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结题报告

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结题报告

《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践与研究》结题报告

一、课题的核心概念及其界定

(一)问题的提出

1、课题研究的出发点:学生的心理问题需要我们去化解

通过调查摸底,我们发现我校学生有心理障碍的达到20%,很大一部分学生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他们喜怒无常,情绪不稳,自我失控,心理承受能力低;意志薄弱,缺乏自信;学习困难,考试焦虑,记忆力衰退,注意力不集中,思维贫乏,学习成绩不稳定;人格偏执扭曲,耐挫力差;人际交往有障碍,青春期间困惑等。并表现出种种不良行为,如打架、骂人、说谎、吸烟、赌博、考试作弊、厌学、逃学、与老师对立、不接受教育,是非观念淡漠,严重的出现自伤或伤人现象。

2、课题研究的指导思想:国家对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要求

1993年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了《中国教育改革发展纲要》,“纲要”中提出了要加强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中国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明确指出,要“加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学生坚韧不拔的意志,艰苦奋斗的精神,增强青少年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加强对中小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是时代的呼唤,现实的需要,也是摆在广大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项全新的课题。

1999年国家教育部《关于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意见》,就我国中小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基本原则、主要任务、实施途径、师资队伍、条件保障等提出了六条意见。

2002年8月下发的《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对新形势下的中小学校心理教育的具体实施方法、评估途径等进行了更详细的规定。这些都为现行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了政策上的指导和理论上的依据。

(二)核心概念的界定

世界卫生组织(WHO)关于健康的概念又有新发展,它指出所谓健康就是在身体上、精神上、社会适应上完全处于良好的状态,而不是单纯指疾病和病弱。也就是说,它不仅涉及到人的心理、生理健康,而且还涉及到社会道德方面的问题,即道德健康三方面构成的整体概念。体育新课程@版权所有@

所谓心理健康是指人的精神、情绪和意识方面的良好状态,包括智力发育正常,情绪稳定乐观,意志坚强,行为规范协调,精力充沛,应变能力较强,能适应环境,能从容不迫地应对日常生活和工作压力,经常保持充沛的精力,乐于承担责任,人际关系协调,心理年龄与生理年龄相一致,能面向未来。

二、国内外同一研究领域现状、本课题研究价值及创新之处

研究背景与现实意义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在我国的发展有近20年的历程,在历经调查、呼吁——尝试、起步之后,目前正处于发展、推进阶段。由于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教育

部成立了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咨询委员会,加强对全国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宏观指导,并制定和颁布了《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与此相应,一些省市如辽宁、浙江、江苏和上海、天津、成都、石家庄等也相继成立了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领导(指导)小组或指导委员会。

在这样的一个大背景下,我们根据我校高中生目前存在的一些心理现象和问题,结合新时期学校德育工作的需要,以高中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与心理咨询为研究重点,旨在通过整体宣传、教育和个别心理辅导来促进高中生心理素质的全面提升,并对个别心理问题及障碍实施预防,在此基础上,寻找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与学校德育工作双向结合的途径和效果。一方面,德育需要心理健康教育的支持和补充,因为传统德育具有明显的“思想政治教育化”倾向,过于说教和灌输,忽视了学生尤其是高中学生的心理特点及个性化发展,致使德育效果欠佳;而且心理健康教育适当扩充和完善了德育所需要扩充和完善的目标和内容。随着社会的发展变化,特别是转型期社会生活的变化,青少年学生心理上的动荡进一步加剧,他们所面临的社会心理适应问题是前所未有的,这些问题不是传统德育能够完全解决的。另一方面,心理健康教育也需要德育的“导引”和“参与”,因为心理健康教育是大德育视野中的心理健康教育,是从大德育观念的层面对育人工作提出的新的要求,而且心理健康说到底是一种人生态度,心理健康的人必须有观念明确,能身体力行而又有一定程度弹性的道德准则。

因此,研究高中生的心理特点,及如何针对其心理特点展开心理健康教育,可以为新时期德育工作提供良好的借鉴,有助于促进学校教育中心育和德育的双向结合。

三、研究的目标、内容(子课题设计)

研究目标、内容

课题研究的目标:

为进一步推进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广泛开展,促进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与学校德育的双向结合。其核心目的是通过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及咨询研究来化解学生学习和生活中的心理困扰问题,提高全体学生的心理素质,充分开发他们的潜能,培养乐观、向上的心理素质,促进学生人格的健全发展,进而促进身心的全面发展。

课题研究的基本内容:

普及心理健康知识,树立心理健康意识,了解简单的心理调节方法,认识心理异常现象,以及初步掌握心理保健常识,其重点是让学生学会学习、人际交往、升学择业以及生活和社会适应等方面的常识,根据其年龄特点,重点放在人际关系和生活及社会适应方面。针对学生存在的种种心理问题,怎样采取最有效的化解措施。

研究内容:

⒈心理健康教育重要性研究

⒉心理健康教育如何进一步发展研究

⒊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关系研究

⒋高一新生的入学适应性研究

⒌个别学生心理障碍与调适研究

⒍个别咨询方法研究

子课题课题研究设计一——心理健康教育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渗透

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人们的文化观念、生活方式、思维意识都发生着剧烈变化。当代中学生的心理负荷能力遇到了前所未有的考验。有资料表明,在我国约有1/5左右的青少年都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行为问题,如厌学、逃学、偷窃、说谎、作弊、自私、任性、耐挫力差、攻击、退缩、焦虑、抑郁等种种外显的和内隐的心理行为问题。这些心理行为问题不但严重地影响着青少年自身的健康发展,而且也给正常的教育教学工作带来巨大的困扰,直接影响学校教育任务的完成与教育目标的实现。因此,在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十分迫切的和具有重要意义的举措。

心理健康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中学心理健康教育主要是针对中学生心理发展的需要而开展的教育活动,旨在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帮助学生学会如何恰当地应付现实生活中所面临的各种压力,如何进行情绪调节等,使学生更有效、积极地适应社会、适应自身的发展变化,促进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发展。所以促进心理素质提高,预防问题发生才是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目标。

心理健康是全员性的问题,是每一位中学生在成长与发展中都必然会面临的问题,包括那些学习优秀、在教师看来是“好”孩子的学生。因为往往由于学习成绩好,这些“好”学生心理发展中不健康的侧面就常常被忽视,得不到教师的重视和及时的帮助教育。可见,心理健康教育并非只是个别学生教育的需要,而是面向全体学生的重要课题,应成为我们学校教育的重要任务。当前在中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不仅要注意排除学生心理障碍,预防心理病患,又要重视全面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不仅要注意开展心理咨询,举办心理讲座,更要重视将心理健康教育贯穿于全部教育教学活动之中,渗透到学科教学过程之中;不仅要依靠心理专家和专门工作者,更要注意依靠广大教师做好工作。

心理健康教育不仅可以在德育工作中发挥作用,而且它提供了一种新的角度,使我们每一位教育工作者重新认识和看待自己的学生及学生出现的一些行为问题,可以有效地帮助教师改善师生交往状况。以往教师对学生只注意到他们的表面行为问题如上课捣乱、厌学、逃学等,并把这些问题很快上升到德育的高度做出品行不良的判断,而忽略了这些行为问题背后掩藏着的原因,包括中学生心理需求。可见心理健康教育要求教师以一种更宽容、更理解和接纳的态度来认识和看待学生和学生的行为,不仅注意到行为本身,更注意去发现并合理满足这些行为背后的那些基本的心理需求;不简单地进行是非判断,而是从一种人性化的角度去理解和教育学生。因此心理健康教育真正体现了对学生的尊重——一种对

“人”的尊重,这是建立相互支持、理解和信任的良好师生关系的前提,也是我们每一位中学语文教师在教育实践中面临的重要课题。

一、《心理健康教育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渗透》(以下简称《渗透》)课题研究基本出发点

1、中学生心理发展特点

从高中学生发展特点看:正处在青春期后期与成人期之间的高中学生,有着强烈的“独立欲望”,以满足自我意识发展的需求,但是事实上又只能“依附”于家庭和学校,这种角色的矛盾性经常对他们造成冲击,导致自我同一性的分裂;因此表现出很强的自尊心和叛逆心理,一旦有导火线引发,就会导致一系列的行为与心理障碍。

2、中学生心理发展基本规律

中学生心理发展有其内部固有的发展规律。对此,国内外心理学家都还在摸索研究。我国著名心理学家教授根据国内外心理学的研究成果,将中学生心理发展的基本规律概括为以下四个方面的关系。

(1)先天与后天关系。先天的遗传是心理发展的生物前提、自然条件。良好的遗传素质无疑是心理正常发展的物质基础。中学生心理发展主要是由他们所处的环境条件(生活条件)和教育条件决定的,其中教育,尤其是学校教育起着主导作用。学校教育的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教师的主导作用上。

(2)内因与外因关系。环境和教育对中学生心理发展是十分重要的,但它又毕竟是外因或外部条件,这个外因必须通过中学生心理发展的内因即内部矛盾(发展的内动力)才能实现。

中学生心理发展内部矛盾,是通过中学生的实践活动激发出来的。这对内部矛盾,一方面是新的需要,另一方面是原有水平。中学生的新“需要”是由社会和教育向他们提出新要求而引起的。教育教学过程中,过浅或过深的要求都会使中学生接受不了新知识,促进不了他们心理的发展,只有那种高于学生原有水平,而通过学生努力又可以达到的要求,是最符合学生知识水平的提高和与之相应的心理发展的。

(3)教育与发展的关系。中学生的心理发展主要在其内动力驱使下由适合他们心理发展的教育条件决定的。中学教育要选择适当的教育内容和方法,引起他们新的需求,激活他们的求知欲望,从而有节奏、循序渐进地引导中学生心理不断向前发展。我们的教师只有在教育过程中注意健康心理的培养,才能不断激活学生学习兴趣。

3、中学语文教学特点与目的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学语文是一门重要的基础学科,它对于培养学生的科学文化素质和思想道德素质,对于学生学习其他学科和继续学习,对于弘扬祖国的优秀文化,提高民族素质具有重要作用和深远意义。因此工具性、思想性、艺术性和综合性便是中学语文学科的特点。

由于中学语文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是立足于促进学生的发展,为他们的终身学习、生活和工作奠定基础,因而它在培养和提高学生语文能力的同时,还注重对学生情感态度、意志品格、良好习惯和健康个性等心理品质方面的要求和培养,这种以人为本,追求学生可持续发展的教育教学,是学校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途径和保障。

4、在中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在充分尊重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语文学习规律的前提下,把心理健康教育目标与中学语文学科教学所含的有关因素,自然地、有机地结合起来,在渗透式的教学过程中,发展学生健康的个性,培养学生良好的意志品格,提高学生心理健康水平,促使学生全面、主动、和谐、健康的发展。具体将从以下几方面展开研究:

(1)语文教师应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

教师作为教育实施的主体,其自身的素质对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起着举足轻重的影响。很难想象,自身心理健康水平低,对心理健康教育缺乏科学认识的教师,能够培养出具有良好心理素质的学生。所以重视教师自身素质的提高是真正深入、有效地开展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前提和保障。本课题将定性定量研究中学语文教师心理健康水平与所教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关联程度,以及如何提高教师心理健康水平和增长教师关于心理健康方面知识,充分发挥教师自身的主动性、能动性、创造性,将心理健康教育与他们日常教育教学活动融合在一起。

(2)挖掘中学语文教材,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中学学语文教学大纲》明确指出,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悟性、灵性,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培养审美的情趣,发展健康的个性,养成良好的意志品格。”对中学语文学科教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提出了明确的要求。

中学语文教材是中学语文教学大纲的具体化,是中学语文教师组织教学的主要依据,是教学内容的载体。中学语文教材涵盖的内容广泛,既有语言文字训练的内容,也有思想品德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因素。将心理健康教育因素从众多的教育内容中提取出来,可以进一步提高教师对中学语文教材的理解,进一步提高教师对心理健康教育的认识。

本课题旨在充分挖掘中学语文教材中的心理健康因素,帮助教师在中学语文教学活动中科学的、系统的、有的放矢地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3)在对学生学法指导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中学语文学法指导是指教师通过一定的途径对学生进行学习方法的传授、诱导、诊治,使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并灵活运用于学习之中,逐步形成较强的自学能力。

中学语文学法指导是一项综合性的系统工程,它的内容不仅仅是指导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而且还包括指导学生掌握对所有影响学习的因素进行有效调控的方法。特别是心理调节方法,它对学法指导有着特殊的意义,是重要的组成

部分。这是因为心理因素(非智力因素)对学习起着启动、维持、强化作用,是影响学习的动力部分。

本课题将通过对学生兴趣、动机、毅力和创造性思维的提高度的定性与定量分析,确定学法指导中各要素与学生心理健康的关联程度,从而探索出在学法指导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模式。

(4)在课堂教学中优化学生性格

所谓性格是表现在人对现实态度和相对应的行为方式中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的总和。众多心理学研究表明,性格是人格的核心,它是心理要素中重要组成部分。一个人的性格是在实践中形成的,受社会生活条件的制约。性格与其它心理素质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性格的意志特征在一定程度上调控、掩盖或改造气质等心理素质,使这些心理素质消极因素得以抑制,积极因素得到发展。性格心理学进一步研究表明,在良好的生活环境和教育影响下,各种不同类型的人都可以培养成具有积极的性格特征的人。本课题正是依据以上原理和认识,针对青少年的可塑性的特点,通过语文课堂教学,开展对学生的性格优化的渗透。注意在日常的教育教学实践中随时抓住问题作为教育契机,开展生动、直观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努力探索中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渗透性格教育的途径与模式。

(5)在语文课外活动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语文课外活动具有开放性、愉悦性、自主性和活动性的特征,它是语文课堂教学的延伸。它的开展,为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拓展了新的渠道。在中学组织丰富多彩的语文课外活动,让学生在语文课外实践中体验所学的心理健康知识,受到心理健康教育。同时,通过这些语文课外活动,使学生体会到心理健康教育来源于生活,实践于生活的基本道理。

(6)正确评价学生,提高学生心理健康水平

教师正确的教育观念是对学生实施正确评价的前提。教师对学生要有积极的期望和要求,积极的期望来源于教师正确的教育观念,如果教师相信每位学生都有巨大的潜能,相信他们的潜能都是能够被发现并得到发挥的,那么教师对学生自然有信心,有热情,有个积极的态度。

教师评价的对象是学生,学生是作为群体(班级)中的一员客观存在的,集体的风气如何,这个微观的心理氛围,对学生的精神风貌,对学生的情绪状态,对学生的个性发展都有一定的影响作用。创设良好的氛围是对学生实施正确评价的基础,应贯穿于教学的始终。

本课题旨在通过语文教学中对学生实施正确的评价,开展对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渗透。着重研究评价体系中教师积极的期望和理想的集体氛围,与提高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关联程度。

二、《渗透》课题研究实验提示

1、基本实验原则

(1)客观性原则。在“渗透”研究中坚持实事求是,要求我们对每一个被试者的行为表现和言语表现及每个数据事实和个案事实,都要作出客观的具体分

析,切忌主观性。既不能按自己的主观体验和框框去解释中学生行为,也不能按自己对某种学生喜欢程度去评定他们的心理健康水平,更不能够将一切研究结果去套自己的预期结果。夸大的分析,违反客观实际的做法,都是与客观性原则相违背的。

(2)系统性原则。在“渗透”研究中要注意到中学生心理健康是一个系统、有机的整体。对中学生心理健康研究将纵向追踪研究和横向比较研究相结合,个案研究与成组研究相结合,进行综合分析研究。

(3)理论联系实际原则。在《渗透》课题实验研究时要重视用心理实验原理指导实验过程,重视信度、效度的统计,提高观察内容及其数据的可信性。采用因素分析法原理,分析实验结果,揭示青少年心理发展实质。

2、基本实验方法

(1)教育实验法。教育实验法是本课题的一种主要实验方法,其要点是把被试的个体或集体心理健康的研究与语文教育和教学过程结合起来,从而研究学生在设定的教育教学活动的影响下,某些心理过程或个性品质形成和发展的规律。

(2)观察法。本课题在研究“渗透”过程中均可以采用观察法。观察法,就是有目的、有计划地观察中学生在一定条件下言行的变化,作出详尽的记录,然后进行统计处理,从而判断其心理发展特点及健康水平的一种方法。观察法,可以长期有系统地观察,也可以根据具体研究内容在一段时间内观察被试者的心理表现。

在运用观察法时要注意这样几个问题:

①有明确的观察目的。

②尽量让被试学生处于自然状态,以使观察结果更具有客观性。

③随时记录与观察目的有关的事实,以便事后进行整理分析。

④正确理解和说明被观察的中学生的各种外部表现的实际意义,对中学生的心理发展过程作出确切的科学的和本质的解释。

(3)调查法。调查法主要分为谈话法和问卷法:

谈话法是了解学生心理活动的一种方法。因为言语是人的心理活动的最重要的外部表现之一。谈话法一般是个别测定的方法,教师可通过谈话较详尽、真实、确凿地了解学生心理发展具体表现和有关细节,以便深入地研究问题。采用谈话法时,教师尽量做到轻松自如,要根据自己研究目的,把握住谈话方向;话题要是被试学生乐于回答的问题;方法要灵活,在题目基本相同的条件下可根据不同特点的学生进行不同的提问;谈话中不打乱学生思路,不给任何暗示,不将成人观点强加给学生,要了解学生真实思想和中学生在语文课上接受心理健康教育后他的认知、智力、思维结构等方面是否有变化。

问卷法是把要研究的主题分为详细的纲目,拟成简易的问题,让学生据实答复,根据收回的答案经过统计处理或文字总结,以分析判断“渗透”效果。

(4)测验法。此种方法是通过心理测验来研究个体心理发展的一种方法。一般是用一套标准化了的题目按规定的程序,对个体心理的某一方面进行测量,然后将测量所得结果与常模进行比较,从而作出个体在某方面心理健康水平或特点的评定。测验法与教育法往往是结合在一起的,从而判定中学语文教育教学活动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效果,为我们选择最佳“渗透”模式提供可靠依据。

综上所述,心理健康教育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渗透,是将心理健康教育的思想、内容渗透到语文教师大量而具体教育教学中去。可以肯定,只要充分发挥语文教师自身的主动性、能动性和创造性,完全可以将心理健康教育与中学语文教学活动融合在一起,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必将进一步提高,其语文教育效果也将非常显著,同时对中学其它各科教育教学产生良好影响,给学校素质教育带来巨大的促进。

子课题课题研究设计二——中学心理健康教育走进课堂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指出:要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国家教育部于199 9年8月13日颁布的《关于加强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意见》中,也进一步明确指出,中小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教育现代化的重要举措,是倡导素质教育的必然产物。2002年8月教育部下发的《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再次明确重申:大中城市和经济发达地区,要普遍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值得注意的是,近年来,中小学生自己离家出走的事件屡有发生,其原因,除了外部因素之外还与学生自身的心理脆弱、敏感、抗挫能力差不无关系。因此,大力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教会学生进行自我心理调节,以应付紧张的学习压力、人际压力,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成为素质教育的迫切任务。开展《中学心理健康教育走进课堂》这一课题的研究目的是要探索心理健康教育的规律,掌握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优化教育效果,真正使心理健康教育进课堂,并落实到各科教学中,落实到课堂教学的相关环节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进课堂的研究,不仅是一种新的教育理念,也是一种新的教育策略。因此,我课题组确定2006年4月至2006年12月之研究阶段主要进行:各学科试探性进行渗透教学,主要开辟政治与体育学科心理健康进课堂,兼顾学生的学习心理(学习方法与习惯)的研究指导。

一、建立严谨实验流程与督查管理机制

为了加强对该课题的领导工作,确保该实验顺利、有效地开展,学校的课题领导小组完善了“《中学心理健康教育进课堂实验与研究》课题实验组”有关的管理制度,对实验中出现的问题,通过实验教师——研究小组——领导小组——行政会层层汇报或请专家学者及时解决。为了让实验取得实效性进展,学校课题组狠抓实验管理。

〈一〉狠抓实验计划的管理。拟定计划,按计划开展实验,这是开展科学实验的基本要求,也是直接关系到实验报告能否顺利进行以及实验成败得失的问

题。由此,我们课题组十分重视实验计划的制定工作,学校课题组首先制定出课题实验计划,同时要求实验教师制定出切合本身实际的课题实验计划。课题领导小组对实验教师的实验划计划开展情况进行督查,严格落实实验计划。

〈二〉狠抓实验过程的管理。1、抓实验重点。本期的重点实验内容是:围绕“四优化”课堂心育渗透的教学开展研究。即(1)优化教学氛围,建立新型师生关系。在教学中营造平等、开放、宽松的教学理念,激励学生大胆提问,标新立异,发表不同意见。(2)优化教学内容,充分挖掘教材的创新因素。教师在钻研教材时,充分挖掘其中的心理健康教育因素,进行合理的教学设计,激发学生的心理健康意识,引发学生认识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3)优化教学方法。根据教材的不同特点,选择适合现代化教学理念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和健康的心理。(4)注重学习方法的指导。要求各实验教师积极在课堂教学中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2、抓实验记载。本实验阶段中,要求实验组每周有一名教师上1节以上实验公开课,参与实验教师坚持每周听课1节;要求所上实验课做到有教案、有记录、有小结、有反思。教师还需加强对学生心理素质的记载,建立“《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进课堂实验与研究》实验课学生反馈表”,对学生的课堂活动情况进行记录,写好总结,对学生的表现反馈情况进行收集整理。使整个课题实验有步骤地进行。

二、培训师资,加强合作交流

在实验过程中,我们坚持“请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让实验教师在培训、交流、合作中提高自身素质。

〈一〉校内交流与培训。

实验教师根据阶段研究目标,每周教研活动时间把本周在教学活动中的得与失进行交流探讨。期末上交一篇质量较高的论文或总结给学校课题组,然后大家一起学习,共同提高。除此之外,骨干教师到外地学习回来后,为实验教师进行讲座培训,为本校教师传经送宝。

〈二〉校际交流与培训。

为了更好推进我校“《中学心理健康教育走进课堂》课题实验”这一课题的研究,使课题研究真正走入课堂教学改革,课题组教师应积极参与全市心理健康教育的教研活动;选派教师参加优秀中学心理健康教育试点校、联系校协作会议,学习其他中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经验,现场观摩心理健康团体辅导课,开展健康教育新课程观摩活动。我校将与兄弟学校进行有关心理健康的上课、说课、评课、微型讲座等交流。

三、构建心育大平台,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意识

〈一〉依托自信心教育,营造心育良好氛围

我课题组将通过进行学生自信宣誓来提升学生的自信力,农村的中学生对上好高中、上大学充满了憧憬。但因基础较差,学生的学习信心不足。而信心是一个人成功的保证,只有从培养学生的信心抓起,最大限度地挖掘学生潜能,才能提高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为激发学生学习斗志,扬起学生自信的风帆。因此,

课题组建议学校实行每周一晨会前的宣誓制度。宣誓时全班学生紧握右拳,在班长的带领下庄严宣誓:“我非常聪明,我潜力无穷。我要在老师的教导下,静专思主,告别三闲,努力学习,加强锻炼,持之以恒,全面发展。我自信,我出色,我努力,我成功!……。”这铿锵有力的誓言,不仅将给学生的思想定时充电,使学生的自信心得到不断强化;同时也会使得学生对学习、生活充满了信心,同学之间的交流更多。

课题组建议学校体育教研组充分利用体育课时间,在热身活动阶段进行跑操宣誓,增强学生的自信心。操场上国旗迎风飘扬,学生跑操步伐整齐,口号宏亮有力:“脚踏实地,奋力拼搏,敢立壮志,誓夺第一;黎中学生,潜力无穷,自强不息,我要成功!”

学生宣誓,能增强他们的自信心,荡去暂时的烦恼与忧愁,让学生的内心变得一片明丽。学生宣誓,是一种心灵的洗礼,更是一种庄严的承诺。跑操宣誓,学生可喊出自己的心声,喊出自己的气势,喊出自己的活力,跑操不仅锻炼学生的身体,更体现班级的凝聚力和奋发向上的精神状态。

〈二〉加强学生学习心理(学习方法和习惯)指导,通过常规的教育训练来培养学生心理品质。

由于高中学生的生理和心理上的特殊性,青少年时期在整个人生道路上是个突变时期、关键时刻。时间比较短暂,这不仅增加了学生自我认识的困难,也加大了养成良好学习习惯的难度,但也从中说明了在初中阶段培养学习习惯的重要地位。由于青少年时期是一生中最积极最有生气的时期,引导得当,也最有利于学习习惯的形成和巩固,常常可得益终身。

我校制定了《黎里中学生学习习惯养成三十条》:从1、制定计划; 2、课前预习;3、课堂学习;4、课后复习;5、作业与练习;6、活动学习等几个大方面来引导学生进行学习,帮助学生对学习活动的本质建立科学认识,培养学生形成健康积极的学习态度、学习动机以及学习习惯的训练、学习方法的指导。同时还重点推出“五环学习法”:从预习、上课、复习、作业、小结五方面具体要求做到“五先五后”:1.先预习、后上课; 2 .先复习、后作业; 3.先回忆、后看书;4.先审题、后做题;5.先分散、后系统。

抓好学习养成,筑牢学习基础。习惯决定性格,性格决定命运。为学生的一生计谋,就必须在学习习惯养成上下功夫。中学是人生打基础的阶段,一个人没有知识不行,比知识更重要的是能力,而制约一个人能力形成的则是纪律、信念、道德、规范。《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走进课堂》子课题实验组,以抓学生学习心理及学习习惯的养成教育作为重点。配合有关部门从周一至周日,从晨会到两操,从正课到自习,从室内到室外,全方位督促检查。查学生的学习习惯、学习纪律、午休就寝、日常行为规范、文明礼仪,在教学楼宣传栏设校纪评比栏,将每天存在问题详细地登在上面,督促整改。为了确保学生的午休质量、晚睡质量,学校领导和班主任每天到学生宿舍进行生活指导,学生的休息质量得到了很大程度的提高。抓学生的养成教育,不仅培养了学生什么时间干什么事,而且也培养了学

生你追我赶,奋勇争先的竞争意识和勤奋刻苦的学习态度,为学生的学习筑牢了坚实的基础;学生的生活有规律,学习有好习惯之后,最大限度地消除了学生的生活、学习上的矛盾,学生能够更加专心地投入学习。

〈三〉注重学科渗透,充分挖掘学科教育中包含的丰富的心理教育因素,使之相互渗透、相互促进。

将心理健康教育有机渗透在各学科教学中;有利于优化学校、班集体的文化心理环境,培养学生的自主能力和价值导向,使学校、班级真正成为学生精神生活的乐园,让学生在良好的集体、人文氛围中,将培养目标内化为学生健康的心理品质;课堂是学校教育教学的主战场,也是学生健全人格形成的主渠道。教师是课堂教学的导演,课堂教学的优劣和学生学科素质的培养,取决于每一位教师在课堂上的“导”与“演”。为了把心理健康教育渗透于课堂教学,我们将每学期组织教师开展“课堂教学渗透心理教育”专题教研,研究的内容主要有两方面:一是课堂教学各环节如何渗透心理健康教育;二是学科教学与心理教育的结合点。

我们提出课堂教学渗透心理教育的五项基本要求:

第一、备课精心设计心理健康教育内容。备课中加强针对学生实际情况设计的心理健康教育内容,设计好本节课中最能增强健康心理的教学内容和环节。对确定为重点辅导对象的学生,可以有计划地为他们设计一些必要的环节,增强他们的健康心理意识。

第二、上课多表扬鼓励,激发兴趣。上课时通过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及学习中的成功和进步,及时表扬、鼓励学生,以强化学生对本学科学习的自觉性和自信心,激发学习热情,提高学习兴趣。表扬应实事求是,诚恳而不虚伪。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体验到学习的快乐,从而自觉自愿地想学习、要学习。对后进生要降低要求,使他们觉得有所进步,有所成就,让他们感到学习对他们而言不再是痛苦,而是快乐的。

第三、课堂提问成为学生自信的源泉。要鼓励、启发学生大胆发言,对主动发言的学生给予最热情的鼓励,在班级教学中形成一种生动活泼的课堂气氛。对回答正确的,要给予充分的表扬;对回答不完全正确的,要发现、指出其闪光之处给以鼓励;对回答错误的,要认识到学生出错是很正常的,先热情表扬其回答问题的勇气和自信,然后再善意地指出其回答的错误。尤其是对后进学生,教师千万不要吝惜自己的表扬、鼓励,来自教师的表扬往往是他们自信心最重要的来源。课堂提问应尽可能让全班同学都有回答的机会。

第四、课堂气氛轻松民主。良好的课堂气氛比教师精彩的讲授更重要,因为只有如此,才能使学生乐学不疲。教师眼中的学生,应该是各有所长的,不能表现出对一些学生的偏爱,对另一些学生的歧视。每个学生的个性气质各不相同,教师应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感觉到老师注意到了他。

第五、课堂用语温暖自信。要给学生以信心和希望。禁止使用“差生”“差班”“你真笨”“你肯定不会”“哪有像你这个样子的?”,“这么简单的题都

不会?”“你真给我(我们班)丢人”“没出息”“你是真没希望了”等用语,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

四、研究的思路、过程与方法

研究的工作思路

①加强领导,强化管理;

②加强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师队伍建设,努力提高教师心理健康水平;

③选取符合校本教育研究的教学内容,并采取科学的教学管理;

④建立心理咨询室,搞好咨询工作;做好个案的收集整理;在素材积累的基础上,针对学生学习和生活中的心理困扰问题,将有效的化解措施收集整理,形成成果;

⑤与家庭教育相联系,努力优化家庭教育环境,做好家长工作。

课题研究计划:

1、预备学习阶段(2006.4——2006.12)

做好开题报告,与班主任联系成立课题小组,建立心理咨询室,建立班主任信箱,开通心理咨询电话,开设心理辅导广播站,开展心理辅导专题讲座以及各种心理辅导课,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不断了解情况,发现问题、积累个案,将学生学习及生活中存在的心理困扰分类归整,然后对症下药,具体研究。

2、初步实施阶段(2007.1——2007.7)

⑴召开课题组成员会议

⑵组织学习有关心理健康教育理论

⑶在原有基础上完善心理咨询系统,包括个案咨询、电话咨询、书信咨询等

⑷心理教育的宣传及普及

3、具体研究阶段(2007.9——2008.1)

⑴邀请有关专家来校讲学

⑵对骨干教师、班主任等德育队伍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培训

⑶“学心理、用心理”学生征文比赛

⑷对典型的咨询案例进行研究

4、扩大成果阶段(2008.2——2010.1)

⑴召开课题组会,分析总结研究得失

⑵收集资料,汇编个案咨询案例

⑶总结、提高、撰写研究报告。将取得的成果、经验、教训一一总结并提出新的目标

课题研究的方法

根据心理健康教育的特点,课题研究要遵循以下几个要求:①发展性辅导。我们面对的是活生生的人,他们在不断的发展、变化着。②主动性指导。不是学生向我们“要健康”,而是我们春风化雨“送健康”。③整体性辅导。每一位学生都是我们关注的对象。④活动性体验。心理健康教育是润物无声的春雨,要让学生在参与活动中体味到“春雨”的美妙。

五、课题的研究成果及分析

在课题组成员及全校教师的共同努力下,经过几年的课题实验,取得了以下阶段性研究成果:

(一)学生的心理素质不断提高

1.学生的自信心大大增强

研究过程中,在教师的悉心引导下,很多原来不够自信的学生,自信心逐渐增强。学生对学习、生活充满了信心,同学之间的交流更多。

2.学生能了解自我,接受他人

学校定期开放心理咨询室,鼓励学生遇到问题向老师咨询。心理教师还经常开设心理辅导活动课,每隔一周一课时,针对全体学生进行全面系统的教育,从身心发展规律入手,依据一定的心理辅导理论与方法,引导学生自我了解、自我探索、自我体验、自我发展、自我成长。

3.学生能控制情绪,热爱学习

学校制定了《黎里中学生学习习惯养成三十条》,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热爱学习的品质。班主任还利用班会课,特殊生会议等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如班会课上,我们对学生进行了《学习总动员》的心理辅导课;在对特殊学生的会议上,我们进行了《勇敢,拼搏》的心理辅导内容。

(二)教师的教育观得到升华

几年来,我校积极选派教师参加各种培训,学习心理学理论知识。以前很多教师对心理学知识半知半解,对于学生的心理发展、心理健康教育方面都不是很了解。参加培训后,教师的教育方式明显提高,不再是以往的严厉批评,而是用心关怀,运用心理学知识引导学生。在课堂教学中也是改变观念,抛弃了“教师为中心,教材为中学”的教育观,确立了“以学生为中心,教师为引导”的教育观念。上课前,教师都是精心设计教案,在教学过程中,尽量做到以学生为主,教师只是过程的引导者。让学生全面发展,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同时也增进了学生之间的团结互助能力,班级的班风班貌都比较好。班主任也改变了以往的工作方式,逐渐渗透心理健康知识,以学生关心的问题为主题,开展主题班会,相互交流与学习。开发了学生的心理潜能,培养了学生的健全人格,矫正了一些有心理问题的学生。随着教师心理教育水平的不断提高,使学校教育更人性化,避免了很多问题和矛盾,学校的各项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朝着规范、有序的方向发展。

(三)教师的教育科研能力得到提高

教师在实践的过程中,增强了自己的心理健康教育知识,同时还注意积累经验,认真撰写与课题相关的教研论文,不断提高教育科研水平。在学校领导的带领下,教师有计划、有目的的进行一些有关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在课题的研究过程中,教师还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一些活动和制作一些课件、教案等,有效的优化了课堂效率。随着课题研究的不断深入发展,锻炼和培养了一些教师的能力,促进了教师的全面发展。教师的研究论文、主题班会的活动和竞赛等多次获得各级各类奖项,并受到上级领导的表扬。

(四)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的模式基本形成

学校定期开放心理咨询室,每学期心理教师根据自己的课表和学校的总体日常安排,制定心理辅导室的开放时间,我校定于每周二、周三、周四中午11:15~13:15开放,累计每周开放6小时。做到守时、守信,每个按照开放时间前来的来访者都能够得到热情的接待。每学期都接待了相当数量的个体来访者前来。在心理咨询室已有资源上,心理咨询室还建立了部分学生的心理档案和学生成长记录卡,来了解学生的家庭背景和自我评价,对学生的基本情况有一定的了解;对于部分存在行为、人格方面偏差的学生,保持密切关注,并取得家庭配合,有针对性地给予辅导和帮助。学校在校园里设立了“悄悄话信箱”,学生用信件的方式向心理辅导教师寻求帮助,心理辅导老师也采用信件的方式对对来信人认真、及时的答复。心理教师的电话号码向全体师生公开,向师生提供电话咨询。有了心理教师的认真负责,我校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朝着规范、有序的方向发展。

六、存在的问题

我校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研究的过程中,取得了不少成绩,同时更是认识了不足之处。

(一)进一步加强教师培训,提高专业素养

有些教师的年龄比较大,没有时间和精力参与。有些教师是兼职参与课题,仓促上阵,缺乏科学的基础知识。而且经验不足、工作力度不够,使工作不能全面的展开。

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觉得应该进一步加强教师的心理健康教育,鼓励教师多参加各种心理健康培训,掌握一些必要的心理知识,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素养。

(二)进一步加强家校联系,重视家庭教育

在家校联系方面还存在着一定的问题。有些家庭条件比较优越的学生,比较自傲,看不起家庭贫困的学生。这些学生的观念是受家长影响的,所以在做这方面学生的工作时,往往得不到比较好的效果。还有的家长忙于自己的生意,无暇顾及学生,单纯的认为教育学生就是教师的事情。认为只要给孩子创造好的物质条件就够了,忽略了对子女的情感教育,造成了学生的心理问题。教师在联系家长时,家长也是匆匆忙忙,使学生认为家长对自己的不重视。所以在家庭教育方面,学校和家长应该更好的交流与合作,要让家长认识到培养一位优秀的学生,不单是成绩的优秀,更应该是全面发展的优秀的学生,从而重视对学生的家庭教育。不断完善心理健康教育咨询系统,研究心理健康教育的新途径、新方法,让家长积极配合支持学校教育。积极开展各种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形成良好的心理健康教育的模式。

总之,我校在近几年的工作中,注重从实际出发,联系全局,以心理健康教育为突破口,全面提高了学校教育教学水平,虽然在研究中也还存在一些问题,需要我们在今后研究过程中进一步改进和加强,但是我们在心理健康教育研究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能为以后的实践提供行之有效的方略,使得教育科学的基础理论更具实用性。

黎里中学学生心理健康水平情况统计表(2010年10月)

黎里中学学生心理健康水平情况统计表(2006年10月)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