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精品】部编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文言文练习题及解析

【精品】部编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文言文练习题及解析

【精品】部编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文言文练习题及解析
【精品】部编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文言文练习题及解析

【精品】部编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文言文练习题及解析

一、部编语文七年级上册文言文练习

1.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鹬蚌相争

赵且伐①燕。苏代②为燕谓惠王③曰:“今者臣来,过易水,蚌方出曝④,而鹬啄其肉,蚌合而箝其喙⑤。鹬曰:‘今日不雨,明日不雨,即有死蚌。’蚌亦谓鹬曰:‘今日不出,明日不出,即有死鹬。’两者不肯相舍,渔者得而并禽之⑥。今赵伐燕,燕赵久相支⑦,以弊大众⑧,臣恐强秦之为渔父也。故愿王之熟计之也!”惠王曰:“善。”乃止。

(选自《战国策》)【注】①伐:攻打。②苏代:人名,苏秦的弟弟。③惠王:赵国国君。④曝(pù):晒太阳。⑤喙:鸟的嘴巴。⑥渔者得而并禽之:打鱼的人同时捉住它们。⑦相支:长久相持。⑧以弊大众:而蒙蔽大家(的眼睛)。

(1)解释下列划线的词语。

①赵且伐燕________

②以弊大众________

(2)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两者不肯相舍,渔者得而并擒之。

(3)为什么苏代能说服惠王中止出兵?

(4)这个故事后来演绎出一个成语,你知道是什么吗?

【答案】(1)将要;蒙蔽

(2)两个都不肯放掉对方,(一个)打鱼的人把它们一起捉住了。

(3)从苏代的角度看:①方法巧妙。用寓言故事(讽喻或类比的方式)引入,使惠王易于接受。②态度诚恳。为燕赵双方的利益着想,陈述利害,入情入理。

从惠王的角度看:善于听取别人的建议。

(4)鹬蚌相争,渔翁得利。

【解析】【分析】(1)“且”是副词,将要;“敝”指使…劳苦(贫困)

(2)注意相舍指放过对手;并指全都;故翻译为:两个都不肯放掉对方,(一个)打鱼人把它们一起捉住了。

(3)我们可以不同的人物角度方面来回答。如从苏代的角度,抓住“方法巧妙、态度诚恳”等方面来回答;从惠王的角度看,抓住“善于听取别人的建议”方面来回答。

(4)从“蚌方出曝,而鹬啄其肉,蚌合而箝其喙”中可知,这个成语应为:鹬蚌相争,渔翁得利。

故答案为:(1)①将要;②使…劳苦(贫困)

(2)两个都不肯放掉对方,(一个)打鱼人把它们一起捉住了。

(3)从苏代的角度看:①方法巧妙。用寓言故事引入(讽喻或类比的方式),使惠王易于接受。②态度诚恳。为燕赵双方的利益着想,陈述利害,入情入理。从惠王的角度看:善于听取别人的建议;

(4)鹬蚌相争,渔翁得利。

【点评】⑴本题考查理解文言实词含义的能力。理解词语的含义时要注意文言词语的特殊

用法,如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能结合具体语境来准确辨析即可。涉及的词语都是常见的文言实词。解答时要联系上下文,根据语境作出判断;

⑵本题考查翻译语句。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首先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

⑶本题考查理解课文内容。解答此题的关键是根据题目的要求和提示的信息梳理内容,找出相关的语句,概括即可;

⑷本题考查积累成语。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结合自己掌握的知识来分析成语和谈启示即可。

2.阅读蒲松龄《狼》两则,回答问题。

【甲】

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有剩骨。途中两狼,缀行甚远。

屠惧,投以骨。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顾野有麦场,场主积薪其中,苫蔽成丘。屠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狼不敢前,眈眈相向。

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久之,目似瞑,意暇甚。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身已半入,止露尻尾。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乙】

有屠人货肉归,日已暮。欻一狼来,瞰担中肉,似甚涎垂,步亦步,随屠尾行数里。屠惧,示之以刃,少却;及走,又从之。屠无计,默念狼所欲者肉,不如姑悬诸树而蚤①取之。遂钩肉,翘足挂树间,示以空空。狼乃止。屠即径归。昧爽②往取肉,(a)树上悬巨物,似人缢死状,大骇。逡巡(b),则死狼也。仰首(c),见狼口中含肉,肉钩刺狼腭,如鱼吞饵。时狼皮价昂,直③十余金,屠小裕焉。

缘木求鱼,狼则罹之,亦可笑已!

【注】①蚤:通“早”。②昧爽:拂晓。③直:通“值”,价值。

(1)将“审视、遥望、近之”分别填入【乙】文a、b、c三处,正确的顺序是:a________,b________,c________。

(2)解释下面句中划线的词。

①顾野有麦场________

②一狼洞其中________

③有屠人货肉归________

④不如姑悬诸树而蚤取之________

(3)翻译下列句子。

①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

②时狼皮价昂,直十余金,屠小裕焉。

(4)“缘木求鱼,狼则罹之,亦可笑已!”作者认为【乙】文中狼“可笑”的原因是什么?【答案】(1)遥望;近之;审视

(2)看,视;名词用作动词,挖洞;卖;暂且

(3)①狼也狡猾啊,可是一会儿两只狼都被砍死了,禽兽的诡诈手段能有多少啊?②当时狼皮价格昂贵,一张狼皮价值十几两银子,屠夫(由于得到了这张狼皮)小赚了一笔。(4)【乙】文中的狼缘木求肉、贪婪愚蠢,所以可笑。

【解析】【分析】(1)文中屠夫第二天来取肉,先从远处看到树上悬着一个大东西,好像人上吊死的样子,大惊;后来迟疑地走近看,原来是死狼;最后再抬头仔细看,发现狼口咬住肉,但钩子钩住了狼的腭部。是按照从远到近的顺序来写的,所以a、b、c三处,应填写的词语分别是:“遥望、近视、细审”。

考点:点评:这类题目首先要读懂原文内容,理解作者写作思路,然后再根据具体的语境选择恰当的词语填空。

(2)①屠夫回头看见田野里有一个打麦场顾:回头看;

②另一只狼正在柴草堆里打洞。洞:名词作动词,打洞;

③有个屠夫卖肉回来。货:卖;

④不如把肉挂在树上,等明天早上再来取肉。姑:暂且。

(3)本题考查学生翻译语句的能力。翻译文言语句是文言文阅读的必考题。文言翻译的标准是三个字:信、达、雅。对于学生而言,能达到前两个标准“信”(准确无误)和“达”(通顺流畅)就很不错了。因为中考要求文言翻译要直译,讲究字字落实,特别是对关键词语的理解、特殊句式的判断要求较高。

①句中重点词有:“黠”,狡猾;“而”,表转折,可是、但是;“顷刻”,一会儿;“毙”,被砍死;“变诈”,作假、欺骗;“几何”,多少。句意为:狼也狡猾啊,可是一会儿两只狼都被砍死了,禽兽的欺骗手段能有多少呢?

②“时”,当时;“直”,通“值”,价值。句意为:当时市场上狼皮非常昂贵,一张狼皮价值十几两黄金呢。(于是由于)屠夫(得到了这张狼皮,)发了一笔小财。

(4)“缘木求鱼”:爬上树去找鱼。比喻方向不同、方法不对,一定达不到目的。乙文中的狼缘木求肉、不知变通,贪婪愚蠢,为了眼前蝇头小利白白失了性命,实在愚笨可笑至极!

故答案为:(1)遥望、近之、审视。

(2)看,视;名词用作动词,挖洞;卖;暂且。

(3)①狼也狡猾啊,可是一会儿两只狼都被砍死了,禽兽的欺骗手段能有多少呢?

②当时市场上狼皮非常昂贵,一张狼皮价值十几两黄金呢。(于是由于)屠夫(得到了这张狼皮,)发了一笔小财。

(4)乙文中的狼缘木求肉、贪婪愚蠢。

【点评】⑴本题考查学生根据语境选词填空的能力。理清写作顺序。要在理解文章内容的基础上解答;

⑵文言实词的考查,最常见的命题形式是,指定文中若干个词让学生作解释。要求解释的词,一般为常见实词,通假字、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往往是命题的重点,

当然也应该成为同学们备考的重点;

⑶本题的是翻译句子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首先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用“留”“删”“调”“换” “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

⑷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首先要读懂选文内容,然后再根据题干要求结合相关语句进行分析,最后归纳出答案,文通句顺,书写认真即可。

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杞人忧天

《列子》

杞国有人忧天地崩坠身亡所寄废寝食者。

又有忧彼之所忧者,因往晓之,曰:“天,积气耳,亡处亡气。若屈伸呼吸,终日在天中行止,奈何忧崩坠乎?”

其人曰:“天果积气,日月星宿,不当坠邪?”

晓之者曰:“日月星宿,亦积气中之有光耀者,只使坠,亦不能有所中伤。”

其人曰:“奈地坏何?”

晚之者曰:“地,积块耳,充塞四虚,亡处亡块。若赚步跳蹈?终日在地上行止,奈何忧其坏?”

其人会然大喜,晓之者亦舍然大喜。

(1)用“/”给下面句子断句(限断二处)。

杞国有人忧天地崩坠身亡所寄废寝食者。

(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

其人舍然大喜,晓之者亦舍然大喜。

(3)在括号里补充说话者的神态、语气,并说说自己补充的理由。

又有忧彼之所忧者,因往晓之,①()曰:“天,积气耳,亡处亡气。若屈伸呼吸,终日在天中行止,奈何忧崩坠乎?”

其人②():“天果积气,日月星宿,不当坠邪?”

(4)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谈说读完这则寓言后明白的道理。

【答案】(1)杞国有人忧天地崩坠/身亡所寄/废寝食者。

(2)那人释然而非常开心,开导他的人也释然而开心。

(3)①有成竹;②半信半疑;

理由:开导的人坚信自己的观点,“天”是由“气”构成的,处处都有“气”,完全不用担心天塌下来,他希望杞国人也可以停止忧虑。杞国人接受了解释,但是还是根据自己的认知提出疑惑为什么日月星宿在气中能够不坠落?依旧认为天会塌下来。

(4)寓言告诉我们不要为毫无根据的事情忧虑担心,完全是庸人自扰。在生活中我们常常会忧虑一些不必要的事情,比如考试前后的自我否定心理,认为自己不可以,没能力进而产生无端焦虑的消极心理。实际上我们无需胡思乱想,要相信“船到桥头自然直”,没有砍是跨不过的;即使处境艰难,也要保持积极豁达的心态,相信前路的“柳暗花明”。

【解析】【分析】(1)此题较容易,根据文意即可推断出正确答案:杞国有人忧天地崩坠/身亡所寄/废寝食者。译为:杞国有个人担心天会塌、地会陷,自己无处存身,(便)食不下咽,寝不安席。此题要注意把几个相关的意思划开。

(2)本题注意下列字词的翻译,如“舍然”:释然,放心的样子。“晓”:开导。

(3)准确理解词意、句意、段意的基础上,梳理各句之间的内在联系,依据题干要求填写适当的词语。如“天,积气耳,亡处亡气。若屈伸呼吸,终日在天中行止,奈何忧崩坠乎?”这是“晓之者”之语,是有根有据信心满满地讲道理,所以第一空应填“胸有成竹”。而“天果积气,日月星宿,不当坠邪?”是杞人对这种说法的怀疑之语,所以第二个空应填“半信半疑”。

(4)要答好此题,首先要整篇阅读文言文,充分把握内容,然后归纳出原文的中心,看看原文到底要表明一个什么主要观点。然后由这个观点生发出去,再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或社会实践,确定一个论点后进行论述。如告诉人们生活中不要为不必要的烦恼扰乱情绪,生活在胡思乱想之中。要学会放开,豁达开朗地对待生活的一切。“世上本无事,庸人白扰之。”现代社会是一个竞争激烈的社会,是否具有良好的心态和健康的心理状况对于一个人的发展是极其重要的。我们平时要注意分析事物之问的联系,防止主观片面性和盲目性。对于一些确实无法认知和解决的问题,我们也不要陷入无休止的忧愁之中而无力自拔。人生乐在豁达。

故答案为:⑴杞国有人忧天地崩坠/身亡所寄/废寝食者;

⑵那人释然而非常开心,开导他的人也释然而开心;

⑶①有成竹;②半信半疑;

理由:开导的人坚信自己的观点,“天”是由“气”构成的,处处都有“气”,完全不用担心天塌下来,他希望杞国人也可以停止忧虑。杞国人接受了解释,但是还是根据自己的认知提出疑惑为什么日月星宿在气中能够不坠落?依旧认为天会塌下来

⑷寓言告诉我们不要为毫无根据的事情忧虑担心,完全是庸人自扰。在生活中我们常常会忧虑一些不必要的事情,比如考试前后的自我否定心理,认为自己不可以,没能力进而产生无端焦虑的消极心理。实际上我们无需胡思乱想,要相信“船到桥头自然直”,没有砍是跨不过的;即使处境艰难,也要保持积极豁达的心态,相信前路的“柳暗花明”。

【点评】⑴本题考查句子的断句能力。本题考查断句。首先要理解句子的意思,然后弄清句子的成分,不要把句子割裂开;

⑵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首先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用“留”“删”“调”“换” “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

⑶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找出相关的语句根据语境在进行合理的想象,即可作答。

⑷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根据题目的要求和提示的信息梳理内容,找出相关的语句结和生活体验解答即可。

【参考译文】

古代杞国有个人担心天会塌、地会陷,自己无处存身,(便)食不下咽,寝不安席。

另外又有个人为这个杞国人的忧愁而忧愁,就去开导他,说:“天不过是积聚的气体罢了,没有哪个地方没有空气的。你一举一动,一呼一吸,整天都在天空里活动,怎么还担心天会塌下来呢?”

那人说:“天是气体,那日、月、星、辰不就会掉下来吗?”

开导他的人说:“日、月、星、辰也是空气中发光的东西,即使掉下来,也不会伤害什么。”

那人又说:“如果地陷下去怎么办?”

开导他的人说:“地不过是堆积的土块罢了,填满了四处,没有什么地方是没有土块的,你行走跳跃,整天都在地上活动,怎么还担心地会陷下去呢?”

(经过这个人一解释)那个杞国人才放下心来,很高兴;开导他的人也放了心,很高兴。

4.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各题。

【甲】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乙】

孔子观于周庙,有敧①器焉。孔子问于守庙者曰:“此谓何器也?”对曰:“此盖为宥座②之器。”孔子曰:“闻宥座器,满则覆,虚则敧,中③则正,有之乎?”对曰:“然。”孔子使子路取水试之,满则覆,中则正,虚则敧。孔子喟然而叹曰:“呜呼!恶④有满而不覆者哉!”

(《韩诗外传》)【注】①敧(qī):倾斜。②宥(yóu)座:座位右边。“宥”通“右”。③中:这里指装水到一半。④恶(wū):哪里,怎么。

(1)给下面两个句子划分停顿。

①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②孔子使子路取水试之

(2)解释下列划线的字词。

①好之者不如乐之者________

②择其善者而从之者________

③孔子观于周庙________

④虚则敧________

(3)将下列句子翻译成汉语。

①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②恶有满而不覆者哉!

(4)这几段文字内容都与学习有关,谈的都是学习________方面的问题。【乙】文中孔子“恶有满而不覆者哉”的感叹给了我们的启示是________。

【答案】(1)①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②孔子/使子路取水试之

(2)以……为乐;优点;参观;空

(3)①几个人一起走,一定有可以成为我老师的人。②怎么会有满而不颠覆的呢?(4)态度;做人要谦虚谨慎,不要狂妄自大,骄傲自满

【解析】【分析】(1)本题划分技巧:①句子成分划分:主谓宾定状补;②关联词划分;③介词划分:而、以、于等。①好之者(主语)/不如乐之者(谓语)。②孔子(主语)/使子路取水试之。

(2)①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喜爱学习的人比不上以此为乐的人。乐,词类活用,意动用法,以……为乐。②择其善者而从之者:应当选择他们的优点去学习。“善”是一词多义:善良,好,擅长。“者”:用在形容词、动词或形容词性词组、动词性词组后面,表示有此属性或做此动作的人或事物。善者:优点。③孔子观于周庙:孔子参观周庙。“观”是一词多义:景观景色,观看参观。④虚则敧:空了就会斜着。“虚”是一词多义:空的,不真实的,不自满,衰弱等。

(3)本题翻译赋分点:①行,走。师,老师。②恶,怎么。覆,颠覆。

(4)①内容概括,三则材料主题:第一则材料从知之者、好之者、乐之者三个比较中谈要以学习为乐,乐学态度,。第二则材料从以身边人为师,以身边人为鉴角度谈要向身边人学习,随时学态度,。第三则材料则以比喻的方法,从满则覆,虚则敧,中则正角度谈要谦虚,虚心学态度。三则态度都谈学习态度。②启示类习题一般答题语言:告诉我们某个道理,告诉我们要如何,告诉我们不要如何。恶有满而不覆者哉:怎么会有满而不颠覆的呢?这里采用比喻手法,“满”指狂妄自大,“覆”指失败。启示:告诉我们狂妄自大会导致失败,所以要谦虚,不要自大骄傲自满。

故答案为:⑴ ①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②孔子/使子路取水试之

⑵① 以……为乐;② 优点;③ 参观;④ 空

⑶ ①几个人一起走,一定有可以成为我老师的人。

②怎么会有满而不颠覆的呢?

⑷态度;做人要谦虚谨慎,不要狂妄自大,骄傲自满

【点评】⑴本题考查文言文的断句。文言文断句首先要读懂句子的意思,根据句子的意思可以准确断句。句子意思读不懂的时候,也可根据虚词、对话、修辞、句子结构成分、文言文固定格式、习惯句式等断句。

⑵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要在理解句意的基础上解释词语,尤其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特殊情况。

⑶本题考查文中重点句子的翻译。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

⑷本题考查文章的阅读启示,这类试题要在理解全文的基础上,联系文章的中心作答。要做到观点鲜明、内容具体、条理清晰、头头是道、自圆其说。

【附参考译文】

【甲】孔子说:“懂得学习的人比不上喜爱学习的人;喜爱学习的人比不上以此为乐的人。”

选择别人的优点去学习,他们的缺点(如果我有)就去改正它。

【乙】孔子参观周庙,看到倾斜的器皿。孔子问守庙的人说:“这是什么东西呢?”守庙的人回答说:“这是座位右边的器皿。”孔子说:“我听说右座之器盛满水就会倾覆,空了就会斜着,水装到一半时就会垂直,是这样的吗?”守庙人回答说:“是这样的。”孔子让子路取水来试,果然水满便倾覆,装到一半时就垂直而立,空了就会斜着。孔子长叹道:“哎呀,哪里会有满而不倾覆的呢!”子路问:“请问持满有方法吗?”“持满的方法,压抑然后使之减损。”

5.阅读下面两篇文言文,完成小题。

(甲)阅读批注

景公好弋,使烛邹主鸟而亡之。公怒,诏吏杀之。晏子曰:“烛邹有罪三,请数之以其罪而杀之。”公曰:“可。”于是召而数之公前,曰:“烛邹!汝为吾君主鸟而亡之,是罪一也;使吾君以鸟之故杀人,是罪二也;使诸侯闻之,以吾君重鸟而轻士,是罪三也。”数烛邹罪已毕,请杀之。公曰:“勿杀,寡人闻命矣。”(示例)景公身为一国之主,却善于听取意见。烛邹看管鸟却不慎丢失,景公能够冷静下来听取晏子的意见,不能因为小小的事故而失去一位人才。并且能听懂晏子的言外之意。可见他没有因为位高权重就做事武断,而且善用人才。

(乙)

晏子没十有七年景公饮诸大夫酒公射出质堂上唱善,若出一口。

公作色太息,播弓矢。弦章入,公曰:“章!自吾失晏子,于今十

年有七,未尝闻吾不善,今射出质,而唱善者若出一口。”弦章对

曰:“此诸臣之不肖也,知不足以知君之不善,勇不足以犯君之颜

色,然而有一焉。臣闻之,君好之,则臣服之;君嗜之,则臣食

之。夫尺蠖食黄则身黄,食苍则其身苍。君其犹有谄人言乎?”

公曰:“善。今日之言,章为君,我为臣。”

晏子没十有七年景公饮诸大夫酒公射出质堂上唱善

(2)下列加下划线词语在《古汉语常用字字典》中,有多种解释,请选出正确的义项,并根据文章前后内容说明选择的原因。

①数之公前(数:①数目,数量;②几,几个;③计算;④天命,命运;⑤道术,方法)

我选第________个义项,原因:________

②则臣服之(服:①衣服,服装②穿(衣服)③从事,做④服从⑤敬佩,信服)

我选第________个义项,原因:________

(3)(甲)(乙)两篇文章中的人物都在个人修养方面都有自己的优点。请仿照示例,用批注的方法分别对下面两位人物进行点评。

晏子:________

弦章:________

【答案】(1)晏子没十有七年/景公饮诸大夫酒/公射出质/堂上唱善

(2)③;这句话的意思是“因此把晏子召来并在景公面前计算烛邹的罪状”;②;这句话的意思是“我听说,君主喜欢什么颜色,那么大臣就会穿什么颜色的衣服”

(3)晏子借指责烛邹来劝谏景公,列举烛邹的三条“罪状”,其实是希望景公不要因为丢失鸟而随便杀人,失去人才,导致失去民心。晏子敢于进谏,善于进谏。;弦章善谏。他借生活事例委婉劝说景公,如大臣以君主的喜好为自己的喜好,尺蠖吃什么颜色的食物就变成什么颜色等,希望景公能明辨是非。

【解析】【分析】(1)语句“晏子没十有七年景公饮诸大夫酒公射出质堂上唱善”的意思是:晏子死了有十七年,齐景公请诸大夫饮酒。景公射箭脱靶,堂上的百官叫好。据此,正确的句读是:晏子没十有七年/景公饮诸大夫酒/公射出质/堂上唱善。

(2)①句“于是召而数之公前”这句话的意思是:因此把晏子召来并在景公面前计算烛邹的罪状。所以“数”是“计算”。②句“臣闻之,君好之,则臣服之”的意思是:我听说,君主喜欢什么颜色,那么大臣就会穿什么颜色的衣服。据此,这里的“服”是“穿(衣服)”。据此可选择作答。

(3)【甲】文叙写齐景公因烛邹没有管好鸟而要杀他,晏子向齐景公委婉地列举了烛邹的三条罪状,本意并不是让齐景公杀了他,而是婉转地提醒他,杀了烛邹会影响他的声誉,齐景公听了晏子的话后改变了主意,没有杀烛邹。可以看出晏子是一个思维敏捷、敢于进谏、善于进谏的人。【乙】文叙写齐景公射箭脱靶而群臣齐声喝彩的故事,引出了弦章对景公的劝谏。他借生活中“君好之,则臣服之;君嗜之,则臣食之。夫尺蠖食黄则身黄,食苍则其身苍”的事例委婉劝说景公,希望景公能明辨是非。据此概括作答。

故答案为:⑴晏子没十有七年/景公饮诸大夫酒/公射出质/堂上唱善

⑵③;这句话的意思是“因此把晏子召来并在景公面前计算烛邹的罪状”;②;这句话的意思是“我听说,君主喜欢什么颜色,那么大臣就会穿什么颜色的衣服”

⑶①晏子借指责烛邹来劝谏景公,列举烛邹的三条“罪状”,其实是希望景公不要因为丢失鸟而随便杀人,失去人才,导致失去民心。晏子敢于进谏,善于进谏。

②弦章善谏。他借生活事例委婉劝说景公,如大臣以君主的喜好为自己的喜好,尺蠖吃什么颜色的食物就变成什么颜色等,希望景公能明辨是非。

【点评】⑴本题考查文言语句的断句能力。解答此题关键在于对文言语句的意思的理解,根据其现代汉语的意思进行断句。

⑵本题考查文言词语的意思的理解能力。解答此题要求考生在平时注意对文言词语意思的积累,同时要求考生结合具体的语境进行分析理解。

⑶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理解能力。考生要读懂文章,理解文章的内容,注意人物形象描写的语句的理解。

【参考译文】

齐景公喜欢用带着绳子的箭射鸟,让烛邹管理那些鸟,鸟却飞走了。齐景公十分生气,下令想让官吏杀了他。晏子说:"烛邹有三条罪行,请让我将他的罪行一一列出加以斥责然后杀掉他。齐景公说“好。”于是齐景公就召见了烛邹。晏子在齐景公面前列数他的罪行,

说:“烛邹!你是我们君王的养鸟人,却让鸟逃跑了,这是第一条罪行;让我们君王因为了一只鸟的缘故而要杀人,这是第二条罪行;让诸侯听说这件事,认为我们的君王是看重鸟而轻视手下的人,这是第三条罪行。罪状列完了,请杀了他。”齐景公说:“不用处死了,我现在明白你的指教了。”

晏子死了有十七年,齐景公请诸大夫饮酒。景公射箭脱靶,堂上的百官叫好如出于一人之口。景公变了脸色叹息,丢掉了弓箭。

弦章进来。景公说:“弦章!自从我失去晏子,已经有十七年了,没有听到过我不对的地方。今天射箭偏离了靶子,但是还是一致叫好。”弦章回答说:“这是各位臣子没有才能啊:(他们的)智慧不足以知道你的不对,(他们的)勇气不足以触犯你的威严。但是有一点,我听说国君喜好的(颜色),那么臣子就会穿那颜色的服装;国君喜欢吃什么,那么臣子就会吃什么。'正如尺蠖吃黄色的植物身子会是黄色,吃青色的植物身子会是青色,国君您可能还有食小人谄言的嗜好吧! ”景公说:“好!今天的对话,弦章是国君,我是臣子。”

6.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后面小题

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公大笑乐。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选自《咏雪》)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选自《陈太丘与友期行》)(1)下面句中,加下划线字的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A. 君与家君期日中/吾日三省吾身

B. 公大笑乐/好之者不如乐知者

C. 元方时年七岁/学而时习之

D. 日中不至,则是无信/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2)翻译句子。

①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

②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3)下面对文章内容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咏雪》中“儿女”的含义与今天不同,这里的“儿女”犹言子侄辈,指家中年轻的一代人。

B. 谢太傅“欣然、大笑乐” ,展示了古代家庭文化生活的轻松和谐。

C. 陈太丘指责友人“日中不至”,可见他是办事讲诚信、正直不阿的人。

D. 友人由“怒”到“惭”,是因为他认识到自己的无信与无礼。

【答案】(1)D

(2)①谢太傅在寒冷的雪天把家里人聚集在一起,和侄儿侄女讲解谈论文章的义理。②真不是人啊!跟别人约好一块儿走,却把别人丢下,自己走了。

(3)C

【解析】【分析】(1)A项,太阳/每天;B项,通“悦”,高兴的样子/喜欢,爱好;C 项,当时/按时;D项,信用/信用。故选D。

(2)①儿女:子侄辈。句意:谢太傅在寒冷的雪天把家里人聚集在一起,和侄儿侄女讲解谈论文章的义理。②非:不是;相委而去:丢下我走了;相,偏指一方对另一方的行为;而,是连接动词“委”和“去”,表承接的连词;委,丢下,舍弃。句意:真不是人啊!跟别人约好一块儿走,却把别人丢下,自己走了。

(3)C项,元方指责友人“日中不至”,可见他是办事讲诚信、正直不阿的人。故选C。

故答案为:⑴ D

⑵①谢太傅在寒冷的雪天把家里人聚集在一起,和侄儿侄女讲解谈论文章的义理。②真不是人啊!跟别人约好一块儿走,却把别人丢下,自己走了。

⑶ C

【点评】⑴本题考查对常见文言词语意义的理解及知识的迁移能力。解答此题要结合句子进行理解,词语的意思可根据知识的积累结合原句进行推断,考生在平时要注意对常见文言词语进行积累。

⑵本题考查的是重点句子的翻译。解答此题要遵循翻译的原则,掌握翻译的方法,要忠于原文,不遗漏、不随意增减内容,译文要顺畅,翻译时要注意重点词语和常见句式的正确理解。

⑶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理解和辨析能力。考生要读懂文章,理解文章的内容,对选项逐项审读,仔细辨析,判断正误。

【参考译文】

谢安在寒冷的雪天举行家庭聚会,和他子侄辈的人讲诗文。不久,雪下得大了,太傅高兴地说:“这纷纷扬扬的白雪像什么呢?”他哥哥的长子谢朗说:“在空中撒盐差不多可以相比。”谢安大哥的女儿说:“不如比作柳絮凭借着风飞舞。”太傅大笑起来。她就是谢安大哥谢无奕的女儿谢道韫,左将军王凝之的妻子。

陈太丘和朋友相约同行,约定的时间在中午,过了中午朋友还没有到,陈太丘不再等候他而离开了,陈太丘离开后朋友才到。元方当时年龄七岁,在门外玩耍。陈太丘的朋友问元方:“你的父亲在吗?”元方回答道:“我父亲等了您很久您却还没有到,已经离开了。”友人便生气地说道:“真不是人啊!和别人相约同行,却丢下别人先离开了。”元方说:“您与我父亲约在正午,正午您没到,就是不讲信用;对着孩子骂父亲,就是没有礼貌。”朋友感到惭愧,下了车想去拉元方的手,元方头也不回地走进家门。

7.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

【甲】

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有剩骨。途中两狼,缀行甚远。

屠惧,投以骨。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顾野有麦场,场主积薪其中,苫蔽成丘。屠乃奔倚其下,弛担

持刀。狼不敢前,眈眈相向。

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久之,目似瞑,意暇甚。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身已半入,止露尻尾。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乙】

一屠暮行,为狼所逼。道傍有夜耕者所遗行室,奔入伏焉。狼自苫中探爪入。屠急捉之,令不可去。顾无计可以死之。惟有小刀不盈寸,遂割破爪下皮,以吹豕之法①吹之。极力吹移时,觉狼不甚动,方缚以带。出视,则狼胀如牛,股直不能屈,口张不得合。遂负之以归。

【注】①吹豕之法:猪被杀后,屠户在猪脚下割开皮吹气,便于去其皮毛。

(1)解释下面划线的词。

①弛担持刀________

②一狼洞其中________

③顾无计可以死之________

④股直不能屈________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①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

②遂自之以归。

(3)【乙】段中有一句话与【甲】文中开头写屠夫处境的句子相对应,这句话是________。

(4)两段选文都表现了屠夫怎样的特点?

【答案】(1)解除,卸下;打洞;顾念,考虑;大腿

(2)①一会儿,一只狼径直离开,另一只狼像狗似的蹲坐在前面。②于是(屠夫)背着它回家了。

(3)一屠暮行,为狼所逼

(4)先怯懦,后机智勇敢。

【解析】【分析】(1)根据对文言词语的积累及句意理解词语意思,注意“弛”这里是解除,放下的意思,“洞”这里属于此类活用,名词活用于动词,打洞。“顾”这里是顾虑、考虑的意思。“股”属于古今异义词,这里是大腿的意思。

(2))翻译文言文句子,首先看是否为特殊句式,然后再把关键词语翻译准确,最后再根据现代汉语的规范翻译。①径:径直;犬:名词作状语,像狗一样。故此句可以翻译为:一会儿,一只狼径直离开,另一只狼像狗似的蹲坐在前面。②遂:于是,就。负:背;以:连词。故此句可以翻译为:于是(屠夫)背着它回家了。

(3)根据【甲】文中“ 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有剩骨。途中两狼,缀行甚远”的句子,可知这句话应为:一屠暮行,为狼所逼。

(4)结合两文内容分析,最开始【甲】文中的屠户的做法是投以骨,【乙】文中屠户的做法是奔入伏焉,【甲】文中屠户最后抓住时机勇敢地杀死了两只狼,【乙】文中的屠户捉住割破爪下皮,以吹豕之法吹之。据此可知两文中屠户的特点是:先怯懦,后机智勇

敢。

故答案为:⑴解除,卸下;打洞;顾念,考虑;大腿

⑵①一会儿,一只狼径直离开,另一只狼像狗似的蹲坐在前面。②于是(屠夫)背着它回家了。

⑶一屠暮行,为狼所逼

⑷先怯懦,后机智勇敢。

【点评】⑴此题考查对文言词语的理解能力。文言词语的考查以实词居多。考查的词语,一般为通假字、多义词、古今异义词、词性活用词等。学习中要注意理解,避免死记硬背,并做到重点突破,对于易错、易混词要加以积累。

⑵本题考查的是文言文句子翻译的能力。我们在翻译句子的过程中,只要字字对译,不丢关键字,语句通顺就可以拿满分了。翻译句子时,要注意重点词语一定要翻译到位,切忌漏翻关键词语。

⑶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答题时要在理解文章内容的基础上从文中筛选出合适的句子即可。

⑷本题考查比较阅读能力。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人物形象的能力。答这样的题,一定要在理解文章内容和主旨的基础上结合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心理等分析人物形象。据此再概括答题。

【附参考译文】

【乙】一个屠夫傍晚走路,被狼追赶。道路旁有农夫夜耕时留下的临时草棚,(屠夫)跑进去趴在里面。狼从草苫中伸进一只爪子。屠夫急忙捉住狼爪,让它不能离开。(屠夫)考虑着没有办法可以杀死它。只有一把不满一寸长的小刀,于是(用它)割破(狼)爪子下面的皮,用杀猪时吹气的方法往里吹气。(屠夫)用力吹了一阵儿,觉得狼不怎么动了,才用绳子捆起来。(屠夫)出去一看,狼膨胀得像牛一样,大腿挺直不能弯曲,嘴巴张开不能舍上。于是(屠夫)背着它回家了。

8.阅读下面两篇文言文,完成问题。

【甲】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诸葛亮《诫子书》)

【乙】

夫志当存高远,慕先贤,绝情欲,弃疑滞①。,使庶几之志②,揭然③有所存,恻然④有所感;忍屈伸,去细碎⑤,广咨问,除嫌吝⑥虽有淹留⑦,何损于美趣,何患于不济⑧若志不强毅,意不慷慨,徒碌碌滞于俗,默默束于情,永窜伏⑨于凡庸,不免于下流⑩矣!

(诸葛亮《诫外甥书》)【注】①疑滞:犹豫不定。②庶几之志:接近或近似于先贤的志向。③揭然:显明的样子。④恻然:恳切的样子。⑤细碎:琐碎的杂念。⑥嫌吝:怨恨耻辱。⑦淹留:德才不

显于世。⑧济:成功。⑨窜伏:逃避,藏匿。⑩下流:地位低微。

(1)下列句子中划线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 淫慢则不能励精(懈怠)

B. 意与日去(消失)

C. 险躁则不能治性(危险)

D. 广咨问(广泛)

(2)下列句子中划线的“之”的含义和用法与例句中的“之”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使庶几之志

A. 夫君子之行

B. 下车引之

C.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D. 学而时习之

(3)下列对两篇文章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A.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说明了“淡泊”“宁静”是实现人生理想的基本要求,强调它们是与人的志向相关的。

B. “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从反面说明了“淡泊”“宁静”的重要性。

C. ”徒碌碌滞于俗”的原因是没有远大志向,同时也没有珍惜时间。

D. “学须静也”的“学”已经不是一般的学习,而含有修养自己的人格和品德的意思;“静”也不只是单纯的宁静,而含有淡泊名利的意味。

(4)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遂成枯落,多不接世。

②夫志当存高远,慕先贤,绝情欲。

【答案】(1)C

(2)A

(3)C

(4)①最终人年老志衰,没有用处,大多对社会没有任何贡献。②一个人应该树立远大的理想,追慕先贤,戒绝情欲。

【解析】【分析】(1) ABD解释正确。C险躁:冒险急躁,狭隘浮躁,与上文“宁静”相对而言。故“险”理解不正确。

(2)“使庶几之志”的大意是:使几乎接近先贤的志向,故“之”这里是结构助词“的”的意思。A结构助词,的。B代词,代指陈元方。C代词,代指知识。D代词,代指学过的知识。

(3)ABD分析正确。C由“若志不强毅,意不慷慨,徒碌碌滞于俗”可以看出“ 徒碌碌滞于俗”的原因是志不强毅,意不慷慨,即志向不刚强坚毅,意气不慷慨激昂,而不是没有远大志向,同时也没有珍惜时间。

(4)翻译文言文句子,首先看是否为特殊句式,然后再把关键词语翻译准确,最后再根据现代汉语的规范翻译。①遂:于是,就。枯落:枯枝和落叶,此指像枯叶一样飘零,形容人韶华逝去。接世,接触社会,承担事务,对社会有益。有“用世”的意思。故此句可以翻译为:最终人年老志衰,没有用处,大多对社会没有任何贡献。② 夫:段首或句首发语词,引出下文的议论,无实在的意义。志存高远:树立远大的志向。慕:追慕。绝:戒绝故此句可以翻译为:一个人应该树立远大的理想,追慕先贤,戒绝情欲。

故答案为:⑴C;⑵A;⑶C;

⑷①最终人年老志衰,没有用处,大多对社会没有任何贡献。②一个人应该树立远大的

理想,追慕先贤,戒绝情欲。

【点评】⑴本题考查对文言词语理解的能力。文言词语的解释要放在具体的语句中识记更事半功倍。另外,在积累的基础上积累一些推断词义的方法,比如:字形推断法,语境推断法,结构推断法等。另外还要注意通假字、一词多义、词类活用、古今异义等。

⑵本题考查对文言词“之”的积累。“之”在文言文里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词语,既作实词用,也做虚词用。它的用法和意义有:A代词;B助词,的;C动词,往,到......去;D作宾语前置的标志,不译;E作定语后置的标志,不译;F调整音节,无实义;G用在主谓结构中,表示取消句子的独立性,不译;H代词,这,此。复习时一定要加强记忆,答题时要结合语境判断其用法和意义。

⑶本题考查分析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解答此题要在理解句子字面意思的基础上,结合文章的内容与主旨,分析出其深层内涵。

⑷本题考查文言文翻译的能力。文言文翻译的基本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同时还要注意分析和扣准得分点,即重要的实词、虚词和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

【附参考译文】

一个人应当有高尚远大的志向,仰慕先贤,戒绝情欲,抛弃犹豫不定,使几乎接近先贤的志向,在自己身上显著地得到存留,在自己内心引起震撼;要能屈能伸,丢弃琐碎的杂念,广泛地向人请教咨询,去除怨恨耻辱,这样即使德才不显于世,也不会损伤自己的美好志趣,又何必担心不会成功。倘若志向不刚强坚毅,意气不慷慨激昂,那就会碌碌无为地沉湎于流俗,默默无闻地被情欲束缚,势必永远沦入平常庸俗之列,免不了成为地位低微之辈。

9.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论语》十二章(节选)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

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子张》)

(1)解释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

①吾日三省吾身________

②不亦说乎________

③思而不学则殆________

④为人谋而不忠乎________

(2)将下面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3)“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中的“朋”指什么样的人?为什么会“不亦乐乎”呢?从中可以看出孔子对学习与交流有怎样的态度呢?

【答案】(1)每天;同“悦”愉快;疑惑;竭尽自己的心力

(2)广泛地学习并坚守自己的志向,恳切地发问求教并能多思考当前的事情,仁德就在其中了。

(3)“朋”指志同道合的人。有志同道合的人聚在一起研究问题当然是高兴的事,更是一种乐趣。可以看出孔子愿意与别人切磋探讨学问,把这当作乐事。

【解析】【分析】(1)解释文言文实词意义包括:重点动词、一词多义、词类活用、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等,同时注意联系上下文理解词义。①日:名词作状语,每天;②说:通假字,同“悦”愉快;③殆:动词,疑惑;④忠:动词,竭尽自己的心力。

(2)翻译出来的句子要做到字字准确,忠于原文,通顺规范。笃志:志向坚定。笃,坚守。切问而近思:恳切的发问求教,多思考当前的事情。切,恳切。仁:仁德。句意是:广泛地学习并坚守自己的志向,恳切地发问求教并能多思考当前的事情,仁德就在其中了。

(3)仔细阅读文章,在正确理解字词意思的基础上通译全文,提炼概括文章内容,比较分析作答。朋:同门;一同学习者;弟子;志同道合的人。孔子认为以学习为乐事,愿意与志同道合的人切磋探讨学问,把这当作乐事做到人不知而不愠,反映出孔子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注重修养、严格要求自己的主张。

故答案为:(1)①每天;②同“悦”愉快;③疑惑;④竭尽自己的心力。

(2)广泛地学习并坚守自己的志向,恳切地发问求教并能多思考当前的事情,仁德就在其中了。

(3)“朋”指志同道合的人。有志同道合的人聚在一起研究问题当然是高兴的事,更是一种乐趣。可以看出孔子愿意与别人切磋探讨学问,把这当作乐事。

【点评】(1)本题考查解释文言文中实词的意义。答题时应注意,对重点实词的解释,是学习文言文最基础的一项,对重点字词解释正确了,才能进一步理解句子,弄清全文大意。其中要特别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词类活用现象、一词多义的理解。

(2)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句子的翻译能力。答题时应注意,句子翻译也是文言文阅读的一个常考题型,翻译句子时,要注意抓住句中的关键词句,把关键词句翻译准确,另外,还要注意对特殊句式的翻译,尽量做到通顺、流畅,表意清晰。

(3)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分析能力。答题时应注意,解题时要认真审清题干,确定信息筛选的标准,按照规定的范围、角度、逐句逐段,找准相关的信息部位,确定具体语句,准确表达。

【附参考译文】

孔子说:“学了(知识)然后按一定的时间复习它,不也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也是很快乐吗?人家不了解我,我却不恼怒,不也是道德上有修养的人吗?”

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替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了呢?同朋友交往是不是诚实可信了呢?老师传授的知识是不是复习了呢?”

孔子说:“温习学过的知识,可以从中获得新的理解与体会,那么就可以凭借这一点去做老师了。”

孔子说:“只学习却不思考,就会迷惑;只空想却不学习,就会疑惑。”

子夏说:“博览群书广泛学习,而且能坚守自己的志向,恳切地提问,多考虑当前的

事,仁德就在其中了。”

10.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一)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二)

(节选自《世说新语》)

梁国杨氏子九岁,甚聪惠。孔君平诣其父,父不在,乃呼儿出。为设果,果有杨梅。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王戎七岁,尝与诸小儿游。看道边李树多子折枝诸儿竞走取之唯戎不动。人问之,答曰:“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取之信然。

年四岁时,与诸兄共食梨,融辄引小者。大人问其故,答曰:“我小儿,法当取小者。”由是宗族奇之。

(1)解释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语。

(节选自《世说新语》)

①太丘舍去________

②相委而去________

③下车引之________

④尝与诸小儿游________

⑤取之信然________

⑥大人问其故________

(2)下列句子中的“之”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 诸儿竞走取之(代“李子”)

B. 取之信然(代“李树”)

C. 人问之(代“王戎”)

D. 由是宗族奇之(代“孔融”)

(3)对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看道边李树多/子折枝/诸儿竞走/取之唯戎不动。

B. 看道边李树/多子折枝/诸儿竞走取之/唯戎不动。

C. 看道边李树多子折枝/诸儿竞走取之/唯戎不动。

D. 看道边李树多子折枝/诸儿竞走取之唯戎/不动。

(4)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

①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②树在道旁而多子,此必苦李。

(5)元方和杨氏子性格上有什么相同之处?请结合两文内容简要分析。

【答案】(1)离开;舍弃;拉;曾经;确实,的确;原因

(2)B

(3)C

(4)①您与我父亲相约在中午,到了中午还没来,就是您没有信用;对着别人的儿子骂他的父亲,就是您没有礼貌。②生长在路边的李树却多果子,那么这些李子肯定是苦的。(5)他们都机智聪慧,能言善辩。元方面对父亲友人的指责,不卑不亢地指出友人不讲信用且没有礼貌,用言语维护了父亲的尊严;杨氏子面对父亲友人的玩笑话反应机敏,立即将“孔雀”与“孔家的禽鸟”联系在一起回敬了客人。

【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解释文言文中实词的意义。先翻译句子,知道句意然后再解释词语,并要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特殊情况,平时要注意积累并识记一些常见的实词。去:动词,离开;委:动词,舍弃;尝:时间副词,曾经。

(2)本题考查辨析一词多义,要确定词语在本题句子中的意思,就要根据上下文的内容来考虑。平时要特别重视并掌握这类词。首先要明确每组题目中这个词的正确解释或用法,再作比较,得出正确选项。取之信然:人们摘下李子一尝,果然是这样。之:代指李子,不是李树,B项错误。

(3)本题考查文言断句的能力。首先要通读全文,理解句子主要意思,在此基础上再根据文意和常用的断句方法加以判读。句子意思是:看见路边有株李树,结了很多李子,枝条都被压弯了。那些小朋友都争先恐后地跑去摘,只有王戎没有动。所以断句为:看道边李树多子折枝/诸儿竞走取之/唯戎不动。

(4)本题考查文言文句子翻译。翻译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注意落实重点字词,不能遗漏,句意要通顺连贯;还要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等特殊用法的词语,以及省略句、被动句、倒装句等特殊句式的翻译。注意“期、无信、无礼、此必”等字的解释。

(5)本题考查分析人物的性格特征。在分析人物形象时文言文与现代文的方法基本上是一致的。一是结合具体的事件来分析。二是抓住作者运用的各种艺术手法来分析。三是从文章整体内容上分析人物形象。元方和杨氏子性格上的相同之处:机智聪慧,能言善辩。二人年龄虽小,但是机敏聪慧过人,元方面对父亲友人的指责,立即做出反应,不卑不亢地指出友人不讲信用且没有礼貌,用言语维护了父亲的尊严;杨氏子面对父亲友人的玩笑话反应机敏,客人把杨梅果戏说成杨家的水果,杨氏子立即将“孔雀”与“孔家的禽鸟”联系在一起回敬了客人,小孩反映迅速并能用孔雀鸟回应,真是聪明过人。

故答案为:(1)离开;舍弃;拉;曾经;确实,的确;原因。(2)B;(3)C;(4)①您与我父亲相约在中午,到了中午还没来,就是您没有信用;对着别人的儿子骂他的父亲,就是您没有礼貌。②生长在路边的李树却多果子,那么这些李子肯定是苦的。(5)他们都机智聪慧,能言善辩。元方面对父亲友人的指责,不卑不亢地指出友人不讲信用且没有礼貌,用言语维护了父亲的尊严;杨氏子面对父亲友人的玩笑话反应机敏,立即将“孔雀”与“孔家的禽鸟”联系在一起回敬了客人。

【点评】(1)本题考查解释文言文中实词的意义。答题时应注意,对重点实词的解释,是学习文言文最基础的一项。要特别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词类活用现象、一词多义的理解。古今异义词:去、委、尝,不要用现代汉语意义解释。

(2)本题考查辨析一词多义,答题时应注意,文言文中有一些词是一词多义,要确定它在句子中的意思,就要根据上下文的内容来考虑。在平时文言文的学习中,要特别重视并掌握这类一词多义的单音节词。B项指代李子果实,不是李子树。

(3)本题考查划分文言句子节奏。答题时应注意,划分句子节奏时,除了要考虑句子的意思,还要考虑句子的结构。常见的断句方法有:语法分析、对话标志、常见虚词、结构对称、固定句式等。(主谓结构,省略主语,大家)看道边李树多子折枝/(主谓结构)诸儿竞走取之/(转折)唯戎不动。

(4)本题考查文言文句子翻译。答题时应注意,翻译文言文句子要遵循“一一对应,字字落实”的原则,要做到字字准确,忠于原文,通顺规范。君:您;家君:父亲:期:相约;此必苦李:那么这些李子肯定是苦的。

(5)本题考查分析人物的性格特征。答题时应注意。先疏通文意,了解内容,概括人物性格从言行入手。可以直接摘取对人物评价的词语,也可以自己结合相关的语句进行概括,学会结合原文从原文中找到依据。相同点:机智聪慧,能言善辩,再结合内容分析作答。【附参考译文】

在梁国,有一户姓杨的人家,家里有一个九岁的儿子,非常聪明。有一天,孔君平来拜见他的父亲,恰巧他父亲不在家,孔君平就把这个孩子叫了出来。孩子给孔君平端来了水果,水果中有杨梅。孔君平指着杨梅给孩子看说:“这是你家的水果。”孩子马上回答:“我可没听说过孔雀是先生您家的鸟。”

王戎七岁的时候,曾经(有一次)和小朋友们一起玩耍,看见路边有株李树,结了很多李子,枝条都被压弯了。那些小朋友都争先恐后地跑去摘,只有王戎没有动。有人问他为什么不去摘李子,王戎回答说:“这树长在路旁,却有这么多李子,这李子一定是苦的。”(人们)一尝,果然是这样。

孔融四岁时,与众兄弟一同吃梨,孔融只挑了个小的梨,大人问他原因,孔融说:“儿子年纪小,应当拿小的梨。”因此,整个宗族的人都认为孔融不同寻常。

11.阅读甲、乙两则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甲】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选自课文《陈太丘与友期》)

【乙】郭亻及始至行部①,到西河美稷②,有童儿数百,各骑竹马,道次迎拜。亻及问:“儿曹何自远来?”对曰:“闻使君到,喜,故来奉迎。”亻及辞谢之。及事讫,诸儿复送至郭外,问“使君何日当还”。亻及请别驾从事③,计日告之。行部既还,先期一日,亻及为违信于诸儿,遂止于野亭④,须期乃入。其为人若此。(选自《后汉书·郭亻及传》,略有改动)

【注】①(郭伋(jí)始至行部)郭伋刚担任并州牧,首次出巡。行部,出巡。②〔西河美稷〕地名。③(别驾从事)部下官吏。④(野亭)郊野外的亭子。

(1)下列划线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太丘舍去(舍弃、丢下)

B. 则是无信(不讲信用)

C. 及事讫(完毕)

D. 先期一日(约定的日期)

(2)下列各组句子中划线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 相委而去杂然而前陈者

B. 计日告之传一乡秀才观之

C. 遂止于野亭骈死于槽枥之间

D. 其为人若此安陵君其许寡人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

(4)文段理解。

①甲、乙两文告诉了我们一个同样的道理:________。但从选材角度看,甲文选取的是友人“无信”“无礼”的反面例子,乙文选取的是________的正面例子;从表达方式看,甲文侧重________,乙文侧重叙述。

②从甲、乙两文的故事中,你还得到了哪些新的启示?________(就一个或两个故事来谈均可,至少两条)

【答案】(1)A

(2)C

(3)那人便问元方:“你爸爸在吗?”(或:那客人便问元方:“你爸爸在家吗?”)元方答道:“等您好久都不来,他已经走了。”

(4)做人要讲信用;郭伋守信(或:郭伋不违信于儿童);描写(或:对话描写;语言描写);①要有礼貌;②要勇于改正错误;③要容许别人改正错误;④成人要为儿童作出好的表率;⑤对儿童也要说话算数;⑥做人要言行一致

【解析】【分析】(1)“舍”:舍弃、丢下。“去”:离开。故A错误。ABD正确。

(2)A连词,连接两个动词,不译/连词,表修饰。B代指儿童/代指仲永写的诗。C于:在。D代指郭伋 /语气副词,加强语气。故选C。

(3)本句中,尊君:对别人父亲的尊称,“不”是通假字,通“否”,“去”:离开。理解这几个关键词后按照正常语序翻译即可。(4)①甲文讲的是“友人”不讲信用的例子,乙文讲的是郭伋守信的事,因此甲、乙两文告诉了我们一个同样的道理:做人要讲信用。乙文中郭伋巡视回来,比原定日期早一天,但他怕失信于孩子们,于是在野外亭中歇宿,等到预定时期才进城。因此乙文选取的是郭伋守信的正面例子。甲文主要是通过元方和“友人”的对话来塑造人物,因此,表达方式属于语言描写。②这两篇文章告诉了我们同样的道理:做人要讲信用。除此之外,友人听了元方的话后,感到很惭愧,说明他知错就改,这就告诉我们:犯了错误要勇于改正;但元方入门不顾,不给别人盖过错误的机会也不太好,说明我们要容许别人改正错误;乙文中郭伋对孩子也说话算话,因此受到后人的尊敬,告诉我们:对儿童也要说话算数等。

【点评】(1)本题考查理解文言实词的能力。解答此类题,要根据平时对课文注释的识记及积累,结合具体语境进行解释。还要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等特殊用法的字词。

(2)本题考查理解文言虚词的能力。此题中的几个虚词都是一词多义,要根据语境正确理解。

(3)本题考查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基本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首先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

(4)本题考查概括文章内容及文章给人启示的能力,还考查辨析文章表达方式的能力。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