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乌合之众》读书笔记

《乌合之众》读书笔记

《乌合之众》读书笔记

一、书的简介

书名:乌合之众

出版社:中央编译局

出版时间:2015年1月第一版第7次印刷

作者:古斯塔夫·勒庞

翻译:冯克利

写作背景:写作于90年代,但是以法国大革命作背景思考个人与群体的关系,19 世纪的欧洲动荡不安,民主制度和国际强权的崛起,使得传统进一步衰弱,各种新事物层出不穷。在经济的层面,英国经历了工业革命之后,在维多利亚时代,国力达到鼎盛。与此同时,19 世纪40年代,工业资本主义产生的负面后果开始显现,导致了整个欧洲大陆出现了一连串的革命事件。这些事件所导致的群体性动乱使勒庞看到了现代社会政治正在发生一些重要改变。他通过革命中种种行为的分析发现,即使一个个有自己独立见解的人,一旦他们加入受人民崇拜意识形态蛊惑的群体,就变成了乌合之众中的一员,他们就如同发生化学反应一样变成了一群疯狂和无恶不作的家伙,而且他们在一种“历史使命感”感召下,并没有任何关于犯罪的意识。

二、学术生平:

他的研究涉及三个领域:人类学、自然科学和社会心理学。19 世

纪 80 年代,勒庞随法国的一个人类学探险队到印度考察。他被赋予研究印度佛教纪念物的任务。根据在此期间的经历,他出版了两本书:《伊斯兰文明的世界》和《印度文明的世界》。其后,《各民族进化的心理学规律》和《乌合之众》令他声名日盛,并带来了丰厚的报酬。1896 年,他又出版了另一本相关著作,即《社会主义心理学》。勒庞一生写出了大量的作品,这些著作都围绕着类似的主题,探讨与群聚有关的心理学动因,例如《革命心理学》《战争心理学:第一次世界大战及其起源》《动乱中的世界:我们时代的心理学研究》《不平衡的世界》,等等。

三、学科建制:

勒庞的思想对分析的社会心理学产生了较大影响,同时也成为现代意识形态研究中不可或缺的内容。

四、理论贡献

勒庞在《乌合之众》中则是釜底抽薪地探讨人类的下意识层面,洞察了人类的一些最为原始的本能或本质。因此,人们在讨论群体性事件时,往往首先想到勒庞的著作。在他的揭示之下,我们看到,现代人类在群聚状态下几乎就像是一群披着文明外衣、因受各种规范制约而难以恣意妄为的野兽,一旦条件允许,野蛮的本能便暴露无遗。

勒庞在《各民族进化的心理学规律》中写到,一个民族的发展取决于其民族禀赋或者民族特质(national character),而后者又更多地

取决于情感而非知性(intellect)。对勒庞而言,历史是种族禀性的后果,为了理解一个群体的历史,必须寻找其“群体灵魂”(collective soul)。

五、评价

他的《乌合之众》的确脱离了“历史语境”的窠臼,从一种探究人类自然本性的度揭示了社会运动产生的生物学和心理学基础。勒庞的无意识理论在社会行动理论形成的重要时期产生,对社会学理论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反过来,社会行动理论的蓬勃发展也使勒庞的理论更广泛地为人所知。勒庞的群体心理学理论影响了不少学人。著名的精神分析学大师弗洛伊德就是在批评勒庞群体社会学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自己的理论。

勒庞最具争议之处在于他与法西斯理论的关系。事实上,勒庞对群聚现象的剖析引起了法西斯主义者的关注。法西斯主义强调集体至高无上,深谙集体的凝聚力取决于社会动员能力,而勒庞对于乌合之众形成的解释恰恰为法西斯主义者提供了某种启示。例如,希特勒《我的奋斗》一书中的宣传技巧,在《乌合之众》中就有所揭示。但这并不是勒庞的过错,它反倒是一个证明勒庞所言非虚的例子。

六、读后感:

《乌合之众》是法国人勒庞于1894年写的一本研究群体心理的名著,全书围绕群体是低智商、残暴和多变的,论述了群体的特征的群体行为背后的原因。

第一章讲的是群体的心理特征。群体的一般特点是智商总是低于孤立的个人,但是从感情及其激起的行动这个角度看,群体可以比个人表现的更好或者更差。群体是冲动、易变、急躁的,并且易受暗示和轻信,群体的情绪是夸张和单纯的。群体是偏执、专横和保守的,对待各种建议不是全盘否定就是全盘肯定。并且群体的观念只有是在绝对的、简单的、毫不妥协的形式时更容易接受。群体是没有推理能力的,并且群体的想象力是强大、活跃和敏感的。群体易受自身幻觉的暗示来采取行动,所以群体的行为往往是错误的。

第二章讲的是影响群体的意见的因素分为直接因素和间接因素。间接因素包括种族、传统、时间、政治和社会制度、教育。直接因素包括象征性词语、幻觉、经验、理性。而领袖的意见是群体形成意见并取得一致的核心,领袖能够在群体中建立信仰,群体领袖拥有专制的权威而群体拥有当奴才的愿望。领袖拥有名望、领袖动员的手段是断言、重复和传染。成功是通向名望的阶梯,而名望越高、影响也会越强烈。

第三章讲的是群体的分类及其特点。群体分为异质群体和同质群

体,不同的群体拥有不同的特点。

由此可以看出勒庞对群体的评价不高,而且对群体的民主持悲观的态度。刚读此书时,只是感受到了勒庞对群体行为的观点过于偏激。按照中国的老话:“众人拾柴火焰高”、“三个臭皮匠赛过诸葛亮”早已告诉我们群体的意义是大于个人的。在传播学当中也讲到群体,说群体是满足个人需求的重要手段,是个人信息和安全感的提供者,是个人表现和实现自我的场所与手段。大都也是些积极的影响。所以,群体的观念在我的理解中是积极的,正面的。但是《乌合之众》的群体则更像是一群暴民,但是细细想来,也着实有其合理之处。

书中说群体是低智商的,并且易受幻觉的暗示而采取行动。回想曾经的钓鱼岛事件之后,群情激奋,部分市区的民众以爱国之名烧毁日系车辆,盲目打家劫舍,毁坏自己同胞的财产,引发窝里斗的闹剧。在面对国内外矛盾的冲突,群体没有发挥群策群力的效应而是在强烈的爱国情绪的指引下,将矛头指向了自己的同胞。便是群体低智商、专横、冲动等的具体表现。并且勒庞在书中写到不同的国家的群体表现出不同的观念和行为方式是因为受到种族的影响。细究中国人民此举背后的原因,我想就像柏杨所提出的酱缸文化那样,我们的思想和判断、以及视野,因受到酱缸的污染,使我们多数人丧失了分辨是非的能力,缺乏道德的勇气,一切事情只凭情绪和直觉反应,而不再思考。“并且中国人口太多、贫穷太深、官场太厚,这些原因使我们中国人呈现一种现象,就是脏乱吵,和永不止息的内斗。”所以中国人民在钓鱼岛事件后的无意识行为也是受到种族的秉性影响下产生的。

体现中国人民窝里斗的事实更是不胜枚举,所以对此次群体性暴力事件的起因也就不难理解了。

《乌合之众》给我最大的启示就是群体会降低个人智商,会让人行为不受控制并且迷失自我,所以我们应该在不脱离群体的基础上和群体保持适当的距离,因为群体虽有有着种种缺点,但是毕竟群体有时候带给我们的好处也是不能忽视的。

读书笔记

P13“群体是冲动、多变和急躁的。所有的刺激因素都会对群体有支配作用,并且他的反应会不断的变化……种族的基本特点是产生一切情感的不便来源。”这句话是说在群体是低智商、情绪化的,所以他们的行为是极端化的,可能产生极端的暴民,也可能会产生伟大的英雄主义。而在中国历经十年的文化大革命的年代里,群体的暴行给众多的知识分子带来精神上和身体上的伤害。而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建立新中国的过程中,那些为了实现救国理想而勇于牺牲自我的人则是体现了伟大的英雄主义。

P33:“如今,被我们的父辈视为人生支柱的那些伟大的基本观念。正在摇摇欲坠……但是看来他们很少具有生命力并发挥持久的影响。”我们当下的社会是一个价值观缺失的年代,原先的价值观,无论是儒家学说还是中国共产党的坚定的革命信仰在90后眼中已然成为墨守成规的“封建主义”和大而空的官话套话。而利己主义、唯利是图、阶级固化的社会现状像极了明代晚期。社会学上讲物质的发展总是先

于精神文明的建设,在中国生产力极具发展的现代社会,我认为中国人信仰的缺失是暂时的,习近平主席领导的中国领导人也在不断的深化改革,强调文学艺术的重要性,呼唤传统文化的回归。中国历史上历朝历代的改革都是一场攻坚战,现在政府的改革也不例外,我曾看到过很多批评中国政府的声音,也听到很多“崇洋媚外”的语言说中国处处不如人,可是要明白中国只是一个发展中国家,他确实有很多地方不如外国,但是我们却不能否认他的进步和努力,一味的为了批评而批评。土生土长的中国品牌“华为”在世界的影响力甚至超越了苹果公司,而中国自主研发的高铁也是世界上安全系数最高的。我们对政府的批评我觉得就像倪萍所说的,就像母亲教育孩子一样是为了让他更加健康快乐的成长,而不是为了贬低而批评。

P34“观念只有采用了简单明了的形式,才能被群体所接受……不过其一般趋势都是观念的低俗化和简单化。”勒庞认为观念的低俗化和简单化是为了适应群众的低智商,但是一项创新产生的目的就是为了能为更多的人带来便利,而中国的文学史上一旦一种文学形式被“高雅”化,就意味着它的消亡。所以,观念的低俗化和简单化并不一定会被带来不好的影响。

P40“影响民众想象力的,并不是事实本身,而是他们发生和引起注意的方式。”让我想到了在电视新闻的叙述方式就是新闻事件化,事件故事化、故事人物化、人物个性化,就是在探究以讲故事的方式引起公众的注意比单纯的新闻报道方式对公众更具有吸引力。

P64“教育的三个阶段即儿童期、少年期和青春期……今天,能找到

社会主义者的地方,正是教室,为拉丁民族走向衰败铺平道路的也是教室。”勒庞谈到教育的问题,认为实物教学比在教室中啃书本中的教学更加有用,主张从实践中学习知识。放眼望向中国的教育,全部都是啃书本式的教育,生活中最主要的任务是如何应付考试而不是如何应对生活。中国的教育制度的改革每次都会在中考高考前夕被各大新闻媒体大肆报道一番,中国政府也在努力改革教育制度,但是如何改却一直是中国政府的棘手的问题。并且中国教育资源分配不均的问题也一直存在,高考作为社会阶层流动的重要阶梯却丧失了活力,寒门难出贵子的呼喊一直存在。在一些一线城市,实物教学已经较为普及,相比二三线城市的学生来讲,一线城市的学生拥有更加广阔的知识面和动手实践能力,我觉得暂时的黑暗并不可怕,可怕的是黑暗的背后还是黑暗。而中国教育资源分配不均就让贫苦人家的孩子陷入了无尽的黑暗,因为不仅没有得到先天的优势,并且剥夺了后天努力的希望。至于中国的教育制度应该如何改,借用勒庞在介绍间接因素“制度”时的看法,任何制度都是观念、情感和习俗的产物,用暴力的方式完全去改变中国的教育制度并不可能,因为制度可以改变,而建立制度背后的观念、情感和习俗却无法撼动,所有完全建立的新制度和旧制度比较而言或许只是换汤不换药,我们应该一点一点去完善我们的教育制度,把他交给“必要性”和“时间”。如果新制度较旧制度而言是换汤不换药,那就证明旧制度的存在是具有必要性的。那就把他交给时间,观念如果随着时间而改变,等到新观念建立的时候,那么新制度会自然而然的建立。就像“国学热”的发展使语文学科地位

明显上升,过分注重书本知识而忽视实践能力也随着人们观念的改变而在不断的推进教育方式的改变,开始注意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P69—70“词语的威力与他们所唤起的形象有关,同时又独立于他们的含义……这些形象因时代而异,也因民族而异。”and p80页“尽管存在着理性,文明的动力仍然是各种情感,譬如尊严、自我牺牲、宗教信仰、爱国主义以及对名誉的热爱。”这和李普曼在《公众舆论》中的观点不谋而合。李普曼在讲到如何既然存在拟态环境,那么公意如何形成时提到了一个观点就是象征性符号的使用,利用象征性符号来唤起不同文化背景中人的共同的情感,利用情感的共同性来获得选民的支持。而勒庞在《乌合之众》当中也谈到群体并不受理性的影响,象征符号的具体含义并不重要,重要的象征符号所引发的情感,利用这一点,就可以很好的影响公众。我觉得这其实也是艺术无国界的原因,尽管象征符号的含义不同,但是其背后的情感的力量却在人类的社会中是共通的。所以,一些能够在世界范围内引起巨大反响的电影,也都是一些对人性探索的电影。

P83“无论信仰是宗教的、政治的或是社会的……更不是怀疑论者的帮助。”这段话讲到成为领袖的前提是在人群中建立具有影响力的信仰。谈到信仰的建立,最伟大的莫过于穆罕默德、释迦摩尼和耶稣,他们所创立的信仰为人类生存的现世问题找到了答案,其信仰的影响超越了地域和时间,在历史的长河中经久不衰。

P84“群体领袖握有非常专制的权威,这种专制性当然是他们得到服从的条件……他们都会本能的谈到屈服。”这让我想到了柏杨在《丑

陋的中国人》当中有一句话“”积威之下,人味全失,而奴性入骨,只要你给我官做,我干啥都成。首先我并不认同奴性并不只是中国人才有,只要是人,就会具有奴性,就会有本能的屈服,可以从勒庞的叙述中看出,人是都惧怕权威并且人群是需要领袖的带领的,群龙无首会使群体陷入混乱的状态。并且明确指出“在群体的灵魂中占上风的并不是对自由的渴求,而是当奴才的欲望。”其次是奴性在中国表现的更加明显,因为中国经历了两千多年的封建专制统治,而当权者更是推崇老子的“愚民政策”。喜欢没有思想的奴仆而厌恶有思想的两条腿的动物,权威在中国人民的心中是根深蒂固的,所以中国人民具有神经质的恐惧症,于是能忍则忍,能不计较就不计较。不懂得真正的民主,而奉行奴性民主,所以中国的民主历程是艰难而漫长的。柏杨在书中经常拿美国的民主和中国的民主相提并论,美国是一个没有经历封建专制体制的国家,他们的民主自然比中国的民主更加有效。p120“我们服从别人的怂恿……从心理上却不是犯罪……把良好或者恶劣的情感加以夸大,表现出某种道德等等。”结合最近意大利总理伦齐因为改革动了太多人的蛋糕而被公投逼下台。可是在细究公众投反对票的民调当中46%的反对者毫不避讳的承认自己并不是对修宪有什么想法,只是想通过把伦齐赶下台来表示自己的不满。民众并没有去了解修宪的具体内容,而只是受到了反对派“修宪是意大利民主空前威胁”煽动性口号的暗示,便做出投反对票的暗示。他们自认为自己的举动是正确的,是在维护民主,但是他们这一举动却把真正的民主打到了。因为伦齐的修宪方案只是想提高议会的立法效率。所以

说,群体是低智商、情绪化、易受到怂恿和轻信。做出了错误的决定却还在认为自己是在维护民主。不得不赞同李普曼对民主的悲观态度。因为,群体的智商的底下的,但是公投做出的决定却涉及了复杂的专业话题,早就已经超出了民众的认知能力范围,所以,有时候民主是并不理智的。再比如说英国公投退出欧盟却又反悔的事件也是同样的道理。

P130“我们应当大力维护陪审团……群体的权利让人生畏,然而有些身份团体的权利更让人害怕。”这应该是对“法律不外乎人情”的最好的理论解释吧。让陪审团做出决定的并不是智力的原因,专家学者组成的陪审团和普通人组成的陪审团并不会有本质的区别,因为他们的感情是共同的。所以,在法庭这样一个公正无私的地方,陪审团的存在就像是一股暖流,让人感受到法律铁面无私的面具下感受到人性的温暖。

P139“我们经常遇到它,由此会产生另一种认识……种族和我们日常所需的枷锁,是决定着我们命运的神秘主因。”勒庞说无论何种政治制度下,当选者的一般意见都是反映着种族的秉性,是选民种族秉性的无意识表达。那就是说中国建立社会主义制度也是中国民族秉性的体现。好像也是这个道理,被农耕文明孕育长大的中国人骨子里是求稳定,求和平,所以中国人常说“吃亏是福”。所以在这样的民族秉性建立下的社会主义制度是稳定的,有秩序的。“游行”在中国看来像是一个极不稳定的行为,但是在西方人的眼中,游行是习以为常的,只是用来表达合理诉求的一种手段。而中国领导人政权的更迭更是稳

定的,如此看来,这样求安稳的中国人所建立的社会主义制度也是中国人民族秉性的体现。

P157“在文明诞生之初,一群来源不同的人,因为移民、入侵或占领等原因聚集在一起……这就是一个民族的生命循环过程。”勒庞在这段文字当中论述了一个民族的循环周期。一群来自五湖四海的人生活在共同的环境中,再加上通婚等方式融合成一个整体,形成有着共同特征和情感的种族,种族拥有了理想,形成一个民族。民族的基础之上发明了一系列文化,文化完善之后,民族理想的凝聚力消失,个人的自我意识迅速增长,集体转化成缺乏凝聚力的个人,回到乌合之众的状态。在勒庞这样的叙述中将个人意识和集体意识割裂了,但是我认为一个民族,个人意识和集体意识是可以并存的。他既可以追求自我的成就,但是涉及到民族大义的时候又会义无反顾的为集团做出牺牲。不过,勒庞确实谈出了过度民主的隐患,就是在人人追求民主,追求权利的时候,提倡自我的现世享受的时候,必然会造成权威机构公信力和组织力的消失,一个群体没有了统一的领袖就如一盘散沙,这个民族必然会走向灭亡。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