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文学概论期末作业

文学概论期末作业

宁波大学答题纸

(20 14 —20 15学年第一学期)

课号:课程名称:文学概论改卷教师:

学号:126010014 姓名:杨斌得分:

关于文学活动构成的梳理

【摘要】美国文学理论家艾布拉姆斯在《镜与灯——浪漫主义文论及批评传统》一书中提出了艺术品四要素的观点,即一件艺术品要具备:作品,艺术家,自然或世界,听众、观众或读者这四点。作为艺术品之一的文学作品,同样具备四要素,即世界,作者,作品和读者。本文针对文学活动构成的四要素,结合所学知识以及相关文献,试做一番梳理,权作对文学四要素的简单归纳与总结。

【关键字】文学活动、世界、作者、作品、读者

【正文】

艾布拉姆斯的四要素基本上能够科学解释文学活动的构成。也就是说,文学活动是由作品、作者、世界、读者构成的。这四个要素相互依存,相互渗透,相互作用,构成了一个整体。缺少任何一个要素,文学活动都不可能完整。

1.世界

世界是文学活动的基本要素之一,这里的世界主要指文学活动所反映的客观世界、主观世界。客观世界包括自然万物与社会的历史与现实。主观世界既包括人的思想感情,也包括宗教信仰意义上的超验世界。

(1.)人是文学活动表现的中心:无论主观世界还是客观世界,作为个体的“人”是文学所反映的“世界”的中心。客观世界需要人去观察体悟,主观想象也是人对客观世界不同形态的折射。

(2.)“世界”触动了文学活动的发生:人生活在现实世界中,人的思想感情的变化是以自然和现实为依据的,社会现实生活和自然景物等客观世界触动了人的感情,成为推动作家艺术家进行文学艺术创作的动力。

(3.)“世界”铸就了人的情感与气质:客观自然世界,对人的情感、气质影响很大。比如我国南北地理文化的差异导致了南北方人的性格和气质差异这种性格、气质表现在文学活动中,就形成了不同的风格特征。

(4.)文学活动是为了表现这个“世界”。文学活动应反映社会的现实生活,展现自然的优美景物,表现人的心理世界。

2. 作者

在文学活动中,作者的角色极其重要。作为文学活动开展的主体,没有作者的创作,就不会有文学作品。

中国古代文论对作家在文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非常重视。《尚书》中有“诗言志”之说,意在说明作者用诗歌来表达理想、志向、抱负。孔子的“文质彬彬,然后君子”就是指作者需要良好的修养,才能创作出优美的文学作品。孟子的“浩然之气”,庄子的“心斋坐忘”等都无不体现出作者对文章的重要性。

西方文论中则有模仿说、表现说和话语理论。模仿说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文艺是作者对社会现实生活的模仿;第二,文艺模仿的只是现实生活的理式(idea),是摹本的摹本、影子的影子。表现说强调文学是作者心灵的表现,强调作者是作品意义生成的核心。到20世纪60年代,福柯提出了话语理论。他认为,“写作的本质并不涉及写作行为相关的崇高情感,更不是为了把作者用语言表现出来。写作只不过是制造开局,开局之后,作者便不断从文本中消失。因此,不要把对作者了解的希望寄托在作者创造的文本之中,而应关注作者在作品中的不断缺席以及作者与死亡之间的独特关系。”

3. 作品

作为作者写作的成果,文学作品反映社会的现实生活,表现人的思想情感,但是,文学作品反映的现实生活并不等同于现实生活本身,同时,其表达的情感也不等同于作者内心的实际感受。它是虚构的结果。这种“虚构”,有两方面的理解:1、作品所表现的现实生活是以真实的生活为原型,吸收其精彩的细节或丰富的内涵之后再加以改造和提升之后的产物。2、作品中有对现实生活提升后的美的意蕴。这美的意蕴就是审美的意识形态。虚构赋予了文学作品以审美的意识形态。

俄国形式主义认为文学的本质在于文学的“形式价值”,即作品的语言、结构和形式。同

时还提出了著名的“陌生化”概念,强调作品与现实之间的距离,认为文学创作的过程就是对现实生活的“扭曲”和“陌生化”的过程。

西方新批评派强调文学作品的本体地位。他们认为,文学活动的本体不是作家,而是文学作品。作为本体的作品不是形式与内容的统一,而仅仅是指作品的形式,具体地说,是文学作品的隐喻、复义、语境、反讽、含混等语言学或修辞学的因素。

20世纪西方形式主义文论表现出一种坚决反传统的倾向,将作品当做文学的本体并极其重视。结构主义将文学的结构提高到了一个绝对自主的地位,承认作品的独立性和自足性,作品几乎完全取代了作者,以至达到偏激的程度。

4.读者

文学活动不只是作者创造的活动,还应包括读者对其阅读鉴赏的过程。因此,读者也是文学活动的一个重要因素。

西谚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之说,中国古语中也有“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诗无达诂”等说法。这都说明了读者在阅读过程中是存在再创造的。读者的阅读活动,不是作者原本创作理念的重复,而是加进了读者本人的理解。因为读者的思想情感、知识修养、审美态度、个性气质、生活经验等与作者不可能一样。读者有读者自己的个性,因此,读者的阅读活动也是一个创造的活动。

有这样的说法“作品完成后,作者就死了”,表明当作者公开发表了自己的文学作品之后,作品便不属于作者本人,而属于公众。作者本人的创作意图以及贯穿作品中的思想情感也不一定是真理,在阅读的过程中会不断改变。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审美趣味的变化,作者的意图会变得越来越不重要,重要的是读者的阅读。读者的阅读活动是非常重要的,它是作品价值的真正评判者。

中国古代有很多关于阅读的理论论述。孟子提出“以意逆志”和“知人论世”的观点,对后世影响很大。汉代董仲舒的“诗无达诂”说已经注意到了文学阅读活动的复杂性。对同一部文学作品,你可以这样理解,他可以那样理解,每一个人的理解都有自己的理由。但是,文学的阅读活动也有一个制约的准则,那就是:按照美的规律去阅读,按照美的规律去创造。

20世纪60年代的西方接受美学和读者反应批评的观念兴起。这些理论观念,将文学的接受活动作为研究的焦点,对读者的自主性进行了积极的肯认。接受美学的出现,打破了传统文

学活动的结构核心,将读者放到一个核心地位,推动了文学研究的范式转型,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

以上关于文学活动的四要素说,皆为笔者结合所学知识以及相关文献,对文学四要素的简单归纳与总结,个人阐发者较少,权当再次学习。

参考文献:

[1]孙建. M.H.艾布拉姆斯的文学批评理论[D].山东大学,2011.

[2]范永康. 文学理论教材“四要素”编写体例的得与失——《文学理论教程》解读与思考[J]. 黄山学院学报,2003,01:67-69.

[3]孙东阳. 浅谈文学四要素的关系[J]. 金田(励志),2011,09:51.

[4]王静超. 文学的本质与四要素的关系[J]. 安徽文学(下半月),2009,08:64.

??????????????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