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煤层气国内外研究综述

煤层气国内外研究综述

煤层气国内外研究综述
煤层气国内外研究综述

煤层气研究现状

一、国外研究现状

(1) 宏观经济领域

Chakhmakhchev(2007)分析了世界煤层气发展的状况和问题,而Kurosawa (2007)分析了煤层气等非常规气体在全球长期能源供应中的作用。Islam and Hayashi (2008)研究了孟加拉的煤层气资源潜力情况。Beaton等(2006)对加拿大阿尔伯塔地区的煤层气资源状况和特征进行了研究。就加拿大西部煤层气资源的就地压力和潜力,Bell (2006)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另有研究指出,煤层气在加拿大正在迅速发展(Squarek and Dawson, 2006)。有人研究了煤层气等在印度能源安全中的影响(Ghose and Paul, 2008)。对于北美地区煤层气等非常规天然气的繁荣现象,有人研究了其在中国发生的可能性及原因(Xiong and Holditch, 2006)。

(2) 煤层气产业发展和工程技术领域

气体注入提高煤层气采收率的研究相对比较多。Balan and Gumrah(2009)研究了不同物理性质和开发参数下的煤层气提高采收率问题,Sakurovs等人(2008)的研究了不同类型气体在高压时对煤炭的膨胀作用并提出提高煤层气采收率方法。

相当数量的研究成果集中在CO2在提高采收率方面上。对煤层在注入CO2时的膨胀和渗透率反应就相应的研究(Mazumder and Wolf, 2008)。有研究者对中国利用CO2提高煤层气采收率的状况进行了评述(Qin, 2008),国外有人研究了CO2在提高煤层气采收率方面的作用(Bae et al., 2009; Mazumder et al., 2008; Mazzotti et al., 2009; Wang et al., 2009)。

很多研究结合CO2地质封存展开。在美国和澳大利亚,有研究针对结合CO2地质封存对煤层气产量提高的影响(Pone et al., 2009; Ross et al., 2009; van Bergen et al., 2009; Vidas et al., 2009),而且提出了相关的针对不同煤层状况的数学模型(Karmis et al., 2008; Liu and Smirnov, 2008; Ozdemir, 2009; Seto et al., 2006; Van Sijl et al., 2007)。对于CO2提高煤层气采收率和利用煤层对CO2进行封存之间的比较问题,也有具体的研究展开(Brown et al., 2007; Pan and Connell, 2009)。也有研究是针对甲烷、CO2和氮气混合注入的影响(Katyal et al., 2007; Pini et al., 2010; Wei et al., 2010),并且对高压下CO2和甲烷的选择性吸附特性进行了实验(Busch et al., 2006)。

(3) 煤层气开发生产领域的研究

还有很多研究针对煤层气具体生产中的各个方面展开。有人(Clarkson, 2008; Cukrkson, 2009)研究了加拿大西部马蹄谷(The Horseshoe Canyon)沉积盆地煤层气生产过程中产量和压力的关系。以比利时的一个盆地为例,Hildenbrand等人(2006)研究了煤层对煤层气的吸附作用与埋藏历史间的方程关系。Palmer等人(2006)则分析了渗透率对产量预测的影响。Barr(2009)对不同类型煤层气藏的钻井液使用问题进行了详细分析。以澳大利亚的煤层气资源为例,Shedid and Rahman(2009)研究了净压力对储层孔隙度、渗透率和储藏质量的影响,同时,如何最大化澳大利亚煤层气产量问题也有所研究(Ham and Kantzas, 2008),并且有煤层气藏中微生物活动的影响研究方面的述评(Faiz and Hendry, 2006)。

煤层气的发展对当地的包括水资源在内的很多环境要素都会产生影响,相当数量的研究关注了这些问题。以印度一煤田为例,有些研究成果分析了煤层气发展对环境的影响作用(Verma et al., 2006)。Myers(2009)研究了美国蒙大拿州煤层气生产过程中地下水的管理问题,Cheung等人(2009)对加拿大阿尔伯塔地区煤层气生产过程中浅层地下水的污染等问题进行探讨,另有研究基于煤层气生产对落基山分水岭地区水质影响的(Wang et al., 2007)。有研究对利用天然沸石去处生产煤层气时抽取的水中的钠的可行性进行了详细分析(Huang and Natrajan, 2006)。Bergquist等人(2007)分析了煤层气发展对怀俄明州当地植物物种分布的影

响。DeGagne and Burke(2008) 分析了生产中的噪音控制问题。

(4) 煤层气技术经济评价方面的研究

对于提高煤层气采收率和CO2封存的潜力和经济表现评价问题,Gonzalez 等人(2009)进行了不同煤层品质、渗透率和注入及生产井的情况下的研究,有研究对常规化石能源开发和CO2封存加强煤层气采收率对环境的影响进行了评价(Khoo and Tan, 2006)。

Roadifer and Moore(2008, 2009)分析了煤层气评价过程中的导向计时、设计和分析等问题。有研究针对不同的煤层气生产评价计算模型进行了比较(Mora and Wattenbarger, 2009),也有研究者将净现值法应用到了煤层气经济价值的评价当中(Luo and Dai, 2009)。Berbesi等(2009)研究了委内瑞拉煤炭中煤层气含量和在孤立显微组分中的富集程度的评价问题。另有研究者通过产量数据分析和不同类型的生产曲线,预计煤层气的产能(Aminian and Ameri, 2009; Aminian et al., 2007; Clarkson et al., 2008)。有人根据生产井产量下降状况来评价煤层气的储藏量(Rushing et al., 2008),而Yang等人(2008)则提出了预测单井煤层气经济收益峰值的模型。有研究者提出了用数值模拟方法预测加拿大部分地区煤层气产能(Gentzis and Bolen, 2008),也有人提出了用录井资料估计煤层气含量的途径(Bhanja and Srivastava, 2008),而地理统计方法也被用来估计煤层气储量(Sarkar et al., 2007)。

二、国内研究现状

多年来,煤层气作为社会效益、环境效益非常明显,但经济效益一般的非常规天然气资源。我国石油、煤炭、地矿等企业和部门也紧随其后开始规模的勘探、试采和研究工作,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煤层气产业在国内的发展和壮大。国家从“八五”到“十一五”科技发展计划一直持续开展煤层气地质、开发技术以及产业经济领域国家科技攻关研究工作。在煤层气产业经济和技术经济领域,在国家科技攻关、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石油集团科技攻关等专题研究支撑下,也有较好的研究工作。

(1) 煤层气宏观经济和产业支撑领域

我国煤层气资源工业化开发利用在近几年取得了实质性的进展,我国政府已经把煤层气的开发利用列入了《中国21世纪议程优先项目计划》。目前,国内部分科研院所已经在煤层气地质、工程技术形成了自己专业特色,在煤层气产业经济领域也已经形成自身专业研究特色,目前形成成果系列代表性工作有中国矿业大学、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北京工业大学、中国科学院科技政策所以及中国石油集团相关研究部门,这些成果专业领域主要体现在煤层气产业发展战略、企业合作模式、产业经济发展模式以及与煤层气相关的政策法律体制等。

(2) 煤层气技术规范和项目经济评价

这方面的工作从20世纪90年代初期就已经开始,在多年的煤层气地质研究和开发实践工作过程中,技术规范和项目经济评价工作也在持续开展研究工作过程中,有些已经在中国石油科技攻关项目中有所体现。比较有代表性工作有中国石油设立的《中石油煤层气勘探开发技术经济评价研究》(1993)、《晋城、大城、府谷-吴堡、吐哈煤层气选区经济评价》(1997)、《晋城煤层气开发经济评价和下游工程调研》(1998)、《沁水煤层气储量申报技术经济评价》(1999)。在中国石油企业技术规范中,中国石油咨询中心、中国石油研究分院在煤层气技术规范方面开展了一系列工作,主要是煤层气三级储量和开发工艺方面,另外中国煤炭部门出版的《煤层气开发利用手册》(孙茂远主编1998年)、《矿井瓦斯技术手册》(2009年)、《中国煤层气资源》(叶建平等,)也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Aminian, K., Ameri, S., 2009. Predicting production performance of CBM reservoirs. Journal of Natural

Gas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1, 25-30.

Aminian, K., Ameri, S., Bhavsar, 2007. Type curve-based production prediction tool for CBM prospects, Society of Petroleum Engineers Eastern Regional Meeting 2007: Unbridling Energy's Future, October 17, 2007 - October 18, 2007. Society of Petroleum Engineers (SPE), Lexington, KY, United states, pp. 153-159.

Bae, J.-S., Bhatia, S.K., Rudolph, V., Massarotto, P., 2009. Pore accessibility of methane and carbon dioxide in coals. Energy and Fuels 23, 3319-3327.

Balan, H.O., Gumrah, F., 2009. Enhanced coalbed methane recovery with respect to physical properties of coal and operational parameters. Journal of Canadian Petroleum Technology 48, 56-61. Barr, K., 2009. A guideline to optimize drilling fluids for Coalbed methane reservoirs, SPE Rocky Mountain Petroleum Technology Conference 2009, April 14, 2009 - April 16, 2009. Society of Petroleum Engineers, Denver, CO, United states, pp. 213-220.

Beaton, A., Langenberg, W., Pana, C., 2006. Coalbed methane resources and reservoir characteristics from the Alberta Plains, Canada.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oal Geology 65, 93-113.

Bell, J.S., 2006. In-situ stress and coal bed methane potential in Western Canada. Bulletin of Canadian Petroleum Geology 54, 197-220.

Berbesi, L.A., Marquez, G., Martinez, M., Requena, A., 2009. Evaluating the gas content of coals and isolated maceral concentrates from the Paleocene Guasare Coalfield, Venezuela. Applied Geochemistry 24, 1817-1824.

Bergquist, E., Evangelista, P., Stohlgren, T.J., Alley, N., 2007. Invasive species and coal bed methane development in the Powder River Basin, Wyoming. Environmental Monitoring and Assessment 128, 381-394.

Bhanja, A.K., Srivastava, O.P., 2008. A new approach to estimate CBM gas content from well logs, SPE Asia Pacific Oil and Gas Conference and Exhibition 2008 - "Gas Now: Delivering on Expectations", October 20, 2008 - October 22, 2008. Society of Petroleum Engineers, Perth, WA, Australia, pp. 810-815.

Brown, T.D., Harrison, D.K., Jones, J.R., LaSota, K.A., 2007. Recovering coal bed methane from deep unmineable coal seams and carbon sequestration.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nvironment and Pollution 29, 474-483.

Busch, A., Gensterblum, Y., Krooss, B.M., Siemons, N., 2006. Investigation of high-pressure selective adsorption/desorption behaviour of CO2 and CH4 on coals: An experimental study.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oal Geology 66, 53-68.

Chakhmakhchev, A., 2007. Worldwide coalbed methane overview, SPE Hydrocarbon Economics and Evaluation Symposium, HEES 2007 - Unconventional Economics, April 1, 2007 - April 3, 2007. Society of Petroleum Engineers (SPE), Dallas, TX, United states, pp. 17-23.

Cheung, K., Sanei, H., Klassen, P., Mayer, B., Goodarzi, F., 2009. Produced fluids and shallow groundwater in coalbed methane (CBM) producing regions of Alberta, Canada: Trace element and rare earth element geochemistry.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oal Geology 77, 338-349.

Clarkson, C.R., 2008. Case study: Production data and pressure transient analysis of horseshoe canyon CBM wells, SPE Gas Technology Symposium, June 17, 2008 - June 19, 2008. Society of Petroleum Engineers, Calgary, AB, Canada, pp. 191-213.

Clarkson, C.R., Jordan, C.L., Gierhart, R.R., Seidle, J.P., 2008. Production data analysis of coalbed-methane wells. SPE Reservoir Evaluation and Engineering 11, 311-325.

Cukrkson, C.R., 2009. Case study: production data and pressure transient analysis of Horseshoe

Canyon CBM wells. Journal of Canadian Petroleum Technology 48, 27-38.

DeGagne, D.C., Burke, D., 2008. Controlling environmental noise from coalbed methane operations, SPE Gas Technology Symposium, June 17, 2008 - June 19, 2008. Society of Petroleum Engineers, Calgary, AB, Canada, pp. 233-246.

Faiz, M., Hendry, P., 2006. Significance of microbial activity in Australian coal bed methane reservoirs - A review. Bulletin of Canadian Petroleum Geology 54, 261-272.

Gentzis, T., Bolen, D., 2008. The use of numerical simulation in predicting coalbed methane producibility from the Gates coals, Alberta Inner Foothills, Canada: Comparison with Mannville coal CBM production in the Alberta Synclin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oal Geology 74, 215-236. Ghose, M.K., Paul, B., 2008. A perspective of petroleum, natural gas, and coal bed methane on the energy security of India. Energy Sources, Part B: Economics, Planning and Policy 3, 411-419. Gonzalez, R., Schepers, K., Riestenberg, D., Koperna, G., Oudinot, A., 2009. Assessment of the potential and economic performance for ECBM recovery and CO2 sequestration, SPE Latin American and Caribbean Petroleum Engineering Conference 2009, LACPEC 09, May 31, 2009 - June 3, 2009. Society of Petroleum Engineers (SPE), Cartagena, Colombia, pp. 196-225.

Ham, Y., Kantzas, A., 2008. Development of coalbed methane in australia: Unique approaches and tools, SPE Gas Technology Symposium, June 17, 2008 - June 19, 2008. Society of Petroleum Engineers, Calgary, AB, Canada, pp. 788-797.

Hildenbrand, A., Krooss, B.M., Busch, A., Gaschnitz, R., 2006. Evolution of methane sorption capacity of coal seams as a function of burial history - A case study from the Campine Basin, NE Belgium.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oal Geology 66, 179-203.

Huang, F.Y.C., Natrajan, P., 2006. Feasibility of using natural zeolites to remove sodium from coal bed methane-produced water.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Engineering 132, 1644-1650.

Islam, M.R., Hayashi, D., 2008. Geology and coal bed methane resource potential of the Gondwana Barapukuria Coal Basin, Dinajpur, Bangladesh.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oal Geology 75, 127-143. Karmis, M., Ripepi, N.S., Miskovic, I., Conrad, J.M., Miller, M.J., Shea, C., 2008. CO2 sequestration in unminable coal seams: Characterization, modeling, assessment and testing of sinks in central appalachia, 25th Annual International Pittsburgh Coal Conference, PCC, September 29, 2008 - October 2, 2008. CSREA Press, Pittsburgh, PA, United states.

Katyal, S., Valix, M., Thambimuthu, K., 2007. Study of parameters affecting enhanced coal bed methane recovery. Energy Sources, Part A: Recovery, Utilization and Environmental Effects 29, 193-205.

Khoo, H.H., Tan, R.B.H., 2006. Environmental impact evaluation of conventional fossil fuel production (oil and natural gas) and enhanced resource recovery with potential CO2 sequestration. Energy and Fuels 20, 1914-1924.

Kurosawa, A., 2007. An analysis of unconventional gas and enhanced coalbed methane in long-term global energy supply. Nihon Enerugi Gakkaishi/Journal of the Japan Institute of Energy 86, 87-93. Liu, G., Smirnov, A.V., 2008. Modeling of carbon sequestration in coal-beds: A variable saturated simulation. Energy Conversion and Management 49, 2849-2858.

Luo, D., Dai, Y., 2009. Economic evaluation of coalbed methane production in China. Energy Policy 37, 3883-3889.

Mazumder, S., Wolf, K.H., 2008. Differential swelling and permeability change of coal in response to CO2 injection for ECBM, SPE Asia Pacific Oil and Gas Conference and Exhibition 2008 - "Gas Now: Delivering on Expectations", October 20, 2008 - October 22, 2008. Society of Petroleum Engineers,

Perth, WA, Australia, pp. 267-298.

Mazumder, S., Wolf, K.H.A.A., Hemert, P., Busch, A., 2008. Laboratory experiments on environmental friendly means to improve coalbed methane production by carbon Dioxide/Flue Gas Injection. Transport in Porous Media 75, 63-92.

Mazzotti, M., Pini, R., Storti, G., 2009. Enhanced coalbed methane recovery. Journal of Supercritical Fluids 47, 619-627.

Mora, C.A., Wattenbarger, R.A., 2009. Comparison of computation methods for CBM performance. Journal of Canadian Petroleum Technology 48, 42-48.

Myers, T., 2009. Groundwater management and coal bed methane development in the Powder River Basin of Montana. Journal of Hydrology 368, 178-193.

Ozdemir, E., 2009. Modeling of coal bed methane (CBM) production and CO2 sequestration in coal seam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oal Geology 77, 145-152.

Palmer, I.D., Cameron, J.R., Moschovidis, Z.A., 2006. Special report: Permeability changes affect CBM production predictions. Oil and Gas Journal 104, 43-50.

Pan, Z., Connell, L.D., 2009. Comparison of adsorption models in reservoir simulation of enhanced coalbed methane recovery and CO2 sequestration in coal.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Greenhouse Gas Control 3, 77-89.

Pini, R., Ottiger, S., Burlini, L., Storti, G., Mazzotti, M., 2010. Sorption of carbon dioxide, methane and nitrogen in dry coals at high pressure and moderate temperatur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Greenhouse Gas Control 4, 90-101.

Pone, J.D.N., Halleck, P.M., Mathews, J.P., 2009. Methane and Carbon Dioxide Sorption and Transport Rates in Coal at In-situ Conditions, 9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Greenhouse Gas Control Technologies, GHGT-9, November 16, 2008 - November 20, 2008, 1 ed. Elsevier Ltd, Washington DC, United states, pp. 3121-3128.

Qin, Y., 2008. Mechanism of CO2 enhanced CBM recovery in China: a review. Journal of China University of Mining and Technology 18, 406-412.

Roadifer, R.D., Moore, T.R., 2008. Coalbed methane pilots: Timing, design, and analysis, Unconventional Reservoirs Conference 2008, Febrary 10, 2008 - Febrary 12, 2008. Society of Petroleum Engineers, Keystone, CO, United states, pp. 179-193.

Roadifer, R.D., Moore, T.R., 2009. Coalbed-methane pilots-timing, design, and analysis. SPE Reservoir Evaluation and Engineering 12, 772-782.

Ross, H.E., Hagin, P., Zoback, M.D., 2009. CO2 storage and enhanced coalbed methane recovery: Reservoir characterization and fluid flow simulations of the Big George coal, Powder River Basin, Wyoming, USA.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Greenhouse Gas Control 3, 773-786.

Rushing, J.A., Perego, A.D., Blasingame, T.A., 2008. Applicability of the arps rate-time relationships for evaluating decline behavior and ultimate gas recovery of coalbed methane wells, SPE Gas Technology Symposium, June 17, 2008 - June 19, 2008. Society of Petroleum Engineers, Calgary, AB, Canada, pp. 247-264.

Sakurovs, R., Day, S., Fry, R., 2008. Swelling of coals in different gases at high pressures, 25th Annual International Pittsburgh Coal Conference, PCC, September 29, 2008 - October 2, 2008. CSREA Press, Pittsburgh, PA, United states.

Sarkar, B.C., Saikia, K., Sarma, M., Pandey, S., Paul, P.R., 2007. A geostatistical approach to estimation of coal bed methane potentiality in a selected part of Jharia coalfield, Jharkhand. Journal of Mines, Metals and Fuels 55, 586-594.

Seto, C.J., Jessen, K., Orr Jr, F.M., 2006. A four-component, two-phase flow model for CO2 storage and enhanced coalbed methane recovery, SPE Annual Technical Conference and Exhibition, ATCE 2006: Focus on the Future, September 24, 2006 - September 27, 2006. Society of Petroleum Engineers (SPE), San Antonio, TX, United states, pp. 1842-1853.

Shedid, S.A., Rahman, K., 2009. Investigations of stress-dependent petrophysical properties of coalbed methane (CBM), 16th Middle East Oil and Gas Show and Conference 2009, MEOS 2009, March 15, 2009 - March 18, 2009. Society of Petroleum Engineers (SPE), Manama, Bahrain, pp. 387-400. Squarek, J., Dawson, M., 2006. Special report: Coalbed methane expands in Canada. Oil and Gas Journal 104, 37-38+40-42.

van Bergen, F., Winthaegen, P., Pagnier, H., Krzystolik, P., Jura, B., Skiba, J., van Wageningen, N., 2009. Assessment of CO2 storage performance of the Enhanced Coalbed Methane pilot site in Kaniow, 9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Greenhouse Gas Control Technologies, GHGT-9, November 16, 2008 - November 20, 2008, 1 ed. Elsevier Ltd, Washington DC, United states, pp. 3407-3414.

Van Sijl, J., Winthaegen, P., Goes, B., Peach, C.J., 2007. Modelling ERT monitoring of CO2-storage with enhanced coalbed methane recovery, 69th European Association of Geoscientists and Engineers Conference and Exhibition 2007 - "Securing The Future", June 11, 2007 - June 14, 2007. Society of Petroleum Engineers, London, United kingdom, pp. 1220-1224.

Verma, P., Singh, H.V., Wate, S.R., Devotta, S., Singh, R.N., 2006. Impact of CBM development on environment in Jharia coal field, India, 23rd Annual International Pittsburgh Coal Conference, PCC - Coal-Energy, Environment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September 25, 2006 - September 28, 2006. International Pittsburgh Coal Conference, Pittsburgh, PA, United states, pp. University of Pittsburgh, School of Engineering, PA, USA.

Vidas, H., Hugman, R., Clapp, C., 2009. Analysis of Geologic Sequestration Costs for the United States and Implications for 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9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Greenhouse Gas Control Technologies, GHGT-9, November 16, 2008 - November 20, 2008, 1 ed. Elsevier Ltd, Washington DC, United states, pp. 4281-4288.

Wang, G.X., Massarotto, P., Rudolph, V., 2009. An improved permeability model of coal for coalbed methane recovery and CO2 geosequestration.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oal Geology 77, 127-136. Wang, X., Melesse, A.M., McClain, M.E., Yang, W., 2007. Water quality changes as a result of coalbed methane development in a rocky mountain watershed.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Water Resources Association 43, 1383-1399.

Wei, X., Massarotto, P., Wang, G., Rudolph, V., Golding, S.D., 2010. CO2 sequestration in coals and enhanced coalbed methane recovery: New numerical approach. Fuel 89, 1110-1118.

Xiong, H., Holditch, S.A., 2006. Will the blossom of unconventional natural gas development in North America be repeated in China?, International Oil and Gas Conference and Exhibition in China 2006 - Sustainable Growth for oil and Gas, December 5, 2006 - December 7, 2006. Society of Petroleum Engineers, Beijing, China, pp. 337-347.

Yang, S., Kang, Y.-s., Zhao, Q., Wang, H.-y., Li, J.-m., 2008. Method for predicting economic peak yield for a single well of coalbed methane. Journal of China University of Mining and Technology 18, 521-526.

煤层气井总体设计

目录 地质部分 (1) 一、基本数据 (1) 二、枣圆煤层气开发试验区布井方案 及该井在井网中的位置钻探目的 (1) 三、设计依据 (2) 四、设计地层剖面及目的煤层深度、厚度预测 (3) 五、地质录井项目及要求 (3) 六、地球物理测井 (3) 七、地层测试 (4) 八、样品采集与分析测试 (4) 工程部分 (6) 一、井身结构及套管程序 (6) 二、井身质量、固井质量......等项要求.. (6) 三、各阶段施工要求 (6) 四、施工进度预测 (8) 资料要求 (9) 一、需要提交的资料 (9) 二、资料提交时间 (10)

地质部分 一、基本数据 井名: 井别:参数井+试验井 地理位置: 构造位置: 井位坐标: X:Y:H:米 设计井深:米 目的煤层:二叠系山西组3#煤层和石炭系太原组15#煤层。 完钻层位:奥陶系峰峰组。 完钻原则:钻穿石炭系太原组15#煤层以下60米完钻。 完井方法:套管完井。 二、开发试验区布井方案及该井在井网中的位置和目的任务 该井的主要钻探目的和任务是: (1)获取可靠的目标煤层(3#、15#)煤层气评价参数,主要包括煤层厚度、埋深、煤岩煤质、割理和裂隙发育程度、等温吸附特征、含气量、含气饱和度、地层压力、原地应力、煤及顶底板岩石力学性质等。 (2)根据获得的较可靠的煤储层实测参数,与TL-003井进行初步对比研究,指导井网其它各井下步施工方案。

(3)井网其它各井钻井工程全部结束后,统一对主力煤层—3#煤层进行射孔压裂和排水采气试验。 三、设计依据 (1)“沁水盆地南部枣圆煤层气开发试验部署方案”(1999) (2) “枣圆煤层气开发试验井网各井总体设计原则”(讨论纪要) (3)“沁水盆地XXX井完井地质总结报告”(1998.2) (4) 沁水盆地XXX、XXX等井总体设计 四、设计地层剖面及预测目的煤层厚度和深度 根据井网上已完井的XXX井(相距该井约800m)完井地质总结报告,结合其他煤田勘探钻孔资料,并参考樊庄区块3#煤层、15#煤层厚度等值线和底板标高等值线图,预测出该井钻遇地层深度和厚度见表1。 预计该井3#煤层顶界深度为470m,厚度约6.0m; 15#煤层顶界深度为580m,厚度约1.4m。 该井设计地层分层数据表表1

国内外研究综述范文国内外文献综述写

国内外研究综述范文国内外文献综述写你的文献综述具体准备往哪个方向写,题目老师同意了没,具体有要求要求,需要多少字呢? 你可以告诉我具体的排版格式要求,文献综述想写好,先要在图书馆找好相关资料,确定好题目与写作方向。老师同意后在下笔,还有什么不了解的可以直接问我,希望可以帮到你,祝写作过程顺利。 文献综述是研究者在其提前阅读过某一主题的文献后,经过理解、、融会贯通,综合分析和评价而组成的一种不同于研究论文的文体。 2) 文献综述的写作要求 1、文献综述的格式文献综述的格式与一般研究性论文的格式有所不同。这是因为研究性的论文注重研究的方法和结果,而文献综述介绍与主题有关的详细资料、动态、进展、展望以及对以上方面的评述。因此文献综述的格式相对多样,但总的来说,一般都包含以下四部分:即前言、主题、总结和 ___。撰写文献综述时可按这四部分拟写提纲,再根据提纲进行撰写工作。前言,要用简明扼要的文字说明写作的目的、必要性、有关概念的定义,综述的范围,

阐述有关问题的现状和动态,以及目前对主要问题争论的焦点等。前言一般200-300字为宜,不宜超过500字。正文,是综述的重点,写法上没有固定的格式,只要能较好地表达综合的内容,作者可创造性采用诸多形式。正文主要包括论据和论证两个部分,通过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比较不同学者对同一问题的看法及其理论依据,进一步阐明问题 ___和作者自己的见解。当然,作者也可从问题发生的历史背景、目前现状、发展方向等提出文献的不同观点。正文部分可根据内容的多少可分为若干个小标题分别论述。小结,是结综述正文部分作扼要的总结,作者应对各种观点进行综合评价,提出自己的看法,指出存在的问题及今后发展的方向和展望。内容单纯的综述也可不写小结。 2、文献综述规定 为了使选题报告有较充分的依据,要求硕士研究生在论文开题之前作文献综述。 2. 在文献综述时,研究生应系统地查阅与自己的研究方向有关的国内外文献。通常阅读文献不少于30篇,且文献搜集要客观全面 3. 在文献综述中,研究生应说明自己研究方向的发展历史,前人的主要研究成果,存在的问题及发展趋势等。

本课题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 Word资料●本课题国外研究现状分析 教育科研立项课题如何申报与论证博白县教育局教研室朱汝洪发布时间: 2009 年 4 月 2 日19 时24 分一、课题申报的基本步骤第一步: 阅读各级课题申报通知,明确通知的要求;第二步: 学习研究课题管理方面的文件材料;第三步: 学习研究《课题指南》,确定要申报的课题(可以直接选用《课题指南》中的课题,也可以自己确定课题);第四步:组织课题组,认真阅读关于填表说明的文字,研究清楚课题《申请评审书》各个栏目的填写要求;第五步: 根据《申请评审书》各栏目的要求分工查找材料和论证;第六步: 填写《申请评审书》草表;第七步: 研究确定后,填写《申请评审书》正式表(一律要求打印);第八步: 按要求复印份数;第九步: 按要求签署意见、加盖公章;第十步: 填写好《课题申报材料目录表》;第十一步: 按时将《申请评审书》《课题申报材料目录表》和评审费送交县教研室科研组转送市教科所(也可以直接送市教科报,但必须报县教研室备案)。

二、教育科研课题的选题1、课题的选题方法。 一是从上级颁发的课题指南中选定;二是结合学校的实际对课题指南中的课题作修改;三是完全从学校的实际出发确定课题。 2、课题的选题要依据的原则。 一是符合法规和政策;二是切合当地和学校实际;三是适合教师的水平和能力;四是切中当前教改热点。 3、课题名称的规表述。 ①研究,如小学生学习兴趣培养的研究。 ②实践与研究,如高中学生探究性学习的实践与研究。 ③应用研究,如合作学习理论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④实验与研究,如杜郎口模式的实验与研究。 ⑤探索与研究,如农村寄宿制小学学生管理的探索与研究。 三、立项课题的论证例说(以2009 版市课题申报表的要求为准)1、课题论证的含义。 课题论证,也叫论证与设计、设计与论证,是对所要申报的课题的选题依据、研究目标、研究容、研究重点、研究难点、研究思路、研究步骤、研究条件等进行的阐述与设计。 2、课题论证的包括的容。 不同级别的课题申报表(课题申请、评审书)要求有所不同,但基本上包括两大方面的容: 一是关于本研究课题的论证,二是关于对课题实施的论证。 3、课题论证例说。

煤层气LNG项目合作协议 - 汇森

煤层气LNG项目合作协议 本协议由甲方、乙方于年月日在签订。 甲方:青岛汇森能源设备股份有限公司 地址:青岛崂山区 法定代表人/授权委托人: 乙方: 地址: 法定代表人/授权委托人: 第一章总则 为了实现“十二五”节能减排的目标,交通运输行业降低运输成本,城市化建设优化能源使用结构,以及改善新疆民用燃气结构是唯一的可行路线。从目前各种清洁能源推广的现状来看,LNG替代燃油和燃料应是今后几十年现实可行的方向。 双方本着诚实守信、优势互补、合作共赢的发展原则,合作建立煤层气LNG工厂,开发推广LNG应用市场,能够取得显著的社会效应和经济效应,具有深远的战略意义。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及其他相关的中国法律法规之规定,经平等协商,甲乙双方就结成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并为以后具体合作项目奠定基础等事宜达成以下协议: 第二章协议内容 第一条为了保证煤层气LNG项目的推进,甲方和乙方签订本协议,可以保证双方按协议约定开展项目前期工作。 第二条甲方出资建设万方/天LNG工厂,投资估算元人民币。乙方提供足够的气源,气价前五年按元/立方计算。五年后双方可另协调确定气价。乙方负责办理征地手续,场地由甲方租赁使用。或采用土地入股方式合作。 第三条为保证双方利益和项目进度,本协议签订后双方在正式合同签订前均有效,任何一方不得违约,否则违约方应承担对方所有损失。 第四条双方建立联络机制,设立项目协调小组。 第三章双方的权利和义务 第五条甲方的权利和义务 1、按合同约定完成项目建设。 2、办理项目立项、规划、审批、手续等;

3、甲方在乙方提供的合法场地建设LNG工厂,合法经营和销售产品。 4、本协议是排他性协议,甲方不再和其它第三方签订类似协议与合同。 第六条乙方的权利和义务 1、LNG工厂气源由乙方负责;乙方承诺提供自己自主加工生产合格的煤层气LNG气源,保证气源供应的安全稳定。 2、为支持甲方项目建设,帮助甲方协调处理项目建设相关事宜,在项目审批程序中实行简便快捷为甲方在当地加快规划布点和建设LNG工厂创造安全、宽松的投资环境; 3、公司成立后,乙方承诺名下土地作为项目建设用地,或者土地入股; 4. 乙方负责LNG工厂项目用电和用水的增容和配套到项目红线的建设项目。 5.乙方有义务协助甲方完成项目的立项和项目公司注册. 6、本协议是排他性协议,甲方不再和其它第三方签订类似协议与合同。 第四章双方约定的其他事项 第七条双方约定,双方共同合作承担后续LNG应用项目的开发。 双方利用自身在品牌效应,承诺将优先示范推广LNG项目. 第八条合同签订后,任何一方不得随意变更合同; 第九条合同自双方签字并加盖公章之日起生效。 第十条合同一式六份,甲乙双方各执叁份。 甲方:乙方: 法定代表人/授权委托人:法定代表人/授权委托人: 签订日期:年月日签订日期:年月日

中外煤层气地质条件对比和启示

中外煤层气地质条件对比和启示 龙胜祥(中石化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 煤层气是一种非常规天然气,是优质洁净能源和化工原料,是21世纪重要的接替能源。美国、加拿大和澳大利亚等国煤层气勘探开发取得了较好经济效益,2012年产量分别为470╳108,80╳108和50╳108m3;我国煤层气勘探也正在加紧进行,在沁水盆地南部、鄂尔多斯盆地东缘、辽宁阜新盆地的部分区块,煤层气勘探开发已进入小规模商业化发展阶段,2012年产量为26.2×108m3。但是,近几年我国煤层气勘探开发也遇到较多困难,发展成效比预期的差,要完成国家“十二五”发展任务,还面临众多困难和挑战。 本文从国内外对比的角度出发,研究国内外煤层气基本地质条件和开采条件的差异,划分不同对比评价类型,明确富集主控因素,建立煤层气富集参数体系,开展盆地和区块两级对比分析,得到了相关启示,提出了相关建议。 1、国内外含煤盆地煤层气地质特征及生产差异较大

1.1美国含煤盆地 美国具有丰富的煤层气资源,是全球煤层气勘探开发最早、最成功的国家。据美国天然气研究所2001年评价资料(表),在17个含煤盆地或地区中,煤层气资源量约为11.3 x1012~21.2x1012m3。 煤层气资源分布差异很大,西部落基山脉中、新生代含煤盆地集中了美国近85%的煤层气资源,其余15%分布在东部阿巴拉契亚和中部石炭纪含煤盆地中。各盆地煤层气地质条件差异也明显,煤层发育程度差异大,主煤层从2层到40层不等,煤层最大厚度1.8m至60m;煤层演化程度变化大,低到亚烟煤,高到无烟煤;压力系统低压、正常压力、高压均有;含气量为2~20m3/t,单一盆地的煤层气资源量差异大,分布于0.08×1012~8.89×1012m3之间。 在这些盆地中,煤层气的勘探开发效果也各不相同。 日前,落基山脉中、新生代含煤盆地群不仅是美国煤层气资源最为富集的地区,也是煤层气勘探开发最为活跃的地区。据FIA(美国能源信息署,2010)资料,美国有12个盆地生产煤层气,但对煤层气生产起重要作用的盆地为中煤阶型圣胡安盆地和低煤阶型粉河盆地,两个盆地2008年煤层气产量占美国当年煤层气总产量的85%。

QK-中国煤层气开发利用现状及产业化战略选择

作者简介:孙茂远,中联煤层气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研究员。地址:(100011)北京安外大街甲88号。电话:(010)64298880。 中国煤层气开发利用现状及产业化战略选择 孙茂远 范志强 (中联煤层气有限责任公司) 孙茂远等.中国煤层气开发利用现状及产业化战略选择.天然气工业,2007,27(3):125. 摘 要 中国煤层气资源丰富,资源量巨大。据最新资源评价成果,全国煤层埋深2000m 以浅的煤层气总资源量为36.81×1012m 3,其中可采资源量为10.87×1012m 3;同时在区域分布、埋藏深度上有利于规划开发。“西气东输”、陕京一线、二线等天然气输气管线经过多个煤层气富集区,这为煤层气的开发提供了输送条件。截止到2005年底,全国共施工地面煤层气井607口,完成7个煤层气试验井组和一个示范工程项目,近年来中国煤层气对外合作已经取得了可喜成绩。为此,介绍了中国煤层气开发利用现状,分析了中国煤层气发展的新机遇,明晰了中国煤层气发展面临的挑战,进而阐述了中国发展煤层气产业化的战略选择。 主题词 中国 煤成气 勘探 开发 利用 现状 产业化 战略 选择 一、中国煤层气发展的现状 1.煤层气资源前景 据最新一轮全国煤层气资源评价成果(2005 年),全国煤层埋深2000m 以浅的煤层气总资源量 为36.81×1012m 3,其中可采资源量为10.87×1012 m 3。这些煤层气资源广泛分布于24个省、市、自治区,主要包括:新、晋、陕、冀、豫、皖、辽、吉、黑、蒙、云、贵等。从区域分布来看,华北地区煤层气总资源量为20.71×1012m 3,占全国的56.3%;西北地区煤层气总资源量为10.36×1012m 3,占全国的28.1%; 南方地区煤层气总资源量为5.27×1012m 3,占全国 的14.3%。东北煤层气资源量相对较少,仅占全国 煤层气总资源量的1.3%。 按照含气盆地煤层气资源量赋存情况,大于 5000×108m 3的含气盆地共有14个,其中大于1× 1012m 3的含气盆地主要有鄂尔多斯盆地(9.8634× 1012m 3)、沁水盆地(3.9500×1012m 3)、准噶尔盆地 (3.8268×1012m 3)、滇东黔西盆地(3.4723×1012 m 3)、二连盆地(2.5816×1012m 3)、吐哈盆地(2.1198×1012m 3)等。 从煤层气资源的赋存深度来看,中国的煤层气资源量的67.6%分布在埋深浅于1500m 的范围内,这对煤层气的勘探开发较有利。 中国煤层气资源在总量上占有一定的优势,同 时在区域分布、埋藏深度上也有利于规划开发。“西气东输”、陕京两条管线经过多个煤层气富集区,这为煤层气的开发提供了输送条件。 2.煤层气地面勘探开发现状 中国煤层气资源勘探起步于建国后的煤田地质勘探。在进行煤田地质普查、详查、精查的同时也对煤层瓦斯含量进行了测定,初步探明了煤层瓦斯的富集程度、含量和分布规律,为后期的煤层气勘探开发试验选区提供了有价值的参考。上世纪90年代以来,受美国煤层气产业发展的启发,有关部门及相关行业在国内一些重点煤矿区进行了煤层气资源勘探和地面开发试验,其中一些试验取得了成功,获得了工业性的煤层气产量,获取了各项煤层气地质、工程和生产参数,为开展全国的煤层气资源评价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自中联煤层气有限责任公司1996年5月(以下简称“中联公司”)成立以后,在国家有关部门的支持和有关政策的引导下,中国煤层气勘探开发进入一个规范管理、有序发展、基础研究与开发试验并举的阶段,经国务院批准,中国煤层气利用外资进行对外 合作由中联公司实施专营,自此,中国煤层气勘探开 发又掀起了第二次高潮。中联公司、石油及石化有 关单位、地方矿山企业等相继在前期已取得成果的 地区从地面和井下开展了进一步的勘探和试验,尤 其在山西省的沁水盆地南部通过地震勘探、钻井、排? 1?第27卷第3期 天 然 气 工 业 本期视点

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综述知识分享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综述 1.2.1国外研究综述 1)人力资源外包 Lever觉得外包是一种管理策略,将非核心业务委托给外部专家执行,使公司能专注于本身核心业务发展,以提高竞争优势[3]。而人力资源管理外包,则是一种特殊的外包形式。greer认为,外包是由外部伙伴在重复基础上从事原来由企业内部从事的人力资源任务[4]。 对于人力资源外包,许多国外学者认为,对许多企业来说,外包浪潮的兴起并不意味着一定要实行人力资源管理外包,人力资源管理的实践性很强,往往对适合的企业才最好。 在总结外包优势的基础上,Rodriguez和Carlos指出与专业的雇佣组织签订合同来处理企业的人力资源职能是一个可变的结论,专业雇佣组织可以与他的顾客建立一个雇佣合作关系。Greet认为有五项竞争因素使企业将人力资源部分或是全部外包,分别是企业精简、快速成长或衰退、全球化、竞争增加以及企业再造,而在这些竞争因素背后的根本因素其实就是降低成本与增加人力资源的服务品质。 关于人力资源外包的风险,Quelin认为一个是企业在外包过程中对外包商的过分依赖,他们认为外包后企业就不用再过问这部分工作了,全部由外包商负责就行,很少进行沟通。另外一个是外包商的工作效率及能力不能达到既定目标,影响组织绩效的完成,把工作交给外包商后,企业失去了对这部分工作的控制,至少不能完全控制,于是当外包商的能力及效率不能达到原来期望的时候,就会影响企业的整体绩效。Bahli,Bouchaib等根据交易成本的观点,归纳了外包所具有的风险带来的不确定性有以下两点:交易的不确定性;委托的不确定性和所提供服务的不确定性。 以上研究表明国外的人力资源外包相关研究大多集中在外包决策、外包作用与外包风险上。主要关注的是企业人力资源外包在实际运用中的可行性与实践中的问题。在人力资源外包中引入信任的研究不多。国外学者对信任的研究集中在信任的作用、类型与建立上。这里只摘录其中的一部分。 2)信任 梅耶、戴维斯、斯库尔曼认为:信任是指一方在有能力监控或控制另一方的情况下,宁愿放弃这种能力而使自己处于弱点暴露、利益有可能受到对方损害的状态。Sabel认为:“相互信任就是合作各方坚信,没有一方会利用另一方的脆弱点去获取利益。”胡孔河将信任定义为:在一定情境下,一方凭借自己对对方的

煤层气(矿井瓦斯)综合利用工程项目建议书

目录 1概述 2资源:煤层气(矿井瓦斯) 3厂址条件 4工程方案 5环境保护 6劳动安全与工业卫生 7节约及合理利用能源 8工程项目实施条件、轮廓进度9劳动定员 10投资估算与经济分析 11结论

1 概述 1.1 编制依据 1.1.1 项目名称 平顶山煤业集团煤层气(矿井瓦斯)综合利用工程。 1.1.2 编制依据 根据平煤集团公司的委托公函,依据现行的有关瓦斯及燃气等方面规范规程,并重点根据下述有关规范规程进行编制。 1.1. 2.1《煤矿安全规程》 1.1. 2.2《煤炭工业矿井设计规范》 1.1. 2.3《矿井瓦斯抽放管理条例规范》 1.1. 2.4《瓦斯综合治理方案的通知》 1.1. 2.5《城镇燃气设计规范》 1.1. 2.6《石油化工企业设计防火规定》 1.1. 2.7《建筑防火规范》 1.1. 2.8《工业企业煤气安全规程》 1.2 研究范围 平煤集团四、五、六、八、十、十一、十二、十三、首山一矿的煤层气(矿井瓦斯)综合利用,通过瓦斯发动机驱动发电机进行发电,对其进行可行性分析。 主要技术原则:①机组选型为低浓度瓦斯发电机组500GF-RW型②十矿设5000m3储气罐③主厂房采用封闭式④设备年运行小时数:7200h。 1.3 平煤集团概况

平顶山市位于河南省中南部,西依蜿蜒起伏的伏牛山脉,东接宽阔平坦的黄淮平原,南临南北要冲的宛襄盆地,北连逶迤磅礴的嵩箕山系。 地理坐标:北纬33°08′~34°20′,东经112°14′~113°45′之间,总面积7882平方公里。中心市区位于北纬33°40′~33°49′,东经113°04′~113°26′,东西长40公里,南北宽17公里,面积453平方公里,以建在"山顶平坦如削"的平顶山下而得名。市区距省会郑州铁路里程218公里,公路里程135公里。市党政机关驻中心市区。1957年经国务院批准建市,是河南省省辖市之一。 平顶山市是河南省工业基地之一,工业基础雄厚,全市有大中型企业50家。其中平顶山煤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年产原煤2000万吨,是全国第二大统配煤矿;中国神马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年产尼龙六六盐两万吨,锦纶帘子布五万吨,是世界三大帘子布生产企业之一;姚孟发电有限责任公司,装机容量120万千瓦,是华中电网大型骨干火电厂之一;舞阳钢铁公司是我国第一家生产特宽特后钢板的重点企业;天鹰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是全国生产高压电器的三大主导厂家之一,产品国内市场占有率达80%。平顶山市现已形成了以煤炭、电力、钢铁、纺织、机械、化工、建材、食品等门类为主体产业的工业体系。 平顶山地处京广和焦枝两大铁路干线之间,横贯市区的漯宝铁路把两条大动脉相连接,货物年吞吐量 3000 余万吨,客运量 4000 余万人。全市境内公路通车里程 4175 公里,铁路 409 公里。周边三个航空港,其中新郑国际机场距平顶山只有 100 公里,并有高速公路相通,可直达日本、香港和国内30多个大中城市,形成空中和地上便利的交通条件。 平顶山市属暖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四季分明,冬季寒冷干燥,夏季炎热,秋季晴朗,日照充足。

国内外煤层气资源开发利用现状

国内外煤层气资源开发利用现状 煤层气又称煤层甲烷或煤层瓦斯,是煤层在其形成演化过程中经生物化学和热解作用所生成,并储集在煤层中的天然气。目前,世界上开展煤层气勘探开发的主要有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俄罗斯、印度和中国等国家,其中美国已在圣胡安、黑勇士、北阿帕拉契亚、粉河等多个盆地进行了大规模的开发,并已在美国天然气供应中发挥重要作用。加拿大也已形成商业煤层气产能,且煤层气生产规模仍在扩大。在北美,煤层气与致密气、页岩气一起已经成为实现天然气储量接替的三类重要的非常规资源之一。剑桥能源预测,在北美以外的地区,以上三类非常规气将在十年后形成大规模开发,因此,可以预见,煤层气将在世界范围内迎来一个全新的发展阶段。 一、煤层气的资源现状 1、世界煤层气资源分布 世界煤层气资源储量为256.3万亿m3,约为常规天然气资源量的50%,主要分布在北美、前苏联和中国等煤炭资源大国,其中俄、美、中、加、澳五国合计占90%(表1)。但是,由于各国研究程度不一,煤层气资源量的准确性有很大差别。, 表1 世界主要国家煤层气资源储量

数据来源:1. CMM Global Overview,2006.7;2.根据美国环保局报告,2002;3.其他文献 据不完全统计(表1),世界煤层气资源主要分布在北美洲、俄罗斯/中亚和亚太地区。其中北美地区占35%,俄罗斯/中亚32%,亚太21%,欧洲10%,非洲2%。目前许多国家都开展了煤层气的开发利用研究工作,除美、加两国以外,20个国家已钻探了煤层气探井以开展研究(表2)。但是商业煤层气开发目前主要在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三国,中国、印度、波兰、英国等国家正在积极推进之中。

煤层气规范

煤层气资源/储量规范 (DZ/T0216-2002) 目次 前言 69 1 范围 70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70 3 总则 70 4 定义 70 4.1 煤层气 70 4.2 煤层气资源 70 4.3 煤层气勘查 71 4.4 煤层气开发 71 5 煤层气资源/储量的分类与分级 71 5.1 分类分级原则 71 5.2 分类 72 5.3 分级 72 5.4 煤层气资源/储量分类、分级体系 72 6 煤层气资源/储量计算 72 6.1 储量起算条件和计算单元 72 6.2 储量计算方法 75 7 煤层气资源/储量计算参数的选用和取值 77 7.1 体积法参数确定 77 7.2 数值模拟法和产量递减法参数的确定 79 7.3 储量计算参数取值 79 8 煤层气储量评价 79 8.1 地质综合评价 79

8.2 经济评价 81 8.3 储量报告 81 附录A(规范性附录)煤层气储量计算参数名称、符号、单位及取值有效位数的规定 82 附录B(规范性附录)煤层气探明地质储量计算关于储层的基本井(孔)控要求 84 附录C(资料性附录)煤层气探明储量报告的编写要求 85 C.1 报告正文 85 C.2 报告附图表 85 C.3 报告附件 85 国土资源部2002-12-17发布 2003-03-01实施 -------------------------------------------------------------------------------- -------------------------------------------------------------------------------- 煤层气资源/储量规范 (DZ/T0216-2002) -------------------------------------------------------------------------------- 前言 煤层气是重要的洁净新能源,制定一个适合我国国情并与国际(油气)准则相衔接的煤层气储量计算、评价和管理规范,可以促进煤层气资源的合理利用。由于目前没有通用的储量分类标准和计算方法,为规范我国煤层气资源/储量分类和计算,并促进国际交流,根据GBn/T270-88《天然气储量规范》、GB/T17766-1999《固体矿产资源/储量分类》,并参考了美国石油工程师学会 (SPE)和世界石油大会(WPC)、联合国经济和社会委员会以及美国证券交易管理委员会(SEC)等颁布的有关储量分类标准,制定本标准。 本标准自实施之日起,凡报批的煤层气储量报告,均应符合本标准的规定。 本标准的附录A、附录B是规范性附录。 本标准的附录C是资料性附录。 本标准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土资源部提出。 本标准由全国地质矿产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中联煤层气有限责任公司。

四、国内外相关研究文献综述

四、国内外相关研究文献综述 英语作为一门外语,跨文化交际的工具是它的重要功能之一。加强词汇教学的策略研究是当前小学英语课改的要求之一。国家教育部于2011年颁布的《英语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言技能是构成语言交际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语言技能包括听、说、读、写四个方面以及这四种技能的综合运用能力。”著名语言学家威尔金斯说“Without grammar very little can be conveyed;Without vocabulary nothing can be conveyed Wilkins 1976 。”有研究表明,词汇水平对英语写作有直接影响,高水平的英语写作者都掌握了大量的英语词汇。掌握词汇量的多少与阅读速度成正比,词汇量越大,阅读中遇到的生词越少,理解程度就越高,返之亦然。(杨梅珍,1997)。词汇的习得,无论是母语还是第二语言,是一个终身的认知过程,没有人能掌握英语或汉语的全部词汇。(戴曼纯,2002)但习得足够多的词汇是语言问题的核心。因此,对于一个英语学习者来说,扩大语言词汇量是永无止境的。 多元智能理论是美国心理学家加德纳教投提出的一种完整的独特的智力理论。美国发展心理学家、哈佛大学心理学教授加德纳提出的“多元智能”理论,引起了世界教育界的广泛关注。它告诉我们,人与人之间的差别不在于个体智能是高是低,而在于每个人的智能组合不同,他们是以不同的方式表现出来的,每个人都有其独特的学习方式。那么,我们的教育就是要帮助每个学生找到最合适他们的天性和意愿发展、成长的机会,使每一个学生的智能强项得到充分的发展,并使其利用自己的智能强项来带动和发展其他领域的智能,尤其是他们智能弱项的发展。 五、研究目标 本课题组把本阶段的研究目标确定为: 1.通过教学理论学习与英语教学实际相结合,通过分析研究词汇的特点,优化词汇教学方法。通过课题的研究,教师在实践中形成自己的有效的教授学生英语单词记忆教学方法,提高教师的单词教学水平。 2.研究学生的记忆特点,教授学生英语单词的记忆的方法,学生根据自身记忆特点选择适合自己的有效的英语单词记忆方法。通过多元化的词汇教学提高学生对英语单词的学习兴趣。 3.通过课题研究,提高课题组成员的教育理论水平和研究能力,提高教师开发和拓展英语语教学资源的能力,锻炼培养一支具有现代教育意识,有探索、创新精神,教学形式多样、教学方法灵活的英语教师队伍,活跃我校活动教学的研究并形成特色。 六、研究内容 1.改变创新词汇教学模式,提高小学英语课堂数学效率; 2.探究多种词汇教学方法,提高小学生词汇学习的主动性与兴趣; 3.加强学法指导,注重学生调汇学习策略的培养; 4.课外巩固记忆的系统化指导方法。 七、研究重难点 研究重点:调查整理五、六年级英语教材中的词汇教学内容,研究这些词汇教学与学生识记词汇的方法和习惯为切入点,研究高年级英语语汇教学的模式和方法。 研究难点:研究五、六年级英语教学的模式和方法,研究一套适合高年级词汇识记和运用效果的课堂评价机制。 八、研究的创新点 在研究过程中,我们不仅关注学生个体、教师个体、学生群体间的多向作用,以及他们之间的互动、合作情况,更加关注的是“互动场”这个“整体生活空间”的营造,追求词汇教学多向互动所形成的整体性、和谐性、有效性。 九、研究方法

国外研究综述

在国外的经济史上,学者们从很早以前就开始将效率和公平作为经济发展最重要的两个目标。但效率和公平似乎一直都很难保持同步,提高效率的政策同时也会降低公平,这样的效率和公平的失衡在所得税中尤其突出(Mirrlees 1971; Ramsey 1927)。人们普遍认为实现效率的最好方法是进行一次性征税(lump sum taxes),这样不会扭曲人们的选择,但要实现纵向公平则要求实行累进税。结果,有效率的税收就会降低公平,反之亦然。 国外的学者对个人所得税促进公平的作用进行了大量的研究。Wagstaff收集了OECD中12个国家的20世纪80年代晚期至20世纪90年代初的家庭调查数据,采用AJL的分解法,利用实证分析和回归分析的方法,对个人所得税的再分配效应进行了研究,从而得出结论认为在其他条件不变时,主要依靠税收抵免和大量使用非标准扣除的个人所得税体系的国家,更容易在实际和潜在的再分配效应中表现出明显的差异。但作者并未对税率结构和税基扩大的改革哪个的影响是占主导作用给出结论;同时,作者只是将注意力集中在个人所得税上,排除了其他一切税种的影响,包括社会保险,这使得其研究不是很全面。 。Wagstaff收集了这十二个国家, 然后利用(AJL是指J. Richard Aronson, Paul Johnson and Peter J. Lambert于1994年提出的一种方法,利用税前和税后基尼系数的不同来测量税种对收入分配的影响),(empirical analysis)(regression analysis),得出结论:结果还表明在20实际80年代末期和20世纪90年代初期,那些进行税率结构和税基扩大的改革在收入再分配上更容易产生相反的作用。税率结构的改革能够减少税率等级,降低平均税率,结构会导致纵向分配的下降。税基扩大改革,能缩短实际和潜在再分配效应的差距。作者在文中收集了大量的关于数据,从横向不公平和再排序方面对个人所得税的作用进行了实证分析,并得出了很多实证分析的结果。这对后来对个人所得税公平方面的研究将会有很大的启发作用, Richard和Eric(2005)研究了发展中国家的个人所得税的再分配作用,二人通过对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之间的对比研究,认为发展中国家不应该依靠个人所得税来实现再分配的功能,因为发展中国家的个人所得税现在不够完善,累进税的实施也是需要成本的,而且存在着机会成本。二者认为在发展中国家,为了有效维护公平,在个人所得税税制完善方面可以从三方面入手:一实施综合所得税,二实施推定征税法,三实行二元所得税。 最后作者还提出在发展中国家里普遍存在这市场失灵的特征,所以最好的政策是引入税基广泛的增值税来提供政府的支出。Richard和Eric的这篇文章对长期以来个人所得税调节贫富差距的作用提出了新的见解,给依赖个人所得税调节贫富差距的发展中国家一个警醒,不能完全只依靠个人所得税来调节贫富差距,这对以后的个人所得税的研究很大程度上给了一定的借鉴,但文中的实证分析较少,问题可能反映的不全面,理论结果也存在不全面问题。 Denvil Duncan.和Klara Sabiranova Peter(2008)则探究了国家个人所得税体系是否会影响收入的不公平。二人利用多国详细的个人所得税信息,建立1981年至2005年全面随时间变化的国家所得税体系的结构性累进税体系,并采用理

煤层气合同

彬长矿区煤层气综合利用项目建设 合同书 甲方:彬县招商局(彬县公刘街西城拐角政府大楼) 乙方:陕西亿通能源有限公司(西安市环城南路东段331号)为了有效推进彬长矿区煤层气综合利用项目顺利实施,推动资源优势快速转化为经济优势,实现企地双赢目标,甲、乙双方本着平等互利、真诚合作、优势互补、共同发展的原则,就项目建设有关事宜具体如下: 第一条项目概况 1、彬长矿区煤层气综合利用项目总投资1.8亿元,由乙方全额投资。 2、项目选址位于彬县韩家镇马家斜村,属非耕地,占地约43亩(以实际测绘点测绘面积和城建定点为准)。投产后可实现税前利润4000万元,年均所得税1000万元。 3、该项目工艺是亿通能源公司采用世界先进的撬装式设备对矿井内煤气层进行排采--收集--净化--液化,最后形成成品天然气;项目主要工程系统包括管网系统、净化装置、液化系统、储运站、供气系统等。除网管系统外,项目厂区计划占地43亩,为非固定型厂区(活动板房),项目厂址可复耕利用。 第二条立项规划 1、本合同签订后,甲、乙双方分别成立项目工作领导小

组,代表各自行使各项权利、履行各项义务,共同开展项目的前期工作。30个工作日内完成好工商注册、项目可行性论证和立项审批。 2、本项目的投资建设方案,由乙方进行规划设计,报甲方相关职能部门审批。 第三条项目土地出让与付款方式 1、本合同签订30个工作日内,甲方协助乙方办理完项目用地相关手续。 2、土地性质保持不变,使用年限15年。 第四条权利和义务 (一)甲方权利和义务 1、甲方协助乙方办理项目立项、规划设计及报建、环评、消防等相关手续和执照。 2、甲方负责对乙方提供的申请报告、平面设计图、初步设计方案、施工图纸进行全面审查和申报。 3、甲方可随时监督检查乙方项目建设方案、进度、质量及项目建设资金落实等情况,协调解决项目建设过程中各种矛盾和纠纷,确保项目建设按期竣工、顺利运营。 (二)乙方的权利和义务 1、乙方公司主要负责人亲自挂帅,并聘请国内优秀的规划、设计、施工、管理人才组成专业团队,负责该项目建设工作。 2、乙方负责承担项目建设的全部投资。 3、乙方负责聘请有一定资质机构编制建设项目可行性研

煤层气国外研究现状

国外视煤层气为重要能源, 并把煤层气作为新的勘探目标。美国有较丰富的煤层气资源, 估计资源量为11.3*1012m3,占世界第三位,1977年2月, Amcoc公司首先在圣胡安盆地CeDARHill地区完钻第一口煤层气井, 90年代美国煤层气已逐渐形成一门新兴的能源工业.目前美国煤层气生产井有7000口以上, 预计到2000年煤层气产量可达8495*104m3/d 。美国煤层气勘探开发的成功很快引起的世界各国的重视与兴趣。加拿大把煤层气作为该国90年代的能源资源, 加紧开展评价和研究。英国也于1991年引进美国技术进行煤层气勘探开发。前苏联等国通过煤层资源的评价, 已肯定它是重要的第二动力资源 ----------《煤层气开采技术与发展趋势》p24 全球的煤层气总资源量大约达260 万亿m 3。根据国际能源机构( IEA ) 的统计数据显示, 全球90%的煤层气资源量分布在12 个主要产煤国。按资源量从大到小依次是: 俄罗斯、乌克兰、加拿大、中国、澳大利亚、美国、德国、波兰、英国、哈萨克斯坦、印度和南非〔1〕。 ------------<国外煤层气开发现状及对中国煤层气产业发展的思考>p46~p47 据美国国家石油委员会(NPC) 的报告,2006 年世界煤层气资源分布情况见表1。 表1 2006 年世界煤层气资源分布 根据美国能源部能源信息局(EIA)的报告,2007年全世界探明煤炭储量分布情况见表2。由表2 可见,世界煤炭探明储量合计9088.64×108t,其中亚太地区居第一位,欧洲和欧亚大陆地区居第二位,北美地区居第三位。 国煤层气勘探、开发、利用最为成功,居世界领先地位,加拿大和澳大利亚也初见成效[4]。 -----------<国外煤层气生产概况及对加速我国煤层气产业发展的思考>p26~p28

如何写国内外研究现状

毕业论文指导:如何写“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为什么要写国内外研究现状 通过写国内外研究现状,可以考察学生是不是阅读了大量的相关文献。 为什么要求学生阅读大量的参考文献呢?不是为了让学生抄袭,而是为了让学生了解相关领域理论研究前沿,从而开拓思路,在他人成果的基础上展开更加深入的研究,避免不必要的重复劳动。 二、怎样写国内外研究现状 在写之前,同学们要先把收集和阅读过的与所写毕业论文选题有关的专著和论文中的主要观点归类整理,并从中选择最具有代表性的作者。在写毕业论文时,对这些主要观点进行概要阐述,并指明具有代表性的作者和其发表观点的年份。还要分别国内外研究现状评述研究的不足之处,即还有哪方面没有涉及,是否有研究空白,或者研究不深入,还有哪些理论问题没有解决,或者在研究方法上还有什么缺陷,需要进一步研究。 三、写国内外研究现状应注意的问题 一是注意不要把研究现状写成事物本身发展现状。例如,写股指期货研究现状,应该写有哪些专著或论文、哪位作者、有什么观点,而不是写股指期货本身何时产生、有哪些交易品种、如何演变。 二是要反映最新研究成果。

三是不要写得太少。如果只写一小段,那就说明你没有看多少材料。 四是如果没有与毕业论文选题直接相关的文献,就选择一些与毕业论文选题比较靠近的内容来写。

国内外研究现状的开题报告的格式(通用) 由于开题报告是用文字体现的论文总构想,因而篇幅不必过大,但要把计划研究的课题、如何研究、理论适用等主要问题说清楚,应包含两个部分:总述、提纲。 1 总述 开题报告的总述部分应首先提出选题,并简明扼要地说明该选题的目的、目前相关课题研究情况、理论适用、研究方法、必要的数据等等。 2 提纲 开题报告包含的论文提纲可以是粗线条的,是一个研究构想的基本框架。可采用整句式或整段式提纲形式。在开题阶段,提纲的目的是让人清楚论文的基本框架,没有必要像论文目录那样详细。 3 参考文献 开题报告中应包括相关参考文献的目录 4 要求 开题报告应有封面页,总页数应不少于4页。版面格式应符合以下规定。 开题报告

煤层气管道输送项目(案例六)

高等教育自学考试 《项目论证与评估》 实践报告 题目:________________ 考生姓名:________________ 准考证号:________________ 考核号:________________ 考核教师:________________ 煤层气管道输送项目 我国天然气管道的建设一般均为从气田直接连到各个用户,而跨省的天然气管道系统尚未形成。从总体上看,中国绝大多数高瓦斯矿区都缺乏完整的天然气管道系统。目前主要通过短距离煤气管道供给附近用户,开滦的唐山矿则已将煤层气并入城市煤气系统。

因此,中国煤层气开发适合于建设地方性管道系统。将煤层气供给居民、附近的工厂和公用事业单位,从而实现矿区的煤气化,改善当地的环境质量。在建造管道运输工程时,应考虑煤层气的输送成本、产地与市场的距离以及资源的开采年限。 煤层气管道输送项目是本地区重要的基础设施项目。又是能源结构调整和环境保护的重要组成部分,项目的实施不仅可以改善该区域能源供应状况,使其结构趋于合理,缓解供需矛盾,而且对改善大气环境,方便具名生活,增加政府亲和力和优化城市整体形象都将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 问题一.由经济指标评价煤层气管道输送项目的财务盈利能力(试根据经济指标评价该项目的财务盈利能力) 经济指标是经济研究、分析、计划和统计以及各种经济工作所通用的工具。随着生产关系和经济结构的变革,科学技术的发展,科学技术研究成果的推广应用,国际经济联系的扩展,新的经济范畴和经济指标不断涌现,使经济指标更加系统化、程序化,以同现代计算技术相适应。对于经济指标的计算范围、口径、方法、计量单位等,要有统一规定,并逐步达到标准化和通用化,以立法方式固定下来。 经济指标反映项目的财务盈利能力,项目的经济指标高项目的财务盈利能力就高。反之,项目的经济指标低项目的财务盈利能力就低。 在行业内基准折线率12%。行业基准回收期10年,行业平均投资利润率10%,行业平均投资利税率12%。 在该项目的经济评价指标中显示:投资回收期(单位:年):7(含建设期1年)而行业基准回收期10年。投资利润率(单位:%):17.9(平均年),而行业平

煤层气勘探开发行动计划

煤层气勘探开发行动计划 有关省(区、市)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发展改革委(能源局)、煤炭行业管理部门、煤矿瓦斯防治(集中整治)领导小组办公室,有关中央企业: 为贯彻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六次会议和新一届国家能源委员会首次会议精神,落实《能源发展战略行动计划(2014-2020年)》要求,加快培育和发展煤层气产业,推动能源生产和消费革命,国家能源局组织编制了《煤层气勘探开发行动计划》。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国家能源局 2015年2月3日 煤层气勘探开发行动计划 煤层气也称煤矿瓦斯,热值与常规天然气相当,是优质清洁能源。加快煤层气勘探开发,对保障煤矿安全生产、增加清洁能源供应、促进节能减排、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具有重要意义。近年来,国家制定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强力推进煤层气(煤矿瓦斯)开发利用,煤层气地面开发取得重大进展,煤矿瓦斯抽采利用规模逐年快速增长,为产业进一步加快发展奠定了较好的基础。但煤层气产业总体上处于起步阶段,规模小、利用率低,部分关键技术尚未取得突破。为科学高效开发利用煤层气资源,加快培育和发展煤层气产业,推动能源生产和消费革命,制定本行动计划。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全面落实《能源发展战略行动计划 (2014-2020年)》,坚持煤层气地面开发与煤矿瓦斯抽采并举,以煤层气产业化基地和煤矿瓦斯规模化矿区建设为重点,统筹规划布局,强化政策扶持,加大科技攻关,创新体制机制,着力突破发展瓶颈,推动煤层气产业跨越式发展,为构建清洁、高效、安全、可持续的现代能源体系作出重要贡献。 二、发展目标

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大型油气田及煤层气开发2017年-国家科技部

附件1 国家科技重大专项 大型油气田及煤层气开发 2017年度课题申报指南 2016年11月

课题1、低渗、特低渗油藏水驱扩大波及体积方法与关键技术 1、所属项目攻关目标 课题所属项目为“低渗-超低渗油藏有效开发关键技术”,项目“十三五”攻关目标为:围绕低渗-超低渗油藏提高采收率和储量动用程度两大技术瓶颈,创建体积改造条件下渗吸驱油理论和功能水驱提高采收率等新方法;攻克缝网匹配立体井网加密调整、水平井重复体积改造和有效补充能量等关键技术;发展完善堵水调剖和精细注水等关键工艺技术和复杂油藏水平井穿层压裂等关键技术。 2、课题攻关目标 突破低渗、特低渗油藏应力场和动态裂缝的有效预测与定量表征,创新发展离散裂缝数值模拟新方法,定量评价裂缝和基质非均质双重作用下的剩余油分布及水驱潜力,形成缝网匹配立体井网加密调整与精细注采调控技术,建立不同类型低渗透油藏水驱扩大波及体积的开发模式。 3、课题考核指标 形成低渗、特低渗油藏裂缝网络和应力场表征技术,发展三维动态离散裂缝数值模拟方法,建立不同类型油藏剩余油分布模式,形成缝网匹配立体井网加密调整技术、利用裂缝的精细注采调控技术、基于缝控开发单元的注水技术,提出水驱扩大波及体积模式。通过现场试验,在试验区裂缝与剩余油认识与监测资料符合率90%以上,采收率在“十二五”末基础上提高3-5%。 4、经费预算及来源 课题拟申请中央财政资助1200万元,配套经费与中央财政经费比例不低于3:1。 — 1 —

课题2、低渗-超低渗油藏提高采收率新方法与关键技术 1、所属项目攻关目标 课题所属项目为“低渗-超低渗油藏有效开发关键技术”,项目“十三五”攻关目标为:围绕低渗-超低渗油藏提高采收率和储量动用程度两大技术瓶颈,创建体积改造条件下渗吸驱油理论和功能水驱提高采收率等新方法;攻克缝网匹配立体井网加密调整、水平井重复体积改造和有效补充能量等关键技术;发展完善堵水调剖和精细注水等关键工艺技术和复杂油藏水平井穿层压裂等关键技术。 2、课题攻关目标 针对我国低渗透油田地质特点、开发形势和重大技术瓶颈,研发特低渗透油藏功能性水驱提高采收率技术和水气分散体系提高采收率技术,研制适合低渗-超低渗油藏的新型化学驱油剂体系,为典型特低渗油藏提高采收率现场试验与应用提供技术支撑。 3、课题考核指标 形成适合典型低渗油藏的功能性水驱提高采收率新方法,室内评价提高采收率5~10%;形成针对典型油藏条件的气水分散驱油体系,完成现场注入工艺设计,室内评价提高采收率5~8%;研制适合特低渗油藏新型驱油用化学剂体系,室内评价提高采收率指标较水驱提高5~10%。申报发明专利8-10项。 4、经费预算及来源 课题拟申请中央财政资助1100万元,配套经费与中央财政经费比例不低于3:1。 —2 —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