元朝是我国古代戏剧发展的黄金时期,名家辈出,关汉卿就是其中的一位。他的代表作是 A.《西厢记》 B.《桃花扇》 C.《窦娥冤》 D.《牡丹亭》 8.制作示意图是一种重要的学习方法。下面示意图中的空框内应填入的时期名称是( )

A.春秋战国B.魏晋南北朝C.三国时期D.五代十国 9.北宋沈括在《梦溪笔谈》中写道:“若止印三二张,未为简易;若印数十百千本,则极为神速。”材料中的“极为神速”主要得益于 A.活字印刷术的发明B.指南针的出现 C.瓦子和勾栏的出现D.造纸术的重大改进 10.宋朝有谚语曰:“做人莫做军,做铁莫做针。”当时人们为什么不以从军为荣 A.宋朝重武轻文B.宋朝重文轻武 C.从军死伤几率大D.从军收入低 11.《宋史纪事本末》载,王彦超及诸藩镇入朝,帝(宋太祖)宴于后苑,酒酣,从容谓之曰:“卿等皆国家宿旧,久临剧镇,王事鞅掌,非朕所以优贤之意也。”彦超喻意,即前奏曰:“……乞骸骨,归田园,臣之愿也。”材料中宋太祖之“意”是 A.准备赏赐开国宿旧 B.鼓励诸藩为国操劳 C.表白歉意,抚慰群臣 D.暗示他们自解兵权 12.契丹,一个彪悍的民族,在《魏书》中第一次出现于人们的视野。公元916年建起庞大帝国,雄踞中国北方。与北宋并立,由契丹族建立的政权是() A.吐蕃B.辽C.西夏D.金 13.宋真宗亲撰《励学篇》“富家不用买良田,书中自有千钟粟。安居不用架高楼,书中自有黄金屋。娶妻莫恨无良媒,书中自有颜如玉。出门莫恨无人随,书中车马多如簇。男儿欲遂平生志,五经勤向窗前读。”反映了宋朝统治者推行的国策是() A.重文轻武B.重农抑商C.重视教育D.重武轻文 14.北宋时期,最高军事机构枢密院的正副长官累计超过200人,其中文臣出身者162人,武将出身者39人。这说明北宋() A.与辽保持长期的和平B.军队战斗力得到提高 C.解除统兵将领的兵权D.实行重文轻武的政策 15.成吉思汗被毛泽东称为“一代天骄”,下列属于他的历史功绩的是() A.建立北宋B.统一蒙古C.八股取士D.闭关锁国 16.一位同学要编制《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专题图册,已经选取了“汉代造纸过程示意图”“宋朝指南针”“元朝铜火铳”等图片,以下图片可以选入此图册的是() A. B. C. D. 17.我国经济重心的变迁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与图③所示经济状态相对应的时期是

高中历史史学动态路县故城旁发现338座汉至明清墓葬出土文物300余件素材

路县故城旁发现338座汉至明清墓葬出土文物300余件路县故城旁发现338座汉至明清墓葬 通州潞城一棚改地块发现汉代窑址32座;已出土陶、瓷、玉石器等各类文物300余件(套) 通州区考古又有新发现。昨日,记者从北京市文物局获悉,随着北京城市副中心建设不断深入,在通州区潞城镇棚户区改造工程中,考古人员最近发现多座汉代至明清墓葬,其中,一座汉代马蹄形窑址较为罕见,证明了汉代砖室墓葬与窑址之间有着紧密的联系。 目前完成考古勘探面积还仅占整个地块面积的一半,考古队员正在开展全面勘探和发掘工作。 从北京考古整体情况来看,据北京市文物局介绍,2018年初到现在,北京配合各类建设工程开展的考古勘探、发掘工作已达47项,其中勘探40项、发掘7项。 焦点1 墓葬出土汉代铜镜和玉环 此次考古发现位于通州区潞城镇棚户区改造土地开发项目D区D-04地块。此地在北京城市副中心规划区域北部,距离2016年新发现的路县故城遗址约850米。 该项目用地面积约63万平方米,已完成考古勘探32万平方米,探明各类古代遗迹370处,包括汉代至明清墓葬338座,汉代窑址32座。 为了保证考古工作不影响建设项目进度,考古工作已全面开展。截至4月18日,已发掘清理完成儿童瓮棺葬2座,汉代墓葬54座,唐代墓葬7座,明清时期墓葬2座,汉代窑址13座,出土陶、瓷、铜、玉石器等各类文物300余件(套)。 目前出土的器物中,汉代墓葬以陶制明器为主,种类多样,主要为罐、灶、俑、仓、盒、奁等,以及汉代铜镜、铜带钩、玉环等。唐代墓葬及明清墓葬出土文物主要为陶器、瓷器、铜钱、铜带扣等。 焦点2 窑址展现汉代青砖烧制过程 据考古队员介绍,在发掘完成的32座窑址中,一座汉代马蹄形窑址显得尤为独特。 在对这座砖窑的窑室进行清理过程时,考古队员在窑床上发现了大量烧制完成的青砖,而且这些青砖以整齐有序的形式摆放,上下两层相交叉。每块青砖间还留有一定空隙,考古队员推测,这是为了更好地烧制。青砖的规格与窑址周边多座汉代墓葬用砖规格一致,因此,考古队员初步推断,该窑址应该是为周边修建墓葬提供用砖的烧砖陶窑。 据悉,北京地区汉代窑址发现数量很多,但汉代窑址内发现大量烧制完成且摆放整齐的

2020年上海市中考七年级历史下第二单元辽宋夏金元时期试题附答案

一、选择题 1.宋朝时期为了加强对海外贸易的管理,在主要港口设立的机构是() A.都护府B.市舶司C.中书省D.宣政院 2.据史料记载我国古代某一制度:“有诸侯之镇,而无诸侯之权”、“都省握天下之机,十省分天下之治”。据此判断这一制度是 A.行省制 B.郡县制 C.分封制 D.科举制 3.金庸武侠小说著《射雕英雄传》讲述的是发生在南宋时期的故事,其中有这样一个情节:全真七子之一的丘处机给两个未出世的孩子分别取名:郭靖和杨康。并各赠一剑。丘处机此举是让孩子们勿忘国耻,根据所学推断当时的国耻是指 A.澶渊之盟 B.靖康之变 C.宋金和议 D.南宋灭亡 4.生活在两宋之交,其词具有:“风格委婉,感情真挚,善用口语,清新自然”特点的是A.苏轼 B.关汉卿 C.辛弃疾 D.李清照 5.岳飞受到人民尊敬的主要原因是() A.他对皇帝忠心耿耿B.他遭奸臣谋害 C.他训练出纪律严明的岳家军D.他坚持抗金的正义斗争 6.北宋时候出现了我国四大发明中的() A.造纸术和火药B.火药和指南针 C.指南针和活字印刷术D.指南针和造纸术 7.我国最后完成经济重心南移是在() A.唐朝后期B.五代C.北宋D.南宋 8.岳飞墓前“青山有幸埋忠骨,白铁无辜铸佞臣”的对联中,佞臣指 A.赵高 B.李林甫 C.秦桧 D.杨国忠 9.宋辽议和、宋夏议和从本质上看,反映了 A.北宋政府腐败无能,软弱可欺 B.宋、辽和西夏都想在三个政权并立中趋利避害 C.历史上中华民族大家庭内各民族和平共处、共同繁荣的主流民族关系

D.三个政权谁都吞并不了谁 10.两宋时期,社会经济高度发展。下列关于宋代经济现象的描述,符合史实的是 () ①南方各地普遍种植茶树 ②景德镇后来发展成为瓷都 ③流传着“苏湖熟,天下足”的民谚 ④造船业世界领先。 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②③④D.②③④ 11.元朝是我国古代戏剧发展的黄金时期,名家辈出,关汉卿就是其中的一位。他的代表作是 A.《西厢记》 B.《桃花扇》 C.《窦娥冤》 D.《牡丹亭》 12.“苏湖熟,天下足”、景德镇兴起为瓷都、临安的商业超过东京反映的是中国古代A.经济重心的南移B.手工业的进步 C.商业的繁荣D.农业的发展 13.“赵匡胤穿龙袍﹣﹣改朝换代”这一歇后语指的是我国历史上的哪一历史事件 () A.杯酒释兵权B.“澶渊之盟”C.靖康之变D.陈桥兵变 14.下图是北京通州辽代墓葬出土的酱釉马镫壶。该壶用北宋定窑技术烧制,造型仿照皮水囊,扁身双孔,便于穿绳携带。这件文物可用于研究() A.辽代农业生产技术的发展B.契丹族与汉族的文化交融 C.宋代都市生活的丰富多彩D.蒙古的崛起与元朝的统一 15.在福建三明宁化县,一群被当地人称为“谱师”的“当代毕昇”正活跃在乡间,由此可判断,这些“谱师”所拥有的技术应该是 A.雕版印刷术 B.造纸术 C.活字印刷术 D.指南针 16.“自秦以下,文莫盛于宋。”出现这种历史现象主要是由于( ) A.统一文字B.独尊儒术 C.始设进士科D.实行重文轻武的国策 17.下表为汉至宋南北方户数统计表(单位:万户),表中户数变化最能说明这一时期

春秋战国知识竞答题目大纲

春秋战国知识竞答题目大纲 1、春秋五霸指的是:齐桓公、宋襄公、晋文公、秦穆公和楚庄王或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吴王阖闾、越王勾践 2、道家学派创始人是:李耳,字聃(dan一声) 3、诸子百家中最有名的12家是:法家、道家、墨家、儒家、阴阳家、名家、杂家、农家、小说家、纵横家。 4、孔子修订的易经里有一句话:“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请问八卦指的是:乾坤坎离震艮巽兑 5、纵横家以合纵连横的主张,合纵派的主要代表是苏秦,连横派的主要代表是张仪。 6、纵横家之祖鬼谷子的四大弟子是:苏秦、张仪、孙膑、庞涓 7、冷成金曾在《读史有智慧》中说过,最神秘的一页是阴阳家。 8、战国七雄指的是秦燕齐楚赵魏韩 9、齐桓公名叫姜小白 10、齐桓公与谁争王位?公子纠 11、鲍叔牙向齐桓公举荐管仲 12、假道伐虢是哪个国家?晋国 13、重耳是晋国人 14、晋献公去世后,骊姬想要立奚齐和卓子即位里克发动了两次兵变,杀了骊姬和卓子。 15、晋惠公是公子夷吾 16、百里奚是秦国的大夫 17、介子推从自己大腿上割下一块肉,给重耳吃。 18、晋文公就是重耳 19、退避三舍是晋国和楚国之间的事 20、俞伯牙是晋国贵族 21、伍子胥原本是楚国人,因楚平王杀了他的父亲和哥哥而逃到吴国。 22、公子光鱼腹藏剑杀死了吴王僚。(吴王阖闾) 23、《孙子兵法》的作者是孙武。 24、伍子胥怒鞭楚平王的尸体 25、吴王阖闾后吴国的王位给了夫差 26、越王勾践卧薪尝胆 27、老子主张无为而治的思想 28、三家分晋指的是赵魏韩三家 29、西门豹治邺是战国时期魏国的事 30、吴起一开始的老师是儒家的曾参 31、田忌赛马田忌是齐国人 32、赵国围魏救赵 33、庞涓死在了马陵大战 34、离骚是著名政治家屈原的作品 35、晋文公率兵救宋,为报答楚国在他流亡国外时楚国的款待,晋文公命令部队向后撤退九十里。那么这个成语是(退避三舍) 36、.众所周知,在古代战争中,有不少以少胜多的军事战例,请你指出一下哪场战役是发生在公元前632年的(城濮之战) 37、决定晋文公成为中原霸主的战争是(城濮之战) 38、下列典故与晋楚争霸有关的是(退避三舍)

七年级历史试题上学期期末调研检测

攀枝花2005—2006学年度上期期末调研检测七年级历史试题 一、选择题:50分。 1、暑假期间,小明随同学一起参加了以“寻找我国境内已知最早人类的足迹”为主题的夏令营活动。他们应该到 A云南元谋B北京周口店C西安半坡D浙江河姆渡 2、在夏令营活动中,小明建议大家动手模仿北京人制造一些工具,体验北京人的生活,于是各位同学纷纷动手,制造了各种用途的 A打制石器B磨制石器C彩陶D玉器 3、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粟的国家。你知道最早种植粟的是 A元谋人B北京人C半坡原始居民D浙江河姆渡原始居民 4、中华民族所尊奉的人文初祖是 A炎帝B黄帝C尧D禹 5、传说中“大禹治水的水,你认为应该是 A长江B黄河C淮河D珠江 6、海外华人经常自豪地称自己是“炎黄子孙”。是因为 A华人是黄皮肤的黄色人B从中国大陆出去的华人 C中华民族的主干部分是炎黄两部落结成联盟发展而来D炎帝皇帝战胜了蚩尤 7、阅读古代史学著作是了解中国古代社会政治、经济的主要途径之一。《左传》记载:“封建亲戚,以藩屏周。”这句话给我们一个信息:西周统治者管理国家实行 A禅让制B世袭制C等级制D分封制 8、下列战役不发生在战国时期的是 A城濮大战 B桂陵之战 C马陵之战 D长平之战 9、后人写诗称赞李冰说“始知李太守,伯禹亦不如”,李冰获此殊荣的主要原因是他 A任秦国蜀郡太守时,勤政廉洁 B改进生产工具,推广牛耕 C兴修水利,使关中地区成为沃野 D修筑都江堰,消除了岷江水患,造福于人民 10、猜一猜下列甲骨文是十二生肖中的哪一种(字略) A牛B羊C兔D马 11、《开心辞典》主持人王小丫出了这样一道题:他是战国末期楚国人,他采用楚国的方言,创造了一种新体诗歌,代表作是《离骚》,他被世界和平理事会定为世界文化名人。他是 A孔子B老子C孟子D屈原 12、“知彼知己者,百战不殆”的军事格言,出自 A 《道德经》B《论语》C《孙子兵法》D《春秋》 13、“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挥剑决浮云,诸侯尽西来。”李白的诗歌歌颂了秦始皇哪方面的功绩? A统一度量衡 B统一中国 C修筑长城 D设置郡县 14、电影《英雄》中刺客无名对秦王说:“剑”字、有18种写法,秦王说:统一以后只剩下一种。请问:秦统一后写“剑”字使用规范的文字是 A甲骨文 B金文 C小篆D楷书 15、公元前207年,项羽率救援被秦军围困在巨鹿的起义军。秦军有30万人,项羽的楚军只有数万人。楚军过了漳河,背河扎营。项羽令将士带三天干粮,然后砸破锅,凿沉船,烧掉军营,楚军将士抱着必死的决心,最终打败秦军。最能体现这一故事的成语是 A破釜沉舟 B四面楚歌C揭竿而起 D打草惊蛇 16、汉朝时期,中国同西方的贸易通道称为“丝绸之路”,其线路是 A长安、河西走廊、今新疆、西亚、欧洲 B长安、今新疆、河西走廊、西亚、欧洲

战国时期的英雄人物

战国时期的英雄人物 从人类文明的发展历程来看,无论哪个阶级,在人类历史发展的记忆中,故事都是传承历史的重要媒介,是陈述历史知识的主要途径。以下是精心整理的战国时期的英雄人物,希望能够帮到你! 孙膑围魏救赵的故事发生后,一晃13年过去了。魏国这次伙同赵国去攻打韩国,韩国频频向齐国告急求援。齐威王又派田忌为将,孙膑为军师,令他们前去救韩。 田忌有了“围魏救赵”的经验,胸有成竹,准备把计策再用一次,上千辆兵车驰出齐国国境时,田忌要指挥齐军急速直指魏都大梁,孙膑却让田忌叫大军早早安营扎塞。 田忌问:“军师,兵贵神速,怎么可以早早休息?” 孙膑说:“现在魏国刚刚向韩国发动进攻,如果我们急忙出兵相助,实际上就是我们代替韩国承受魏军最初的打击,不是我们指挥调度韩军,反而是听任韩军的指挥调度,所以说马上去奔袭魏都大梁是不合适的。只有当魏韩这两虎争斗一番以后,我们再发兵袭击大梁,攻击疲惫不堪的魏军,挽救危难之中的韩国,这样对我们才更有利。”于是齐军在路上磨蹭了一个多月,才向大梁发起攻击。 魏王见齐军打来,急忙命令庞涓从韩国回兵救魏,又派太子申为上将军,与庞涓合兵10万,抵抗齐军。孙膑知道庞涓的部队将到,向田忌献上“减灶诱敌”的妙计。

当魏齐两军刚刚遭遇,还没交锋,孙膑就下令部队撤退。庞涓追到齐军驻地,只见地上满是挖掘煮饭用的灶头,连忙叫士兵去清点,根据灶头的个数庞涓估计齐军有10万之众。齐军一连三天急急退却,庞涓仍派人去数灶,第二天发现齐军留下的灶头数目,只够5 万人煮饭了;第三天,减少到只够3 万人煮饭了。庞涓得意地说:“我早就知道齐军胆小怕死,进入我国境内才三天,兵士就逃走了大半。”于是他抛下步兵辎重,只带轻装健儿,昼夜兼程,紧紧追赶齐军。 这一天,齐军退到马陵道(今山东莘县境内)。孙膑见这里路狭道窄,两旁又多险阻,很适宜设兵埋伏,计算庞涓的行程,估计他将在黄昏时可以赶到这里,就命令士兵砍下一些树木堵塞去路,又选了一棵大树,将那大树面对路的树干,砍去一大块皮,让它露出一大片光滑洁白的树身,然后在上面写上一行黑字。接着,孙膑命令一万名弓箭手夹道埋伏,对他们说:“等到魏军来到,大树底下有人点火,就万箭齐发。” 天刚黑,庞涓真的领兵追到马陵道。在士兵们搬拦路的树木时,有人发现路旁大树上的字,忙向庞涓报告。庞涓叫士兵点燃火把一看,上面写着“庞涓死于此树下”几个大字,不由得大惊。此时,齐军伏兵对准火光处万弩齐发,箭如雨下,魏军死伤无数,庞涓也身中几箭,倒在血泊之中。他自知中计,绝难脱身,只得拔剑自杀。齐军乘胜追击,俘虏了魏太子申,彻底打败了魏军。 战国时期的英雄人物篇二:秦惠王送屙金牛战国时期,秦国通过商鞅变法,国力富强,一跃成为战国七雄之一。秦惠王为了与六国争

战国时期魏国疆域变迁

考文章来源: [url=http: 一、问题的提出及已有的相关研究成果 政治地理学的研究在西方至今已有一百余年的发展,并取得了不少成绩。然而在我国,政治地理学长期以来未得到充分的发展,尤其是作为其分支的历史政治地理的研究,几乎是鲜有人涉猎。近年来,情况有所改观。在理论方面,周振鹤先生率先著文,对历史政治地理学的理论与学科建设提出了自己的设想。不过对具体的中国历史政治地理的断代研究,则尚未出现。 战国时期,诸侯国之间征战频仍,其各自之间疆域变动之剧烈,在中国历史的其它时期,很少有能与其匹敌者。这段历史时期所发生的政治、军事、外交等诸多方面的变化,无疑给我们探讨历史政治地理提供了一个极好的案例。而欲进行战国时期政治地理的研究,理清其时各诸侯国的疆域变动的轨迹,应是首要进行的基础性工作。 关于战国时期诸侯国的疆域,迄今为止仅有钟凤年、顾颉刚与史念海、杨宽、雁侠、陈伟、徐少华等不多的几位学者做了一定的研究。在上述这些研究中,除去陈伟、徐少华先生对战国时期楚国北疆的变迁考证较为详实之外,其余的研究都是比较初步的,因此有必要对此进行重新审视。本文拟在此即对战国时期三晋之一的魏国疆域变迁做一全面的考证,以期对这一方面的研究有所推动。 现存先秦时期的文献中可作为疆域研究的资料极其有限,且已被以往的学者几乎利用殆尽,因此想要对前人的研究有所突破,其中一个很重要的条件就是依靠地下新的出土资料。前些年出土的一些先秦时期文字资料,其中主要有秦简《编年记》、曾侯乙墓中的简册、《包山楚简》及大量的秦封泥等,恰好都为考订这一时期的诸侯国疆域变化提供了宝贵的材料。 在进行战国诸侯国疆域变动的考证中,首先遇到的最大问题即是战国史料的编年的问题,它直接影响到整个考证的结论,因为依据不同的年代,就会复

战国史四个阶段

战国史—七雄并列四个阶段 (BC475—BC221) 史记将周元王元年(BC475),称为战国开端。战国是上接春秋的一段诸侯割据时代,春秋初年周王朝有大小诸侯国170多个,经过连年征战兼并,到了战国初年剩下10多个国家,其中实力较为强大的有魏、楚、齐、秦、韩、赵、燕七国,史称战国七雄,中国历史的正元时代形成。 战国初年(BC403),韩、赵、魏三家分晋,建立韩国、赵国、魏国。原齐国的大夫田氏取代了原来的姜氏齐国,建立了田氏齐国,秦、楚、燕三国不变,这就形成了战国七雄的初期局面。 战国从BC475—BC221共历时250余年,两次大的战役将其分为四个阶段,每个大战役都改变了天下的格局。 第一阶段:魏国独强(BC403—BC341)终结于齐魏之战(桂陵之战、马陵之战) 这段时间魏国独强。魏国在战国初年改革较早,李悝改革后,魏国实力最强,对外也不

断用兵,公元前354年,赵国为了抵御魏国的扩张,便向南面的卫国发动进攻,魏国发兵10万围攻赵国都城邯郸,赵国求救于齐国,齐国出兵8万使用“围魏救赵”之计,大败魏军于桂陵,魏国国力有了很大的衰弱。 经过13年的休整,魏国国力逐渐恢复,于公元前341年出兵10万进攻韩国,韩国求援于齐国,魏国与齐国战于马陵,魏国再次失败,主帅庞涓死,军队几乎全军覆没。魏国再次遭受重创,逐渐退出霸主舞台,开始走下坡路。 第二阶段:齐、秦分别称雄于东、西 (BC341—BC284)终结于燕齐之战 魏国衰落下去后,齐国作为两次战役的战胜国,其实力、声望都得到了大的提升,成为山东六国中实力最强的国家。秦国经历了商鞅变法(BC356),确立了耕战策略,实力大增,惠宣王五年,张仪相秦,确立远交近攻策略,这段时间秦国在河西打败魏国,在函谷关打败五国联军,在丹阳、蓝田打败楚国,成为七雄中实力最为强大的一国。 第二阶段形成了“东有大齐,西有强秦”的局面,后因齐国不断进攻周边诸国,打破相对平衡的均衡,导致燕将乐毅率赵、秦、燕、韩、魏五国伐齐,齐国惨败,败的一塌糊涂。齐、秦东西称雄对峙的局面打破,第二阶段结束。

战国时期舍人文化

战国时期舍人文化(研究性学习小论文) 钱老师下水作文 抗疫期间上网课。最近和同学们一起学习了《廉颇蔺相如列传》,不料对战国舍人发生了兴趣,给同学们出了个小论文的题目《战国时期舍人文化》。以身示范,自己也下谁做了一篇。 课文中不仅蔺相如起初是宦者令缪贤的舍人,蔺相如被任命为上卿后,躲避着扬言要当面羞辱他的廉颇。家中舍人群起请辞。蔺相如急切之下解释道:“不是我怕廉颇,有我俩在秦国不敢对赵国怎样,如果我俩内斗那势必给秦国有机可乘。我只是把国家利益放在个人恩怨前面考虑而已!”蔺相如这顿表白不知如何传导廉颇耳朵里,我看大概率的可能是两家舍人互相通气。最后还是廉颇家舍人领着老将军到蔺相如家负荆请罪。这段故事名唤将相和。将相之间那帮舍人暗中联络,促成将相言和,为维护赵国安全做出了很重要贡献。战国时期舍人的作用真的不可小觑。 舍人,亦称门客、宾。舍人一般指的是依附于豪门权贵的有一定能力的人才。 春秋时期,权贵阶层逐渐形成豢养舍人(门客)的风气。原因有多方面。 一方面是国家需要。诸侯国国君把选拔收罗底层人才的责权分摊给了贵族权臣,国家有需要有岗位的时候,贵族权臣可以推举贤才,一时没有合适岗位时,就拜托权贵豪门把人才或者潜在人才养在府中。这样至少可以做到人才不轻易流失,为敌对诸侯所用。 另一方面是贵族权臣的需要。贵族权臣伴君如伴虎,春秋争霸,内外竞争都很激烈。公子将相都会感觉危机四伏,需要贤能之辈相助。各种竞争归根结底就是人才的竞争。权贵们争夺人才网罗豪杰甚至异化为把舍人数量当作身份的象征,显摆的装饰。 还有一方面,是底层有志之士、身怀绝技之辈生存和发展的需要。春秋末期,百家争鸣,私学兴起,底层人才需要谋求生机,需要一展才华的上升通道。 到了战国时期,舍人队伍渐成一个阶层,逐步形成了华夏特有的一种文化,绵延直到当代。不同时期,舍人文化的特点有所差异。本文试图探讨的是战国时期舍人文化的整体概况。 战国舍人大行其道。从成就和知名度来看,至少有高级(上宾)、中级、低级三个层级。高端舍人,凭借勇气和才能,抓住机会报效国家“闻于诸侯”,甚至出将入相。吴起、苏秦、张仪、蔺相如、李斯就是这个级别的;中等级别的能够为东家效劳,取人钱财,替人消灾,很有职业操守。冯谖、毛遂、侯嬴便是这等职业人士,都是当时的高级白领,俸禄优厚。低端舍人不仅寂寂无名,也许还要时时面对生存危机。 从技能分类,战国舍人主要有文武两大类。 文士类舍人中蔺相如和李斯最为出名。毛遂自荐中的毛遂、唱“长铗归来乎,食无鱼”的冯谖都还算是有些名目,文职舍人中有很高成就却寂寂无名者更多。比如秦相吕不韦门下有三千门客为他编撰《吕氏春秋》,诸子百家门生集中一起,终于成就这部杂家名著流传于世。 武士类舍人中吴起、李同、专诸、朱亥、荆轲等较为著名。有成为军事家(兵家)的,比如吴起,有《吴起兵法》流传后世;有成为率领敢死队冲锋的,比如李同,为保卫平原君率领三千死士浴血奋战;更多是绝命刺客,比如专诸、朱亥、荆轲,为国为主,以命相搏,士为知己者死。 还有一些舍人既不是文士,也不是武士,只是身怀一技之长的食客。比如孟尝君门下的鸡鸣狗盗之徒。关键时候能为主人排忧解难,也算人尽所能。 战国时期,豢养舍人门客已成为公子卿相身份的象征,“战国四公子”赵国平原君、魏国信陵君、齐国孟尝君、楚国春申君各个门下数千舍人。秦相吕不韦也不遑多让,其余众王子卿相也都以门下人才济济为荣。人多了自成江湖,自然就会产生江湖规矩,形成族群文化。战国时期,舍人(门客)与东家(主人)是双向选择的契约关系。舍人界最初就有“良禽折木

契丹文物精华

契丹文物精华(二)--陈国公主墓 (2011-09-16 07:34:32) 转载▼ 标签: 分类:巡弋博物馆 契丹文物展 契丹华章 陈国公主 驸马 银丝殓衣 山西博物院 杂谈 陈国公主驸马合葬墓室迄今为止发现的保存最完整、出土文物最丰富的契丹贵族大墓,1986年进行考古发掘。 陈国公主(1000年—1018年)的伯父是圣宗皇帝,祖母是人所共知的萧太后,父亲是辽景宗第二子。而驸马也非等闲之辈,他的姑妈就是萧太后,妹妹是圣宗皇帝的皇后。 算起来,这位契丹公主是嫁给了她的舅舅。为了保证皇家的血统纯正,他们选择了近亲结婚。 公主死时年仅18岁。驸马也在36岁的时候因病死去。他们的婚姻只持续了两年。 我一直好奇公主为什么叫陈国公主,据百度说,陈国公主是个封号。

1】公主和驸马沉睡了千年。 他们头枕着金花银枕,身着银丝网络殓衣,脸上覆盖着纯金面具,脚穿金花银靴,胸佩琥珀璎珞,手握琥珀握手;驸马头戴金银冠,腰束金银带,带上挂银刀、刺鹅锥,躺在驸马左侧的公主更为雍容华贵,她的头部上方放置高翅鎏金银冠,双耳戴着珍珠、琥珀耳坠,脖子上佩戴珍珠项链,手腕戴着两对金镯,双手还套着11枚金戒指,身佩金荷包、金针筒和各种玉佩。 陈国公主墓是已知辽代出土最多的金银器,共出土金器31件,银器147件,共用金约1700克,用银1万余克。金器含金量高达95%--98%。 他们向后人展现了最完整的契丹贵族厚葬习俗,令人惊奇,令人激动。

2】公主和驸马的脸上都戴着纯金面具。不过它们现在已经天各一方,公主的面具留在内蒙古博物馆,成为展览中耀眼的展品。而驸马的面具静悄悄的放在国家博物馆展厅一个不起眼的位置上,非常简单的介绍,不知情的人大概都不会多看它一眼。 面具用薄金片按照死者的脸型成型,眼、鼻、口、耳俱全,经过雕刻加工,形象逼真。 公主的面具脸短而丰满,也许就是按照公主生前的面貌制成的吧。 猜猜看,哪个是公主,哪个是驸马?

中国各朝代版图变化

这是一张夏朝的地图,夏朝是我国历史上的第一个朝代,关于夏朝有非常多的传说,夏朝在二里头的遗址是有可考的证据。我们现在先观察一下夏朝的地图,上面是一张夏朝略缩图和夏朝地图。夏朝建都在黄河北岸的山西安邑(今山西安邑县)。在当时属于夏王朝有很多的小部落,从略缩图可以看出。这些小的部落经常受到夏朝的君主欺压,夏朝建立之出,这些部落还都派人到安邑去朝贺进贡。到了泄时也就是(前1823年---前1808年)时正式赐封九夷各部落诸侯爵位。 经过了几次传位,廑(前1727年---前1707年)时,夏朝已经衰落了。传到发时,各个诸侯已经不来朝贺了,我们从地图上可以看出,夏朝的势力比起那些部落的联合,只能是望尘莫及了。然而当时商部落已经在夏都的东部也就是现在的河南郑州建立起来了势力,然而在这里我介绍一下,周部落就是后来西周,周部落在夏朝时候,是一个以畜牧业为主的一个中等部落,势力也比不上商朝的力量。夏朝直到暴君夏桀,已经名存实亡了。但是夏桀很会享受,他用人当坐骑,并且修建酒池肉林,同时还与美女妹喜天天在后宫作乐。各个部落终于忍不住了,夏朝的子民也已经愤怒了。此时商部落的商汤已经有足够的势力可以灭掉夏朝。终于在伊尹的辅佐下与夏桀在鸣调打了一仗,夏军打败,夏桀也被流放到了安徽巢湖地区。 商汤在步骤亳建立起来了第一个都城。根据史书记载,夏桀的儿子獯鬻却是北漂了利用他的能力和智慧重新建立起来了一个第二王朝,当然了历史上就没有什么太多记载,但是到了战国时,荤粥、鬼方、猃狁逐渐演变成西戎、犬戎,到了秦朝以后,就改成匈奴了。还有记载荤粥则是鬼方的前身,在夏朝叫荤粥,商朝时称鬼方,尽管说法不一,但是我们考证的

穿越千年吐尔基山辽墓彩棺开棺目击

王大方 中国文物报第版 吐尔基山辽墓,位于内蒙古通辽市科左后旗吐尔基山采石场.月,在一次偶然地爆破施工中发现,经群众和当地基层干部报告,使古墓得以保护.经国家文物局批准,—月由内蒙古吐尔基山考古队发掘,出土彩棺等一批珍贵文物.初步判明该墓是契丹贵族墓葬,时代为五代至契丹(辽)早期,距今余年.彩棺长.米,上刻有鹤、凤、祥云,周身悬挂铜铃.这件用上等柏木制成地彩棺,于月初,经过公里地辗转运输,从内蒙古东部地通辽市,运回内蒙古自治区首府呼和浩特市.月日,国家文物局专家组一行人,应自治区文化厅邀请,从北京飞抵呼市.在专家组地精心指导下,彩棺开启工作准备完毕,由中央电视台向国内外地现场直播也准备就绪.在文物专家和亿万电视观众地关注下,吐尔基山辽墓出土地彩棺即将被开启,已经消逝千年地契丹文明,即将展现在人们面前……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月日上午时,内蒙古文物考古研究所国家文物库.沉睡千年地吐尔基山彩棺,安静地放在内蒙古国家文物库,接受着专家们地注目,棺身上地串串铜铃仍在闪闪发光.随着吐尔基山考古队队长、内蒙古文物考古研究所副所长塔拉(蒙古族)地口令,这尊彩棺被名工作人员徐徐开启.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 这时,只见在棺内还有一口内棺套在里面.这口内棺也是柏木制做,长约.米,棺盖上有金色地团龙和展翅地凤鸟图案.经过一阵紧张地测绘、拍照,名工作人员又将内棺地棺盖慢慢打开.这时,棺内露出了吐尔基山辽墓墓主人地“尊容”.只见墓主人仰卧在棺内,身上层层叠叠地盖着丝绸.但可惜地是,由于历经千年地水浸土蚀,其面目已难辨认,表层地丝锦织物也已严重腐朽.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 ■棺内文物与墓主人性别、身份 经过仔细清理,只见墓主人头戴用金片圈成地冠帽,颈部戴有用红玛瑙、黑水晶和金丝球编成地项链,头部枕有金色木制杌子,其状如一个小马札,它把尸骨地头部高高托起,在其下巴部位,还垫有一个金属托,起支撑作用.在墓主人地头部,发现了两片尺状地长形金片,上面刻有牡丹团花、其下缀有成串地金流苏.这两件金器地出现,引起了在场学者们地讨论.有专家指出:这可能是契丹贵族妇女地金质发卡.因为在内蒙古宝山辽代壁画墓中,曾发现有头戴金发卡地贵妇画像,其发髻高耸,以金发卡支撑,流苏垂于发际,有晚唐五代遗风.这时,随着清理地进行,墓主人丰满而保存较好地发髻逐渐显现.由此,可以确定墓主人地性别是女性,因为契丹男子均髡发,不会在头顶上留有这样地高发髻.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 在墓主人地性别确定后,接着要确定其身份.这时,有一项新发现引人关注:在其膝部发现成串地铜铃,其状若核桃大小.专家们又结合墓主人棺上地众多铜铃和墓内发现地一具银号角研究认为:墓主人地身份应是与祭祀、舞乐有关地女贵族.契丹人崇尚音乐舞蹈,举凡宴饮、行军打仗、敬天祭祖都要有神圣地乐舞.主其事者身份显贵,但史书记载甚少,亦无碑传记其事.吐尔基山辽墓主人即如此,虽然随葬品丰厚,却无墓志记其生平.由此推测其身份应当与舞乐神职有关.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 ■专家地评价 由于棺内严重腐朽,清理工作进展缓慢.在此间隙,笔者请教了国家文物局派来地专家组组长一一中国文物研究所研究员、文物保护修复中心主任詹长法先生.他认为:内蒙古通辽市吐尔基山辽墓考古发现,是我国辽代考古地重大成果.墓中出土地彩棺,确实堪称文物珍品.它集绘画、贴金、木雕、铸铜、木作、彩漆等多种工艺为一体,组合成为大小两具彩棺,其内容包括契丹人地文化、宗教、音乐、艺术等许多方面,展示了过去鲜为人知地辽代社会面貌,因而十分宝贵,一定要妥善加以保护.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关于保护问题,詹先生认为这是一项至关重要地大事,应当投入足够地力量,对每一件

战国时期各国灭亡年历表

前285秦国伐齐国。秦国、楚国相会。燕国、赵国相会 前284燕国、韩国、赵国、魏国、秦国伐齐国(合纵),攻陷齐都临淄(山东淄博)。齐国迁都莒(山东日照)。苏秦被车裂 前283秦国、楚国相会。赵国、燕国相会。秦国伐魏国。赵国救魏国 前282秦国伐赵国。赵国伐魏国。秦国、魏国相会 前281秦国伐赵国。赵国伐魏国 前280秦国伐赵国。秦国伐楚国 前279秦国伐楚国。秦国、赵国相会(渑池之会)。齐国伐燕国(火牛阵),复失地 前278秦国伐楚国,攻陷楚都郢(湖北江陵)。楚国迁都陈(河南淮阳) 前277秦国伐楚国。屈原投汨罗江 前276秦国伐楚国、魏国。公子魏无忌受封为信陵君 前275秦国伐魏国。韩国救魏国 前274赵国伐齐国。秦国伐魏国 前273秦国伐魏国。赵国、魏国伐韩国。秦国救韩国 前272楚国、魏国、韩国伐燕国。 前271赵国伐齐国 前270秦国、楚国伐齐国。秦国伐韩国。赵国救韩国 前269赵国伐秦国 前268秦国伐魏国 前266秦国伐魏国 前265秦国伐赵国、韩国。齐国救赵国。平原君任赵国相国。赵国使长安君质齐 前264秦国伐韩国 前263秦国伐韩国 前262秦国伐韩国、赵国、楚国。春申君黄歇任楚国相国 前261秦国伐赵国。秦国伐韩国。楚国伐鲁国 前260秦国伐赵国(长平之战) 前259秦国伐赵国 前258秦国包围赵都邯郸 前257楚国、魏国救赵国(春申君、信陵君救赵)。白起自尽 前256西周室号召诸侯讨伐秦国。秦国伐西周室。秦国伐赵国。韩国、楚国救赵国。楚国灭鲁国,迁鲁国国君于莒 前255秦国灭西周室。楚国伐齐国 前254魏国伐卫国。秦国伐魏国 前253魏国伐齐国。楚国迁都巨阳(安徽阜阳) 前252魏国灭卫国,杀卫国国君 前251燕国伐赵国。赵国伐燕国,包围燕都蓟(北京)。平原君去世 前250燕国伐齐国 前249秦国灭东周室,周朝亡国。秦国伐韩国。赵国包围燕都蓟 前248秦国伐赵国 前247秦国伐魏国。楚国、燕国、韩国、赵国、魏国伐秦国(合纵) 前246秦国伐赵国、韩国 前245秦国伐魏国 前244秦国伐魏国、韩国 前243赵国伐燕国。信陵君去世

历史地理学复习资料

历史地理学复习资料 《元和郡县图志》 书名,即《元和郡县志》的原名。唐李吉甫撰。四十卷,目录两卷。书成于元和八年(813)。仿《括地志》体例,以元和时全国行政区划为准,依十道分卷,据四十七镇分篇,篇首各冠地图。分叙以府州为单位,大抵首列户名,次叙沿革,继以府境八至、贡赋,终以辖县建置、去州府里程、山川、河流、城邑、名胜、古迹及历代大事。凡垦田、监牧地、水利设施、工矿盐政、军事设施、病马配备、重要关亭寨障,无不叙及。所记开元、元和户数、乡数、贡物名品、各地境界及去长安里程,具有极高的史料价值。有关自然、经济地理记载,可采甚多。叙述沿革,往往直源《尚书?禹贡》。于南北朝政区及治所变迁,尤为可观。宋以后地图、目录并佚,缺卷十九、二十、二十三、二十四、三十五、三十六共六卷,故今本三十四卷,其中卷十八、二十五又各存半卷。书初刊于南宋淳熙三年(1176)。 《禹贡》是《尚书》中的一篇,全文亦仅l189字,无卷,历代注释家为了行文方便,就该篇条目分明的特点,往往提到禹贡扬州章、徐州章,抑或禹贡导山章、导水章云云。由是,九州中每州条文均可称章,后面导山、导水、五服,率皆如此。 《汉书·地理志》 中国第一部以“地理”命名的地理著作。由东汉学者班固撰写,成书于公元54~92年间,为《汉书》十志之一。它对汉代郡县封国的建置,以及各地的山川、户口、物产、风俗和文化等作了综述,保存了汉代及其以前的许多珍贵的地理资料。是中国地理学史上一部具有划时代意义的著作。它是中国最早以疆域政区为主体的地理著作,开创了疆域地理志(以一个朝代一定时期的疆域政区为主体、分录各区山川物产)和沿革地理的体例。汉以后的15种正史地理志和各种地理总志,都是以其为典范编纂的。、 丝绸之路:是一条横贯亚洲,连接欧亚大陆的著名古代陆上商贸通道,以运销丝绸闻名于世。丝绸之路东起长安(今西安),经陕西、甘肃、宁夏、青海、新疆,跨越葱岭经中亚而达地中海东岸。全长7000多公里,中国境内的丝绸之路总长4000多公里,约为丝绸之路全程的二分之一多。 中国的丝和丝织品,从长安往西,经过河西走廊,今新疆境内,运到西亚,再由西亚转运到欧洲,这条沟通中西交通的陆上要道,就是著称于后世的“丝绸之路”。 丝绸之路路线:长安→河西走廊→敦煌→今新疆地区→西亚→欧洲大秦(今地中海沿岸)行政区域划界的原则――山川形便、犬牙相错 山川形便 唐代开过以后,正式提出“山川形便”的原则。“天下初定,权置州郡颇多。太宗元年,始命并省,又因山川形便,分天下为十道。” 唐代的州界多于山川走向相一致,300多州分为十道,,十道与自然地理区域相符合,对后世影响较大。 秦代疆域

辽墓壁画所见辽代饮茶习俗

辽墓壁画所见辽代饮茶习俗考 内容提要: 点茶习俗曾在北宋朝野之中风行一时,与北宋存在几乎相始终的辽代深受此影响。下八里辽壁画墓群中广泛存在的备茶图,反映了辽代,尤其是燕云十六州地区人们饮茶环节中的各个方面,为我们探讨辽地的饮茶风俗提供了丰富的图形资料。本文就宣化辽墓群中所反映的壁画内容,结合古代有关茶文化的文献记载,对辽代的饮茶习俗试做初步探讨。 关键词: 备茶图《大观茶论》《茶录》点茶 我国饮茶的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先秦时期,魏晋南北朝时在南方逐渐传播开来,到了唐代则形成了全国性的饮茶风气,①因而有陆羽《茶经》的出现。这是我国最早的关于饮茶内容的专著,它既是对唐以前饮茶习俗的总结,又为以后我国茶文化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发展到宋辽时期,饮茶已经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内容,也是人际交往中的一项重要活动。当时也出现了不少记载茶文化方面的专书,蔡襄的《茶录》和宋徽宗赵佶的《大观茶论》是其中的代表,也是对这时期饮茶习俗的最好总结。近年,随着考古资料的进一步揭示,在宋辽壁画墓中又陆续发现了不少关于饮茶方面的壁画内容,尤其是河北宣化辽代墓群中有关碾茶、候汤、点茶、进茶等一系列备茶内容壁画的发现,为我们生动再现了当时饮茶习俗的具体内容。 辽地不产茶,辽人所用茶多通过进奉、馈赠、赏赐、榷场贸易甚至走私等途径由宋境输入。②契丹族的饮茶历史早在十世纪就已经形成,《南唐书·契丹传》中说南唐时,契丹王耶律德光就曾大批量的购买茶叶。茶叶输入的同时,宋代的饮茶方式也随之传入辽境。 70年代以来,张家口市宣化的下八里村附近陆续发掘出9座辽代壁画墓,根据出土墓志知其为辽代晚期归化州汉人豪族之墓。宣化辽壁画墓的重要特点是以表现家内生活场景为主要题材,备茶图在宣化墓中是最常见的题材之一,其中M1、M2、M5、M6、M7、M9、M10中均有备茶的壁画内容,对碾茶、候汤、点茶、送茶等情节都有细致表现,当时备茶的诸多用具在壁画中都有描绘,这在古代壁画中是独一无二的。 1974年发掘的张世卿墓是河北宣化下八里辽壁画墓群中最早发现的一个,③编号为M1,墓葬年代为辽天庆六年(1116年)。关于饮茶方面的壁画内容位于后室的西壁,④原发掘简报认定其为“温酒”的场面。后据杨鸿先生的描述,“画面正中是一张朱红色高桌,桌上放有黑色带有黄扣的圆盒和白色的大钵,还有两件由黑色托子托承的白盏。桌前正中放置一件火势正旺的五足炉,火上置有一件白色的瓶”,“桌后两侧各立一名侍者,左侧一人托着带托子的白盏,用右手持小调羹在盏内搅动,右侧一人左手扶桌面,右手执一个与火炉上置的形状相同的白瓶,似正准备将瓶中物向左侧侍者手托的盏内倾倒。”这一场景清晰的表现了汤瓶注汤入盏、运匙搅动的点茶的那一刻。 1993年在河北宣化下八里张世卿墓的西南方发现葬于辽天庆七年(1117年)的张世古墓,报告中定为M5。⑤M5的后室东南壁壁画内容为“备酒图”,一人持温碗、注子,一人持平底圆盘,盘上放置白色花口碗,二人做倒酒状。与此相对,M5后室西南壁壁画则为“备茶图”的内容。画面为三名女子,一名女子手持唾盂,中间女子手持黑色漆盏托,上置白色 ①王双怀:《论唐代饮茶风气形成的原因》,《农业考古》1998年第4期。 ②彭善国:《辽代的茶叶与饮茶风俗》,《北方文物》1998年第2期。 ③河北省文物管理处等:《河北宣化辽壁画墓发掘简报》,《文物》1975年第8期。 ④杨鸿:《辽壁画墓点茶图》,《文物天地》1989年第2期。 ⑤张家口市宣化区文物保管所:《河北宣化辽代壁画墓》,《文物》1995年第2期。

庞涓,战国时魏国人,在魏国任

庞涓,战国时魏国人,在魏国任 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 庞涓墓。庞涓。战国时魏国人。在魏国任大将。 公元前4世纪中期。庞涓率大军包围赵都邯郸。赵国向齐国求救。齐王命孙膑为军师。率军救赵。孙膑乘魏国内部空虚。率军直捣魏都大梁。庞涓撤军回救。疲惫不堪的魏军走到桂陵遇到埋伏在那里的齐军。齐军以逸待劳。大破魏军。“围魏救赵”的桂陵之战。成为历史上的著名战例。十多年后。魏国又进攻韩国。韩国也向齐国求援。齐国仍用孙膑出兵救韩。魏国又派庞涓带兵十万迎战。孙膑用减灶计透敌深入。 庞涓中计。轻敌猛进。在马陵遭到埋伏。齐军万箭齐发。魏军主力被歼。庞涓自杀。庞涓庞涓死后。其遗骸葬于何处众说纷纭。目前以河南通许。山东

淄川。山西榆次三个地方的庞涓墓最为出名。 中文名,庞涓墓。庞涓,战国时魏国人。位于,通许县城东约公里。宽,36米。 河南通许庞涓墓。庞涓墓是通许县境内的一处历史遗迹。 该墓位于通许县城东约公里的三里岗村西北约500米处。庞涓墓南北宽36米。东西长为米。高5米。墓冢完好。呈圆丘形。西紧邻涡河河道。庞涓是战国时期魏国有名的大将。当时。孙膑和庞涓同学兵法。孙膑比庞涓聪明强干。庞涓就非常嫉妒他。阴谋加以陷害。把孙膑骗到魏国。割去他的双膝。孙膑假装疯癫。才没有被庞涓杀掉。齐国使者出使魏国。暗地把孙膑带回齐国。 刘威王委派孙膑为军师。齐军进入魏地之后。孙膑令军队砌垒火灶10万。此后。每天减少数万。庞涓见此现象。很高兴地说:“我就知道齐军到魏地后。士气不振。逃亡很多”。便命令军队很快追了上去。在这里设下埋伏。庞涓赶到

后陷入齐军包围之中。齐军万箭齐发。魏军一败涂地。庞涓庞涓不能脱逃。自刎而死。孙膑把庞涓的头割掉带回齐国。身子埋在他死的地方。庞涓墓南传说原有小墓冢3个。是庞涓的马。马童及兵器的葬处。3个墓冢早已无存。 马陵山北侧的样山。有安子庙。其西北侧有一庞涓墓。该墓在1982年被当地村民挖掘。为石椁木棺。一椁二棺。合为三重。据蔡凤书。宋百川主编《考古学通论》载。齐贵族大墓使用石椁。《荀子;礼论》。《庄子;天下篇》所记“诸侯五重。大夫三重。士再重”之别。此墓特征符合战国时期齐国的墓葬形制。墓前有一无字碑。该墓为孙膑念庞涓同学之谊。葬庞涓于此。经调查该墓葬的形制。同以上记载相吻合。应为战国墓葬之制。有无字碑时。 亦为秦及先秦之制。秦始皇在泰山树立的无字碑。至今犹存。刻字以记墓内主人一生行事的石碑。最早的始于汉代。此墓虽于1982年被破坏。但其石椁

战国中晚期魏国铜器制度新考

战国中晚期魏国铜器制度新考 (首发) 有虞同 (吉林大学古籍所) 黄盛璋先生曾撰文考证了战国时期三晋铜器(不含两周)铭文所反映出的制度问题。1根据黄文的研究,三晋铜器的铸造方面已经有一套完整的监、主、造三级制度,“监造中央以司寇、司马、封君,地方以令,同于三晋兵器(多出司马),它国未见;主造除工师见于秦铜器外,其余它国亦不见;制造惟冶及冶客见于东周铜器。”(第52页)客观地说,黄文的这一结论为进一步研究三晋铜器制度奠定了基础。 随着新资料的不断公布以及文字释读水平的提高,学界对三晋铜器的监造制度有了新的认识,黄文的结论已有了局部修正的必要。比如,收录了非三晋文字的“原氏扁壶”,对“襄阴鼎”的国别判断有误;所谓的“冶客”实应释读为“斪(斠),客(格)”,2与铸造制度无关(这已为下文将要介绍的“十六年邢丘令鼎盖”铭文所证实);安邑下官锺的“十年”等文字实为韩国另刻的铭文,而所谓的“冶吏”应释为“左史”(即任府佐的史[狄]),3实际并不存在“冶吏”这一级制造者,等等。此外,在当时的资料条件下,黄文也无由考察三晋各国的铜器制度在不同时期的变化。新资料的发表使得考察战国中晚期三晋铜器制度的变化问题有了切实的可行性、必要性。本文拟先考查资料较为丰富的魏国铜器及其制度,韩、赵两国待另文详述。为行文方便,释文多用宽式;常用的资料书使用简称,文末附有“简称对照表”以便核检。 目前所见魏国有铭铜器的制造大致可分为魏都与地方政府、封君贵族两个系统。 魏国都城大梁制造的铜器有魏惠王时期的《集成》2609—2610号的“二十七年大梁司寇鼎”、2746号的“梁十九年亡智鼎”,4以及9707号的“安邑下官锺”等。这一时期地方制造的铜器有《集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