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人力资源计算公式

人力资源计算公式

第一章人力资源规划

三、岗位抽样
(二)岗位抽样应用举例
例如,某电器销售公司营运部库管员需要经常填写人库单据,现要对其填写单据的情况

进行抽样调查,并提出处理单据的时间定额标准。
首先,应当选择好观测的对象,并将其工作分解为几个具体的工作事项,采用不等间隔
随机地进行瞬间观测。结果发现在lOO小时内处理了500份单据,总观察次数为1000次;

对工作活动进行必要的评定,其结果参见
表1—8。
表1—8抽样调童记录表二

观察次数 工作内容 评定系数 折合次数
300 填写单据 0.70 300×0.70
200 查询 1.15 200×1.15

100 削铅笔 0.65 100×0.65
200 分类存档人账 1.05 200×1.05
200 无事闻谈 — —

合计 — — 715
为了求出处理单据的标准时间,应按下列步骤进行:
(1)计算出填单据实际耗用的时间

Tg=Tcn/N=100×(300+200+100+200)÷1000=80(工时)
式中:Tg——实际耗用工时;
Tc——总的工作时间;

n——观测中与填写单据有关的观测次数;
N——总观测次数。
(2)计算总的平均工作效率

Px=H/n=715÷(300+200+100+200)≈0.89或89%
式中:Px——总的平均工作效率;
H——评定后折合韵工作次数;

n——评定前观察的工作次数;
(3)计算出总的正常工作时间
Tzh=TgPx=80×0.89=71.2(工时)

式中:Tzh——总的正常工作时间
(4)计算出处理每份单据的正常工作时间
Td=Tzh/Dc=71.2÷500=0.1424(工时/份)

式中;Td——处理每份单据的正常工作时间;
Dc——已处理完毕的单据总数。
(5)赋予宽放时间,最后求出标准时间

由于本项工作完全是手工操作,故时间宽放率为20%(K=0.2)
Tb=Td/(1-K)-0.1424÷(1-0.2)
=0.178(工时/份)或者10.68(工分/份)

式中:Tb——处理每份单据的标准时间;
K——时间宽放率。
最后,根据岗位抽样的结果,可制定出处理单据的标准时间为10.68工分/份。
第四节企业员工与工时统计

第一单元企业员工统计
二、员工结构统计
(一)员工性别构成统计

反映员工性别构成的主要指标有:女性员工占全部员工的比重、男性员
工占全部员工的比重、员工的性别比例

。计算公式如下:
女性比重=(女性员工人数÷员工总数)×100%

男性比重=(男性员工人数÷员工总数)×100%
性别比=(男性员工人数÷女性员工人数>×100%
=(男性比重÷女性比重)×100%

饲如,某公司2001—2005年业务人员性别构成见表1—9。
表1—9某公司2001—2005年业务人员性别构成表
年份

性别2001 2002 2003 2004 2005
男性20人 30人 40人 50人 60人
女性20人 25人 30人 35人 40人

性别比1 1.2 1.3 1.4 1.5
可见,自2001年起,该企业规模扩大,男女员工的人数均不断增加,但男女员工的性
别比例逐渐增大。

(二)员工年龄构成统计(自己添加部分内容)

(三)员工学历构成统计(自己添加部分内容)

(四)员工职业资格结构统计(自己添加部分内容)

第二单元工时利用统计
一、工作时间的核算
1.日历工日数与日历工时数

日历工日=计算期的日历天数×计算期平均人数
日历工时=计算期的日历天数×计算期平均人数×制度工作日长度
2.制度公休工日数与制度公休工时数

制度公休工日=计算期制度公休天数×计算期平均人数
制度公休工时=计算期制度公休天数×计算期平均人数×制度工作日长度
3.制度工作工日数与制度工作工时数

制度工作工日=日历工日-制度公休工日
=计算期斛度工作天数×计算期平均人数
=出勤工日+缺勤工日

制度工作工时=计算期制度工作天数×计算期平均人数×制度工作日长度
=日历工时-制度公休工时
4.缺勤工日数与缺勤工时数

缺勤分为全日缺勤(即缺勤工日)和非全日缺勤。缺勤工日是按照整个一个工日都没有出
勤计算的,即全日缺勤,因而不包括非全日缺勤;缺勤工时既包括全日缺勤,也包括非全日
缺勤。
缺勤工日=计算期缺勤天数×计算期平均人数
缺勤工时=缺勤工日×制度工作日长度+非全日缺勤工时

5.出勤工日数与出勤工时数
出勤工日是指在计算期内每一制度工作日实际上班人数的累计。员工只要在制度工作时
间内上班了,无论是否满一个规定工作日长度,都按一个出勤工日计算;出勤工时是指制度

工作小时的实际上班人数累计的,即计算期每一个员工累计上班小时的汇总。
出勤工日一制度工作工日一缺勤工日
出勤工时一制度工作工时一缺勤工时

一全日出勤工日×制度工作日长度一非全日缺勤工时
6.停工工日数与停工工时数
停工分为全日停工和非全日停

工。停工工日是指在计算期内员工在整个

出勤工日都没有从事生产性作业活动的工日累计,又称全日停工工日;停工
工时是指员工在出勤时间中的全日停工与非全日停工的时间总和。
停工工时一全日停工工日×制度工作日长度+非全日停工工时

7.非生产工日数与非生产工时数
非生产时间分为全日非生产(工日)和非全日非生产(工时)。非生产工日必须是员工在出
勤时间内,整个一个工日都用于从事非生产性作业活动,不满一天的不予计算,又称全日非

生产工日;非生产工时是员工在出勤时间中的全日非生产工日与非全日非生产工时的总和。
非生产工时一全日非生产工日‘×制度工作日长度+非全日非生产工时
8.制度内实际工作工日数与制度内实际工作工时数

制度内实际工作工日是计算期员工每日实际从事生产作业活动人数的累计;制度内实际
工作工时是计算期员工每人每日实际从事生产作业活动小时数的累计,它既包括全日作业活
动时间,也包括非全日作业活动时间。制度内实际工作工日=制度工作工日-缺勤工日-停工

工日-非生产工日+停工被利用工日=出勤工日-停工工日-非生产工日+停工被利用工日制度
内实际工作工时=制度工作工时-(缺勤工时+停工工时+非生产工时)+停工被利用工时=出勤
工时-(停工工时+非生产工时)+停工被利用工时

9.加班工日数与加班工时数
加班工日是指利用工休日加班满一个工作轮班;加班工时是指在正常工作时间以外工作
的小时数。

加班工时一加班工日×制度工作日长度+加班工时
10.全部实际工作工1日数与全部实际工作工时数
全部实际工作工日=制度内实际工作工日+加班工日

全部实际工作工时一制度内实际工作工对+加班工时
二、工作时间利用程度分析
(一)工作时间利用程度的基本分析

1.出勤率指标
出勤率表明员工在制度规定的工作时间内实际出勤工作的程度,可以分别按工日与工时
计算。计算公式如下:

出勤率=实际出勤工时÷制度工作工时×100%
按工日计算的出勤率仅受全日缺勤的影响;按工时计算的出勤率,则受到全日缺勤和非
全日缺勤的影响。

此外,还可以计算缺勤率。计算公式如下:
缺勤率=实际缺勤工时÷制度工作工时×100%
2.出勤时间利用率指标
出勤时间利用率亦称作业率,是反映员工在出勤时间内实际工作工时及其被利用情况的
指标。

出勤时间利用率指标一实际工作工时÷出勤工作工时×100%
按工日计算的出勤时间利用率,只受到

全日停工和全日非生产时间的影响;按工时计算
的出勤时间利用率,受到全日或非全日的停工和非生产时间的影响。

3.制度工时利用率指标
制度工时利用率反映在制度规定的工作时间内实际用于生产作业的程度。由于制度工作
时间是制度规定的最大可能被利用的工作时间,实际工作时间越接近制度工作时间,说明工

作时间利用得越充分。研究工作时间利用,应该以制度工作时间为标准,因而制度工时利用
率是工作时间利用统计的核心指标,它反映制度工作时间实际被利用的程度。

制度工时利用率=出勤率×出勤时间利用率

按工日计算的制度工时利用率,只反映全日缺勤、全日停工和全日非生产等工时的影响
程度,而按工时计算的制度工时利用率,除了上述因素影响外,还反映了非全日的缺勤、停

工和非生产等所占用时间的影响程度。
4.工作负荷率
工作负荷率是指员工实际工作时间占制度工作时间的比率,反映员工制度工作时间实际

被利用程度。它在一定程度上体现员工所承担和完成工作量的大小。
工作负荷率
(二)工作时间利用的其他分析

1.工作日利用率指标
工作日利用率说明在计算期内平均一个员工一个工作日实际从事生产作业活动的程度。
工作日利用率=制度工作日实际长度

2.工作月利用率指标
工作月利用率是一个企业的员工平均每人(在一个月)实际工作天数和规定天数的比值,
说明员工工作月的利用程度。它受全日缺勤、全日停工和全日从事非生产时间的影响。

工作月利用率=工作月实际长度是平均每个员工一个月实际从事生产作业的天数。
工作月实际长度(天数)=制度工作月长度是日历天数扣除制度公休日数后应该出勤和作
业的天数。也可以用下面公式计算:

制度工作月长度(天数)
工作月利用率和按工日计算的制度工时利用率是一致的。工作月利用率和工作日利用率
的乘积等于按工时计算的制度工时利用率。

(三)加班时间的分析
1.加班比重指标
加班比重指标是反映加班在全部实际工作时间内所占比重的指标。

加班比重指标
2.加班强度指标
加班强度指标是计算期加班工时与制度内实际工作工时的比率。公式要乘以100,表明

计算期内平均每发生百个制度实际工作工时出现了多少个加班加点工时,该指标越大,说明
加班情况越严重。
加班强度指标=

3.平均加班长度指标
平均加班长度指标是加班工时与同时期制度内实际工作工日的比率。表明平均每个工作


日实际加班的长度,即超时工作的时间。
平均加班长度指标=
第五节企业劳动定额管理

第一单元劳动定额的基本形式
时定额和产量定额的换算
工时定额和产量定额是劳动定额的两种基本表现形式,它们在数值上互成倒数关系。工

时定额越低,产量定额也就越高;反之亦然。其效量关系式是t式中:Q——工时定额;
T——产量定额。
同时,个人的班产量定额和单件工时定额有如下关系:

式中:QB——班产量定额;
TA——单件工时定额。
例如:规定一个工人在一个工作班内应完成20件产品(20件/工日),那么该产品单件

工时定额为:480÷20=24工分/件(1个工分是指一个工人工作一分钟)。假定产量定额提高
到30件/工日,则工时定额则减少到480÷30=16工分/件。其中产量定额提高程度(提高
率)为50%;而工时定额降低程度(降低率)为

计算表明:当产量提高时,工时定额相应降低,但两者增减的变化程度是不同的。
第二单元劳动定额制定的方法

二、统计定额的制定
-运用生产统计和劳动统计的有关资料,经过必要的整理汇总以后,通过分析计算,即
采用统计分析法制定出的劳动定额,简称为统计定额。

(一)简单算术平均法
简单算术平均法是根据实作工时(亦称实耗工时)的统计数据,采用简单算术平均数的基
本计算公式,先求出一次平均数,然后再求出二次平均数,经过认真的对比分析和调整后,

再制定出新的定额。
1.平均先进值的计算
例如:某零件A工序加工原定额为14工分/件,已知其实耗工时统计资料为11、13、

14、12、10、9(工分/件)。试根据这些资料求出平均先进值。
计算平均先进工时的方法有以下几种:
(1)先求平均数,再将平均值与完成最好的实耗工时相加,求出二次平均数:

(2)先求平均数,再将平均值与所有比平均值先进_的实耗工时相加,除以项数,求出二
次平均数:
(3)先求平均数,再将平均值与两个最先进和一个最落后的实耗工时相加,除以项数,

求出二次平均数:
(4)先剔除已知数据中的最大的一个和最小的一个实耗工时,然后再按上述的第二种方
法求出二次平均数:

2.先进平均值的计算
上述介绍的平均先进值的几种计算方法,都把一次平均数,甚至还将落后的数值,作为
计算二次平均数的基础。而先进平均工时是指在一次平均数之外,所有先进数值的二次平均

数。其计算方法是:
先求一次平均数,即


再求出先进数值的平均数,即:通过上述的分析计算可以看出,采用简单算术平均法,

求解平均先进(或先进平均)数值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企业之所以采用不同的方法,无非是
使劳动定额更能反映企业当前的生产水平,能够为绝大多数职工所接受,保证定额水平既先
进又合理。
在生产重复程度低、工作地专业化程度不高的企业,由于实耗工时资料不多,在这种情
况下,多采用简单算术平均法。

(二)加权算术平均法(不全,请自己添加部分内容)
当企业积累的实耗工时统计资料比较多时,可将工时资料先进行适当的分组,然后再采
用加权算术平均法,求出平均先进值。

例如:某车间100名工人日产量统计资料,经过统计整理、分组,得到表1一15中的
分组资料。
表1-15分组统计资料

平均日产量 组中值(x) 人数(f) 每组产量敷(xf)
20以下 15 4 60
20~30 25 10 250

30~40 35 22 770
40~50 45 28 1260
50~60 55 20 1100

60~70 65 14 910
70~80 75 2 150
合计 — 100 4500

根据表1—15中的分组资料,先计算平均日产量:
1.平均先进日产量的计算
平均先进日产量()是参照简单算术平均法:按下式计算的:平均先进日产量G

2.先进平均日产量的计算
具体计算时,可采用以下两种方法:
(1)先进平均日产量是在求出一次平均数以后,将平均日产量()所在组以外的各先进组

的日产量加权平均的结果,即:
先进平均日产量
(2)采用上述方法,求出的先进平均日产量并不是十分准确的。这是因为它只考虑了高

于平均数3个先进组的i36名工人的完成情况,而忽略了平均日产量45件所在的这一组28
名工人的完成情况,在28名工人中肯定还有一部分人的日产量是高于平均数的。
因此,为了精确起见,在计算先进平均数时,可采用插补法,将日产量为40~50(件)

这一组中的部分工人及其部分产量考虑进去。具体计算方法是:
首先从平均数所在组中,求出日产量高于平均数45件的人数,即:
计算出先进部分工人的日产量数,即:

先进部分工人日产量总数(x1f1)
根据上述计算可列出表1—16。
表1—16分组统计资料

平均日产量 组中值(x) 人数(f) 每组产量数(xf)
45~50 47.5 14 665
50~60

55 20 1100

60~70 65 14 910
70~80 75 21 50
合计 — 50 2825

计算先进平均日产量,即:
采用加权算术平均法来制定劳动定额,从一般公式的运用上看,权数(f)的含义是多方
面的。它不仅带“量”的规定性,而且还具有“质”的规定性。现通过实例加以说明。
实例:某家用电器厂安排具有高级技术和中级、初级技术水平工人分别完成电器盒的下
料工作。这三类工人在全部生产工人中的比重分别是:

10%、60%和30%。他们的实耗工时分别为:
A.高级技工:4、4.1、4.2、4.3、4.4;
B.中级技工:5、5.3、5.4、5.5、5.6;

C.初级技工:6、6.2、6.5、6.6、6.7。
为了计算总体平均实耗工时,应先求出各类员工的平均实耗工时:
A类工人平均实耗工时

B类工人平均实耗工时
C类工人平均实耗工时
根据上述结果,要求出总体平均实耗工时,可采用三类人员的比重作为权重,即:

总平均实耗工时
利用各级技工的比重作为权重,求出的总平均实耗工时,反映了生产工人的技术结构特
征,以此作为制定工时定额的依据,能够提高定额的可靠性和可行性。

第三章培训与开发

四、研讨法的应用

3.强调理解讨论法
强调理解讨论法是指通过讨论来达到掌握和巩固理论知识的一种方法。它一般不单独使
用。而是与讲授或事前自学相配合,要求教师只分析讲解教案中基本的内容,将难点作为重

点学习讨论的内容,这样可以提高受训者学习的兴趣,加深受训者对学习内容的理解。其实
施过程如下:
(1)教师确定研讨主题、具体问题和答案。

(2)学员事前进行基础知识学习,如上课、自学。
(3)每个学员独立回答将讨论的问题。
(4)将全体学员分组,每组约5~6人,各组讨论已确定的研讨问题。

做出共同的答案。
(5)教师提供正确答案并加以解释。
(6)分析各组的答案,评定各组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效率。

小组的讨论率=(团体得分-个人平均分)/(满分-个人平均分)×100%
式中团体得分根据小组答对的题目计算,个人平均分根据小组得分和小组人数计算。
百分比越高,说明团体讨论的效率越高。

第四节培训经费的核算与控制

应用实例:恒丰公司采取委托培训方式拟对各个下属分公司的经理层举办一次为期3

天的集中培训

,参加培训的学员有20人,由外部培训公司3人和公司培训部2人组成了专
题培训小组,全面参与项目设计、实施与管理。前期先用2天的时间进行了专题调研,对该
培训项目进行设计。在培训完成之后的一个月、三个月和半年时。将分别进行3次评估跟踪,

每次3天。
该培训项目的各部分费用标准如下:培训公司前期的研发费用1500元/天,培训师课
酬10000元/天,培训师的交通食宿费用1000元/天.培训场地及设备租赁费1500元/天,
教材费100元/人,餐费标准每人20元/天,评估费用800元/天,培训部人员薪资每人
200元/天.培训学员的误工费3000元/天。

求解:请用资源需求模型法对该培训成本做出预算。预算结果见表3—11。
表3—11恒丰公司某培训项目费用预算表单位:元
序号 培训项目夤用标准 费用预算

1 培训项目设计成本(1500元/天,2天) 3000
2培训项目实施成本
2.1 培训师课酬(10000元/天,3天) 30000

2.2 培训师交通食宿(1000元/天,3天) 3000
2.3 场地设备等费用(1500元/天,3天) 4500
2.4 学员教材费(100元/人,20人) 2000

2.5 学更的餐费(20元/人·天,3天,20人) 1200
2.6 学员的误工费(3000元/天,3天) 9000
3 培训项目评估费(800元/天·次,3次,3天) 7200

4项目管理费
4.1 培训部人员薪资(200元/人·天,2人,2天,3天,9天) 5600
费用合计 65500

五、培训项目收费标准的核定(请自行添加部分内容)
确定培训项目收费标准的方法很多,主要有以下几种可供参照:
1.上级拨款实报实销。这种办法无须送培单位缴纳培训费,培训中心(院校)也无须核

算成本,上级单位按年度或半年度实际发生金额足额拨款,全包全揽。但此法没有激励效果,
易出现浪费现象。
2.上级核算一个收费标准,依照每人平均培训费用缴纳,收费标准比较模糊。送培单

位经济核算程度不高。
3.精确计算培训成本,接收支平衡略有盈余的原则收费。
此时,参加培训项目单个学员的收费标准,可按下述公式核算:

公式中:J——单个学员培训收费标准;
X——本班学员数;
Jz——该班预计发生的经费总额。

公式中:Y——管理费用系数;
J1——发生在教师身上的费

用,如酬金、交通费、食宿费等;
J2——教材及辅导材料的印制、购置费;

J3——教室、电教、教具、实训仪器、设备、材料、水电费用;
J4——外出参观、游览的车费、门票、外联费用;
J5——学员食宿、文体、医疗等费用;

J6——一其他培训费用。
按照上述公式进行计算时,有以下两个难点:
一是学员人数X在学员报到前是个不确定值,因其不确定,所以J1、J2、J3、J4、J5、

J6也就难以确定。用一系列不确定值来计算的结果就可想而知了。鉴于此,有两种处理办
法。一种办法是全按计划招生数算;另一种办法是把涉及人数的因子不放在公式之内。例如,
将教材、住宿费、参观、游览、门票等提出来,单项乘以系数后直接计人个人收费标准,来

一人算一人。这样能准确一些。
二是管珲费用Y值的计算,要充分考虑送培单位及学员本人的承受能力,收费适可而止。
一般控制在10%~20%之间,不易过高。其基本计算公式是:
第五章薪酬管理

企业效益奖金:某员工奖金=企业实际效益状况×(某员工的工资标准/企业所有员工

工资标准之和)×(某员工的考核分数/所有员工考核分数之和)

第二节员工工资的统计分析

第一单元工资形式和计算方法
一、不同工资形式的具体计算方法
(一)计时工资的计算

计时工资=工资标准×实际工作时间
1.月工资制
月工资制是指按月计发工资的制度、实行月工资标准的员工遇有加班或请假需要加发或

减发工资时,一般是按日工资标准处理,即以本人月工资标准除以平均每月法定工作天数(每
周40小时工作制,平均每月法定工作天数为20.83天)求得。
2.日工资制

日工资制的计算方法为:日工资标准=月工资标准/20.83
实际工资=日工资标准×实际工作天数
3.小时工资制

钟点工一般采用小时工资制。在雇用时,可双方谈定雇用条件和小时工资标准。
如:钟点清洁工的支付标准为8元/小时,实际工作了4小时,则:
实付工资=小时工资标准×实际工作小时=8元/小时×4小时=32(元)式(1)

或者,先按双方谈定的月工资或日工资标准,计算出小时工资标准,即:
小时工资标准=月工资标准/月法定工作小时数
小时工资标准=日工资标准/8

最后,再按式(1)计算出应付工资总额。
(二)计件工资与计件单价的计算
1.计件工资的计算

计件工资=合格产品数量×计件单件
通常.计件工资制可用两

种方法计算工资。第一种方法是,每件工作任务的单价乘以完
成的任务数,这时,无论完成多少任务,其单价不变。第二种方法是,完成不同、的任务量,

其任务的单价也不同。
例如,某企业为了奖励、鼓励员工多做工作,以实现按期按量完成合同的目标,对于多
完成任务的员工实施奖励政策。若搬运500块砖,单价为0.08元,若搬运到500块砖以上,

则每多搬一块砖可得0.10元。现在某员工已搬了5000块砖,计算一下他的工资。根据式(4),
可得:
实际计件工资=500×0.08+(5000—500)×0.10=490(元)

2.计件单价的计算
(1)个人计件
如规定的是产量定额,则:

计件单价=该工作等级的单位时间的工资标准/单位时间的产量定额
如规定的是工时定额,则:
工时单价=该工作等级的单位时间的工资标准/单位时间的工时定额
此时,计件单价=工时单价×单位产品的工时定额
(2)集体计件

如规定的是产量定额,则:
计件单价=定员内集体人员单位时间的工资标准总额/集体人员单位时间的产量定额
如规定的是工时定额,则:

工时单价=定员内集体人员单位时间的工资标准总额/集体人员单位时间的总工时定额
定额
此时,计件单价=工时单价×单位产品的工时定额

关于计件单价的确定,有些单位实行了如下方法:
①如果缺乏明确的工作等级,则:
计件单价=企业或计件单位工人的平均等级工资标准/产量定额

②按照历史的最高产量水平确定计件单价,然后再按照各车间的各工序工作难易程度、
劳动强度等情况分解到各种工作,确定不同的计件单价:
计件单价=工资成本总额/历史最高产量

③对合格产品,根据质量等级不同,规定不同的计件单价;对节约物料的,发节约奖。
④计件单价随全厂或车间的所得奖金总额或实现利润的多少而上下浮动。这一方法常用
于实行超额计件工资制的集体计件单位。

(三)奖金的计算
1.奖金总额的计算
(1)按企业超额利润的一定百分比提取奖金,计算公式为:.

本期新增奖金额=(本期实际利润一上期利润或计划利润)×超额利润奖金系数
(2)按产量、销售量、成本节约量来发放奖金总额,据情况不同有以下三种计算方法:
①按企业实际经营效果和实际支付的人工成本两因素决定奖金的支付。

计算公式为:
奖金总额=生产(或销售)总量×标准人工成本费用一实际支付工资总额
②按企业年度产量(销售量)的超额程度提取奖金。计算公式为:

年度奖金总

额=(年度实现销售额一年度目标销售额)×计奖比例
③按成本节约量的一定比例提取奖金总额。计算公式为:
奖金总额=成本节约额×计奖比例

2.个人奖金额的计算
(1)根据各项奖励规定的最高分数以及员工完成定额情况所得的分数进行计算,公式为:
个人奖金额=(企业奖金总额÷各人考核总得分)×个人考核得分

(2)根据岗位贡献的大小确定岗位奖金系数,再根据个人完成定额情况的系数进行计算,
公式为:
个人奖金额=[企业奖金总额÷∑(岗位人数×岗位系数)]×个人岗位计奖系数

二、所得税的计算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所得税法》,个人的工资、薪金所得、经营所得、劳动报酬
所得、稿酬、财产租赁和转让所得、特许权使用费所得、偶然所得、利息、股息、红利所得,

以及经国务院财政部门确定征税的其他所得,均需缴纳个人所得税,通常由个人所在的单位
代扣代缴。
根据税法规定,不同来源的个人所得额包括工资、薪金,应按不同的税率缴纳个人所得

税。
以下各项个人所得免纳个人所得税:省级人民政府、国务院部委和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以
上单位,以及外国组织、国际组织颁发的科学、教育、技术、文化、卫生、体育、环境保护
等方面的奖金;国债和国家发行的金融债券利息;按照国家统一规定发给的补贴、津贴;福
利费、抚恤金、救济金;保险赔款;军人的转业费、复员费;按照国家统一规定发给干部、

员工的安家费、退职费、退休工资、离休工资、离休生活补助费;依照我国有关法律规定应
予免税的各国驻华使馆、领事馆的外交代表、领事官员和其他人员的所得;中国政府参加的
国际公约、签订的协议中规定免税的所得;经国务院财政部门批准免税的所得。

实发工资=应发工资-应扣款=应发工资-(代扣款+直接扣款+代缴款)
第二单元工资总额与平均工资的统计分析
一、工资总额动态指标分析

为了分析工资总额的动态变化情况,需计算工资总额动态指标,计算公式为:
工资总额动态指标=报告期工资总额/基期工资总额*100%
工资总额的变动受员工人数变动和员工平均工资变动的影响。因此,统计分析时要分别

计算这两个因素变动对工资总额的影响。
1.员工人数变动对工资总额的影响。计算公式为:
员工人数变动对工资总额影响=(报告期人员平均人数-基期员工平均人数)*基期员工

平均工资
2.员工平均工资变动对工资总额的影响。计算公式为:
员工平均工资变动对工资

总额影响=(报告期人员平均工资-基期员工平均工资)*报告

期员工平均工资
3.员工人数和平均工资变动对工资总额的影响。计算公式为:
报告期工资总额-基期工资总额=报告期人员平均人数-基期员工平均人数)*基期员工平

均工资+(报告期人员平均工资-基期员工平均工资)*报告期员工平均工资
例:设某企业员工人数及工资的统计资料见表5—5,计算员工平均人数增加和员工平
均工资增加对工资总额的影响。

从上列资料分析,报告期工资总额比基期增加286000—225000=61000(元),增加比重
286000÷225000×100%≈127.1%,均受到员工平均人数和员工平均工资变动的影响,其
中:

表5—5某企业员工人数及工资统计表
项目 单位 报告期 基期 动态指标(%)
工资总额 元 286000 225000 127.1

员工平均人数 人 220 200 110.0
员工平均工资 元/人 1300 1125 115.6
(1)由于员工平均人数增加使工资总额增加,根据公式,则为:员工人数变动对工资总

额影响=(220-200)×1125=22500(元)
占工资总增加额的比重=22500÷61000×100%≈36.9%
(2)由于员工平均工资增加使工资总额增加,根据公式,则为:

员工平均工资变动对工资总额影响=(1300-1125)×220=38500(元)
占工资总增加额的比重=38500/61000×100%≈63.1%
由于员工人数和平均工资两个因素的瘦动,使工资总额增加,根据公式,则为:

286000-225000=(220-200)×1125+(1300-1125)×220
=61000(元)
或22500+38500=61000(元)

二、平均工资指数分析(部分公式请自行添加)
要研究员工生活水平的变化,还要计算平均工资指数。平均工资指数是两个时期的平均
工资的对比。计算公式为:
平均工资指数=报告期平均工资/基期平均工资
=(报告期工资总额/报告期员工平均人数)/(基期工资总额/基期员工平均人数)

平均工资的高低,受员工构成变动和平均工资变动的影响,因此,还要分别计算以下两
个指标:
1.消除员工构成变动影响,单纯观察工资水平变动,计算固定构成平均工资指数。计

算公式为:
式中:X1、X0——报告期和基期的组平均工资;
T1、T0——报告期和基期的组员工平均人数。

2.消除平均工资变动的影响,单纯观察各组员工构成变动影响,计算平均工资结构影
响指数。计算公式为:
平均工资结构变动影响指数

例:根据某企业两个时期的下列资料(见表5—6),计算

平均工资构成表5—6某企业两
个时期员工人数与工资水平汇总表
员工组别 工资总额(元) 平均人数(人) 平均工资(元)

报告期 基期 报告期 基期 报告期 基期 指数(%)
低级工 180000 40000 200 50 900 800 112
高级工 450000 280000 300 200 1500 1400 107.1

合计 630000 320000 500 250 1260 1280 98.4
指数和平均工资结构变动影响指数。
从上述资料分析,低级员工和高级员工的平均工资都增加,但全部员工的总平均工资下

降了。主要是由于低高级员工在全部员工中的比重(构成)变动的影响。所以要分别计算平均
工资固定构成指数和平均工资结构变动影响指数。根据上式,分别为:
计算结果表明,全部员工的平均工资,由于各组员工平均工资水平的变动而提高了8.

6%,使平均工资提高了100元。
计算结果说明,由于各组员工人数结构变动,影响全部员工的平均工资下降9.4%,
下降绝对额为1160-1280=-120(元),即员工平均工资的总水平报告期比基期降低了120元。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