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从古筝曲《长相思》看王建民创作思想

从古筝曲《长相思》看王建民创作思想

从古筝曲《长相思》看王建民创作思想
从古筝曲《长相思》看王建民创作思想

从古筝曲《长相思》看王建民创作思想

字数:2581

来源:作家·下半月2012年12期字体:大中小打印当页正文摘要王建民是中国当代最著名的作曲家之一,创作了不少优秀的古筝、二胡作品。在当今学术界有不少人对其作品进行了研究和探索,他的音乐作品有一定的创作理念与创新,本文通过对有关古筝研究的论文进行收集和整理,发现其研究主要集中在流派的风格特点、演奏技巧与审美、传承与发展等方面。笔者对其现状进行了思考,将通过乐曲《长相思》来解析王建民的创作思想为更完美地演绎他的作品作铺垫。

关键词:古筝曲《长相思》王建民创作思想

中图分类号:J648 文献标识码:A

古筝是中国传统民族乐器中重要的成员之一,其音色典雅、细腻,韵味独特,丰富的表现手法深受大家的喜爱,由于入门容易,近年来学习的人逐渐变多。

王建民,中国当代著名作曲家,音乐教育家。多年来谱写了歌曲、舞蹈音乐、电视音乐、器乐独奏、协奏、室内乐、交响乐等各类体裁的音乐作品。在各种重要的专业比赛中有三十余首作品获奖,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有二胡曲:《第一二胡狂想曲》《第二二胡狂想曲》《天山风情》;古筝曲:《幻想曲》《湘舞》《长相思》《西域随想》《莲花谣》《戏韵》《枫桥夜泊》等,其中一些作品成为二胡和古筝演奏比赛参赛者的必奏曲目。他的音乐作品有一定的创作特色与创新,具有独特的构思与创造性思维,至使他创作的每首筝曲都独具特色,这些新的作曲技法丰富了古筝的演奏技法,创造了全新的音色。

王建民的作品创作初始都有一个标准,就是难度要高一些,语言要新一些,

分量要重一些,让观众喜欢听,让演奏者喜欢练,并在学术界要具有影响力。王建民之所以能够在筝曲创作上获得这样的成绩,与他的创作思想是密不可分的。本文就《长相思》这首古筝曲的分析入手,对王建民筝乐创作的思想进行剖析。

乐曲《长相思》是王建民一系列筝曲创作的早期作品,保留了中国传统筝曲的许多特点,他的一些创作思想完美地演绎出李白对长安以及长安朋友的思念之情,并且也表达出李白满腔的才华与抱负无处施展的悲愤之情。

这首乐曲的乐曲结构为三部曲式,由于其第二部分含多个结构相对完整的小段落,所以又被看作三部曲式与多段联曲体的综合。其结构的方整性、段落的明晰性和旋律的歌唱性,是乐曲结构和音乐材料陈述的突出特点。

一雅俗共赏中西合璧

“雅俗共赏,中西合璧”是王建民筝曲创作思想的自我表达。王建民认为中西合璧是用系优秀的民族民间音乐素材结合一切可用的传统及现代作曲技法加以融合、创造。雅俗共赏是“阳春白雪”和“下里巴人”的结合,也就是说在作品中,既有精美的艺术形式与语言结构,又具备较强的可听性,并为大部分专业人士所接受。这大概也是绝大多数中国作曲家所追求的共同思想。王建民非常强调民族性,在他的作品中,始终能感受到浓郁的中国传统音乐元素。他认为创作应该源于中国的民族民间音乐,并且广泛涉猎优秀的中外作品。

1 古曲音调的运用

在筝曲《长相思》的创作中,灵感来源于李白的诗词《长相思》,引子部分运用了古曲《春江花月夜》的音乐素材,以6(1=F)为中心音展开(第一小节),带有同音装饰音的短摇,每个音都加有强音标记,似乎将满腔愤懑之情喷发出来,具有先声夺人的戏剧效果。音乐中的悲情,实际上是诗人思想矛盾的反映,作者

正是从李白内心矛盾基调出发,使乐曲一开始就营造出强烈的戏剧性氛围,表现了浓郁的古韵风采,塑造了浓厚的人文精神,衬托了古筝独有的韵味与表现力。

2 传统素材的选用

作曲家将陕西民歌的一些旋律和中国古代歌曲中的音调融合,创作出了一部具有浓郁传统旋律风格的作品。乐曲在主题出来之前,以左手的古琴音调为固定音型演奏四小节,引出带有忧伤色彩的主题旋律,具有优美、抒情、淳朴的质地,常常用以表现吟咏、礼赞、思念的情绪,其端庄、典雅的气质,给人以美的享受。这部分演奏在音色、力度上做出明暗、厚薄的不同处理,将音乐戴如惆怅、忧伤,抒发了诗人孤寂忧愁的情怀。左手衬托声部的固定音型,时而穿插左手在琴码左侧无音高的刮奏,不仅表现了“长相思,摧心肝”的凄清冷寂的愁绪,还使听众很好地将乐曲与传统古诗词赋予的主题内容连接融合。

3 与西方音乐的结合

近年来,在民族器乐的创作数量上,较之以往已经有了明显的上升趋势。在诸多新作中,也涌现出了不少佳作,但是仍旧不能满足日益壮大的民乐演奏群体的需求。

一部分是由专业作曲家创作的新作品,在演奏技法以及音色探索上显得过于“先锋”,导致演奏群体很难接受。而相当一部分由演奏家自己创作的民乐作品,在可听性上被乐迷接受,但在结构布局、创作技法上又显得过于“保守”。

这就是传统与创新之间的“断层”。王建民认为这个“断层”相当于西方音乐史中的古典音乐与现代音乐之间的浪漫主义。因此,在王建民的古筝作品创作中,他特别注重这两者之间的平衡,强调“可听性”与“创作性”的并存。

在乐曲《长相思》中,王建民突出地表现了传统音乐素材的运用与西方音乐

的结合,既体现了乐曲的“可听性”,又不会使乐曲在结构布局与创作技法上显得“保守”。一方面注重表现古筝独特的韵味,另一方面结合自己的创作思想,把西方的作曲技术理论创造性的使用在古筝演奏技术上,为筝曲的效果带来新的层面。体现了王建民“雅俗共赏,中西合璧”这一创作思想,王建民正是遵循自己设定的创作思想,在民乐的创作上坚持自己的创作风格,在“中”与“西”、“雅”与“俗”、“传统”与“现代”之间寻求契合。

二精益求精勇于创新

作曲家不仅要有严谨的创作态度,更要有不甘于寂寞的勤奋精神。纵观历史长河,凡是能百听不厌,广为流传的音乐作品,必定是经典之作。在这些佳作形成之前,作曲家们都付出了双倍的努力和不计其数的汗水。因此,只有脚踏实的学习、勤勤恳恳的创作,才能创作出优秀的作品。

“精益求精,勇于创新”是王建民又一创作思想。王建民将作曲技法的运用分为四个层次:一是技法简单而且效果不好,为最差;二是技法虽然“复杂”但是效果也不好,为其次;三是用复杂的技法达到比较好的效果,是为良好;四是用“简单”的技法达到最好的效果,为最好。这说明技术运用得当才是作品成功的关键。

对于作品的创新来说,并不是越“新”越好,这里面有一个“创新度”的问题,包含了公众的衡量标准。王建民作品的创新是在传统的基础上创新,他所把握的“创新度”是“新而不怪”。也就是说在作品中应有一定的新信息量,但不能太多、太杂,不能超出大多数人的接受范围。王建民也非常讲究个性的存在,在他作品中,能够感受到独特的调式定弦、非传统音色的追求和创建。

1 音阶调式的创新

中国传统筝曲的定弦法,主要采用五度相生律,通常定弦以宫、角、徵、羽的五声音阶排列(D宫调式4个不同八度无半音五声音阶的循环),古筝的和弦以四五度叠置为主,属于协和和弦,难以表现复杂的音响。这种定弦的方式,使作曲家在创作乐曲时受到了限制,不能发挥出最好的水平。

王建民在乐曲《长相思》的创作中,综合了古代歌曲的某些音调与陕西民歌的某些旋律,采用了交替八度重复规律定弦,打破了传统定弦的规矩。音乐材料在这两个调性系统中自由转换——清角为宫或变宫为角,为音乐的展开带来动力和色彩的新鲜感。这一两种调性结合的双调性手法,使乐曲的音色更为丰富新颖,使古筝焕发出蓬勃生机,让作曲家在技法的海洋中与想象的空间中驰骋。

2 新的演奏技法的探索

在筝曲创作中,对于琴码左侧无确定音高的运用,也不约而同地成为了当代作曲家们追求新音色的一个重要途径。

筝曲《长相思》慢板中,作曲家运用了新的演奏技法,即主题旋律开始处,在左手声部演奏的固定低音线条持续的基础上,同时辅之以琴码左侧的不确定音高的自由刮奏,而此时右手演奏的是纯五声化的主题乐思,这无疑起到了一个很好的点缀作用,为无具体音高的偶然性刮奏音响和持续不断的固定低音之间形成错落有致的交替做了又一次融合,更能体现乐曲忧郁伤感的色彩(第一部分第七小节至第三十三小节)。

王建民在看到别人作品时,常常能看到别人作品中的长处和自己作品中的不足,并对其进行分析、思考、归纳与总结。他常常去聆听各种各样的音乐会,不断拓宽自己的视野、丰富自己的阅历。可见,厚积而薄发、细腻而精致的良好品质在王建民的创作中起到了相当重要的推动力。

以上两点体现了王建民“精益求精,勇于创新”的创作思想,只有这样才能完善自己的

作品,不断创作出新的作品。

三素材凝练变化丰富

用简单精炼的素材衍伸出丰富色彩的音乐,这也是王建民的创作思想之一。

1 核心音调的运用

王建民在创作乐曲时,用广泛的音乐素材加以精简凝练,成为一种动机材料,然后根据这一材料进行扩充,形成一个新的旋律型,王建民称其为“核心音调”,而核心音调就是建立在核心音程上的。

乐曲《长相思》的核心音程为6-1-2-3(1=F在民族调式中),在谱例中的两个和弦里,分别囊括了5-6-2和2-3-6(1=F在民族调式中),再根据此核心音程发展出无限的变化。王建民最主要的目的就是保持动机音乐风格不变的情况下,做出尽可能多的发展变化。

王建民根据这一核心音程创作出乐曲《长相思》,这种方法的运用,不仅可以展现出作曲家自身独特的和声语汇,同时还可以在和声色彩方面富于更多的变化性,体现出多元化的和声手法。

在传统的筝曲中,单一的线条因素(通常用右手演奏)一直占据主导地位,而左手多为“润饰”作用,用来以韵补声,演奏按音、揉音、颤音、滑音、点音、泛音等烘托右手声部的演奏技法;或仅仅以同音反复来加强乐曲的紧张气氛。

(1)右手泛音的使用

在乐曲《长相思》中,作曲家运用右手泛音,左手伴奏的演奏手法(第一部分第四十二小节至第五十七小节)给人一种新的、美的享受。这样使得右手与左手声部之间起到了很好的呼应作用,使音乐增添了流动的韵律感。

(2)三声部织体写作

在乐曲《长相思》的“激动地广板”段落,王建民运用了三声部的织体写作方式(第二

部分第八十八小节至二百零八小节)。第一声部为隐伏的主旋律线条;第二声部为音型化的32分音符的分解和声;第三声部则为主旋律声部的低八度重复。在此段落中,王建民运用了古筝的快速指序的演奏手法(右手),在构思好这个具有难度的演奏技术的背景下,他采用音型互相穿插的方式来发展主要旋律,使旋律与各种和弦自然地融为一体,形成了和弦音型化、旋律器乐化的广板段落。整个部分音乐情绪是积极、活跃的,从不同侧面描述诗人对人生理想的追求,虽然道路坎坷,但执着、坚定的追求着。

通过演奏、深入分析乐曲后了解,认识到王建民的作品充分体现出“素材凝练,变化丰富”的创作思想,不仅在乐曲《长相思》中运用,还在《西域随想》《莲花谣》中体现了出来。作品有各种表现技巧恣意发挥的空间,给人的感觉是:这首筝曲既是传统的,又是现代的。

王建民的音乐创作中,他始终坚持作品的“可听性”与“创新性”。既有歌唱性的旋律,又能体现古筝非传统演奏技法带来的新颖性音色和音响;既注重古筝的韵味表现,又在演奏上带来一定的炫技难度,体现了“中西并存、雅俗共赏”以“和”为美的创作思想。王建民善于提炼民族民间音乐的素材,并通过核心音调的扩张、音型的贯穿、和声的融合、非常规音乐的运用等方面来丰富主题音乐的多种表现形态,使人耳目一新。他把西方现代作曲技术与中国传统文化底蕴进行融合,把外在感性形式的美与内在富有韵味的意境进行相辅相成,他以东方人独特的深沉感悟和固有的民族审美感受去描绘作品,赋予了古筝演奏艺术领域里新的视觉效果以及个性化的特殊音响效果,实现了“文”与“质”的统一,为古筝艺术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平台。

参考文献:

[1] 杨丽莉:《从三首筝曲看王建民的筝乐创作特色》,《洛阳师范学院学报》,2006年第6期。

[2] 王建民:《从古筝的定弦谈筝曲创新》,《中国音乐》,1999年第4期。

[3] 孙怡:《王建民的古筝作品研究》,上海音乐学院硕士论文,2009年。

作者简介:张晓艳,女,1979—,贵州安顺人,本科,副教授,研究方向:琵琶、古筝,工作单位:赣南师范学院音乐学院。

《长相思》教案

《长相思》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1、熟读诗词并了解诗词大意。 2、体会并学习抽象变形象得表达方式。 教学难点: 理解、品味作者诗词所要表达得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一课时 一、背诵古诗,导入新课 《钱塘江湖春行》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1、师问:这首诗就是谁写得?(白居易)对,那您对她有何了解? 2、生答 琶行》《长恨歌》白板出示白居易生平介绍。 3、后师补充述:香山先生不仅擅长写律诗也擅长写词,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她得一首词,板书:《长相思》,我们知道诗分四种:吟怀诗、咏史诗、边塞诗、三水田园诗、词也一样有种类,词最初为“曲词”或“曲子词”就是配音乐得,从配音乐这一点上来说,定与乐府就是同一类得文学体载,也同样就是来自民间文学,后来词也跟乐府,通过跟音乐得分离成为诗得别体,所以有人把词称为“诗录”,文人得词深受律诗得影响,所以词中得律句特别多,词就是长短句,但就是全篇得字数就是有一定,每句得平

仄也就是一定得,词大致可分三类:1、小令2、中调3、长调,词牌就就是词得格式名称,词得格式与律诗不同,律诗只有四种格式,而词则总共有一千多个格式,人们不好把它们称为第一式、第二式,就给它们起一些名字,这些名字就就是词牌(长相思--就就是词牌名)(白板书示:长相思)。 二、讨论学诗得方法 师:您们怎么学诗得? 学生答:先把要学得诗意思弄清楚,接着根据诗意想想诗给我们要展现出怎样得意境,再理解整首诗表达出作者什么样得思想感情,最后瞧瞧这首诗运用了怎样得手法。 三、师总结归纳 (明诗意、想画面、寻主旨、析技巧), 四、那下面我们就按这个方法来学习这首词,师问:相思就是什么意思?(思念),长相思就是什么意思?(经常或长久得思念)请一位同学朗诵一遍这首词,点评,集体读,这首词应该用怎样得语调来读呢?(低沉哀怨语气朗读) 赏析:按方法学习这首词 明诗意 1、问“月明人倚楼”中得倚就是什么意思?(靠)这句中人指谁?(词中得妇人),对白居易写得就是一位妇人,李白瞧到了明月不由得想到了自己得故乡,苏轼在中秋望月想念自己得弟弟,因此写了著名得词《水调歌头》,那皓月当空中得妇人靠在楼得柱子上,她在想谁?想自己得丈夫、哪

纳兰性德《长相思》教案设计

纳兰性德《长相思》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1、学会文中生字,能从字正腔圆的、通顺流畅的朗读过渡到情 感诵读,培养语感。 3、初步了解诗词的特点,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古代经典诗词的方法。 【教学重点】 在想象、情景诵读中,体验诗人身在征途、心系故园的矛盾心情,感悟相思之情和人性之美。 在移情想象中构建“征途”、“故园”意象,体味“相思”,感悟“人性”。 【教学流程】 一、初读·印象画 1、板书课题,(相思)相思是愁!离愁,春愁、乡愁。 乡愁,在李白的笔下,是撒满床前的月光,那么,在纳兰性德的眼中,乡愁又是什么呢?下面就请大家自由朗读《长相思》,看能不 能发现些什么? 2、初读四遍。 前两遍:生字、多音字读准,字正腔圆。后二遍:讲究节奏,有味道。 教师通过引读、带读、试读题目,引导学生按两个层次朗读,层层落实。 板书:词的朗读要求:顺、懂、味 3、两读过后谈感受

师问:词读到这儿为止,《长相思》在你脑海里留下什么印象和感受? 带这各自的印象和感受齐读词,读到词的字里行间。 二、再读·形象画 1、过渡语:长相思啊长相思,作者为什么要如此的长相思呢?学词只有印象和感受还不行,这还需要走进词人的心灵世界。现在请 大家在走进课文,默读课文,仔细结合资料下边的注解,弄懂词的 大意? (先讲大意,再讲解学习古代诗词的“意会”作用。) 2、师:现在蒋老师提两个问题,看看你们对这首词的大意“意-会”没有? 一是:作者的“身”在哪里?(板书:身在征途) 二是:作者的“心”在哪里?(板书:心系故园) 3、身在征途―――心系故园(打上圆圈再联起来)会有什么新发现,新体会? (启发学生开放思维,感受和体验作者相思之情) 师谈话:一个远离,一个牵挂,远离越久,牵挂越长,征途越远,相思越长,所以题目是《长相思》, 出示地图,(介绍背景) 一说:身心分离的内心世界。 二读:齐读作者身心分离的那种心情 三、品读·新印象画 1、师范读,生跟读,亲近文本,展开联想和想象,构建“征途”意象。 2、开放思维,创造想象,描写浪漫生活,构建“故园”意象。

全国重点高中名师精编教案_《长相思》精编教案

《长相思》教案 教学参考 0915 1717 《长相思》教案 学习目标: 1、结合词意,用贴切 的情感朗读课文。 2、通过细读词句,正 确理解词的字面、全词的 意思。 3、理解关于词的初浅 的常识。 课前准备 : 1、查字典,掌握 “畔、帐、更、聒”四个 字在这首词中的正确读音 和意思。2、联系地图,大概知道:从何处出发?此时身在何处?前往何处?联系资料,了解:此行的目的。 3、阅读关于这首词的背景资料和两种不同理解的赏析,初步形成自己对这首词的理解。 4、反复朗读课文,思考:用怎样的语气来贴切地读好每一句诗。 教学过程: 一、初读 1、初读课文,读准字音与停顿。 2、揣摩朗读,同学互演,有不同意见的小组提出来。 二、细读 1、理解上阕què词意,用贴切的感情朗读上阕。

(1)理解:“山一程,水一程”的正确解释。 交流预习过程中你对这句词的意思的理解; 介绍“互文见义”,这是古诗文写作中的一种方法,意思为: 越过了一程又一程的山和河。 试着用一个词语表达“山一程,水一程”的意思。 (2)辨析“身从何处、在何处、向何处”。 读诗句——看地图——明去向。 (3)辨析“夜深千帐灯”,并理解其含义。 介绍辛弃疾的《破阵子》; 将辛弃疾的沙场英雄气概与纳兰性德从心底流露出的对自然生活的渴望与欣然作比较,感受纳兰性德深深的爱与痛。 用贴切的情感朗读上阕。 2、理解下阕词意。 (1)理解“风一更,雪一更”的正确意思。(互文见义) 读“风一更,雪一更”想到了一个什么词语? 交流你对“风一更,雪一更”的理解。 (2)理解“聒”,“梦不成”,“无此声”。 “聒”,嘈杂的是什么声音? 因为什么而“梦不成”? “此声”指什么声音?家乡真的“无此声” 吗? (3)用贴切的情感朗读下阕? 3、朗读全词。用下阕中的一个词概括全词的主题。 4、理解真正的“故园”“乡心” 。 (1)真正的“故园” 指什么?

五年级上册《古诗词三首·长相思》教学设计

五年级上册《古诗词三首·长相思》教学设计【小编寄语】五年级上册《古诗词三首·长相思》教学设计是查字典语文网小编极力给大家推荐的,其教学设计之精彩、教学环节之精致、教学问题之精当,令人耳目一新,回味无穷。下面一起来学习下吧! 教学目的 1.学会“榆畔帐”三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学习通过看注释,查阅资料,边读边想象等方法,感知词的大意。 4.体会作者的思乡之情。 教学重点 1.感知词的大意,懂得诗句的意思。 2.引导有感情地朗读。 教学难点 体会作者的思乡之情。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揭题。 1.师:同学们,在李白的眼中,乡愁是疑是地上霜的皎洁月光,在王安石的眼中,乡愁 是那一片吹绿了家乡两岸的徐徐春风。那么,在清代词人纳兰性德的眼中,乡愁又是什么呢?

2.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词,纳兰性德的《长相思》。请同学们齐读课题。 3.师简介,长相思既是这首词的题目,也是词牌名。 你还知道哪些词牌名呢? 长相思分为上阙和下阙两个部分,内容多为思念家乡或者思念亲人。 4简介纳兰性德。 二、整体感知,学习生字。 1.①(指名读)谁来读一读? 榆关那畔,千帐灯,风一更,雪一更 ②齐读 2.自由朗读《长相思》这首词,多读几遍,要求读准字音,读出节奏。 3.再读,解决诗歌节奏。 下面,我们全班一起,把这首词有节奏地读一读, 三、学习诗句 (一) 默读 请大家默读这首词,联系书上的插图和注解,想想这首词主要在讲什么。 (二)学习上阙 请一个同学读词的上阙。 1.谁来说说,作者身向何方?(板书:身)

在榆关(简单介绍山海关) 2.那山海关是他们最终的目的地吗? 你是从哪个词语知道的?(那畔) 是的,……(简介背景)。 3.山一程,水一程, 是啊,山一程,水一程,你从“一程一程”体会到了什么? 我们可以用哪些词语来形容?(万水千山,跋山涉水,山高水长,……) 在这万水千山的长途跋涉中,他们可能遇到什么困难?(路陡,山高,水深……) 4.现在,谁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词的上阙的意思? 5.指导朗读。 指名读,读出行军的艰难来。 从你的朗读中,老师体会到了将士们“山一程”的爬山之难,谁还能通过朗读体现“水一程“的涉水之难呢? 齐读。是啊,行军多难啊 !同学们,现在,你们就是和纳兰性德一起艰难行军的将士们,来,把上阙读一读。 (二)学习下阙 是啊,夜深了,劳顿了一天的将士们本该在营帐里好好休息,为什么他们营帐里的灯还亮着呢? 请同学们轻声读词的下阕,边读边思考这个问题。 1.为什么灯还亮着?

纳兰性德《长相思》教学设计

纳兰性德《长相思》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能字正腔圆、有板有眼地诵读《长相思》,进一步感受词的抒情韵律。 2.了解“风一更,雪一更”的互文手法,感受“更”在古典诗词中的特殊情味。 3.通过想象、质疑、情境诵读,体验诗人身在征途、心系故园的矛盾心情,感悟诗人天涯行役的相思之苦和相思之深。 【教学重点】 在想象、质疑和情境诵读中,体验诗人身在征途、心系故园的矛盾心情,感悟诗人天涯行役的相思之苦和相思之深。 【教学难点】 在移情想象中建构“故园”的丰富意象,体味“故园”的文化意蕴。 【教学准备】 教师制作《长相思》多媒体课件。 【教学流程】 一、借助注释,读懂词意 (一)导入 师:在王安石的眼中,乡愁是那一片吹绿了江南岸的春风;而到了张籍的笔下,乡愁又成了一封写了又拆、拆了又写的家书。那么,在纳兰性德的心中,乡愁又是什么呢? (二)读准《长相思》 结合诵读穿插讨论: ——“更”为什么要读平声? ——什么人听得到打更的声音?更声对这些人意味着什么? ——“风一更,雪一更”是不是“先刮了一更的风,再下了一更的雪”的意思? 师:词读到这里,你们有些什么印象和感觉? (三)读懂《长相思》 师:带着这些印象和感觉,默读《长相思》,看看书中的插图,读读书中的注释,想想这首词大概讲了怎样的意思。 读后讨论:作者的“身”在哪里?你们是从哪儿读出来的? (指名多位学生回答) 师:这里站着好多位同学。作者的身在哪儿?这些站着的同学就是作者的身经过的点,他经过了崇山峻岭,他经过了小河大川,他经过了山海关外,他经过了军营的帐篷,他还经过了许许多多的地方,这就是作者身在何方。一句话,作者身在征途上。 (板书:身在征途) 师:作者的“心”又在哪里?(板书:心系故园)你们是从哪儿读懂的? 师:同学们,作者身在征途,心却在故园。把它们连起来,(在这两句上画一个圆圈)你有什么新的发现、新的体会? (四)小结 师:身在征途,心系故园。我们可以想见作者的那份矛盾、痛苦、煎熬的感情。怀着这份感情,大家齐读《长相思》。 二、展开想象,读出词情 (一)想象上阕的情境

长相思教案

《长相思》教案 文水县实验小学白燕梅教学目的 1、认识“词”这种文学体裁。 2、学习通过看注释,查阅资料,边读边想象等方法,感知词的大意。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体会作者的思乡之情。 教学重点 1、感知词的大意,懂得词句的意思,体会作者的思乡之情。 2、引导有感情地朗读。 教学难点 体会作者的思乡之情。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回忆学过的词, 2.学生回忆思乡的古诗。 在王安石的眼中,乡愁是一阵吹绿家乡的徐徐春风;到了张籍的笔下,乡愁又成了一封写了又拆,拆了又写的家书,那么在纳兰性德的眼中,乡愁又是什么呢? 二)学习:读古诗请大家自由朗读这首词,读准字音,再读通顺,读出节奏,停顿。 1. 师点名读,指导,更“geng”更:古代夜间计时的单位,一夜分五更。聒“guo”的读音。 2. 让学生读出节奏,师出示PPT 3.师针对题目“长相思”要读出味道,师进行范读,学生根据范读,读全诗。 4.同学们的眼睛里都闪着智慧的光芒,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词的中间,你发现了什么? (词中间有两个空格,这两个空格部分是词的特殊形式,空格的前半部分叫词“上阙”又名长

短句,也就是我们现在的段落) 三)一首长相思,唱出了作者军旅途中的所见,所闻,所感。 1.请同学借助注释,借助插图,同桌互相说说这首词的意思,说说作者身在哪里?(无论是崇 山峻岭?路上,大河小川上) 2.说说作者心在哪里?(心在故园) 四)展想象: 1.作者爬了几座山?度过了几条河?是一座有一座山,一条河,PPT出示,读“一程,一程,又 一程”感受纳兰性德跋山涉水行军的辛苦。 2.夜深了,大家看到的这样的景象?能用比喻句说说吗?(一个个帐篷比作星星,荧火虫,十分 壮观)壮观这个词用的好。“一”上下阙前两句,均用“一”字,不但对仗工整,读起来朗朗上口,而且使文字有连绵不绝之势。 你的看法和清代大学者王国维的意见是一样的,王国维胜赞“夜深帐灯”,这廖廖五个字,写出了如此壮观之景象,齐读。 3.“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军旅途中纵有无数壮观美景然而更多的是风餐露宿的煎熬PPT出 示下阕。 4.这是怎样的风雪?谁能从图中看出来?(狂风暴雨,微风小雨,鹅毛大雪)你能读出来吗?(风一 更,雪一更)这么猛烈的暴风雪,作者能睡得着吗?从词中找出作者当时的心情的词“碎”5.故园无此声 (1)请同学们想一下,纳兰性德的家乡,可能是鸟语花香,小桥流水,可能是:童孙未解的温馨,祥和,也可能是”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心”的安宁,悠闲,然而这一切都被破 碎了,有的却是___________声,_______风雪声” 6.山一程,水一程,程程都是长相思, 风一更,雪一更,更更唤醒长相思 让我们进入词人,身心分离的世界读_____。

长相思1

《长相思》教学设计 一、借助注释,读懂词意。 1、切入:同学们,在王安石的眼中,乡愁是那一片吹绿了家乡的徐徐春风。而到了张继的笔下,乡愁又成了那一封写了又拆,拆了又写的家书。那么在纳兰性德的眼中,乡愁又是什么呢? 2、自由朗读:仔仔细细地读上四遍。读前两遍的时候注意词当中的生字和多音字,争取把它念得字正腔圆。读后两遍的时候,争取把它念通顺,注意词句内部的停顿。 3、检查:谁来读一读《长相思》,其他同学注意听,这首词当中的一个生字和一个多音字,听他有没有念错;谁再来读一读《长相思》,其他同学听,特别注意听词句的中间,是怎么停顿的,读得是不是有板有眼。 4、读出味道:读古代的诗词,我们不但要把它读正确,读得有节奏,而且还要尽可能读出它的味道来。(1)用不同的语气范读题目,让学生感知味道(2)学生试着读全词 5、感知词意:词读到这儿为止,你的脑海里留下了什么印象和感觉?谁来说一说? 6、品味词意:王老师提两个问题,看看你对这词大概的意思掌握了多少。第一个问题听清楚:作者的“身”,身体的“身”,身躯的“身”,作者的身在哪里?身在何方?(山海关外、关内、路上、高山上、船上、营帐里)第二个问题:(板书:心)纳兰性德的心在哪儿?(故乡、故园) 7、小结:身在征途,心却在故园,把它连起来(把身在征途,心系故园用一个圆圈圈起来),你有什么新的发现,新的体会? 8、读词:一个远离,一个思念,同学们,就是这种感受,这种感情,这种心灵的回想,我们一起带着这种感觉再来读一读《长相思》。

二、展开想象,读出词情。 1、师配乐朗读,开启学生想象之门:孩子们,请闭上你们的眼睛,让我们一起随着纳兰性德,走进他的生活,走进他的世界,随着老师的朗读,你的眼前仿佛出现怎样的画面和情景? 2、交流:学生交流自己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画面。(身在征途的画面) 3、引导第二次想象:你们都看到了,是吗?你们看到了跋山涉水的画面,你们看到了辗转反侧的画面,你们看到了抬头仰望的画面,你们看到了孤独沉思的画面。但是,同学们,在纳兰性德的心中,在纳兰性德的记忆里面,在他的家乡,在他的故园,又应该是怎样的画面,怎样的情景呢?展开你的想象,把你在作者的家乡,在作者的故园看到的画面写下来。 4、品味“碎”字,读出词情:天伦之乐,温馨融融,多美好的生活。但是现在,此时此刻,这样的画面全都破碎了,这样的情景全破碎了。(板书:碎在身在征途,心系故园上写“碎”) 5、导读: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在这里没有鸟语花香,没有亲人的絮絮关切,在这里有的只是——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 在这里,没有皎洁的月光,没有在皎洁的月光下和妻子相偎依在一起的那份温暖,那份幸福,在这里有的只是——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 在这里没有郊外的踏青,没有和孩子在一起的捉迷藏,没有杨柳依依,没有芳草青青,这里有的只是——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 长相思啊长相思!山一程,水一程,程程都是长相思!风一更,雪一更,更更唤醒长相思。孩子们,闭上眼睛,想象画面,进入诗人的那个身和心分离的世界,我们再一起读:长——相——思。 扣住“碎”字,让学生借助想象走进了作者情感世界。按理说,课上得这一层面已很到位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长相思》公开课教案及教学反思

长相思 教学目标】 1.能字正腔圆、有板有眼地诵读《长相思》,进一步感受词的抒情韵律。 2.了解“风一更,雪一更”的互文手法,感受“更”在古典诗词中的特 殊情味。 3.通过想象、质疑、情境诵读,体验诗人身在征途、心系故园的矛盾心情,感悟诗人天涯行役的相思之苦和相思之深。 【教学重点】 在想象、质疑和情境诵读中,体验诗人身在征途、心系故园的矛盾心情,感悟诗人天涯行役的相思之苦和相思之深。 【教学难点】 在移情想象中建构“故园”的丰富意象,体味“故园”的文化意蕴。 【教学准备】教师制作《长相思》多媒体课件。 一、导入、板书课题 1.在王安石的眼中,乡愁是那一片吹绿了江南岸的春风;而到了张籍的笔下,乡愁又成了一封写了又拆、拆了又写的家书。那么,在纳兰性德的心中,乡愁又是什么呢?板书:《长相思》(齐读课题) 2.介绍作者:纳兰性德(1655-1685)原名成德,字容若,号楞伽山人,满洲正黄旗人,康熙十二年进士,官一等侍卫,大学士明珠之长子。纳兰性德淡泊名利,善骑射,好读书,擅长写词。其词主要抒写离别相思及怨夏悲秋等个人生活感受,写情真挚浓烈,写景逼真传神。词风婉约清新,自然真切,但过多哀思,情调消沉。

3.背景: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词人随康熙出巡山海关。途中写下《长相思》。该词主要通过描述出巡时的所见、所闻及所感,表达了词人对故乡的深深思念,也反映了词人渴望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 4.解题:长相思,词牌名。内容多写男女或朋友久别思念之情,故名。双调,三十六字,平韵。 二、整体感知,理解词意。 1.自由朗读《长相思》这首词,多读几遍,要求读准“榆、畔、帐”等 生字的字音。2.指名读,学生评价。 3.听音频朗读,画出节奏。 4.齐读,巩固词的节奏。 5.默读。请大家默读这首词,联系书上的插图和注解,想想这首词主要 在讲什么? 三、相互学习,合作交流 1.学习上阙。请一个同学读词的上阙。 (1)谁来说说,作者身向何方?在榆关(简单介绍山海关) (2)那山海关是他们最终的目的地吗?你是从哪个词语知道的?(那畔)结合理解。(3)山一程,水一程,你从“一程一程”体会到了什么? 我们可以用哪些词语来形容?(万水千山,跋山涉水,山高水长……)(4)在这万水千山的长途跋涉中,他们可能遇到什么困难?(路陡,山高,水深……)(5)谁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词的上阙的意思? (6)指导朗读。指名读,读出行军的艰难来。 (7)齐读。读出和纳兰性德一起行军的将士们的征途的艰难。

《长相思》教学设计

《长相思》教学设计 【教学目的】 1、学会“榆、畔、帐”等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学习通过看注释,查阅资料,边读边想象等方法,感知词的大意。 4、体会作者的思乡之情。 【教学重点】 1、感知词的大意,读懂诗句的意思。 2、引导学生进行有感情地朗读。 【教学难点】 体会作者的思乡之情。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揭题。 1、师:同学们,在李白的眼中,乡愁是疑是地上霜的皎洁月光,在王安石的眼中,乡愁 是那一片吹绿了家乡两岸的徐徐春风。那么,在清代词人纳兰性德的眼中,乡愁又是什么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词,纳兰性德的《长相思》。请同学们齐读课题。 2、“长相思”既是这首词的题目,也是词牌名。你还知道哪些词牌名呢?“长相思”分为上阙和下阙两个部分,内容多为思念家乡或者思念亲人。 3、简介作者。纳兰性德(1655----1685),字容若,满族正黄旗人。本词写于康熙二十一(1682)年,时作者随康熙帝出山海关,祭祀长白山。 二、整体感知,学习生字。 1、①(指名读)谁来读一读? ②齐读 2、自由朗读《长相思》这首词,多读几遍,要求读准字音,读出节奏。 3、齐读,巩固诗歌节奏。 三、理解诗句 1、默读 请大家默读这首词,联系书上的插图和注解,想想这首词主要在讲什么。 2、学习上阙 请一个同学读词的上阙。 (1)谁来说说,作者身向何方?(板书:身) 在榆关(简单介绍山海关) (2)那山海关是他们最终的目的地吗? 你是从哪个词语知道的?(那畔)结合理解。 (3)山一程,水一程,你从“一程一程”体会到了什么? 我们可以用哪些词语来形容?(万水千山,跋山涉水,山高水长,……) 在这万水千山的长途跋涉中,他们可能遇到什么困难?(路陡,山高,水深……) (4)现在,谁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词的上阙的意思? (5)指导朗读。 指名读,读出行军的艰难来。 从你的朗读中,老师体会到了将士们“山一程”的爬山之难,谁还能通过朗读体现“水一程“的涉水之难呢? (6)齐读。是啊,行军多难啊!同学们,现在,你们就是和纳兰性德一起艰难行军的将士

《长相思》纳兰性德教案

《长相思》教案 一、教材分析 《长相思》是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古诗词三首中的第三首,是一首情意绵绵的思乡词,表达了作者对家乡的思念和热爱,是描写边塞军旅途中思乡寄情的佳作。 二、学情分析 五年级的学生在四年级的时候就学习了《忆江南》等诗词,已经接触了“词”这种文学样式,对词也有了基本的认识。 三、教学目标 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并默写。 2、明白词句大意,体会词的意境。 3、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四、教学重难点 重点:有感情的朗读诗词。理解词句大意。 难点:感受词的意境,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五、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六、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知道了,在王安石的眼中乡愁是那一缕吹绿了家乡的徐徐春风;在张籍的笔下,乡愁又成了那一封写了又拆的拆了又写的家书;那么在清代第一大才子的眼中乡愁又成了什么呢?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看一看。 (二)、解诗题 齐读。(板书课题) 长相思——词牌名,一种词的格律 (三)、知作者 纳兰性德,字容若,号楞伽山人,是康熙皇帝的一品带刀侍卫。是清代词坛上一个标志性人物,被当时人称为“清代第一词人”。(四)、抓字眼,明诗意 (跟着范文朗读画出节奏和着重号,在全班齐读听一听,做纠正。)抓字眼,(现在我们一起来读一读) 问:“山一程,水一程。”程什么意思?生答。 “风一更,雪一更。”“聒”“此声” 程:路程、行程。

千帐灯:帐篷点的灯。 更:古时候的记时时刻。 聒:嘈杂的声音。 此声:代指风雪声。 (现在我明白了这些词语的意思了,我们再一起来跟着范文朗读读一读,试着说一说词句的意思。)抽生答。再整理。 【跋山涉水,向关外走去,晚上很晚的时候帐篷都点起来了灯;风雪交加,战士们都被风雪声吵醒了,(想做梦梦到家园都不行。)京城是没有这样的风雪声的。】 (五)、多诵读,悟诗情 (现在我们都知道了这首词的意思,让我们再来读一读,试着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抽同学范读,问:(你读完这首词,感受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你是从哪句词或者哪个词语中体会到的?) 七、板书设计 长相思 清.纳兰性德 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

《古诗三首之长相思》优秀教学设计(部编本五年级上册)

《古诗三首之长相思》优秀教学设计(部编本五年级 上册) 教学目标 1、认识“词”这种文学体裁。 2、学会“榆畔帐聒”四个生字。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4、学习通过看注释,查阅资料,边读边想象等方法,感知词的大意。 5、体会作者的思乡之情。 教学重点 1、感知词的大意,懂得词句的意思,体会作者的思乡之情。 2、引导有感情地朗读。 教学难点 体会作者的思乡之情。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1、同学们,昨天我们学习了21课的前两首古诗,感受到了王安石和张籍那浓浓思乡情。那么谁愿意给大家背诵一下古诗?请学生配乐诵读。 2、当“洛阳城里见秋风”的时候,张籍的内心涌动着“欲作家书意万重”的思乡之情。那么,在风雪交加的夜晚,纳兰性德又将流露出一份怎样的思乡之情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长相思》。请同

学们齐读课题。 二、检查预习1、昨天已经布置同学们预习课文了,谁来说说你是怎样预习的?(查阅相关资料、反复诵读、试着理解古诗词的意思) 2、在预习时,你发现长相思与前两首古诗有什么不同了吗?点击课件,出示词 教师介绍词:词是诗的别体,词因为句子有长有短又称长短句。词一般都分两段(叫做上下片或上下阕) 教师补充: 长相思是词牌名,就是词的格式的名称,通常用来写思念之情。也是这首词的题目。 3、检查朗读 下面谁来给大家读一下这首词。 大家看,更在这儿应该读几声?你怎么知道第一声的?解释更,古代夜间计时的单位,一夜分五更。 再指名读,教师评价:字正腔圆 *古代,词是可以配乐唱和的,有它自己的节奏,老师给大家标出来了,谁来试试。一起试着这样字正腔圆,有板有眼的读读这首词。 三、学习这首词 (一)默读 1、同学们已经把这首词读得字正腔圆,有板有眼但这还不够,还要读得有情有味才可以,这就需要我们读懂词意,体会词人的情感。同学们,想想可以运用什么办法读懂这首词?和我们读懂古诗的方法

小学五年级语文王崧舟《长相思》教学设计

王崧舟《长相思》教学设计 五年级语文教案 《长相思》 清.纳兰性德 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 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 一、借助注释,读懂词意。 1、切入:在王安石的眼中,乡愁是那一片吹绿了家乡的徐徐春风。而到了张继的笔下,乡愁又成了那一封写了又拆,拆了又写的家书。那么在纳兰性德的眼中,乡愁又是什么呢? 2、自由朗读:仔仔细细地读上四遍。读前两遍的时候注意词当中的生字和多音字,争取把它念得字正腔圆。读后两遍的时候,争取把它念通顺,注意词句内部的停顿。 3、检查:谁来读一读《长相思》,其他同学注意听,这首词当中的一个生字和一个多音字,听他有没有念错;谁再来读一读《长相思》,其他同学听,特别注意听词句的中间,是怎么停顿的,读得是不是有板有眼。 4、读出味道:读古代的诗词,我们不但要把它读正确,读得有节奏,而且还要尽可能读出它的味道来。(1)用不同的语气范读题目,让学生感知味道 (2)学生试着读全词

5、感知词意:词读到这儿为止,你的脑海里留下了什么印象和感觉?谁来说一说? 6、品味词意:王老师提两个问题,看看你对这词大概的意思掌握了多少。第一个问题听清楚:作者的“身”,身体的“身”,身躯的“身”,作者的身在哪里?身在何方?(山海关外、关内、路上、高山上、船上、营帐里)第二个问题:(板书:心)纳兰性德的心在哪儿?(故乡、故园) 7、小结:身在征途,心却在故园,把它连起来(把身在征途,心系故园用一个圆圈圈起来),你有什么新的发现,新的体会? 8、读词:一个远离,一个思念,同学们,就是这种感受,这种感情,这种心灵的回想,我们一起带着这种感觉再来读一读《长相思》。 二、展开想象,读出词情。 1、师配乐朗读,开启学生想象之门:孩子们,请闭上你们的眼睛,让我们一起随着纳兰性德,走进他的生活,走进他的世界,随着老师的朗读,你的眼前仿佛出现怎样的画面和情景? 2、交流:学生交流自己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画面。(身在征途的画面) 3、引导第二次想象:你们都看到了,是吗?你们看到了跋山涉水的画面,你们看到了辗转反侧的画面,你们看到了抬头仰望的画面,你们看到了孤独沉思的画面。但是,同学们,在纳兰性德的心中,在纳兰性德的记忆里面,在他的家乡,在他的故园,又应该是怎样的画面,怎样的情景呢?展开你的想象,把你在作者的家乡,在作者的故园看到的画面写下来。

王崧舟《长相思》教学设计_教案教学设计

王崧舟《长相思》教学设计 本文是关于王崧舟《长相思》教学设计,仅供参考,希望对您有所帮助,感谢阅读。 《长相思》 清.纳兰性德 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 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 一、借助注释,读懂词意。 1、切入:在王安石的眼中,乡愁是那一片吹绿了家乡的徐徐春风。而到了张继的笔下,乡愁又成了那一封写了又拆,拆了又写的家书。那么在纳兰性德的眼中,乡愁又是什么呢? 2、自由朗读:仔仔细细地读上四遍。读前两遍的时候注意词当中的生字和多音字,争取把它念得字正腔圆。读后两遍的时候,争取把它念通顺,注意词句内部的停顿。 3、检查:谁来读一读《长相思》,其他同学注意听,这首词当中的一个生字和一个多音字,听他有没有念错;谁再来读一读《长相思》,其他同学听,特别注意听词句的中间,是怎么停顿的,读得是不是有板有眼。 4、读出味道:读古代的诗词,我们不但要把它读正确,读得有节奏,而且还要尽可能读出它的味道来。(1)用不同的语气范读题目,让学生感知味道(2)学生试着读全词 5、感知词意:词读到这儿为止,你的脑海里留下了什么印象和感觉?谁来说一说? 6、品味词意:王老师提两个问题,看看你对这词大概的意思掌握了多少。第一个问题听清楚:作者的“身”,身体的“身”,身躯的“身”,作者的身在哪里?身在何方?(山海关外、关内、路上、高山上、船上、营帐里)第二个问题:(板书:心)纳兰性德的心在哪儿?(故乡、故园) 7、小结:身在征途,心却在故园,把它连起来(把身在征途,心系故园用一个圆圈圈起来),你有什么新的发现,新的体会?

8、读词:一个远离,一个思念,同学们,就是这种感受,这种感情,这种心灵的回想,我们一起带着这种感觉再来读一读《长相思》。 二、展开想象,读出词情。 1、师配乐朗读,开启学生想象之门:孩子们,请闭上你们的眼睛,让我们一起随着纳兰性德,走进他的生活,走进他的世界,随着老师的朗读,你的眼前仿佛出现怎样的画面和情景? 2、交流:学生交流自己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画面。(身在征途的画面) 3、引导第二次想象:你们都看到了,是吗?你们看到了跋山涉水的画面,你们看到了辗转反侧的画面,你们看到了抬头仰望的画面,你们看到了孤独沉思的画面。但是,同学们,在纳兰性德的心中,在纳兰性德的记忆里面,在他的家乡,在他的故园,又应该是怎样的画面,怎样的情景呢?展开你的想象,把你在作者的家乡,在作者的故园看到的画面写下来。 4、品味“碎”字,读出词情:天伦之乐,温馨融融,多美好的生活。但是现在,此时此刻,这样的画面全都破碎了,这样的情景全破碎了。(板书:碎在身在征途,心系故园上写“碎”) 5、导读: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在这里没有鸟语花香,没有亲人的絮絮关切,在这里有的只是——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 在这里,没有皎洁的月光,没有在皎洁的月光下和妻子相偎依在一起的那份温暖,那份幸福,在这里有的只是——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 在这里没有郊外的踏青,没有和孩子在一起的捉迷藏,没有杨柳依依,没有芳草青青,这里有的只是——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 长相思啊长相思!山一程,水一程,程程都是长相思!风一更,雪一更,更更唤醒长相思。孩子们,闭上眼睛,想象画面,进入诗人的那个身和心分离的世界,我们再一起读:长——相——思。 扣住“碎”字,让学生借助想象走进了作者情感世界。按理说,课上得这一层面已很到位了,但王老师却并没就此收笔,继续引导学生品味文本。 三、互文印证,读透词心。

小学语文长相思教案

小学语文长相思教案 【篇一:王崧舟:《长相思》教学设计】 王崧舟:《长相思》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能字正腔圆、有板有眼地诵读《长相思》,进一步感受词的抒情韵律。 2.了解“风一更,雪一更”的互文手法,感受“更”在古典诗词中的特殊情味。 3.通过想象、质疑、情境诵读,体验诗人身在征途、心系故园的矛盾心情,感悟诗人天涯行役的相思之苦和相思之深。 【教学重点】 在想象、质疑和情境诵读中,体验诗人身在征途、心系故园的矛盾心情,感悟诗人天涯行役的相思之苦和相思之深。 【教学难点】 在移情想象中建构“故园”的丰富意象,体味“故园”的文化意蕴。【教学准备】 教师制作《长相思》多媒体课件。 【教学流程】 一、借助注释,读懂词意 (一)导入 师:在王安石的眼中,乡愁是那一片吹绿了江南岸的春风;而到了张籍的笔下,乡愁又成了一封写了又拆、拆了又写的家书。那么,在纳兰性德的心中,乡愁又是什么呢? (二)读准《长相思》 结合诵读穿插讨论: ──“更”为什么要读平声? ──什么人听得到打更的声音?更声对这些人意味着什么? ──“风一更,雪一更”是不是“先刮了一更的风,再下了一更的雪”的意思? 师:词读到这里,你们有些什么印象和感觉? (三)读懂《长相思》 师:带着这些印象和感觉,默读《长相思》,看看书中的插图,读读书中的注释,想想这首词大概讲了怎样的意思。 读后讨论:作者的“身”在哪里?你们是从哪儿读出来的?

(指名多位学生回答) 师:这里站着好多位同学。作者的身在哪儿?这些站着的同学就是 作者的身经过的点,他经过了崇山峻岭,他经过了小河大川,他经 过了山海关外,他经过了军营的帐篷,他还经过了许许多多的地方,这就是作者身在何方。一句话,作者身在征途上。 (板书:身在征途) 师:作者的“心”又在哪里?(板书:心系故园)你们是从哪儿读懂的? 师:同学们,作者身在征途,心却在故园。把它们连起来,(在这 两句上画一个圆圈)你有什么新的发现、新的体会? (四)小结 师:身在征途,心系故园。我们可以想见作者的那份矛盾、痛苦、 煎熬的感情。怀着这份感情,大家齐读《长相思》。 二、展开想象,读出词情 (一)想象上阕的情境 师:同学们自由朗读词的上阕,你们的眼前出现了怎样的画面和情景? (学生自由发言,教师作如下预想) ──你看到了翻山越岭的画面。 ──你看到了辗转反侧的画面。 ──你看到了眺望家乡的画面。 ──你看到了风雪交加的画面。 ──你看到了刀光剑影的画面。 ?? (二)自由朗读词的下阕 师:如果身在故园,又会出现怎样的画面和情景呢?请同学们选择 一个画面、一种场景,用手中的笔,更用心中的情把它们写下来。(播放音乐、画面) 师:那可能是一个春暖花开的日子,在郊外,在空旷的田野上??那 可能是几个志趣相投的朋友围坐在一起,一边喝酒,一边畅谈着?? 那也可能是在暖暖的灯光下,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喝着茶,唠家常??那还可能是??(学生在音乐声中写话) (学生自由发言,教师作如下预想) ──好一幅恬静安闲的村居图。 ──故乡就是老母手中那一针针纳入寒衣的线啊!

优质课《长相思》教学设计

《长相思》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能字正腔圆、有板有眼、有感情地诵读《长相思》,进一步感受词的抒情韵律。 赏析《长相思》,总结鉴赏诗词的小方法,能够做到“置身诗境,缘景明情”。 2、过程与方法:通过情境诵读、想象、质疑等方法品析本词,并运用总结 的方法赏析纳兰性德其他词作,进一步了解纳兰及纳兰词。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验诗人身在征途、心系故园的矛盾心情,感悟诗 人天涯行役的相思之苦和相思之深。 学情分析: 高二年级的学生对词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但诵读能力还比较弱,因此本节课要加强诵读指导。纳兰性德这位词人,学生了解并不多,可以通过介绍纳兰词使学生了解这位词人,并产生阅读其词作的兴趣。诗词意境的把握一直是诗词赏析的难点,通过联想和想象训练可以进一步培养学生这方面的能力。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通过反复诵读,感悟作者的思乡之情。 教学难点:展开想象,置身诗境,缘景明情。 教学过程: 活动1【导入】导入 由学生熟知的柳永引出纳兰性德。 同学们都知道,柳永词在宋朝流传极广,影响深远,人们都说“凡有井水饮处,即能歌柳词”。时隔几百年之后,在清朝,有一位词人的词,流行程度可与柳词比肩,出现了“人人争唱饮水词”的热闹景象。世人惊叹“谁料晓风残月后,而今重见柳屯田”这位词人就是纳兰性德。 活动2【讲授】诵读 对学生提出具体要求、采取多种方式反复诵读,体会词作,归纳朗读小技巧。 (1)字正腔圆,定准基调:注意区分词作,大概有以下几种:气沉声柔,气沉声缓,气足声硬,气满声高等等。

(2)有板有眼,注意韵律、节奏。 (3)把握情感,注意重音、味道。 活动3【活动】品析 置身诗境,品读分析,总结鉴赏诗歌的一般过程。 1、请同学们展开联想和想象,描述一下读了这首词,你的脑海中出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2、分析词中意象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体会作者身在征途,心系故园的矛盾心情。 3、谈一谈喜欢哪个词或句,为什么喜欢? 4、体会本词的整体对称美。 总结鉴赏过程:(1)反复诵读,形成画面——置身诗境 (2)找到意象,分析情感——缘景明情 (3)品析字句,加深体悟 活动4【练习】拓展 用刚刚总结的方法品读纳兰性德的另外一首词作《浣溪沙》: 谁念西风独自凉,萧萧黄叶闭疏窗,沉思往事立残阳。 被酒莫惊春睡重,赌书消得泼茶香,当时只道是寻常。 通过分析意象,把握体会作者情感。 活动5【活动】总结 两首词作看纳兰其人。知人论世,加深理解。 纳兰性德(1655—1685)原名成德,字容若。满洲正黄旗,康熙朝权臣明珠长子,清初著名词人。天资颖慧、博通经史、工书法、擅丹青、又精骑射。容若二十二岁赐进士出身,后晋一等侍卫,武官正三品。是康熙的宠臣近侍。纳兰性德出身高贵、少年得志,但却没有钻研仕途的热情。他痴迷于汉族文化,喜好作诗交友。他一生最大的成就在词作上,先后结集为《侧帽》《饮水》,后人多称纳兰词。内容涉及爱情友谊、边塞江南、咏史杂感等。纳兰词有许多传世佳句,如:“人生若只如初见”、“当时只道是寻常”、“我是人间惆怅客”等。王国维评价他“以自然之眼观物、以自然之舌言情······北宋以来,一人而已。”纳兰一生极尽富贵荣华。他的家世、他的地位、他的才情、他的品德、他的风度...

长相思 优秀教案

长相思 【教学目标】 1.认识“词”这种文学体裁。 2.学会“榆畔帐聒”四个生字。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4.学习通过看注释,查阅资料,边读边想象等方法,感知词的大意。 5.体会作者的思乡之情。 【教学重点】 1.感知词的大意,懂得词句的意思,体会作者的思乡之情。 2.引导有感情地朗读。 【教学难点】 体会作者的思乡之情。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1.同学们,昨天我们学习了诗词二首的前一首古诗,感受到了陶渊明对世事人生的感慨。那么谁愿意给大家背诵一下古诗?请学生背诵。 2.当“洛阳城里见秋风”的时候,张籍的内心涌动着“欲作家书意万重”的思乡之情。那么,在风雪交加的夜晚,纳兰性德又将流露出一份怎样的思乡之情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长相思》。请同学们齐读课题。 3.今天我们将用三步读诗法学习这首诗: A.知诗人,解诗题。 B.抓字眼,明诗意。 C.想意境,悟诗情。 二、学习这首词 1.知诗人,解诗题。 A.简介词 长相思,词牌名。内容多写男女或朋友久别思念之情,故名。双调三十六字,平韵。常见的词牌名如:浣溪沙、水调歌头、鹧鸪天、临江仙、念奴娇、菩萨蛮、西江月、满江红、

点绛唇、清平乐。词是诗的别体,词因为句子有长有短又称长短句。词一般都分两段(叫做上下片或上下阕) B.简介作者 纳兰性德,(1655—1685)原名成德,字容若,满州人,清代词人,文学成就以词为最,现存词三百四十二首。时人誉“清代第一词人”,少年聪颖过人,文武双全,与康熙十五年(1676,时年容若22岁)时殿试二甲第七名,赐进士出身,授三等侍卫,后循进一等,武官正三品。在纳兰性德九年的侍卫生涯中,多次随从康熙出巡,足迹至塞外、关东、山西与江南等地。由于经常护随康熙到塞北与关外巡视,熟睹漠北之景,对行役之苦有深刻体验,固而他写下了大量边塞词。1681年,作者护驾巡视辽东,写下了此词。 2.抓字眼,明诗意。 ①学生自主读词,要求: A.注意,仔仔细细地读上四遍。 B.读前两遍的时候注意词当中的一个生字和一个多音字,争取把它念得字正腔圆。 C.读后两遍的时候,争取把它念通顺,注意词句内部的停顿,轻重缓急。 ②根据注释理解词意 3.想意境,悟诗情。 ①作者为什么会如此的长相思?请大家默读这首词,读的时候注意仔细地看看书上的插图,仔细地看看书上的注解,然后试着去想一想这首词大概在讲什么意思。 上阙: 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 释义:将士们跋山涉水,向山海关那边进发。夜里,住宿帐篷,每个帐篷都点起了灯。 赏析:词的上阕“山一程,水一程”的叠用,说明了身离故乡之远,行军之艰难。“身向榆关那畔行”点明了行进的方向。“夜深千帐灯”,“千帐灯”点明了军帐之多,此行队伍之庞大。在这羁旅野外的深夜,顶顶帐篷,点点灯火,也算是一个特殊的景观,足见将士之多,声势之浩大。 下阙: 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 释义:夜里,又是刮风,又是下雪,将士们从睡梦中醒来,再也睡不着了,不禁思念起故乡来,故乡是没有这种狂风朔雪的声音的。 赏析:下阕以“风一更,雪一更”气候上的转变来细致描写将士的心理。夜的静谧更显出了风雪的声音之聒耳,睡梦被无情地打断,思乡之情油然而生,睡意全无。听着帐外的风

《长相思》教学设计

《长相思》教学设计 牟平区王格庄镇中心小学肖仁玲 教学目标:1、准确,流利,有节奏,有感情地朗读《长相思》和《苏幕遮》。 2、通过看注释,查阅资料,边读边想象的方法,感知《长相思》的 大意,用自己的话讲述词的意思。 3、通过对两首词的诵读,体会作者的思乡之情,领悟作者通过不同 的景物抒发感情的方法,积累诗词。 教学重点: 品读诗词,背诵,积累语言。 教学难点:体会作者的思乡之情,领悟作者通过不同的景物抒发感情的方法。教学准备:课件及导学案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在王安石眼中,乡情是那一轮遥寄相思的皎皎明月;而到了张籍的笔下,乡情又是那写了又拆,拆了又写的家书。那么在纳兰性德的眼中,乡情又是什么呢?这节课我们一起走进——古诗词三首之《长相思》。 板书并齐读课题。 二、读词明意 (一)初读诗句(读准——读出节奏) 1、读准 课前同学们已经根据导学作业预习了课文,谁来读读《长相思》? 指名读。(评价:读得字正腔圆,很好。) 谁再来读?(评价:看来同学们课前已经充分预习了,读得非常准确。) 2、介绍词及词牌 同学们,《长相思》与我们前面学过的古诗不同,它是一首词,句式长短不一,所以又称“长短句”,一般分为两段,上段为上阕,下段为下阕,《长相思》是词牌。 男生读上阕,女生读下阕。 评价:老师觉得呀,男生声音浑厚,女生声音清脆,把掌声送给自己。 3、读出节奏 词和古诗一样都有韵律美,下面我们师生合作,同学们读蓝色部分,老师读红色部分,我们一起有节奏地读一读《长相思》。

谁来试一试?谁再来。 (评价:你读出了诗的节奏;你读得有板有眼。) (二)理解词意。 长相思啊长相思,作者为什么会有如此的长相思呢?请同学们再次读这首词,结合注释和插图,你们的脑海中浮现出怎样的画面呢?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呢? 1、交流想象画面 看到同学们认真圈画,相信一定有不少收获,想与大家一起分享,谁来说说读了《长相思》,你的脑海中浮现了怎样的画面? 指名回答。 评价:你看到了—— 谁能把这些画面连起来说一说? 2、结合具体词句,感悟诗情 再读上阕,你从中读出了什么? 预设: (1)体会“山一程,水一程” 引导学生体会路程艰难与漫长。 老师听出来了,这里的山一程,水一程不是单单一程,而是——课件出示(山一程,一程,又一程;水一程,一程,又一程。) 这是一段漫长的征程。带着你的体会读一读。 这还是一段艰难的征程!指名读。 谁还想说? 引导学生结合纳兰性德的背景资料(是当朝宰相明珠之子,久居京城,这样的跋山涉水的征程不习惯,格外想家。) 师:你说到纳兰性德的心坎上了,带着你的体会再读上阕。 (2)体会“夜深千帐灯” 师:白天要跋山涉水,夜晚又是怎样的情景呢?谁来继续交流。 引导学生交流:白天他们很累,但是夜深了,他们还睡不着。都在想家,(板书:千帐灯) 你从“千帐灯”里还读出了什么? 引导学生进一步感悟:帐篷多,队伍大,这么多的人都睡不着觉,都在想家。 (评价:你很会读书,能读懂文字背后的意思。)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