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官民协同治理视角下当代中国社会管理的创新与发展

官民协同治理视角下当代中国社会管理的创新与发展

官民协同治理视角下当代中国社会管理的创新与发展
官民协同治理视角下当代中国社会管理的创新与发展

官民协同治理视角下当代中国社会

管理的创新与发展

桑玉成

摘要:官民协同治理代表了政府社会管理的发展取向,它要求政府与国民形成一种合作共事的关系,共同承担对社会公共管理事务的责任。但是,由于国民社会生活知识和素养的匮乏,以及长期以来国民管理主体地位的缺失,使得其对公共利益的期望日益淡化,国民中的不合作、不服从甚至对抗情绪滋长,使政府社会管理压力增大、效率下降、成本上升;传统的政府与国民之间/管理者0和/被管理者0的/两极0态势,严重影响到国民对于政府的认同意识和支持度。这些都反映出我国官民协同治理的社会基础还很薄弱。所以,从官民协同治理的角度看,促进当代中国社会管理的创新,需要加强民主政治建设,完善公民权利体系;政府要切实端正其公共性角色;要培育多元化的社会自治主体,充分发挥其社会管理职能和作用,形成政府和社会良好互动的格局。

关键词:官民协同;主体地位;社会管理;民主政治;社会自治

胡锦涛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社会管理及其创新专题研讨班上强调,要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提高社会管理科学化水平,完善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加强社会管理的法律、体制、能力建设,维护人民群众权益,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保持社会良好秩序,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管理体系,确保社会既充满活力又和谐稳定。1胡锦涛总书记的讲话,对创新社会管理机制,提出了新的要求。笔者试从当代政府治理理论的重要发展取向)))官民协同治理的角度,对推进当代中国社会管理的创新和发展问题,做一探讨。

一、官民协同治理是现代政府治理的发展取向

从政治学的角度看,世界主要国家的政府管理理论和实践,在二战以后经历了一些实质性的转变。二战结束以后的一段时期,甚至一直到20世纪60、70年代,由于一些国家治理战争创伤的需要,政府管理的效率问题被得到足够的重视。如何从经济以及其他社会层面尽快修复战争的创伤,恢复社会及其人民的正常生活秩序,是摆在一些国家面前的主要任务。所以毫无疑问,以尽可能快的时间和速度解决问题,是政府管理的基本取向。然而到20世纪70年代,主要国家上述所要解决的问题基本上得到了解决,经济高速增长,人民基本生活得到了保障。在这种背景下,呼唤传统的价值回归,追求社会的正义和平等,抑制政府的过度作为等等,很快成为学界和政界的普遍共识。

正是基以这样的背景,人们注意到,以政府治理模式的变革、追求善治的政府价值为核心的新公共管

收稿日期:2011-01-06

作者简介:桑玉成,中国政治学会副会长、上海市社科联党组副书记,上海市政治学会会长、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上海200020)。

1胡锦涛:5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健全网上舆论引导机制6,htt p://ne w https://www.wendangku.net/doc/b34362014.html,/c h i na/20110219/103534.sht m,l访问时间2011-3-1。

理理论及其实践,就成为了30多年以来的一种引人注目且富有成效的世界性的政府变革取向。在我国,无论是学术界还是政府部门,对于这样的变革取向也有一些同步的积极回应,并在政府管理的实践中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和尝试。

一般而言,以新公共管理理论为基础的政府治理取向的变革,具有调适政府管理职能、降低政府管理成本、提高政府管理效率、改善政府与社会关系、增强政府适应能力等多方面的目标取向,然而就其实质而言,笔者认为,新公共管理倡导的根本问题,在于通过政府与公民社会关系的根本性变革,以确立一种官民协同治理取向的政府模式。

在传统的政治结构中,有所谓/统治(r u le)0与/被统治(ruled)0之分,相应的,也就有所谓/统治者(r u ler)0和/被统治者(t h e r u led)0的分野。在这样的政治结构中,统治者与被统治者,或者说管理者与被管理者之间,是一种垂直的关系结构,在很多情况下,往往成为官民对立甚至冲突的结构性根源。而所谓官民协同治理的政府管理取向的主要意思是说,在现代政府管理的进程中,政府与国民在形成一种合作共事的关系基础上,改变并尽量拉平那样的垂直关系模式,共同来承担对社会公共管理事务的责任。具体来说,根据新公共管理的基本主张,政府作为执掌社会公共权力的主体,当然承担着管理社会公共事务的主要角色和主要责任,尤其是,政府可以通过其合法使用国家强制力的优越地位,决定社会公共资源的分配、维护社会的公共秩序。但是,政府不能是、也不应是社会公共管理的唯一主体,社会成员的个体或团体如非政府组织等公民自组织甚至包括私营机构等等,都将与政府一起共同承担起管理公共事务,提供公共服务的责任。根据这一主张的逻辑,随着社会的发展特别是随着政治文明的不断演进,社会成员个体及其民间自组织将成为一种主要的发展潮流,国民对于社会的公共责任以及个人对自己决定所承担的后果,将上升为社会选择过程中的主要法则,多元竞争被不断引入公共物品的提供与生产过程中。而另一方面,政府管理职能和权限也不断向地方政府并趋向于向社会转移,政府治理形成了地方治理与公民社会治理相结合的特征和模式。基于这样的变化和发展,所以在现代的政治结构中,人们已经不太倾向于用/统治0和/被统治0等诸如此类的概念,而改用了/Governance(/治理0)0,而且更有人主张用/Good Governance(善治、良政)0。

这种官民协同治理的问题,主要是想致力于凸现国民在国家政治生活中尤其是在社会公共利益和公共责任方面的主体地位。这种治理者与被治理者关系的演变,近乎于管理思想史上的一种理论变迁。早期的科学管理理论具有管理者与被管理者的严格的界限划分,并且将被管理者作所谓/经济人0的假设,即认为被管理者的行为动机就是为了经济的需要,因此,管理者的任务就是如何按照组织目标以及劳动者的驱利动机,通过科学合理的分工制度以及酬金制度等来激发劳动者的工作积极性。后来的行为主义理论纠正了这种偏向,认为人的行为动机不仅仅是他的经济利益,而且还有人际交往、社会尊重、自我成就等方面的需要,即人不仅仅或者说不主要是/经济人0,更重要的是/社会人0。根据这种对于人性的基本判断,所以管理上就强调对于被管理者的人格尊重,如主张营造和谐的人际关系、实行组织内部的民主管理等管理方法。应该说这是对传统管理理论的一种发展。但是,后来以西蒙为代表的决策学派更进一步,认为无论是对被管理者作/经济人0假设还是作/社会人0假设,其实两者都隐含了一种共同的缺陷,即把人作为一个被动的人,作为一个需要/管理0的人以及可以/控制0的人,如果用在政治领域,就是把人仅仅看作是需要/be ru led0的人,需要统治者或者管理者通过各种手段和技巧千方百计将其潜力发挥出来的人,而没有将人提高到一个主动的地位,提高到一个主人的地位。因此,西蒙等人主张在管理中应该对人作/管理人0或者/决策人0的假设,既是说,在一个组织体系中,尽管不同的人处于不同的职位上,但是所有的人都是管理的主体或者说决策的主体而不是管理或者决策的客体,都需要对组织的目标承担管理的责任。

社会政治结构或者说政府治理模式变革的问题与上述一般管理的问题极为相似。在传统的政府管理中,人民处于被统治、被管理、被管制的地位,政府是统治、管理、管制的主体而且是唯一的主体。政府与人民是一种统治与被统治、管理与被管理、管制与被管制的关系。长此以往,人民就始终只能具有一种消极被动的意识,除了自己切身的利益之外,其余的概不关心。人民缺乏公共利益的概念,缺乏对于公共事务的责任。正如古希腊思想家亚里士多德所指出的那样:/凡是属于最多数人的公共事物常常是最少受人照顾的事物,人们关怀着自己的所有,而忽视公共的事物;对于公共的一切,他至多只留心到其中对他个人多少有些相关的事物。01当社会成员普遍不关心公共事物或者公共事务以及淡化公共责任时,政府与国民之

1亚里士多德:5政治学6,北京:商务印书馆,1965年,第48页。

官民协同治理视角下当代中国社会管理的创新与发展

间就缺乏一种合作共事的基础和机制,因而政府管理的难度就相对较大,管理成本也就相对较高。

在官民协同治理的条件下,情况就完全不同。这时候,尽管政府依然是社会公共管理功能和责任的承担者,但是由于政府与国民形成了一种良好的合作关系,所以国民也在很多情况下以公共管理主体的身份出现,关心公共利益,承担公共责任。譬如说,在这样的一种政府治理模式下,社会的绝大多数国民已经意识到,公共秩序是整个社会从而是他们大家的事情而不仅仅是政府的事情,社会公共秩序的建立和维系不仅有助于社会、他人,而且事实上也有助于自己,因而也是自己的份内之事。在这种情况下,社会成员的绝大多数都能够自觉地维系公共秩序,都能够切实负起对于公共秩序的责任,由此,相对而言,政府管理的效率就会大大提高,管理的成本也随之大大降低。

二、努力营造官民协同治理的社会基础

从我国政治生活和政府管理的实践来看,一个非常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是如何努力建立官民协同治理的社会基础问题。在我国的政治实践中,有这样一些与官民协同治理取向有关的问题,是非常值得我们注意的,这些问题也反映出我国官民协同治理的社会基础还比较薄弱:

第一,由于缺乏直接参与乃至主导社会公共生活的实践,造成了很多国民关于社会生活知识和素养的匮乏,这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到了国家的政治发展和社会发展。良好社会生活的构造需要其参与者的知识和素养,而这种知识和素养又应该是在长期的社会生活和社会环境中逐步养成的,如果缺乏一定社会的公共生活实践,国民就无法养成一定的社会知识和素养。譬如说,近年来的很多事例表明,相当一部分国民还不清楚如何通过规范的渠道来表达他们的利益,不知道如何通过有序的政治参与来影响单位的、地方的以及国家的决策过程或者既定政策,因此当发生了一些利益矛盾时,一些人往往通过非规范的途径表达利益和诉求,从而使政府增加了许多不必要的管理负荷。

第二,国民对于社会公共利益的期望日益淡化,从而使得其关心公共事务的热情也在降低。个人利益和公共利益是两种不同的利益,但是两者又存在着相互影响、相互渗透的关系:个人利益存在于公共利益之中,公共利益可以分解为许许多多的个人利益;离开了公共利益,个人利益也有可能得不到实现;没有了许许多多人的个人利益,公共利益也建立不起来。譬如,即使拿非常抽象的事例来说,安全的社会环境、良好的社会风尚和道德秩序就是一种公共利益,但是同时也是个人利益之所在,因为每一个人都生活在这种社会风尚和道德秩序之中,享受到这种社会风尚和道德秩序所能带来的便利和好处。但是由于长期以来我国国民很少能够以主体的地位参与社会生活和社会秩序的构建,所以使得其对于公共利益的期望日益淡化,譬如说很多人甚至不指望社会风尚和道德秩序能够给自己带来便利和好处,由此也严重影响到其参与这种社会风尚和道德秩序建设的积极性和热情。

第三,国民对于公共责任的忽视,使政府管理的责任日益强化、政府官员的压力日益增大。传统的政府管理模式倾向于将国民置于被统治、被管理的角色地位,这至今一直影响到我国的政府管理。在这种模式下,国民自然缺乏对于公共事务的责任,对任何所谓公共的事务均有可能采取/事不关己、高高挂起0的态度。以一些生活中的小事为例或许就能说明这样的问题:由于缺乏公共责任的观念,所以某人能够将其自己的住宅打扫得一尘不染,但却很有可能将一包垃圾随手仍到窗外;某人能够将其座驾保持得干干净净,但却很有可能会在行车的路上随手往窗外扔出一些果壳纸屑,如此等等。与此相对应,政府及其官员的管理责任却日益强化,并且日益受到来自社会的种种压力,稍有管理上的疏漏或者不当,就会受到社会的质疑。

第四,国民中的不合作、不服从甚至对抗情绪逐步滋长,从而使政府管理出现了压力增大、效率下降但成本上升的趋势。由于国民不是或者不能成为社会公共管理的主体,所以往往以一种消极的、不合作的态度对待政府的公共管理,特别是当着自己的个人利益受到影响的时候,这种不合作现象就更为明显。近年我国出现的一些倾向性问题尤其需要引起高度重视,即有所谓/无直接利益相关者0在一些场合也会采取不合作、不服从甚至对抗的态度的情况。例如,在当今世界的绝大多数国家和地区,最能体现公共秩序以及公共利益的现代交通文明已经建立起来,因而用来治理交通秩序的投入就呈相对下降趋势,所以我们在很多国家和地区一般很少见到用交通警察在路口维持交通秩序的情况。这就是说,在所有国民都能够与政府合作,按照交通信号系统以及一般道德规范作出行为时,政府用于交通警力的投入即可节省下来。然而我们的情况还非常严峻:随着机动车的大幅度增长,当然更为确切地说应该是随着国民的不合作情绪的

逐步滋长,交通秩序的问题日益成为政府管理的难点和重点。为治理交通秩序,政府目前所能采取的主要举措似乎就是增加警力的投入,包括一些地方在警力有限的情况下配备交通协管员、协管员不够再动员社会志愿者的做法。这既说明了政府管理效率方面存在的问题,也表明了政府管理成本增长的事实。

第五,政府与国民的/两极0态势,严重影响到国民对于政府的认同意识和支持度。由于传统政府管理模式的影响,政府与国民始终处于统治者与被统治者、管理者与被管理者的这样一种垂直关系状态之中,这样的/两极0分野显然不利于确立国民对于政府认同感的社会基础,同时也必然使得政府及其官员往往成为社会矛盾的焦点。这正如上述所及关于管理理念的变革一样,多少年来,尽管我们各级政府及其官员也非常重视公众的需要,无论是经济生活的需要还是其他精神生活的需要,而且事实上也确实给人民的生活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是由于未能解决其/管理人0的角色地位问题,所以人民生活的改善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认同意识和支持度的问题。在某种程序上甚至恰恰相反,逻辑的以及历史的经验似乎都得出了同样的结论,即在那种/两极0态势下,人民的经济生活以及其他方面的生活越是得到满足,政府及其官员的被认同和被支持度就越是受到挑战。

可以认为,上述种种问题之所以存在的一个根本原因,正是在于官民协同治理的基础还没有建立起来,官民协同治理的程度还比较低。因此,确立官民协同治理的理念、探讨官民协同治理模式的实现条件,对于推进我国的政府发展和社会发展,都将带来积极的意义。同时也必须指出,正是上述种种现状和问题的存在,一方面可以提高我们对于确立官民协同治理的政府理念的必要性和重要性的认识,另一方面也可以使我们充分估计到实现政府变革所面临的难度。

三、从官民协同治理角度创新社会管理应做好的几项工作

胡锦涛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社会管理及其创新专题研讨班上讲话中,提出要/完善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0,其中一个重要的内容,就是要从官民协同治理的角度,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这对于推进官民协同治理的发展,创新社会管理机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社会管理问题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这种复杂性首先来源于/社会0这个概念的复杂多变性。由于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不同的社会体制下,人们对于社会内涵的理解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因此,社会管理是一个动态的复合概念,它随着社会的发展变迁过程而不断得到调整。20世纪50年代以后,随着社会工业化态势的加速推进,西方国家的一些学者对社会现代化过程中经济增长与社会发展之间的关系做了更为全面深刻的阐述,试图重新定义以往的理性主义经济发展观,将人自身的发展和完善、社会的公正与平等以及和谐的生态和人文环境等作为人类努力的目标和规范的尺度。同时,现实社会的异质性、离散性和复杂性程度随着现代化发展的深入而不断提升,需要有效的社会规制来维持社会的正常运转。在这种情况下,政府通过培育多元的社会治理主体,利用灵活多样的社会规制工具,编织社会良好运行的无形之网,就成了政府作为的一般取向。20世纪70年代以后,社会管理与社会规制成为流行概念,这个概念主要是指国家为提高经济效率和社会公平最大化而干预社会生活的系统化以及全面性社会管理机制与管理技术的总和。1温家宝总理曾经就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政府职能作过一个阐述,他指出:社会管理就是通过制定社会政策和法规,依法管理和规范社会组织、社会事务,化解社会矛盾,调节收入分配,维护社会公正、社会秩序和社会稳定。o因此,笔者认为,政府社会管理就是指政府通过法制化的手段,结合社会组织和其它管理主体,化解社会冲突,应对社会危机,推进社会自治,促进社会公平与正义,维护社会秩序与和谐的管理活动。

从官民协同治理的角度看,当代中国社会管理的创新,有以下三方面的基础性工作:

第一,加强民主政治建设,完善公民权利体系,为官民协同治理,创新社会管理创造前提和基础。通过前文对官民协同治理取向的分析可以看出,它以民主政治的发展为必要条件。也就是说,官民协同治理的政府管理模式反映了当代民主政治的最新发展,是现代政治文明进程的重要表现。因为民主政治正是强调所有国民对于公共事务的/主人翁0地位,保障国民对于社会公共事务管理的权利。国民对于公共事务的责任以其对于公共事务的权利为基础。国民对于公共事务的责任与权利是相辅相成的两个方面,责任

1o陈振明、李德国、蔡晶晶:5政府社会管理职能的概念辨析6,5东南学术62005年第3期。

温家宝:5提高认识统一思想牢固树立和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6,5人民日报62004年3月1日,第1版。

以权利为基础,权利以责任为条件。但是在实际的社会管理中,要能够使国民负起对于公共事务的责任,首先要赋予其必要的权利。在没有权利或者权利不充分的情况下,责任就无从谈起。从这一点也可以进一步说明,官民协同治理的取向确实反映了民主政治的发展。

所以,从协同治理的角度,我们应该不断扩大公民有序政治参与,实现公民对于社会公共事务管理的权利。中国共产党十六大指出:/健全民主制度,丰富民主形式,扩大公民有序的政治参与,保证人民依法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享有广泛的权利和自由,尊重和保障人权。01在扩大公民有序政治参与上,有两个方面工作要做:其一,扩大公民有序政治参与的渠道。目前,我国政治参与的渠道还比较有限。这里所说的/有限0有两层涵义:一是公众可用以表达利益诉求的合法的、制度化的渠道为数不多;二是公众通过这为数不多的渠道进行利益表达,信息传递不顺畅,对公共决策所产生的影响非常有限。o所以,我们应该进一步健全完善我国的政治制度,不断扩大公民政治参与的途径、方式,并使之制度化、法律化。其二,教育公民以合法的途径,理性地进行政治参与。公民政治参与要以我国经济、政治、文化发展所能提供的现实可能为前提,以现行的法律法规为依据,以尊重公共利益和他人利益为要求,通过合法的途径进行。

同时,要不断扩大公民权利,使公民承担起对公共事务的责任。我们应该对保障公共利益、公民利益的一些公民基本权利明确规定或者具体化。从官民协同治理促进社会管理创新的角度,尤其是要通过立法确定公民对公共权力主体的选择权、批评权、监督权、罢免权,拥有对公共权力的知情权;同时,还要根据社会发展带来的公民权利需求的不断增长,不断扩大公民权利保障的范围。总之,通过加强公民权利的立法工作,为其承担公共责任,参与社会治理奠定良好的基础。

第二,政府要切实按照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进一步端正其角色定位,以其公共性的角色,积极承担起社会管理的职责。官民协同治理的治理模式,体现了作为治理主体的政府和普通民众之间以服务合作为原则的平等关系。在官民协同治理的治理模式下,/国家不再是一种发布命令的主权权力。它是由一群个人组成的机构,这些个人必须使用他们所拥有的权力来服务于公众需要。公共服务是现代国家的基础。,,政府控制的权力如今不再是一项权利,而纯粹是一项采取行动的权力。,,掌权者不能合法地要求服从,除非他们以履行某些职责作为回报,并且只能在他们履行这些职责的范围内要求人们服从。0?在这里,政府的权力成为履行其公共服务社会职能一种手段,其根本目的在于服务并满足公众的需求。这是政府履行社会管理职责必须首先要树立的思想认识。在此基础上,政府应该按照正义的原则和要求,在政策、制度、法规的制定、实施等方面,担负起维护、提供社会正义的使命,使公平和正义成为社会管理的价值支撑。政府社会管理职能的发挥,要实现三方面的转变:其一,从权利政府转变为责任政府,树立/有权必有责、用权受监督、侵权应赔偿0的责任理念,履行好维护公共利益的职责;其二,从暗箱型政府转变为阳光型政府。要切实实行政务公开,切实保障公众对公共政策的参与权、知情权、监督权。其三,从/管理0型政府转变为服务型政府。从官民协同治理角度看政府的社会管理工作,政府的主要职责是为社会提供公共物品和服务。这就要求政府增强和改进其服务意识和服务水平,倾听公众的意见,努力满足他们的各种需求。政府只有树立这种服务理念并充分践行它所承担的公共服务义务,才能够获得公众的认同。

第三,培育多元化的社会自治主体,营造公民社会发育的良好环境,使社会的自主和自治能力得以加强,从而形成政府和社会良好互动的格局。/与非团体成员相比,团体成员可能认为他更有资格作一个公民,更为积极的参与政治活动,更了解和关心政治0,/最为突出的发现是,(社团的)任何成员,消极的成员或非政治性团体的成员,对政治能力都有影响,即使个人不认为成员身份与政治有关,即使这个身份并不牵涉到他的积极参与,也会导致他的民主制度下较有能力的公民身份。0?可见,社会自治组织对于提高公众的民主法治意识,实现官民协同治理,促进社会管理创新,具有重要的意义。培育多元化的社会自治主体,需要做好如下方面工作:

首先,完善现有的社会自治组织。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社会自治组织有了长足的发展,但是目前依然存在自主性不足、能力不足、制度供给不足等问题,从而限制了其民主功能的发挥。自主性不足主要表

官民协同治理视角下当代中国社会管理的创新与发展

1o??江泽民:5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6,5人民日报62002-11-9。

潘秀珍:5利益集团参与我国公共政策制定过程的困境6,5新疆社科论坛62006年第2期。

狄骥:5公法的变迁#法律与国家6,郑戈、冷静译,沈阳:辽海出版社、春风文艺出版社,1999年,第47页。阿尔蒙德、维巴:5公民文化)))五个国家的政治态度和民主制6,北京:华夏出版社,1989年,第353页。

现为对政府有过重的依赖性,从而影响其自主自律性、民主参与性功能的充分发挥;能力不足表现在动员社会资源、政治资源、国家资源、志愿者资源的能力不理想,难以有效地组织社会力量从事社会活动,实现其目的和宗旨。制度供给不足,主要是社会自治组织活动缺乏制度化、法制化轨道,使得其与政府、党组织、与社会之间的权利义务缺乏明确的法律规定,自身的权益、业务活动、组织管理等缺乏轨制和保障。1上述问题,对社会自治组织发挥其应有的社会管理职能构成了一定制约,必须引起重视,并予以针对性解决。

其次,为了促进社会管理创新,实现官民共治,我们应该适应我国社会多元化发展的趋势,积极支持公众建立新的社会自治组织,并从政策和法律上加以引导,规范其发展,使之真正成为各阶层公众参与社会治理的有效渠道。

再次,政府和社会自治组织各自发挥相应作用,形成社会管理的良好的互动格局。一方面,政府应该退出某些社会领域,让社会组织在其中充分发挥治理作用。要/坚决把政府不该管的事交给企业、市场和社会组织,充分发挥社会团体、行业协会、商会和中介机构的作用。在继续抓好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的同时,更加注重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把财力物力等公共资源更多地向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倾斜,把领导精力更多地放在促进社会事业发展和建设和谐社会上。0o另一方面,充分发挥社会自治组织的社会管理职能。社会自治组织既能自下而上地反映群众的各种诉求,又能自上而下输送政府的要求。对政府而言,与合法的社会自治组织进行交流沟通,更有利于掌握和了解民众的意愿,而且其效率要大于同千差万别的个人之间的沟通。所以,政府应该高度重视社会组织的利益表达、利益协调和利益平衡功能,充分发挥社会自治组织在提供服务、反映诉求、规范行为方面的作用。政府在重大公共政策制定过程中,要尽可能将相关社会自治组织吸纳进来,认真听取他们的意见和建议。这样既增加政策的透明度,又有利于使这一公共政策获得相应领域公众的认可和支持。

Innovation and D evelop m ent of Conte m porary SocialM anage m ent in China:Fro m the P ers pective of Govern m ent and P rivate Collaborative Governance

SANG Yu-cheng

(Shanghai Federati o n of Socia l Sciences,Shangha i200020,P.R.Ch i n a)

Abst ract:Gover nm en t and pri v ate co llaborati v e gover nance stands for the direction of the developm ent of soc ial m anage m ent.It requires that the gover nm ent and the pri v ate for m a cooperative relati o nship to jo i n tly shou l d er the responsi b ilities ofm anaging social pub lic a ffairs.H o w ever,the insufficiency i n kno w ledge of soc ial life on the part of t h e pri v ate entails the unnecessary m anage m ent burdens on the part of t h e govern m en.t A t the sa m e ti m e,the den ial o f the m anage m ent ro le of the private under m i n es t h e expectati o ns of public i n terest o f the private and nur-tured noncooperation and nonco m pliance a m ong the private,w hich event u a lly increased the pressure,cost and in-efficiency i n soc i a lm anage m en t by the gover nm en.t A t presen,t the governm ent as the m anager and the pri v ate as t h ose being m anaged stand at t w o opposite poles,w h i c h seriously da m ages t h e private.s support for the govern-m ent.A ll this po i n ts to the w eak soc ial basis f o r co llaborati v e gover nance in today.s China.Fr o m the perspecti v e of gover nm ent and pri v ate co llaborati v e gover nance,it is necessary to vigor ously pro m ote politica l de m ocracy and i m pr ove ci v il right syste m so as to push f o r w ard innovation i n conte m porary socialm anage m en.t A t the sa m e ti m e, t h e gover nm ent should c learly defi n e its role of public serv ice.I n additi o n,it is i m portant to nurture pluralistic entities of soc ial autono m y,to g ive full play to their functions of soc ialm anage m ent and bu il d up effective interac-ti o n bet w een the gover nm en t and the private.

K ey w ords:gover nm ent and pri v ate co llaborative governm en;t do m i n ant position;social m anage m en;t po litical de m ocracy;socia l autono m y

[责任编辑:李春明]

1o马长山:5法治的社会根基6,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第232-234页。

温家宝:52005年政府工作报告6,h ttp://https://www.wendangku.net/doc/b34362014.html,/test/2006-02/16/con tent_201218.h t m,访问日期:2010-10-25。

推进社会管理创新工作方案

推进社会管理创新 工作方案

推进社会管理创新工作方案 社会管理创新是提升社会建设效能、效率的重要途径,是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必然要求,是新形势下加快科学发展的重大课题。为推进城西街道办事处社会管理创新,根据平发()33号文件《中共平遥县委、县政府推进社会管理创新工作实施方案》的精神,结合我街道办的实际,特制定本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社会管理体系为目标,高举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伟大旗帜,按照“最大限度激发社会活力、最大限度增加和谐因素、最大限度减少不和谐因素”的总要求,根据县委、县政府关于推进社会管理创新工作的安排部署,围绕“旅游名城”这一特色,进一步创新社会服务理念,提高社会管理能力和水平,促进社会管理科学、高效,为平遥的经济社会转型跨越发展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 二、工作目标和任务 以项目建设为统领,按照科学化、系统化、规范化要求,经过网格建设、平台建设、体系建设、制度建设,全面推进古城社会管理创新。在现有条件下,充分运用现代信息网络技术,经过整合资源、协同工作,实现无缝隙、无盲点的政民互动的管理模式,创立既充满活力又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 三、创新举措及职责分工

贯彻中央和省市精神,按照县政府的安排部署,结合我街办实际,以“三级网格”承载、“五大致系”建设为主要抓手,综合施措,突出重点,全面推进社会管理创新工作。 (一)“三级网格”承载。由街办牵头负责,各社区居委会、各有关单位具体组织实施,全面推行“三级网格化”管理模式。 1、一级网格。即街办级网格。组建成立社会管理服务中心。主要对“三级网格”建设及运行提出指导性意见,对重大事项进行综合协调、办理和处理,对系统进行升级维护,对下级网格进行考核、评估、监督与管理,做好与县级网格的对接工作。 2、二级网格。即社区居委会网格。每个社区居委会为一个网格,共6个网格。各社区居委会主任为该区域网格建设的第一责任人,根据工作需要,配备相应的工作人员,具体负责本区域网格化管理的指导、监督和考评等日常工作。 3、三级网格。即基础网格。按照“网格区划、整体覆盖、精细管理”的原则,以社区居委会所辖范围为基础,综合地理布局、道路走向、工作量等因素划分基础网格。按照户数300-500户、人口1000-1500人左右设置。基础网格边界必须明确,确保不遗漏、不交叉。 (二)“五大致系”建设。经过五大致系建设,全面推进11项重点工作。 1、推进基层组织建设创新

社会管理创新视阈下刑释人员社会保护的创新与完善

社会管理创新视阈下刑释人员社会保护的创新与完善[摘要]社会管理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中社会建设的重要组成 部分,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是全党全社会的共同责任和任务。对刑释解教人员的管理和服务,是司法行政机关强化工作职能,维护和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实现社会管理创新的一个重要基点。刑释人员的社会保护,是社会管理的一项重要工作。在创新社会管理的视阈下,研究和探索刑释人员社会保护的创新与发展,对于最大限度地增加社会和谐因素,最大限度地减少社会不和谐因素,预防和减少重新犯罪,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刑释人员;特殊人群;管理;创新 2011年2月19日,胡锦涛同志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社会管理及其创新专题研讨班开班式的讲话为社会管理创新指明了方向,他提出:社会管理的基本任务包括协调社会关系、规范社会行为、解决社会问题、化解社会矛盾、促进社会公正、应对社会风险、保持社会稳定等。[1]在社会管理创新的时代背景下,如何加强和创新刑释人员的社会保护工作,完善对刑释人员进行管理和服务,成为创新社会管理的一个重要课题。 一、社会管理创新视阈下刑释人员社会保护工作的意义 所谓社会保护,是指国家以立法和行政措施对社会弱势群体给予相应的帮助,保障其基本生活需要的一种社会救济福利制度。[2]目的在于向弱势群体提供充分的服务和保障,帮助其消除自卑心理,建立康复教育制度,促进社会健康和谐的发展。虽然弱势群体的定义很少包括刑释人员,但是,由于长期监禁生活使刑释人员与社会脱节,在激烈的社会竞争中,处在一个比较弱势的地位,极易成为社会不稳定、不和谐因素。而加强对刑释人员社会保护的创新与发展对于预防和减少重新犯罪具有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 (一)对刑释人员进行社会保护,有利于预防和减少刑释人员重新犯罪 释放是监狱对罪犯执行刑罚的最后一道环节,也是罪犯被人民法院所判处的监禁刑罚已经执行完毕的一个标志。而刑释人员的社会保护与释放紧密相连,是刑事执行工作的延伸。它们共同构成了保护人权,预防重新犯罪,维护社会长治久安的一个系统工程。刑释人员社会保护工作在社会管理创新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其本身就是社会管理的重要方面,目的是通过社会保护工作,力争使大多数刑释人员增强改过自新的信念,在就业、教育和社会救济等方面不受歧视,实现有家可居,有业可就。对有重新犯罪倾向的刑释人员进行帮助教育,落实重新犯罪的预防措施,这样才能使他们很好地再社会化,从根本上防范他们重新犯罪。这种预防的方式和手段建立在对他们合法利益的保护和必要的援助上。 (二)对刑释人员进行社会保护,是人道主义的体现

社会管理创新的可行性路径探索

社会管理创新的可行性路径探索 摘要: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市场化经济体制也需要进行一定的完善,这就要求现代化管理要进行创新,以便在激烈的社会竞争中寻求更大的发展空间与生存空间。本文对当前社会管理以及社会管理创新面临的挑战展开进一步讨论,尤其是对社会管理存在的问题和发展机遇提出了可行性的创新路径。只有这样,才能有效保证我国现代社会快速、稳定和健康的发展。本文主要对当前社会管理存在的问题和挑战进行了解析,对基层的社会管理创新实践进行了概括,对社会管理创新的可行性路径进行了剖析。 关键词:社会管理;社会结构转型;体制转轨 一、我国社会管理创新的时代背景 社会管理从“社会”诞生之日就已经出现。社会管理是在特定的文化背景和社会发展阶段形成的,主要目的是为了维护社会秩序,从而能够正常协调与规范社会组织、社会关系以及社会行为。所以,对社会管理进行创新是需要着实本土的。它需要结合本国国情和本地区的社会发展的实际情况,以及在充分了解该地区的文化背景之后才能够予以展开。 我国的社会管理创新需要坚持走以政府为主导,社会各界共同参与和持续发展的中国特色道路,同时也要结合现实经济社会的发展实际,还要充分考虑到长远的社会发展。因此,今年党和国家重新进一步对加强社会管理、创新社会管理进行了重要的研究部署。我国目前既面临各种发展机遇,又在社会矛盾的凸显期、经济体制上产生了重大变革以适应当前经济模式的需要。而社会结构的重大调整,是为了更好地促进经济快速的发展。这些变化给利益格局、思想观念都带来了重要的影响。当前的社会管理必须进行相应的变革,以适应社会的发展。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也成为了党和国家的战略性问题,这也是我们实行小康社会建设、进行中华民族复兴道路必须面临的问题。 二、社会管理面临的问题及挑战 社会管理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主要组成部分,在新中国成立至今,党和国家都保持着高度重视。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经济已经取得了翻天覆地的发展,社会结构的变化、经济体制的变革、利益结构的调整以及思想观念的改变,让我国在社会管理方面都面临很多的问题和新情况,而我国的社会管理在诸多地方也存在着缺漏,如管理手段、管理方法、管理体制和管理机制等。 (一)农业和工业的发展带来的挑战 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现代化任务艰巨,既要进行发达国家工业革命之后的进程,又要参与当前的现代化,包括由于新技术革命推动迅速发展的后现代化。与传统现代化相比,信息现代化的社会机构转型面临着更大的挑战,这主要是因为

深入推进社会管理创新

深入推进社会管理创新 为区域发展创造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 区政协城乡建设、社会法制委员会 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将注重和加强社会建设、创新社会管理,促进社会和谐稳定作为重要内容写进“十二五”规划建议。按照这一要求,我们必须从全局和战略的高度,充分认识深入推进社会管理创新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更加自觉地做好社会管理的各项工作,积极应对转型发展带来的重大机遇和挑战,为区域发展创造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 一、当前我区社会管理的现状 今年以来,全区经济建设继续保持健康快速发展的态势,社会总体和谐稳定。但随着经济体制、社会结构、利益格局以及人们思想观念的深刻变化,社会管理与经济社会发展不相适应的矛盾和问题日益显现。 一是影响稳定的维权群体时有上访。据排查,我区目前有涉军群体、政改企人员、农村电影放映员、农村兽医、退职村干部、三峡库区移民以及因征地拆迁、企业改制等引起的失房、失地、失业、失利人员近10类维权群体。这些群体和人员为解决问题,经常集访闹访,少数上访群体为达到目的,采取封堵政府大门、堵塞交通要道等过激行为,向党委、政府施压,成为影响社会稳定的重要因素。 二是各类社会矛盾纠纷亟待化解。因征地拆迁、劳资纠纷、企业经营等民生问题引发的不稳定因素尤为突出。因征地拆迁安置问题到市、区两级集体上访,以及进京赴省越级个访多批次发生。还有通过省委书记、省长信箱和市委书记、市长信箱信访投诉。此类事件突发性强、组织化程度高,历史问题与现实问题、合理因素与无理要求相互交织,给处置工作带来难度,稍有不慎就会酿成较大事端,直接危及社会政治稳定。 三是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合力不够。人口信息输入不及时,鲜活度差,综合配套措施不多,表现为相关部门之间的信息沟通不够,未能形成合力,重复劳动多,资源浪费大,信息共享率低,尚未真正形成党委、政府统一领导,各部门齐抓共管,全社会共同参与的综合治理格局。在出租房屋管理中尚未完全达到“人户一致”的要求,仍然存在“死角”,一些流动人员抱团结伙,成为新的治安“乱点”。同时,对暂住人口和旅馆住宿人员信息的采集分析不能常态化,高危人群管控措施不配套,以致管理效果不理想。 四是特殊人群管理帮教有待加强。对社区矫正对象、吸毒人员、法轮功邪教重点对象等特殊群体,如果管理不好,极易引发犯罪。而目前对这些高危人群缺乏有效的帮教管控机制,相关的政策措施落实还不到位,缺少职业培训,就业困难,导致他们不能很好地融入社会。 五是社会治安形势不容麻痹。近期盗窃机动车、电瓶车、自行车以及农村家禽家畜等案件发生多起。此外,网络媒体发展带来新的挑战,电脑、手机等新兴媒介的普及,被一些别有用心的人员、甚至是敌对势力、敌对分子利用,进行炒作,攻击党和政府,变相施加压力,企图制造混乱,给管理工作带来新挑战。 六是公共安全隐患依然存在。我区涉爆涉毒单位较多,危险物品存储使用量大,而目前在危险物品管理使用中漏洞较多,少数单位安全生产的责任意识不强,安全生产措施不落实,安全隐患依然存在。消防形势总体平稳,但火灾时有发生。在交通安全管理方面,随着人流、车流、物流大量增加,交通事故呈上升趋势。 二、关于加强社会管理的建议 加强社会管理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提升社会管理水平,必须在工作思路、工作举措、工作机制等方面寻求新突破。 1.要树立社会管理新理念。一是社会化的理念。要依托新的社会组织和基层组织等管

多举措助推社会管理创新工作

多举措助推社会管理创新工作 四川省南溪县针对经济发展和城市建设过程中所遇到的新问题,把社会管理创新综合试点工作放在突出位置来抓,坚持“项目、效益、品牌”理念,积极创新工作方式,提高社会管理科学化水平,为推进全县“跨越提升”创造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 优化服务,开展城市社区管理创新试点工作。南溪县在南山、金鸿、西门、紫云四个社区分别建立社区工作站。工作站在社区党组织的领导下,实行“一站式”服务,建立“一岗多人”、“一人多职”的管理模式,实行日常工作与专项工作分工协作,重点工作与突发事件整体联动的工作机制。进一步简化居民办事程序,提高服务效率,充分发挥社区自治作用。通过建立一只专职社区工作者队伍,整合社区内组织功能和资源,开展社区行政管理和服务工作,保证社区居民的诉求有专人受理和服务,保证政府工作有专人落实,形成行政管理、民主自治和市场运作相结合的社区工作运行机制。社区工作站承接政府下达的各类行政事务,承办政府及相关部门在社区的有关工作,与居委会各司其职,互相配合,共同构成社区工作新格局。 整合资源,建立“五位一体”工作中心。针对目前县、乡两级综治、维稳、群工(信访)、防邪、“大调解”工作,存在人少事多、工作多头重复交叉、资源配置不科学、工作效率不高、重复劳动等问题,南溪县在县、乡两级构建了“五位一体”工作机制,构建大综治、大维稳、大信访、大调解工作格局。实行“四个一”的运作方式,一个窗口服务群众、一个平台受理反馈、一个流程调解到底、一个机制考核落实。建立“五联”机制,即社会治安联合防控、矛盾纠纷联合调解、重点工作联勤联动、突出问题联合治理、基层平安联合创建。今年3月,宜宾市大维稳工作现场会在南溪召开,“五位一体”南溪模式在全市推广。 抓住重点,加强特殊人群服务管理工作。创新方式,加强刑释解教人员服务管理。大力推进安置帮教志愿者协会建设,动员更多的退休干部、教师等社会热心人士以及企事业单位参与到安置帮教工作中。在2010年3月于宜宾监狱举行的南溪县社会帮教启动仪式上,长城建司、鑫宇房产、洪州建材等企业分别与市内宜宾监狱、南溪监狱、汉王山监狱、川南监狱签订了帮教协议,并与3名即将刑满释放人员签订了用工协议。同时努力促进安置帮教工作向监所延伸,县安帮办、安帮协会每年组织安帮协会、安帮领导小组成员单位、律师、法律工作者以及服刑人员家属深入到市内各监所,对南溪籍服刑人员进行慰问,勉励他们认真改造,早日回归社会。 突出服务,加强流动人口和出租房屋的管理。南溪县以加强服务为抓手,努力为流动人口营造一个安居乐业的社会环境。一是大力推进信息化管理,加强走访排查,实现基本信息清、现实表现清和动态清的“三清”。全面收集、录入出租房屋和暂住人口的信息,落实“全面登记、动态掌握、重点跟踪”的管控措施,对暂住人口做到“不漏登、不漏管、不失查、不失控”。二是加大与计生、工商、税务、房管、安监、消防等部门的沟通协调,建立了资源共享、协同配合、齐抓共管、行之有效的运作机制。三是实现管理动态化。以社区民警为主体,充分调动企事业单位、居委会干部以及房东业主的作用,形成“五位一体”的流动人口管理网络,全面建立出租房屋和流动人口的即时管理模式,努力实现流动人口管理工作“情况清楚、动态管控、即时发现、精确打防”。 全面提升,大力推进“数字南溪”建设。为实现打造“创业南溪、平安南溪、和谐南溪、

关于社会组织管理工作创新的做法与思考-精选模板

关于社会组织管理工作创新的做法与思考 关于社会组织管理工作创新的做法与思考 一、全市社会组织基本情况: 目前,市共有社会组织323个,其中注册登记的社会团体178个,民办非单位135个,基金会10个。 在社会团体中有行业性社团32个、专业性社团93个、学术性社团41个、联合性社团个;在社会团体四种类型中专业性社团所占比重最大,如4月30日成立的市社会工作者协会就是一个专业性的社会团体。 民办非单位中有教育类45个、卫生类5个、文化类1个、科技类4个、体育类11个、劳动类9个、民政(社区)类45个、其他类15个。其中,教育领域的民办非所占比重最大。 在10个基金会中,村一级组织成立的基金会有5个,分别为李巷益民基金会、闸上慈善基金会、农联爱心基金会、巨桥惠民基金会、韩山福民基金会。这些基金会在安老、慈孤、济困、赈灾,及兴建、改造公益和慈善设施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我市在村级举办基金会开创了全国村办基金会的先河,得到了民政部、省民政厅有关领导的高度肯定。 二、目前我市社会组织管理工作主要做法 (一)依法登记。首先是加强政策法规宣传。使申报人了解法律、法规和《社会组织登记管理办事指南》;其次是热情予以指导服务。对应提交的申请书、章程、经费管理办法、领导机构名单、会员名单、住所证明等有关文本提供样本资料,并给予热情指导;三是主动沟通协调。主要是与社会组织和业务主管部门,主动进行沟通、协调,结合场所、办公条件的现场考察,指导社团、业务主管部门开好成立大会等等;四是规范登记程序。如行业性社团严格按三脱钩要求办理等。由于在社会组织依法登记时政策法规宣传到位、办事程序公开公正、审批时与业务主管部门共同把关,因而为社会组织规范化管理打下了扎实的基础。 (二)监督管理。一是精心组织。年检前制订了周密细致的方案,并专门下发了《通知》,明确年检范围、时间、内容、方法和要求。二是突出重点。年检时,严格把关,做到合格一个通过一个,对暂时无法达到要求的社会组织,出具整改通知书,规定时间,限期整改。对一些因各种原因造成活动不正常、经费难落实的重点社团,多次上门会同业务主管部门一起协调、沟通解决办法。三是形式多样。本着先易后难的原则,采用现场办公、专题会议、个别协商、电话督办、登门催办等多种形式进行年检。例如:对科协主管的26个社团分农业、工

社会工作角色与社会管理创新研究

社会工作角色与社会管理创新研究 【摘要】目前,提高社会自治与自我服务能力已成为当代社会管理发展的一大趋势。社会工作以助人为宗旨,运用社会工作专业知识、技能和方法满足社会需要和解决社会问题,能够成为现代社会和谐稳定发展的社会管理创新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此,笔者对社会工作在我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所需的社会管理创新中担当的角色功能进行了六个方面的探究。 【关键词】社会工作;社会管理创新;角色功能 如何有效改善民生、化解“风险”,成为加强社会建设、创新社会管理的一个新课题。社会工作从2006年十六届六中全会后实质性地推动以来,—直被认为是解决社会问题、增进社会和谐的重要手段,是推动社会建设、促进社会管理创新的一种新思路。上海从2003年起在预防和减少犯罪领域全面引进社会工作,成立新航、自强、阳光三大社团,有效地把社会管理服务体系的关口前移,推动犯罪预防工作向新公共管理转变。2007年以来,深圳、广州、东莞、佛山等地对社会工作的全面探索和引进,使得社会建设大踏步前行。概括来看,在我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所需的社会管理创新中,社会工作主要担当着以下的独特角色和功能。 1 社会工作是社会管理创新的推动者,发展社会工作有利于转变政府职能,完善社会管理创新体制 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使诸多社会矛盾和问题在相对较短的时间里集中表现出来。比如,因违法征地拆迁、医患纠纷、食品药品安全问题等引发的矛盾明显增多,并且呈现触点增多、燃点降低、涉及面广、关联性增强等态势,社会管理的风险和难度不断加大;进城务工人员达到1.4亿,农村留守儿童、留守妇女、留守老人数以千万计,老年人口接近1.7亿并继续快速增长,孤残流浪儿童和有不良行为的青少年增多,相应的管理和服务还跟不上;社会管理方式单一,效果不佳,存在“重管理轻服务”现象,思想教育、人文关怀、心理疏导、舆论引导等工作亟待加强。在社会管理创新中大力发展社会工作有利于解决以上的问题:一方面,社会工作可以通过提供系统化、多样化、个性化和专业化服务,及时为群众排忧解难,把社会问题化解在基层,增强社会管理与服务的亲和力和实效性。另一方面,社会工作可以通过社会工作行政、社会工作督导、社会工作咨询、社会工作研究等方法,来影响对各方面的服务。这些独特的工作方法既能实现政府的管制功能,又能充分调动各多元主体参加社会管理的的积极性,更是构建“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的有效手段。 2 社会工作是社会管理创新的开拓者,发展社会工作有利于提升社会服务质量,丰富社会服务内容 当前,我国社会工作者在一些特定机构中也有社会服务,如在大、中小学开

社区社会管理创新工作实施方案

肖家村社会管理创新工作实施方案 为大力推进社会管理创新,切实维护社会和谐稳定,推动我社区社会建设工作取得新进展、新成效。根据《建国街道社会管理创新工作实施方案》的要求,结合我社区实际,制定如下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创先争优活动为契机,探索社会服务管理新模式、新机制和新举措,全面提升社区社会服务管理水平,促进社区各项工作又好又快发展。 二、工作目标针对社会管理中影响社会和谐稳定的突出问题、薄弱环节和工作盲区,围绕社会矛盾化解,特殊人群服务管理、社会治安重点地区排查整治、综治维稳基层基础建设、“两新组织”服务管理等工作,探索社会管理创新工作,理顺工作体制,健全工作机制,强化工作措施,形成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社会管理体系,实现对流动人口、特殊群体和矛盾排查、化解的一体化、常态化规范化管理,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维护社会和谐稳定。 三、成立工作领导小组 为确保社会管理创新工作取得实效,我村成立由书记任组长,主任任副组长,村委会工作人员为成员的社会管理创新综合试点工作领导小组。

四、主要内容 (一)创新社会管理体系,切实提高社会建设和社会管理水平。 1、创新和加强科学化的社会服务管理体系。(1)建立社会管理、综合治理、矛盾化解、维护稳定四位一体的工作平台,实行集中办公。(2)在本社区综治维稳工作站的统一指挥下,按照其职责范围,负责相关工作开展。 2、创新和加强立体化的社会治安防控体系。 (1)制定治安重点地区整体发展规划,社区要把社会治安重点地区特别是流动人口居住集中地管理、基础设施建设、环境整治、公共服务纳入辖区社会发展整体规划,制定具体规划方案。 (2)建立社会治安重点地区,治安突出问题滚动排查整治机制。定期开展治安隐患大排查,摸清底数,分析梳理治安突出问题,制定整治方案。 (3)加强公共突发事件预防处置机制建设。建立完善应急处置队伍,防范处置预案和指挥机制。 (4)健全完善公共安全监管机制,健全完善安全制度、措施和监管机制,抓好辖区各类企业的安全生产工作,定期、不定期开展安全检查工作。 (二)创新和加强规范化的重点人员管理体系,规范建立各级人口管理体系。

浅谈公共社会视阈下的社会管理创新

浅谈公共社会视阈下的社会管理创新 社会管理与人们的现实生活、社会环境质量息息相关。随着现代治理理念及管理要求的不断变化,社会管理面临的挑战也越来越多。本文从当前我国社会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入手,对公共社会视阈下的社会管理创新进行分析和研究。 标签:公共社会;社会管理;创新 公共社会背景对社会管理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在这一背景中,如果社会管理工作仍然按照传统的社会管理模式开展管理工作,则政府、社会组织、群众满意度等方面将产生更多的问题。面对这一境况,需通过创新社会管理工作的方式,使得社会管理更加符合公共社会视阈的要求。 一、当前我国社会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一)现代治理诉求冲击问题 社会在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社会组织和广大公民参与到公共的事物当中,产生了大社会下的小政府的理论,对基于政府作为权利的核心理论产生了一定的冲突,同时也为政府带来了一定的挑战。引发这种现象的原因主要包含:我国的社会力量较弱的同时独立社会意识方面也很弱。然而现代的社会治理应该是权利来自于政府但同时又不仅是仅限于政府的一些社会的机构和一些行为人。各种服务机构和个人在行使其服务权利的同时如果得到了社会上的普遍认可,它就有可能成为社会上的一个权力中心,政府只能是维护公共的一些利益却不能过多干涉私人事务,这也就对以往的传统的社会管理来說具备一定的挑战。 (二)社会管理主体多元化问题 社会管理主体多元化问题的出现同样不能忽视,从本质提出了来讲,这些主体之间的责任的界限并不清晰,怎样处理各主体之间的责任相互推诿的问题值得思考。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市场以及社会三者之间是互相作用的,政府也将更多的公共性质的服务交给社会去承担,在这个大转型的过程中社会上的一些组织的发展还不够完善,这样就导致了在处理一些问题的时候责任是不明确的,也就导致了相互之间的责任推诿,出现所谓的管理“真空”现象也就不奇怪了。 二、公共社会视阈下的社会管理创新 (一)政府职能变更方面 政府职能的转变也必须跟得上,党的十七大已经明确提出要抓紧制定一个总体方案来推进行政管理,建立一个大的、将职能能够统一的体制,这样一来就可以消除在政府部门中有些职能有交叉的现象和工作职责有交叉的现象,同时也能消除一个政策出自多个部门的现象,这样一来对于规范行政审批和提高办事效率

乡镇深入推进社会管理创新工作的实施方案

黄陂桥乡深入推进社会管理创新工作的实施方案 社会管理创新是提升社会建设效能、效率的重要途径,是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必然要求。当前,随着我乡改革开放步伐不断加快,社会建设任务日趋繁重,社会管理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按照上级要求,结合我乡实际,对推进社会管理创新工作,提出以下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和目标原则 1、指导思想。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紧紧围绕“调结构、促发展、上水平”的总体要求,以服务黄陂桥科学发展、服务社会和谐稳定、服务人民群众新期待为主线,有效整合资源,创新工作机制,形成整体合力,全面提升社会管理创新水平,为维护社会长治久安、保障人民安居乐业、促进全乡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2、主要目标。按照科学化、规范化、法治化要求,努力实现社会管理的理念创新、体制机制创新、方法手段创新、基层基础工作创新和督查考核创新,建立起全方位、动态化社会管理工作体系,积极搭建社会管理服务新平台,打牢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基础,营造良好社会氛围。 3、工作原则。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围绕中心,服务大局,自觉把社会管理创新置于全乡改革发展稳定大局,精心组织,扎实推进。坚持以人为本,服务群众,把人民群众满意作为社会管理创新的根本标准,寓管理于服务之中,切实保障和改善民计民生。坚持理论创新,实践创造,总结经验,积极探索社会管理新模式新方法,更好地适应新形势新任务要求。坚持求真务实,注重实效,突出重点,打造亮点,抓好典型,整体推进,在高起点上全面提升社会管理创新水平。 二、主要任务和责任分工 1、完善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机制。重点抓好落实重大社会决

策和重大工程项目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实施细则,以容易引发矛盾的领域为重点,明确风险评估责任主体、评估内容、工作程序和具体要求,从源头上预防和应对可能产生的社会稳定风险,有效防范和化解社会矛盾。 2、构建多方联动的基层社会矛盾调解工作体系。加强基层社会矛盾调解工作,形成人民调解、司法调解、行政调解既充分发挥作用,又相互协调配合的工作体系,建立健全专业性调解组织,完善依靠基层党政组织、行业管理组织、群众自治组织共同及时有效化解社会矛盾的机制。 3、建立信访工作三级接访下访工作新格局。重点抓好制定落实我乡信访工作三级接访、三级下访实施意见,畅通乡、村、组三级听取群众意见、解决群众合理诉求的渠道,真心实意办实事、解难题,维护群众合法权益。 4、落实涉法涉诉信访案件终结制度。按照“清积案、化新访、控非访”专项活动部署,抓好积案集中清理工作。落实领导包案责任制,制定工作措施,明确办结期限,做到法律问题解决到位、解释疏导教育到位、责任查究落实到位、困难帮扶救助到位、复查复核工作到位,直至当事人息访罢诉。 5、全面推进基层综治信访服务中心建设。加快乡综治信访服务中心标准化、规范化建设,推进村综治信访服务站建设,健全制度,落实人员,完善保障,有效整合综治、维稳、信访、司法等力量,形成综合治理的大平台。 6、深化村服务管理工作。重点抓好制定落实创新村服务管理模式的实施意见,建立健全村服务管理组织,探索服务管理的有效形式和方法,积极保障和改善民计民生,组织开展平安村创建活动,营造和谐稳定的居住环境。 7、创新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工作。把流动人口服务管理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规划,落实配套政策措施,建立流动人口服务管理信息系统,健全“以证管人、以房管人、以业管人”的服务管理

社会组织管理体制的创新探索——以北京为例

从党的十七大以来,中央一直把社会组织的建设与管理作为提高社会管理科学化水平的重要途径和现实载体,如何通过创新社会组织管理体制、机制,发挥其在社会管理格局中的“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积极功能,就成为当前社会建设进程中需要关注并加以研究的重要课题。 一、问题的提出:社会转型加速期社会组织管理面临挑战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特别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初步确立,我国原有的社会组织管理面临着新情况、新问题,单位体制走向解体,街居管理体制严重滞后于社会发展,社区自治组织深陷于“行政化”的泥潭无法自拔,基层XX发展有限,居民参与积极性不高。社会实践的结构性巨变所造成的“去集体化”、“去组织化”趋势构成了社会组织模式改造和重组的时代背景。社会建设的推进呼唤着社会管理体制的创新与完善。 社会转型带来了社会的全面变革,培育和发展各类社会组织成为推进社会建设和社会发展的基本路径选择。社会组织更灵活,更适应居民生活水平、生活质量和生活方式的变化。目前虽然社会组织已经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发展,但是由于各种因素的制约,社会组织管理还面临很多难题。 首先,社会组织管理的制度困境。我国1950年颁布的第一部社团管理法规《社会团体登记暂行办法》中规定,社团的登记管理机关是政务院下属的内务部和地方各级政府,这实际上是一种“分层管理”体制。1988年国务院机构改革后,社团管理的职能才被明确移交给民政部门。1989年国务院颁布了《社会团体登记管理条例》,这是目前规X中国社会组织行为最主要的法律框架。该《条例》确立了社团的“双重分层管理体制”。“双重管理”即社会组织的筹备、成立、开展活动,乃至社会组织变更、注销等都要由“业务主管单位”和“登记管理部门”(民政部门)双重审查和批准。“分层管理”指社会团体的登记部门和业务主管单位的行政管辖X围,应与社团的住所X围相一致。在“双重分层管理体制”下,社会组织想获取合法的“社会身份”,有着严格而繁琐的程序。民间团体的注册要由业务主管部门核准,需要从属或“挂靠”于某个政府部门,这就大大提高了社团准入的门槛。一些业务X围不易界定或跨行业的社会组织因找不到业务主管单位而无法办理登记。有的公益类社会组织只得采取变通策略,以工商登记的形式达到合法注册的目的,以营利性企业的身份从事非营利性的慈善事业和公益活动,这必然使其运行成本大为增加。1998年国务院对《社会团体登记管理条例》进行了修订,但原有的“双重管理体制”并未在根本上得以改变,社会组织仍然存在准入门槛偏高的问题。同时,按照《社会团体登记管理条例》规定,同一行政区域内不得成立业务X围相同或相似的社会组织,这客观上导致了社会组织从成立伊始就缺乏竞争、缺乏活力。另外,民办非企业单位不得设立分支机构、社会团体不得设立地域性的分支机构、个人设立基金会要寻找业务主管单位等规定,也限制了社会组织的进一步发展壮大。[2] 其次,社会组织管理的现实困境。一方面,民间社团的注册申请手续和审批条件繁杂、严苛,以致大量社会组织因找不到合适的“业务主管单位”而无法登记注册。另一方面,注册成功的社会组织从一开始就不可避免对政府部门有着很强的依赖关系。《社会团体登记管理条例》规定只有政府机构或政府授权的机构才有资格作为业务主管单位,而社会组织的业务主管单位在组织运行中扮演着真正的决策机构的角色。并且,这种成立之初建立的依赖关系也使主管部门有机会干预社会组织领导的选任、结构的设置和事务的执行。社会组织则在组织的运作上、资金的获取上、以及公

[管理创新,社会]加快社会管理创新法治化的新思考研究

加快社会管理创新法治化的新思考研究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要围绕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管理体系,加快形成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社会管理体制。报告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社会管理格局的基础上,新增加了法治保障,这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对社会管理工作的高度重视和科学决策,表明我国社会管理创新将继续走制度化、法治化、科学化道路。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是当前我国现代化进程中党和政府面临的一个新课题。 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离不开法治的支撑。法律是调整所有的社会关系,以及实现有效的社会管理体质的根本制度保障。因此,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说,创新社会管理就是要实现社会管理的法治化,建设社会主义法治社会就是社会管理创新的重要价值目标。 一、法治在社会管理创新中的重要意义 (一)加快社会管理创新迫切需要法治保障 现阶段,社会的主要矛盾变化变现为两大特点:一是民众的各类诉求愈加具体化和权益化;二是诉求表达内容及途径愈加多样化。调解社会矛盾,必须强调法治。和谐社会建设并不是消除一切矛盾,而是将社会主要矛盾纳入法律解决范围内。法治就是通过弘扬一系列正义价值来规范社会关系,建立符合法治价值要求的社会秩序。因此,对社会管理进行创新,必须走法治化道路,才能实现社会管理的最终目的。 (二)法治是社会管理创新保障人民利益的重要依据 十八大报告中指出,加强社会建设,必须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为了实现这一目标,通过社会管理创新以改善和保障民生,法治仍然是其重要依据。推进社会管理创新实质就是实现法律制度的创新,而不是通过单一的政府管制或干预能够实现的。法治环境中的社会管理通过公平正义保护人民利益,这正是社会管理创新所追求的目标。 社会管理创新的内涵非常丰富,而且医疗改革、收入分配改革都是社会管理体制改革和创新的一部分,这些改革会遇到很多困难和障碍,最根本,最重要的驱动力是建立法治,这是促进社会管理创新的基本政策。这些改革的结果,也只有固化为法律才能长久。 (三)法治是社会管理深入有序运行的重要保障 用法治化手段保障社会管理创新深入有序进行的优势主要表现为:一方面可以避免随意性创新,减少和避免侵害人民群众利益的事件发生;另一方面可以确保实现公民的参与权。社会管理,归根到底是对人的管理和服务,与人民群众的利益紧密相关。如何引导、动员广大人民群众和各类社会组织积极参与到社会管理中来,需要在法律层面予以明确;此外,法治还可以有效推广社会管理创新成果、经验。法律具有普遍约束力和强制力,通过法律手段将社会管理创新的方案、经验、做法固定下来,可以减少创新的阻力。 二、加快社会管理创新应坚持的基本法治原则

003-把握创新社会管理的着力点

把握创新社会管理的着力点 朱春玲 《人民日报》 2011年05月26日 胡锦涛同志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社会管理及其创新专题研讨班上强调,要牢牢把握最大限度激发社会活力、最大限度增加和谐因素、最大限度减少不和谐因素的总要求,以解决影响社会和谐稳定突出问题为突破口,提高社会管理科学化水平。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在社会管理方面取得了巨大进展,但也面临许多社会矛盾和问题,这些矛盾和问题成为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影响因素。当前,我国既处于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又处于社会矛盾凸显期,特别是一些深层次矛盾、“两难”问题明显增多。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解决社会建设领域存在的矛盾和问题,是我们面临的一项重大任务。社会管理工作必须适应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变化新情况,找准着力点,探索新办法,着力推进体制机制改革创新,不断提高科学化水平,更好地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服务。 坚持以人为本,认真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以实现人的

全面发展为目标,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权益,让发展成果惠及全体人民。坚持以人为本,是做好社会管理工作的根本要求,也是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群众工作的重要原则。在我国现阶段,由于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发展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问题比较突出,人民群众内部各种具体矛盾呈现出热点多、燃点低的状态,人民群众的利益诉求也呈现出差异化、多样化的特征。这就要求把解决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问题摆到更为重要的位置,维护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促进公平正义,化解社会矛盾,不断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调动好、保护好、发挥好人民群众投身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当前,应把工作重点放在民生领域,特别是帮助人民群众解决好教育、就业、社会保障、医疗卫生、住房等现实问题。地方政府应坚持不懈地为人民群众办实事、做好事、解难事。只有把社会管理寓于解决实际问题之中、寓于搞好服务之中,才能得到人民群众的理解和认可,吸引人民群众自觉地参与,为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奠定

社区推进社会管理创新工作汇报

家家景园社区推进社会管理创新工作汇报 家家景园社区成立于2007年4月,社区范围以青阳路以西,史河路以南,淠和路以北,樊洼路以东,总面积约 1.15平方公里。区域范围内有颐和花园、庐阳佳苑、理想年代、亲亲家园、家家景园等物业小区和安徽省地震局、省农机所等单位。辖区共有住宅楼182幢,共计 6978多户,总人口约13208人。社区以创建和谐社区为目标,以狠抓落实为居民服务的意识,把为居民做好事,办实事作为社区工作的重点,将社区各项工作朝着蓬勃向上的方向发展。现就推进社会管理创新工作汇报如下: 一、指导思想、工作目标和基本原则 (一)指导思想 根据区委区政府、街道党工委、办事处会议精神为指导,按照《蜀山区推进社会管理创新工作实施方案》的要求,进一步深化改革,加强社会管理创新工作。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为民服务意识,进一步开阔思路、创新举措,明确社会管理创新工作的新目标、新方向;判断改革新形势、新内容;探索加强社会管理工作的新方法、新模式;打造深化创新工作的新机制、新亮点。全面提升我社区社会管理创新工作的科学化、人性化、信息化和服务化水平。 (二)工作目标 合肥市作为全国社会管理创新综合试点城市。社区以此为契机,以解决当前重点难点问题为突破口,以继续夯实基层基础工作为重点,以服务人民群众为根本准则,着重围绕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社区服务管理、社会矛盾化解、社会稳定风险管控、社会要素管理创新、社会治安重点工作、推进虚拟社会创新和“两新”组织服务管理八个方面,努力建立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新格局,营造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协调发展的经济环境、安居乐业的生活环境、公平正义的法治环境。 (三)基本原则 本着党政主导、部门负责、社区属地管理的原则,对辖区内社会

关于行政法视角下的社会管理创新探讨

142031 社会其它论文 关于行政法视角下的社会管理创新探讨 一、前言 社会管理创新是近年来社会科学界最重要的课题,各种会议和论坛层出不穷,各学科相关的论文更难统计。因此,社会管理创新在某种意义上已成为最具包容性的主题。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中国特殊的历史背景无疑是最直接的原因。笔者认为,社会管理创新对政府管理行为的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即从权力到政府管理行为的形成关系,从强制性到柔性管理的运行模式中,从预审审批到事后监督的权力实施重心。 二、目前社会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一)未能充分应用社会组织的功能 根据登记的法律社会组织,我国社会组织的平均水平为2.9。事实上,许多发展中国家的社会组织的平均水平已经达到10以上。多学科的社会管理模式难以形成,社会组织在社会管理中的作用难以得到。充分利用。与此同时,

当前我国社会组织由于缺乏科学、合理的指导与规范,社会组织类型单一、素质不高等现象也较为突出,使得很多社会组织难以适应社会管理的需要,不少社会组织甚至缺乏自身社会管理主体的意识,对相关法律法规也不够熟悉,无法切实履行和参与社会管理实践,在行使社会管理职能时也完全依赖于政府。 (二)过于单一的社会管理主体 社会管理是政府和社会组织管理社会系统的各个组成部分、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和社会发展的过程,以促进社会的协调运行。在我国,是以党的强动员能力作为社会管理的主要支撑,因此在很多地方都依赖于党的政治权威和社会动员能力。这种以政府作为社会管理唯一主体的单一管理模式下,许多政府部门认为应该采取一切社会公共物品、公共物品和公共服务,并限制社会组织和个人公民在社会管理中发挥作用。 (三)过于机械的社会管理手段 在发达国家,他们的社会管理大多是通过经济和法律手段进行的,只有在某些特殊情况下行政手段才能协助。然而,在我国,由于政府长期以来掌握着绝对的政治资源和其他资源,社会管理手段已被用来通过行政手段或甚至

环保所的创新工作方案

环保所的创新工作方案 导语:地球,是万物赖以生存的家园,是人类名副其实的母亲。过去的地球天空蔚蓝明净,群山青翠欲滴,河水清澈纯净,真是美丽壮观,和蔼可亲。可现在的地球呢?天空难寻昨日的蔚蓝,群山不见往日的青翠,河水流失昔日的清澈。与以前的地球相比,无疑是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以下是的资料,欢迎阅读参考。 根据乌审旗社管委办公室的要求,为确保我局社会管理创新工作的有序推进,取得成效,现特制定工作实施方案如下: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跨越发展、富民强旗”的总体要求,着力解决影响我旗社会和谐稳定的源头性、根本性、基础性问题,构建“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建设和管理新格局,为我旗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创造平安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 二、工作目标 按照社会管理人性化,公共服务均等化、环保工作高效化的要求,切实把推进社会管理创新作为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保障工程、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的基础工程、维护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民心工程。通过深入研究社会管理规律,创新社会管理思路、方法和手段,进一步完善社会管理体系,提高社会管理效能,营造安全稳定的治安环境、公平竞争的经济环境、规范有序的法治环境、安居乐业的生活环境,为乌审旗跨越式发展打牢坚实基础。以全旗社会建设的

实际成效推动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取得新进展,全面推进平安建设服务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不仅使全旗的经济发展模式上升到一个新的层次,更使乌审旗迈向一条科学发展之路。 三、方法步骤 社会管理创新综合试点工作分准备动员、实施推进、查缺补漏和巩固提高四个阶段逐步推进。 第一阶段(20xx年5月30日—6月30日),制定方案,组织动员,成立工作领导小组,召开加强社会建设、创新社会管理工作动员大会,落实工作责任。 第二阶段(20xx年6月30日—7月30日),落实保障,实践探索。 第三阶段(20xx年7月30日—10月30日),攻坚克难,积极推进。针对加强社会建设、创新社会管理工作中的突出问题进行专题研究,有针对性地制定解决问题的方案,创新社会管理工作方法。 第四阶段(20xx年10月30日—12月30日),巩固完善,形成机制。认真分析研究新形势下加强社会建设、创新社会管理工作的规律特点,认真总结社会建设社会管理工作经验,建立健全长效机制,巩固试点工作成果。 四、试点工作组织保障和责任分工

关于社会组织管理工作创新的做法与思考

关于社会组织管理工作创新的做法与思考 一、全市社会组织基本情况: 目前,市共有社会组织323个,其中注册登记的社会团体178个,民办非企业单位135个,基金会10个。 在社会团体中有行业性社团32个、专业性社团93个、学术性社团41个、联合性社团12个;在社会团体四种类型中专业性社团所占比重最大,如4月30日成立的市社会工作者协会就是一个专业性的社 会团体。 民办非企业单位中有教育类45个、卫生类5个、文化类1个、科技类4个、体育类11个、劳动类9个、民政(社区)类45个、其他类15个。其中,教育领域的民办非企业所占比重最大。 在10个基金会中,村一级组织成立的基金会有5个,分别为李巷益民基金会、闸上慈善基金会、农联爱心基金会、巨桥惠民基金会、韩山福民基金会。这些基金会在安老、慈孤、济困、赈灾,及兴建、改造公益和慈善设施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我市在村级举办基金会开创了全国村办基金会的先河,得到了民政部、省民政厅有关领导的高度肯定。 二、目前我市社会组织管理工作主要做法 (一)依法登记。首先是加强政策法规宣传。使申报人了解法律、法规和《社会组织登记管理办事指南》;其次是热情予以指导服务。对应提交的申请书、章程、经费管理办法、领导机构名单、会员名单、住所证明等有关文本提供样本资料,并给予热情指导;三是主动沟通协调。主要是与社会组织和业务主管部门,主动进行沟通、协调,结合场所、办公条件的现场考察,指导社团、业务主管部门开好成立大会等等;四是规范登记程序。如行业性社团严格按三脱钩要求办理等。由于在社会组织依法登记时政策法规宣传到位、办事程序公开公正、审批时与业务主管部门共同把关,因而为社会组织规范化管理打下了扎实的基础。 (二)监督管理。一是精心组织。年检前制订了周密细致的方案,并专门下发了《通知》,明确年检范围、时间、内容、方法和要求。二是突出重点。年检时,严格把关,做到合格一个通过一个,对暂时无法达到要求的社会组织,出具整改通知书,规定时间,限期整改。对一些因各种原因造成活动不正常、经费难落实的重点社团,多次上门会同业务主管部门一起协调、沟通解决办法。三是形式多样。本着先易后难的原则,采用现场办公、专题会议、个别协商、电话督办、登门催办等多种形式进行年检。例如:对科协主管的26个社团分农业、工交、财贸三个组进行现场办公;对38家社区服务机构则以4个街道为集中点,在同一时间、同一地点、同时到位,社会组织、业务主管部门、登记管理机关流水作业,提高了年检工作的质量、进度和效果。通过年检,社会组织进一步健全了组织机构,完善了内部管理制度,提高了整体素质,促进了规范化建设。 (三)培育发展。一是注重信息交流。我们与教育局、技监局、体育局、文联、工商联等有关部门,经常沟通,及时联系。如教育局在颁发《社会力量办学许可证》时,及时与我局联系,并要求申报者到我局咨询和依法登记;技监局在社会组织代码证年检时发现未经登记或登记证已过有效期限的,都能与我局及时联系。二是注重业务培训。在科协、体育局、文联、工商联等部门召开的会长碰头会、秘书长例会等有关会议宣传法规政策、提高社会组织依法登记、接受监督管理的认识。三是注重典型宣传。我们会同市科协、市科技局、市社科联等部门开展优秀学术论文征集、评选活动;参与了市私营个体劳动者协会党总支党建工作调研、先进经验推广;在行业社团、农村专业经济组织、社区社会组织分别树立典型,并进行推广。 三、社会组织培育发展、规范管理存在的问题 我市社会组织在发展历程中逐步走向了规范化、有序化轨道,在推动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发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