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幼儿心理学第五章

幼儿心理学第五章

幼儿心理学第五章
幼儿心理学第五章

第一节幼儿注意发展的主要特征

一、记忆在幼儿心理发展中的作用

想一想:什么是记忆,它对幼儿心理发展的作用?

(一)记忆的概念

记忆是人脑对经验的反映。

人们感知过的事物、思考过的问题、体验过的情绪、练习过的动作等,都可以作为经验而在头脑中保留下来,并且在一定条件下又能重新反映出来。例如:已经练会的钢琴练习曲,拿到谱后(甚至没有谱),只要点明曲名,马上就能弹奏出来;做过的数学题,考试时,遇有类似的题目,很轻松就能做出来了,等等。幼儿也是这样,学会了一首歌后,老师一点歌名,孩子马上就能唱起来。这些都是记忆,是经验在人脑中的反映。

记忆是一种比较复杂的认识过程。它包括识记、保持、再认、回忆(再现)。

识记,是一个反复感知的过程。多次地看、听、想、触摸等就形成了联系,即刺激物和信号之间建立了联系。如:认识某个同学,注意地看她的形象,和她交流……这个过程就是加深印象,进行识记。

保持,是通过识记,对头脑中建立的印象进行巩固,保存下来。

再认,是指过去感知过的事物,重新出现时,我们能感到熟悉,确定是我们认知过的(原刺激物出现,能认)。例如:一首曲子呈现在你面前,你觉得熟悉,好像是以前练唱过的,一哼,果然顺利唱下来了。

回忆(再现),是指过去感知过的事物并没有出现,但由于某种影响而呈现出来(原刺激物没有出现而在头脑中浮现),如:谈起过去某个同学的名字(某种影响),而在你脑中出现了此同学的形象,可她此时并不在场。

识记、保持、再认和回忆这四个过程,是有密切联系的。识记、保持是再认和回忆的前提;再认和回忆是识记和保持的结果和证明。这个过程,简单地讲,就是记忆。因此,也可以说“记”是“忆”的前提,没有“记”就没有“忆”;“忆”是“记”的结果和验证,“忆”不出来,说明“记”得不好,没有“忆”,“记”也就失去了意义。

(二)记忆表象及其特征

1.表象

表象分为记忆表象和想象表象两类。通常所说的表象,是记忆表象的简称。

表象是指在头脑中的客观事物的形象,即感知过的事物不在面前而在头脑中呈现出来的形象。如幼儿老师在家里休息时仍有班上小朋友活泼可爱的形象在脑中浮现。这形象就是表象。

表象是在感知觉的基础上产生的,因此可根据表象形成过程中起主导作用的感觉器官的种类,将表象分为视觉表象、听觉表象、味觉表象、嗅觉表象等。

2.特征

(1)直观性(形象性)

表象所反映出来的东西和原物体有相似之处,有一定的逼真感。这就是表象的直观形象性。其主要原因是因为表象是感知留下的形象。然而由于此时客观事物不在面前,而是通过回忆而浮现出来的,因此它所反映的,仅仅是事物的大体轮廓和一些主要特征,没有感知时所得到的形象那样鲜明、完整和稳定。如:虽然见过南京长江大桥,脑中有长江大桥的表象,但那仅是对大桥的轮廓和大致的长度有印象,远不如你亲自在大桥看到的那么具体、鲜明。

(2)概括性

表象的概括性,反映着同一事物在不同条件下所经常表现出来的一般特点,它不是某一次感知所留下的个别特点。如表象中的“房子”的形象,一般很难在现实生活中找到对应物。但它又确实具备了房顶、墙壁等“房子”所共有的特征,它是各种各样房子的积累,概括成了“房了”的表象。

表象和思维都具有概括性,但表象的概括用的是形象,思维的概括用的是语词;表象概括的既有事物的本质属性,又有非本质属性,而思维概括的都是事物的本质属性。因此,我们可以把表象看作是由感知向思维过渡的中间环节。

(三)记忆在幼儿生活、游戏、学习等活动中的作用

1.记忆在幼儿生活中的作用

在日常生活中,常用奶瓶喂幼小的孩子吃奶,当孩子一看到奶瓶,就作出吃奶的反映。这是他知觉的经验在起作用,对奶瓶的知觉和过去的经验建立了联系,依靠的就是记忆。

2.记忆在幼儿游戏中的作用

在幼儿的游戏活动中,无论是角色游戏或是结构游戏,孩子都是在进行着想象,而这想象的“原材料”就是通过记忆而在幼儿脑中保存下来的事物的表象,即感知过的经验。如果没有这些经验,又谈何游戏呢?如“南京长江大桥”的搭建,如果没有幼儿头脑中的“原形”,孩子就无法进行这个活动。

3.记忆在幼儿学习活动中的作用

幼儿期的学习活动是有限的,即使如此,也总有知识经验的积累。而只要有积累,就必然离

不开记忆。打一个最简单的比方。如果幼儿没有记忆,那么就可能出现老师“现在”、“将来”永远在教孩子认识“小兔子”、“小猫”,孩子则永远处在“今天”的学习阶段。

二、幼儿记忆的发展特点

幼儿记忆发展有哪几个特点?

记忆主要是以再认和再现的方式表现出来的。

儿童进入幼儿期后,由于神经系统特别是额叶的成熟,口头言语的迅速发展,生活经验的不断丰富,记忆能力有了很大提高,主要表现出如下特点:

(一)无意记忆为主,有意记忆正在发展

根据记忆有无目的和是否运用一定方法,可把记忆分为有意记忆和无意记忆。

无意记忆是指没有自觉记忆目的和任务,也不需要意志努力的记忆。幼儿的记忆带有很大的无意性,表现在两个方面。其一为记忆的目的不明,他们记住什么,不记住什么,主要决定于①客观对象的性质。如直观、形象、具体、鲜明、活动着的事物,容易引起他们的识记;

②客观对象和主体的关系。如幼儿感兴趣的,能激起幼儿强烈情绪体验的,能满足幼儿个体需要的事物以及成为幼儿活动对象的都易被幼儿识记。反之,幼儿则不易识记。可以说,幼儿所获得的知识,多数是在游戏和其他活动中“自然而然”地记住的,有的甚至保持终身。由此而知,人们早期获得的知识大多是无意记忆的结果。其二为幼儿不会自觉地运用反复识记的办法来记住某件事情。

有意记忆是指按一定的目的和任务,需要采取积极思维活动的记忆。幼儿的有意记忆较差。随着幼儿言语的发展和教育的作用,其意义记忆开始发展。如幼儿老师常要求小朋友背诵一些简单的儿歌,到中大班,又要求孩子复述故事,要他们回忆星期天干了什么等等,这些都是有意识地教育和发展幼儿的有意记忆能力,当然,这些必须在幼儿言语发展的基础上进行。

中、大班以后的孩子;言语能力发展很快,与之相联系的记忆力也发生质的变化。中、大班幼儿不仅能努力记住和再现所需要的材料,还能运用一些最简单的方法来加强记忆。如:一位5岁的幼儿,在听了老师对他的嘱托以后说:“请你再讲一遍,要不,我会忘的。”

另外,必须明确的是,活动的动机对儿童记忆的有意性和积极性有很大的影响。实验证明,幼儿在游戏中的有意记忆效果比在实验条件下的有意记忆效果好。这是因为在游戏中的游戏规则,和孩子自身的运动有关,若不记住,严格遵守,则不能再次参加游戏,关系到他的切身利益,主观上,他会努力去记规则,而在一般实验中,却是主试要求他这样做那样做,他是被动的,因此记忆积极性就不高。所以幼儿活动的动机,深深影响他记忆的有意性和记忆的积极性。

(二)形象记忆为主,词语逻辑记忆正在发展

根据识记材料的内容,可将记忆分为形象记忆和词语逻辑记忆。其中,形象记忆又可分为运动记忆、情绪记忆和狭义的形象记忆三类。

运动记忆是指对自己的动作或身体运动的记忆。幼儿学会的各种动作,掌握的各种生活、学习、劳动及运动技能,都需运动记忆。儿童最早出现的就是运动记忆。如吃奶时身体被抱成一定姿势,形成条件反射,是儿童最早出现的记忆。

情绪记忆是对经验过的情绪或情感的记忆。如:在幼儿园中被关过小黑屋的孩子,此段恐惧的情绪经历不易忘去。可以说:儿童喜爱什么、依恋什么、厌恶什么、害怕什么都是情绪记忆的结果。整个幼儿期,幼儿记忆都带有强烈的情绪性。

形象记忆(狭义)是根据具体的形象来识记各种材料,如婴儿“认生”现象,就是形象记忆的表现。

词语逻辑记忆是以概念、判断、推理等为内容的记忆。如:我们对定理、公

式等的记忆,就是逻辑记忆。这种记忆的内容是通过语词表达出来的,故称词语逻辑记忆。这种记忆出现得比较晚,是随儿童言语的发生发展而逐渐形成的。

在幼儿的记忆中,形象记忆占主要地位,词语逻辑记忆正在迅速发展。他们最容易记住的,是那些具体的、直观形象的材料(见表5.1)。同时,对于各年龄段儿童来说,无论形象记忆和词语逻辑记忆的能力均随年龄的增长而提高。

并且词语记忆发展速度大于形象记忆。这种现象与儿童言语水平随年龄的增长而日益提高有关。但是,由于幼儿的思维能力很低,言语尚不能在词语记忆中独立起作用,所以幼儿形象记忆效果好于词语逻辑记忆。

表5.1幼儿形象记忆与词语记忆的比较(之一)

有的研究还表明,幼儿记忆熟悉的事物和熟悉的词,都比记忆生疏的事物和词的效果好(见表5.2)。原因在于前者有语词参加。对于熟悉的事物,儿童一般都掌握了它们的名称,因此在记忆中形象和语词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当幼儿在记忆熟悉的词时,由于他们对这些词所代表的事物往往也是熟悉的,一提到词,它所代表的事物的形象就会马上呈现在头脑中,成为词语记忆的形象支柱,因此,记忆效果明显优于记忆生词。可见,形象与词的结合,有利于提高记忆效果。

表5.2幼儿形象记忆与词语记忆的比较(之二)

(三)意义记忆效果优于机械记忆根据识记时对材料是否理解而将记忆分为机械记忆和意义记忆。

机械记忆是在不了解材料的意义的情况下,只根据材料的表现形式,采用简单重复的方法进行的一种记忆,即所谓的“死记硬背”。

意义记忆是根据材料的意义和逻辑关系,运用有关经验进行的一种识记。

幼儿由于他们的知识经验比较贫乏,对事物的理解能力差,记忆带有很大的直观形象性,因而他们往往只能记住一些事物的表面特征和外部联系,因此机械记忆表现突出。

在正确教育的影响下,幼儿的意义记忆开始发展起来。4岁以后,幼儿的生活内容更加丰富,对事物的理解能力也有一定提高,且言语能力也有很大提高。此时,他们不再以机械记忆为主了,他们也会对识记材料进行分析、改造。如复述故事时,他们不再单纯地模仿,他们会或多或少地进行逻辑加工,有时会用熟悉的词来代替较生疏的词,有时省略或加进某些细节。这都说明①幼儿开始有意义记忆,而且在发展。②实验表明,幼儿的意义记忆效果好于机械.记忆(见表5.3)。

表5.3不同年龄幼儿意义记忆和机械记忆图片的百分比比较

为什么意义记忆效果好于机械记忆?原因在于:进行意义记忆,可以依靠过去的知识经验,也就是把识记材料纳入已有的知识经验中去。这样,新材料在头脑中就不是孤立的,而是溶于原有的知识经验系统之中。这样,通过已有的概括性联系进行识记,效果可以提高。

这两种记忆不是相互排斥对立的,在现实生活中,它们是互相联系的。对于某些不能理解或很陌生的材料,机械识记的材料就多些;对理解或熟悉的材料,就可运用意义识记。对于幼儿来说,最有效的办法是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识记。如:教幼儿认识阿拉伯数字“6”,可将字形与“哨子”形象联系起来,建立人为的意义联系,并在此基础上反复练习,加以巩固。

第二节幼儿的记忆与幼儿的活动

一、活动的性质与幼儿的记忆

请你想想,在活动中怎样才能提高幼儿记忆的效果?

幼儿以无意记忆为主。要提高幼儿的记忆效果,主要依据下列因素:

(一)活动材料的性质

如前所述,直观、形象、具体、鲜明的事物,以其突出的特点,易引起幼儿集中注意,也容易被幼儿的无意中记住。如:爸爸下班带回来几个气球,其中只有一只是大红色的,这只大红色的气球很易被孩子记住。

(二)活动与幼儿主体的关系

对幼儿生活有重要意义的事物,符合幼儿兴趣的事物,能激起幼儿愉快、不愉快或惊奇等强烈情绪体验的活动,都易成为幼儿无意记忆的内容。如:幼儿想去“水上世界”玩,在玩的过程中,情绪愉快使幼儿久久不忘,总想再去。

(三)记忆对象成为幼儿活动追求的对象

如果使记忆材料成为幼儿活动中的主要对象,幼儿在活动中始终不能离开对该对象的认知,那么;对这种对象进行记忆的效果也较好。如:在幼儿园里,孩子经常在园内活动,却不知有几种树。老师组织幼儿开展“找春天”活动,并要比谁找到的“春天”(内容)多,孩子自然而然记住了幼儿园有多少树。

(四)活动中感官可参加的数量

多种感官参加的记忆效果较好。如:认识桔子,老师让幼儿看看、嗅嗅、摸摸、尝尝,要比只一味让幼儿看,老师讲,记忆效果好。

二、幼儿的兴趣、积极性与记忆

(一)活动动机

活动的动机对幼儿记忆的积极性和效果有很大影响。一些专门的测验和实验,把幼儿带到实验室里,简单要求他们完成记忆任务,幼儿对这种活动缺乏积极性,不感兴趣,记忆效果就较差。而在幼儿感兴趣的游戏活动中,记忆效果就比较好。

(二)幼儿的兴趣

幼儿参加活动的兴趣不同,记忆的效果也不同。如:幼儿在完成学习任务和参加竞赛性活动等不同条件下的记忆结果表明:幼儿对竞赛性活动的兴趣较大,积极性也高,记忆效果就比较好。

三、记忆的保持、遗忘规律与幼儿活动的组织

(一)记忆的保持、遗忘及遗忘规律

1.保持和遗忘

保持,是过去识记过的事物形象在头脑中得到巩固的过程。

遗忘,是对识记过的材料不能再认和再现,或者是错误的再认和再现。

保持和遗忘是相反的过程,也是同一记忆活动的两个方面:保持住的东西就是没被遗忘,而遗忘的东西就是没被保持。保持越多,遗忘越少。记忆力强的人总是能保持得很多而极少遗忘。

从现代心理学的观点看,遗忘并非全是坏事。事实上人也不可能将接受的所有信息全部无一遗漏的保持住。适当的遗忘甚至可促进入的心理健康,提高工作和学习的效率。如:与人争吵引起不愉快的情绪体验,就不应耿耿于怀,长久不忘,而应该主动将它排解、遗忘。

2.遗忘规律

心理学研究表明,遗忘是有规律的。德国心理学家艾宾浩斯最早对遗忘现象作了比较系统的

实验研究。为避免经验对学习和记忆的影响,他在实验中用无意义音节作学习材料,用重学时所节省的时间或次数为指标测量了遗忘的进程。实验表明,在学习材料记熟后,间隔20分钟重新学习,可节省诵读时间58.2%左右;一天后再学可节省时间33.7%左右;六天以后再学习节省时间缓慢下降到25.4%左右。依据这些数据绘制的曲线就是著名的“艾宾浩斯遗忘曲线”(见图5.1)。在艾宾浩斯之后,许多心理学家用无意义材料和有意义材料对遗忘的进程进行研究,结果都证明艾宾浩斯遗忘曲线基本上是正确的。从遗忘曲线中看出,遗忘的进程是不均衡的。在学习停止以后的短时期内,遗忘特别迅速,后来逐渐缓慢,到了相当时间,几乎不再遗忘了。即遗忘的发展是“先快后慢”。因此学习后及时复习是很重要的。

(二)幼儿识记材料的组织

1.帮助幼儿进行及时、合理的复习

幼儿记忆保持的时间较短,记忆的正确性差,容易发生遗忘,因此,帮助幼儿及时复习是十分重要的。在幼儿的教育活动中,’对于一些目标中要求幼儿掌握的知识技能,教师要帮助幼儿及时复习巩固。同一内容要多次复习,才能为幼儿掌握。如:幼儿在活动中学习了某些儿歌后,可在活动的延伸“渠道”中让其反复表演、复习。复习的方式应灵活多变,避免单调,否则会引起幼儿神经细胞的疲劳,从而降低效果。

2.给幼儿的识记材料要形象,方法要有趣

幼儿的记忆以无意的形象记忆为主。因此在幼儿教育活动中,教师应选择那些色彩鲜明、形象具体生动的内容,以此来吸引幼儿。在解释抽象的概念时,应以具体的教、玩具来协助演示,以一定的形象为支柱,使幼儿加深对抽象的语词、概念的记忆,从而提高记忆效率。

此外,教师还要采用生动、活泼、幼儿喜爱的教学形式与方法来开展教育活动。如:演木偶戏、录像、录音等方式方法,都易吸引幼儿的兴趣,使他们在轻松愉快的情绪中获得深刻印象,从而提高记忆效果。

3.帮助幼儿理解识记材料

实验表明,幼儿意义记忆效果好于机械记忆。因此在幼儿教育活动中,教师要采用多种方法,尽量帮助幼儿理解所要识记的材料。同时,还要指导幼儿在记忆过程中进行积极的思维活动,逐渐学会从事物内部联系上去识记材料。如:学习古诗“悯农”,老师先将内容绘制成图画,并给以讲解,使幼儿理解“锄禾”、“汗滴禾下土”、“辛苦”,并结合幼儿的生活经验让幼儿自己来讲,结果一节课下来,孩子们大多都记住了全诗内容。

4.让幼儿采用多种感官参与记忆过程

实验证明,在识记活动中,有多种感官参与的记忆效果较好。如:认识兔子,幼儿可以看兔子的外形,摸兔子的皮毛,学兔子的蹦跳,从而对兔子的形象认识就比较“立体”,记忆效果就比较好。

四、幼儿记忆发展中易出现的闷题及教育措施

(一)偶发记忆

在幼儿记忆的发展过程中,还存在着一种被称为偶发记忆的现象。这种现象是指当要求幼儿记住某样东西时,他往往记住的是和这件东西一道出现的其它东西。如有实验者把画有各种幼儿熟悉物体并涂有各种颜色的图片呈现在幼儿面前,要求幼儿记住物体并加以复述。这是中心记忆课题。偶发记忆课题则要求幼儿复述图片的颜色(事先并未对幼儿要求)。结果发现偶发记忆现象在幼儿身上表现明显。在幼儿园里我们常看到,老师出示贴绒小鸭,问幼儿有几只鸭子,有的幼儿却答成鸭子是黄颜色的。这是由于幼儿对课题选择的注意力、目的性不明确,把没必要的偶发记忆课题也记住了,结果使中心记忆课题完成效果不佳。幼儿教师要重视这种幼儿特有的记忆现象,注意引导幼儿朝有意记忆方向努力发展。

(二)“说谎”问题

幼儿的记忆存在着正确性差的特点,容易受暗示,容易把现实与想象混淆,用自己虚构的内容来补充记忆中残缺的部分,把主观臆想的事情,当作自己亲身经历过的事情来回忆。这种现象常被人们误认为幼儿在“说谎”,这显然不对。教师应该正确对待这种现象,假如幼儿是由于记忆失实而出现言语描述与实际情况不符,那么不能看作是有意说谎。这是由于幼儿心理发展不成熟而造成的。随着年龄的增长,幼儿的这种情况会有改变。因此,教师不能随便指责幼儿“不诚实”,而是要耐心地帮助孩子把事实弄清楚,把现实的东西和想象的东西、区分开来。

内容小结

记忆是人脑对经验的反映。记忆过程包括识记、保持、再认、回忆。

识记是反复感知的过程。保持是通过识记,对头脑中建立的印象进行巩固、保持下来。再认则是指过去感知过的事物,重新出现时,能认出来。回忆则是指过去感知过的事物没有出现,但由于某种影响而浮现出来。识记和保持是再认和回忆的前提。这四个过程是有密切联系的。

表象是指事物不在面前而在头脑中呈现出来的形象。表象可分为记忆表象和想象表象。表象的特征是直观性和概括性。

记忆在幼儿的生活、游戏和学习活动中都有重要作用。

幼儿记忆的发展特点是:无意记忆为主,有意记忆正在发展;形象记忆为主,词语逻辑记忆正在发展;意义记忆的效果优于机械记忆。

活动的性质和幼儿对活动的兴趣对幼儿的记忆都有影响。

记忆的保持有其相反的过程,即遗忘。遗忘是有规律的。

要根据幼儿记忆的特点组织幼儿的记忆活动,正确对待幼儿记忆发展中易出现的问题。

思考与练习

1.掌握以下概念:记忆、识记、保持、再认、回忆、表象、无意记忆、有意记忆、形象记忆、词语逻辑记忆、意义记忆、机械记忆、遗忘。

2.分析艾宾浩斯遗忘曲线,并说说其现实意义。

3.幼儿记忆有何特点?结合见习活动谈谈如何在活动中发展幼儿的记忆。

幼儿心理学第四章(王振宇主编)

第四章幼儿的社会化 第一节幼儿语言的发展 概念: 1、儿童社会化:是指儿童在一定的社会条件下逐渐学习掌 握社会规范、正确处理人际关系,妥善自治,从而客观 地适应社会生活的心理发展过程。主要涉及到语言的发 展、亲子关系、同伴关系、亲社会行为等方面。 2、语用能力:是指儿童如何运用语言进行人际交往的能 力,这是反应儿童语言水平的重要标志。 3、自我中心语言:儿童最初的语言称为自我中心语言,这种语言主要是自己与自己交流而用的,对自己的行为具有调节功能。 4、符号:是客体以外的一种表达,从一定意义上说,符号是约定俗成的。 5、积极词汇:凡是儿童能理解也用对了的词,称为积极词汇。 6、消极词汇:凡是幼儿虽然能理解却不能正确使用的词,称为消极词汇。 7、前语言时期:婴儿从不会讲话到能够运用语言表情达意,是要经过一个较长的语言发生的准备阶段,这个阶段称为前语言阶段。

一、婴幼儿语音、词汇和语法的发展特点: (一)语音的发展特点: 1. 婴幼儿的语言发展普遍经历了相同的五个阶段。 阶段一:反射性发生期(0—4月)。 阶段二:牙牙语期(5—9月)。 阶段三:词和句子模式的萌芽期(10—12月)。 阶段四:学说话期(1—1.5岁)。 阶段五:积极的语言发展阶段(1.5—6岁)。 2. 婴幼儿发音过程中已发出“音节”为主,逐渐发出“清晰的单音”第一阶段:(0-4个月)单音节阶段 第二阶段:(4-10个月)多音节阶段 第三阶段:(11-13个月)学话萌芽阶段 3. 4岁的婴幼儿语音发展有扩展趋势,此后有收缩的趋势。 4. 两岁的婴幼儿建立了词的语音表象,辨音能力先于发音能力。(二)婴幼儿词汇和语法发展的特点: 1.词汇的数量随年龄增加而增加 (1)词类范围逐渐广大 (2)词义逐渐丰富和加深。 2.婴幼儿语法的发展 (1)从不完整句到完整句 (2)从简单聚到复合句 (3)从陈述句到多种形式的句子。

(完整版)第十章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影响因素

知识目标: 1、了解遗传、生理成熟、家庭教养、学校教育、社会传媒基本概念。 2、熟悉和掌握遗传和生理成熟对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影响。 3、熟悉和掌握家庭教养、学校教育和社会传媒等环境因素对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影响。 技能目标: 1、在熟悉和掌握影响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遗传和生理成熟因素的基础上为学前儿童的发展创造良好的基础。 2、在熟悉和掌握家庭教养、学校教育和社会传媒等环境因素对学前儿童心理发展影响的基础上,为学前儿童创造有利于其发展的生活环境。 学 前儿童 心 理发展的 影 响因素 生物因素 环境因素 遗传 生理成熟

一、遗传和生理成熟为学前儿童心理发展提供了最基本物质前提遗传是指遗传物质由上代传给下代的现象。遗传因素则是指由先天继承的、与生俱来的机体构造、形态、感官和神经系统等通过基因传递的生理解剖特点,是儿童心理发展的生物前提和自然条件。 生理成熟是指生理发展,是个体随着年龄的增长自然而然出现的个体身体各器官的成长与变化。遗传和生理成熟为学前儿童心理发展提供了生物前提,制约着儿童心理发展的阶段与过程,同时遗传和生理成熟奠定了学前儿童心理发展个别差异的最初基础。 遗传和生理成熟对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影响主要体现在身体素质和大脑的发育上,身体素质和大脑发育是心理发展的自然物质前提,没有这个物质前提,任何心理都无从产生,如儿童良好的身体素质是其动作发展的重要前提,而动作发展又为其认知和社会性发展提供了重要基础。 二、遗传和生理成熟奠定了学前儿童心理发展个别差异的最初基础遗传和生理成熟的不同是造成学前儿童个别差异的最初基础。每个孩子在其出生时就已经具有了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基因,存在不同的发展可能性,向着不同的方向发展。研究表明,如果4 个月大的婴儿对不断发生变化的情境报以弓背、踢腿或哭闹的行为反应,那么到2 岁时他们通常表现得胆小、拘谨,性格比较内向。而如果4 个月大的婴儿对同样的反应报以轻松的微笑,那么到2岁时他们表现得通常大胆、合群、好交际。 行为遗传学家用“遗传力”来说明在心理发展的过程中遗传所起的重要决定作用。遗传力是指不同遗传基因所造成的个体差异度,即人与人之间的差异有多大程度上归功于遗传。如智力的遗传力为50,但这并不说明50%的智力来自于遗传,而是说明可观察到的变异的50%可归于遗传的影响。我们不能过分地夸大遗传和生理成熟对儿童心理发展的影响,实际上,遗传和环境对于心理发展同样重要,遗传提供了物质基础,奠定了个别差异的最初基础,环境作用于并塑造了遗传所赋予的生物前提,两者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共同促进儿童健康快乐成长。 基因—环境的交互作用

幼儿心理学第六章(王振宇)

第六章幼儿心理健康与教育 概念: 1、健康:我们常说的健康不仅包括身体健康,还包括心理健康和社会适 应性。一个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性良好,三者处于完好状态 的人,才是真正意义上的符合健康标准的人。 2、动作常模:发展心理学将大多数儿童的某一种行为模式发生的时间, 称为动作常模。 3、分离焦虑:是儿童在于养育者分离时产生的强烈负面情绪,具体表现 为害怕、退缩、哭泣、胡思乱想等。 4、边缘儿童:有一些儿童,虽然有交往的愿望,但由于缺乏社交技巧往 往不受同伴的欢迎,这类儿童往往会变成在集体中处境不良的边缘儿童。 5、自尊:自尊是对自我评价的接受程度。 6、特殊儿童:是指在一个或多个方面具有与一般儿童有着显著不同特征 或特质的儿童。 7、工具性攻击:是指并不带有伤害的动机,而只是通过攻击性行为达到 占有某种资源(玩具或食物)的目的的行为。 8、敌意性攻击:具有伤害别人或自己的目的,这类攻击性行为称为敌意 性攻击。 第一节婴幼儿心理健康的标志及影响因素 1、心理健康的特征: (一)积极的自我观念

(二)悦纳他人 (三)恰当地面对现实 (四)智力正常 (五)情绪适度 (六)热爱生活 (七)形成完整统一的人格。 2、婴幼儿心理健康的标志: 第一,动作发展总体符合常模。 第二,语言的运用符合语境。 第三,热爱游戏,善于游戏 第四,情绪明朗,善于表达情感。 第五,年龄特征明显。 第六,很快适应环境的变化。 3、影响婴幼儿心理健康的因素: (一)遗传与疾病 (二)家庭的教养方式 (三)社会文化 (四)个体因素 第二节积极促进幼儿的心理健康 一、关注婴幼儿的情绪健康 教师应从以下几方面关注儿童的情绪健康: 第一,注意儿童情绪发展的任务要与年龄阶段相适应。

285-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辅导4(第七章)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辅导4(第七章) 学习目标: 1.理解儿童心理发展理论的主要流派和主要观点。 2.学会应用有关理论分析儿童行为的特点和成因,确定有效教育内容和方法 3.学会分析学前敬爱噢与对儿童心理发展的作用 4.逐步形成科学的儿童观和发展观 考核目的: 本章主要考核学员对儿童心理发展理论的主要流派和主要观点的理解程度;应用有关理论分析儿童行为、确定有效教育内容和方法的能力;学会分析学前教育对儿童心理发展的作用的能力以及是否形成科学的儿童观和发展观。 考核知识点及考核要求: 1.环境取向的发展理论 识记:观察学习及其过程。 理解:消极强化与惩罚的差异。 2.生物取向的发展理论 理解:格塞尔的成熟势力说的现实意义;格塞尔学说的教育忠告;对成熟势力说的评析。 3.相互作用取向的发展理论 理解: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的评析。 4.社会文化取向的发展理论

理解:教学与发展的关系。 一、环境取向的发展理论 以环境为取向的发展理论以行为主义心理学为代表。从发展历程看,行为主义心理学分以华生为代表的经典行为主义和以斯金纳、班杜拉为代表的新行为主义。 (一)华生的行为主义 行为主义认为心理学是研究人的行为的。通过刺激可以预测反应,通过反应可以推测刺激,这种思想可以简化为S-R(刺激-反应)这个公式,它成为了行为主义理论的标记,强调刺激与反应之间的关系。观察法是华生坚持并广泛使用的研究方法。 行为主义的习惯:华生认为,个人的习惯是在适应环境的过程中学会的快速行动的结果。 行为主义的情绪:华生认为儿童具有三种情绪的基本模式:惧、怒、爱。 行为主义的人格:华生认为人的身上有很多习惯系统,其中占据支配地位的习惯系统就构成了一个人的人格。但人格中哪个系统如何受人支配,则受环境的影响,以个人的行为特征也取决于环境。花生十分重视儿童早期行为习惯对成人人格的影响。华生强调环境对塑造儿童行为的决定性作用,进而发展为教育万能论,强调对儿童发展的控制。 (二)斯金纳的操作行为主义 斯金纳认为华生所讲的行为属应答性行为,但现实生活中,有机体更多的是操作性行为,即个体主动发生的一个行为。如果该行为被强化,则其发生概率会大大增加。 儿童行为的强化控制原理:可以通过强化来塑造儿童的行为。强化有连续强化与间歇强化、固定强化与偶然强化之分。还可以分为积极强化和消极强化。消极强化是指当刺激减少后,某一操作行为的发生次数反而增加。但需要区分消极强化和惩罚的差别。消极强化是为了增强行为,而惩罚是企图消除行为,目的不同。斯金纳建议以消极强化取代惩罚的办法。

学前心理学第七章历年试题

学前心理学第七章历年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 1.幼儿思维的典型方式是( ) A.直观行动思维B.抽象逻辑思维C.具体形象思维D.形式运算思维 2.幼儿思维的主要形式是() A. 直观行动思维 B. 具体形象思维 C. 形式运算思维 D. 抽象逻辑思维 3.直观行动思维的工具是() A.感知、动作 B.具体形象 C.语词概括 D.概念、判断、推理 4.问幼儿“什么是鸟?”回答说“鸟会飞”,据此可说明幼儿下定义处于哪种水平?() A.同义反复不会下定义 B.依据具体外部特征下定义 C.接近下定义水平 D.初步概念水平 5.3—4岁的幼儿认为,球会滚下去,是因为“它不愿意呆在椅子上”,这反映儿童的判断() A.以直接判断为主 B.判断内容不够深入 C.判断根据不够客观 D.判断论据不够明确 6.幼儿期是思维() A.发展的最高阶段 B.稳定的时期 C.迅速发展的时期 D.发展减缓的时期 7.儿童最初出现的推理是 ( ) A.演绎推理B.归纳推理 C.类比推理D.转导推理 8.儿童的数概念的形成,经历的四个阶段分别是 ( ) A.口头数数—按数取物—给物说数—掌握数概念B.口头数数—给物说数—按数取物—掌握数概念C.按数取物—口头数数—给物说数—掌握数概念D.按数取物—给物说数—口头数数—掌握数概念 9.在幼儿期,幼儿大量使用的判断是( ) A.直接判断 B.间接判断 C.形式判断 D.客观判断 10.在学前儿童思维工具的发展变化中,语词的作用( ) A.基本不变 B.越来越大 C.越来越小 D.始终很小 11.在儿童思维发展过程中,动作和语言对思维活动作用的变化规律是() A.动作的作用由小到大,语言的作用由大到小 B.动作的作用由大到小,语言的作用由小到大 C.动作和语言的作用均由大到小 D.动作和语言的作用均由小到大 12.一名幼儿对小朋友说:“我爸爸可高了,有三层楼那么高。”这是因为该幼儿( ) A.喜欢撒谎 B.认知存在障碍 C.思维相对性差,片面性大,在想象中过分夸大事物的某个部分或某种特征 D.记忆与想象相混淆,把自己的想象当作真实的事情描述出来了 13.具体形象思维的工具是( ) A.感知、动作 B.具体形象、表象 C.语词概括 D.概念、判断、推理 14.皮亚杰研究认为,运算思维所使用的工具是( ) A.感知 B.行动 C.表象 D.概念 15.一小孩认为她所看到的一些小虫都是同一条小虫,根据皮亚杰的观点,该幼儿处于( ) A.感知运动阶段 B.前运算阶段 C.具体运算阶段 D.形式运算阶段 16.在皮亚杰的儿童认知发展阶段理论中,感知运动阶段出现在() A.0~2岁 B.2~4岁 C.4~7岁 D.7~11岁 17.直观行动思维所用的工具主要是() A.图片B.表象 C.语词概念D.感知和动作 18.思维的发生是儿童心理发展的() A.重大量变B.唯一标志 C.重大质变D.必然原因 19.下列哪种推理属于传导性推理?( ) A.爸爸告诉孩子:“地上一道一道的是车沟。”孩子就说:“爸爸脑门上也有车沟。” B.孩子看到母鸡带着一群小鸡,认为老师带小朋友做游戏时也像母鸡。

(完整版)第十章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影响因素

第十章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影响因素 知识目标: 1、了解遗传、生理成熟、家庭教养、学校教育、社会传媒基本概念。 2、熟悉和掌握遗传和生理成熟对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影响。 3、熟悉和掌握家庭教养、学校教育和社会传媒等环境因素对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影响。 技能目标: 1、在熟悉和掌握影响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遗传和生理成熟因素的基础上为学前儿童的发展创造良好的基础。 2、在熟悉和掌握家庭教养、学校教育和社会传媒等环境因素对学前儿童心理发展影响的基础上,为学前儿童创造有利于其发展的生活环境。 学 前儿童心理发展的影响因素 生物因素 环境因素 遗传 生理成熟

第一节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生物因素 一、遗传和生理成熟为学前儿童心理发展提供了最基本物质前提遗传是指遗传物质由上代传给下代的现象。遗传因素则是指由先天继承的、与生俱来的机体构造、形态、感官和神经系统等通过基因传递的生理解剖特点,是儿童心理发展的生物前提和自然条件。 生理成熟是指生理发展,是个体随着年龄的增长自然而然出现的个体身体各器官的成长与变化。遗传和生理成熟为学前儿童心理发展提供了生物前提,制约着儿童心理发展的阶段与过程,同时遗传和生理成熟奠定了学前儿童心理发展个别差异的最初基础。 遗传和生理成熟对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影响主要体现在身体素质和大脑的发育上,身体素质和大脑发育是心理发展的自然物质前提,没有这个物质前提,任何心理都无从产生,如儿童良好的身体素质是其动作发展的重要前提,而动作发展又为其认知和社会性发展提供了重要基础。 二、遗传和生理成熟奠定了学前儿童心理发展个别差异的最初基础遗传和生理成熟的不同是造成学前儿童个别差异的最初基础。每个孩子在其出生时就已经具有了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基因,存在不同的发展可能性,向着不同的方向发展。研究表明,如果 4 个月大的婴儿对不断发生变化的情境报以弓背、踢腿或哭闹的行为反应,那么到 2 岁时他们通常表现得胆小、拘谨,性格比较内向。而如果4 个月大的婴儿对同样的反应报以轻松的微笑,那么到2岁时他们表现得通常大胆、合群、好交际。 行为遗传学家用“遗传力”来说明在心理发展的过程中遗传所起的重要决定作用。遗传力是指不同遗传基因所造成的个体差异度,即人与人之间的差异有多大程度上归功于遗传。如智力的遗传力为50,但这并不说明50%的智力来自于遗传,而是说明可观察到的变异的50%可归于遗传的影响。我们不能过分地夸大遗传和生理成熟对儿童心理发展的影响,实际上,遗传和环境对于心理发展同样重要,遗传提供了物质基础,奠定了个别差异的最初基础,环境作用于并塑造了遗传所赋予的生物前提,两者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共同促进儿童健康快乐成长。 基因—环境的交互作用

幼儿心理学第五章复习要点(王振 宇 主 编 )

第五章幼儿个性因素及发展 第一节学前儿童的气质 一、概念 1、个性:所谓个性是指一个人比较稳定的、具有一定倾向性的各种心理特点或品质的独特组合。 3、气质:气质是人的心理活动中比较稳定的、独特的动力特征,是心理活动表现在强度、速度、稳定性和灵活性等方面动力性质的特征。 二、问答题 1、个性的基本特征:独特性、个性的整体性、个性的稳定性与个性的社会性。 2、气质类型的主要特征: 根据气质的特性和每种气质类型神经过程的特点,我们不难发现几种典型的气质类型的主要特征。 胆汁质:精力旺盛,表里如一,刚强。易感情用事。 多血质:反应迅速,有朝气,活泼好动,动作敏捷,情绪不稳定。粗枝大叶。 黏液质:稳重有余而灵活性不足,踏实但有些死板,沉着冷静但缺乏生气。 抑郁质:敏锐,稳重,多愁善感,怯弱,孤独,行动迟缓。 3、如何看待气质类型: 1.气质的稳定性与可塑性。 2.气质类型没有好坏之分。 3.气质类型不决定一个人成就的高低,但能影响工作的效率。 4.气质类型影响性格特征形成的难易和对环境的适应。 5.气质类型能影响健康。 4、幼儿气质的发展特点: (一)幼儿气质出现个别性1.容易抚养型的儿童。2.难以抚养型的儿童。3.缓慢发动型的儿童。(二)幼儿气质可能发生变化 (三)幼儿的气质可能出现“掩蔽”现象。 5、幼儿的气质和教育: (一)设计多样化的教育教学活动。 首先,组织幼儿活动要动静结合。 其次,活动形式既要安排集体活动,也要安排个人自由活动。 (二)采取适当的教育方式。提倡以正面教育为主,负面教育为辅。 (三)平等地关注不同气质的儿童。 (四)有差别地进行气质补偿教育。 第二节学前儿童的性格 一、概念:

《学前儿童心理学》单元练习(第4章)打印版

《学前儿童心理学》单元练习(第4章) 班级姓名学号 一、选择题: 1、打电话时翻电话本找号码,打完后电话号码也就忘记了,这是:-()。 A、感觉记忆 B、短时记忆 C、长时记忆 D、永久记忆 2、看到天空中的朵朵白云,幼儿一会儿把它想象成山峰,一会儿把它想象成飞驰的骏马,幼儿 的这种想象属于:-----()。 A、无意想象 B、再造想象 C、创造想象 D、幻想 3、游览西湖后,对其形象的记忆是()。 A、运动记忆 B、情绪记忆 C、形象记忆 D、逻辑记忆 4、幼儿期何种想象占主要地位?-------()。 A、有意想象 B、创造想象 C、再造想象 D、综合想象 5、艾宾浩斯的遗忘曲线表明遗忘的过程是:---------() A、先快后慢 B、先慢后快 C、等速 D、没有规律 6、下列不属于3—6岁幼儿记忆的特点是:()。 A、无意识记优于有意识记 B、有意识记的效果随年龄不断增长 C、相对较多的采用理解识记 D、意义识记的效果优于机械识记 7、从记忆发生的顺序来看,,幼儿最晚出现的是:()。 A、形象记忆 B、运动记忆 C、情绪记忆 D、语词记忆 8、某幼儿替小鸟画上衣物、饰物,这说明:()。 A、无意想象占主导地位 B、想象主题容易变化 C、幼儿以再造想象为主 D、想象带有夸张性和虚构性 9、考试时,复习提纲中的知识都背得出,等考试后就忘记了,这属于:() A、感觉记忆 B、短时记忆 C、长时记忆 10、24、在不理解的情况下,幼儿也能熟练地背诵古诗,这是:( )。 A.意义记忆 B.理解记忆 C.机械记忆 D.逻辑记忆 11、下列哪种活动体现了幼儿的再造想象:()。 A、有些孩子会生造一些词语; B、在绘画时,有的幼儿把太阳画成绿色; C、有的幼儿在看图说话时,能说出许多图上没有单与主题相关的内容; D、幼儿把音阶想象成“走楼梯”,从而来理解音阶。 12、幼儿园小朋友听老师讲《龟兔赛跑》的故事,头脑中浮现出乌龟和兔子赛跑的生动形象。这 种心理活动属于:()。 A、无意想象 B、再造想象 C、创造想象 D、幻想 13、在同一桌上绘画的幼儿,其想象的主题常常雷同,这说明幼儿:() A、想象无预定目的,有外界刺激直接引起 B、想象的主题不稳定,想象方向随外界刺激的变化而变化; C、想象的内容零散,无系统性,形象间不能产生联系 D、以想象过程为满足,没有目的性。 14、幼儿看到天上白云的形状,一会儿想像它是一匹飞奔的“骏马”;一会儿想像它是一座会动的“山”……这种想象属于( )。 A.无意想像 B.有意想像 C.再造想像 D.幻想 15、下列哪一项不是学前儿童记忆策略的主要方式()。 A.反复背诵B.精细加工 C.间接的意义识记D.使记忆材料系统化 16、在幼儿期,进行想像的必要条件是( )。 A.语言 B.成人的语言描述 C.实际行动 D.外界情境 17、一般来说,学习程度在()时,记忆效果最好。-() A、100% B、125% C、150% D、200% 18、关于幼儿记忆的年龄特征不正确的是()。 A.记得快忘得也快 B.容易将想象与现实混淆 C.语词记忆占优势 D.较多运用机械记忆 19、打字员对打印文稿内容的记忆是()。 A、感觉记忆 B、短时记忆 C、长时记忆 D、永久记忆 20、从记忆内容看,幼儿阶段占主要地位的记忆类型是()。 A.运动记忆 B.形象记忆 C.情绪记忆 D.语词记忆 21、幼儿看见小碗小勺,就想像喂娃娃吃饭;看见玩具小汽车,就想像开汽车……如果没有玩具, 幼儿可能呆呆地坐着或站着,难以进行想像活动。这说明幼儿想像的一个特点是: ()。 A.想像的内容零散、无系统 B.想像无预定目的,由外界刺激直接引起 C.想像受情绪影响 D.以想像过程为满足 22、中班幼儿凯凯对假日的想象是:“小朋友在水上世界玩,一会儿游泳,一会儿滑梯,一会儿 又吃冷饮。”这属于以下哪种想象类型?() A、情境性想象 B、愿望性想象 C、经验性想象 D、夸张性想象 二、填空题: 1、影响幼儿记忆的因素有:、、、。 2、读者看小说时的想象活动是;工程师在进行蓝图设计师的想象活 动是。 3、德国教育家艾宾浩斯发现遗忘的进程是不均衡的,即,所以教师 应有意识的引导幼儿进行。 4、记忆按内容的不同可以分为:、、和 。

幼儿心理学第五章说课材料

第一节幼儿注意发展的主要特征 一、记忆在幼儿心理发展中的作用 想一想:什么是记忆,它对幼儿心理发展的作用? (一)记忆的概念 记忆是人脑对经验的反映。 人们感知过的事物、思考过的问题、体验过的情绪、练习过的动作等,都可以作为经验而在头脑中保留下来,并且在一定条件下又能重新反映出来。例如:已经练会的钢琴练习曲,拿到谱后(甚至没有谱),只要点明曲名,马上就能弹奏出来;做过的数学题,考试时,遇有类似的题目,很轻松就能做出来了,等等。幼儿也是这样,学会了一首歌后,老师一点歌名,孩子马上就能唱起来。这些都是记忆,是经验在人脑中的反映。 记忆是一种比较复杂的认识过程。它包括识记、保持、再认、回忆(再现)。 识记,是一个反复感知的过程。多次地看、听、想、触摸等就形成了联系,即刺激物和信号之间建立了联系。如:认识某个同学,注意地看她的形象,和她交流……这个过程就是加深印象,进行识记。 保持,是通过识记,对头脑中建立的印象进行巩固,保存下来。 再认,是指过去感知过的事物,重新出现时,我们能感到熟悉,确定是我们认知过的(原刺激物出现,能认)。例如:一首曲子呈现在你面前,你觉得熟悉,好像是以前练唱过的,一哼,果然顺利唱下来了。 回忆(再现),是指过去感知过的事物并没有出现,但由于某种影响而呈现出来(原刺激物没有出现而在头脑中浮现),如:谈起过去某个同学的名字(某种影响),而在你脑中出现了此同学的形象,可她此时并不在场。 识记、保持、再认和回忆这四个过程,是有密切联系的。识记、保持是再认和回忆的前提;再认和回忆是识记和保持的结果和证明。这个过程,简单地讲,就是记忆。因此,也可以说“记”是“忆”的前提,没有“记”就没有“忆”;“忆”是“记”的结果和验证,“忆”不出来,说明“记”得不好,没有“忆”,“记”也就失去了意义。 (二)记忆表象及其特征 1.表象 表象分为记忆表象和想象表象两类。通常所说的表象,是记忆表象的简称。

发展与教育心理学考核要点:第四章婴幼儿心理的发展

第四章婴幼儿心理的发展 (一)婴幼儿的生理发展 1、识记 身高的发展:婴儿出生头几个月,身高平均每月增长3厘米以上,半岁以后身高增设速度放缓,平均每月厘米。幼儿期儿童身高增长的速度比3岁前降低了,但与以后各发展时期相比,身高增长仍属较快的。 体重的发展:婴幼儿体重的与他们骨骼的发育有密切关系。婴儿的骨骼发育得信息论快,从2-3月开始,脊柱的四个生理性弯曲相继形成,肌肉力量也不断增强。1-3岁骨骼继续骨化,弹性大,易弯曲。大肌肉已发展,但耐力差,易疲劳;小肌肉没发展起来,精细活动能力差。4-6岁骨骼发育较明显,虽然坚硬,但骨化过程还没完成。 脑重的发展:在儿童各个器官的发育过程中,脑的发育是最优先的。刚出生时,其脑重大约390克左右,是成人的25%,体重是成人的5%。第一年内速度最快,平均每天1克,至9个月时平均达660克。二岁半至三岁时,至900-1011克,相当于成人的75%。七岁时为1280克左右,达到成人的90%。九岁达1350克,十二岁时达1400克,20岁左右,不再增长。 神经系统的机能:(1)大脑皮层兴奋与抑制机能的发展(2)第二信号系统的形成与发展(3)大脑功能的侧化 2、领会 第二信号系统的形成与发展:第一信号系统在婴儿期就开始发展。这时他们所建立起来的条件反射都是以具体刺激物作为信号的。婴儿两种信号系统活动的发展大致经历以下四个阶段:阶段1、直接刺激-直接反应。阶段2、词的刺激-直接反应,阶段3、具体刺激-词的反应,4、词的刺激-词的反应。幼儿期两种信号系统在心理发展中的作用发生了变化,即第一信号系统的作用逐渐降低,第二信号系统的功能逐渐增加。 (二)婴幼儿主导活动的发展 1、识记 游戏:是促进儿童身心发展的一种社会性活动。 单人游戏:指单独一个人进行的游戏 集体游戏:把多名儿童共同参与进行的游戏活动 创造性游戏:指幼儿自己通过创造性想象而形成的游戏。它有明确的主题、目的、角色分工、内容丰富、情节多变等特点。 教学游戏:指结合一定教学目的而编制的游戏。 活动性游戏:指发展幼儿身体技能的一种游戏。 2、领会: 游戏的发展:1、创造性成分明显增强,2、独立性显著增加,3、计划性逐渐增强,4、组织形式日益复杂,5、内容更加丰富。 3、简单应用: 主导活动对婴幼儿心理发展的作用:游戏是婴幼儿期的主导活动。 (三)婴幼儿心理过程的发展 1、识记 婴幼儿记忆发展的特点:(一)无意识记和有意识记,以无意识记为主,有意识记初步发展(二)机械识记和意义识记,使用机械识记较多(3)形象记忆和语词记忆,初期记忆带有很大的直观形象性,语词记忆能力还很差(四)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直觉行动思维:只能在行动过程中进行的思维,行动一旦停止,思维也随之终止。 具体形象思想:指幼儿的思维主要凭借事物的具体形象来进行,而不是凭借对事物内在

心理学练习题(第十章)

心理学练习题(第十章) 一、填空题。 1.气质是人的心理活动动力方面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 2.儿童智力发展水平的总体上来看呈正态分布。 3.特殊能力是一般能力在具体活动中的具体化。 4.性格是人对现实稳定的态度以及与之相适应的习惯化了的行为方式。 5.巴甫洛夫发现人的神经系统具有强度、平衡性和灵活性三个基本特征。 6.才能的高度发展即天才。 7.当个人把某个群体作为一种尺度,使自己行为有所参照,那么这个群体被称之为参照群 体。 8.知识是人类社会历史经验的总结和概括。 9.气质具体表现在心理活动的速度、强度、稳定性和指向性等方面的特点。 二、选择题。 1.具有核心意义的性格的结构特征是(D) A、理智特征 B、情绪特征 C、意志特征 D、态度特征 2.在智力中具有核心作用的是(D) A、观察力 B、记忆力 C、想象力 D、思维能力 3.下列哪种是人的特殊能力(C) A、观察力 B、记忆力 C、节奏感 D、注意力 4.“人心不同各如其面”反映人的个性的(D) A、整体性 B、稳定性 C、社会性 D、独特性 5.“精力旺盛,表里如一,刚强,易感情用事”这属于哪种气质类型的特点。(A) A、胆汁质 B、粘液质 C、多血质 D、抑郁质 6.直接影响活动效率,使活动顺序完成的个性心理特征是(C) A、性格 B、气质 C、能力 D、兴趣 7.个性的个别性集中表现在(C)

A、个性倾向性系统 B、自我意识系统 C、个性心理特征系统 D、动力特征系统 8.巴甫洛夫发现神经系统具有(D)三个基本特性。 A、强度、指向性和平衡性 B、强度、指向性和灵活性 C、强度、平衡性和稳定性 D、强度、平衡性和灵活性 9.与神经系统类型安静型相对应的气质类型是(C) A、胆汁质 B、多血质 C、粘液质 D、抑郁质 10.人在生产劳动、技术操作和体育运动等方面的能力,一般称为(B) A、认识能力 B、操作能力 C、社会交往能力 D、计算能力 11.气质的动力性特征受制于人的(C) A、兴趣爱好类型 B、性格类型 C、高级神经活动类型 D、动机需要类型 12.“活泼好动,行动缓慢”是人的下列哪种特征的表现(B) A、能力 B、气质 C、性格 D、兴趣 13.一般能力中核心成分是(D) A、观察力 B、记忆力 C、想象力 D、思维能力 14.在记忆时,有的儿童善于视觉记忆,有的善于听觉记忆等,这属于儿童(A)的差异。 A、能力发展类型 B、能力发展水平 C、能力发展早晚 D、能力发展顺序 15.智商就是智力商数的简称,其计算公式是(B) A、IQ=(CA/MA)*100 B、IQ=(MA/CA)*100 C、IQ=(CA/MA)*100% D、IQ=(MA/CA)*100% 16.体现心理活动的动力特征,给每个人的整体心理活动蒙上一层独特色彩的心理特征是 (B) A、能力 B、气质 C、性格 D、动机 17.人格结构中的核心成分是(C) A、能力 B、气质 C、性格 D、动机 18.与神经系统“弱、平衡、灵活”的特性相对应的气质类型是(B) A、胆汁质 B、多血质 C、粘液质 D、抑郁质 19.性格中最主要的特征是(D)

幼儿心理学第四章教学提纲

第一节幼儿感知觉发展的主要特征 一、感知觉在幼儿心理发展中的作用 什么是感觉? 什么是知觉? 它们在幼儿心理发展中有何作用? (一)感知觉的概念 1.什么是感觉和知觉 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如:讲台,它具有色、形、凉、滑、硬等属性,这些个别属性在我们头脑中的反映,就是感觉。 感觉除了反映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如:颜色、声音、味道、气味、温度等各种属性),也反映我们机体各部分的运动情况及机体内部的非常状态。如:我们可以感觉到身体的姿势,四肢的运动,以及自身的不舒服等。 在实际生活中,客观事物直接作用于感受器时,人们头脑中反映的不仅是事物的个别属性,同时反映事物的整体。如:我们面前的一朵花,我们不是仅仅去反映它的黄色,香味和枝干……而是通过脑的分析与综合活动,从整体上同时反映出它是朵月季花。这就是知觉。 知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受器的客观事物的整体反映。它和感觉一样,都是对直接作用于脑的客观事物的反映,但又有区别:感觉是对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而知觉却是对事物的整体反映。 知觉是在感觉的基础上形成的。各种感觉一经构成知觉,便有机地发生联系。如:音乐的旋律是由若干单音组成的,但听起来是一个完整的旋律,而不是若干的单音,因为每个单音已成为完整旋律中不可分割的成分了。正是感觉和知觉有这样紧密的关系,所以在实际生活中,纯粹的感觉几乎是不存在的。 另外,知觉还包含其他一些心理成分。如:过去的经验以及人的倾向性常常参与在知觉过程中,因而当我们知觉一个对象时,可以作出不同的反映。例如:一座山,画家知觉它为写生对象,着重反映它的造型;地质学家知觉它为矿藏资源的特征,着重的兴趣在于如何去挖掘、开产;旅游学家知觉它为美丽的风景区,兴趣在于如何去开发这片丰富的旅游资源。 在生活中,当我们一经感觉某一事物的个别属性时,马上就知觉到该事物的整体及内在联系,因此,我们常把感觉和知觉称为“感知觉”。 2.感知觉与认识活动

幼儿心理学章节测试 第八章第九章 幼儿的言语

幼儿心理学章节测试幼儿的言语幼儿的情绪和情感 一、单选题(15分 1、言语是一种( A.心理现象B、社会现象C、自然现象 2、默读是(言语 A口头B书面 C 内部 3、人一生中词汇量增加最快的时期是( A婴儿期B幼儿期C青少年期 4、幼儿一边搭积木——长江大桥,一边发出声音“这里面可以走人,桥洞里可以过船,……。这种言语是( A独白言语 B 游戏言语 C 问题言语 5、幼儿是图形知觉发展的敏感期是( A三岁B四岁C五岁 6、双人或集体的独白是( A自我中心言语 B 社会化言语C连贯性言语 7、“你过去一点,挡了我了。”是( A适应性告知B请求(祈使C问题与回答 8、情绪、情感是伴随人的需要是否满足而产生的体验,它对人的行为具有推动或抑制作用。这是情绪情感的(作用。

A组织B动机 C 感染 9、原始情绪反应的特点是:它与(需要是否满足直接关联。 A生理B社会C爱与被爱的 10、“想哭就哭”体现的是情绪的( A易冲动性B不稳定性C外露性 11、一个四岁的孩子爱告状,说明他的(在发展 A道德观B理智感C美感 12、在整个幼儿期,最基本的句型是( A陈述句B疑问句C感叹句 13、羞愧感或内疚感属于( A道德观B理智感C美感 14、矫正口吃的重要方法是( A加以斥责B过急要求改正C解除紧张 15、新生入园,班里有一个孩子哭,其他孩子也会莫名其妙地跟着哭。体现的是情绪的(作用。 A组织B动机 C 感染 二、名词解释(15分 1、言语 2、情境性言语

3、情绪和情感 4、道德感 5、情感的感染作用 三、填空(20分 1、(是人类在社会实践中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交际工具,是一种社会上约定俗成的符号系统。 2、我们整个中华民族的通用语是(。 3、(是通过人的发音器官所发出的语言声音来表达思想和感情的言语。如两人或两人以上的聊天、老师的讲课、讲座、报告、演讲、辩论等等。 4、进入幼儿期,言语发展主要表现为(的发展。 5、(是言语的高级形式,它不是用来和人交际的言语。它的发音隐蔽,而且比外部言语更概括和压缩。 6、情绪、情感反映的是客观事物与人的(之间的关系。 7、心理健康的主要方面就是人的(的健康,即没有情绪方面的异常,如忧郁、焦虑等。 8、我国心理学家(研究发现,基本情绪在个体生活中的显现不是同时的,它们的发生有一个时间的顺序。这种顺序服从于婴儿的(和适应的需要。 9、(是在认识客观事物的过程中所产生的情感体验,它与人的求知欲、认识兴趣、解决问题的需要等满足与否相联系。 四、简答题(30分 1、幼儿口语的发展有何特点?

儿童发展与教育心理学(第7章 )

` 第7章学习动机的激发 一、名词解释 1.学习动机 2.自我效能感 3. 自我提高内驱力 4、附属内驱力 二、选择题 1. 认知内驱力、自我提高内驱力和附属内驱力,在动机结构中所占的比重并非一成不变, 在()附属内驱力最为突出。 A.儿童早期B.少年期C.青年初期D.青年晚期 2.个体对学习活动所要达到的目标的主观估计是()。 A.学习需要B.学习动机C.学习迁移D.学习期待 3.学生学习是为了改变自己在班集体中的排名,这样的学习动机属于()。 A.认知内驱力B.附属内驱力C.自我提高内驱力D.交往内驱力 4.自我提高内驱力和附属内驱力属于()。 A.内部动机B.直接动机C.外部动机D.一般动机 5.林林为了获得老师和家长的表扬而认真学习,他的学习动机表现为()。 A.认知内驱力B.自我提高的内驱力C.附属的内驱力D.求知欲 6.动机强度与学习效率之间的关系是( ) 。 A.成正比关系 B.成反比关系 C.没有关系 D.成倒U 形曲线关系 7.由于生物老师讲课富有激情,唤起学生对生物的兴趣,此学习动机属于()。 A. 近景间接性 B. 远景直接性 C. 远景间接性 D. 近景直接性 8.小刘为了得到老师和父母的奖励而努力学习,他的学习动机是() A.高尚动机 B.内部动机 C.外部动机 D.低级动机 9、教师常用表扬,称赞等方式,激励学生学习进步,其针对的学习动机理论是()。 A.自我效能感理论 B.成就动机理论 C.强化理论 D.动机归因论 10.韦纳的成就归因理论认为,个体进行成败归因有四个基本因素,各个因素按其特征可分为原因源、稳定性、可控性、三个维度,其中属于内部的,不稳定的,可控制的因素是什么()。 A.能力 B.努力 C.难度 D.运气 11、一般而言,把学习成败归因于以下哪一因素对学习动机的激励作用最大()。 A.努力程度 B.能力高低 C.任务难度 D.运气好坏 12、人们对自己是否能够成功地进行某一成就行为的主观推测和判断是()。 A.学习需要 B.动机归因 C.成就动机 D.学习动机 E.自我效能感 13. 阿特金森以为个体成就动机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力求成功的动机,另一类是()的动机。 A.追求利益B.追求刺激C.避免困难D.避免失败 14.以下哪种学习动机属于内部动机()。 A.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B.读书是一种乐趣C.“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 D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15.由于个体的内在的需要引起的动机称作( )。 A.外部学习动机 B.需要学习动机 C.内部学习动机 D.隐蔽性学习动机 E.直接动机 16. 根据成就动机理论,力求成功者最可能选择的任务的成功概率为()。 A.25%B.50%C.75%D.100% 三、简答题 1、简述动机及其功能。 2、简述奥苏伯尔的学习动机内驱力。 3、简述影响自我效能感的因素。 四、论述题

幼儿心理学第十章

第一节:个性形成的开始 幼儿的个性什么是个性? 个性主要有什么特性? 个性是由哪两大方面组成的? 为什么说幼儿期是个性初步形成期? 幼儿个性的发展对人一生有什么影响? 幼儿自我意识发展有什么特点? 幼儿需要的发展有何特点? 幼儿气质发展有什么特点? 幼儿性格有什么年龄特点? 幼儿能力的发展表现在哪两方面? 什么是幼儿个性评价,如何进行? 一、什么是个性 什么是个性? 你如何理解个性的独特性、整体性和稳定性? 个性是如何形成的? 个性由哪两部分组成?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会发现,每个人都是独特的。世界上绝对没有两个完全一样的人,即使是孪生兄弟姐妹,在相貌上,你可能分不出谁是谁,但熟悉他们的人会从他们的言谈举止上把他们区分出来;即使是初次见到他们,只要和他们接触一段时间,注意观察他们的神态、动作、语言及待人接物的态度,也会把他们区别开来。他们之间的这种不是在相貌上,而是存在于行为各个方面的不同所表现的就是人与人之间个性的差异。 个性的整体性,是说一个人的个性体现在他心理的各个方面,也可以说,在一个人行为的各

个方面都能看到他个性的影子。如一个脾气急的人,往往表现出以下特点:动作快、吃饭急、做事时喜欢一口气干完、和人相对时也容易冲动等;一个有开拓性、创造性的人往往在任何时候都会表现出这种特点,不安于现状,爱动脑筋,不愿跟在别人的后面走,而希望和别人有所不同等。因此从一个人行为的一个方面往往可以看到他的个性。 个性具有稳定性的特点。一个人在不同的时间、地点、场合的行为都会有非常相似的表现,是比较稳定的。比如一个具有关心别人品质的人,不论是在家里,在街上,还是在学校都会表现出这种品质。在家里,他会经常帮助父母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收拾房间、洗碗、洗衣服等,当爸爸妈妈身体不好时,他会很着急,伺候爸爸妈妈;在街上,如果看到盲人、老人有困难,他会主动帮助;在公共汽车上,他会主动让座给小孩和老人;在学校,当同学有困难时,他会尽自己的力量帮助同学解决困难。这种个性的稳定性,可以帮助我们通过观察一个人在一个场合的行为去推测他的个性。如在公共汽车上,几个女中学生在说笑,她们的座位之间都有空。这时一个妈妈领着一个3、4岁的孩子上车,想挤个空让孩子坐下。可是,这几个学生不但没人让座,而且无动于衷。通过这样一个场景,我们就可以想到,这几个学生的个性是一种自私的,不关心别人的。我们也很难想到她们在家里、在学校里会关心别人。所以有时候,我们了解一个人不要只看他对你好不好,而要看他对他的父母、朋友及不相识的人的态度,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地了解这个人真实的个性。 一个人的个性是相对稳定的,但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在一定的外界条件作用下,也会发生不同程度的改变,比如,一个孩子早期形成的一些个性特点,可以通过良好的教育而改变。即使一个成人的某些个性特点,也会由于其生活环境的变化而变化,可能变好,也可能变坏。所以说,个性是稳定性和可变性的统一。 一个人独特的个性是如何形成的呢?个性是在人先天生物特点的基础上,在社会文化历史的背景下发展起来的,如一个人所处的时代、民族文化、社会等,都对其个性产生重要的影响;而直接影响个性发展的具体因素是人生活的微观环境,即家庭、学校及生活、工作环境,对于儿童来说,影响其个性发展的主耍是家庭、幼儿园和学校。 个性是一个复杂的、多侧面、多层次的动力结构系统,它主要包括以下两大方面内容: 个性的动力系统:具体包括个性调控系统(自我意识)和个性倾向性(需要、动机、兴趣、志向、理想、信念和人生观等),它决定着个性发展的方向,是个性的最重要、最本质的特征。 个性心理特征:包括能力、气质和性格,这些特征最突出地表明人的心理的个别差异。 二、幼儿期是个性初步形成的时期 想一想,为什么说幼儿期是个性的初步形成期? 人的个性并不是先天带来的,而是在人出生后,在与外界环境的相互作用中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那么,人的个性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形成的呢? 人们普遍认为,学前期是儿童个性初步形成的时期。因为幼儿期儿童心理活动的完整性、独特性和稳定性都得到了明显的发展,同时作为个性组成部分的两大方面都已有了明显的表

教师幼儿学前教育心理学串讲笔记第四章 幼儿学习概述

第四章幼儿学习概述 一、教学目的与要求 1.了解幼儿学习的发展与种类、动机及其类型、迁移及其类型、儿童认知发展理论。 2.理解操作学习特点、类型及其指导、幼儿学习的特点。 3.理解认知发展与幼儿学习关系、动机发展对幼儿学习的影响作用,理解学习迁移的规律。 本章重点:操作学习的特点、类型及其指导;幼儿学习的特点;认知、动机、迁移与幼儿学习的关系。 本章难点:儿童认知发展理论;幼儿学习的发展、操作学习的运行机制。 二、课程内容 第一节幼儿学习的发展与种类 (一)学习的发展 1. 学习的发生 2. 婴儿学习的发展 3. 幼儿学习 4. 幼儿学习幼儿学习的发展 (二)幼儿学习的种类 1. 按学习内容划分为:既能技能学习、概念学习、社会性学习、创造性学习 2. 按学习方式划分为:发展学习与接受学习、言语学习与操作学习和关系中的学习 3.关系中的学习:同伴游戏中的学习、交往学习、合作学习、冲突中的学习 第二节幼儿学习的基本活动模式及特点

(一) 幼儿学习的基本活动模式:操作学习 1. 操作学习及其特点(操作与学习的关系、操作学习的运行机制、操作学习的特点) 2. 操作学习的类型(根据学习的主要目的与学习过程中师生的互动关系划分) 3. 操作学习的指导(操作学习与言语学习的统一、教育主体与学习主体的统一)(二)幼儿学习的特点 1.游戏是幼儿学习基本的形式和方法 2.幼儿的学习强调真实的经验和主动参与 3.幼儿在生活中学会学习 4.幼儿学习需要幼儿园教学的适应于促进 第三节认知发展与幼儿学习 (一)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论 在前运算阶段,有二认知发展具有的特征: 1. 自我中心 2. 只能片面看事物 3. 理解十五的可逆性 4. 无逻辑性的转换推力 5. 能通过语言认识事物 6. 能做出延迟模仿 7. 能进行象征游戏 (二)布鲁纳的认知发展段论 1. 动作表征 2. 肖像表征

《幼儿心理学》第五、第六章

《幼儿心理学》第五章幼儿的记忆 1.记忆:是人脑对经验的反映 2.记忆包括识记,保持,再认,回忆(再现) 3.识记,是一个反复感知的过程 保持,是通过识记,对头脑中建立的印象进行巩固,保存下来 再认,是指过去感知过的事物,重新出现是,我们能感到熟悉,确定使我们识记过的回忆,是指过去感知过的事物并没有出现,但由于某种影响而呈现出来 4.“记”是“忆”的前提;“忆”是“记”的结果和证明 5.表象:在头脑中的客观事物的形象,即感知过的事物不在面前而在头脑中呈现出来的形象表象分为记忆表象和想象表象 6.幼儿记忆的发展特点:㈠无意记忆为主,有意记忆正在发展 ㈡形象记忆为主,词语逻辑记忆正在发展 ㈢意义记忆效果优于机械记忆 7.根据记忆有无目的和是否运用一定方法,可将记忆分为有意记忆和无意记忆 无意记忆:没有自觉记忆目的和任务,也不需要意志努力的记忆 有意记忆:按一定的目的和任务,需要采取积极思维活动的记忆 8.幼儿的记忆带有很大的无意性,表现在两个方面: ⑴记忆的目的不明 ⑵幼儿不会自觉地运用反复识记的办法来记住某件事情 9.他们记住什么,不记住什么,主要决定于:①客观对象的性质②客观对象和主体的关系 10.根据识记材料的内容,可将记忆分为形象记忆和词语逻辑记忆 形象记忆:是根据具体的形象来识记各种材料 词语逻辑记忆:是以概念、判断、推理等为内容的记忆 11.在幼儿的记忆中:①形象记忆占主要地位,词语逻辑记忆正在迅速发展 ②形象记忆和词语逻辑记忆的能力均随年龄的增长而提高 ③词语记忆发展速度大于形象记忆 ④幼儿形象记忆效果好于词语逻辑记忆 ⑤幼儿记忆熟悉的事物和词,都比记忆生疏的事物和词的效果好12.根据识记时对材料是否理解而将记忆分为机械记忆和意义记忆 机械记忆:在不了解材料的意义的情况下,只根据材料的表现形式,采用简单重复的方法进行的一种记忆,即所谓的“死记硬背” 意义记忆:根据材料的意义和逻辑关系,运用有关经验进行的一种识记 13.为什么意义记忆效果好于机械记忆? 进行意义记忆,可以依靠过去的知识经验,也就是把识记材料纳入已有的知识经验中去。 这样,新材料在头脑中就不是孤立的,而是溶于原有的知识经验系统之中。这样,用过已有的概括性联系进行识记,效果可以提高。 14.幼儿以无意记忆为主,要提高幼儿的记忆效果主要依据下列因素: ㈠活动材料的性质㈡活动与幼儿主体的关系㈢记忆对象成为幼儿活动追求的对象㈣活动中感官可参加的数量 15.保持:是过去识记过的事物形象在头脑中得到巩固的过程 16.遗忘:是对识记过的材料不能再认和再现,或者是错误的再认和再现 保持和遗忘是相反的过程,也是同一记忆活动的两个方面,保持越多,遗忘越少。遗忘并非全是坏事。 17.德国心理学家艾宾浩斯最早对遗忘现象作了比较系统的实验研究。从遗忘曲线中看出,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