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著名管理思想-管理科学学说

著名管理思想-管理科学学说

著名管理思想-管理科学学说
著名管理思想-管理科学学说

斯潘塞·伯法:管理科学学说

斯潘塞·伯法,美国研究管理科学和现代化生产管理方法的著名学者,西方管理科学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

化倡导的科学管理理论,系统地阐明了现代化生产管理的基本原理,对管理学的发展做出了很大贡献。

【思想概述】

作为管理科学学派的代表人物,伯法在管理学上的主要贡献是,倡导管理科学理论,认为管理过程要借助数学模型与程序来表达计划、组织、控制和决策等活动,以求得最佳解决方案实现企业经营目的。管理科学就是利用定量化、程序化的模式和系统,通过电子计算机应用于企业管理。伯法编著的《现代生产管理》长期作为美国各大学管理学教材。

他的主要著作有:《现代生产管理》、《生产管理基础》等。

【背景故事】

斯潘塞·伯法,美国著名管理学家。出生于1918年,在威斯康星大学获得学士和商业管理硕士学位,在加利福尼亚大学获博士学位。曾担任过伊斯特曼柯达公司经营分析员,并担任顾问工作。曾担任伏特加利福尼亚大学管理学系主任助理和副主任、该校学术委员会主席,并任该校管理科学和经营管理学教授。

随着电子计算机的出现,企业间竞争的加剧,人们对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定性化的管理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管理者的主观分析、经验判断。如何通过量化的数学模型,并利用电子计算机的信息处理功能加强对企业的管理,减少管理者在管理方面的失误,提高管理者在计划、控制、决策方面的效率成为管理学亟探索和解决的问题在这种情况下,伯法出版了《现代生产管理》和《生产管理基础〉,全面阐述了管理科学的思想,主张用数学控制、程序化系统方法来解决管理学科的主观性,实现管理的科学化。

【思想精要】

管理科学学派是弗雷德里克·泰勒管理学派的继续和发展,是近年来在西方管理学界形成的。有时人们把数量科学管理学派、决策学派和系统称为管理科学学派。这个学派认为,管理就是制定和运用数学模式与程序的系统,就是用数学复合材料号和公式来表示计划、组织、控制、决策等合乎逻辑的程序,求出最优的答案,以达到企业的目标。所以,所谓管理科学就是制定用于管理决策的数学和统计模式,并把这种模式通过电子计算机应用于管理之中。

管理学派的主要特点及观点

1、主要特点

(1)力求减少决策的个人艺术成分。他们将众多方案中的各种变数或因素加以数量化,利用数学工具建立数量模型研究各变数和因素之间的相互关系,寻求一个用数量表示的最优化答案。

(2)各种可行的方案均是以经济效果作为评价的依据。例如成本、总收入和投资利润等。

(3)广泛使用电子计算机。现代企业管理中影响某一事务的因素错综复杂,建立模型后,计算任务极为繁重,依靠传统的计算方法获得结果往往需要若干年时间,使计算结果无法用于企业管理。电子计算机的出现大大提高了运算的速度,使数学模型应用于企业和组织成为可能。

2、观点

(1)关于组织的基本看法。他们认为组织是由“经济人”组成的一个追求经济利益的系统,同时又是由物质技术和决策网络组成的系统。

(2)关于科学管理的目的、应用范围、解决总理的步骤。它们的目的就是通过科学原理、方法和工具应用于管理各种活动之中。应用范围着重在管理程序中的计划和控制这两项职能。解决问题的步骤分是:提出问题,建立数学模型,得出解决方案,对方案进行验证,建立对解决方案的控制,把解决的方案付诸实施。

(3)关于管理科学应用的科学方法。这主要有线性规划、决策树、计划评审法和关键线路法、模拟、对策论、概念论、排队论。

影响决策管理的几个因素

管理的首要任务是作出能够决定企业今后短期和长期行动路线的决策。这些决策可以涉及财务计划、销售、人事安排,以及作业和生产方面。决策还经常相互交错地同时涉及这些职能系统。决策理论用以指导怎样作出合理的决定,试图建立一个坚定地植根于科学和数学以及现实世界的决策逻辑结构。

决策成本数据与成本数据有重要的区别。成本数据是由会计职能产生的,其目的不同于为决策而建立的决策成本数据的目的。当成本数据的最终用途是为了决策时,平均成本和固定管理成本项目的分摊并不表明成本的实际变动情况。管理者感兴趣的只是考虑其中的每一种可代选择的方案对成本的纯影响标准的含义会随着问题的性质而变化。损益平衡点分析把成本分为不变成本和可变成本。虽然损益平衡点难于精确测定,但这个概念对于估价许多典型管理决策的有利影响和不利影响极有价值。这些决策涉及工厂生产能力、设备更新、“自制或外购”的抉择等。

增量成本是因所取行动路线不同而变动的成本,是各种不同行动路线(所选择方案的)的纯效果“。增量成本是同整个计划或可供选择的方案联系着的。所以,在估计一项决策对成本的纯效果时,必须采用增量成本这一概念。

另外,在决策时还要考虑系统问题所谓系统,是指一群经常相互作用或相互依存的东西形成的一个统一的整体。一个系统的各个组成部分都对一定的输入生产出一套输出有所贡献。系统可以为开放系统和封闭系统两类。开放系统的特点在于输出对输入做出反映,但输出并不影响输入。一个开放系统不知道它自己的表现。在一个开放系统中,过去的行动并不控制未来的行动。封闭系统也就是反馈系统,是受它自己过去行为的影响的。一个反馈系统有一个封闭的回路结构,它使系统的过去行动的结果回过来控制未来的行动。

系统概念和方法是使复杂的管理问题统一和联系起来的一个基础。这些概念应用于生产系统的分析比应用于其他领域更多。系统概念的巨大贡献之一是它能帮助管理者了解一种很

复杂的情况,并使之具有秩序和组织形式,使之简化为一个组成框图,用来表示影响这个问题的各种要素的相互关系和相互作用。它的第二个价值是,可用来求得问题的答案并评价其后果,设计可供选择的各种系统。管理人员把系统概念应用于工作的最大好处,是加深对其所管理系统的理解。有了系统结构的知识之后,他能看出怎样改组系统以便创造出一个最有效的反馈控制机构。系统思想的最重要贡献之一也许是次优化概念,即从子系统来看是最优的,但从整个系统来看却是不好的。

生产和业务管理分析

伯法指出,在一定生产系统中,成功的管理依赖于计划、关于实际情况的信息系统、管理者对需求、库存状况、进度、质量水平、产品和设备革新等方面的变化所做出的决定。一种是长期决策。它关系到生产系统的设计,例如产品的选择和设计、设备和生产过程的选择加工对象的生产设计、作业设计、生产系统的地址选择、设备平面布置等;另一种是短期决策。它关系到生产系统的运行和控制,例如库存和生产控制、生产系统的维修和可靠性、质量控制、劳动控制、成本控制等。

生产和业务管理中各种分析方法的本质是在遵循着科学方法的基本原则上利用各种模型,并且以这种模型,并且以这些模型代表着所研究的系统或分支系统的某些部分。

因此,分析方法中必须确定衡量效率的尺度,也就是建立一套标准来衡量生产行动中各种可供选择方案的效率。这些方面的衡量尺度可以包含利润、贡献、总成本、增量成本、劳动成本、劳动力利用率、机器停工时间、机器利用率、产品单位数量和流程时间等。还必须建立一个模型。在其中,效率(E)能够表现为那些限定该系统的变数的函数,其公式一般为以下形式:E=f(x,y)。其中f代表函数关系,X代表可控变数,y代表非可控变数。伯法列出的分析方法主要有:成本分析、线性规划、统计分析、等待线或排队模型、模拟型、网络计划模型、启发模型、计算机探索求解方法、图解和图像分析等。

生产系统的分析和设计

伯法认为,在进行生产系统的分析和设计时应当根据实际情况、实际条件寻求适当系统的分析方法,即强调方法的适用性。有时候,由于情况与条件的特殊性,使用传统的分析方法也许可以起到更好的效果。

在生产分析基础上,必须建立生产设计。生产设计与成本分析的关系是最为密切的。根据成本效益化,可以从各种不同的成本费用最小、效用相比最大的方案来设计生产。在生产系统的设计完成发后,就要对系统的具体问题进行考察,需要把重点放在生产计划和控制方面,需要建立生产系统进行所必须的信息系统和控制程序。他主张对生产系统运行中的信息、订货原料和能源、现金、各种人员、资本设备六个关键流程进行计划和控制。只要控制好了关键流程,才能切实地达到增效、节约的目的。

生产一个部件或产品的可能的最小成本,最初是由设计者确定下来的。最灵巧的生产工程师也不能改变这咱善他只能在设计的限度内使生产成本最小化。所以,当他们还还在设计阶段的时候,显然就应该开始考虑部件或产品生产的基本模型。这种为降低制造成本而设计地有意识地努力叫做生产设计。生产设计首先通过对于材料、公差、基本结构、各个部件的

连接方法等的规定。的确可能做到的最小成本,然后,通过过程规划规定,能满足设计的确切要求的过程及其顺序来达到这一最小成本。所以,产品设计师限制了生产系统调计师的工作范围。

伯法认为,在决定选择材料和初次加工形成的产品设计阶段时,基本过程规划就开始了。公认的生产设计的终点是以图纸的完成来表明的。过程规划,从机能意义上说,它还包括在设计阶段上必需的基本过程的基本选择。

一个生产系统的设计取决于它的建厂地区,因为建厂地区所形成的物质因素影响工厂的平面布置,还因为建厂地区部分地决定着运行成本和资本成本。从运行成本和资本成本的观点来看,装运原料和成品的方便、劳动成本、税款、土地以及燃料等因素,都影响着一家企业对建厂地区的选择增加一个新厂,并不是单独决定建厂地区的问题还要综合考虑现存工厂的状况。每一个考虑中的建厂地区,包含一个对市场区域供应能力重新安排的问题所以,一个从经济观点来看,解决办法是使工厂网络的联合生产和分配成本最小化,而不只是使新增加的工厂一家的成本最小化。

工厂平面布置是一个生产体系设计的综合阶段。平面布置的基本目的是制定一种生产体系,使它能以最经济的方式满足生产能力和质量上的要求。

生产设计作了确定生产的内容之外,还要确定生产的方法。而目前还应重视把整个生产系统的设计置于社会背景之下,把员工对工作的满意作为一项重要的生产设计标准。人在人——机系统中的作用随人——机系统的类型不同而有所不同。在手工系统中,人是手工操作的动力源泉和控制者;在半自动化系统中,人是控制者;在自动化系统只是监控者。

生产与业务的计划和控制管理

在生产系统的设计完成以后,产口或所要制造的东西已具有很具体的规格,对生产过程的性质和顺序已居住面积了具体规定,同时也有了能使生产过程形成一个统一系统的设备的平面设计或布置。伯法详细地阐述了库存的计划和控制、总体计划和控制、生产进度计划和控制、数量、质量、成本控制等方面所要遵循的原则和实施方法。

要计划、控制好总进度水平和库存水平,一定要各部件和产品所需材料的相应配合。控制好库存水平,就要根据总体水平制定出相应的库存,并且要保持生产流程的顺畅,系统运行合理。库存计划是服务和服从于总体计划和控制需要的,并不是独立于生产安排之外的,是生产系统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最小的库存不是目的,而是根据总体的需要,使得综合的生产成本最低,这才是有效库存计划和控制的标志。

总体计划是抽象化、根本性的计划,撇开了细节性环节。其作用在于从总体上对计划和控制生产作业活动产生十分明显的效果。总体计划就是对将来的产量、销量和利润做出计划和预测,然后做出将来劳动力规模和生产率水平的决策。

生产进度计划和控制把注意力集中于最短的计划时期。例如,计划的总生产额应该怎样分派到各个个别产品上去,人力和物力应该怎样调节以配合需要,如何确定个别工作的分配,生产进度计划和控制是非常复杂的。因为,各种定单都必须通过一系列单一的工序,交叉分类表、进度计划图表和甘特图表达式(一种显示进度的图形或表)都是帮助管理者把非常复

杂的编制进度计划的问题形象化和简单化的工具。以计算机为基础的计划、进度计划和控制的综合系统使大规模的加工车间有效管理成为可能,即使在较小规模的车间,以计算机为基础的系统也发展起来。

数量控制要考虑到客观实际的需要,对劳动力以及生产率等因素之间的关系进行综合考虑分析,制定出生产率水平、与企业生产能力相适应的生产能量。对任何与计划情况的差异要进行分析、调整。

在一家企业中,质量控制不能仅仅局限于控制入厂原材料的质量水平和控制生产过程的制造工序,而应树立一种广泛的、人人对质量负责的全面观点。这样才能实现企业对产品质量的总目标。所以,质量控制须包括四个阶段:1、制定政策的阶段。决定合乎市场需要的质量水平;2、工程设计阶段。制定能实现预期销售目标的各项质量规格;3、生产阶段。控制原材料的收进和生产的运行,以实现既定的政策和设计规格;4、使用阶段。凡是产品的安装会影响其最后质量的地方,或者对产品的质量和性能要做出有效保证的地方,都要加以控制。

在生产过程中,管理者要根据实际生产成本与标准成本或计划成本的差异,及进地分析偏差的原因,进行纠正和调整对非正常的差异应追究有关人员责任。通过惩罚或奖励措施对其结果进行评价,力争通过示范作用,降低成本,使成本被控制在合理的范围内。

【点评】

管理科学学派借助于数学模型和计算机技术研究管理问题重点研究的是操作方法和作业方面的管理问题现在管理科学也有向更高层次发展的趋势,但目前完全采用管理科学的定量方法来解决微电子技术环境下的组织问题还面临着许多实际物质过程,注意管理中应用的先进工具和科学方法,不够注意管理中的人的作用,这是它的不足之处。

数量科学管理学派是新理论、新方法与科学管理理论相结合而逐渐形成的一种以定量分析为主要方法的学派,因此它是泰勒科学管理理论的拓展。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这个学派的数量特点得到进一步发挥,因而被广泛应用于研究城市的交通管理、能源分配和利用、国民经济计划编制以及世界范围经济发展的模型等一些更大和更复杂的经济和管理领域。作为管理科学学派代表人物之一,伯法倡导科学管理理论,系统阐明了现代化生产管理的基本原理,对管理学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泰勒科学管理理论

科学管理理论的简介 科学管理理论的简介 弗雷德里克·温斯洛·泰勒就是美国古典管理学家,科学管理的创始人,被管理界誉为科学管理之父。在米德维尔工厂,她从一名学徒工开始,先后被提拔为车间管理员,技师,小组长,工长,设计室主任与总工程师。在这家工厂的经历使她了解工人们普遍怠工的原因,她感到缺乏有效的管理手段就是提高生产率的严重障碍。为此,泰勒开始探索科学的管理方法与理论。 泰勒从“车床前的工人”开始,重点研究就是企业内部具体工作的效率。在她的管理生涯中,她不断在工厂实地进行试验,系统地研究与分析工人的操作方法与动作所花费的时间,逐渐形成其管理体系——科学管理。泰勒在她的主要著作《科学管理原理》中所阐述了科学管理理论,使人们认识到了管理就是一门建立在明确的法规、条文与原则之上的科学。泰勒的科学管理主要有两大贡献:一就是管理要走向科学;二就是劳资双方的精神革命。 泰勒认为科学管理的根本目的就是谋求最高劳动生产率,最高的工作效率就是雇主与雇员达到共同富裕的基础,要达到最高的工作效率的重要手段就是用科学化的、标准化的管理方法代替经验管理。泰勒认为最佳的管理方法就是任务管理法,她在书中这样写道: 广义地讲,对通常所采用的最佳管理模式可以这样下定义: 在这种管理体制下,工人们发挥最大程度的积极性;作为回报,则从她们的雇主那里取得某些特殊的刺激。这种管理模式将被称为“积极性加刺激性”的管理,或称任务管理,对之要作出比较。 泰勒还提出了一些新的管理任务: 第一,对工人操作的每个动作进行科学研究,用以替代老的单凭经验的办法。 第二,科学地挑选工人,并进行培训与教育,使之成长;而在过去,则就是由工人任意挑选自己的工作,并根据各自的可能进行自我培训。 第三,与工人的亲密协作,以保证一切工作都按已发展起来的科学原则去办。 第四,资方与工人们之间在工作与职责上几乎就是均分的,资方把自己比工人更胜任那部分工作承揽下来;而在过去,几乎所有的工作与大部分的职责都推到了工人们的身上。 科学管理不仅仅就是将科学化、标准化引入管理,更重要的就是提出了实施科学管理的核心问题——例外原则。泰勒认为,规模较大的企业不能只依据职能原则来组织与管理,而必须应用例外原则。所谓例外原则,就是指企业的高级管理人员把一般的日常事务授权给下级管理人员去负责处理,而自己只保留对例外事项、重要事项的决策与监督权,如重大

1.简述科学管理理论的内容

简述科学管理理论的内容 科学管理理论,由科学管理之父--弗雷德里克·温斯洛·泰勒在他的主要著作《科学管理原理》(1911年)中提出。弗雷德里克·温斯洛·泰勒是美国古典管理学家,科学管理的创始人,被管理界誉为科学管理之父。在米德维尔工厂,他从一名学徒工开始,先后被提拔为车间管理员,技师,小组长,工长,设计室主任和总工程师。在这家工厂的经历使他了解工人们普遍怠工的原因,他感到缺乏有效的管理手段是提高生产率的严重障碍。为此,泰勒开始探索科学的管理方法和理论。 泰勒从“车床前的工人”开始,重点研究是企业内部具体工作的效率。在他的管理生涯中,他不断在工厂实地进行试验,系统地研究和分析工人的操作方法和动作所花费的时间,逐渐形成其管理体系——科学管理。泰勒在他的主要著作《科学管理原理》中所阐述了科学管理理论,使人们认识到了管理是一门建立在明确的法规、条文和原则之上的科学。泰勒的科学管理主要有两大贡献:一是管理要走向科学;二是劳资双方的精神革命。 泰勒认为科学管理的根本目的是谋求最高劳动生产率,最高的工作效率是雇主和雇员达到共同富裕的基础,要达到最高的工作效率的重要手段是用科学化的、标准化的管理方法代替经验管理。泰勒认为最佳的管理方法是任务管理法,他在书中这样写道: 广义地讲,对通常所采用的最佳管理模式可以这样下定义: 在这种管理体制下,工人们发挥最大程度的积极性;作为回报,则从他们的雇主那里取得某些特殊的刺激。这种管理模式将被称为“积极性加刺激性”的管理,或称任务管理,对之要作出比较。 泰勒还提出了一些新的管理任务: 第一,对工人操作的每个动作进行科学研究,用以替代老的单凭经验的办法。 第二,科学地挑选工人,并进行培训和教育,使之成长;而在过去,则是由工人任意挑选自己的工作,并根据各自的可能进行自我培训。 第三,与工人的亲密协作,以保证一切工作都按已发展起来的科学原则去办。 第四,资方和工人们之间在工作和职责上几乎是均分的,资方把自己比工人更胜任那部分工作承揽下来;而在过去,几乎所有的工作和大部分的职责都推到

管理学简单原理及理论依据

附录: 管理应遵循的原理如下: 目前还没有一套普遍公认的完整的管理学原理体系。不同版本的管理学教科书和辞书,各有一套不同的管理学原理体系。 朱新民、李永春、周吉主编《现代管理科学词库》(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1986年9月)中提出了下列管理原理体系: (1)系统原理:为了达到最佳管理,必须进行系统分析,抓住系统的三个环节:目的性、全局性、层次性。 (2)整分合原理:现代高效率的管理,必须在整体规划下明确分工,在分工基础上有效地综合。 (3)反馈原理:面对不断变化的客观实际,必须做到灵敏、准确、有力的反馈。 (4)封闭原理:任一系统内的管理手段必须构成一个连续封闭的回路。 (5)能级原理:将不同的个人,根据其能力大小,分别安排在适当层次的组织机构中,做到人尽其才,能者多劳。 (6)弹性原理:管理必须保持充分的弹性,以适应各种可能的变化,实现动态管理。 (7)动力原理:管理必须有强大的动力,包括物质动力、精神动力,信息动力,才能持续有效地进行。 张正河、陆娟主编《管理学》的原理体系为: (1)人本原理:以人(员工)为中心,以人为本。 (2)系统原理:将组织看成一个系统,用系统论观点和方法解决管理中遇到的各种问题。 (3)循环原理:在一定的管理回路上进行管理。 (4)择优原理:通过不断择优来实现组织利益最大化。 (5)反馈原理:任何管理都要有一个反馈过程。 (6)权变原理:根据外部条件的变化,采用不同的方法来解决问题。 周三多、陈传明、鲁明泓编著《管理学——原理与方法》(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年11月第四版第31次印刷)中提出了下列管理原理体系:(1)系统原理:包括整体性原理、动态性原理、开放性原理、环境适应性原理、综合性原理等。所谓整体性原理是指系统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及要素与系统之间的关系以整体为主进行协调,局部服从整体,使整体效果为最优。所谓动态性原理,是指系统作为一个运动着的有机体,其稳定状态是相对的,运动状态则是绝对的,系统不仅作为一个功能实体而存在,而且作为一种运动而存在。所谓开放性原理是指任何有机系统都是耗散结构系统,系统与外界不断交流物质、能量和信息,才能维持其生命。所谓环境适应性原理是指系统不是孤立存在的,它要与周围发生各种联系。这些与系统发生联系的周围事物的全体,就是系统的环境,环境也是一个更

现代管理科学中的几种理论

编号:SM-ZD-12528 现代管理科学中的几种理 论 Organize enterprise safety management planning, guidance, inspection and decision-making, ensure the safety status, and unify the overall plan objectives 编制:____________________ 审核:____________________ 时间:____________________ 本文档下载后可任意修改

现代管理科学中的几种理论 简介:该安全管理资料适用于安全管理工作中组织实施企业安全管理规划、指导、检查和决策等事项,保证生产中的人、物、环境因素处于最佳安全状态,从而使整体计划目标统一,行动协调,过程有条不紊。文档可直接下载或修改,使用时请详细阅读内容。 一系统论的基本思想 系统论渊源辩证法。辩证唯物论认为:物质世界是由无数相互联系、相互依赖、相互制约、相互作用的事物和过程形成的统一整体。系统论以“系统”为对象,研究其整体与部分、结构与功能的相互关系,并采取最优化方法求得最佳效果。它是辩证唯物论原理的一种具体运用,是消防安全管理的一种重要指导理论。 系统是指“相同或同类的事物按一定的秩序和内部联系组合而成的整体”。也可以说,系统是:“由相互作用、相互依赖的若干要素所组成,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机联系的整体”。从宇宙天体到徽观粒子,从社会到人类个体,世间所有事物都可以视为系统。 系统论的基本思想具体表现在以下7个方面: (一)系统的整体性 系统与要素之间是不可分割的。系统整体的性质与功能

现代管理科学

管理:同别人一起或通过别人使活动完成得更有效的过程。这一过程体现在计划、组织、领导和控制的职能或基本活动中。 效率:以尽可能少的投入获得尽可能多地产出(手段) –节约和有效利用资源,通常指“正确地做事”,即不浪费资源 效果:指实现组织目标的程度(结果) –通常指“做正确的事”,即所从事的工作和活动有助于组织达到目标 系统:是一组相互关联和相互依赖的组成部分,它们共同构成一个统一的整体。 –开放系统:动态地与它所处的环境发生作用管理者应该 –内:协调组织中各个部分的活动,确保所有的相互依存的部分能够在一起工作实现组织 目标 –外:理解和认识外部各种因素的影响 古典管理:科学管理 弗雷德里克·泰勒:科学管理四原则 标准化原理与工作定额研究 能力与工作相适应原理

差别计件付酬制 计划与执行相分离原理 亨利·法约尔(Henri Fayol,1841-1925):十 四项管理原则 马克斯·韦伯(Max Weber,1964-1920):理想 的组织模式 人力资源学派霍桑实验梅奥(George Elton Mayo,1880-1949) 人际关系运动 –戴尔·卡内基(Dale Carnegie ,1888-1955):表扬和赞赏别人 –亚伯拉罕·马斯洛(Abraham Maslow ,1908-1970):需要五层次 –道格拉斯·麦格雷戈(Douglas McGregor ,1906-1964):X理论和Y理论行为科学理论:激励、个性差异、团队 经济全球化 跨国公司的全球经营 –走向全球化的三个阶段 向国外出口 在国外销售或生产 特许经营、合资、国外子公司

–国际化与本土化 区域性合作协定:EU,欧佩克,大米输出国组织全球性协定:WTO,ISO 跨文化因素的影响 文化间冲突是跨国公司最大的挑战 现代IT技术的影响 IT技术的广泛运用 电子商务 现代物流 远程工作方式 管理者的社会责任 古典的或纯粹经济学的观点:认为管理者当局唯一的社会责任便是利润最大化 社会经济学的观点:管理当局的责任远不止于创造利润,还包括保护和增进社会福利 赞成或反对社会责任的争论 –赞成的观点:公众期望;长期利润;道德义务;公众形象;更有利的环境;减少政 府管制;股东利益。 –反对的观点:淡化使命;成本;缺乏技能;政治家而不是管理者承担社会责任; 违反利润最大化原则

《管理学原理与方法》周三多--第六版

第一篇 第一章管理与管理学 第一节人类的管理活动 一:人类活动的特点(目的性、依存性、知识性) 二:管理的必要性 三:管理的概念 第二节管理的职能与性质 一:管理的职能(计划、组织、领导、控制、创新) 二:管理的自然属性 三:管理的社会属性 第三节管理者的角色与职能 一:管理者的角色(人际角色、信息角色、决策角色) 二:管理者的职能 罗伯特卡次的研究,管理者必须具备三种技能:(技术技能、人际技能、概念机能)第四节管理学的对象与方法 一:管理学的研究对象 二:管理学的研究方法 (一)归纳法(二)试验法(三)演绎法 第二章管理思想的发展 第一节中国传统管理思想 一:中国传统思想形成的社会文化背景 二:中国传统管理思想的要点 第二节西方传统管理思想 一:西方早期管理思想的产生 1:亚当斯密《国富论》1776(英国) 2:查理巴贝奇(英国) 3:罗伯特。欧文(英国的空想主义家) 二:科学管理理论的产生和发展(19世纪末20世纪初) (一)“泰罗”的科学管理理论——科学管理之父 亨利。甘特:布雷斯及他的妻子: (二)对“泰罗制”的评价 (三)法约尔的“组织管理理论” 第三节西方现代管理思想的发展 一:行为科学学派 霍桑试验: 1:需求层次理论——马斯洛 2:双因素理论——赫茨伯格 3:X、Y理论 4:Z理论——威廉。大内 二:“管理科学”学派 三:“决策理论”学派 四:对现代管理理论的思考 五:新经济时代管理思想的变革

(一)管理思想的创新 (二)管理原则的创新 (三)经营目标创新 (四)经营战略创新 (五)生产系统创新 (六)企业组织创新 第三节中国现代管理思想的发展 一:中国现代管理思想形成的历史背景 (一)中国官僚资本企业和民族资本企业的管理 (二)我国革命根据地公营企业的管理 (三)全面学习西方的管理模式 (四)探索中国现在管理模式 二:社会主义经济管理体制改革 (一)由国内管理向国际化管理转化 (二)由科学管理向信息化管理转化 (三)由首长管理向人性化管理转化 (四)由政府管理向民营化管理转化 (五)由封闭式实体管理向开放式虚拟管理转化 第三章管理的基本原理第一节管理原理的特征 一:管理原理的主要特征 二:研究管理原理的意义 第二节系统原理 一:系统的概念 二:系统的特征 三:系统原理要点 第三节人本原理 一:职工是企业的主体 二:有效管理的关键是职工参与 三:现代管理的核心是使人性得到最完美的发展 四:管理是为人服务的 第四节责任原理 一:明确每个人的职责 二:职位设计和权限委任要合理 三:奖惩要分明,公正而及时 第五节效益原理 一:效益的概念 二:效益的评价 三:效益的追求 第四章信息化管理 第一节信息与信息化 一、信息的含义 二、信息化的内涵 三、信息化的影响

泰勒科学管理理论的应用

内容摘要 古典管理理论诞生于20世纪初期的美国,是与美国当时的经济、社会、文化的发展状况密切相关的。古典管理理论代表人物泰勒、法约尔、韦伯从三个不同角度,即车间工人、办公室总经理和组织来解决企业和社会组织的管理问题,为当时的社会解决企业组织中的劳资关系、管理原理和原则、生产效率等方面的问题,提供了管理思想的指导和科学理论方法。其中泰勒的科学管理理论是适应时代发展所产生的重要理论。它是管理从经验管理走向成熟的标志。它改变了几千年来人格化的传统管理方法。釆用现代的非人格化的方式使之成为管理学上的一座重要的里程碑。 我们看到的不仅要包括它当时的历史价值,也应该发现它与现代企业管理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泰勒的科学管理理论是古典的,也是现代的,学习和实践科学管理理论管理理论的精神对现代企业仍然具有很高的应用价值。 关键词:科学管理理论;非人格化;现代企业;应用价值

目录 一、引言 (1) (一)研究的缘起 (1) (二)本文的研究思路、方法及意义 (1) 二、科学管理的实践意义 (2) (一)组织内部的生产管理流程要科学化。 (1) (二)职能分工要合理化 (2) (三)适当展开培训,提高员工的能力 (2) (四)实行有效的激励制度 (2) 三、结语 (3) 参考文献 (4)

泰勒科学管理理论的应用 一、引言 20世纪以来,科学管理在美国和欧洲大受欢迎。90多年来,科学管理思想仍然发挥着巨大的作用。虽然经历了一定的改革,但是它仍在管理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在企业竞争越来越激烈的当代,如何在这严峻的环境中生存下去呢?此时,泰勒的科学管理理论为各企业提供了重要的指导意义和实践方向。 二、泰勒科学管理理论的指导意义和实践方向 (一)组织内部的生产管理流程要科学化。 在科学技术发达的时代,组织的硬件是一个具有重大影响力的因素。企业必须借助科学管理的手段和方法,抓住产业制造的各个环节,实施合理的方案,提高流程的科学化程度。只有技术发展了,管理科学化了,才能更好地提供资源。 [1] 当今品牌效应是一个很好的广告,只有保证了产品的质量,创下了公众额口碑,就能更好地建立起企业的信誉。这是一个无形的资产。[2]就像苹果公司一样,靠高科技赢取公众的口碑,产品销量一直位居电子产品的前列。 (二)职能分工要合理化。 有了好的硬件设备还不足够,更应该要有好的职能分工。对企业内部而言,如何做好各部门的权责划分,保持各部门的沟通与合作是最基础的问题。[3]随着现代机械化和自动化程度的日益提高,企业内需要的员工数量正不同程度地下降,每个员工负责的范围就越来越广。所以,企业应该更合理地安排人员,既能做到有效地提高劳动生产率,也能很好地实现员工的自我价值。 (三)适当展开培训,提高员工的能力 结合泰勒科学管理理论中的“挑选第一流工人”这一原理,在21世纪是个人

论泰勒的科学管理理论及其应用

泰勒的科学管理理论 ——论泰勒科学管理理论及其在实际中的运用 一、泰勒科学管理理论的产生背景和主要内容 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国的工业化发展达到了相当高的程度,一方面是生产规模和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另一方面是企业间的竞争日益加剧。当时,人们缺乏管理现代化大工业的方法和技术,导致劳动生产率增长缓慢,劳资关系日益紧张,工人缺乏生产积极性。如何真正有效地提高劳动生产率,已成为当时各个企业共同关心的问题。当时,在米德威尔钢铁厂任总工程师的泰勒致力于企业管理的改革,创造了一套科学的管理方法,并于1911年出版了理论著作《科学管理理论》,从而开辟了一个新的管理时代。 泰勒的科学管理是一个内容十分丰富的知识体系,其根本目的是谋求最高效率,而最高的工作效率是雇主和雇员达到共同富裕的基础,使较高工资和较低的劳动成本统一起来,从而扩大再生产的发展。其基本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工作定额原理。 泰勒科学管理的中心问题是提高劳动生产率。他认为,科学管理如同节省劳动的机器一样,其目的在于提高每一个单位劳动力的产量。在当时的经营管理下,不论工人和雇主都对一天应该干多少活心中无数。工人因对资本家的剥削不满,普遍采用“磨洋工”的斗争形式,没有充分发挥出自身的劳动力;而雇主也凭一般印象或不完整记录来确定标准,因而常引起劳动纠纷。所以,泰勒提出,要制定出有科学依据的工人的“合理的工作日程”。 (二)为工作挑选“第一流的工人”。 在泰勒看来,人具有不同的天赋和才能,只要工作对他合适,都能成为第一流的工人。所以问题的关键在于要努力使每一种类型的工人都能找到能够使其成为第一流工人的工作。而培训工人成为“第一流的工人”,是管理者的职责。企业管理当局的责任在于为雇员找到合适的工作,培训他们成为第一流工人,激励他们尽最大的力量来工作。 (三)标准化原理。 泰勒认为,必须用科学的方法对工人的操作方法、使用的工具、劳动和休息时间的搭配,以至机器的安排和作业环境的布置等进行分析,消除各种不合理的因素,把各种最好的因素结合起来,形成一种最好的方法。当企业管理当局把这些应用到工人的工作中去之后,将会大大提高工人的产量。 (四)实行刺激性的工资报酬制度。 为了鼓励工人努力工作,完成定额,泰勒提出了这一原则。把定额制定从以估计和经验为基础改变为以科学为基础,然后采用“差别计件制”的刺激性付酬制度,而工资的支付对象是工人而不是职位。虽然企业的工资支付确实增加了,但由于生产率的提高大于工人工资提高的幅度,所以总体来说这一做法是有利于雇主的。 (五)工人和雇主另方面都必须来一次“精神革命”。 泰勒认为劳资双方相互指责、怀疑、对抗会阻碍生产效率的提高,因而要转为相互信任和协作,共同为提高劳动生产率而努力。劳资双方的精神革命是从事协调和合作的基础。他还就为了实现这种精神革命工人和企业管理者双方各自的职责作了具体说明。 (六)把计划职能和执行职能分开,变原来的经验工作法为科学工作法。 泰勒认为,单靠工人自身的经验是不能找到科学的工作方法的,而且他们也没有时间和条件去从事这方面的实验和研究,所以必须把计划职能和执行职能分开。这种分工,可以促进企业管理当局与工人的合作,减少工人罢工的可能性,增强管理者的服务意识和责任感,

管理学的基本概念及理论

管理学的基本概念及理论 一、基本概念 第一节管理的含义 1、管理:管理是一定组织中的管理者,通过实施计划、组织、领导和控制来协调他人的活 动,带领人们既有效果又有效率的实施组织目标的过程。 2、管理四大职能:计划、组织、领导、控制。其中确定目标和途径是计划职能所要完成的 两大任务。 3、管理的性质:管理的二重性(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管理的普遍性、管理的科学性和 艺术性。管理的艺术性就是强调其实践性。 第二节管理者的分类与决策 纵向分类:高层管理人员、中层管理人员、基础工作人员 横向分类:综合管理人员和专业管理人员 管理者的技能:技术技能、人际技能、概念技能 第三节组织与环境 组织的含义:指由复数的人所组成的、具有明确的目的和系统性结构的社会实体。第四节企业与企业管理 企业是依法设立的从事营利性的商品生产、流通或服务性经营活动,进行独立核算的社会基本经济组织。一般认为,运营、财务和营销是企业组织所具有的最核心的三大职能。企业法人制度和有限责任制度是公司制企业最鲜明的两大特性。 企业家:指那些善于把握机会,勇于创新、尝试和冒险的创业者和开拓者。 第二章管理思想的演进 计划职能 第三章计划职能概述 计划职能:旨在明确所追求的目标以及相应的行动方案的活动 计划就是预先决定要做甚么、如何去做、何时何地去做和有谁来做。计划是控制点基础,它为有效控制提供了标准和尺度,没有计划,控制也就不存在了。 计划的内容:我是谁,我的处事原则是什么,我要到哪里去,我如何到哪里去。 计划的性质:目的性、首位性、普遍性、效益性 计划的步骤:估量机会、确定目标、明确计划的前提条件(详尽见P60)、确定实现目标的备选方案、评价备选方案、选择方案、拟定派生计划、用预算将计划数字化。其中计划过程中的确定备选方案、评价备选方案、选择方案也就是决策的过程,可以看出,计划是决策活动的核心。 预测的含义与作用 预测是对未来环境的估计,即是对未来事件或现在事件的未来后果做出的估计。这种估计不是凭空的臆测,而是根据事物的过去和现在推测它的未来,由已知预测未知。预测与计划有区别的,计划是对未来的部署,预测则是对未来未来事件的陈述。预测要说明的问题是将来会怎么样,际在一定的条件下,采取或不采取某些措施和行动,估计将会发生甚么变化。而计划要说明的问题是要将来成为怎样,即采取什么行动和措施来改变现存的条件,并对未来做出安排和部署以达到预期的目的。 预测的方法:定性预测方法和定量预测方法P71 选择预测方法考虑的因素:预测的期限,有无数据可用,时间与费用,可用的手段,预测人员的能力。

1903年 泰勒的科学管理理论

1903年泰勒的科学管理理论 物质方面的直接浪费,人们是可以看到和感觉到的,但由于人们不熟练、低效率或指挥不当而造成的浪费,人们既看不到,又摸不到。“所有的日常活动中不注意效率的行为都在使整个国家资源遭受巨大损失,而补救低效能的办法不在于寻求某些出众或是非凡的人,而在于科学的管理。”提出这个观念的人正是被西方管理界誉为“科学管理之父”的泰勒。 费雷德里克·泰勒(Frederick W.Taylor,1856~1915)是美国古典管理学家,科学管理的创始人。他18岁从一名学徒工开始,先后被提拔为车间管理员,技师,小组长,工长,维修工长,设计室主任和总工程师。在他的管理生涯中,他不断在工厂实地进行试验,系统地研究和分析工人的操作方法和动作所花费的时间,逐渐形成其管理体系——科学管理。泰勒的主要著作是《科学管理原理》(1911)和《科学管理》(1912)。在两部书中所阐述的科学管理理论,使人们认识到了管理是一门建立在明确的法规、条文和原则之上的科学,它适用于人类的各种活动,从最简单的个人行为到经过充分组织安排的大公司的业务活动。 泰勒的科学管理的根本目的是谋求最高效率,而最高的工作效率是雇主和雇员达到共同富裕的基础,使较高工资和较低的劳动成本统一起来,从而扩大再生产的发展。要达到最高的工作效率的重要手段是用科学化的、标准化的管理方法代替!日的经验管理。为此,泰勒提出了一些基本的管理制度。 1.对工人提出科学的操作方法,以便有效利用工时,提高工效。 研究工人工作时动作的合理性,去掉多余的动作,改善必要动作,并规定出完成每一个单位操作的标准时间,制定出劳动时间定额。 2.对工人进行科学的选择、培训网晋升。 选择合适的工人安排在合适的岗位上,并培训工人使用标准的操作方法,使之在工作中逐步成长。 3.制定科学的工艺规程,使工具、机器、材料标准化,并对作业环境标准化,用文件形式固定下来。 4.实行具有激励性的计件工资报酬制度。 对完成和超额完成工作定额的工人以较高的工资率计件支付工资,对完不成定额的工人,则按较低的工资率支付工资。

现代管理科学中的几种理论

现代管理科学中的几种理论 一系统论的基本思想 系统论渊源辩证法。辩证唯物论认为:物质世界是由无数相互联系、相互依赖、相互制约、相互作用的事物和过程形成的统一整体。系统论以“系统”为对象,研究其整体与部分、结构与功能的相互关系,并采取最优化方法求得最佳效果。它是辩证唯物论原理的一种具体运用,是消防安全管理的一种重要指导理论。 系统是指“相同或同类的事物按一定的秩序和内部联系组合而成的整体”。也可以说,系统是:“由相互作用、相互依赖的若干要素所组成,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机联系的整体”。从宇宙天体到徽观粒子,从社会到人类个体,世间所有事物都可以视为系统。 系统论的基本思想具体表现在以下7个方面: (一)系统的整体性 系统与要素之间是不可分割的。系统整体的性质与功能存在于各要素的有机联系之中,而要素只有在系统的整体中才能体现它作为部分的意义。系统在整体上具有不同于其部分的新特性、新功能。系统在其整体水平上的功能并不等于各组成部分的功能的简单叠加。通过对各要素的合理组织和协调,系统会产生整体功能的放大效应,即1+1>2;而当各要素之间产生内耗,结构合理时,会导致整体功能的缩小效应,即1+1<2。 (二)系统的有序性

系统中各要素的位置和次序是有层次、有秩序、有规律的。系统的有序性首先表现在空间排列的有序性和时间排列的有序性。空间排列表现在层次性上,一个系统总是由若干子系统组成;而子系统中又包含着若干下一级子系统;各不同层次的要素所遵循的联系和作用规律不同,各层次之间既有质的差别,又有内在的联系。时间排列表现在系统发展的有序性,在系统的发展序列中,各序列之间存在必然的逻辑关系和有机联系。 (三)系统的目的性 系统目的性的具体表现是系统的功能,即系统在一定环境中所发挥的作用。 (四)系统的开放性 系统的存在并不是孤立的,任何系统无不存在于一定的环境之中。它能与环境之间进行物质、能量、信息的交换,使系统具有适应环境的生命力。 (五)系统的动态性 任何系统都处于发展变化之中。这就要求人们在研究和处理任何事物时,要用发展变化的眼光,要具体分析对象的实际发展状态,才能确定应当采取的正确措施。 (六)系统的相关性 系统中各要素或子系统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相互制约的。例如,一个单位的消防工作可以看作许多相关子系统组合而成的一个

泰勒科学管理

科学管理理论,由科学管理之父——弗雷德里克?温斯洛?泰勒在他的主要著作《科学管理原理》(1911年)中提出。《科学管理原理》使人们认识到了管理 是一门建立在明确的法规、条文和原则之上的科学。泰勒的科学管理主要有两大贡献:一是管理要走向科学;二是劳资双方的精神革命。 弗雷德里克?温斯洛?泰勒(Frederick W. Taylor,1856~1915),美国古典管理学家,科学管理的创始人,被管理界誉为科学管理之父。在米德维尔工厂,他从一名学徒工开始,先后被提拔为车间管理员,技师,小组长,工长,设计室主任和总工程师。泰勒重点研究是企业内部具体工作的效率,他不断在工厂实地进行试验,系统地研究和分析工人的操作方法和动作所花费的时间,逐渐形成其管理体系——科学管理。 泰勒对科学管理作了这样的定义,他说:“诸种要素——不是个别要素的结合,构成了科学管理,它可以概括为:科学,不是单凭经验的方法。协调,不是不和别人合作,不是个人主义。最高的产量,取代有限的产量。发挥每个人最高的效率,实现最大的富裕。”这个定义,既阐明了科学管理的真正内涵,又综合反映 了泰勒的科学管理思想。 1、工作定额原理 泰勒认为管理的中心问题是提高劳动生产率。为了改善工作表现,他提出:(1)企业要设立一个专门制定定额的部门或机构,这样的机构不但在管理上是必要的,而且在经济上也是合算的。(2)要制定出有科学依据的工人的“合理日工作量”,就必须通过各种试验和测量,进行劳动动作研究和工作研究。(3)根据定额完成情况,实行差别计件工资制,使工人的贡献大小与工资高低紧密挂钩。 2、标准化原理 泰勒认为,科学管理是过去曾存在的多种要素的结合。工人提高劳动生产率的潜力是非常大的,人的潜力不会自动跑出来,怎样才能最大限度地挖掘这种潜力呢?方法就是把工人多年积累的经验知识和传统的技巧归纳整理并结合起来,然后进行分析比较,从中找出其具有共性和规律性的东西,然后利用上述原理将其标准化。泰勒认为,在科学管理的情况下,要想用科学知识代替个人经验,一个很重要的措施就是实行工具标准化、操作标准化、劳动动作标准化、劳动环境标准化等标准化管理。 3、劳资双方的密切合作 泰勒指出:“资方和工人的紧密、亲切和个人之间的合作,是现代科学或责任 管理的精髓。”他认为,没有劳资双方的密切合作,任何科学管理的制度和方法 都难以实施,难以发挥作用。泰勒进一步宣称,“在科学管理中,劳资双方在思 想上要发生的大革命就是:双方不再把注意力放在盈余分配上,不再把盈余分配看作最重要的事情。他们将会明白,当他们停止互相对抗,转为向一个方面并肩前进时,他们的共同努力所创造出来的盈利会大得惊人。” 4、例外原则 所谓例外原则,就是指企业的高级管理人员把一般日常事务授权给下属管理人员,而自己保留对例外的事项一般也是重要事项的决策权和控制权。泰勒认为,规模较大的企业不能只依据职能原则来组织和管理,而必须应用例外原则。泰勒在《工厂管理》一书中曾指出:“经理只接受有关超常规或标准的所有例外情况

现代管理科学中的几种理论

编订:__________________ 审核:__________________ 单位:__________________ 现代管理科学中的几种理 论 Deploy The Objectives, Requirements And Methods To Make The Personnel In The Organization Operate According To The Established Standards And Reach The Expected Level. Word格式 / 完整 / 可编辑

文件编号:KG-AO-2313-24 现代管理科学中的几种理论 使用备注:本文档可用在日常工作场景,通过对目的、要求、方式、方法、进度等进行具体的部署,从而使得组织内人员按照既定标准、规范的要求进行操作,使日常工作或活动达到预期的水平。下载后就可自由编辑。 一系统论的基本思想 系统论渊源辩证法。辩证唯物论认为:物质世界是由无数相互联系、相互依赖、相互制约、相互作用的事物和过程形成的统一整体。系统论以“系统”为对象,研究其整体与部分、结构与功能的相互关系,并采取最优化方法求得最佳效果。它是辩证唯物论原理的一种具体运用,是消防安全管理的一种重要指导理论。 系统是指“相同或同类的事物按一定的秩序和内部联系组合而成的整体”。也可以说,系统是:“由相互作用、相互依赖的若干要素所组成,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机联系的整体”。从宇宙天体到徽观粒子,从社会到人类个体,世间所有事物都可以视为系统。 系统论的基本思想具体表现在以下7个方面:

(一)系统的整体性 系统与要素之间是不可分割的。系统整体的性质与功能存在于各要素的有机联系之中,而要素只有在系统的整体中才能体现它作为部分的意义。系统在整体上具有不同于其部分的新特性、新功能。系统在其整体水平上的功能并不等于各组成部分的功能的简单叠加。通过对各要素的合理组织和协调,系统会产生整体功能的放大效应,即1+1>2;而当各要素之间产生内耗,结构合理时,会导致整体功能的缩小效应,即1+1<2。 (二)系统的有序性 系统中各要素的位置和次序是有层次、有秩序、有规律的。系统的有序性首先表现在空间排列的有序性和时间排列的有序性。空间排列表现在层次性上,一个系统总是由若干子系统组成;而子系统中又包含着若干下一级子系统;各不同层次的要素所遵循的联系和作用规律不同,各层次之间既有质的差别,又有内在的联系。时间排列表现在系统发展的有序性,在

泰勒科学管理理论

波士顿沃特敦兵工厂大罢工 1911年,泰勒受聘担任陆军军械部的顾问,在兵工厂推广泰勒制,他的助手梅里克在沃特顿兵工厂进行工时研究时,一个铸工以工会会员为由拒绝配合,兵工厂的领导人惠尔上校同这个工人谈话后,该工人依然不合作。于是,工厂以“不服从命令”为由解雇了这个工人,由此引发了工人的罢工,工会领导人乘机推波助澜,要求国会调查此事。 暴乱原因分析: (1)政治因素(2)待遇不够(3)管理问题(4)工人内在因素“祸首”费雷德里克·泰勒 (1)“科学管理之父” (2)影响了流水线生产方式产生(福特制)卓别林《摩登时代》讽刺 (3)加速了工业革命进程,影响了人类工业化进程。 (4)创造了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泰勒制” 泰勒制: 劳动方法标准化;制定标准时间;挑选和培训工人;实行有差别的计件工资;管理和执行分工。 劳动方法标准化:通过对工作的分析仔细研究工人的操作顺序和方法,以求找出最合理的肢体运动路线和加工方法以及应用的工具,剔除多余和不合理的动作。 制定标准时间:泰勒研究了工人操作时间,要求他们紧张地操作,加上适当的休息、调整、熟悉操作过程等额外时间,经过周密分析,制定出完成每个标准动作所需要的标准时间,作为定额管理和支付工资的依据。 实行有差别的计件工资:对按操作标准和工时定额完成计划工作量的工人,以较高的工资率支付工资,对不能完成定额的工人,以较低的工资率支付工资,以鼓励工人提高生产效率。 挑选和培训工人:严格挑选工人,使他能胜任所承担的工作,对选定的工人采取课堂教育和现场操作相结合的方式,按规定的操作标准进行技术培训,改变师傅带徒弟的传统做法。 管理和执行分工:泰勒主张一切工作都应通过考察,明确职责分工。他对管理人员和工人的工作进行了研究,明确划分管理职能和执行职能,并建立生产控制、成本计算和质量控制的基本制度。 泰勒制的缺陷——导致暴乱的原因: (1)泰勒对工人的看法是错误的。他认为工人的主要动机是经济的,工人最关心的是提高自己的金钱收入,即坚持“经济人”假设,这个假设是片面的,因为人的动机是多方面的,既有经济动机,也有社会,心理动机等。 (2)科学管理理论的诸项原则,在实际推行过程中没有得到很好的贯彻,很多企业的工时研究都没有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上,往往收到企业主和研究人员主观判断的影响,由此确定的作业标准仅反应了企业主追求利润的意图,为工人确定的工资率也是不公正的 (3)泰勒对工会采取怀疑和排斥的态度,在他看来,工会通过是工人和管理部门不和来进行对抗和鼓励对抗,而科学管理则提倡利益一致性,所以他认为,工人参加工会,组织起来就容易发生怠工情况,但实际上,在通过工

浅谈y理论

浅谈Y理论 Y理论是现代管理科学中以人定向的行为学派关于人性的一种假设。由美国社会心理学家、管理学家 D.麦格雷戈在《企业中的人性面》一文中首先提出。麦格雷戈的人事管理理论主要体现在他基于X理论合理内核的扬弃而提出的Y 理论中。在麦格雷戈看来,正是由于上述理由以及其他许多原因,我们需要另一种建立在对人的我和人的行为动机具有更为恰当的认识基础上的人事管理新理论——Y理论。麦格雷戈称Y理论实现了“个人目标与组织目标的结合”。以Y 理论为基础的管理方法能够鼓励组织成员参与决策,向他们提供承担责任和挑战性工作的机会,扩大他们的工作范围,便于组织分权和授权,倡导他们对自己的工作进行评价,通过激励和诱导,使他们努力工作来实现组织的目标。 “Y理论”的人性假定是指:人在工作中消耗体力与智力,乃是极其自然的事。一般人并非天生厌恶工作,工作是一种满足的来源。促使人朝向组织的目标而努力,外力的控制及惩罚的威胁并非唯一的方法。人为了达成本身已承诺的目标,自将“自我督导”和“自我控制”。人对于目标的承诺,就是由于达成目标后所从而产生的一种报酬。所谓报酬,项目甚多,其中最具有意义为自我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满足。只要情况适当,一般人不但会学会承担责任,且能学会争取责任。常见的规避责任,缺乏志向,以及只重视保障等等的现象,是后天习得的结果,非先天的本性。以高度民主的想象力、智力和创造力来解决组织上各项问题的能力,乃是大多数人均拥有的能力,而非少数人所独具的能力。 Y理论的主要观点是:一般人本性不是厌恶工作,如果给予适当机会,人们喜欢工作,并渴望发挥其才能;多数人愿意对工作负责,寻求发挥能力的机会;能力的限制和惩罚不是使人去为组织目标而努力的唯一办法;激励在需要的各个层次上都起作用;想象力和创造力是人类广泛具有的。因此,人是“自动人”。激励的办法是:扩大工作范围;尽可能把职工工作安排得富有意义,并具挑战性;工作之后引起自豪,满足其自尊和自我实现的需要;使职工达到自己激励。只要启发内因,实行自我控制和自我指导,在条件适合的情况下就能实现组织目标与个人需要统一起来的最理想状态。 Y理论的观点与我国古代的性善论类似,认为“人之初,性本善”,人都是有良心和自觉性的,管理者的重要任务不再是监督控制,而是创造一个使人得以发挥才能的工作环境,发挥出员工的潜力,使员工在完成组织目标的同时也达到自己的个人目标。只要条件合适,员工一般会卖力地工作。要求员工很好地工作,不能仅靠苛刻的管理制度和惩罚措施。如果企业能够采取正确的激励措施,员工不仅能够在工作中约束自己,自觉地完成所分配的工作任务,而且还会发挥自己的潜能。持有这种信念的管理者往往采用松散诱导的管理方式,通过与员工一起制订目标的方式,促使员工参与管理,从而达到完成工作任务的目的。 Y理论在近几十年中越来越受到管理者的重视和应用。日本推行的美国学者戴明的全面质量管理方法就是建立在Y理论的基础之上的。从表面上看,Y理论和X理论是相互对立的,但实际上它们是同一个问题的两个侧面,而不是互不兼容的必选其一的对立关系,一位地强调一个方面显然是片面的。根据Y理论的观点,我们在日常企业管理中,可采取以下相应的管理措施: 1、管理职能的重点。在Y理论的假设下,管理者的重要任务是创造一个使人得以发挥才能的工作环境,发挥出职工的潜力,并使职工在为实现组织的目标贡献力量时,也能达到自己的目标。此时的管理者已不是指挥者、调节者或监督

经典十大管理理论和管理定律

经典十大管理理论 1、彼得原理 每个组织都是由各种不同的职位,等级或阶层的排列所组成,每个人都隶属于其中的某个等级。彼得原理是美国学者劳伦斯·彼得在对组织中人员晋升的相关现象研究后,得出一个结论:在各种组织中,雇员总是趋向于晋升到其不称职的地位。彼得原理有时也被称为向上爬的原理。这种形象在现实生活中无处不在,一名称职的教授被提升为大学校长后,却无所作为。对一个组织而言,一旦相当部分人员被推到其不称职的级别,就会造成组织的人浮于事,效率低下,导致平庸者出人头地,发展停滞。因此,这就要求改变单纯的根据贡献决定晋升的企业员工晋升机制,不能因某人在某个岗位上干得很出色,就推断此人一定能够胜任更高一级的职务。将一名职工晋升到一个无法很好发挥才能的岗位,不仅不是对本人的奖励,反而使其无法很好发挥才能,也给企业带来损失。 2、酒与污水定律 酒与污水定律是指把一匙酒倒进一桶污水,得到的是一桶污水;如果把一匙污水倒进一桶酒,得到的还是一桶污水。在任何组织里,几乎都存在几具难弄的人物,他们存在的目的似乎就是为了把事情搞糟。最糟糕的是,他们像果箱里的烂苹果,如果不及时处理,它会迅速传染,把果箱里其他苹果也弄烂。烂苹果的可怕之处,在于它那惊人的破坏务。一个正直能干的人进入一个混乱的部门可能会被吞没,而一个无德无才者能很快的将一个高效的部门变成一盘散沙。组织系统往往是脆弱的,是建立在相互理解、妥协和容忍的基础上的,很容易被侵害、被毒化。破坏者能力非凡的另一个重要原因在于,破坏总比建设容易。一个能工巧匠花费时日精心制作的陶瓷器,一头驴子一秒钟就能毁掉。如果一个组织里有这样的一头驴子,即使拥有再多的能工巧匠,也不会有多少像样的工作成果。如果你的组织里有这样的一头驴子,你应该马上把它清除掉,如果你无力这样做,就应该把它拴起来。 3、木桶定律 水桶定律是讲一只水桶能装多少水,这完全取决于它最短的那块木板,这就是说任何一个组织,可能面临的一个共同话题,即构成组织的各个部门往往是优劣不齐的,而优劣部分往往决定整个组织的水平。水桶定律与酒与污水定律不同,后者讨论的是组织中的破坏力量,最短的木板却是组织中有用的一个部分,只不过比其他部分差一些,你不能把它们当成烂苹果扔掉。强弱只是相对而言的,无法消除,问题在于你容忍这种弱点到什么程度,如果严重到成为阻碍工作的瓶颈,你就不得不有动作。 4、马太效应

泰勒理论在管理实践中的应用

泰勒理论在管理实践中的应用 摘要 20世纪以来,科学管理理论在美国和欧洲大受欢迎,直今仍然发挥着巨大的作用。不仅如此,当前我国行政改革也能从中获得很多有益的借鉴。 关键词:泰勒;管理 20世纪以来,科学管理在美国和欧洲大受欢迎。90多年来,科学管理思想仍然发挥着巨大的作用。虽然经历了一定的改革,但是它仍在管理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在企业竞争越来越激烈的当代,如何在这严峻的环境中生存下去呢?此时,泰勒的科学管理理论为各企业提供了重要的指导意义和实践方向。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组织内部的生产管理流程要科学化。 在科学技术发达的时代,组织的硬件是一个具有重大影响力的因素。当今国内许多企业仍会出现采购成本过高、资金周转缓慢、生产技术落后等局面,大大制约了企业经济效益的进一步提高。所以,企业必须借助科学管理的手段和方法,抓住产业制造的各个环节,实施合理的方案,提高流程的科学化程度。只有技术发展了,管理科学化了,才能更好地提供资源。 当今品牌效应是一个很好的广告,只有保证了产品的质量,创下了公众额口碑,就能更好地建立起企业的信誉。这是一个无形的资产。就像苹果公司一样,靠高科技赢取公众的口碑,产品销量一直位居电子产品的前列。 (二)合理的职能分工。 有了好的硬件设备还不足够,我们更应该要有好的职能分工。对企业内部而言,如何做好各部门的权责划分,保持各部门的沟通与合作是最基础的问题。随着现代机械化和自动化程度的日益提高,企业内需要的员工数量正不同程度地下降,每个员工负责的范围就越来越广。所以,企业应该更合理地安排人员,既能

做到有效地提高劳动生产率,也能很好地实现员工的自我价值。 (三)适当展开培训,提高员工的能力。 结合泰勒科学管理理论中的“挑选第一流工人”这一原理,在21世纪是个人才辈出的时代,我们更需要不断地提升自我价值,在世界中找到一席之地。泰勒曾提到,这是管理者的职责,所以企业应该适时地进行员工培训,一方面可以增强员工的技术,另一方面又可以为企业效力,提高竞争力。这也是一个无形的资本。 可是当今的很多中小企业,管理者不舍得花钱开培训班,培训的投入严重不足;或者即使展开了培训,员工们也敷衍了事,没能真正落实成效。导致整个企业的培训热情不高,而且缺乏竞争力。 (四)管理者和员工的精神仍需变革。 精神是行动的最高领导者,只有在精神上确认了奋斗的方向,才会有动力事半功倍。在现代社会,不仅要求组织内部的各成员形成良好的合作关系,而且要求组织和员工要与社会建立广泛的合作关系,不能忽视了合作精神的培养,这样,组织和个人才能有广阔的发展空间。现代社会要在竞争中实现双赢,合作尤为重要。 就一个大组织而言,如果管理者和员工没有达成一致的目标方向,管理者只关心企业的盈利和发展,不理员工的具体情况,麻木下达命令;而员工则不顾组织的总体,只为实现自身的生存需要和自我价值,那么组织就会出现公关危机,处理不当还会令组织倒闭。 (五)进行有效的授权。 其实当今合理授权的体现,就是泰勒在科学管理理论中所提到的例外原则。如果一个企业里,所有大小事情的决策权都在最高管理者的手中,那么决策所使用的时间就会很长,而且有时还可能会因领导者的一个失误导致全军覆灭。所以,当今的很多企业,管理者都会合理地授权给下级。当然,管理者也会顾及到下级间权力的制衡。这样,既可以减轻管理者的负担,也可能增强下级的责任心。 (六)实行有效的激励制度。 为了鼓励工人努力工作,完成定额,泰勒提出了实行工资报酬制度。相似的,当今企业为了鼓励员工按时按量或超额超标完成工作,也制定了相应的激励措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