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议论文阅读专项练习及答案

议论文阅读专项练习及答案

议论文阅读专项练习及答案
议论文阅读专项练习及答案

议论文阅读专项练习及答案

一、选择题

1.下列没有围绕画线句论述的一句是(2分) ( )

学习要刻苦勤奋,持之以恒。

A.古语说:水滴穿,绳锯木断。

B.水滴和绳锯的力量可谓小矣,但是经常不断地朝着一个目标去滴,去锯,最终会收到穿木断的效果。我们学习上要打好基础,也必须有这种精神。

C.满招损,谦受益,成功的第一个条件是真正的虚心。

D.只要坚持不懈地下功夫,天天如此,年年如此,基础是一定可以打得坚实的。

2.下列句子的标点符号使用完全正确的一项是()(2分)

A.以《团结、友谊、交融、发展》为主题的第48届世界乒乓球锦标赛,今天在上明珠电视塔广场隆重开幕。

B.打开报纸,满纸界面友好、功能强大云云,让人恨不得马上就掏。

C.晴空万里,普照,微风和煦:真是难得的好天气。

D. 满招损,谦受益。这句格言,流传到今天至少有两千年了。

二、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小题。(12分)

激发到此一游的文明耻感

浩燃

①埃及卢克索神庙有着3000多年历史的浮雕上,刻划着汉字丁××到此一游。近日,有人在微博上贴出这样一幅刺目的照片,发布者无地自容的心情,也成为很多网友的一致感受。

②没到过卢克索,就不算到过埃及。神庙与汉字,两大文明竟以如此式相遇,实在让人尴尬。不管是真心喜爱、跟风模仿还是年幼无知、出于炫耀,这种行为不仅污损了人类文明的瑰宝,也为中国游客添了一笔不良记录。

③相对大多数中国游客的有序有礼,少数人的不良表现更容易被放在公共外交的聚光灯下。不讲卫生、不遵守公共秩序、踩踏黄线、在飞机上争夺行架空位因为这些行为,中国游客甚至在国外一家市场调研机构的调查中,名列最差游客榜第二名。当中国出境旅游人数从2000年的1000万人次快速增长至2012年的8300万人次,每个人都是一部中国读本,这句提醒更有特殊含义。

④到此一游的风波,理应成为反思文明素养的契机。面对刻字,现场中国游客莫不感觉羞愧,甚至连导游也赶紧走开。微博热议、媒体讨论中,惭愧、耻辱的情绪,谴责、反省的主调,也让人看到整个社会对文明素质的强烈吁求、一个文明意识的自我审思。当事孩子的父母也主动联系媒体,流下忏悔泪水,坦言孩子犯错误,主要责任在大人,是我们监护不到位,平时教育做得不好,公开道歉。未成年人犯错在所难免,应予以必要宽容并助其改正,但整个社会则应以此为镜、自我检视。

⑤的确,到此一游远涉重洋,也是国不文明言行的不自觉输出。从被刻字弄得遍体鳞伤的长城,到赫然出现在故宫大水缸上的涂划,都是孩子耳濡目染的活教材。习惯了乱闯红灯,出了国可能也会红绿色盲;习惯了大声喧哗,在国外也难以主动调低音量。从这个角度说,文明习惯的养成不分海外,文明素养的提升,更需要每个人的日常践行。

⑥有人说,最好的到此一游,是把旅途中所有的美好都刻在心上。而提升文明素养,也需在心上刻下这让人蒙羞的到此一游。在拥堵的公路上随意并道时,在地铁的长队里加塞插队时,在逃票成功洋洋得意时,在网络空间掐架骂娘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几个字就该闪动警示之光,提醒你触碰到了文明的红线。谨记到此一游激发的文明耻感,以此自戒自省,以此校言校行,整个社会的文明程度才能迈进一步。

⑦今日中国,吃饭穿衣已经不是问题,甚至海外奢侈品商店促销都会挂上汉语海报。然而,很多人也感觉,两手满当当,心中空荡荡。的确,现代化的过程中,怎能少了人的行为举止、思想意识的现代化?国务院会议倡导健康文明旅游式,政府机构出台文明行为指南,这些都让人看到,在社会管理者那里,文明素养、人的素质,已越来越成为发展的必修课。

⑧同样是神庙,雅典阿波罗神庙的一块板上,刻着这样的铭文:认识你自己。反思埃及神庙刻字事件,以此为契机省察自我文明素养,才能在国际交往中赢得尊敬,更让我们在文明复兴之路上递进一层。

(选自2013.5.27《人民日报》)

3.作者在文中针对到此一游这类不文明现象,提出的核心观点是什么?(3分)

4.第③段中作者说 ‘每个人都是一部中国读本’,这句提醒更有特殊含义。特殊含义应该怎么理解?(4分)

5.第⑤段画线句子运用了什么论证法?论证了什么观点?(3分)

6.阅读第段根据上下文在横线处再补写两个事例,反思我们身边的不文明行为,并以此

为镜,自戒自省。(2分)

花开半时偏妍(8分)

①相对完整而言,半无疑是未完成的一种状态,是令人遗憾的一种缺失,然而,半又尝不是一种高妙的境界?

②你一定懂泰极而否的道理,事物发展到一定程度,就会向它的对立面转化了。水满则溢,月盈则亏。花儿美艳盛放之时,就是残败零落之日。

③花开半时偏妍,人生中,我们要拥有半的智慧。

④生活中处处存在着半中隐美的道理。爬山的过程最美,半山腰的感觉最好。攀爬中掺进了人们对美景的想象,虚实相生之间,美便无限扩伸与延展。一旦爬到了山顶,一切景色尽收眼底时,反而会有一丝失落感隐隐而生。

⑤半的智慧也表现在艺术创作的留白上。众所知,绘画中描摹可观可触的有形之物不是什么难事,要让抽象无形的语言、声响和思维等入画,就不那么容易了。齐白的水墨画《蛙声十里出山泉》就是留白的经典之作。齐白用几只蝌蚪在急流的山泉中游动的画面,为我们展示了蛙声十里出山泉这一蕴含极丰的神奇意境。蛙声在整个画面中难觅踪迹,可以说,齐白只画出了一半,但妙就妙在通过虚出的一半,撩拨起观众二度创作的强烈欲望与冲动,使蛙声这难以描摹的意象,在人们的想象中得以生动而鲜活地再现.有限的画面与无限的想象形成珠联璧合的完美融合。齐白的成功给我们以启迪:运用半的智慧,成就艺术留白,使艺术创作达到至高的境界。

⑥半,还可理解为一种为人处世的修养。人们常说,忍一时风平浪静,退一步海阔天空。不把事情做得太过,留有回旋余地的半,是为自己,也是为别人开启了一扇门。半,是一种宽阔的胸襟!

⑦密蓭诗云:帆半扇免翻颠,马放半缰稳便。半中岁月尽幽闲,半里乾坤宽展。

⑧愿我们知晓半的道理,掌握半的艺术,达到半的修养,无边受用半的恩赐与智慧。

7.作者由花开半时偏妍,提出了怎样的观点?(2分)

8.第⑤段是如阐述半的智慧也表现在艺术创作的留白上的?请简要回答。(4分)

9.下列对文章容和写法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攀爬中掺进了人们对美景的想象,虚实相生之间,美便无限扩伸与延展。句中的虚实相生在这里的意思是眼前景色和想象的美景相互交融。

B.但妙就妙在通过虚出的一半。撩拨起观众二度创作的强烈欲望与冲动。中撩拨一词在这里用拟人的修辞法,形象地表达了激发、引起的意思,突出了留白的妙处。

C.夏洛克冷酷无情,坚持索要一磅肉,落得人财两空。这一事例证明了第⑥段中说的不把事情做得太过这一句话。

D.水满则溢,月盈则亏。花儿美艳盛放之时,就是残败零落之日。所以不必追求事物发展的圆满。

阅读下面文段,完成小题。(18 分)三种诸亮邓拓谈起诸亮,一般人对他大概都有好感。是不是每个人都喜欢他呢?那也不尽然。有的人对于诸亮不但没有好感,反而很有恶感。比如在,有的少数民族同胞就很不喜欢诸亮。在他们那里,流传着一些民间故事,都以诸亮为讥嘲讽刺的对象。这是为什么呢?大概因为诸亮生在公元第三世纪的三国时代,不像我们现在懂得讲究民族政策,当时他不可避免地存在着大民族主义的错误思想,得罪了一些兄弟民族。正是由于这个缘故,所以我们在《三国演义》中看到的所谓七擒孟获的故事,在有的兄弟民族的民间故事中,就变成了七擒诸亮,而孟获则受到同情和赞扬。如果从各个面搜集各种材料,一一加以比较研究,我们将不难发现,人们所设想的诸亮这个历史人物,可能有多种多样的面目。例如,在寿的《三国志》中描写的,算是历史家笔下的诸亮;在罗贯中的《三国演义》中,算是小说家笔下的诸亮。而在现时仍然流行于京剧舞台上的《借东风》等剧目中,诸亮的面目又是一种样子,这只能算是舞台上的诸亮。这些当然还是赞颂诸亮的居多。因为这些史籍、小说和戏剧之类,基本上都是在汉族人民群众中流行的。他们历来把诸亮当做先知先觉、多谋善断的伟大人物,似乎一切人的聪明智慧都无过于诸亮,都要以诸亮为代表。但是,我现在并不打算来谈论这些,而只想另外谈谈三种诸亮,即事前的诸亮、事后的诸亮和带汁的诸亮。

人所共知,传说中的诸亮料事如神,不论遇到什么事情,他差不多都能够预先做出种种安排。所以,一般人提到诸亮,总认为他有先见之明。这就是我们说的事前的诸亮。这种诸亮当然是最可贵的了。为什么诸亮会有先见之明呢?是不是因为他懂得天文地理,熟悉阴阳五行,甚至于真的会呼风唤雨,驱使六丁六甲之类的天兵天将,简直像神仙一样的呢?当然不是。他之所以会有先见之明,主要还是因为他平素注意调查研究各种情况,熟悉各地山川形势、道路里程、民情风俗等等,并且有丰富的知识,对于政治、经济、历史的背景了如指掌。如果缺乏这些条件,任先见之明就都不过是吹牛而已。但是,诸亮的先见之明也不宜过分加以夸大。实际上,他并非在任时候对任事情都有先见之明。误用马谡以致失守街亭,这不是缺乏先见之明吗?不过,话又说回来了,我们评论古人,如果提出这样的要求,也未免太苛求了吧!说一句公平话,在千变万化的新事物面前,我们也不必过分强调事前的诸亮,宁可多一些事后的诸亮,倒也不坏。问题就要看我们对于事后的诸亮,究竟应该如看?常常可以听见,有些人把事后诸亮当做了一种讽刺。如果对于那种光在旁边说风凉话,临事毫无主,事后就哇啦哇啦的人,讽刺是应该的。否则,就是不应该的。因为诸亮的先见之明,无不是从无数次事后研究各种经验教训中得来的。有多事情,在它们没有发生的时候,根本无法预断它们是什么样子;只有当它们已经发生了,至少是已经露出了萌芽之后,才有可能对它们进行分析研究,才有可能做出某些判断,估计它们的发展前途。因此,应该承认,在这种意义上,事后的诸亮还是有用处的。由事后的诸亮到事前的诸亮,这是一个正常的必经的认识过程。只有带汁的诸亮是最要不得的。这个名目见于岳飞的子岳珂的《程史》第十五卷《郭倪自比诸亮》的一条记载中。据称郭棣帅淮东,倪从焉。议论自负,莫敢近之。一日,持扇题其上曰: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盖意以明自。后屡败,倪自度不复振,对客泣数行。时法传师为法,好谑,适在座,谓人曰,此带汁诸亮也。传者莫不拊掌。像郭倪这种带汁的诸亮,

简直令人发笑,也令人作呕。然而,这也证明,冒充诸亮,假装诸亮是吓不住人的,总会有一天要原形毕露,被天下人所耻笑。1962年3 月(选自《邓拓散文选集》百花出版社,有删改)10.下列说法,与原文不相符的一项是( )(3分)A.一般人对诸亮有好感,但不是所有的人都热爱他、崇拜他。B.在民间流传的故事中,比较多的是以诸亮为讥嘲讽刺的对象。C.知识丰富、善于调查研究,这是诸亮能多谋善断的条件。D.事后诸亮如果善于反思是有可能成为事前诸亮的。

11.下列的说法,属于作者观点的一项是( ) (3分)A.诸亮这个人物在历史学家、文学家的笔下是有区别的。B.诸亮享有先见之明的美誉,是人们喜欢他而想象出来的。C.诸亮不能作为智慧的化身,因为他误用马谡使街亭失守。D.在千变万化的新事物面前,事后诸亮常因多嘴而坏事。

12.下面两个句子中诸亮的意思一样吗?请解释。(4 分)①谈起诸亮,一般人对他大概都有好感。②我现在并不打算来谈论这些,而只想另外谈谈三种诸亮。13.文中带汁的诸亮有哪些特点?请用自己的语言概括。(4 分)14.有专家认为:读书时,如果能从作者的身份、立场、角度考虑作品的观点,我们会得到更多。请运用文中的例子,谈谈你对这句话的认识。

(4 分)

阅读下面的议论文,回答小题(4分)

不经风雨,怎见彩虹(考场作文)

①孟鸿寿,自幼患了软骨病,身长腿短,投特别大,脚小而纤细,走起路来很艰难。但他下定决心苦学三年,终于成为独树一帜的名丑。是挫折与艰辛使他功垂名就。

②电灯的发明,是发明大师爱迪生经历了上千次失败才发明成功的。上千次失败充满了他对广明的渴望,也促使他将失败转化为动力,从而将光明带给人类。

③袁隆平,当他还是一名乡村教师的时候,便对权威发起了挑战,他不再迷信权威,他要为广大的农民兄弟干出自己的一番伟业。凭着自己的一腔热情,他成为了杂交水稻之父,成为了救饥救贫的人间天使。

④我不能说挫折就是走向成功的唯一条件,但我要说,如果没有挫折作为动力,没有经历风雨的洗礼,要想取得成功恐怕是不可能的。

⑤江淹才思敏捷,妙笔生花,但终究还是江朗才尽;仲永智慧过人,五岁就能指物作诗立就,但最终却泯然众人矣。

⑥绚丽的彩虹,成功的果实,决不会青睐那些整日碌碌无为的人。

⑦如果没有居里夫人夜以继日的研究就没有镭的发现;如果没有阿炳的苦心拉奏,就没有那如泣如诉,哀婉动人的《二泉映月》;如果没有我国航天科技工作者的潜心研究,就没有神七、神八的升天、祖国的辉煌。我们要以勤劳为色彩,绘出我们人生美丽的彩虹。经历了风雨,也我们才会抛弃高不可攀的幻想,才会忘记那不堪回首的沧桑,才会走出落花有意、流

水无情的迷茫。经历了风雨,我们才能拥有①的超然;经历风雨,我们才能拥有②的自信;经历风雨,我们才能拥有③的傲骨;经历风雨,我们才能拥有④的洒脱。

⑧这些都使我们明白了不经历风雨,怎见彩虹的真理。

⑨不经风雨,怎见彩虹?

15.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本文开篇用多个事例引出中心论点没有经历风雨的洗礼,要想取得成功恐怕是不可能的。

B.第⑥段在文中可以删去,因为本文论述的是挫折、风雨与成功的关系,本段容与此中心无关。

C.文中采用了对比论证,用多个事例组成排比句展开论述,使论证更有气势。

D.本文论述到第⑧段就已经很完整了,但第⑨段不能删去,它用反问句结尾,既呼应了标题,呼应了中心论点,又能增强文章的说服力,发人深思。

16.将下面四句引用的古诗词合理填入文章的画线处,正确顺序是 (2分)

A. 众人皆醉我独醒

B. 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C.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能开心颜

D. 风景这边独好

怎样让幸福来敲门

雅彬

①目前,中国社会科学院发布了《中国城市竞争力报告》。报告指出,在被调查的

294个城市中,市居民的幸福感排名第一。那么,幸福感是什么?幸福从哪里来

呢?

②尼采说过:一切幸福感都有两个共同之处:充溢的情感和高涨的精神。一个处

在幸福之中的人就像是一条在水中的鱼,觉得无拘无束,可以尽情跳跃。可见,幸福

感对个人的生活状态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同样的生活水平,有的人会觉得甜蜜、幸福;而有的人却会感到失落、痛苦。

③作为社会心理体系的一个部分,幸福指数受到多复杂因素的影响,主要包括经

济因素、社会因素和文化因素等。怎样让幸福来敲门呢?把握好以下几点尤为重要:④第一,心理参照系。人们常说比上不足比下有余,这其实反映的就是心理参

照系不同而产生的心理感觉差异。大到整个社会,小到社区、家庭,心理参照系处处存在,影响着人们的幸福指数。就整个社会而言,开放型社会和相对封闭的社会,其心理参照系必然不同。例如,在一个封闭社会中,由于缺乏与其他社会的比照,尽管这个社会的物质发展水平不高,但由于心理守常和习惯定势的作用,其成员便可能知足常乐,表现出不低的幸福感;而处在开放的社会,由于受到发达社会的各种冲击,开始有了外在参照,其成员的幸福感便可能呈现下降之势,因为此时他们原有的自尊受到了挫伤。

⑤第二,本体安全感。本体安全感是指人们对外在世界的信任感。人们对外在世界的信任感,既是个体安全感的基础,也是个体抵御焦虑并产生主观幸福感的基础。本体安全感是获得幸福感的重要因素。

⑥第三,成就动机程度。所谓成就动机,就是人们对自己成功程度抱有的期望值,也就是人们常说的志向。志向能够通过不懈努力实现,我们说那是理想;如果志向成为现实的可能性微乎其微,那么,我们只能称其为幻想。人们如果意识到自己获得的成就高于预期目标,便会产生强烈的幸福感;如果感到自己根本无法达到预期目标,就不会有幸福感。虽说每个人都应该有崇高理想,有远大抱负,但随着时间推移,当你发觉自己的目标似乎很难达成,甚至重影响了你对生活的感受和信心时,那就要反思一下,是否该调整奋斗目标或者是行为模式了。

⑦有研究者发现,在赛场上,冠军的压力最大、焦虑程度最高,因为他们总想保持

第一,希望再创佳绩;亚军满怀遗憾,容易陷入如果发挥再好一点的侥幸和假想

中;而第三名感觉最满意,因为他们获得了不错的成绩,又不用苛求自己非得争第一,

因而他们的幸福感最强。

⑧不少人一味追求考重点中学、上名牌大学、跻身精英阶层可永远想当第一,

也就可能永远面临失败的危险;永远想着超越,就永远感觉自己还不够完美。太过

争强好胜的人,不妨试着体会一下质朴平凡的生活。这不是懒于进取,而是懂得为自

己的付出喝彩,这也是一种幸福,是一种更高的生活智慧。 (本文有删改)

17.下列对文章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第①段引用社科院的报告,是为了引出论述的话题;第②段引用尼采的话,是为了论证幸福感对个人的生活状态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B.俗话说人比人气死人这山望着那山高,说明人们的心理参照标准提高了,心理感觉就会发生变化,幸福感也会随之降低。

C.在赛场上,第三名的幸福感高于亚军和冠军,究其原因,是第三名不苛求获得第一,对成功的期望值低于亚军和冠军。

D.本文告诉我们,在现实生活中不要一味争强好胜,平淡质朴地生活、懂得为自己的付出喝彩,是获得幸福感的最重要途径。

18.下面的材料,可用作本文第④段的事实论据,请说明理由。(3分)

位于喜马拉雅山南麓的不丹国,相对封闭,经济并不发达。2006年被评为全世界幸福指数最高的之一,幸福指数亚洲排名第一,世界排名第十三。

19.结合全文,谈谈为什么同样的生活水平,有的人会觉得甜蜜、幸福;而有的人却会感到失落、痛苦?(4分)

阅读下面选文,回答小题。(14分)

用文学作品激发心灵的正能量

高闰清

(1) 古往今来,文学一直被认为是一种人学,可以揭示人类的生存状况,叩问人生的意义价值,憧憬人类美好的未来。阅读好的文学作品,能够给读者带来心灵的震撼,思想的洗涤和精神的愉悦。在现代快节奏和高压力的生活下,倘若静下心来,欣赏一篇好散文,就会享受到惬意之美;朗诵一首好诗歌,就会领略到意境之深远;阅读一部好小说,可以体会到情节之感人、知识之丰富、思想之深刻。从阅读中可以获得全面的知识,可以开阔视野,冶情操、启迪人生,培养自立、合作、勇敢、乐观、进取等积极的心理品质,发挥出自己心灵的正能量。

(2) 阅读文学作品可以充分愉悦个体精神。迅曾说:由纯文学上言之,皆在使观听之人,为之兴感怡悦。即阅读文学作品本身就是一种享受,可以让读者获得精神上的愉悦与丰硕。文学话语具有蕴藉属性,无论是栩栩如生的文学形象本身,还是属于操作层面的文本,都具有多重解读的可能性。优秀的文学作品,通过细致的描述与动人的讲述,让昔日文学的旧面顿时变得和蔼可亲,唤醒人们已然枯萎的心感受,让读者沉迷其中,流连忘返,获得精神的愉悦和心理的舒展。其实,享受到精神的愉悦并非难事,阅读任一部经典的文学作品,到动情之处,或怦然心动,或潸然泪下;到山重水复之处,遇柳暗花明之感。

(3)文学作品能够更加坚定意志。从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屈原,到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的愈,从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文天祥,到苟利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林则等一个个鲜活的历史人物,通过其文学作品中的呐喊和宣言,形象跃然纸上,无不体现了人性坚强的一面其实,诸多文学作品里的人物,都在用自己的一举一动鼓励着读者去积极适应新环境,增强心灵的力量。

(4)文学作品可以提升心理的平衡感。俗话说:不以规矩,不成圆。做人游刃有余、潇洒自在,当属从心所欲不逾矩者。然而,生活的规像是一条绳索,时刻在束缚着思想的自由,让心灵不能自由呼吸,进而失去应有的心理平衡。法国作家罗曼罗兰说过:和书籍生活在一起,永远不会叹息。文学作品如一座人生的灯塔,可以照亮人生,拨开心灵的迷雾,引导前行。

(5)在文学作品中,不乏追求个性自由、勇敢冒险、艰苦创业的人物形象,他们身上所蕴含的积极进取的精神,正是每个人心深处的知音,让读者能在其中找到自己的影子。正如凯瑟琳所说我爱它(小说),并不是因为它包装得好,而是因为主人翁比我更像我自己。深思熟虑后会发现:将自身在的感觉、自我意识以及外部评价等加以综合,就可以回答我是谁这个最简单而又最复杂的问题,进而找到心理的最佳平衡点。

(6)文学作品可以塑造对生命的崇尚与热爱。每个人都渴望在自己的生命历程中享受自由与快乐,买现自我的越越。一部好的文学作品犹如一汪清泉,能净化人的心灵体现出对生命的尊重与欣赏,让读者从或恶或善的人物形象身上区分美与丑、好与坏、真与假,从或悲或喜,或成或败的命运中感悟人生要义,进而激发出对生命的敬意。

(7)一位大家曾说过,经典文学作品要讲出一些永恒的东西,不局限于这个时代。唐代的华美诗章、宋代的婉转词作、明清的瑰丽小说,至今仍是社会文化的宝贵财富和社会生活的必然需求。文学无国界,只要能给人以深刻启迪的,让人们能够在黑暗中找到光明的作品,都应该学会欣赏。希望文学作品不断地给读者带来一股心灵的正能量,让他们的心灵始终沐浴着缕缕。

(选自2013年4月《中国青年报》,有删改。)

20.选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2分)

21.选文第(1)段引用高尔基的话,有什么作用?(3分)

22.本文是从哪几个面证明中心论点的?(4分)

23.第(3)段主要运用了什么论证法?有什么作用?(3分)

24.结合你阅读过的文学作品,谈谈你从中获得的正能量。(2分)

说笑

杰斯贝林

①那个夏天,我跟一只名叫金的大猩猩呆在一起,每当我抓住它的脚趾轻轻一捏,它就会抖着肩膀,爆发出一阵刺耳的大笑。十五年来,那笑声常回响在我的耳畔。除了人类,其他动物有幽默感吗?从某种意义上看,答案是肯定的;从另一个层面上看却是否定的。过去十年里,比较领域里的一些重大发现显示,大鼠也会笑,贾克克塞普的研究提供了大量证据。他研究的课题是啮齿类动物在玩闹行为中是否产生愉悦的社交体验,其原始形式的笑是否为一种重要的、增进社交的情感交流成分。首先发现的是大鼠真正的笑声和人类差别很大:从一个吸气声开始,每隔相同时间爆发出一系列5千赫兹的超声波吱吱声;而人发笑是呼出气体,从一个h音开始,紧接一个元音a,且喉咙能产生强烈共振。

②克塞普和助手系统地开展了多项实验,结果发现,在功能性和表达式上,大鼠都和人类儿童的笑声有显著共性。大鼠似乎很怕痒,越怕痒的大鼠,通常也是群体里最爱玩的;挠痒能增进与大鼠的联系:被挠过的大鼠会主动寻找曾给它挠痒的手。如果面临恶劣的环境条件,大鼠的笑会明显减少。如果有两只性格不同的成年鼠,那么幼鼠呆在喜欢吱吱发笑的成年鼠身边的时间会更长。这些显然不能只归结于愉悦的生理体验了。但克塞普对实验结果的解读,遭到了其他科学家的质疑,但他坚信:我们有证据和理由提出这一谨慎假设:幼鼠打闹时发出的吱吱声和人类婴儿的笑声,在进化上有某种联系。

③不但某些动物会笑,而且笑也是它们的天性。不过,克塞普也承认,它的发现并不表示大鼠也有幽默感。大鼠发出的吱吱笑声就如同婴儿被母亲抚摸身体时的咿呀声或被挑逗时的咯咯笑声,不能与人的幽默感同日而语;尤其成人的幽默感,作为高级的社交体验和增进社交的情感手段,似乎是人类独有的特质,需要一定的认知能力。其他动物是否具备这种能力还有待研究,但他认为证实这个问题并不难:如果说猫是鼠一生的痛,那么当猫发生意外时,比如当猫掉入陷阱,或被揪着尾巴扔出去时,大鼠会不会心花怒放,会不会‘吱吱’地笑出来呢?有人真做了这样的实验,大鼠目睹后却无动于衷。

④哺乳动物发笑之所以会有差异,主要是因为不同物种的脑区结构及其运行机理的不同。神经心理学家马丁梅尔曾的实验表明,大脑成像的结果显示,让人类受试者观看滑稽动画片或听讲笑话时,不仅在进化上古老的脑区如杏仁核和伏隔核会更加活跃,进化上较晚出现的

高级区域也会活跃起来,其中包括前额叶皮层的广泛区域。而当给大鼠受试者挠痒时,其并不发达的大脑皮质却处于静止或微动状态。所以尽管非人类灵长类动物也会笑,但人类的笑似乎还需要其他物种不具备的、更加特殊的认知神经网络的参与。

⑤各种各样的社交刺激,甚至负面情绪都能使人发笑,并激起其丰富的情绪。心理学家斯查梅塔特的研究证明,仅凭笑的声音特征,听者就能察觉出发笑者的心理意图,有时还会作出相应反应。他录制了传达不同情绪的笑,如愉悦、嘲讽、幸灾乐祸以及被挠痒等笑的录音,又组织多名受试者辨笑。尽管这些笑的差别十分细微,但受试者均能准确区分各种笑声。受试者对于幸灾乐祸之笑的判断尤其有趣:发笑者占主导地位,但不像嘲讽者那样居高临下;对被笑者既不友善也不敌对

⑥可以肯定,有多灵长类哺乳动物已经在表达不同情绪的笑和笑以外的其他情绪,只是人类还没有发现和听懂而已。随着动物的不断进化和跨物种社交的不断扩大和深入,将来也会出现猫追捕大鼠撞树身亡而大鼠狂笑不已的情景。因此,目前我们对动物各种情绪表现的研究就像井底之蛙之于天,盲人摸象后之于大象的认识,甚或就如猴子捞月。但我相信,在动物吱吱发笑的背后,应该隐藏着奇妙的神经运行机制和动物间进化的相关联系。多科学家对此课题的研究乐此不疲。当我们更多地听懂了人以外的更多生物的笑声,就会结交更多的异类朋友,人类就会创造新的地球文明。

25.根据文意,概括说明某些哺乳动物和人类的发笑在生理面的主要差别。(4分)

26.关于动物是否具有幽默感,作者认为从某种意义上看,答案是肯定的;从另一个层面上看却是否定的,对此你怎样理解?(4分)

27.举例说明本文运用的一种说明法及其作用。(3分)

28.多科学家对此课题的研究乐此不疲,你认为这样做的价值在?(3分)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小题。(12分)

不求甚解邓拓

①一般人常常以为,对任问题不求甚解都是不好的。其实也不尽然。我们虽然不必提倡不求甚解的态度,但是,盲目地反对不求甚解的态度同样没有充分的理由。

②不求甚解这句话最早是渊明说的。他在《五柳先生传》中写道: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人们往往只抓住他说的前一句话,而丢了他说的后一句话,因此,就对渊明的读书态度很不满意,这是苦来呢?他说的前后两句话紧紧相连,交互阐明,意思非常清楚。这是古人读书的正确态度,我们应该虚心学习。

③而读书的要诀,全在于会意。如果根本不读书或者不喜欢读书,那么,无论说什么求甚解或不求甚解就都毫无意义了。因为不读书就不了解什么知识,不喜欢读也就不能用心去了解书中的道理。一定要好读书,真正把书读进去了,越读越有兴趣,自然就会慢慢了解书中的道理,这才有起码的发言权。对于这一点,渊明尤其有独到的见解,所以他每每遇到真

正会意的时候,就高兴得连饭都忘记吃了。

④这样说来,渊明主读书要会意,而真正的会意又很不容易,所以只好说不求甚解了。不求甚解目的在于劝戒学者不要骄傲自负,以为什么书一读就懂,实际上不一定真正体会到了书中的真意,还是老老实实承认自己只是不求甚解为好。此外,还告诉我们读书不要固执一点,咬文嚼字,而要前后贯通,了解大意。这两层意思都很重要,值得我们好好体会。

⑤在读书不求甚解面,古人的确有多成功的经验。诸亮就是这样读书的。据粲的《英雄记钞》说,诸亮与庶、、孟公威等人一道游学读书,三人务于精熟,而亮独观其大略。看来诸亮比庶等人确实要高明得多,因为观其大略的人,往往知识更广泛,了解问题更全面。

⑥当然,这也不是说,读书可以马马虎虎,很不认真。观其大略同样需要认真读书,只是不死抠一字一句,不因小失大,不为某一局部而放弃了整体。而对那些经典的书必须常常反复阅读,每读一次都会觉得开卷有益。 (选自《燕山夜话》,有删改)

29.请简要分析第③段的论述思路。(3分)

30.阅读第④段,概括不求甚解的两层含义。(4分)

31.第⑤段中运用了什么论证法?有作用?(3分)

32.你是否赞同作者不求甚解的读书观?为什么?(2分)

阅读下面文段,完成小题。(8分)

人生需要一种化解

①金庸小说《天龙八部》中,武功最强的是一位无名老僧,他轻描淡写的几招就把数位绝顶高手全部打败。无名老僧曾这样阐释过:练功者每练成一项少林绝技的同时,自己的身体都会遭受莫大伤害,并将有生命危险,所以,每练一种武功,都需要学习相应的佛法来化解其中的戾气。最终,是越慈悲的人,武功越是高强。

②想来,这位老僧道出了一个涵盖人生的大道理:人生中的任事情都需要一种化解。

③我们的情绪需要化解。郁闷时,需要发泄来化解;伤心时,需要眼泪来化解;失意时,可一醉休化解胸中块垒;仇恨时,则需胸襟与笑容来化解。化解后,心灵才会平衡,心绪平和,然后,人生会重新进入地带。

④我们的身体也需要化解。每天静坐室,或写着文字或面对着电脑屏幕,慢慢地,思维迟钝,视力下降。时间久了,身体的健康就会出现问题。这时,就需要以动治静。走出房间,来到自然中,用绿色养眼,用空气润肺,让鸟语叫醒耳朵,借花香恢复嗅觉。经此化解,再回到学习或工作中去,我们必会精神百倍,心情舒畅,思维灵活,工作更加高效。

⑤几天前看到一则消息,是说比尔盖茨将从微软帝国转向慈善世界。这也是一种化解,

社会财富的总量是不变的,一些人攫取了过多的财富,另一些人的财富必然会减少,进而造成贫富不均的社会现象,随之而来的是仇富等社会问题。这时,像比尔盖茨这样的富翁就会选择慈善来化解危机,以和谐社会关系,让别人认可自己。

⑥人生离不开化解,就像生命离不开和空气。不懂化解的人,人生观必然畸形,人生道路必将褊狭,这样的人生必然存在危机;不懂化解的人,会拘泥不化,执迷不悟,钻入牛角尖、走进死同,以致自己四处碰壁,寸步难行,永远无法窥得人生的另一番境界,无法体会人生精彩有趣。

⑦化解,是一种人生智慧,懂得化解之道,就会于山重水复之际,走出迷津,豁然开朗,突见柳暗花明。化解,更是对某一件事件或某一生命时段的校正与反思。懂得化解之道,人生就有所悟,有所得,精神修养就达到一个新的境界。这时,我们离成功也更近一步了。 (选文略有改动)

33.文章的开头部分引用《天龙八部》中无名老僧的事例,其主要作用是:

(1)引出的论点;(2) 。(2分)

34.文章③、④、⑤三段,从情绪需要化解、、三个面展开论述。(2分)

35.文章⑥、⑦两段采用的论证法,强调化解能让我们

,更能让我们的看法。(2分)

36.初三毕业班学习任务重,压力大,如化解学习压力?谈谈你的体验或想法。

议论文阅读专项练习及答案由查字典语文网小编整理,仅供参考:

1. C

【解析】

试题分析:C句中满招损,谦受益是讲做人要谦虚的,不是讲学习要刻苦的。

考点:句意理解

点评:本题不难,学生稍加阅读即可作答。阅读题有些问题是很简单的,解答时不要自设难度,无端的绕弯子,已经明确的问题直接回答。

2.C

【解析】

试题分析:A《团结、友谊、交融、发展》中的书名号应改为引号。B云云应去掉其一。

D满招损,谦受益。中的句号应去掉。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标点符号的运用能力。

点评:常用的点号有顿号、逗号、分号、句号、问号、冒号、叹号;常用的标号有引号、省略号、破折号、书名号、括号等。对于标点符号的考查有选择题加标点题修改题.所以平时的学习中,我们要用心体会标点符号的用法,书写过程中也要做到尽可能正确的使用标点符号.另外对于一些标点符号的特殊用法要加以积累.

3.到此一游的风波,理应成为反思文明素养的契机。(3分,如答激发‘到此一游’的文明耻感或以此为契机省察自我文明素养也可。)

4.在国外,每个人的文明程度都影响着公众对中国的印象;当出国旅游的人数越来越多时,个人的文明程度在国际上产生的正面或负面影响会更大。(4分)

5.举例论证(事实论证),论述了不文明现象远涉重洋的原因。(共3分,论证法分,观点

2分。)

6.答案示例:在公共场合大专长喧哗时;在旅游景点知扔垃圾时。(2分,每点1分,其他合乎题意者也可)

【解析】

3.本题考查学生的概括分析能力,通过读文章,能够明白作者的观点是批评到此一游现象,把握住如批评?如指导改正?写出及时核心观点。

4.本题考查学生的理解赏析能力,联系上下文含义得出每个人的文明程度都影响着公众对中国的印象所以,每个人都代表着中国人的形象。

5.此题考查学生对论证法的掌握,常见的论证法有事实论证,道理论证,对比论证等,第⑤段画线句子运用了事实论证,到此一游远涉重洋,也是国不文明言行的不自觉输出。

6.此题属于开放性试题,答案不唯一,根据语境,合乎情理即可。

7.我们要拥有半的智慧。

8.首先阐述抽象无形之物难以入画(1分):接着举出齐白留白的经典之作的例子(1分),阐明留白产生的艺术效果(1分);最后得出结论:运用半’’的智慧,可使艺术创作达到至高境界。

9.D

【解析】

试题分析:

7.本题其实是概括作者的中心论点,中心论点的提出,可以在文章的标题、开头,也可以在文章的结尾。如本题,就是在文章的开头,运用花开半时偏妍这个话题,提出本文的中心论点示例:我们要拥有半的智慧。

8.本题是论述这个话题的论证过程。可以按照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来分析这一论证过程。示例:首先阐述抽象无形之物难以入画;接着举出齐白留白的经典之作的例子,阐明留白产生的艺术效果;最后得出结论:运用半’’的智慧,可使艺术创作达到至高境界。

9.D项中水满则溢,月盈则亏。花儿美艳盛放之时,就是残败零落之日这句话是来论证我们要拥有半的智慧这一观点。结合D项的分析,所以是错误的。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阅读议论文的能力。

点评:对于基本的议论文常识知识要熟记于心,在做题中,结合对文章的理解,运用所学知识,拟出切题的答案。注意,论证法一般证明前面的观点,有时可能是分论点。论证过程,一般是按照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做题时,先把容划分成几部分,然后概括出各部分的意思。

10.B

11.A

12.两个诸亮不一样:

①指存在于人们设想中,并被人们当作先知先觉、多谋善断的历史人物。

②指学习、效仿诸亮的后人。

13.(1)过于高傲自负,使旁人难以亲近。

(2)自以为是,遇到失败就消极落泪。

14.我认为作者的身份、立场对于创设作品人物具有极大影响。寿是西晋史学家,因此更注重于对史实的真实记录,在他的《三国志》中,诸亮精于政务但谋略一般;而罗贯中的《三国演义》是文学作品,为了突出人物形象,表现故事的曲折离奇,他笔下的诸亮神机妙算,文韬武略;甚至在京剧借东风中,为了舞台效果,诸亮的形象更为夸,简直无所不能。因此,在分析文学作品时,如果从作者的身份、立场等背景进行分析,结论能够更全面客观。

【解析】试题分析:

10.题干比较多的是与原文意思不符,以偏概全。文章第二段,比如在在他们那里,流传

着一些民间故事都以诸亮为讥嘲讽刺的对象,文章第四段,这些当然还是赞颂诸亮的居多.所以B项不正确。新课标第一网

11.两个诸亮不一样:B、第七段第二行,他之所以会有先见之明,主要的还是因为他。

C、偷换概念,误用马谡使长亭失守是为了证明诸亮的先见之明不宜于过分加以夸大。

D、与原文不符,在千变万化的新事物面前宁可多一些时候的诸亮倒也不坏应该承认,在这种意义上,事后的诸亮还是有用处的。

12.把握文章中心论点,从表面含义和深层含义两个角度思考诸亮在两个句中的意思。注意这是一篇议论文,作者的观点一般是由点到面的,因此阅读时注意将深入挖掘。

13.此题应从以下三面入手, 1,注意分值,判断答案大致有几点容。2,根据文章容,按照谁做什么、什么东西怎么样进行概括,注意信息不要遗漏。3,注意扣题。题目问带汁的诸亮有哪些特点,因此回答时应该概括人物性格特点。

14.围绕从作者的身份、立场、角度考虑作品,结论会有所不同这个观点,结合文本的观点,简要展开讲述,最后总结。基本格式:总(观点)+分析(结合文本)+总(重述观点)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课文容的理解、辨析能力。本题考查学生对语句的理解能力。考查学生的理解及提取信息的能力。本题考查学生对语句的理解能力。

点评:做这类题目时,一定要在通读全文、了解文章大意的基础上,再精读各项涉及到的段落,并运用所学文言文知识和自己的理解去认真辨析、衡量。论点的位置一般在文章的题目、开头段、结尾段、中间,如果原文中没有明显的语句,则要根据文章容加以概括。本文就属于最后一种,应根据对文章的理解,抓住文中的关键语句,用自己的话概括。理解词句一定要坚持词不离句,句不离篇的原则,放到语境中,结合全文容及语段的意思、位置、在文中的作用加以分析。尤其要注意,把句中的关键点解释透彻。审题后首先要确定答题围,然后精读并提取出关键语句(议论文要注意看清文章的结构,寻找文章的分论点),并根据理解概括出切题的答案。注意提取和概括一定要全面,不可遗漏。

15.B

16.A D C B

【解析】

15.试题分析:第⑥段在文中可以删去的说法不正确,语段在文中起到提出分论点,引出下文论述的作用,所以不能去掉。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课文容的理解、辨析能力。

点评:做这类题目时,一定要在通读全文、了解文章大意的基础上,再精读各项涉及到

的段落,并运用所学议论文知识和自己的理解去认真辨析、衡量。

16.试题分析:根据空后面的超然、自信、傲骨、洒脱等词语,所引用的诗句与之语意搭配,第一个空应填写众人皆醉我独醒,第二个空应填写风景这边独好,第三个空应填写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能开心颜,第四个空应写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其中的二和三两个空相对容易,可以先选出来,然后再考虑另外两个。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的语感及对语言的把握能力。

点评:整体把握语段容,注意空前面的句子的容与句式、空前后词语的搭配等特点,并要注意给出的选项中几个句子的特点,经过比较筛选,把正确答案选择出来。

17.D

18.第④段围绕幸福指数受到心理参照系的影响展开论述。(1分)不丹相对封闭,缺乏与其他社会的比照,心理参照系比较稳定(由于心里守常和习惯定势的作用),人们知足常乐,所以幸福指数高。这正好证明了本段

的观点。(2分)

19.因为:前者参照的对象和标准适中,知足常乐,能确立符合自身实际的奋斗目标,对外在世界有安全感,所以会觉得甜蜜、幸福;(2分)后者参照的对象和标准较高,奋斗目标过高,对外在世界缺乏信任,争强

好胜,所以会感到失落、痛苦。(2分)

【解析】

17.试题分析:原文语句是懂得为自己的付出喝彩,这也是一种幸福,是一种更高的生活智慧,而获得幸福感的重要途径是在文章的主体部分介绍的。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课文容的理解、辨析能力。

点评:做这类题目时,一定要在通读全文、了解文章容与作者观点的基础上,再精读各项涉及到的段落,并运用所学议论文知识,根据自己对文章的的理解,去认真辨析、衡量,选择出符合题干要求的答案。

18.试题分析:第四段论述了本体安全感是获得幸福感的重要因素,而题目中的不丹国的例子恰恰证明了这一点,因此,这个例子可以作为第四段的论据。

考点:考查学生对论据与论点关系的掌握能力。

点评:论据与论点是证明与被证明的关系。因此论据与论点必须有契合点,否则就无法证明论点,论证也就没有了说服力。

19.试题分析:审题后找答题围,即主体部分三至七段,找到其中的关键语句,可看到三个分论点,根据这些语句,便可回答本题。即同样的生活水平,觉得甜蜜、幸福的人参照的对象和标准适中,知足常乐,能确立符合自身实际的奋斗目标,对外在世界有安全感。反之则会感到失落、痛苦。

考点:考查学生的提取信息及理解的能力。

点评:审题后首先要确定答题围,然后精读并提取出关键语句(议论文要注意看清文章的结构,寻找文章的分论点),并根据理解概括出切题的答案。注意提取和概括尽量要全面,不可遗漏。

20.用文学作品激发心灵的正能量。〈或:从阅读中可以获得全面的知识,可以开阔视野、冶情操、启迪人生,培养自立、合作、勇敢、乐观、进取等积极的心理品质,发挥出自己心灵的正能量。〉

21.①引出论点:②作为道理论据证明中心论点:③增强说服力

22.①阅读文学作品,可以充分愉悦个体精神:②文学作品能够更加坚定意志:③文学作品可圄以提升心理的平衡感:④文学作品可以塑造对生命的崇高与热爱。

23.举例论证(1分〉。引用了屈原、愈、文天祥、林则等人的具体典型事例〈1分〉,充分有力地证明了文学作品能够更加坚定意志的观点(1分〉。【意近即可】

24.要求:指出文学作品名称:说出这部作品对自己的启迪,容必须积极向上。

参考示例:我阅读了冰心的《繁星》《春水》,感受到了母爱的温馨、童心的可贵、自然的美'好,懂得了爱的哲学。

参考示例二:我读过奥斯特洛夫斯基的《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了解到主人公保尔在革命斗争中锻炼成长为一个坚定的共产主义战士,从他身上我学到了不畏困难、勇敢坚强的优秀品质。

参考示例三:我读了老舍的《骆驼祥子》,了解到一个老北京人力车夫-一祥子从人变成鬼的悲惨经历,认识到旧中国的黑暗,从而更加珍惜今大幸福美好的生活。

【解析】试题分析:

20.读文章可知,题目就是明确的表明作者观点的句子,即题目就是中心论点。第一段照应题目,在段末也提出了中心论点从阅读中可以获得全面的知识, 可以开阔视野、冶情操、启迪人生,培养自立、合作、勇敢、乐观、进取等积极的心理品质,发挥出自己心灵的正能量,任选其一作答即可。

21.第一段引用高尔基的话之后,照应题目,提出了本文的中心论点,因此,引用具有引

出论点的作用,同时又做为道理论据证明了论点,更能增强文章的说服力。

22.审题后确定围,文章的第三至六段,每段有一个分论点,围绕中心论点展开论述。三、

四、六段可直接提取,均为首句。第五段可根据段意概括,其分论点在段末。文章就是从这几个面展开论述的。

23.此题易于混淆,表面看引用了很多人物的名言,但实际上是以人物的言行为例,证明文学作品能够更加坚定意志的观点,因此应是举例论证的论证法。

24.我们读过的名著都可以作为备选作品,对哪一篇印象深刻,能找到与题目的契合点,我们就选哪一篇,如励志类的《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科幻类的《格列佛游记》等。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对论点的提取能力。本题考查议论文首段的作用。考查学生的理解及提取信息的能力。本题考查学生对论证法的判断能力。本题考查学生的理解和表达能力。

点评:论点的位置一般在文章的题目、开头段、结尾段、中间,如果原文中没有明显的语句,则要根据文章容加以概括。议论文首段的常规作用有固定的模式,一定要知道,即引出论点或论题,作为论据证明论点,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使下文的议论具有了针对性。不同的开头段具体的作用不同,但基本上概莫能外。审题后首先要确定答题围,然后精读并提取出关键语句(议论文要注意看清文章的结构,寻找文章的分论点),并根据理解概括出切题的答案。注意提取和概括一定要全面,不可遗漏。论证法一般有四种,即举例论证、道理论证、比喻论证、对比论证。其作用要根据具体的文章来作答,一般运用论证法的语句,证明其前面的观点,要到前面的文章中去读,去寻找。平时要养成多读、多看、多想、多思的好习惯,对于从生活中看到的现象,从读书中发现的问题等等,自己不仅要多思考,多问几个为什么,怎么做,还要多与同学交流、讨论,这样,自己的理解和表达能力才会迅速提高。

【答案】

25.①发声式和声音特点不同:一是吸气,一是呼气;一是爆发式,一是共振式。②脑区结构及其运行机理不同:人发笑时大脑的古老区域和较晚出现的高级区域都很活跃,而动物的大脑皮质并不活跃。

26.说肯定,是指发笑包含愉悦的生理体验和低级的社交体验。说否定,是指并非高级社交体验,没有一定水平认知能力的参与。

27.答案示例:①如大鼠发出的吱吱笑声就如同婴儿被母亲抚摸身体时的咿呀声或被挑逗时的咯咯笑声,运用作比较,浅显易懂地写出了二者发笑的相同之处。②如目前我们对动物各种情绪表现的研究就像井底之蛙之于天,盲人摸象后之于大象的认识,甚或就如猴子捞月,运用打比,形象说明人类对动物情绪的研究是肤浅、幼稚、片面和荒谬的。③如介绍斯查梅塔特的实验,通过举例子,说明人类与大鼠发笑的生理机制的不同,令人信服。

28.①人类对动物情绪表达的研究还非常肤浅、幼稚、片面甚至荒谬;②动物发笑可能隐藏着神经运行机制和动物间进化的相关联系,③可以认识事物真相,创造新的地球文明。

【解析】

25.从首先发现的是大鼠真正的笑声和人类差别很大:且喉咙能产生强烈共振。可概括出发声式和声音特点不同:一是吸气,一是呼气;一是爆发式,一是共振式。从哺乳动物发笑之所以会有差异,主要是因为不同物种的脑区结构及其运行机理的不同。更加特殊的认知神经网络的参与。可概括出脑区结构及其运行机理不同:人发笑时大脑的古老区域和较晚出现的高级区域都很活跃,而动物的大脑皮质并不活跃。

26.回答这个问题要从文章中找到依据。说肯定的依据是过去十年里,比较领域里的一些重大发现显示增进社交的情感交流成分。说否定的依据是大鼠发出的吱吱笑声就如同婴儿被似乎是人类独有的特质,需要一定的认知能力。

27.常见的说明法有举例子、列数字(列数据)、作比较、打比、分类别、下定义、作诠释、引资料(引用)、摹状貌、列图表(画图表)等10种。从原文中选择一例,如:首先发现的是大鼠真正的笑声和人类差别很大:从一个吸气声开始,每隔相同时间爆发出一系列5千赫兹的超声波吱吱声;而人发笑是呼出气体,从一个h音开始,紧接一个元音a,且喉咙能产生强烈共振。这句话运用作比较的说明法,说明了大鼠真正的笑声和人类差别很大。

28.联系:因此,目前我们对动物各种情绪表现的研究就像井底之蛙之于天,盲人摸象后之于大象的认识,甚或就如猴子捞月。说明我们对动物各种情绪表现的研究还很肤浅、幼稚、片面。联系但我相信,在动物吱吱发笑的背后,应该隐藏着奇妙的神经运行机制和动物间进化的相关联系。归纳出第二个要点。联系当我们更多地听懂了人以外的更多生物的笑声,就会结交更多的异类朋友,人类就会创造新的地球文明。可归纳出第三个要点。

考点:对文章容的理解.说明法及作用.对文章容的理解探究。筛选并整合文中的重要信息

29.首先提出本段的观点:读书的要诀,全在于会意;然后通过正反对比来论述好读书的益处(正反对比容也可以分开论述);最后用渊明的事例进一步论述读书的要诀在于会意这一观点。

30.(1)读书的态度,要虚心不要骄傲自负(虚心的读书态度);(2)读书的法,不要固执一点,而要前后贯通,了解大意(了解大意的读书法)

31.举例论证、对比论证(答出一点即可)。用诸亮观其大略(不求甚解)比庶等人务于精熟取得更大成就的例子,有力地证明盲目地反对不求甚解的态度是没有充分理由的这一观点(或有力地证明读书不求甚解照样能取得成功)

32.(1)赞同。一下子想要读懂所有的书,特别是读懂重要的经典著作,这是不可能的;读书应该前后贯通、了解大意(不求甚解),并认真反复阅读,才能真正读懂。

(2)不赞同。读书不仅要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求甚解实际上就是精读,强调的是读懂读透,这也是读书的一种法。

初中议论文阅读理解及练习有答案

议论文阅读理解 【基础再现】 议论文就是议论说理的文章,是以议论为主要表达方式的一种文体,它主要通过摆事实,讲道理,运 用事实材料、逻辑推理来阐发作者的观点,表明赞成什么,反对什么。 议论文有三要素,即论点、论据和论证。论点的基本要求是:观点正确,认真概括,有实际意义,恰 当地综合运用各种表达方式;论据基本要是:真实可靠,充分典型;论证的基本要求是:推理必须符 合逻辑。 1、论点:是作者对所论述问题的见解和主张,也是文章阐述的中心问题,它是议论文的灵魂。 常见题目是:A、本文的论点是什么?B、文章是怎样提出论点的? C、本文分论点之间的关系怎样? D、分论点和中心论点的关系怎样? E、对论点的评述。(这是开放性试题) 2、在什么地方寻找文章的论点? 文章的论点可以安排在开头,也可以安排在文章的中间或结尾。有些文章的题目就揭示了论点从常见位置寻找文章的论点, 3、论点的呈现方式: 明确表述式:在文中可以找到现成的表示作者观点、态度的句子。有四种常见提出方式:有的文章标 题就是中心论点;有的文章开头第一句话就提出中心论点(有时是作者自己的话、有时引用名言表明); 有的文章是叙述现象后稍加分析提出论点;有的是在摆出对方错误观点分析否定后提出的中心论点。 4、如何归纳提取文章的论点:找出论题,判断作者对此问题的倾向。观察论据,根据论据与论点之 间所具有的支持与被支持的逻辑关系,从中推断它所支持的观点。 5、论据:论据是作者用来证明论点的材料,是论点赖以成立的基础,是文章的主体。分为道理论据 和事实论据(也称事理论据)两种。 常见题目:A、本文为了证明论点用了哪些论据? B、这个论据(材料)在文中有什么作用(阐明什么道理、目的)?分析论据能不能为证明论点服务。 C、围绕论点补充论据。(这是开放性试题) 、 5、论证:论证是运用论据来证明论点的过程和方法。是论点和论据之间的逻辑关系纽带。论点是解决“需要证明什么”,论据是解决“用什么来证明”,论证是解决“怎样证明”。

初中语文议论文阅读专题训练专项训练及答案及解析

初中语文议论文阅读专题训练专项训练及答案及解析 一、中考语文议论文阅读专题训练 1.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①在中国人的精神谱系里,国家与家庭、社会与个人,都是密不可分的整体。 ②家是温馨的港湾。在步履匆匆的返乡途中,在“爸妈装的行李箱”中,在难改的口味与乡音中,人们感受家的温暖,体悟家的意义,真诚感叹“有家真好”。但不要忘记,无论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人生追求,还是“老吾老以及人之七”的爱意延伸,这种由私而公的家国情怀,一直是中华传统文化所倡导的价值理念。每个人孝亲敬长、安居乐业,每个家庭都为中华民族大家庭作出贡献,才能聚沙成塔,汇聚成同心筑梦的强大力量。 ③爱家不能小家子气,更不应局限于小情怀之中。公益短片《家国与边关》曾在全国上万家影院播出,感动了无数观众。在海拔5380米的神仙湾、最低气温达零下57度的伊木河,边防战士与恶劣环境、枯燥孤寂搏斗,无怨无悔,只因脚下站立的地方是祖国。现实中,执勤交警、电力工人,白衣天使,他们都是普通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而这,何尝不是对家国情怀的有力诠释。 ④“没有国家繁荣发展,就没有家庭幸福美满。同样没有千千万万家庭幸福美满,就没有国家繁荣发展。”读懂家与国的辩证法,涵养深沉的家国情怀,我们就能把爱家和爱国统一起来,汇聚亿万人民的智慧与热忱,用奋斗托举美好未来。 (选自《人民日报》,有删改,作者:石羚)(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2)概括第②段的论证思路。 首先________,然后________,最后________。 (3)请在第③段划线处写一段话,使之与上下文意思连贯。 【答案】(1)国家与家庭、社会与个人,都是密不可分的整体。 (2)直接提出家是温馨的港湾的观点;列举让人感受到家的温暖和意义的种种情形论证“家是温馨的港湾”的观点;引用名言说明家国情怀是中华传统文化倡导的价值理念 (3)坚守平凡岗位,守护万家灯火。 【解析】【分析】(1)结合文章第①段“国家与家庭、社会与个人,都是密不可分的整体”,并结合全文内容分析可知本文的中心论点是国家与家庭、社会与个人,都是密不可分的整体。 (2)解答此类题,按照议论文的一般结构,分析先论证什么,接着论证什么,然后论证什么,最后如何总结全文,最后套用运用答题模式概述。第②段开篇提出家是温馨的港湾,这是直接提出了本段的分论点,结合第2句“在步履匆匆的返乡途中,在“爸妈装的行李箱”中,在难改的口味与乡音中,人们感受家的温暖,体悟家的意义,真诚感叹′有家真好′″来论证了“家是温馨的港湾”的观点,紧接着,引用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和″老吾老以及人之老”这两个名言,说明家国情怀,一直是中华传统文化所倡导的价值理念。将这些内容运用答题模式进行概述即可。 (3)要结合前文“他们都是普通人”,他们的工作岗位也是普通的工作岗位,由此可以概括上一句为“坚守平凡岗位”,结合下文“何尝不是对家国情怀的有力诠释”,要连接下文,必须要能体现家国之间的整体关系,再结合本段的开头,可以概括下一句为“守护万家灯

专题三、议论文阅读理解(附答案)详解

专题三、议论文阅读理解 时间:1课时 ⒈议论文的三要素:论点、论据、论证 ⑴论点:是议论文作者对所论问题的见解和主张。 ①分清论题和论点:如《谈骨气》中“骨气”是论题,“我们中国人是有骨气的”是论点。 ②论点的表达方式:应该是一个完整陈述的表达明确判断的完整的句子。 ③中心论点的位置: ④分清中心论点和分论点: ⑵论据:是用来证明论点的材料,包括事实论据和道理论据 ①事实论据:具有代表性的事例、史实以及统计数据。 ②道理论据:经过实践检验的精辟理论、名言警句、民间谚语以及公认的公式、定理等。 ⑶论证:用论据来证明论点的过程和方法。 论证方法:通常是摆事实、讲道理。根据具体内容分为:举例论证、引用论证、比喻论证、对比论证等。 ⒉议论文的论证方式:立论、驳论 ⑴立论:正面提出并阐述自己的见解和主张。 ⑵驳论:批驳片面的错误的甚至反动的见解和主张。分为三种方式: ①驳论点②驳论据③波论证 ⒊议论文的结构: ⑴纵式:①层层深入②起承转合 ⑵横式:①总分总②总分③分总 ⒋议论文的语言:严密、准确、鲜明、生动、概括性强。 ⒌论证方式和论证方法不同: ①论证方式指的是立论和驳论。 ②论证方法通常是摆事实、讲道理。根据具体内容采用:举例论证、引用论证、比喻论证、对比论证等。 议论文阅读练习 (一)让雷锋精神在我们的时代发扬光大 瞿方业 学雷锋,树新风。这是多年来人们耳熟能详的一句话。每年的三月,社会都会举办各种纪念活动,宣传雷锋精神。但是,年轻一代对于雷锋精神所蕴含的价值还是缺乏深刻的认识和体会。许多人的理解停留于“学雷锋做好事”这一层次。的确,雷锋生前做好事无数,无私奉献做好事也是其精神的内核之一,但这并非雷锋精神的全部。只有搞清楚雷锋精神的内涵,才能更好地追随这位先行者的脚步,与他的崇高精神无限地接近。 雷锋的精神内涵非常丰富,包括无私奉献精神、“钉子精神”、“螺丝钉精神”、勤俭节约、艰苦奋斗等等。无私奉献,就是愿意尽可能地服务他人,方便他人。常说的“学雷锋做好事”,正是其无私奉献精神的生动诠释“钉子精神”,就是要像钉子一样刻苦学习和钻研业务,尽量挤出时间学习,补己之不足“螺丝钉”精神就是愿意在平凡岗位上踏实工作,刻苦钻研,像一颗螺丝钉一样,干一行爱一行。 完善的市场经济,一方面要求人们通过市场为自身的聪明才智寻找出路,获取财富,实

高三议论文阅读试题及参考答案

高三议论文阅读试题及参考答案高三议论文阅读题及答案 ①我们认为关于认识的发展心理学是必不可少的,我们这个信念从下述事实得到了进一步的支持:所有科学,包括高度发展了的科学,都是以处于不断发展之中为其特征的。例如在物理学中,最稳妥的理论也经常遭到被其它理论取而代之的威胁,后者只把前者部分地归并进去。即使是最精确的实验结果也经常会受到校正,使甚更接近真理。虽然在逻辑学和数学的范围内已被承认的理论并未被后来的理论所否定,可是这些理论可能被放进新的或更广阔的相互关系中去,以致它们的意义有了改变或者变得更加丰富起来;而关于它们的论证也能够达到新的严密程度。简言之,任何一门科学都总还是不完善的,经常处于建构的过程之中。因此,很清楚,认识论的分析必然迟早会获得一种历史的或历史批判的高度和广度;科学史是对科学作哲学理解的不可缺少的工具。问题是历史是否包含了一个史前史。但是关于史前人类概念形成的文献是完全缺乏的,因为我们对史前人类的技术水平虽然有一些知识,我们却没有关于史前人类认识功能的充分补充资料。所以摆在我们面前的唯一出路,是向生物学家学习,他们求教于胚胎发生学以补充其贫乏的种族发生学知识的不足,在心理学方面,这就意味着去研究每一年龄儿童心理的个体发生情况。

②其次,即使人们把自己局限于所谓本来意义上的历史,但历史与心理发生还是会有某些有时并不是不重要的联系的。例如,象库恩那样一个有远见的科学史家就谈到了我们的研究工作,甚至还写了下面这样的话:“我之所以能想出对早已死去的学者们提问的方法,部分地要归功于我研究过皮亚杰对活着的儿童提问的方法”。 ③第三,我们要说明,虽然研究认识论的哲学家们太经常地置心理发生问题于不顾,但我们主要关心的是跟那些对他们自己那门科学的认识论感兴趣的科学家们建立联系。事实上,近代数学、物理学等的最有价值的认识论是由数学家、物理学家自己提出来的。使我们很受鼓舞的是研究这些科学的认识论的学者当中有许多人对于心理发生问题感到兴趣。例如,哥本哈根的尼尔斯波尔研究所在它五十周年时举行了一个关于统计性因果关系的学术报告会,除了纯物理学家的论文以外,还有两篇逻辑学论文和四篇是关于偶然性、概率、因果关系等概念的心理发展的报告:我们看到在物理学家与心理学家之间进行着和我们的发生认识论年会一样的讨论。无可否认,这不过是一些确定的迹象,但是这些迹象却指明了:当各门不同学科之间人们日益感觉到的那些现在还不存在的跨专业关系一旦建立起来时发生认识论所将起的作用。 ④总的说来,我们想说:对认识的心理发生的研究是进行认识论分析的一个不可缺少的部分。这种研究教导我们:

人教版中考 语文议论文阅读专题训练专项训练

人教版中考语文议论文阅读专题训练专项训练 一、中考语文议论文阅读专题训练 1.阅读下文,完成小题。 一起做“读书种子” ①“读书种子”一词的“发明权”,当属宋代的黄庭坚。他在《山谷别集》中说:“四民①皆当世业②,士大夫家子弟能知忠信孝友,斯可矣,然不可令读书种子断绝,有才气者出,便名世矣。” ②做一粒“读书种子”,让阅读成为一种力量,推动文化传统薪火相传,可以说正是读书人的自我期许。从“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的陶渊明,到“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的杜甫,再到“不是老夫朝不食,半山绝句当朝餐”的杨万里,无不是“读书种子”的精彩写照。读书滋养美好心灵,可以遇见更好的自己,看到更美的世界。所谓“耕读传家久,诗书继世长”,重视学习、重视诗书,千百年来融入中国人的血脉里,成为中国特有的文化禀赋。 ③在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中,不少人是“读书种子”。彭德怀带兵打仗“横刀立马”,平时非常注重抓学习,而且还经常督促身边工作人员养成读书习惯。他常用吕蒙“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的故事激励大家,乐于把自己收藏的书拿出来共享。为了检查大家是否认真读过了,他用饭粒把书中的页码粘起来,如果发现有人读书做样子,没有把粘饭粒的书页打开,他就会提出严厉的批评。在彭德怀关心督促下,在他身边工作的同志都养成了读书习惯,以至终身受益。 ④“童心便有爱书癖,手指今馀把笔痕”。植物种子是有形的,延续繁衍,生生不息;读书种子则是一种无形的东西,不知不觉中变化气质、增长才干,承接弘扬中耳濡目染、潜移默化。正因为这样,文明薪火不断发扬光大。黄庭坚所处的北宋,上推文治、下重文教,造就了一片孕育“读书种子”的沃土,于是就有了国学大师陈寅恪所说的,“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做一粒“读书种子”,静下心来读一点书、做一点学问,因为其中有优秀传统文化的承袭,对高雅生活的追求,对时代潮流的引领。 ⑤“善学者尽其理,善行者究其难。”研究植物种子的钟扬不拘泥于书本知识,在科学上敢于“奇思妙想”,在被认为无法种植红树林的上海滩涂中栽种成功。钟扬的故事向我们所展示的,不只是知识的力量,更有实践的力量、创新的力量,赋予“读书种子”以新内涵。世人常常说,“知识就是力量”,但知识必须与实践结合,使之变成能力或本领之后,才能产生力量。“读书种子”与实践“沃土”的紧密结合,必能孕育壮苗、结出硕果。 ⑥阅读是一种超越世俗的力量。今天我们提倡多读书、读好书,并不是为了满足“书中自有黄金屋”的功利心,缓解“书到用时方恨少”的紧张感。读书足以怡情,足以长才。少一点对物欲的追求,多一点对知识的渴求;少一点无谓的应酬,多挤一点时间读书;少一点人云亦云的跟风,多一点独立思考的精神,人生境界就能达到崭新高度,活出不一样的精彩自我。 (作者:向贤彪。有删改)【注】①四民:士、农、工、商。②世业:世代相传的事业。 (1)从全文看,作者的主要观点是什么?用自己的话简要概括。 (2)第①段在文中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3)第③段中画线句子运用了哪种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议论文阅读训练 (针对初一学生) 附答案

(一)感恩:生命中的心灵之花(11分) ①“滴水之恩,涌泉相报”,这是一句并不深奥的话,可是真正理解并做到的人能有多少呢?生活中关于翻脸不认人或以怨报德的“白眼狼”的传说,每每有所耳闻,令人徒然唏嘘不已。于是,说某某人“不知好歹”、“良心被狗吃了”的斥责与评论,就在口头传播中无形地为某人画了像,其人品足以让他失去亲友的关爱与尊重,让他的事业和生活面临很多困难。 ②现在谈论感恩这个话题,具有相当广泛的社会意义。一方面,不少成年人被“金钱万能”所左右,自私自利,只认钱不认人,只讲索取不讲回报,淳朴之风、感恩之心日渐淡化;另一方面,独生子女过分受宠,衣来伸手、饭来张口,不知体贴和心疼父母,虽然能背诵“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这样的古诗,可是自我中心意识在家人的不断纵容中强化。因此,感恩教育要将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家庭教育结合起来,决不是仅仅靠书本知识就能奏效的。在价值多元化的状况下,如何弘扬感恩美德,培育青少年感恩的人格并自觉形成感恩的伦理观,这是构建和谐社会的深层次内容之一。 ③感恩不是浅层次的庸俗的“投桃报李”,更不是表面的甜言蜜语。它是人类在生命延续过程中的心灵之花,散发出沁人心脾的芳香;它是人性中真善美的乐章,将爱心传递,使人的理智与情感本身具有了审美的意义;它是为人父母者的幸福与欣慰,是为人子女者的本分与情操,是人与人之间的虔诚。假如没有感恩,人类的繁衍与生存就成为纯粹生物学意义上的基因复制,陷入鸡生蛋、蛋生鸡的简单怪圈。这样,就诞生不了朱自清的美文《背影》,就品味不了朱德感人肺腑的《母亲的回忆》,也欣赏不了童话般的校园歌曲《外婆的澎湖湾》。 ④由此看来,感恩实在是不用勉强的,它是我们人生的必修课,更是一个高尚的人应该具有的境界与素质。 ⑤父母养育子女,并非“施恩图报”,父爱母爱如山高比海深。那么,子女对父母的感恩就是绿叶对根的情意,孝敬在言行上,也在心灵深处。有智者说,看一个人品行如何首先就看他是否孝敬父母,一个人如果连父母都不孝敬,那就既不能做朋友,也不能扛重任。诚哉斯言! ⑥感恩,就是孝敬父母,就是怀念恩师,就是报效祖国,就是对于成长的一种回馈。感恩,将使我们的心灵永远温暖如春。 1.本文主要观点是什么?(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第四段在文中起什么作用?(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第三段主要采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如何理解“感恩就是对于成长的一种回馈”这句话的内涵?(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阅读本文,相信你对感恩有了更深的了解,请说说你在生活中感恩的一件事或准备感恩的一件事。(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最新议论文阅读题及答案议论文阅读题及答案

议论文阅读 一、论点:是作者对要议论的问题所持的见解和主张。 (1)常见的考题样式: 1、选择题 如:能够概括本文论点的一项是( ) 2、填空题 如:本段文字的论点是( ) 3、判断分析题 如:你同意本文的观点吗?请说明理由 (2)课本链接 《谈骨气》我们中国人是有骨气的开头 《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题目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题目、结尾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我们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人在中间 辨析、判断、提取、归纳论点 位置:1、从标题中找中心论点2、从文章的开头找中心论点 3、从文章中间找中心论点 4、从篇末找中心论点 形式:表示肯定或否定判断的陈述句 作用:是全文(段)的中心、灵魂,统摄全篇 (3)疑惑点 ?论点: 议论文论点的表述是一个较完整的、表判断的陈述句。不会是否定句,不会是疑问句,也不会是抒情句或描写句。抓住表明作者观点的陈述句,表判断的肯定句,就很容易和论题区分开 ?论题:是作者所要议论的问题,而不是作者对这个问题的观点和主张。它的范围比论点大?结论部分:起总结全文的作用,或再次重复论点,或提出号召(要怎么样\应该干什么)或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 (4)方法总结 1、根据议论文论点的特点概括 2、找中心句(中心段)、议论性的句子(段落) 3、理解关键词的基础上进行概括 4、驳论文的论点是它们的相反的观点 二、论据 (1)常见的考题样式: ?1、概括文中的论据 ?2、文章中的第几和第几自然段的顺序能否颠倒? ?3、文中的某句/个名言/例子能否删去,为什么? (文章某段中引用某人的事例/名言有什么作用?) ?4、根据论点来选择或补充论据 (2)什么是论据? ?议论文的论点,要使人信服,就必须有充分的证据来证明,这些用来证明论点的材料就是论据。 ?根据材料的性质,论据可分为事实论据和道理论据两种。 ?事实论据包括确凿的事例、史实及统计数据等。

中考语文议论文阅读专题训练解题技巧及练习题含解析

中考语文议论文阅读专题训练解题技巧及练习题含解析 一、中考语文议论文阅读专题训练 1.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跳出心灵的“井口” 刘元通 ①人生需要参照。没有参照就没有比较,缺乏比较就容易迷失自我。 ②《庄子》里讲了一则寓言故事:有一位河伯,以为天下一切美好的东西全都聚集在自己这里,欣然自喜,等到看见茫茫大海后,才发现自己的可笑。类似故事还有“井底之蛙”,由于坐井观天,目力所及怎么也超不过井口。这启示我们,自觉拓宽思维与行动的边界,才能跳出“井口”。 ③其实,每个人内心都有一把标尺,既衡量着自己,也丈量着他人。这把标尺,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人生格局、发展后劲。格局在井中,心灵便容易被点滴成绩或些微挫折填满,要么骄傲自大,要么畏葸不前。从井底跳出来,努力拓展格局,成长的半径才会不断延伸,一切也就皆有可能。 ④现实中,自我设限的“井口”时常可见。有的人吃不得苦,经历一些艰辛挫折就难以承受,殊不知美好生活总是来之不易;有的人经不住夸,稍微取得些成绩、得到一点赞赏,就开始飘飘然;有的人沉不住气,急功近利、心浮气躁,缺乏持之以恒、久久为功的坚韧……凡此种种,往往是因为看不到山外有山,也不懂得止于至善。类似“井口”心态一旦固化,就会在无形中为成长进步设置了天花板。 ⑤跳出心灵的“井口”,应该始终保持对未知事物的好奇。科学家牛顿曾自喻为一个在海边玩耍的小孩,不时为拾到比通常更光滑的石子或更美丽的贝壳而欢欣鼓舞,却对不远处的“真理大海”一无所知;国画大家李可染晚年自称“白发学童”,仍然保持一种孩童般的“空杯”心态。他们深知,世界无比广阔,有无垠的疆域等待自己去开拓,因而保持着谦逊、进取的姿态。目光高远,向着地平线不断迈进,一个人就不会在意眼前的波涛。 ⑥跳出“井口”,并不意味着跳到另一口“更大的井”里。因而,还应明确奋斗的方向,校准人生的参照系。实际上,对一个人来说,比所处位置更重要的,往往是正确的方向。一旦参照错了对象,规划错了路径,无异于缘木求鱼,达不到超越自我的目标。譬如,为官者与商人比财富,求学者与富人比安适,就是南辕北辙,越用力反倒陷得越深。 ⑦智者总是努力在正确的道路上找寻各种可能性,庸者只会安于现状、消极懈怠。人生的“井口”,某种意义上也会营造出一个“舒适地带”,如同“温水煮青蛙”一般,逐步令人失去进取心,阻塞向上跃升的通道。诚然,每个人都有资格对已取得的成就感到自豪,但切不可因此而自满,更不能困于功劳簿的“井口”之下。砥砺实干家的姿态、睿智者的心态,胸怀天下、登高望远,我们才能不断书写人生的新篇章。 ⑧有人说,错的并不是我的身体,而是我对自己的人生设限,因而限制了我的视野,看不到生命的种种可能。从即刻出发,让自己动起来,勇敢跳出心灵的“井口”,你会发现,世界正绽放不一样的光彩。 (选自《人民日报》2018年7月2日)(1)下列句子中的划线词语或短语不能体现议论文语言严密性特点的一项是() A.这把标尺,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人生格局、发展后劲。

中考议论文阅读训练(选择题)(含答案)

中考议论文阅读训练(选择题)(含答案) ①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经济发展成就举世瞩目,但发展的高碳特征也非常明显。高碳不仅加剧气候变暖,而且与污染有强相关性。今天我们已认识到,光讲发展是不够的,还要讲发展方式、选好发展路径。如果中西部地区沿袭东部一些地区过去的发展路径,我国经济发展就会更高碳。为 了可持续的未来,我国转向低碳发展已刻不容缓。 ②从能源经济学的角度看,发达国家可分成两类:一类是美国、加拿大等国家,现在年人 均能耗近10吨标准煤;另一类是欧洲和日本等国家,现在年人均能耗是5吨标准煤左右。两类国家人均能耗相差一倍之多,而人均碳排放相差还不止一倍。一些人经常以美国的发展为标准,但如果 世界其他国家都达到美国那样的人均能耗水平,那就得4个地球才能养活人类。所以,美国这种高 能耗发展模式是不能模仿、不可推广的。对我国来说,控制总量,坚持高效、洁净、低碳,是低碳 发展非常重要的内涵。可再生能源、核能、天然气是低碳能源的“三匹马”,它们之间的关系不是 相互排斥的,而是需要并驾齐驱、形成合力。惟有如此,才能更多地替代煤炭。 ③在我国,目前已有许多低碳发展方面的实践。近些年,我国产业结构调整力度很大,淘 汰落后产能也取得了一定成效。“十一五”期间,我国能源强度下降19.1%,2014年碳强度下降5%;工业余热替代北方传统供暖规模试点成功;低碳城市试点初见成效;等等。低碳发展使经济增长更 理性、质量效益更高。所以,国际和国内的实践都表明:低碳发展之路可以通向现代化。低碳发展 以一种新的经济增长方式重塑经济,实现高质量、高效益的发展。走低碳发展之路,既是为了应对 气候变化,更是为了国家和人类的可持续发展。 ④事实上,低碳发展不仅会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还会带来社会治理和人们思想观念的深刻变革,促进形成低碳社会。低碳社会的基础是城乡一个个低碳“细胞”,包括低碳社区、低碳企业、低碳乡村、低碳家庭等。如果每个“细胞”都能达到低碳水平,就会带来社会治理、公民素质、人们生活方式和思想观念的深刻变革,意义非常重大。我国是人口大国,自然也是生产和生活废弃 物排放大国。废弃物不是无用的东西,而是放错了位置的资源。废弃物减量化和资源化利用具有可 行性,可以带来巨大的环境、经济和社会效益,是低碳社会中意义重大的新兴产业,是建设美丽中 国的基础性产业。废弃物分类资源化利用能不能实现,又与人们的生活方式和生活理念有很大关系。所以,走低碳发展之路,需要人人参与。 ⑤当今世界,无论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在努力转向绿色低碳发展。这是一个总趋势,也可以说是一场竞赛。在这场竞赛中,我国不能落伍,而必须尽快抢占新的战略制高点,切实 迈向生态文明。 (选自2015年4月22日《人民日报》,有删改) 1.对本文论点的概括,最准确的一项是( ) A.为了可持续的未来,我国必须走低碳发展之路。 B.走低碳发展之路,就可以通向现代化。 C.低碳发展可以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促进形成低碳社会。 D.走低碳发展之路,需要我们人人参与。 2.对本文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从高碳发展加剧气候变暖、污染环境说起,从而引出我国经济发展要努力转向低碳发展, 语言简明,有较强的说服力。

议论文阅读训练10篇(附答案及解析)

议论文阅读训练10篇 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后面的题。 (一)“舌尖”上的争议 常江 ①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第二季开播,最终变成了一场全民狂欢。所谓树大招风,与第一季几乎是一边倒的赞美相比,第二季争议颇多。最大的争议有两个。一是食物与故事之间的关联性。不少观众批评该片在一味用痕迹明显的故事大肆煽情的同时,却忽略了最重要的主题:食物。一些食物被指做法错误,一些食物匆匆登场又匆匆离场,令人直呼“看都没看饱”。第二个较为隐晦,不少观察者和评论者认为该片一味追求对各种菜系的“全面”“公正”呈现,其实已演变成了一种国家主义的教育,背离了其作为美食节目的初衷。其实无论哪种争议,最终都可归结为一个命题:在“好看”的前提下,电视节目应当在多大程度上发挥教化的功能。 ②这个命题并不新鲜,它几乎伴随着中国电视发展的全部历史。早在第一季中,“舌尖”便已流露出与上世纪80年代的“文人电视”十分相似的气质:唯美的画面、华丽的解说词、借物咏志的手法,并最终落脚于知识分子的家国意识。在多数人将看电视首要地视为娱乐的背景下,这种气质显得有点不合时宜,甚至矫情。当解说词把“去买菜”这么一个简单明了的动作,说成是“去市场上挑选新鲜时令食材”时,很多观众就崩溃了。而这种表达方式,在上世纪80年代被认为是改造日常生活,将日常生活美学化的重要手段。虽然有些浮夸,但对快节奏的、粗鄙的现代生活,未尝不是一种矫正。 ③很多人说第二季不如第一季,因为它变“复杂”了,创作者要表达的东西太多,这话说得对。任何事情都有从简单到复杂的过程,一个节目从默默无闻到名满天下,也需要面对很多随之而来的东西:权力的介入、资本的力量、观众的干预,以及创作者微妙的心态。就像一个无人问津的穷小子突然中了巨奖,身边一定会冒出许多莫名其妙的亲戚朋友簇拥着他一样。因此,渴望“舌尖”在中国的电视经济与电视文化领域保持纯粹几乎是一个悖论。 ④尽管第二季还没有播完,且已经播出的几集水准并不完全一致,但我本人总体上还是对这一类型的纪录片持欢迎的态度。“舌尖”的成功,意味着在电视文化领域,几乎消失殆尽的文人气质的强势回归,尽管这一过程不可避免地伴随着商业、娱乐和各种意识形态的博弈。毕竟,它在梳理一项民族文化传统的同时,源源不断地提供着建设性的力量。如果你是家长,你更希望自己的孩子看美轮美奂的益智片,还是那个名叫“喜羊羊与灰太狼”的卡通片呢?答案不言自明。 ⑤在时下浓重的商业主义氛围中,“舌尖”透露出的十分稀薄的文人气质,我们应当珍惜。 1.下列说法不符合原文的一项是() A.尽管《舌尖上的中国》第二季还没有播完,且已经播出的几集水准并不完全一致,但作者对此持赞赏的态度。 B.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第二季引发的最大争议是食物与故事之间缺乏关联性,且主题隐晦。 C. “舌尖”第二季的“教化功能”主要表现为两点:进行国家主义(家国意识)的教育;矫正快节奏、粗鄙的现代生活。 D.作者认为:《舌尖上的中国》第一季,文人气质几乎消失殆尽。

初中语文议论文阅读专题训练试题(有答案和解析)含解析

初中语文议论文阅读专题训练试题(有答案和解析)含解析 一、中考语文议论文阅读专题训练 1.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①在中国人的精神谱系里,国家与家庭、社会与个人,都是密不可分的整体。 ②家是温馨的港湾。在步履匆匆的返乡途中,在“爸妈装的行李箱”中,在难改的口味与乡音中,人们感受家的温暖,体悟家的意义,真诚感叹“有家真好”。但不要忘记,无论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人生追求,还是“老吾老以及人之七”的爱意延伸,这种由私而公的家国情怀,一直是中华传统文化所倡导的价值理念。每个人孝亲敬长、安居乐业,每个家庭都为中华民族大家庭作出贡献,才能聚沙成塔,汇聚成同心筑梦的强大力量。 ③爱家不能小家子气,更不应局限于小情怀之中。公益短片《家国与边关》曾在全国上万家影院播出,感动了无数观众。在海拔5380米的神仙湾、最低气温达零下57度的伊木河,边防战士与恶劣环境、枯燥孤寂搏斗,无怨无悔,只因脚下站立的地方是祖国。现实中,执勤交警、电力工人,白衣天使,他们都是普通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而这,何尝不是对家国情怀的有力诠释。 ④“没有国家繁荣发展,就没有家庭幸福美满。同样没有千千万万家庭幸福美满,就没有国家繁荣发展。”读懂家与国的辩证法,涵养深沉的家国情怀,我们就能把爱家和爱国统一起来,汇聚亿万人民的智慧与热忱,用奋斗托举美好未来。 (选自《人民日报》,有删改,作者:石羚)(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2)概括第②段的论证思路。 首先________,然后________,最后________。 (3)请在第③段划线处写一段话,使之与上下文意思连贯。 【答案】(1)国家与家庭、社会与个人,都是密不可分的整体。 (2)直接提出家是温馨的港湾的观点;列举让人感受到家的温暖和意义的种种情形论证“家是温馨的港湾”的观点;引用名言说明家国情怀是中华传统文化倡导的价值理念 (3)坚守平凡岗位,守护万家灯火。 【解析】【分析】(1)结合文章第①段“国家与家庭、社会与个人,都是密不可分的整体”,并结合全文内容分析可知本文的中心论点是国家与家庭、社会与个人,都是密不可分的整体。 (2)解答此类题,按照议论文的一般结构,分析先论证什么,接着论证什么,然后论证什么,最后如何总结全文,最后套用运用答题模式概述。第②段开篇提出家是温馨的港湾,这是直接提出了本段的分论点,结合第2句“在步履匆匆的返乡途中,在“爸妈装的行李箱”中,在难改的口味与乡音中,人们感受家的温暖,体悟家的意义,真诚感叹′有家真好′″来论证了“家是温馨的港湾”的观点,紧接着,引用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和″老吾老以及人之老”这两个名言,说明家国情怀,一直是中华传统文化所倡导的价值理念。将这些内容运用答题模式进行概述即可。 (3)要结合前文“他们都是普通人”,他们的工作岗位也是普通的工作岗位,由此可以概括上一句为“坚守平凡岗位”,结合下文“何尝不是对家国情怀的有力诠释”,要连接下文,必须要能体现家国之间的整体关系,再结合本段的开头,可以概括下一句为“守护万家灯

中考语文议论文阅读试题及答案修订稿

中考语文议论文阅读试 题及答案 集团档案编码:[YTTR-YTPT28-YTNTL98-UYTYNN08]

中考语文议论文阅读试题 【聚焦中考】 《语文课程标准》中对议论文的考查是:阅读简单的议论文,区分观点与材料(道理、事实、数据、图表等),发现观点与材料的联系,并通过自己的思考,作出判断。纵观中考议论文阅读题,可以看出有以下特点: 1.从选文的主题来看,大多涉及人们关注的社会生活以及人生成长、求知中的问题,蕴含丰富的人文精神,以期用正确的舆论引导人,如中考选文《书与人的随想》(山西太原)、《学会做人》(福建福州)、《演奏快乐》(四川成都)、《孝心无价》(四川达州)等,这些材料着重考查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取向。 2.选文绝大部分来自课外,也有少量的出自课内的典范的文章, 3.重视基本阅读能力,兼顾文体阅读能力。如对文章的整体感知,局部理解等,这是阅读的基本能力,还有紧密结合文体特点进行设题。 4.题型以理解性题为主,并伴有拓展性试题。 【考点搜索】 1.考查对论点的把握,如“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请用原文回答”(四川成都)、“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是怎样提出的”(江苏盐城)。 2.考查对论据的理解,如“请具体分析第②段中哥白尼的例子有何作用”(山西太原)、“下面是几则关于读书的名言,如果要在本文中引用,可以引用哪两项?并说说理由”(四川资阳)。 3.考查对文章结构的把握,如“用“/”标示全文论证的结构层次”(湖北荆州)、“选文第⑤段画线句子在文章结构上有什么作用”(辽宁沈阳)。 4.考查对论证方法的理解,如“试分析文章在论述“宠辱不必在乎”这层意思时的论证过程和论证方法”(湖南常德)、“选文第⑦段运用了哪种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辽宁沈阳)。 5.考查对议论文语言的品味,“第(7)段画线句子中,加点词“转战”若改为“辗转”表达效果会有什么不同”(山东滨州)、““防止‘情绪污染’,主要还是加强品格和心情修养。”的句子中“主要”一词能否去掉?说说你的意见”(河北邯郸) 6.考查综合探究的能力,如“请联系实际,谈谈你对‘微笑值多少钱’的理解”(福建龙岩)、“王明快考试了,妈妈整天唠叨个不停,唯恐他因看电视、玩电脑、打篮球而耽误学习。他烦透了。读了本文,请你开导开导他吧!”(广西百色课改卷)。 【方法指津】 1.对论点的把握。 论点:是作者对所论述问题的见解和主张,是议论文的灵魂。只有准确地把握文章的论点,才能了解文章中提出的见解和所要解决的问题。议论文一般只有一个中心论点,有的议论文还围绕中心论点提出几个分论点。区别中心论点

中考语文议论文阅读专题训练试题(有答案和解析)含解析

中考语文议论文阅读专题训练试题(有答案和解析)含解析 一、中考语文议论文阅读专题训练 1.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做人,里子也要讲究一点 ①过去在部队时,有一位前辈作家,请吃饭时钱不够了,就把手表押上,也要让大家吃得尽兴。当时手表是责重物件,找对象的“三转一响”之一。这是有面子的事。 ②有一次跟团旅游被关在一个景区,导游伙同景区商场的经理,非让我们买东西不可,可是东西又不好又贵,大家都不肯买。现场气氛僵持不下,表面的和气快维持不住了。商场经理背后的大门紧闭,没有人能飞出去。终于团里一个有钱的游客,说她要买这买那,她其实什么都不缺,但显然是为了给大伙解围,化解了一场危机。这也是有面子的事。 ③我们中国人,大多注意面子,血气方刚有之,一掷千金有之。面子固然重要,然而里子方面,有时却注意不够。我认为:做人,里子也要讲究一点。 ④康紅雷导演跟我说过一件事:拍《青衣》剧组解散之后,演员各奔东西,潘虹老师的房间里,她穿过的戏服全部自费干洗后,整洁地挂在房间里。她是个讲究里子的人。 ⑤我还认识一个摄影助理,他说有一次拍周润发的广告,那时周润发的名气如日中天,男人们都想在现实生活中学他燃烧美元点烟的镜头。所以现场他被团团图住,纷纷让他签名。摄影助理实在小得放在哪里都是透明的,没有半个人注意到他。他只是站在一边默默看着,默默工作,直到所有的拍摄工作全部结束。周润发却主动向他走了过来,与他拍了合影。这也是个讲究里子的人。 ⑥年轻的时候,有一次在北京郊区开青年作家的会议,结束时许多代表陆续走了。宾馆服务员问我,你们真的是作家吗?我说是。她说为什么客房里的公物一点都不爱惜,摔坏了玻璃杯也不赔,还用床单擦鞋。而且打了长途电话不付费,查到房间说人早走了。我听了无言以对。再如有些美女在外面绝对光鲜靚丽,但是住的地方有可能脏乱到下不去脚。或者,私下里张口就是瞎话,颇为不堪。这些不是里子差,是压根儿就没里子。 ⑦名人也罢,普通人也罢,面对他人和面对自己时都要展现我们的面子和里子。过分追求鲜衣怒马、锦上添花、煊赫恭敬,不但容易丧失意志、流于平庸浅薄,弄不好还会丢人破财、触犯法律。扎扎实实提升自己的学识、修养,认真充实美化自己的内在,才能得到恒久不衰的尊重和认可,支撑起真正的面子。 ⑧最近买过两件衣服,我都是一眼看中了里子才喜欢的。而以往买衣服首先当然看样式,然后是质地,最后是手工和细节,但这两件衣服的里子都十分惊艳。看不到的地方尚且如此精致,看得到的地方大体可以放心了吧! ⑨做人也一样,里子也要讲究一点。 (李传鹏选自《新民晚报》2017年12月20日)(1)说一说文章开头两段在全文中的作用。 (2)谈谈你对“做人,里子也要讲究一点”这句话的理解。 (3)④—⑥段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4)说说本文论证思路。 (5)根据本文的观点,说一说以下三则材料,哪一则不能论证这一观点?为什么? 【材料一】西南政法大学大四女生谢仁慈,在车祸中失去了左腿,但她没有因为残疾失去

议论文阅读训练题及答案

(一)我们都是成功者 ①说到成功,人们有一个错误观念:成功只等于成名。有人认为,只有扭转乾坤的壮举,才算是成功的举动;有人认为,只有领袖、名人,称得上“家”的人,才算是成功者;有人则干脆断言,世界上没有一个成功者,因为人生最终的结局是悲剧——后人肯定超越前人。这实在是一种可怕的自卑。 ②其实,我们都是成功者,因为成功只是一种感受,一种自我意识的主观感受。如果我们把自己的每一点进步,哪怕只是微小的进步,都看作是一次成功,都认认真真地品味一番,那么,幸福和快乐就会长伴于我们身边,我们的人生也就会变得格外地丰富和生动。不是吗?作为一名学生,他考试及格了,成绩提高了,这是成功,应当感到高兴;作为一个农民,他播下的种子发芽了,庄稼收割了,这也是成功,也应当感到高兴。在更多的时候,成功无须人认可,更不需要别人来裁判;我们也不要把成功的刻度画得太高,不要把成功看得过于神圣。 ③然而人的一生,不可能永远一帆风顺,不可避免地要遭受这样那样的挫折和失败。每经过一次失败,对事物的认识就深入一步,对人生的感受就加深了许多,自己的意志就增强了不少,这种种经历和感受,不是另一种意义上的成功吗?否则,我们就会对人生失去一份应有的信心,面对困难,我们就会望而却步。 ④大胆而自豪地承认成功吧。认人真真地品味自己的每一次成功,从品味中汲取动力,开启智慧,从而获得更大的成功,这也许就是人生的意义所在。 1、第①自然段中“这实在是一种可怕的自卑”中“可怕的自卑”指的是什么?(1分) 2、第②自然段中“幸福和快乐就会长伴于我们身边,我们的人生也就会变得格外地丰富和生动”的原因是:(1分) 3、第③自然段中“这种经历和感受”句中的“经历”与“感受”两词的次序能否互换?其理由是什么?(2分)答: 4、简要概括本文论点(不超过10个字)(2分) 5、作者是从两个方面围绕论点展开论述的,这两方面是什么内容?(2分) (1) (2) 6、结合自身实践,谈谈你是如何看待成功的?(2分) 答: (二)储蓄人生 ①人们在吃饱穿暖之后,便想到了储蓄,以便在需要的时候支取它。每当我清点一张张金额不大但令人鼓舞的存单时,心里就有一种感悟:人生,不也是储蓄吗? ②一个人呱呱坠地,便开始储蓄亲情。这一储蓄会伴随我们走过一生。我们所储蓄的,是一种血肉相连的情感,是一笔超越失控的财富,无论离得多远,隔得多久,都可以随意支取和享用这张“存单”,借助它走出困境。有了亲情这笔储蓄,我们即使在物质上很贫困,精神上却可以很富有;如果不懂得或丢失了亲情的储蓄,无异于泯灭了本性和良心。 ③友谊是人生一笔受益匪浅的储蓄。这储蓄,是患难中的倾囊相助,是迷途上的逆耳忠言,是跌倒时一把真诚的搀扶,是痛苦时抹去泪水的一缕春风。真正的友情储蓄,是不可以单向支取的,而要通过彼此的积累加重其分量,任何带功利性的友情储蓄,不仅得不到利息,而且连本钱都会丧失殆尽。 ④学识的储蓄锲而不舍。一个人成长的过程,就是不断地储蓄知识的过程。接受小学、中学、大学乃至更高的学校教育,这仅仅是储蓄知识的一个方面,更重要的一个方面在于刻苦勤勉,日积月累,在长长的

2016年中考说明文议论文阅读练习(附答案)

说明文阅读练习 (一)汉字的优越性 汉字是记录汉民族语言的书写符号系统,有着其它文字不可比拟的优越性。 现在国际通用的文字主要有英语、德语、法语、西班牙语、俄语、汉语等六种,联合国的文件一般都要翻译成这六种文字。用其他语言写成的文件往往厚厚一大本,而用中文写的文件则要薄得多。这说明,同样的信息量,用汉字来表述最简洁。 汉字总共六万多个,英文字母只有26个,为何汉字比英文还简洁呢?这是因为,汉字虽多,数量不再增加,并且真正常用的汉字并不多。按照《信息交换用字汉字编码字符集》的统计,现在通用的汉字只有6763个。据测算,一个中国人如果掌握了出现频率比较高的950个汉字,就能覆盖一般报纸、杂志、电视和网络的90%的阅读。 英文字母虽然只有26个,但英语的单词量一直在增长,它要是不增加就无法适应高科技时代的社会发展;汉语则不同,不管科技时代的社会生活怎样飞速发展,随便从《康熙字典》中找几个汉字,就可以轻而易举地衍生出新的词汇,用来表述科技方面的新发现、新概念、新名词。 汉字形体俊美,魅力无限。汉字之所以被称作方块字,是因为它方方正正,四平八稳,横竖撇捺,结构匀称。汉字书法艺术更是世界一绝,无与伦比。其楷书如立,行书如走,草书如奔,风格迥异,各领风骚。此外,汉字一个音节一个字,阴阳上(shǎng)去,平平仄仄,由此形成的“对对子”堪称文学园地里的一朵奇葩。“两岸晓烟杨柳绿,一园春雨杏花红”、“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鸿是江边鸟,蚕乃天下虫”、“坐南朝北吃西瓜,皮往东扔;自上而下看左传,书向右翻”,这种汉语言特有的对仗工整的形式美和韵律美,确实令每一位炎黄子孙自豪和鼓舞。 新加坡有关专家对7000多名6至12岁的儿童进行了调查研究,发现新加坡儿童在智商方面的表现要比英国、德国和澳大利亚等西方国家的儿童突出。专家们认为学习汉字是其主要原因,这是因为汉字的象形特性对激发儿童的思考能力大有帮助。 专家们进一步研究发现,世界上绝大多数的拼音文字都属于“单脑文字”,即这种拼音文字主要是音码刺激,这一刺激只对人的左脑发生作用。相比而言,汉字则是一种十分奇特的“复脑文字”,具有音码、形码(平面排列)、义码三种不同的刺激,需要人的左右脑同时发生作用。 美国加州圣约瑟大学心理学家米奥拉女士也进行了同样的研究,她通过研究亚裔学生的母语,肯定了汉语学习对促进学生智力发展所起的正面作用。 15.从全文看,汉字有哪些优越性?(3分) 16.分析文中画横线句子使用的说明方法及作用。(3分) 17.下面句中的加点词有什么表达效果?(3分) 据测算 ...,一个中国人如果掌握了出现频率比较高的950个汉字,就能覆盖一般报纸、杂志、电视和网络等使用汉字量的90%。 18.央视节目“中国汉字听写大会”在全国掀起了一股“汉字”热,请就此事发表你的看法。(60字以内)(3分)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