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太原市地质概况

太原市地质概况

太原市地质概况
太原市地质概况

太原市地质概况(地层)

太原市境内出露地层有中太古界前五台系,上太古界五台系,中元古界长城系,古生界寒武系、奥陶系、石炭系、二迭系,中生界三迭系,新生界第三系及第四系。

太古界

太古界地层是境内最古老的结晶基底。现出露有两处:一为西部吕梁山系的娄烦县及古交市西部;一为云中山南端阳曲县与静乐县、忻州市交界一带。

中太古界前五台系

混合岩化杂岩出露有两处。一处在阳曲县北小店以北地区,由黑云变粒岩、黑云斜长片麻岩、黑云角闪变粒岩、绿泥透闪岩夹白云石英岩、含矽线石石英片岩、长石石英岩及透镜状磁铁石英岩等组成。岩石普遍遭受强烈的混合岩化作用,形成各种混合岩化岩石,局部形成条痕—似斑状混合岩体和均质混合岩。岩层出露总厚度2029米~2480米;另一处在娄烦县与古交市西部交界的岔口、天池店、康家坪一带。前五台系杂岩由混合岩化红色浅粒岩、混合岩化黑云斜长片麻岩、黑云母斜长片麻岩、黑云角闪斜长片麻岩、斜长角闪岩、条纹状石英岩、白云母长石石英片岩等深度变质岩组成。局部则已形成混合岩化花岗岩,出露总厚度2853米~2930米。

上太古界五台系

境内五台系主要为吕梁群的中、下部地层,包括青杨沟组、周家沟组、宁家湾组、袁家村组,出露于娄烦县境内。

下吕梁群(含青杨沟组、周家沟组)

该群为一套变质较深的沉积—火山岩系,分布于东起汾河水库,西南至龙虎山、青杨沟,延展于方山、交城县境内。

青杨沟组底部为一套碎屑岩,中上部为泥质岩系。主要为云母石英片岩、细粒黑云变粒岩、含石墨二云片岩、斜长角闪岩等,上部出现厚约200米的透闪大理岩、白云大理岩。在大理岩下部与石英岩之间有大片长英质岩石(似变流纹岩)分布,具有流纹构造,向西南则变为混合片麻岩,其原岩可能为中酸性火山岩。本组总厚度1562米。

周家沟组该组地层混合岩化强烈,岩层几乎成为残留体状出露。中部为一套富铁地层,由磁铁石英岩、铁闪石英岩、镁铁闪石岩、透闪岩等组成,均夹于斜长角闪岩中,总厚度约300余米。单层磁铁石英岩厚不足2米,且含铁较贫,其上、下岩系是一套混合岩化的

黑云变粒岩、斜长角闪岩,呈基性火山熔岩残余构造。本组总厚度4697米。

中吕梁群(含宁家湾组、袁家村组)

分布于娄烦县与岚县交界一带。为一套中级至低级变质岩系,变质程度北浅南深,于寺头、尖山一带受强烈混合岩化作用。

宁家湾组底部为黑云绿泥石英片岩,含砾石;下部以千枚岩、石英片岩为主;上部以角闪片岩、角闪片麻岩为主,原岩为基性火山岩、火山凝灰岩。局部地段的绿泥石英片岩中有4米~5米厚的白色粗晶大理岩夹层,东部东水沟一带夹多层磁铁石英岩。本组总厚度890米。

袁家村组主要岩性为绿泥千枚岩、阳起片岩及原岩为基性火山岩的变辉绿岩。磁铁石英岩主要产于泥质岩及原岩为基性火山岩的绿泥片岩中。本组总厚度1150米。

上吕梁群(含裴家庄组、近周峪组及杜家沟组)分布在娄烦县盖家庄以西地段出露下部的裴家庄组地层。

裴家庄组为一套巨厚的浅变质沉积岩系,其底部以白色石英岩与中吕梁群分界,其上为约1000米厚的千枚岩、碳质千枚岩夹变粉砂岩、石英岩,本组总厚度2010米。

元古界

太原境内元古界地层出露很少。除中元古界长城系汉高山群(含霍山砂岩)出露外,其它地层均未出露。

长城系汉高山群该群于娄烦县白家滩附近,出露约3.5平方公里,岩性为砾岩、砂岩、页岩夹安山岩、安山质凝灰岩。此安山岩称为“小两岭安山岩”,其同位素年龄值为17.8亿年,总厚度大于384米。

另外,在太原北部关口一带的钻孔中见有300米厚的安山玄武岩和英安流纹岩(上部),亦属于汉高山群,称为“关口火山岩”。

古生界

古生界地层同省内其它地区一样,缺失上奥陶统至下石炭统的全部地层。寒武系中、上统,奥陶系下、中统,石炭系中、上统及二迭系地层发育齐全。其中石炭系、二迭系标准地层剖面位于太原西山地区。

寒武系

为海相沉积岩,其岩性各地虽有差异,但以碳酸盐岩、泥质岩相为主。下统多为砂岩、

页岩、泥灰岩等;中统为页岩、灰岩、鲕状灰岩;上统为竹叶状灰岩、白云质灰岩、白云岩。总厚度为164米~346米,自东而西厚度逐渐变薄。分布面积较广,可分三个区:西部娄烦县盖家庄至马家庄一带;中部娄烦县赤泥泉至新庄,呈南北向带状分布;北及东北部,西起阳曲县北小店,东至麻黄沟,呈近东西向分布。

寒武纪海侵自南而北、由东而西,因此,寒武纪沉积自中统底部毛庄组开始,以前沉积缺失。

中统毛庄组中下部以碎屑岩为主,即紫红色粉砂岩、细砂岩、砂质页岩、页岩,局部含砂砾岩。东部地区则以碳酸盐岩为主,即薄层白云质泥灰岩夹钙质砂岩、中厚层灰岩及白云质页岩;上部以深灰色薄层灰岩、结晶灰岩为主。东部地区为薄层和中厚层泥质白云岩及角砾状泥质白云岩。本组东厚西薄,总厚度0米~58米。

中统徐庄组中下部为紫色页岩、砂质页岩、细砂岩及细粒石英砂岩、长石石英砂岩。西凌井一带夹薄层鲕状灰岩,东凌井一带夹中厚层灰岩及生物碎屑灰岩;上部西凌井以西为薄层和中厚层鲕状灰岩、灰岩、竹叶状灰岩,东凌井一带主要为薄层泥质条带灰岩;顶部为中厚层泥质灰岩、生物碎屑灰岩及竹叶状灰岩。本组厚62米~99米。

中统张夏组中下部为灰色中厚层和厚层灰岩夹鲕状灰岩、竹叶状灰岩、白云质灰岩。东部地区白云岩厚度增大并夹页岩及泥质灰岩;上部为浅灰色薄层和中厚层鲕状灰岩、灰岩及竹叶状灰岩。本组厚度55米~141米。

上统崮山组下部为薄层灰岩及灰、紫色竹叶状灰岩互层,北小店一带夹生物碎屑岩,而东部一带地区紫灰黄色页岩增多;中上部为灰色薄层和中厚层灰岩,东部地区为夹竹叶状灰岩。由东而西白云质含量增高成为白云质灰岩或白云岩。本组厚37米~101米。

上统长山组为薄层夹竹叶状灰岩。西凌井一带为紫色和灰色竹叶状灰岩互层,而东部地区白云质含量增高,呈薄层和中厚层泥质白云岩,夹中厚层竹叶状白云质灰岩,及含海绿石生物碎屑灰岩。本组厚7米~27米。

上统风山组下部为黄灰色薄层、中厚层泥质白云岩与薄层、中厚层竹叶状白云岩互层,夹白云质页岩;中上部为灰白和灰黑色中厚层、厚层白云岩。本组厚93米~122米。

奥陶系

为海相沉积岩,与寒武系为连续沉积,以碳酸盐岩为主。除上统缺失外,中、下统地层发育齐全。分布地域与寒武系相同,但范围更广泛。

下统冶里组系舟山一带上部为灰黄色中厚层、厚层泥质白云岩,含燧石条带及结核

白云岩;下中部夹灰黑色白云质页岩及深灰色、灰紫色竹叶状白云岩;底部为薄层竹叶状白云质页岩。西凌井一带上中部为黄灰白色白云岩、泥质白云岩夹竹叶状白云岩;下部夹黄绿色页岩、泥灰岩或竹叶状白云岩。本组厚53米~74米。

下统亮甲山组东部一带为灰色、深灰色中厚层夹薄层灰质及泥质白云岩、含燧石条带或结核白云岩;中西部西凌井一带为灰白色白云岩夹鲕状灰岩。本组东厚西薄,总厚度42米~90米。

中统下马家沟组下部为灰黄色泥灰岩、角砾状泥灰岩夹钙质页岩;中部为灰色、深灰色中厚层至巨厚层灰岩,并含白云质灰岩及中厚层豹皮状灰岩;上部为灰色、深灰色薄层和中厚层泥质灰岩、白云质灰岩;顶部局部为灰黑色角砾状灰岩。本组厚154米~157米。

中统上马家沟组下部为灰白色、土黄色泥灰岩,夹灰黑色中厚层泥质白云岩、角砾状灰岩;中部为深灰色、浅灰黄色中厚层和厚层豹皮状灰岩夹深灰色中厚层灰岩,其底部局部地段为角砾状灰岩;上部为灰色、深灰色中厚层和厚层灰岩、豹皮状灰岩夹灰白色薄层泥质白云岩、泥质灰岩及鲕状白云岩。本组厚294米。

中统峰峰组下段上部为浅灰色薄层角砾状泥灰岩、泥质白云岩夹石膏、硬石膏、粘土质石膏(上石膏带);中部为深灰色厚层灰岩;下部为灰黄色角砾状泥岩、泥灰岩夹石膏层(下石膏带)。上段为深灰色、灰黑色厚层灰岩夹少数薄层泥质白云质灰岩。本组是山西中部最主要的含石膏层位和优质石灰岩层位。本组总厚132米~162米。

石炭系

石炭系地层为西山煤田的含煤地层。除缺失下统外,发育齐全。主要分布于太原西山和东山,以西山为主,是山西和华北地区研究石炭系、二迭系的经典地区,山西和华北地区不少地层的名称源于太原西山。

中统本溪组以深灰色和黑色页岩、砂质页岩及灰色粘土页岩、铝土质泥岩、铝土岩为主,夹石灰岩1层~5层,含不稳定的薄煤1层。底部为铝土岩,局部含较多黄铁矿,近地表则为褐铁矿,与下伏中奥陶统灰岩呈不整合接触。本组厚7米~36米。

上统太原组按岩性组合分为三段。一段为灰色、深灰色和灰黑色页岩、砂质页岩、粘土质页岩、砂岩,夹灰岩2层~4层,含煤3层~5层。可采煤层主要集中于上部或顶部,下部砂岩(晋祠砂岩)发育比较齐全;二段下部有两层灰岩,间夹深灰色和黑灰色页岩、砂质页岩、粉砂岩,夹较稳定煤层1层。顶部为1层灰岩(东大窑灰岩),底部为1层砂岩(七里沟砂岩);三段为灰色和深灰色页岩、砂质页岩,夹1层~2层煤和1层不稳定海相页岩,

并常含透镜状菱铁矿结核。本组总厚度92米~118米。

上统山西组以深灰色和黑色页岩、砂质页岩、粉砂岩为主,夹钙质页岩、2层~3层灰白色细粒砂岩和2层~4层煤。可采煤层主要集中于中下部。晋祠柳子沟一带底部砂岩(北岔沟砂岩)较厚,达30米左右。该组厚度26米~42米。

二迭系

与石炭系地层分布范围一致,二者为整合沉积,但已全部为陆相沉积岩层,发育齐全。

下统下石盒子组下段以灰色和灰绿色页岩、砂质页岩为主,夹数层黄绿色和灰绿色中细粒硬砂质石英岩及薄层煤或煤线。底部砂岩(骆驼脖子砂岩)为灰黄色和绿色粗粒、细粒硬质石英砂岩;上段中下部以黄绿色和灰绿色厚层中细粒硬砂岩为主,夹黄绿色、灰绿色和杂色页岩、泥岩、砂质页岩及少量炭质页岩。顶部为红色、紫红色和杏黄色铝土质泥岩,具鲕粒结构。本组厚92米~131米。

上统上石盒子组下段为黄绿色和灰绿色中细粒硬砂岩、粉砂岩与紫灰色泥岩、砂质泥岩互层,局部含铁质结核。中部普遍夹不稳定锰铁矿层或透镜体,下部局部地段夹1层~2层紫红色鲕状铝土页岩;中段以灰黄色和黄绿色中粗粒硬砂岩为主,夹紫色和杂色泥岩、砂质泥岩。砂岩以普遍含小砾石为特征;上段自下而上依次为暗紫红色和杂色泥岩、砂质泥岩,夹黄绿色中粒硬砂岩、长石石英砂岩。本组厚341米~476米。

上统石千峰组底部为淡黄绿色厚层具交错层理含砾石粗粒长石石英砂岩;中部为灰紫色和灰绿色厚层细粒石英砂岩夹暗紫色砂质泥岩,含钙质结核或条带;上部为灰紫色中粒石英砂岩夹粉砂质泥岩及2层~3层淡水灰岩或钙质结核。本组厚100米~148米。

中生界

中生界地层为三迭系,分布于清徐、古交和交城三县市交界地带,为下统刘家沟组。其上统和中统在本区境内未出露或已被剥蚀掉。

刘家沟组以一套单一的浅紫红色、灰紫红色、浅灰红色和紫红色中厚层、薄层细粒长石砂岩为主,间夹不稳定的紫红色粉砂岩、砂质页岩、砾岩及灰绿色长石砂岩、砂质页岩透镜体。砂岩含磁铁矿条纹、条带。本组岩性岩相稳定,下部以砂岩为主,往上泥质成分增高,总厚度461米。其厚度自东而西逐渐变薄,具有发育的交错层理、斜层理及波痕等。

新生界

新生界地层主要分布于太原市区、晋中断陷盆地及阳曲县一带,其次分布在山区的沟谷中。第三系仅在晋中盆地及阳曲县黄寨分布,有上第三系上新统保德组、静乐组。第四系广

布于晋中盆地中部,发育齐全。

上第三系上新统

保德组底部为棕红色、黄棕色和褐红色砂质粘土、含砾砂质粘土、含砾粘土质中粗砂互层;中部为褐色、棕褐色、灰绿色和绿色夹紫红色粉砂质粘土、钙质粘土或泥质灰岩及土黄色细砂层;上部在盆地中心为浅褐色、灰色和黄灰色夹紫灰色泥岩、粉砂质泥岩及黄灰色泥质粉砂细砂岩。厚度不一,盆地中230米~704米;阳曲县一带0米~120米。

静乐组其下部为褐色、棕色和黄色亚砂土、细砂,晋中盆地边部及底部夹有砾石;上部为鲜红色粘土,含钙质结核。粘土颜色由地表向盆地中心加深,呈棕红色、紫红色和灰褐色。本组厚0米~55米。局部地段有缺失。

第四系

下更新统泥河湾组晋中盆地中部属湖相堆积,岩性为灰色、灰褐色、灰绿夹黑色和紫红色粉砂质粘土、粘土、淤泥质粘土及亚砂土,夹灰黄色、棕灰色和褐灰色粉砂、细砂、中砂层。盆地边部砂层增多,变为粘土与砂互层,局部地区含砾石或卵石层。本组厚80米~155米。

中更新统湖积、冲积、冲洪积层(相当于离石组)在晋中盆地中心主要为冲积、湖积物,岩性为灰黄色、黄色和黄褐色亚砂土、亚粘土与深色粘土、淤泥质粘土互层,下部夹细砂层。向盆地边缘则砂层增多;在盆地边缘,山前地带为中细砂岩、含砾砂层,夹黄色亚砂土、灰褐色粘土。下部多砂砾层、卵砾石层。总厚度55米~168米。

上更新统马兰组冲、洪积层晋中盆地中心一般为冲积物,岩性为黄色和褐黄色亚砂土,黄褐色和青灰色亚粘土及黄褐色亚粘土、粘土夹粉砂细砂层;盆地边缘夹砂层,砂砾石层增多,至山前地带则以洪积相的砂砾石、卵砾石为主,夹砾层及亚砾土。本组厚25米~50米。

全新统冲洪积层广布于盆地中及山间河谷地带,为黄、灰黄色亚粘土、亚砂土、白色细砂夹砂砾石层。在盆地中部夹有灰黑色、灰绿色淤泥质亚粘土。其厚度各地不一,一般在0米~35米。

环境地质问题

一、当前出现的主要环境地质问题 ⒈地面沉降 我国地面沉降最早发现于沿海工业城市,首先是上海,其次是天津,后来又陆续报导浙江省的嘉兴、宁波、杭州等地也发生地面沉降。究其原因是由于松散介质中过量开采地下水,使孔隙水压力降低,导致土层固结。另外,由于基础处理不当,引起地面均匀沉降或大幅度沉降的事例也不少见。杭州武林门附近一幢4层楼房由于楼房一角有暗河,为淤泥及人工土地基,部分桩基础的软弱持力层明显压缩,致使建成不久就开裂。 ⒉地表塌陷 主要发生在石灰岩喀斯特溶洞区,由于过量开采浅埋溶洞水或排水疏干溶洞水所致。杭州玉泉前山某疗养院深井,因过量开采地下石灰岩溶洞水,引起地表严重塌陷,使周围6幢大楼严重开裂,并波及到200m远的地方。 ⒊滑坡 早在建设新安江水电站时,工程勘察就注意到大坝左岸坝头的千里岗砂岩层面裂隙与顺坡节理和一条逆断层三者相互切割,形成一个不稳定的岩体结构面,加之粘土充填,很可能形成滑坡,施工时证实了这一情况,由于预先采取了有效措施,故未造成损失。温州瓯江沿岸,以及三门健跳码头,舟山部分码头,杭州至长兴铁路等,在工程建设

中都遇到过这类问题。 二、工程建设中环境工程地质问题的防治意见 ⒈应高度重视对环境工程地质问题的调查研究 重视对工程建设范围内场地的环境工程地质问题的调查研究,特别是一些重要建设项目,如城市基础设施、能源基地、水利工程、交通运输干线、地下铁路等,认真调查了解该地区是否发生过或今后有可能发生地面沉降、地表塌陷、滑坡、崩塌、水土严重流失、砂土震动后引起液化,以及水库蓄水时是否可能引起诱发地震等不良环境工程地质问题,或针对今后可能发生的问题提出预防或治理的意见,供规划和建设部门决策参考。 ⒉合理开发地下水,积极开展地下水人工回灌 严格管理地下水的开采,开采量与天然补给量的大致平衡,并对开采地下水源地的补给量进行水量均衡分析,做到计划开采。有条件的单位应积极开展地下水人工回灌,利用人工回灌的方式将低温水灌入含水层,冬灌夏用。由于灌入的低温水与原含水层中的水存在温差而产生热交换,灌入的低温水使含水层变成一个“冷库”。夏季将水从“冷库”中抽出,其经济效益十分显著。杭州第二棉纺厂每年冬季回灌110万m3低温水,夏季抽用,每年可获得冷量335~394亿kJ,仅节能一项可省10万元,而且还防止了地面沉降。在石灰岩溶洞区开采岩溶水,也要严格限

地理简答题关于生态环境问题专题.doc

生态环境问题专题 ⑴台风 A. 台风多发生夏秋季节,主要发生海域为: 西北太平洋、西北大西洋、孟加拉湾 B. 台风灾害由强风、特大暴雨、风暴潮造成 C. 台风对我国的有利方面: ①带来丰沛降水,缓解长江中下游的伏旱, ②缓解高温酷暑天气 D. 如何减小台风损失: 加强台风的监测和预报(气象卫星跟踪、沿海雷达监测). ⑵寒潮 A. 时空分布: 考虑源地、冬季风强弱、地形地势的阻挡等因素,我国冬半年常发,影响范围 大,除滇南、青藏高原、台湾、海南及四川盆地外。 B. 灾害特点: 降温幅度大、风力强、影响范围广、出现降温、大风、暴雪、冻害等灾害性天气。 C. 寒潮的利:冻杀害虫;大雪缓解春旱。 ⑶厄尔尼诺 A.概念:每年年终圣诞节前后,南美的秘鲁和厄瓜多尔沿岸海温上升的现象称为厄尔尼诺现象,它是热带海洋和大气相互作用的产物。它就象一口“暖池”,通过表 层温度的变化对大气加热场产生变化进而给各地的天气带来变化,使原来干旱 少雨的地方(如秘鲁沿岸)产生洪涝,而通常多雨的地方(印尼、澳大利亚东 海岸)易出现长时间的干旱少雨。 B.“厄尔尼诺”对气候的影响: ①中、东太平洋及南美太平洋沿岸国家异常多雨,甚至出现洪涝灾害; ②热带西太平洋降水减少,印度尼西亚、澳大利亚发生严重干旱。 ③厄尔尼诺发生时,由于水温高、秘鲁渔场浮游生物减少,鱼得不到食物而大 量死亡,所以以鱼为食的海鸟也将死亡或迁徒。影响生态环境C.厄尔尼诺现象对我国所造成的气候异常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①台风减少; ②是我国北方夏季易发生高温、干旱。 ③我国南方易发生低温、洪涝。 ④在厄尔尼诺现象发生后的冬季,我国北方地区容易出现暖冬。 ⑷拉尼娜现象影响我国气候 “拉尼娜”是西班牙语“圣女”的意思,指赤道附近东太平洋水温反常下降的一种现象,其引起的气候变化特征恰好与赫赫有名的“厄尔尼诺”相反,并与厄尔尼诺同成为当前预报全球气候系统异常的最强信号。 ⑸地震 A. 我国典型地区:东部沿海;西南、西北地区 B. 形成: 位于亚欧板块和太平洋板块、印度洋板块的交界处,地壳活动剧烈;断层发育。

高中地理 环境问题-环境污染及分类

高中地理环境问题-环境污染及分类 什么是环境? 在环境科学中,一般认为环境是指围绕人群的空间及其中可以直接或间接影响人类生活和发展的各种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的总称。 在世界各国的一些环境保护法规中,往往把环境中应当保护的环境要素或对象称为环境,例如《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所规定的环境是指:“大气、水、土地、矿藏、森林、草原、野生动物、水生生物、名胜古迹、风景游览区、温泉、疗养区、自然保护区、生活居住区等。”尽管环境所包含的范围并不仅限于上述法定范畴,然而环境保护法所指明的环境范畴,则是环境管理的法律依据。 什么是环境问题? 环境问题通常是指:“由于人类活动作用于人们周围的环境所引起的环境质量变化,以及这种变化反过来对人类的生产、生活和健康产生影响的问题。” 环境问题按其产生原因可以归纳为原生环境问题和次生环境问题两类: 原生环境问题是指一些非人类能力所能控制的,而由自然因素(活动)引起的环境变化。如:由太阳辐射变化引起的台风、干旱、暴雨;由地球热力和动力作用产生的火山爆发、地震等。 次生环境问题是指由人类的社会经济活动造成的对自然环境的破坏。如:由于人类生产、生活引起的大气污染、水体污染、生态破坏、资源枯竭、水土流失、沙漠化、气候异常、地面沉降、诱发地震等。 环境污染分类 1.按环境要素分:大气污染、水体污染、土壤污染 2.按人类活动分:工业环境污染、城市环境污染、农业环境污染 3.按造成污染的性质、来源分:化学污染、生物污染、物理污染(噪声、放射性、热、 电磁波等)、固体废物污染、能源污染 目前,人类活动对环境损害所造成的后果和环境污染对社会发展的反作用已日渐被人们所感受,并逐渐形成共识。保护环境,保护我们人类共同的家园--地球,是全人类共同的责任。

工程地质概况

第二章工程地质概况 本工程位于郑州市莲花公园北100m处,玉兰街处,文峰小区住宅楼四幢,其中4#楼占地面积约2800m2,基坑周长约220米,70*40二层地下室。开挖深度分为9.0m,基坑安全等级为二级,基坑临时支护使用年限为12个月。 2.1 工程地质情况 工程地质往往是由勘探得到的,勘探包括钻探、井探、洞探、触探以及地球物理勘探等多种方法,勘探方法的选择首先应符合勘察目的的需要,还要考虑其是否适合于勘探区岩土的特性。工程地质钻探的任务之一是取岩土的式样,用来对其观察、鉴别或进行各种物理力学实验,以下是用钻孔取土器从钻孔中采取的式样进行试验得到的数据。 2.1.1地层特征 据勘察报告,本基坑地层结构由第四系全新统冲积地层、下伏基岩为第三系泥质粉砂岩。按其岩性及其工程特性,自上而下依次划分为①素填土、②粉质粘土、③细砂、④中砂、⑤砾砂、⑥强风化泥质粉砂岩,六个工程地质层位,以下分别予以阐述: 1杂填土 全场地分布。黄褐色,松散状,湿,由中砂及细砂组成,为近期回填土,欠固结。层顶标高20.40~21.70m,层厚3.2m。 3粉土 全场地分布。灰褐色,可塑,湿,无摇振反应,干强度中等,韧性中等,有光泽,局部含少量铁锰质结核。层厚3.0m。 3粉质粘土 全场地分布。灰褐色,可塑,湿,无摇振反应,干强度中等,韧性中等,有光泽,局部含少量铁锰质结核。层顶标高19.10~ 19.35m,层厚1.40~3.40m。 ③细砂 场地部分钻孔可见。灰色、松散状,饱和,上部含少量泥质,以细颗粒为主,成分主要为石英,颗粒级配差。层顶标高15.93~ 16.77m,层厚0.80~1.40m。 ④中砂 场地部分钻孔可见。灰色,松散状,饱和,以中颗粒为主。层顶标高15.15~16.37m,层厚1.90~2.00m。 ⑤砾砂 全场地分布。黄色,稍密状,饱和,层顶标高4.24~7.61m,层厚3.10~4.21m。 ⑥全风化泥炭质页岩 全场地分布。棕红色,岩芯多呈碎屑状及碎块状,泥炭质胶结,原岩结构不清晰。层顶标高-1.71~-0.97m,层厚2.90~ 4.30m。 ⑦强风化炭质灰岩

矿山环境地质学论文

矿山环境治理的基本原则 ) 摘要:矿山在开采资源的同时,不仅有诱发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等突变性地质灾害的可能,而且有诱发地面沉降、土壤荒漠化、水环境恶化、生态环境恶化等缓变性地质灾害的可能性。因此,必须做好从勘查、设计、开采到闭坑四个阶段的环境保护和综合治理。关键词:地质灾害; 矿山地质环境; 矿山环境治理 一、概况 我国是一个矿业大国,煤炭、钢铁、有色金属等产量均排于世界前列。随着工业的不断发展,矿产资源的需求和消耗越来越大,而采掘业的发展使矿产资源的开发力度、广度和深度也越来越大。目前品位较富、埋藏较浅,易采易选、交通方便的矿床已优先开采。矿床开采的趋势趋于深部复杂地层。矿山在开采资源的同时,不仅有诱发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等突变性地质灾害的可能,而且有诱发地面沉降、土壤荒漠化、水环境恶化、生态环境恶化等缓变性地质灾害的可能性。 二、矿山地质环境治理原则 1 以人为本、防灾减灾 所有的地质灾害,直接或间接的对矿山职工和矿区居民的生命财产安全构成威胁,因此矿山环境治理首先要保证矿区免遭矿山开发诱发的各种地质灾害的危害,达到防灾减灾的目的。 2 因害设防、综合治理 针对矿山地质环境破坏的特点、方式、分布及危害程度,抓住重点和关键环节,因地制宜、因害设防,采取拦、排、护、整、填、植等方面的综合治理措施对矿山环境进行治理。 3 注重效益、分期实施 矿山地质环境治理工程应遵循生态社会效益优先的同时,争取最大的经济效益。区别不同的矿山地质环境问题,采取不同的治理措施。同时根据资金情况、矿山地质环境问题 的危害大小、轻重缓急,分期、分阶段进行治理。 4 工程措施与生物措施相结合 矿山环境治理只有将工程措施与生物措施紧密结合,才能达到矿山环境治理的最终目标。各种工程措施只要配置合理,就能根治地质灾害。但其缺点是投资过大,而生物措施恰好弥补工程措施的缺点,其投资较小,能改善小气候的特点,使其广泛应用于矿山环境治理中。 三矿山地质环境治理具体措施 1 地下采空区和矿山疏干排水导致地面沉陷、形成地裂缝,影响地面的农田和建筑物。采空区是地下固体矿床开采后的空间及其围岩失稳而产生位移、开裂、破碎垮落,上覆岩层整体下沉、弯曲并引起的地表变形和破坏,在地面上常可见到圆形塌陷坑及平行于地下开采巷道的地裂缝。由于疏干排放地下水,改变了地下水流的自然渗流、径流条件,水浮力消失,水的潜蚀作用使充填物流失,形成空洞,在真空吸蚀力和重力作用下也可造成塌陷。对采空区的治理主要是为了预防与控制地表残余沉陷的发生。此类方法可细分为4 种: (1) 全部充填采空区支撑覆岩,以彻底消除地基沉陷隐患。充填法可分: 干石充填法、尾砂充填法、胶结充填法、注浆充填、水力充填和风力充填等。其中,以注浆法应用最广泛、效果最好; (2) 局部支撑覆岩或地面构筑物,减小采空区空间跨度,防止顶板垮落。常用的方法有注浆柱、井下砌墩柱和大直径钻孔桩柱或直接采用桩基法等; (3) 注浆加固和强化采空区围岩结构,充填采动覆岩断裂带和弯曲带岩土体离层、裂缝,使之形成一个刚度大、整体性好的岩板结构,有效抵抗老采空区塌陷向上发展,使地表只产生相对均衡的沉陷,以保证地表构筑物的安全;

上海地区气候特征及地质条件

上海地区气候特征及地质条件上海濒江临海,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呈现季风性、海洋性气候特征。冬夏寒暑交替,四季分明,春秋较冬夏较长。主要气候特征是:春天暖和,夏季炎热、秋天凉爽,冬季阴冷;全年雨量适中,年60%左右和雨量集中在5?9月的汛期,年平均降水量1119.1 mm,年蒸发量882.4 mm;年平均日照1400h。由于上海城区面积大、人口密集,使上海城市气候具有明显的城市 热岛效应。全年平均气温15.8 C, 1月最冷平均为3.6 C, 7月最热为27.8 C。上海地区夏季空调运行约4个月(6?1 0月初),冬季运行约3个月(12?3月初)。上海地区具有的夏长、冬短的特点,对地下换热器长时间工作可能会引起热平衡问题。 地质条件特征 上海市位于长江三角洲入海口东南前缘,面积约6340.5K m2,成陆较晚,除西南部有高出 数十米至近百米的零星残丘陵外,全区地势平坦.境内地面标高(吴淞高程)大多在3.5? 4.5M 之间。地貌上整个地形呈现东高、西低形态,西部为淀泖洼地,东部为碟缘高地?上海露 出地表的基岩分布零星, 多呈孤丘出现,总面积约 2.5K m , 而大片的基岩隐伏在第四系松散沉积物之下。上海地区第四纪地层十分发育,除西部、西南部剥蚀丘陵有基岩隆起出露外, 其余地区均有第四纪地层覆盖,厚度一般介于200?320M之间,西南较薄,为100?250M, 向东北增厚至300?400M按沉积相大致可划分为二部分:1)下部,埋深通常约145?320M 间,以褐黄色为主,夹杂蓝灰、黄绿色网纹或杂斑的杂色粘土与灰色白色为主的砂砾互层 , 称之为“杂色层”,为早更新世陆相沉积物;2)上部,埋深通常指约145M以上,是以灰色为主,夹有绿、黄、褐黄等色的粘土,与浅灰、黄灰色粉砂性土互层,称为“灰色层”,属中 更新世以来海陆频繁过渡、海洋渐占优势环境下的沉积物。上海地区内多属于软土地区, 土壤源热泵空调地埋管施工成本低,具有良好的经济性。 传统的地热理论,将地层从上到下分为变温层、恒温层、增温层。根据上海地矿徐剑斌 等人在浦东、浦西5个100M深测温孔共12次实地地温测试记录进行统计研究,上海地区地 下100 M以浅层温度相对稳定,土壤平均温度约17C左右,有利于热泵空调换热器工作。上 海地区地温场示意图如图 2 所示。 1)0?10M温度在13.3?17.6 C,温度受气候影响,温度变化大,为变温带。由于气温 对浅层地温的影响。测试地区变温层在0?10M,左右,受季节气温影响较大。

高中地理第三章生态环境问题与生态环境的保护第一节生态环境问题及其产生的原因同步备课教学案中图版

第一节生态环境问题及其产生的原因 [学习目标定位] 1.了解主要的生态环境问题及主要生态问题的现状,理解它们的成因。2.掌握我国不同区域的主要生态环境问题。 一、主要生态环境问题及其产生的原因 生态环境问题现状原因 生物物种减少生物多样性遭破坏的 速度比历史上任何时 期都快,生物物种灭 绝、退化 a.乱砍滥伐森林 b.对野生动植物的过度捕猎、砍伐及 非法贸易 c.①环境污染破坏生物生存环境 d.大量引入的②外来物种同土生物种 竞争栖息地和食物 ③森林资源破坏全球平均每年损失1 800万~2 000万公顷 森林,尤其是④热带 雨林损失严重 a.林木砍伐 b.林地⑤开荒和开矿 c.⑥薪柴采集 d.大规模⑦放牧 e.空气污染,尤其是⑧酸雨污染 ⑨湿地减少面积⑩急剧缩小,退 化严重 a.?土壤侵蚀导致进入河流的泥沙增 加 b.?引水灌溉、河道截流改向导致湖 泊、沼泽水量减少 c.?围湖、围海造田 d.环境污染 e.人类不合理的活动造成?湿地植被 破坏 思考 1.什么是外来物种入侵?它对我国生态环境会造成哪些主要危害? 答案外来物种入侵指进入某个地区的外来物种打破了原地区的生态平衡。主要危害有:①生态系统被破坏;②生物多样性的丧失。 二、我国不同区域的主要生态环境问题

主要生态环境问题典型分布地区森林破坏严重东北林区、?西南林区次生盐渍化?华北地区、东北平原 水土流失 ?黄土高原地区和南方低山丘陵地区以及云贵高原部分地区 土地荒漠化西北地区和?南方低山丘陵地区 思考 2.森林有哪些生态功能?植被破坏会造成哪些主要生态问题? 答案森林在保护环境、改善生态方面具有巨大的价值,被称为“大自然的总调度室”。森林的环保作用:净化空气、吸烟滞尘、涵养水源、保持水土、防风固沙、保护农田、调节气候、美化环境、减弱噪声、为野生动物提供栖息地等多方面。 植被破坏一是森林面积锐减:①珍稀动植物减少、灭绝;②生态系统恶化;③环境质量下降; ④水土流失;⑤旱涝等自然灾害加剧。二是草原退化:①草原的植物种类成分变化;②降低草场的生产能力;③破坏草场的动植物资源;④出现土地荒漠化。 3.洞庭湖地区为什么从“围湖造田”到“退耕还湖”? 答案围湖造田造成湖面缩小,湖泊削峰补枯的作用大为减弱,长江发生洪水灾害的频度增加,同时因湿地的丧失而造成当地气候的变化。退耕还湖可以使以上问题得到缓解。 探究点一主要生态环境问题及产生的原因 阅读下列图片和材料,结合教材相关内容,完成下列问题。 每年的2月2日是世界湿地日。2017年世界湿地日的主题为“湿地,我们的未来”。西藏湿地面积达600.4万公顷,占国土面积的4.9%,居于全国首位。可有一部分天然湿地却已受到

地理环境对文明发展影响

地理环境对文明发展的影响 摘要: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在各个方面均取得较大的进步,其中文化作为我国人们的精神食粮也取得较大的发展。文化的发展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影响文化发展的因素也是非常多的,其中地理环境作为影响文化文章的重要因素,其在文化发展的整个过程中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本文中笔者结合自身对于文化发展的研究,简要探析了地理环境对于文化发展的影响。 关键词:地理环境;文化发展;影响 引言 中华上下五千年,经历了这么久远的时间变迁,再加上人类大脑不断的开发和在地球上频繁的活动,形成了一定层级上的文化,也称之为文明。地理环境就是我们在文明发展道理上不可或缺的产物。其中文化发展与地理环境两者之间的关系既是文化地理学研究的重点也是文化史学研究的重要方面。地理环境是人们赖以生存的物质根本,是整个人类文明得以进步的文职源泉。同时在一定程度上对于人们文明的进步起到很大的限制作用。特别是在人类整体生产力比较低下的古代社会,地理环境给人类文明的发展起到非常大的作用。现阶段,随着人类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地理环境和

人类文明发展之间的关系更加复杂,是一个非常值得大家深入研究的话题,这同时对于人类文明的进步也是非常重要的。 1.地理环境为整个人类文明的产生提供了全面的基础 众所周知,一个文明要想形成必须以一定的地域内部的物质条件为根本,同时这个一定的地域内部的地理环境在很大程度上给该地域内部的人类文明的产生产生了较大的影响。例如,举世闻名的四大文明古国的发源地分别为:尼罗河流域;中国的黄河流域;印度河盆地以及两河流域全部处在非常优越的亚热带、热带以及暖温带等适宜的地区,这在很大程度上也哺育形成了四个文明古国的优秀灿烂的文明。这些良好的地理环境在很大程度上也促进了这些文明的传 播和发展。 那么为什么优先在这些地区产生了优秀的文明呢?这 也是由于文明的产生以发展需要充足的剩余时间所造成的。人类只有拥有除了繁重的劳动以外的充裕的时间,才能进行其他形式的活动。在这些整体生产能力比较低下的古代世界,正是由于这些优越的地理环境在很大程度上解放了古代劳动人民的生产力,为古代人民生产力的大发展提供了肥沃的资源,这才有剩余劳动时间、剩余劳动成果的产生。当然,在我们强调自然环境对文明产生的基础作用时,绝不意味着要忽视人的能动作用。正如马克思所说的:自然条件的有利,

工程地质勘察报告

宜宾市过境高速公路西段 沿线综合工程地质勘察报告 1 前言 工程概况 宜宾市过境高速公路西段宜宾市的宜宾县、翠屏区。本项目的建设主要为提高宜宾市路网的通行能力和促进城市发展,项目在布线时充分考虑了沿线各重要城镇的发展规划,避免了对宜宾市城市发展的干扰。宜宾城市总体规划为本项目确定走向的重要依据之一。 路线起于乐宜高速公路,设枢纽互通,经金城、玉龙、止于宜水高速公路,设柏溪枢纽互通与公路相接。 推荐线(K+A+K)路线全长,建设里程,A线对应的K线长。 经统计,初步设计外业勘测共完成以下工作量: 1、沿线工程地质调绘。 2、工程地质类比调查4处。 3、静力触探孔44孔。 4、初设阶段完成的钻探工作量,机械钻孔84孔。 5、共调查天然砂砾石、砂及碎石料场2处,机制砂料场1处,灰岩碎石料场2处,砂岩片块石料场2处,其余料场可参考利用与公路相交或邻近的公路等工程已有资料,共收集6处。 技术标准、规程、规范 执行的主要技术标准、规程、规范、规定如下: 执行的主要技术标准如下:路计路

(4)《工程岩体试验方法标准》 GB/T50266-99;以往地质工作及参考资料: (1)区域地质资料:1:20万,H-48-(27)宜宾幅地质图。 (2)宜宾市过境高速公路西段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 (3)宜宾市过境高速公路初步勘察报告。 上述资料对工作区的地层结构、地质构造、地质环境特征等方面进行了详尽的描述,对本次勘察有较大参考利用价值。 2 沿线工程地质概况 地形地貌 项目位于四川省东南部,地处四川盆地盆周山地区的南西缘山地亚区及四川盆地南低山丘陵区,路线走廊带的地形、地貌单元受地质构造和岩性控制明显。将工作区划分为两种地貌类型和五种次级类型地貌,分为侵蚀堆积地貌和构造剥蚀地貌两大类。 (1)侵蚀堆积地貌 ①河流堆积漫滩和一级阶地(Ⅰ 1 ) 主要分布于宜宾岷江、金沙江两岸滩地。堆积漫滩由近代冲积粉砂土、砂砾卵石构成。表面低平,宽数十至千余米,后缘高出江面4~10m。一级阶地由近代冲积粘质砂土、粉砂土、砾卵石组成,表面平整宽阔,略倾向江面,顺江延伸,长数至十余公里,宽约1km,前缘高出江面10~30m。 ②河流堆积阶地(Ⅰ 2 ) 主要分布于宜宾岷江、金沙江两岸二三级阶地。上部堆积黄色砂质粘土,下部为粘土夹砾卵石,组成二级及三级基座阶地。阶地台面不平整,切割处可见基岩出露。二级阶地高出江面50~80m。延伸1~4km。缓状 6纵 台角 无 冷天大 为最

《地质环境问题与地质灾害研究》

《地质环境问题与地质灾害研究》摘要。分析了地质环境与地质灾害关系及相互影响的方式以及各种地质环境问题之间的因果关系。尤其对突发性地质问题——地质灾害,通过了解其现状、发展趋势、危害等建立并完善不同的防治措施体系,保证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 关键词:地质环境问题;地质灾害;防治措施 1.地质环境问题与地质灾害含义 1.1地质环境问题的含义。地质环境问题主要指的是由地质作用导致的环境问题,这一类问题对人类的生产和生活会产生较大的危害,不利于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地质问题是由地壳和地层相互作用而引发的,包括自然地质作用、人为地质作用和两者之间的耦合作用,其中地质作用的驱动力则来自内动力地质作用、外动力地质作用和两者综合的作用。正是由于地质作用的存在,从而引发地质现象及其持续的时间过程,这些地质现象的产生又将影响自然环境中一定范围内的人群或者个体,对其生产生活有较大的影响,出现人员伤亡及财产损失的现象,即为地质灾害。地质环境问题分类较为多样性,按照地质作用类型可以分为原生地质问题和次生地质问题。顾名思义,原生地质问题主要是由自然环境引起的,受到强烈的地质作用,如地质现象和地质过程,包括火山喷发、地震、洪水等。次生地质环境问题是指由人类活动导致或诱发的地质现象及其他地质作用产生不利于人的地质现象和过程,如矿山开采引发的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等。按照地质作用的动力学形式可以分为突发性地质环境问题和渐

进性地质环境问题;突发性地质环境问题即是地质灾害,如地震、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等,渐进性地质环境问题是指地质环境系统以渐进方式失稳而伴生的地质现象和地质过程,如水土流失、荒漠化、盐渍化、海平面升高等。 1.2地质灾害的含义。在地球生物和生态的逐渐演化和变化中,由于受到各种环境因素或是受到人为因素的影响,逐渐引发地质灾害。地质灾害具有诸多特点:比如具有偶然性、经常性和多发性的特点,地质灾害比渐进环境问题造成的影响更大,往往会造成较为惨痛的人员伤亡事件,给社会带来财产损害。所以在地质环境影响中,地质灾害的影响较大。地质灾害主要包括地质动力灾害和地质灾害结果,地质灾害的形成与力的作用分不开,包括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因为在经济发展过程中,人类不断进行着生产活动,于是在生态环境和地球表面产生了越来越多的破坏力。在社会发展过程中,人类一直充当着重要角色,不断地进行着生产活动,在生态环境和地球表面形态及物质组成产生巨大影响,改变或破坏了原有的生态平衡,即在引发地质灾害的过程中,人为活动在引发地质灾害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2.地质灾害与渐进性地质环境问题的关系 2.1地质灾害与渐进性地质环境问题可以同时发生。在自然环境和社会生活中,除地震之外,一般的地质灾害呈现出单独个体的形态发育,其不具备面状的特点,如崩塌、滑坡、不稳定边坡等,可以用“灾害点”的形式来表述。但也存在地质灾害的影响超出了以“点”

高中地理-高二地理中国区域生态环境问题练习题 最新

4.5 中国区域生态环境问题及其防治途径每课一练(人教 版选修6) 一、选择题 生态足迹是人们所消耗的每种消费品的生物生产面积的总和。有效生态承载力是自然能够对人类提供的生态服务。分析表中的数据,回答1~2题。 公顷/人,则中国的人均生态赤字为(单位:公顷/人)() A.0.4 B.-0.4 C.2.0 D.-2.0 2.根据计算,1993年全球的人均生态亦字为-0.7公顷/人,1997年全球的人均生态赤字为-0.8公顷/人。下列叙述中,与这两个数据说明的问题相吻合的是() A.生物的多样性不断减少 B.地球上的交通和通信越来越发达 C.人类离可持续发展的目标越来越近 D.地球的生态环境处在不断改善之中 近半个世纪以来,我国形成的沙漠化土地有85%是滥垦、滥牧和滥伐森林的结果;10%是因水资源利用不当和工程建设破坏林草所造成;5%是由于沙丘入侵农田和草场所致。请仔细阅读文字,回答3~4题。 3.这些沙漠化土地主要分布在()

A.华南、华东和华北地区 B.西北、西南和东北地区 C.西北、东北和华北地区 D.东北、华北和西南地区 4.这些沙漠化土地的形成() A.主要是人类对土地进行不合理地开发和利用,使植被受到破坏所致 B.是由于人类发展工农业所致 C.主要是由于降水减少,蒸发加剧的结果 D.是由于气候干旱,沙丘不断向农牧业基地推进的结果 农牧交错带是指以草地和农田大面积交错分布为特点的生态系统,我国农牧交错带面积达81万平方千米,分布范围如下图所示。据此回答5~6题。 5.关于农牧交错带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a带属于农业生产潜力大的地区 B.a带植被是防风固沙的天然屏障 C.b带植被能够涵养水源,保持水土 D.b带是多民族聚居区 6.农牧交错带是生态系统脆弱的地区,造成其环境破坏的人为原因主要有() ①人口增长速度快②压缩农业用地③轮作套种④盲目开荒,粗放耕作 7.读下列资料和黄河源区图,回答下列问题。 据玛多县水文站观测:1997年1至3月,玛多县附近黄河干流出现首次断流;1998年10月20日至1999年6月3日扎陵湖至鄂陵湖河段断流持续近8个月。其后,黄河源区连续两年出现黄河干流跨

我国矿山地质环境治理存在的问题和解决措施

矿山地质论文有关矿山地质的论文关于矿山地质的论文: 我国矿山地质环境治理存在的问题和解决措施[摘要]我国矿山生态环境污染与破坏十分严重,矿山开采不当造成地表塌陷、崩塌、滑坡、泥石流、水体污染、矿震等各种地质灾害,给国家造成了严重的经济损失并危及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为更加科学有效地开展矿山环境治理工作,国土资源部部长徐绍史签署第44号部令公布《矿山地质环境保护规定》,明确提出了保证金制度等解决措施。严峻的形势要求我们必须贯彻可持续发展战略,全面实施全国矿山环境治理规划,确实保护好矿山地质环境。 [关键词]矿山;地质环境;治理 我国是全球矿业大国之一,现有各类矿山约15万个,个体采矿点约10万个,矿业城市300多个,矿业产值约占全国工业总产值的7%,从业人员约2000万人,矿业开发总规模居世界第3位。我国矿山生态环境污染与破坏十分严重,矿山开采不当造成地表塌陷、崩塌、滑坡、泥石流、水体污染、矿震等各种地质灾害,给国家造成了严重的经济损失并危及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1我国矿山环境治理现状 我国较为系统的矿山环境调查研究工作始于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较大规模的矿山环境治理工程则始于新世纪。由于我国矿山数量众多,生态环境问题严重,因此,矿山环境治理是一项巨大的系统工程,具有长期性、艰巨性、复杂性特点。从总体上看,成绩显著,任务艰巨,问题突出,有喜有忧。近几年,国土资源管理部门开展的矿

山地质环境保护管理主要工作:1)完成以省为单元的矿山地质环境摸底调查,开展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规划编制工作;2)积极推进矿山环境保护的规章制度建设;3)加大矿山地质环境治理恢复力度;4)推进矿山公园建设工作,保护矿业遗迹。 2矿山地质环境治理存在的问题 现阶段,我国矿山生态环境存在诸多问题,矿业开发在带来巨大财富的同时,也产生了许多负效应。可大致划分为以下五大种类。 1)占用和损毁土地。据国土资源部门统计,截至2007年底,全国矿业开发占用和损毁土地约166万公顷,其中尾矿堆放占地约91万公顷,露天采坑占地约52万公顷,采矿塌陷占地约20万公顷,以及为采矿服务的厂房、矿区、交通设施(公路、铁路)等所占用的土地。2)引发地质灾害。我国矿山地质灾害类型较多,井下开采导致的地质灾害主要有地面塌陷、地面沉降、地裂缝、矿井突水等,主要发生在煤、磷等非金属矿床和铁、铜等金属矿床开采中。3)破坏地下水资源。采矿使地下水均衡系统得到破坏,导致部分区域地下水、地表水渗漏,有的地区地下水位下降达几米甚至数十米,造成大面积疏干漏斗,引起地表严重缺水,影响农作物生长,进而影响到人们的生产和生活,引发了许多经济和社会问题。4)“三废”(废石、废水、废气)问题严重。全国矿山企业每年产生的废石和尾矿量巨大,占用大量土地,污染周边环境;大量未处理合格的矿山废液废水的排放,加剧了区域性、流域性水体污染及部分湖泊富营养化;采矿产生大量废气、烟尘、二氧化硫和一氧化碳,导致空气浊化,酸雨区扩大。5)

上海西佘山野外地质概况(参考资料)

上海西佘山野外地质实习报告 摘要:西佘山上具有三重火山喷发的旋回,在上海这个冲积平原上具有独特的地质意义,其发育的多种地质现象值得考察和学习。 引言:2013年3月30日,天气晴朗,我们来到上海西佘山,进行火成岩和侵入现象的考察。佘山,位于上海西南郊,分东佘山和西佘山,这次我们的考察对象是西佘山。西佘山高约99m,在地质历史上曾发生过剧烈的火山活动,留下了明显的遗迹,有许多出露的火山岩。 实习内容: 观察点1,在距佘山南门约75m处,山路的右侧,经纬度为N31.05830°,E121.10.963°,海拔17,18m。这里有出露的流纹岩,倾向为43°,倾角为57.5°,在其层面上可以发现流纹构造,间或可见浅黄色集块岩,如图1.1与1.2所示。流纹岩中比较明显的矿物有云母,肉红色长石以及石英,长石为碱性长石。在这区域还可发现X型节理,走向分别为SW192°,NW276°,如图1.3。再往前走,可以看见球形风化以及风化壳,如图1.4。 图1.1(杜文佳摄)图1.2(杜文佳摄)图1.3(杜文佳摄) 图1.4(杜文佳摄)

观察点2,距观察点1约100m,经纬度为N31.09703°,E121.18469°。此处观察凝灰岩,含有少量角砾岩,故可称为含角砾凝灰岩,如图 2.1。倾向为SW220°,倾角为50°,节理密集。这里与观察点1构成了第一个火山喷发循回。 图2.1(杜文佳摄) 观察点3,位于山路拐弯处,距观察点2约100m,经纬度为N31.09720°,E121.18633°,是第二循回的底部,在这里有巨大的黑色侵入岩墙,岩质为闪长玢岩,是侵入流纹岩形成的,如图3.1。这一侵入现象可能是由流纹岩自身断裂引起的。层面的倾向为344°,倾角为35°。 图3.1(杜文佳摄) 观察点4,经纬度N31.09636°,E121.18515°。这里是第二火山循回的上部,岩石成分为凝灰岩,内含少量角砾,如图4.1,倾向284°,倾角75°。

高三地理生态环境问题知识点总结

高三地理生态环境问题知识点总结生态环境问题一直是我们比较关注的问题,小编精心准备了高三地理生态环境问题知识点总结,希望能帮助大家巩固复习知识点! ⑴ 马尔代夫(瑙鲁)面临的环境问题: 全球变暖,海平面上升,有被淹没的危险 . ⑵ 火地岛(新西兰南北二岛)面临的环境问题: 臭氧层被破坏,臭氧层空洞扩大,太阳紫外线辐射增加. ⑶ 赤潮问题:珠江口、杭州湾、渤海等 产生的原因: 自然原因:春夏温暖李节,风和日丽;洋流缓慢,水温较高;封闭海湾。 (这是赤潮发生的外因) 人为原因:沿岸地区人口稠密、经济发达,业废水、农业生产中的废水都含有大量的有机物、重金属、无机盐;生活污,水未经处理流入江河、湖泊,汇入大海,使近海水体中氮和磷的含量过剩,造成海水富营养化,(这是赤潮发生的根本原因) 易发生赤潮的区域:珠江口、渤海、杭州湾、长江口、南海的海口湾等。 易发生赤潮的时间:赤潮易发生的时间段为5-10月。 带来危害:① 海水富营养化,浮游植物繁盛,使鱼类窒息、

中毒死亡, ② 危害人体健康,③ 影响海洋旅游业。⑷ 全球变暖对全球生态环境和社会经济的影响:① 引起海平面上升,对沿海低地国家及地区构成直接威胁; ② 引起世界各地区降水和干湿状况变化,进而导致世界各国经济结构的变化。 ⑸ 酸雨带来的影响: ① 酸雨使河湖水酸化,影响鱼类生长繁殖,乃至大量死亡; ② 使土壤酸化,危害森林和农作物生长; ③ 腐蚀建筑物和文物古迹; ④ 危及人体健康。 ⑹ 减少酸雨根本途径:减少人为硫氧化合物和氮氧化合物的排放 ⑺ 水土流失问题:黄土高原、南方低山丘陵地区 产生的原因: 自然原因:① 季风气候降水集中于夏季,多暴雨; ② 地表植被稀少; ③ 黄土土质疏松(黄土高原)。 人为原因:植被的破坏;不合理的耕作制度;开矿。 治理措施: ① 压缩农业用地,建设稳产高产农田; ② 扩大林、草种植面积;

上海市地质环境公报

上海市地质环境公报SHANGHAI GEOLOGICAL ENVIRONMENTAL BULLETIN (2008年) 上海市规划和国土资源管理局 二○○九年五月

上海市地质环境公报 (2008年) 编制部门: 矿产资源管理处(地质环境和勘查管理处) 资料来源:上海市地质调查研究院 二○○九年五月

根据《地质灾害防治条例》(国务院第394号令)和市政府领导在市房屋土地资源管理局《关于实行地质环境状况公告制度的请示》一文的批示精神,为充分发挥地质环境监测成果的作用,更好地保护地质环境,现发布本市2008年地质环境公报。

目录 一、概述 二、城市地质 三、地质环境监测 四、地下水和矿泉水 1、地下水 2、矿泉水 五、地质灾害防治 1、地面沉降防治 2、汛期防灾 3、编制地质灾害专项防灾预案 4、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 5、资质管理 六、地质遗迹保护和地质公园建设 七、矿山地质环境保护 八、法规制度建设 九、大事记 十、附件

一、概述 2008年,在国土资源部和上海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本市地质环境工作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各项业务与管理工作稳步推进。全面完成了《上海市三维城市地质调查》的各项任务;地质环境监测与保护等工作得到扎实地推进;地质环境质量状况得到进一步改善:2008年全市地下水开采量压缩到3700万立方米以内,地下水回灌量增加至1700万立方米以上,保持了地下水人工回灌量的持续稳步增长,使全市各含水层地下水位继续有所回升;地面沉降速率逐步趋缓,全市平均地面沉降为6.4毫米,比2007年减少0.4毫米。其中中心城区地面沉降量为7.6毫米,比2007年减少0.2毫米。郊区地面沉降量为6.2毫米,比2007年减少0.4毫米;各承压含水层地下水水质较为稳定。

中国城市发展中的地质环境问题

中国城市发展中的地质环境问题 发表时间:2019-07-31T11:51:03.433Z 来源:《建筑实践》2019年第08期作者:张学房春蕾 [导读] 就我国城市发展中的地质环境问题进行了分析。 天津华铁工程咨询有限公司天津 300011 摘要:地质灾害给人们带来的是毁灭性的打击,危害人们的生命和财产。因此,不管是土地资源开发利用,还是地质灾害防治,都必须要进行考察和研究,以便为接下来的工作等做出方案。本文就我国城市发展中的地质环境问题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城市发展;地址;环境问题 引言 近20年间,地质灾害屡见不鲜,人们谈之色变,且地质灾害在自然灾害中最为常见,所以,加强对地质灾害的防治工作和地质环境应用工作十分必要。 一、城市地质研究的基本内容 制约城市发展的地质环境条件主要有: 一是场地的稳定性,考虑地震、火山及地震效应作用,在城市建设规划时选择稳定性条件好的场地;二是地基稳定性评价,研究建筑物地基岩土体的质量及空间分布,主要是地基的强度和变形问题;三是地形地貌条件,地貌受地质构造控制,现代地貌是地球内外地质营力长期作用的结果,所以地基土层分布、外力地质作用(现象)的类型和强度都取决于地貌条件;四是自然资源情况,水是城市生存、发展最基本和必要的保证,如矿产资源、景观资源和水陆港口资源的开发利用诞生和繁荣了我国的钢城马鞍山、铜都铜陵市、煤城淮南和淮北市、石油城玉门和大庆市、风景旅游城市黄山、港口城市天津、青岛和美国的新奥尔良市等。城市地质研究包括城市选址、规划和建设所遇到的工程地质环境问题,以及城市建设和发展过程中由于地质环境反馈作用而产生的问题。 二、城市化主要环境地质问题 当今时代,随着各国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城市化建设导致了越来越多的环境地质问题,例如由于过量开采地下水引起地面沉降和建筑物开裂,深埋地下污染源因迁徙弥散引起地下水水质恶化而直接威胁着城市水资源。大规模基础工程建设导致大面积植被破坏而引起水文地质条件恶化,此外,废物堆放、路基工程、基坑工程、地下洞室及结构工程等还涉及边坡与围岩稳定性问题以及对周围地质环境的影响等。 目前,我国城市化进程中引发的环境地质问题突出表现在地表水环境恶化问题、地下水污染与污染源迁移问题、地下水开采引起地面变形与沉降及其治理问题[8]、地下结构工程施工安全性问题、高层建筑基坑开挖问题、打入式桩和强夯问题、桩基与土体共同作用及深基坑抗震问题等几方面。 2.1地表水环境恶化问题 随着城市化不断发展,我国城市地表水环境问题日益突出,主要表现在:一是城市水灾害问题,由于防洪体系不健全,许多城市在遭受暴雨、台风袭击后常常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和灾难;二是水资源短缺问题,我国水资源的特点是大气降水时间上分布不均匀,如降水量年际的差异和一年中各季节的变化大,常常造成旱涝灾害,并且诱发其它的自然灾害或地质灾害。水资源在地域上分布不均匀,且年际、年内的变化大,蓄调能力弱,因此水资源更紧缺,我国干旱、半干旱和沿海地区的水资源短缺问题已成为制约城市发展的因素之一。水环境污染、水质恶化,使部分水资源失去了可利用价值,更加剧了用水矛盾。随着经济的发展,沿海各大中城市都存在着水量不足的情况。例如,深圳市现有人口258.53万人,按人均0.25m3/d计算,深圳年需水量6.6亿m3,但深圳目前供水能力仅为2.3亿m3;且经济的高速发展,一方面造成水资源严重不足,另一方面也造成水资源的污染。据统计,深圳各大水源均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个别水库的有关指标已超过国家规定的标准。 2.2地下水污染与污染源迁移问题 根据全国85座重点城市地下水主要开采层水质监测资料综合分析可知,我国北方城市污染严重,开采层水质较差。南方城市污染程度较北方城市轻,存在的主要水质问题是:在原生水质不良的基础上,遭受近期严重的生活污染,同时叠加酸雨的污染。造成我国城市地下水水质污染的主要污染源有城市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工业固体废弃物和城市生活垃圾、农业污染源的农药、化肥以及酸雨等,不良工程造成地下水位下降、改变水动力条件也会引起水质不佳含水层或污染水体的越流补给,造成水质污染。 2.3地下水开采引起地面变形与沉降及其整治问题 本世纪以来,世界各地特别是一些建在第四纪松散堆积平原区的城市发生了不同程度的地面沉降。随着地面沉降范围的扩大和沉降量的增加,它对城市的危害越来越大,给城市建筑物、道路交通、管道系统以及给排水、防洪等带来了诸多困难和危害。城市地面沉降绝大多数与地下水开采紧密相关,如上海、天津等沿海城市和苏锡常地区的地面沉降。 2.4地下结构工程施工安全性问题 由于地下结构工程是在特定地质构造环境中,并在具有一定初始地应力条件下进行施工,在加荷形式、材料力学模量的模糊不确定性、主体或围岩体本构行为及岩土体—结构相互作用等的影响下,与地面工程的施工条件相比,地下结构工程要复杂得多。也正是由于这些复杂因素才造成地下结构工程的施工存在风险性大、可预见性差、经验性强等特点,因此,开展地下结构工程设计施工方案的安全性分析、仿真评估与决策等就显得十分必要。 三、城市环境地质与可持续发展 首先,城市建设要处理好人与地质环境的关系。在城市建设过程中要特别重视对上述第二个方面的认识,因为在这方面,许多人存在着很片面的观点,只顾自己这一代的眼前利益而全然不顾子孙后代的生存,这和当前提出的可持续发展战略背道而驰。由于人们忽视了对城市地质环境的保护,许多城市的地质环境不断恶化,出现了众多由人为因素所导致的环境地质问题。因此,在资源开发和城市可持续发展方面,保护好地质环境是人类在经济发展中面临的首要任务,这是一个贯穿于整个人类和城市发展进程中的长期工作。 其次,城市建设要考虑地质环境的容量和质量。地质环境的容量是指在一个特定的地质空间可能承受人类社会、经济、工程发展的最大潜能。它的容量是有限的,因此,在发展建设城市中,要考虑可能引发的环境地质问题,尽可能在其容量允许的限度内从事工程活动。地质环境的质量在一定程度上是由地球物理因素和地球化学因素决定的,同时,与人类干预破坏活动的强度也有关,人为不良干扰程度愈强,地质环境质量就愈差,这就要求城市建设要减少人为破坏。 最后,城市建设要正确认识人为地质作用对地质环境的影响。美国新奥尔良市的灾难说明人作为重要地质营力对地质环境有着巨大的改造作用。伴随着新奥尔良市的发展,整个城市慢慢变得完全依靠技术和工程力量而存在。在新奥尔良市面临地面下沉、海面上升、湿地以及

高考地理生态环境问题

[角度训练] 角度生态环境问题 1.(2017·湖北黄冈质检)麋鹿是世界珍稀动物,俗称“四不像”,原产于中国长江中下游沼泽地带,以青草和水草为食物。后来由于自然气候变化和人为因素,在清末除一部分麋鹿被运往欧洲各地外,麋鹿在中国消失。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英国人贝福特花重金把转运至欧洲各地的所有麋鹿,全部买下,集中养在他的庄园中繁育,到1983年已经繁殖到255头。1985年,在世界动物保护组织的协调下,英国政府决定无偿向中国提供种群(首批22头)。麋鹿在百年之后重回故土。之后有更多的麋鹿回归家乡,并有部分野化训练并重归自然。为保护麋鹿,中国建立了四个麋鹿繁育基地,分别是北京南海子麋鹿苑、江苏大丰麋鹿自然保护区、湖北石首麋鹿自然保护区和河南原阳县麋鹿散养场。 分析麋鹿在野化训练并重归自然过程中可能遇到哪些困难。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生物多样性的保护。由材料可知麋鹿曾一度在中国消失,因此自然种群数量较少,主要通过人工繁育,因此在繁殖过程中可能出现近亲繁殖导致基因退化的现象,人类不断的对自然环境的开发与利用,麋鹿原生栖息地消失,不利于回归自然的麋鹿生存;而且由材料可知,中国建立了四个麋鹿繁育基地,分别位于北京、江苏、湖北和河南,保护区面积有限且距离较远,互不相连,不利于彼此之间的交流;而且中国在麋鹿野化训练并重归自然的领域缺少相关技术和经验,需要重新摸索和积累;中国对野生动物的救助和恢复种群方面投入不足,从而会导致经费不足。 [答案]种群数量少,繁殖过程中可能出现近亲繁殖导致基因退化的现象;由于人类对土地的开发,原生自然栖息地消失;现有的保护区面积有限且互不相连,不利于交流;缺少相关技术和经验,需要重新摸索和积累;经费不足。 2.(2017·湖南衡阳第八中学第一次模拟)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