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党校每一堂课都应是精品课-2019年文档

党校每一堂课都应是精品课-2019年文档

党校每一堂课都应是精品课

自从2011年中央党校开展精品课评选活动以来,全国各级党校纷纷响应,评出了一些非常好的“精品”,并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党校教学质量的进一步提高。但从活动实施的过程与结果看,某些人甚至单位对于什么是精品课、如何培育精品课等问题的认识尚存一定的偏差。因此,笔者试图对这些偏差进行探讨。

一、回归本质:“五条标准”与教学布局定位的高度契合性决定了党校每一堂课都应是精品课

《中国共产党党校工作条例》(以下简称《条例》)第二十二条明确规定:“党校教学布局要坚持以学习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为中心,着眼于提高党员领导干部的领导素质和执政能力,以掌握理论创新的最新成果为重点夯实学员的理论基础,以把握时代特征和国际经济政治形势为重点拓展学员的世界眼光,以强化大局意识和应对复杂局面为重点培养学员的战略思维,以坚定理想信念、增强宗旨观念和改进作风为重点加强学员的党性修养。根据形势和任务的要求,不断充实和创新教学内容,优化党校教学布局。”显然,这“一个中心、四个方面”的教学布局决定了党校的课程无论在教学要求、教学目标还是教学重点等诸多方面都具有与高校课程不一样的特质。由这一特质决定,就意味着党校精品课的评判具有自身的标准。为此,中央党校教务部于2011年所著的《关于

精品课建设》一文中确定了“五条标准”:一是要坚持“党校姓党”,围绕中心,服务大局;二是要有学术框架和科研含量;三是要有理论维度和现实维度的相互照应;四是要有国际视野和历史参照;五是要有独特的语言风格和适宜的表达技巧。并以此为标准,自此拉开全国党校系统关于精品课的评选。将此标准与教学布局两相对照不难发现,二者强调的侧重对象是有所区别的,而“五条标准”侧重于专题内容及对教员自身方面的要求。“一个中心、四个方面”的教学布局则更强调课程设置及对学员的要求。但若从“教”与“学”的视角看,二者在本质上强调的是一致的。对学员的要求,本身就蕴含对教员的要求。也就是说,教员本身就有一定的党性修养及其每一堂课的专题都必须“围绕中心”,在此前提下,以相应的“理论基础、世界眼光、战略思维”进一步分析专题内容。这些要求恰恰是“五条标准”强调的核心要素,“五条标准”本身就是在教学布局的指导下对教员要求的具体化的概括与提炼,党校精品课的标准与党校教学布局本身的定位具有高度契合性。因此,从这一意义上说,党校的每一堂课本身就应该是精品课。

二、实践偏差:日常教学评估标准与“五条标准”的不一致性是对精品课模糊认识的深层因素

精品课“五条标准”作为党校专题课的“应然”状态,本是其题中应有之义。但在现实中总有某些人对此有认识上的偏差,甚至对于精品课本身也产生了模糊的理解。譬如,近年来某些地

方党校实施的精品课评选活动中,某些人把精品课视为一种“荣誉”、一个“招牌”,因此,为了获得所谓的荣誉称号不遗余力。显然,这一有失公平公正的行为不仅令人对精品课产生怀疑,更违背了精品课评选的初衷与最终目的。作为参赛者而言,本是借助参赛这一平台,无论在赛前还是赛后都是一个打磨自己不断向“应然”状态靠近的过程,而作为组织者而言,举办赛事的初衷与目的是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应该说,这二者间的目标本身是高度一致的,但为什么都出现这种情形呢?表面看,可以说有的是为了完成上级安排的任务,有的是为了追逐某种利益或是好处。但究其根本,都反映了某些单位日常的教学评估标准与“五条标准”的不一致甚至是“两张皮”的问题。以某两所党校教学质量差异性比较为例(表一表示教学质量较高,表二则次之),不难发现:越是接近“五条标准”的评估方案,教员的整体教学质量越高;反之则越低。事实上,这一正相关关系不仅表现在讲授式教学上,在案例式、研讨式等其他教学方式上也是如此。

据笔者对上述两校多年的跟踪调查,表一某校的教学质量之所以较好,在于它长期坚持以接近于“五条标准”的日常教学评估并以此让每一位教员“内化于心”。这进一步启示我们:以“五条标准”为日常教学评估的导向才是真正意义上的贯彻了《条例》对于教学布局的定位。

三、正本清源:管理者与教员层面的“外化于行”是培育党校精品课的重点

培育党校精品课除了把“精品课”意识内化于心外,关键在于外化于行。对照上述教学布局与“五条标准”的要求,笔者认为,可以从管理者与教员两个层面作进一步的整顿与规范。

(一)管理者既要看“内”,更要看“外”。

管理者的态度意识与能力水平对于一所学校的教学质量有

着直接的影响。如果说在现代信息社会中,能力水平可以借助多种平台与手段相对较快提高的话,那么态度意识这类有关价值取向的东西在人的价值观成型后则更难以有本质上的改变或提升。但客观事实证明,相对于能力水平,管理者的态度意识在较大程度上对于提高整个单位的教学质量更关键。那么,在诸多态度与意识中,究竟什么态度什么意识是最重要的呢?《条例》第二十一条明确指出:教学是党校的中心工作,党校一切工作都要围绕教学工作进行,为完成教学任务、提高教学质量服务。显而易见,这一表述不仅规范了“教学”这一党校的“主业”,还阐明了“教学中心”意识及其服务态度这一党校管理者最根本的态度

意识。“领导就是服务”,党校作为共产党自己的学校,其管理者更应围绕教学中心把这一理念落实于行动。为此,管理者既要看“内”,更要看“外”。之所以更要看“外”,在于本单位的内部情况管理者较为熟悉,甚至许多规定要求是自己制定的,但这些规定是否合理科学?只有与“外”面的充分比较才能更好

地确定。所谓看“内”,主要是对照《条例》,看本单位的一切工作是否始终围绕教学这一中心(譬如,是否有按《条例》三十

一条规定的“各级党校应当大力加强和推进信息化建设?倘若有,为何有的党校竟然没有权限进入中国知网的“硕博论文库”这一可以较快了解学术前沿的重要平台?);对照“五条标准”,看本单位的日常教学评估方案是否有待完善;秉持公正态度,看本单位日常教学评估中是否有违规甚至“暗箱操作”行为。所谓看“外”,主要就是看人家是如何服务于教学中心工作的,好的规章是如何制定的,又是如何执行的(譬如,许多党校都建立了导师制这个较好的传帮带制度,但为什么有的地方做得较好,有的则流于形式甚至是“名存实亡”?)。(二)教员既要看“彼”,更要看“己”。

知己知彼,方能百战不殆。对照“五条标准”,看“彼”主要就是看人家在这些方面的长处。但知道别人长处仅是完成了第一步,更关键的是如何弥补这些方面的不足。现实生活中为什么有的领导干部做报告、开讲座或是即席讲话可以张口就来、滔滔不绝且逻辑严密?我想这其中的关键在于两个方面:一是对实践有一定的理论思考。实践出真知,对某事有亲身实践者,他对此事的所发表的看法或是观点一般是可以讲下来的,一般是可以让人听得进的。比如说一位种水稻的老农,因为他在?L期的实践中对整个农事熟悉,所以当你在请教他有关农事问题时,他能轻车熟路地把什么时候播种、什么时候插秧、什么时候收割等一系列的过程娓娓道来。但若你问他为什么要选择某个时候安排这些农事时,他却不一定能够回答其所以然。这是什么原因呢?因为

他无法把这些实践层面的经验上升为理论层面的知识。但作为一位有作为的党的领导干部,他不仅知道实践之然,还知道实践背后之所以然。一旦这两个层面都掌握了,就不难理解他可以深入浅出地分析某个问题了。二是善于对知识在实践中的思考与运用。这其实包括两个层面的内容。一是在对知识思考与运用之前首先得占有或是掌握一定的知识。而占有或掌握的最好的途径就在于多读书,读好书。尤其是对于某些理论问题的基础知识必须先有个了解。比如当我们说到党员的民主素质这一理论问题时,某些领导就很能讲,他懂得从民主意识、民主权利的行使、党代表的作用发挥等方面说得头头是道。这至少说明他对于这一理论问题的基础知识是掌握的,否则根本无法扩展。当然,某些领导在讲到精彩之处还会引经据典,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其讲演的理论水平。这可以说是他不仅对知识在实践中有思考,而且已到达第二个层次,那就是运用。毫无疑问,信手拈来、娴熟恰当的运用,可以让我们铭记于心。因此,党校教员在对实践充分调研的基础上要多读书、读好书、活读书,以实现所授专题在内容上坚持正确的“问题导向”与“学理支撑”及二者的“相互融合与转换”,在方法上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及二者间的转化,在教学艺术上形成独特的语言风格。

毫无疑问,按“五条标准”培育党校精品课,无论是对于管理者还是教员都是一个艰辛的过程,但若以“精品意识”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并以此作为日常教学评估的一项制度加以常态化,

党校精品课就可以从“应然”状态变为“实然”状态。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