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西洲曲教案

西洲曲教案

西洲曲教案
西洲曲教案

《西洲曲》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1、了解乐府及《西洲曲》的有关知识

2、把握诗歌接字、顶真、谐音双关等艺术手法

3、托物寄情,巧借景物吐真情

能力目标:1、训练学生诵读的能力

2、培养学生从景物、动作、写法等角度鉴赏诗歌的能力

德育目标:学习此诗,感悟美好真挚的爱情,培养学生健康高尚的审美情操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1、找出表明时序变化的景物

2、接字、顶真、谐音双关等写法的运用

教学难点:景物与动作相结合来表达女子的苦苦思念之情及微妙的心理变化。

教学方法:1、诵读感悟法:通过反复诵读,逐步加深对诗意的理解,感觉其音乐美。

2、探究赏析法:从景物与动作两方面去赏析诗句,感觉其情感美。

教具准备:多媒体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情景导入:有一种情感,它是一颗心与另一颗心的碰撞,是闪闪发光的钻石。它既如蜂蜜般甜,让人魂牵梦绕;又如黄连般苦,让人痛苦万分。那么它到底是什么情感呢?——爱情。

是啊,爱情是人生中一个永恒的话题,古往今来,不知多少文人墨客极尽才情地歌颂它的美好。有牛郎织女“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唐明皇与杨贵妃“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还有我们初中学过的《诗经》第一首诗歌《关雎》就是一首爱情诗。那么,今天我们来学习另外一首爱情诗——《西洲曲》

二、文体与诗题简介

1、乐府:本是音乐官署名,主要采集民间歌谣或文人的诗来配乐,以备朝廷祭祀或宴会时演奏之用。后

人就把它所采集、创作的乐歌称为乐府诗,简称乐府。魏晋及以后诗人采用乐府旧题,模仿其体制而创作的作品也称为乐府或拟乐府。

2、《西洲曲》就是一首南朝民歌,西洲曲,乐府曲调名,选自《乐府诗集·杂曲歌辞》。此诗是南朝乐府

民歌中最长的抒情诗篇,历来被视为其代表作。陈祚明谓之“言情之绝唱”,它标志着南朝乐府民歌在艺术发展上的最高成就。

三、整体感知诗歌

1、诵读诗歌

⑴放录音,注意听准字音,把握节奏,找出韵脚。

明确:①每四句一换韵②蝉联接字,顶真勾连

⑵学生伴乐齐读,再次感受其音乐美。

2、全诗是以第几人称,谁的口吻来写的?

明确:第一人称,以一位女子自述的口吻

3、女主人公娓娓道来,向我们倾诉了什么情感呢?从诗中找出提示性的词语。

明确:由诗中“忆梅”“忆郎’‘“望郎”得出,女主人公向我们倾诉了自己对情郎的思念之情。

4、除了人物的活动,诗中还描写了哪些景物呢?这些景物有什么特点?

明确:梅花——初春伯劳乌臼——仲夏莲子飞鸿——深秋

5、由景物的提示及人物的活动来分析全诗可分为几部分?各部分包括哪些诗句?

明确:第一部分:1-6句第二部分:7-10 句第三部分:11-18 句

第四部分:19-26 句第五部分:27-32句

四、具体赏析诗歌

㈠、赏析第一部分

1、女主人公发现梅花开了,由此她想去干什么呢?

明确:折梅寄江北

2、梅花到处都有,随地可摘,为何要划船下西洲折梅呢?

明确:西洲之上有两人梅下相会的往事

3、“西洲在何处?两桨桥头渡。”按逻辑应紧承”折梅寄江北”之后,为何中间插入”单衫杏子红,双鬓鸦雏色”呢?

明确:①女子的姣好美丽②盛装打扮,渴望情郎的到来

4、“折梅寄江北”这一行动中展现了女主人公怎样的心理?

明确:害羞渴望

㈡、赏析第二部分

1、”日暮伯劳飞,风吹乌臼树“这一诗句在诗中起什么作用?

明确:伯劳,鸟名,仲夏始鸣,喜欢单栖。一方面表明季节;另一方面暗喻女子孤单。

此诗句营造了一种凄清的氛围。

2、此时女主人公正在做什么呢?从中可以体会到她怎样的心理?

明确:日暮门中望——急切失落

㈢、赏析第三部分

1、女主人公为了掩饰自己失落的心理,出门去做什么了呢?

明确:采莲南塘秋

2、女主人公为什么只想到去采莲,而不是去做其它事呢?难道她只是为了掩饰自己吗?

明确:①采莲是江南的旧俗,采莲青年男女欢歌嬉戏,不拘礼法地表露自己的爱情,充满诗情画意。

②“莲”有其双关隐语,与“怜”谐音双关,“怜”有喜爱之意。如“莲子”谐“怜子”,“莲心”谐“怜心”,

可见其对情郎热烈的思念。

3、“采莲南塘秋”这一行动中又展现了女主人公怎样的心理?

明确:失意热烈

㈣、赏析第四部分

1、主人公为何仰首望飞鸿呢?结果怎样?

明确;因为古代有鸿雁传书的传说,望飞鸿暗含望书信,结果是等书书不到。

2、女主人公是否就此罢休了呢?她接下来又去做什么了?

明确:望郎上青楼

3、“楼高望不见,尽日栏干头。栏干十二曲,垂手明如玉。”可见女主人公当时怎样的心理及对爱情的态度?明确:失望执著

㈤、赏析第五部分

1、女主人公痴痴凝望,一直望到什么时候?结果又怎样呢?

明确:望到天晚,但情郎终未到来

2、“卷帘天自高,海水摇空绿。”这一诗句中有两个字用得很好?哪两个字呢?可见女主人公怎样的情怀?明确:“自”、“空”两个字,“自”说明与己无关,“空”有徒劳之意。不管天高还是水绿都不能影响女主人公望郎的情怀,可见其对爱情的始终不渝。

3、女主人公望郎郎不至,只能把与郎相会的愿望寄托在哪里呢?从中体会到她怎样的情感?

明确:寄托在梦中,希望梦中与郎在西洲相会。——西洲梦中会多情痴迷

五、总结全诗

此诗依照季节的转换抒写了一位美丽多情的女子从初春到深秋,从现实到梦境,对爱人连绵不绝的苦苦思念及微妙的心理。

六、艺术特色

1、蝉联接字,顶真勾连,环环相扣,情味无穷。

2、善用谐音双关,诗歌委婉含蓄。

3、心思巧藏,以动作展现心境。

4、托物寄情,巧借景物吐真情。

七、课外欣赏《上邪》浮梁一中吴柳华

《西洲曲》原文及翻译西洲曲原文

《西洲曲》原文及翻译西洲曲原文 查字典语文网的小编给各位 考生筛选整理了:《西洲曲》原文,《西洲曲》原文翻译,《西洲曲》作者介绍,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更多的资讯请持续关注查字典语 文网。 一、《西洲曲》原文 忆梅下西洲,折梅寄江北。单衫杏子红,双鬓鸦雏色。西洲在何处?两桨桥头渡。日暮伯劳飞,风吹乌臼树。树下即门前,门中露翠钿。开门郎不至,出门采红莲。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低头弄莲子,莲子清如水。置莲怀袖中,莲心彻底红。忆郎郎不至,仰首望飞鸿。鸿飞满西洲,望郎上青楼。楼高望不见,尽日栏杆头。栏杆十二曲,垂手明如玉。卷帘天自高,海水摇空绿。海水梦悠悠,君愁我亦愁。南风知我意,吹梦到西洲。 二、《西洲曲》原文翻译 思念梅花很想去西洲,去折下梅花寄去长江北岸。 (她那)单薄的衣衫像杏子那样红,头发如小乌鸦那样黑。 西洲到底在哪里?摇着小船的两支桨就可到西洲桥头的渡口。 天色晚了伯劳鸟飞走了,晚风吹拂着乌桕树。 树下就是她的家,门里露出她翠绿的钗钿。 她打开家门没有看到心上人,便出门去采红莲。 秋天的南塘里她摘着莲子,莲花长得高过了人头。 低下头拨弄着水中的莲子,莲子就像湖水一样青。 把莲子藏在袖子里,那莲心红得通透底里。 思念郎君郎君却还没来,她抬头望向天上的鸿雁。 西洲的天上飞满了雁儿,她走上高高的楼台遥望郎君。 楼台虽高却看望不到郎君,她整天倚在栏杆上。 栏杆曲曲折折弯向远处,她垂下的双手明润如玉。 卷起的帘子外天是那样高,如海水般荡漾着一片空空泛泛的深绿。 如海水像梦一般悠悠然然,伊人你忧愁我也忧愁啊。 南风若知道我的情意,请把我的梦吹到西洲(与她相聚)。 三、《西洲曲》作者介绍 佚名不是没有姓名的人,而是作者没有署名,或是由于时间久远等 原因作者的真实姓名查无根据,或者根本就无法知道作者是谁。也 有的是由于集体创作或是劳动人民从很久远的时候就流传下来的作品,这样的作品的作者就被标作佚名。

《荷塘月色》公开课教案教学设计完美版

海南省海口二中高中语文苏教版必修二第四专题《荷塘月色》公开课教案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体会散文精练的语言、形象的比喻,学习散文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 2、欣赏散文静静美的同时,感受作者忧国忧民之情 3、启发学生思维,引起想象,激发兴趣,提高写作技能 二、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 1、教学重点:情与景的交融,比喻、通感等修辞手法的运用 2、教学难点:体会作者的矛盾心理 三、教学方法 1、创设情境,赏读式,多媒体教学辅助教学法 四、教学课件 1、背景音乐 2、图片:荷塘图、月光图、荷花图、星空图、月下树影图、荷叶图 3、VCD片断:少女翩然起舞,裙幅舒展片断 4、配乐朗诵录相片断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媒体显示:课题、背景音乐 今天,我们要学习朱自清的散文名作《荷塘月色》,关于作者我们并不陌生,他的佳作,大家能说出哪些? (生:《春》和《背影》) 大家知道,朱自清是著名的、、,他还被誉为什么? (生:民主战士) 对朱自清是一位爱国知识分子,他积极参加民主运动本文写于1927年7月,当时正值大革命失败,白色恐怖笼罩着中国大地朱自清处于苦闷彷徨中他曾在一封信中写道:“心里是一团乱麻,也可以说是一团火似乎在挣扎着,要明白些什么,但似乎什么也没有明白”《荷塘月色》正是作者自己想“超然”而又想“挣扎”的真实写照朱自清不愧是一位诗人,他的散文具有诗一般的意境,这就是我们今天学习《荷塘月色》的重点,即文中那静谧清幽的美流露出是淡淡的哀愁与淡淡的喜悦,情与景在散文中达到完美的结合 (二)讲授新课 让我们一起先阅读课文,初步了解一下文中作者的行踪哪位同学能复述出作者出家门,去荷塘赏月的行踪 (生:作者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晚上在院子里乘凉,想起白天常经过的荷塘,决定去看一看于是披了大衫,带上门出去经过一条小煤屑路,作者来到荷塘,观赏月下荷塘的美景,看完荷塘,作者又想起《西洲曲》最后作者回家,推门进去,发现妻已熟睡好久了) 刚才这位同学复述作者行踪,还有哪些细节遗漏了呢? (生补充:作者观赏荷塘时,在荷塘边观赏荷塘里的荷叶、荷花等等,然后观赏的是月色,最后还观赏了荷塘四周的景色,这才引起联想,想到《西洲曲》,刚才没有把观赏四周的景物交待清楚)

高中语文基础知识必备

一、文学常识 必考常识包括中国古代、中国现当代、外国三类。 古代——作家姓名,朝代国别,作品出处,主要人物、名句等搞清。重点作家有:屈原贾谊司马迁李煜王勃李白杜甫韩愈白居易杜牧柳永苏轼辛弃疾李清照罗贯中曹雪芹等,其代表作品百考不厌。 现当代——从文学大家及名著角度入手。鲁迅郭沫若茅盾巴金老舍曹禺赵树理等名家及代表作,兼顾文学流派,例如白洋淀派、山药蛋派。 外国文学——莎士比亚巴尔扎克列夫托尔斯泰契科夫莫泊桑塞万提斯等人作品及主要人物情节。 文学体裁——古代诗歌。 体裁分诗词曲。 古体诗句式有4567言、杂言等,用韵篇幅都比较自由,诗经多四言,楚辞多六言,乐府多杂言。律诗为近体诗,多为八句;绝句由八律中断而成,只四句——都只偶句押韵。 律诗四联——首联颔联颈联尾联,其中颔联颈联需对仗。 二、杂谈: 1、戏剧: 内容性质——喜剧悲剧正剧;表演形式——话剧歌剧舞剧哑剧;容量大小——独幕剧、多幕剧。 诗歌: 先秦四言、杂言、楚辞体。(赋比兴、《楚》开创浪漫主义传统) 两汉魏晋:乐府民歌,多五言诗。(魏晋建安诗人,风格慷慨悲凉;陶潜开创田园诗)南北朝:南朝多情歌,多用双关、语言清新自然篇幅短小(代表《西洲曲》);北朝内容广泛,语言质朴,风格豪放刚健,亦五言为主,首创七言四句形式(代表《木兰诗》)。同朝谢灵运开创山水诗派。 唐宋:诗歌黄金时期,诗体多种多样不拘泥于五言七言,山水田园、边塞诗都有大量优秀作品。(李白、杜甫、白居易新乐府运动);词生于唐兴于宋,比诗歌讲究平仄音韵,风格婉约(柳永李清照)或豪放(辛弃疾苏轼),前者抒发个人怀抱词风缠绵,后者多联系自身国家,词风雄浑奔放。 元明清:元代(小令、套数),清代诗歌衰落。 三、称谓 1、谦称(自己对别人) 【王侯】寡人、孤、寡君(对别国人称己国君)、不善 【帝王】朕、寡人 【臣子】臣、老臣 【普通人】仆、愚、某、小人、鄙人、不才=不肖=不佞(泞)、不敏、贱子 【女子】妾、贱妾、婢子 【称家人】家严=家君、家慈、舍弟(妹、兄、姊)、拙荆、贱息(子女)=弱息(也可单指女儿)、息女、犬子(对别人孩子的蔑称) 2、敬称(别人对自己) 【君王】陛下、庙号(帝王死后追封的名号,例世宗)、殿下(仅此君王者的尊称,本指陛(宫殿)阶之所;汉时称侯王为陛下,唐时只称太子) 【臣子】足下(下称上或同辈)、执事(管事人)、阁下、左右(左右侍人)、君

西洲曲原文翻译赏析

西洲曲原文、翻译、赏析 南风知我意,吹梦到西洲。 西洲曲翻译:思念梅花很想去西洲,去折下梅花寄去长江北岸。(她那)单薄的衣衫像杏子那样红,头发如小乌鸦那样黑。西洲到底在哪里?摇着小船的两支桨就可到西洲桥头的渡口。天色晚了伯劳鸟飞走了,晚风吹拂着乌桕树。树下就是她的家,门里露出她翠绿的钗钿。她打开家门没有看到心上人,便出门去采红莲。秋天的南塘里她摘着莲子,莲花长得高过了人头。低下头拨弄着水中的莲子,莲子就像湖水一样青。把莲子藏在袖子里,那莲心红得通透底里。思念郎君郎君却还没来,她抬头望向天上的鸿雁。西洲的天上飞满了雁儿,她走上高高的楼台遥望郎君。楼台虽高却看望不到郎君,她整天倚在栏杆上。栏杆曲曲折折弯向远处,她垂下的双手明润如玉。卷起的帘子外天是那样高,如海水般荡漾着一片空空泛泛的深绿。如海水像梦一般悠悠然然,伊人你忧愁我也忧愁啊。南风若知道我的情意,请把我的梦吹到西洲(与她相聚)。西洲曲注释:①《西洲曲》:选自《乐府诗集·杂曲歌辞》。这首诗是南朝民歌。西洲曲,乐府曲调名。②忆梅下

西洲,折梅寄江北:意思是说,女子见到梅花又开了,回忆起以前曾和情人在梅下相会的情景,因而想到西洲去折一枝梅花寄给在江北的情人。下,往。西洲,当是在女子住处附近。江北,当指男子所在的地方。③鸦雏色:像小乌鸦一样的颜色。形容女子的头发乌黑发亮。④两桨桥头渡:从桥头划船过去,划两桨就到了。⑤伯劳:鸟名,仲夏始鸣,喜欢单栖。这里一方面用来表示季节,一方面暗喻女子孤单的处境。⑥乌臼:现在写作“乌桕”。 ⑦翠钿:用翠玉做成或镶嵌的首饰。⑧莲子:和“怜子”谐音双关。⑨青如水:和“清如水”谐音,隐喻爱情的 纯洁。⑩莲心:和“怜心”谐音,即爱情之心。⑾望飞鸿:这里暗含有望书信的意思。因为古代有鸿雁传书的传说。⑿青楼:油漆成青色的楼。唐朝以前的诗中一般用来指女子的住处。⒀尽日:整天。⒁卷帘天自高,海水摇空绿:意思是说,卷帘眺望,只看见高高的天空和不断荡漾着的碧波的江水。海水,这里指浩荡的江水。⒂海水梦悠悠:梦境像海水一样悠长。 西洲曲赏析:《西洲曲》是一首经过文人加工的民歌,可能产生于南朝的梁代。它属《杂曲歌辞》,以首句得名。全诗写一个女子自春及秋对情人的忆念。全诗可分为四段。第一段从开头到“门中露翠钿”,写一个女 子在春天梅花盛开的季节忆情人。前两句写她见到梅花盛开,

西洲曲原文及注释

西洲曲[1] 南北朝乐府 忆梅下西洲[2],折梅寄江北[3]。单衫杏子红,双鬓鸦雏色[4]。西洲在何处?两桨桥头渡[5]。日暮伯劳飞[6],风吹乌臼树[7]。树下即门前,门中露翠钿[8]。开门郎不至,出门采红莲。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低头弄莲子[9],莲子青如水。置莲怀袖中,莲心彻底红[10]。忆郎郎不至,仰首望飞鸿[11]。鸿飞满西洲,望郎上青楼[12]。楼高望不见,尽日栏干头。栏干十二曲,垂手明如玉。卷帘天自高,海水摇空绿[13]。海水梦悠悠[14],君愁我亦愁。南风知我意,吹梦至西洲。 【注释】 [1]选自《乐府诗集》。《西洲曲》属“杂曲歌辞”,写一江南女子对江北情人的缠绵情思,声情摇曳,流转圆美。相思的时间自春及秋,自早及晚;相思的空间由西洲而江北,由“门中”而南塘、青楼;时空不断转换,思情似断还连,恍如梦境。西洲,地名。当在女子住所附近,是昔日与男子幽会之处。 [2]梅:梅花。当为女子在西洲与情人幽会时所见之景物。下:往。 [3]“折梅”句:六朝人有折梅寄远以示思念的习俗。江北,长江以北,当指男子所在。 [4]鸦雏:小乌鸦。 [5]“两桨”句:划着双桨经过桥头渡口就是西洲。 [6]伯劳:鸟名,仲夏始鸣,喜独处。 [7]乌臼树:落叶乔木,夏日开花。 [8]翠钿:饰有翠玉的首饰。 [9]莲子:谐音“怜子”。怜,怜爱。青如水:谐“清如水”,兼喻情人品格。 [10]莲心:谐音“怜心”。 [11]望飞鸿:望飞雁,指盼望男方书信。古有鸿雁传书的传说。 [12]青楼:富贵人家用青漆涂饰的闺楼。曹植《美女篇》:“青楼临大路,高门结重关”。六朝以前的诗中常用来指女子居处,与后来用以指妓院不同。 [13]海水:从上文“折梅寄江北”看,此处实指江水,因江水很大,浩渺似海,故称。摇空绿:指海水空自摇绿。此以海水与己无干,衬写寂寞之感。一说指水天一色相接,好像一齐摇荡起来。 [14]悠悠:渺茫貌。

朱自清《荷塘月色》原文阅读

朱自清《荷塘月色》原文阅读 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今晚在院子里坐着乘凉,忽然想起日日走过的荷塘,在这满月的月光里,总该另有一番样子吧。月亮渐渐地升高了,墙外马路上孩子们的欢笑,已经听不见了;妻在屋里拍着闰儿,迷迷糊糊地哼着眠歌。我悄悄地披了大衫,带上门出去。 沿着荷塘,是一条曲折的小煤屑路。这是一条幽僻的路;白天也少人走,夜晚更加寂寞。荷塘四面,长着许多树,蓊蓊(wěng)郁郁的。路的一旁,是些杨柳,和一些不知道名字的树。没有月光的晚上,这路上阴森森的,有些怕人。今晚却很好,虽然月光也还是淡淡的。 路上只我一个人,背着手踱着。这一片天地好像是我的;我也像超出了平常的自己,到了另一世界里。我爱热闹,也爱冷静;爱群居,也爱独处。像今晚上,一个人在这苍茫的月下,什么都可以想,什么都可以不想,便觉是个自由的人。 白天里一定要做的事,一定要说的话,现在都可不理。这是独处的妙处,我且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好了。 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niǎo,nuó)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 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这时候叶子与花也有一丝的颤动,像闪电一般,霎时传过荷塘的那边去了。叶子本是肩并肩密密地挨着,这便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叶子底下是脉脉(mò)的流水,遮住了,不能见一些颜色;而叶子却更见风致了。 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轻纱的梦。虽然是满月,天上却有一层淡淡的云,所以不能朗照;但我以为这恰是到了好处——酣眠固不可少,小睡也别有风味的。月光是隔了树照过来的,高处丛生的灌木,落下参差的斑驳的黑影,峭楞楞如鬼一般;弯弯的杨柳的稀疏的倩影,却又像是画在荷

汉魏诗歌简介

汉魏诗歌 汉魏诗歌包括民间诗歌(即乐府民歌)和文人创作的诗歌。 乐府民歌,即乐府机关采集的入乐歌唱的各地民间诗歌,是我国诗歌史上继《诗经》、《楚辞》之后一个新的发展阶段。乐府民歌在内容上继承了《诗经》“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的写实传统,“感于哀乐,缘事而发”,广泛地反映了劳动群众的生活与情绪;在表现手法上,叙事成分增加,出现了很多著名的叙事诗;在形式上,突破了四言体与骚体,以杂言和五言为主要形式,并最终导致了五言俗体取代了四体雅正的正统地位,使我国诗歌迈入了一个新的时期。汉乐府民歌是“汉世街陌谣讴”,即广大农村和城市中下层群众的创作。它广泛地反映了广大劳苦大众的生活与情绪,以题材广泛、生活气息浓厚,反映社会生活本质深广,成为我国古典诗歌中的珍品。《孔雀东南飞》是汉乐府民歌中最杰出的诗篇,此外优秀的作品还有《陌上桑》、《上邪》、《怨歌行》、《东门行》等。东晋及南朝乐府民歌的基本内容是表现爱情,有相当一部分作品写情极为缠绵悱恻,婉转动人,篇幅都比较短小,语言明白晓畅,清新自然,修辞手法相当巧妙。其代表名作是《西洲曲》等。北朝乐府民歌与南朝民歌情调迥然不同,诗中景象多具北方雄浑的特点,诗中多反映动乱带来的凄苦之音,即便是爱情诗,也多爽快直露,风格上以古朴苍劲、悲凉慷慨为主,质直中显出粗犷,坦率中显出豪迈,与南朝的艳丽柔媚形成鲜明的对比。代表作品有《敕勒歌》、《木兰诗》等。 建安诗歌是我国古代文学史上第一个文人诗创作高潮。建安诗歌的内容多是反映当时社会的离乱,同时也表达诗人建功立业的要求和统一天下的宏伟抱负,艺术上意境宏大、笔调明朗、抒情直接,形成一种悲凉慷慨、刚健有力的风格,这就是后人所说的“建安风骨”,特指那种意气骏爽、情志飞扬而又遒劲有力的风格。代表诗人是“三曹”、“建安七子”和蔡琰。三曹指曹操、曹丕、曹植。“七子”指王粲、孔融、陈琳、阮王禹、刘桢、应杨、徐干。 魏末以阮籍、嵇康为代表的“竹林七贤”的诗歌创作,其内容多抒发忧生惧祸、高蹈遗世之情,艺术风格也多曲折幽深、清峻超拔的特色,与建安的慷慨悲凉不同。西晋文学最为繁荣的时期是太康、元康年间,有三张(张载、张协、张亢)、二陆(陆机、陆云)、两潘(潘岳、潘尼)、一左(左思),擅美一时,诗风渐趋华靡,称为“太康体”,以陆机、潘岳、张协、左思的成就较高。东晋末至刘宋初,陶渊明在田园诗方面独开异境,成为田园诗派的开创者,他的诗歌思想内容贴近生活,富于真情实感,语言平易,不饰雕琢,且意境鲜明,耐人寻味。这种平淡自然的美学追求影响深远,成为后世公认的一种难以企及的最高境界。 南北朝诗歌以南朝胜出,并成为唐诗全面繁荣的必要准备和过渡阶段。分三个阶段:首先是“元嘉三大家”谢灵运、颜延之和鲍照的山水诗派的出现,第二阶段是以沈约、谢朓等人为代表的“永明体”的出现,最后阶段是以梁简文帝萧纲、梁元帝萧绎、庾信父子及陈后主陈叔宝等为代表的“宫体诗”兴盛的阶段。

《西洲曲》教案

《西洲曲》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1、了解乐府及《西洲曲》的有关知识 2、把握诗歌接字、顶真、谐音双关等艺术手法 3、托物寄情,巧借景物吐真情 能力目标:1、训练学生诵读的能力 2、培养学生从景物、动作、写法等角度鉴赏诗歌的能力 德育目标:学习此诗,感悟美好真挚的爱情,培养学生健康高尚的审美情操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1、找出表明时序变化的景物 2、接字、顶真、谐音双关等写法的运用 教学难点:景物与动作相结合来表达女子的苦苦思念之情及微妙的心理变化。 教学方法:1、诵读感悟法:通过反复诵读,逐步加深对诗意的理解,感觉其音乐美。 2、探究赏析法:从景物与动作两方面去赏析诗句,感觉其情感美。 教具准备:多媒体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情景导入:有一种情感,它是一颗心与另一颗心的碰撞,是闪闪发光的钻石。它既如蜂蜜般甜,让人魂牵梦绕;又如黄连般苦,让人痛苦万分。那么它到底是什么情感呢?——爱情。 是啊,爱情是人生中一个永恒的话题,古往今来,不知多少文人墨客极尽才情地歌颂它的美好。有牛郎织女“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唐明皇与杨贵妃“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还有我们初中学过的《诗经》第一首诗歌《关雎》就是一首爱情诗。那么,今天我们来学习另外一首爱情诗——《西洲曲》 二、文体与诗题简介 1、乐府:本是音乐官署名,主要采集民间歌谣或文人的诗来配乐,以备朝廷祭祀或宴会时演奏之用。后 人就把它所采集、创作的乐歌称为乐府诗,简称乐府。魏晋及以后诗人采用乐府旧题,模仿其体制而创作的作品也称为乐府或拟乐府。 2、《西洲曲》就是一首南朝民歌,西洲曲,乐府曲调名,选自《乐府诗集·杂曲歌辞》。此诗是南朝乐府 民歌中最长的抒情诗篇,历来被视为其代表作。陈祚明谓之“言情之绝唱”,它标志着南朝乐府民歌在艺术发展上的最高成就。 三、整体感知诗歌 1、诵读诗歌 ⑴放录音,注意听准字音,把握节奏,找出韵脚。 明确:①每四句一换韵②蝉联接字,顶真勾连 ⑵学生伴乐齐读,再次感受其音乐美。 2、全诗是以第几人称,谁的口吻来写的? 明确:第一人称,以一位女子自述的口吻 3、女主人公娓娓道来,向我们倾诉了什么情感呢?从诗中找出提示性的词语。 明确:由诗中“忆梅”“忆郎?…“望郎”得出,女主人公向我们倾诉了自己对情郎的思念之情。 4、除了人物的活动,诗中还描写了哪些景物呢?这些景物有什么特点? 明确:梅花——初春伯劳乌臼——仲夏莲子飞鸿——深秋 5、由景物的提示及人物的活动来分析全诗可分为几部分?各部分包括哪些诗句? 明确:第一部分:1-6句第二部分:7-10 句第三部分:11-18 句 第四部分:19-26 句第五部分:27-32句 四、具体赏析诗歌 ㈠、赏析第一部分

朱自清《荷塘月色》 原文&赏析

原文: 荷塘月色 朱自清 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今晚在院子里坐着乘凉,忽然想起日日走过的荷塘,在这满月的光里,总该另有一番样子吧。月亮渐渐地升高了,墙外马路上孩子们的欢笑,已经听不见了;妻在屋里拍着闰儿,迷迷糊糊地哼着眠歌。我悄悄地披了大衫,带上门出去。 沿着荷塘,是一条曲折的小煤屑路。这是一条幽僻的路;白天也少人走,夜晚更加寂寞。荷塘四面,长着许多树,蓊蓊郁郁的。路的一旁,是些杨柳,和一些不知道名字的树。没有月光的晚上,这路上阴森森的,有些怕人。今晚却很好,虽然月光也还是淡淡的。 路上只我一个人,背着手踱着。这一片天地好像是我的;我也像超出了平常的自己,到了另一个世界里。我爱热闹,也爱冷静;爱群居,也爱独处。像今晚上,一个人在这苍茫的月下,什么都可以想,什么都可以不想,便觉是个自由的人。白天里一定要做的事,一定要说的话,现在都可不理。这是独处的妙处;我且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好了。 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有羞涩的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这时候叶子与花也有一些的颤动,像闪电般,霎时传过荷塘的那边去了。叶子本是肩并肩密密的挨着,这便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叶子底下是脉脉的流水,遮住了,不能见一些颜色;而叶子却更见风致了。 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轻纱的梦。虽然是满月,天上却有一层淡淡的云,所以不能朗照;但我以为这恰是到了好处--酣眠固不可少,小睡也别有风味的。月光是隔了树照过来的,高处丛生的灌木,落下参差的斑驳的黑影,却又像是画在荷叶上。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 荷塘的四面,远远近近,高高低低的都是树,而杨柳最多。这些树将一片荷塘重重围住;只在小路一旁,漏着几段空隙,像是特为月光留下的。树色一例是阴阴的,乍看像一团烟雾;但杨柳的丰姿,便在烟雾里也辨得出。树梢上隐隐约约的是一带远山,只有些大意罢了。树缝里也漏着一两点路灯光,没精打彩的,是渴睡人的眼。这时候最热闹的,要数树上的蝉声与水里的蛙声;但热闹的是它们的,我什么也没有。

西洲曲 精品课教案

西洲曲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了解乐府及《西洲曲》的有关知识; 2.把握诗歌接字、顶真、谐音双关等艺术手法; 3.托物寄情,巧借景物吐真情。 能力目标: 1.训练学生诵读的能力; 2.培养学生从景物、动作、写法等角度鉴赏诗歌的能力。 德育目标: 学习此诗,感悟美好真挚的爱情,培养学生健康高尚的审美情操。 【教学重点】 1.找出表明时序变化的景物; 2.接字、顶真、谐音双关等写法的运用。 【教学难点】 景物与动作相结合来表达女子的苦苦思念之情及微妙的心理变化。 【教学方法】 1.诵读感悟法:通过反复诵读,逐步加深对诗意的理解,感觉其音乐美。 2.探究赏析法:从景物与动作两方面去赏析诗句,感觉其情感美。 【教学准备】 多媒体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情景导入:有一种情感,它是一颗心与另一颗心的碰撞,是闪闪发光的钻石。它既如蜂蜜

般甜,让人魂牵梦绕;又如黄连般苦,让人痛苦万分。那么它到底是什么情感呢?——爱情。 是啊,爱情是人生中一个永恒的话题,古往今来,不知多少文人墨客极尽才情地歌颂它的美好。有牛郎织女“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唐明皇与杨贵妃“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还有我们初中学过的《诗经》第一首诗歌《关雎》就是一首爱情诗。那么,今天我们来学习另外一首爱情诗——《西洲曲》 二、文体与诗题简介 1.乐府:本是音乐官署名,主要采集民间歌谣或文人的诗来配乐,以备朝廷祭祀或宴会时演奏之用。后人就把它所采集、创作的乐歌称为乐府诗,简称乐府。魏晋及以后诗人采用乐府旧题,模仿其体制而创作的作品也称为乐府或拟乐府。 2.《西洲曲》就是一首南朝民歌,西洲曲,乐府曲调名,选自《乐府诗集·杂曲歌辞》。此诗是南朝乐府民歌中最长的抒情诗篇,历来被视为其代表作。陈祚明谓之“言情之绝唱”,它标志着南朝乐府民歌在艺术发展上的最高成就。 三、整体感知诗歌 1.诵读诗歌 (1)放录音,注意听准字音,把握节奏,找出韵脚。 明确: ①每四句一换韵 ②蝉联接字,顶真勾连 (2)学生伴乐齐读,再次感受其音乐美。 2.全诗是以第几人称,谁的口吻来写的? 明确:第一人称,以一位女子自述的口吻 3.女主人公娓娓道来,向我们倾诉了什么情感呢?从诗中找出提示性的词语。 明确:由诗中“忆梅”“忆郎”“望郎”得出,女主人公向我们倾诉了自己对情郎的思念之情。 4.除了人物的活动,诗中还描写了哪些景物呢?这些景物有什么特点? 明确:梅花——初春伯劳乌臼——仲夏莲子飞鸿——深秋 5.由景物的提示及人物的活动来分析全诗可分为几部分?各部分包括哪些诗句? 明确: 第一部分:1-6句 第二部分:7-10句 第三部分:11-18句

一年级上册语文优秀教案《江南+西洲曲》人教(部编版)

第六课时 《江南》+《西洲曲》 【课型】 精读引领课。 【教学目标】 1.具体的语境中,随文认识“江、南、可”等9个字,认识“氵、艹”2个部首;会写“可、东”2个生字,认识“亅”1个笔画。 2.正确朗读《江南》和《西洲曲》,积累背诵。 3.结合插图,了解江南水乡人们采莲的情景,感受江南的美丽。 【教学重点】 正确朗读课文,积累背诵。 【教学难点】 了解江南水乡人们采莲的情景,感受江南的美丽。 【教学过程】 一、导入,激发兴趣 (一)小朋友,大家喜欢学诗吗?我们已经学过不少儿童诗了。今天,老师还要和大家一起学习一首古代人写的诗,诗的题目是:江南,齐读课题。 (二)学习“江、南”这两个字。谁能记住这两个字?交流方法,认识三点水。学习“南”时迁移学习“北”。 在我国的长江以南,有一块美丽、富饶的土地,这里是中国有名的鱼米之乡。清清的小河从每家每户的门前屋后流过。一到夏天,那就更美了。你们瞧,(出示图)这儿就是美丽的江南。多美的地方呀!到古诗中看看这儿有什么? 二、初读识字 自读诗歌,要求:读准字音,读通顺句子,不认识的字借助音节读准。 1.教师范读。 2.自由读。 3.指名读。 三、创设情境,了解古诗 (一)学习第一句。

1.说一说读完这句古诗,你仿佛看到了什么?(指名说) 根据回答,板书:莲叶(认读“莲”字,认识新的偏旁草字头。了解草字头的字往往与植物有关。)看看图上的莲叶长得怎样?(指名说) 3.总结:对啊!这些莲叶长得很茂盛很漂亮。这就是“莲叶何田田”。 4.指导朗读: 你想象着莲叶茂盛的样子,再来读一读吧! 这时候采莲姑娘的心情怎样呢?试着读一读吧!(指名读、齐读) (二)学习第二句。 瞧,许多的鱼儿也来凑热闹了,鱼儿在莲叶间游来游去……为什么这里不用游而用戏?(鱼儿像小朋友一样呢,和好伙伴在一起高兴地游戏作乐呢!) 1.谁能把这种高兴读出来? 2.自由读,小组读,评出朗读能手。 3.指名一生读,其他学生闭眼想象。你们眼前看到了什么呀?边读边想象画面。齐读第二句。 (三)学习其余的句子 1.让我们也来做一条快乐的小鱼吧!(放音乐,生做小鱼自由活动)然后师背诗,背到哪一句,生便转向诗句中相应的方向。学生们自读自演小鱼。 认识生字“东、西”。交流方法。 2.指导朗读:做小鱼的感觉怎样? 用高兴的心情来读读这几句!要让人听出小鱼游动时的各种姿态,比如你想像鱼游得快时,就读快些,想像鱼在自在地游,就读轻松点。采莲姑娘在采莲时无意中发现塘中还有鱼呢,就兴奋地叫起来了:“看,这儿有一条鱼!看,西边也有一条!”再来惊喜地读读这几句诗! 出示:鱼戏莲叶间,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西,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北。 3.表演。 谁愿意也变成一条在莲叶下游戏、玩耍的小鱼?请生按方位表演,体会小鱼的快乐。 四、背诵积累 1.学了这首诗,再来说一说你仿佛看到了什么。(指名说)

中外文学经典赏析教学大纲

《中外文学经典赏析》教学大纲 课程编码:02 课程名称:中外文学经典赏析 学时/学分:32/2 先修课程: 适用专业:广播电视编导 开课教研室:广播电视教研室 一、课程性质与任务 1.课程性质:本课程是广播电视编导的专业基础课。 2.课程任务:新闻传播系的学生需要具备较高的人文素养,以胜任未来所从事的专业。在这一背景下,这一课程的开设计划达到以下目的:在基本理论方面,使学生了解古代文学发展的概况,系统掌握现当代文学发展脉络,重点掌握重点作家和重点文学事件;在基本知识方面,使学生了解课本中所涉及文学家的生平,掌握他们的创作经历,重点掌握一些典范作品,达到会分析、会评价这一标准;在基本技能方面,了解文学创作的一般规律,掌握常见写作技巧,重点掌握与其专业发展有关的写作方法和技巧。 二、课程教学基本要求 课堂教学采取教师讲授和学生练习相结合的方式进行,为了体现学以致用的原则,特别注重学生课堂训练这一环节。 本课程本学期末采用考查(开卷)形式进行考核。基础知识主要涉及文学常识,分数占比约为20%;重点内容主要包括文学经典作品的思想和艺术,分数占比约为50%;综合性、提高性的内容是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当代作品在艺术表现方面的得与失,分数占比约为30%。三、课程教学内容 第一章汉代及南北朝时期的民歌作品 1.教学基本要求 通过详细分析《饮马长城窟行》、《西洲曲》、《敕勒歌》三首诗歌,让学生掌握相关古文化和古文字常识。 2.要求学生掌握的基本概念、理论 《饮马长城窟行》:艺术方面,让学生了解比兴手法、接字手法的运用;语言方面,让学生了解“双鲤鱼”、“长跪”等词语在古代的含义。

《西洲曲》:让学生了解民歌中接字、谐音等手法的运用,结合诗中“青楼”一词,引入劣币驱逐良币定律。 《敕勒歌》:让学生了解南北朝诗歌不同风格,并找出原因。 3.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是比兴手法,以及文学作品的风格与文化背景之间的关系。难点是引导学生联系以往学习中遇到的类似问题进行扩展学习。 4.教学内容 一、《饮马长城窟行》的思想和艺术 二、《西洲曲》的思想和艺术 三、《敕勒歌》的思想和艺术 第二章《春江花月夜》 1.教学基本要求 让学生掌握《春江花月夜》所蕴含的古文化和古文字常识,学习对文学作品进行赏析。 2.要求学生掌握的基本概念、理论 介绍本诗在诗歌史上的地位——“以孤篇压倒全唐”,本诗产生的时代背景——建安风骨及骈体诗歌的兴衰。 介绍古典文学中的经典意象:清风明月、江上扁舟、捣衣声。 分析物是人非之叹的艺术魅力。 3.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是几个意象所代表的独特含义,以及物是人非之叹为什么感人至深的原因。难点是让学生活学活用,尝试利用这些经典手段来表达特定情感。 4.教学内容 一、初唐诗歌的发展 二、《春江花月夜》的思想内容 三、《春江花月夜》的艺术成就 第三章《长恨歌》 1.教学基本要求 介绍白居易的创作主张及代表作品《长恨歌》,让学生掌握相关古文化和古文字常识,学习对文学作品进行赏析。 2.要求学生掌握的基本概念、理论 介绍白居易的生平和创作主张(“文章合为时而着,歌诗合为事而作”),使学生了解现实主义创作手法的特征。

南朝乐府民歌《西洲曲》赏析

南朝乐府民歌《西洲曲》赏析 《西洲曲》,五言三十二句,是南朝乐府民歌中少见的长篇。全文感情十分细腻,“充满了曼丽宛曲的情调,清辞俊语,连翩不绝,令人‘情灵摇荡’。”《西洲曲》可谓这一时期民歌中最成熟最精致的代表作之一。 首句由“梅”而唤起女子对昔日与情人在西洲游乐的美好回忆以及对情人的思念。自此,纵然时空流转,然而思念却从未停歇。接下来是几幅场景的描写:西洲游乐,女子杏红的衣衫与乌黑的鬓发相映生辉、光彩照人;开门迎郎,满怀希望继而失望,心情跌宕;出门采莲,借采莲来表达对情人的爱慕与思念;登楼望郎,凭栏苦候,寄情南风与幽梦,盼望与情人相聚。这其中时空变化,心情也多变,时而焦虑,时而温情,时而甜蜜,时而惆怅,全篇无论是文字还是情感都流动缠绵。 《西洲曲》在艺术上有以下三点值得注意。 第一是善于在动态中表达人物的思想感情。比如“门中露翠钿”一句,生动形象地通过动作表达出了人物的心情。而“采莲南塘秋”六句,是全篇的精华所在,它集中笔墨描写主人公的含情姿态,借物抒情,通过“采莲”“弄莲”“置莲”三个动作,极有层次地写出人物感情的变化。动作心理描写细致入微,真情感人。 第二是叠字和顶真的运用。“开门迎郎”场景中,四个“门”字的叠用,强化了女子急切盼望心上人的到来,而不时从门缝向外张望的焦虑心情。“出门采莲”场景中,又连用七个“莲”字,着意渲染女子缠绵的情思。而顶真的运用使得句子灵活生动,朗朗上口。 第三是双关隐语的运用。双关隐语,是南朝乐府民歌中一个显明的特征,它在诗经时代的民歌和汉魏乐府民歌中很少见。一说“莲”与“怜”字谐音双关,而“怜”又是“爱”的意思,隐语极言女子对情人的爱恋。同时,“莲子清如水”暗示感情的纯洁,而“莲心彻底红”是说感情的浓烈。这些双关隐语的运用使诗歌显得含蓄多情。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此诗以“难解”著称,有研究者将其

古代历代诗歌发展演变

诗歌发展及演变 脉络概述: 原始时期:上古歌谣,原始性,诗、歌、舞不分 先秦时期:诗经温柔敦厚、楚辞浪漫瑰丽 两汉:乐府诗《孔雀东南飞》最长叙事诗《陌上桑》 东汉:文人诗,《古诗十九首》“惊心动魄,一字千金” 魏:建安风骨、三曹七子、蔡琰,慷慨悲凉 西晋:正始文学(阮籍、嵇康等竹林七贤)、寄旨遥深太康诗风(三张二陆一潘)繁缛雕刻 一左:左思风力是对建安风骨的继承,寒士的不平 东晋:玄言诗风(孙绰、许询)理过其辞,淡乎寡味 陶渊明:平淡自然,开创了田园诗,隐逸之宗 南朝刘宋:元嘉三大家:谢灵运(山水诗)、鲍照、颜延之 南朝齐梁:永明体/新体,周颙四声“平上去入”,沈约“四声八病”,自觉用声韵格律创作诗歌,注重平仄,最杰出的永明体诗人是谢朓 齐梁文学集团,“徐庾体”宫体诗人,《昭明文选》《玉台新咏》北朝诗人:庾信,由南(绮丽轻浮宫体诗)入北(深沉刚健),集南北诗风之大成 杜甫评价“庾信文章更老成,凌云健笔意纵横”“庾信平生最萧瑟,暮年诗赋动江关” 《敕勒川》,北地三才,邢劭,魏收,温子升

《木兰诗》《西洲曲》南北朝民歌最有代表性作品 (乐府双璧)→《木兰诗》《孔雀东南飞》 隋代:卢思道“思妇——征军”、杨素、薛道衡 唐代:初唐贞观诗风清绮、上官体绮错婉媚,宫体诗人应制应和初唐四杰追求壮大昂扬的情怀,渴望建功立业 沈佺期、宋之问对律诗的定型 文章四友:杜审言《和晋陵陆丞早春游望》、苏味道、李峤、崔融 张若虚《春江花月夜》和刘希夷《代悲白头翁》对唐诗玲珑意境的探索 陈子昂与唐诗风骨:复古、恢复风雅比兴传统 “骨气端翔,音情顿挫,光英朗练,有金石声”诗美理想,影响盛唐诗歌 盛唐诗歌:气来、情来、神来——殷璠《河岳英灵集》唐诗风骨诗人群体:山水诗人(王孟)豪侠诗人(王昌龄、崔颢、王翰)边塞诗人(高适岑参祖咏)李白:伟大的浪漫主义天才诗人 唐诗风的转变——忧国忧民的现实主义杜甫,安史之乱,“诗史”中唐大历诗风:元结、刘长卿、韦应物、李益、顾况、大历十才子,寂寞情思,风骨顿衰 元和诗风:元白诗歌,追求浅近,通俗易懂,及新乐府运动,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张籍王建乐府诗,李绅 韩孟诗派以丑为美,追求险怪,贾岛姚合孤峭冷僻,李贺瑰丽冷

西洲曲

《西洲曲》赏析 《西洲曲》是南朝乐府民歌中最长的抒情诗篇。内容依季节的转换写一采莲少女从初春到深秋,从现实到梦境,对钟爱之人的执着思念,洋溢着浓厚的生活气息和鲜明的感情色彩。情思宛转缠绵。诗作以景物描写为重点,以相思之情为线索,情因景生,景因情动,表现了女主人公极为丰富而细腻的内心世界。风格明丽自然,婉媚多情,清新活泼,玲珑剔透,体现出鲜明的民族特色和纯熟的表现技巧。“忆梅下西洲,折梅寄江北。”每当回忆起那次西洲梅林下相遇的时刻啊,于是就想先折下一支梅花,寄送给身在大江北岸的情人,让他与自己一起回忆西州梅下相遇的情景。 “单衫杏子红,双鬓鸭雏色。”女子她身穿单薄的衣衫,像红杏那么鲜艳啊,一头乌黑的鬓发,就像小乌鸦的羽毛那么黑亮黑亮的。 “西洲在何处?两桨桥头渡。”你要问西洲到底在哪里啊,摇上小船,划上两桨,就可到西洲桥头的渡口。 “日暮伯劳飞,风吹乌桕树。”天黑了,伯劳还在那儿孤独的飞啊,只有徐徐的清风吹拂着门前的乌桕树。 “树下即门前,门中露翠钿。”树下就是我家的大门前啊,门里面的我啊戴着翠绿的钗钿。 “开门郎不至,出门采红莲。”打开大门迎接却没有看到情人来啊,只好出门摇上小船去采红莲。 “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怀着满腹心事到南塘采摘莲子,这是个天高气爽的秋天啊,朵朵莲花长得高高的,超出了人头。 “低头弄莲子,莲子清如水。”女子低下头来若有所思地拨弄着水中的莲子啊,莲子是那么地清香啊,我们感情也纯洁得就像一泓清水。 “置莲怀袖中,莲心彻底红。”看到清香的莲子就想起了自己的情人,不由珍惜地将莲子放在怀里藏在袖中啊,里面的莲心熟透了,一直红到底。 “忆郎郎不至,仰首望飞鸿。”思念情人,情人也不来啊,只好仰起头来看着天上自由往来的飞鸿。 “鸿飞满西洲,望郎上青楼。”鸿雁双飞啊,飞满了西洲的天空,盼望情人,情人也不来啊,我就登上高高的青楼。 “楼高望不见,尽日栏杆头。”楼台虽高,可还是望不见我的情人啊,整整一天时间,我的手没有离开过栏杆头。 “栏杆十二曲,垂手明如玉。”十二道栏杆弯弯曲曲啊,女子的手映在栏杆上,白皙得像玉一样明润。 “卷帘天自高,海水摇空绿。”卷起了帘子仰望青天啊,青天显得更高更远,海水遥遥,波涛荡漾啊,空显出一片深绿。 “海水梦悠悠,君愁我亦愁。”海水如梦一样啊,悠远无尽,情人心焦啊,我心中也无限忧愁。 “南风知我意,吹梦到西洲。”南风多情,倘若它能知道我的心意啊,那就把我的梦,吹拂到西洲与情人相聚吧!

汉译英 南朝乐府民歌西洲曲英译

名诗英译 汉译英:南朝乐府民歌《西洲曲》英译 【引】《西洲曲》是南朝乐府民歌名,最早著录于徐陵所编《玉台新咏》。此诗诗中描历来被视为南朝乐府民歌的代表作。是南朝乐府民歌中最长的抒情诗篇,洋溢着浓从现实到梦境,对钟爱之人的苦苦思念,写了一位少女从初春到深秋,体现出纯熟的技厚的生活气息和鲜明的感情色彩,表现出鲜明的江南水乡特色,全诗技法之“巧”,用蝉联而下的接字法,顶真勾连。巧。全诗三十二句,四句一解,令人拍案叫绝。(据百度词条)引请勿剽窃,本英文译诗以抑扬格三音步翻译,为本文档上传者独立翻译,用请注明译者:罗沐。 Song of West Isle 西洲曲罗沐译 ------------------------------------------------------------------------------------ A dream of plum blossoms drew her to the west isle, 忆梅下西洲,To pick a bloom forwarded 折梅寄江北。to north bank of the river. 单衫杏子红,She dressed in a thin plum frock 双鬓鸦雏色。and combed her raven hair. Where was the west isle? 西洲在何处?taking ,From the bridge end two strokes of ores to there. 两桨桥头渡。日暮伯劳飞,At sunset flied the shrike, 1/3 名诗英译 and wind blew the tallow tree. 风吹乌臼树。 The tree was before a door 树下即门前,That revealed her jade headwear. 门中露翠钿。Opening the door none was there, 开门郎不至, So she left to pick red lotus. 出门采红莲。 Red lotus in the south pond 采莲南塘秋,

《荷塘月色》优秀教案

9、《荷塘月色》教学设计 胪溪中学黄娜娜 教学目标: 1、欣赏作者描写景物的高超技巧; 2、欣赏清秀隽永的语言; 3、理解作者对自由境界的向往。 教学重点、难点: 1、梳理文中作者心理变化的脉络; 2、重点分析第四至第六自然段,欣赏并学习作者描写景物的高超技巧。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 一切都像刚睡醒的样子,欣欣然张开了眼。山朗润起来了,水涨起来了,太阳的脸红起来了。 小草偷偷地从土地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园子里,田野里,瞧去,一大片一大片满是的。坐着,躺着,打两个滚,踢几脚球,赛几趟跑,捉几回迷藏。风轻悄悄的,草软绵绵的。” 大家还记得这段文字来自哪篇文章吗?是谁写的?(朱自清的《春》) 那么,我们以前还学过朱自清的哪一些文章?(《匆匆》、《背影》等) 大家觉得朱自清的这些散文有什么样的特点?(质朴而优美的语言,真挚的情感,诗意的景物,动人的细节等。)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朱自清的另外一篇散文《荷塘月色》。 二、走近作者 朱自清(1898~1948),字佩弦,江苏扬州人,原籍浙江绍兴,现代散文作家、学者。著有《踪迹》、《背影》、《你我》、《欧游杂记》等。 三、写作背景 本文写于1927年7月,正值大革命(国民革命)失败,白色恐怖笼罩着中国大地。朱自清也陷入了苦闷彷徨之中。他自己也知道,只有参加革命或反革命,才能摆脱这惶恐,但他最终还是选择了暂时逃避的方法。然而,作者毕竟是个民主主义者,面对黑暗的现实,又不能安心于这种“超然”。《荷塘月色》正是作者自己想“超然”而又想“挣扎”的心迹的真实描摹和生动写照。当时作者在清华大学教书,住清华西院,有一天晚上,由于心情烦闷出来散步,因此写下了这篇《荷塘月色》,文中写的荷塘就在清华园。 四、释题 《荷塘月色》可理解为:荷塘和月色;荷塘上的月色;月下的荷塘。这就巧妙交代了文章的主要内容,也点出了重要内容的写作顺序,即先写“荷塘”,再写“月色”。 五、初读课文 1、字音 乘(chéng)凉煤屑(xiè)踱(duó)独处(chǔ)的妙处(chù) 颤(chàn)动霎(shà)时媛(yuán)女纤(xiān)敛(liǎn)裾(jū) 沾裳(shāng)嬉(xī)游

《西洲曲》赏析

南朝乐府与《西洲曲》 一、关于“南朝乐府” “南朝乐府”,产生年代始于东吴,迄于陈。留存近五百首,分为“吴声歌曲”和“西曲”两大类。前者产生于六朝都城建业(今南京)及周围地区,这一带习称为吴地,故其民间歌曲称为“吴歌”;后者产生于江汉流域的荆(今湖北江陵)、郢(今江陵附近)、樊(今湖北襄樊)、邓(今河南邓县)等几个主要地区,是南朝西部重镇和经济文化中心,故其民间歌曲称为“西曲”。“吴歌”、“西曲”是原有的名称。北魏孝文、宣武时南侵,收得这两种歌曲,借用汉乐府分类,总谓之“清商”(《宋书·乐志》、《魏书·乐志》)。后世沿袭之,至宋代郭茂倩编纂《乐府诗集》,仍将这两种归为《清商曲辞》。南朝乐府民歌的内容,与多方面反映社会生活的汉乐府民歌不同,它是集中于写男女之情(占90%以上),并且绝大多数以女子的口吻,表现女子对男子的爱慕相思。此外还有一部分作品专门描绘女子体态容貌的美丽。由于这些歌曲多是由歌女在宴会等各种场合演唱的,自然以女性的口吻比较合适。歌中既反映了南朝统治区域(主要是城市中)的民间风俗、社会状况,也反映了当代统治者的生活情趣。 南朝民歌具有如下一些基本特点: 其一,它所表现的爱情,几乎完全是浪漫色彩的,而极少有伦理因素的考虑。 其二,从表现的情绪来说,南朝民歌中欢娱之辞所占比例很小,其基调是哀伤的。 其三,南朝民歌的语言,出语天然,明朗而又巧妙。 其四,南朝民歌的形式,以五言四句为主,约占总数的三分之二。……南朝民歌中占主导的五言四句的格式,对五言绝句的形成,也起了很大的作用。(章培恒、骆玉明主编《中国文学史》,复旦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南朝乐府民歌在语言上的最大特点就是双关隐语的大量运用。双关隐语的构成,主要是利用谐音字和一字多义,这种双关隐语,常常又和比喻、象征手法结合使用,用以取喻起兴。 如《子夜歌》其七:“始欲识郎时,两心望如一。理丝入残机,何悟不成匹?”同音异字“丝”既是相思的“思”,又是情丝绵绵的“丝”。同音同字“匹”,既是布匹的“匹”,又是双关男女匹配的“匹”。这种手法的运用,使得诗歌的感情在热烈大胆的同时又显得婉转缠绵,并且增加了语言的活泼和形象的生动鲜明。 二、《西洲曲》 1、关于作者 最早著录《西洲曲》的是徐陵的《玉台新咏》,题为江淹作。郭茂倩《乐府诗集》将它收入《杂曲歌辞》,说是古辞。明、清人的古诗选本或以为晋辞,或以为梁武帝作。从《西洲曲》具有的民歌本色,诗中纯真的感情、浓郁的生活气息以及表现方式来看,都是与文人的创作大异其趣的。但其格调之缠绵、词句之工巧、结构之精美又显然是经过文人的修饰的。因此,后世论者大都肯定其为南朝乐府民歌发展到成熟阶段的、经过文人加工的作品。 2、关于内容的不同解说 ?与一般南朝乐府民歌不同的是,《西洲曲》极为难解,研究者甚至称之为南朝文学研究的“歌德巴赫猜想”。 ?《西洲曲》的语言一如民歌的清新质朴而少用事典,所以其难解并不在字词的生僻、晦涩,而是整首诗的诗意难以得到一个贯通全篇的畅达的解释。之所以如此,乃是因为诗歌所涉时间、地点、人物、情节等,都有幽暗不明之处,难以得到一个一致的解释。 本篇虽然“续续相生,连跗接萼,摇曳无穷,情味愈出”(沈德潜《古诗源》),但由于字句有所省略,文意时有暗转,因而时地、人物、情节等都颇难确定,众说纷纭。以下简述三种解读: (1)多数论者都认为主人公是一位江南女子,诗篇抒写了她从初春至深秋、从现实到梦境,对远方情人的苦苦思念。具体而言,少女所忆念的情郎住在西洲,而西洲在江北,自己在江南,不易晤面,他们曾于梅花开时欢晤过,今梅花又放,就折梅托人寄去。春去秋来,少女的思念绵绵不断,又于采莲、于登楼中痴痴期待。最终只能寄希望自己的“梦”被南风吹向情郎的住处。 (2)也有论者认为本篇所写是一位男子的忆念。从开篇至“海水摇空绿”句都是男子口吻,写他正在忆梅花而想到情人住处西洲时,恰逢她寄来一枝梅花到其住处江北来,因而忆及她的仪容、家门、服饰、生活和心情;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