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英国文学简史 Word

英国文学简史 Word

英国文学简史 Word
英国文学简史 Word

英国文学简史(上)

第一章中世纪文学

第一节古英语文学

一从“不列颠”到“英格兰”与欧洲大陆隔海相望的不列颠岛上,很早就居住着克尔特人。他们当中的布里顿族,在大约公元前5世纪进入不列颠,“不列颠”一词便来源于克尔特人的“布里顿”一词,意为“布里顿人的国度”。克尔特人的口头文学历史悠久、丰富多彩,内容有多神教的神话故事和英雄传说,其中亚瑟王的故事不断流传、扩展,成为英国和西方文学的创作素材的一大源泉。公元前55年开始,罗马人由侵略到逐渐征服了不列颠,把不列颠划为罗马帝国的一个省,并带入了罗马文明。他们的许多军事要塞发展成为今天的重要城市,他们修建的大道有的到十八世纪还是交通要道。在古英语文学中保存下来的一首短诗《废墟》中,一位生活在七世纪的诗人凭吊被撒克逊人摧毁的罗马人的城镇,寻觅当时当地大厅浴堂的盛况而不可得。罗马的势力维持到5世纪初期。北欧的日耳曼人的骚扰不列颠的同时也大举入侵罗马帝国,罗马人不得不从401年起撤回本土,专心御敌,9年后罗马帝国皇帝宣布放弃对不列颠的主权。罗马人在统治不列颠的350年中,对不列颠的语言文学没有产生很大的影响。

五世纪中期,日耳曼人中的盎格鲁、撒克逊、朱特等部落从欧陆渡海来到不列颠。他们遭到了当地居民猛烈的反抗,大约150年后才征服不列颠南部、中部的大部分地区。一些土著克尔特人沦为奴隶,又有一些克尔特人被驱赶到北部、西部的山区、威尔士、苏格兰,甚至渡海到爱尔兰、布列塔尼半岛。盎格鲁人把不列颠称为“盎格兰”,这便是“英格兰”一词的由来。克尔特的不列颠被盎格鲁—撒克逊的英格兰所替代。盎格鲁—撒克逊人在征服和国家形成过程中,氏族制度逐渐解体,封建制度逐渐形成,多神教也逐渐为基督教所代替。盎格鲁—撒克逊语便是古英语,英国文学史就是从五世纪盎格鲁—撒克逊族的征服开始的。

二来自北欧祖先的史诗:《贝奥武甫》如同许多民族,盎格鲁—撒克逊人的诗歌来源于人民的口头集体创作,反映了远占部落人们的生产劳动、对自然与社会现象的幻想性解释。在这些诗歌世世代代的相传过程中,逐渐出现了以诗歌创作、吟诵为职业的吟游诗人;自己创作并演唱的诗人被称为“斯可卜”;演奏他人作品的歌者则叫“格利门”,但后来这两个名称都指自作自唱的艺人。他们在王室贵族的宴会厅上吟唱助兴,曾受到相当的厚遇。在他们的演唱中,民间故事和传说得以保存、增删和润饰。渐渐地有些故事有了写本,有的写本又被保存下来。我们只能从现存的抄本中窥见盎格鲁—撒克逊时期英国文学中第一部伟大的作

品。《贝奥武甫》的故事是由盎格鲁—撒克逊人带到英国的,所以有浓厚的北欧气息。这部口头流传6世纪的长篇叙事诗大约写成于公元8世纪,此时正值中国的唐朝。现在的手抄本是在公元10世纪写成的。

长达3000 行的《贝奥武甫》,讲述的是古代英雄与魔怪搏斗的传奇冒险故事。贝奥武甫是六世纪的一个历史人物,但在诗人们的笔下,他成了一位神话中的英雄人物。这位瑞典南部高特族的年青贵族,闻知妖魔格兰代尔屡屡夜袭丹麦国王洛兹加的宴会厅,杀害并掳走醉卧酣睡的武士,便带14 名勇士渡海相助。洛兹加国王在“鹿厅”中款待客人们。当晚,贝奥武甫与同伴们留宿屡遭血劫的“鹿厅”,格兰代尔闯入攫食武士,贝奥武甫与格兰代尔一场恶斗,以超人的臂力战胜了妖魔,并扯断了他的一只胳膊,负了致命伤的格兰代尔逃走。贝奥武甫的功绩得到称颂,国王酬以厚礼。但是格半代尔的母亲为儿子报仇,再次来袭,抓走了国王的亲信爱斯舍尔。贝奥武甫追踪到潭内洞穴,用洞中的魔剑砍杀了母怪,又取下格兰代尔的首级归来。贝奥武甫青年时期的功绩构成了长诗的第一部分。

诗的第二部分描写老年贝奥武甫的事迹。他从丹麦凯旋回国后被立为王储,在国王去世后成为高特人的统治者,清明治理国家50 年。当他年老时,有一条火龙因为看守的宝物被盗而发怒,喷火焚烧,祸害乡里。年迈的贝尔武甫为解救人民,披甲执盾,率臣卜前去斩杀毒龙。他在年轻勇敢的侄儿威格拉夫的帮助下,杀死了凶猛的火龙,自己也身负重伤死去。人民在哀悼中为他举行了火葬。

《贝奥武甫》中出现或提起的许多人物来自历史上的真实人物,如丹麦的洛兹加王和高特族的希格拉克王都实有其人。歌者吟诵的表现家族内部与家族之间世仇的“芬的故事”;贝奥武甫回忆中涉及的高特人与瑞典人间的部落战争,也有历史根据。而在对贝奥武甫的描写上,除了他是希格拉克王的外甥和继承人外,没有保留其他历史事实,把历史人物和神话英雄融合了。

英国人的先租来自北欧,在那里他们背靠森林、面临大海,时时会遇到来自自然的未曾意料和难以抵御的危险。他们在贝奥武甫杀妖斩龙的故事里,表现他们在孔武有力的首领的领导下与自然界敌对力量的搏斗,诉说这种搏斗的艰辛和对胜利的希冀。

长诗主要反映的是异教的氏族社会。在氏族社会里,个人与氏族或部落的关系非常密切,人们面临生存斗争的困难,需要集体的力量,氏族的庇护。这种强烈的集体感使他们把保护亲人和族人作为个人重要的责任。贝奥武甫把保护人民作为自己义不容辞的责任,不惜自我牺牲。他体恤民情、勇敢强壮,是人们理想的英雄。在他的葬礼上,“他们,高特人,哀悼他们的亲人,/ 哀悼他们的王上;/ 宣称他是世上所有国王中/ 最善良的人,最温柔的人,/ 对人民慈爱,最渴望得到一个好的名声”。盎格鲁—撒克逊人信仰多神教,他们以泛灵论的认识方法和比拟类推的思维方法,通过想象去解释各种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他们把战神瓦丹看作主神,认为雷神索尔支配天空,提乐掌管阳暗,厄斯特尔是春天女神,等等。而各神还要接受可怕的万能的命运女神菲尔特的命令。在《贝奥武甫》中经常提到命运,把她作为决定性因素。

但是,作为在向封建时代过渡时期的英国写成的诗篇,《贝奥武甫》也反映了七八世纪英国的风貌,有许多封建因素和基督教色彩。在诗中宫廷生活图景中,我们可以看到封建时代推崇的封建等级观念、道德规范已经建立。国王领导和保护领主,领主臣属们则感念主恩、忠诚国王,勇敢无畏。贝奥武甫斗火龙时,卫士们的退缩受到指责,威格拉夫的舍命相救得到称颂。诗中对血族仇杀、僭夺尊位等行为进行了谴责。基督教影响也渗入了诗中。歌者有时在叙述中插话,指出上帝的万能力量,哀叹异教徒不能见上帝那种不可见力量的不幸。妖魔格兰代尔被称为受上帝惩罚的该隐的后裔。《贝奥武甫》反映了氏族社会中早期封建社会数百年中的生活风习,兼有氏族时期英雄主义和

封建时期的理想,混合了异教和基督教精神。

《贝奥武甫》也代表着古英语诗的艺术特色和成就。古英语与现代英语相当不同,现代英文读者读起来非常困难。它有高度的屈折变化形式!像近代德文那样,它的意义不取决于词的位置而是词尾的变化。古英语中有很多同义词,常用“隐喻复合字”,如把海称为“鲸鱼之路”、“水街”、“海豹浴场”。长诗中便是如此,对“兵士”就用了“执盾者”、“战斗英雄”、

“挥矛者”等说法。诗人常用一些不同的形容词来重复描写同一事物、现象,国王洛兹加被称为:“丹麦人的国王,贤明的统治者,善良的父亲,施予赏赐的思主”。

古英文诗的基本形式是头韵,即用来押韵的字都以同一辅音开始。每一行通常有四个重读音节,每行中间有一个停顿。通常头三个重读音节,更多的是头两个重读音节,都用头韵。《贝奥武甫》便是如此。我们读到这样的诗行:

Steap seanlitho—Stige nearwe(陡峭的石级—狭窄的小路)

或是:Flod under foldan—Nis thaet feor heonon(地下的洪流—离此处不远)

在宴会厅里,歌者随着竖琴的拔弦声,朗诵着这短促而显单调的音节,歌颂英勇豪迈的祖先。

《贝奥武甫》反映了盎格鲁—撒克逊时代英国民族的历史和思想情感,具有史诗的广阔和庄严气概,被看作是英国人民的民族史诗。

三古英语短诗:凯德蒙和阿尔弗莱德英国民族史诗《贝奥武甫》是古英语文字的最高成就。此外还有一些较短的诗保存下来。有的讲述的也是日耳曼民族的故事,如残诗《芬兹堡之战》,

记述的是《贝奥武甫》中讲到的丹麦人与弗利兰国王芬交恶的故事。《瓦地尔》只存有两个断片,叙述阿奎丹国王之子瓦地尔从匈奴王处出逃登陆,并与爱人结婚的故事。《威德西斯》则是行吟诗人自述游历各地不同的君主朝廷吟唱的经历,反映出这些对诗歌发展卓有贡献的流浪艺人的生活状况。在《埃克塞特稿集》中保存有7首抒情短诗,《戴欧》中,“斯可卜’诉说自己失宠的忧愤,在每节的尾行叹道:“那场悲痛已过去,/这次悲哀也会消失”。

《闺怨》中女子在独守空闺的凄苦中,还体贴远征的夫君的心:“我的那人一定时常悬想/一个温暖的家。”《流浪人》发出人生无常的感慨,《航海人》则表现对大海既畏惧又向往的心情。

盎格鲁—撒克逊时期的大多数英国诗歌,或者源于北欧传来的故事,若者与基督教有关。

基督教在英国早有传播。公元597年圣·奥古斯西(也是后来的第一任坎特伯雷大主教》奉罗马教皇之命带40僧侣到英国传教,可看成是基督教势力正式侵入英国的标志。信仰上帝和他的独生子耶稣的基督教,在最初受压抑300余年后,至公元4世纪被罗马帝国视为合法宗教。从此,它在欧洲历史上,有着巨大的影响。在盎格鲁—撒克逊时期,基督教教义逐步排挤掉多神教神话,新兴封建国家利用并接受了基督教这一具有普遍影响的精神统治工具。到公元7世纪,英国全国皈依罗马教会,实行了宗教上的统一。几个大寺院在八世纪成了文化中心,受过教育的僧侣往往便是诗人、学者。在基督教诗人中,有凯德蒙和琴涅武甫留名于世。

凯德蒙是我们知道姓名的第一位英国诗人,但人们对他的生平所知甚少,生卒岁月也不太清楚,只知道他成名于670年前后。据说,他原是惠特比修道院的放牛人,不识字,不会写诗。在歌唱为乐的宴会上,当竖琴传到他的手边时,他因为不会吟唱而羞愧地躲进牛棚。在睡梦中有天使唤他唱赞美上帝造物创世的歌,他开口即唱,从此成了诗人。僧人们把圣经的内容讲给他听,他就把圣经故事编为出色的头韵体诗歌。这个传说包含着古人解释“灵感”、“顿悟”等歌创作现象的试图。凯德蒙的作品只传下一个九行的断片,半数是形容上帝的复合语:“天国的维护者”、“光荣天父”、“永恒的主”、“神圣的创造者”等。被编在他名下的一些诗篇,被称为“凯德蒙组诗歌”,实际上并非他所作,但其中也有佳作。两篇根据《创世纪》改写的诗中的第二首——《创世纪B》,详尽叙述了反叛天使撒旦的故事,这位不愿卑躬屈膝,要与上帝平起平坐的反叛者的形像,在17世纪大诗人弥尔顿的《失乐园》中获得更杰出的表现。350行的断片《朱迪恩》讲了犹太寡妇朱迪恩英勇杀敌的故事。《但以理书》、《出埃及记》等都取材于圣经故事。

对琴涅武甫(约750——825年)我们同样所知甚少。他在《基督》等四首诗中的诗行里嵌入了他的北欧字体的签名。有些没有答名的诗,也被归属到他的名下。他不像凯德蒙和其他诗人只改写圣经故事,他写圣徒行传,如《使徒的命运》,写了12使徒的生平与死亡。在写圣安德鲁梦中受上帝嘱咐去营救身陷蛮族的圣马太的故事中,诗人生动描写了海景。著作权尚有争议的《十字架之梦》,是首梦幻作品,让十字架向梦中诗人讲述,富有丰富想象和抒情意味,常被看作古曲文诗中的优秀作品。

四古英语散文:比德和阿尔弗莱德

当诗人们用古英语写作时,盎格鲁—撒克逊时期的早期散文家则用拉丁文进行写作,因为拉丁文是当时学术上通行的唯一文字。留存到今天的盎格鲁—撒克逊人最初的散文著作从8世纪开始出现。被称为“英国历史之父”的比德(673——735年)终身在雅洛修道院里研习,他用拉丁文著书40种,涉及修辞学、诗学、天文、历史、宗教等多种领域,其中最伟大的是五卷巨著《英国人民宗教史》。这部著作完成于731年,详尽叙述了从罗马人入侵到作者逝世前4年之间的历史事件。他搜集了大量的资料,尽可能编纂完整的英国民族和宗教历史。他在叙述中穿插了许多奇闻轶事,比如关于诗人凯德蒙的传说便源于此。颇有趣味的神话传说和质朴简捷的文笔,使这部著作具有一定的文学价值。

8世纪后期,丹麦人开始入侵英国,100多年间,他们不断劫掠不列颠东海岸,长期霸占不列颠东北部大片地区。丹麦人的入侵使寺院遭毁,学术凋零。9世纪后期,传奇英雄式的威塞克斯国王阿尔弗莱德(849——901年),率人民抗击外侵,逐渐将入侵者逐出,将小王国统一,成为第一个统治全部被解放了的英国人的君主。他改革军队、治理内政,并致力于复兴文化、振兴学术。学术繁盛的中心由北部移到了南部。他本着教育人民的目的,召集了一批学者,主持了许多拉丁文著作(包括比德的《英国人民宗教史》)的翻译工作,向不能读

拉丁文的普通人民介绍了其他国家、不同历史时期的文化。这些盎格鲁—撒克逊语的译本,采用了自由译法,对原著进行了增删、变动,注意表达的明晰与连贯性,奠定了英国散文的基础。阿尔弗莱德王在撰写的一篇序中,为使用本地语辩护,论述了翻译的必要性,人们把他称为“英国散文之父”。

阿尔弗莱德主持编修的《盎格鲁—撒克逊编年史》是用英语写成的第一部散文巨著。他组织各修道院的僧侣们誉写威塞克斯和肯特王国的旧有记载和编年史,再进一步编纂。僧侣们基本上逐年记录了从凯撒入侵到1154 年(也就是阿尔弗莱德逝世后250 年)的英国史实,关于晚近历史的记载较为详实可靠。僧侣们以本族语言去记载事实,有对与人民生活紧密关连的自然现象、灾害的记录,有对压迫人民的外来和本国君主的指摘。由于《编年史》是在

不同地方由不同时期许多人纂写,在材料取舍、文字风格上不同,现有7 个抄本。但它简朴自然的文笔,对以后英国散文发展具有重大意义,可看作英国散文文学的开端。史中还有几首记述战争的诗,如记述阿尔弗莱德王的孙子率英军作战的《伯伦南堡之战》充满爱国热诚,19 世纪著名诗人丁尼生曾把它译为现代英文。

这以后艾尔弗里克(约955——1020 年)和乌尔夫斯坦(死于1023 年)对散文的发展都作出了贡献。艾尔弗里克除了用希腊文写的宗教著作之外,以对话形式写了《对话录》,由教师与代表当时各种职业的人的对话组成,他们中有骑士、商人、农夫、牧羊人等,包含许多有趣对话,对当时社会生活有所反映。这些拉丁文对话被人逐行附加了古英语译文。他在自己写作的布迹词里,运用了对仗、头韵,散文风格接近诗体。他曾翻译了《圣经》前7 卷,以古英语介绍圣经内容。他的散文内容主要是宗教性的,但当时很流行,对人民教育起过指导作用,也提供了清晰、灵活的散文范本。约克郡大主教乌尔夫斯坦的布道词因切合实际而显得很生动。他的《乌尔夫告英国人民书》,在对人民进行忏悔的呼吁中混合着起来反抗北方海盗的号召。

第二节中古英语文学

一盎格鲁——诺曼时代

1、诺曼征服八九世纪,居住在北欧斯堪的纳维亚半岛的北欧人在航海贸易的同时,常进行海盗式的掠夺、南侵骚扰。10世纪初,一股诺曼人在法国西北部一片地方定居,诺曼人的首领作为法国国王的臣属,以公爵的身分领有此地,这块地方就名为诺曼地。他们吸收了被征服者的文化,在语言上逐渐与法语同化。1066年,39岁的诺曼地公爵威廉乘英国王位交替、形势不稳之机,率兵渡海侵入英国。哈斯丁斯附近一战,威廉击败了英王哈曼德的军队,进入伦敦,登上了英国王位,史称征服者威廉。

诺曼人的征服对英国历史和文学史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征服者推行在欧洲大陆已十分盛行的封建剥削方式,加速了英国封建制度的发展。威廉掌握强大的王权,把从盎格鲁—撒克逊贵族那里没收的土地分封给封建领主,领主们又分封给自己的臣属,如金字塔般的封建等级制度形成,压在底层的便是实际耕种的佃农。在政治制度上,经过国王、封建主及教会间斗争,议会开始建立,等级代表制的君主封建政体在英国确立起来。

教会在封建时期英国的社会生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教会本身就是大封建主,他们拥有全国1/3的土地,实行教阶制,参与国家政治事务,在罗马教皇的支持下,行使宗教、政治权力。在英国国土上,矗立着众多圆拱石墙的罗马式和尖拱高塔的哥特式大教堂,教区教堂更是遍布。教会通过它的各级组织和神职人员的活动,对人们维持精神统治。教会垄断了教育。僧侣们在修道院里闭居隐修、读经抄录,有些古代著作因此保留下来,但也有的古代文化著作由于不合“教义”内容而被删改、甚至销毁。在社会普遍的愚昧状况下,只有教会有权解释《圣经》。教职人员在讲经布道中,向人的灌输“原罪”说和救赎说、天堂地狱说,宣传虔诚、禁欲、恭顺、服从、哲学、法学、文学、艺术等意识形态,都受到神学的控制。教会文学便是为宣传宗教教义服务的。在盎格鲁—撒克逊时期的宗教中,还交错着多神教的因素,而盎格盎—诺曼时期的教会文字已清除了异教成份,竭力宣扬禁欲主义和来世思想。如宗教诗歌《道德颂》、《论赎罪》、《良心的责备》等,都劝诫人们忏悔,抛弃尘世幸福,以现世的忍耐、受苦、修行,来换取来世的极乐。诺曼人带来了欧洲封建制,也带来了英国语言文字上的变化。诺曼征服以后200年,有三种语言并存:即本地英语、诺曼法语和拉丁语。绝大多数英国人特别是农民和城镇商人、手艺人都讲英语,上层社会则用法语,教会使用的是拉丁语。到14世纪中叶,英语终于获得统治地位。这时的英语已与古英语完全不同。古英语为表示词与句中其他成份的关系而引起的繁复的词形变化开始消失,英语由综合性的语言渐渐变为分析性的语言,吸收了成千上万的法国词汇,增强了语言的表现力。古英语的时代结束了,真正的英国语文即中古英语在14世纪后半叶正式形成。

2、骑士传骑——浪漫的冒险故事

诺曼人为英国文坛带来了新的时尚——骑士传奇的流行。骑士是封建等级制中最低一级的封建主。最早的骑士来自中小地主和富裕农民,他们在封建战争中为大封建主效力,获得土地和其他报酬。后来土地世袭,固定的骑士阶层形成了。11 世纪90 年代开始的十字军东侵提高了骑士的社会地位。骑士阶层逐渐形成了以忠君、护教、行侠和爱情崇尚为中心的骑士精神,描写骑士爱情和冒险故事、宣传骑士精神的骑士文学应运而生,盛行于十二三世纪的法国以至西欧。骑士文学可分为骑士抒情诗和骑士传奇。在诺曼征服后的英国文学中,最流行的便是骑士传奇。在这种长约1000 行至6000 行的叙事诗里,诗人描写了骑士为了荣誉或宗教信仰,尤其是为爱情而冒险游侠的故事。能取得冒险的胜利,能赢得贵妇人的欢心,就是骑士最大的荣誉。

传骑中通行的诗体也是法国古诗体的常见形式:每行八个音节或四个重读音节的两个联韵体。盎格鲁—撒克逊诗歌的头韵体逐渐让位给韵律复杂的模式。西欧主要国家的中世纪骑士传奇在题材上有三大系统,即古代系统、法兰西系统和不列颠系统。古代系统指以亚历山大的

事迹和特洛伊战争为中心的一些韵文传骑。法兰西系统写的是查理大帝和他的骑士的事迹。不列颠系统是围绕古克尔特王亚瑟的传说发展起来的,其中主要写亚瑟王和他的圆桌骑士的故事,也是三大系统中最主要的一个。亚瑟是6 世纪不列颠岛上威尔士和康沃一带克尔特人的领袖,在抵抗盎格鲁—撒克逊人的入侵的战斗中功绩显著,逐渐地他成了民间传说中的人物。被征服的克尔特人在追念中神化这位民族英雄,把民族解放的希望寄托在他身上,以亚瑟和他的匡世济民的武士的事迹来激励自己。诺曼人占领诺曼地后,吸收并发展了邻近的布列塔尼的克尔特人中亚瑟的传说,在征服英国后,又把这些传说带回英国。1137 年威尔士主教杰弗里在拉丁文的《不列颠君主史》里,奠定了亚瑟王故事的基础。不久以后教士瓦斯用诺曼法语意译杰弗里的《君主史》,为亚瑟王故事增添了骑士传奇的色彩,他还创造了“圆桌”的方式,解决了十二骑士座次排列、尊卑高下的问题。到13 世纪,亚瑟的故事首次在英语写的诗歌中出现,英国僧侣莱雅蒙在他的韵文编年史《布鲁特》的最后1/3 ,记载亚瑟王的故事。这以后,亚瑟故事在法国盛行,在英国则直到14 世纪才又出现,大部分是传奇的改写本。

传说亚瑟是威尔士王的儿子,15 岁继承王位。他靠魔术师梅林的帮助,拔出了压在大石缝里的定剑,征服了苏格兰、爱尔兰和冰岛。他娶了罗马贵族女儿、美丽的桂内维尔,在卡米洛的城堡里设下了可坐150 名骑士的大圆桌,根据骑士们的冒险故事来决定他们入席的资格。圆桌上有一个席位空着,留等找到耶稣在最后晚餐上所用的圣杯的骑士。亚瑟在战场上屡建战功,远征罗马与罗马皇帝作战。当他得知代他理政的侄儿摩德瑞德企图篡夺王位和

王后,立刻与骑土高文回国。他虽然战败了摩德瑞德,自己也受了致命伤,被仙女们送往仙界。王后桂内维尔出家为尼。

骑士中最主要的是朗斯洛,他与王后秘密相爱,但又爱上了阿斯特洛封主的女儿艾莲。艾莲为他痴情伤心而死后,他与王后相互和解。后来他与王后的爱情被发现,他与王后逃跑,受到亚瑟王和骑士们的追截。朗斯洛交出王后退到布列塔尼。亚瑟王因面临篡位危险而回国后,朗斯洛也回英国去帮助亚瑟王,发现亚瑟已逝,王后出家,他便出家去看守亚瑟的陵墓。帕尔齐法尔是圆桌骑士中最有道德最圣洁的,他与另外两位骑士寻找到了作为神恩的象征的圣杯。

骑士传奇有大致的描写格式。内容上是由骑士历险的各种遭遇串联,恋爱事件占有特别重要的地位。英勇的骑士、绝色的佳人,自然必不可少,但缺少个性的描写。虚构成份强,传奇中出没巨人、怪兽、古堡、森林中弥漫着魔法。但是骑士传奇对以后文学发生相当的影响。故事情节丰富多彩、引人入胜,以一二个骑士的冒险经历来组织故事,还开始注意人们的精神世界,描写了人的情感和内心活动。骑士与贵妇们之间的“典雅的爱情”与中世纪的圣母崇拜有关,但也有对禁欲主义的反抗。人们享受爱情和现世幸福的权利得到了肯定。骑士传奇对生活细节也有细致的描写。这种艺术特点使骑士

传奇成为近代长篇小说的滥觞。

现在的英国中古文学中最好的骑士传奇是《高文爵士和绿衣骑士》。2530行的《高文爵士和绿衣骑士》记录了一位“圆桌骑士”高文的奇遇。亚瑟王和他的骑士们正在欢庆圣诞,一位高大魁梧的绿衣骑士闯入挑战,声言谁敢用斧头砍下他的头,明年此日就要到绿教堂接受他的同样回报。高文爵士挺身应战,砍下了绿衣骑士的头。绿衣骑士提头驰马而去。次年冬天,高文前去践约,他登山涉水、遇到蛇、狼、野人、熊等各种危险,于圣诞前夕投宿于绿教堂附近的古堡中。高文与热情的主人商定在他逗留期间每晚相互交换白日得到的物品。主人外出狩猎时,女主人便来诱惑高文。高文夜晚只能以吻与主人的猎物交换。第三天主妇赠给高文一条据说有刀枪不入魔力的绿腰带,夜晚交换时,高文隐匿了腰带。新年日高文冒着暴风雪去与绿衣骑士决斗。决斗后他才明白绿衣骑士就是古堡主人,整个计划是由亚瑟王的敌人女妖安排的,想使亚瑟及宫廷蒙羞。高文由于暗自接受了主人的腰带,受到了脖颈被擦伤的惩罚。

这部传奇故事完整,有悬念,有跌宕,有叙事,有写景,具备了传奇的各种成份—宫廷生活、游历冒险、风流韵事、离奇想象。对狩猎场景和高文受诱惑的场景的描写,富有人情味。而高文游历途中季节变幻与景色的描写,反映出诗人对自然的感受和深情:“他一早欢乐地骑马跨过山风,/进入一片幽深、荒凉满目的森林;/两边全是高山,下临杂树林丘,/生长那巨大的古橡,上百株挤成一堆/榛木、山楂盘绕纠结的在那边垂挂,/蓬松粗皱的苔藓布满四周..”。

传奇故事的叙述形式甚至还影响到教会文字。无名氏作的《世界的测量者》,叙述从开天辟地到世界末日的圣经故事,其中大卫杀巨人的故事明显地受到了传奇的影响,广受读者欢迎。

二乔叟时代

盎格鲁—撒克逊时代的文化主要是日耳曼的,盎格鲁—诺曼时代的文化主要是法国的,而14世纪后半叶是成熟的英国文化的开始。乔叟是这个时期最伟大的作家,所以英国文学史常把这个时期为乔叟时代。

1、朗格兰和《农夫彼尔斯之梦》

14世纪下半叶的英国社会动荡不安。英法两国争夺领土、贸易地,互相敌对,终于引发了持续百年的英法战争(1337—1453年)。英国凭借军事优势,取得了战争第一阶段的胜利。战争提高了英国人的民族自觉和爱国精神,但也给人民带来灾难。当战局变化时,英国议会决定征收人头税来填补军费开支。人祸之上又加天灾。1348 年起英国发生三次大规模的鼠疫,当时称为黑死病。英国人口缩减了1/3 ,伦敦人口减少了一半,国王和议会却颂布法令强迫劳动、限定工资,以保证廉价的劳动力。本来就不堪贵族、教会剥削重负的农民忍无可忍,揭竿而起。1381 年英国东南部各郡农民起义。他们在反教权的宗教改革家威克利夫及他的追随者“罗拉德派”的思想学说影响下,用宗教的论据来为自己的斗争辩护。农民起义领袖之一、穷牧师约翰·保尔在他的富有号召力的布道词中大声发问:“当初亚当耕耘,夏娃编织,谁又是老爷绅士?”这场起义尽管很快就失败,但对英国农奴制的消灭起了重要

作用。

农民起义前后农村现实、时代情绪在头韵体的长诗《农夫彼尔斯之梦》中得到展现。这首诗有三种不同的稿本,称为甲、乙、丙本,其中写于1377 年左右的乙本最为著名。一般都认为诗的作者是威廉·朗格兰。关于他的生平材料很少。他大概生于1332 年,卒于1400 年。他的父亲可能是农夫,而他自己是受过教育但没有圣职的教堂助理人员,生活贫苦。

《农夫彼尔斯之梦》采用了中世纪文学通用的手法,以梦境开始。五月的一天早晨,诗人在马尔文山上入睡。他梦见一片平原,东边有真理城堡,西边尽头是灰暗的塔楼,里面居住着罪恶。平原上聚集着各种身份、阶层和职业的人;国王、骑士、僧侣、商人、手艺人、农夫、乞丐、小丑等等,他们是奔走于真理与罪恶之间的人类的代表。可爱的女士“圣徒夫人”劝诗人寻求真理以拯救灵魂。穿着华丽的“财富夫人”将与“欺骗”结婚,遭到了“神学”的反对。他们便与“谗媚”、“撒谎”和“狡猾”一起去伦敦国王法庭投诉。国王恐吓要抓“欺骗”等人,他们四处逃散。“狡猾”被商人占有,“撒谎”在卖免罪符的小贩那里躲藏。只有“财富夫人”来到法庭。“良心”拒绝了国王要他与“财富夫人”结婚的建议。国王听从“理智”的劝告,放逐了“财富夫人”,委任“良心”和“理智”为顾问。

诗人又开始做第二个梦。在人群聚集的平原上,“理智”在传道,七大罪恶(骄傲、奢侈、嫉妒、愤怒、贪婪、饕、懒惰)开始忏悔。成千的人想寻求真理但又找不到路,农夫彼尔斯出现了。他已为真理服务50 年,来为人们指路,但他先要耕完自己的土地。一些香客前来帮助,但许多人躲开,有人提议让彼尔斯劳动,他们来祷告。彼尔斯以饥饿来吓唬他们。乞丐和劳动者抱怨工资低,暗示当时国家的强制劳动立法。“真理”带信给彼尔斯,发放免罪符。在与牧师关于免罪符的争论中,彼尔斯声言要放弃劳作改作祈祷苦行生涯。在第二场梦中,诗人在彼尔斯的谈话里展示农村的贫因景象和劳动者的深重灾难,表现同情穷人的民主思想,认为大家都劳动才能找到真理和正义的道路。

诗人又梦到彼尔斯去找寻“良善”、“甚善”和“至善”,这部分出现了许多寓意形象。朗格兰的长诗利用了传统宗教故事形式,其中有很多道德说教、寓言手法,但充满了现实生活的真实图画。他显示了上层生活的腐败、贵族的懒惰、教会人士的贪婪堕落、商人的寄生恶习。作者满怀同情地描写了穷人的悲惨生活,也赞颂了劳动者的正直,认为彼尔斯这样的农夫最接近真理。

2 、乔叟和《坎特伯雷故事集》

杰弗里·乔叟(1340—1400 ),是第一位伟大的英国诗人,常被称为“英国文学之父”。他对于近代英语、英诗韵律和英国现实主义文学都作出了卓绝的贡献。乔叟生于伦敦,父亲是生意兴隆的酒商。1357 年,他在父亲的安排下做了宫廷侍僮。两年后从军到法国,被俘后不久获释,国王爱德华为他支付了240 镑赎金中的16 镑。1366 年,乔叟与王后的侍女菲力帕结婚。1367 年后的10 年,他多次出使欧洲,去了文艺复兴运动的中心佛罗伦萨,接触到时代的新思想。有传说他与意大利著名诗人彼特拉克见过面。1373 年起,乔叟成了政界要人。他于1374 年被任命为伦敦羊毛、皮革和酒类的税务督察。1385 年,他提任肯特郡治安法官,第二年成为该郡下议院议员。但由于他所依附的保护人兰开斯特公爵影响的衰落,他失去了督察的职务,经济上陷入困境。到1389 年,兰开斯特公爵得宠,乔叟又得到任命,负责修缮王室建筑,整日奔忙不休。1391 年他改任骚默塞特郡地方皇家猎场的副管理员。他生命的最后10 年是在平静中度过的。在兰开斯特家族失势的几年内,他失去了年金。在1399 年新王亨利四世的加冕日,他写了《致空囊》的短诗献给新君,诉说自己贫穷,结果除了恢复旧有年金,又获得新的年金。可惜第二年诗人就与世长辞。他被葬于威斯敏斯特寺一角。后来其他的有名诗人或者葬于此,或者立碑在这里,人们把这里称为“诗人角”。乔叟一生经历丰富,早年受到宫廷生活薰陶,担任过多种公职,屡次出使国外,对整个社会生活有相当深刻的了解。

乔叟的创作大致上分为三个时期:1373 年前为第一时期,主要是在法国文学影响下写作;第二时期(1373—1385 )的写作主要受意大利文学影响;1385 年以后,也就是在他生命的最后15 年,乔叟摆脱了外国文学作品的重要影响,写真正的英国题材的作品,创造了个人的风格。乔叟最早的作品《玫瑰传奇》,是同名法文诗的英译。这首诗在中古时期的法国和欧洲都产生广泛的影响。洛利斯所写的前半部基本上继承了骑士文学传统,而由墨恩续写的后半部反映了新兴的市民的思想感情。诗中大量运用了寓意手法,讲诗人梦游天国,爱上了玫瑰,爱情帮助诗人,发动文雅、慷慨、直率、怜悯等克服嫉妒、危险、谣言等的阴拦,使诗人得到了玫瑰。这种梦幻文学体影响到以后《公爵夫人记》、《荣誉之宫》等诗作。作于1369 年的《公爵夫人记》是乔叟早期创作最著名的长诗,是为悼念他的保护人兰开斯特公爵的原配夫人布朗施逝世而写的。诗人梦见自己参加了皇家猎队,在森林中遇见了一位黑骑士,骑士哀悼他的德貌兼备的爱人之死。诗人在一个梦幻故事里,将布朗施写得栩栩如生,把梦幻诗用于私人悼亡,为乔叟首创。

第二期的创作主要是写于《坎特伯雷故事集》之前的三部长诗:《荣誉之宫》、《特洛伊勒斯和克丽西达》、《好妇人的故事》。《荣誉之宫》未完成,可能作于1380 年左右。这段时间乔叟多次出使法、意,在继续模仿法国作品的同时,汲取了来自意大利的影响。作品里诗人梦见巨鹰把他攫走,叫久为爱神效力的他创“荣誉之宫”听更多的爱情故事。荣誉女神被求恩惠的人所围绕,任意施舍。诗人又到“谣言之宫”,这里人仙传播各种消息,有时真假混杂,而风神用喇叭把消息吹送出去。诗人在滑稽幽默故事里表现出讽刺意味:荣誉的获取往往取决于机会而不是功德;流言常是真假混杂,由此带来的名声也是不足为凭的。诗人与鹰的对话里有许多典型的乔叟式幽默。

《特洛伊勒斯和克丽西达》约作于1372—1387 年间,主要故事来源于意大利作家薄伽丘的长诗《菲洛斯特拉托》。特洛伊王子特洛伊勒斯作战英勇,他爱上了祭司卡尔克斯的女儿克丽西达,他的密友、克丽西达的叔父潘达鲁斯从中撮合。卡尔克斯预知特洛伊将沦陷,便投往希腊,并劝服希腊人以特洛伊战俘去交换他的女儿。克丽西达临行时许诺10 天后归来,但到希腊营中以后,却接受了英俊的戴奥米德的爱。在战场上,特洛伊勒斯在戴奥米德身上发现了他送给克丽西达的扣针。悲愤的特洛伊勒斯从此觅机与情敌交战,却死于希腊主将阿喀琉斯手下。诗作带有中世纪骑士传奇色彩。但乔叟笔下去除寓意人物、迷信因素,对封建社会后期一对恋人进行生动刻划,挖掘克丽西达

的心理活动。《好妇人的故事》(1385—1386 年)是乔叟最后一篇爱情梦幻诗。诗人在观赏完五月里美丽的雏菊以后入梦,梦见爱神责怪他的创作诬蔑了爱情,命他撰写忠于爱情的好妇人的故事。诗人用“英雄从韵体”写了9 个为爱殉身的女人的悲剧,其中有源自薄伽丘的克里奥佩特拉,有罗马诗人维吉尔写过的狄多,主要的故事来源于罗马诗人奥维德的创作。

乔叟的第三时期的主要作品也是他毕生的杰作是《坎特伯雷故事集》(1387—1400 年)。他直接取材于英国现实社会,风格写实。《坎特伯雷故事集》是以朝圣进香的线索联贯的。3 世纪起有虔诚教徒到圣地朝圣,英国最著名圣地是坎特伯雷。朝圣活动逐渐发展为社会大众娱乐活动,从伦敦到坎特伯雷65 哩,在三四天旅程里,香客们交谈玩笑。在开篇的“总序”里,诗人介绍了香客们结伴的经过和各位讲故事的人,成为全诗最精彩的部份。接下来的24 个故事成为主体部分,此外,还有“分序”和一些故事的联缀部分。四月的一天,诗人来到伦敦南郊的塔巴德族店,准备第二天到坎特伯雷朝圣。到晚上先后来了29 个朝圣客,大家同意旅店老板哈利·贝雷的提议,在结伴朝圣的路上轮流讲故事解闷。每人来回共讲4 个故事,由旅店老板评判,讲得最好的人由大家凑份请客。照原安排讲120 个故事,但只完成24 个,其中两个被书中其他人物打断,另外两个则是作者未写完。朝圣客三教九流,代表了社会上各种地位、职业、性格的人。他们中有武士、骑士侍从、小地主等上层人士;有修道院院长、修道僧、游乞教士、教会法庭差役、牧师、女尼、赦罪教士等级教会人员;有来自城市的商人、木匠、厨司、织工、染工;有来自农村的磨坊主、管家、农夫,还有医生、律师、牛津学者等。对教会的腐败、堕落的揭露,是新兴的资产阶级小学常见的主题。在《坎特伯雷故事集》里,除了一个穷牧师是廉洁、助人的好人,其他的教会人员都是以讥刺的笔调描写的。教会法庭差役满脸吓人的疮疹,孩子们见了就怕。他专门送传票召人到宗教法庭应审;赦罪教士连诱带吓地敛取金钱,带了些宗教性货品到处招摇撞骗;修道士爱寻欢作乐、拈花惹草;监管寺院田产的僧人,爱打猎,讲穿着,好吃烤肥鸭;女修道院长举止斯文、多愁善感,身上的金扣针上刻着拉丁文:“爱征服一切”,一副贵妇名媛气派。其他阶层的人身上也不乏讽刺色彩。医生熟谙占星术,在疫疠中赚大钱;律师把法律文牍记得烂熟;磨坊主精于克扣粮食;管家中饱私囊;威风凛凛的商人实际上债务缠身;法学院的伙食采购员在帐目上唬住了30 位博学的法律学者。在富裕起来的市民中增长着自尊意识。5 个伦敦的手工来人随身带着厨司,他们的收入资产颇丰,妻子们喜欢别人喊她们“夫人”。贩卖呢料的巴斯妇在教区活动中总抢在前头。诗人以尊敬的态度描写了身经多次宗教战争、充满荣誉感和美德的骑士和家产丰厚、用钱慷慨的地主。在赞扬了善良的农村牧师后,又写了他的兄弟—一位虔敬、诚实、热爱劳动和邻人的农夫。这群各有特色的香客讲出来的故事自然也是多姿多彩的。

24 个故事的价值并非是相等的,但都与叙述人的职业和性格相符。骑士讲的是表兄弟两人爱上同一个少女并为她比武决斗的故事,反映了骑土的理想精神;他的儿子、骑士侍从讲了关于阿拉伯和印度国王向成吉思汗献宝的东方传奇;女修道院长讲的是信仰基督的孩子的故事;牧师的故事是散家、船长、商人都讲可笑的但相当粗俗的故事;修道院随从教士、伙食采购员讲动物故事也很自然,因此故事集里的体栽很丰富,几乎集中了中古文学的各种体裁:骑士传奇、教会圣徒传、劝善的布道王、动物寓言、寓言、传说、歌谣、故事诗,等等。故事的内容大部分是有关爱情婚姻方面的,尤其是巴斯妇、牛津学者与地主的三个故事,构成了一个“婚姻组”。他们的故事讨论中心便是婚姻中,丈夫是否应该处于支配地位。已经5 次嫁人,还怀着第6 次结婚念头的巴斯妇,认为只有妇人掌权的家中才有安宁幸福。她的故事讲到一个骑士被迫娶了丑妇为妻,因为他在洞房之夜表示一切听从妻言,丑妇立刻变成娇美的贤妻。学者的故事则强调妇女服从的美德。村女格利塞达嫁给侯爵后,一切唯

命是从,被夺走女儿、儿子、甚至被休弃,都没有怨言,本想考验她的丈夫深为感动,从此夫妻幸福和美。地主的故事则强调夫妇相互信任、共度难关。骑士阿维拉格的妻子道丽根在丈夫外出期间,忠实于丈夫,抵御了外来诱惑,却不意一句不会应现的戏言授人以口实。丈夫归来后没有责怪妻子,却劝她兑现诺言。他们之间的信任感动了引诱者,自动放弃了非礼要求。在这组婚姻故事里,特别是能干、独立的巴斯妇形像塑造上,显示出乔叟对妇女地位的兴趣。磨坊主和商人的故事都讲到年轻的妻子背叛年老的丈夫,寻求婚外爱情。

在爱情、婚姻主题以外,有许多故事揭露了教会、僧侣的伪善和欺骗。游乞僧讲到宗教法庭差役勒索钱财,被恶魔拉下地狱。法庭差役立刻讲了个故事作为报复:游乞僧在求乞行骗过程中,受到一老人的捉弄,大为狼狈。两个讲故事人的彼此攻击,也表现出教会内部不同分支之间的冲突。教堂执事的仆从讲了教堂执事如何以炼金术行骗的故事。赦罪僧讲了一个严肃的道德教训故事:三个浪子为争夺一堆金子彼此暗算,终于同归于尽。在发出贪婪乃万恶之源的说教后,赦罪僧立刻劝人们购买免罪符和圣徒遗骸(实际上是猪骨冒充的)进行公开讹诈,前面的说教故事不过是这个贪婪之徒的广告词。在女修道院院长关于信奉基督教的孩子被犹太人暗杀的故事里,诗人谴责了宗教迫害的行为。故事集中的绝大多数故事借鉴其他材料,但都进行再造,表现出强烈的写实精神。乔叟一生接触广泛,对伦敦社会从宫廷贵族到资产阶级、普通百姓都有深入了解,观察人性的能力特别敏锐。他以前和他自己前期的作品都是梦幻文学或骑士文学,虚构性很强。而《坎特伯雷故事集》继承了城市文学描写现实的传统,始终立足于现实生活,进行冷静细腻的描绘。在写实性描写中常露出作者温和的讥刺。他的幽默主要体现在总序中,在故事中又得以加强。乔叟在结构故事的技巧上也是超群的。他不仅让每个富有个性的叙述人讲有自己特色的故事,而且故事的串联也饶有趣味,有时若干故事构成一个系统,如“婚姻故事组”;有时故事成一对对的关系。如磨坊主讲了老木匠的妻子与人私通的故事,木匠出身的管家立刻讲了个两个大学生诱惑磨坊主妻、女的故事来反唇相讥,律师又讲了关于善良的康斯坦司的劝善故事来对抗上两个故事的粗俗性。在一种叙述文体以后可能又会有这种文体的戏拟形式。诗人讲了个典型的骑士侍奇故事,托马斯爵士去寻找梦中的仙后,途中遇到三头巨怪,故事才讲到这儿,旅店老板就嫌它陈腐乏味,毫不客气地打断了。

乔叟在语言上的成就是他对英国文学的特殊贡献。《坎特伯雷故事集》中使用的语言是伦敦通用的东区中部的方言,稍微搀入了一点肯特方言成份,奠定了以后英国文字以伦敦方言为标准语言的基础。乔叟的诗富有音乐性,运用了多种诗体。他在英国文学史上第一次如此轻松、富有魅力地运用英雄双韵体,这种十音节双行全、抑扬格五音步的诗歌形式,成为英国诗歌中最常用的体裁。

15世纪出现了许多模仿乔叟的作家,在英国和苏格兰都形成了“乔叟派”。乔叟对于英国文学的现实主义发展方向,文学语言和诗体都产生了深远影响。

三十五世纪

1、民间文学之花——民谣与14世纪下半叶文学的成就相比,15世纪的文学创作相当贫瘠。但这个时期民间文学创作处于繁盛期,民谣和民间戏剧都相当发达。民谣,即民间歌谣,是种短小的叙事诗,早的可追溯到13世纪,但在15世纪特别兴盛,收集和出版要更迟。早期出版的最著名的民谣集是18世纪下半叶波西主教的集子。

关于民谣的起源,争义很多,大致上有集体创作说和个人创作说。中古民谣不同于原始发泄情感的歌谣,是叙说故事的,需要一定的叙事技巧。一般意见认为可能是平民诗人根据现成材料整理编制,再经若干年的流传以后大致定型,因此民谣的具体创作年代难以确定。民谣有歌咏的性质,有音乐的配和,有的还与民间舞蹈有关(民谣一词ballad即来自法文词baller,意为“跳舞”)。民谣是一些简短的叙事诗,情节单纯、富戏剧性,通常由一串简单的场景或者长故事的片断组成,不作平铺直叙,很少细腻的描写和道德说教。在形式上采用“民谣体”,即四行诗节,二四押韵,一三行各四音步,二四行各三音步,以叠句和重复来增强

音乐效果。

在题材上民谣可分为:1、民间传说,多记的是鬼怪神异、林间神仙与人的交往,如《歌手托马斯》。《两只乌鸦》记述了鸟言兽语;《厄舍井的妇人》中,三个淹死了的儿子的鬼魂每晚来看望母亲,鸡叫就消逝,在一个看似迷信的传说里表现出纯朴的母亲深切的丧儿之痛。

2 、家族悲剧,写的是家族成员间的悲剧,《两姊妹》中姊妹间嫉妒仇杀;《爱德华》中儿子在母亲指使下杀父。

3 、爱情故事,大多也是悲剧结局。《瓦特斯少年》中痴心的女子,怀着对爱人坚定的爱,接受了近乎残酷的考验,反映了封建时代妇女的不幸命运;《美丽的巴巴拉·阿兰》中的青年男女双双殉情。

4 、历史故事和英雄业绩,如著名的《彻维山追猎》、《俄忒本战役》,描写了英国与苏格兰之间的战争。

5 、滑稽歌谣,充满了民间幽默、轻松的乐趣。怕老婆的丈夫常成为被取笑的对象。《一个农夫的妻》里的悍妇恶妻连魔鬼都逊色几分;《起来去闩门》中的懒夫妻宁可受冻不愿起来闩门,约定谁先开言谁去。后来两个绅士进门胡闹逼得丈夫开了口,妻子快活得唱起来:“好人儿,你讲了第一句话,起来去闩门。”最受欢迎的民谣是有关罗宾汉的。罗宾汉聚集一批自耕农,结成林中兄弟,锄强扶弱,劫富济贫。他们仇恨州官,只抢劫骑士和僧侣。罗宾汉的伙伴们有绰号“小约翰”的大个子,有快活的僧人杜克、钟情于罗宾汉的玛利燕。15 世纪的《罗宾汉英雄事迹小唱》曾试图统一许多关于罗宾汉的歌谣。15 世纪,英国农民生活贫困,1450 年爆发了凯德领导下的农民大暴动,抗议重税、劳役政策,反对贵族压迫。罗宾汉的歌谣反映了被压迫者的反抗情绪和生活理想。

民谣内容丰富、风格自然,对后来的文学有很大影响,特别是在18 世纪后半叶兴起了“歌谣复兴”,成为浪漫运动的先驱力量之一。

2 、从圣坛到流动舞台

戏剧也起源于民间,在原始初期庆祝节日的跳舞表演、对唱中,已经包含着戏剧的萌芽。

罗马人在英国时,建有庞大的圆形剧场,但随着他们的离去戏剧活动也结束。英国基督教会最初是排斥古典戏剧的,因为它们是异教的、重现世的。但是几年后,约在9 世纪教会礼拜中,有交互轮唱的弥撒歌唱,其中有人物——如守坟墓的天使和寻找耶稣的信徒——之间的对白,后来又加上动作。“仪式剧”逐渐发展,由拉丁文演变为英文,情节内容也渐渐地有了经外内容。演出场所除原来的圣坛也在教堂内搭起了舞台,这样就被坏了教堂的肃穆气氛。1200 年,教皇英诺森三世下令禁止在教堂内演出。戏剧表演移到了教堂门外,更有利于演员的表演发挥和观众情绪的发泄,小贩等各色人物也出入这公众活动中。到13 世纪末,教会把戏剧逐出教堂领地,戏剧与教堂活动分离了。各民民众的宗教团体主持起戏剧演出,后来又由手工业行会组织。在宗教节日游行以后,市镇广场上便开始演宗教主题的“奇迹剧”。法国往往把以圣经内容为主的戏称为“神秘剧”,把根据使徒行传改编的剧称为“奇迹剧”,在英国则把所有宗教主题的戏剧都叫作“奇迹剧”。“奇迹剧”是在马匹拖曳的流动剧台上演出的。剧台的上层四面敞开,用作舞台,下层遮以帷慢,作为后台使用。演出时没有布景,道具很少也很简陋。但各行业为演出服装颇费心思,还备有假发、面具。行会经常根据各

行业特点来分配戏剧演出,比如“诺亚方舟”的表演由木匠或造船匠担任,“最后晚餐”由烤面包匠或酿酒匠表演。每一行会演一出戏,市民可以站在一个地方看很多出戏。待全市行会在酒店院里或其他场合演出时,观众可看全本大套的“套剧”,自开天辟地演到末日审判,演出会持续三四天。14—15 世纪英国举行这种戏剧活动的城市有125 个。现存较完整的“套剧”有5 组。用住在康威尔的克尔特人方言写作的康威尔组,有50 个短剧,大约作于14 世纪,从世界起源演到基督复活。其余几组用古英语写成,“约克组”约成于1350——1440 年间,现存48 出戏。“彻斯特组”(约1475——1500 年间》的25 出戏,有比约克组较多的幽默成份。“威克菲组”32 出戏,滑稽成分颇多。其中的《牧人戏之二》,实质上是英国戏剧文学中的第一出趣剧。英国北部威克菲的牧人们在晋谒新生耶稣途中埋怨天气寒冷、赋税沉重、贵族地主的压迫,“四面八方全是愁苦”。狡猾的农民马可偷了他们的羊,牧人们找到马可家里,惩戒偷羊贼。这以后大家才唱起圣歌,礼赡马槽中新生的耶稣。世俗的成份日益渗入宗教戏剧,在也是属于威克菲组的“诺亚和洪水》里,诺亚与他凶悍的老婆争吵的滑稽场面,可见民间创作的明显影响。“考文奇”组有42 出戏,其中有象征性寓意人物出现,如“死亡”等,成为以后“道德剧”常用的手法。道德剧也是宗教的产物,来自“说教”,起源于14 世纪后半叶,盛行于15 世纪。道德剧标志着世俗戏剧的开端,它把中古人民喜欢的寓言加以戏剧化,不再沿用圣经里的人物,而是将抽象概念拟人化,如仁慈、恶行、良心、知识、善行等,进行劝善。现有最早的道德剧是15 世纪初的《人生的虚妄》。而《凡人》被认为是道德剧中最杰出的作品。上帝不满人类沉溺于七大罪恶,派“死亡”去捉拿“凡人”。“凡人”企求“友谊”、“知识”、“亲属”等与他同往,它们都拒绝了,“财富”回答凡人:“如果你爱我稍为温和一点,/ 分我一部分给贫苦的民众,/ 你就不会弄得这样苦痛,..”。只有“善行”同行。神学家最后进行万物皆空、唯有善行与人同在的教谕。

在15 世纪末至16 世纪初,还出现了插剧,即滑稽短剧。剧中人物是市民、农人、牧师,充满吵闹和戏谑。插剧比道德剧有更强的民间文学色彩,对风俗喜剧发展有明显影响。

3 、亚瑟传奇的“天鹅之歌”15 世纪英国散文作品成就最高的是托玛斯·马罗礼爵士的《亚瑟王之死》。这部作品成了“天鹅之歌”,是亚瑟王传奇中最有影响的作品,也是亚瑟传奇的一个总结。直到十九世纪末学者才研究、证实了作者的身份。马罗礼是受过教育的瓦利克郡的贵族,曾参加过英法百年战争,1445 年任过国会议员。在封建主集团的内战中,他站在兰开斯托家族一边。1451 后的20 年,他屡屡下狱,可能在囚禁生活中写了《亚瑟王之死》。《亚瑟王传奇》完成于1469—1470 年间,1485 年刊行,是12—15 世纪亚瑟传奇的总结性作品。作者对大量作品、传说进行爬梳处理,用21 卷联贯起亚瑟王故事的不同线索。前5 卷,主要写亚瑟王,他的父亲,魔术师梅林,他与桂内维尔的婚姻、圆桌骑士的形成、与罗马皇帝的战争及以后的战绩。6 到8 卷,每一卷都有关一位杰出的骑士及他的冒险。9 到10 卷,写了一些骑士的比武和冒险。第11 到17 卷,写骑士寻找圣杯的经历。18 到19 卷,集中写了朗斯洛与王后的爱情。最后两卷,讲述了摩德瑞德的背叛、亚瑟王与他的交战和死亡、王后与郎斯洛的最后结局。马罗礼舍去了传说中奇幻神秘的情节,写成了以亚瑟王为中心人物的、合情理又引人入胜的故事。人物描写生动,叙事简明又富有诗意。16 世纪时的清教学者、作家阿斯堪指责此书的内容是公然的杀戳与不道德的爱情。战争与恋爱本是中古传奇的两大题材。以现代眼光去看骑士制,可以从骑士间无意义的残杀见出骑土制的野蛮和残酷。但是作者在封建社会危机的状况下以理想化的态度去描写骑士社会,为贵族的精英人物唱首挽歌。他谴责臣属对君主的不忠诚,但对婚外恋情却不予责备、甚至加以赞美,这是骑士传统的反映,也有反禁欲主义的精神。特利斯坦和绮瑟误服了爱情药,就再也不能抵挡爱情的力量,作者努力为他们的爱情辩解。

《亚瑟王传奇》是英国散文从中古英语后期发展到现代英语的重要里程碑。它所提供的亚瑟传奇的素材和清楚易懂、简洁流畅的散文风格,广泛、深远地影响了后来的英国文学。

第二章文艺复兴时期文学

第一节文艺复兴与人文主义

文艺复兴运动是14—17 世纪欧洲发生的古希腊、罗马古典文化学术的复兴运动,是欧洲从中世纪向近代资本主义社会转变时期的资产阶级思想文化运动,是人类文明发展史上一次伟大的变革。

“文艺复兴”(Renaissance )原意是“再生”,指的是希腊、罗马文化的再生。实际上“文艺复兴”运动包含着远为丰富的内容。资本主义生产发展最早的意大利,是文艺复兴运动的发源地。十三四世纪,意大利虽未统一,但工商业发达,工商业和银行业都占欧洲第一位。新兴资产阶级产生了新的人生观和世界观,他们需要建立不同于封建文化的新文化。古希腊、罗马文化的发现和研究为他们提供了思想上的影响。意大利本来就是罗马古典文化的发源地,罗马文化就是意大利民族的文化。中世纪后期建立了世俗学校后,拉丁诗人的作品成为意大利人文化教养中的主要部分,而“拜占庭灭亡时抢救出来的手抄本,罗马废墟中发掘出来的古代雕像,在惊讶的西方面前展示了一个新世界—希腊的古代”(恩格斯语)。1453 年东罗马帝国陷落后,大批希腊古典学者携书逃到意大利,促进了意大利早已进行的希腊古典文化的研究。世俗学校在“神学学科”以外添设了“人文学科”,内容就是希腊、罗马古典各科学术(包括文艺、哲学、历史乃到自然科学)。这些古典学术的研究者和倡导者,被称为“人文主义者”。古典文化大体上是人道主义(即把人看成万物的中心)和现世主义,重视科学和哲学的探讨及对美好事物的创造和享受,要求人在身心各方面均衡发展。基督教则以神权中心和来世主义为基本内容,实行蒙昧主义和禁欲主义,两种文化形成了尖锐的对立。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自然科学的进展、15 世纪末的地理发现、唯物主义哲学的发展,人开始感觉到自己的尊严与无限发展的潜力,理性代替了对权威的盲目崇拜,要重新估价阻碍人的发展的宗教信条及其他封建观念。新兴的资产阶级要扩张、扩展自己,就要挣脱封建教会加诸他们的精神束缚。反封建、反教会神权的文艺复兴运动便是在如此文化背景下产生的。以人为本、以人性反神性、以人权反神权、以个性自由、理性至上和人性全面发展为理想的“人文主义”是文艺复兴运动的指导思想,也是文艺复兴时期文学的思想核心。以倡导和研究古典学术开始的“人文主义者”成了文艺复兴运动的中坚。他们在哲学、自然科学、社会理论、艺术方面都有很大建树,有不少人“在思维能力、热情和性格方面,在多才多艺和知识渊博方面”堪称“巨人”(恩格斯语)。他们创造的以人文主义思想为内容并有巨大艺术创新的新文学,是欧洲近代资产阶级文学的开端。意大利的彼特拉克·薄伽丘、法国的拉伯雷、蒙田、西班牙的塞万提斯,便是新文学的杰出代表。

文艺复兴运动在15 世纪末、16 世纪初影响到英国。此时,英国封建领主内部的30 年(1455—1485 年)战争刚结束。以红玫瑰为纹章的兰开斯特家族终于战胜以白玫瑰为标记的约克家族,亨利七世加冕,开始了都铎王朝的统治。经过30 年的反复争夺,世袭贵族基本上被消灭了。都铎王朝一面建立专制统治,巩固王权,一面保护、奖励工商业和实行海外掠夺。亨利八世不愿屈伏在罗马教会势力下,借罗马教会不批准他离婚之机,发动宗教改革,没收并出卖教会土地,由国家首脑兼而为教会首脑。都铎王朝政策符合资产阶级利益。他们在封建王权保护下发展自己的力量,资本主义工业迅速发展,其中毛织业成为英国的“民族工业”,刺激了养羊业发展,以篱笆圈耕地为牧场的“圈地运动”,将整村的农民驱离家园。政府的一系列血腥法令又将破产农民逼到工场廉价出卖劳动力,成为“工资奴隶”。

英国依仗繁荣发达的工业、经济力量、利用处于大西洋航路中心的优越地位,积极开展对外贸易和海上掠夺。在海外扩张中,英国击败了老牌殖民主义国家西班牙的“无敌舰队”,建立了海上霸权。英国国势在伊丽莎白女王在位期间(1558—1603 )达到空前强盛。伊丽莎白时代,也是文艺复兴时期文学的繁荣时期。

英国文艺复兴时期文学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15 世纪末到16 世纪上半叶。早期的人文主义者托马斯·莫尔、科列特、格罗辛、

林纳克等被称为“牛津改革派”,他们在牛津大学讲授希腊、拉丁文和“新学”,传播古典文化和来自意大利、法国的新知识、新思想,牛津大学在16 世纪初成为英语古典文化的中心。荷兰人文主义者拉斯摩斯热情地称颂他们:“叫科列特讲话,我觉得好像是亲闻柏拉图的声音。听格罗辛讲学,谁能不震惊于他的学问的渊博?有什么比林纳克的见解更精辟、深刻、细腻?世间可曾有过比托马斯·莫尔更温文尔雅、更动人、更成功的天才?”莫尔(1478—1535 年》是早期人文主义者的杰出代表。他当过律师、议员、下院议长,直至最高法官。作为虔诚的天主教徒,他反对国教与罗马教会分离,因拒绝宣誓承认英王为英国教会至高权威,而被判斩首。他在文学方面的代表作是拉丁文写的对话形式的幻想小说《乌托邦》(1515 )。第一部分里,作者在朋友彼·吉

尔斯处认识了航海家希兹洛德,3 人在一起谈论英国和欧洲的社会问题:严酷的法律、封建战争使伤残士兵沦为盗贼、“圈地运动”带来的“羊吃人”的惨景、穷富县殊的生活,他们把种种社会罪恶归为私有制。

第二部分里,航海家描写了理想国乌托邦,这里与前面描写的种种社会腐败恰成对照。废除私有制是理想社会的基础,理想国里土地共有,没有私人财产,国民必须劳动,人人平等。政治上实行宗法家长式的民主制,法律简明,教育普及,宗教信仰自由,但不信神者不得任公职。生产劳动和产品分配有计划性,人人有足够的供应。金银不再受重视,成为小孩玩具和犯人的锁链。莫尔对理想国的描画受到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理想图”和希腊社会影响,混合了宗法社会、中古生产方式与古代城邦政体,这里允许奴隶的存在。但是作者对社会种种不平现象的揭露、批判,反对战争、金钱崇拜,鼓吹宗教宽容、人的全面发展,对理想的憧憬和向往。开了以后“乌托邦”著作的先河。这一阶段文学的成就还表现在魏阿特和萨雷的诗里。第二阶段,即“伊丽莎白时代”,以英国文化的辉煌发达著称。从16 世纪后半期到17 世纪初叶,特别是最后20 年,文学创作极为繁荣。诗歌上,从早期的魏阿特、萨雷,经由锡德尼、斯宾塞,发展到莎士比亚、本·琼生。戏剧上,经由早期戏剧、“大学才子派”创作莎士比亚的剧作成为英国也是欧洲文艺复兴时期文学的高峰。在散文上也出现了李利、锡得尼和纳施、德隆尼分别代表的两种不同类型的小说。

第三时期是从莎士比亚逝世到17 世纪40 年代初,文艺复兴时期文学走向衰落。

第二节十四行诗和“诗人中的诗人”

英国诗坛在乔叟后经历了萧条时期,到文艺复兴时期又开始复苏。15世纪末年到16世纪最初10年,主要的英语诗人是魏阿特和霍华德·萨雷伯爵。1557年由伦敦出版商陶特尔出版了一部诗集《陶特尔读者集》,有诗271首,除抒情诗外,还有箴言、墓铭、悼歌、讽刺诗、牧诗,颇受读者欢迎。诗集中主要诗人是写了96首诗的魏阿特和写了40首的萨雷。

魏阿特(1503—1542年),曾就读于剑桥大学,数次出使法国、意大利、西班牙等国,深受意大利文学影响。他的主要贡献在于创作了爱情主题的优美抒情诗和介绍进了“十四行诗”诗体,而这两方面都受益于意大利诗人彼特拉克。彼特拉克的《歌集》歌咏了对女友劳拉的爱情,克服了中古诗歌的抽象性和隐悔的寓意,表达了人文主义者新的爱情观念,从内容到形式都给欧洲文学以很大的影响。魏阿特的30首十四行诗有10首是彼特拉克诗的译作,他一面忠实于彼特拉克的传统,一面又显示了伊丽莎白时代自由创作的趋向,改变了严谨的格式。

萨雷伯爵(1517—1547年)出身贵族,才气横溢,29岁时以叛逆罪被斩。他如同魏阿特,写出英国第一批彼特拉克风格的爱情抒情诗,但他比魏阿特更不守成规,建立了伊丽莎白时代的十四行诗型,即三个“四行诗”,加上一个押韵的“双行体”,韵脚为abab,cdcd,efef,gg,替代了彼特拉克式的前八行一段,后八行一段,韵脚为abbaabba cdecde(或cdcdcd)。萨雷的新诗型为后来莎士比亚和许多其他诗人采用。他在译维吉尔《伊尼德》时吸取拉丁诗不押韵特点,用英文写无韵诗,这种诗体也成为莎士比亚、弥尔顿等诗人最喜用的形式。尽管文学史上常将魏阿特与萨雷并提,但他们并非合作的作家。就诗的成就而言两人也各有特色,魏阿特的诗想象丰富、情感热烈。萨雷的诗词句流利、声调优美。文艺复兴时期诗歌繁荣时期是从1580年到17世纪第一个十年末,锡德尼的诗作标志着繁荣的开始。

菲力普·锡德尼(1554—1586)出身小贵族家庭,毕业于牛津大学。他在欧洲大陆旅行时与法、意、德的人文主义者相识。在国内他也结识许多著名文人,建立起文学圈“阿理奥帕戈斯”(词意为雅典的最高法院)。1548年锡德尼任尼德兰海弗拉兰总督。1584年他在与西班牙战争中负伤,临终前他把水让给了另一伤员,传为佳话。他的十四行诗集《阿斯特洛菲与斯苔拉》、散文传奇《阿卡狄亚》和文艺批评《为诗一辩》分别奠定他作为诗人、传奇作家和批评家的声誉。《阿斯特洛菲与斯苔拉》(1580—1583)有108首十四行诗,连缀起来

成为“十四行诗集”,表达了诗人对爱塞克斯伯爵的女儿、已婚的德佛勒的爱情。“阿斯特洛菲”的希腊词指的是“爱星者”,诗人用以自比。“斯苔拉”是拉丁词,意为“星”,指德佛勒。诗人遵循了彼特拉克的传统,诗中有矫揉造作、雕饰的语言,但也表现真实情感、表达了人文主义者世俗的、个人的感情,留下许多著名诗句。

《阿卡狄亚》是锡德尼隐居在妹妹即潘伯娄克伯爵夫人家中时写来娱乐妹妹的,在他死后的1590年刊出。阿卡狄亚是希腊南部一城邦,层峦叠障,居民多牧羊,自给自足,锡德尼以此为背景,将骑士传骑与牧歌结合,以长而复杂的情节讲述了战争冒险、爱情纠葛,没有对人物性格鲜明的刻划,很少写实的细节,句子长而缛丽,有很多直喻、隐喻。但作品在当时获得很大成功,赢得很多追随者。

《为诗一辩》是早期英国文学批评中的杰作。诗人反驳了清教徒高松指斥戏剧、诗歌等艺形为不道德的言论。他申述了诗人在古时的崇高地位,认为诗人用想象写作,兼有历史家与哲学家之长,艺术有指导和娱乐作用。锡德尼讲解了诗的各种类型:牧歌、喜剧、悲剧、抒情诗、史诗等。在对英国文学概括性的评述中,他对当时英国戏剧创作评价不高,认为它们的不成功并非由于高松所说的“不道德”,而是没有仿效古典戏剧创作规范,没有遵守时间、地点、行动一致的“三一律”,由此表露出锡德尼古典主义的美学思想。

文艺复兴时期最伟大的诗人是爱德蒙·斯宾塞(1552—1590 年),这位乔叟以后最重要的诗人,对尚在形成中的近代英诗贡献很大。斯宾

塞出身伦敦布商家庭,1573 年以工读生身份毕业于剑桥大学,涉猎了拉丁文、英、法、意文学作品。1578 年他成为罗彻斯特主教的秘书,第二年做了伊丽莎白女王的宠臣莱斯特伯爵的侍从,由此认识了不少当朝显贵,也认识了锡德尼,进了他的文学圈子。1580 年,斯宾塞渡海到柏林,受命为新任爱尔兰总督格雷

爵士的秘书。从这时到1598 年,除了两次到伦敦暂住,斯宾塞一直都在爱尔兰。他赞成格雷爵士在爱尔兰实行苛政。1582 年格雷奉召回国,斯宾塞在法院谋得职务,并廉价租用一些被没收的房地产。在吉尔科尔蒙城堡中,他断断续续地写作了《仙后》三卷。1589 年,对诗稿大为欣赏的格雷爵士带斯宾塞到英国献诗给伊丽莎白女王。斯宾塞的进身之际并未因这首歌而打开,他只得到每年50 镑的恩俸。1598 年,在爱尔兰人的反英起义中,他携妻儿逃往伦敦。1599 年1 月,斯宾塞死于贫困中,葬于威斯敏斯特寺。斯宾塞的第一部重要诗作献给他的保护人和朋友锡得尼的《牧人日历》。诗作包括12 首牧歌,每日一首,故谓日历。牧歌是有关牧羊人及他们生活的诗,渊远流长。古希腊的忒俄克里托斯,首创田园诗,描写西西里优美的农村生活和自然风景。罗马诗人维吉尔在希腊田园诗的影响下写了《牧歌》,采用了牧羊人对歌或独歌形式,形成长久的传统。斯宾塞的牧歌又有了新的

变化。《牧人日历》除了第一首和最后一首,都采用对话体,并无联贯故事,但有贯穿人物,就是牧羊人考林·克劳特。全诗的主题是传统性的,写牧羊人对罗瑟琳的爱情和失恋之苦,但诗篇涉及了广泛的题材:宗教、政治、道德和艺术。他赞颂女王;攻击了天主教的陋习弊端和教士的放荡生活,讽刺了国教教士的市俗气;抱怨世人对诗歌的轻视,把劝善看作诗人的使命。他尝试英诗各种诗体,用了英雄诗体、歌谣体、悼诗四行体、八行诗体等。他使用简单流利的散文语法,不避俗字俗语,吸收古字及外来词,继承了乔叟的传统,恢复了优美自然的英国文学的地位。由88 首十四行情诗组成的《情诗集》与《婚礼曲》合刊,纪念诗人与妻子伊丽莎白·包爱尔的爱与婚礼。十四行诗采用三个四行体、末后两行的英国形式,有真情实感,但其中的柏拉图主义、宗教色彩,使不少诗作过于传统化而显得平淡。《婚礼曲》音韵优美,情调缠绵而不放恣,丝毫没有罗马时代婚曲的俗鄙,描写细腻而无枝蔓,是出色的婚礼曲。

斯宾塞最重要的作品是长诗《仙后》,这也是英国文学的杰作之一。诗人原计划写12 卷,每卷12 章,但只完成6 卷零2 章,已经是皇皇巨著。诗人在写给格雷爵士的信中谈到:“本书的目标是要塑造一个有道德和教养高尚的人。”他选择了亚瑟传奇故事,描写仙后格劳利安娜(代表伊丽莎白女王)每年举行一次长达12 日的宴会,每日派出一个骑士去执行任务,这12 个骑士分别代表亚里士多德分析的12 项道德品质。红十字骑士象征着神圣,居恩爵士是节制的象征,布律托玛爵士是贞洁的体现者,阿第盖尔爵士是正义的化身,卡里多爵士是礼貌的典范,坎贝尔与楚里亚蒙的故事则表现了友谊。他们的冒险经历构成了前6 卷的内容。亚瑟王是最高的人类品性的代表,他和骑士们与巨人、妖怪交战,同巫师斗法。骑士传奇与道德、宗教、政治寓言交织在一起。

《仙后》每卷开始都有对仙后即女王的赞颂,具有强烈的资产阶级爱国情绪。在宗教上反对天主教,在政治上宣扬“正义”,而长诗的主要意义是在道德方面,它宣扬赞颂道德美德,号召人们克制各种情欲,包括政治野心,保持人与人之间的和谐。诗的内容表现出文艺复兴时代典型的特征:时代的冒险精神、对人的力量的赞美、对自然美的热爱,等等。斯宾塞的诗想象丰富、语言精致、富有音乐性,人们把他称为“诗人中的诗人”。他所创造的“斯宾塞体”(九行诗行,前八行为抑扬格五音步,最后一行为抑扬格六音步,押韵形式为(ababbcbcc)成为英国最重要的诗体,对后来的英国诗人,如18 世纪前期的汤姆逊、格雷,19 世纪的拜伦、雪莱、济慈、丁尼生等,都有很大影响。

第三节丰富多彩的散文

文艺复兴时期散文丰富多彩。伊丽莎白时代,古代、意大利和法国文化渗入英国文化的发展,翻译蓬勃发展,产生许多优秀译作。诺斯译的希腊作家普鲁塔克的《希腊罗马名人传》,从法译本转译,不够信达,但英文非常流畅,生动有力,为伊丽莎白时代戏剧家提供了的素材宝库。莎士比亚的戏剧不仅涉取了这个译本的情节、人物,有时甚至近乎于直接引用译文。法国作家蒙田是欧洲“散文”这一体裁创造人,他的《散文集》以漫谈口吻写来,亲切自然,既怀疑好奇又坦诚宽容,弗洛里欧的译本也很生动,莎士比亚和培根都受过影响。在翻译作品中,廷德尔和科弗代尔译的《圣经》具有重要的意义。中古时代使用的《圣经》是拉丁文的,一般人民无法阅读,威克利夫最早将《圣经》译为英语。廷德尔从希腊文译了《新约》,科弗代尔出版了他翻译的《旧约》。他们的语言雅俗共赏,对今后的《圣经》英译影响很大。后来国王詹姆斯一世选派54 名学者翻译《圣经》,于1611 年出了“国王詹姆斯本圣经”,即“钦定本”。“钦定本”吸收了以往英文译本优点,用词纯朴而富形象性,庄严又不失诗意,为近代英国散文树立了良好的楷模。16 世纪后数十年,传奇和写实性小说流行。传奇是写给“高雅读者”看的,代表作家有李利、劳杰、格林等。约翰·李利(1554—1606 年)是伊丽莎白时代“大学才子派”的戏剧家,也是著名散文小说家,他在24 岁时以《尤菲绮斯》扬名,1580 年又出版了续集《尤菲绮斯和他的英格兰》。小说成功后他转向戏剧写作。《尤菲绮斯》的故事很简单,年青富有的雅典人尤菲绮斯来到那不勒斯,不听年老的智者的劝告,放纵享受,爱上了朋友菲劳斯特的爱人露西亚。喜新厌旧的露西亚不久便另结新欢。尤菲绮斯重返雅典,埋首书本之中。作者借这个故事,谈论了爱情、教育、信仰、道德、习俗等问题。李利的传奇与中世纪幻想传奇有区别,他刻划了当代生活。但是他着力于语言风俗,创造了被称为“尤菲绮斯体”的特殊的文体,在用词上大量使用直喻、隐喻、拟人、对仗、双声等手段,追求绚烂绮丽的效果。在句法上,作者将从句或短语骈化,类似中国六朝的骈体文。传奇中大量引用来自神话、古希腊罗马名人轶事的典故、谚语,使用双关语、俏皮话,极力堆砌。这种文体在宫廷贵族间盛行,作家中也有不少人进行模仿。锡德尼并不嘉许这种文体,但他的《阿卡狄亚》文笔也有些“尤菲绮斯”色彩。与传奇相对的是另一类关于市民生活的写实性作品,代表作家有纳施和德隆尼等。

纳施(1567—1601 年)是牧师的儿子,就读于剑桥大学,是“大学才子派”中最年轻的一员,他写的《不幸的旅客》是英国最早的“流浪汉小说”。流浪汉的小说是16 世纪中叶西班牙产生的新的小说类型,一般用自叙体形式,以主人公流浪生活为线索,从下层人物角度观

察、讽刺一些社会现象,对社会弊端多有针砭。这种小说类型在16 世纪的英国很流行,在十八十九世纪的小说中得以继续发展。纳施在作品里描写亨利八世宫廷里的一名侍僮杰克·威尔逊的丰富经历。他参加过战争;随文人游历欧洲许多国家;冒充伯爵行骗;目睹过罗马瘟疫流行时的种种社会罪恶。通过这个侍僮的一连串经历,勾出了当时生活的真实画卷。

德隆尼(1543—1600 )在当丝织工的同时,写歌谣和宗教论争性的小册子,因触犯当局被逐出伦敦。他的三部小说写了三个行业的普通人的故事。《纽伯来的杰克》写的是织工,《雷丁的托玛斯》写的是布商,而《高尚的手艺》(1597 )写的是制鞋匠。这本书中有3 个故事,前二个故事是沿循浪漫传统写的,而简单质朴的第3 个故事讲的是“西蒙·埃尔是怎样从一个鞋匠起家,后来当上了伦敦市长”。他真实描写普通手艺人的生活,语言虽偶有“尤菲绮斯体”影响,但总的来说纯朴、生活化。他与纳旋的作品成了英国现实主义小说的先声。

文艺复兴时期最重要的散文作家是弗兰西斯·培根(1561—1626 年)。他生于贵族之家,父亲尼古拉斯·培根爵剑桥大学三一学院,如此年幼已表现出对中古经院哲学的批判态度。他离开剑桥后作为驻法大使的随员漫游欧洲大陆。父亲去世后,培根因为是幼子,没有继承权,为经济原因,进入格雷法学院学习法律。1548 年,他当选为小说议员,在从政之余,研究哲学、文学。

1592 年左右,女王的宠臣哀塞克斯伯爵尽力提携培根,多次向女王举荐他,为他政治上的腾达判定重要基础。但当1600 年哀塞克斯举兵叛变未遂之时,奉命调查案件的培根不但没有帮助伯爵,而且借不徇私情提高了自己的地位,这点引得前后世人对他品行大加非议。1603 年女王逝世,詹姆斯一世继位,培根获封爵士。此时他作为律师、政客和文人都很著名。他连连升迁至枢密顾问官、掌玺大臣、大法官,并晋封为维勒拉姆男爵,不久又为圣·阿本斯子爵,勋业登峰造极。1621 年,培根的仕运盛极而衰,他被指控受贿,失去官职,被判处罚金四万磅,从此隐居乡间,将余年用于文学、哲学著述。1626 年,在赴宴途中,培根取路旁积雪作防腐试验,受寒得病而死,终年65 岁。培根主要的建树是在哲学方面,“英国唯物主义的真正祖先是培根。在他看来,自然哲学是唯一真正的哲学;而基于感觉经验之上的物理学,则是自然科学的最重要的部门。..照他看来,感觉是正确无误的,是一切知识的源泉。所有科学都是以经验为基础的,是在于以理性的研究方法的主要形式”(马克思、恩格斯语)。作为近代科学的奠基人,他“以一切知识为我的研究范围”,努力在各个知识领域里寻求新的思想体系,企图“将全部科学、技术和人类的一切知识全面重建”。因此他写一套总名《伟大的复兴》的著作,虽只完成原计划六个部分中的一二部分,已造成重大影响。他的著作的中心思想就是从自然实际出发,重实验,运用归纳法。立新必得破旧,培根在第二部分《新工具》(1620 )里,提出“四偶像说”,揭露了中古经院哲学的全观、片面、语词混乱和盲目崇拜传统权威等弊病。他不仅在理论上了建立了观察、实验、归纳、分析的方法,还在《新大西岛》(1626 )里表达了他实现新科学的实际设想。在这个岛上的科研机关“所罗门院”里,人们以实验的方法研究自然,提高人类征服自然的能力。培根还写了法律著作、历史著作《亨利第七王朝史》(1662 )。他对文学的重要贡献是他的由58 篇短文组成的《随笔》。《随笔》在1597 年初版时只有10 篇,经过了1612 年和1625 年两次增补扩充。英国文学中元本随笔这种类型,由于培根的示范,才开始在英国植根。后来出现许多以写随笔著称的名家,随笔成为英国文学中有特色的体裁

之一。58 篇短文主要谈的是处世立身之道,所以《随笔》的副题是“社会的与道德的劝言”。作为通晓人情世故的哲学家和政治活动家,培根具有冷静深刻的观察力和要言不烦的表现力。他的随笔的内容关涉哲学思想(《真理》、《死亡》)、论理探讨(《爱》、《忌》)、处世之道(《友谊》、《诡诈》)、治家准则(《父母与子女》、《婚嫁与单身》)、还有对生活中读书、旅行、娱乐等具体问题的建议,对艺术与自然美的态度、观点。培根总是阐发自己独到的见解。立论警辟客观,文笔紧凑,条理清晰,逻辑严密,对每件事物从正面、反面论述,反复衡量利弊得失,说理性强。戏剧家本·琼生评论培根的演说:“若论说话干净、准确、有份量、最不空洞、最没有废话,谁也比不过他。”他的随笔亦如此,围绕题目没有赘论,常有格言警句。他的《论读书》妙语连珠、脍炙人口:“读书不可存心立异;亦不可轻信盲从;亦不可从中撷取谈助;而应加以权衡思考。有些书仅宜浅尝,有些书仅宜狼吞,有些书则宜咀嚼消化;..读书使人渊博;谈论使人机智;写作使人准确。”在当时文体大抵冗长、句式复杂的情况下,培根的文笔干净利落,加上充满睿智、比喻得当、凝炼有力而颇具魅力。

第四节“说不尽的莎士比亚”

一早期的戏剧形式

中古的道德剧流行到16世纪中叶。在15世纪末、16世纪初兴起的插剧,在英国戏剧发展中向前进了一大步。插剧带闹剧性质,对话俏皮粗俗,人物很少,很少或没有寓言形象,使戏剧更趋近实际人生,脱离宗教、道德羁绊,成为更纯粹的娱乐欣赏的对象。约翰·海武德(1497—1580)为这种新剧种的代表作家。他写了6部插剧,其中有两个很有名:《四个P》、《约翰,他的妻子蒂卜和牧师翰爵士》(1533)。前一个剧中,四个P指的是剧中四个人物:朝圣者、赦罪教士、小贩、药剂师,这4个词都是以字母P开头的。剧中大部分是“辩论”,争辩谁扯的谎最大。后一个剧来源于法国闹剧,写怯懦丈夫受与教士相好的妻子的气,富有娱乐性。在两个剧中对教士和赦罪僧等颇多不敬。插剧脱离了枯燥说教的宗教剧,引导了16世纪后期的世俗剧。

文艺复兴运动把古典戏剧带入了英国,古希腊、特别是在罗马的戏剧随着古典文化的复兴而复兴。先是大学里上演了罗马作家的拉丁文戏剧,接着又译成英语,再就是出现模仿性的英文创作,罗马喜剧家普劳图斯、泰伦斯和悲剧作家塞内加等为英国剧作家提供了古典的戏剧形式。剧作家们向古典作家学习关于悲喜剧分类、结构和风格的各种知识,借鉴他们的题材、角色、具体手法的运用。模仿拉丁戏剧的悲、喜剧在16世纪中叶大为流行。近代英国戏剧的成型可以说是中古戏剧与古典戏剧结合的结果。

英国第一部正规的喜剧是乌德尔的《粗汉拉尔夫》,上演于1551年。喜剧从主题、结构到人物塑造都模仿普劳图斯的《光荣的军人》,但有鲜明的英国色彩。喜欢夸口的骑士拉尔夫追求一个有钱的寡妇,但寡妇属意的是商人,将他扫地出门。剧作虽然还有道德剧的痕迹,但

主要是表现伦敦平民现实生活的喜剧。

另一部早期喜剧是《葛顿老大娘的针》(1556),更为幽默写实。围绕一根丢失的针,小镇上闹了场轩然大波。直到法庭上打成一团时才发现针别在人物的裤子上。剧中充满了乡村生活的有趣场景。1561年上演的《高波德克》是英国第一部正规的悲剧,为诺顿与萨克维尔合写。高波德尔的故事最早见于蒙茅资的乔佛莱的《不列颠君王史》。高波德克将田土分给两个儿子凡瑞克斯和波瑞克斯,兄弟失和,国家陷于内乱。剧作家寄寓了政治劝谕,暗示女王未婚无子嗣可能会导致类似混乱。悲剧的创作深受塞内加的影响。戏剧题材是复仇和报应,充满仇杀、恐怖,常以鬼魂和巫术的场面渲染悲剧气氛。剧中有大量独白、长段演说辨论等,词句夸张。诗体是无韵体,16世纪后期英国伟大的戏剧几乎都用此种形式。

伊丽莎白时代早期戏剧呈现多样化形态,是奇迹剧、道德剧、插剧、古典剧及各种流行戏剧的混合物。戏剧的发展还与舞台的变化有密切的关系。奇迹剧和道德剧是在两层游行马车上演出的,自然剧情简单、人物有限。16世纪初,演员们租用旅店天井作为表演场所。旅店通常为长方形建筑,三面楼房,一面是马厩,天井正面搭起戏台。观众可以站着从三面观剧,也可以从楼厢看戏。随着演员对演出空间的需要、观众的增多,在1576年伦敦出现了第一个固定的剧院。因为独此一家,剧院就叫“剧院”。两年之后,伦敦有了8个剧院,到17世纪初期有近20个剧院了。由于清教徒的反对,剧院设立在城外,建筑一般为圆形,没有屋顶。舞台伸入场内,围墙内四周是三层楼厢。一般观众站着看戏,富人贵族坐在楼座上,甚至舞台上看。剧院的情况影响到编剧的考虑。因为舞台没有前幕和布景,所以剧中要对时间、地点及风景气候等加以说明。由于观众大部分是在露天下站立,在下午两到两个半小时的演出中,要求剧情紧凑有趣,演员演技精湛纯熟,剧中充满打斗场面、戏中戏,音乐歌曲的穿插,常有丑角插科打浑。观众大多数是没有什么文化教养的市民,而在有屋顶,座位和烛火照明的私人剧院里,观众多为王室贵族,剧本注重雅俗共赏,既有雅致的诗文,也有粗俗猥亵的笑话。由于观众与舞台相距很近,剧中常采用“独白”、“旁白”,演员向观众窃窃私语,很有效果。编剧们利用舞台的简单机构,舞台地板装有活门,下面是地下室,莎士比亚的《哈姆莱特》中,掘墓人借此表演从墓穴里掷出骷髅。舞台后部悬着帷幕,《威尼斯商人》里的金银铅盒便藏在后面。舞台上方的楼厢可以代为罗密欧和朱丽叶谈情说爱的阳台。剧情不受“三一律”的限制,时间可以跨越数十年,地点可能变换十几处,就事件而言会发生主副线交错的数个故事,观众们对此相当习惯,可以从人物台词中明了。

二莎士比亚的前驱——“大学才子派”

15世纪80年代后几年,一些毕业于牛津、剑桥大学的年轻人来到伦敦,驰骋文才,尤其是在戏剧方面颇多杰作,成为莎士比亚的先驱者。这些被通称为“大学才子派”的作家有约翰·李利(1553——1606)、乔治·皮尔(1556——1596)、托马斯·劳治(1558——1625)、罗伯特·格林(1558——1592)、托马斯·纳施(1567——1601)、托马斯·基德(1558——1594)和克里斯托夫·马洛(1564——1593)。李利是“大学才子派”中最年长的,他的喜剧多半以古代神话和古代文学为题材,以田园大自然为背景,用典雅的散文写爱情故事。他的影响主要在于他的散文小说《尤菲绮斯》。纳施只有两部不出名的剧作,他主要是以流浪汉传奇著称。劳治的主要成就也不在戏剧上。他的浪漫传奇《罗萨琳》后来成为莎士比亚的《皆大欢喜》的重要来源。皮尔有剧作六部,以韵律见长。“大学才子派”中重要的剧作家有基德、格林和马洛。

斯德可能没有上大学,他是马洛的朋友。他的无韵诗剧《西班牙的悲剧》轰动一时而且享誉很久,是伊丽莎白时代“复仇剧”也称“流血悲剧”的典型范例。《西班牙的悲剧》遵循塞内加的传统,描写宫廷倾轧和流血复仇故事,但不再使用古典剧以“报信者”的口头报告叙述剧情的方法,而是把激烈行动在舞台上当场表演出来。剧中充满谋杀、自杀、疯狂、人物借戏中戏杀死敌手来复仇,在莎士比亚的《哈姆莱特》中可见出基德的影响。有研究者认为基德写过哈姆莱特的故事,称之为“原始的哈姆莱特”,可惜现在已失传。

格林身上体现了文艺复兴时期人物的冒险精神和多种才艺。他毕业于剑桥大学,曾游历意大利、酉班牙等地,生活放荡不羁,在戏剧、抒情诗、散文故事、讽刺文学方面都有建树。他的作品大都是写浪漫爱情故事的散文作品,穿插轻松的抒情诗歌,莎士比亚的《冬天的故事》便取材于他的一篇散文传奇。他也以流浪汉小说的风格描写下层生活,自传性的回忆录和忏悔录。

他在戏剧方面的重要作品有《修道士培根与修道士班格》(1589 ),两个修道士努力制造会言语的铜头的故事,表现出文艺复兴时期人们借助魔法探知自然的强烈愿望,剧中还穿插了一个浪漫的爱情故事。《詹姆士四世》(1591)作为历史剧虚构成分居多,但编剧技艺完美。王后朵劳西娅女扮男装的手法,被莎士比亚在《维洛那二绅士》、《威尼斯商人》、《第十二夜》等剧中反复使用。

马洛是“大学才子派”中最杰出的剧作家。他与莎士比亚同年出生,是坎特伯雷一个鞋匠的儿子,毕业于剑桥大学,29 岁时在小酒店的争执中被刺杀。他的死因有不少传言,现在一般认为涉及政治问题。他平时言语恣肆,树敌不少,有人向政府告他宣传无神论。在他短暂的创作中,留下了诗和戏剧的杰作。用英雄双行体写的长篇叙事诗《希罗与李安德》写了古老的希腊爱情故事。色雷斯的女祭司希罗与靼鞑海峡对岸青年李安德相恋。每晚李安德游过海峡与希罗相会,天亮返回。一次风雨之夜,希罗为情人引路的火炬被吹熄,李安德溺死海中,希罗也投水殉情。马洛以文艺复兴时期对爱与美的理解把这个爱情故事写得绮美动人。莎士比亚在他的《皆大欢喜》中引用了诗中的句子:“谁曾恋爱过而不是一见就倾心的呢?”马洛的一些抒情短诗,如《热情的牧羊人致他的爱人》,热情优美,是伊丽莎白时代最好的

《浮士德博士的悲剧》

(1589 ?)、

(1587——1588 )、

抒情诗之一。马洛的主要成就是在戏剧方面。他的7 部戏中4 部戏为重要作品:

《帖木耳》

《马尔他的犹太人》(1590 ?)、《爱德华二世》(1592——1593 )。《帖木耳》共两部10 幕戏,写了这个东方征服者的兴起和衰败。上篇写帖木耳从牧羊人渐渐成了波斯国王,征服了许多国家。下篇继续写他征服基督教和伊斯兰教国家。爱人之死给他很大的打击,他性情日益暴虐,最后病死。帖木耳是历史风云人物,贪求无厌,东征西战,他的野心,企求权势的欲望,正反映出文艺复兴时期的人要求扩张,发展的愿望。马洛的贡献就在于他创造了巨人的性格。帖木耳充溢着进取精神:“构成我们的自然四要素,/ 渴望统治而在胸中斗争,/ 教

导我们都须有凌云壮志:/ 我们的心灵能充分领悟/ 这个世界上奇妙的结构,/ 测量运行着的行星的轨迹,/ 永远攀登无穷无尽的知识的高峰,/ 随着永不静止的宇宙而运动。/ 我们的灵魂叫我们/ 自强不息,永不休止,/ 直到摘到那最成熟的果实..”。在征服大马士革后,他的气势欲与天帝争雄:“帝王在我脚下匍匐喘气;/ 就是战争之神都要退位,/ 让我来做世界的统治者!”

马洛的戏剧结构松懈,情节有些单调,但他的无韵诗体气势雄浑,本·琼生称之为“马洛式的雄浑诗行”。《浮士德博士的悲剧》在艺术上是马洛最好的作品。在源自德国古老传说的浮士德的故事里,马洛写出了时代的渴求和向往:追求无限的知识和这种知识,魔术带给人类巨大权力。浮士德不满足已有的知识,他唤来魔鬼的仆人靡非斯特,以自己的灵魂作抵押,换取靡非斯特帮助他穷究天地、体验万物。浮士德有力的个性、雄辩的语言、追求知识的无限热望,代表着文艺复兴时期另一股无限扩张的精神。如果说《帖木耳》表现了对权力的欲望,《浮士德》表现了对知识的欲望,《马尔他的犹太人》则表现了对财富的无限欲望。高利贷者巴拉巴斯的贪欲压倒了他的正常情感,他贪婪、狭隘、抱复心重。巴拉巴斯的形象预示了莎士比亚笔下夏洛克,但巴拉巴斯缺少夏洛克身上体现的复杂人性。

《爱德华二世》是伊丽莎白时代最早的历史剧。爱德华二世与前面三剧的主人公的“巨人性格”相反,软弱无力,受宠臣控制。作者一方面反对君主的偏宠偏信,另一方面反对贵族判乱。莎士比亚的《理查二世》在主题上与此剧极为相似。

马洛是莎士比亚以前最出色的戏剧家。他的剧作表现了文艺复兴时期的时代精神,赞美人的伟大力量,肯定个人主义的追求。他也看到了在主人公无尽的追求中所孕含的负面因素。他的悲剧的冲突不是建立在表面动作,而是建立在人物的内心冲突之上,具有一定的心理深度。在英国文学中,素体诗是在马洛手里成为英诗中最富有表现力和最雄伟的格律形式的。

三莎士比亚威廉·莎士比亚(1564——1616)是英国、也是欧洲文艺复兴时期最有成就的作家,在世界文学史和戏剧史上享有不可动摇的崇高地位。

1564年4月23日,莎士比亚出生于英国中部艾汶河畔沃里克郡的斯特拉福镇。这个离伦敦约一百英里的市镇有居民两千人,大部分居民务农或从事小型手工业。莎士比亚的父亲是杂货商人,经营各种农产品,羊毛和皮革制品,1565年他被选为市镇议员,三年后被选为镇长,是镇上的头面人物。莎士比亚的母亲玛丽·亚顿是乡绅之女,有地产作陪嫁。莎士比亚年少时家道富裕,得以接受教育。他大约7岁时进了当地的文法学校,学习拉丁文课程,读了古典作家西塞罗、维吉尔、贺拉斯、泰伦斯等人的作品。16岁时,莎士比亚家中经济状况不佳,他不得不离校帮助父亲经商。1582年,18岁的莎士比亚与比他大8岁的安妮·哈瑟维结婚。1587年他去了伦敦。他离家的原因有种种传说,有的说是随巡回剧团出走,有的说是由于夫妻反目,最流行的传说是他偷猎了乡绅路西爵士的鹿,为避免诉讼而逃遁。无论他是缘何原因离家,伦敦之行成为莎士比亚人生道路上的重大转折。此时伦敦的戏剧事业正在急剧发展,公共剧院纷纷建立,“大学才子派”在编写剧本。莎士比亚先在剧院外看守观众的马氏,当杂役,后来成了演员,演配角。在当时的剧团竞争中剧本是很重要的因素,莎士比亚开始为剧团修改旧戏,并试作新戏。他开始写作的时间大约是1588——1590年,但至少在1592年他已小有成就以至招致嫉恨。“大学才子派”的格林写过本劝告戏剧家同行的小册子,谈到演员从编剧那里渔利,专门指出:“有一只靠我们的羽毛装饰起来的自命不凡的乌鸦,在演员的表皮里面,包藏着虎狼之心”。这句话模仿莎士比亚《亨利八世》中的一行:“啊,一个妇人的表皮里面,包藏着虎狼之心”。格林又攻击这个后来居上者“能写几句无韵诗,却要与你们中间最优秀的人媲美;他完完全全是个什么都干的打杂工,却自命不凡,把自己看作在国内唯一震撼舞台的人”。“震撼舞台(share——scene)影射了莎士比亚的姓氏(share——spears)。由此可见莎土比亚在1592年已崭露头角。他最初加入的剧团是:“海军大臣剧团”,1594年他进入“内务大臣供奉”剧团,成为固定成员和股东。1598年“剧院”重建,次年,莎士比亚所属的剧团以它为自己的剧院,名为“环球剧院”。1603年,伊丽莎白女王去世,“内务大臣供奉”剧团接受新国王詹姆斯保护,改称“国王剧团”。这以后莎士比亚创作达到最高潮。1608年,剧团开始在私人剧院“黑衣僧”剧院演出。这里观剧条件好,观众文化教育水平较高,戏风不同于公共剧院。莎土比亚写了后期的传奇剧。1610年,46岁的莎士比亚退居家乡,住进自己十几年前买下的房子,但不时到伦敦访问。1616 年4 月23 日,52 岁的莎土比亚逝世于自己的家乡斯特拉福。

莎士比亚时代的剧作主要是供上演而非阅读的莎士比亚生前出版的剧本,除了1600 年剧团卖给出版商的四部戏外,多是未经莎士比亚同意出版的。莎士比亚死后7 年,与他属于同一剧团的好友海明和康戴尔把他的36 种戏(末收《波里克利斯》)印行,这就是著名的“第一对折本”,按喜剧、历史剧、悲剧三类编排的。莎士比亚编剧生涯约20 年,差不多每年两部戏。虽说剧作多是对现成题材的改造,但有“点石成金”的本领。19 世纪中叶开始,在些学者认为莎士比亚的出身和教育都不能使他写出知识面如此之广、文字成就如此之高的剧作,引发了作者著作权的问题。对于作品的真实作者有多种假说,考证,在提出的数名与莎士比亚同时代的贵族、学者、名人中,培根和马洛被认为是可能性最大的。但现有研究一般认为著作者为莎士比亚是确定的。研究者根据剧作的内容和风格,当时的零星资料,从18 世纪后期起,大致确定了剧作创作年代。

一般把莎士比亚的创作分为三个时期。第一时期大约从1590 至1600 年,包括他的早期剧作:十部历史剧中的九部、三部早期悲剧,重要的浪漫喜剧。第二时期是莎土比亚最重要的创作时期,大约是从1601——1608 年,所有重要的悲剧作品都出现于这个时期。第三个时期从1609 至1612 年,是传奇剧创作时期。也有人将第一时期又分为诗歌创作和戏剧创作两期,因为在这时期,莎士比亚写了两部长诗和154 首十四行诗。诗歌是莎士比亚创作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出版于他生前,主要是赞颂爱情友谊。长诗《维纳斯与阿都尼》(1593 )根据罗马作家奥维德的《变形记》写成。爱神维纳斯爱上了英俊少年阿都尼斯,后者却在打猎时丧生。诗想象丰富、时爱与美描写细腻,出版后大受欢迎。《鲁克丽丝受辱记》(1594)

年根据奥维德的《岁时记》而作。美丽贞洁的罗马贵妇鲁克丽丝遭暴君塔昆儿子赛克斯图斯污辱,自杀雪耻。诗人呼吁同情、怜悯和人道,谴责暴虐和贪欲。这首诗的文字更繁缛纤巧。

十四行诗的创作时间不很确定,可能写于1592——1598 年,但也有人认为一直写到1609 出版的那年。十四行诗比戏剧作品更多地带个人性质,我们能从这些诗中见出诗人对生活和艺术的思想、情感。正如著名诗人华兹华斯所言:“勿轻视十四行诗;批评家,你皱眉,/ 忘了它的光荣历史;用这把钥匙/ 莎士比亚打开了他的心”。154 首十四行诗中l——126 首致一美少年,127——152 首致一位黑肤夫人,最后两首为希腊诗歌仿作。各首诗独立,但

都围绕友谊和爱情主题进行发挥或抒情。诗人劝朋友美少年结婚生子使美留传世人,原谅朋友对友谊的背叛行为,努力保持他们的友谊。他热烈地爱着水性杨花的黑女郎。他把真、善、美看作生活的最高标准,把爱情、友谊看作人与人之间和谐关系的表征,强调忠诚、谅解等理。在诗中也有诗人对身世,演员职业的辛酸感慨。第66 首十四行诗集中地表现了诗人对现实不平的愤慨与绝望:“厌了这一切,我向安息的死疾呼,/ 比方,眼见天才注定做叫化子,/ 无聊的草包打扮得衣冠楚楚,/ 纯洁的信义不幸被人痛弃,/ 金冠可耻地戴在行尸的头上,/ 处女的贞操遭受暴徒的玷辱,/ 严肃的正义被人非法的诟污,/ 壮士被当权的跛子弄成残缺,/ 愚蠢摆起博士架子驾驭才能,/ 艺术被官府统治得结舌钳口,/ 淳朴的真诚被人瞎称为愚笨,/ 囚徒‘善’不得不把统帅‘恶’伺候..”。这首诗可以说预示了莎士比亚以后悲剧的主题。《哈姆莱特》中的独白:“谁愿意忍受人世的鞭挞和讥嘲,压迫者的凌辱..”与此诗也很相似。莎士比亚的十四行诗比彼特拉克的诗主题更为丰富,对爱情巳没有宗教情绪或封建等级观念,还表现出对社会问题、人类尊严的关注。他出色地运用萨雷开始便用的四、四、四、二排列式,末两行往往是结论,更好地体现起承转合,思想和情感的层次,后人把这种十四行诗形式称为“莎士比亚式”。

莎士比亚第一时期的戏剧有九部历史剧、三部悲剧和十部喜剧。他的戏剧创作以历史剧开端。当时社会历史的外部条件促成历史剧的繁荣发展,战胜西班牙“无敌舰队”使得全国爱国情绪高涨,历史题材常被编成戏剧。莎士比亚的历史剧主要取材贺林希德的《英格兰、苏格兰和爱尔兰编年史》,主要表现百年战争和玫瑰战争时期发生的历史事件,表现人文主义者反对封建割据、拥护中央集权的政治历史观点。九部戏中,《约翰王》描写12 世纪末13 世纪初英法的冲突。其余八部可以分为两套四部曲:《理查二世》(1595 )、《亨利四世》(上、下篇,1597 )、《亨利五世》(1598 ),反映了14 世纪末15 世纪初英国君主与封建贵族间的斗争,亨利五世如何利用对外战争解决国内矛盾。第二个四部曲《亨利六世》(上、中、下篇,1590 ——1592 年)、《理查三世》(1592 ),在创作时间上早于前一套四部曲,但反映的历史顺序衔接于后,描写15 世纪中叶英法百年战争后期,玫瑰战争前期政治和军事纠纷,抨击暴君和野心家,认为百年战争因贵族不和而失利;贵族纷争和平民起义导向内战。《亨利四世》是莎士比亚最著名的历史剧,一条线索写宫廷政治事件。亨利四世篡位后,各封建主不满纷纷作乱,国王与两个儿子率兵讨伐,平定潘西家族的判乱,取得王权对封建割据势力的胜利。另一条线索写下层平民生活。以福斯塔夫和哈尔王子为首的一群人,在伦敦东市小酒店里寻欢作乐。王子与福斯塔夫始交终断,通过道德改善成为理想君主。哈尔王子的活动联系了两条线索,表现出历史剧和喜剧的巧妙融合。福斯塔夫是剧中最令人难忘的人物。这个又老又胖的骑士,是封建关系崩溃时期无衣无食的雇佣兵和冒险家的典型。他好酒贪杯,纵情声色,以偷盗和招摇撞骗为生,自私胆怯,打仗时装死,还冒领战功,大言不惭地吹牛,骑士的荣誉感道义感已不复存在。但他幽默风趣、机警狡黠,作家在从道德上否定他的同时,又赋予他的性格以无穷的魅力。到《亨利五世》,哈尔王子登基后娶了法国公主又获得法国王权继承权。他公正无私、执法严明、体察下情,成为理君主。《理查三世》中的理想查三世则是暴君的典型。他由于身体残疾和外貌丑陋而仇视美好事物,内心奸诈凶狠、卑鄙龌龊。他不择手段地实现个人野心,是受谴责的对象。他的多次独白,暴露了他内心的罪恶,这是莎士比亚剧中人物独白的初次运用。这部戏是莎士比亚第一部重要的历史剧,显示出马洛剧本的深刻影响。莎士比亚的历史剧谴责昏君和暴君,塑造理想君主,把史诗的规模与生动情节,多样化的人物形象联系起来,比当时众多将事件串编的“纪事剧”大有改进。

莎士比亚早期的喜剧《爱的徒劳》(1594 )嘲笑中世纪禁欲主义,肯定爱情的威力和价值,创作受李利的“尤菲绮斯体”影响,宫廷气氛浓,一般认为这是莎士比亚喜剧中最弱的一部。《错误的喜剧》(1592 )故事源自普劳图斯的喜剧《孪生兄弟》,把一对双生子变为两对,剧情复杂得多,但过于借助“误会”、“巧合”等手法。《驯悍记》改编自同名旧戏,带很多闹剧成分。《维洛那二绅士》(1594 )属于意大利戏居传统形式。

从《仲夏夜之梦》(1595 )开始,莎士比亚的喜剧创作进入成熟时期。这个戏把神话世界和现实世界交融在一起,是莎剧中最富浪漫色彩的。古希腊时代的两对青年男女来到精灵出没的森林,精灵迫克错滴花汁,使得恋人间的关系更为复杂,但最后大家各得其所。人们常把《无事生非》、《皆大欢喜》、《第十二夜》、《威尼斯商人》称为他的“四大喜剧”。《无事生非》(1598 )写了两对情人故事,其中生性活泼的贝特丽丝与培尼狄克饶有趣味。贝特丽丝是莎士比亚笔下最聪慧善言的女主角,与培尼狄克才智相当、舌枪唇剑,各不相让。朋友们设法让他们相信对方之爱而生爱慕之心,但直到结婚他们还在拌嘴,宣称自己是因为怜悯对方而行善。《皆大欢喜》(1599 )里,公爵被他弟弟篡位并放逐到亚登森林。他的女儿罗萨琳也被逐,她的堂妹西莉亚随行。森林里有绿荫、歌声、鸟陆,有爱情、友谊、忠诚,最后善战胜了恶,作恶者在道德感化下天良发现。如同《无事生非》中希罗受冤情节已有明显的悲剧气氛。在这个剧中也通过放逐情节,哲学家杰奎斯的忧虑渲染了悲剧气氛。《第十二夜》(1600)是莎士比亚这时期最后一部喜剧创作. 因为是为庆祝圣诞节后第十二天“主显节”而作;故得此名,故事线索较多,公爵爱上了奥莉维亚,奥莉维亚爱上了前来说媒的女扮男装的薇奥拉,微奥拉偏偏暗恋着公爵。微奥拉失散了的孪生兄弟西巴斯辛的到来,使得多角恋爱更复杂,最终真相得以澄清,有情人终成眷属。戏中妙趣横生,最有趣的是沉溺物质享受的奥莉维亚的叔父托比爵士与侍女玛丽亚等人捉弄管家、清教徒马伏里奥的故事。清教

徒是基督教新教中的一派,16 世纪70 年代形成于英国,清教主张从英国国教教会内清除罗马教会繁琐教仪、教阶制,主张教徒“勤俭生活”和道德纯洁完善,反对世俗娱乐性文化,特别是戏剧。戏中尽情嘲笑马伏里奥道德上的虚伪,肯定享受现世生活的权利。

《威尼斯商人》(1597 )是莎士比亚成熟喜剧中最出色的。威尼斯商人安东尼奥为帮助好友巴萨尼奥去向富家女鲍西娅求婚,向高利贷者、

犹太人夏洛克借钱。夏洛克受过安东尼奥等基督徒欺侮,立下逾期不还以一磅肉相抵的契约。巴萨尼奥赢得了鲍西娅的爱,安东尼奥的商船却未归,他必须履行残酷的契约。在任何变通办法都不奏效的情况下,鲍西娅扮成律师在法庭上击败夏洛克。全剧在谈情说爱,高唱喜歌中结束。诗人把一磅肉的故事主题演化为友谊、爱情、仁慈与贪婪;嫉恨、冷酷之间的冲突。夏洛克贪婪吝啬,复仇心重。但他在剧中为自己及整个人物理解的歧义引起了对剧本悲、喜剧性质的争议。总的说来夏洛克是被否定的对象,对金钱的贪欲是他所有行动的最后动因。莎土比亚对一切非人道行为都持反对态度,常借反面人物之口道出对社会弊端的揭露、批判。《威尼斯商人》是莎士比亚喜剧中最富社会讽刺色彩的剧作,但基本上仍属于抒情性喜剧。在贝尔蒙特浪漫幻想世界里,洋溢着爱情和友谊的美好气氛。

《漫莎的风流娘儿们》近乎闹剧,但这是莎剧中唯一直接描写英国小镇生活和小康家庭的剧作。《亨利四世》中的福斯塔夫形像大受欢迎,女王令剧作家写一部福斯塔夫谈变爱的剧本。在这里福斯塔夫成了漫画式的滑稽人物,借求爱谋财却大吃苦头,已没有历史剧中的幽默和机灵劲。喜剧在莎剧中占有最大份量,共13 部。它们有的取材意大利故事,有的借用古代作品,有的汲取民间传说,基本主题是歌颂爱情和友谊,赞扬个性

解放、婚姻自主,正面宣扬人文主义者的生活理想,反对禁欲主义和封建伦理的束缚。喜剧的情节结构往往是“一见钟情——好事多磨——终成眷属”,以恶人的悔悟和好人的宽恕解决矛盾。剧中歌颂青年男女,尤其是可爱女性形象,充满了抒情和浪漫主义色彩,主要是抒情性而不是讽刺性的喜剧。莎士比亚最早的悲剧是《泰特斯·安德洛尼克斯》(1593 )取材于罗马史,属于塞内加式,是莎士比亚第一部伟大的悲剧,主题思想和风格上都与这时期的喜剧接近。这部取材于古老的意大利民间传说的悲剧叙述了一对青年罗密欧与朱丽叶不顾两家世仇宿怨相爱、结合并殉情的故事,表现出历史剧在指责封建纷争的主题和喜剧中常见的歌颂爱情、友谊的主题。两大家族在儿女的惨死和真情的感化下和解了,换来了全城的和平,这是剧作家的殷望。全剧贯穿着抒情笔调,英国浪漫主义诗人柯勒律治说在此剧中“处处是青春与春天”。第二幕第二场的“阳台场景”,情人用美丽的词句表达热情,是最美丽的抒情诗篇。

另一部悲剧《裘力斯·凯撒》(1599 ),取材普鲁塔克的《希腊罗马名人传》,有时甚至整句引用原作,但将原素材加以戏剧化,写有理想的人与丑恶现实的冲突,预示以后成熟期的悲剧。其中布鲁塔斯和安东尼的两次演说,是伟大的演讲作品。

1601——1607 年是莎士比亚创作的成熟时期,他创作了七部悲剧和三部悲喜剧。这时期社会经历了从伊丽莎白时代的繁荣进入动乱的转折。1603 年,詹姆斯一世继位,恢复妹妹贵族和天主教会特权,专制王朝已成为资产阶级经济发展的障碍,暂时联盟开始破裂,资产阶级反王朝统治的斗争公开化。把戏剧看成人生的镜子的莎士比亚,自然要写出时代的变化。他感到严酷现实与人文主义理想之间的矛盾,剧作的情调和风格带上了悲观沉郁的色

彩。在戏剧艺术上,他走向成熟,写出了他的悲剧杰作《哈姆莱特》、《奥瑟罗》、《李尔王》、《麦克白》。

《哈姆莱特》写于1601——1602 年。在这以前,有关哈姆莱特的故事已流传了四百多年,最初来源是丹麦历史学家沙克索·格兰马迪克斯大约写于1200 年的《丹麦史》,里面第一次记载了有关的传说。1570 年有法国作家把这个故事改为剧本。16 世纪80 年代起,伦敦舞台上多次上演由莎士比亚同时代作家改编的丹麦王子的戏。莎士比亚的《哈姆莱特》中出现的谋杀和复仇,鬼魂出现,戏中戏, 真疯和佯疯等情节和手法,在基德的《西班牙悲剧》中都已出现。但是莎士比亚在一个人们熟知的故事里写出了特有的时代特色的心理深度, 创造了世界文学中最著名的艺术典型之一——哈姆莱特。丹麦王子哈姆莱特从德国归国奔父丧,看到母后与叔父,也是新王克劳迪斯迅速结婚,倍感痛苦。父亲的鬼魂出现,告诉儿子自己被克劳迪斯所害的真相。哈姆莱特一面装疯卖傻,陷入紧张、痛苦、深刻的思考中,一面趁戏班进宫演戏机会,改编上演了杀兄的旧戏来试探叔父,从叔父的仓惶退场中证实了怀疑。在母亲卧室里,他误将偷听的大臣波洛涅斯当作奸王杀死。奸王趁机遣王子去英国,安排了借刀杀人计。警觉的王子发现后脱逃回国。他的情人,波洛涅斯的女儿奥菲莉娅发疯而死,失去父亲和妹妹的雷欧提斯在奸王的唆使下向哈姆莱特挑起决斗。哈姆莱特虽中了毒剑,仍刺死了奸王,与敌人同归于尽。哈姆莱特是莎士比亚笔下的理想人物之一,是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者的典型形象。他受到新思想、新文化的熏陶、讴歌“人”的力量:“人类是一件多么了不起的杰作!多么高贵的理性!多么伟大的力量!多么优美的仪表!多么文雅的举动!在行为上多么像一个天使!在智慧上多么像一个天神!宇宙的精华!万物的灵长!”他以“互爱”来代替人与人之间尊卑贵贱的等级关系,品格高尚,多才多艺,本人就体现了人文主义者对人的理想,被视为“朝臣的眼睛、学者的辩舌、军人的利剑、国家所瞩望的一朵娇花、时流的明镜、人伦的雅范、举世注目的中心”。家中的一系列变故给予他精神上沉重的打击. 崇拜热爱的父王猝死,反常乱伦的事突发,打破了他对世界的美好幻想,现实现出了丑恶。在剧中,他是以忧郁王子的形象出现的,处于理想与现实产生巨大反差和矛盾,理想破灭引起的精神危机状态中。在第一次独白中,他叹道:“人世间的一切在我们看来是多么可厌、陈腐、乏味而无聊。哼!哼!那是一个荒芜不治的花园,长满了恶毒的莠草”。越接触现实,他越多地发现罪恶。延臣们对新王百般诌媚,好朋友成了密探、帮凶,情人听任父亲的摆布,人文主义者最珍惜的人与人之间和谐理想关系已不存在。美好的自然成了“污浊瘴气的集合”,人成了“泥土塑造的生命”,哈姆莱特思考人生的存在意义:“生存还是毁灭,这是一个值得考虑的问题”。一方面他怀着强烈的责任感,使命感,另一方面又感到孤立无援、梦醒后无路可走的痛苦。我们由此才能领悟哈姆莱特的沉重感:“这是一个颠倒混乱的时代,唉,倒霉的我却要复起重整乾坤的责任”。他不只把杀奸王,报父仇看作自己的责任,而是把按人文主义理想改造现实看作自己义不容辞的使命。哈姆莱特的力量在于他是一位深刻的思想家,人文主义者承担的历史任务便是作思想,文化上的改革,他从个人不幸中看出了社会的不幸。但是对于超越一切恩仇的改造社会的巨大任务,他力不从心。哈姆莱特的性格问题成为莎士比亚研究者的最大课题,从1788 年出版集注本以来,平均每12 天就出版一部关于哈姆莱特的著作。他的性格经三百多年分析,从一个单纯的复仇者而逐渐被赋予更复杂。丰富的特色。各种不同批评流派都努力去解释哈姆莱特的“延宕”、装疯心理病态等问题,比如心理分析学派以潜意识中的“恋母情结”去解释哈姆莱特在复仇过程中的犹豫、延宕。不同的时代也给予不同的阐释,从18 世纪的理

性主义者、19 世纪的感伤主义者到20 世纪的虚无主义者或革命家,真正是“说不尽的哈姆莱特。”

莎士比亚通过哈姆莱特这个复杂、多层次的人物形象塑造,超越了当时的复仇剧,人物不仅是剧情发展和动作的承担者,也是人性最充分的体现者,剧作在富有刺激性外,被赋予了深刻的思想哲理性。与主人公思考性格相适应,剧作家运用了大量的“独白”,有对生存意义的思索,有对世间不平的愤慨,有对自己内心的审视,都安排在人物思想发展的重要时刻,成为了解人物内心,思想发展脉络的重要途径。“独白”本身就是优秀诗篇,有许多隽语警句。

中世纪戏剧中的人物多是类型化的。莎士比亚高度重视人的个性化,在戏剧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除哈姆莱特外,天真脆弱的少女奥菲莉娅,阴险毒辣的克劳狄斯,圆滑庸俗的波洛涅斯等,都形神俱备。《奥瑟罗》(1604 )取材意大利短篇小说《一个威尔斯的摩尔人》,将一个丈夫听信谗言误杀妻子的平庸家庭故事,改造为有深刻社会道德内容的悲剧。战功显赫的摩尔人奥瑟罗赢得了威尼斯元老勃拉班修的女儿苔丝狄蒙娜的爱,两人秘密结婚。奥瑟罗受命去抵御土耳其人进攻,苔丝狄蒙娜随夫出征。旗官伊阿古不满奥瑟罗任命凯西奥为副将,设计让奥瑟罗相信妻子与凯西奥私通。奥瑟罗中计,掐死了无辜的妻子,在明白真相后自刎。这出戏表现了正直纯洁的品质与利己主义阴谋之间的冲突。奥瑟罗是文艺复兴时期富有资产阶级冒险精神的“巨人”形象,饱经风霜,具有杰出的军事才能,他的传奇经历,坦荡性格和勇敢精神深深吸引了苔丝狄蒙娜。这位贵族的女儿,具有对真正价值的理解能力,不顾种族偏见,年龄差异和社会身份的差别,将自己的命运与所爱的人紧紧联结,具有莎剧早期大胆追求幸福的女性形像特点。人与人之间的真诚关系是人文主义理想的体现,但这种理想有脆弱的一面。作为人文主义者,奥瑟罗把个人的“尊严”,“荣誉”视为生命。苔丝狄蒙娜对丈夫崇拜、同情,自愿处于顺从的地位。这样他们的和谐关系中含有不和谐的因素,被恶势力所利用。伊阿古是文艺复兴时期时代罪恶的象征。他极端自私,感情卑劣,以阴暗心理看待周围世界,他嫉恨别人地位比自己高,生活比自己美满,以卑劣的居心去揣度别人的动机、情感,处心积虑地破坏他人幸福,谋求个人利益。他利用奥瑟罗理想主义者的单纯性格,由于种族岐视造成的极度自尊心理,挑起他的嫉妒情绪,使他在幻灭的绝望和嫉妒的冲动驱使下,害死自己最爱的人。因为奥瑟罗是有伟大的性格,一旦发现自己的错误,便毫不犹豫地以自我来赎罪。莎士比亚在这个时期越来越注意社会邪恶力量的可怕性、危害性,通过伊阿古的形象引起人们对极端利己、阴险奸诈等恶德败行的憎恨。剧中对人物心理有出色描写。不仅写出奥瑟罗在伊阿古进谗过程中情感的微妙的曲折变化,就连伊阿古这种恶棍,也细致地写出他的动机、卑劣的心理。

《李尔王》(1605 )的故事见于贺林希德的《编年史》和16 世纪的其他著作,在16 世纪90 年代有同名剧本。莎士比亚将这个至少有50 人写过的故事作了变动,以悲剧结局,穿插了葛罗斯特听信庶子谗言遭报应的遭遇,具有震撼人心的艺术力量,古代不列颠国王李尔刚愎自用,他分国土给三个女儿。长女高纳里尔和次女里根花言巧语换得父亲的欢心和国土,诚实的幼女考狄莉亚不肯诌媚被父亲剥夺了继承权,远嫁法国。李尔王遭到两个女儿的虐待,被逼发疯,在荒野上流浪,与乞丐为伍。考狄莉亚率兵讨伐,兵败而死,李尔也伤心发狂死去。剧中呈现了令人心寒的场面;李尔王的两个女儿欺骗、虐待父亲,相互又争风吃醋,自相残杀,甚至谋害丈夫。伯爵的庶子爱德蒙不择手段地谋取财产、地位、不惜陷害兄弟,出卖父亲。“亲爱的人互相疏远,朋友变为陌路,兄弟化为仇雠;城市里有暴动,国家发生内乱,宫延之内潜藏着逆谋;父不父,子不子,纲常伦纪完全破灭”。在痛苦的经历后,李尔王终于悔悟,恢复了天良。第三幕暴风雨场景是全剧的中心和转折点,自然界的风暴与李尔王内心的震荡相呼应。他认识到自己生活观念的谬误。对穷人不幸的亲身感受,激起了他的人道精神。他呼吁仁爱:“衣不蔽体的不幸的人们,无论你们在什么地方,都得忍受着这样无情的暴风雨的袭击,你们的头上没有片瓦遮身,你们的腹中饥肠雷动,你们的衣服千疮百孔,怎么抵挡得了这样的气候呢?啊!我一向太没有想到这种事情了。安享荣华的人们啊,睁开你们的眼睛来到外面体味一下穷人所忍受的苦,分一些你们享用不了的福泽给他们,让上天知道你们不是全无心肝的人吧!”他从专横的暴君经过道德改善成为有仁爱之心的新人。尽管结局是悲剧性的,但以考狄莉亚、爱德加、肯特为代表的仁爱、真诚、信义等人文主义理想得到充分肯定。

与《李尔王》同年创作的《麦克白》是莎剧中气氛最阴暗的作品,取材于贺林西德的《编年史》。苏格兰大将麦克白平定叛乱、班师归来,路遇三个女巫,预言他将成为国王。在夫人的怂恿下,他趁国王邓肯在城堡作客之机,谋杀国王并嫁祸于侍从,从而成了国王。为巩固王位,他又犯下一系列谋杀:杀了女巫预言中提到对他有威胁的班柯及麦克德夫的妻儿。他的妻子受良心谴责,精神失常而死。麦克白以女巫的预言壮胆,但最终没有逃脱正义之手。莎士比亚在这部悲剧中揭露了野心的危害。在他的重要悲剧作品中,主人公大多具有正面性质,有伟大的性格,通过他们的痛苦折磨和毁灭去换取悲剧的,李尔王专横跋扈,但他在痛苦经历中恢复良知,通过“同情”回复正常“人”,也能引起读者的同情。麦克白则是个否定人物,他杀人并没有任何可宽恕的理由,双手沾满血腥,毁灭是罪有应得。但莎士比亚写出他性格中非恶的成分,写出他作恶前后内在冲突,内心痛苦,引起对这个“反面”人物的惋惜之情,他曾经忠于君主,武艺高强,内克叛军,外御强敌。但是在社会邪恶势力腐蚀下,他的权势欲恶性膨胀,正面素质消磨殆尽。在犯罪过程中,他内心的善恶成分激烈交战,引起极度的矛盾、痛苦。弑君后他不断内疚自责,但却无力自拔,正如他自己所说:“以不义开始的事情,必须用罪恶使它巩固”。他逐渐丧失天良,众叛亲离。从英雄到罪人,不仅是个人的堕落,也给国家造成灾难。麦克白夫人也是著名的文学典型。她自称自己可以从亲生婴儿嘴里拔出乳头,把他脑袋砸碎,以自身的狠毒来刺激麦克白性格中的恶,但最终也没能承受良心的重负。这出戏着重犯罪心理的描写,运用女巫、鬼魂、幻想、梦游等手段制造阴森忧郁气氛,表现悲剧思想,刻画人物心理。女巫的形象,代表着外界恶的引诱,也是人物内心潜在愿望的一种外化。鬼魂的出现则反映出犯罪者的恐惧心理。剧中作为刻划人物心理重要手段的独白相当精彩。如麦克白闻听夫人死讯的独白:“生命是个行走的影子,也是个可怜的戏子——如痴人说梦,充满喧嚣和骚动,没有一点意义”,其中“喧嚣和骚动”成为美国当代作家福克纳代表作品的标题。

悲剧《安东尼与克莉奥佩特拉)(1607 )取材古罗马历史。诗句出色,有相当的感染力和抒情气氛。《科利奥兰纳斯》(160 )写这位倨功

自傲的罗马将军为泄私愤竟帮助敌人攻打罗马。但剧中在对这种因私忘公行为有所谴责的同时,表现出对作为“乌合之众”的市民的蔑视态度。

《雅典的泰门》(1606 ?)中莎士比亚由理想和现实矛盾带来的悲观情绪达到顶点。这部取材普鲁塔克《希腊、罗马名人传》的悲剧可能有其他作家的手笔。雅典富豪泰门慷慨好客,将家产挥霍殆尽,曾经受他款待的朋友都翻脸而去。泰门佯装又富,设宴待客,在宴席上他用水泼宾客,咒骂他们。从此他隐居洞穴,把无意中挖到的黄金散尽。他留下的墓志铭表达了“他对人世的仇。这是莎剧中情节最简单、情绪最阴沉的作品,以激烈的语言表达了对现实中拜金主义的愤慨,剧中诅咒黄金的一段台词颇为有名。悲剧情绪也影响到这时期的喜剧创作中。

三部喜剧《特洛伊罗斯与克瑞西达》(1602 ?)、《终成眷属》、(1603 )和《一报还一报》没有了早期喜剧乐观明朗的基调,爱情波折与社会上的罪恶及主要人物的背信弃义相联系,剧情发展几乎是悲剧性的,最后以大团圆结局,带有悲喜剧性质。根据乔叟长诗和荷马史诗改编的《特洛伊罗斯与克瑞西达》没有了原故事的理想化色彩,克瑞西达是莎士比亚笔下所有女子中最寡情少义的。《终成眷属》的故事取自《十日谈》译本,社会地位低下的医生的女儿海丽娜虽千方百计,含辱负重地得到了勃特拉姆伯爵的爱,但这种爱极为勉强。《一报还一报》是悲喜剧中最有意义的。大臣安哲鲁代维也纳公爵摄政期时,将犯奸淫罪的少年绅士克劳狄奥判处死刑以整饬当纪,却又对为弟弟说情的伊莎贝拉产生邪念。微服私访的公爵洞察一切,设计使伪君子安哲鲁暴露真相。社会风气败坏,执行者徇私枉法,借法作恶,悲剧在所难免。但在突然的外力作用下,悲剧又转向喜剧方向,公爵娶了伊莎贝拉,安哲鲁娶了被他抛弃的女子,得到赦免。喜剧性主要表现在喜剧形式和某些喜剧手法(化装、掉包等)沿用上。

莎士比亚创作的第三时期是从1608——1612 年。这时期他的创作风格发生较大变化,宽恕与和解成为他主要的思想特征。当他发现自己的理想——真理和正义、爱情和幸福——在现实世界中难以实现时,便把理想寄寓于未来和幻想中。1608——1609 年伦敦发生瘟疫,剧院封闭了一段,公众剧院的全盛期已过去。

1608 年,莎士比亚所属的“国王供奉”剧团由“环球”剧院转到私人剧院“黑僧”演出,王室贵族们偏爱传奇故事,优雅的情调,这也从客观上促使莎士比亚转向传奇剧的创作。他这时期主要作品有《辛白林》(1609 )、《冬天的故事》(1610 )、《暴风雨》(1611 )。这些作品多是娱乐性的浪漫的故事,以兄弟、父子,夫妇的和好团圆收场。情节往往是人物先遭遇不幸,后来因一些偶然性因素,转祸为福。家庭关系从合到分又到合,场景由官延到社会再回到宫廷。

《辛白林》中国王辛白林的后妻为了使儿子合法地继承王位,鼓动国王让他前妻之女伊慕琴与自己的儿子结婚。伊慕琴与波塞摩斯相爱,辛白林便放逐了波塞摩斯,把伊慕琴囚禁起来,伊慕琴被迫出走,经过一系列磨难和曲折,最终情人,父女团聚。《冬天的故事》里的西西里亚国王利翁替斯无故怀疑王后与波希米亚王有私,失去了王后。在长期的悔悟与思念以后,佯装死去的王后复活。在1664 年第三对折本再版时才收入的《泰尔亲王佩里克利斯》(1608 )里,也写了主人公按神示找到妻子的神奇故事。

《暴风雨》是莎士比亚这时期的代表作,表现出对人类未来的理想,被称为莎士比亚“诗的遗嘱”。在15 世纪意大利北部,米兰公爵普洛斯彼罗被弟弟安东尼奥夺去爵位,他带着幼女米兰达和魔术书流落到荒岛。在12 年中,他以魔法征服了女巫的儿子、丑妖凯列班,释放了被禁锢的精灵,使荒岛成为奇境。他兴风作浪把弟弟及那不勒斯国王、王子的船摄至岛上。恋人们悔悟,弟弟还王位于公爵,王子菲迪南与米兰达相爱结合。剧作家把希望寄托于道德改善,恶人良心悔悟上,妥协和解的调子占了上风。在公爵的治理下,荒岛上建立起理想国。米兰达看见许多人时惊叹:“真是奇迹!世界上有这么多美妙的生物!人类真美!美好的新世界啊!”莎士比亚相信通过人的道德改善,世界会有美好的未来。

《亨利八世》(1612 )是莎士比亚最后一部剧作, 由几个片断组成,很大一部分是剧作家弗莱彻的手笔。莎士比亚的剧作在境界和才华上超越了文艺复兴时期的一般作家。他倾注了人文主义的理想,面对理想与现实的矛盾,表现出深刻的社会批判力量。他创造了各阶层、类型的人物近千人,法国作家大仲马说他创造人物之多“仅次于上帝”。他写出了人的精神世界的复杂性,人性的各种表现。戏剧场景的广阔、戏剧情节的生动,五光十色、美不胜收。他具有对语言的高超驾驭能力,用语极为丰富,具有个性化、诗化和哲理化的特点。他的无韵诗体运用纯熟,许多佳句已经成为英国语言的精华。

莎士比亚37 部戏剧的成就是不均衡的,存在着粗糙之处,不能免除时代的一些弱点。但是他不愧为文艺复兴时期最杰出的作家,在后世享有崇高的地位。他的作品译成语言之多,仅次于基督教经典《圣经》。围绕莎士比亚,形成了“莎学”,世界各地都上演莎剧。正如莎士比亚同时代戏剧家本·琼生所说,莎士比亚是“时代的灵魂”,他“不属于一个时代而属于所有的世纪”。

四莎士比亚以后剧作家

从莎士比亚生活末期到十六世纪四十年代伦敦所有剧院关闭这段时期,重要的剧作家有本·琼生、乔治·查普曼、托马斯·戴克、约翰·弗莱彻等。

本·琼生(1573?——1637)与莎士比亚同时创作并持续到莎士比亚死后,戏剧生涯三十余年。他一生经历坎坷,曾经随继父学习泥瓦手艺,后来从军参加对西班牙人的战争。因讥讽时政、争斗杀人曾多次入狱。他也是由演员转向戏剧创作的。在1616年莎士比亚逝世那年,他把自己的剧本结集出版。当时剧本都作演出本用,本·琼生把它们作为独立的文学作品出版,尽管当时有人讥评,但在文学史上是有意义的事件。他受过古希腊、罗马文化的影响,倾心拉丁诗篇,诗作有收敛整饬的古典美。他的非戏剧的诗歌有许多佳作,像“用你的双眸给我祝酒吧”是抒情的名诗。他的散文作品中有关文艺批评的意见,对新古典主义的形成有很大影响。本·琼生在当时文坛上受到推崇,成为作家中的领袖人物,围绕着他活动的文学圈被称为“本·琼生派”。

本·琼生主要是位戏剧家。他写过大量假面剧,这是一种强调场景、服装、音乐的戏剧,以贵族为主要娱乐对象。他大力倡导古典戏剧理论,写了两部罗马题材悲剧《希杰那斯的覆亡》(1603)、《卡提兰的叛乱》(1611),以结构完整见长。但是他主要以喜剧见长。在喜剧理论和创作上,本·琼生都有建树。他在早期喜剧《个性互异》(1598)、《人各有癖》(1599)里表明了他的“气质论”。依当时概念,人体内含有一定的流质或活液,即“气质”,人的心理性格由此决定。本·琼生据此写作“特性的喜剧”,写具有主导情欲或“气质”的人。他一反浪漫喜剧的时尚,表现出对社会罪恶的讽刺才能。他的最成熟的喜剧《伏尔蓬涅》(1605)尖锐地讽刺了社会上的贪婪风气。威尼斯富翁伏尔蓬涅(意“狐狸”),以骗人钱财为乐。他在仆人莫斯卡(苍蝇)帮助下,假装病危,诱使同样贪婪的朋友们竟相送礼,甚至送上妻子来讨好,以期成为他的遗产继承人。他的《炼金术士》(1610)也是以喜剧形式揭露社会上的拜金主义。托马斯·戴克尔(1572——1632)也是这时期有成就的剧作家。他的《鞋匠的节日》(1599)常被视为伊丽莎白时代代表作品之一。他把德隆尼《高尚的手艺》中鞋匠学徒西蒙·爱当市长的故事改编成戏剧,又穿插贵族青年扮成鞋匠追求西蒙·爱的女儿的故事。由于他对平民社会的关注和写实文风,有人把他称为“伊丽莎白时代的狄更斯”。

托马斯·海武德(157——1641)戏剧也取材伦敦中产阶级的生活。《被仁慈杀死的女人》(1603)写一个乡绅发现妻子与朋友的私情后,没有采取传统的暴力报复手段,而是让她在孤独的幽居生活中悔恨死去。剧作着力描写人物情感和心理状况。但今天看来,这种“仁慈”比肉

体折磨更为伪善、可怕。

弗兰西斯·鲍芒(158——1616)与约翰·弗莱彻(1579——1625)两人常合作编戏,所以经常被相提并论,对国王、贵族的恶德并不谴责。他们合作的悲喜剧《菲拉斯特》(1611)写西西里王储菲拉斯特曲折的爱情故事。他的仁爱感动了僭主,剧情在一片妥协和和解中结束。

从基德《西班牙悲剧》经由莎士比亚一些悲剧开始的流血、恐怖的特点在“血的悲剧”(或称“血与雷悲剧”)中大大得以发展。代表性的作家是约翰·弗伯斯特(1580?——1638 ?),他的《白魔鬼》(1611 )和《玛尔菲公爵夫人》(1613 ),写当代意大利的情杀故事,紧张恐怖,谋杀举动不绝。在另外一位代表作家约翰·福德(1586——1639 ?)悲剧中,除常见的疯狂、谋杀、复仇以外,涉及变态的畸恋如乱伦之类。

莎士比亚以后还有一些喜剧作家。托马斯·米德尔顿(1570——1627),菲力浦·马辛杰(1583——1640 )基本上沿循本·琼生的写实喜剧传统。詹姆斯·舍莱(1596——1666 )是从马洛开始的伊丽莎白时代戏剧传统的最后一位作者,因为他是莎士比亚后继者中最年轻的,也因为他的戏剧,尤其是喜剧比其他剧作家有更鲜明的衰落色彩,转向了复辟时期的“风俗喜剧”。他的《享乐的女人》(1635 )写丈夫仿效妻子寻欢作乐以规劝她,最后两人悔改,隐居乡间。对话机智,但缺少严肃道德感,开复辟时代喜剧先河。戏剧中的不道德风气为清教徒反对戏剧提供了口实。1642 年,清教徒通过议会关闭了伦敦剧院,文艺复兴时期的英国戏剧结束,英国文艺复兴运动也随之告终。

第三章十七世纪文学

第一节清教革命时期

一清教运动与资产阶级革命

邹铎王朝时期英国处在急剧变化中。随着新航路的发现,圈地运动的深入,工农业得以发展,商业繁荣。资产阶级力量不断增长,他们与新贵族结成同盟。当时宗教在人们的精神生活中占统治地位,资产阶级自然从宗教中去寻找思想武器来维护他们的利益,清教运动便如此产生了。

1603年詹姆斯一世继位,开始斯图亚特王朝统治,继续推行封建专制统治,引起羽翼渐丰的资产阶级的强烈不满和反对。政治斗争和宗教斗争密切联系着进行。英国在宗教改革后实行政教合一,人民对专制制度的仇视也扩展到国教身上,以“不信从国教”的形式来表达他们对封建专制的反抗。16世纪以来在“不信从国教者”中出现要求彻底清除国教中天主教残余的清教徒,他们在政治上反对“君权神授在道德上提倡勤俭努力。由于清教徒在未来的英国革命中掌有重要权力,16世纪的资产阶级革命常被称为“清教徒革命”。

詹姆士一世和查理一世统治时期,英国议会中形成了与封建王权相对的反对派。他们之间的激烈斗争导致11年无议会统治。1640年,查理一世迫于形势召开新议会,这届存在13年的“长期议会”,领导了英国资产阶级革命。1642年国王与议会之间爆发了武装冲突,1649年国王查理一世被人民送上了断头台,英国成立了共和国,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发展到顶点。1660年,查理·斯图亚特返回伦敦登基,开始英国历史上的复辟时期。1685年詹姆士二世继位,企图恢复天主教,导致1685年的“光荣革命”,威廉三世与玛丽二世共同即位,结束了复辟时期,确立了英国立宪君主制的政体。这场披着宗教外衣的革命,确立了议会高于王权的原则,为资本主义制度在欧洲的建立开辟了道路。激烈的政治、宗教斗争,不可避免地对当时文学产生影响。戏剧在经历文艺复兴时期繁荣后走向衰落。散文中围绕政治、宗教问题的论争文章急剧增多。在诗歌方面,出现了玄学派诗和骑士派诗。而17世纪文学最有成就的作家是大诗人弥尔顿。

二学人诗、宫廷诗和史诗

1、玄学派和骑士派

从16世纪末开始,兴盛于17世纪头30年的两股诗歌主流是约翰·邓恩为首的“玄学派”和骑士派诗人,他们的创作对17世纪以及以后的诗歌创作有很大的影响。

玄学派指的是在诗歌风格上有共同点的一批诗人,除代表诗人邓恩外,还有乔治·赫伯特(1593——1633)、理查·克拉肖(1613——1649)、享利·方恩(1622——1695)等。他们主要写作爱情诗、宗教诗、挽歌、诗简、讽刺诗、冥想诗等。他们的爱情诗对文艺复兴以来彼特拉克的抒情诗传统是一大革新,用说理辩论的方式,从科学、哲学、神学中摄取意象。宗教诗和其他诗歌多写信仰上的苦闷、疑虑、探索与和解,反映出在动荡世态中怀疑与信念交替的复杂心情。他们的诗作是学人之诗,语言充满独具匠心的暗喻、奇想,有诡异新奇的感觉。

17 世纪英国诗人、批评家德莱顿首先用“玄想”这个词去评论邓恩的诗。18 世纪英国批评家约翰逊把邓恩等人称为“玄学派诗人”,进一步分析他们的特点,指出他们体现在诗中的“才趣”是“把截然不同的意象结合在一起,从外表绝不相似的事物中发现隐藏着的相似点”,“把最不伦不类的思想概念勉强地束缚在一起,”这就是所谓的“奇想”。

约翰·邓恩(1572——1631 )青年时期写了许多爱情诗、讽刺诗和一些应景诗。1615 年出任教职以后主要写宗教诗和布道词。他的爱情诗歌多是1614 年以前的作品,主要收入《短歌集》,共有55 首。大多数爱情诗有对女性水性杨花的冷嘲,又体现享乐主义思想,表现出对彼特拉克在柏拉图理想化影响下的爱情诗传统的背叛,如《去捕捉陨星一颗》、《现在你已经爱了我一整天》。他的爱情诗构思特殊,采用科学、神学、哲学内容作比喻。“我脸蛋在你眼里,你脸蛋在我眼里出现,/ 两颗平凡的真心在脸蛋上安息;/ 哪儿我们能找到更好的两个半球,/ 没有严寒的北极,落日的西方?”(《早安》)这种“奇想”新鲜又恰当。但多数怪譬产生机智但隐晦、古怪、矫揉的效果。《跳蚤》中跳蚤咬了一对情人而融合了他们的血液,成了“我们的婚床”,情人杀死跳蚤就像杀死三个人。这类奇想造作而无意义。诗人的爱情诗大多以死亡和离别为主题,充满关于灵与肉的神秘思想。邓思模仿罗马诗歌写了《挽歌》20 首,《讽刺诗》7 首,《警句》若干则。《挽歌》内容仍是爱情诗,《讽刺诗》反映了当时社会风貌、政治动态和宫廷典型,但因为有太多的冷嘲和语言上的造作导向隐晦。邓恩后期作品中,神秘的悲观的气氛加重。他写了一系列《圣十四行诗》和其他宗教诗篇,宗教信仰与内心的怀疑、恐惧、理智分析与情感迸发奇特地混合在一起。他的160 篇布道文也表现出新旧信仰,现世来世之间的矛盾。散文风格受拉丁散文影响,比喻生动、想象丰富,在当时吸引各阶层听众。骑士派诗人指一批在本·琼生古典诗风影响下喜欢写抒情诗的贵族青年诗人。他们沿循16 世纪下半叶宫廷诗歌传统,以爱情为题材,反映贵族阶级生活与情调,文字整洁流畅,音调优美。主要诗人有罗伯特·赫立克(1591 ——1674 )、托马斯·步鲁(1595——1639 )、约翰·萨克金(1609——1642 )、理查德·勒甫雷斯(1618——1657 )等。赫立克的《致少女》在17 世纪脍炙人口:“玫瑰堪折君须折,/ 时间是不住地飞;/ 今天露着笑靥的花朵,/ 明天也许会枯萎。..”表现了及时行乐的来世情调。玄学派和骑士派诗作中都没有动荡的革命时代的直接反映,诗人们力图远离政治斗争、逃避现实。而17 世纪最伟大的诗人弥尔顿的整个人生都是与革命时代联系在一起的。

2 、弥尔顿

弥尔顿(1608——1674 )出生于伦敦富裕的资产者家庭。他的父亲是公证人,信仰清教,具有较高的文化修养。他16 岁从圣保罗学校毕业,进入剑桥大学。在剑桥7 年,他广泛阅读,继续希腊、拉丁文学业,先后获得了学士、硕士学位。毕业后他不愿意如家庭希望的那样去任神职,因为他认为教会腐败,教职会限制个人的思想自由。在父亲的谅解和支持下他退隐到父亲的霍尔顿的别墅,研究古典文学和写作诗歌。1638——1639 年,他到国外旅行,在意大利逗留的一年半里,与伟大学者伽利略晤面,参加过许多座谈和辩论活动。国内政治形势的发展促使他中断旅行回国。他说:“我正准备去西西里和希腊时,听到英国内战爆发的不幸消息,我不得不改变计划;因为我觉得国内同胞为自由而战的时候我旅游海外,那是卑鄙的”。

1625——1640 年是弥尔顿创作的早期,作品主要是中短篇诗作。以意大利文命名的姊妹诗篇《快乐的人》和《幽思的人》(1632 )是他早年诗作的代表作品。《快乐的人》描写了生活中轻松的一面,无忧无虑的青年愉快的心情。他晨起听鸟鸣鸡啼、猎人号角,看到牧野美丽景色,牧人田园生活,也向往城中歌舞升平的景象。《幽思的人》里,青年受“神圣的忧郁”的支配,夜间读书思索,清晨漫步冥想。弥尔顿作为人文主义继承者的欢快精神与作为清教徒的严肃沉思态度,在他早期诗作中便显示出来。在为悼念溺死的同学爱德华·金写的挽诗《黎西达斯》里,诗人也表现出严肃生活与逍遥生活之间的矛盾。这首挽诗采用牧歌体的传统框架,倾注了个人感情和对人生的复杂感受。诗中也讽刺了教会的腐败。有人认为这首诗是英国最伟大的短诗。

弥尔顿在早期还创作了假面剧。《科摩斯》(1634 )不同于17 世纪头35 年兴盛的假面剧,重点不在音乐和舞台背景,而在于故事,主题是典型的清教意味的,写一个迷路的少女拒绝妖魔的百般诱惑,终于得救,美德和纯洁的力量征服了邪恶的力量。其中也包含了反映清教徒与保守党人斗争的政治意味,相信清教徒最终会得神助,从暴政下被解救出来。从欧洲旅行返回到1660 年斯图亚特王朝复辟的20 年,诗人投身政治事业,诗歌创作几乎停止,写了大量的小册子类型的论述性散文。《论教育》(1644 )反对经院式教育,倡导人文主义教育。《阿瑞帕吉蒂卡》(1652)是诗人最著名散文著作之一,抗议议会对出版物的审查法,为出版自由辩护。他把议会比作古雅典最高法院,慷慨陈言,认为只有通过自由讨论,人类才能赢得真理的胜利。文章言词激烈又论证有力,有很多警句。作者呼吁:“在一切自由之上,给我认识、表达的自由,顺人良心、随意辩论的自由。”这两篇以外的散文著作可以分为宗教问题、离婚问题、政治问题三组。宗教小册子有五个写于1641——1642 年,三个写于1659——1660 年,与当时国教与清教徒之间宗教论争有关。弥尔顿主张政教分离,反对宗教干政,大力提倡宗教容忍和自由。关于离婚问题的四个小册子(1643——1645 )表示了对天主教禁止离婚的反对。弥尔顿1643 年与出身王党家庭的玛丽·鲍维尔结婚。尽管他们的婚姻维持到1652 年玛丽去世,但两人的婚姻生活极不愉快。弥尔顿怀着切肤之痛,提出脾性不合可作为离婚理由,文中大量引用了《圣经》等宗教著作和古希腊、罗马哲学家的著作。弥尔顿的政治小册子在英国革命期间起了重要作用。《国王与官吏的职权》(1649 )写于国王查理一世受审的时候,文中提出国王权力来自人民,人民有权罢黜和处死滥用权力的暴君,证明弑君的合理性,消除公众中的怀疑和惧怕心理。同年弥尔顿被任命为国务会议的拉丁文秘书,他撰写拉丁文小册子宣传国内政策,反

击国内外的攻击。《偶像破坏者》(1694 )驳斥了表白查理在世时虔诚、和蔼品德的《国王书》。他冒着失明的危险写作的《为英国人民辩护》(1650 )驳斥了雇佣文人撒尔梅夏的《为国王查理一世辩护》,颂扬英国人民为自由而战的勇气,对撒尔梅夏品行方面的无情攻击,使这位著名文人名誉扫地。《再

为英国人民辩护》(1654 )再次证明了人民行动的合理正义性,表明弥尔顿为宗教、政治、个人自由而战的信念。他的最后一篇政论《建立共和国的简易办法》(1660 )在复辟前夕表明他反对暴政的坚定信念。弥尔顿把20 年的大好年华献给了革命事业。他的散文的中心主题是拥护自由、反对暴政。他的散文论点鲜明,雄辩而富有文采,具有雄伟、宏大的气势。弥尔顿写有24 首十四行诗,其中7 首写于早年,其余17 首写于中年革命时期。他的十四行诗没有遵循传统,不是爱情诗,也不自成一组,而是表现了广泛的题材。有5 首是写给朋友的,颂扬友谊,主要是应酬之作。有两首回击对他所写的离婚问题小册子的批评。还有两首与他的宗教小册子有关,反对宗教迫害,提倡宗教自由。有6 首关涉政治问题。他作诗献给克伦威尔并对当时主要将领进行规劝,希望在和平时期坚持革命信念。著名的浪

漫派诗人华兹华斯说:“..在他手里/ 这东酉(指十四行诗)变成了号角;他吹奏出/ 激动人心的调子——可惜为数太少了。”有两首十四行诗揭示了个人情感。在担任政府拉丁文秘书期间,弥尔顿鞠躬尽瘁,患了眼疾。但他不顾医生劝阻继续写作,40 岁便失明。在《咏失明》里诗人倾吐了失明带来的痛苦,在宗教信仰中寻求安慰。还有一首是悼亡诗,诗人悼念他逝去的第二个妻子特琳·伍德科克·感情十分真挚,情调悲怆。1660 年王朝复辟,弥尔顿先在友人家藏匿,但不久被捕,在著作被焚、财产充公后获释。结束了政治活动的弥尔顿,专心写诗,进入了伟大的创作时期。他双目失明,疾病缠身,生活贫困,但口述写作,在女儿和一些青年的帮助下,完成了长诗《失乐园》、《复乐园》和诗体悲剧《力士参孙》三

大杰作。在剑桥读书期间,弥尔顿就有志于写一部荷马式史诗。他说:“我要创作一首伟大的诗篇,那不应是一般粗鄙的恋爱诗人或江湖上舞文弄墨之辈,在酒酣耳热之余所写的狂言乱语。”他一度想写亚瑟王及骑土的故事,后又拟了若干个可能采用的史诗题诗。他对人类堕落的故事感兴趣,多次拟写纲要。在从政20 年后,他全力去实现青年时代的抱负。完成于1665 年的《失乐园》,长达10560 行,是弥尔顿最重要的诗作。

《失乐园》的中心故事取自《圣经》。世界上第一对男女亚当、夏娃,被魔鬼撒旦诱惑,违背上帝旨意吃了知识树上的禁果,受到上帝惩罚,被逐出乐园,期待圣子耶稣为人类赎罪。弥尔顿对这个在西方家喻户晓的故事进行了独特的处理。

长诗沿循维吉尔《伊尼德》和斯宾塞《仙后》的传统,由12 卷组成。造反失败的撒旦与堕落天使残部被上帝打入地狱,想侵扰上帝新创的世界和人类作为报复。撒旦穿过混沌,奔尘世而去(卷一、卷二)。天堂中上帝预见撒旦会成功地引诱亚当和夏娃,圣子自愿为人类赎罪。撒旦来到了美丽的伊甸园,亚当、夏娃在这里幸福地生活(卷三、卷四)。上帝派天使拉斐尔前来告诫亚当,向他讲述骄矜自满的撒旦反叛上帝的故事和上帝创世的经过(卷五至卷八)。但是意志不坚的亚当、夏娃终于受了撒旦的引诱,吃了禁果。上帝决定惩罚他们,失去乐园的人类从此将含辛茹苦(卷九、卷十)。来驱逐亚当、夏娃的天使迈克尔向他们展示了人类未来遭遇(卷十一、十二)。弥尔顿曾在卷一说:“我要拥护上天并证明上帝对人类态度是公正的。”这样从故事内容到诗人创作意图,长诗仿佛纯然是宗教诗。实际上诗作包含了许多革命的内容。亚当夫妇失乐园与撒旦反叛两条情节线索都表现了诗人对革命的反思、革命失败后的悲愤和不变的信念。对反叛者撒旦的处理,表明了弥尔顿作为清教徒与革命者之间的矛盾。

在思想上他批判撒旦骄矜和妄图争得最高权力的野心,但在感情上他同情撒旦的遭遇,常借撒旦之口表达自己反抗暴政的反叛性言论。他不同情魔鬼反叛上帝的行为,以阴暗色彩描写撒旦及随从,但同情、赞同他们表达的敢向权威抗争、为自由而战的思想。被抛下深渊的撒旦喊道:“战场上虽然失利,怕什么?/ 这不可征服的意志,报复的决心/ 切齿的仇恨,和一种永不屈膝,/ 永不投降的意志——却都未丧失;/ 除此以外,还有什么不能克服的?/ 这种荣誉是他的愤怒或威力/ 所永远不能夺取的。要低头认罪/ 或屈膝求和../ 那要比这次失败更下流,更无耻!”这实际上是弥尔顿在复辟时期不妥协、不屈服的心声。弥尔顿在亚当、夏娃失乐园故事里探讨人类不幸的根源,认为人类由于理性不强,意志薄弱,经不起外界的影响和引诱而走错了道路。未来的景象充满悲惨和罪恶。革命的失败、政治理想的破灭,在弥尔顿心上投下浓重的阴影。在亚当,夏娃形象中,也体现了弥尔顿人文主义和清教观念上的矛盾。夏娃的堕落是由于盲目求知,但知识遭禁又何尝合理?“为什么他们的上帝/ 嫉妒他们这个,难道知识就是犯罪?/ 难道这就是犯罪?/ 难道他们只能永远无知无识下去?难道这就是他们的幸福,/ 从而证明他们的服从和他们的信仰?”

《失乐园》艺术风格雄浑宏伟,结构宏大场景壮观。天上的战争双方拔山相掷,漫天刀光剑影,气势磅礴。无韵体诗歌充满“连行句”甚至一气几十行的“诗段”奔腾雄壮,与内容十分相称,被称为“弥尔顿式”。《失乐园》在欧洲诗歌史上,常与荷马史诗、《神曲》等一起被看作史诗的范例。《复乐园》(1671 )在标题和故事上都是《失乐园》的续篇,情节来自

《新约·路加福音》,但比《失乐园》要单纯,篇幅只有四卷。弥尔顿在《科摩斯》和《失乐园》中都写到了“诱惑”,《夏乐园》继续了这个主题,写基督如何在旷野上抵御撒旦的诱惑。基督耶稣受圣徒约翰洗礼后,准备公开宣道,圣灵引他到荒郊,让他接受撒旦引诱的考验。撒旦先以丰盛的宴席去诱惑饥饿的基督,遭到拒绝后又以财富、君临海内的荣耀、古希腊、罗马的艺术去引诱,同样遭失败。到第三天,恼羞成怒的撒旦将基督带到耶路撒冷的庙宇的顶上,结果自己栽了下来。天使们把胜利地经受了考验的基督接了下来。基督开始布道,替人类恢复乐园。

战胜诱感的主题,体现了诗人的清教主义思想,也具有丰富的政治意义。基督在某种意义上是清教革命家的象征。他不忘“解救以色列人于罗马轮下”,表露出诗人坚持革命的态度。对以色列人顺从忍受的描写,也表露出诗人在复辟时期深切的悲伤心情。这首诗里的撒旦与《失乐园》中的形像大为不同,作为恶魔的化身出现,没有《失乐园》中的反抗精神。这首诗表现了弥尔顿,虔诚的信仰、坚定的意志,

英国文学简史汉语版修订版

英国文学简史汉语版集团标准化小组:[VVOPPT-JOPP28-JPPTL98-LOPPNN]

《英国文学简史》由以下八个部分66章组成,从早期、中世纪英国文学一直到二十世纪英国文学。 Part 1:Early And Medieval English Literature Part 2: The English Renaissance Part 3: Part 4: Part 5: Romanticism In England Part 6: Part 7: Prose-Writers And Poets Of The Mid And Late 19th Century 一、中世纪文学(约5世纪—1485) 英国最初的文学同其他国家最初的文学一样,不是书面的,而是口头的。故事与传说口头流传,并在讲述中不断得到加工、扩展,最后才有写本。公元5世纪中叶,盎格鲁、撒克逊、朱特三个日耳曼部落开始从丹麦以及现在的荷兰一带地区迁入不列颠。盎格鲁—撒克逊时代给我们留下的古英语文学作品中,最重要的一部是《贝奥武甫》(Beowulf),它被认为是英国的民族史诗。《贝奥武甫》讲述主人公贝尔武甫斩妖除魔、与火龙搏斗的故事,具有神话传奇色彩。这部作品取材于日耳曼民间传说,随盎格鲁-撒克逊人入侵传入今天的英国,现在我们所看到的诗是8世纪初由英格兰诗人写定的,当时,不列颠正处于从中世纪异教社会向以基督教文化为主导的新型社会过渡的时期。因此,《贝奥武甫》也反映了7、8世纪不列颠的生活风貌,呈现出新旧生活方式的混合,兼有氏族时期的英雄主义和封建时期的理想,体现了非基督教日耳曼文化和基督教文化两种不同的传统。 公元1066年,居住在法国北部的诺曼底人在威廉公爵率领下越过英吉利海峡,征服英格兰。诺曼底人占领英格兰后,封建等级制度得以加强和完备,法国文化占据主导地位,法语成为宫廷和上层贵族社会的语言。这一时期风行一时的文学形式是浪漫传奇,流传最广的是关于亚瑟王和圆桌骑士的故事。《高文爵士和绿衣骑士》(Sir Gawain and the Green Knight, 1375-1400)以亚瑟王和他的骑士为题材,歌颂勇敢、忠贞、美德,是中古英语传奇最精美的作品之一。传奇文学专门描写高贵的骑士所经历的冒险生活和浪漫爱情,是英国封建社会发展到成熟阶段一种社会理想的体现。 14世纪以后,英国资本主义工商业发展较快,市民阶级兴起,英语逐渐恢复了它的声誉,社会各阶层普遍使用英语,为优秀英语文学作品的产生提供了条件。杰弗利·乔叟(Geoffrey Chaucer, 1343-1400)的出现标志着以本土文学为主流的英国书面文学历史的开始。《坎特伯雷故事》(The Canterbury Tales)以一群香客从伦敦出发去坎特伯雷朝圣为线索,通过对香客的生动描绘和他们沿途讲述的故事,勾勒出一幅中世纪英国社会千姿百

刘炳善《英国文学简史》完整版笔记(免费)

英国文学简史完全版 A Concise History of British Literature Chapter 1 English Literature of Anglo-Saxon Period I. Introduction 1. The historical background (1)Before the Germanic invasion (2)During the Germanic invasion a. immigration; b. Christianity; c. heptarchy. d. social classes structure: hide-hundred; eoldermen (lord)– thane - middle class (freemen)- lower class (slave or bondmen: theow); e. social organization: clan or tribes. f. military Organization; g. Church function: spirit, civil service, education; h. economy: coins, trade, slavery; i. feasts and festival: Halloween, Easter; j. legal system. 2. The Overview of the culture (1)The mixture of pagan and Christian spirit. (2)Literature: a. Poetry: two types; b. prose: two figures. II. Beowulf.

从功能主义目的论看英美文学作品中方言的翻译策略

从功能主义目的论看英美文学作品中方言的翻译策略 曾江霞 (成都信息工程学院外语系,成都 610225)3 摘 要:英美文学作品中的方言,特别是地域方言和社会方言,在翻译中常用的有两种策略:标准语翻译和通俗译法。文章从功能主义目的论的角度,主要分析标准语翻译和通俗译法得失,为翻译策略选择提供一定思 路,并提出一些可行性翻译策略。 关键词:功能主义目的论;标准语对译;通俗翻译 On Tran sl a ti on Stra teg i es of D i a lects i n Br itish and Am er i can L itera ture from the Perspecti ve of Functi ona list Skopostheory Abstract:Generally s peaking,there are t w o common translati on strategies of dialects in B ritish and American literature,es pecially those of regi onal and s ocial dialects:standard Chinese versi on and non-standard coll oquial versi on.This article analyzes standard Chi2 nese versi on and non-standard coll oquial versi on fr om the pers pective of functi onalist skopostheory in an atte mp t t o shed light on transla2 ti on strategies of dialect.It als o p r oposes s ome alternative translati on strategies. Key words:functi onalist Skopostheory;standard Chinese versi on;non-standard coll oquial versi on 中图分类号:H3151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025757(2008)0320077203 英语语言中的方言引起了语言学、方言学、文化学和翻译研究领域的重视。根据英国语言学家卡特福德(Cat2 ford)[1],方言是一种与语言使用者的长期性特征相关的语言变体,分为地域方言、时间方言和社会方言。方言,特别是其中的地域方言和社会方言,具有社会指示功能,常常出现在英美文学作品中,能反映人物的地域特征、民族种族背景、社会地位、教育程度乃至个性特点。各种变体都有其特有的特征,成为变体形式的判断标志(markers),其特定标志位于语音层、音位层、字形层、语法层和词汇层。拜勃等(B iber et al.)描述了方言变体在以上层次的语法特征[2](p1121-1125)。 与英语文学中方言特定标志不同,汉语中方言主要体现在词汇上,所以文学作品中方言翻译形成了困难。常用的方言翻译策略有标准语译法(即用目的语标准语翻译源语方言),和通俗译法(用通俗和口语化汉语包括已广为接受的方言词翻译源语方言)。还有一种方言对译(用译入语的一种方言翻译源语方言),其得失由孙迎春[3]、韩子满[4]针对张谷若所译《德伯家的苔丝》已详细阐述,本文不再赘述。面对种种方言翻译策略,译者应如何选择?卞建华等指出[5],传统的“信”、“达”、“雅”的翻译标准不能充分指导翻译策略选择,而德国功能主义目的论挑战了传统的以“信”为本的翻译理论,重在制定翻译策略。由于它更强调翻译目的对翻译策略的决定作用,国内学者普遍认为,该理论更适合研究“目的性”较强的非文学类文本翻译,而对是否适合指导文学翻译则存在争议。但功能翻译学派也提出了文学翻译主张[6],本文试图通过德国功能主义目的论分析方言翻译标准译法和通俗译法的得失,探讨其在文学翻译中的作用。 1.功能主义目的论及其文学翻译主张 德国功能主义翻译目的论(Skopostheory)认为人类行为包括翻译是有明确目的的行为。翻译目的主要指目标文本在接受环境中的交际目的。决定翻译目的重要因素包括具有特定交际需要的译文接受者和译文发起者的翻译要求等。目的论遵循“文内连贯”(intratextual coherence),即译文必须能让接受者理解,并在目的语文化和译文接受者的交际环境中有意义;同时强调“互文连贯”(intertextual co2 herence)或“忠实”(fidelity),认为互文连贯存在于源语和译语之间,其采用的形式取决于译者对原文的理解和翻译目的[6](p32)。互文连贯受文内连贯支配,而两者都受目的规则支配,是考虑到目的的充分表达。如果目的法则要求改变功能,其标准就不再是与源语的互文连贯,而是符合目的的充分或合适。充分指目标文本适合翻译要求规定的交际目的。目的论的对等则意味着充分符合译文与原文具有相同交际功能的翻译目的[6](p36)。凯瑟琳娜?赖斯(Ka2 tharina Reiss)的文本功能类型分类有助于译者明确符合翻译目的的对等程度。译者须根据文本三大功能类型,即信息性(inf or mative)、表现性(exp ressive)和执行性(opera2 tive)采取不同的翻译方法和策略。 77 第24卷 第3期Vol.24 四川教育学院学报 JOURNAL OF SI CHUAN C OLLEGE OF E DUCATI O N 2008年3月 Mar.2008 3收稿日期:2008201223  作者简介:曾江霞(1971—),女,重庆丰都人,硕士,研究方向:翻译理论与实践研究。

2019年北京语言大学英语语言文学专业考研经验贴

2019年北京语言大学英语语言文学专业考研经验贴 政治: 书单: 肖大大的精讲精练,1000题,历年考研政治真题,肖四肖八,徐涛题库,腿姐背诵 手册以及最后冲刺阶段各位名师的最后几套卷 经验:今年大家政治普遍考的很高。政治我是从8月份开始看书的,然后就一直跟着肖大大。 直到最后肖四肖八出来,然后狂背,前期重在理解。总之,关于政治的经验贴网上有很多很多,大家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找出一套符合自己实际情况的政治复习方法。 二外日语: 书单: 标准日本语初级上下,中上,N3真题,N3蓝宝书,全国名校二外日语考研真题,娜姐最后5套卷, 题型:翻译,阅读,作文,其它的忘了 经验:日语我考了79分,这个分数不算高。要想学好一门语言,单词是基础。标日初级上下我都不知道自己翻了多少遍,书上都是自己记号笔标记的。课文也要背,或者熟读熟读熟读!!!因为能看懂跟能写出来还是不一样的,我是看着译文自己翻译原文,看着原文自己翻译成中文,就这样一遍一遍重复。

关于中上,我看了两遍,但是感觉印象不深刻,能记住的很少。建议有精力的同学可以多过几遍中上,把单词和一些语法背背。但是如果时间来不及,一定要先把初级熟烂于心。 后期冲刺的时候,我做了几套N3的真题,熟悉了一下N3的出题风格以及难度。 全国名校真题我只做了没几套,有的学校考的实在是太难了,太打击自信心了,后来我就没做了。 去年日语没有考作文,我以为今年也不会考,结果今年考了,所以建议备考的学弟学妹们还是要全面撒网。 基础英语: 题型:单词,阅读,翻译,写作 书单:专八单词,专八作文,星火专八资料,叶子南英汉翻译实例,108篇,张培基散文选, GMAT阅读,GRE&GMAT阅读难句教程,雅思作文 经验: 单词:单词我背的是专八单词,单词很重要,一定要多背几遍。 阅读:阅读一开始我是从专八真题入手的,从暑假开始,先过专八真题,熟悉专八阅读风格, 然后做星火配套的专八阅读,一天一套。每次做阅读的时候我都会给自己计算时间,训练自己做阅读的速度。 难句教程我每天也都会看一两个,训练自己的阅读思维。 翻译:翻译重在积累。前期我是从英译汉开始入手的,每天都翻译,

英国文学简史期末考试复习要点 刘炳善版

英国文学史资料British Writers and Works I. Old English Literature & The Late Medieval Ages 贝奥武夫:the national epic of the Anglo-Saxons Epic: long narrative poems that record the adventures or heroic deeds of a hero enacted in vast landscapes. The style of epic is grand and elevated. e.g. Homer?s Iliad and Odyssey Artistic features: https://www.wendangku.net/doc/bb4376365.html,ing alliteration Definition of alliteration: a rhetorical device, meaning some words in a sentence begin with the same consonant sound(头韵) Some examples on P5 https://www.wendangku.net/doc/bb4376365.html,ing metaphor and understatement Definition of understatement: expressing something in a controlled way Understatement is a typical way for Englishmen to express their ideas Geoffery Chaucer 杰弗里?乔叟1340(?)~1400 (首创“双韵体”,英国文学史上首先用伦敦方言写作。约翰·德莱顿(John Dryden)称其为“英国诗歌之父”。代表作《坎特伯雷故事集》。) The father of English poetry. It is ____alone who, for the first time in English literature, presented to us a comprehensive (综合的,广泛的)realistic picture of the English society of his time and created a whole gallery of vivid characters from all walks of life. ( A ) A. Geoffrey Chaucer B. Matin Luther C. William Langland D. John Gower writing style: wisdom, humor, humanity. ① 坎特伯雷故事集: first time to use …heroic couplet?(双韵体) by middle English ②特罗伊拉斯和克莱希德 ③ 声誉之宫 Medieval Ages’ popular Literary form: Romance(传奇故事) Famous three:King Arthur Sir Gawain and the Green Knight Beowulf II The Renaissance Period A period of drama and poetry. The Elizabethan drama is the real mainstream of the English Renaissance. Renaissance: the activity, spirit, or time of the great revival of art, literature, and learning in Europe beginning in the 14th century and extending to the 17th century, marking the transition from the medieval to the modern world. Two features 1. a thirsting curiosity for the clasical literature 2.the keen interst in the activities of humanity.

英国文学简史

英国文学简史笔记 一.早中世纪文学:Early and Medieval English Literature(约5世纪-1485) The ancestor: Celts(凯尔特人). Life style: Primitive life(原始生活). Language: Celtic(凯尔特语)(Britons 大不列颠语). 最早的英国史:1. Roman Conquest. (55BC--410AD)---Julius Caesar. 2. Anglo-Saxon Conquest. (450--1066)---Anglos, Saxons, Jutes(朱特人). 3. Norman Conquest. (1066--1350). 中期英国史:1.Romance(罗曼史): love, chivalry(骑士精神), religion; 2.3 major themes: (1).Matter of France; (2).Matter of Greece and Rome; (3).Matter of Britain. https://www.wendangku.net/doc/bb4376365.html,nguage: 3 language. 文学作品:1.Geoffrey Chaucer (杰弗里。乔叟): Chaucer's works: (1) . The Canterbury Tales( 坎特伯雷故事集); (2). The Wife of Bath (巴斯夫人); (3). Romance of the Rose (玫瑰传奇); (4).The House of the Fame (声誉殿堂); (5).The Parliament of Fowls (百鸟会议); (6).Troilus and Cressie (特洛伊斯和克莱西德). Chaucer's contribution to the English language: (1). The " father of English poetry"; (2). He introducer from France and Italy the rhymed (押韵的)stanzas of various types, especially the rhymed couplet of 5 accents in iambic meter ( heroic couplet) (抑扬格、五音步诗), instead of the Old English alliterative( 头韵的) verse; (3). For the first time in English literature, he presented to us a comprehensive realistic picture( 现实主义)of the English society of life in his masterpiece " The Canterbury Tales( 坎特伯雷故事集)"; (4). He was the first English poet who wrote in English, thus establishing English as the literature language; (5), He did much in making the London dialect(方言) the foundation for modern English language. Chaucer's social significance: (1). Influenced by the early Italian Renaissance, Chaucer affirmed man's right to pursue earthly happiness and opposed asceticism, praised man's energy, intellect, and love of life; (2). Meanwhile, he also exposed and satirized the social evils, esp.,the religious abuses. 2.The Song of Beowulf (贝奥武甫,a hero) 3.The English Ballads (大众民谣): a story told in song.; in various English

环球时代英美文学

环球时代英美文学 【篇一:环球时代,英美文学】 推荐者的话:英语专业考研必备辅导书,这套书用表格的形式列举 了所有常考知识点,并分门别类做了总结,每章后面还有大量的各 高校历年考研真题,集合了讲解和练习,一书多用 《英语专业考研英美文学考点测评》首先提供了一个英国文学和美 国文化全景图,用图表方式集中陈列了两个文学的考点及其相互关系,供使用者集中记忆和考前复习。其后内容分为“英国文学”和“美 国文学”两大部分,在“英国文学”部分,按中古世纪和文艺复兴时期、启蒙主义时期、浪漫主义时期、维多利亚时期和现代时期分成5章;在“美国文学”部分,按早期和浪漫主义时期、现实主义时期和现代 时期分成3章:每章包括一个中文归纳的考点总结、各典型高校真 题分析和大量的练习题。 part one:英国文学考点全景图 part two:美国文学考点全景图 part three:英国文学考点与测评 chapter i:中古时期和文艺复兴时期的英国文学 英国中古时期文学共核性知识点总结 英国中古时期文学历年实考试题解析 英国文艺复兴时期文学共核性知识点总结 英国文艺复兴时期文学历年实考试题解析 英国中古时期和文艺复兴时期文学全真模拟练习 英国中古时期和文艺复兴时期文学练习答案、得分点解析 chapterii:启蒙主义时期的英国文学 英国启蒙主义时期文学共核性知识点总结 英国启蒙主义时期文学历年实考试题解析 英国启蒙主义时期文学全真模拟练习 英国启蒙主义时期文学练习答案、得分点解析 chapterⅢ:浪漫主义时期的英国文学 英国浪漫主义时期文学共核性知识点总结 英国浪漫主义时期文学历年实考试题解析 英国浪漫主义时期文学全真模拟练习 英国浪漫主义时期文学练习答案、得分点解析 chapter iv:维多利亚时期的英国文学

英美文学选读考前总复习中英文版

一.What is the theme of Beowulf? 这首诗主题介绍了如何原始人工资在聪明和强大的领导之下的自然世界的敌对势力的英勇斗争的生动写照。这首诗是自然界神话与英雄传说混合在一起的一个例子。 Thematically the poem presents a vivid picture of how the primitive people wage heroic struggles against the hostile forces of the natural world under a wise and mighty leader.The poem is an example of the mingling of nature myths and heroic legends. 二.莎士比亚(1)四个悲剧。(二)四大悲剧的共同之处?3请简要总结每个英雄人性的弱点。 1.莎士比亚的四个最大的悲剧是:哈姆雷特、奥赛罗、李尔王、麦克白。 2.每个描绘了一些高尚的英雄,谁面临着人类生活的不公,陷入了一个困难的局面和他们的命运与整个国家的命运息息相关。 3.每一位英雄有他的弱点的性质;老国王李尔不愿意完全放弃他的权力;麦克白的权欲挑起他的抱负和他会导致无休止的罪行 1.Shakespeare’s four greatest tragedies are: Hamlet, Othello, King Lear, and Macbeth. 2.Each portrays some noble hero, who faces the injustice of human life and is caught in a difficult situation and whose fate is closely connected with the fate of the whole nation. 3. Each hero has his weakness of nature; the old king Lear who is unwilling to totally give up his power; and Macbeth’s lust for power stirs up his ambition and leads him to incessant crimes 三.试论莎士比亚的艺术的创作。 1.主要特点是既不是仅仅是个人的也不是类型;他们是代表某些类型的个人。每个字符都有他或她自己的个性;与此同时,他们可能与别人分享功能。 2.通过运用心理分析的方法,莎士比亚成功探索刻画心灵。 3.莎士比亚很少发明自己的情节;相反,他借用他们的一些旧的戏剧或故事书,或从古希腊和古罗马的来源。 4.在他的著作中,伪装也是重要的设备,打造

基础英语考研(英美文学简史)考研复习考点归纳

基础英语考研(英美文学简史)考研复习考点归纳 一、《英国文学简史》考点笔记 1.1 复习笔记 早期英国文学 Early English Literature Ⅰ.Background Knowledge—The Making of England(背景知识——英国的形成) 1.The Roman Conquest (55B.C.-410A.D.) 罗马征服(公元前55年—公元410年) A. Brief Introduction(简介) Before the Roman Conquest, the early inhabitants in the island we call England were Britons, a tribe of Celts. In 55 B.C., Britain was invaded by Julius Caesar, the Roman conqueror. Britain was not completely subjugated to the Roman Empire until 78 A.D. But at the beginning of the fifth century, the Roman Empire was in the process of declining. In 410 A.D., all the Roman troops went back to the continent and never returned. 罗马征服之前,在英格兰岛上居住的早期居民被称为不列颠人(Britons),不列颠人是凯尔特(Celt)部落的一支。

英国文学简史期末考试复习要点资料

英国文学简史期末考试复习要点

一、中世纪文学(约5世纪—1485) ?《贝奥武甫》(Beowulf) ?《高文爵士和绿衣骑士》(Sir Gawain and the Green Knight ) 杰弗利·乔叟(Geoffrey Chaucer) “英国诗歌之父”。(Father of English Poetry) 《坎特伯雷故事》(The Canterbury Tales) 二、文艺复兴时期文学(15世纪后期—17世纪初) ?托马斯·莫尔(Thomas More ) 《乌托邦》(Utopia) ?埃德蒙·斯宾塞(Edmund Spenser) 《仙后》(The Faerie Queene) ?弗兰西斯·培根(Francis Bacon) 《论说文集》(Essays) 克里斯托弗·马洛 Christopher Marlowe ?《帖木儿大帝》(Tamburlaine) ?《浮士德博士的悲剧》(The Tragical History of the Life and Death of Dr. Faustus) ?《马耳他岛的犹太人》(The Jew of Malta) 威廉·莎士比亚William Shakespeare ) 《哈姆莱特》(Hamlet) SONNET18 三、17世纪文学 约翰·弥尔顿 John Milton 《失乐园》(Paradise Lost) ?约翰·班扬(John Bunyan) 《天路历程》(The Pilgrim’s Progress) 四、启蒙时期文学(17世纪后期—18世纪中期) 18世纪初,新古典主义成为时尚。新古典主义推崇理性,强调明晰、对称、节制、优雅,追求艺术形式的完美与和谐。 亚历山大·蒲柏(Alexander Pope)是新古典主义诗歌的代表。 ?乔纳森·斯威夫特 Jonathan Swift 《格列佛 ?丹尼尔·笛福 Daniel Defoe 英国小说之父 《鲁滨孙漂流记》(Robinson Crusoe) ?亨利·菲尔丁 Henry Fielding 《汤姆·琼斯》(Tom Jones) ?乔纳森·斯威夫特 Jonathan Swift 《格列佛游记》Gulliver’s Travels ?亨利·菲尔丁 Henry Fielding 《汤姆·琼斯》(Tom Jones) 托马斯·格雷 Thomas Gray 《墓园哀歌》(Elegy Written in a Country Churchyard) 五、浪漫主义时期文学(1798-1832) ?罗伯特·彭斯 Robert Burns ?威廉·布莱克 William Blake ?威廉·华兹华斯 William Wordsworth ?塞缪尔·泰勒·柯勒律治 Samuel Taylor Coleridge 《抒情歌谣集》(Lyrical Ballads)

英语专业考研推荐书目列表

英语专业考研推荐书目列表 各位同学: 为了更好地帮助大家做好考研的复习工作,我们从全国大部分招收硕士研究生的高校的必读书目筛选除了下列书目,推荐给大家做参考。 一般而言,这些书目都是这些学科中比较经典的教材,我们建议大家,无论报考哪个学校,无论该校的必读书目指定为哪一本,在时间和能力许可的前提下,这些书目至少应该都过一遍。 很多同学可能担心时间上不允许。其实这种顾虑是不必要的,因为这些书目的基本体系、内容等都是相通的,相互之间只是起一种拾遗补缺的作用。精心读过某一科目中的一本书,其余的各本基本上以较快的速度浏览一遍即可。 基础英语部分: 高级英语一、二(修订本) 出版社: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作者:张汉熙 定价:15.90元(第一册),11.90元(第二册) 备注:该教材同时出版有教师用书和录音带。 新编英语教程第5-8册 出版社: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作者:李观仪 定价:12元(第5册),16元(第6册),15元(第7册),12.3元(第8册)备注:该教材同时出版有配套教师用书、录音带和练习册。 新编英语语法教程 出版社: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作者:章振邦 定价:34.20元

备注:该教材同时出版有配套教师用书。翻译部分: 英汉翻译教程 出版社: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作者:章培基等 定价:8.6元 新实用汉英翻译教程 出版社:湖北教育出版社 作者:陈宏薇 定价:未知

英汉、汉英翻译教程(第一版)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 作者:张春柏 定价:35.2元 大学英语翻译教程 出版社: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作者:刘龙根 定价:18元 修辞部分: 英语修辞简明教程(第二版)出版社:复旦大学出版社

深圳大学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研究生参考书目

2012年深圳大学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研究生参考书目有哪些啊它与英语语言文学考试的内容是不是差不多啊 一、考试基本要求 本考试大纲适用于报考深圳大学英语语言文学和外国语言学与应用语言学专业的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要求学生通过系统复习本科阶段主要的英美文学课程及语言学课程,熟练掌握英美文学及语言学方面的基本知识,包括重要文学流派、代表作家、代表作品,语言学基本概念及原理、各分支及相关领域研究、重要语言学流派等,具有较强的理解能力和书面表达能力,能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讨论问题。 二、考试内容和考试要求 (一)英美文学 考试内容: 1. 英国文学 考查范围覆盖从英国文艺复兴时期(以莎士比亚为代表)到浪漫主义(以华兹华斯为代表)的重要流派、重大事件、重要作家、重要作品等,如伊丽莎白时代的英国戏剧、古典主义、浪漫主义诗歌等。 2. 美国文学 考查范围覆盖从惠特曼到福克纳的重要流派、重要术语、经典作品等,如美国浪漫主义、美国现实主义、迷茫一代、现代派等。 考试要求: 要求学生比较全面地了解英国文学史和美国文学史,能够结合具体的时代背景理解代表性作家(如:莎士比亚、多恩、斯威夫特、迪金森、弗罗斯特、海明威等)的个性化风格,掌握重要的英美文学流派,具有解读和分析经典小说和诗歌作品的能力,并能用流畅准确的语言答题。 (二)语言学 考试内容: 1. 语言的本质特征、功能,语言学的基本概念及主要分支研究。 2. 语音、词汇、句法与语义,包括这几个层次和方面相关研究的重要概念、理论及学派。 3. 语言的心理过程,包括现代心理学的理据及其主要研究论题、语言理解、话语或篇章理解。 4. 语言、文化与社会的相互关系、文化在语言研究中的地位、语言教学中的文化、萨丕尔—沃尔夫假说、情景和社会变异视角、社会语言学的相关研究。

英国文学简史笔记

Part One: Early and Medieval English Literature 1. Beowulf: national epic of the English people; Denmark story; alliteration, metaphors and understatements (此处可能会有填空,选择等小题) 2. Romance (名词解释) 3. “Sir Gawain and the Green Knight”: a famous roman about King Arthur’s story 4. Ballad(名词解释) 5. Character of Robin Hood 6. Geoffrey Chaucer: founder of English poetry; The Canterbury Tales (main contents; 124 stories planned, only 24 finished; written in Middle English; significance; form: heroic couplet) 7. Heroic couplet (名词解释) Part Two: The English Renaissance 8. The Authorized Version of English Bible and its significance(填空选择) 9. Renaissance(名词解释) 10.Thomas More——Utopia 11. Sonnet(名词解释) 12. Blank verse(名词解释) 13. Edmund Spenser “The Faerie Queene”; Amoretti (col lection of his sonnets) Spenserian Stanza(名词解释) 14. Francis Bacon “essays” esp. “Of Studies”(推荐阅读,学习写正式语体的英文文章的好参照,本文用词正式优雅,多排比句和长句,语言造诣非常高,里面很多话都可以引用做格言警句,非常值得一读) 15. Christopher Marlowe (“Doctor Faustus” and his achievements) 16. William Shakespeare可以说是英国文学史中最重要的作家,一定要看熟了。四大喜剧,四大悲剧比 较重要,此外就是罗密欧与朱立叶了,这些剧的主题,背景,情节,人物形象都要熟悉,当然他最重要的喜剧作品是Hamlet这是肯定的。他的sonnet也很重要,最重要属sonnet18。(其戏剧中著名对白和几首有名的十四行诗可能会出选读) 17. Ben Jonson个别戏剧的名字要能和人对上号,如Every Man in His Humor, 二外好像在这里出过一道匹配题,但是不用看太具体。 Part Three: The Period of the English Bourgeois Revolution 18. John Milton 三大史诗非常重要,特别是Paradise Lost和Samson Agonistes。对于Paradise Lost 需要知道它是blank verse写成的,故事情节来自Old Testament,具体情节在课本124页,另外要知道 此书theme和Satan的形象。对于Samson Agonistes要知道它是poetical drama,知道故事大概情节及 其来源。另外129页到130页brief summary中5条要看。 19. John Bunyan——The Pilgrim’s Progress 20. Founder of the Metaphysical school——John Donne; features of the school: philosophical poems, complex rhythms and strange images 21. Andrew Marvell 此人不重要,但他有一首名诗To His Coy Mistress 22. John Dryden——“All for Love”(a tragedy); “An Essay of Dramatic Poesy”(Literary criticism); forerunner of the Classicism in Britain Part Four: The Eighteen Century 23. Enlightenment(名词解释) 24. Classicism(名词解释) 25. Richard Steele——“The Tatler” 26. Joseph Addison——“The Spectator”这个比上面那个要重要,注意这个报纸和我们今天的报纸不一样,它虚构了一系列的人物,以这些人物的口气来写报纸上刊登的散文,这一部分要仔细读。 27. Steel’s and Addison’s styles and their contributions 28. Alexander Pope: “Essay on Criticism”, “Essay on Man”, “The Rape of Lock”, “The Dunciad”; his workmanship (features) and limitations 29. Jonathan Swift: “Gulliver’s Travels”此书非常重要,要知道具体内容,就是Gulliver游历过的四个地方的英文名称,和每个部分具体的讽刺对象; “The Drapier’s Letters” and “A Modest Proposal”, 后一篇比较重要,要注意后一篇作者用的irony也就是反讽手法。 30. The rise and growth of the realistic novel is the most prominent achievement of 18th century English literature. 31. Daniel Defoe: “Robinson Crusoe”, “Moll Flanders”, 当然是Robinson Crusoe比较重要,剧情要清楚,179页这一节最后一段,有Robinson Crusoe的形象和故事中蕴涵的早期黑奴的原形,以及殖 民主义的萌芽。另外注意Defoe的style和feature,另外Defoe是forerunner of English realistic novel。 32. Samuel Richardson——“Pamela” (first epistolary novel), “Clarissa Harlowe”, “Sir

(完整word版)英国文学简史主要作品作家

集美大学外国语学院英国文学简史主要作品作家 Beowulf King Arthur and his knights of the Round Table.亚瑟王和他的圆桌骑士 Sir Gawain and the Green Knight高文爵士和绿衣骑士 Robin Hood罗宾汉 William Langland wrote Vision of Piers the Plowman. 威廉·朗格兰(英国文学之父,著有《耕者皮尔斯》) Geoffrey Chaucer The Book of Duchess,Canterbury Tales坎特伯雷故事集诗体小说Thomas More Utopia Tottel’s Miscellany were Thomas Wyatt Spenser——The Faerie Queene《仙后》Spenserian stanza斯宾塞诗体 The Shepheardes Calendar(牧羊人日历 poetical father Philip Sidney——Astrophel and Stella《爱星者与星星》Apologie for Poetrie为诗一辩 John Lyly’s——Eupheus Euphemism委婉语 Christopher Marlowe克里斯托弗·马洛(英国戏剧家)The Tragical History of Doctor Faustus.浮士德博士的悲剧blank verse素体诗(rhyme-less iambic pentameter) William Shakespeare All these dramas end happily: A Midsummer Night’s Dream仲夏夜之梦 The Merchant of Venice威尼斯商人 The Merry Wives of Windsor温莎的风流娘们 As You Like It皆大欢喜 Though Romeo and Juliet is essentially a tragedy and The Merchant of Venice is tragic for Shylock. All tragedies: Julius Caesar尤利乌斯?凯撒 Hamlet哈姆雷特 Othello奥赛罗 King Lear李尔王 Macbeth麦克白 Antony and Cleopatra安东尼与克里奥佩特拉 Timon of Athens雅典的泰门 Francis Bacon Bacon’s Essay was the first of its kind to appear in English literature. Ben Jonson: One of these was to bring the classic form of the three unities——unity of action, unity of time and unity of place——back to the stage.戏剧三一律 he first poet laureate(桂冠诗人 The Authorized Version of the Bible——授权版本的圣经 King James’ Bible——国王詹姆斯圣经The Bible consists of two parts——the Old Testament旧约and the New Testament新约. John Donne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