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桃花源记学案

桃花源记学案

桃花源记学案
桃花源记学案

《桃花源记》复习学案陶渊明

复习目标:1、掌握文学常识、重点词语、古今异义、一词多义、通假字

2、准确翻译课文

3、总结成语,把握含义

4、准确把握课文内容,能灵活答题

课时:3课时

一、文学常识:

本文选自,作者,名,字,(朝代)著名诗人。私谥,后人称,因宅边有五棵柳树,故又称。

二、注音:舍船()豁然()俨然()阡陌()

垂髫()便要还家()诣太守()

三、解释以下词语:

缘穷才落英缤纷仿佛

俨然属阡陌相闻

黄发垂髫具言

叹惋扶向诣寻向所志

遂规未果寻问津

津悉延语欣然

异咸来问讯既出

四、古今异义:

1、鲜美:古义:今义:

2、交通:古义:今义:

3、妻子:古义:今义:

4、绝境:古义:今义:

5、无论:古义:今义:

6、不足:古义:今义:

7、如此:古义:今义:

8、间隔:古义:今义:

五、一词多义:

⑴武陵人捕鱼为业()⑵便舍船()

不足为外人道也()屋舍俨然()

⑶处处志之()⑷忘路之远近()

寻向所志()渔人甚异之()

⑸寻向所志()闻之,欣然规往()

寻病终()

六、通假字:便要还家()

七、出自本文的成语:1、解释成语义

2、解释成语义

3、解释成语义

4、解释成语义

八、翻译句子:

1、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

2、缘溪行,忘路之远近

3、忽逢桃花林,夹(jiá)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4、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5、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6、复行数十步,豁(huò)然开朗

7、土地平旷,屋舍(shè)俨(yǎn)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8、阡(qiān)陌(mò)交通,鸡犬相闻

9、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zhuó),悉如外人

10、黄发垂髫(tiáo),并怡然自乐

11、便要(yāo)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12、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yì)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suì)与外人间隔

13、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14、此人一一为(wèi)具言所闻,皆叹惋(wǎn)

15、此中人语(yù)云:“不足为(wèi)外人道也。”

16、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

17、及郡(jùn)下,诣(yì)太守,说如此

18、太守即遣(qiǎn)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19、南阳刘子骥(jì),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

20、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九、用原文语句回答:

1、写桃花林美景的句子是

2、渔人初见桃花林的感受是

4、写桃花源自然环境美好的语句是

5、写桃花源社会平静的语句是

6、写桃花源内人们生活恬适的语句是

7、文中与陆游“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意境相似的一个成语是

8、写桃花源人热情好客的语句是

9、“村人”来桃花源的原因是

10、“村人”“不知有汉,无论魏晋”的原因是

十、问答题:

1、第一自然带有神秘色彩的景物描写有什么用?

2、第三段文字写了哪两方面内容?

3、桃花源人为什么来到这个地方?

4、为什么桃源中人嘱咐渔人“不足为外人道也”?

5、你是如何理解桃花源人“不复出焉”的原因?

6、渔人离桃花源,“便扶向路”,又“处处志之”,而后来寻找桃花源的人“寻向所志”,却“不复得路”。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

7、刘子骥与陶渊明是同时代的人,最后写刘子骥要去找桃花源,目的何在?

8、你认为桃源人为什么“叹惋”?

9、作者为什么在这篇文章中虚构了一个与黑暗的现实社会相对的美好境界?

10、作者虚构的这个桃源是作者心目中的(理想社会),也反映了:

11、《桃花源记》是陶渊明富有浪漫色彩的叙事散文是理想化的小农经济下的田园生活,在艺术构思上最为明显的是一个“奇”字,试举出三处“奇”。

12、“具、咸”都是“全部,都”的意思,能否互换?

13、(1)桃花源美好的地方在哪里?(2)通过哪些具体描写表现出来?

14、依据文中描述,准确说明进入桃花源的山洞口所在的位置。15、作者笔下的桃花源具有怎样的特点?

16、你从“设酒杀鸡作食”、“咸来问讯”“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中读到了哪些信息?

17、作者在二千多年前就为我们规划出一个美好的世外桃源,并成为后人羡慕、追求的目标,由此,你能够看出作者追求怎样的人生理想?

18、结合文章,谈一谈你对“世外桃源”这个成语的理解?

19、哪两件事说明桃花源是虚构的理想社会?

20、作者在文中寄托了一种怎样的社会理想?这种社会理想在当时的条件下能否实现?今天,我们应当怎样看待这样的理想?

附:1、文章以(渔人进出桃源)为线索,以(时间先后)为顺序,由(发现桃源)到(访问桃源)再到(离开桃源),一线贯之。

2、补出省略成分:(村中人)见渔人,(村中人)乃大惊,(村中人)问所从来,(渔人)具答之。(村中人)便要还家,(村中人)设酒杀鸡作食。

3、桃花源在林尽水源的地方,写渔人进入桃花源的路径,用山有小口、初极狭、才通人、仿佛若有光等词,说明它不易被发现。

4、对联:美好理想寄桃源,黄发垂髫享太平。

板书:

复习反思:

答案:十、问答题:1、这段景物描写带有神秘色彩,暗示将会出现“奇境”,为渔人进入桃源渲染了气氛,也为桃源美好作了铺垫。2、(1)村人“设酒杀鸡作食”“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的好客风尚。(2)写村人自叙秦时避乱来此经过。3、桃花源人的祖先为了躲避秦时战乱,带领妻子儿女和乡邻来到这个与世隔绝的地方。4、桃源中人心存戒心,想保住这个“绝境”,避免战乱,不愿让外人知道。5、躲避战乱,这里民风淳朴,不受压廹,自由快乐。6、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使人觉得桃花源是一个似有而无、似真而幻的所在,暗示“桃源”是一个虚构的社会,现实是不存在的。7、使人觉得桃源可望而不可及,给桃源增添了奇异的色彩。8、外界变化大;战乱频繁;社会黑暗;人民生活痛苦;与世隔绝时间长;听见渔人所说的话。9、寄托了自己的政治理想,反映了广大人民的意愿;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黑暗社会的否定、批判。10、作者虚构的这个桃源是作者心目中的(理想社会),也反映了:作者主张和平,安定,追求美好生活的心愿。11、(1)环境奇美。(2)与世隔绝多年。(3)待渔人如此热情。12、不能,“具”有详尽的意思,而“咸”没有,所以不能换。13、(1)自然环境:优美富饶。社会环境:安定和平。人文环境:自由快乐。(2)通过作者对桃花源美好景色的描写(第二段)和对桃花源中淳朴民风的描定(第三段)来表现出来的。14、桃花源山洞口位于武陵源桃花林小溪尽头。

15、环境优美,和平宁静,人民热情好客,生活富足安康,字定,快乐。16、桃源人热情好客,富足安康。17、追求一种和平宁静,没有剥削,没有压廹,没有战乱从平等的理想世界,因为作者所处时代战争频繁,作者有志不得施展,只有寄托在作品中。18、它代表作者对黑暗现实的不满,对和平安宁,没有战争,没有压廹美好生活的向往,也反映了广大劳动人民的美好愿望。19、(1)寻向所志遂迷(2)不复得路(3)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桃花源记》导学案含答案

二一《桃花源记》 【学习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 2.理解积累一些文言实词。 3.认识作者通过描写“世外桃源"所表达的不满黑暗现实,追求理想社会的思想感情。 【学习重点】 1、重点文言实词,特别是古今异义词。 2、认识作者通过描写“世外桃源"所表达的不满黑暗现实,追求理想社会的思想感情。 【学习难点】 认识作者通过描写“世外桃源"所表达的不满黑暗现实,追求理想社会的思想感情。 【知识链接】 1、题目解读 作者为我们描述的是一个与世隔绝、不遭战祸的安乐而美好的世外桃源。这里景色优美,土地肥沃,资源丰富,风俗淳朴;这里没有压迫,没有战乱,社会平等,和平安宁。 2、走近作者 陶渊明,又名潜,字元亮,世称靖节先生。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市)人,东晋著名田园诗人。不满当时现实,弃官归隐。《桃花源记》、《归去来兮辞》都是传世名篇。我们还学过他的《归园田居》。 3、相关资料 陶渊明的诗文内容多描写农村生活,表现优美的自然风光,抒发他热爱田园生活、乐于和农民来往和不愿与统治者同流合污的高尚感情;但也包含了乐天知命、消极避世的因素。在形式上一反当时华而不实的文风,明朗清新,质朴自然,善于抓住客观事物最突出的特征,淡淡几笔传神的表现它的形象,简洁含蓄而富有韵味,对后代作家有较大的影响。本文写作年代大约是宋永初二年(421年),其时陶渊明已经五十七岁了。不满黑暗的政治现实,同时由于他和农民接近,理解他们追求理想社会的愿望,所以写了这篇记。 【自主学习】

1、给加横线的字注音: 豁然开朗()屋舍俨然()阡陌交通()() 黄发垂髫()便要还家() 及郡下()刘子骥()诣太守() 与外人间隔() 2、古今异义词: 鲜美古义:今义: 交通古义:今义: 妻子古义:今义: 绝境古义:今义: 无论古义:今义: 不足古义:今义: 开朗:古义:今义: 3、一词多义 舍:便舍船()屋舍俨然() 寻:寻向所志() 寻病终() 志: 处处志之() 寻向所志() 乃:乃大惊();乃不知有汉();乃悟前狼假寐(); 遂:遂与外人间隔();遂迷() 4、通假字 便要还家通,。 5、把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2)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3)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4)不足为外人道也。 【合作探究】 6、渔人“从口入”,看到了桃源的哪些美景?哪些是自然景象,哪些是生活美景? 7、渔人至桃花村,村人如何对渔人的?反映了桃花源怎样的社会现实?

桃花源记导学案 答案

《桃花源记》导学案学生用 一、作者简介 陶渊明,字,又名,世称靖节先生,因宅边曾有五棵柳树,又自号“”,浔阳柴桑人。(朝代)著名诗人、辞赋家、散文家。陶渊明少年时代既好读六经,有大济苍生的宏愿,又厌恶世俗,热爱纯净的自然。 二、字词 1、给下面加点字注音 便舍.船豁.然开朗屋舍俨 ..间.隔 ..然阡陌 黄发垂髫.便要还 ..家及郡.下诣.太守刘子骥. 2、解释下列加点重点词语 第一段 捕鱼为.业:缘.溪行:夹岸 ....:甚异.之:欲穷.其林: ..:落英缤纷 第二段 仿佛 ..:桑竹之属.: ..:俨然 ..:便舍.船:豁然开朗 ....:平旷 阡陌 ..: ....:怡然 ..交通:悉如外人黄发垂髫 第三段 乃.大惊:具.答之:便要.还家:咸.来问讯:妻子 ..: ..:邑人 绝境 ..:延.至其家:语.云:为.外人道..:乃.不知:无论 第四段 既.出:扶向 ..: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寻向.所志.:遂.迷:第五段 欣然规.往:寻.病终:问津 ..: 3、翻译下列句子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4、文言知识 ①找出文章中的通假字 ②词类活用: 复前.行 欲穷.其林 ③一词多义 便舍.船,从口入:处处志.之:寻.向所志:欲穷其.林: 屋舍.俨然:寻向所志.:未果,寻.病终:既出,得其.船: 武陵人捕鱼为.业:忘路之.远近: 不足为.外人道也:渔人甚异之.: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闻之.,欣然规往: ④古今异义 古义今义古义今义 交通:妻子: 绝境: 无论: 鲜美:不足:如此:

21 桃花源记教案(与课件配套)

21 桃花源记 教学目标:1.朗读、背诵课文。 2.理解积累一些文言实词。 3.认识作者通过描写“世外桃源"所表达的不满黑暗现实,追求理想社会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1)朗读、背诵文言文。 (2)理解积累一些文言实词。 (3)把握文章的叙事线索。 教学难点: 理解文章故事曲折回环,悬念迭起,引人入胜的写法。 教学时间:3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语: 我国东晋末年,封建国家分裂,政权交替,战争频繁。东晋王朝极端腐败,对外一味投降,安于江左一隅之地。统治集团内部互相倾轧,军阀连年混战,赋税徭役繁重,加深了对人民的剥削和压榨。元代诗人张养浩在《潼关怀古》一诗中发出了这样的慨叹: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可以说,和平,是每一个民族共同的向往。有一个成语就是这一社会理想的集中体现,它就是——世外桃源! 这个成语出自东晋大诗人陶渊明的名作《桃花源记》。它描述的是一个与世隔绝、没有战祸,安乐而美好的地方。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篇文章 二、作者简介: 陶渊明:名潜,字元亮,东晋伟大诗人。生于东晋末朝,出身于没落的地主官僚家庭。他少时颇有壮志,博学能文,任性不羁。当时社会动乱不安,他有志不得展。做过小官,由于不满官场的丑恶,弃官回乡,这时他四十一岁,从此过着“躬耕自资”的隐居生活。忧愤、饥寒、劳累、赢疾一起折磨着他,六十三岁去世。后称靖节先生。 他所作的诗文,内容多描写农村生活,表现了优美的自然风光,抒发他热爱田园生活、乐于和农民来往和不愿与统治者同流合污的高尚感情;但也包含了乐天知命、消极适世的因素。在形式上一反当时华而不实的文风,明朗清新,质朴自然,善于抓住客观事物最突出的特征,淡淡几笔传神的表现它的形象,简洁含蓄而富有韵味,对后代作家有较大的影响。 本文写作年代大约是宋永初二年(421年),其时陶渊明已经五十七岁了。他拒绝同刘格的来政权合作,不满黑暗的政治现实,同时由于他和农民接近,理解他们追求理想社会的

21桃花源记导学案

新授课: 21、桃花源记 【学习目标】 1、准确地翻译全文,并积累常用文言词语。 2、研读课文,整体把握文章内容。 3、认识作者通过描写“世外桃源"所表达的不满黑暗现实,追求理想社 会的思想感情。 【课前自学,课中交流】 1、 积累基础知识 1、给加点字解释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 )/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 )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 )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2、作家作品简介 ①陶渊明少年时期有“猛志逸四海,骞翮思远翥”的大志,孝武帝太元十八年(393年),他怀着“大济苍生”的愿望,任江州祭酒。由于出身庶族,受人轻视,辞官。 ②隆安四年(400年),他到荆州,投入桓玄门下做属吏,不肯与桓玄同流,做这个野心家的心腹,辞职。

八年级语文上册 21 桃花源记导学案(无答案)(新版)新人教版

21 桃花源记 班级______ 学习小组 小主人姓名________ 上课时间 1.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 2.理解积累一些文言实词。 3.了解作者通过描写“世外桃源"所表达的不满黑暗现实,追求理想社会的思想感情。 1.重点文言实词,特别是古今异义词。 2.了解作者通过描写“世外桃源"所表达的不满黑暗现实,追求理想社会的思想感情。 东晋末年,士族地主把持朝政,战乱频繁,民不聊生。公元420年,东晋大将刘裕废晋恭帝自立称帝,建立了历史上的南朝宋政权。饱经战乱的人民渴望过上安定的生活,陶渊明的《桃花源记》就是这一时期所作,代表了民众的这一心声。 第一课时 积累词汇,通译全文。 1. 读准字音。 豁.然开朗 屋舍俨..然 及郡.下 黄发垂髫. 阡.陌交通 便要还..家 刘子骥. 诣.太守 2.熟读课文及课下注释,解释词义。 ① 古今异义词 词语 古义 今义 词语 古义 今义 资料链接 课时要点 学习目标 自主学习 重点难点

交通指运输业等妻子指男子配偶 绝境没有出路的境地无论不管 鲜美食物味道好俨然形容很像 如此这样仿佛似乎,好像 不足有欠缺,有缺点缘缘故,缘分 延延长津津液 ②一词多义。 为:捕鱼为业()不足为外人道也()志:处处志之()寻向所志()舍:便舍船()屋舍俨然()寻:寻向所志()寻病终()之:闻之()忘路之远近()遂:遂与外人间隔()遂迷()③根据意思,写出本文成语。 与世隔绝的安乐而美好的地方。后借指不受外界影响的幻想中的美好世界。()狭窄幽暗突然变得宽阔明亮的样子。()鸡鸣狗叫之声互相听到。()安闲快乐,显得心满意足。()没有人探求。()和世俗隔绝。()明确:世外桃源豁然开朗鸡犬相闻怡然自乐无人问津与世隔绝 合作探究 1.在括号里填入被省略的人称词。 (村中人)见渔人,乃大惊,问(渔人)所从来。(渔人)具答之。(村中人)便要(渔人)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2.小组合作,口译全文。 巩固提升 用自己的话叙述这个故事,适当加入自己的想象。 课后反思

21课桃花源记

21课桃花源记 教案设计◎授课教师:黄禄 授课时间:2012年10月19日 三维目标 知识和能力:了解并掌握有关陶渊明的文学常识。诵读课文,积累词汇,正确分析文言文内容,概括故事内容。 过程和方法:掌握故事情节,了解创作方法。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了解作者笔下的理想社会,体会作者的政治抱负。 阅读教学设计思路: “诵读------品析------积累------运用” 创新教学设计思路: “桃花香——→桃花美——→桃花人——→说桃花梦” 教学重点:知晓文意,概述故事。 教学难点:作者写作意图(文章主题)。 教学方法:诵读法;品析法;学生合作探究法。 导入:同学们喜欢桃花吗?桃花盛开的季节,最爱桃花,爱那粉红的桃花,淡淡的花香,最能勾起粉红的回忆……那么,让我们来读读陶渊明是怎样描写桃花的吧! 一、桃花香——景美,描写自然环境美! 1、通读全文,疏通文意。(齐读) ①关注阅读提示:“这是一个虚构的故事。”告诉我们什么信息? ②解决阅读课文中的生字、生词的读音,读通顺句子。 ③结合课文中的注释,疏通文意,简单的概括文章故事的内容。 2、品读第一段。(男生读) 思考问题:第一段中那个词从侧面写出了“桃花香”? 分析:“芳草鲜美”中“芳草”一词。芳草,指香草,草都是香的了,桃花呢?桃花开了,正所谓:“香气袭人”,奇花异草,令人陶醉! 3、找出文章描写“桃花”的词或句子。说说作者用字和用词美! ①“桃花林”(说明桃树多,桃花树多了才会行成桃花林。) ②“夹岸数百步”(说明桃花林的面积大,覆盖的范围广。) ③“中无杂树”(说明品种单一,暗示景色奇特。) ④“落英缤纷”(说明桃花花瓣漂亮,花瓣漂落到地面,暗写有风,看不见的风。所以“缤纷”一词是“繁多的样子”间接印证花多。不觉让人想起一句诗“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桃花太美了。) 4、赏析“渔人甚异之”一句中的“异”字的妙用。 赏析:“异”字妙在写出了桃花之多,桃花多的让人惊异、让人惊奇!从侧面写出了桃花的美,美如画! “异”字妙在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巧设悬念,让读者想读下去的欲望……

桃花源记导学案及答案

《桃花源记》导学案 西吉县实验中学主备人宋江珍 【学习目标】 1、背诵全文。 2、积累一些文言词语,了解文言词语的古今异义现象。 3、初步学会利用注解来读懂文言语句的意思。 【教学重点】 1、了解古今异义词的变化,积累文言词语。 2、翻译课文,在掌握文章大意的基础上复述故事。 【教学难点】 1、了解作者理想中的社会和“世外桃源”的真切含义。 2、评价文中所描绘的理想境界。 第一课时 【预习交流】 1、解题并了解作者: 陶渊明:名,字,(朝代)伟大诗人。生于东晋末朝,出身于没落的地主官僚家庭。他少时颇有壮志,博学能文,任性不羁。当时社会政治非常黑暗,封建剥削压迫十分残酷,加上连年内战,给人民带来了极大的灾难。在动乱不安中,他有志不得展。做过小官,由于不满官场的丑恶,弃官回乡,这时他四十一岁,从此过着“躬 耕自资”的隐居生活。忧愤、饥寒、劳累、赢疾一起折磨着他,六十三岁去世。后称 “”。他所作的诗文,内容多描写农村生活,表现了优美的自然风光,抒发 他热爱田园生活、乐于和农民来往和不愿与统治者同流合污的高尚感情。本文写作年代大约是宋永初二年(421年),其时陶渊明已经五十七岁了。他拒绝同刘裕政权合作,不满黑 暗的政治现实,同时由于他和农民接近,理解他们追求理想社会的愿望,所以写了这篇记和诗。 记------------这种体裁出现得很早,至唐宋而大盛。它可以记人和事,可以记山川名胜,可 以记器物建筑,故又称“杂记”。在写法上大多以记述为主而兼有议论、抒情成分。 “记”是散文的一种体裁,可叙事,可写景,可状物(记人、记事、记物),记景目的往往在于抒发作者的情怀和抱负(感情和主张),阐述作者的某些观点。如东晋诗人陶渊明的《桃花源记》和明朝诗人魏学洢的《核舟记》。 2、读一读、写一写、练一练。 huò( )然yǎn()然qiān( )mò( ) yì( )太守 bīn( )纷垂tiáo( ) 叹wǎn( ) 刘子jì( ) 语()云便要.()还家 3、结合课下注释大声朗读课文,画出不认识的字,画出停顿不准的句子。 4、组内核对校正字音。 (1)、听读课文:(老师范读或听录音) 要求:边听边注意正音。注意朗读的语气语调。 (2)、朗读练习: 组长组织朗读(形式组长依情况可齐读可轮流读)。 朗读时注意字音和停顿。 (3)、朗读展示小组展示朗读成果全班齐读。 【合作交流】 (一)、参照书下注解翻译第一自然段,并概括段落大意。(师指导学生翻译第一自然段)(二)、背诵第一自然段。 (三)、请同学们一展身手默写一下第一段。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9《桃花源记》学案

学习目标: 1.朗读、背诵课文。理解积累一些文言实词。 2.认识作者通过描写“世外桃源"所表达的不满黑暗现实,追求理想社会的思想感情。 3.引导学生感受桃花源优美的环境,淳朴的人情,和平安定、丰衣足食、的生活,民主平等、其乐融融的人际关系。 学习重点: (1)朗读、背诵文言文。 (2)理解积累一些文言实词。 (3)理解文章的叙事线索。 学习难点: 理解文章故事曲折回环,悬念迭起,引人入胜的写法。 学习过程: 第一课时 ■课前准备,预习导学。 1、文学常识积累 3、熟读课文。 ■课堂教学。

1、情境导入。 2、纠正预习错误。 3、在读准字音、读清句读的基础上,教师指导学生朗读,要求读出感情,读出韵律。 朗读指导: ①对偶句、四字句要读出对称感来。 如:“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②语调、节奏要读出轻重缓急,读出感情。 如“a问今是.何世,b乃.不知有汉,c无论魏晋。”一句,加着重号的词宜重读,语调稍慢;a 句读得略平缓,b、c 句宜有起伏;a句后停顿略久些,b、c 句连接要紧凑。这样读,能较好的读出感情意味。 4、对照注释,小组合作,翻译课文第一段。 (1)重点词语。 捕鱼为.业缘.溪行 芳草鲜美 ..缤纷 ..落英 甚异.之欲穷.其林 (2)重点句子。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 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5、再读课文,思考: (1)概括本段的意思。 (2)渔人怎样发现桃花源的? (3)作者怎样描写桃花林的自然景色的? ■布置作业。

背诵课文第一段。 第二课时 ■课堂小测。(另附试卷) ■课堂教学。 一、学习第二自然段。 1、熟读第二自然段,结合注释,小组合作,翻译课文。 (1)重点词语。 仿佛 ..若有光才.通人 屋舍俨然 ..属. 悉.如外人黄发垂髫 .. 阡陌交通 ..自乐 ..并.怡然 (2)重点句子。 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2、再读课文,思考: (1)渔人是如何进入桃花源的? (2)本文中是怎样描写桃花源美好的自然环境的? (3)本文中是怎样描写了桃花源社会环境安宁? (4)本文中明显了桃花源人安居乐业/和平幸福的境况(或:明显精神面貌)的?

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五单元 第21课《桃花源记》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

《桃花源记》名师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准确、流利地朗读、背诵、翻译课文。 2.了解有关陶渊明的文学常识。 3.掌握相关的文言实词和虚词及古今异义现象。 4.理清文章的叙事线索,理解课文内容。 5.学习文章曲折回环,思念迭起,引人入胜的写法。 过程与方法 1.在诵读的基础上,落实字词,疏通文章,熟知课文内容。 2.通过讨论、辨证地看待作者在文章中寄托的理想社会。 情感态度价值观 认识作者通过描写“世外桃源”所表达的不满黑暗现实,追求理想社会的思想感情。 【重点难点】 1.积累常用文言词语的用法; 2.使学生理解本文记叙的顺序、详略,体会本文优美、精炼的语言。 3.理解作者笔下的社会理想及作者寄托的思想感情。 【教学设计】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1.(欣赏图片)同学们,当你们看到这样的美景时,脑海中会想到哪个成语吗?(引出“世外桃源”这个成语)“世外桃源”这个成语是晋朝陶渊明在《桃花源记》中所描述的一个与世隔绝的,不遭战祸的安乐而美好的地方。现在我们一起跟着渔人到这个世外桃源去看看。 音乐《天仙配》------(曲终)歌曲描绘的是一副环境优美、夫妻怡然自乐、男耕女织的社会生活美景。这种美景过去有吗?不会,这只是幻想中美好的世界。谁能用一

个成语来比喻?——“世外桃源”。是的,这个成语出自陶渊明的《桃花源记》,现在我们一起跟陶先生走进世外桃源吧。 有位英国文学家说过这样一句话:“一个热爱生活的人即便是在最痛苦的时候也能找到美好的因素。”同学们往往也有这种体验:当你遇事不顺时,当你心烦意乱、郁闷低沉时,你会去想一些开心的东西。生活在东晋的著名诗人陶渊明,他的生活充满坎坷磨难,但他却把希望寄托在美好的憧憬之中,《桃花源记》就表达了他对人生理想的追求和渴望。 2.陶渊明,东晋著名诗人,字元亮,名潜,世称靖节先生,因其宅边曾有五棵柳树,又自号“五柳先生”,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市西南)人。陶渊明出身于没落的地主官僚家庭。他少时颇有壮志博学能文,任性不羁。当时社会动乱不安,他有志不得展。做过小官,由于不满官场的丑恶,弃官回乡,这时他四十一岁,从此过着“躬耕自资”的隐居生活。 陶渊明长于诗文辞赋,有《陶渊明集》传世,主要散文有《归去来兮辞(并序)》《桃花源记》《五柳先生传》等。他所作的诗文,内容多描写农村生活,表现了优美的自然风光,抒发他热爱田园生活、乐于和农民来往和不愿与统治者同流合污的高尚感情;但也包含了乐天知命、消极适世的因素。在形式上一反当时华而不实的文风,明朗清新,质朴自然,善于抓住客观事物最突出的特征,淡淡几笔传神的表现它的形象,简洁含蓄而富有韵味,对后代作家有较大的影响。 3.本文大约写于宋永初二年(421年),陶渊明约57岁。他既拒绝过东晋政权的征召,又复拒绝同刘裕的宋政权合作,而以《桃花源诗并记》寄托了自己的社会理想。“诗”追述了桃花源的形成,歌咏了“春蚕收长丝,秋熟靡王税”这样一个人人安居乐业的理想社会;“记”相当于诗的序,记叙了武陵人偶入桃花源的见闻,富于小说色彩。作品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广大农民追求美好生活的愿望。选作课文的,就是这篇有新奇情节、有优美环境、有人物、有对话的《桃花源记》。 二、检查预习 晋太元中(jìn)缘溪行(yuán)便舍船(shě)豁然开朗(huò)屋舍俨然(shè)(yǎn)

21.《桃花源记》课后作业

21.桃花源记(陶渊明)练习卷 一、解释句中加点的词。 ①阡陌交通 ..魏晋()..,鸡犬相闻()②无论 ③率妻子 ....邑人来此绝境()④遂与外人间隔() ⑤寻.病终()⑥后遂无问津.者() ⑦悉.如外人()⑧便要.还家()⑨欣然规.往()⑩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⑾渔人甚异.之()⑿阡陌 ..交通() ⒀不足 ..为外人道也()⒁便扶向.路() 答案:①交错相通②更不用说③妻子儿子④隔绝⑤不久;⑥渡口。(7)都,全(8)通“邀”,邀请(9)计划(10)类⑾对……感到诧异;⑿田间小路;⒀值得;⒁从前的,旧的; 二、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1. 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2. 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3.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4.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5.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6.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7.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8.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9.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10. 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11.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 12. 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 13. 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14.未果,寻病终, 后遂无问津者。 答案:1.两岸几百步之内,没有别的什么树,芳香的野草鲜嫩美丽,落花到处都是。2.渔人对此感到非常诧异,又继续往前走,想要走到林子的尽头。 3.土地平坦开阔,房屋整整齐齐,有肥沃的田地,美丽的池塘和桑树竹子之类。 4.田间小路交错相通,村落间能听见鸡狗叫的声音。 5.其中来来往往的和在田间劳作的,男女穿戴,完全与桃花源外的人一样。 6.老人小孩都充满喜悦之情。 7.他们自己说他们的祖先(为了)躲避秦时的战乱,带领妻子儿女和乡邻来到这个与人世隔

《桃花源记》导学案及答案

《桃花源记》学案 2古今异义 芳草鲜美 古: ? ? 今: 仿佛若有光古: 今: 阡陌交通古: 今: 妻子邑人古: 今: 来此绝境古: ? ? 今: 无论魏晋古: ? ? 今: 3通假字便要还家: ? 4词类活用 渔人甚异之: 欲穷其林 6 一字多义 (1)此人 --- 为具言所闻 ( ? ) 捕鱼为业 ? (2)寻病终( ) ? 寻向所志( ) ? 便要还家( ? )刘子骥( ? )诣( ? ) 二、课中学习 1重点词语释义。 为业: 缘: 夹岸: 杂: 鲜美: 异: 穷: 舍: 豁然: 俨然 平旷: 属: 怡然自乐: 悉 所从来: 咸: 问询: 先世: 妻子: 邑人: 不复出焉: 焉: 间隔: 皆: 叹惋: 延: 语云: 不足: 既: 志: 诣 如此: 、虫 遣: 欣然: 扶向路: 为具言 无论: 阡陌 交通 )阡陌 ( ) ) 一、课前预习 1读准下列加点字的音。 豁然( )俨然(

(3)后遂无问津者()遂迷, 不复得路(

(4)寻向所志( 三、研读课文 1、陶渊明生活在政治黑暗、战乱频繁、民不聊生的时代。他笔下的“桃花源“其实并 不存在。那么,陶渊明描写这一世外桃源有什么用意呢? ) 处处志之( 2、文中哪句话表明桃源人听了渔人的话之后, 仍想继续在桃花源中生活,而且害怕外 人打扰他们的生活? 他们为什么不愿离开? 3、“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这些话表现桃花 源人什么样的特点? 4、请写出本文成语至少4个: 5、渔人偶遇桃源,“处处志之”,最终却“不复得路”,其中寄寓了作者怎么样的思 想? 6、本文的线索是什么?围绕这一线索,作者写了哪几件事? 表达作者怎样的理想? “黄发垂髫”分别指代什么人? “黄发垂髫, 并怡然自乐”展现出一幅怎样的生活 图景? 7、 8从第②③段对桃花源的描写可以看出,桃花源让作者向往的是: (1 ) (2) __________________ ;( 3) _______________ 。( 3 分)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21课桃花源记同步练习

初中语文试卷 马鸣风萧萧 一、关于作者: 陶渊明(约365~427),东晋大诗人。一名潜,字元亮,私谥靖节,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市)人。出身于破落官僚地主家庭。曾任江州祭酒、镇军参军、彭泽令等职。因不满当时士族地主把持政权的黑暗现实,任彭泽令不足三月即辞官归隐,作《归去来兮辞》以明志。从此“躬耕自资”,直至63岁在贫病交迫中去世。他长于诗文辞赋,多描写自然景色及其在农村生活的情景,其中的优秀作品隐寓着他对腐朽统治集团的憎恶和不愿同流合污的精神。散文以《桃花源记》最有名。有《陶渊明集》。 本文原是陶渊明《桃花源》诗前的序文,大约作于南朝宋武帝永初二年(421),其时57岁,因为此时正处于东晋末期,社会环境是战乱纷呈,生灵涂炭。他拒绝同统治者合作,不满黑暗的政治现实,隐居农村已十余年,对农村的现实有更深的了解,对人民的愿望更有切身体会,于是构想出他心目中的理想社会——世外桃源。在这个社会里,没有压迫,没有剥削,没有纷扰;人人各尽所能地参加劳动,老人和孩子都生活得幸福、愉快,人与人之间都极其融洽而友好。但作者又十分清楚地看到,在当时的条件下这样的理想社会是无法实现的。文中所说的桃花源似乎有实际根据,在今湖南桃源县西南沅江之滨的桃源山腰上,有一个长约一百米的山洞,有人认为就是桃花源。但课文所叙述的故事纯属虚构。读这篇课文,既要看到作者的美好理想,又要看出他的无能为力的思想矛盾。 二、谋篇立意 全文以武陵渔人进出桃花源为线索,塑造了一个幽美的世外桃源,并通过这个故事表现了陶渊明对黑暗的社会现实不满,希望能有一个没有剥削,没有压迫,人人平等,自由快乐的理想社会。 三、文章脉络 全文按情节的发展分三部分。第一部分(1段):故事开端,写渔人捕鱼时偶然发现桃花林的经过。第二部分(2-2段):故事的发展,写渔人进入桃花源,在桃花源人家里做客及辞去的经过。第三部分(4-5段):故事的结局和尾声,写渔人离开桃源后,太守等人先后探访桃花源未果的情形。 四、写作方法 1.文章以渔人进出桃花源的行踪为序,线索清楚,重点明确,详略分明。本文重点是作者借“桃花源”以表达社会感想,所以中间部分对桃花源的生活环境和社会风尚详细描写,而对“忽逢桃花林”和归来得寻“遂迷”、“未果”的传奇性开头、结尾,则写得清晰简略。2.曲折回环、悬念迭起、引人入胜 本文不过三百来字,却写出了一个有头有尾情节完整的故事,而且写得曲折回环、悬念迭起、引人入胜。渔人“缘溪行,忘路之远近”,设下悬念:迷路了,会怎么样?“忽逢桃花林”为之一喜。此为第一折。接着写桃林美景,“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悬念又生:桃林走完了吗?桃林前面是什么地方?“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一口,仿佛若有光”,又为之生疑,这是第二折。接着写渔人舍船而入的探险举动。“初极狭,才通人”又产生了悬念:里面有什么?能走得通吗?“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又为之一惊,这是第三折。

《桃花源记》导学案及答案

《桃花源记》师生共用导学案 【学习目标】 1、熟读并背诵课文,积累并扎实掌握常见的文言词语。 2、通过合作探究,翻译课文,感受世外桃源所描绘的美好社会生活。 【学习重点、难点】 准确翻译课文,感受世外桃源所描绘的美好社会生活。 【资料链接】 1、走进作者 陶渊明,名潜,字元亮,东晋著名诗人、文学家,世号靖节先生,别号五柳先生。生于东晋末期,出身于没落的地主官僚家庭。他少时颇有壮志,博学能文,任性不羁。当时社会动乱不安,他有志不得伸,做过几任小官,由于不满官场丑恶,41岁 时弃官回乡,归隐田园,留下了“不为五斗米折腰”的传世美谈。他是我国文学史 上第一位田园诗人,其诗自然质朴,意味隽永。代表作有《归去来兮辞》《归园田居》《桃花源记》《五柳先生传》。 他所作的诗文,内容多描写农村生活,表现了优美的自然风光,抒发他热爱田园 生活、乐于和农民来往和不愿与统治者同流合污的高尚感情;但也包含了乐天知命、消极适世的因素。在形式是一反当时华而不实的文风,明朗清新,质朴自然,善于 抓住客观事物最突出的特征,淡淡几笔传神的表现它的形象,简洁含蓄而富有韵味,对后代作家有较大的影响。 本文写作年代在约是宁永初二年(421年),其时陶渊明已经五十七岁了。他拒 绝与政权合作,不满黑暗的政治现实,同时由于他和农民接近,理解他们追求理想 社会的愿望,所以写了这篇记。 【预习导学】 1、熟读课文并翻译课文。 2、给加点的字注音: 豁.然开朗( ) 屋舍俨.然( )阡陌 ..交通( )() 便要.还家()黄发垂髫. ( ) 刘子骥.( ) 与外人间.隔()及郡.下 ( ) 诣.太守( ) 3、古今异义词: 鲜美古义: 今义:

八年级语文上21桃花源记导学案(第一课时)

桃花源记导学案(课时一) 教学目标 1.学习课文中基本的实词虚词,用现代汉语通畅地翻译本文。 2.朗读、背诵课文。 3.认识作者通过描写“世外桃源”所表达的不满黑暗现实,追求理想社会 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 重点:学习课文中基本的实词虚词,用现代汉语通畅地翻译本文。 难点:认识作者通过描写“世外桃源”所表达的不满黑暗现实,追求理想 社会的思想感情。 教学方法:朗读合作探究练习 教学媒体黑板导学案 ***作者及作品及写作背景简介,初步理解本文表现作者的思想感情。 陶渊明,东晋诗人。名潜,字元亮。少时颇有壮志,博学能文,任性不羁。 但由于当时社会动荡不安,他空有才智却难以施展。他曾做过小官,因“不为 五斗米折腰”,弃官回乡从此过起了田园式的隐居生活。后人称其为“靖节先生”。 《桃花源记》选自《陶渊明集》,是陶渊明所作的《桃花源诗并记》中的“记”。 此文包括“记”和“诗”两个部分。“记”是诗的序言,是一篇优美的散文;“诗” 是对所记的桃源世界的歌颂和赞美,并对桃花源社会作了一些补充。两者相互 配合,共同构成了一个与现实世界相对照的为作者所向往的理想社会。 写作背景:本文写于公元421年,当时政治黑暗,战乱频繁,生灵涂炭。当时陶渊明已归隐多年,对于战乱造成的苦难,有着深切的感受,但他深知无法改变现状,只好借助创作来抒写情怀,他塑造了一个与污浊黑暗社会相对立的美好境界,以寄托自己政治理想与美好情趣。《桃花源记》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产生的。 一、自主学习 1.一读课文,借助字典、书下注释及有关参考资料,完成下列练习。 (1)读准下列加点字的读音 豁.然俨.然阡陌 ..垂髫.邑.人 间.隔语.云诣.太守刘子骥.问津. (2)文学常识积累 本文作者,名潜,字元亮, (朝代)著名诗人、文学家, 世号靖节先生,别号。他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位,其诗 自然质朴,意味隽永。代表作有《归园田居》。 2.二读课文,借助字典、书下注释及有关参考资料,解释下列重点实词 落英 ..缤纷欲穷.其林

(完整版)《桃花源记》导学案(正式有答案)

班别:姓名:学号:评分: 八年级语文下册《桃花源记》导学案 主备人:李聪协编:莫少波甘国定审核:梁健时间:2014.4.20 【学习目标】 1、提高阅读浅显文言文的能力,了解古今异义现象; 2、理解本文深刻的主题思想,感受作者美好的社会理想; 3、学习本文叙事脉络清晰、描写生动传神、语言精练准确的特点。 【材料链接】 1、陶渊明简介:陶渊明,名渊明,又名潜,字元亮,号“五柳先生”,私谥“靖节”(死后由 朋友刘宋著名诗人颜延之所谥),大约生于365年,出身于没落仕宦家庭。于义熙元年(405年)秋,叔父陶逵介绍他任彭泽县令,到任八十一天,碰到浔阳郡督邮,属吏说:“当束带迎之。”他 叹道:“我岂能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遂授印去职。陶渊明十三年的仕宦生活,自辞彭泽县 令结束。这十三年,是他为实现“大济苍生”的理想抱负而不断尝试、不断失望、终至绝望的十三 年。最后赋《归去来兮辞》,表明与上层统治阶级决裂,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决心。从此归隐田 园。他是中国第一位田园诗人。有《陶渊明集》。被称为“千古隐逸之宗”。我们学过他的作品 有《饮酒(其五)》、《归园田居》等诗。 2、《桃花源记》是一篇优秀的古代散文,是古代散文中的奇葩,传诵千古而不衰。它原是《桃 花源诗》前边的“记”(《诗》的序言)。《诗》描绘了一个与世隔绝,自给自足,没有帝王, 没有赋税,淳朴恬静的理想社会。《记》生动地记叙了“发现”桃花源的经过,以及桃花源中人 民生活的情景,增添了这个理想社会的“可信”度。《诗》和《记》可谓珠联璧合。因为这篇“记” 写得脍炙人口,后人便将它独立出来了。成语“世外桃源”就出自此文。 3.关于“记”“记”是散文的一种体裁,可叙事,可写景,可状物(记人、记事、记物),记景目 的往往在于抒发作者的情怀和抱负(感情和主张),阐述作者的某些观点。 预习案 一、初读课文,标注生字,通过查找工具书认准读音和字形: 豁.然()俨.然()阡陌 ..()垂髫.()怡.然() 便要.还家()间隔 ..()郡.下()诣.太守()刘子骥.() 问津.()此中人语.云() 二、再读课文,读顺句子,注意句子内的朗读停顿。 如:a.武陵人/捕鱼为业。 b.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c.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d.后/遂无问津者。 三读课文,读懂文意,注意课文注释和一些古今异义词。

21课桃花源记学案

《桃花源记》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准确、流利地朗,读疏通文意,熟知课文内容。 2.掌握相关的文言实词和虚词及古今异义现象。 3.理清文章的叙事线索,理解课文内容。 4.理解作者笔下的社会理想及作者寄托的思想感情 〖学习重点〗 1.掌握相关的文言实词和虚词及古今异义现象。 2.理清文章的叙事线索,理解课文内容。 〖学习难点〗 理解作者笔下的社会理想及作者寄托的思想感情 〖学习方法〗 点拨法、讨论交流法 〖学习工具〗 多媒体 〖学习过程〗 一、解读课题。 二、作者简介及背景 1.作者简介 陶渊明又名______,字_______,的人。世称,因其宅边曾有五棵柳树,又自号“五柳先生”。上学期我们学过他的诗《______》,首句是“种豆南山下”。 2.写作背景。 此文作于宋永初二年(421年),当时陶渊明约57岁。他拒绝了东晋政府的征招,又拒绝同刘裕宋政权的合作,作《桃花源诗并记》寄托自己的社会理想。“诗”追述了桃花源的形成,歌咏了“春蚕收长丝,秋熟靡王税”这样一个人人安居乐业的理想社会;“记”相当于诗的序。记叙了武陵人偶入桃花源的见闻,富于小说色彩。作品在很大的程度上反映了普通百姓追求美好生活的愿望。 二、检查预习

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晋.太元中()缘.溪行()便舍.船()阡陌 ..()豁.然开朗()屋舍.俨然()()便要.还家()及郡.()下刘子骥.() 黄发垂髫.()遂与外人间.隔.()(),诣.()太守 三、诵读课文,整体感知 1. 诵读课文 (1)范读课文,清楚、流畅。清楚:句读分明,节奏合理,语速适中流畅:语句流利,音韵铿锵 停顿分明,不读破句子。如:“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2)学生放声自读课文。 朗读要求: ①字音要读准。 ②句读要分明。 ③语调、节奏要读出轻重缓急,读出感情。 (3)指名读,学生或老师进行点评。 (4)学生齐读课文,感受桃源意境。 四、疏通文意,积累文言知识 1. 让学生结合注释翻译,不懂的地方做上记号,并质疑。 2.学生借助工具书、小组讨论疏通文意,注意落实关键字词的意思,将自学不会的知识做标记,讨论结束后提出来全班讨论、解决。 3.质疑求助——归纳整理: (1)书中注释及补充的重点字词 (2)古今异义字词 妻子:古义:()今义:() 绝境:古义:()今义:() 无论:古义:()今义:() 鲜美古义:()今义:( ) 交通古义:()今义:() 不足古义:()今义():

《桃花源记》学案

第五单元第21课《桃花源记》 一、导学示标 1、有感情地朗读、争取通顺流利准确的朗读全文。 2、理解积累一些文言实词。特别是古今异义词。 3、认识作者通过描写“世外桃源"所表达的不满黑暗现实,追求理想社 会的思想感情。 二、探究学习 1?朗读课文。 ①读一读:小组合作,挑自己喜欢的段落读一读。 ②比一比:读课文第二或第三段, 小组成员之间接力式朗读课文,要求不 读错字,不露字,不添字,流利通顺的朗读。比比哪组在最短的时间内完 成任务。 2、古今异义词: 鲜美古义:今义: 交通古义:今义: 妻子古义:今义: 绝境古义:今义: 无论古义:今义: 不足古义:今义: 开朗:古义:今义: 3、一词多义 舍:便舍船()屋舍俨然()寻:寻向所志()寻病终()4、通假字 便要还家通, 三、展示交流 5、渔人“从口入”,看到了桃源的哪些美景? 答: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6、文中怎样描写桃花源人的热情好客的?反映了桃花源怎样的社会风 气? 答: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表现了桃花源人的热情好客,民风纯朴,真诚淳朴的社会风尚。 7、村人“皆叹惋”为什么? 答:为时代变迁,桃花源外社会黑暗动荡,人民生活痛苦而叹惋 8、渔人既然“处处志之”,但“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是否矛盾?作者这样写用意何在? 答: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使人觉得桃源是一个似有而无、似真而幻的所在。暗示桃源是虚构的。 9、用一个句式回答:桃花源是一个的 世界,那是因为 四、检测反馈 阅读语段,答文后题 i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 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10、解释文中加粗的词语。 ①缘: ②俨然: 11、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语句。 ①渔人甚异之: 五、归纳总结 陶渊明虚构的桃花源虽然后遂无问津者,但那片地方的美丽景色,和谐的人文环境依然令我们心生向往。这样的理想社会依然值得我们现代人去努力奋斗,努力实现。即使很难去实现,至少也要让我们身边的老人小孩,像桃花源中的黄发垂髫似怡然自乐的生活着。 ②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12、指出这段文字中的三个成语:豁然开朗鸡犬相闻怡然自乐 13、由“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你能从中联想到哪些人生道理或启示? 2

《桃花源记》教学案

《桃花源记》教学案 《桃花源记》教学案 教学目标: 1.准确、流利地朗读、背诵、翻译课文。 2.掌握相关的文言实词和虚词及古今异义现象。 3.理清文章的叙事线索,理解课文内容。 4.学习文章曲折回环,思念迭起,引人入胜的写法。 5.认识作者通过描写“世外桃源”所表达的不满黑暗现实,追 求理想社会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积累常用文言词语的用法;体会本文优美、精炼的语言; 教学难点 理解作者笔下的社会理想及作者寄托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布置预习?导学 1、你会读加点的字注音吗?将字音写在括号内 豁然开朗()屋舍俨然()黄发垂髫() 诣太守()阡陌交通()妻子邑人() 2、你能准确解释下列词语吗? 缘溪行()落英缤纷()便扶向路()

诣太守()遂迷()欣然规往() 3、填空《桃花源记》是---------代大诗人-----的名作。 二、指导学习?研讨 (一)情境导入 成语“世外桃源”也许众所周知,因为它描写的是一个没有剥削,没有压迫、没有战争;人人平等、人人富足、人人向往的美好地方。它出自我国田园诗派创始人陶渊明的《桃花源记》。今天,我们就随着陶渊明的足迹去探访桃花源。 (二)认识作者,检查预习情况 1、指名简介作者,教师适当补充 2、检查字词预习,夯实基础 (三)诵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1、教师范读课文,要求学生认真听清老师的断句、节奏,标记生词。教师指导朗读 2、学生放声自读课文。 3、学生齐读,读出感情和韵律。 要求:1)基本读准断句,注音语气节奏。 2)读完后理出难解的字词句。 (四)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1、学生自主理解课文,疑难之处作下圈点。 2、小组内讨论解决疑难。 3、班上交流。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21课《桃花源记》

八年级上册《桃花源记》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朗读、背诵课文。2.理解积累一些文言实词。 (二)能力目标 1.理解本文以渔人的行踪为线索叙事的表现手法。 2.能辩证地看待作者在文中寄托的社会理想。 (三)情感价值目标 了解作者追求理想社会的思想感情,激发学生为追求理想的活而努力学习,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 教学重点 1、熟读课文,积累文言字词。 2、掌握文中古今异义词和省略句的用法;把握课文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 3、认识作者通过描绘“世外桃源”所表达的社会理想。 教学难点:理解评价作者心中的理想社会 学法指导:1朗读法 2想象法 3自主和作探究法 4多媒体课件教学法。 教具准备:图片、录音机、多媒体课件课时安排:3课时教学过程: 第一、二课时 一、导语: 我国东晋末年,封建国家分裂,政权交替,战争频繁。东晋王朝极端腐败,对外一味投降,安于江左一隅之地。统治集团内部互相倾轧,军阀连年混战,赋税徭役繁重,加深了对人民的剥削和压榨。元代诗人张养浩在《潼关怀古》一诗中发出了这样的慨叹:兴,百姓苦;亡,百姓苦!可以说,和平,是每一个民族共同的向往。有一个成语就是这一社会理想的集中体现,它就是——世外桃源!这个成语出自东晋大诗人陶渊明的名作《桃花源记》。它描述的是一个与世隔绝、没有战祸,安乐而美好的地方。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篇文章 二、作者简介:陶渊明:名潜,字元亮,东晋伟大诗人。生于东晋末朝,出身于没

落的地主官僚家庭。他少时颇有壮志,博学能文,任性不羁。当时社会动乱不安,他有志不得展。做过小官,由于不满官场的丑恶,弃官回乡,这时他四十一岁,从此过着“躬耕自资”的隐居生活。忧愤、饥寒、劳累、赢疾一起折磨着他,六十三岁去世。后称靖节先生。他所作的诗文,内容多描写农村生活,表现了优美的自然风光,抒发了他热爱田园生活、乐于和农民来往和不愿与统治者同流合污的高尚感情。是“田园诗人”的代表作家。 1了解作者,必读此文,请欣赏作者的自传,听过以后说说作者的三大爱好. 2作者的诗歌名句: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 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 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 本文写作年代大约是宋永初二年(421年),其时陶渊明已经五十七岁了。他拒绝同当时的政权合作,不满黑暗的政治现实,同时由于他和农民接近,理解他们追求理想社会的愿望,所以写了这篇记和诗。 三、检查预习情况,诵读课文 1、读准下列粗体字的音。 豁然开朗(huó)屋舍俨然(yn)阡陌交通(qin) 黄发垂髫(tio)便要还家(yo)刘子骥( jì) 诣太守(yì)浔阳( xún ) 驎之(lín ) 2、A.朗读课文。(或听老师范读,听课文录音后齐读课文)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jiā)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shě)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huò)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shè)俨(yǎn)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qiān)陌(mò)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zhuó),悉如外人。黄发垂髫(tiáo),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yāo)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yì)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suì)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