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人教版2020高中生物 第二章 基因和染色体的关系 第1节 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 第1课时 减数分裂练习2

人教版2020高中生物 第二章 基因和染色体的关系 第1节 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 第1课时 减数分裂练习2

人教版2020高中生物 第二章 基因和染色体的关系 第1节 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 第1课时 减数分裂练习2
人教版2020高中生物 第二章 基因和染色体的关系 第1节 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 第1课时 减数分裂练习2

第1课时减数分裂

1.处于下列各时期的动物细胞中既含同源染色体,又含染色单体的是( )

①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②减数第二次分裂前期③有丝分裂后期④有丝分裂中期

⑤减数第一次分裂中期

⑥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

A.①②③B.④⑤⑥

C.①④⑤D.②③⑥

答案:C

2.初级卵母细胞和次级卵母细胞在分裂时都出现的现象是( )

A.同源染色体分离B.着丝点分裂

C.细胞质不均等分裂D.染色体复制

答案:C

3.下图为某动物细胞分裂示意图。该细胞处于( )

A.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 B.有丝分裂后期

C.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 D.有丝分裂中期

解析:据图分析,图中有4条染色体、2对同源染色体,每条染色体上有2条染色单体,图示正在发生同源染色体的分离,因此该细胞处于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

答案:A

4.下列有关两个细胞分裂图像的说法正确的是( )

A.①②均是卵细胞形成过程中的细胞

B.①②中均含两对同源染色体

C.①能产生4种类型的生殖细胞

D.②能产生1种类型的生殖细胞

答案:D

5.在某哺乳动物(体细胞染色体数=24)的睾丸中,细胞甲和细胞乙的染色体、染色单体、核DNA分子数依次是24、48、48和12、24、24。下列关于细胞甲和细胞乙的分裂方式判断正确的是( )

A.细胞甲、乙可能都在进行减数分裂

B.细胞甲、乙可能都在进行有丝分裂

C.细胞甲不可能进行减数分裂,细胞乙可能进行有丝分裂

D.细胞甲不可能进行有丝分裂,细胞乙可能进行减数分裂

解析:该哺乳动物体细胞染色体数目为24条,细胞甲中染色体、染色单体、核DNA数量依次为24、48、48,可以推测细胞甲可能处于有丝分裂或减数第一次分裂过程中;细胞乙中染色体、染色单体、核DNA数量依次为12、24、24,可以推测细胞乙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过程中。

答案:A

6.如图曲线表示某生物(2n=4)的体细胞分裂过程及精子形成过程中,每个细胞内某物质的变化。a、b、c、d、e分别表示分裂过程中的某几个时期的细胞中的染色体图。

请据图回答:

(1)曲线中①~③段可表示细胞进行________分裂的________数量变化。

(2)图a~e中与曲线②和⑤位置相对应的细胞分别是________。

(3)细胞a、b、c、d、e具有同源染色体的是________,曲线中一个细胞内没有同源染色体的时期是________。

(4)与体细胞相比,DNA含量加倍的细胞是图________。

(5)就染色体行为来说,b、e时期的共同特点是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题图曲线代表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数目的变化。其中①~③段表示有丝分裂。②染色体数目加倍,为有丝分裂后期。图a为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图b为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图c为减数第二次分裂中期,图d为有丝分裂中期,图e为有丝分裂后期,其中具有同源染色体的是a、d、e。与体细胞相比,DNA含量加倍的细胞是图a、d、e。

答案:(1)有丝染色体(2)e、b

(3)a、d、e ④⑤(4)a、d、e

(5)着丝点分裂,染色单体分开成为染色体

A级基础巩固

1.下列关于减数分裂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减数分裂是一种特殊的有丝分裂,同样具有一定的细胞周期

B.减数分裂的范围是所有能进行有性生殖的生物

C.减数分裂的结果是成熟生殖细胞中染色体数目减半

D.减数分裂的特点是细胞中染色体复制一次,而细胞连续分裂两次

答案:A

2.在减数分裂的第一次分裂过程中,染色体变化的顺序是( )

①同源染色体分离②细胞质分裂③联会④交叉互换

A.③④①②B.①③④②

C.③①②④D.①③②④

答案:A

3.下图所示为某种生物的甲、乙细胞中都含有两对同源染色体,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甲乙

A.细胞甲、乙的染色体数目都与亲代体细胞的相同

B.细胞乙发生联会形成四分体

C.细胞甲中的同源染色体成对地排列在细胞板的两侧

D.细胞甲、乙继续分裂都能形成含有8条染色体的细胞

解析:细胞甲、乙分别处于减数第一次分裂的中期、有丝分裂的中期,二者的染色体数目都与亲代体细胞的相同,A正确;联会、形成四分体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的前期,而细胞乙进行的是有丝分裂,B错误;细胞甲中的同源染色体成对地排列在赤道板的两侧,C错误;细胞甲继续分裂能形成含有2条染色体的子细胞,细胞乙继续分裂,进入到后期,因着丝点分裂,能形成含有8条染色体的细胞,D错误。

答案:A

4.下列是动物细胞减数分裂各时期的示意图,正确表示分裂过程顺序的是( )

A.③→⑥→④→①→②→⑤

B.⑥→③→②→④→①→⑤

C.③→⑥→④→②→①→⑤

D.③→⑥→②→④→①→⑤

解析:由图示可判断:①为减Ⅱ后期,②为减Ⅰ后期,③为减Ⅰ前期,④为减Ⅱ前期,⑤为减数分裂完成;⑥为减Ⅰ中期,故分裂过程的正确顺序是③→⑥→②→④→①→⑤,D 正确。

答案:D

5.某动物的精子中有染色体16条,则在该动物的初级精母细胞中存在的染色体数、四分体数、染色单体数、DNA分子数分别是( )

A.16、0、32、32 B.32、8、32、64

C.16、8、32、32 D.32、16、64、64

答案:D

6.下图甲表示某动物精巢内细胞分裂不同时期与核内DNA数量变化的关系,图乙表示处于细胞分裂不同时期的细胞图像(只表示出部分染色体的模式图)。请据图分析回答下面问题:

(1)图甲中b→c,f→g阶级形成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i

点表示________________。

(2)图乙中,A图细胞内含有________条染色单体,染色体数与DNA分子数之比为________,其细胞名称为_________________。

(3)图乙中,C图分裂后产生的子细胞的名称为________,F图发生在图甲中的________阶段。

(4)图乙中发生图甲中a→e过程的图像为________,进行的是________分裂过程。

解析:图甲中abcde段是有丝分裂过程;fghijk段是减数分裂过程;bc段和fg段的加倍是DNA分子复制的结果;A、B、C、D、E、F所对应的图像分别是gh、cd、ij、gh、cd、ij。

答案:(1)DNA的复制减数第一次分裂结束

(2)8 1∶2初级精母细胞

(3)精细胞i~j

(4)B、E(缺一不可) 有丝

B级能力训练

7.基因型为Aa的雌性动物,在形成生殖细胞的过程中,基因AA、Aa、aa的分开分别发生在( )

①卵原细胞形成初级卵母细胞的过程中

②初级卵母细胞形成次级卵母细胞的过程中

③次级卵母细胞形成卵细胞的过程中

④次级精母细胞形成精细胞的过程中

A.①②③ B.③④②

C.④②④D.③②③

解析:该动物的卵原细胞形成初级卵母细胞的过程中,基因Aa经复制后变为AAaa,没有发生AA、Aa或aa的分开,①错误;初级卵母细胞形成次级卵母细胞的过程中,会发生同源染色体的分离,位于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Aa)随之分离,产生一个次级卵母细胞和一个极体,分别为AA或aa,②正确;次级卵母细胞形成卵细胞的过程中,着丝点分裂,复制的基因分开,移向细胞两极,分配到2个子细胞中去,基因A和A会分离,基因a和a会分离,③正确;该雌性动物没有次级精母细胞形成精细胞的过程,④错误。

答案:D

8.观察到的某生物(体细胞染色体数=6)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细胞如图所示。下列解释合理的是( )

A.减数第一次分裂中有一对染色体没有相互分离

B.减数第二次分裂中有一对染色单体没有相互分离

C.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有一条染色体多复制一次

D.减数第二次分裂前有一条染色体多复制一次

解析:该生物含6条染色体,正常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的细胞中应含有6条染色体。分析图示知,着丝点分裂后分到两极的染色体各有4条,比正常时多一条,其原因可能是在减数第一次分裂时,一对同源染色体没有分开。

答案:A

9.下图为某动物体内细胞分裂的一组图像,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图中①、②、③细胞中染色体与DNA比例为1∶2

B.细胞①、②、③、⑤产生的子细胞中均有同源染色体

C.图中表示有丝分裂的细胞及分裂的顺序是③→②→①

D.④细胞中染色体与DNA分子数目比例为1∶1

解析:图中①为有丝分裂后期,②为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③为有丝分裂中期。细胞中染色体与DNA的比例为1∶2的图形中,应有染色单体,据图可知①中无染色单体,只有②③符合。④为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细胞中染色体与DNA数目比例为1∶1。有丝分裂是产生体细胞的分裂方式,分裂过程中同源染色体没有分离,因此细胞①③产生的子细胞中有同源染色体,②产生的子细胞中无同源染色体,而⑤是分裂间期,看不出是有丝分裂间期还是减数第一次分裂前的间期。

答案:D

10.下图是人体一个细胞进行分裂过程中,细胞内几种物质在a、b、c、d四个时期的数目变化情况,同源染色体的分离发生在( )

A.a~b B.a~d

C.b~c D.a~d

解析:a中一条染色体上有一个DNA分子,染色体尚未复制;b中一条染色体含有两条姐妹染色单体,每条姐妹染色单体上有一个DNA分子;c中染色体、DNA减半,是减数第二次分裂;d中染色体、DNA减半,染色单体消失。同源染色体的分离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即b~c过程中。

答案:C

11.图1中A、B分别表示某雄性哺乳动物的细胞分裂模式图,图2表示A细胞中的染色体数和DNA分子数。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A细胞表示________分裂后期;B细胞表示________分裂后期。

(2)要想同时观察到这两个时期的细胞,应选择该动物的__________(器官)。该动物产生的精细胞中含有________条染色体。

(3)在图2中B处绘制B细胞中的染色体数和DNA分子数的柱形图;在C处绘制该动物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染色体数和DNA分子数的柱形图。

解析:解答本题可以从A、B两图像入手。A图中染色体平均移向细胞两极,且每一极都存在同源染色体,因此判断A处于有丝分裂后期;B图则是同源染色体分别移向细胞两极,每条染色体包含两条姐妹染色单体,则B应处于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因为该动物为雄性哺乳动物,体内同时存在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过程的器官应是睾丸,经减数分裂产生的子细胞中应有2条染色体。画柱形图考查信息处理能力,结合各时期的染色体数和DNA分子数可予以解决。

答案:(1)有丝减数第一次(2)睾丸 2

(3)如图所示:

12.衣藻是单细胞生物,能进行无性生殖和有性生殖。图甲表示其有性生殖过程,图乙表示细胞分裂不同时期的染色体行为(以两对染色体为例),请据图回答问题:

(1)图甲中________(用图中字母填写)过程表示减数分裂,判断依据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图乙为减数分裂示意图,其正确的分裂顺序是___________(用图中数字填写)。

(3)图乙细胞中染色体与DNA数量比为1∶1的是________(用图中数字填写)。

解析:(1)图甲中合子中染色体为2n,分裂后孢子中染色体数为n,因此b表示减数分裂。(2)图乙中①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末期,②处于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③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④处于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⑤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前期,因此减数分裂的正确顺序为②④⑤③①。(3)图乙细胞中,①③细胞没有姐妹染色单体,染色体与DNA数量比为1∶1。

答案:(1)b 合子中染色体为2n,分裂后孢子中染色体数为n(2)②④⑤③①(3)①③

C级拓展提升

13.图甲表示某高等动物在进行细胞分裂时的图像,图乙为该种生物的细胞内染色体及核DNA相对含量变化的曲线图。根据此曲线和图示回答下列问题:

图甲

图乙

(1)图甲中A处于________________期,细胞中有________条染色体;B处于________________期,此细胞的名称是____________;C细胞分裂后得到的子细胞为________________。

(2)图甲中B细胞对应图乙中的区间是________。

(3)图乙细胞内含有染色单体的区间是________和9~11,不含同源染色体的区间是________。

(4)若该生物体细胞中染色体数为20条,则一个细胞在6~7时期染色体数目为________条。

解析:(1)图甲中A中含有同源染色体,但未发生联会,其着丝点已分裂,故应为有丝分裂后期,此时细胞中含有8条染色体;图甲中B中含有同源染色体,其正在发生同源染色体的分离,故应为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由于细胞质不均等分配,则该细胞为初级卵母细胞;图甲中C中无同源染色体,着丝点分裂,故应为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其细胞质不均等分配,则该细胞为次级卵母细胞,其子细胞为卵细胞和(第二)极体。(2)B细胞为初级卵母细胞,处于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应对应图乙中的3~4段。(3)染色单体随染色体复制而形成,着丝点分裂而消失。图乙中0~7段为减数分裂,减数分裂过程中着丝点分裂发生在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结合曲线可知1~6段含有染色单体;不含同源染色体,对应曲线中的5~8段。(4)曲线6~7段对应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着丝点分裂,染色体加倍,此时与体细胞染色体相同,为20条。

答案:(1)有丝分裂后8 减数第一次分裂后初级卵母细胞卵细胞和(第二)极体

(2)3~4 (3)1~6 5~8 (4)20

高一生物实验报告大全

高一生物实验报告大全 实验一观察DNA和RNA在细胞中的分布 实验原理:DNA 绿色,RNA 红色 分布:真核生物DNA主要分布在细胞核中,线粒体和叶绿体内也含有少量的DNA;RNA主要分布在细胞质中。 实验结果:细胞核呈绿色,细胞质呈红色。 实验二物质鉴定 还原糖+ 斐林试剂砖红色沉淀 脂肪+ 苏丹III 橘黄色 脂肪+ 苏丹IV红色 蛋白质+ 双缩脲试剂紫色反应 1、还原糖的检测 (1)材料的选取:还原糖含量高,白色或近于白色,如苹果,梨,白萝卜。 (2)试剂:斐林试剂(甲液:0.1g/mL的NaOH溶液,乙液:0.05g/mL的CuSO4溶液),现配现用。 (3)步骤:取样液2mL于试管中→加入刚配的斐林试剂1mL(斐林试剂甲液和乙液等量混合均匀后再加入)→水浴加热2min左右→观察颜色变化(白色→浅蓝色→砖红色) ★模拟尿糖的检测 1、取样:正常人的尿液和糖尿病患者的尿液 2、检测方法:斐林试剂(水浴加热)或班氏试剂或尿糖试纸 3、结果:(用斐林试剂检测)试管内发生出现砖红色沉淀的是糖尿病患者的尿液,未出现砖红色沉淀的是正常人的尿液。 4、分析:因为糖尿病患者的尿液中含有还原糖,与斐林试剂发生反应产生砖

红色沉淀,而正常人尿液中无还原糖,所以没有发生反应。 2、脂肪的检测 (1)材料的选取:含脂肪量越高的组织越好,如花生的子叶。 (2)步骤:制作切片(切片越薄越好)将最薄的花生切片放在载玻片中央 染色(滴苏丹Ⅲ染液2~3滴切片上→2~3min后吸去染液→滴体积分数50%的酒精洗去浮色→吸去多余的酒精) 制作装片(滴1~2滴清水于材料切片上→盖上盖玻片) 镜检鉴定(显微镜对光→低倍镜观察→高倍镜观察染成橘黄色的脂肪颗粒) 3、蛋白质的检测 (1)试剂:双缩脲试剂(A液:0.1g/mL的NaOH溶液,B液:0.01g/mL的CuSO4溶液) (2)步骤:试管中加样液2mL→加双缩脲试剂A液1mL,摇匀→加双缩尿试剂B液4滴,摇匀→观察颜色变化(紫色) 考点提示: (1)常见还原性糖与非还原性糖有哪些? 葡萄糖、果糖、麦芽糖都是还原性糖;淀粉、蔗糖、纤维素都是非还原性糖。 (2)还原性糖植物组织取材条件? 含糖量较高、颜色为白色或近于白色,如:苹果、梨、白色甘蓝叶、白萝卜等。 (3)研磨中为何要加石英砂?不加石英砂对实验有何影响? 加石英砂是为了使研磨更充分。不加石英砂会使组织样液中还原性糖减少,使鉴定时溶液颜色变化不明显。 (4)斐林试剂甲、乙两液的使用方法?混合的目的?为何要现混现用? 混合后使用;产生氢氧化铜;氢氧化铜不稳定。

基因在染色体上教案)

基因在染色体上 宋翠 一、教学理念 高中生物新课程理念中强调:生物教学的基本任务是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这同样也是新课程标准实施中的核心任务和基本理念之一。此外,新课程理念中还倡导探究性学习,认为只有通过探究式的教学活动,才能激发学生更大的学习兴趣,才能使知识和能力之间相互促进,相得益彰。 因此在设计这节课时,我努力以这些新课程理念为依托,以学生的发展为本,通过层层深入的推理和探究活动,立体推进三维教学目标,努力使学生亲历并感悟科学发现的整个过程。 二、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与作用: 本节课是生物必修②《遗传与进化》第二章第二节的内容,它沿着遗传学史的发展顺序,在孟德尔提出遗传因子(即基因)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进一步寻找并确定基因在细胞内的存在位置,完成整个有关“基因在哪里”的科学探究过程。 本节课既是对前面“基因和染色体知识”的总结和升华,又为第三章阐明基因的本质奠定了基础。同时,本节课所体现出的“类比推理、假说演绎”的研究方法在后续的章节中还会多次用到,因此本节课具有鲜明的承上启下的作用。 2、教材的处理与安排: 本节课的教材内容包括萨顿的假说、基因位于染色体上的实验证据以及孟德尔遗传规律的现代解释三部分,在实际的教学中,由于需要联系前面所学的相关知识,还需要补充有关性染色体的内容,最后对孟德尔定律的升华关键在于应用,容量大,难度高,所以本节课我计划安排两个课时:第一课时通过回顾相关知识,通过一系列的探究活动,让学生体验“基因在染色体上”的发现过程,侧重能力的培养和情感的体验;第二课时则用“基因在染色体上”这一新的发现去深入理解孟德尔的遗传规律,并通过适当的练习,完成知识的升华和应用。其中第一课时是我本次要讲的内容。 3、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能够说出“基因在染色体上”的理论依据; 能够概述“基因在染色体上”的证明过程; 【能力目标】:尝试通过“类比推理”研究生活中的一些问题, 能够运用“假说演绎法”验证一种假说的正确与否;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一实验专题(无答案)

必修一实验专题 一、细胞的观察和测量 (一)实验目的:认识显微镜的结构和各部分的功能,掌握正确使用显微镜的方法。 (二)仪器用品:显微镜、玻片标本、擦镜纸、物镜测微尺、目镜测微尺 (三)实验步骤: 1.认识显微镜 (1)机械部分:镜座、镜柱、镜臂、镜筒、粗调节器 (粗准焦螺旋)、细调节器(细准焦螺旋)、转换器、 载物台、通光孔、弹簧夹片 (2)照明部分:反光镜(平面镜和凹面镜)、聚光器、 光圈 (3)光学部分:目镜、物镜(低倍镜、高倍镜、油镜) 2.显微镜的使用: (1)准备:主要是显微镜的安放、用擦镜纸擦拭目、 物镜,两眼同时睁开,左眼观察、右眼看着画图。 (2)对光:用低倍物镜对光。升镜筒→转动转换器(低) →开大光圈→转动反光镜→白色圆形光斑 (3)低倍镜观察:放玻片→降镜筒→升镜筒→转动粗调节器→调节细调节器→观察 (4)高倍镜观察:移玻片(低倍镜)→转动转换器(高)→调光圈→调节细调节器→观察 3、保卫细胞大小的测量 (四)实验结果: 1、放大倍数:也称放大率。物象的大小对物体大小的比例叫做显微镜的放大倍数。 显微镜总的放大倍数等于目镜的放大倍数和物镜放大倍数的乘积,该放大倍数指的是长度或宽度,而不是面积和体积。 2、视野及镜像亮度:视野是指一次所能观察到的被检标本的范围。视野的大小与放大倍数成反比,即放大倍数越大视野越小,看到的标本范围就越小。镜像亮度是指视野里所看到的像的光亮程度,它与放大倍数成反比,所以在用高倍镜或油镜观察标本时,须移动标本才能看清其他部位,并使用凹面反光镜、大光圈或增强光源,以改善视野亮度,而使物象明亮清晰。 3、任何需要观察的标本都要先用低倍镜观察,原因是:a.低倍镜视野相对大,便于找目标;b.易调节防止镜头与镜片相撞。 4镜头长度与放大倍数的关系:物镜镜头长度与放大倍数成正比;目镜镜头长度与放大倍数成反比。 5、视野中物象移动与标本移动的关系:如视野中某观察对象位于左下方如何移到中央,应将装片或切片向左下方移动,也就是同向移动。原因是视野中物象移动的方向与装片或切片移动的方向相反。 6、放大倍数的扩大或缩小与视野里细胞数量的变化,例:目镜5X,物镜4X,视野中央有一排细胞共15个,若把物镜换成10X,则细胞数目为6个。因为视野中的细胞数目与放大倍数成反比;若目镜5X,物镜4X,视野中共有50个细胞,再把物镜换成10X,则视野中有8个细胞。因为视野中看到的事物的范围与放大倍数的平方成反比。 (六)知识迁移: 1、显微镜目镜为10×,物镜为10×,视野中部范围内看到一行相连的64个细胞,若目镜不变,物镜转换为40×后,则在视野中可看到这行细胞中的( );若视野中被相连的64个分生组织细胞所充满,当物镜转换为40×后,则在视野中可看到这些细胞中的( ) A.2个 B.4个 C.8个 D.16个 2、如要观察人血涂片中红细胞和白细胞的形态结构,就选用下列哪种组合及物镜与玻片间的距离( ); A.①④⑤ B.②④⑥ C.②③⑤ D.①③⑤

人教版八年级下期第二章生物的遗传和变异知识点

第二章生物的遗传和变异 第一节基因控制生物的性状 1. 遗传-----指亲子间的相似性。变异-----指亲子间和子代个体间的差异。生物的遗传和变异是通过生殖和发育而实现的。 2. 人们对遗传和变异的认识,最初是从性状开始的,以后随着科学的发展,才逐渐深入到基因水平。 3. 性状------生物体所表现的的形态结构特征、生理特性和行为方式统称为性状。 4. 相对性状------同种生物同一性状的不同表现形式。例如:家兔的黑毛与白毛。 5. 基因与性状的关系-------基因控制生物的性状。例:转基因超级鼠和小鼠。 6. 转基因生物------把一种生物的某个基因,用生物技术的方法转入到另一种生物的基因组中,培育出的转基因生物,就有可能表现出转入基因所控制的性状。 7. 转基因超级鼠的启示:基因决定生物的性状,同时也说明在生物传种接代中,生物传下去的是基因而不是性状。 8.如图是“显微注射获得转基因超级鼠”示意图,分析图片后回答下列各 问. ①请把上述图片的序号按正确顺序排列起来: A→D→B→C ②在上图中,被研究的性状是什么? ③控制这个性状的基因是什么基因? ④这个实验的结果是小鼠变成了大鼠,这说明性状和基因之间是什么关系? ⑤在生物传种接代的过程中,传下去的是性状还是控制性状的基因? 考点:转基因技术的应用. 分析:此题通过转基因超级鼠的出生,证明了性状是由基因控制的.结合转基因技术的应用过程及其图示进行分析解答. 故答案为:①A→D→B→C ②鼠的个体大小 ③大鼠生长激素基因 ④基因控制生物的性状 ⑤控制性状的基因 点评:转基因超级鼠的获得说明了基因控制生物的性状.

2.2.2基因在染色体上(教案)

第2节基因在染色体上 [学习目标] 1.理解类比推理方法的含义。2.掌握摩尔根运用假说—演绎方法证明基因在染色体上的过程。3.说出孟德尔遗传规律的实质。 一、萨顿的假说 1.研究方法:类比推理法。 2.基因与染色体行为的类比 项目基因的行为染色体的行为 独立性基因在杂交过程中保持完整性和独立性 染色体在配子形成和受精过程中,具 有相对稳定的形态结构 存在方 式 在体细胞中基因成对存在,在配子中只 有成对的基因中的一个 在体细胞中染色体成对存在,在配子 中只有成对的染色体中的一条来源 体细胞中成对的基因一个来自父方,一 个来自母方 体细胞中成对的染色体(即同源染色 体)一条来自父方,一条来自母方分配非等位基因在形成配子时自由组合 非同源染色体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后 期自由组合 3.结论:基因和染色体行为存在着明显的平行关系,基因是由染色体携带着从亲代传递给下一代的,即基因就在染色体上。 例1下列不属于萨顿假说中对基因与染色体关系的描述的是() A.基因在染色体上呈线性排列 B.体细胞中基因成对存在,染色体也是成对存在的 C.基因在杂交过程中保持完整性和独立性,染色体在形成配子和受精过程中,具有相对稳定的形态结构 D.体细胞中成对的基因一个来自父方,一个来自母方,同源染色体也是如此 答案 A 解析基因在染色体上呈线性排列,是由摩尔根提出的。 例2已知果蝇的体细胞中有4对同源染色体,根据萨顿的假说,关于该果蝇减数分裂产生配子的说法,正确的是() A.果蝇的精子中含有成对基因

B.果蝇的体细胞中只含有一个基因 C.果蝇的4对同源染色体上含有的基因可以同时来自于父方,也可以同时来自于母方D.在体细胞中,基因是成对存在的,在配子中只有成对基因中的一个 答案 D 解析由于精子中无同源染色体,所以其中的基因均不成对,A错误;果蝇的体细胞中含同源染色体,所以基因都是成对的,且种类也很多,B错误;同源染色体只能一条来自母方,一条来自父方,不会同时来自母方或父方,C错误。 二、基因位于染色体上的实验证据 1.实验材料——果蝇 (1)果蝇作为实验材料的优点:①相对性状多且明显;②培养周期短;③成本低;④容易饲养;⑤染色体数目少,便于观察。 (2)果蝇体细胞内染色体的组成:果蝇体细胞中共有4对染色体,其中3对是常染色体,1对是性染色体。雌果蝇的性染色体是XX,雄果蝇的性染色体是XY。 2.观察现象 P红眼(♀)×白眼(♂) ↓ F1红眼(♀、♂) ↓雌雄交配 F23 4红眼(♂、♀)、 1 4白眼(♂) (1)果蝇的红眼和白眼是一对相对性状。 (2)F1全为红眼,红眼是显性性状。 (3)F2中红眼∶白眼=3∶1,符合分离定律,红眼和白眼受一对等位基因控制。 (4)F2中只有雄果蝇出现白眼性状,说明果蝇眼色的表现与性别相联系。 3.提出问题:白眼性状的表现为何总与性别相联系? 4.作出假设,解释现象 (1)假设:白眼基因(用w表示)、红眼基因(用W表示)位于X染色体上。 (2)解释

基因在染色体上 教案

基因在染色体上的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基因在染色体上》是人教版必修2第2章第二节的内容,本节的重要内容包括萨顿的假说,基因位于染色体的实验证据和孟德尔遗传规律的现代解释,本节内容是在学完第一章《孟德尔的杂家实验一二》和第二章第一节《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的基础上进行学习。学生已经对染色体和基因具有一定的了解。但是在染色体和基因的之间的关系还没有清晰的认识。对学习一些遗传学的方法也具有一定的了解。但是还缺乏自主的进行探究的能力,在学习本节时老师需要不断的引导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和进行一系列的探索过程。本节处于这一章节的中间部分,不仅综合前面学习的内容,也为后面学习伴性遗传和有关基因和染色体的学习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所以学好本节的内容至关重要。 二.学习者分析 高二学生的年龄在15—16岁之间,处于这个年龄阶段的学生对新的事物充满了好奇,但同时这个年龄阶段的学生也处于最敏感的时期。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药充分的抓住学习的这些心理特征,实施各种教学活动,让他们积极的参与到老师的教学活动中,从中获得成功的喜悦。在知识的层面上,处于高二的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探究和自主学生的能力,对常用的一些探究遗传学的方法也就有一定的了解。但是对这些方法还是比较模糊。 三.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①说出基因位于染色体上的理论假说和实验证据 ②阐明孟德尔遗传规律的现代解释 2.能力目标 ①运用类比推理法,提出基因在染色体上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①学生能够认同用科学是需要不断的提出质疑,不断的探索的过程。 ③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热爱 四.教学重难点 1教学难点 ①.基因位于染色体上的理论假说和实验证据 ②.孟德尔遗传规律的现代解释 2.教学重点 ①运用类比推理的方法,解释基因位于染色体上的假说 ②基因位于染色体上的实验证据 五.教具 PPT,挂图 六教学策略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生物学第二章复习试题和复习资料

八年级下生物学第二章检测题(一) 第Ⅰ卷选择题(每题2分,共60分) 1.人的染色体分布在() A细胞膜上B生物的性状之中C隐性基因中D细胞核 2.关于基因的叙述,错误的是() A体细胞中的基因是成对出现的B一条染色体含有一个基因 C基因往往有显隐性之分D受精卵内有父母双方的基因 3.人的体细胞和卵细胞中染色体的数目分别是() A23对,23条B22对,22条C48对,24条D22对,23条 4.决定有耳垂的基因(B)对决定无耳垂的基因(b)为显性,李红有耳垂,她的体细胞内的基因组可能是() A B B B Bb C bb DBB或Bb 5.水稻体细胞内有12对染色体。当水稻传粉受精后,其受精卵内的染色体数目为() A24对B12对C48条D10对 6.以下关于染色体正确的叙述是() A染色体就是生物的遗传物质B每种生物的细胞内都有一定数量的结构相同的染色体C 在生物的细胞里,染色体总是成对出现的D体细胞内的染色体一条来自父方,一条来自母方 7.决定豌豆形状是圆滑还是皱缩的是() A精子B卵细胞C染色体D基因 8.某人是双眼皮,但他只产生一种生殖细胞,他的基因组成是() A Aa B AA C aa DaA 9.下列几种变异,能够遗传的是() A肉质佳的母牛产下一头产奶多的牛B长期在野外工作的人皮肤变黑 C长在荫蔽处的小麦比阳光下的麦杆细D水肥充足,水稻就穗大粒多 10.促进生物进化的原因是() A遗传B变异C遗传的变异D不遗传的变异 11.能遗传的变异是由()引起的。 A个体生长快B个体发育好C遗传物质发生了变化D生存环境发生了变化 12.下列那项不属于变异概念的范围? A生物与生物之间B子代个体之间C亲代与子代之间D性状上的差异 13.一卵生的双胞胎胖瘦相差很大,原因是() A显性基因发生了作用B隐性基因发生了作用 C染色体数目发生了改变D生活环境和条件有所不同 14.下列不能说明变异在生物学和实践上有重要意义的是() A能够使生物更好地适应不断变化的环境B所有的变异对生物的生存都是有利的 C变异会产生新的生物类型,使生物不断进化D人们可以利用对人有利的变异选育新品种 15.下列哪项有利于生物的生存和发展? A遗传的变异B不遗传的变异C有利的变异D不利的变异 16.下列方法中,不能得到遗传的变异的是() A加强水肥管理,使作物生长健壮B进行品种杂交,之后进行选育 C用射线和药物处理种子后进行选育D挑选牛群中肉质佳的进行繁殖 17、已知水稻的体细胞中有12对染色体,那么() A 体细胞中含12个DNA分子 B 生殖细胞中含12个DNA分子 C 生殖细胞中含5 对染色体 D 精子和卵细胞中所含染色体数目不同 18下列有关遗传性状的描述正确的是() A生物的性状是染色体控制的B父母通过生殖细胞将性状传给子代

高中生物调查报告(精选多篇)

高中生物调查报告(精选多篇) 第一篇:高中生物实验报告纯净水实验报告【实验目的】 证明氮元素为黄瓜苗的必备元素。 【实验原理】 植物所吸收的氮素主要是硝酸盐(no3-)和铵(nh4+),也可以利用某 些可溶性的含氮有机物,如尿素等。氮是构成蛋白质的主要成分。此外,氮存在于核酸、磷脂、叶绿素、辅酶、植物激素和多种维生素(如b1,b2,b6,pp等)中。由于氮作为组成植物体中许多基本结构物质的组分,对植 物的生命活动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故氮又称为生命元素。氮素在植物体内可以自由移动。缺氮时幼叶向老叶吸收氮素,老叶出现缺绿病。严重的情况下老叶完全变黄枯死,但幼叶可较长时间保持绿色。植物缺氮时植株矮小,叶小色淡或发红,分枝少,花少,籽实不饱和,产量低。 【材料用具】 1.两株生长健康的黄瓜苗; 2.两种植物生长所需的肥料,其中a种肥料含有氮元素,b种肥料不含有氮元素,a、b两种肥料其他性质相同。 【方法步骤】 1.在相同正常自然生长条件下,向两株黄瓜苗分别长期施

用上述a、b两种肥料; 2.观察一段时间后两株植物的生长情况。 【实验结果预测】 施用b种肥料的黄瓜苗的黄瓜叶片发黄,植株矮小,而施用a种肥料的黄瓜苗无此症状。 【实验结论】 氮元素为黄瓜苗的必备元素。 【思考质疑】 氮元素在植物生长中的主要作用是什么? 陈奕君高一(6)班 第二篇:生物调查报告我们身边有许许多多的生物,它们与我们朝夕相处、息息相关,为我们的生活增光添彩。今天,我们跟随着老师在学校中调查了校园里的生物。调查校园生物种类调查目的:(我们一定会做的更好:) 1、了解学校及周围环境中的生物,记录所看到的生物和它们的生活环境。 2、尝试对所知道的生物进行归类,初步认识生物的多样性和生物与环境的关系。 3、初步学会调查笔记。调查方法:在老师带领下实地调查。材料用具:调查表、笔、放大镜、照相机、摄像机等方法步骤: 1、设计调查表:设计合理的调查表 2、分组:以5为人为一组,确定一个人为组长 3、选择路线:由学校大门前开始,经东边绕过办公楼、教学楼进入操场,边观察边记录,最后由学校西边回到大门口。调查记录:沿着事先设计好的路线边观察边记录,记录不同的

基因在染色体上教学设计

基因在染色体上的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是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二第2章第2节的内容。在学习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以及减数分裂中染色体的行为变化之后,将两者联系到一起,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本节的 核心内容是:萨顿利用“类比推理”的方法提出的基因在染色体上的假说,摩尔根利用果蝇做杂交实验证明了基因在染色体上。二者分别从逻辑思维和实验证据两个方面把基因定位在了染色体上,从而把孟德尔的遗传定律和减数分裂的内容有机地整合在了一起。有利于学生加深对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实质的理解,同时又为学习伴性遗传奠定了基础。本节课的 难点是引导学生思考探究,重走摩尔根的科学研究之路。 二、学情分析 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和学习能力较强,学习生物的积极性高。而且学生对于孟德尔的遗传定律、画遗传图解、假说演绎法和减数分裂已经掌握的非常到位,为学习这节内容奠定了基础。本节课学生学习难点在于摩尔根的果蝇实验探究过程,由于课本只介绍了核心内容,学生对于控制果蝇的颜色基因只位于X染色体上存在困惑,所以我以引导为主,让学生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自我发现并解决问题。? 三、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举例说明基因位于染色体上的理论假说。 能力目标 1.尝试运用类比推理的方法,解释基因位于染色体上。 2.尝试运用假说演绎法证明基因在染色体上。 情感、态度、价值观 树立大胆质疑和勤奋实践的精神,加深对科学的热爱。 四、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1 ?基因位于染色体上的理论假说和实验证据; 教学难点:领悟、运用假说演绎法分析摩尔根的杂交试验? 教学策略: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并通过合作探究解决问题,引导学生重演萨顿、摩尔根当年的思维过程。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提问学生对孟德尔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的理解。课件呈现遗传定律和减数分裂过程图。让学生观察对比染色体和遗传因子的变化,并总结规律。板书课题:“基因在染色体上” 二、萨顿的假说:? 1 ?假说的依据 引导学生思考分析二者在哪些方面存在怎样的平行关系?学生的思路可能很乱,或不全,可以阅读课本并在导学案上填表来系统。然后课件呈现表格答案。 2.提出假说 从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二者行为具有惊人的一致性,基因由染色体携带着从亲代传递到子代。引导学生推断二者位置关系。学生重新认识基因和染色体的关系。 3.介绍类比推理法 指出:该假说是1903年萨顿运用类比推理的方法提出来的,介绍类比推理,并举例说明类比推理不具有逻辑的必然性。学生由老师介绍发现萨顿假说需要实验验证。

人教版高中生物专题复习

知识方法篇 考能专项突破 重点题型研析1――选择题解题技能 【典例剖析】由DNA分子蕴藏的信息所支配合成的RNA在完全水解后,得到的化学物质是 ( ) A .脱氧核苷酸 B .核糖核苷酸 C.脱氧核糖、碱基、磷酸 D .核糖、碱基、磷酸 解析本题中的关键词是“完全水解”。“完全水解”和“初步水解”是不同的,“初步水解”的产物为基本单位,而“完全水解”是将基本单位再水解。核酸的基本组成单位是核苷酸,一个核苷酸分子完全水解后得到一分子含氮碱基、一分子五碳糖和一分子磷酸。 DNA和RNA的不同点之一是组成核苷酸的五碳糖不同,组成DNA的核苷酸中,五碳糖 为脱氧核糖,而组成RNA的核苷酸中,五碳糖为核糖。 答案D 【技法点拨】要想准确、快速地解答生物选择题,必须掌握几种常见的解题方法 (1)直选法:对于比较简单、答案明显的试题,或者是自己十分熟悉、很有把握的试题, 可采取直选法,直接选出符合题意的选项。 (2)排除法(淘汰法):如果对四个选项中的某一个选项把握不准,可以通过对其他三个选项 进行判断分析,排除不符合题意的选项,获得正确选项。试题的选项中有一些绝对说法, 如“完全”“都”“ 一定”等,需要寻找“特例”对该选项进行排除或判定。 ⑶推理法:按照正向思维推理、逆向思维推理、横向思维推理或者假设反证的方法,对试题进行推理判 断。 (4)避陷法:对于迷惑性或设陷性试题要特别注意。首先,排除题目中的干扰因素,防止 无关因素的干扰;其次,注意挖掘题目中的隐含条件;再次,克服思维定势,对似曾相识

的题目更要加倍小心,审出题目中的“变化”之处,以期突破思维定势。 (5)对比分析法:对所提供的四个选项进行对比,或者将四个选项分成两组,分别对两个相互矛盾的选项进行对比,淘汰错误的选项,保留相对正确的选项,然后再对相对正确的两个选项进行对比,获得正确的选项。 【跟踪训练] 1 .如图是某蛋白质分子的结构示意图,图中“■ ?”表示不同种类的氨基酸,图中 甲链由21个氨基酸组成,乙链由19个氨基酸组成,图中“ 一S—S—”是在蛋白质加工 过程中由两个“ 一SH”脱下2个H形成的。下列有关叙述中,错误的是 那链:A—A A ?该蛋白质多样性的主要原因是氨基酸的排列顺序 B .该蛋白质分子中至少含有两个羧基 C.图中“一”代表的化学键是在高尔基体中形成的 D ?形成该蛋白质分子时,相对分子总量减少了686 答案C 解析组成蛋白质的基本单位是氨基酸;图中“一”代表肽键,它的形成是在核糖体上通 过缩合完成的;而在形成该蛋白质分子的过程中脱去38分子的水,同时形成一个二硫键 失去2个H,分子总量减少38X 18 + 2= 686;通过分析肽链分子的结构,不难发现每条多肽链至少保留一个羧基(一COOH)和一个氨基(一NH2),故该蛋白质分子中至少含有两个羧基。 2 .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 ?脱氧核糖、葡萄糖、核糖既存在于植物细胞内,又存在于动物细胞内 B .细胞体积越大,表面积越大,细胞的物质运输效率就越高 C.代谢活动旺盛的细胞中自由水相对含量较高 D .核糖体、染色体、T2噬菌体都是由核酸和蛋白质组成的 答案B 解析脱氧核糖、葡萄糖、核糖是动植物细胞内都存在的糖;细胞体积越大,其相对表面积就越小,细胞与外界进行物质交换的速率就越低;生物体的代谢越旺盛,其体内自由水的相对含量越高;核糖体主要由蛋白质分子和核糖体RNA组成,染色体主要由DNA和蛋白

生物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二章第二节生物进化的证据和原因

第二章第二节生物进化的证据和原因 教学目标 1.了解生物进化的主要证据--古生物学的证据。 2.通过对人工选择和自然选择的内容的学习,初步了解生物进化的原因以及生物多样性和适应性形成的原因,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 3.引导学生分析达尔文获得成功的原因,学习达尔文严谨的科学态度以及坚持真理的科学精神。 重点、难点分析 1.生物进化的证据是本小节的教学重点之一。生物进化的证据有很多,其中最可靠最直接的证据是化石。化石是古代生物留下的遗体、遗物或痕迹,是某些生物曾经在地球上生活过的确凿证据,化石是生物进化的主要证据。不同地层中保留了不同的生物化石,分析比较不同地层中的化石可以帮助人们认识生物进化的历程。科学家在研究生物进化时,对不同地质年代地层中的化石结构、生存环境加以比较,并将化石生物与现存生物比较,发现各种不同类型的生物之间的亲缘关系、生存年代和进化历程以及进化的规律。判断化石形成的年代对于研究形成化石的生物的生活年代是极为重要的。科学家在研究化石过程中如何判断化石形成的年代?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向学生简单介绍同位素测定的方法。 生物进化的证据有许多方面,教学过程中应该让学生了解这一点。若有时间教师也可以简单介绍一些其他方面的证据,如胚胎学的证据、比较解剖学的证据。 2.自然选择也是本节的重点,也是一个难点。自然选择是相对人工选择而言的。虽然达尔文环球考察早于他对家养动植物的研究,但是自然选择这个概念是在观察人工选择的基础上提出的。在教学中可以首先向学生介绍人工选择,了解人工选择的方法和意义,帮助学生理解自然选择的过程和意义。 课时安排 本节参考课时数为一课时。 教具准备 投影片(各种各样的生物化石);挂图:达尔文对饲养动物(家鸽何家鸡)和栽培植物(甘蓝)的研究工作。与进化相关的各种图片。 教学过程设计 【课前准备】学生阅读教材P.146~148阅读材料。 【提出问题,引出新课】 各种生物是经过漫长的时间逐渐进化演变形成的。这一观点已被大多数人所接受。但是我们要问:(1)人类是如何获得这个结论的?研究方法是什么; (2)接受这一观点,需要一定的依据或证据。有什么证据能够证明各种生物是通过进

高中生物必修一全部实验归纳!

高中生物必修一实验归纳 实验一使用高倍显微镜观察几种细胞 1、高倍镜的使用步骤:(1)在低倍镜下找到物象,将物象移至视野中央;(2)转动转换器,换上高倍镜。(3)调节光圈和反光镜,使视野亮度适宜。如果光线较暗时,可用凹面反光镜来对光,同时选用较大的光圈;如果光线明亮时,可用平面反光镜来对光,同时选用较小的光圈。(4)调节细准焦螺旋,使物象清晰。换用高倍镜后不能使用粗准焦螺旋。 2、低倍镜和高倍镜的区别: 透镜大小镜头长短视野亮度物像大小细胞数量 低倍镜小短亮小多 高倍镜大长暗大少 3、污点位置的判断:用显微镜观察玻片标本时,目镜、物镜、所观察的材料是在同一直线上的,只要分别转动镜头或移动玻片标本,看污物是否随之而动,就可做出正确判断。 实验二检测生物组织中的糖类、脂肪和蛋白质 (一)可溶性还原糖的检测和观察 1、实验原理及化学试剂: 斐林试剂与可溶性还原糖(如葡萄糖、果糖、麦芽糖)反应,生成砖红色沉淀。(这种试剂要现配现用。甲液(质量浓度为0.1g/mL的NaOH溶液)与乙液(质量浓度为0.05g/mL的CuSO4溶液)等量均匀混合生成蓝色Cu(OH)2,Cu(OH)2与可溶性还原糖发生反应。淀粉、蔗糖等不能与斐林试剂发生颜色反应。 2、实验过程: 选材(应选含糖量较高、颜色为白色或浅色的植物组织,以苹果、梨为最好)研磨过滤组织样液加入斐林试剂(现配现用)摇匀 水浴加热观察颜色反应(浅蓝色棕色砖红色沉淀)。 (二)脂肪的检测和观察 1、实验原理及化学试剂 苏丹Ⅲ染液:把脂肪物质染成橘黄色 苏丹Ⅳ染液:把脂肪物质染成红色 2、实验过程 选材(选含脂肪的种子,以花生种子为较好)浸泡制作花生子叶临时转片(徒手切片,切片要薄,如厚薄不均就会导致观察时有的地方清晰,有的地方模糊)滴3滴苏丹Ⅲ染液染色用体积分数为50%的酒精洗浮色显微镜观察(先用低倍镜,找到子叶最薄处,并移到视野中央,再换高倍镜,调整细焦螺旋观察,可见已着色的脂肪颗粒)。 (三)蛋白质的检测和观察 1、实验原理及化学试剂 双缩脲试剂:与蛋白质发生作用,产生紫色反应。(在碱性溶液中,Cu2+与蛋白质发生反应)双缩脲试剂A液:质量浓度为0.1g/mL的NaOH溶液 双缩脲试剂B液:质量浓度为0.01g/mL的CuSO4溶液 2、实验过程 选材(豆浆或鸡蛋蛋白)取组织样液加入试管中加入双缩脲试剂A液加入双缩脲试剂B液摇匀观察,出现紫色。 (四)淀粉的检测和观察 1、实验原理及化学试剂:淀粉遇碘变蓝。

最新整理基因在染色体上伴性遗传一轮复习教学案(教师版)知识讲解

基因在染色体上和伴性遗传 知识点1:基因在染色体上的证据 1、萨顿的假说 (萨顿根据基因与染色体的遗传行为特性、在细胞中的存在形式、来源、在形成配子时的行为变化有平行关系,从而大胆地提出假设。) 内容:基因是由染色体携带着从亲代传递给下一代的。也就是说,基因在染色体上。 方法:类比推理法 2、摩尔根果蝇实验(实验证据) (1)果蝇作为实验材料的优点:相对性状多且明显、培养周期短、成本低、容易饲养、繁殖率高、染色体数目少便于观察。 (2)实验方法:假说-演绎法 (3)实验过程 实验现象解释的验证方法:测交。(请在右边方框内写出遗传图解) 实验结论:决定果蝇红眼和白眼的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从而证明基因在染色体上。 发展:一条染色体上有许多个基因,基因在染色体上呈线性排列(通过荧光染色证明)。 【典题1】科学的研究方法是取得成功的关键,假说—演绎法和类比推理是科学研究中常用的方法,人类在探索基因神秘踪迹的历程中,进行了如下研究: ①1866年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提出了生物的性状由遗传因子(基因)控制②1903年萨顿研究蝗虫的精子和卵细胞的形成过程,提出假说:基因在染色体上③1910年摩尔根进行果蝇杂交实验:找到基因在染色体上的实验证据。他们在研究的过程中所使用的科学研究方法依次为(C) A.①假说—演绎法②假说—演绎法③类比推理B.①假说—演绎法②类比推理③类比推理 C.①假说—演绎法②类比推理③假说—演绎法D.①类比推理②假说—演绎法③类比推理 【典题2】下列关于基因和染色体关系的叙述,错误的是(C) A.萨顿利用类比推理的方法提出基因在染色体上的假说 B.摩尔根等人首次通过实验证明基因在染色体上 C.抗V D佝偻病的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 D.基因在染色体上呈线性排列,每条染色体上都有若干个基因 【典题3】已知果蝇的红眼和白眼是一对相对性状(红眼W、白眼w),且雌雄果蝇均有红眼和白眼类

高中生物《基因在染色体上》教学设计

《基因在染色体上》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本节是必修2《遗传与进化》第二章第二节,本节内容是第一章《遗传因子的发现》的延续,围绕着“基因和染色体的关系”展开,但其根本落脚点是要揭示孟德尔的遗传定律的实质。而其中不断贯穿着减数分裂与孟德尔遗传定律的有关知识,及时有效的帮学生复习巩固了生物学的重点和难点内容。最终得到“基因位于染色体上”也为后面的章节研究“基因的本质”做了铺垫。 学情分析: 我校是一所市级普通全日制学校,学生整体生物学知识基础较弱,学生思维的训练不够,空间想象、分类类比、数理演算、归纳概括等思维能力都不强。本节的教学是建立在学生已了解了孟德尔豌豆杂交实验中基因的行为和减数分裂中染色体的行为基础上展开的。要求学生运用类比推理的方法,提出基因与染色体关系的假说。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说出基因在染色体上的假说。 2、说明证明基因在染色体上的实验证据。 【能力目标】 1、通过学习萨顿的假说和推论,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 2、通过学习基因位于染色体上的实验证据,培养学生实验分析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通过学习本节,让学生了解科学研究的一般过程。 2、认同科学研究需要丰富的想象力,大胆质疑和勤奋实践的精神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基因位于染色体上的理论假说和实验证据。 2、孟德尔遗传规律的现代解释。 【教学难点】 1、运用类比推理的方法,解释基因位于染色体上。 2、对摩尔根实验现象的解释。

教学方法与学法: 新课程的理念之一就是“提倡探究性学习”,我对此的理解是,并非所有的探究活动都需要去做实验探究,也并非普通的课就不需要探究,这个理念是希望让我们和学生都形成一种习惯,即对我们发现的问题首先可以提出假设,然后实验证明,最后得出结论,也即探究的一般思路。这堂课我就准备按这样一个思路来讲授,因为这节内容刚好符合这样一个特点,首先是萨顿发现孟德尔假设的一对遗传因子,它们的分离与减数分裂中同源染色体的分离非常相似这样一个现象,于是就提出了假设(萨顿假说),然后是摩尔根的实验……,当然本节课还有很多地方可以用到启发式教学方法,比如问题探讨中“请你试一试,将孟德尔分离定律中的遗传因子换成同源染色体,把分离定律再念一遍,你觉得这个替换有问题吗?由此你联想到什么?”如果学生能在老师的启发下答出基因在染色体上,甚至说“遗传因子是不是就是染色体”,我们这堂课已经成功了一半。 运用探究式学习法、启发式学习法学习。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不断的思考,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通过小组合作,培养学生协作学习的能力。 教具准备:PPT课件橡皮泥 教学过程:

高中生物实验专题(人教版新课标所有实验)

高中生物实验专题(人教版新课标所有实验) 考纲要求:理解实验目的、原理、方法和操作步骤,掌握相关的操作技能,并能将这些实验涉及的方法和技能进行综合运用。 补初中实验:认识显微镜的结构,学会使用显微镜 实验目的:认识显微镜的结构,初步掌握使用显微镜的方法。 一、光学显微镜的结构、呈像原理、放大倍数计算方法 结构: 光学部分:目镜、镜筒、物镜、遮光器(有大小光圈)和反光镜(有平面镜和凹面镜) 机械部分:镜座、倾斜关节、镜臂、载物台(上有通光孔、压片夹)、镜头转换器、粗、细准焦螺旋。 注:目镜无旋转螺丝,镜头越长,放大倍数越小;物镜有旋转螺丝,镜头越长,放大倍数越大。

呈像原理:映入眼球的是倒立放大的虚像。(物镜质量的优劣直接影响成像的清晰程度) 放大倍数:目镜和物镜二者放大倍数的乘积) 注:显微镜放大倍数是指直径倍数,即长度和宽度,而不是面积。 二、显微镜的使用:置镜(装镜头)→对光→置片→调焦→观察 1.安放。显微镜放置在桌前略偏左,距桌缘8—10cm处,装好物镜和目镜(目镜5×物镜10×) 2.对光。转动转换器,使低倍镜对准通光孔,选取较大光圈对准通光孔。左眼注视目镜,同时把反光镜转向光源,直至视野光亮均匀适度。调节视野亮度只可用遮光器和反光镜,光线过强,改用较小光圈或用平面反光镜;光线过弱,改用较大光圈或用凹面反光镜。选低倍镜→选较大的光圈→选反光镜(左眼观察) 3.观察。将切片或装片放在载物台上,标本正对通光孔中心。转动粗准焦螺旋(顺时针),俯首侧视镜筒慢慢下降,直到物镜接近切片(约0.5cm),左眼观察目镜,(反时针)旋转粗准焦螺旋,使镜筒慢慢上升,看到物像时轻微来回旋转细准焦,直到物像清晰。(找不到物像时,可重复一次或移动装片使标本移至通光孔中心)。.观察时两眼都要睁开,便于左眼观察,右眼看着画图。侧面观察降镜筒→左眼观察找物像→细准焦螺旋调清晰 4.高倍镜的转换。找到物像后,把要观察的物像移到视野中央,把低倍镜移走,换上高倍镜,只准用细准焦螺旋和反光镜把视野调整清晰,直到物像清楚为止。 顺序:移装片→转动镜头转换器→调反光镜或光圈→调细准焦螺旋 注:换高倍物镜时只能移动转换器,换镜后,只准调节细准焦和反光镜(或光圈)。 问1:低倍镜换为高倍镜后,若看不到或看不清原来的像,可能原因?(ABC) A、物像不在视野中 B、焦距不在同一平面 C、载玻片放反,盖玻片在下面 D、未换目镜问2:放大倍数与视野的关系: 放大倍数越小,视野围越大,看到的细胞数目越多,视野越亮,工作距离越长; 放大倍数越大,视野围越小,看到的细胞数目越少,视野越暗,工作距离越短。 故装片不能反放。 5.装片的制作和移动:制作:滴清水→放材料→盖片 移动:物像在何方,就将载玻片向何处移。(原因:物像移动的方向和实际移动玻片的方向相反) 6.污点判断:1)污点随载玻片的移动而移动,则位于载玻片上; 2)污点不随载玻片移动,换目镜后消失,则位于目镜;换物镜后消失,则位于物镜; 3)污点不随载玻片移动,换镜后也不消失,则位于反光镜上。 7.完毕工作。使用完毕后,取下装片,转动镜头转换器,逆时针旋出物镜,旋进镜头盒;取出目镜,插进镜头盒,盖上。把显微镜放正。 实验一观察DNA、RNA在细胞中的分布(必修一P26) 一.实验目的:初步掌握观察DNA和RNA在细胞中分布的方法 二.实验原理: 1.甲基绿和吡罗红两种染色剂对DNA和RNA的亲和力不同,甲基绿使DNA呈现绿色,吡罗红使RNA呈现红色。利用甲基绿、吡罗红混合染色剂将细胞染色,可以显示DNA和RNA在细胞中的分布。 2.盐酸能够改变细胞膜的通透性,加速染色剂进入细胞,同时使染色休中的DNA和蛋白质分离,有利于DNA与染色剂结合。

(人教版)初中生物八下第七单元第二章综合测试

第七单元第二章综合测试 一、选择题(每小题 2. 5分,共50分) 1. 右图为某一人体细胞内的染色体图谱,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A. 体细胞内有23对染色体 B. 染色体在体细胞内成对存在 C. 体细胞内有22 对常染色体和1对性染色体 D. 该细胞内的染色体组成可表示为44+XX 2. 下列有关性别决定的叙述,正确的是() A. 人的性别决定只与性染色体有关,与基因无关 B. 男性能产生两种不同基因型的生殖细胞 C. 人体细胞中的性染色体一条来自父亲,一条来自母亲 D. 人性别的最早确定时间是16 周胚胎期 aa ),与一个正常的男性生下的孩子中,男孩 和女孩的比例 C. 3:1 D. 1:2 B. 经过训练的鹦鹉能学说人类语言 D. 通过基因工程培育出的抗虫棉 B. 山羊的毛较少,绵羊的毛较多 D. 丹丹是单眼皮,强强也是单眼皮 6. 下列有关人的性别遗传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 女性体细胞中的性染色体组成为XX ,男性体细胞中的性染色体组成为XY B. 男性产生一种类型的精子,女性产生两种类型的卵细胞 C. 男性的Y 染色体只传给儿子,不传给女儿 D. 从性染色体的来源看,生男生女取决于父亲 7. 在人群中,生来就惯用右手与生来就惯用左手(不包括后天的矫正和练习)是一对相对性状。父亲惯用左手,母亲惯用右手,他们生的孩子也是惯用右手的。正常情况下,这个孩子的体细胞内有控制惯用左手的基因吗?以下推理正确的是() A. 若“惯用左手”为显性性状,则可能有 C. 若“惯用左手”为隐性性状,则一定有B. 若“惯用左手”为显性性状,则一定有 D. 若“惯用左手”为隐性性状,则可能有 3. 一个患白化病的女性(白化病的基因组成为是() A. 1:1 B. 2:1 4. 下列属于不可遗传变异的是() A. 人工培育出的无籽西瓜 C. 一对双眼皮的父母生出单眼皮的孩子 5. 下列各项中,属于相对性状的是() A. 豌豆种子的圆滑与皱缩 C. 小明长得较高,小翔长得较 瘦

基因在染色体上_教学设计公开课用

第2章基因和染色体的关系 第2节基因在染色体上 一.教材分析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是必修2《遗传与进化》的第二章第二节,其根本是解释孟德尔遗传规律的实质。减数分裂与孟德尔遗传规律紧密相连,减数分裂又是高中生物学的重点和难点。所以学好本节课是 (二)教学目标的确定 ☆知识目标:说出基因位于染色体上的理论依据和实验依据; 会用有关基因和染色体的知识说明孟德尔遗传定律的实质; ☆能力目标:尝试运用类比推理的方法解释基因位于染色体上。 ☆情感目标:认同基因是物质的实体; 认同观察、提出假说、实验的方法在建立科学理论过程中所起的重要作用; 学习科学家敢于怀疑的科学精神 (三)重难点的确定 ※教学重点:基因位于染色体上的理论假说和实验依据; 孟德尔遗传规律的现代解释 ※教学难点:运用类比推理的方法,解释基因位于染色体上; 基因位于染色体上的实验依据 二.教学策略 启发式教学法:通过创设问题,不断引导学生分析讨论、猜想、实验并得出结论。比如问题探讨中“请你试一试,将孟德尔分离定律中的遗传因子换成同源染色体,把分离定律再念一遍,你觉得这个替换有问题吗?由此你联想到什么?”如果学生能在老师的启发下答出基因在染色体上,甚至说“遗传因子是不是就是染色体”,我们这堂课已经成功了一半。 探究式学习法:现代教学论认为:在课堂教学中仅仅通过教师的传授及学生个体的主动学习是不够的,教学任务需要更多地依赖于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的交互作用以及群体协商与对话等教学情境来实现。所以本节课除了传统的传授法之外,还通过小组合作学习来达到教学目标,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既有分工,又有合作。它对于培养学生的协作精神,主动探究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有重要的潜在作用。

高中生物实验常用的试剂(人教版,很全).doc

生物学中常用的试剂: 1. 斐林试剂:成分:0.1g/ml NaOH(甲液)和0.05g/ml CuSO4(乙液)。用法:将斐林试剂甲液和乙液混合,再将混合后的斐林试剂倒入待测液,水浴加热,如待测液中存在还原糖,则呈砖红色。 2.班氏糖定性试剂:为蓝色溶液。和葡萄糖混合后沸水浴会出现砖红色沉淀。用于尿糖的测定。 3.双缩脲试剂:成分: 0.1g/ml NaOH(甲液 ) 和 0.01g/ml CuSO4( 乙液 ) 。用法:向待测液中先加入 2ml 甲液,摇匀,再向其中加入 3~4 滴乙液,摇匀。如待测中存在蛋白质,则呈现紫色。 4.苏丹Ⅲ:用法:取苏丹Ⅲ颗粒溶于 95%的酒精中,摇匀。用于检测脂肪。可将 脂肪染成橘黄色 ( 被苏丹Ⅳ染成红色 ) 。 5.二苯胺:用于鉴定 DNA。 DNA遇二苯胺 ( 沸水浴 ) 会被染成蓝色。 6.甲基绿:用于鉴定 DNA。 DNA遇甲基绿 ( 常温 ) 会被染成蓝绿 色。吡罗红:检测 RNA ,呈红色 7、50%的酒精溶液:用于洗去苏丹Ⅲ在脂肪上的浮色。 8、70%的酒精溶液:用于医学临床上的消毒灭菌。 9、95%的酒精溶液:冷却的体积分数为95%的酒精可用于凝集DNA

10、15%的盐酸:和 95%的酒精溶液等体积混合可用于解离根尖。 11.龙胆紫溶液或醋酸洋红:碱性染料,用于染色体染色时,前者呈深蓝色,后 者呈红色 改良苯酚品红染液:检测染色体,红色 健那绿:检测线粒体,专一性让线粒体染色呈蓝绿色 12.20%的肝脏、 3%的过氧化氢、 3.5%的氯化铁:用于比较过氧化氢酶和Fe3+的催化效率。(新鲜的肝脏中含有过氧化氢酶) 13、3%的可溶性淀粉溶液、 3%的蔗糖溶液、 2%的新鲜淀粉酶溶液:用于探索淀粉酶对淀粉和蔗糖的作用实验。 14.碘液:用于鉴定淀粉的存在。遇淀粉变蓝。遇糖原变红 15.丙酮:用于提取叶绿体中的色素 16.层析液: ( 成分: 20 份石油醚、 2 份丙酮、和 1 份苯混合而成,也可用 93 号汽油 ) 可用于色素的层析,即将色素在滤纸上分离开。 17.二氧化硅:在色素的提取的分离实验中研磨绿色叶片时加入,可使研磨充分。 18.碳酸钙:研磨绿色叶片时加入,可中和有机酸,防止在研磨时叶绿体中的色 素受破坏。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