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环境卫生学复习资料

环境卫生学复习资料

环境卫生学复习资料
环境卫生学复习资料

第一章绪论

环境卫生学:研究自然环境和生活环境与人群健康的关系,揭示环境因素对人群健康影响的发生、发展规律,为充分利用环境有益因素和控制环境有害因素提出卫生要求和预防对策,增进人体健康,提高整体人群健康水平的科学。

环境:围绕人群的空间及其中能直接或间接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各种因素的总体,这个系统由多种环境介质和环境因素所组成。

一次污染物:从污染源直接排入环境未发生变化的污染物。

二次污染物:某些一次污染物进入环境后在物理、化学或生物学作用下,或与其他物质发生反应而形成与初始污染物的理化性质和毒性完全不同的新的污染物。

原生环境:天然形成的未受或少受人为因素影响的环境。

次生环境:受人为活动影响形成的环境。

全球性环境问题:1.全球气候变暖;2.臭氧层破坏;3.酸雨;4.生物多样性锐减

第二章环境与健康的关系

人类环境分为:自然环境、人为环境、社会环境

自然环境可分为:大气圈、水圈、土壤岩石圈、生物圈

生态系统:在一定空间范围内,由生物群落及其环境组成,借助于各种功能流(物质流、能量流、物种流和信息流)所联结的稳态系统。整体性、开放性、自调性、可持续性

食物链:在生态环境中不同营养级的生物逐级被吞食以满足生存需要而建立起来的锁链关系。一种生物被另一种生物吞食,后者被第三种生物吞食,彼此以食物连接起来的锁链关系。

生态平衡:环境和人体之间进行的物质与能量的交换以及环境中各种因素对人体的作用,保持着相对的稳定即环境与人体的生态平衡。

环境介质中的迁移和转化对环境因素暴露的影响:扩大暴露范围,增加暴露途径,改变污染物性质和毒性,影响暴露剂量。

环境暴露是环境因素产生健康有害效益的决定因素,暴露的途径、强度和时间与之密切相关。暴露途径:总暴露量,吸收率,作用靶

强度:剂量-反应关系—随着暴露剂量的改变,产生某种反应的数量而随之改变的相关关系

时间:暴露频度、持续期

剂量-反应关系:

(1)无阈值化合物是指在大于零的剂量暴露下,均可能发生有

害效应的化合物,又称为零阈值化合物。其剂量-反应曲线的延长线通过坐标的原点,认为这类化合物无安全剂量。

(2)阈值化合物仅在达到或大于某剂量(阈剂量)才产生其效应,低于其阈剂量则不产生其效应的物质属于单阈值化合物,其剂量-反应曲线多呈S形或抛物线形。有两个阈值的化合物呈U形。

联合作用类型:1相加作用2协同作用3增强作用4拮抗作用

环境污染:进入环境的污染物的量超过了环境的自净能力,造成环境质量下降和恶化,直接或间接影响到人体健康。→化学性,物理性,生物性

急性危害:环境污染物在短时间内大量进入环境,可使暴露人群在较短时间内出现不良反应、急性中毒甚至死亡。E.g.烟雾事件,事故性排放,生物性污染

慢性危害:环境中有害物质以低浓度、长时间反复作用于机体所产生的危害。E.g.非特异性影响,引起慢性疾患,持续性蓄积危害

第三章大气卫生

●大气结构:对流层、平流层、中间层、热成层、逸散层

●大气污染的来源:工农业生产(燃料燃烧、工业生产过程的排放),生活炉灶和采暖锅

炉,交通运输,其他

●大气污染物的种类:气态&颗粒状态

1.气态:气体、蒸汽e.g.CO,SO2,NO2,NH3,H2S

2.大气颗粒物:由于来源和形成条件不同,其形状是多种多样的,故在实际工作中常使用空气动力学等效直径(Dp)来表示大气颗粒物的大小。

1)总悬浮颗粒物:粒径≤100μm的颗粒,包括液体、固体或者液体和固体结合存在的,并悬浮在空气介质中的颗粒

2)可吸入颗粒物PM10:空气动力学直径≤10μm的颗粒物,能被人体吸入呼吸道,与人体健康密切相关

3)细颗粒物PM2.5:空气动力学直径≤2.5μm的细颗粒,更易于吸附各种有毒有机物和重金属元素,对健康危害极大

4)超细颗粒物:空气动力学直径≤0.1μm的颗粒物

●影响大气中污染物浓度的因素:

1.污染源的排放情况:排放量,与污染源的距离,排出高度

着陆点:烟气自烟囱排出后,向下风侧逐渐扩散稀释,接触到地貌的接触点

2.气象因素:风和湍流,温度层结,气压,气湿

1)风和湍流:大气湍流:风速时大时小,并在主导风向的下风向上下、左右出现无规则的摆动;垂直温度梯度递减率大,风速高,地面起伏程度打,湍流运动就强→有利于污染物稀释和扩散

2)温度层结:气温的垂直梯度,决定大气的稳定程度,影响大气湍流的强弱

?大气温度垂直递减率(γ)=0.65℃/100m

γ>0时,气温随高度递减,晴朗白天,风速小;γ<0时,气温随高度递增,无风、少云夜晚;γ=0时,气温不随高度变化,多云或阴天,风度较大

?逆温类型:辐射逆温(地面长波辐射冷却),下沉逆温(空气压缩增温),地形逆温

气块干绝热垂直递减率(γd):空气垂直移动过程中因气压变化而发生温度的绝热变化

?烟波扩散类型:波浪型γ>γd,锥型γ=γd,扇形γ<γd,上扬型,熏烟型

1)气压:在稳定气压的控制下,大气污染加重。低压,有利扩散;高压,阻止扩散。

3.地形:山谷与盆地、海滨与陆地、城市热岛

●大气污染物的转归:自净or转移or形成二次污染和二次污染物

●大气污染对健康的直接危害:

1.急性危害:烟雾事件,生产事故

光化学烟雾:汽车尾气中的氮氧化合物(NOx)和挥发性有机物(VOCs)在日光紫外线的照射下,经过一系列的光化学反应生成的刺激性很强的浅蓝色烟雾,其主要成分是臭氧、醛类以及各种过氧酰基硝酸酯。

2.慢性危害:影响呼吸系统功能,降低机体免疫力,引起变态反应,其他

●大气污染对健康的间接危害:

温室效应:A海平面上升,冰雪覆盖面积缩小;B加速大气中反应,臭氧浓度增加,促进酸雨形成C热相关疾病发病率增加D虫媒传染病流行范围加大

臭氧层破坏:

酸雨:降水的PH值小于5.6就是酸雨,我国是属于硫酸型酸雨,酸雨成因主要是煤和石油燃烧向大气排放SO2和NOX气体,这些气体可被热形成的氧化剂或光化学产生的自由基氧化转变为硫酸和硝酸其主要对土壤和植物危害;影响水生生态系统;对人类健康产生影响;

此外还可以腐蚀建筑物,文物古迹;防治对策:控制二氧化硫的污染

影响小气候和太阳辐射,其他:居民生活条件等

●大气中主要污染物对人体健康的影响:

SO2;颗粒物;氮氧化物;一氧化碳;臭氧;铅;多环芳烃

●大气卫生标准:为了保护人群健康和生态环境,对大气中有害物质以法律形式作出的限

制规定以及实现这些限制所作的有关技术行为规范的规定。

制定原则:1.不引起急性或慢性中毒及潜在的远期危害;2.对主观感觉无不良影响;3.应对人体健康无间接危害;4.选用最敏感指标;5.经济合理和技术可行

●大气污染对健康影响的调查和监测:

查明大气污染来源、污染状况和对居民健康造成的各种危害

1.污染源调查:点源污染(调查一个工厂或一座烟囱对周围大气影响);面源污染(调查

整个城市或工业区的大气污染源);线源污染

2.污染状况监测:

1)采样点的选择:点源污染:四周布点,扇形布点,捕捉烟波布点;面源污染:按城市功能分区布点,几何状布点,根据污染源和人口分布以及城市地形地貌等因素设置采样点2)采样时间:一次最大浓度应在污染最严重时采样,10-20min;日平均浓度每日至少有12-18h的采样时间;年平均浓度每月至少有分布均匀的5-12个日均值

3)监测指标:点源—排放主要污染物;区域性—so2、PM10、NO2、CO、O3,还可加测监测区域内的其他主要污染物;线源—PM2.5、NO2、CO

4)采样记录

5)监测结果的分析与评价

3.人群健康调查:暴露评价,健康效应测定,资料统计

第四章水体卫生

●地球上的天然水资源分为:降水、地表水、地下水

●水质的性状和评价指标:

1.物理性状指标:水温,色,臭和味,浑浊度

天然水中臭和味的主要来源:1)水生动植物或微生物的繁殖和衰亡;2)有机物的腐败分解;

3)溶解的气体;4)溶解的矿物质盐或混入的泥土

水的浑浊度:水中悬浮物和胶体物对光线透过时的阻碍程度。

2.化学性状指标:

1)PH:7.2-8.5

2)总固体:水样在一定温度下缓慢蒸发至干后的残留物总量,包括水中的溶解性固体和悬浮性固体。

3)硬度:溶于水中钙、镁盐类的总含量,以CACO3(mg/L)表示。

分为:碳酸盐硬度&非碳酸盐硬度;暂时硬度&永久硬度(水煮沸后不能去除的硬度)4)含氮化合物:有机氮、蛋白氮、氨氮、亚硝酸盐氮和硝酸盐氮。

水中有机氮和蛋白氮↑→水体新近受到明显污染;氨氮↑→新近人畜粪便污染;亚硝酸盐氮↑→水中有机物的无计划过程尚未完成,污染危害仍然存在;硝酸盐氮↑→含氮有机物氧化分解的最终产物;硝酸盐氮↑,氨氮、亚硝酸盐氮含量不高→水体过去曾受有机污染,现已完成自净过程;氨氮、亚硝酸盐氮、硝酸盐氮均↑→水体过去和新近均有污染,或过去受污染,目前自净正在进行。

5)溶解氧dissolved oxygen:溶解在水中的氧含量,与氧分压、水温有关;评价水体受到有机物污染及其自净程度的间接指标

6)化学耗氧量COD:在一定条件下,用强氧化剂氧化水中有机物所消耗的氧量;测定水体中有机物含量的间接指标,代表水体中可被氧化的有机物和还原性无机物的总量。但不能反映有机污染物的化学稳定性及其在水中降解的实际情况。

7)生化需氧量BOD:水中有机物在有氧条件下被需氧微生物分解时消耗的溶解氧量。20℃,5天,1L水中减少的溶解氧量为5日生化需氧量。

8)氯化物

9)硫酸盐

10)总有机碳和总需氧量

11)有害物质

3.微生物学性状指标

1)菌落总数:1ml水在普通琼脂培养基中经37℃培养24h后生长的细菌菌落数

2)大肠菌群:44.5℃→粪大肠菌群;37℃→总大肠菌群

●水体污染:人类活动排放的污染物进入水体,其数量超过了水体的自净能力,使水合水

体底质的理化性质和水环境中的生物特性、组成等发生改变,从而影响水的使用价值,造成水质恶化,乃至危害人体健康或破坏生态环境的现象。

来源:工业废水,生活污水,农业污水,其他:固体废弃物、城市垃圾

●水体富营养化:当湖泊、水库水接纳过多含磷、氮的污水时,可使藻类等浮游生物大量

繁殖形成水体富营养化。

●水体自净:水体受污染后,污染物在水体的物理、化学和生物学作用下,使污染成分不

断稀释、扩散、分解破坏或沉入水底,水中污染物浓度逐渐降低,水质最终又恢复到污染前的状况。

过程:易被氧化的有机物进行的化学氧化分解,有机物在水中微生物作用下的生物化学氧化分解,含氮有机物的硝化过程

物理净化:稀释、混合、吸附沉淀;

化学净化:氧化还原,分解化合,酸碱中和;

生物净化:生物分解、生物转化、生物富集

氧垂曲线:有机物进行生物净化的过程中,复氧与耗氧同时进行,水中溶解氧含量既为耗氧与复氧2过程相互作用的结果。So,可以把溶解氧作为水体自净的一个指标。在水

体有机物污染过程中,溶解氧变化可用氧垂曲线表示。

●水体转归:污染物在水环境中的空间位移和形态改变。

1)污染物的迁移:污染物从某一地点转移到另一地点,从一种介质转移到另一种介质

生物富集作用:某些生物不断从环境中摄取浓度极低的污染物,在体内逐渐聚集,使该物质在生物体内达到相当高、甚至引起其他生物(或人)中毒的浓度。

生物放大作用:由于各级生物个体的生物富集作用,使高位营养级生物体内污染物浓度大大高于低位营养级生物的现象。

2)污染物的转化:污染物在水体中发生的物理、化学、光化学和生物学作用。

●水体污染的危害:

1)生物性:生物性病原体,藻类毒素

水体富营养化的危害:藻类大量繁殖聚集在一起,影响水的感官性状,使水质出现异臭异味;藻类产生的粘液可粘附于水生动物的腮上,影响其呼吸,导致水生动物窒息死亡;有些藻类分泌的有害物质可危害水体生态环境并使其他生物中毒及生物群落结构异常;藻类大量繁殖死亡后,在细菌分解过程中不断消耗水中的溶解氧,使氧含量急剧降低,引起鱼、贝类等因缺氧大量死亡。有些藻类能产生毒素,微囊藻毒素MC→肝癌

2)化学性:汞、砷、铬、苯酚、氰化物、多氯联苯

3)物理性:热污染、放射性污染

●水环境标准:“六类三级”水环境质量标准、水污染物排放标准、水环境卫生标准、水

环境基础标准、水检测分析方法标准和水环境样品标准六类;国家级标准、行业标准和地方标准三级

●水体污染的调查:污染源调查,水体污染调查,对居民健康影响调查

第五章饮用水卫生

●介水传染病:通过饮用或接触受病原体污染的水,或食用被这种水污染的食物而传播的

疾病。E.g.伤寒、霍乱、肝炎、隐孢子虫、蓝氏贾第鞭毛虫、军团菌等

发生原因:1)水源受病原体污染后,未经妥善处理和消毒即供居民饮用;2)处理后的饮用水在输配水和贮水过程中,重新被病原体污染。

流行特点:1)水源一次严重污染后,可呈暴发流行,短期内突然出现大量病人,且多数患者发病日期集中在同一潜伏期内。若水源经常受污染,则发病者可终年不断,病例呈散发流行。2)病例分布与供水范围一致。大多数患者都有饮用或接触同一水源的历史。3)一旦对污染源采取治理措施,并加强饮用水的净化和消毒后,疾病的流行能迅速得到控制。

●化学性污染对健康的影响:慢性中毒,远期危害(致突变、致癌、致畸)

●饮水氯化消毒副产物:卤代烃类化合物:挥发性卤代有机物(三卤甲烷THMs)&非挥

发性卤代有机物(卤代乙酸HAAS)→致突变、致癌、致畸、神经毒性

影响因素:有机前体物的含量,加氯量,溴离子浓度,PH等

●饮水硬度过高→心血管疾病、泌尿系统结石、胃肠功能紊乱、腹泻、刺激皮肤、堵塞毛

孔等

●环境内分泌干扰物EEDS:存在于环境中,对人类和动物体内的激素产生影响,干扰机

体正常分泌物质的合成与代谢,激活或抑制内分泌系统功能的外源性化学物质。

●二次供水:供水单位将来自集中式供水或自备水源的生活饮用水,贮存于水箱或贮水池

中,再通过机械加压或凭借高层建筑形成的自然压差,二次输送至水战或用户的供水系统。其污染会导致恶性、呕吐、腹胀、腹泻,生物性污染导致介水肠道传染病,输配水设备、防护材料中的有毒有害物质污染导致慢性危害。

●生活饮用水标准制定原则:水中不得含有病原微生物;所含化学物质及放射物质不得危

害人体健康;水的感官性状良好;选择指标和确定标准限量值要考虑经济技术上的可行性。

●水源选择原则:水量充足,水质良好,便于防护,技术经济合理

●水的净化处理目的:除去原水中的悬浮物质、胶体颗粒、细菌等

常规净化工艺:混凝沉淀(或澄清)--过滤—消毒

1.混凝沉淀:在天然水中加入混凝剂,使水中的悬浮颗粒和胶体物质互相粘附聚合成较大

颗粒,然后从水中沉降下来。

原理:1)压缩双电层作用;2)电性中和作用;3)吸附架桥作用

混凝剂:铝盐、铁盐、聚合氧化铝、聚丙烯酰胺

影响因素:1)水中微粒的性质和含量;2)水温;3)水PH和碱度;4)水中有机物和溶解盐含量;5)混凝剂的种类和用量;6)混凝剂的投加方法,搅拌强度,反应时间等

2.过滤:具有孔隙的粒状滤料层,截留水中的杂志从而使水获得澄清的工艺过程

功效:使过滤后水的浊度达到生活饮用水水质标准的要求;去除水中大部分病原体;残留微生物失去了悬浮物的保护作用,为滤后消毒创造了条件。

原理:筛除作用;接触凝集作用

影响因素:1)滤层厚度和粒径;2)滤速;3)进水水质;4)滤池类型

3.消毒:杀灭外环境中病原微生物的方法

1)氯化消毒:用氯或氯制剂进行饮水消毒的一种方法。含氯化合物中具有杀菌能力的有效成分称为有效氯,含氯化合物分子团中氯的价数大于-1者均为有效氯。

原理:→次氯酸HOCL,体积小,电荷中性,易于穿过细胞壁;强氧化剂,损害细胞膜,使蛋白质、RNA、DNA等物质释出,影响多种酶系统,使细胞死亡。病毒→核酸的致死性损害。影响因素:加氯量和接触时间(30min后0.3-0.5 mg/L游离氯);PH;水温;水的浑浊度;水质微生物的种类和数量

方法:普通氯化消毒法,氯胺消毒法,折点氯消毒法,过量氯消毒法

2)二氧化氯消毒;3)臭氧消毒;4)紫外线消毒

●饮用水卫生的调查、监测和监督

集中式:水源卫生调查、水厂调查、水质监测

农村:水源调查、水质监测、水性疾病监测

第六章土壤卫生

●土壤的组成:固相(矿物质&有机质)、液相(土壤水分)、气相(土壤空气)

●土壤分层:覆盖层、淋溶层、淀积层、母质层、风化层

●土壤的物理学特征:土壤颗粒的大小和排列状态决定着土壤的孔隙率、透气性、渗水性、

溶水性和土壤的毛细管现象等。土壤空气成分的变化受土壤污染程度、土壤生物化学作用和与大气交换的影响而变化。

背景值:该地区未受污染的天然土壤中各种元素的含量。

环境容量:一定环境单元、一定时间内、在不超过土壤卫生标准的前提下土壤对该污染物能够容纳的最大负荷量。

土壤有机质:土壤中各种含碳化合物的总称,包括腐殖质、生物残体、土壤生物

土壤的化学特性:包括土壤的吸附性、酸碱性和氧化还原性等

●土壤的生物学特征:土壤细菌、藻类、原生植物

●土壤污染:人类生产和生活活动中排出的有害物质进入土壤中,直接或间接危害人畜健

康的现象。基本特点:土壤污染的隐蔽性,累积性与地域性,不可逆转性,治理周期长

●土壤污染源:农业污染,工业污染,生活污染,交通污染,灾害污染

污染方式:1)气型污染:由大气中污染物沉降至地面而污染土壤;

2)水型污染: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通过污水灌田而污染土壤;

3)固体废弃物污染:工业废渣、生活垃圾粪便、农药和化肥等对土壤的污染。

●土壤自净:受污染的土壤通过物理、化学和生物学的作用,使病原体死灭,各种有害物

质转化到无害的程度,土壤可逐渐恢复到污染前得状态。

包括:物理净化,化学净化,生物净化(病原体的死灭,有机物的净化)

病原体的死灭:病原体进入土壤后,受日光照射,土壤中不适宜病原微生物生存的环境条件,微生物间的拮抗作用,噬菌体作用,以及植物根系分泌的杀菌素等许多不利因素的作用下而死亡。

有机物净化:有机物逐步无机化或腐殖质化

腐殖质:有机物经过土壤微生物分解后再合成的一种褐色或暗褐色的大分子胶体物质腐殖质话得卫生学意义:化学性质稳定,病原体已经死灭,不不招引苍蝇,没有不良气味,质地疏松,在卫生上是安全的,又是农业上一种良好的肥料。

●土壤污染对健康的影响:镉→痛痛病

●持久性有机污染物POPs:

特性:持久性,蓄积性,迁移性,高毒性

●土壤卫生标准制定原则:1)不影响人体健康;2)不影响土壤自净

碘缺乏病IDD:从胚胎发育至成人期由于碘摄入量不足而引起的一系列病症。

地方性甲状腺肿:由于地区性环境缺碘引起的地方病,是碘缺乏病的主要表现形式之一,其主要症状是甲状腺肿大。

地方性克汀病:胚胎期与出生后早期碘摄入量低时,出现的一种体格发育落后,痴呆、聋哑的疾病。

地方性氟中毒:由于一定地区环境中氟元素过多,而致生活在该环境中的居民经饮水、食物和空气等途径长期摄入过量氟所引起的以氟骨症和氟斑牙为主要特征的一种慢性全身性疾病。→饮水型,燃煤污染型,饮砖茶型

地方性砷中毒:由于长期自饮用水、室内煤烟、食物等环境介质中摄入过量的砷而引起的一种生物化学性疾病。临床上以末梢神经炎、皮肤色素代谢异常、掌跖部皮肤角化、指端缺血坏疽、皮肤癌变为主要表现,是一种伴有多系统、多脏器受损的慢性全身性疾病。

硒→克山病,大骨节病

环境质量评价:是从环境卫生学角度按照一定的评价标准和方法对一定区域范围内的环境质量进行客观的定性和定量调查分析、描述、评价和预测。

评价内容:污染源评价、环境质量评价、环境效应评价

污染源调查目的:筛选出主要污染源和主要污染物

污染源综合评价方法:等标污染负荷、排毒系数法

环境评价目的:分析和评价拟建项目对环境和人群健康的影响;描述和预测环境质量的现状和发展趋势;定量和半定量地表达环境影响或环境质量变化的程度和范围;将不同性质、不同量纲的环境影响和环境质量变化进行归一化处理与比较;用于各种备选建设方案和环境与健康保护方案的选择与比较。

环境健康影响评价:对规划或拟建项目可能导致的环境质量影响和人群健康影响进行的评估和预测。

基本程序:健康影响因素的识别、健康影响效应的评估和建设项目环境影响的预防措施

2018版环境卫生学重点

环境卫生学 第一章绪论 1、▲环境卫生学:就是研究自然环境与生活环境与人群健康得关系,揭示环境因素对人群健康影响得发生、发展规律,为充分利用环境有益因素与控制环境有害因素提出卫生要求与预防对策,增进人体健康,维护与提高整体人群健康水平得学科。 2、☆环境卫生学以人类及其周围得环境(自然环境与生活环境)为研究对象,阐明人类赖以生存得环境对人体健康得影响及人体对环境得作用产生得反应,即环境与机体间得相互作用,这就是环境卫生学得基本任务。 自然环境:围绕在人类周围得自然因素(大气圈、水圈、土壤岩石圈与生物圈)。 生活环境:就是与人类生活关系密切得各种自然得与人工得环境条件,如居住、工作、娱乐环境以及有关得生活环境因素如家用化妆品等。 3、环境:就是指围绕人群得空间与及其中能直接或间接影响人类生存与发展得各种因素得总与,就是一个非常复杂得庞大系统,由多种环境介质与环境因素组成。 4、环境介质:人类赖以生存得物质环境条件,就是指自然环境中各个独自组成部分中所具有得物质,通常以气态、液态与固态三种物质形态而存在,能够容纳与运载各种环境因素;指大气、水、土壤(岩石)以及包括人体在内得所有生物体。

环境介质不会一完全单一介质形式存在;一定条件下,环境介质得三种物质形态可以相互转化;环境介质得运动可以携带污染物向远方扩散;环境介质还有维持自身稳定得特性 5、环境因素:就是被介质容纳与转运得成分或介质中各种无机与有机得组成成分。按其属性分类:物理性、化学性、生物性。 物理因素:小气候、噪声、电离辐射、非电离辐射 ▲小气候就是指生活环境中空气得温度、湿度、气流与热辐射等因素,对于机体得热平衡产生明显影响。 化学因素: ▲一次污染物:指由污染源直接排入环境未发生变化得污染物。 ▲二次污染物(secondary pollutant)指某些一次污染物进入环境后在物理、化学或生物学作用下或与其她物质发生反应而形成与原来污染物得理化性质与毒性完全不同得新得污染物。 生物因素:包括细菌、真菌、病毒、寄生虫与生物性变应原如植物花粉、真菌孢子等。 6、按环境因素受人类活动影响得情况分类:原生环境、次生环境。 ▲原生环境(primary environment):指天然形成得未受或少受人 为因素影响得环境,其中存在大量对人体健康有益得因素,如清洁并含有正常化学成分得空气、水、土壤,充足得阳光与适宜得小气候,秀丽得风光等。也有不利因素如生物地球化学性疾病。 ▲次生环境:指受人为活动影响形成得环境。 7、全球性环境问题:

环境卫生学各章考研知识点

<<环境卫生学>>第八版 第一章 绪论 1、环境卫生学(environmental health/ environmental hygiene):是研究自然环境和生活环境与人群健康的关系,揭示环境因素对人群健康影响的发生、发展规律,为充分利用环境有益因素和控制环境有害因素提出卫生要求和预防对策,增进人体健康,维护和提高人群健康水平的学科。 2、环境卫生学的研究内容: (1)环境与健康关系基础理论 (2)环境与健康关系确认性研究 (3)加强环境卫生法律法规标准体系 (4)加强农村环境卫生 (5)开拓新领域 3、环境卫生学的研究对象:人类及其周围的环境(自然环境和生活环境) 环境卫生学的基本任务:以人类及其周围环境为研究对象,阐明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对人体健康的影响及人体对环境作用所产生的反应,即环境与机体相互作用。 4、自然环境:围绕在人类周围的自然因素(大气圈、水圈、土壤岩石圈和生物圈)。 5、生活环境:是与人类生活关系密切的各种自然的和人工的环境条件,如居住、工作、娱乐和社会活动环境。 6、环境介质(environmental media):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环境条件,是指

自然环境中各个独立组成部分中所具有的物质,通常以气态、液态和固态三种物质形态存在,能够容纳和运载各种环境因素。具体来说,环境介质是指大气、水、土壤(岩石)以及包括人体在内的所有生物体。 7、环境介质的特点 1)环境介质的三种物质形态往往不完全以单一介质形式存在; 2)在一定条件下,环境介质的三种物质形态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其承载的物质也可以相互转移; 3)环境介质的运动可携带环境污染物向远方扩散; 4)环境介质还能维持自身稳定的特性。 8、环境因素(en vironmental factors):是被环境介质容纳和运载的成分或介质中各种无机和有机的组成成分。 9、环境因素作用于人体的途径:它通过环境介质的载体作用或参与环境介质的组成,而直接或者间接对人体起作用,人体暴露环境污染物是通过多种环境介质综合作用的结果。 10、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和生活环境,按其属性可分为:物理性、化学性、生物性。 11、根据化学污染物进入环境后,其理化性质是否改变,可将污染物分为一次污染物和二次污染物。 1)、一次污染物(primary pollutant):指由污染源直接排入环境未发生变化的污染物。 2)、二次污染物(secondary pollutant):指某些一次污染物进入环境后在物理、化学或生物学作用下,或与其他物质发生反应而形成与初始污染物的理化

食源性疾病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案例分析(上)

北京市疾控中心营养与食品卫生所副所长滕仁明 写在课前的话 “民以食为天”,食品安全问题是关系到人民健康和国计民生的重大问题。我国在基本解决食物量的安全(Food security)的同时,食物质的安全(Food safety)越来越引起全社会的关注。本课件就该方面进行详细阐述,旨在提高对食品安全问题的认识以及在临床工作中对其有更加合理而有效的判断和处理。 一、食品安全的概述及引发疾病的分类 食品是指各种供人食用或者饮用的成品和原料,包括天然食品(水果、蔬菜等)和加工食品(以农产品、畜产品、水产品等为原料经加工、制作并用于销售的制成品)。 所谓食品安全,从目前来看即食品(食物)的种植、养殖、加工、包装、贮藏、运输、销售、消费等活动中难免存在可能损害或威胁人体健康的有毒有害物质以导致消费者病亡或者危及消费者及其后代的隐患。所以总而言之,食品安全就是食品从种植到餐桌全过程的卫生担保。 食品安全问题可以引起许多疾病,从临床疾病上分类可能引起感染性腹泻、食源性疾病以及食物中毒;从疾病的进程而言,有急性、亚急性、迁延性和慢性之分,另外还有一部分为潜在再现性(食用有毒有害的食物以后,当时并无异常表现,一段时间以后才出现中毒腹泻等情况),另外还有更严重的致畸、致癌、致突变,这些都是可以由食品不安全引起的疾病,下面将就引发的这些问题进行细致的讨论: (一)感染性腹泻 感染性腹泻是临床上对以腹泻为主的一组疾病的总称。在我国传染病防治法中规定:除霍乱、痢疾、伤寒以外的腹泻,统称为感染性腹泻。感染性腹泻分为炎症型和分泌型。炎症

型腹泻是指致病菌进入体内,引起的肠道炎症;而分泌型腹泻,就是指致病菌进入人体后并不造成炎症,而只是通过刺激肠细胞膜的分泌而造成的腹泻。 以下属于感染性腹泻的是()。 A.肠炎 B.霍乱 C.痢疾 D.伤寒 A.肠炎 B.霍乱 C.痢疾 D.伤寒 什么是食品安全?其所引发的疾病分为几类? 对于食源性疾病如何进行判断?如何完成事件处理报告? 潜伏期主要症状有关微生物或毒物 主要或第一症状为上消化道症状(恶心,呕吐) 恶心,呕吐,味觉异常,口有灼烧 不到1小时 金属盐 感

【免费下载】环境卫生学重点完全版

环境卫生学 第七版 第一章 绪论 掌握环境卫生学的定义、研究对象,熟悉环境卫生工作内容和环境卫生学今后的任务。本章节的重点:环境卫生学定义;环境、环境介质、环境因素、生活环境等基本概念。▲1环境卫生学(environmental health/ hygiene ):是研究自然环境和生活环境与人群健康的关系,揭示环境因素对人群健康影响的发生、发展规律,为充分利用环境有益因素和控制环境有害因素提出卫生要求和预防对策,增进人体健康,提高整体人群健康水平的科学。 2.环境(environment ):是指围绕人群的空间和及其中能直接或间接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各种因素的总和,是一个非常复杂的庞大系统,由多种环境介质和环境因素组成。环境卫生学研究的环境通常包括自然环境和生活环境。自然环境:围绕在人类周围的自然因素(大气圈、水圈、土壤岩石圈和生物圈)。 生活环境:是与人类生活关系密切的各种自然的和人工的环境条件,如居住、工作、娱乐和社会活动环境。 3.☆环境卫生学研究对象:人类及其周围的环境(自然环境和生活环境)阐明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对人体健康的影响及人体对环境的作用产生的反应,即环境与机体间的相互作用。 4.环境介质(environmental media ):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环境条件,是指自然环境重各个独自组成部分中所具有的物质,通常以气态、液态和固态三种物质形态而存在,能够容纳和运载各种环境因素;指大气、水、土壤(岩石)以及包括人体在内的所有生物体。 5.环境因素(environmental factors ):是被介质容纳和转运的成分或介质中各种无机和有机的组成成分。按其属性分类:物理性、化学性、生物性。 物理因素: ▲小气候是指生活环境中空气的温度、湿度、气流和热辐射等因素,对于机体的热平衡产生明显影响。 化学因素: ▲一次污染物(primary pollutant )指由污染源直接排入环境未发生变化的污染物 。 ▲二次污染物(secondary pollutant )指某些一次污染物进入环境后在物理、化学或生物学用下或与其他物质发生反应而形成与原来污染物的理化性质和毒性完全不同的新的污染物。按环境因素受人类活动影响的情况分类:原生环境、次生环境。 ▲原生环境(primary environment ):指天然形成的未受或少受人为因素影响的环境,其中存在大量对人体健康有益的因素,如清洁并含有正常化学成分的空气、水、土壤,充足的阳光和适宜的小气候,秀丽的风光等。也有不利因素如生物地球化学性疾病。 ▲次生环境(secondary environment ):指受人为活动影响形成的环境。 6.全球性环境问题 :(1)全球气候变暖(2)臭氧层破坏(3)酸雨(4)生物多样性锐减:▲生物多样性(biodiversity ):是指地球上所有的生物如动物、植物和微生物等有规律地结合所构成的稳定生态综合体。它由生物的遗传(基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三部分组成。 7.环境卫生学的研究内容:(1)环境与健康关系的基础理论研究(2)确认性研究(3)创建和引进适宜于环境卫生学研究的新技术和新方法(4)研究环境卫生监督体系的理论依据。 8.我国环境与健康标准体系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环境质量标准体系和环境卫生标准体系。 9.环境卫生工作内容:是环境卫生学理论知识体系指导下的环境卫生实践工作,其目的是电气系

环境卫生学重点总结

重点内容;P25-35 P70-95 P113-123 P128-136 P168-178 P193-208 P221-267 P270-282 P286-295 P297-298 P308-318 P408-415 名词解释 1.环境卫生学是研究自然环境和生活环境与人群健康的关系,揭示环境因素对人群健康影响的发生、 发展规律,为充分利用环境有益因素和控制环境有害因素提出卫生要求和预防对策,增 进人体健康,提高整体人群健康水平的科学。 2.原生环境:指天然形成的未受或少受人为因素影响的环境,其中存在大量对人体健康有益的因素, 如清洁并含有正常化学成分的空气、水、土壤,充足的阳光和适宜的小气候,秀丽的风光 等。也有不利因素如生物地球化学性疾病 3.次生环境:指受人为活动影响形成的环境。 4.一次污染物:指由污染源直接排入环境未发生变化的污染物。 5.二次污染物:指某些一次污染物进入环境后在物理、化学或生物学作用下,或与其他物质发生反应 而形成与原来污染物的理化性质和毒性完全不同的新的污染物典型的二次污染物, 光 化学烟雾等 6.生态环境:是与人类生存和发展有关的生态系统所构成的自然环境。 9.生态系统:是在一定空间范围内,由生物群落及其环境组成,借助于各种功能流(物质流、能量流、 物种流和信息流)所联结的稳态系统。 10.食物链:在生态系统中不同营养级的生物逐级被吞食以满足生存需要而建立起来的链锁关系,称 食物链。 12.生物富集作用:生物从环境中摄入浓度极低的重金属元素或难降解的化合物,在体内逐渐累积起 来,使生物体内该元素或化合物的浓度大大超过环境中的浓度,这种现象称为生物富 集作用。 13、生物转化:进入机体的环境化学物,在生物体内经过一系列的生物化学变化并形成其衍生物的 过程。 14、剂量-反应(效应)关系:随着暴露剂量的改变,产生某种定性(定量)反应的数量而随之改变。 15、易感人群:尽管多数人在环境有害因素作用下仅有生理负荷增加或出现生理性的变化,但仍有少数人产生机体功能严重失调,中毒,甚至死亡,通常把这类对环境有害因素反应更为敏感和强烈的人群称为易感人群。 16、高危人群:出现某一效应的风险较大的人群,多为高暴露人群或/和易感的人群 是制定环境卫生标准,首先应考虑的人群 17、POPS(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的定义及特征:是指能持久存在环境中,并可借助大气,水,生物体等环境介质进行远距离迁移,通过食物链富集,对环境和人类健康造成严重危害的天然或人工合成的有机污染物质。具有以下4个重要特征:持久性、蓄积性、迁移性、高毒性。 18、环境内分泌干扰物(EDCS):指具有类似激素作用,干扰内分泌功能,从而对机体或后代引起有害健康效用的一类外源性物质。代表性物质:二恶英 19.富营养化(eutrophication):当湖泊、水库水接纳过多含磷、氮的污水时,可使藻类等浮游生物 大量繁殖形成水体富营养化。 20.生物放大作用:环境污染物通过食物链的转移并逐级增大在生物体内的浓度,使在高位营养级生

(完整word版)预防学(卫生学)案例及解析

实习一环境砷污染案例分析 【实验目的】 根据提供的实际调查资料,熟悉环境流行病学基本研究方法,掌握暴露-效应关系的调查与分析,并能根据提供的资料线索步步深入,能根据调查结果来评价环境因素对人群健康的作用。 【实验原理】 环境流行病学的剂量-反应关系,主要是人群暴露剂量的大小与群体中特定效应的出现频率间的关系;剂量-反应关系的存在是剂量与效应依存性的重要依据,是对暴露剂量和所产生的效应之间的一种定量描述,可为制定环境卫生标准、法规及进行危险度评价提供重要依据。 【实验资料】 某市为一南北走向盲状峡谷小盆地,人口12万,市区西北侧有一锡冶炼厂。常年风向频率以南风为主,下风侧有二个居民区,约13个居民点,该厂以生产精锡为主,主要污染物有铅、砷和氟等。该厂每年排入环境中的砷大约9.5吨,砷排出量占投入量19%,如以污染面积3km2计算,环境中砷负荷约3.18吨/km2/年。据当地卫生部门资料介绍,该市曾数次发生急性、亚急性人畜砷中毒事件,严重影响了该市居民的生活和生产。试问:1.为了解该市环境砷污染对居民健康的影响,应该从哪些方面着手? 2.如何选择调查点? 3.如果经过调查得到下文资料,你应该如何评价该地环境砷污染对居民健康的影响? 【实验方法】 1.环境砷暴露状况的调查 1.1环境中砷污染现状的调查结果采集污染区和对照区大气、室内空气、水源水、地下水及土壤,分别测定其中砷的含量,其测定结果见表1,试问该市是否存在明显的环境砷污染?若有,其污染的途径可能是什么? 答:是的,存在明显的环境污染。 途径:可能是通过大气、地表水和土壤的耕作层。通过表1和续表1的数据来看,在大气、地表水、土壤耕作层的砷含量,污染区A、B 都远远大于对照区,至于室内空气、地表水、土壤深层、砷含量、污染区A、B和对照区差别都不大,尤其是地下水和土壤深层,说明污染区

环境卫生学考试重点习题集

环境卫生学——第一章绪论 一、填空题 1.环境介质是指______、______、______以及包括人体在内的所有生物体。 2.环境卫生学研究的环境包括______和______。 3.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和生活环境中的各种因素,按其属性可分为______、______、______三类。4.根据环境受人类活动影响的情况,可将其分为______和______。 5.全球性的环境问题主要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名词解释 环境卫生学 三、选择题 1.环境卫生学主要研究() A.自然环境与人群健康的关系 B.生活环境与人群健康的关系 C.自然环境和生活环境与人群健康的关系 D.生活居住环境和自然环境与人群健康的关系 E.自然环境、生活居住环境、工作学习环境与人群健康的关系 2.学习环境卫生学的主要目的是使预防医学专业的学生() A.提高诊断疾病的本领 B.认识疾病在人群中流行的原因 C.了解污染物在环境中的分布规律 D.认识全球环境问题 E.认识自然环境和生活环境与人群健康的关系 3.具体地讲,环境介质是指() A.空气、水、土壤(岩石) B.空气、水、土壤(岩石)和生物体 C.空气、水、土壤(岩石)和食物 D.空气、水、食物、生物体 E.空气、水以及各种固态物质 4.环境卫生学的重点研究内容是() A.环境因素的调查与监测 B.污染物在环境中的分布与转归 C.环境污染治理 D.环境因素的健康效应 E.环境质量评价 5.环境卫生工作中常见的二次污染物如() A.二氧化硫和颗粒物 B.铅、镉、汞、酚 C.甲基汞、光化学烟雾 D.氮氧化物、碳氢化物 E.环境内分泌干扰物 6.原生环境是指() A.受动物活动影响的天然环境

卫生学实习六职业中毒案例讨论完整版题目与答案

职业中毒案例讨论卫生学实习六 一、实验目的和要求、掌握职业病的诊断及处理原则;1 、熟悉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调查与评价的方法;2 、掌握职业中毒案例的分析方法。 3 、职业病的诊断及处理原则: 1原则:职业病的诊断必须由法定诊断机构集体诊断,必须根据职业病诊断标准进行,防止漏诊、误诊、冒诊。)辅4 ((3)临床表现)详细可靠的职业史依据:(1 (2)职业病危害接触史和现场危害调查与评价5()排除其他助检查结果 处理原则:治疗、落实待遇尤其是可疑/生产环境资料,、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调查与评价的方法:收集当前生产工艺过程/劳动过程2毒物监测资料,深入生产现场弄清患者所在岗位的生产工艺过程、可能接触的职业性有害因素、空气中毒物浓度、个体防护与个人卫生情况等,从而判断患者在该作业环境中工作是否有中毒的可能性以及接触机会的大小、接触方式、接触时间、接触浓度,此为诊断的基本依据,以推测有无职业中毒可能。 3、职业中毒案例的分析方法:)职业中毒的诊断(中毒事故(21)查明职业中毒事故发生的经过、原因、人员伤亡情况和危害程度;()提出防范事故再次发生所应采5)提出对事故责任人的处罚意见;(4性质的认定)(3)责任认定;()形成职业病事故调查处理报告。(6取的改进措施的意见; 岁,近年来常感全身乏力,关节酸痛,右上肢发麻,食欲减退,腹部隐痛。,男性,患者赵42** [案例一] ,次℃,脉搏收治入院。体查,神志清楚,一般情况尚可,体温因数日未解大便,并出现腹绞痛,/min7037.1,心肺(-),肝脾不大,腹软,脐周有轻微压痛,无反跳痛,四肢未次,血压呼吸120/70mmHg/min20线照片未见异常改变。引出病理反射,血、尿常规未见异常;肝功能、心电图、正常胸部 X1] [问题讨论、上述资料中,你认为患者的病史还应补充什么内容?1)3职业病危害接触史和现场危害调查与评价;()1详细可靠的职业史;(2)答:职业中毒的诊断依据:(详细可靠的职业史、接触)排除其他。所以该病人的病史中还应补充临床表现;(4)辅助检查结果;(5 史、当你遇到腹绞痛患者时,应考虑哪些病症?2答:腹绞痛主要由腹部管状器官的肌肉痉挛或梗阻引起,如肠管、胆管及输尿管等痉挛或梗阻。常见疾病有:急性腹膜炎、急性阑尾炎、胰腺炎、胆囊炎、盆腔炎、急性胃炎、肝硬化、肠梗阻、胆道或输尿管梗阻、胆石症、胆道蛔虫、肾绞痛、胃肠痉挛、肠扭转、肠套叠或肠系膜血管栓塞 3、引起腹绞痛常见的生产性毒物是什么?哪些行业可接触该毒物?答:可引起腹绞痛:铅,有机磷毒物,毒蘑,毒扁豆碱,斑蝥,乌头碱,巴豆,砷,汞,磷化合物,腐蚀铅尘或铅蒸气;熔铅作业均可接触铅烟、铅矿开采及冶炼、铅:常见致职业中毒的有性毒物等。接触机会:铅氧化物常用于制造蓄电池、玻璃、搪瓷、铅丹、铅白、油漆、颜料、釉料、防锈剂的生产中。 进一步询问患者的职业史,发现该患者在某私人铅酸蓄电池厂工作年,每天工作小时。疑为慢性铅1012中毒。 [问题讨论2] 4、慢性铅中毒患者可能出现哪些临床表现? 答:(1)神经系统:主要表现为类神经征、外周神经炎,严重者出现中毒性脑病。 (2)消化系统:主要表现为食欲不振、恶心、隐性腹痛、腹胀、腹泻或便秘。严重者可出现腹绞痛(也称铅绞痛)。 (3)血液及造血系统:可有轻度贫血,多呈低色素正常细胞型贫血;点彩红细胞、网织红细胞、

最新环境卫生学重点总结笔记

环境卫生学——第一章绪论 [大] [中] [小] 环境卫生学的定义、研究对象和内容 环境卫生学是研究自然环境和生活环境与人群健康关系的科学。随着医学与环境科 学的进步,环境卫生学在揭示环境因素对人群健康影响的发生、发展规律和充分利用有利 的环境因素,控制不利的环境因素方面。担负着特定的使命,并逐渐发展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它既是预防医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学科,又是环境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因而可以说,环境卫生学是由预防医学与环境科学相互结合的产物。 环境卫生学是以人类及其周围的环境为研究对象。阐明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对人体健康的影响及人体对环境的作用产生的反应(即环境一机体相互作用),这是环境卫生学的基本任务。 环境一般是指围绕人群的空间及其中可以直接或间接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各种因素的总体。这个系统由多种环境介质和环境因素所组成。 环境介质是不依赖于人们的主观感觉而客观存在的实体,一般是以气态、液态和固态三种常见的物质形态存在; 环境因素则依赖于环境介质的运载作用(如能量或物质的转运),或参与前者的组成,直接或间接与人体发生关系。 具体地说,环境介质是指大气、水体、土壤(岩石)及包括人体在内的一切生物体;环境因素则是介质中的被转运体或介质中各种无机和有机的组成成分。环境介质具有能维持自身稳定状态的特性,环境介质对外来的干扰具有一定的缓冲能力,但是,当外来干扰的强度与频率超过了环境介质的承受能力时,环境介质的结构、组成乃至功能就会发生难以恢复的改变。 在环境卫生学的范畴内,一般把环境狭义地限定为自然环境和生活环境。 自然环境如大气圈、水圈、土壤岩石圈和生物圈; 生活环境如人类为从事生活活动而建立的居住、工作和娱乐环境以及有关的生活环境因素(如家用化学品)等。 无论自然环境还是生活环境,它们都是由各种环境因素组成的综合体。 环境因素按其属性可分为物理性、化学性和生物性三类。 物理因素主要包括小气候、噪声、非电离辐射和电离辐射等。 化学因素环境中的化学因素成分复杂、种类繁多。大气、水、土壤中含有各种有机和无机化学物质,其中许多成分含量适宜时是人类生存和维持身体健康所必需。严重的是人类生产和生活活动排入环境中的各种化学污染物,这些化学污染物数量多,危害面大。 根据污染物进入环境后其理化性质是否改变,可将污染物分为一次污染物和二次污染物。 一次污染物(primary pollutant,亦称原生污染物)是指由污染源直接排入环境,其理化性状未发生改变的污染物,如二氧化硫。一氧化碳等; 二次污染物(secondar pollutant,亦称次生污染物)是指有些一次污染物进入环境后,由于物理、化学或生物学作用,或与其他物质发生反应而形成的、与原来污染物的理化性状和毒性完全不同的新的污染物。典型的二次污染物,如汽车废气中的氮氧化物(NOX)和碳氢化物(HC),在强烈的日光紫外线照射下所形成的光化学烟雾。

卫生学考试重点(人卫第8版)

1、卫生学是在“预防为主”的卫生工作方针指导下,以人群及其周围的环境为研究对象,研究外界环境因素与人群健康的关系,阐明环境因素对人群健康影响的规律,提出利用有益环境因素和控制有害环境因素的卫生要求及预防对策的理论根据和实施原则,以达到预防疾病,促进健康提高生命质量的目的。 2、预防疾病不仅是预防医学的目标,也是临床医学的目标。预防疾病既包括防止疾病发生也包括防止疾病的发展和组织伤残。 3、三级预防第一级预防也称病因预防,指在疾病前期或无病期针对病因或危险因素采取综合综合性预防措施目标是防止或减少疾病发生。第二级预防又称临床前期预防或三早预防,指在临床前期或疾病早期做好早期发现,早期诊断和早期治疗,目标是防止或减缓疾病发展。对于传染病的二级预防除三早外,还应早隔离,早报告以便及早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防止流行蔓延。第三级预防又称临床预防,即在临床期或康复期,积极采取的治疗和康复措施,目标是防止伤残,促进功能恢复,提高生存质量,延长寿命。 4、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包括自然环境(由理化,化学,生物学因素构成)和社会环境(由上层建筑,经济文化,人际关系,社会心理因素构成)自然环境可分为原生环境和次生环境。 5、生态系统:生物群落与非生物环境所组成的自然系统称为生态系统,由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和非生物环境四大要素构成。 6、生态平衡:生态系统中的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之间,生物群落与非生物环境之间,物质,能量的输入和输出,生物学种群和数量,以及各种群数量之间的比例,始终保持着一种动态平衡关系,称为生态平衡。 7、食物链:生态系统中一种生物被另一种生物所食,后者再被第三种生物所食,彼此形成一个以食物连接起来的连锁关系称为食物链。 8、生物富集作用:环境污染物被生物体吸收后,通过酶的催化分解可转化成另一种物质,一些有毒金属和难分解的有机化学物则可在生物体内蓄积,使生物体内得浓度大大高于环境的浓度。 9、生物放大作用:环境中某些污染物沿着食物链在生物体间转移并在生物体内浓度逐级增高,使高位营养级生物体内浓度高于低位营养级生物体内浓度。 10、环境污染;由于各种人为的或自然的原因,使环境的构成发生重大变化,造成环 境质量恶化,破坏了生态平衡,对人类健康造成直接,间接或潜在的有害影响,称之为环境污染。严重的环境污染叫做公害。 11、环境污染物:进入环境并能引起环境污染的物质叫做环境污染物,从污染源直接排入环境,其理化性状没有发生改变的叫做一次污染物。进入环境的一次污染物经物理,化学或生物学作用,形成与原来污染物理化性状和毒性完全不同的新的污染物称二次污染物。来源:生产性污染包括“废气,废水,废渣’工业三废生活性污染包括生活性三废’粪尿,污水,垃圾” 12、迁移是指污染物在环境中发生空间位置的相对移动过程。分为污染物在空气中迁移,污染物在水中迁移,污染物在土壤中迁移,污染物在生物间迁移。 13、自净:污染物进入环境后,在自然的物理,化学或生物因素作用下经过一定时间,环境中的污染物浓度或总量降低,该过程被称为环境污染物的自净。

(完整word版)环卫案例分析答案

实习三环境污染案例讨论 【目的要求】熟悉环境污染案例的调查分析方法;了解环境污染所致公害事件的危害性及防治。 【案例】水俣病公害事件 【资料1】水俣湾位于日本九州岛西侧不知火海东岸。水俣市是以新日本氮肥厂为中心建立起来的市镇,人口大约10万。 1956年4月,一名5岁11个月的女孩被送到水俣工厂附属医院就诊,其主要症状为脑障碍:步态不稳,语言不清,谵语等。在以后的五周内,病儿的妹妹和近邻中的四人也出现了同样的症状。1956年5月1日,该院院长向水俣市卫生当局作了报告,说“发生了一种不能确诊的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的流行”。因这些人的症状和当地猫发生的“舞蹈病”症状相似,又因病因不明,故当地人称这为“猫舞蹈病”或“奇病”。 经过工厂附属医院、市卫生当局、市医院及当地医师会的调查,发现儿童及成年人中都有病例发生,初步调查共发现了30例患者,其中一部分自1953年就已发病并多数住在渔村。过去对这些患者的诊断不一,有的被诊断为乙型脑炎,有的被诊断为酒精中毒、梅毒、先天性运动失调及其它。因患者发病时期正赶上各种传染病流行期,且呈地方性和聚集性,故判定为一种传染病并采取了相应的措施。 [问题讨论1] 1.为什么当时会判定在人群中流行的病为传染病?(因患者发病时期正赶上各种传染病的流行期,且呈地方性和聚集性,故判定为一种传染病。) 2.要找出引起本事件的原因,应作哪些调查?(应做病例-对照研究和现况研究,获得病因线索后,再用群组研究和实验研究证实)请设计一个调查方案?(调查目的:寻找该病的致病因素,疾病在人群中的分布规律及疾病前的状态,并证实病因,根据调查结果,采取措施,消除污染源,改造环境,控制并消除疾病的发展。调查方法:采用病例-对照研究和现况研究,获得病因线索后,再选用群组研究和实验研究证实。 调查内容:水俣湾环境污染源调查及环境监测;人群患病情况调查;致病因素的调查及实验证实。具体方法:1、选择病例:医院病例、人群中的全部病例、新发病例、死亡病例;2、对人群进行询问,了解其饮食、劳作等习惯与情况;3、对患病及暴露人群、暴露环境中的表现出病态的生物,如鱼鸟猫等进行监测,如体液、组织中的有害物质浓度;4、人群中患病率的测量,人群及动物机体功能的测量;5、水俣湾一带水

学前卫生学重点复习笔记考试必备

第三章预防常见病1.出生缺陷、环境中的致畸因素 出生缺陷:新生儿刚出世就有疾病。包括两个方面:1.胚胎在母亲子宫内疚具有的疾病或损伤;2. 胎儿分娩时在产道中得到的疾病或损伤。 致畸因素:1 )病毒感染:病毒科通过胎盘进入胎儿体内;居室通风,空气新鲜最为重要。少去公共场所2 )药物3)放射线4 )烟酒5)环境污染2.婴儿抚触是指用双手对婴儿进行有顺序没有手法技巧的抚触,来达到保健的目的。能有效接触皮肤饥渴。注意事项:选择适合的时间,一般为喂奶后一小时左右;调节好室温;抚触者的准备;体现爱抚,以便抚触以便交流;抚触时间应视婴儿的月龄而定。3.婴幼儿患病一般会出现哪些生病迹象? 1)精神:不爱玩,没精神,烦躁不安,哭闹等。 2)表情:眼神呆滞,同时有尖叫啼哭的现象 3)脸色 4)吃喝:食欲不振伴有恶心呕吐,脸色苍白等;异嗜癖:小儿对食物以外的物品有不可自制的食欲;食欲亢进。 5)大小便异常 A.粪便表面有鲜血,血与粪便不混合,同时小儿排便时哭闹--- 肛门裂。 B.脓便血:便次多,有排不干净大便的感觉,伴发烧,大便脓血样---细菌性痢疾 C.红果酱色:小儿阵阵腹痛,频频呕吐,大便呈红果酱样---肠套叠,2岁以下常见 D.白陶土样:同时尼色加深--- 黄疸型肝炎 E.柏油样:小儿流鼻血, 若将血咽下, 大便就会呈黑色柏油样. 若鼻血止后, 大便正常,则无需担心;若未留鼻血--- 消化道出血尿色异常:正常尿液为清晰透明,淡黄色 A.红色:像洗肉水,同时眼皮浮肿--- 急性肾炎 B.橘黄色:尿色加深呈橘黄色或棕绿色-- 肝胆疾病 C.乳白色:若因泌尿道感染,尿内有脓,可使尿呈乳白色,同时有尿频尿痛的现象。 排尿次数: A.明显减少,眼皮浮肿,常是肾病的表现,腹泻伴有尿量明显减少则是脱水的表现。 B.次数明显增多,一点儿尿液憋不住,常是泌尿道感染的症状。 6)睡眠:入睡困难或嗜睡;睡眠不安 7)囱门:前囱凹陷,可以因脱水而囱门松弛,凹陷。前囱鼓出:主要见于脑膜炎,脑炎等颅内压力增高的疾病。 8)体温4.佝偻病的症状及预防症状: 1)易激怒,烦躁,不活泼,对周围环境缺乏兴趣 2)睡眠不安常惊醒哭闹,多汗。 3)运动功能发育迟缓 4)出牙迟 5)头部软化,有乒乓球的感觉。 6)颅骨呈方形,头大脸小。 7)胸部呈串珠肋、肋膈沟或鸡胸,漏斗胸。 8)腕,踝部形成钝圆形隆起。 9)脊柱后凸或测弯。预防:预防先天性佝偻病:孕妇多晒太阳,饮食营养;提倡母乳喂养,及时添加辅食;小儿多晒太阳;补充维生素D 5.肥胖症:因过量的脂肪储存,使体

卫生学实习六_职业中毒案例讨论(完整版)题目和答案解析

卫生学实习六职业中毒案例讨论 一、实验目的和要求 1、掌握职业病的诊断及处理原则; 2、熟悉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调查与评价的方法; 3、掌握职业中毒案例的分析方法。 1、职业病的诊断及处理原则: 原则:职业病的诊断必须由法定诊断机构集体诊断,必须根据职业病诊断标准进行,防止漏诊、误诊、冒诊。 依据:(1)详细可靠的职业史(2)职业病危害接触史和现场危害调查与评价(3)临床表现(4)辅助检查结果(5)排除其他 处理原则:治疗、落实待遇 2、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调查与评价的方法:收集当前生产工艺过程/劳动过程/生产环境资料,尤其是可疑毒物监测资料,深入生产现场弄清患者所在岗位的生产工艺过程、可能接触的职业性有害因素、空气中毒物浓度、个体防护与个人卫生情况等,从而判断患者在该作业环境中工作是否有中毒的可能性以及接触机会的大小、接触方式、接触时间、接触浓度,此为诊断的基本依据,以推测有无职业中毒可能。 3、职业中毒案例的分析方法: (1)查明职业中毒事故发生的经过、原因、人员伤亡情况和危害程度;(2)职业中毒的诊断(中毒事故性质的认定)(3)责任认定;(4)提出对事故责任人的处罚意见;(5)提出防范事故再次发生所应采取的改进措施的意见;(6)形成职业病事故调查处理报告。 [案例一] 患者赵**,男性,42岁,近年来常感全身乏力,关节酸痛,右上肢发麻,食欲减退,腹部隐痛。因数日未解大便,并出现腹绞痛,收治入院。体查,神志清楚,一般情况尚可,体温37.1℃,脉搏70次/min,呼吸20次/min,血压120/70mmHg,心肺(-),肝脾不大,腹软,脐周有轻微压痛,无反跳痛,四肢未引出病理反射,血、尿常规未见异常;肝功能、心电图、正常胸部X线照片未见异常改变。 [问题讨论1] 1、上述资料中,你认为患者的病史还应补充什么内容? 答:职业中毒的诊断依据:(1)详细可靠的职业史;(2)职业病危害接触史和现场危害调查与评价;(3)临床表现;(4)辅助检查结果;(5)排除其他。所以该病人的病史中还应补充详细可靠的职业史、接触史 2、当你遇到腹绞痛患者时,应考虑哪些病症? 答:腹绞痛主要由腹部管状器官的肌肉痉挛或梗阻引起,如肠管、胆管及输尿管等痉挛或梗阻。常见疾病有:急性腹膜炎、急性阑尾炎、胰腺炎、胆囊炎、盆腔炎、急性胃炎、肝硬化、肠梗阻、胆道或输尿管梗阻、胆石症、胆道蛔虫、肾绞痛、胃肠痉挛、肠扭转、肠套叠或肠系膜血管栓塞 3、引起腹绞痛常见的生产性毒物是什么?哪些行业可接触该毒物? 答:可引起腹绞痛:铅,有机磷毒物,毒蘑,毒扁豆碱,斑蝥,乌头碱,巴豆,砷,汞,磷化合物,腐蚀性毒物等。常见致职业中毒的有铅:接触机会:铅矿开采及冶炼、熔铅作业均可接触铅烟、铅尘或铅蒸气;铅氧化物常用于制造蓄电池、玻璃、搪瓷、铅丹、铅白、油漆、颜料、釉料、防锈剂的生产中。

(完整版)学前卫生学重点复习资料笔记整理(考试必备)

第一章生理基础 1.儿童的骨骼特点及保育要点 1)骨骼在生长:需要阳光和营养 2)腕部的骨头未钙化好:不要让小儿拎国中的东西; 3)髋部由三块骨头拼成:在小儿运动过程中要注意安全,避免三块骨头在外力的作用下发生移动,错位。 4)骨头的成分:任性小易发生变形; 5)不良姿势易致脊柱变形:应从小培养小儿坐有坐相站有站相,保护脊柱,防止脊柱变形。 6.卫生保健:1培养正确的姿势,2合理组织体育锻炼与户外活动,3全面发展动作,4,保证安全,防止意外伤害,5供给充足的营养,6衣服,鞋子适度宽松2.小儿呼吸系统特点 1)鼻:a鼻腔狭窄易发生鼻堵塞;b睡觉打鼾要检查鼻咽;c学会擤鼻涕。 2)喉:a喉炎是急症:急性喉炎声音呈破竹音或犬吠声。B哑嗓子:小儿的声带不够坚韧,若不注意保护会使声带充血肿胀,形成哑嗓子。因此要注意保护小儿的嗓音,不宜唱大人的歌,唱歌的场所要空气新鲜,不要顶着寒风喊叫,唱歌,玩热了不要马上吃冷食,伤风感冒药多喝水少说话。 3)肺:年龄越小,呼吸越快;肺的弹力组织发育差,血管丰富,含血量多,含气量少,空气混浊易患肺炎,肺不张、肺淤血。 4)气管和支气管,管腔狭窄,缺乏弹性组织,粘液分泌少,纤毛运动差,易感染。 4.呼吸系统卫生保健:1培养良好的卫生习惯,2保持室内空气新鲜,3适当加强,体育锻炼和户外运动,4防止异物进入呼吸道,5教育幼儿以正确的姿势活动和睡眠,6保护幼儿声带 呼吸运功特点:1每次呼吸量比成人少,2年龄越小,呼吸的节律性越不强,3年龄越小,呼吸的频率越快 3.小儿消化系统特点 1)牙齿:一般在6-7岁时出牙,最迟不过一岁。乳牙有20个,2岁半全部出齐。切牙-尖牙-磨牙;先下后上;出牙数=月龄-4;6岁左右,最先萌发的恒牙是第一恒磨牙,即六龄齿,不与乳牙交换。;7.8岁中切牙,8,9岁侧切牙;10-11第一双尖牙;11,12尖牙;12,13第二恒磨牙。 乳牙功能:咀嚼食物,帮助消化;促进颌面部的正常发育;有助于恒牙的健康;有助于正常发音,使小儿口齿伶俐。 乳牙发育的需要:阳光和营养;适宜的刺激;避免外伤;漱口和刷牙。 如何预防牙齿排列不整齐:1给婴儿喂奶要坐起来2换牙时要把滞留的儒雅拔掉3家长要教育孩子改正不良习惯4及时治疗鼻咽部炎症5要注意保护六龄齿 2)唾液:三队唾液腺:腮腺,颔下腺,舌下腺;婴儿口腔较浅,会来不及将口水咽下,因此会流口水;智力有缺陷的小儿,口腔常半张着,垂涎口外,称“假性流涎”;唾液的功能:湿润,杀菌,化学消化。唾液腺三至六个月开始完善,出现生理性流涎。 3)胃:婴儿漾奶:婴儿的喷门比较松弛,胃呈水平位,因此当婴儿吞下空气,奶就容易随着空气流出体外,这就是漾奶。措施:可让婴儿伏在大人的肩头,轻轻的拍婴儿的背,让他打几个隔,然后在躺下。 4)肠:肠套叠是急症,表现为一阵阵的苦恼,蜷曲着小腿,面色苍白,不吃奶,

学前卫生学重点复习全资料笔记整理(考试必备)

第三章预防常见病 1.出生缺陷、环境中的致畸因素 出生缺陷:新生儿刚出世就有疾病。包括两个方面:1.胚胎在母亲子宫疚具有的疾病或损伤;2.胎儿分娩时在产道中得到的疾病或损伤。 致畸因素:1)病毒感染:病毒科通过胎盘进入胎儿体;居室通风,空气新鲜最为重要。少去公共场所 2)药物 3)放射线 4)烟酒 5)环境污染 2.婴儿抚触 是指用双手对婴儿进行有顺序没有手法技巧的抚触,来达到保健的目的。能有效接触皮肤饥渴。 注意事项:选择适合的时间,一般为喂奶后一小时左右;调节好室温;抚触者的准备;体现爱抚,以便抚触以便交流;抚触时间应视婴儿的月龄而定。 3.婴幼儿患病一般会出现哪些生病迹象? 1)精神:不爱玩,没精神,烦躁不安,哭闹等。 2)表情:眼神呆滞,同时有尖叫啼哭的现象 3)脸色 4)吃喝:食欲不振伴有恶心呕吐,脸色苍白等;异嗜癖:小儿对食物以外的物品有不可自制的食欲;食欲亢进。 5)大小便异常 A.粪便表面有鲜血,血与粪便不混合,同时小儿排便时哭闹---肛门裂。 B.脓便血:便次多,有排不干净大便的感觉,伴发烧,大便脓血样---细菌性痢疾 C.红果酱色:小儿阵阵腹痛,频频呕吐,大便呈红果酱样---肠套叠,2岁以下常见 D.白土样:同时尼色加深---黄疸型肝炎 E.柏油样:小儿流鼻血,若将血咽下,大便就会呈黑色柏油样.若鼻血止后,大便正常,则无需担心;若未留鼻血---消化道出血 尿色异常:正常尿液为清晰透明,淡黄色 A.红色:像洗肉水,同时眼皮浮肿---急性肾炎 B.橘黄色:尿色加深呈橘黄色或棕绿色--肝胆疾病 C.乳白色:若因泌尿道感染,尿有脓,可使尿呈乳白色,同时有尿频尿痛的现象。排尿次数: A.明显减少,眼皮浮肿,常是肾病的表现,腹泻伴有尿量明显减少则是脱水的表现。 B.次数明显增多,一点儿尿液憋不住,常是泌尿道感染的症状。 6)睡眠:入睡困难或嗜睡;睡眠不安 7)囱门:前囱凹陷,可以因脱水而囱门松弛,凹陷。前囱鼓出:主要见于脑膜炎,脑炎等颅压力增高的疾病。 8)体温 4.佝偻病的症状及预防 症状: 1)易激怒,烦躁,不活泼,对周围环境缺乏兴趣 2)睡眠不安常惊醒哭闹,多汗。 3)运动功能发育迟缓 4)出牙迟 5)头部软化,有乒乓球的感觉。 6)颅骨呈方形,头大脸小。

环境卫生学重点(参考优选)

环境卫生学 第一章绪论 1. ▲环境卫生学:是研究自然环境和生活环境与人群健康的关系,揭示环境因素对人群健康影响的发生、发展规律,为充分利用环境有益因素和控制环境有害因素提出卫生要求和预防对策,增进人体健康,维护和提高整体人群健康水平的学科。 2. ☆环境卫生学以人类及其周围的环境(自然环境和生活环境)为研究对象,阐明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对人体健康的影响及人体对环境的作用产生的反应,即环境与机体间的相互作用,这是环境卫生学的基本任务。 自然环境:围绕在人类周围的自然因素(大气圈、水圈、土壤岩石圈和生物圈)。 生活环境:是与人类生活关系密切的各种自然的和人工的环境条件,如居住、工作、娱乐环境以及有关的生活环境因素如家用化妆品等。 3. 环境:是指围绕人群的空间和及其中能直接或间接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各种因素的总和,是一个非常复杂的庞大系统,由多种环境介质和环境因素组成。 4.环境介质: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环境条件,是指自然环境中各个独自组成部分中所具有的物质,通常以气态、液态和固态三种物质

形态而存在,能够容纳和运载各种环境因素;指大气、水、土壤(岩石)以及包括人体在内的所有生物体。 环境介质不会一完全单一介质形式存在;一定条件下,环境介质的三种物质形态可以相互转化;环境介质的运动可以携带污染物向远方扩散;环境介质还有维持自身稳定的特性 5. 环境因素:是被介质容纳和转运的成分或介质中各种无机和有机的组成成分。按其属性分类:物理性、化学性、生物性。 物理因素:小气候、噪声、电离辐射、非电离辐射 ▲小气候是指生活环境中空气的温度、湿度、气流和热辐射等因素,对于机体的热平衡产生明显影响。 化学因素: ▲一次污染物:指由污染源直接排入环境未发生变化的污染物。 ▲二次污染物(secondary pollutant)指某些一次污染物进入环境后在物理、化学或生物学作用下或与其他物质发生反应而形成与原来污染物的理化性质和毒性完全不同的新的污染物。 生物因素:包括细菌、真菌、病毒、寄生虫和生物性变应原如植物花粉、真菌孢子等。 6.按环境因素受人类活动影响的情况分类:原生环境、次生环境。 ▲原生环境(primary environment):指天然形成的未受或少受人为因素影响的环境,其中存在大量对人体健康有益的因素,如清洁

《环境卫生学》复习题

一、填空题 1.根据环境受人类活动影响的情况,可将其分为______和______。(原生环境次生环境)2.全球性的环境问题主要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全球气候变暖、酸雨、臭氧层破坏、荒漠化) 3.在我国1982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中,以人类与环境相互作用的性质和特点把环境分为______和______。(自然环境;社会环境;) 4.生态系统的生物,可按照其发挥的作用和地位分为______、______和______。(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 5.肿瘤发展的整个过程通常分为______、______和______三个主要阶段。(引发;促长;进展) 6.在暴露测量中,被检测的剂量有三种,______、______和______。(外剂量;内剂量;生物有效剂量) 7.影响生物地球化学性疾病流行的因素:______、______、______(营养条件;生活习惯;多种元素的联合作用) 8. 室内小气候主要是由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周围墙壁等物体表面温度)这四个气象因素组成。(气温;气湿;气流;热辐射) 9. 公共场所卫生监督的方式有______与______两类。(预防性卫生监督经常性卫生监督) 二、单选题 1.具体地讲,环境介质是指() A.空气、水、土壤(岩石) B.空气、水、土壤(岩石)和生物体 C.空气、水、土壤(岩石)和食物 D.空气、水、食物、生物体 E.空气、水以及各种固态物质 2.环境卫生学的重点研究内容是() A.环境因素的调查与监测 B.污染物在环境中的分布与转归 C.环境污染治理 D.环境因素的健康效应 E.环境质量评价 5.环境卫生工作中常见的二次污染物如() A.二氧化硫和颗粒物 B.铅、镉、汞、酚 C.甲基汞、光化学烟雾 D.氮氧化物、碳氢化物 E.环境内分泌干扰物 6.原生环境是指() A.受动物活动影响的天然环境 B.未受人类活动影响的天然环境 C.无动植物生存而仅有少量微生物存在的环境 D.受人为活动影响的环境 E.以人类为中心的环境 7.生物地球化学性疾病的发生主要是由于() A.人体摄入微量元素过多所致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