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肠易激综合征ppt.pdf

肠易激综合征ppt.pdf

治疗肠易激综合征药物的评价要点

发布日期20070112 栏目化药药物评价>>临床安全性和有效性评价 标题治疗肠易激综合征药物的评价要点 作者卓宏 部门 正文内容 审评五部审评十室卓宏 肠易激综合征(irritable bowel syndrom,IBS)是常见的消化系统疾病,以 腹痛或腹部不适,伴有大便性状改变和排便习惯改变为特征的症候群。在西 方,流行病学调查显示健康人群中的15-20%曾罹患此病。我国关于该病的 流行率尚无确切数据1997年曾有北京协和医院的一项调查结果,北京地区 其流行率约在7%左右。IBS的病因尚不明确,已经提出的有肠道动力异常、 内脏感觉异常、炎症、脑肠相互作用、遗传因素、食物因素以及近几年提出 的肠道神经内分泌网络调控失常等。此病的年龄分布较广,但40%患病者在 35-50岁。男女比例为1:1至1:2,在寻求治疗的人群中以女性为主。IBS 虽然不是威胁生命的疾病,但他确实影响到病人的生活质量而且会需要后续 治疗的医药花费。 IBS治疗的目的为消除患者顾虑,改善症状,提高生活质量。治疗原则是在

建立良好医患关系基础上,根据症状严重程度进行分级治疗和根据症状类型进行对症治疗,注意治疗措施的个体化和综合运用。IBS的目前治疗措施包括:首先排除具有相同表现的各种器质性疾病,随后进行适宜的非药物治疗和药物治疗。目前可选择的药物治疗是有限的、其疗效也较差,在一些临床试验中显示有较高的安慰剂效应可高达70%,因此很难评价一些药物治疗的有效性。非药物治疗包括:有效的心理治疗,教育病人建立良好的生活习惯,饮食上避免诱发症状的食物,避免产气的食物如奶制品、大豆等,高纤维食物有助改善便秘。一般不推荐采用药物治疗,除非以上非药物治疗措施无效,才选择药物治疗。当前药物治疗的目标在于:通过调整肠道动力、降低内脏的敏感性或治疗相关的焦虑或抑郁来治疗症状。 本文提出针对IBS治疗药物的关键的三期临床试验中短期治疗和长期治疗的试验设计以及相关治疗领域的安全性考虑要点。 一、治疗IBS的试验设计 短期治疗 试验设计和疗程应足以评价重复用药的疗效和停止治疗后的效果。证明有效性的试验应采用安慰剂对照、随机双盲、平行组设计,疗程应不低于4周。 要有预期的基线观察期来确定疾病的活动度,并使病人熟悉数据的采集方法。要仔细考虑开始治疗的时间,尽量避免在随机后立即进行可能与症状改善有关的诊断性或其他试验。 为证明重复用药的有效性,在试验设计中应包括至少两个治疗周期的短期治

《2020年中国肠易激综合征专家共识意见》主要内容

《2020年中国肠易激综合征专家共识意见》主要内容 近些年,国内外研究者对肠易激综合征(IBS)的临床实践和研究不断深入,提出了新的认识与概念。在2015年中国IBS专家共识意见的基础上,本专家组组织国内专家对IBS共识意见进行了更新。 一、定义与流行病学 共识意见1:IBS以腹痛、腹胀或腹部不适为主要症状,与排便相关或伴随排便习惯如频率和(或)粪便性状改变,通过临床常规检查,尚无法发现能解释这些症状的器质性疾病。推荐级别:A+,52%;A,39%;A-,9%证据等级:中等质量 共识意见2:我国普通人群IBS总体患病率为1.4%~11.5%,仅25%的IBS患者到医院就诊。推荐级别:A+,42%;A,42%;A-,12%;D-,4%证据等级:中等质量 共识意见3:女性IBS患病率略高于男性;IBS在各年龄段人群中均有发病,但以中青年(年龄为18~59岁)更为常见,老年人(年龄≥60岁)的IBS患病率有所下降。推荐级别:A+,65%;A,35%证据等级:高质量

共识意见4:饮食因素可诱发或加重IBS症状,与IBS的亚型无关;肠道感染是中国人群患IBS的危险因素。推荐级别:A+,38%;A,50%;A-,12%证据等级:中等质量 共识意见5:IBS显著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推荐级别:A+,92%;A,8%证据等级:高质量 二、病因与发病机制 共识意见6:IBS的病理生理机制尚未被完全阐明,目前认为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引起的肠脑互动异常。推荐级别:A+,79%;A,8%;A-,13%证据等级:高质量 共识意见7:内脏高敏感是IBS的核心发病机制,在IBS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推荐级别:A+,61%;A,26%;A-,13%证据等级:高质量 共识意见8:胃肠道动力异常是IBS的重要发病机制,但不同IBS亚型患者的胃肠道动力改变有所不同。推荐级别:A+,50%;A,50%证据等级:中等质量 共识意见9:肠道低度炎症可通过激活肠道免疫神经系统参与部分IBS

谈谈肠易激综合征

谈谈肠易激综合征 东大专家和您谈谈肠易激综合征 一、肠易激综合征常见症状 腹痛:多在进食后出现腹痛症状,可发生于腹部任何部位,以下腹部和左下腹最为多见,持续数分钟至数小时,【腹痛于排便或排气后可以缓解。】在腹部受冷或进冷食、油腻、刺激性食物后也会发生。 腹胀、肛门排气增多:以白天最为明显,腹围一般不会增大,夜间睡眠后有所减轻。 腹泻:常于餐后排便,尤其以早餐后多次排便较为常见,甚至可达10次以上,每次排便量少,夜间不会发生。大便可有少量黏液但无脓血。 便秘:主要症状为排便困难,每周排便1~2次或10天左右1次,大便干结且量少,并带有少量的黏液。 精神症状:可出现焦虑、抑郁、紧张、失眠等精神异常。 上部胃肠道及全身症状:可伴有上胃肠道及肠道外多种功能紊乱的情况。如上腹胀闷不适、嗳气、胃纳减退、头痛头晕、心悸胸闷、呼吸不畅等。 患者症状时轻时重,但总体逐步加重,可明显影响患者生活质量。 二、影响因素 1、年龄因素 据统计,15~34岁人群患病概率为13.5%,35~44岁为13.0%。45岁以上为9.4%。因此,肠易激综合征好发于45岁以下人群。 2、饮食因素 进食生冷、油腻、辛辣等刺激性食物以及大量饮酒都易诱发肠易激综合征。 3、心理因素 心理压力过大,会出现焦虑、紧张等不良情绪,这些不良情绪使人体植物神经功能紊乱,从而导致内脏敏感性增高、胃肠运动功能紊乱、分泌失调,从而引发腹痛、腹胀、腹泻、便秘等症状。 4、内脏感觉过敏,又称内脏敏感性增高 内脏敏感性增高,通俗地讲就是患者胃肠道过于敏感。 患者对正常生理反应可感到不适,如胃肠蠕动本是正常生理反应,但患者可感觉到胀痛不适;对伤害性刺激呈现强烈的反应,如患者腹部受凉或进食寒冷食物后肠道蠕动明显加快,发生绞痛、腹泻。

肠易激综合征最有效的治疗方法,得了肠易激综合征该怎么办

肠易激综合征最有效的治疗方法,得了肠易激综合征该怎么办肠易激综合征最有效的西医治疗方法 一、治疗 治疗原则:IBS病因复杂,症状较多且易反复,不能单纯依靠特定的药物治疗,需按不同个体采用综合性的全身性治疗。 1.生活和饮食调节避免诱发因素,饮食选用易消化、少脂肪,禁食刺激性、敏感性食品。对便秘、腹胀者,可适当多吃些富含纤维素,但不易产气的饮食,避免过食及零食。以腹泻为主的患者,应少吃含粗纤维的食品。 2.精神治疗精神状态与肠道症状密切相关。医务工作者要以同情和负责的态度向病人解释疾病的性质和注意事项,应解除病人许多疑虑的心态,使其消除恐惧,提高战胜疾病的信心。必要时应用镇静、抗抑郁治疗。可用去郁敏50mg, 3次/d,或盐酸氟西丁(百忧解,Prozae)20mg/d,或用氟哌噻吨/二甲胺丙烯(黛安神),每天上午2片,口服,以缓解其精神异常,使腹痛等不适得以缓解。亦可选用阿米替林25mg,2次/d、多塞平25mg,2~3次/d,睡眠差者服地西泮(安定)等。 3.药物治疗虽可减轻症状,但不能预防复发,故应合理用药,并避免滥用药。 (1)腹泻为主的治疗: ①抗胆碱能药:如山莨菪碱(654-2)、贝那替秦(胃复康)等,因不良反应较多渐被其他药物替代。目前推荐应用美贝维林(麦皮凡林)10mg;双环维林10mg;吡芬嗅铵(prifiniumbromide) 30mg;口服3次/d。亦有应用西托溴铵(cimetropium bromide)50mg餐前服,取得良好效果。 ②盐酸醋丁洛尔(盐酸醋丁酰心胺):具有单一抗运动,无麻醉的抗胆碱能作用,用量为2mg,3~4次/d。亦可用可乐定(氯压定)0.3~0.4mg,3次/d,口服,能促进小肠对液体物质吸收,增强结肠对电解质的吸收,以减慢小肠的转运时间,有较好的止泻效果。 ③钙通道阻滞药:硝苯地平(心痛定)10~20mg或维拉帕米(异搏定)40mg,3 次/d口服,可抑制胃结肠反射,缓解腹痛,减少便次。 ④阿片类止泻剂:洛哌丁胺(易蒙停)作用于肠壁的阿片受体,阻滞乙酰胆碱和前列腺素释放,抑制肠蠕动,增加水、电解质吸收。每次口服2mg,2~3次/d,每天用量不得超过10mg。便成形后可渐减用量至停药。有患者出现口干、腹胀,甚至呈假性肠梗阻等副作用。亦有服复方苯乙哌啶,本药系哌替丁衍生物,除有止泻效果外,尚有兴奋中枢神经作用,大剂量有止痛和欣快感,长期使用有依赖性。 ⑤微生态调节剂:是通过微生物学技术,将人体内正常菌群分离出来,经纯培养后,进行工业化生产,制成益生菌制品,再按原途径回归人体,调整微生态失常,达到防治疾病增强免疫功能作用。微生态调节剂除有益生菌制品(Probiotics)外,尚有益生菌生长促进物质称益生元(Prebiotcs)。益生菌制剂服后进入肠道,

肠易激综合征的病因与发病机制

肠易激综合征的病因与发病机制 作者:孔庆建张辉孙波张德军 关键词肠易激综合征;发病机制;发病因素 肠易激综合征(irritable bowel syndrome,IBS)是一种以腹痛或腹部不适伴排便习惯改变(腹泻、便秘)为特征的功能性肠病,须经检查排除可引起这些症状的器质性疾病,是一种生物-心理-社会病症。IBS也是一种最常见的功能性疾病,其发病率相当高,患者生存质量下降,治疗困难,因而被逐渐引起重视,但其病因和发病机制仍未完全明了。目前认为,IBS的病理生理学基础是胃肠动力学异常和内脏感觉异常,但造成这些变化的机制复杂,尚未完全阐明。主流观点认为是由于遗传(基因)和环境(如社会压力)等因素造成中枢神经和肠神经丛的调节失衡,从而导致肠运动力和感觉异常,引起症状。IBS还是一种多因素引起的疾病,目前对其病因和发病机制的研究也从多方面开展,提出不同观点,如肠道动力和肠道平滑肌功能障碍、内脏感觉异常、脑-肠轴学说、精神心理因素、消化道激素及全肠道感染等。本文对上述几种观点做一概述。 1 肠道动力和平滑肌功能障碍 胃肠动力异常与IBS发病密切相关。正常时,结肠的基础电节律为慢波频率6次/min,而3次 /min的慢波频率则与分节收缩有关。IBS患者中以便秘、腹痛为主者,3次/min慢波频率增加。正常人结肠高幅收缩波主要出现在进食或排便前后,与肠内容物长距离推进性运动有关。腹泻型IBS(D-IBS)高幅收缩波明显增加,且回肠推进性蠕动的增多可使多数患者产生腹痛。放射性核素显像技术显示,D-IBS口-盲肠通过时间较正常人明显增快,而便秘型相反。胃肠动力异常除了小肠、结肠动力障碍外,还发现有些IBS患者有下食管括约肌静息压下降,收缩频率增加,胃排空速度减慢等改变。IBS患者为什么会有二种完全不同的胃肠动力异常表现,仍需进一步研究解决。 2 内脏感觉异常 肠道高敏感性是IBS发病的重要原因,IBS患者的排便与痛觉阈值均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应用灌注导管测压也发现IBS患者对快速扩张感觉阈值显著下降,但症状严重程度与直肠运动和感觉功能无相关性[1]。在目前的研究中,对于肠道高敏感性产生和起作用的机制仍不清楚。 3 脑-肠轴学说 消化道粘膜的免疫系统与神经体液一起参与胃肠道功能的调节。脑-肠轴上复杂的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的调控及变化与IBS的发病有关。在IBS患者,中枢对内脏疼痛传入的下调功能减弱,而中枢某些区域的激活对痛觉起到放大作用。上海瑞金医院发现IBS患者在直肠气囊扩张120ml时脑岛皮质、额前皮质及丘脑的兴奋面积及MR信号变化幅度较正常对照组显著提高[1]。山东大学齐鲁医院通过检测内脏过敏大鼠在直肠球囊扩张下的脊髓诱发电位,发现N1、P1、N2、P2等波潜伏期低于对照组,而振幅高于对照组,提示内脏高敏与相应脊髓节段的敏感性相关[1]。5-羟色胺(5-HT)是脑-肠轴调节和维持肠道正常生理功能的重要递质,在中枢情感、胃肠运动和感觉的调节中有重要意义。5-羟色胺转运体(SERT)是一种对5-HT有高度亲和力的转运蛋白,可将效应部位的5-HT迅速再摄取,其基因多态性与IBS的易发性及特征性临床表现有关。VNTRs与5-HTTLPR为研究较多的SERT基因转录调控区。VNTRs有STin2.12,STin2.10,STin2.9等3个等位基因,可形成STin2.12/12 、STin2.12/10、STin2.12/9、STin2.10/10、STin2.9/9等5种基因型;5-HTTLPR 可形成长型(L)和短型(S)2种等位基因,能形成L/L、L/S、S/S等3种基因组。王邦茂等[2]研究结果显示,VNTRs区:IBS患者STin2.12/10基因型频率明显高于D-IBS、交替型IBS(A-IBS)和对照组;D-IBS,A-IBS组L/S频率显著高于C-IBS组; C-IBS组12/12-L/L基因型联合的频率显著高于A-IBS和D-IBS组。事实上,已知可能与IBS发病相关的诸因素皆可整合在脑-肠互动的框架进行研究。近年发现,免疫系统也可能参与IBS的发病。肠粘膜免疫系统的重要诱导部位是Peyer结(Peyer' patch),并含有参与免疫应答的多种活性细胞,如:CD4+T细胞、CD8+T细胞、抗原呈递细胞等。韩炜等[3]研究发现:IBS患者存在外周血T细胞分布百分率异常,特别是辅助性T细胞分布抗原(CD4)百分率下降和CD4/CD8比值失调明显,与正常对照组的CD4/CD8比值比较,腹泻型组和交替型组明显下降,便秘型组明显增高。另外各型IBS患者IgA含量均较对照组

肠易激综合征的西药治疗

肠易激综合征的西药治疗 发表时间:2010-09-16T10:08:26.530Z 来源:《中外健康文摘》2010年第20期供稿作者:刘有山 [导读] 总结治疗肠易激综合征的西药治疗。帮助医护人员正确的选择疗效好的药物。 刘有山 (黑龙江省拜泉县人民医院 164700) 【中图分类号】R5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085(2010)20-0125-02 【摘要】总结治疗肠易激综合征的西药治疗。帮助医护人员正确的选择疗效好的药物。更好的对患者惊醒医治。 【关键词】肠易激综合征西药治疗 肠易激综合征(irritable bowel syndrome,1BS)又被称为结肠功能紊乱、结肠过敏、结肠痉挛及黏液性结肠炎等,1818年由Powell等首先报道。这是一种慢陛、反复发作的以腹痛或腹部不适伴排便习惯改变为特征的一组肠道功能障碍性疾病,缺乏形态学和生化指标的异常。该病发病率较高,在西方国家人群中约20%~30%有IBS症状,但就诊者仅占其中的1/4,男女之比约为1:2。有报道北京地区IBS患病率按Manning标准或罗马标准校正后分别为7%和0.82%,且以学生、干部等脑力劳动者发病率较高。患者以20~40岁青壮年居多,中年以后患病率逐渐降低,对生活、工作及学习均有一定的影响。IBS的病因和发病机制还不十分清楚,主要与肠道动力紊乱及内脏感觉异常有关,其他与精神因素及肠道感染也有一定关系。 (一)解痉剂 1.曲美布汀(Trimebutine);奥替溴铵(Otilonium Bromide);美贝维林(Mebeverine);阿尔维林(Alverine);屈他维林(Drotaverine);匹维溴铵(Pinaverium Bromide) 均为非抗胆碱能胃肠解痉药物,曲美布汀在胃肠道功能低下时可抑制去甲肾上腺素释放;在胃肠道功能亢进时作用于κ受体,改善运动亢进状态,对胃肠道平滑肌有双向调节作用。奥替溴铵、匹维溴铵通过抑制Ca2+离子通道阻止Ca2+内流起到胃肠道平滑肌解痉作用;屈他维林、美贝维林为罂粟碱类胃肠平滑肌解痉药,解痉作用明显强于罂粟碱。 2.颠茄(Belladonna);山莨菪碱(Anisodamine);双环维林(Dicycloverine) 为抗胆碱能药物,能拮抗胃结肠反射和抑制消化液分泌,减轻餐后腹痛及肠痉挛,用于缓解腹痛的短期对症治疗。 (二)导泻剂 1.甲基纤维素(Methylcellulose);聚卡波非(Polycarbophil);卵叶车前草果壳(Plantago ovata seed shells) 这类药物含有能够吸收大量水分的纤维素,因而可使大便的体积增加,促进肠蠕动,改变粪便在肠道内停留的时间。 2.乳果糖(Lactulose) 在结肠中被消化道菌丛转化成有机酸,通过渗透作用增加结肠内容量,刺激结肠蠕动,缓解便秘。 3.聚乙二醇4000(Macrogol 4000) 通过结合水分起到软化粪便的作用,扩张容量,刺激蠕动,促进排便。 (三)止泻剂 1.复方地芬诺酯(Compound Diphenoxylate,止泻宁) 为地芬诺酯与阿托品复方制剂,地芬诺酯为人工合成的具有止泻作用的阿片生物碱,直接作用于肠道平滑肌,减弱肠蠕动,延迟肠内容物通过而促进水分吸收,加入阿托品主要用以减低地芬诺酯的依赖性。用于功能性腹泻。 2.洛哌丁胺(Loperamide,易蒙停) 化学结构与地芬诺酯相似,直接作用于肠壁的阿片受体,抑制肠道平滑肌收缩,抑制肠蠕动,延长肠内容物通过,对霍乱毒素和其他肠毒素引起的肠过度分泌有显著抑制作用,其止泻作用较地芬诺酯陕,且强而持久。用于各种原因引起的非感染性急慢性腹泻的对症治疗,尤其适合于其他止泻药效果不佳的慢性功能性腹泻。 3.蒙脱石(Dioctahedral Smectite,思密达) 此类药物可与肠黏膜表面的粘蛋白结合,保护肠道黏膜免受细菌或毒素的刺激,其次对各种肠道攻击因子如细菌及毒素有吸附作用,还促进肠黏膜细胞的吸收功能,减少分泌,对消化不良所致渗透性腹泻尤为有效,主要用于急慢性腹泻、IBS的治疗。 (四)调节内脏敏感性药物 1.替加色罗(Tegaserod,泽马可) 选择性5-HT4受体部分激动剂,通过激动胃肠道5-HT4受体,刺激胃肠蠕动反射和肠道分泌,并抑制内脏的敏感性,可以调节肠道的协同运动,加快小肠和结肠的转运时间。可明显改善 IBS患者的腹痛和排便异常症状。主要用于便秘型IBS治疗。 2.阿洛司琼(Alosetron) 为一种5-HT3受体拮抗剂,可抑制消化道蠕动,增加肠细胞对钠和液体的吸收,松弛左半结肠以减轻IBS患者的便意,调节内脏感觉,用于腹泻型IBS治疗。但2000年底因严重不良事件(缺血性肠炎、严重便秘),美国FDA已禁止该药的使用。 (五)益生菌类药物 包括双歧三联活菌(培菲康,贝飞达);酪酸梭状芽胞杆菌(米雅BM);地衣芽胞杆菌(整肠生)等。流行病学资料提示IBS发病与肠道菌群紊乱有关,采用益生菌调节肠道菌群有益于IBS治疗,但严格临床研究资料有限。因该类药物不良反应很少,可作经验性治疗。 (六)抗抑郁药 1.三环类抗抑郁药 如阿米替林(Amitriptylin),具有中枢性镇痛和抗抑郁作用,尚有外周抗胆碱作用。对腹痛症状重,难治性IBS且伴有明显精神症状者可小剂量试用。临床研究表明这类药物甚至对不伴有明显精神症状者亦有一定疗效。但由于对其中枢作用的顾虑限制了该类药物在IBS中的应用。 2.选择性5-HT再摄取抑制剂 如氟西汀(fluoxetine,百忧解)、帕罗西汀(paroxetine,赛乐特),理论上这类药物除抗忧郁作用外,尚有加速肠道转运作用,对便秘型

肠易激综合征诊断标准

肠易激综合征 一、概述 肠易激综合症(irritable bowel syndiome,IBS)是一种以肠道功能紊乱为特征的慢性疾病,其临床特点是持续或反复发作的腹痛或不适,伴有排便习惯改变或排便异常。据流行病学调查,IBS症状人群的总体患病率多在5%~25%之间,门诊就诊率约30%,严重影响生活质量[1]。 二、诊断 (一)临床表现 1.腹痛或腹部不适感[2]疼痛性质多样,可为隐痛、胀痛、灼痛及痉挛样疼痛。程度各异,轻者仅为轻微不适,重者甚至影响正常生活。疼痛部位多位于左下腹部,或为全腹疼痛。多伴有腹胀。起病缓慢,间歇性发作,不具特异性,症状的出现或加重常与精神心理因素或应激状态有关,白天明显,排便常发生于早餐后,睡眠中极少出现。 2.排便异常[3]排便次数>3次/日或<3次/周。性状为稀便、水样便或干硬便,可伴黏液,排便费力或不尽感,但无血便,也可表现为秘泻交替。 3.肠外症状可有上消化道症状如烧心、早饱、恶心、呕吐、嗳气等,部分病人有明显的焦虑或抑郁表现。 (二)实验室检查[4]各种临床检查的目的主要在于排除肠道器质性病变。 1.血常规(包括红细胞和白细胞计数、白红蛋白量、白细胞分类)和红细胞沉降率均应在正常范围内。 2.粪便检查可见到黏液,但不应有较多的红、白细胞,隐血试验应为阴性,也无致病菌、溶组织阿米巴滋养体和包囊、其他肠原虫、血吸虫卵等。 3.口服钡餐示钡剂迅速充盈小肠和结肠,钡剂经小肠时间显著缩短,此点颇为突出。钡剂灌肠x射线检查示结肠充盈迅速、结肠腔普遍变细呈索条状(索状征),或节段性变细,或袋形增多和加深,特别以在横结肠为突出和典型;结肠形态可有变化,甚至和变细的肠段交替出现某些肠段袋形消失或轻度扩张,但从无粘膜破坏、溃疡、固定狭窄、充盈缺损等征象。在进行x射线检查前,宜用温盐水作清洁灌肠,因为用皂水或寒冷液体灌肠均能引起结肠痉挛和类似本病的x射线图像。口服导泻剂也将影响检查结果。 4.纤维结肠镜检查常由于结肠的强烈收缩,器械不易进入满意的深度,此时病人常诉说有左下腹痛。所见肠膜可有轻度充血水肿和过度黏液分泌,但无出血、粘膜脆弱易碎、颗粒状息肉、溃疡等,粘膜活检正常。 此外,肠道消化和吸收功能试验、钡餐检查上中消化道等一般不作为本病的常规检查,但可在鉴别诊断中选用。 (三)诊断标准

肠易激综合征

肠易激综合征 写在课前的话 肠易激综合征(irritable bowel syndrome,IBS)是最常见的一种功能性肠道疾病,调查显示,有 IBS症状者欧美报道为10%-20%,我国北京一组报道为8.7%。患者以中青年居多,50岁以后首次发 病少见。男女比例约1:2。其最主要的临床表现是腹痛与排便习惯和粪便性状的改变。它的发病于饮食 习惯、社会心理因素等多种因素相关。下面就从病因、发病机制、治疗等方面对其进行全面介绍。 什么是肠易激综合征IBS?IBS是一类十分常见的胃肠道感觉运动敏感性疾病。属于慢性、亚慢性胃肠功能紊乱。IBS的主要症状包括腹痛、腹部不适和排便功能的改变,便秘、腹泻或两种情况的间断发作。 IBS是一组以腹痛、不适、排便习惯及大便性状异常而缺乏形态学和生化异常改变的症状群。IBS是功能性胃肠 疾病的典型代表,临床非常常见,研究也很多。患病率,人群患病率是约9%-12%,男性1.5%-12.1%,女性是5.2%-19.1%, 这百分比取决于诊断、判定的标准。 1. 心理障碍:忧虑、悲观、抑郁、人际关系的敏感、睡眠障碍等等,都是IBS的常有的伴随表现。精神紧张可 改变肠道的MMC,IBS较正常人更容易出现MMC的异常。抑郁延缓全肠道通过的时间,而忧虑则促进小肠的转运。IBS 发病与儿童期身心受虐待有关,大约占到20%-30%。 IBS及普通人群MMPS的研究结果,也就是明尼苏达多项人格测验,IBS和非IBS进行比较,它分了三个方面,一 个是疑病倾向,第二个抑郁倾向,第三个癔病倾向。这三个,在IBS病人中分别占到了50%、30%和50%,而非IBS病 人分别占到25%、15%和30%,统计学两者有显著性差异,P值均小于0.01。 2. 应激事件与IBS发病有关。 就业、婚姻、家庭的变故、人际关系、诉讼或者手术、疾病等等。健康志愿者急性应激扰乱了正常餐后运动模式, 可以促进小肠的运转。大鼠的身心应激可以引起结肠张力增加,传递速度减慢。而且伴随有VIP、肠啡肽这些激素的 分泌的增加。应激促进CRH的合成与分泌,静注CRH以后,腹痛加重,结肠运动指数增加。用了CRH拮抗剂以后,或

肠易激综合症中医治疗最佳根治方法

肠易激综合症中医治疗最佳根治方法 肠易激综合症中医治疗最佳根治方法; 肠易激综合症的病因尚不十分清楚,可能与遗传、胃肠激素、胃肠反射、情绪等等方面有关。临床以腹泻或便秘、腹痛为特点,属难治的疾病。中药对其有较好的作用,疗效的好坏在于选择什么样的治法和方药。例如,止泻药有多种,但性味功效差异很大,治疗腹泻并不是随意堆砌止泻药。应选出最恰当的药物使用,应对同类药再作进一步的划分。 下面结合自己的体会,谈谈治疗肠易激综合症的几种治法和药物的分类。 1.理气法 肠易激综合症常常表现出肝气郁结、脏腑气机不畅、升降失常、气滞不通的现象,理气法对其有较好的疗效。治疗各证型的肠易激综合症均可使用理气药。理气药可细分为: ⑴疏肝理气,这是最主要的治法。药物有郁金、香附、元胡、川楝、姜黄等。肝郁不疏、肝木克土在肠易激综合症患者中很常见,处方中加入这类药可调整脏腑平衡,缓解紧张情绪,使疗效提高。 ⑵健脾理气,药物有木香、陈皮、佛手、砂仁等。这些药能行气消滞、健脾开胃,是处方中常用的药。 ⑶理气止痛。有这种功效的药较多,前两类药中有一些

也有这方面作用。常用药有木香、台乌药、香附、佛手、川楝、元胡、姜黄。每一个理气药都有多种功能,在临证时应选最适合病人的药物。另外,理气药有寒热之分,选药时也应注意。 2.清热解毒法 这是人们比较熟悉的常用治法,对肠易激综合症属热证的病人适用。常用中药有:白头翁、秦皮、黄连、黄柏、黄芩、连翘、荆芥、白花蛇舌草、葛根、马齿苋、穿心莲等等。每剂药可选1~3种,不宜太多,用量也不宜过大。白头翁、秦皮、黄连大剂量使用会出现毒副作用,应该注意。 3.止泻法 主要针对以腹泻为主的肠易激综合症。能直接止泻的中药很多,应辨明证型,不可混用。按药性可细分为: ⑴清热解毒止泻,药物如葛根、马齿苋。用于热毒泄泻患者。 ⑵健脾止泻,药物有淮山、莲子、芡实、薏苡仁。适用于有明显脾虚之象的患者。 ⑶涩肠止泻,药物有五味子、诃子、乌梅、金樱子、赤石脂、五倍子、石榴皮。多为酸味药,各种证型的腹泻均可使用。根据腹泻次数,每剂药可选1~3味。 ⑷温中止泻,药物有肉豆蔻、补骨脂。主要用于虚寒型腹泻,不可用于热象明显者。这些治则和药物在临床上须正

肠易激综合征诊断标准从罗马Ⅰ到罗马Ⅲ标准

肠易激综合征诊断标准——从罗马Ⅰ到罗马Ⅲ标 准 写在课前的话 肠易激综合征是消化内科常见病,病因较复杂,临床诊断常采用罗马标准作为依据。通过本课的学习,我们将知晓肠易激综合征诊断标准的发展过程及进展。 一、概述 (一)定义: 肠易激综合征( IBS )是一种功能性肠病。临床主要表现为与腹痛或腹部不适相关的、以排便习惯及粪便性状改变为特征的症状群,但一般没有组织结构和生化方面的异常。 肠易激综合征属于功能性胃肠病范畴,病因到目前为止还不完全清楚,可能与遗传、胃肠道免疫异常、黏膜低级别炎症以及心理精神有关。 (二)流行病学 IBS是世界范围内的常见病、高发病。西方发达国家的人群患病率高达 10-20% 。根据我国北京 1996 年的调查,人群患病率分别为 7.26% ( Manning 标准)和 0.82% (罗马标准)。消化内科门诊符合 IBS 的患者达 15.9% (罗马 III 标准)和 18.5% (罗马 II 标准)。该病多见于女性病人。IBS 病史为慢性迁延性,部分病人需要反复就诊,并由此产生腹痛及精神障碍,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 (三)症状学 1.肠道症状 2.非肠道消化道症状 3.全身症状 二、IBS诊断标准的相关概念 (一)早期诊断标准即Manning标准

1962年牛津大学Chardhary和Truelove首先对IBS病人进行研究回顾,第一次引入胃 肠道功能性疾病的概念。1978年Heaton对门诊患者进行问卷调查,发现器质性肠道疾病15 个常见的消化道症状里面有6个在IBS病人中常见。这6个症状就构成了Manning标准。 Manning标准包括: ?腹痛发作伴排便次数增加 ?腹痛发作伴粪便变稀 ?排便后腹痛缓解 ?可见的腹部膨胀 ?主观排便不尽感(超过 25% 的时间) ?黏液便(超过 25% 的时间) Manning标准是最早关于症状学的诊断标准。对于IBS来说,该标准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减少一些不必要的检查。 (二)Kruis标准 1984年德国学者Kruis提出Kruis标准。 Kruis标准包括: ?症状 ( 患者报告,表格形式 ): ?病史超过 2 年 ?腹痛、腹胀、或排便不规律 ?腹痛描述为“烧灼样、刀割样、非常强烈、剧烈,压迫感、钝痛、不舒服或并 不重” ?腹泻和便秘交替 ?体征 ( 每项均由医生判定 ): ?体格检查异常或病史特征不符合 ? ESR> 20 mm/2h ?血白细胞 >10 000 cells/μL

《肠易激综合征诊治共识意见(2015)》

《肠易激综合征诊治共识意见(2015)》 ! 来自:壹生 作者:王珊 整理自:9月5日功能性消化不良疾病分会场 讲者: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侯晓华教授、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熊理守教授、山东大学齐鲁医院左秀丽教授、北京协和医院方秀才教授、华中科技大学 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刘劲松教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陈胜良教授 ! 一、定义与流行病学 ! ?IBS症状主要包括腹痛、腹胀、腹部不适伴排便习惯改变,缺乏临床常规检查可发现的异常。 ?中国人群IBS总体患病率较高,约为5.0%~6.0%,而大学生及中小学生可分别高达15.7%及20.2%,依地域、调查方法、调查对象和诊断标准不同有较大差异。 ?IBS患病率女性略高于男性;各个年龄阶段均有发病,但以中青年更为常见,在老年人中IBS患病率有所下降。 ?饮食因素可诱发或加重IBS症状;肠道感染是国人IBS的危险因素。 ?IBS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 ! 二、病因及发病机制 ! ?IBS的病因和发病机制尚未完全阐明,目前认为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左秀丽教授解读:

?肠道动力异常是IBS的重要发病机制,不同IBS亚型肠道动力改变有所不同。 ! 左秀丽教授解读:IBS的肠道动力异常包括结肠、胃、小肠、肛门直肠以及胆囊的传输异常。其中,IBS-C的结肠传输时间延长,结肠对进餐反应减少,表现为进标准餐后升结肠、横结肠、降结肠反应减弱,持续时间缩短,高振幅推进收缩减少;IBS-D结肠传输时间缩短,结肠平滑肌基本电节律中低频肌电波明显增加,餐后胃结肠反射亢进。 ?内脏高敏感是IBS核心发病机制之一,在IBS 症状发生及疾病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 ?中枢神经系统对肠道刺激的感觉异常及脑-肠轴调节异常可能参与IBS的发生。 左秀丽教授解读:IBS患者的脑功能异常,有荟萃研究表明,给予IBS患者结直肠扩张可激活前扣带皮质、杏仁核和中脑;相似的国内外研究亦不少见。神经-内分泌介质在IBS患者脑肠轴中起到了搭建连接桥梁和调控功能的作用,5-羟色胺是胃肠道的关键神经递质之一,影响IBS的动力、感觉和分泌功能。有荟萃分析显示IBS患者肠黏膜中5-羟色胺升高。 ?肠道微生态失衡可能与IBS有关。 左秀丽教授解读:IBS患者存在菌群失调,表现为菌群多样性减少、厚壁菌/拟杆菌增加、黏膜相关菌群增多和成分改变。IBS患者存在小肠细菌过度增殖现象。有荟萃分析表明益生菌治疗可显著改善IBS患者的症状。 ?肠道感染和免疫因素可能参与部分IBS的发病。 左秀丽教授解读:感染后IBS患者的肠黏膜在感染后可持续存在低度炎症,导致肠黏膜内细胞结构发生变化,肥大细胞、肠嗜铬细胞、T淋巴细胞、中性粒细胞等黏膜浸润增多;肥大细胞活化脱颗粒,释放多种生物活性物质,诱发免疫炎症“细胞因子”风暴反应。 ?精神心理因素与部分IBS密切相关。 左秀丽教授解读:IBS患者焦虑、抑郁评分较正常人增高,心理压力、应激及负性生活事件发生率更高。精神心理因素可通过多种机制影响IBS的发病。抗焦虑抑郁可缓解IBS患者的 症状,提高生活质量。 ! 三、诊断与分型 ! ?依据罗马Ⅲ标准诊断IBS 主要基于患者的症状,该标准适合中国IBS的诊断和分型。 ?有警报征象的患者要有针对性地选择进一步检查排除器质性疾病。警报征象包括:年龄>40 岁、便血、粪便隐血试验阳性、贫血、腹部包块、腹水、发热、体重减轻、结直肠癌家族史。 方秀才教授解读:对IBS的诊断要基于排除器质性疾病这一前提,尽管诊断标准中并未强调一定要经过严格的辅助检查排查器质性疾病。排除器质性疾病是否需要经过辅助检查以及选择何种检查主要取决于每位患者的具体情况。 ?便秘型IBS(IBS-C)与功能性便秘不同,前者腹痛、腹部不适表现突出,且排便后便秘症状改善。 方秀才教授解读:IBS-C与功能性便秘同属功能性肠病,均可表现为便秘,但IBS-C腹痛突出,且与排便、便秘相关。当患者症状能诊断为IBS-C时,不再考虑功能性便秘的诊断。区别诊断对治疗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89.5%的IBS-C患者同时符合功能性便秘的诊断,而符合功能性便秘诊断标准的患者中,43.8%符合IBS-C的诊断。在诊断为IBS-C和功能性便秘的患者中,各有1/3患者在1年后诊断发生转换。 ?IBS 常与FD、GERD等重叠。

肠易激综合征吃什么好

肠易激综合征吃什么好 *导读:肠易激综合征吃什么?肠易激综合征患者吃什么中药,吃什么西药,吃什么食物,不吃什么食物?…… *肠易激综合征*吃什么?肠易激综合征患者吃什么中药,吃什么西药,吃什么食物,不吃什么食物?现今患肠易激综合征的患者越来越多,患病时人们都会提出上述的疑问。那么,患者出现腹痛、腹泻、便秘、排便习惯改变等症状,被确诊为肠易激综合征时,吃什么呢? *肠易激综合征吃什么中药? 便秘型患者可以吃皂角牵牛丸,决明葛粉粥,熟地首乌糖粥,松蓉羊肉粥,松子仁蜂蜜粥,水煎黄豆皮,砂糖红薯叶,喝人参决明茶,当归肉蓉大枣茶,导滞麻子仁汤,增液润肠汤,二仁猪肺汤,番薯糖水等;腹泻型患者可以吃莲藕粥,莲子大枣粥,连肉梗米饼,藕节莲子山药羹,喝豌豆莲子瘦肉汤,硫磺茶,核桃益智山药汤,姜茶乌梅饮,二花茶,焦楂石榴皮茶等。 *肠易激综合征吃什么西药? 处方药:匹维溴铵、西沙比利、铝碳酸镁;非处方药:舒丽启能、六味安消、双歧杆菌乳杆菌三联活菌片。匹维溴铵是一种对胃肠道具有高度选择性解痉作用的钙拮抗药;西沙比利是一种胃肠道动力药,可加强并协调胃肠运动,防止食物滞留与反流;铝碳酸镁用于与胃酸过多有关的胃部不适,如胃灼痛、反酸及腹

胀、恶心、呕吐等症状的对症治疗;舒丽启能适用于胃肠道运动功能紊乱引起的食欲不振、恶心、呕吐、嗳气、腹胀、腹鸣、腹痛、腹泻、便秘等症状的改善;六味安消适用于胃痛胀满,消化不良,便秘等;双歧杆菌乳杆菌三联活菌片用于治疗肠道菌群失调引起的腹泻、慢性腹泻、抗生素治疗无效的腹泻及便秘。 *肠易激综合征吃什么水果? 苹果、荔枝、石榴、桃子、杨桃、橙子、梨对肠易激综合征患者有益。苹果是碱性食品,可以中和酸性物质,适合中气不足,腹泻,便秘的患者;荔枝有补脾益肝,养血安神的功效,适合脾虚久泻,胃疼腹痛,呃逆的患者;石榴具有生津止渴,收涩止泻的功效,适合腹泻腹痛的患者;桃子富含胶质,能预防便秘和腹泻。 如果大家还有什么关于“肠易激综合征吃什么好?”的相关问题,欢迎咨询养生疾病库肠易激综合征专栏的医生,医生将会耐心为您解答。

肠易激综合征诊疗指南

肠易激综合征诊疗指南 【诊断要点】 (一)病史采集: 1.临床上需注意,患者常有腹痛或腹部不适感疼痛性质多样、程度各异,可伴腹胀,多位于左下腹部,进餐后出现,排便后缓解。 2.排便异常排便次数(3次/周,或>3次/日,性状为稀便、水样便或干硬便,可带粘液,排便费力或不尽感,也可表现为秘泻交替。 3.腹外症状可有上消化道症状如烧心、早饱、恶心、呕吐等;也可有其他系统症状如疲乏、背痛、心悸、呼吸不畅感、尿频、尿急、性功能障碍等。 4.症状特点起病缓慢,间歇性发作,不具特异性,症状的出现或加重常与精神因素或应激状态有关,白天明显,夜间睡眠后减轻。 (二)体格检查:体格检查仅发现腹部压痛; (兰)辅助检查

1.血、尿、便常规及培养(至少3次)正常,便隐血试验阴性; 2.肝、胆、胰腺功能及B超正常; 3.甲状腺功能测定正常; 4.X线钡剂灌肠检查无阳性发现或结肠有激惹征象; 5.肠镜检查部分患者示肠运动亢进,无明显粘膜异常,组织学检查基本正常。 (四)诊断与鉴别诊断 在过去12个月中,至少有12周(不需连续)有腹痛或腹部不适症状,并伴有下列三点中的两点: (1)腹痛或腹部不适,便后可缓解; (2)伴有大便次数改变; (3)伴有大便性状改变。 【治疗原则】 治疗主要是积极寻找并祛除促发因素和对症治疗,强调综合治疗和个体化治疗的原则。 1.一般治疗

详细的病史询问以求发现促发因素并予以祛除。耐心的解释工作和心理辅导以消除患者顾虑和提高对治疗的信心。教育病人建立良好的生活习惯。饮食上避免诱发症状的食物,一般而言宜避免产气的食物如奶制品、大豆等,高纤维食物有助改善便秘。对失眠者可适当予镇静剂。 2.药物治疗主要是对症治疗。 (1)解痉剂用于腹痛症状明显者。可选用匹维溴胺(得舒特)50mg,3次/d。 (2)止泻剂适用于腹泻症状较重者。可选用复方地芬诺酯,剂量依腹泻程度而定,但不宜长期使用。一般的腹泻宣使用吸附止泻剂如思密达,活性炭等。 (3)导泻剂对便秘主导型患者酌情使用导泻药。可选用聚乙二醇(福松)109,1-2次/d.乳果糖15ml,1--2次/d。 (4)抗焦虑抑郁药 对腹痛、腹泻症状重而上述治疗无效且焦虑抑郁症状明显者可试用抗焦虑抑郁药,如帕罗西汀20mg/d,用药期间密切注意其副作用。

肠道炎症后的肠易激综合征

肠道炎症后的肠易激综合征 关键词:肠易激综合征炎症病因 肠易激综合征(irritablebowelsyndrome,IBS)是最常见的以腹痛伴排便习惯改变为特征的功能性胃肠病,缺乏形态学和生物化学改变的标志;其病因和发病机制复杂,迄今仍不明确。近几年,文献报道肠道炎症消退后不少患者出现IBS症状,但其间的联系和本质仍待证实,本文就这方面的研究进行综述,以期有助于认识IBS的病因和发病机制。 临床流行病学相关研究 当初IBS之父Pare把IBS称为“腹胀性绞痛(windycolic)”,IBS这个术语的提出可追溯到1944年[1]。很久以来,还有其他几个术语用来称呼IBS。如“神经性肠绞痛”、“激惹肠”、“脾曲综合征”、“过敏性肠炎”等,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IBS的病理特征,但真正的病因和发病机制一直无定论。近年来,流行病学研究发现大多数急性肠道感染缓解后会发生慢性、持续性的胃肠功能异常症状,即所谓的感染后IBS(post-infectioniBS,pIBS)。北京协和医院采用分层、多级、整群的随机抽样方法,对北京地区城乡、18~70岁的普通人群2500人进行由医务人员入户填写的现场问卷调查,发现有痢疾病史的人患IBS的比例高(OR=3.00,P<0.001)[2]。这一结果支持感染后IBS 的假说,但目前对感染后IBS本质的认识还很欠缺,也没有合适的动物模型来验证其发病假说。 McKendrick等[3]报道38例沙门氏菌肠炎患者治愈一年后仍

有12例存在肠功能紊乱。为进一步了解细菌性胃肠炎6个月后胃肠症状的发生率,并确定相关危险因素以及与痢疾后症状的关系,Neal等[4]采用发放调查表的方法,根据自报的肠道功能改变情况,前瞻性调查了1994年7月~1994年12月间经微生物检查证实的544例细菌性胃肠炎患者胃肠病症的发病率和发生IBS的相对危险性,发现在386例完成调查的感染性胃肠炎患者中,6个月后有1/4的患者报告有持续的排便习惯改变,即所谓的“痢疾后肠功能紊乱”,根据修改的Rome 标准,23例符合IBS的诊断条件;急性腹泻的时间长及女性患者出现这种情况的危险性高,其相对危险性分别为3.5、2.9;年龄越轻危险性也越高;而呕吐却降低其危险性;病原种类与上述情况的发生无明显相关性。这项调查的结果也说明胃肠道感染确实可引起IBS。 一般而言,抗生素是治疗急性胃肠道感染的常规经验用药,但研究者多忽视治疗急性胃肠炎时所用药物对胃肠功能的影响,Maxwell等[5]前瞻性研究了治疗非胃肠疾病时的抗生素应用与功能性肠病症状之间的关系,发现服用抗生素后患者功能性肠病症状有加重趋势,并且因功能性肠病症状是发作性的,抗生素作为诱发或加重症状的触发物似乎是合理的。如果pIBS这种情况确实存在,这将会增加认识pIBS发病机制的复杂性。中性粒细胞所致的局灶性腺窝损伤或局灶性结肠炎是结肠镜检查时常见的孤立性病变。后者常被认为是Crohn病的特征,但在缺血、感染和部分治疗过的溃疡性结肠炎也可见到。Greenson等[6]回顾分析了49例局灶性结肠炎患者的临床、内镜检查及病理资料,这些患者结肠粘膜活检没有其他发现,也无炎症

肠易激综合症的分类及治疗

肠易激综合症的分类及治疗 肠易激综合症就是指一组包括腹痛、腹胀、排便习惯改变和大便性状异常、粘液便等表现的临床综合征。肠易激综合症根据其症状的不同有不同的类型,而又视类型不同有不同的治疗方法。 什么是肠易激综合症?就是指一组包括腹痛、腹胀、排便习惯改变和大便性状异常、粘液便等表现的临床综合征。肠易激综合症根据其症状的不同有不同的类型,而又视类型不同有不同的治疗方法,下面就详细介绍肠易激综合症的分类及治疗: 一、肠易激综合症的分类: 1.腹泻型:主要表现为腹泻,大便稀软不成形,或成糊状便,或为水样便,但泻后不爽、有排便不净感、腹胀不适、嗳气叹息,情绪抑郁,不思饮食等症状,中医属于肝脾不调。 2. 痢疾型:主要是下痢粘液便,可以是便秘,也可以是腹泻,便秘是软便或是糊状便,只是排便很费劲。 3. 腹痛型:主要表现是腹痛,伴有便秘、排便不畅,或腹痛欲便、便后痛减、矢气多等症状。 若有疑问请拨打电话:400-779-8599 4. 混合型:是各种症状会同时出现,病人主诉很多,精神症状明显。 从植物中提取的生物制剂【奘灵水苏糖】 1、不被消化酶分解,有害菌无法利用,可靶向性的调节肠胃菌群平衡,重组良性微生态环境。 2、能中和病毒、毒素及致病菌等生物活性抗原,具有广泛的保护作用;免疫屏

障功能强大 3、清理肠道毒素垃圾,构建生物屏障防御功能。 二、肠易激综合症的治疗: 1、止泻法 主要针对以腹泻为主的肠易激综合症。能直接止泻的中药很多,应辨明证型,不可混用。按药性可细分为: (1)健脾止泻,药物有淮山、莲子、芡实、薏苡仁。适用于有明显脾虚之象的患者。 (2)清热解毒止泻,药物如葛根、马齿苋。用于热毒泄泻患者。 (3)温中止泻,药物有肉豆蔻、补骨脂。主要用于虚寒型腹泻,不可用于热象明显者。这些治则和药物在临床上须正确选用,运用错误会影响止泻效果。 (4)涩肠止泻,药物有五味子、诃子、乌梅、金樱子、赤石脂、五倍子、石榴皮。多为酸味药,各种证型的腹泻均可使用。根据腹泻次数,每剂药可选1~3味。 2、通便法 主要用于以便秘为主的肠易激综合症。通便的目的可分峻下和缓下。如燥屎内结数日,腹满腹实较甚者可在短期内使用峻下,泻下积滞。但治疗肠易激综合症的便秘多用缓下,以调理脏腑为主。通便药可细分为:

肠易激综合征(IBS)

肠易激综合征(IBS) 以腹痛或腹部不适伴排便习惯改变为特征而无器质性病变的常见功能性肠病。 病因和发病机制 发病机制尚未明确,目前认为是多种因素和多种发病机制共同作用的结果,包括:肠道动力异常、内脏高敏感、肠道感染治愈后(肠道菌群失衡)、精神心理障碍(焦虑、抑郁)等多种因素有关。 IBS与健康对照者的肠道菌群存在广泛差异。IBS患者肠道菌群的总体特征为:乳酸杆菌、双歧杆菌、大肠杆菌减少,微生物群落的不稳定性增加。肠道菌群的失调可能通过影响肠道动力、改变肠道通透性和肠道炎症进而导致IBS的发生。 诊断 罗马Ⅲ标准 反复发作的腹痛或腹部不适,近3个月内发作至少3日/月,合并以下2项或2项以上:(1)症状在排便后缓解; (2)伴有排便频率改变; (3)伴有大便性状(外观)改变。 诊断前症状出现至少6个月,近3个月符合以上诊断标准。 罗马Ⅳ标准 反复发作的腹痛,近3个月内平均发作至少1日/周,伴有以下2项或2项以上:(1)与排便相关 (2)伴有排便频率的改变 (3)伴有粪便性状(外观)的改变 诊断前症状出现至少6个月,近3个月符合以上诊断标准。 与罗马Ⅲ相比,罗马Ⅳ对IBS的诊断标准主要有三点变化: (1)删除“腹部不适”。主要是由于有些国家的语言和文化中“腹部不适”这个词含义模糊,甚至没有这个词。删除这个词后,患者定义更加精确,且不同语言文化背景下诊断的IBS患者更加一致,利于比较临床研究的效果。 (2)将腹部症状发作频率由“3日/月”改为“1日/周”。罗马委员会开展了一项纳入1162健康人群来源的受试者调查,发现不少正常人均有腹部症状的经历,但90%的人群腹部症状发作频率小于1日/周,因此在症状频率选择了90%分位数来限定为诊断阈值,作出了该项改动。 (3)将“排便后缓解”修改为“与排便相关。临床实践中发现,少数患者腹部症状并没有因为排便而缓解,而是在排便后加重,修改后可以将这部分患者诊断为IBS。 临床研究发现,有很多患者以罗马Ⅲ为标准,可以诊断IBS,而以罗马Ⅳ为标准,则不可以诊断IBS,新的标准使IBS的诊断率明显下降。 治疗 一般治疗:祛除诱发因素、建立良好的生活及饮食习惯、提高患者治疗信心 药物对症治疗:解痉药、止泻药/泻药、抗抑郁药、肠道微生态制剂(双歧杆菌、乳酸杆菌等制剂) 注意 罗马Ⅳ标准强调功能性肠道疾病(肠易激综合征、功能性便秘、功能性腹泻、功能性腹胀/腹部膨胀)是一组与病理生理机制特征相联系的症状谱,而不是独立不变的疾病。只是在临床上表现出来的症状数目、频度和严重度有差异,如便秘型IBS(IBS-C)和功能性便秘的诊断可能因腹痛程度的变化而转换,IBS的亚型也可能随着粪便性状发生变化而改变。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