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谏太宗十思疏》导学案(教师版)

《谏太宗十思疏》导学案(教师版)

《谏太宗十思疏》导学案(教师版)
《谏太宗十思疏》导学案(教师版)

《谏太宗十思疏》导学案(教师版)

【课题】

《谏太宗十思疏》(粤教版语文必修4第19课)

【课型】

本文属于文言文拓展阅读课

【教学目标】

1.能通过自主预习和合作探究,了解文章大意,掌握文中出现的通假字、词类活用、古今异义和特殊文言句式。(理解、掌握)

2.能学习文中比喻说理的方法,学习本文声情并茂、文质兼美、骈散结合的写作手法。(理解、分析)

3. 能通过学习本文,领悟“居安思危,戒奢以俭”“虚心纳下”的道理及“十思”的积极意义,树立正确的人生观、苦乐观,继承并发扬勤俭朴素等中华民族优良传统。(情感态度价值观)

【教学重点】

1.能通过自主预习和合作探究,了解文章大意,掌握文中出现的通假字、词类活用、古今异义和特殊文言句式。(理解、掌握)

2.能学习文中比喻说理的方法,学习本文声情并茂、文质兼美、骈散结合的写作手法。(理解、分析)【教学难点】

能通过学习本文,领悟“居安思危,戒奢以俭”“虚心纳下”的道理及“十思”的积极意义,树立正确的人生观、苦乐观,继承并发扬勤俭朴素等中华民族优良传统。(情感态度价值观)

【课时安排】

3课时

【课前预习积累】

(一)字音识记

求木之长.( ) 浚.( ) 壅.蔽( ) 谬.论( ) 黜.恶( )【答案】zhǎnɡ;jùn;yōnɡ;miù;chù

(二)通假字

1.振.之以威怒通“”,

2.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通“”,

【参考答案】1、“振”通“震”,震慑2、“无”通“毋”,不要

(三)一词多义

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

安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衣食所安,弗敢专也()

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

愿陛下亲之信之()

信烟涛微茫信难求()

低眉信手续续弹()

自可断来信()

【参考答案】安:形容词,安定疑问副词,怎么动词,享受

信:形容词,忠诚动词,信任副词,实在随手名词,媒人

念高危则思谦冲而自牧()

危危而不持()

不念于居安思危()

【参考答案】形容词,高形容词,站不稳形容词,危险

人君当神器之重()

当盛夏之时,当风而立()

安步以当车()

【参考答案】动词,主持、掌握动词,对着,面对动词,当作

赢粮而景从()

承天景命()

【参考答案】通“影”,像影子一样形容词,大

生乎吾前()

而况明哲乎()

【参考答案】介词,在此语气助词,呢

必固其根本()

其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其可恕乎()

【参考答案】代词,指代树木代词,那些副词,怎么

(四)成语积累

居安思危:

载舟覆舟:

择善而从:

善始善终:

垂拱而治:

【参考答案】

(1)处在安定的环境中而想到可能发生的危难。

(2)比喻注意民心向背的重要。

(3)语出《论语》,指善于学习别人的长处。

(4)从开头到结束都很好。

(5)不亲自管理朝政,垂衣拱手就使国家得到治理。多用来赞美古代帝王无为而治。

第一、二课时

【学习过程】

一、内容导读

魏征以政治家特有的眼光发现了唐太宗“忘本”和“忘危”的根本问题,于是犯颜直谏,提出了居安思危的“十思”。全文围绕“,”,规劝唐太宗在政治上要,__________ ,;用人时要,;生活上要,不轻用民力。全文脉络如下:

参考答案:居安思危、戒奢以俭、慎始敬终、虚心纳下、赏罚公正、知人善任、简能择善、崇尚节俭基于新课标的要求,结合学生的实际,我们可以设置以下导入语:

自古以来,讽谏帝王,是冒险的事。批“龙鳞”,逆“圣听”,需要大勇与大智。多少忠臣义士,尽忠讲谏,结果呢?有的被挖心,有的被放逐。比干、屈原的故事,千古流传。但是,唐代著名谏官魏征进谏唐太宗,却大多被采纳,不但没有招来杀身之祸,还经常得到唐太宗的表扬。魏征写了《谏太宗十思疏》上奏后,唐太宗非常赞赏,亲手写诏书嘉许魏征,并放置案头,以资警惕,让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他是怎么写这篇文章的。

二、资料助读

(一)文体知识——疏

疏,奏议文体的一种。“疏”是分条陈述的意思。奏议类文章是古代臣属进呈给帝王的奏章的统称,包括奏、议、疏、表、对策等。

(二)走近魏征

魏征(580-643),字玄成,巨鹿曲阳(今河北晋县)人,唐代_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 ,初为太子洗马,太宗即位后,擢为谏议大夫,常召入内室询以政事得失,魏征知无不言,敢于直谏,史以“ ________ ”称之。曾主持《群书治要》《隋书》的编撰工作,《隋书》的序论及《 ______ 》《 ______ 》《 ______ 》的总论,皆出其手,时称“ _______ ”。

【参考答案】文学家、政治家、史学家、诤臣、梁书、陈书、齐书、良史

(三)写作背景

本文是魏征在贞观十一年(637年)四月写给唐太宗的奏章。唐太宗当年随父于太原起兵反隋,征服四方,统一海内;后又发动“玄武门之变”,夺得天下。即位后,改年号为“贞观”。他采取一些进步措施,使社会繁荣,使人民生活有所改善。史学上称赞这一时期为“贞观之治”。

但唐太宗在取得巨大政绩后,开始骄傲自满起来,逐渐改变了过去勤俭治国的作风,不断追求珍奇异物,修建豪华宫殿。这时,魏征却没有忘记隋朝灭亡的历史教训,仍然保持着清醒的头脑,他恳切地向唐太宗上了这篇奏章,提出了十条建议,劝谏唐太宗居安思危、戒奢以俭。唐太宗接到奏章后,亲手写了诏书答复魏征。他在诏书中承认自己的过失,赞扬魏征的劝告,并将奏章放在案头上,作为警戒。

三、重难点、导学探究

(一)阅读课文第一段,完成下面的习题

要点一:整体感知,突破词句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臣闻求木之长.(动词,生长)者,必固.(使动用法,使……稳固)其根本

..(古义:树木的根部,今义:事物的根源);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思国之安.(形容词,安定)者,必积其德义。源不深而岂望流之.(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远,根不固而何求木之长。德不厚而.(表转折,却)思国之治,虽在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人君当.(动词,掌握)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形容词做名词,帝王之位),将崇极天之峻,永保无疆之休。不念居安.(形容词作名词,安乐的环境)思危.(形容词作名词,危难的形势),戒奢以俭,德不处其厚,情不胜其欲,斯亦伐根以.(表目的,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者也。

【参考译文】臣听说:想要树木生长,一定要使它的根部牢固;想要泉水流得远,一定要疏通它的源泉;想要国家安定,一定要厚积道德仁义。源泉不深却希望泉水流得远,根本不牢固却想要树木生长。道德不厚实却想要国家安定,我虽然地位低见识浅,也知道这是不可能的,何况是您这样聪明睿智的人呢!国君处于皇帝的重要位置,担当天地之间重大的地位,应当推崇政权的高大,永葆政权的和平美好。如果不在安逸的环境中想着危难,戒奢侈,行节俭,道德不能处在很深厚的境界,感情上不能战胜自己的欲望,这也(如同)是挖断树根来求得树木茂盛,堵塞源泉而想要泉水流得远啊。

2、翻译下列句子,并探究该句的句式

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者也。

句式:

译文:

【参考答案】判断句这也(如同)是挖断树根来求得树木茂盛,堵塞源泉而想要泉水流得远啊。要点二: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把握内容要点

3、本段是全文的开头,作者用了什么论证方法?证明了什么观点?

【探究整理】(1)比喻论证(2)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其中“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是全文的中心论点)

4、本段中,作者认为人君怎样才能治理好国家?

【探究整理】居安思危,戒奢以俭

(二)阅读课文第二段,完成下面的习题

要点一:整体感知,突破词句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凡百元首,承天景.(形容词,大)命,莫不殷忧而道著,功成而德衰。有善始者实.(的确)繁,

能克终者盖.(表推测语气,大概)寡,岂其取之易而守之难乎?昔取之而有余,今守之而不足,何也?夫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竭诚则吴越为一体,傲物则骨肉为行路。虽董.(督责)之以严刑,振.(通“震”,震慑)之以威怒,终苟免而不怀仁,貌恭而不心服。怨不在大,可畏唯人;载舟覆舟,所宜深慎。奔车朽索,其可忽乎?

【参考译文】古代所有的帝王,承受了上天赋予的重大使命,没有一个不为国家深切地忧虑而且治理成效显著的,而达到成功时却道德沦丧了。但大功告成之后国君的品德就开始衰微了,国君开头做得好的确实很多,能够坚持到底的大概不多,难道是取得天下容易守住天下困难吗?过去夺取天下时力量有余,现在守卫天下却力量不足,这是为什么呢?因为处在深重忧患之中,一定会竭尽诚心地来对待臣民,既已成功,则放纵自己的情感来傲视别人。竭尽诚心,吴国和越国也会联合成一个整体;傲视别人,亲骨肉之间也会变得像陌生人一样。即使可以用严酷的刑罚督责臣民,用威风怒气来震慑臣民,臣民最终只求苟且免于刑罚而不怀念感激国君的仁德,表面上恭敬却在内心里不服气,臣民对国君的怨恨不在大小,可怕的只是百姓;他们像水一样能负载船只,也能颠覆船只,这是应当深切戒慎的。急奔的车索绳容易朽断,这怎么可以忽略呢?

2、翻译下列句子,并探究该句的句式

虽董之以严刑,振之以威怒

句式:

译文:

【参考答案】状语后置句即使可以用严酷的刑罚督责臣民,用威风怒气来震慑臣民。

要点二: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把握内容要点

3、本段中,作者认为得天下之君王为何易失人心?

【探究整理】盖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竭诚则吴越为一体,傲物则骨肉为行路。虽董之以严刑,振之以威怒,终苟免而不怀仁,貌恭而不心服。

(三)阅读课文第三段,完成下面的习题

要点一:整体感知,突破词句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君人者,诚能见可欲则思知足以自戒,将有所作则思知止以安.(使动用法,使……安宁)人,念高危则思谦冲而.(表递进)自牧,惧满溢则思江海下.(名词作动词,居……之下)而百川,乐.(形容词的意动

用法,以……为乐)盘游则思三驱以为

..(古义:把……当作,今义:认为)度,忧懈怠则思慎始而敬终,虑壅蔽则思虚.(使动用法使……虚)心以纳下,想谗邪则思正.(使……端正)身以黜恶.(形容词作名词,邪恶的人),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罚所及则思无.(通“毋”,不要)因怒而滥刑。总此十思,宏兹九德,简能.(形容词作名词,有才能的人)而任之,择善.(形容词作名词,好的意见)而从之。则智者尽其谋,勇者竭其力,仁者播其惠,信.者效其忠。文武争驰,君臣无事,可以尽豫游之乐,可以养松乔之寿,鸣琴垂拱,不言而化。何必劳神苦思,代下司职,役聪明之耳目,亏无为之大道哉.!

【参考译文】做国君的人,如果真的能够做到一见到能引起(自己)喜好的东西就要想到用知足来自我克制,将要兴建什么就要想到适可而止来使百姓安定,想到帝位高高在上就想到要谦虚并加强自我约束,害怕骄傲自满就想到要像江海那样能够(处于)众多河流的下游,喜爱狩猎就想到网三面留一面,担心意志松懈就想到(做事)要慎始慎终,担心(言路)不通受蒙蔽就想到虚心采纳臣下的意见,考虑到(朝中可能会出现)谗佞奸邪就想到使自身端正(才能)罢黜奸邪,施加恩泽就要考虑到不要因为一时高兴而奖赏不当,动用刑罚就要想到不要因为一时发怒而滥用刑罚。全面做到这十件应该深思的事,弘扬这九种美德,选拔有才能的人而任用他,挑选好的意见而听从它。那么有智慧的人就能充分献出他的谋略,勇敢的人就能完全使出他的力量,仁爱的人就能散播他的恩惠,诚信的人就能献出他的忠诚。文臣武将争先恐后前来效力,国君和大臣没有大事烦扰,可以尽情享受出游的快乐,可以颐养得像赤松子与王子乔那样长寿,皇上弹着琴垂衣拱手就能治理好天下,不用再说什么,天下人就已经都有教化了。为什么一定要(自己)劳神费思,代替臣下管理职事,役使自己灵敏、明亮的耳、眼,减损顺其自然就能治理好天下的大道理呢!

要点二: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把握内容要点

2、行文至此,作者提出了“十思”,请各用最简洁的话来概括“十思”的内容,并将其分类。

【探究整理】思知足——思知止——思谦虚——思容纳——思节制——思敬终——思纳谏——思正身——思赏罚公正。

可将其分为:戒奢侈、戒骄傲、戒纵欲、戒轻信、戒赏罚不公五方面

3、作者认为,做到“十思”,有什么好处?这“十思”在今天对我们有何借鉴意义?

【探究整理】(1)好处:君臣无事,可以尽豫游之乐,可以养松乔之寿,鸣琴垂拱。(2)只要言之有理即可。

第三课时

一、文章写作特点总结

1、类比入手,亲切生动

作者要论述的是治国安民的根本大计,而进谏的对象又是国君。从流水、树木这些生活中常见的现象入手说理,就显得亲切、生动,容易为人君所接受。同时,要“木茂”就必须“固其根本”,要“流长”就必须“浚其泉源”,这都是生活中的常识。通过类比,推出要“国安”必须“德厚”,就很有论辩力量。在这个基础上,作者进一步以“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俭”比做“伐根”“塞源”。这样,不居安思危的危害性不言自明,而作者的观点也鲜明地表露出来了。

2、骈散结合,华美流畅

唐代的奏疏,习惯上都用骈文来写,这篇奏疏虽然用了许多骈偶句式,却突破了骈体的束缚,骈散语句交替运用,既有骈文的整齐华美,又有散文的自然流畅,易于诵读。

3、正反论述,务尽其旨

全文以论述为主,对同一个问题,作者往往从正反两方面进行剖析,使说理更透彻。如第一段先从正

面论述“固本浚源”,再从反面论述不这样做的危害;第二段关于“殷忧”“竭诚”与“得志”“傲物”的反复论述;第三段贯穿“十思”的本能欲望(或反应)与理性自制的对举,都体现了这一特点。

4、比喻排比、生动有力

文章以浅显的比喻衬出中心论题,比喻作为一种推理手段,起到生动、直观的效果;全文的论述多用排比句式,铺排罗列,勾连而下、气势不凡,增强了文章的表现力。

二、综合检测

1.下列加点词语用法与其他三项不.

同的一项是( ) A .将有所作则思知止以安.

人 B .想谗邪则思正.

身以黜恶 C .乐.

盘游则思三驱以为度 D .总此十思,弘.

兹九德 【解析】选C。 A项,“安”,使动用法,“使……安宁”。B项,“正”,使动用法,“使……端正”。C项,“乐”,意动用法,“以……为乐”。D项,“弘”,使动用法,“使……弘扬”。

2.对下列两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 ①则思知足以.自戒②虽董之以.严刑 ????? ③简能而任之.④可以尽豫游之.乐

A .①②相同,③④相同

B .①②相同,③④不同

C .①②不同,③④相同

D .①②不同,③④不同

【解析】选D 。以:①来;②用。之:③他;④的。

3.下列语句分为四组,全部是魏征认为君王应该拥有的品德的一组是( )

①善始善终,竭诚待下 ②怨不在大,可畏唯人

③载舟覆舟,所宜深慎 ④谦冲自牧,慎始敬终

⑤虚心纳下,正身黜恶 ⑥鸣琴垂拱,不言而化 A .①③⑤

B .②④⑥

C .①④⑤

D .②③⑥ 【解析】选C 。②和③都是说明人民的力量值得敬畏,⑥是国家大治所达到的境界。排除这三项即可。

三、类文阅读

(一)阅读下面的短文,完成4~7题。

太宗察佞

太宗尝止一树下,曰:“此嘉树。”宇文士及从而美之不容口。太宗正色谓之曰:“魏徵尝劝我远佞人,我不悟佞人为谁矣,意常疑汝而未明也,今乃果然。”士及叩头谢曰:“南 衙 群 臣 面 折 廷 诤 陛 下 常 不 举 首 今 臣 幸 在 左 右 若 不 少 顺 从 陛 下 虽 贵 为 天 子 复 何 聊 乎?”帝意复解。

(选自《隋唐嘉话》)

【备注】

宇文士及:(?-642年)字仁人,隋朝右卫大将军宇文述子,宇文化及弟,京兆长安(今陕西西安)人。隋文帝诏尚隋炀帝女南阳公主,封尚辇奉御。宇文化及兵败后,投靠唐朝,随秦王李世民征讨王世充、窦建德有功,封新城县公、郢国公,唐高祖以宗室女妻之。后颇受宠而历任中书令、殿中监。贞观十六年(642年)卒,赠左卫大将军、凉州都督,陪葬昭陵。辑有《妆台方》(一作《妆台记》),已佚。

【参考译文】

唐太宗曾经在一棵树下休息,称赞这棵树:“这是一棵很不错的树!”随行的大臣宇文士及也跟着赞美,几乎不容别人插嘴。太宗听了很不高兴:“魏公魏征常常劝我远离那些巧言谄媚的人,我想不通这些小人是谁,心里一直怀疑你而无法证明。如今果然如此。”宇文士及一下子跪了下来,连连叩头谢罪说:“京城众官,在朝廷上当面与皇帝争辩,陛下为此不得任意行动。如今臣侥幸跟随左右,如果再不稍微有些顺从,那陛下虽然贵为天子,又有什么乐趣呢?”太宗听了这话,才逐渐高兴起来。

4.请给这段选文加上标点

南衙群臣面折廷诤陛下常不举首今臣幸在左右若不少顺从陛下虽贵为天子复何聊乎

(选自《大唐新语》)【解析】士及叩头谢曰:“南衙群臣,面折廷诤,陛下常不举首。今臣幸在左右,若不少顺从,陛下虽贵为天子,复何聊乎?”

5、下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A.佞(nìn)B.南衙(yá)

C.廷诤(zhèng)D.陛(bì)下

【解析】A(应为nìng);

6、对文中加粗的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美:赞美。

B.谢:道歉,谢罪。

C.面:当面,名词做状语。

D.幸:指古代臣子或者嫔妃受到皇帝的喜欢。

【解析】D(幸运的,侥幸,有幸。);

7、请断句并翻译下面的句子

南衙群臣面折廷诤陛下常不举首

【解析】南衙群臣,面折廷诤,陛下常不举首。

朝庭群臣常常当面和您驳斥争论,您常常左右为难不能如意。

(二)阅读下面的短文,完成第8题

(魏徽)寻遇疾。徽宅内先无正堂,太宗时欲营小殿,乃辍其材为造,五日而就。后数日,薨。太宗亲临恸哭,赠司空,谥曰文贞。太宗亲为制碑文,复自书於石。太宗后尝谓侍臣曰:“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朕常保此三镜,以防己过。今魏徽殂逝,遂亡一镜矣!”因泣下久之。

(选自《大唐新语》)【参考译文】

不久魏征生病了。魏征家里本来没有正厅,唐太宗当时原想自己建造一座小殿,就留下自己的材料来

替魏征建造正厅,五天就完工了。又派使者送去布被和白色的褥子,成全他朴素节俭的风范。过了几天,魏征病逝。太宗亲自到他家哭悼,追赠魏征为司空,谥号文贞。太宗亲自撰写碑文,又亲手写在碑石上,还特别赐给魏征家享受的租户为九百户。

太宗经常对左右说:“用铜作镜子,可以端正衣冠;用古事作镜子,可以知道兴衰;用人作镜子,可以明白得失。我过去常常注意保持这三面镜子,来谨防自己犯错误。如今魏征去世,我失去了一面镜子啊!”因而伤心地哭了很久。(备注:学生版只提供部分翻译)

8、请翻译文中划线的句子

【解析】用铜做镜子,可以端正衣冠;用历史做镜子,可以知道历代兴衰更替;用人做镜子,可以明白自己的得失。我常常保有这三面镜子,用来防止自己犯过错。如今魏徵去世,就失掉一面镜子了!

四、语言运用

9、请在下面语段的前两个空白处各补写一个句子,并在第三个空白处用一句概括性的话为这段文字作结。

掀开中国历史的重重帷幕,一个个发人深省的事例浮出了岁月的烟尘,清晰地昭示着后人。假如当初商纣王能听从比干的良言,又何至于落得个国破家亡的下场?假如(1)________________?话又说回来,如果当初秦孝公不听取商鞅之谏而变法,又哪能称雄于六国?如果(2)___________________?

综上所论,不难看出(3)____________________。

【倾心点拨】吴王夫差——伍子胥刘备——诸葛亮楚怀王——屈原鲁庄公——曹刿齐威王——邹忌唐太宗——魏征

【参考示例】(1)当初蔡桓公能听从扁鹊的劝诫,又何至于落得个病入膏肓的下场

(2)当初鲁庄公不听从曹刿的建议,又哪能取得长勺之战的胜利

(3)只有合理听取别人的意见,才能取得事业的成功,如果独断专行,自以为是,后果是不堪设想的。

教学反思: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