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川中丘陵区小流域道路特征研究——以盐亭县林山乡西沟小流域为例

川中丘陵区小流域道路特征研究——以盐亭县林山乡西沟小流域为例

川中丘陵区小流域道路特征研究——以盐亭县林山乡西沟小流域为例
川中丘陵区小流域道路特征研究——以盐亭县林山乡西沟小流域为例

川东~川南地区地层特征及分层

川东~川南地区地层特征及分层 值得一提的是,川南和川东有大面积的过渡区域,岩性必然存在过渡变化,在过渡区域工作时,应多借一些邻井资料,找出本井可能的变化。 第一节侏罗系(J) 河、湖交替相沉积的砂、泥岩、砂岩多呈透镜体分布,横向对比性差。侏罗系末早燕山运动使四川盆地强烈抬升隆起,造成侏罗系上部地层缺失,川东地区残留上统蓬莱组、遂宁组及中统沙溪庙组,下统凉高山组及自流井组大多保留完整。 上统 川东地区所钻构造在拔山寺向斜中残存遂宁组(J3S),井下无全厚,拔向井残厚391m (有的井可能存在,但没有划分出来)。主要分布于向斜中。 1、岩性:紫红、棕红色泥岩夹灰紫、紫灰、灰绿色砂岩、泥质粉砂岩。底为砖红色、 棕红色中~粗粒砂岩。本组岩性变化不大,泥岩和砂岩多含钙质。岩性组合特点是有砖红、棕红色砂岩,与下部地层区别显著。 2、电性:双侧向普遍较低,一般8200Ω.m,自然伽玛值高、大井径为特征。 3、分层:岩性底以砖红、棕红色砂岩与紫红色泥岩分界。电性以双侧向降低和自然伽 玛升高半幅点及井径小底界分层。 4、厚度:残厚400m左右。 中统 沙溪庙组,厚度一般大于1000m以上,重庆附近稍薄,由西向东有增厚的趋势。该组又分两段:沙二、沙一。 5、沙二段(J2S2) (1)岩性:紫红色、暗紫红色泥岩、砂质泥岩夹灰绿色、浅灰色砂岩、粉砂岩、泥质粉砂岩。底部为黑色、深灰色“叶肢介”页岩,厚度几米~十几米,质软,页理

发育,含叶肢介化石丰富。 (2)电性:双侧向普遍低,自然伽玛高值,井径大。 (3)分层:底以“叶肢介”页岩与J2S1顶灰绿色砂岩分界;电性以深浅双侧向升高、自然伽玛降低之半幅点分层。井下分层以岩屑录井为准,电性特征不明显。 (4)厚度:残厚150~450m,残厚变化较大。 2、沙一段(J2S1) (1)岩性:紫红色、灰绿色泥岩、砂质泥岩夹灰绿色、浅灰绿色砂岩、粉砂岩、泥质粉砂岩。底为浅灰绿色关口砂岩标志层。重庆地区为细~粉砂岩、杂色矿物不突 出。川东地区岩性、电性上特征不突出。关口砂岩由西南向东北颗粒变细至尖灭, 特征不明显。 (2)电性:双侧向普遍低,自然伽玛高值,大井径为特点。 (3)分层:底以浅灰绿色细砂岩(关口砂岩)与下统凉高山组黑色页岩分界。川南地区砂一下部可能有一层~几层结构相对较粗的砂岩,现场很难确定那一层是关口 砂岩,分层有时不尽统一,原则上应以最后一层完分界。但不论一概而论,尽可 能与所在井区的最新分层标准一致。川东地区“关口砂岩”的分层作用几乎没有, 只有讲课时大家还会提起。现场都是红层完分界,我的意见是最后一段红层以下 的砂岩还是划在沙一好些,与区域上的“关口砂岩”对应一下,但还是应优先考 虑所在井区的最新分层标准!电性以深浅双侧向降低、自然伽玛升高半幅点、大 井径顶分层。具体划分需据岩性、电性对比确定。目前在不同的区块划分的位置 可能不一样,主要参考岩性划分。 (4)厚度:在重庆地区320~410m,川东地区500m左右,总的趋势是由东向西减薄。下统 川东地区分为两个组:即凉高山组和自流井组。其中自流井组又分为过渡层、大安寨、马鞍山、东岳庙、珍珠冲五段。东岳庙段页岩可作为井下对比标志层。大安寨岩性横向变化较大,重庆地区为砂泥岩夹薄层灰岩组合,卧龙河及东北地区灰岩厚度增大。大竹~忠县一带以北至大巴山前缘主要为灰绿色砂泥岩组合,分段不明显。凉高山组和自流井组之东岳庙段为黑色页岩,自流井之过渡层~马鞍山、珍珠冲井段为砂泥岩组合。川南地区原来只有一个自流井组,且为五分:自五相当于川东地区凉高山组及自流井的过渡层,岩性紫红色泥岩

高速公路排水工程施工方案

排水工程施工技术方案 编制: 审批: 编制: 审批: 日期:

目录

排水工程施工技术方案 一、工程概况 。 本项目排水工程量具体详见下表: 二、编制依据及原则 1.编制依据 1) 4)《关于印发广东省高速公路建设标准化管理指南(试行)的通知》。 5)交通部现行的有关设计、施工规范、检验试验规程以及工程施工定额。 6)业主及监理有关文件要求。 7)我集团公司现有技术装备、队伍实力以及承建类似工程的施工技术和经验。 8)可采用的新技术、新设备、新工艺、新方法和现代施工管理办法。 9)同类工程施工资料及相关工法。 10)现场勘察调查资料。 11)初步拟投入本项目工程的人、物、机、材、技和资金等资源,以及本地可利用的资源。

12)国家、行业及广东省有关工程建设的法律、法规、标准、条例等。 2.编制原则 1)以设计文件、施工规范为依据组织施工。 2)规范作业程序,强化各项工期、质量、安全、文明施工、环境保护目标等控制措施,确保各项工程目标的实现。 3)采用新技术、新结构、新材料、新工艺简化施工环节。 三、施工计划 1.工程量及进度计划 本标段排水工程工程量共计15318.61m3,具体施工进度计划如下表: 施工计划 工程项目名称计划时间段数量/m3备注 排水工程2015.10.15-2016.1.31 4637.5 2016.2.1-2017.3.31 12129.31 2.资源配置 机械设备一览表 序号机械名称型号数量备注 1 吊车徐工25T 3台 2 混凝土搅拌站90m3/H 2台 3 混凝土运输车8m38台 4 电焊机ZXJ-500IGBT 5台 5 振捣器5台 四、施工方案 1.截水沟施工 (1)施工工艺流程图 (2)施工方法 1)沟槽开挖 截水沟采用C20现浇砼半梯形沟。路基开挖前,先进行截水沟施工。采用全站仪进行现场放样,放出截水沟位置和边坡开挖边线,对于截水沟与边坡开挖线沟槽开挖底板施工及养沟壁施工及养回填夯实

四川地质构造

四川地质构造四川地质构造复杂多样,它跨中国三大构造域:西部是特提斯-喜马拉雅构造域,东部属滨太平洋构造域,北部为古亚洲构造域。四川境内东、西部构造分带明显,大致以北川-汶川-康定-小金河为界,该界以东为扬子准地台(台区),以西是松潘-甘孜褶皱系和三江褶皱系(槽区)。此外,玛沁、略阳、城口、房县一带以北属秦岭褶皱系。东部扬子准地台基底具双层结构,下构造层为结晶基底,由康定群及其相当岩群组成,同位素年龄 19 — 29.5 亿年。上构造层是褶皱基底,由会理群及其相当岩层组成,同位素年龄 8.5 - 17.0 亿年。西部槽区也发现上构造层岩群,如恰斯群,它与会理群相似。东部台区的盖层是上震旦统-中三叠统,属海相地台型沉积。西部槽区的震旦系-三叠系为冒地槽型沉积。各类构造形态及空间分布,东西两部明显不同。台区川中为舒缓斜、穹隆与向斜,川东为梳状褶皱,川东南是垛状褶皱,川西北为短轴褶皱。西部槽区构造线多为北西和北北西向,或呈向南凸出的弧型褶皱。 四川地质构造孕震形势图 为了更好地普及地震地质知识,我们特作此图。这里我还想用几句通俗易懂的话简单地解释一下。 (1)一根三股拧在一起的绳子,突然断了其中一股,还要拉与原来一样大小的力,未断的那两股上于是就多了一份附加的载荷,这一份附加 力很可能就成为“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换句话说,本来还需 积聚若干年才能达到发震(岩石发生脆性破裂或摩擦滑动)的临界剪 切应力,由于5.12汶川大地震及其后的众多余震多了一份附加力而 提前达到了。所以,潜在孕震区就是附加力较高的区域,即今后几年重 点的防范区域。 (2)松潘-甘孜地块像一个巨大的抽屉,两边是水平走滑断层(北边的昆仑山断裂和南边的鲜水河断裂,前端是龙门山推覆(斜冲)断裂。 过去两千年,这个“抽屉”的前端被坚硬的彭灌杂岩顽强地抵着,龙门 山中部相对稳定。5.12那天“抽屉”的前端向东猛冲了几米,“抽屉” 两侧的走滑运动今后也要跟上,以免落后。加之西边的青藏高原还紧 紧地在后面推着,前拉后推,“抽屉”那有不动之理?

高速公路边沟、排水沟施工方案

1、施工放样 排水沟工程分段施工,分段放样,根据路基中线及护坡道高程放出两侧坡角线,再根据边沟流水高程坡比及护坡道宽度,放出排水沟中线及边线,线位设好以后请监理检测,符合要求后再进行下道工序。 2、施工方法 (1)、护坡道碾压 在放好坡脚以后按护坡道高程将护坡道及边沟位置推平,振动压路机碾压2遍,以防止护坡道沉降。 (2)、沟槽开挖 护坡道碾压以后,放好边沟沟底沟沿边线,并用白灰在地上画出,利用人工配合挖掘机械开挖,自卸汽车运输,开挖至距设计尺寸10~ 15cm时,改以人工挖掘。人工修整至设计尺寸,不能扰动沟底及坡面原土层,不允许超挖。开挖清理完毕后,然后请监理检验。(3)、片石砌筑 沟槽检验合格后,先用木桩每10米一处钉好砌石位置,挂好横断面线及纵断面线,即可按线砌筑,砌筑工艺要严格执行技术规范及招标文件的施工技术要求。

3、材料要求 (1)、石料选用厚度不小于15cm具有一定长度和宽度的片状石料,石料质地强韧、密实,无风化剥落、裂纹和结构缺陷,表面清洁无污染。 (2)、砂浆使用强制式拌和机现场拌和,材料使用中(粗)砂,且为河砂,过筛后机拌3~5min后使用。砂浆随拌随用,保持适宜稠度;在拌和3~5h使用完毕;运输过程或存贮过程中发生离析、泌水砂浆,砌筑前重新拌和;已凝结的砂浆不得使用。 (3)、施工现场不堆放不合格材料,废弃的材料及时清理出场。 4、沟体片石砌筑 排水沟采用挤浆法分层砌筑每分层高度10~15cm(2层卧片石)分层与分层间的砌筑砌缝应大致找平,各工作层应相互错开,不得贯通。较大的片石使用于下层且大面朝下,砌筑时选取形状及尺寸较为合适的片石,尖锐突出部分敲除,竖缝较宽时,在砂浆中塞以小石块,砌缝宽度不大于2cm,砌筑过程中要注意选用较大、较平整的石块为外露面和坡顶、边口,石块使用时应洒水湿润,若表面有泥土、水锈先冲洗干净,尤其下层砌及角隅石不能偏小,砂浆要饱满,石缝以砂浆和小碎石充填,片石不能竖立使用,石料挤浆要符合要求,不能紧贴无砂浆,宽度要一致,不能有假缝,当分几段同时砌筑时,相邻高差不大于1.2m,各段水平砌缝一致。砌筑中的三角缝不得大于20mm;

中小断裂构造特征分析

中小断裂构造特征分析 东荣三矿位于矿区的中部,面积约59平方公里,其中地震勘探面积46 平方公里。地层走向南北,向西倾斜,含煤地层属上侏罗统鸡西群城子河组,其中含煤63层,可采及局部可采煤层14层。全井田由三维地震、钻探、测井、实际揭露等综合手段确定的大小断层500余条,断层破坏了煤层的连续性和完整性,影响采区划分、开拓方式、工作面布置、安全生产,增加煤炭损失量和巷道掘进量,影响煤矿综合效益,严重制约煤矿发展。因此对中小型断层(落差20m以下)的形成机理、解释方法及分布规律进行深入研究和评价,以便指导生产。1 东荣三井田构造的解释与研究本井田位于绥滨~新安镇坳陷带中的东辉——东荣弧形向斜东翼的中段。在新华夏构造体系的改造和东西向挤压应力的作用下形成了正负相间排列的背向斜褶皱,从西向东有福山背斜、福山东向斜、二九一背斜和福山背斜南缘的牵引褶曲等。 1.1 东荣三井田主干断层类型(1)X型断层:主要分布在福山背斜的南北端,由北东、北西向二组断层交叉切割组成。北东向断裂位于东南部边界,与二九一背斜轴向相平行的压性断裂;其次是一系列规模较小、延展不长,有张有压并受旁侧主干断裂所控制的断裂。北西向断裂位于西南部、北部、东北部边界,形成早而活动时间长的区域性压扭性、张扭性断裂;其次是一系列规模较小、延展不长,有张有压并受旁侧主干断裂所控制的断裂。(2)弧形断层:主要分布在福山背斜以东及福山东向斜东翼的浅部,具有压扭性、压性结构面性质,呈向西突出的南北伸展的弧形,特别在福山背斜东翼,形成密集的断裂带,有的属于伴生断裂,有的属于派生断裂,对地层切割非常严重。(3)横张断层:主要分布在福山东向斜的东翼上,形成由北而南的东西向三组断层,其中每组断层又是由2--5条断层组合在一起的断层群,断层带内的构造极为复杂。 1.2断点的识别(1)中小断层在钻孔岩芯中非常明显,既有破碎带的特征、地层倾角的变化及煤层及标志层的层位缺失等现象。(2)中小断层在测井曲线上,主要有以下特征。人工放射性曲线(HGG)常常显示为低密度,高伽玛伽玛异常,因破碎带中,不同岩石的混杂,以及断层界面附近岩石破碎程度的渐变关系,使曲线异常包罗边界反映为渐变。这种破碎性造成异常内显示不稳定的剧变,这与煤层的曲线异常完整性很容易区分。天然放射性曲线(HG)在断层带的曲线特征是低伽玛值,由于岩性的差异曲线表现为杂乱的低异常,顶、底界面不清晰,同厚层砂岩、煤层形成的低异常相比,有很大的差别。视电阻率曲线(DLW)常表现为低异常,因断层带岩性破碎,且含水性好,这也是断裂带的重要标准。东荣矿区综合测井参数呈现的岩石地球物理特征明显,曲线所反映的煤系地层的岩性、岩相特征也很明显。通过曲线对比,可确定断点的存在及断距的大小。(3)地震利用反射界面的连续性,通过有效波组的追踪,确定中小断层,其断点反应清晰可靠。该区有效波T2、T3波组是两组标准波,T2波组相当于14—16号煤层,T3波组相当于30号煤层。波组显示的能量很强,连续性好,当连续波组出现中断时可视为断点。相位错开的时间可换算出断距。通过时间剖面上T2波组的追踪,中小断层有规律的出现,即断层束派生的分支断裂、横张断裂中形成的阶梯式断层群。1.3 中小断层的组合(1)首先通过剖面对比,寻找煤层间距变化异常处、煤层和标志层的缺失段、查找钻孔中岩芯完整性、倾角变化等构造标志作为中小断层存在的依据。(2)将钻探发现的断点,用测井曲线加以验证,查对曲线上是否有断层的标志,以及断点

构造特征

第四章构造特征 地质构造是地壳运动在岩层中留下的变形记录。一个构造单元的构造特征包含有两层意思,首先是构造单元内部构造层的叠合数,其次是每个构造层的构造形态特征(结构面特征)。 所谓构造层是指地质历史发展到一定阶段、在特定的大地构造环境里(地壳运动的性质、类型、幅度)形成的一套沉积建造,以及伴随的构造形态、岩浆建造和变质建造等地层组合。构造层在时间上反映地壳运动在构造区域内出现的时代和时间范围,在空间上反映地壳运动在延续的时间内所涉及的范围和影响深度。每一个构造单元都有自己代表性的构造层。每一个构造层的发展都要继承它历代前身的构造层特征,作为自己发展的基础。地壳演化的不同阶段、构造单元内包含的构造层叠合数有多寡之分,构造层的构造形态有简单和复杂之分。 通常采用具有代表性的构造层层间的角度不整合面、构造层层内的沉积建造、岩浆建造和变质建造来划分构造旋回、构造期次;依据构造层层内展布的构造形态特征来分析构造作用的力学性质,以及作用前的物质基础和构造背景。 根据上述构造层的概念,结合本区区域上的角度不整合界面及沉积建造、变质作用及岩浆作用特点,实习区内划分为三个构造层、两个角度不整合界面。 Ⅲ—中生界构造层(柳江向斜上构造层) Ⅱ—上元古界—古生界构造层(柳江向斜下构造层) Ⅰ—下元古界构造层(绥中花岗岩γ2) 柳江向斜为一个近南北向不对称的短轴向斜。其大地构造位置属华北地台燕山沉降带东段山海关隆起南缘。山海关隆起的范围包括遵化以东、锦州以西、山海关以北的三角地带(图2—7)。 图4—1 燕山沉降带内部单元划分图 (据北京地院中国区域地质讲义,第一册,1959) A—兴隆朝阳凹陷;B—山海关隆起;C—蓟县凹陷;D—密云隆起;E—西山凹陷柳江盆地主要构造线为北北东走向。在构造形态上,柳江盆地是由晚元古代到中生代地层组成的向斜构造,北起城子峪,南至上平山,其南北长20km;东起张岩子、黄土营,西达花场峪,东西宽约10km。上元古界青白口系景儿峪组及古生界地层环绕向斜边缘分布,构成向斜的翼部。中生界侏罗系分布在盆地中部,构成向斜的核部。向斜的基底为古老的变质岩系,出露于向斜的北、东、

福建省区域构造基本特征

福建省区域构造基本特征 前言 福建省地处中国东南沿海,在构造上处于欧亚大陆板块东南缘,濒临太平洋板块,为环太平洋中、新生代巨型构造-岩浆带的陆缘活动带的一部分,是全球构造-岩浆活动最活跃的地区之一。由此福建省的地貌地形特征也较为复杂,其地貌受邵武—河源、政和—大埔,以及长乐—诏安等北北东、北东向断裂带切割,形成两列与断裂带走向一致的山脉:西部为武夷山脉,亦称大杉岭,是闽、赣两省的界山,为闽江、汀江和都阳湖水系的天然分水岭;中部为鹭峰山—戴云山—博平岭山脉。该区各时代地层、岩石均有出露,但都有不同程度的缺失或剥蚀,并以中生代酸性、中酸性火山岩、侵入岩最为发育。各阶段建造、形变、变质等特征都有所差异,表明晚太古代以来,地壳运动频繁。 关于福建及邻区的大地构造特征,长期以来,一直都作为争论的焦点。许多学者从不同的角度提出了见仁见智的观点和论述,对其归属各有所论。比较典型的观点有:李四光(1937)、水涛等(1988)认为整个东南沿海应归属于华夏古陆的范畴;黄汲清(1945,1959,1960,1979,1980)、任纪舜(1962,1964,1977,1984)则认为整个华南地区为加里东褶皱隆起带;霍敏多夫斯基(1953)认为该区可分为南侧属华南加里东褶皱带的广东复背斜及北侧的浙闽太平洋褶皱带;陈国达等(1975)从地洼学说出发将本区划为东南地洼区;张文佑(1959)认为该区属华夏台背斜,后期(1986)将该区划分为华南断褶系的武夷一云开加里东断褶带(西部)及东南沿海海西一印支断褶带;郭令智(1981)、乔秀夫(1981)、赵明德(1983)等提出本区存在不同时期沟弧盆构造,并划分出闽西南-粤东海西印支期弧后盆地和浙闽粤沿海燕山期火山弧系等构造单元;许靖华(1980,1987)、李继亮等(1992)

路基边沟、排水沟、截水沟施工标准

路基边沟、排水沟、截水沟施工标准 1 排水沟、边沟、截水沟的测量放样应适当加密施工放样点,确保沟体线形美观、顺适,并按设计要求设置沉降缝。 2 路基排水应按设计及规范要求施工,依照实际地形选择合适的位置将地面水和地下水排导出路基外,并与自然水系相衔接。 3 截水沟应在路基施工前先施工,截水沟加固后,在山坡上方一侧的砌体与山坡上体连接处,容易产生渗漏水,应严格进行夯实和防渗处理,特别是地质不良地段、土质松软路段、透水性大或岩石裂隙较多地段,截水沟应采取沟底、沟壁、出水口加固措施,以防止顺山坡下来的水渗入而影响山体稳定。 4 截水沟顶面应略低于自然坡面,若遇冲沟应设缺口将水导入截水沟。 5 截水沟的长度超过500m时应设置出水口,将水引入自然河沟或桥涵进水口。截水沟的出水口,宜设置排水沟、急流槽或跌水,与其他排水设施平顺衔接。 6 截水沟出水口一般应设深度不小于1m的截水墙或消能设施,以免出水口在水流作用下损坏;排水系统应完善,不得随意排放或直接冲刷边坡或路基。 7 边沟、排水沟施工放样一般以两个结构物之间的长度为一个单元,以确保边沟、排水沟与结构物的进出水口衔接顺畅。

8 为防止边沟水流满溢或冲刷,应尽可能利用当地的有利地形条件,采取相应措施,将边沟水流分段设置出水口排出路基外。三角形边沟每段长度不宜超过20 0m,多雨地区梯形边沟每段长度不宜超过300m。 9 边沟纵坡应与弯道路段沟底纵坡平顺衔接,不允许弯道内侧有积水或外溢现象。弯道外侧边沟深度应适当加深。 10 排水沟长度不宜过长,以免流量过大造成漫溢,一般不超过500m。 11 排水沟的出水口应用跌水和急流槽将水流引入路基以外或桥涵构造物处。 12 沟槽开挖接近设计标高时,应留出5~10cm由人工修整至设计标高,确保边沟、排水沟的边坡平整、稳定,严禁贴坡。沟槽开挖后,需进行沟底高程复测,确保沟底纵坡衔接平顺。 13 施工建设期间永久性排水应与临时排水相结合。

(整理)论二级构造单元的特征和分类

论二级构造单元的特征和分类 论文提要 含油气单元盆地内部是不均一的,为了勘探石油和天然气,需要划分盆地内部的构 二级构造单元位于亚一级构造单元内部,正相单元称二级构造带,负向单元称洼陷。洼陷基底埋藏深,盖层发育全,生油岩厚度大,是油气生成的基本单位。准确的说,盆地的二级构造带是位于一定区域构造部位上,由同一种构造运动形成的若干个形态相似的三级构造组成的正向构造。二级构造带不仅控制着三级构造的形态、规模、分布、发展史和力学机制,而且还控制着岩性剖面及生、储、盖组合。因此二级构造带直接控制着油气的圈闭条件,从而形成一群有共同性的油气藏。二级构造带的种类甚多,如逆牵引构造带、潜山构造带、断鼻构造带、断阶带、背斜带、斜坡带、地层尖灭带、超覆带、盐丘、焦块、披覆、嵌入带等等。 正文 一、逆牵引构造带: 在断层的两盘因断块相对位移而出现的拖拽现象,是一种常见的构造变动。拖拽构造在水平方向和垂直方向都能出现,它与油藏关系比较密切的主要的是垂直方向,分为正牵引与逆牵引两种。 断块顺着正断层的破裂面向下滑动,因摩擦力作用,可能形成向上拖拽的正牵引。正断层的下盘相对上升,而岩层是向下拖拽,可形成半背斜。这种拖拽构造无论在正断层和逆断层之中均能出现,但以逆断层的牵引更为显著。它与逆断层伴生的拖拽构造,是塑性形变过渡到破裂的典型。在构造地质学中,研究断层的性质时,经常将这种构造现象用来当作确定两盘相对位移方向的重要证据。 逆牵引是较大的同生正断层伴生的一种构造。它发生在产状平缓的岩层之中,在正断层的下降盘出现。岩层发生逆牵引的拖拽现象恰巧与正牵引相反,逆牵引可以形成幅度相当大的背斜构造。由于这种背斜是正断层的同生构造,断层的落差可达数百米至千米,断层的上盘滑落时,断块伴有沿水平轴旋转的运动状态,这种旋转的结果,导致背斜的形成。而且背斜的轴部亦成弧形滚动,所以国外又称为滚动背斜。从成因上来说,这种成排分布的滚动背斜是正断层发生逆牵引形成的构造带,故又称之为逆牵引构造带。 单个的逆牵引背斜常为短轴背斜,也有穹隆构造。一般背斜的长轴平行主断层,两翼不对称,近断层的一翼陡,远断层的一翼缓。陡翼比缓翼的倾角大1.5-3倍。单个逆牵引背斜的闭合面积一般为几平方千米至数十平方千米,背斜构造很平缓,闭合度一般

交通工程学交通流理论习题解答

《交通工程学 第四章 交通流理论》习题解答 4-1 在交通流模型中,假定流速 V 与密度 k 之间的关系式为 V = a (1 - bk )2 ,试依据两个边界条件,确定系数 a 、b 的值,并导出速度与流量以及流量与密度的关系式。 解答:当V = 0时,j K K =, ∴ 1j b k = ; 当K =0时,f V V =,∴ f a V =; 把a 和b 代入到V = a (1 - bk )2 ∴ 2 1f j K V V K ??=- ? ? ? ? , 又 Q KV = 流量与速度的关系1j Q K V ?= ? 流量与密度的关系 2 1f j K Q V K K ??=- ? ??? 4-2 已知某公路上中畅行速度V f = 82 km/h ,阻塞密度K j = 105 辆/km ,速度与密度用线性关系模型,求: (1)在该路段上期望得到的最大流量; (2)此时所对应的车速是多少 解答:(1)V —K 线性关系,V f = 82km/h ,K j = 105辆/km ∴ V m = V f /2= 41km/h ,K m = K j /2= 辆/km , ∴ Q m = V m K m = 辆/h (2)V m = 41km/h 解答:35.9ln V k = 拥塞密度K j 为V = 0时的密度, ∴ 180 ln 0j K =

∴ K j = 180辆/km 4-5 某交通流属泊松分布,已知交通量为1200辆/h ,求: (1)车头时距 t ≥ 5s 的概率; (2)车头时距 t > 5s 所出现的次数; (3)车头时距 t > 5s 车头间隔的平均值。 解答:车辆到达符合泊松分布,则车头时距符合负指数分布,Q = 1200辆/h (1)153600 3 (5)0.189Q t t t P h e e e λ- ?-?-≥==== (2)n = (5)t P h Q ≥? = 226辆/h (3)55158s t t e tdt e dt λλλλλ +∞-+∞-??=+=? 4-6 已知某公路 q =720辆/h ,试求某断面2s 时间段内完全没有车辆通过的概率及其 出现次数。 解答:(1)q = 720辆/h ,1 /s 36005 q λ= =辆,t = 2s 25 (2)0.67t t P h e e λ- -≥=== n = ×720 = 483辆/h 4-7 有优先通行权的主干道车流量N =360辆/ h ,车辆到达服从泊松分布,主要道路允许次要道路穿越的最小车头时距=10s ,求 (1) 每小时有多少个可穿空档 (2) 若次要道路饱和车流的平均车头时距为t 0=5s ,则该路口次要道路车流穿越主要道路车流的最大车流为多少 解答: 有多少个个空挡?其中又有多少个空挡可以穿越? (1) 如果到达车辆数服从泊松分布,那么,车头时距服从负指数分布。 根据车头时距不低于t 的概率公式,t e t h p λ-=≥)(,可以计算车头时距不低于10s 的 概率是 3679.0)10(3600 10360==≥÷?-e s h p 主要道路在1小时内有360辆车通过,则每小时内有360个车头时距,而在360个车头时距中,不低于可穿越最小车头时距的个数是(总量×发生概率) 360×=132(个)

边沟、排水沟施工方案

青岛滨海公路南段一期工程 承包单位:内蒙古自治区公路工程局合同号:三监理单位:山东东泰工程咨询有限公司编号: 工程开工申请单 A—7

路基路面排水防护工程施工方案 一、工程概况 1、暗埋边沟 挖方路段、部分填方路段、分离式路基路段中间、宽填缓边坡段均设置暗埋式边沟,采用矩形边沟加盖板的形式。沟身采用M7.5号浆砌片石,盖板采用C30号混凝土预制,雨水口采用C20号混凝土现浇。盖板顶部覆盖0.25m耕植土植草绿化,与路基边坡组成流线浅碟型土沟,每隔20m设一处雨水口。暗埋矩形边沟一般路段沟深0.60m,沟底宽0.6m,底部有10cm砂垫层,内外侧边坡直立。超高路段曲线外侧沟深0.5m,内 侧沟深0.8m,底部有10cm砂垫层。暗埋式边沟(分离式路基路段除外)下面均设置

了矩形碎石盲沟,沟宽0.6m,深0.4m,外围渗水土工布,内埋Φ100mm多孔PVC排水管。矩形碎石盲沟的出水口采用干砌片石并与填挖交界急流槽或填方边沟顺接。一般情况下,边沟纵坡不小于0.1%。横向排水管为Φ10cm塑料排水管外包C15号水泥混凝土,并与碎石盲沟相连接。 2、填方边沟 对于一般填方段采用蝶形土沟,断面轮廓采用梯形,沟深0.6m,沟底宽0.6m,内外侧边坡1:1,转角部分圆化角处理,沟底撒布10cm的碎石,碎石粒径一般为1-3cm。个别路段根据排水需要加大边沟尺寸:沟深0.6m×沟底宽0.8m或沟深1.0m×沟底宽1.0m。 3、线外排水沟 线外排水沟的线性要求平顺,尽可能采用直线,转弯处宜做成弧形,其半径不宜小于10m,设计所提供的长度不足时,可根据实际需要增长。线外排水沟应离路基尽可能远些,距路基坡脚应大于3m。路堤边坡设置急流槽地段,排水沟距路基坡脚距离不小于2.0m。 4、急流槽 在挖方和填方交界处、截水沟水流引入排水沟及排水沟水流引入自然沟渠或桥涵结构物时,坡面较陡或边沟纵坡大于60%时,设置了急流槽。急流槽的横断面形式为矩形,进水部分沟底纵坡2%,边墙顶面宽0.4,槽深部分槽底纵坡为1:1.5~1:0.75,槽底为粗糙面,槽底厚0.3m,边墙顶面宽0.3m,根据沟底纵坡和急流槽身长度不同,设置不同间距的防滑平台。急流槽较长时应分段修筑,每段长度不超过10m,接头填塞沥青麻絮,确保密实无缝隙。出水部分为防止冲刷,设置了消力坎。急流槽基础应嵌入地面以下,基地砌筑抗滑平台并设置端护墙。 二、组织机构设置及质检体系 1、项目部组织机构设置

太原掀斜构造特征及其成因分析

文章编号:1009-6248(2010)03-0041-06 太原掀斜构造特征及其成因分析 王启亮1,员孟超2,王海生3 (1.山西水利职业技术学院,山西运城 044004;2.山西省地球物理化学勘察研究院, 山西运城 044004; 3.山西煤炭地质勘察研究院,山西太原 030001) 摘 要:在对太原掀斜构造形迹分析的基础上,通过节理统计,以板块构造和大陆动力学理论为基础,研究了古构造应力场特征和构造演化历程。结果表明:太原掀斜构造由东山背斜、西山向斜和太原断陷组成。中生代以来的构造演化可分为中生代晚期、古近纪及新生代晚期三个阶段。主体构造,即东山背斜、西山向斜以及相伴生的南北向褶曲等都是在中生代晚期北东—南西向右旋力偶作用下形成。区内等距分布的北东东向至东西向的正断层组等次级构造及太原断陷的雏形形成于古近纪北东—南西向左旋力偶。在新生代晚期北西—南东向拉张应力作用下,太原断陷进一步拉张下陷,形成现今构造格局。不同时期应力场和板块构造动力系统不尽相同,但它们之间有继承的特点,其形成演化与区域大陆动力学条件转化和演化一致。 关键词:构造演化;古构造应力场;构造形迹;太原掀斜 中图分类号:P542 文献标识码:A 太原掀斜构造由东山背斜、西山向斜和太原断陷组成,在以往的构造研究中将其称为“古交掀斜”(山西省地矿局,1989)或“太原西山掀斜”(孔宪祯等,1978)。前者将太原断陷划为晋中新裂陷,且具有多期活动的特点,其形成演化与板内构造体制一致。根据山西板内构造单位划分,太原掀斜构造为山西台隆(Ⅲ)吕梁-五台隆褶带(Ⅳ)内的一个V级大地构造单位,东南以交城大断裂带(含田庄断裂)为界(图1),呈北东向展布,与晋中新裂陷相邻。西界为西社断层、神堂断层、南塔断层、寨立断层,总体呈南北向展布。北界和东北界为隆起带边界,为一个西陡、东和东南平缓的近似三角形的掀斜构造。笔者以交城大断裂带作为Ⅳ级构造单位的界线,而太原断陷为太原掀斜构造的一个更次一级的构造单位。前人对太原掀斜构造存在不同的认识。例如,东山、西山分离的时间,太原掀斜构造在区域构造中的意义,以及与其他地区煤田的对比意义等。所以,对太原掀斜构造的研究,不仅具有区域地质方面的理论意义,而且对于认识西山煤田含煤构造也具有重要价值。 1 构造形迹展布特征 研究区内的地层分布北老南新,总体向南南东缓倾(图1)。太原掀斜构造主体由东山背斜和西山向斜构成,是山西省的重要煤矿区。东山矿区地层总体走向为北北西向,局部受构造影响稍有偏转,背斜较为宽缓,地层倾角为5°~15°;西山向斜为东缓西陡的复式向斜,主要构造格架为南北向构造、北东东向平行断裂及东西向构造。  收稿日期:2010-03-19;修回日期:2010-06-28  基金项目:山西省国土资源厅项目“太原东山矿区地质环境调查”(200513)  作者简介:王启亮(1964-),男,山西临猗人,副教授,硕士,从事环境地质教学与研究。E-mail:w ql.976@163.co m

徐宿地区构造特征及其演化

247—250,2011 地质学刊第35卷第3期 doi :10.3969/j.issn.1674-3636.2011.03.247 徐宿地区构造特征及其演化 王陆超,汪吉林,李 磊 (中国矿业大学资源与地球科学学院煤层气资源与成藏过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江苏徐州 221008) 摘要:研究区位于苏、鲁、豫、皖交界中心,大地构造隶属于华北板块东南缘,是华北地区主要赋煤地带,自石炭—二叠纪以来,该区经受了多次构造活动,构造演化与华北板块南缘和东缘的2条板缘构造活动带密切相关。通过在研究区进行野外实际调查并结合区域地质资料的基础上,对研究区地质构造特征及其演化进行了讨论,并探讨了研究区构造对煤田的控制作用。 关键词:构造;特征;构造演化;徐宿地区;江苏;安徽中图分类号:P5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3636(2011)03-0247-04 收稿日期:2011-03-22;修订日期:2011-04-26;编辑:陆李萍 基金项目: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2010LKDZ07)资助 作者简介:王陆超(1986—),男,硕士研究生,构造地质学专业,主要研究方向为煤田构造、构造控煤及地质灾害预测等, E-mail :wlc86@126.com 0引言 徐宿地区大地构造属于华北板块的东南缘,区 内主要构造为徐宿弧形构造以及一些小的褶皱及断 层。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 笔者通过大量野外地质调查,详细研究了徐宿地区构造特征及其演化。本区不仅构造特征及位置特殊,而且具有丰富的煤炭及煤层气资源。因此,该区的地质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 1区域地质概况 徐宿地区大地构造上位于华北板块的东南边缘, 是华北聚煤区的一部分,东以郯庐断裂与扬子地台相隔,西邻阜阳断裂带,南近华北南部古大陆边缘—秦岭—大别山造山带,北以丰沛断裂与鲁西隆起相连。南侧的秦岭—大别山带是位于华北古大陆板块与华南板块之间的多旋回复合造山带,经历了复杂的古大陆边缘演化、陆-陆碰撞、陆内俯冲、逆演-叠复等造山历程(王文杰等,1992)。区域基底构造格架受南、东两侧板缘活动带控制,为受郯庐断裂控制的近南北向(略偏北北东)褶皱断裂,早三叠世—晚侏罗世华北板块与扬子板块斜向碰撞产生的 巨大挤压应力以及北面丰沛隆起、 南面蚌埠隆起2个东西向构造带阻挡诱发的旋转作用,使徐宿地区形成一个半圆形向前陆凸出的推覆系,呈北北东向 延伸的徐宿弧形构造(图1)(马公伟, 1992)。2区域地层特征 本区地层区划属华北地层区,区内基岩露头面 积很少,大部分为第四系覆盖区。区内基岩出露面积较小,多为第四系覆盖。古老的结晶底基地未见揭示,盖层发育良好。自上元古界青白口系至上古生界二叠系发育了一套较稳定的地台型沉积盖层,自下至上有青白口系刘老碑组、震旦系、寒武系、奥陶系中、下统、石炭系中、上统、二叠系、侏罗系、白垩系及第四系覆盖,其间缺失奥陶系上统至石炭系下统。盖层覆盖在太古界泰山群变质基底之上,可分为3个亚构造层,即青白口震旦系、寒武—奥陶系、石炭—二叠系。下部的青白口震旦系亚构造层主要为海相碳酸盐岩,厚度自南东向北西逐渐减小,从而构成向北西减薄的楔状沉积体。上元古界青白口系和震旦系均属一套滨、浅海碎屑岩-碳酸盐岩沉积组合,是华北板块东南缘独特的沉积类型。上古生界和下古生界2个亚构造层分别为滨海相碎屑岩和浅海相碳酸盐岩组成的稳定的上部盖层,微角度不

拱桥的构造和特点

第五章拱桥的构造和特点 5.1 拱桥的基本特点及其适用范围 力学特点,将桥面的竖向荷载转化为部分水平推力,使拱的弯距大大减小,拱主要承受压力,充分发挥圬工材料抗压性能; 拱桥的优点: 1、具有较大的跨越能力,充分发挥圬工及其它抗压材料的性能; 2、构造较简单,受力明确简洁; 3、形式多样、外型美观; 拱桥的缺点: 1、有水平推力的拱桥,对地基基础要求较高,多孔连续拱桥互相影响; 2、跨径较大时,自重较大,对施工工艺等要求较高; 3、建筑高度较高,对稳定不利; 5.2 拱桥的组成及主要类型 ?一、拱桥的主要组成: ?拱圈(拱背、拱腹、拱顶、拱脚)、拱上结构 ?矢跨比f/L—反映拱桥受力特性的重要指标 二、拱桥分类 ?按材料 ?圬工拱桥 ?钢拱桥 ?钢筋混凝土拱桥 ?钢管混凝土拱桥 ?型钢混凝土拱桥 ?圬工拱桥是使用圬工材料修建的的拱桥,如:石拱桥以及拱圈不配钢筋的混凝土拱桥等 拱桥分类 ?按行车道位置 上承式拱桥 中承式拱桥 下承式拱桥 ?按拱轴线型式: 圆弧拱桥 抛物线拱桥 选链线拱桥 ?按拱上结构形式: 实腹式拱桥 空腹式拱桥 按截面

板拱桥 箱型拱桥 肋拱桥 双曲拱桥 按结构受力图式: ?简单体系: 无铰拱 二铰拱 三铰拱 组合体系(有无推力): 刚架拱桥 桁架拱桥 桁式组合拱 梁拱组合桥 系杆拱桥-按拱肋及系杆的尺寸,柔性、刚性 三、拱桥的选择与布置 ?1、应根据地形、地质条件及施工的方便和可能确定拱桥类型及分孔; ?2、多孔拱桥最好选用等跨分孔;采用不等跨分孔应采取措施减少跨间的不平衡,如:不同的矢跨比,不同的拱脚标高及调整拱上建筑重量等; ?3、选则合理的矢跨比及拱轴线,一般拱桥失跨比在1/5~1/10; ?4、根据环境选择结构的造型及注意全桥的美观; 永保桥跨越澜沧江,主孔为下承式80m肋拱桥,东岸2x24m连续梁,西岸1孔18m斜梁。该桥为柔性纵梁的下承式肋拱桥,主拱圈的推力分别传至两岸桥台。 高明桥是一跨越西江的大型公路桥,主通航孔采用中承式钢管混凝土拱,引桥系钢筋混凝土肋拱。

有机物结构特点(解析)

第一章:认识有机化合物——考点二有机物的结构特点、同系物、同分异构体 知识点一:有机化合物中碳原子的成键特点 1.碳元素位于第二周期ⅣA族,碳原子的最外层有4个电子,很难得到或失去电子,通常以共用电子对的形式与其他原子形成共价键,达到最外层8个电子的稳定结构。 2.由于碳原子的成键特点,在有机物分子中,碳原子总是形成4个共价键,每个碳原子不仅能与氢原子或其他原子(如氧、氯、氮、硫等)形成4个共价键,而且碳原子之间可以形成单键(C—C)、双键(C =C)、三键(C≡C)。多个碳原子可以相互结合成长短不一的碳链,碳链也可以带有支链,还可以结合成碳环,碳链与碳环也可以相互结合,因此,含有原子种类相同,每种原子数目也相同的分子,其原子可能具有多种不同的结合方式,形成具有不同结构的分子。 要点解释:在有机物分子中,碳原子仅以单键与其他原子形成4个共价键,这样的碳原子称为饱和碳原子,当碳原子以双键或三键与其他原子成键时,这样的碳原子称为不饱和碳原子。 种类实例含义应用范围 化学式CH4、C2H2 (甲烷)(乙 炔)用元素符号表示物质分子组成的式子。可反 映出一个分子中原子的种类和数目 多用于研究分子晶体 最简式(实验式)C6H12O6的 最简式为 CH2O ①表示物质组成的各元素原子最简整数比的 式子②由最简式可求最简式量 ①有共同组成的物质 ②离子化合物、原子晶体常用 它表示组成 电子式用小黑点等记号代替电子,表示原子最外层 电子成键情况的式子多用于表示离子型、共价型的物质 结构式①具有化学式所能表示的意义,能反映物质 的结构②表示分子中原子的结合或排列顺序 的式子,但不表示空间构型①多用于研究有机物的性质 ②能反映有机物的结构,有机反应常用结构式表示

川东-渝中地区构造物理模拟阶段总结

川东侏罗山式褶皱构造带的物理模拟研究 解国爱贾东吴晓俊沈礼 南京大学地球科学与工程学院,南京,210093 摘要川东地区发育一系列NE走向的侏罗山式褶皱构造,按照褶皱的组合形态,自东向西发育隔槽式和隔档式褶皱。本文采取沙箱物理模拟手段对川东侏罗山式褶皱形成的控制因素进行实验研究,模拟实验选取硅树脂模拟滑脱层,石英砂和微玻璃珠模拟沉积盖层,通过改变盖层与基底之间摩擦力、盖层的物性、基底形态或滑脱层的埋藏深度等因素,揭示形成川东侏罗山式构造带内部不同构造样式的控制因素。研究表明,滑脱层的埋深和盖层性质是侏罗山式褶皱形成的主要控制因素。齐岳山断裂以东地区滑脱层埋深较大,主要是下寒武统膏页岩充当滑脱层,地表构造形态表现为隔槽式褶皱,齐岳山断裂以西地区,下二叠统泥质灰岩充当滑脱层,埋深较浅,盖层表现为隔档式褶皱。微玻璃珠是模拟侏罗山式褶皱较好的实验材料,表明形成川东薄皮构造带的时候,盖层性质以塑形变形为主。 关键词:川东地区;侏罗山式褶皱;物理模拟;基底滑脱 1.引言 侏罗山式褶皱发育于沉积盖层之中,属薄皮构造,为盖层沿基底滑动的结果(John, et al., 1978; Sommaruga, 1999))。侏罗山式褶皱特点是基底并没有卷入变形,盖层发育的背斜和向斜的变形强度不同,背斜宽向斜窄称为隔槽式褶皱,向斜宽背斜窄称为隔档式褶皱。前人利用物理模拟手段确定薄皮褶皱-冲断带构造样式主要控制因素,包括基底摩擦系数、滑脱层性质、盖层物性、同构造沉积或构造剥蚀等(Davis et al,1983;Davis and Engelder,1985;Cotton and Koyi,2000;Nieuwland et al,2000;Konstantinovskaya et al, 2009),然而,对于侏罗山式褶皱的控制因素研究较少,尤其是隔档式和隔槽式褶皱的形成机制和主控条件尚需深入研究。 本文选取川东地区作为研究对象,该区发育典型的侏罗山式褶皱,不同部位发育的背斜和向斜变形程度不同。以齐岳山断裂为界,断裂SE侧发育隔槽式褶皱,NW侧发育隔挡式褶皱,该区是研究侏罗山式褶皱样式的最佳场所。前人在该区做了大量的研究工作,认为滑脱层是控制该区侏罗山式褶皱的主要因素,然而,对不同类型的侏罗山式褶皱形成机制没有达成共识,也很少从定量角度加以论证。本文在综合分析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采取构造物理模拟手段,探索滑脱层埋深、盖层性质对侏罗山式褶皱构造样式的控制作用。 2、川东地区构造背景 川东地区地处四川盆地东部、雪峰山构造带西侧,北侧为秦岭造山带。构造带为宽约400km,长约600km,整体上呈NNE-NE向延伸、向NW凸出的宽广弧形构造带。该带发育一系列背斜带和向斜带相间的侏罗山式褶皱及相关逆冲叠瓦推覆构造,为扬子板块西部重要的板内变形(Yan et al,2003)。川东构造带西侧边界为华蓥山断裂,东界为大庸断裂,齐岳山断裂将其划分为东西两个部分,齐岳山断裂是隔档式褶皱带和隔槽式褶皱带的分界断层(颜丹平等,2000;徐政语等,2004;胡召齐等,2009)(图1)。 第一作者简介:解国爱(1965-),男,博士,副教授,构造地质学专业,现主要从事构造地质和物理模拟研究,Email:njuxie@https://www.wendangku.net/doc/b44947218.html,

交通流理论第一章

第一章绪论 交通流理论是研究交通流随时间和空间变化规律的模型和方法体系。多年来,交通流理论在交通运输工程的许多领域,如交通规划、交通控制、道路与交通工程设施设计等都被广泛地应用着,应该说交通流理论是这些研究领域的基础理论。近些年来,尤其是随着智能运输系统的蓬勃发展,交通流理论所涉及的范围和内容在不断地发展和变化,如控制理论、人工智能等新兴科学的思想、方法和理论已经用于解决交通运输研究中遇到的复杂问题,又如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模拟技术和方法越来越多地被用来描述和分析交通运输工程的某些过程或现象。 第一节交通流理论的沿革 交通流理论的发展与道路交通运输业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发展密切相关,在交通运输业发展的不同时期和科学技术发展的不同阶段,对交通流理论的需求和研究能力都不同,因此产生了交通流理论的不同发展阶段。 按照时间顺序,交通流理论可以划分为三个阶段。 创始阶段此阶段被界定为20世纪30年代至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在此期间,由于发达国家汽车工业和道路建设的发展,需要摸索道路交通的基本规律,以便对其进行科学管理,道路交通产生了对交通流理论的初步需求,需要有人对其进行研究。此阶段的代表人物为格林希尔治(Bruce D.Greenshields), 其代表性成果是用概率论和数理统计的方法建立数学模型,用以描述交通流量和速度的关系,并对交叉口交通状态进行调查。正是由于其奠基性工作,人们常常称格林希尔治为交通流理论的鼻祖。 快速发展阶段此阶段被界定为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至20世纪50年代末。在这一阶段,发达国家的公路和城市道路里程迅猛增长,汽车拥有量大幅度上升,此时交通规划和交通控制已经提到日程。如何科学地进行交通规划和控制,需要交通流理论提供支持。此阶段的特点是交通流理论获得高速发展,并产生了多个分支和学术上的多个代表人物。学术分支包括:车辆跟驰(car following)理论、基于流体力学的交通波理论(traffic wave theory)和排队理论(queuing theory)等。此时期造就的本领域的代表性人物有:沃德洛尔(Wardrop)、鲁契尔(Reuschel)、派普斯(Pipes)、莱特希尔(Lighthill)、惠特汉(Whitham)、纽厄尔(Newel)、韦伯斯特(Webster)、伊迪(Edie)、佛特(Foote)、张德勒(Chandler)、赫尔曼(Herman)等。 稳步发展阶段此阶段被界定为1959年以后。此阶段由于汽车的普及,交通已经成为世界各国大中城市越来越严重的问题,需要发展交通流理论来加以解决。正是这种需求,使交通流理论得到了稳步发展。1959年举行了第一次国际研讨会(The First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the Theory of Traffic Flow),并确定本次会议为三年一次的系列会议(Series of Triennial Symposia on the Theory of Traffic Flow and Transportation)的首次会议。除了这一系列会议以外,近些年来在世界各国又举行了许多交通运输领域的专题学术年会,这些年会都涉及到了交通流理论。 按照研究手段和方法,交通流理论可划分为两类。 传统交通流理论所谓的传统交通流理论是指以数理统计和微积分等传统数学和物理方法为基础的交通流理论,其明显特点是交通流模型的限制条件比较苛刻,模型推导过程比较严谨,模型的物理意义明确,如交通流分布的统计特性模型、车辆跟驰模型、交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