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中考课内外文言文对比阅读训练(含答案)

中考课内外文言文对比阅读训练(含答案)

中考课内外文言文对比阅读训练(含答案)
中考课内外文言文对比阅读训练(含答案)

中考课内外文言文对比阅读训练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节选,回答下面的问题。(20分)

【甲】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彷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节选自陶渊明《桃花源记》)

【乙】孔子过泰山侧,有妇人哭于墓者而哀。夫子式①而听之,使子路问之,曰:?子之哭也,壹②似重有忧者。?而曰:?然!昔者吾舅③死于虎,吾夫又死焉,今吾子又死焉。?夫子问:?何为不去也??曰:?无苛政。?夫子曰:?小子④识之,苛政猛于虎也。? (节选自《礼记·檀弓下》) 【注释】①式:同?轼?,车前的扶手横木,这里用作动词。②壹:真是,实在。③舅:公公。古代以舅姑称呼公婆。④小子:古时长辈对晚辈或老师对学生的称呼。

1.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4分)

A阡陌交通

..交错交通:相通。B便要.还家要:通“邀”,邀请。

C子.之哭也子:儿女。D苛.政猛于虎也:苛:繁重,使人难以忍受。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用法和意思相同的一项[ ] (4分)

A. 见渔人,乃.大惊乃.诈称公子扶苏、项燕(司马迁《陈涉世家》)

B.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今为.宫室之美为之(《邹忌讽齐王纳谏》)

C.有妇人哭于.墓者而哀苛政猛于.虎也。

D.夫子式而.听之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论语》)

3.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4分)

A.桃花源人与世隔绝,远离战乱,没有繁重的赋税和无尽的徭役;环境优美,民风淳朴。

人们安居乐业,祥和幸福。

B.虽然一家祖孙三代死于虎口,但是泰山妇人深知山下世间苛政带来的灾难远比山中的虎患更为惨烈,更令人不堪忍受。

C.从表达方式看,甲乙两文都运用了记叙或描写;桃花源人、泰山妇人都不愿意离开他们各自生活的地方。

D.甲文主要运用了对比反衬的手法寄托作者的理想,乙文主要运用了想象虚构的手法突出主题。

4.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5分)

①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译文】

②今吾子又死焉

【译文】

5.用/给下面的的文言断句(共6处,每处0.5分,共3分)

陶潜字元亮少怀高尚博学善文颖脱不羁任真自得为乡邻之所贵。

二、阅读【甲】【乙】两篇文言,回答文后的问题。(20分)

(甲)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

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乙)孙叔敖遇狐丘丈人,狐丘丈人曰:?仆①闻.之,有三利必有三患,子知之乎!?孙叔敖蹴然②易容曰:?小子不敏,何足以知之?敢问何谓三利,何谓三患??狐丘丈人曰:?夫爵高者,人妒之;官大者,主恶.之;禄厚者,怨归之③。此之谓也。?孙叔敖曰不然吾爵益高吾志益下④吾官益大吾心益小吾禄益厚吾施益博。可以免于患乎??狐丘丈人曰:?善哉言乎!尧,舜其尤病诸⑤。?(《孙叔敖遇狐丘丈人》) [注]①仆:对自己的谦称。②蹴然:吃惊不安的样子。③怨归之:怨恨会集中于他。④吾志益下:我的心志越在于下层。⑤尧,舜其尤病诸:这种事连尧、舜他们都特别担心做不到呢。

1.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4分)

A.必先苦.其心志(苦于……)

B.入则无法家拂.士(通“弼”,辅佐)

C.仆闻.之(听说)

D.官大者,主恶.之(讨厌,厌恶)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 (4分)

A.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皆以美于.徐公(《邹忌讽齐王纳谏》)

B.舜发于畎亩之.中此之.谓也

C.所以

..兴隆也(陈寿《隆中对》)

..动心忍性此先汉所以

D.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孙叔敖曰:不然.。

3.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4分)

A.甲段列举舜、孙叔敖等人的例子证明了成就大业者,通常要在生活、思想和行为等方面经受一番艰难甚至痛苦的磨练。

B.乙段狐丘丈人说“三利必有三患”,其原因是大多人得“三利”之后纵情傲物,放任自己,以至于以荣升开始而以失败告终。

C.甲段气势充沛,感情强烈,富于鼓动性;乙段善于运用譬喻来陈说事理,辩论是非,既能引起人们的注意,又增强了说服力。

D.乙文中孙叔敖所持的观点与甲文中“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的观点相近。

4.把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5分)

(1)人恒过,然后能改。(3分)

[译文] (2)可以免于患乎?(2分)

[译文] 5.用/给下面的的文言断句(共7处,每处1分,共3分)

孙叔敖曰不然吾爵益高吾志益下吾官益大吾心益小吾禄益厚吾施益博。

三、阅读[甲]、[乙]两则文言文,完成问后各题(20分)

[甲]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乙]余忆年少时,住西湖。每至夏日,临湖赏荷,便欣然忘食。一日,偕数友,观荷于湖边亭中。兴正浓,忽有大雨倾盆而至,湖中荷花尽作飘摇之态。少时,雨过天晴,波澜不惊,湖天一色。荷花为雨所

洗,鲜妍明媚,袅娜多姿,清丽雅致,实为花中仙子也。李太白诗云?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余以为妙绝。

1.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4分)

A.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亲近而不庄重)

B.余以为妙.绝(美妙到了极点)

C.偕.数友,观荷于湖边亭中(携带)

D. 濯.清涟而不妖(洗)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 (4分)

A.湖中荷花尽作飘摇之.态水陆草木之.花

B.实为.花中仙子也不足为.外人道也(陶渊明《桃花源记》)

C.忽有大雨倾盆而.至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D.牡丹之爱,宜乎.众矣等死,死国可乎.(司马迁《陈涉世家》)

3.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4分)

A.甲文通过对莲的形象和品质的描写,歌颂了莲花坚贞的品格,从而也表现了作者洁身自爱的高洁人格和洒落的胸襟。

B.乙文赏荷观其形美,表现雨中荷花的“荷花尽作飘摇之态”,描绘雨后荷花的语句是“鲜妍明媚,袅娜多姿”。

C.甲文作者不仅运用了托物言志、对比反衬等表现手法,还善于把记叙、描写、议论、抒等表达方式情融为一体,使之相得益彰。

D.两篇游记所用方式虽然不同,所写角度也也有差异,表现了作者把莲花当做人来写,表明自己喜爱之情。

4.把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5分)

(1)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2分)

[译文] (2)每至夏日,临湖赏荷,便欣然忘食。(2分)

[译文]

5.用/给下面的的文言断句(共6处,每处1分,共3分)

藩年十五尝闲处一室而庭宇芜秽父友同郡薛勤来候之谓藩曰孺子何不洒扫以待宾客

四、阅读【甲】【乙】两段选文,完成文后各题。(共20分)

【甲】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若夫霪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耀,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乙】余为儿童时,闻山游者说峡山寺,难为俦①远地,尝以为无缘能来。及兹获游,周历五峰,然后知峡山之名于世,有其故焉。

于灵鹫寺时,述诸山居之所长,而未言其所不足。如虎丘之剑池不流天竺之石桥下无泉麓山之力不副天奇灵鹫拥前山不可视远峡山亦少平地泉出山无所潭。

乃知物之全能,难也。况求友择人而欲责全耶?去其所阙,用其所长,则大小之材无遗,致天下於治平②也,弗难矣。(《题峡山寺》)

【注释】①俦(chóu):伴侣,此处用作动词,结伴同游。②治平:政治修明,社会安定。

1.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4分)

A.去.国怀乡(离开) B.至若春和景.明(美景)

C.然后知峡山之名.于世(出名,著名) D.去其所阙.(通“缺”,指缺点)

2.选出下列加点词语意思、用法相同的一项[ ] (3分)

A.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入则.无法家拂士(《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B.不以.物喜全石以.为底(柳宗元《小石潭记》)

C.而.未言其所不足学而.不思则罔(《<论语>十则》)

D.有其故焉.且焉.置土石(《愚公移山》)

3.选出对【甲】【乙】两段选文理解不正确的一项[ ] (3分)

A.甲文先写登岳阳楼所见的自然风光,接着写“迁客骚人”的览物之情,景不同,情亦不同,一阴一晴,一悲一喜,形成鲜明的对比。

B.甲文写景、抒情、议论紧密结合,把人物的感受融入景物描写之中。

C.乙文中,作者通过写童年时听旁人的讲述,从正面表现了峡山寺的美景。

D.乙文是一篇借题发挥之作,写峡山寺只是一个引子,目的是引出后面的议论。

4.用现代汉语解释下面两个句子。(6分)

(1)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译文】

(2)乃知物之全能,难也。况求友择人而欲责全耶?

【译文】

5.用“/”在【乙】文的原文中给画浪线的句子断句(断7处,共4分)

五、阅读【甲】【乙】两段选文,完成文后各题。(共20分)

【甲】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绣,戴珠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乙】贾逵①年五岁,明惠过人。其姊韩瑶之妇,嫁瑶无嗣②,而归居焉,亦以贞明见称。闻邻中读书,旦夕抱逵隔篱而听之。逵静听不言,姊以为喜。至年十岁,乃暗诵《六经》。姊谓逵曰:?吾家贫困,未尝有教者入门,汝安知天下有《三坟》《五典》而诵无遗句耶??逵曰:?忆昔姊抱逵于篱间,听邻家读书,今万不遗一。?乃剥庭中桑皮以为牒③,或题于扉屏④,且诵且记,期年,经文通遍。 (选自王嘉《拾遗记·贾逵勤学》)

【注】①贾逵:东汉经学家、天文学家。②嗣:子孙后代。③牒:供写字用的竹片或木片。④屏:屏风。1.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4分)

A.同舍生皆被.绮秀(通“披”,这里是穿的意思)B.余则缦袍敝.衣处其间(破)

C.未尝

..有教者入门(不曾) D.期.年,经文通遍(通“奇”,过年的那个学期)

2. 选出下列加点词语意思、用法相同的一项[ ] (3分)

A.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百姓多闻其贤,未知其死也(司马迁《陈涉世家》)

B. 而归居焉,亦以.贞明见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范仲淹《岳阳楼记》)

C. 盖余之.勤且艰若此久之.,目似瞑,意暇甚(蒲松龄《狼》)

D. 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家祭无忘告乃.翁(陆游《示儿》)

3. 选出对【甲】【乙】两段选文理解不正确的一项[ ] (4分)

A. 【甲】段写出了宋濂从师求学的艰难,生活异常艰苦的经历。

B. 宋濂写自己求学的艰苦是想用自己的例子来训斥马生学习不用功。

C. 【乙】文写出了贾逵从小靠隔篱笆墙听他人读书强记,经文通遍的勤学故事。

D. 贾逵也是一位家境贫穷、喜欢学习,创造条件、克服了这些困难,获得了知识的人。

4. 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1)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译文】

(2)闻邻中读书,旦夕抱逵隔篱而听之。

【译文】

5. 用/给下面的的文言断句(断5处,共3分)

匡衡字稚圭勤学而无烛邻舍有烛而不逮衡乃穿壁引其光以书映光而读之。(选自晋?葛洪《西京杂记》)

六、阅读下面两个文言片段,完成文后问题。(20分)

【甲】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至于斟酌损益,进尽忠言,则攸之、棉、允之任也。(节选自《出师表》)

【乙】韩信始为布衣时,贫无行,尝从人寄食,人多厌之。尝就南昌亭长食数月,亭长妻患之,乃晨炊蓐食①,食时信往,不为具食。信觉其意,竟绝去。信钓于城下,诸母漂。有一母见信饥,饭信,竟漂数十日。信喜,谓漂母曰:?吾必有以重报母。?母怒曰:?大丈夫不能自食,吾哀王孙而进食,岂望报乎??信既贵,酬以千金。(选自《智囊》)

【注】①蓐食:坐在草席上吃饭。

1.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4分)

A.先帝不以臣卑鄙

..(身份地位,见识短浅)

B.深入不毛

..(没有动物羽翼毛发,指人烟稀少的地方)

C.韩信始为布衣

..时(平民)

D.吾哀王孙

..而进食(对人的尊称,相当于“公子”,也可理解为“你”。)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A.躬耕于.南阳信钓于.城下

B.受命以.来,夙夜忧叹吾必有以.重报母

C.韩信始为.布衣时不为.具食

D.奉命于危难之.间人多厌之.

3. 选出对甲乙两段选文理解、评析不正确的一项[ ] (4分)

A.甲选段用第一人称的写法,自叙经历,表明了兴复汉室的决心

B.甲选段诸葛亮向后主刘禅提出了广开言路、严明赏罚和亲贤远佞的建议。

C.乙选段则用第三人称的写法,叙述了韩信平民时受人资助的经历。

D.韩信和诸葛亮这两位古代著名的军事家,虽然所处的时代不同,个性相异,但我们可以从甲乙两篇文中看出他们都具有知恩图报的性格特点。

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6分)

(1)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

【译文】

(2)信既贵,酬以千金。

【译文】

5.用/给下面的的文言断句(断12处,共4分)

项籍少时学书不成去学剑又不成项梁怒之籍曰书足以记名姓而已剑一人敌不足学学万人敌于是项梁乃教籍兵法,籍大喜;略知其意,又不肯竟学。(《项羽志大才疏》)

七、阅读【甲】【乙】两篇选文,完成文后各题。(共20分)

【甲】秦王谓唐雎日:?寡人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不听寡人,何也?且秦灭韩亡魏,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今吾以十倍之地,请广于君,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唐雎对日:?否,非若是也。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 秦王怫然怒,谓唐雎日:?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唐雎对日:?臣未尝闻也。?秦王日:?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唐雎日:?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秦王日:?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耳。?唐雎曰:?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彗星袭月;聂政之刺韩傀也,白虹贯日;要离之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与臣而将四矣。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挺剑而起。|| 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日:?先生坐!何至于此!寡人谕矣:夫韩、魏灭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选自《唐雎不辱使命》)【乙】荆轲奉樊於期①头函,而秦武阳②奉地图匣,以次进。至陛③下,秦武阳色变振恐,群臣怪之,荆轲顾笑武阳,前为谢日:?北蛮夷之鄙人,未尝见天子,故振慑,愿大王少④假借⑤之,使毕使于前。?秦王谓轲曰:?起,取武阳所持图!?|| 轲既取图奉之,发⑥图,图穷而匕首见。因左手把秦王之袖,而右手持匕首揕⑦(zhèn)之。未至身,秦王惊,自引而起,绝⑧袖。拔剑,剑长,操其室。时恐急,剑坚,故不可立拔。|| 荆轲逐秦王,秦王还⑨柱而走。群臣惊愕,卒⑩起不意,尽失其度。而秦法,群臣侍殿上者,不得持尺兵;诸郎中○11执兵,皆陈殿下,非有诏不得上。方急时不及召下兵以故荆轲逐秦王而卒惶急无以击轲而乃以手共搏之。(选自《荆轲刺秦王》)

【注释】①[樊於期]秦国将领,因得罪秦王逊到燕国。②[秦武阳]人名,又名秦舞阳,充任荆轲出使秦国的副手。③[陛]殿前的台阶。④[少]通?稍?。⑤[假借]在文中是?原谅?的意思。⑥(发]打开。⑦[揕]用刀剑等刺。⑧[绝]挣断。⑨[还]通?环?,绕。⑩[卒]?猝?,突然。○11 [郎中]宫廷的侍卫。

1.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4分)

A.长跪而谢.之(道歉)

B.使毕使.于前(使命,任务)

C.寡人谕.矣(明白,懂得)

D.图穷.而匕首见(简陋、粗鄙)

2.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A.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孟子·公孙丑下》)

B.聂政之.刺韩傀也宋何罪之有(《墨子·公输》)

C.秦王还柱而.走中峨冠而.多髯者(魏学洢《核舟记》)

D.休祲降于.天使毕使于.前

3.下列对甲乙两文内容的理解与分析,不合文意的一项是[ ] (3分)

A.甲文所记叙的是强国和弱国之间的一场外交斗争,最后弱国取得胜利的故事。

B.乙文所记叙的是荆轲刺秦王的经过:他拿着匕首,追赶秦王,而其余臣子则袖手旁观。

C.乙文中记载了秦国的一条法律:带刀的侍卫一般不上殿,上殿的臣子不能带刀。

D.甲乙两文在人物刻画上均用了对比的方法,其中乙文用秦武阳的“色变振恐”衬托出荆轲的沉着冷静。

4.翻译下列句子。(6分)

(1)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耳。(3分)

【译文】

(2) 因左手把秦王之袖,而右手持匕首揕之。(3分)

【译文】

5.用“/”给文中划线句子断句,划出四处。(4分)

方急时不及召下兵以故荆轲逐秦王而卒惶急无以击轲而乃以手共搏之。

八、阅读下面文言片段,完成文后问题。(20分)

【甲】公输盘为楚造云梯之械,成,将以攻宋。子墨子闻之,起于鲁,行十日十夜而至于郢,见公输盘。

公输盘曰:?夫子何命焉为??子墨子曰:?北方有侮臣者,愿借子杀之。?公输盘不说。子墨子曰:?请献十金。?公输盘曰:?吾义固不杀人。?子墨子起,再拜,曰:?请说之。吾从北方闻子为梯,将以攻宋。宋何罪之有?荆国有余于地而不足于民,杀所不足而争所有余,不可谓智。宋无罪而攻之,不可谓仁。知而不争,不可谓忠。争而不得,不可谓强。义不杀少而杀众,不可谓知类。公输盘服。子墨子曰:?然胡不已乎??公输盘曰:?不可,吾既已言之王矣。?子墨子曰:?胡不见我于王??公输盘曰:?诺。?【乙】赵且伐燕,苏代①为燕谓惠王曰:?今者臣来,过易水,蚌方出曝,而鹬啄其肉,蚌合而拑其喙②。鹬曰:‘今日不雨,明日不雨,即有死蚌!’蚌亦谓鹬曰:‘今日不出,明日不出,即有死鹬!’两者不肯相舍。渔者得而并禽之。今赵且伐燕,燕赵久相支③,以弊④大众。臣恐强秦之为渔父也。故愿王熟计之也。惠王曰:?善!?乃止。(选自《战国策·燕策》)【注释】①苏代:苏秦的弟弟,战国时代的辩士。②拑其喙:拑,夹住;喙,鸟类的。③相支:相持不下。④弊:同?蔽?。

1.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4分)

A. 公输盘不说.(说:通“悦”,高兴)

B. 然胡不已.乎(已:停止)

C. 蚌方出曝.(曝:暴露)

D. 故愿.王熟计之也(愿:希望)

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 (3分)

A.将以.攻宋扶苏以.数谏故(司马迁《陈涉世家》)

B.荆国有余于.地而不足于民胡不见我于.王?

C.故愿王熟计之.也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愚公移山》)

D.蚌合而.拑其喙腾身百变,而旗尾略不沾湿(周密《观潮》)

3.下列对甲乙两文内容的理解与分析,不合文意的一项是[ ] (3分)

A.甲段中墨子采用类比说理,将公输盘置于自相矛盾的境地,指出公输盘不义之举,让公输盘折服B.公输盘在墨子的劝说下,明白了攻宋将使自己陷入不义的境地,于是听从了劝说,主动带墨子去劝说楚王。

C.乙文中苏代用寓言故事说理,生动形象,使赵惠王认识到攻打燕国的严重后果,从而停止攻燕。D.从甲乙两段文字,我们可以得知,墨子、苏代能够根据对象身份采取合理的劝说方法,达到劝说的目的,给人以启示。

4.用现代汉语写出文中话横线句子的意思。(每小题3分,共6分)

(1)杀所不足而争所有余,不可谓智。

[译文]

(2)两者不肯相舍。渔者得而并禽之。

[译文]

5.用“/”给文中划线句子断句,划出八处。(4分)

陶公少时作鱼梁吏尝以坩鲊饷母母封鲊付使反书责侃曰汝为吏以官物见饷非唯不益乃增吾忧也。(《世说新语·陶公饷母》)

九、对比阅读《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与《子奇治县》,回答下面的问题。(20分)

[甲]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乙]子奇治县

子奇年十六,齐君使治阿①。既而悔之,遣使追。追者反曰:?子奇必能治阿,共载皆白首也。夫以老者之智,以少者决之②,必能治阿矣!?子奇至阿,铸库兵以作耕器,出仓廪③以赈贫穷,阿县大治。魏闻童子治邑,库无兵,仓无粟,乃起兵击之。阿人父率子,兄率弟,以私兵战,遂败魏师。

【注释】①阿:地名,山东东阿县。②决之:决断政事。③廪:仓库中的粮食。

1.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4分)

A域.民不以封疆之界(这里是限制的意思)B.委.而去之(离开)

C追者反.曰(通“返”,返回)。 D.遂败魏师.(军队)

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用法和意思相同的一项[ ] (3分)

A. 夫.环而攻之夫.以老者之智

B.环而攻之而.不胜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核舟记》)

C.铸库兵以.作耕器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D.乃起兵击之.北方有侮臣者,愿借子杀之.(《公输》)

3.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4分)

A.[甲]文作者强调了在治理国家中施行仁政的重要性。

B.[甲]文中心论点“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结论是“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C.[乙]子奇采取把兵库里的武器融化后制造农具,给百姓使用,打开粮仓救济贫苦的人等措施使“阿县大治”

D.[乙]文中“阿人父率子,兄率弟,以私兵战,遂败魏师”形象地印证了[甲]文中“君子有不战,战必

胜矣”的道理。

4.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6分)

①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译文】

②追者反曰:“子奇必能治阿,共载皆白首也。”

【译文】

5.用/给下面的的文言断句(共6处,每处0.5分,共3分)

越王勾践反国乃苦身焦思置胆于坐坐卧即仰胆饮食亦尝胆也曰女忘稽之耻邪

十、阅读《鱼我所欲也》和《万事莫贵于义》,回答文后的问题。(20分)

【甲】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选自《孟子·告子上》)【乙】子墨子曰:?万事莫贵于义。今谓人曰:‘予①子②冠履③而断子之手足,子为之乎?’必不为。何故?则冠履不若手足之贵也。又曰:‘予子天下,而杀子之身,子为之乎?’必不为。何故?则天下不若身之贵也。争一言④以相杀,是贵义于其身也。故曰:万事莫贵于义也。?(选自《墨子》)【注释】①予:给,送。②子:你,代词。③履:鞋子。④一言:一句话,即关系到正义与非正义的一句话。

1.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4分)

A.故患.有所不辟也(祸患,灾难)

B.非独贤者有是.心也(实在是)

C.今谓.人曰(对……说) C.何故.(缘故、原因)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 (3分)

A.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濯清涟而.不妖(《爱莲说》)

B.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出师表》)

C.则.冠履不若手足之贵也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送东阳马生序》)

D.子为之乎.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醉翁亭记》)

3.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3分)

A.[甲]文以鱼和熊掌比喻生和义,以“舍鱼而取熊掌”比喻“舍生取义”,引出中心论点,自然贴切。B.孟子认为,义重于生,当义和生不能同时兼得时,应该舍生取义。

C.[乙]文论证层层深入,首先论证了帽子鞋子不如手脚珍贵,其次论证了天下不如生命珍贵,然后论证了生命不如义珍贵,最后强调了“万事莫贵于义”的中心论点。

D.[乙]文告诉我们:今天在讨论一句关系到正义与非正义的一句话的时候,人们可以互相厮杀,因为这样的做法是把正义看得比生命更为可贵。

4.把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1)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3分)

[译文]

(2)予子天下,而杀子之身,子为之乎?(3分)

[译文]

5.用/给下面的的文言断句(共9处,每处1分,共4分)

景公之时雨雪三日而不霁公被狐白之裘坐堂侧陛晏子入见立有间公曰怪哉雨雪三日而天不寒

十一、《曹刿论战》《战国策·齐策二,楚策四》比较阅读训练

【甲】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乙】秦攻赵长平,齐、楚救之。秦计曰:?齐、楚救赵,亲,则将退兵;不亲,则遂攻之。?赵无以食,请粟于齐,而齐不听。苏秦谓齐王曰:?不如听之以却秦兵不听则秦兵不却是秦之计中且赵之于齐隐蔽①也齿之有唇也,唇亡则齿寒。?

【备注】①隐蔽:这里是屏障的意思。

1、下列加点词语在文中的意思有误的一项是()(3分)

A、肉食者鄙.(粗鄙)

B、小惠未徧.( 普遍,遍及)

C、亲.,则将退兵(关系友好,亲近)

D、不如听之以却.秦兵(退却)

2、下列加点词语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3分)

A、其.乡人曰其.恕乎

B、何以.战赵无以.食

C、小大之.狱齐、楚救之.

D、战则.请从唇亡则.齿寒

3、翻译下面的句子。(6分)

(1)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2)赵无以食,请粟于齐,而齐不听。

4、给下面句子断句,用/ 断五处。(5分)

?不如听之以却秦兵不听则秦兵不却是秦之计中且赵之于齐隐蔽也齿之有唇也,唇亡则齿寒。?

5、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3分)

A、甲文善于利用对话刻画人物形象,人物对话简洁精练、通达晓畅。

B、乙文秦国攻赵国长平,初时采取的是相机行事的战略。

C、甲文中曹刿是有深远见识的,而鲁庄公仅是一个“肉食者鄙”的平庸的国君形象。

D、甲文中的曹刿和乙文中的苏秦,都展示出了深谋远虑这一形象。

十二、《马说》《九方皋相马》对比阅读训练

【甲】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韩愈《马说》)

【乙】秦穆公谓伯乐曰:?子之年长矣,子姓①有可使求马者乎??伯乐对曰:?臣之子皆下才也。可告以良马,不可告以天下之马②也。臣有所与共担纆薪菜者,名九方皋,此其于马,非臣之下也。请见之。?穆公见之,使行求马。三月而反,报曰:?已得之矣,在沙丘。?穆公曰:?何马也??对曰:?牝③而黄。?

使人往取之,牡④而骊⑤。报穆公,穆公不说,召伯乐,曰:?子所荐求马者,马色牝牡,尚弗能知,又安知天下之马也??伯乐曰:?皋之所观得其精而忘其粗在其内而忘其外见其所见不见其所不见视其所视而遗其所不视。?马至,果天下之马也。(《九方皋相马》,有删改)

【注】①姓:指子孙。②天下之马:指天下最好的马。③牝(pìn):母马。④牡:公马。⑤骊(lí):纯黑色马。

1、下列加点词语在文中的意思有误的一项是()(3分)

A、骈.死于槽枥之间(两马并驾)

B、食之不能尽其材.(材质)

C、秦穆公谓.伯乐曰(对……说)

D、穆公不说.,召伯乐(高兴)

2、下列加点词语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3分)

A、策之.不以其道又安知天下之.马也

B、不以.千里称也不可告以.天下之马

C、安.求其能千里也又安.知天下之马也

D、而.伯乐不常有三月而.反

3、翻译下面的句子。(4分)

1)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

2)马至,果天下之马也。

4、给下面句子断句,用/ 断六处。(6分)

?皋之所观得其精而忘其粗在其内而忘其外见其所见不见其所不见视其所视而遗其所不视。?

5、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3分)

A、甲文中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是不能被识别。

B、甲文末的“其真不知马也”与文章开头相呼应,点名了文章主旨。

C、乙文中秦穆公对九方皋找到马起初不高兴,原因是他看到九方皋找到的马,想当然的认为这不是天下

最好的马。

D、乙文告诉我们有时为了追求事物的本质,往往会对事物的非本质方面有所忽略。

十三、《周忌讽齐王纳谏》《贞观政要》对比阅读

【甲】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节选自《战国策》)

【乙】(唐)太宗谓侍臣①曰:?往昔初平京师②,宫中美女珍玩,无院不满。炀帝③意犹不足,征求无已,兼东西征讨,穷兵黩武,百姓不堪,遂致亡灭。此皆朕所目见。故夙夜孜孜④,惟欲清净,使天下无事。

遂得徭役不兴,年谷丰稔⑤,百姓安乐。夫治国犹如栽树本根不摇则枝叶茂荣君能清净百姓何得不安乐乎??节选自《贞观政要》)

【注释】①侍臣:身边的大臣。②京师:京城。此指隋朝京城大兴(今陕西西安市)。③炀帝:指隋朝末代皇帝杨广。④孜孜:勤恳的样子。⑤稔(rěn):丰收。

1、下列加点词语在文中的意思有误的一项是()(3分)

A、时时而间.进(间或,偶尔)

B、期年

..之后(满一年)

C、征求无已.(停止)

D、百姓不堪.(能)

2、选出下列对加点文言虚词理解有误的一项( ) (3分)

A、虽.欲言(虽然) 皆朝于.齐(向) C、韩、魏闻之.(代词,代这件事) 寡人之.过者(助词,的)

B、意犹.不足(还) 遂.致亡灭(于是) D、百姓何.得不安乐乎(怎么) 乃.下令(于是)

3、翻译下面的句子。(6分)

1)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

2)故夙夜孜孜,惟欲清净,使天下无事。

4、给下面句子断句,用/ 断4处。(4分)

夫治国犹如栽树本根不摇则枝叶茂荣君能清净百姓何得不安乐乎?

5、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3分)

A、甲文齐王接受邹忌的劝谏,鼓励群臣吏民进谏,数月之后,进谏的人让朝廷门庭若市。

B、乙文看出太宗的治国政要吸取了隋炀帝灭亡的教训。

C、甲文中齐国战胜于朝廷的原因是齐王广开言路,修明政治。

D、乙文中太宗的治国之道是以民为本,让百姓安居乐业。

参考答案

一、《桃花源记》与《苛政猛于虎》:

1.C

2.A

3.D

4. ①(他们)竟然不知道有过汉朝,更不必说魏朝和晋朝了。(3分)

②如今我的儿子又被老虎咬死了。(2分)

5.陶潜,字元亮,少怀高尚,博学善文,颖脱不羁,任真自得,为乡邻之所贵。

参考译文:孔子路过泰山旁边,见到一个妇女在坟墓前哭的很伤心。孔子用手扶著车轼侧耳听。他让子路前去询问说:“听您的哭声,真像轼一再遇上忧伤的事。”妇女于是说道:“是的。以前我公公被老虎咬死了,我的丈夫也被咬死了,如今我儿子又死于虎口。”孔子说:“那您为什么不离开这里呢?”妇女、回答说:“这里没有苛政。”孔子对子路说:“你要好好记住,苛政比老虎还要凶猛啊!”

二、《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与《孙叔敖遇狐丘丈人》:

1.A(4分)

2.D(4分)

3.C(4分)

4.(5分)(1)人常常犯错误,然后才能改正错误。(3分,“恒”“过”各1分,语句通顺1分)(2)可以

凭借这种做法免除祸害吗?(2分,“乎”1分,语句通1分)

5.孙叔敖曰/不然/吾爵益高/吾志益下/吾官益大/吾心益小/吾禄益厚/吾施益博。(3分)

参考译文:《孙叔敖遇狐丘丈人》,孙叔敖遇到狐丘丈人,狐丘丈人说:“我听说,有三利必有三害,你知道吗?”孙叔敖吃惊不安地说:“我不聪明,怎么能够知道。请问什么叫三利,什么叫三害?”狐丘丈人说:“爵位高的人,人们会嫉妒他;官大的人,君主会厌恶他;俸禄多的人,怨恨会集中于他。这就是三利三害。”孙叔敖说:“不是这样的。我爵位越是高,心志越在于下层;我的官越是大,做事越小心谨慎,只想着人民百姓;我的俸禄越是多,(我对贫穷的人)布施越加广泛。可以通过这种办法避免祸患吗?”狐丘丈人说:“说得好啊!这种事连尧、舜他们都特别担心做不到呢。”

三、《爱莲说》与《夏日赏荷》:

1.C(陪同、会同)

2.A

3.D(爱莲说不是游记)

4.(1)唉!对于菊花的喜爱,陶渊明以后很少听说了。(2)每到夏天,走到湖边欣赏荷花,都会高兴得

忘了吃饭。

5.藩年十五,尝闲处一室,而庭宇芜秽。父友同郡薛勤来候之,谓藩曰:“孺子何不洒扫以待宾客?”

参考译文:是我回忆年轻时,居住在西湖。每当到了夏天,面临湖水欣赏荷叶荷花,就高兴得忘了吃饭。

有一天,会同几个朋友,在湖边的亭子中观赏荷叶荷花,意兴正浓,忽然天上有大雨倾盆而至,湖中荷花全部显示为飘动摇摆的姿态。不一会儿,雨过天晴,湖中波澜不惊,湖天一色。荷花被雨水所冲洗,鲜妍明媚,袅娜多姿,清丽雅致,实在是百花中的神品啊。李太白诗中说“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我认为太贴切绝妙了。

四、《岳阳楼记》与《题峡山寺》:

1.B(日光)

2.C

3.C

4.(1)被降职远调的官员和吟诗作赋的诗人,大多在这里聚会,看了自然景物而触发的感悟,怎能不有

所不同呢?(2)(我这)才领悟到完美无缺的事物,是很难得的啊,何况交朋友选择人才,却要求尽善尽美呢!

5.如虎丘之剑池不流,天竺之石桥下无泉,麓山之力不副天奇,灵鹫拥前山,不可视远,峡山亦少平地,

泉出山,无所潭。

参考译文:我童年时,听游山的人谈论峡山寺难与它并列。由于地处远方,曾经以为没有机会能来的了。

等到这次得去游览,遍历了五座有名的山蜂,这才知道峡山寺在世间有名,是有它的道理的。在灵鸳寺的时候,记叙了各座名山所在的优点,而没有谈到它们的不足之处。如虎丘山的剑池水不流动;天竺山的石桥下没有泉水;台山的吃力(攀登)与天然奇观不相符;灵鸳山面对着前边的高山,不能往远处看;峡山

也缺少平坦的土地,泉水出山后不能形成深潭。这才领悟到完美无缺的事物,是很难得的啊,何况交朋友选择人才,却要求尽善尽美呢!避开那人的缺点,发挥那人的长处,那么、不论才干大小的人材都不会遗漏,让天下达到长治久安,就不难了。

五、《送东阳马生序》与《贾逵勤学》:

1.B

2.B

3.B

4. (1)因为内心有足以快乐的事,不觉得吃的穿的不如人。(2)听到邻家渎书,她每天早晚都抱着贾逵隔着篱笆墙来听。

5. 匡衡,字稚圭,勤学而无烛,邻舍有烛而不逮,衡乃穿壁引其光,以书映光而读之。

六、《出师表》与《韩信始为布衣时》:

1.B(不长草。这里指人烟稀少的地方。)

2.A

3.B(B选项的内容不在甲选文部分,A答案是正确的。)

4.(1)这就是我用来报答先帝并忠于陛下的职责和本分啊。(2)韩信富贵以后,用一千金去酬报那个洗衣的老妇人。

5. 项籍少时,学书不成,去学剑,又不成。项梁怒之。籍曰:“书,足以记名姓而已。剑,一人敌,不足学。学万人敌。”

参考译文:韩信还没有显达时,家里贫贱,平日也没有什么善行。为了填饱肚子,常在熟人家吃闲饭,所以很多人都讨厌他。

有一次韩信在南昌亭长家白吃白住了好几个月,亭长的妻子非常讨厌他,于是每天就早早做好了饭,躲在房间里吃,等韩信来了之后,也不请他坐下吃饭。韩信察觉到他们不礼貌的举动,就调头而去。 ||有一天,韩信在城下钓鱼,有一些妇人在附近漂洗衣物,其中一个见韩信没饭吃,就拿饭给他吃。一连几十天都这样。韩信很高兴,对老妇人说:“我将来一定要重重报答您。”老妇人很生气地说:“男子汉大丈夫养不活自己。我看你一表人才,可怜你才给你饭吃,谁指望你的报答!”

后来韩信显贵后,以千金酬谢那位老妇人。

七、《唐雎不辱使命》与《荆轲刺秦王》:

1.D(应该是“穷尽、完结”的意思)

2.A(都是“凭”的意思)

3.B

4.(1)平民发怒,也不过是摘掉帽子,光着脚,把头往地上撞罢了。(2)于是荆轲左手抓住秦王的衣袖,右手拿着匕首刺秦王。

5. 方急时不,及召下兵,以故荆轲逐秦王,而卒惶急无以击轲,而乃以手共搏之。

参考译文:荆轲捧着装有樊於期头的匣子,秦武阳捧着装地图的匣子,两个人按次序进人。走到台阶前,秦武阳脸色突然变了,害怕起来,秦国的大臣们都感到奇怪,荆轲回头冲武阳笑,上前替(他)谢罪说:“北方边远地区的粗俗人,不曾见过天子,所以害怕,望大王宽恕,让他在大王面前完成使命。”秦王对荆轲说:“起来,把秦武阳拿的地图送上来。”荆轲把地图取来献给秦王,打开地图,地图展到尽头,匕首露出来了。(荆轲)乘势用左手抓住秦王的衣袖,用右手拿起匕首向秦王刺去。还没刺到秦王的身上,秦王大惊,自己挣着站起来,袖子断了。秦王拔剑,剑太长,只抓住剑鞘。一时惊慌得厉害,剑又插得紧,因此未能马上拔出来。||荆轲追赶秦王,秦王绕着柱子跑。大臣们惊慌发呆,事情发生得突然,不曾意料到,大家都失去了常态。按照秦国的法律制度,陪侍在大殿上的臣子,不能携带任何武器;许多侍卫虽然手持兵器,但都守候在大殿之下,没有大王的命令他们是不能上殿的。秦王正在危急之中,来不及召唤殿下的侍卫,因此荆轲能追逐秦王,大臣们仓猝间又惊慌又着急,没有武器来攻击荆轲,便用空手共同和荆轲搏斗。

八、《公输》与《陶公饷母》:

1.C(晒,晒太阳)

2.C(都是代词,可译为“这件事”)

3.B(公输盘并没有“主动带墨子去劝说楚王”)

4.(1)杀害(或“损失”)不足的(民众)而去争夺有余的(土地),不能说是聪明。(2)双方都不肯放弃,打渔人看到(它们),把它们一起捉住。

5.陶公少时,作鱼梁吏,尝以坩鲊饷母。母封鲊付使,反书责侃曰:“汝为吏,以官物见饷,非唯不益,乃增吾忧也。”

参考译文:赵国将要攻打燕国,苏代替燕国去劝说赵惠王,说:“今天我来的时候,经过易水,看见一只河蚌正从水里出来晒太阳,一只鹬飞来啄它的肉,河蚌闭拢甲壳钳住了鹬的喙。鹬说:‘今天不下雨,明天不下雨,就会有一个死蚌。’河蚌对鹬说:‘今天不让鹬嘴出去,明天不让鹬嘴出去,就会有一只死鹬。’它们俩谁也不肯放开谁,一个渔夫把它们俩一块抓走了。现在赵国要攻打燕国,燕赵如果长期相持不下,就会蒙蔽老百姓的眼睛,看不清危险的形势,我担心强大的秦国就要成为那(不劳而获的)渔翁了。所以希望大王周密地谋划攻打燕国这件事。”赵惠王说:“好吧。”于是就停止出兵攻打燕国。

九、《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与《子奇治县》:

1.B(委:放弃。去:离开。)

2.A(都是句首发语词,用以引起下文的议论,无实义。)

3.B(【甲】文的中心论点和结论说反了。)

4. ①用天下归顺的力量,去攻打连父母兄弟都要背叛的国君。所以施行仁政的国君不打仗则已,如果打仗就一定能取得胜利。(3分)

②追赶的人返回来说:“子奇一定能够治理好阿县的,同车的人都是老人。(3分)

5.越王句践反国,乃苦身焦思,置胆于坐,坐卧即仰胆,饮食亦尝胆也。曰:“女忘稽之耻邪?”

参考译文:子奇十六岁的时候,齐国的国君派(他)去治理阿县。不久,齐君反悔了,派人追赶。追赶的人回来说:“子奇一定能够治理好阿县的,同车的人都是老人。凭借老人的智慧,由年轻的人来作决断事情,一定能治理好阿县啊!”子奇到了阿县,把兵库武器铸成耕作工具,把仓库里的粮食放出来赈济贫穷人,阿县治理的非常好。魏国听说年轻的子奇治理地方,兵库空了,仓库也空了,就发兵攻打阿县。阿县的人父子兄弟都上阵,用自己的武器打仗,打败了魏国军队。

十、《鱼我所欲也》和《万事莫贵于义》:

1.B

2.A

3.D(用在今天,观点错误)

4.(6分)(1)如果人们想要的东西没有比生命更重要的,那么,凡是一切可以保住生命的手段哪有不采

用的呢?(2)送给你天下,却要你的性命,你愿意这样做吗?

5. 景公之时,雨雪三日而不霁。公被狐白之裘,坐堂侧陛。晏子入见,立有间。公曰:“怪哉!雨雪三日而天不寒。”

参考译文:墨子说:“一切事物没有比正义更可贵的。(如果)现在对某人说:‘给你帽子和鞋子,然后斩断你的手足,你愿不愿意做(这件事)呢?这人一定不愿意。为什么?就因为帽子和鞋子比不上手足可贵。又说:‘给你天下,然后把你杀死,你愿不愿意做(这件事)呢?’一定不愿意。为什么?就因天下比不上生命可贵。(可是)为了争论一句话而互相厮杀,这就是把正义看得比生命更为可贵啊!所以说:一切事物没有比正义更可贵的。"

十一、《曹刿论战》《战国策·齐策二,楚策四》比较阅读训练

【1题】1)鄙陋,这里指目光短浅2)通“遍”遍及,普遍3)关系友好,亲近4)退却

【2题】D 【3翻译】1)衣食这类养生的东西,不敢独自享受,一定把它分给别人

2)赵国没有粮食吃了,向齐国借粮食,但是齐国不借。

【4断句】不如听之以却②秦兵,不听则秦兵不却,是秦之计中。且赵之于齐,隐蔽③也,齿之有唇也,唇亡则齿寒。

【5题】深谋远虑(或聪明智慧)(2分)(如答说话讲究艺术只得1分)

【6翻译】秦国攻打赵国的长平,齐、楚救援赵国。秦国的计划指出:“齐、楚两国去救赵国,如果他们之间的关系亲密,那么(我们)就退兵;如果他们的关系不亲密,那么我们就继续攻打赵国。”赵国没有粮食吃了,向齐国借粮食,但是齐国不借。苏秦对齐王说:“不如借给它以便打退秦兵,不借给赵国粮食,秦兵就不能被打退,这就证明秦国的计谋是正确的,况且赵国对于齐来说,如同一条屏障,又如同牙

齿有嘴唇那样,嘴唇如果失掉了,那么牙齿也就寒冷了。

十二、《马说》《九方皋相马》对比阅读训练

【1题】1)两马并驾2)通“才”才能3)对…说4)通“悦”,高兴

【2题】C 【3翻译】1)让它嘶鸣,却不能通晓它的意思2)马被牵来了,果然是天下最好的千里马。【4断句】皋之所观,得其精而忘其粗,在其内而忘其外。见其所见,不见其所不见;视其所视,而遗其所不视。

【5题】C 九方皋相马是看本质,并不为表面现象所迷惑。(不看外表而看精神)

【6翻译】秦穆公对伯乐说:“您的年龄太大了,您的儿子有可以派去找千里马的吗?”

伯乐回答说:“我的儿子都是才能低下的人,可以把相好马的方法教会他们,不可以把相天下千里马的方法教会他们。我有一个一块担柴挑菜的朋友叫九方皋,这个人相马的本领并不比我差,请您召见他。”秦穆公召见了九方皋,派他出去寻找千里马。(九方皋)三个月就回来报告说:“(千里马)已经找到了,在沙丘那儿。”穆公说:“是什么样的马呀?”九方皋回答说:“黄色的母马。”穆公派人去取马,却是匹黑色的公马。秦穆公很不高兴,召见伯乐,对他说:“坏了事了,您派去找马的人,马的颜色、雌雄还不能识别,又怎么能识别千里马呢?”伯乐长叹一声说:“(他)竟达到这种地步了吗?这就是他比我强千万倍还不止的缘故啊!像九方皋所观察到的,是精神。抓到了事物的精髓,忽略了粗浅的表象;看到了内容,忽略了外表;他只去看他所要看的东西,而不去看他所不必看的东西;他只观察他所应该观察的,而舍弃他不必观察的。像九方皋这样观察事物,还有比相马更重要的意义啊!”马牵来了,果然是天下特殊的千里马。

十三、《愚公移山》《铁杵磨针》对比阅读训练

【1题】D(1)将近(2)正在(3)同“返”,往返(4)说

【2题】D 【3翻译】1)你思想顽固,顽固到了不可改变的地步,竟然连寡妇和孤儿都比不上。2)李白被她的想法感动了,回去后终于完成了自己的学业。

【4断句】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5题俗语】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

【6题】【示例】做任何事情要有恒心、有毅力,这样才能成功。(符合题意,语言简明通顺,言之成理,即可视情况给分)

十四、《邹忌讽齐王纳谏》《贞观政要》对比阅读

【1题】D(1)间或,偶然(2)满一年(3)停止(4)忍受

【2题】A 【3翻译】1)能在公共场所批评议论我的过失、并能让我听见的,可以得到下等奖赏。2)因此我从早到晚孜孜不倦(勤恳不息),只是希望能够清清静静的,让天下平安无事。

【4断句】夫治国犹如栽树,本根不摇,则枝叶茂荣,君能清净,百姓何得不安乐乎?

【5题】A (数月之后,错,令初下,正解)广开言路,修明政治(或:善于纳谏)

治国能以民为本,让百姓安居乐业。

【6翻译】唐太宗对侍臣说:“以前(隋炀帝)刚刚平定了京师,宫中的美女和珍奇玩物,没有一个院子不是满满的。隋炀帝内心仍旧不满足,不停地向民间索取美女及珍玩,并且东讨西伐,用尽兵力随意发动战争,老百姓不能忍受,于是导致了灭亡。这些都是我亲眼所见的。因此我从早到晚勤恳不息,只是希望不想东征西讨,不贪美女珍玩,使天下平安无事。于是就能不兴起徭役,年年庄稼丰收,百姓安居乐业。治理国家就像种树一样,根基不动摇,那么枝繁叶茂。帝王能不想东征西讨,不贪美女珍玩,百姓怎么会不安居乐业呢?”

七年级课外文言文阅读训练含答案)

七年级课外文言文阅读训练(含答案) 一 先公(指欧阳修)四岁而孤,家贫无资。太夫人以荻(与芦苇相似的草本植物)画地,教以书字。多诵古人篇章。使学为诗。及其稍长,而家无书读,就闾里(街坊)士人家借而读之,或因而抄录。抄录未毕,已能诵其书,以至昼夜忘寝食,唯读书是务。自幼所作诗赋文字,下笔已如成人。 1、选出下列加点字解释有误的一项:( ) A、以荻画地以:用 B、教以书字:写 C、使学为诗为:作为 D、及其稍长及:等到 2、欧阳公“自幼所作诗赋文字,下笔已如成人”的最根本原因是:( ) A、欧阳修聪明过人 B、太夫人教子有方 C、闾里士人家慷慨借书 D、欧阳修刻苦攻读 3、将下列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多诵古人篇章。 (2)唯读书是务。 二守株待兔 宋人有耕者,田中有株,兔走触株,折颈而死。因释其耒而守株,冀复得兔。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16分) 4、解释文中加点的词。 ①兔走触株()②因释其耒而守株() ③冀复得兔()④而身为宋国笑() 5、下列句子中加点的“为”与“而身为宋国笑”中的“为”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 B、为人谋而不忠乎 C、始悟为山市 D、此何遽不为福乎 6、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7、为什么宋人不会再得到兔子? 三 郑人有欲买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至之市,而忘操之。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反归取之。及反,市罢,遂不得履。人曰:“何不试之以足?”曰:“宁信度,无自信也。”

8、给加点字注音并解释。 (1)先自度其足()()(2)吾忘持度()() (3)宁信度()() 9、翻译下列句子。 郑人有欲买履者, 先自度其足, 而置之其坐。 10、《郑人买履》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11、探究:文中“之”字共出现五次,它们的意思一样吗?任意选择三句,说说句中的“之”是什么意思,或有什么作用。 而置之其坐()至之市()而忘操之() 反归取之()何不试之以足()、 四 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贫者语于富者曰:“吾欲之南海,何如?”富者曰:“子何恃而往?”曰:“吾一瓶一钵足矣。”富者曰:“吾数年来欲买舟而下,犹未能也。子何恃而往?”越明年,贫者自南海还,以告富者。富者有惭色。 西蜀之去南海,不知几千里也,僧富者不能至而贫者至焉。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是故聪与敏,可恃而不可恃也;自恃其聪与敏而不学者,自败者也。昏与庸,可限而不可限也;不自限其昏与庸而力学不倦者,自力者也。 12、解释文段中加点的词语。 ①蜀之鄙有二僧:______ ___ ②吾欲之南海:__ ________ ③顾不如蜀鄙之僧哉:______ __ ④是故聪与敏_______ ___ 13、翻译划横线的语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 14、作者分别举“贫者”“富者”的例,采用的是一种________方法,这样写,是为了说明人之为学,关键在_____ _______。 五、王冕僧寺夜读《宋学士文集》 王冕者,诸暨人。七八岁时,父命牧牛陇上,窃入学舍,听诸生诵书;听已,辄默记。暮归,忘其牛,父怒挞之。已而复如初。母曰:“儿痴如此,曷不听其所为?”冕因去,依僧寺以居。夜潜出坐佛膝上,执策映长明灯读之,琅琅达旦。佛像多土偶,狞恶可怖,;冕小儿,恬若不知。 15、结合文意,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2020-2021部编语文小升初文言文阅读及专项练习50篇(含答案)

2020-2021部编语文小升初文言文阅读及专项练习50篇(含答 案) 小升初文言文阅读理解1:赵襄主学御 赵襄主学御于王子期①,俄而与子期逐②,三易马而三后③。襄主曰:“子之教我御,术未尽也。”对曰:“术已尽,用之则过也。凡御之所贵,马体安于车,人心调④于马,而后可以追速致远。今君后则欲速臣,先则恐逮于臣。夫诱⑤道争远,非先则后也。而先后心皆在于臣,尚何以调于马?此君之所以⑥后也。” 【导读】王子期教赵襄主学御,特别指出:“凡御之所贵,马体安于车,人心调于马,而后可以追速致远。”其实我们做任何事情皆如此,要全神贯注,目标明确。 【注释】①赵襄主:赵襄子。御:驾车。王子期:古时善于驾车的人。②逐:追赶,这里指驾车赛马。③易:更换。后:方位名词做动词,落后。④调:谐调。 ⑤诱:引导。⑥此……所以:这就是……的原因。 【阅读精练】 一、解释加点的词。 1.赵襄主学御于.王子期(向) 2.术未尽.也(穷尽) 3.先则恐逮于.臣(被) 4.夫.诱道争远(发语词) 二、翻译。 1.术已尽,用之则过也。 技术已经全教给你了,(但你)在使用时出了错。 2.人心调于马,而后可以追速致远。 人的精神和马相谐调,之后才可以追上那跑得快的,到达远方的目的地。 3.而先后心皆在于臣,尚何以调于马? 而不论领先还是落后,您的精神都集中在我的身上,还怎么和马相谐调呢? 三、你认为赵襄王落后的原因是什么?你赞成王子期的看法吗? 答:驾车讲究人的精神和马相谐调,注意力在前方目的地,而赵襄主却将注意力集中在王子期身上。赞成。其实做任何事情都是同样的道理。 小升初文言文阅读理解2:黄鲁直敬重苏轼 时声实相上下为问,则离席惊避曰:“庭坚望东坡,门弟子耳,安敢失其序哉?”今江西君子曰“苏黄”者,非鲁直本意。 (选自宋?邵博《邵氏闻见后录》) [注释]①鲁直:即黄庭坚,字鲁直,他是北宋著名文学家。②东坡:即苏轼。 [文化常识]“江西”及其他。上文有“今江西君子曰”,其中“江西”并非指江西省,而是指长江以西的地区。长江由西向东,但自九江至南京,其流向为东北方向,因此出现了“江西”、“江东”的现象。“江西”古指长江以北的安徽、江苏一部分地区;“江东”指长江以南的安徽、江苏及浙江一部分地区。由此可知,古人说的“江西”不等于今之江西省。 [思考与练习] 1.解释:①县②门③耳 2.翻译:①每蚤作,衣冠荐香,肃揖甚敬;②安敢失其序哉? 。

高中文言文阅读训练60篇及答案

高中文言文阅读训练60篇及答案(1-20) 1.班昭续《汉书》 扶风①曹世叔妻者,同郡班彪②之女也,名昭,字惠班。博学高才。世叔早卒,有节行法度。兄固著《汉书》,其八表及天文志未及竟而卒。和帝诏昭就东观藏书阁③踵而成之。帝数召入宫,令皇后诸贵]人师事焉,号曰“大家”。每有贡献异物,辄诏大家作赋颂。时《汉书》始出,多未能通者,同郡马融伏于阁下,从昭受读。 (选自《后汉书?曹世叔妻传》) [注释]①扶风:古地名,今陕西境内。②班彪:当时著名学者。③东观藏书阁:皇家藏书楼。 [文化常识] 女文史家。班昭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女文史家。她帮助哥哥班固完成了未竟的事业,而且对阐述《汉书》起到了重要作用,她的诗赋在当时也很著名。女性精通文史的在中国历史上不多,另一个是汉末的蔡文姬(蔡琰,见后文),还有一个是宋朝的李清照,她是杰出的女词人,她早年还同丈夫一起研究金石书画。 [思考与练习】 1.解释:①竞_________②辄_________ 2.翻译:①和帝诏昭就东观藏书阁踵而成之②师事焉

2.蔡文姬求情 董祀为屯田都尉①,犯法当②死。文姬③诣曹操请之。时公卿、名士及远方使驿④坐者满堂。操谓宾客曰:“蔡伯喈女在外,今为诸君见之。”及文姬进,蓬首徒行,叩头请罪,音辞清辩,旨甚酸哀,众皆为改容。操曰:“诚实相矜,然文状⑤已去,奈何?”文姬曰:“明公⑥厩马万匹,虎士成林,何惜疾足一骑,而济垂死之命乎!”操感其言,乃追原⑦祀罪。 (选自《后汉书?董祀妻传》) [注释】①屯田都尉:职官名称。②当:判决。③文姬:蔡文姬。④使驿:使者。 ⑤文状:文书。⑥明公:对曹操的敬称。⑦原:原谅,此指赦罪。 [文化常识] 蔡文姬。蔡文姬名琰,字文姬,东汉末年的女诗人,其父即蔡邕(字伯喈)。她博学有才辩,通音律。初嫁卫仲道。夫亡后归母家。遇汉末大乱,为董卓部将所虏,归南匈奴左贤王,居匈奴12年,有子女二人。曹操平定中原后,念蔡邕无后代,便以重金赎归,再嫁董祀。她凭记忆写出了四百多篇古文。她的《悲愤诗》及琴曲歌辞《胡笳十八拍》最为著名。当代戏剧家曹禺创作有话剧《蔡文姬》。 [思考与练习] 1.解释:①诣_________②徒_________③厩_________④虎士_________ 2.翻译:①旨甚酸哀,众皆为改容;②诚实相矜;③济垂死之命。 3.理解:“操感其言”属什么句式?

中考课内文言文专题复习

中考文言文专项复习 【课标要求】 ①、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阅读浅易文言文,理解基本内容 ②、背诵优秀诗文。 【知识概要】 ①、字词:掌握常用的文言虚词、实词、古今异义,识别通假字; ②、句式:把省略句中省略的词语补充起来,把颠倒的词序转换过来; ③、在理解词、句的基础上,分析文章的结构层次,概括文章中心。 ④、从文体特点上辨别不同类型(记叙类、非记叙类)的文言文,进行分析、整体感知。 【中考指津】 文言文阅读考查范围以教材篇目为主,重点考查我们能否借助工具书读懂文章大意,考查我们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重点语句的记诵、积累,而不是对零碎的词法、句法等知识的记忆程度。常见的考点有:①把握文言虚词;②理解和掌握文言实词,辨识通假字;③翻译文言语句;④整体感知文章或段落的内在联系与内容;⑤朗读、背诵的基本能力;⑥问题探究能力。 常见的考查方式是阅读答题,一般有5~6个小题,前1~4题以理解、运用为主,后1~2题为拓展延伸或综合性实践类题目,如评析类、生活互联类、策划创意类等。 【典例借鉴】 例题(青海湟中县实验区中考试题)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7题。 ①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侍中、尚书、长史、参军,此悉贞良死节之臣,愿陛下亲之信之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 ②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③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至于斟酌损益,进尽忠言,则攸之、祎、允之任也。 1.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句子中的含义(任选两小题)。 ①躬.耕于南阳②先帝不以臣卑鄙 .. ③由是感激 .. ..④遂许先帝以驱驰 2.用“/”给第①段划横线的句子断句(断两处)。 愿陛下亲之信之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 3. 第①段采用了怎样的论证方法来论述两汉的历史教训?并在选文中用

中考总复习课内文言文阅读

中考总复习课内文言文阅读1 《桃花源记》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1.常识填空:《桃花源记》选自,本文是的序言,作者陶渊明是(朝代)著名的诗人,号,世 称。 2.、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俨.()然垂髻()邑.()诣.()太守 3.指出下列句中加点的词的古今异义。 ①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古:今:②无论魏晋古:今: ③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古:今:④来此绝境古:今: 4.解释下面加点词 (1)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2)悉如外人 (3)便要还家(4)余人各复延至其家 5. 下列语句中朗读节奏停顿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武陵人/捕鱼为 业 B.问/今是何世 C.率妻/子邑人来此绝 境 D.后遂无问/津者 6.选出加点词词义不同的一项() A.男女衣着,悉如外人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B.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C.欲穷其林林尽水源 D.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7.选出加点词词义相同的一项() A.出:既出,得其船皆出酒食 B.乃:乃大惊乃不知有汉 C.复:复前行不复出 焉 D.舍:便舍船屋舍俨然 8..下面对所选文段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第一段着眼于“异”字,为下文描写更令人惊异的桃花源作了铺垫。 B.文章第二、三段是全文的重点,无论是写桃花源人们的生活环境还是写人物的交谈,都有一些生动可感的细节,使人如临其境,如见其人。 C.文中真实地描绘了桃花源中人们的生活场景,生动地展现了一个人人劳作、生活安定、风气淳朴的现实社会。 D.这篇文章记叙层次清楚,一环套一环,一气呵成,结构非常严谨。 9.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文言语句的大意。 (1)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 林。 (2)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 惋。

文言文阅读训练人物传记五十篇

文言文阅读训练人物传记五十篇(1)(1)张纲传 张纲少明经学,虽为公子,而厉布衣之节,举孝廉不就,司徒辟为侍御史。时顺帝委纵宦官,有识危心。纲常慨然叹曰:“秽恶满朝,不能奋身出命扫国家之难,虽生,吾不愿也。”汉安元年,选遣八使徇行风俗,皆耆儒知名,多历显位,唯纲年少,官次最微。余人受命之部,而纲独埋其车轮于洛阳都亭,曰:“豺狼当路,安问狐狸!”帝虽知纲言直,终不忍用。时,广陵贼张婴等众数万人,杀刺史、二千石,寇乱扬、徐间,积十余年,朝廷不能讨。以纲为广陵太守。前遣郡守,率多求兵马,纲独请单车之职。既到,乃将吏卒十余人,径造婴垒,以慰安之,求得与长老相见,申示国恩。婴初大惊,既见纲诚信,乃出拜谒。纲延臵上坐,问所疾苦。乃譬之曰:“前后二千石多肆贪暴,故致公等怀愤相聚。二千石信有罪矣,然为之者又非义也。今主上仁圣,欲以文德服叛,故遣太守,思以爵禄相荣,不愿以刑罚相加,今诚转祸为福之时也。若闻义不服,天子赫然震怒,大兵云合,岂不危乎?若不料强弱,非明也;充善取恶,非智也;去顺效逆,非忠也;身绝血嗣,非孝也;背正从邪,非直也;见义不为,非勇也;六者成败之几,利害所从,公其深计之。”婴深感悟,明日,将所部万余人与妻子面缚归降。纲乃单车入婴垒,散遣部众,任从所之;子弟欲为吏者,皆引召之。人情悦服,南州晏然。天子嘉美,征欲擢用纲,而婴等上书乞留,乃许之。纲在郡一年,年四十六卒。百姓老幼相携,诣府赴哀者不可胜数。张婴等五百余人制服行丧,负土成坟。(《后汉书〃张纲传》) 张纲单骑诣贼垒,谕张婴而降之,言弭盗者侈为美谈。然纲卒未几,婴复据郡以反,纲何尝能弭东南之盗哉!民行为盗,无以自容,使游泳于非逆非顺之交,翱翔而终思矫翮;抑且宠而荣之,望其悔过自惩而不萌异志,岂能得哉?张纲者,以缓一时之祸,而不暇为国谋也,何足效哉!(王夫之《读通鉴论》)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厉布衣之节厉:劝勉。 B.征欲擢用纲擢:提拔 C.南州晏然晏:安定。 D.言弭盗者侈为美谈侈:夸耀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A. 而纲独埋其车轮于洛阳都亭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 B. 思以爵禄相荣以乱易整,不武 C. 公其深计之惧其不已,告之于帝 D. 使游泳于非逆非顺之交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语文)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练习题含答案及解析

(语文)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练习题含答案及解析 一、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 1.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小题。 季布 司马迁 孝惠时,(季布)为中郎将。单于尝为书嫚①吕后,不逊,吕后大怒,召诸将议之。上将军樊哙曰:“臣愿得十万众,横行匈奴中。”诸将皆阿吕后意,曰“然”。季布曰:“樊哙可斩也!夫高帝将兵四十余万众,困于平城,今哙奈何以十万众横行匈奴中,面欺!且秦以事於胡,陈胜等起。于今创痍未瘳②”,哙又面谀,欲摇动天下。”是时殿上皆恐,太后罢朝,遂不复议击匈奴事。 季布为河东守,孝文时,人有言其贤者,孝文召,欲以为御史大夫。复有言其勇,使酒难近③。至,留邸一月,见罢④。季布因进曰:“臣无功窃宠,待罪河东。陛下无故召臣,此人必有以臣欺陛下者。今臣至,无所受事,罢去,此人必有以毁臣者。夫陛下以一人之誉而召臣,一人之毁而去臣。臣恐天下有识闻之有以窥陛下也。”上默然惭,良久曰:“河东吾股肱⑤郡,故特召君耳。” (节选自《史记·季布乐布列传》)【注】①嫚:侮辱。②瘳(chōu):(伤、病)痊愈。③使酒将近:意思是,爱喝酒使性子,令人难以亲近。④见罢:意思是,文帝见过就不理他了。⑤股肽:这里是“重要”的意思。 (1)下列句子朗读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单于/尝为书熳吕后 B. 欲/以为御史大夫 C. 上默/然惭 D. 故/特召君耳 (2)解释文中划线的词。 ①是________ ②贤________ ③恐________ (3)翻译文中画线词句。 ①哙又面谀,欲摇动天下。 ②夫陛下以一人之誉而召臣,一人之毁而去臣。 (4)概括选文所写的两件事,并说说季布的性格特点。 【答案】(1)C (2)这;才能;担心,害怕 (3)①(而)樊哙又当面阿谀逢迎,想要使天下动荡不安。②陛下因为一个人的赞誉就召见我,又因为一个人的毁谤而让我离开。 (4)①匈奴单于写信侮辱吕后,吕后大恼,面对着樊哙的“勇猛”想要横扫匈奴,吕后欣慰至极,可是季布却义正言辞摆事实讲道理,勇敢指出樊哙的弊病。②季布担任河东郡守时,受人推荐面见汉文帝,后因流言,不被重用。季布因此向汉文帝进言,指出皇帝偏听偏信,缺乏公正判断力,会影响世人对皇帝的评判,皇帝惭愧解释。从这两件事可以看出季布是一个不阿谀逢迎、不随声附合,不畏权贵亦能直言进谏的人。

人教版初中课内文言文中考真题精选 含答案

人教版初中课内文言文中考真题精选【含答案】 七下5伤仲永 1、本文借事说理,以方仲永天资非凡却“”,最终“泯然众人”的实例,说明。 不能称前时之闻泯然众人矣 2、在课后“‘仲永泯然众人’谁之过”的讨论中,大家一致认为“‘仲永泯然众人’父之过”,请你结合文意,谈谈“父之过”的理由。 因为仲永的父亲“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贪图钱财(贪图小利),目光短浅,而“不使学”,从而使方仲永失去后天学习的有利时机。(结合原文1分,说出理由1分,共2分) 3、请结合方仲永这一事例,联系实际,谈谈你对天资和后天学习的关系的认识。天资是人成材的基本条件;天资好,再加上后天努力,就一定能成材;天资好,但后天不努力,再好的天资也会泯灭(方仲永便如此)。天资不算好;后天又不努力,就根本不能成材;天资不算好,但后天勤奋学习,最终也能成材。(联系实际1分,二者关系2分,关系阐述清楚严谨者可酌加l一2分) 15孙权劝学 1、孙权是用什么方法劝吕蒙学习的? 用自己读书的切身体会来劝吕蒙学习的。 2、从文中找一个成语形容吕蒙的变化。吕蒙的变化给你什么启示? 成语:刮目相待启示:示例:学习的起步晚了,只要坚持不懈,仍能取得长足的进步。 3、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孙权劝学》的内容。 本文写吕蒙在孙权劝说下开始学习,其才略很快就有惊人长进的故事。 20口技 1、文章结尾交代道具的简单是为了侧面烘托口技表演者技艺的高超。 2、请用自己的话依次概括文中口技表演者模拟的三个场面。

第一个场面:一家四口由睡而醒;第二个场面:一家四口由醒而睡;第三个:失火、救火。 3、为表现口技表演者的高超技艺,选文采用了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方法,下面所选各句属于侧面描写的是: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奋袖出臂,两股战战,几欲先走。 30狼 1、本文按照屠户、惧狼、御狼、杀狼的顺序叙事,从“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等行为和“,”的神情可以看出狼的狡猾,这个故事更表理了屠户的。 遇狼目似瞑,意暇甚机智勇敢 2、请谈谈你从这个故事中得到的启示。 ①像狼一样的恶人,不论怎样狡诈,终归要失败的。 ②对待像狼一样的恶势力,不能存有幻想,不能妥协让步,必须敢于斗争,善于斗争,才能取得胜利。 八上21桃花源记 1、文中最后写剂子骥“规往”,“未果,寻病终”,后无人“问津”,这样写的用意是什么?流露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暗示桃花源只是一个虚构在当时条件下无法实现的理想社会。无可奈何的叹惋之情 2、在陶渊明的眼里,“桃花源”为什么是理想社会?用自己的话从不同的角度加以说明。 ①环境优美②社会太平③生活安逸(安居乐业、丰衣足食) 3、本文的线索是什么?围绕这一线索,作者写了哪几件事? 渔人的行踪。逢桃林、访桃源、寻桃源。 4、诣太守,说如此。如此包括哪些内容? 发现桃花林的经过。村中的生活情状。归途中做记号。

初中课内文言文阅读题

初中语文文言文类试题 一、简答题 1. 江水又东,径西陵峡。《宜都记》曰:“自黄牛滩东入西陵界至峡口百许里,山水纡曲,而两岸高山重嶂,非日中夜半,不见日月。绝壁或千许丈,其石彩色形容,多所像类。林木高茂,略尽冬春。猿鸣至清,山谷传响,泠泠不绝。所谓三峡,此其一也。山松言:常闻同伴中水疾,书记及品传悉以临惧相戒,曾无称有山水之美也。及余来践跻此境,既至欣然,始信耳闻之不如亲见矣。其叠崿秀峰,奇构异形,固难以辞叙。林木萧森,离离蔚蔚,乃在霞气之表。仰瞩俯映,弥习弥佳,流连信宿,不觉忘返。目所履历,未尝有也。既自欣得此奇观,山水有灵,亦当惊知己于千古矣。” 1.选文中说西陵峡“山水纡曲,而两岸高山重嶂,非日中夜半,不见日月”。在课文《三峡》中也有类似描绘:________ 2.解释句中的加粗词。 (1)其石彩色形容:__________________ (2)书记及口传悉以临惧相戒:________ (3)目所履历,未尝有也:____________ 3.“及余来践跻此境”中的“余”是指谁? 4.选文采用________方法,直接抒发了作者亲临此境的思想感情,这种思想感情可用文中“________”两字来概括。 二、阅读题 2. 阅读下面文段,完成下题。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以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平众矣。 1.解释加粗的字 (1)可爱者甚蕃() (2)不蔓不枝() 2.翻译句子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第1段主要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个方面描写莲的形象,赋予莲美好的品格。 4.文中写菊花和牡丹的用意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请介绍一种与“莲”有关的食物。(30字以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王安石在相位,子妇之亲萧氏子至京师,因谒公,公约之饭。翌日,萧氏子盛服而往,意为公必盛馔。日过午,觉饥甚而不敢去。又久之,方命坐,果蔬皆不具,其人已心怪之。酒三行,初供胡饼两枚,次供猪脔数四,顷即供饭,傍置菜羹而已。萧氏子颇骄纵,不复下箸,惟啖胡饼中间少许,留其四傍。公取自食之,其人愧甚而退。

小学文言文课外阅读解题步骤及练习题50篇含答案

小学文言文课外阅读解题步骤及练习题 50篇含答案 文言文阅读解题的四个步骤(供参考): 第一步:快速浏览题目 课外文言文阅读试题有个特点:有的题目选项出示了文中某些关键字词的意思:有的题目则提示了文言文的主要内容。浏览题目,有助于同学们初步了解文言文的大致意思。所以,接到课外文言文阅读文段,首先应该快速浏览文段后的题目。 第二步:仔细分析标题 一般而言,课外文言文阅读文段都会给出标题。教师要指导学生留意并仔细分析文段的标题。因为大部分标题本身就概括了文言文的主要内容。例如,在一次测试中,考了一个“楚人学舟”的课外文言文阅读文段。这个主谓结构的标题概括了文段的主要内容,我们看了标题就知道文段的主要内容了。总之,仔细分析文段的标题,可使我们快速理解文言文的主要内容。 第三步:结合注释速读全文 课外文言文阅读文段,对于一些难懂的文言字词一般都会给出注释。这些注释有助于同学们准确理解文言文的主要内容。所以,教师应提醒学生千万别忽略这些注释,而应结合注释速读全文。另外,需要注意的是教师要提醒学生,在阅读全文的过程中,碰到“拦路虎”,千万别停下来苦苦思索,而应继续阅读。总之,速读全文,不求完全读懂,能明白文章的大致意思就可以了。 第四步:“对症下药”解答问题。 课外文言文阅读问题设计有三种类型,即词语解释题、句子翻译题和内容理解题。对于不同的题目则采用不同的解题方法: (1)词语解释题:这类题目多数是考查文言实词中一词多义的现象,而这些文言实词基本上都是同学们在课内文言文中学习过的。解题时,应先套用我们学习过的文言实词的意思,再联系上下文检验,经检验意思通顺,则为正确答案。 (2)句子翻译题:翻译句子应该在直译的基础上意译。首先,在草稿上把关键的字词的意思解释出来(直译);然后,将句子的大致意思写出来(意译)。在翻译句子时需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①年号、人名、地名、官名、物名、书名、国名等专有名词保留原样,不用翻译。例如:“庆历(年号)四年春,滕子京(人名)谪守巴陵郡(地名)”。可把这个句子译为:庆历四年的春天,滕子京被贬了官,做了巴陵郡的太守②句子中没有实际意义的词语应删去。例如:“陈胜者,阳城人也”。“者……也”表判断,无义,应删去。可把这个句子译为:陈胜是阳城人。 文言文中有些特殊句式(如主谓倒装、宾语前置、状语后置等倒装句)和现代汉语的语序不一样,翻译时要作适当的调整。例如:“甚矣,汝之不惠(主谓倒装)!”可把这个句子译为:你的不聪明也太严重了。 ④所翻译的句子若是省略句,则要把省略了的成份增补出来。例如:“乃丹书帛曰‘陈胜王’(省略主语)。”可把这个句子译为:他们(主语)就用朱砂在绸子上写上‘陈胜王’三个字。 (3)内容理解题。解决这种类型的题目有三种方法:第一,引用原文句子回答;第二,摘录原文关键的词语回答;第三,用自己的话组

初中课外文言文阅读训练含答案.doc

初中课外文言文阅读训练含答案 姓名:_____________ 年级:____________ 学号:______________ 一、文言文阅读(共11题) 1.文征明习字《书林纪事》 【原文】 文征明临写《千字文》,日以十本为率,书遂大进。平生于书,未尝苟且,或答人简札,少不当意,必再三易之不厌,故愈老而愈益精妙。 【阅读训练】 1.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 ①书遂大进②平生于书③文征明临写《千字文 》 ④或答人简札 2.将“少不当意,必再三易之不厌”译成现代汉语。 译 文 3.用一句话来概括这段文字的中心。 答: 【答案】答案: 【译文】 文征明监贴写《文字文》,每天以写十本作为标准,书法就迅速进步起来。他平生对于写字,从来也不马虎草率。有时给人回信,稍微有一点不全意,一定三番五次改写过它,不怕麻烦。因此他的书法越到老年,越发精致美好。 1.①书法②写字③临摹④有时 2.稍微不称心,必定再三地更改它而不感到厌倦。 3.本段文字赞扬了文明学习书法认真,一丝不苟的精神。 难度:中等知识点:人物传记类 2.张无垢勤学《鹤林玉露》 【原文】 张无垢谪横浦,寓城西宝界寺。其寝室有短窗,每日昧爽执书立窗下,就明而读。如是者十四年。洎北归,窗下石上,双趺之迹隐然,至今犹存。 【阅读训练】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①张无垢谪横浦②每日昧爽辄执书立窗 下 ③就明而读④如是者十四 年 2.翻译划线的句子。 译文 : 3.选出下列句中加点词的用法和意思相同的一项() 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其如土石何 A B 如是者十四年其寝室有短窗 4.这个故事叙述张九成勤奋学习的事迹。“天才出自勤奋”这是古今学者经过实践总结出来的真理,请举出几个古今中外的有关这个方面的例子 【答案】【译文】 张九成被贬官到横浦,住在城西的界寺。他住的房间一扇短窗,每天天将亮时,他总是拿着书本站在窗下,就着微弱的晨光读书。这样一直坚持了十四年这久。等到他回到北方了,在窗下的石头上,双脚踏出的痕迹还隐约可见。 1.①降职远调贬官②总是③光,光亮④这 2.双脚踏出的痕迹还隐约可见。 3.A 4.略 难度:中等知识点:人物传记类 3.程门立雪《宋史》 【原文】 杨时见程颐于洛。时盖年四十矣。一日见颐,颐偶瞑坐,时与游酢侍立不去。颐既觉,则门外雪深一尺矣。 【阅读训练】 1.解释句中加点的词。 时与游酢侍立不去颐既 觉 2.你从文中得到什么启发? 答: 【答案】【译文】 杨时到洛阳求见程颐。杨时大概当时有四十岁了。一天拜见程颐的时候,程颐偶尔坐着打瞌睡。杨时与游酢站在门外等着没有离开。等到程颐醒后,门外积雪已经一尺多厚了。 1.离开睡醒 2.杨时谦虚好学、孜孜以求的精神值得学习。

初中语文 中考17篇课内文言文过关复习(学生版+教师版)

2019年中考17篇课内文言文过关复习 班级姓名 1、《论语十二章》知识点复习 一、文学常识 1.《论语》是的经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再传弟子编写而成。它以为主,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共20篇,世人称“半部《论语》治天下” 四书:《论语》《大学》、《中庸》、《孟子》五经:《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 二、生字注音 论()语不亦说()乎愠()三省()传()不习乎 逾()矩()罔()殆()哉()箪()陋巷()堪()肱()笃()志陬邑() 三、重点字词解释及翻译 第一章 原文: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1.字词解释:时:说:朋: 愠:君子: 2.译文: 3. 课文探究:第1句:讲学习方法第2句:讲学习的乐趣第3句:讲个人修养 第二章 原文: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1.字词解释:日:三省:省;。三:忠: 信:传: 2.译文: 3.课文探究:本章强调治学的人重视道德修养 第三章 原文: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1.字词解释:有:立:惑: 逾:矩: 2.译文: 3.课文探究:本章是孔子自述他学习和提高修养的过程。 第四章 原文: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1.字词解释:故:知新:可以:。以:为:2.译文: 3.课文探究:本章谈学习方法。(强调“温故”,还要能“知新”,新旧知识相融合) 1

第五章 原文: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1.字词解释:而:。罔:殆: 2译文: 3.课文探究:本章讲学习方法,阐述学习与思考的辩证关系,强调学思相结合。 第六章 原文: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1.字词解释:贤:箪:堪:乐: 2.译文: 3.课文探究:本章赞扬了颜回乐于学习、安贫乐道的品质。(学习态度) 第七章 原文: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1.字词解释:之:代词,指学问和事业好:喜欢、爱好乐:以……为乐趣 2译文: 3.课文探究:本章阐述了学习态度:以学习为快乐 第八章 原文: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1.字词解释:饭:水:肱:于: 2.译文: 3.课文探究:本章讲人的道德修养,提倡安贫乐道、淡泊名利的精神品质 第九章 原文: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1.字词解释:焉:于此,在其中择:选择善者:好的方面,优点从:跟从、学习 2译文: 3.课文探究:本章讲学习态度:向一切人学习。不但要学习别人的长处,还要借鉴别人的短处,反省自己有没有类似的毛病。 第十章 原文: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1.字词解释:川:逝:斯:舍: 2.译文: 3.课文探究:本章讲时光易逝,应珍惜时间。 十一章 原文: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1.字词解释:三军:匹夫:。夺: 1

中考课内外文言文对比阅读试题及答案--

中考课内外文言文对比阅读试题 (一)【甲】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彷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节选自陶渊明《桃花源记》) 【乙】孔子过泰山侧,有妇人哭于墓者而哀。夫子式①而听之,使子路问之,曰:“子之哭也,壹②似重有忧者。”而曰:“然!昔者吾舅③死于虎,吾夫又死焉,今吾子又死焉。”夫子问:“何为不去也?”曰:“无苛政。”夫子曰:“小子④识之,苛政猛于虎也。”(《礼记·檀弓下》) 【注释】①式:同“轼”,车前的扶手横木,这里用作动词。②壹:真是,实在。③舅:公公。古代以舅姑称呼公婆。④小子:古时长辈对晚辈或老师对学生的称呼。 17.解释下面加点的词语。(4分) :②便要.还家:③子.之哭也:④苛.政猛于虎也: ①阡陌交通 .. 18.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各句。(4分) ①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②今吾子又死焉 19.从表达方式看,甲乙两文都运用了(填2字);从艺术表现手法看,甲文主要运用了(填2字)的手法寄托作者的理想,乙文主要运用了(填2字)的手法突出主题。(每格限填2字)(3分) 20.桃花源人、泰山妇人为什么都不愿意离开他们各自生活的地方?(4分) (二)【甲】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刘禹锡《陋室铭》) 【乙】吾室之内,或栖于椟①,或陈于前,或枕于床,俯仰四顾无非书者。吾饮食起居,疾病呻吟, 不觌②,而风雨雷雹之变有不知也。间有意欲起,而乱书悲忧愤叹,未尝不与书俱。宾客不至,妻子 .. 围之,如积槁枝,或至不得行,辄自笑曰:“此非吾所谓巢者邪!”乃引客就观之,客始不能入,既入又不能出,乃亦大笑曰:“信乎其似巢也!”(《陆游筑书巢》) 注释:①椟:dú,木柜、木匣,这里指书橱。②觌:dí,相见。 10.解释加点的词语在文中的意思。(2分) 不觌() (1)有仙则名.()(2)妻子 .. 11.翻译(1)孔子云:“何陋之有?”(2)辄自笑曰:“此非吾所谓巢者邪!” 12.用原文句子填空。(4分) 甲乙两文中的主人都热爱自己的居室。陋室的主人自评“,”,书巢主人的朋友评价“”;居室的主人都情趣高雅,与朋友谈笑风生,这个意思可以用甲文中的“,”来表达。 10.(1)出名(著名)(2)妻子和儿女(子女) 11.(1)孔子说:“有什么简陋的呢?”(2)(陆游)就自己笑自己(自我解嘲)说:“这不就是我所说的书窝吗!” 12.斯是陋室,惟吾德馨信乎其似巢也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阅读两则与“赏荷”有关的文言文,完成6—10题(15分) (三)【甲】[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完整word版)小升初文言文阅读及专项练习50篇含答案(全)学生版,.docx

1:青文胜为民请命 青文胜,字质夫,夔州①人。仕为龙阳典史④。龙阳濒洞庭④,岁罹 [l í] 水患,逋[b ū]赋⑤数十万,敲扑死者相踵。文胜慨然诣阙⑥上疏⑦,为民请命。再上,皆不报⑧。叹曰:“何面目归见父老 ! ”复具疏,击登闻鼓以进,遂自经于鼓下。帝 闻大惊,悯其为民杀身,诏宽⑨龙阳租二万四千余石⑩,定为额。邑人建祠祀之。妻子贫不能归,养以公田百亩。万历⑾十四年诏有司⑿春秋致祭,名其祠曰“惠烈”。 ( 选自《明史》卷一百四十) [ 注释 ] ①夔 (ku í) 州:古州名,在今四川境内。②龙阳:古县名,在今湖南 境内。③典史:县令的属官。④洞庭:指洞庭湖。⑤逋赋:拖欠赋税。⑥阙 (qu è) :宫殿外的望楼。此指宫门外。⑦疏:给皇帝的奏章。⑧不报:不答复。⑨诏宽:皇帝下令宽贷。⑩石:古代容量单位,十斗为一石。⑾万历:明神宗年号。 ⑿有司:官吏。 [ 思考与练习 ] 1.解释:①仕()②濒()③具() ④悯()⑤邑()⑥祀() 2.选择: ①“文胜慨然诣阙上疏”中的“诣”,解释为: (A)上告; (B) 到; (C) 登上; (D) 责骂。②“妻子贫 不能归”中的“归”,是指: (A)回到娘家; (B) 回到故乡; (c) 没有住房; (D) 不能耕种。 3.翻译: ①岁罹水患: ②死者相踵: ③遂自经于鼓下: ④养以公田百亩: 4.理解:这则故事除赞扬青文胜为民请命外,还说明什么?

2:管仲破厚葬 齐国好厚葬,布帛①尽于衣裘②,材木尽于棺椁。齐桓公患之,以告管仲,曰:“布帛尽则无以为蔽,材木尽则无以为守备,而人厚葬之不休,禁之奈何?”管仲对曰:“夫凡人之有为也,非名之则利之也。”于是下令曰:“棺椁过度者 戮③其尸,罪夫当丧者。”未久,厚葬之风休矣。(选自《韩非子》) [ 注释 ]①布帛:泛指织物。②衣裘:裘,皮衣。此指死人的衣着。③戮:侮辱。 [ 思考与练习 ] 1.解释:①无以 _________②对 __________③为 __________ 2.翻译: ①齐桓公患之; ②禁之奈何 ?; ③非名之则利之也 2.比较上文的两个“夫”: ①“夫凡人之有为也”中的“夫”,应理解为_____________; ②“罪夫当丧者”中的“夫”,应理解为___________________ 4.理解:齐国人为什么好厚葬?请用原文中的句子回答。 3:穿井得人 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 [ ɡài] 汲[j í] ,常一人居外①。及其家穿井,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有闻而传之者曰:“丁氏穿井得一人。”国人道之②,闻之于 宋君。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丁氏对曰:“得一人之使③,非得一人于井中也。” 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 【注释】①常一人居外:经常派一个人在外面。②国人道之:全国人都在说 这件事。③得一人之使:意思是说,家里打了井,不必再派人到外面打水,节约 一个劳动力,等于多得到一个人使用。 [ 思考与练习 ] 一、解释加点的词。 1. 及其家穿井() 2.国人道之() 3.不若无闻也() .... 二、辨析下列“得”字的用法。 1.吾穿井得一人() .

中考课内文言文重点字词注释

2016年课内文言文重点字词注释 一、湖心亭看雪(八上)* 1.拏(ná):同“桡”,牵引。撑(船)。 2.更:还。 3.三大白:酒杯。补充 1.俱:都。 2.绝:消失。 3.是:代词,这。 4.定,完了,结束。 1念:想,思考。 补充: 1欲:想要。 2遂:于是,就。 3至:到。 1.从:顺,沿。 2.奔:飞奔的马。 3.轩:高。 补充: 9.共,相同,一样。 10.至:到。 11.许:上下,左右。 12.绝:到了极点。 13.皆:全,都。 1.患:祸患,灾难。 2.辟:通“避”,躲避。 3.蹴:用脚踢。 补充: (1)亦:也。 (2)欲:想要。(3)兼:同时具有。(4)舍:舍弃。(5)取:选取。5.余:我。9.拉:邀请。13.莫:不要。6.一:全或都。10.强:尽力,竭力。14.痴:痴迷。 7.惟:只有。11.客:做客。 8.一:数词。痕,痕迹。12.及:等到。 二、记承天寺夜游(八上)* 2但:只是,不过。 4寻:寻找。7如:如同 5寝:睡。8盖:原来是。 6与:和、跟。9如:像。 三、与朱元思书(八下)* 4.邈:远。7.绝:穷。10.柯:树木的枝干。 5.千:表示多。8.戾:至。 6.转:通“啭”,鸟叫声。9.反:通“返”,返回。 14.甚:胜过。19.好,美丽的。24.犹:好像。 15.若:好像。20.韵,和谐的声音。25.交:相互。 16.负:凭借。21.息:使……平息。26.日:太阳,阳光。 17.指:向。22.窥:看。 18.激:冲击。23.昼:白天。 四、鱼我所欲也(九下)* 4.辩:通“辨”,辨别。7.与:通“欤”,语气助词。 5.奉:侍奉。8.乡:通“向”,从前。 6.得:通“德”,感激。9.已:停止,放弃。 (6)甚:超过。(11)莫:没有。(16)丧:丧失。(7)于:比。(12)为:做。(17)弗:不。 (8)故:所以,因此。(13)非:不(18)加:益处。(9)恶:厌恶。(14)独:仅。 (10)如:假如,假使。(15)是:此,这样。

中考课内文言文阅读复习专题检测及答案

中考课内文言文阅读复习专题检测及答案 第一章课内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 (一)伤仲永 王安石 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 王子曰: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贤也,不受之人,且为众人;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耶? 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其.真不知马也 B.自是指物作诗立就./蒙乃始就.学 C.卒.之为众人/卒.获有所闻 D.得.为众人而已耶/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并.自为其名/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B.或.以钱币乞之/或.异二者之为 C.父利其然.也/泯然.众人矣 D.贤于.材人远也/于.厅事之东北角 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卒之为.众人 B.今夫.不受之天/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C.并自.为其名/还自.扬州 D.从.先人还家/太守归而宾客从.也 4.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句子中的意思。 (1)自是指物作诗立就.() (2)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 (3)卒.之为众人() 5.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方仲永具有怎样非凡的才能?(用原文回答)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