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2006 年度中国饮料市场发展状况综述

2006 年度中国饮料市场发展状况综述

2006 年度中国饮料市场发展状况综述
2006 年度中国饮料市场发展状况综述

2006 年度中国饮料市场发展状况综述

中国市场的日趋国际化,“两乐”在华的饮料大战,统一和康师傅的兄弟之争,以及达能、立顿等国际品牌的悄然而至,我国的饮料市场在经历着整合式发展的过程,孕育着一场新的品牌竞争和市场瓜分。

纵然是新品迭出、结构优化、科技创新、标准提升……但在多元化发展的同时,企业兼并现象不断,有限的市场空间竞争激烈。跨国公司凭借其深厚的品牌资源和雄厚的资金支持以及在国外市场拓展的成功经验,对中国大陆本土饮料企业构成合围之势。本次我们从饮料行业发展整体出发,重点讲述 2006 年饮料市场特点,以期能为广大读者带来一些帮助。

行业发展现存问题

我国饮料的整体发展可以分为四个阶段, 1982 年之前处于自由发展状态,称之为散漫发展期; 82 年到 90 年之间,政府开始对饮料行业给予很多政策支持,称之为政府引导发展期; 90 年到 2000 年,外国排号饮料的进入,市场竞争充分,在这个时期可称为竞争发展期;在此后的“十五”期间,由于并购、兼并现象严重,又可称为饮料行业的整合发展期。

在过去的一年,我国饮料行业在产量、销售收入、利税、利润都取得了可喜的增长,行业整体运行形式良好。在品牌建设方面,国内土生土长起来的企业很多已经发展成为全国性品牌,并被评为中国名牌,免检产品、驰名商标等等。在外贸方面,作为进口的主要产品浓缩橙汁,增加了 3.6 倍,进口额增加了 4.8 倍,这说明果汁饮料的快速发展。在产品类别方面,碳酸饮料、果汁及果汁饮料、茶饮料、功能饮料、瓶装饮料水等百花齐放、多元化发展。在包装结构方面,塑料瓶依然是饮料的主要包装。在地区结构方面,东部沿海的产量比例占到全国 71.8% ,但比“十五”下降了 8% 。西部地区上升了 10% ,饮料布局日趋合理。

饮料行业发展三特点:

1. 饮料工业开始向主产省集中,主产省保持绝对优势。

2. 饮料行业出现中小企业同步发展的趋势。

3. 饮料市场对品种的需求发生变化。

虽然我国的饮料发展日趋合理、完善,但仍然还存在一些问题。

1. 本土饮料企业大都实行分散经营,规模一般比较小。企业的综合实力偏弱,行业的运营状况不容乐观,产销率低,产品库存量高。

2. 区域性饮料品牌比较多,真正在全国饮料市场上有影响的名牌产品屈指可数。正是由于企业规模比较小的原因,企业品牌和产品品牌的内涵方面不足,造成了消费者对于品牌的理解和忠诚度不够。

3. 企业资金不足、融资渠道单一、技术含量低以及自身实力不强等因素也制约着其市场空间的拓展。

4. 品种结构还不合理,果汁饮料、茶饮料、植物饮料、咖啡饮料等新品种比例不高,产品差异化有待提高。

5. 饮料质量上,尚未建立起完善的质量可追溯制度。

6. 加工用的水果量不足。

7. 相关装备尚不能满足饮料行业需求。中高速靠进口,中低速靠国产,无菌灌装经常会受到人为操作管理的影响,造成批量的产品质量问题,给企业带来很大的损失。缺少在线检测设备,总是在事后出现产品质量问题再退货处理。制造能力不足,设备服务不好。制造商在节能、节水方面没有给予高度关注,这对于饮料行业的发展将是一个重要因素。

8. 行业的布局有待进一步合理化。

9. 流通秩序需要规范,零售商超的霸主地位需要突破,价格、市场等的过度竞争需要改善。

“十一五”饮料发展目标

在“十一五”期间,饮料行业计划年均增长幅度超过 15% 。按这样的推算在 2010 年的总产量达到 6800 万吨。在产品的结构比重方面,根据现在的情况以及未来的趋势做了一个预测,碳酸饮料 18% ,包装饮用水 36% ,果蔬汁饮料 14% ,茶饮料 15% ,蛋白饮料 6% ,其他的是 11% 。

科技创新目标:超过 50 万吨的企业要建立研发中心,或者企业自己建,或者和大专院校、科研院校联合建。同时要建国家级实验室,目前只有娃哈哈有国家级实验室。大型企业要完成从机电一体化的生产到在线生产检测一体化的转变。

质量安全目标:建立和完善标准体系建设,原辅料的合格率,产品一次检验合格率和消费者满意度能有所提升。在全国形成若干个产品标准化的生产示范区。

在竞争方面,形成一个公平有序的竞争环境,在法制方面,抑制不正当竞争。在信用建设方面,规模以上的企业在“十一五”期间达到 40% 的覆盖率。制定行业法规,反对低于成本价、不科学不正当的竞争和速度竞争。

品牌培育目标:在中国品牌方面,希望在“十一五”期间,含乳饮料、茶饮料、特殊用途饮料等都能列入评价范围,支持有条件的报列世界名牌,同时充实企业品牌的内涵。

其他的目标有节能降耗,资源利用率、降低水的消耗,同时产品能耗比“十五”末期降低 20% 。在提高效益方面特别增加了一个货龄。在进出口方面主要是一个浓缩橙汁,扩大国内使用量。

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鼓励和规范发展运动饮料、包装饮用水,重点发展茶饮料、果汁类饮料,咖啡饮料,蔬菜汁饮料。

建立完善的标准体系,建立质量安全可追溯制,建立原辅料和产成品的质量追溯制度。

提高自主创新能力,要健全行业自律机制,加强行业信用体系建设。饮料生产商之间,生产商和供应商、经销商之间能建立起一个和谐互动的合作问题。

饮料细分市场状况

果汁饮料

近几年,我国果汁饮料产销量快速增长。 2006 年上半年,我国果汁饮料产量达 634 万吨,同比增长29% 。然而果汁饮料销量与销售额并没有同步增长,果汁饮料市场销售额增长面临巨大的挑战。在销售量猛增的同时,促进果汁销售额的增长成为行业普遍面临的问题。果汁饮料竞争日趋激烈,市场上存在三股竞争力量:一支是台湾背景的企业统一和康师傅,以包装的创新和口味取胜;一支是包括汇源、娃哈哈等国内知名企业;还有一支是大的跨国公司如可口可乐、百事可乐等。目前市场上集中了娃哈哈、汇源、农夫果园、统一鲜橙多、美汁源果粒橙、酷儿、露露等众多一线饮料品牌。由于大品牌的激烈竞争,使得外来品牌很难进入果汁饮料市场,同时果汁饮料的价格日益透明化,厂家和经销商的利润在不断变薄。寻找新的利润增长点,成为企业的当务之急。而要想在竞争激烈的果汁市场取得领先地位,适合市场需要的差异化经营则是关键。

中国果汁饮料行业面临着 WTO 体系下的国际竞争及产品国际化问题,目前最应努力做到的是标准化问题。果汁饮料生产最主要的是要从源头抓起。我国水果资源丰富,其中,苹果产量世界第一,柑桔产量世界第三,梨、桃等产量居世界前列。 2006 年全国苹果总产量达到 2500 万吨左右,价格总水平稳中有降;全国梨总产量达到 1200 万吨左右,价格总水平相对稳定。虽然我国水果产量很高,但有些只适宜鲜食而不利于加工成果汁,加工原料缺乏。然而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我国虽人口众多,果汁饮料的消费量却较低,人均年消费量还不到 1 公斤,是世界平均水平的 1/10 ,发达国家平均水平 1/40 ,世界人均消费量已达 7 公斤。如果按世界平均消费量计算,我国果汁饮料的市场容量应为 910 万吨,这表明,果汁饮料在我国仍有巨大的发展空间。国际市场方面,到 2020 年,全球果汁及碳酸饮料将曾至 730 亿升,在所有果汁饮料中,浓缩橙汁居世界果汁消费量的第一位。

功能性饮料

功能性饮料的兴起是在非典时期,当非典的恐慌消褪之后,公众以前所未有的热情关注着自己的健康状况,功能性饮料便在此时走进千家万户。目前中国的饮料分类标准中还没有功能饮料这个分类。国际饮料行业协会的规定,功能型饮料即带有保健作用的饮料,也就是说它在解渴的同时具有调节肌体功能、增强免疫力等保健作用。从我国现行的饮料管理规定来看,目前市场上比较流行的各种功能饮料实际上的统一称谓应为特殊用途饮料。《中国软饮料分类标准》中特殊用途饮料,是指通过调整饮料中天然营养素的成分和含量比例,以适应某些特殊人群营养需要的饮品,包括运动饮料、营养素饮料和其他特殊用途饮料三类。

1、行业概述

20 世纪 90 年代初,功能饮料刚起步时仅有不到 20 亿美元的销售额。 2000 年,世界功能饮料市场的销售额已达 138.6 亿美元,平均年增长率为二位数。中国功能饮料的市场,从 2000 年之前红牛的一枝独秀到 2005 后的脉动、激活、“他 + 她”水的群雄争霸。功能饮料的销售额从 2000 年的 8.4 亿元,激增到 2005 年的 30 亿人民币,实现了每年两位数的的高速增长。

2004 年在功能饮料市场,乐百氏的“脉动”掀起一股狂风巨浪,取得了 7 亿元的销售成绩;娃哈哈收拾了 2003 年“康有利”没有利的郁闷,紧跟其后推出“激活”,也取得 3 亿元的销售业绩;汇源推出“他 + 她”水,养生堂推出“尖叫”。功能饮料市场好不热闹,饮料厂家纷纷推出自己的功能饮料,以期分得功能饮料一杯羹。 2005 年准备不足的本土品牌纷纷淡出江湖,如:“他 + 她”,“尖叫”等,娃哈哈的“激活”惨淡经营,只有被国际饮料巨头完全掌控的乐百氏的“脉动”后劲十足。国际品牌凭借先进

的管理水平,雄厚的资金以及在功能饮料方面的经验,成了目前功能饮料市场最大的赢家。 2006 年初,在北京市场排名前五名中只有具有深厚法国血统的脉动是中国品牌。

2、行业特征

从“红牛”登陆大陆市场到 2004 年功能饮料市场的红红火火,以及 2005 年的不温不火。目前功能饮料市场基本上有以下几点特征:

(1) 功能饮料正处于市场起步阶段

从 1984 年健力宝推出“魔水”到泰国“红牛”在中国大陆市场现身,再到目前乐百氏的“脉动”,娃哈哈的“激活”以及汇源的“他 + 她”水等等你方唱罢我登场,功能饮料市场一时间好不热闹。功能饮料正迈着轻盈的步伐一路向我们走来,并逐步为消费者所了解。

但所有这些繁华假象,都不能掩盖功能饮料处于市场发展初期的现实。中国饮料工业协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赵亚利指出,功能饮料正处于一个加速发展期,上市品种不断增加,品类进一步丰富,消费者认可度稳步提升,销售量增长迅速,行业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

据一份对中国 30 个城市 15 ~ 64 岁城镇居民调查显示,直到 2005 年下半年功能饮料的市场渗透率才 27.1 %,而同期的碳酸饮料为 70 %,饮用水 75.7 %,果蔬汁也达到了 50.4 %。这份调查充分说明了功能饮料正处在发展的起步阶段。

(2) 功能饮料的目标客户群狭窄

相对于饮用水、碳酸饮料、果汁、茶饮料等大众性饮料,功能饮料的客户群就显得较为狭窄。功能饮料是针对特定的顾客需求,在饮料中添加了一定的功能因子,它并不适合所有人群。如:为补充运动中随汗液流失掉的盐分而添加盐的运动饮料,不适合儿童、老年人长期饮用,也不适合成年人非运动状态下饮用,否则容易造成健康隐患;咖啡因具有降血脂功能,因此对含有咖啡因等刺激中枢神经成分的抗疲劳功能饮料,儿童不适合经常饮用。目前北京市消费者协会已经发布消费警示:儿童、老年人及患有血压高和心脏疾病的人应当慎喝功能饮料,普通人长期饮用也对健康不利。

“红牛”在瑞典喝死人事件,说明了功能饮料是针对特殊人群的饮料,也向中国饮料企业敲响了警钟:功能饮料不是“大众饮料”。

(3) 品牌忠诚度低

中国功能饮料市场品牌种类繁多,既有本土品牌激活、脉动、苗条淑女等等,也有洋品牌红牛、佳得乐、雀巢能量 e 、宝矿力水特等等。除了中国消费者接触较早的红牛外,其他不管是本土的还是舶来的洋品牌,对全国消费者来说或多或少都有些陌生,很难谈得上对某个品牌的绝对忠诚。虽然某些国际品牌在国际市场上拥有不错的口碑,但要在中国市场建立自己的“不倒长城”,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4) 产品同质化严重

目前,从整个行业来讲,功能饮料产品同质化现象较为严重。从产品档次上看,功能饮料主要集中在 3 元~ 5 元的价格区间。除了 5 元以上“红牛”,目前市场上具有代表性的功能饮料产品如乐百氏的“脉动”,娃哈哈的“激活”,以及百事可乐推出的“佳得乐”等产品基本上都在这一价格区间。从功能上看,

功能饮料的功能单一,基本上就是补充水分,缓解疲劳。从口味上来讲,基本集中在青柠味和橘子味等几种口味上。

消费者的需求是多样性的,较为单一的产品满足不了消费者的需求。行业的发展和企业逐利的本能促使着功能饮料将会在不久的将来进行产品结构升级,向着多样化的方向发展。

3、市场格局

(1) 竞争加剧,市场集中度低

中国功能饮料市场规模从 2000 年的 8.4 亿元发展到 2005 年的 30 亿元。功能饮料市场规模扩大的同时,竞争也在加剧。 2000 年之前,为全国消费者所熟知的功能饮料品牌基本上只有泰国的“红牛”和有“魔水”之称的健力宝,直到 2004 年中国的功能饮料才遍地开花,有乐百氏的脉动、娃哈哈的激活、宝矿力水特等等,到 2006 年初更有哈药六厂的苗条淑女和百事可乐佳得乐等加入。饮料企业参与热度远远高于功能饮料市场规模的扩展,功能饮料市场的竞争将会越来越激烈。

2004 年,乐百氏凭借脉动撬动了中国功能饮料市场,在全国范围内掀起了一场功能饮料潮流。

当年,功能饮料的头三甲分别是红牛,脉动和激活。经过 2005 年的市场洗礼,功能饮料市场格局发生了巨大变化。 2006 年 5 月份北京家乐福销售额显示,功能饮料前五名中红牛销售额占总销售额的

31 %,脉动占 20 %,宝矿力水特占 17 %,力保健占 13 %和雀巢能量 e 占 9 %。而这一销售情况也基本上描绘出功能饮料现阶段在北京市场上的分布图。到 2005 年止,洋品牌功能饮料取得市场竞争的阶段性胜利。

2006 年上半年,功能饮料市场静悄悄。新产品推出和营销力度都不是很高。这是否说功能饮料战争停止了?不,这只是大战的前夜。我们预测,洋品牌不会满足现状,本土企业也不会放弃功能饮料这块蛋糕。2008 年,经过充分的准备,洋品牌将会打响第一阶段的王者之战;本土品牌会卷土重来,找回失落的家园。

(2) 本土品牌建设不完善

2003 的非典催生功能饮料市场火爆。各路英雄纷纷提枪上马赶赴战场,抢占功能饮料市场的份额。一时间,脉动、激活、“他 + 她”、尖叫等等众多功能饮料漫天飞扬,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在野蛮的广告战之后,脉动取得了 7 亿元的销售业绩,激活也有超过 3 亿元的不错的市场表现。但是功能饮料品牌的建设却没有及时跟上,这些品牌没有取得消费者的完全认可。 2005 年本土品牌功能饮料市场疲软,有的品牌不得不淡出市场。品牌建设不够完善是其中原因之一。零点研究资讯集团于 2004 年 11 月完成的《 2004 年城市消费者功能饮料消费现状及品牌评价研究报告》认为:目前除了脉动品牌是亚健康外,其他功能饮料品牌基本不健康。

功能饮料的发展离不开功能饮料产品品牌的健康发展。对本土功能饮料企业来说,产品品牌的建设任重而道远。

(3) 功能饮料市场洋影重重

与全球人均功能饮料消费量相差 6.5 升的市场提升空间和 14 亿人口的巨大市场,国际饮料巨头怎么会错过这样的机会?当前,功能饮料的本土领军品牌脉动,就是由被国际饮料巨头达能完全控制的乐百氏推出的。达能还是推出激活的娃哈哈背后谋士。 2005 年,碳酸饮料巨子百事可乐将有 40 多年历史,

占美国运动饮料 85 %的“佳得乐”在重庆市场试点, 2006 年全面铺货。韩国乐天注资 1.8 亿元,取得51 %的澳的利的股权,欲借澳的利的销售网络进军葡萄饮料市场。可口可乐与广州白云山和黄中药有限公司达成合作意向,将推出一款含中药的功能型饮料,可以说中国功能饮料市场上洋影重重。

随着功能饮料市场的逐渐成熟,国际品牌的饮料对中国功能饮料市场的参与将会愈加深入,功能饮料市场的竞争将会愈加激烈。

茶饮料

1、推动茶饮料行业快速发展的宏观因素:

(1) 中国悠久的茶文化传统。在众多的饮料中,真正能和中国文化联系起来的只有茶饮料,可以说茶饮料的后劲还很足。

(2) 提高行业附加值的有效途径。中国是茶叶的生产大国,种植面积世界第一,茶叶产量世界第二,出口量世界第三,创汇额度世界第四,形成了被动的“ 1234 ”现象。茶饮料的开发成为茶叶生产效益提高的一个突破口。中国茶饮料产值已占当前中国茶叶总产值的三分之一。

(3) 中国消费者健康意识的增强。在近几年关于食品饮料的消费者需求调查中发现,健康已经成为消费者的首要诉求。随着中国人民生活水平及支付能力的不断提高,人们越来越关注自身的健康。茶饮料中茶的健康形象成为消费者选购该类产品的一个重要动力。

(4) 国内市场潜力巨大。从人均消费量来, 2005 年中国人均消费茶饮料约 4 公斤,如果按照日本人均年饮用量的 20 到 30 公斤计算,中国茶饮料还有 5 倍以上的成长空间,即使从中国目前人均 10 公斤的饮料消费量来看,中国茶饮料的市场容量至少为 1300 万吨,而目前中国茶饮料的实际产量约 580 万吨,尚有 700 万吨的市场成长空间,况且目前的销售还仅仅集中在重点城市。

2.茶饮料行业发展瓶颈

(1) 行业门坎

国家标准的出台,国内外著名公司的参与,提高了整个茶饮料行业的门槛。茶饮料行业的快速发展不仅吸引了国内外饮料企业的介入,一些其它食品企业也争相介入茶饮料行业。

(2) 生产壁垒加大

茶饮料生产的直接成本并不高,一套灌装设备需投资 40-50 万元, PET 聚脂瓶吹瓶生产线需投资 30 万元,一瓶饮料的原料成本仅为 0.3 元左右,但目前饮料市场品牌众多,各品牌竞相推出新品,开发及推广新品的费用逐步提高,这无形中成为茶饮料的生产壁垒。

(3) 销售壁垒

目前茶饮料市场的垄断程度较高,主要茶饮料企业的广告投放力度较大,品牌知名度较高,给新进入者造成了一定的市场壁垒。

本土饮料竞争优势及机会

虽然国内本土饮料企业面临着包括跨国公司在内的激烈市场竞争,在营销理念以及资本运作等方面都还略显稚嫩。然而随着市场的日趋国际化以及本土饮料企业 20 多年来的品牌经营,也逐渐形成一定规模忠实的品牌消费群体,为新时期企业产品及市场的拓展创造有利条件。综观国内饮料行业的现状,目前国内饮料企业仍有巨大的发展空间,其市场的优势和机会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六个方面:

1、本土饮料企业发展初具规模并以其知名品牌获得消费者喜爱

中国饮料市场的真正形成,应该可以追溯到 1979 年可口可乐进军中国之时,从那时开始本土饮料企业就一直面临跨国饮料企业的巨大冲击,当时中国也有自己的饮料品牌如太平洋汽水和光明牛奶等,但总体缺乏全国性有影响的饮料品牌。随着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品牌经营日益成为企业争夺市场的有力武器,也随之产生大批知名的本土饮料品牌。我国饮料消费市场逐渐迈向成熟,本土品牌由于其特定地缘性和亲和力等因素受到消费者的欢迎。

2、消费者需求多元化为饮料新产品开发提供广阔的市场空间

消费者对产品的需求表现在对其实质属性和扩增属性需求两方面,实质属性即产品能够提供给消费者的使用价值,如解渴等;而扩增属性则使消费者的心理需求,如身份、地位和审美等。消费者需求是多元的,这种多元不仅体现为口味、包装、价格;而且还体现为健康、时尚、环保等方面。

⑴消费者口味的多样性和猎奇心理,以及明显的缺乏品牌忠诚,为新产品开发提供了市场空间,即市场潜力很大。同时不同口味系列产品的开发,有利于企业占据更多货架空间,如“大湖”推出“大湖明朗”系列提高其品牌渗透率。

⑵针对不同群体而设计的包装样式和容量,符合饮料消费场合的不同特点,如可口可乐用家庭形象推广 2.25 升可口可乐包装,正适合平常人们请客吃饭时候的饮用量。“多喝水”推出的“随身酷”就是根据饮料产品大都单次饮用的特点而设计的更便于携带饮用的新型包装。

⑶针对价格敏感型顾客,企业可适时推出不同价位的饮料产品以形成市场区隔,满足不同层次消费者的日常饮料需求。如碳酸饮料利用“加送容量,价格不变”的促销策略吸引价格敏感型消费者。

⑷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消费者开始更多关注自我发展,主要表现为对饮料产品的营养成分以及是否天然健康、绿色环保和时尚品位等更高层面的心理需求。这也为饮料企业在产品研发、包装设计、营销推广以及广告利益点诉求等方面提供重要启示。未来饮料市场竞争将更多地表现在消费者心理空间的争夺上,也就是说谁真正满足消费者心理需求,谁就会成为饮料市场新的领导者。

3、日益细分化的消费群体为饮料企业开展目标营销提供机会

消费市场的日益裂化,使得市场环境和媒介环境变得纷繁复杂的同时,也为饮料企业开展目标消费群体营销提供机会。新兴出现的饮料消费群体主要包括如新女性群体、新生代族 (16-25 岁 ) 、儿童群体和新知识精英群体以及老年群体等,不同饮料群体有着不同的饮料消费需求,这些差异表现在对口味、品牌、价格、包装、促销和广告风格等一切消费者接触产品及信息的领域,高度细分化的市场为饮料企业进行市场拓展提供无限空间。这里包含两个层面,一是针对性地开发饮料产品,在细分市场上取得市场竞争的主动;二是针对性地利用传播媒介,以最少的资金投入获得传播的最佳效果。

在细分群体的选择上要特别注意市场容量及是否具有可延展性,统一鲜橙多和酷儿的成功正是在于它们选择的目标群体分别是新女性和儿童群体,这两大群体消费在中国具有相当大的市场潜力,同时新女性和儿童群体具有很强的延展性,即针对新女性和儿童的产品特点和广告诉求同时能够受到其它群体的响应。我们认为,目前饮料消费的这两大群体还有很大的挖掘空间,对新女性的诉求决非“漂亮”二字能够穷尽,这也给广告创意人员更大发挥和想象的空间。

4、饮料产品生命周期的差异为成长型饮品创造无限市场潜量

饮料产品有其成长的生命周期,即经历产品的四个阶段:产品导入期、产品成长期、产品成熟期和产品衰退期。各种饮料类型在市场所处阶段不同,市场空间和拓展策略也表现很大差异。碳酸饮料已经进入产品成熟期,品牌集中度非常高,企业可以通过扩大分销渠道和市场覆盖率来实现效益增长;果汁饮料和茶饮料均还处于产品成长期,市场空间仍然很大。目前我国人均果汁消费量为 1 千克左右,世界平均水平为 10 千克,果汁饮料分为纯果汁、果汁饮料和果味饮料三种类型,各种不同类型饮料成长的空间也比较大,市场上对健康低糖和天然营养的新型果汁需求很大。据日本贸易统计速报 2001 的数据显示,我国目前人均年饮用茶饮料为 0.4 升,日本人年均饮用茶饮料为 20 -30 升。现在很多地方的茶饮料消费还属于培育期,相信市场前景非常广阔。包装水市场行业进入壁垒并不高,竞争也主要集中在品牌、价格和包装等方面。近年来台湾饮料市场改变单一品种发展的局面,出现品种间融合的趋势,不同品种之间的界限也越来越模糊,如加味水,在水中添加果汁;纯果汁鲜乳,即鲜乳+ 纯果汁;黑松公司推出一种叫“水果优酷”的乳饮料,是纯果汁 + 发酵乳。这些饮料产品给市场注入了新鲜活力,顺应“尝新族”的心理需求,相信未来市场潜力非常巨大。同时一些新兴成长的饮料类型如植物蛋白饮料和运动功能性饮料等也有望成为下一个饮料业经济增长点,目前市场上这类饮料还没有主打产品,消费需求也呈现出明显的增长态势。

5、饮料企业市场渗透的地域差异为其避实就虚策略创造空间

饮料行业各品牌在不同地域的品牌知名度和市场占有率差异非常明显,一般来说饮料企业生产地及周边地区的饮料消费呈现较高知名度和占有率态势,主要是因为其地缘性、亲和力以及由于运送成本较低使得企业可以更多的让利给消费者,这对价格敏感型消费者效果尤佳。同时由于受到渠道促销和广告投放等因素的制约,企业在全国其它地域的品牌知名度和市场占有率都不一样,广告投放和销售促进的重点地区知名度和占有率要明显高于竞争品牌。据央视调查咨询中心的数据显示, 1999 年果汁饮料市场占有率,华北、华东和西南地区,汇源果汁的市场占有率排名首位,而在东北地区露露占绝对优势,西北地区和中南地区市场占有率排名首位的分别是荣氏和新奇士。研究表明,一些规模较小的城市碳酸饮料渗透率比较低,北方一些城市瓶装水渗透率比较低等。全国不同城市之间品牌知名度与占有率的差异为饮料企业实施避实就虚策略提供了理论依据,饮料企业可以根据各品牌市场占有情况,对竞争企业很少进入和尚未形成领导品牌的地区进行市场渗透和重点攻击,即集中优势兵力对竞争品牌实现侧翼包抄。同时不同地域的饮料消费习惯和口味具有一定差异,饮料企业对此也应予以重视。

6、加入 WTO 以后市场的国际化为其参与国际竞争提供便利

中国加入世贸组织以后,整个市场更趋国际化,一些大型的跨国饮料企业也纷纷涌入中国这个潜力巨大的消费市场,使得本来弱小的国内本土企业面临残酷的竞争压力,但同时也为其在新时期的快速成长提供难能可贵的机遇。入世后政府放宽了跨国公司在华投资战略,第一,扩大投资领域,逐步开放金融、保险、证券、电信和物流等知识密集型服务业;第二,投资地域多元化,即在继续发挥东部地区利用外资优势的同时,指定相关政策,鼓励外商到中国中西部投资;第三,投资方式多样化,即入世后将允许外商采用国际上流行的购并方式设立企业,包括允许进行协议购并、允许进入企业产权交易市场购并、允许进入

股票市场开展购并、允许合资企业外方通过股权转让及增资扩股方式购并等。这样一系列措施的出台,为本土饮料企业成长创造了良好的投资、融资环境,同时也为企业开展更高层面的品牌经营与资本运作提供保证。此外随着中国市场与国际市场的日益接轨,为本土饮料企业提供广阔的市场舞台,即利用知名品牌开拓国际市场,将民族饮料品牌发展为国际饮料品牌。

饮料行业发展趋势预测

1 .国内饮料发展趋势预测

(1) 市场集中度越来越高

不管是碳酸饮料、瓶装水、茶饮料、果汁饮料还是功能型饮料,市场的集中程度越来越高。虽然目前全国有中小型饮料企业 4000 多家,但在强强联手、垄断加速的趋势下,中小型饮料企业如果没有自己的品牌个性、稳定的根据地市场,今后的发展道路会更曲折。而且相对垄断的形成是一种必然的趋势。中国人口多、市场大、区域之间的差异明显,不少企业一旦出现由于错误的企业战略管理和市场运作,错失市场机会的情况,在强手如林,竞争态势升级的市场环境下就会被淘汰出局。所以,中国饮料市场“谁主沉浮”,还有待观望。

(2) 价格战将进一步加剧

目前瓶装水、碳酸饮料、茶饮料、果汁饮料市场上的价格一般在一到二元之间,而功能饮料产品市场价却是两倍甚至三倍,所以,要功能饮料和矿泉水价格保持同一水平,目前还不可能,但这是必然趋势。当前市场上,阻碍功能饮料销量的最主要因素是价格,特别是在广大的二、三级市场更是如此。在茶饮料、纯净水、果汁等价格持续下降的情况下,功能饮料的价格确实有些高不可攀。

如果没有“高不可攀”的实力,谁敢第一个站出来做“价格屠夫”,谁能率先将自己的产品通过成本优势卖到像茶饮料、果汁饮料的价格?再说,高额的利润空间也使不少企业对降价慎之又慎。

(3) 二三线市场将成主战场

近年来,我国饮料消费持续升温,但是今年在燃油大幅涨价、严查公路超载等各种因素影响下,物流成本所占企业销售费用比例也在猛增,形成了成本负担重的现象。二、三线市场既缓解了成本压力,又可以借新的生产基地来覆盖当地市场。所以,下一阶段,市场开发的热点将从一级城市移向二、三线市场。

(4) “一专多能”成为企业发展方向

饮料行业的发展将转向“一专多能”,通过延展产品线,来稳固自身的市场占有率。就像娃哈哈曾经凭借饮用水中国饮料十强的龙头老大的位置,现在又通过娃哈哈果汁和激活给企业注入新的活力。而“非常可乐”进军美国市场,则为娃哈哈走向国际做好铺垫。

2 .全球饮料行业发展新动向

(1) 饮料市场呈现多样化

这种多样化表现在饮料品种日趋繁多,饮料消费群体发生变化。世界饮料发展到今天,其品种极其繁杂。这些大类品种还可以进一步细分成更多的小品种。此外,消费群体不再固守原来的消费习惯和偏好,

一个明显的例子,进入 90 年代以来,欧洲、美洲等地茶饮料消费量呈急剧上升趋势,而东方亚洲的茶饮量却在相对减少,充气饮料却在大幅度增加。

(2) 消费习惯逐渐趋同

近几年世界各地快餐越来越盛行,众多国家的消费者愿意购买制成食品。人们日益关注健康和环境,不喜欢糖和添加剂含量高的食品。葡萄酒及其它酒的消费量呈下降趋势。纸包装饮料和食品越来越受大众的欢迎。

(3) 保健功能饮料越来越受到关注

保健是近年来的热门话题,如何通过饮食来达到健康保健效果,一直是消费者和饮料生产企业高度重视的课题。发达国家,特别是欧美发达国家在不断推出的保健功能饮料,这种饮料已经不再局限于补充营养这一范畴,甚至拓展到防病治病领域。有资料表明,在美国几乎所有的饮料生产企业都在开发生产保健功能饮料,就连拥有世界饮料第一品牌的可口可乐也不例外。

(4) 充气饮料、瓶装水和果汁饮料的消费量增加

(5) 新品种接连进入市场

在当今世界饮料市场上新品种层出不穷,但是消费者所需要的是注重天然和健康的新型饮料。

(6) 世界饮料产销的重心转向亚洲

亚洲又要数中国为“重中之重”,原因是当今世界著名饮料产销巨头已将目光对准中国,纷纷打算在中国拓展市场,然后辐射整个亚洲。

经过二十几年的发展,本土饮料企业已经日渐成熟,但是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国内企业还需不断总结和学习,认清市场发展方向,充分挖掘和利用自身优势,在今后的发展过程中,能够健康、快速成长

关于中国航天技术的主要成就和发展趋势

中国航天技术的主要成就和发展趋势 1970年4月24日,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1号在酒泉发射成功,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五个发射卫星的国家。“东方红”乐曲向世界宣示我国国防高尖端领域的成就。到2012年,我国的航天科技已经有了很大的发展和提高。 我国的航天科学技术的主要成就体现在四个方面,即导弹、火箭、人造卫星和宇宙飞船。 我国的航天事业是从研制导弹开始的。50年代中期,毛主席和党中央发出“向科学进军”的号召,我国航天事业开始萌芽。1964年6月29日,我国独立研制的中近程导弹发射成功。此后,导弹核武器发射试验成功,中程导弹、中远程导弹、远程导弹飞行试验基本成功,这一切为我国战略导弹技术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自80年代以来,中国已经掌握了有效的核反击能力,提高了国防现代化水平。 中国自1956年开始展开现代火箭的研制工作。1964年6月29日,中国自行设计研制的中程火箭试飞成功之后,即着手研制多级火箭,向空间技术进军。经过了五年的艰苦努力,1970年4月24日“长征1号”运载火箭诞生并成功发射卫星。截止2012年11月,“长征”系列火箭已经累计发射171次,我国火箭在国际发射市场上占有重要一席。 在航天科技中,人造卫星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从“东方红一号”成功发射到现在,我国共成功射40颗不同类型的国产人

造卫星,包括科学实验、国土普查、通信广播、气象观测等多种应用卫星,获得的遥感资料对人们探索世界起到重要作用。除了人造地球卫星之外,我国还成功发射了嫦娥系列月球卫星。 在宇宙飞船方面,我国也领先世界。我国第一艘宇宙飞船神舟一号于1999年11月20日成功发射,标志着中国航天事业迈出重要步伐,对突破载人航天技术具有重要意义,是中国航天史上的重要里程碑。2003年10月15日,杨利伟乘神舟五号载人飞船成功飞行。 在过去的50多年,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独立制作火箭、人造卫星并实现载人航天的国家。未来,中国将会建立永久性的空间实验室,建成中国的空间工程系统,航天员和科学家在太空的实验活动将会实现经常化,为中国和平利用太空和开发太空资源打下坚实基础。 1、最困难的事就是认识自己。20.7.57.5.202008:2608:26:23Jul-2008:26 2、自知之明是最难得的知识。二〇二〇年七月五日2020年7月5日星期日 3、越是无能的人,越喜欢挑剔别人。08:267.5.202008:267.5.202008:2608:26:237.5.202008:267.5.2020 4、与肝胆人共事,无字句处读书。7.5.20207.5.202008:2608:2608:26:2308:26:23 5、三军可夺帅也。Sunday, July 5, 2020July 20Sunday, July 5, 20207/5/2020 6、最大的骄傲于最大的自卑都表示心灵的最软弱无力。8时26分8时26分5-Jul-207.5.2020 7、人生就是学校。20.7.520.7.520.7.5。2020年 7月5日星期日二〇二〇年七月五日 8、你让爱生命吗,那么不要浪费时间。08:2608:26:237.5.2020Sunday, July 5, 2020 亲爱的用户: 烟雨江南,画屏如展。在那桃花盛开的地方,在这醉 人芬芳的季节,愿你生活像春天一样阳光,心情像桃花一样美丽,感谢你的阅读。

中国快递行业发展现状分析

本论文以大量的文献资料为参考,以快递产业的起源、中国快递市场内各快递企业的发展情况及现状为基础,进一步分析中国邮政特快专递EMS和中国民营快递企业在过去发展中及现阶段经营中存在的问题。找出影响中国各快递企业发展的因素,并以此对中国快递产业未来的发展政策提出可行的建议,同时对其未来的发展趋势做出理性的判断和预测,为中国各快递企业今后的发展提供理论依据。 1、中国快递产业概述 快递在当今世界,作为一种方便快捷的运输服务方式越来越受到社会各阶层客户的普遍欢迎,并得到迅速发展。早在1993年,全球十大运输企业排名中,第二及第九位均为主要从事快递服务的公司,这一事实足以证明快递业在运输业中不可低估的地位。快递业近20年的发展,快递业在发达国家的地位更加稳固,在发展中国家,快递业必将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而得到更大的发展。 1.1快递产业的起源 快递产业的前身包裹运送服务是由邮政送信业务发展而来,1907年UPS的创始人吉姆?凯西创建了美国信使公司,主要从事西雅图市内的递送业务。随着汽车和电话的普及,191 9年自此UPS公司的业务已经由信使转移到包裹运送。二战结束以后,全球科学技术的发展带来的小物件科技产品的诞生。小物件的运送在可*性和实效性上远远不能满足人满的需求。于是市场上急需一种能够快速的,可*的递送货物的产业出现。自20世纪60年代末,UPS网点已遍布美国25个城市,1986年敦豪与中国对外贸易运输集团总公司合资成立了中外运敦豪,成为了中国市场内的第一家快递公司。20世纪80年代,随着快递产业进入中国市场,中国快递企业迅速增加,业务范围不断扩大,遍布地区不断延伸。在中国快递产业已走过的30年当中,市场模块以基本形成,同时也产生了中国快递市场的三大巨头即国营快递、民营快递、国际快递。随着近年我国快运快递产业的迅速发展,目前已经在我国东部地区形成部分快运速递圈。同时这些快运速递圈正在带动中部和西部地区的发展。部分大城

中国航空航天事业的现状与未来

中国航空航天事业的现状与未来 随着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初步建立和不断完善,从1956年至今,我国的航空航天事业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成就。航空航天事业的发展也带动了一系列科学技术的进步,其中包括天文学、地球科学、生命科学、信息科学以及能源技术、生物技术、信息技术、新材料新工艺等的研究与发展,同时各种卫星应用技术、空间加工与制造技术、空间生物技术、空间能源技术大大增强了人类认识和改造自然的能力,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 中国政府高度重视航空航天产业的发展,将其作为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和优先发展的高技术产业。经过艰苦努力,中国依靠自己的力量,研制并成功发射了15种类型、近50颗人造地球卫星和3艘试验飞船。如今,航空航天行业是支持整个中国的重要行业。 航天技术的直接应用为人类可持续发展开辟了更广阔的道路,不仅提高了人类生活的质量,改善了人类的生活环境,还将发挥保护人类、保护地球的重要作用。比如,卫星通信技术为现代社会提供了电话、电报、传真、数据传输、电视转播、卫星电视教育、移动通信、数据收集、救援、电子邮政、远程医疗等上百种服务,使人类生活方式发生了重要变化。而载人航天、空间站、天体探测与地外资源开发技术又为人类的未来开辟了美好的前景。航空航天事业对国家,在军事国防上讲,具有中流砥柱的地位。这也是为什么我国开展“两弹一星”工程的主要原因。拥有航天火箭发射能力,是一个国家拥有核威

慑力能力,远程核打击能力的前提条件。现代战争,是海陆空天为一体的立体复杂信息化战争。拥有制空权、制天权是战争胜利的关键所在,因此,航空航天事业的发展直接影响到国家安全和国防力量。 航天技术作为高科技前沿,其产业化依赖于整个国民经济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以及传统产业的支持。航天产业与传统产业之间有着相互渗透、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关系。航天技术的发展将牵引传统产业技术水平的提高,航天技术发展过程中产生的许多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和新产品,可以直接或经过二次开发后在传统产业中进行推广、应用和移植;航天技术的管理方法、通用软件、人才和设备优势也可以为传统产业借用,极大地促进传统产业的升级。 如今,中国航空航天事业面临难得的发展机遇。我们将继续以大型飞机、载人航天和探月工程、中国第二代卫星导航,以及高分辨率对地观测系统等重大专项为引领,加强航空航天与全国工业和信息化系统的顶层衔接,促进军民用技术相互转移和军民融合式发展,全面振兴航空航天事业,不断扩大国际交流与合作,与世界同行共享发展成果。未来一段时期,我国将不断推出产业发展政策,积极扶持航空航天产业的发展。

中国航空航天事业的发展历程

中国航空航天事业的发展历程 1960年2月19日,中国自行设计制造的试验型液体燃料探空火箭首次发射成功。 中国的航天事业起步于20世纪五六十年代。一九六五年,中国第一颗人造卫星计划开始实施,尽管在特殊的时期经历了比平时更多的艰辛和困难,但经过五年多的努力拼搏,终于研制完成,星箭齐备,整装待发。一九七零年四月二十四日,长征一号运载火箭首次发射,成功地把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红一号送入预定轨道,揭开了中国航天活动的序幕 1975年11月26日,中国首颗返回式卫星发射成功,3天后顺利返回,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掌握卫星返回技术的国家。一九七八年底,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航天科技工业实行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战略转移。航天科技工业战线全力以赴,在远程运载火箭技术、固体火箭技术等一系列关键技术上取得重大突破。中国已完全依靠自己的力量研制出包含多种型号、能把各种不同用途的卫星送入近地轨道(LEO)、地球同步转移轨道(GTO)和太阳同步轨道(SSO)的长征系列火箭。在中国改革开放进程中,长征火箭于一九八五年十月开始走向国际市场,并在一九九零年四月成功地实施了第一次国际商业发射服务,把美国休斯公司制造的亚洲一号通信卫星送上太空。 1999年11月20日,中国第一艘无人试验飞船“神舟”一号试验飞船在起飞,21小时后在中部回收场成功着陆。 中国的航天事业起步于20世纪五六十年代。一九六五年,中国第一颗人造卫星计划开始实施,尽管在特殊的时期经历了比平时更多的艰辛和困难,但经过五年多的努力拼搏,终于研制完成,星箭齐备,整装待发。一九七零年四月二十四日,长征一号运载火箭首次发射,成功地把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红一号送入预定轨道,揭开了中国航天活动的序幕 1975年11月26日,中国首颗返回式卫星发射成功,3天后顺利返回,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掌握卫星返回技术的国家。一九七八年底,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航天科技工业实行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战略转移。航天科技工业战线全力以赴,在远程运载火箭技术、固体火箭技术等一系列关键技术上取得重大突破。中国已完全依靠自己的力量研制出包含多种型号、能把各种不同用途的卫星送入

中国物流产业发展的现状及主要特征

中国物流产业发展的现状及主要特征 (一)企业物流仍然是全社会物流活动的重点,专业化物流服务需求已初露端倪 近年来,随着买方市场的形成,企业对物流领域中存在的“第三利润源泉”开始有了比 较深刻的认识,优化企业内部物流管理,降低物流成本成为目前多数国内企业最为强烈 的愿望和要求。这说明,我国物流活动的发展水平还比较低,加强企业内部物流管理仍 然是全社会物流活动的重点。同时,专业化的物流服务需求已经出现且发展势头极为迅 速。其一是跨国公司对高效率、专业化物流服务的巨大需求。其二是国内优势企业对专 业化物流服务的需求。其三是在一些新兴的经济领域中,如私营企业、快递服务行业以 及电子商务领域等,也产生和存在着一定规模的物流服务需求。 (二)专业化物流企业开始涌现,多样化物流服务有一定程度的发展除了国际物流 企业,以及由传统运输、储运及批发贸易企业转变形成的物流企业,新兴的专业化物流 企业,如宝供物流等,也不断涌现。同时,多样化的物流服务形式也有了一定程度的发 展。一方面是围绕货运代理、商业配送、多式联运、社会化储运服务、流通加工等物流 职能和环节的专业化物流服务。典型的货运代理企业如中外运,能够提供包括报关、商 检、运输合同管理等服务。另一方面是正在起步的系统化物流服务或全程物流服务,即 由物流企业为生产、流通企业提供从物流方案设计到全程物流的组织与实施的物流服 务。目前国内物流企业刚刚开始这方面的尝试,还缺乏成功的运作经验和实例。 (三)物流基础设施和装备发展初具规模经过多年发展,目前我国已经在交通运输、 仓储设施、信息通讯、货物包装与搬运等物流基础设施和装备方面取得了长足的发展, 为物流产业的发展奠定了必要的物质基础。 (四)物流产业发展正在引起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目前,全国不少城市都在大力发 展物流业。北京市就物流产业发展所需要的物流设施系统进行了比较全面的研究和规 划;上海除了要发展为国际经济、金融与贸易中心,还要成为国际物流中心;天津市也 根据其城市功能定位和物流经济发展的需要正在积极研究制定天津现代物流发展纲要; 深圳市已明确将物流产业作为三大支柱产业之一,并初步制定了物流产业发展的策略; 在南京,号称华东地区最大的高速物流通道即将建成。中央政府有关部门,如国家经贸 委、国家计委、交通部、外经贸部等,也从不同角度关注着我国物流产业的发展,并积 极地研究促进物流产业发展的有关政策。国家经贸委已设下目标,要求相关部门争取在 2005年,把全国港口的集装箱吞吐量增加到6000万个标准箱(和2000年比较增长140%),铁路集装箱发运量达到400万个标准箱。 (摘自国研网,作者:“中国物流产业发展前景及产业政策研究”课题组) <《返回列表 吴清一:中国物流的发展趋势

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仍然面临不少困难和挑战

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仍然面临不少困难和挑战。从国际看,世界经济复苏 进程艰难曲折,国际金融危机还在发展,一些国家主权债务危机短期内难以缓解。主要发达经济体失业率居高难下,增长动力不足,新兴经济体面临通货膨胀和经济增速回落的双重压力。主要货币汇率剧烈波动,大宗商品价格大幅震荡。国际贸易投资保护主义强化。从国内看,解决体制性结构性矛盾,缓解发展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问题更为迫切、难度更大,经济运行中又出现不少新情况新问题。主要是:经济增长存在下行压力,物价水平仍处高位,房地产市场调控处于关键阶段,农业稳定发展、农民持续增收难度加大,就业总量压力与结构性矛盾并存,一些企业特别是小型微型企业经营困难增多,部分行业产能过剩凸显,能源消费总量增长过快。一些长期矛盾与短期问题相互交织,结构性因素和周期性因素相互作用,国内问题和国际问题相互关联,宏观调控面临更加复杂的局面。政府工作仍存在一些缺点和不足,节能减排、物价调控目标没有完成;征地拆迁、安全生产、食品药品安全、收入分配等方面问题还很突出,群众反映强烈;政府管理和服务水平有待提高,廉政建设亟需加强。 2012工作: 我们要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稳中求进,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继续处理好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调整经济结构和管理通胀预期的关系,加快推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结构调整,着力扩大国内需求特别是消费需求,着力加强自主创新和节能减排,着力深化改革开放,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全面推进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努力实现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和物价总水平基本稳定,保持社会和谐稳定,以经济社会发展的优异成绩迎接党的十八大胜利召开。 今年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是:国内生产总值增长7.5%;城镇新增就业900万人以上,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6%以内;居民消费价格涨幅控制在4%左右;进出口总额增长10%左右,国际收支状况继续改善。同时,要在产业结构调整、自主创新、节能减排等方面取得新进展,城乡居民收入实际增长和经济增长保持同步。这里要着重说明,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目标略微调低,主要是要与“十二五”规划目标逐步衔接,引导各方面把工作着力点放到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切实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上来,以利于实现更长时期、更高水平、更好质量发展。提出居民消费价格涨幅控制在4%左右,综合考虑了输入性通胀因素、要素成本上升影响以及居民承受能力,也为价格改革预留一定空间。

中国航天技术的发展成就与趋势

中国航天科学技术的主要成就与发展趋势 航天技术标志着一个国家的科技水平和国防实力,我国的航天科技从无到有发展迅速,成功研制出长征火箭、各类卫星、载人飞船和导弹武器,为国家的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中国航天已成为我国综合国力的体现,繁荣富强的象征,兴旺发达的缩影。 一、航天成就 (一)空间技术 1.人造地球卫星 中国是世界上第五个独立自主研制和发射人造地球卫星的国家,目前已初步形成了四个卫星系列,“资源”地球资源卫星系列也即将形成。近几年来,中国研制并发射的6颗通信、地球资源和气象卫星投入使用后,工作稳定,性能良好,产生了很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2.运载火箭 “长征”系列运载火箭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单星发射到多星发射,从发射卫星到发射载人飞船的过程,具备了发射低、中、高不同轨道、不同类型卫星的能力,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并在国际商业卫星发射服务市场上占据了一席之地,成为中国为数不多的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较强国际竞争力的高科技产品。 3.航天器发射场 中国已建成酒泉、西昌、太原三个航天器发射场,并圆满完成了各种运载火箭的飞行试验和各类人造卫星、试验飞船的发射任务。 4.载人航天 2003年中国首次载人航天飞行成功;2008成功发射“神舟七号”载人飞船,首次 顺利实施航天员空间出舱活动;2011年先后发射“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和“神舟八号”飞船,成功实施中国首次空间交会对接试验,为后续空间实验室和空间站的建设奠定了基础。 (二)空间应用 中国重视研制各种应用卫星和开发卫星应用技术,在卫星遥感、卫星通信、卫星导航定位等方面取得了长足发展。中国研制和发射的卫星中,遥感卫星和通信卫星约占71%,这 些卫星已广泛应用于经济、科技、文化和国防建设的各个领域,取得了显著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国家有关部门还积极利用国外各种应用卫星开展应用技术研究,取得了很好的应用效果。 二、发展趋势 随着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的建立和中国国内社会经济的发展, 中国航天技术的发展将

中国社会工作发展概况

中国社会工作发展概况 2009年以来,我国社会工作得到新发展,制度化建设成为推动我国社会工作发展的主要力量和显著特点,我国社会工作发展迎来社会政策时代。期间,中共中央和国务院、各部委联合及各部委自身三个层面共计发布了30余项社会工作专业性和相关性政策,其中国务院各部委联合发布《关于加强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建设的意见》、《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建设中长期规划(2011-2020年)》等4个专业性规范性政策,民政部出台了关于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培养和使用的《规划》和《意见》,然后再以各级政府购买社会工作服务为突破口,结合社会建设和社会管理,推动了地方性试点探索并取得了丰富的经验,从而创造了“上下联动”专业社会工作的发展机制。 在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方面,专业人才的培养和聚集已经基本上有了雏形。截止到2012年底,我国共进行了5次社会工作者职业水平考试,有84126人考试合格成为持证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已经有320多所高校设立社会工作专科和本科的学历教育,每年培养出1万多名社会工作专业的毕业生。共有61所高校招收社会工作专业硕士,每年可培养1000多名社会工作专业硕士。 在社工机构组织方面,截至2012年11月,我国已有1000多家民办社会工作服务机构,在民生、民族团结、社区服务、犯罪矫正等领域为当地群众提供服务。社工机构数量和质量呈现出全面发展的态势。同时国务院《规划》提出,实施民办社会工作服务机构孵化基地建设工程,逐步建立50个国家级民办社会工作服务机构孵化基地,

到2020年,培育发展8万家民办社会工作服务机构。 社工机构主要提供青少年社会工作、妇女社会工作、社区社会工作、医务社会工作、司法社会工作、民族社会工作。社会工作在精神卫生、流动人口、农民工、灾害、信访、拆迁、企业等人群和领域也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但是我国社会工作发展也存在着一些不可避免的问题。 社会工作专业性未能凸显社会工作想成为一门独立的专业。由于社工知识理念尚未普遍,人们还不知道社工到底是干什么的。还有人认为,目前,在社工领域工作的人没有专业知识同样也能干。因此对社工的专业意义产生怀疑。 实际社会工作职业的缺乏。缺乏对口的就业岗位,已有的就业岗位也没有相关的职称序列和职业保障制度。这种“有专业无职业”、“有岗位无职业序列”的状况,极大地刺伤了社工专业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严重制约了社会工作专业队伍的壮大。 政府扶持不够,科研实务脱节。社会工作的发展需要政府、科研教育工作者、实际工作者及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社会工作也需要政府在福利政策、人事制度、就业岗位、财政政策等方面的大力支持。 校教育工作者、社科院所的理论工作者是发展我国社会工作的重要力量,他们在培养人才、推动社工教育、探索社工理论等方面做出了一定的贡献。但是,普遍存在着实务经验不足的现象。 社会工作的宣传力度不足。当前“社工”一词频频出现在学术期刊、学术著作中。而在大众化的传媒如:报纸、杂志、电视上却沓无

当前我国经济发展现状

当前我国经济发展现状 内容摘要:我们国家作为世界上的最大的发展中国家,随着改革开放和我国政府依据本国国情适时适度调节本国经济政策,我国的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都得到了快速的发展,经济实力不断攀升,增长速度持续增加,经济上的飞速发展令我们国家成为世界各国关注的焦点。但在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也不可避免地存在着一系列问题,如资源与环境问题,就业与失业问题,以及区域发展不平衡问题等。 关键词: 资源与环境就业与失业发展不平衡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发展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基于中国的国情和处在国际日新月异环境的大背景下。在中国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也不可避免地出现了一些问题,而且还为以后的经济发展埋下了一点隐患。如何解决这些问题和预测防范这些隐患,都是我们值得研究的课题。 第一、经济发展所带来的资源与环境问题日益显现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对资源与环境带来了极大的压力。中国虽是地大物博,资源丰富的国家,但人口多。再加上过去中国发展经济一直都是靠消耗自然资源,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来拉动经济增长,尽管后来政府采取了相关措施来缓解发展与环境的问题,但成效并不是很大,这样的做法只是杯水车薪而已。另外再加上在发展的过程中,资源没有得到合理的利用浪费现象普遍存在。因此时至今日,不难发现在社会和国民生活水平提高的同时,资源浪费和环境恶化问题也接踵而来。很多地方都因为环境问题而给当地造成巨大损失,甚至有的地方还严重威胁到人们的生存和人生健康。如云南就有一个小村庄就因为当地工厂乱排放工业废弃物而污染当地水源,导致全村大部分居民里患癌症,成为“癌症村”。因此当我们在强调经济效益的同时,还应注重社会和环境效益,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第二、就业和失业问题日益突出

中国社会工作发展

社会工作是一门综合运用现代化科学所提供的知识与技能而形 成的以应用为主的专门学科。通过为社会成员提供各类服务与福利保障,帮助困难者、不幸者恢复生活能力和信心,调整人们适应社会的能力,宗旨在于预防和解决社会问题,恢复和增强人们的社会功能,达到个人和社会的全面发展,提高生活质量。社会工作的目标从抽象的意义讲,是提高人的社会功能,协调、平衡人与社会、人与环境的关系,具体来说,就是帮助个人群体认识、解决、减少由于人与环境的潜在不平衡,提供预防措施,使之归于平衡。 社会工作在中国的发展历史 专业社会工作是西方社会的产物,19世纪末20世纪初社会工作在英美等发达国家发端,而中国的社会工作起步较晚、水平低,大致可以分为三个时期: 第一,20世纪上半夜专业性质的社会工作在中国的大学里开始讲授社会学、社会服务等课程,一些大学师生开始从事社会服务活动,同时在西方受过正规教育的一些知识分子为了救国救民,救亡图存在中国大地上发起了乡村建设运动,虽然这些活动因为战争等的原因这些实践活动并没有取得预期的结果,但它在我国社会工作发展史上仍有重要意义; 第二,1949年以后计划经济时期的行政非专业化的社会工作模式形成阶段。在30多年计划经济与“单位体制”实行时期,政府通过

其代表者——各种社会组织和单位,并通过国家干部以行政程序与手段向人们提供生存资源和力所能及的帮助,从而形成了靠行政框架解决社会问题的行政性非专业化的社会工作模式。 第三,80年代中期以后,专业社会工作在中国的宣传、提倡与初创阶段。1979年国家决定恢复社会学,社会工作课程作为应用社会学也在一些大学恢复起来。随着“政企分开”改革政策的推行和政府、群众团体职能由管理型向服务型的转变,以及民政等部门对干部知识化、专业化要求的提高,社会工作作为一个专业化的要求自然被提上议事日程。1986年国家决定在北京大学等学校设立社会工作与管理专业,这样专业社会工作教育在中国开始起步、恢复,与其同时民政等部门对干部进行在职培训,讲授社会工作内容,从而形成了以往的行政性社会工作与专业性社会工作相结合的发展格局。 改革开放特别是90年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与社会结构转型的速度加快,各种“适应性”社会问题的出现只能由现存的社会结构和社会制度框架内去解决,这为解决社会问题提供了一种“非政府渠道”解决方式,使得社会工作能够快速发展起来,其主要推动因素有以下几方面:人们依靠亲属群体解决困难的手段日益弱化;来自政府部门的支持力量在逐渐增加;体制改革带来社会服务的职能回归社会;与市场经济发展相对应的某些社会层面的发展;专业社会工作在中国的恢复、发展、壮大走上了规范化的道路。

中国物流业发展现状

中国物流业发展现状及趋势分析报告 一、我国物流业当前发展现状 21世纪以来,中国物流业总体规模快速增长,物流服务水平显著提高,发展的环境和条件不断改善,为进一步加快发展中国物流业奠定了坚实基础。 1. 我国物流业发展水平显著提高。一些制造企业、商贸企业开始采用现代物流管理理念、方法和技术,实施流程再造和服务外包;传统运输、仓储、货代企业实行功能整合和服务延伸,加快向现代物流企业转型;一批新型的物流企业迅速成长,形成了多种所有制、多种服务模式、多层次的物流企业群体。物流费用成本呈下降趋势,促进了经济运行质量的提高。 2.我国物流基础设施条件逐步完善。交通设施规模迅速扩大,物流园区建设开始起步,仓储、配送设施现代化水平不断提高,一批区域性物流中心正在形成。物流技术设备加快更新换代,物流信息化建设有了突破性进展。 3.我国物流业发展环境明显好转。在国家“十一五”规划纲要中明确提出“大力发展现代物流业”,中央和地方政府相继建立了推进现代物流业发展的综合协调机制,出台了支持现代物流业发展的规划和政策。物流统计核算和标准化工作,以及人才培养和技术创新等行业基础性工作取得明显成效。 二、我国物流业和世界物流业的发展差距

相对于发达国家的物流产业而言,中国的物流产业尚处于起步发展阶段,主要特点是: 1、企业物流仍然是全社会物流活动的重点,专业化物流服务需求已初见端倪近年来,随着买方市场的形成,企业对物流领域中存在的“第三利润源”开始有了深刻的认识。优化企业内部物流管理,降低物流成本成为目前多数国内企业最为强烈的愿望和要求。这说明,我国物流活动的发展水平还比较低,加强企业内部物流管理活动仍然是全社会物流活动的重点。 和此同时,专业化的物流服务需求已经出现,且发展势头极为迅速。其一是跨国公司在中国从事生产经营活动,销售活动,分拨活动以及采购活动过程中对高效率、专业化物流服务的巨大需求,这是带动我国物流产业发展的一个十分重要的市场基础;其二是国内优势企业对专业化物流服务的需求。 2、专业化物流企业开始涌现,多样化物流服务有一定程度的发展近年来,我国经济中出现的许多物流企业,主要由三部分组成:一是国际物流企业。这些国际物流公司一方面为其原有的客户——跨国公司进入中国市场提供延伸物流服务;另一方面,针对中国市场正在生成的专业化物流服务需求提供服务。二是由传统运输、储运及批发贸易企业转变形成的物流企业。它们依托原有的物流业务基础和在客户、设施、经营网络等方面的优势,通过不断拓展和延伸物流服务,逐步向现代物流企业转化。三是新兴的专业化物流企业。这些企业依

中国航天事业现状和未来

中国航天事业现状与未来 从1956年至今,我国航天技术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成就。中国依靠自己的力量,研制并成功发射了15种类型、近50颗人造地球卫星和3艘试验飞船。我国自行研制的“长征”系列运载火箭已有12种型号,具有发射低地球轨道、太阳同步轨道、地球同步转移轨道等多种轨道有效载荷的运载能力。截至目前,“长征”系列运载火箭共实施了68次发射;其中对外发射成功22次,将27颗外国制造的卫星送入太空。从1996年10月以来,“长征”系列运载火箭已连续26次发射成功。 从“东方红”卫星上天到“神舟”飞船遨游太空,空间技术通过空间应用转化为社会生产力,民用航天在促进经济增长、推动科技进步和人类社会文明进程等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最近几年,我国卫星应用蓬勃发展,民用卫星已广泛应用于对地观测、通信广播和导航定位等诸多领域,取得了显著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中国现已建立了卫星通信、卫星气象、卫星资源普查、卫星导航定位、卫星微重力试验、空间科学研究等卫星应用系统。 1、卫星遥感 我国有600多个单位、近万名科技人员直接从事卫星遥感研究、试验和开发应用工作,初步形成一支领域广泛、专业基本配套的卫星遥感应用队伍。国家卫星气象中心、中国遥感卫星地面站、国家遥感中心等单位利用国内外的资源卫星和气象卫星数据,使卫星遥感的应用发挥了重要作用。天气预报和气象研究、国土资源调查与开发、农业资源规划和估产、森林草原监测和保护、环境灾害监测与评估、海洋资源调查与开发等方面的应用迅速发展。 中国返回式遥感卫星拍摄的数万米地物照片和其它卫星获得的地物信息,经国家经济和科研部门处理分析后,从中获取到许多用其它手段得不到或难以得到的资料,为国家进行国土规划和宏观经济决策提供了重要依据。 利用返回式遥感卫星照片,国家有关部门曾组织进行了京津唐、塔里木盆地、黄河三角洲等7个区域的资源和环境调查,各有关单位开展了其它方面的多项专题应用。实践表明,返回式遥感卫星的照片具有视野宽阔、信息量丰富、直观性好、清晰度高、能提供宏观和实用性强的第一手普查资料等特点,具有相当高的实用价值。 中国已建成能接收各类(光电型、雷达型)资源卫星数据的遥感卫星地面站。利用该站发布的数据,各部委和各省市在资源调查、环境监测、国土整治和规划、土地利用和普查、农作物估产、地质勘探、重大灾害评估等方面做了大量有成效的工作。在1998年夏季长江中下游和嫩江、松花江流域发生特大洪水之际,遥感卫星地面站根据卫星获取的微波遥感资

中国快递行业发展现状及分析

中国快递行业发展现状分析 摘要:我国快递业经过近三十年的发展,现已成为一项利润丰厚、市场规模及潜力巨大的产业。随着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为抢占中国巨大的快递市场,国际的快递公司开始进军中国市场。如何在国际和国内的竞争中谋求长足发展,是我国主管部门和快递业企业关注的焦点。本文论述了我国快递市场的竞争特点,分析了我国快递业面临的挑战及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有效措施和对策,从而提高我国快递业的竞争力。 关键词:快递,挑战,问题,对策 一、我国快递业的现状 (一)国内快递业的竞争格局 快递业是物流行业分支中的高附加值行业。20 多年来,我国快递业从无到有稳步发展,市场逐渐扩大。然而,随着我国WTO的加入及各项政策的开放,外资企业的进入,民营企业的崛起,我国快递业的竞争也日益激烈。当前,在中国国际快递业务领域,以德国敦豪、美国联合包裹和联邦快递等为代表的国际快递业巨头,已经占据了绝对优势。随着跨国企业纷纷涉足内快递业务,势必引起速递业四大巨头:中外运敦豪(DHL)、联邦快递(FEDEX)、联合包裹(UPS)及荷兰天地快运(TNT)均已进入中国。第三股力量来自于大中型民营快递企业。中国的一些民营快递公司经过近十年的发展,已逐渐壮大,其中比较著名的包括大田快递、顺丰速递、申通快递等。第四股力量便是数量最多也是最为混乱的小型快递企业。与外资的快递企业相比,国内的快递企业已基本上完成了国内速快递行业管理处于多头管理局面。国际货代企业的成立要经外经贸部批准设立[1],而经营国际快递业务,办理进出境信件和具有信件性质的物品寄递业务,均需到邮政部门办理委托手续,邮政局变成了管理国际快递业的行政部门之一,由此引发了国际快递业监管的矛盾和问题。虽几经协调,对快递业基本上形成了外经贸部主管业务、国家邮政局委托管理安全的双重管理体制,但直到目前,快递业界仍然普发新一轮的激烈竞争。 (二)我国快递业面临的挑战 国际快递巨头的物流项目齐全,凭借其人才、资金、科技优势和为外贸企业提供的业已成熟的海陆空立体化跨国供应链服务运营经验,正不断地致力于为客户提供一站式的服务体系,从而确保客户的供应链得到实时整合。 外贸出口企业更注重利用现代物流的物资流、信息流、资金流和知识流的综合优势,而国内大多数中小型从事国际物流的企业,甚至部分中型企业都存在资金不足问题一旦客户延期支付款项,或者流通环节出现意外,企业的资金周转与流通就产生问题,影响整体运作另外,很多国内快递企业的从业人员的专业知识水平较低,服务质量不到位,和这些国际物流巨头难以同台竞技。 在价格方面,在国内各国际物流、快递以及货代企业之间,不同重量的货物运输费用的定价均有所不同,而且在时效上并不理想,特别是样品货件的国际递送,有时因为时效方面的落后而给用户带来商业合作上的烦恼但是,像UPS的美加、南美、英国等线路,可以说是“神速”当然在价格上,这些国际快递巨头往往采取不同的定价策略,因此各有千秋。但是其为客户提供的服务,让人感到真正的“货真价实”。 在服务质量方面,由于国内从事国际物流、快递的企业大多数是货代企业,因此,货物运转的时间不确定,而且货物查询信息反馈比较慢,有时候给人一种“石沉大海”的感觉而像这些国际物流快递巨头在货物运转时间上都比较快,货物查询信息反馈也比较及时。 二、我国快递业存在的问题 作为一个新兴的运输服务行业,我国本土快递业在其发展过程出现了许多问题,主要表现在政策法规、市场准入,行业自律、市场秩序、人才技术上。

中国经济发展的历程与现状及发展趋势.

中国经济发展的历程与现状及发展趋势 社会经济的现代化贯通于资本主义产生、发展和社会主义确立、发展的全过程,是人类社会从传统的农业文明向现代工业文明转变的必然趋势。从内容上看,它是以科技为动力,以工业化为中心,以机器生产为标志,并引起经济结构、政治制度、生活方式、思想观念全方位变化的一场社会变革。 一、鸦片战争后中国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动 1、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1842年五口通商以后,西方商品输人与日俱增,尤其是洋纱洋布的输入,摧毁了东南沿海地区中国传统的家庭手工棉纺织业,造成纺与织、织与耕的分离。传统的小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开始解体。其后,随着更多的通商口岸的开放,洋纱洋布得以倾销,进而为机器棉纱纺织业的产生和发展准备了一定的原料和产品市场;陷入破产与失业的农民和手工业者,则为近代机器工业提供了劳动力市场。 传统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开始瓦解只是发生在沿海局部地区,内地广阔的农村封建生产关系基本没变。另外,在东南沿海地区,棉纺等中国传统的手工业部门也同时受到打击和排挤,这些部门的资本主义萌芽受到遏制。 2、近代机器工业的出现 19世纪40年代外国资本的近代机器工业在中国出现。60年代开始的洋务运动,标志着中国工业近代化的开始。 鸦片战争后,外国商人为了贸易和航运的需要,在通商口岸私自创办了一批船舶维修厂、砖茶厂和机器缫丝厂等。外国企业在中国的开办,给中国带来了先进的机器与技术,打开了中国人的眼界,从而为中国资本主义机器工业的产生起了诱导的作用。

自19世纪60年代始,李鸿章、左宗棠等洋务派大官僚,先后创办了江南制造总局、金陵机器局、福州船政局、天津机器局等军事工业,清政府各省当局大多也创办了自己的军火生产机构。这些军事工业从外国购进设备生产船舰、枪炮、弹药,将大机器工业引入了中国。洋务派在这一时期所创办的上海机器织布局、汉阳铁厂等民用工业,也都属于使用机器生产的近代企业。除制造业外,洋务派大官僚李鸿章等人创办了上海轮船招商局、开平矿务局、天津电报总局,修筑了铁路,从而建立了中国自己的近代采矿、航运、铁路和通讯事业。 二、中国社会经济近代化进程的阶段 1.初步发展阶段(1840~1895 年) (1)鸦片战争后,西方列强利用不平等条约的特权向中国倾销商品,并非法开办企业(这是在中国最早出现使用机器生产的近代工业)。 (2)洋务运动,兴办了一批近代军事和民用工业。洋务运动是中国早期现代化的第一次大规模实践,产生了中国机器工业。 (3)19 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兴起。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冲击自然经济,中国社会的经济结构发生了重要的变化。 2.整体发展阶段:(1895—1927 年) (1)甲午战争后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初步发展。 (2)1912—1919 年民族资本主义经济进一步发展。 3.曲折前进阶段(1927—1949 年) (1)国民政府统治前期,官僚资本形成,民族工业发展。 (2)抗战期间,原有的工业在军国主义的大举进攻下遭到严重摧残,近代化被打断。

我国航空航天的现状与发展前景教学文案

我国航空航天的现状与发展前景 20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带来了航天技术的春天。1986年,中共中央、国务院批准了《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计划)纲要》,把航天技术列为我国高技术研究发展的重点之一。"863"高技术航天领域的专家们对我国航天技术未来的发展进行了深入细致的论证,描绘了我国航天技术发展前景的蓝图,一致认为载人航天是我国继人造卫星工程之后合乎逻辑的下一步发展目标。1992年1月,党中央批准研制载人飞船工程。自此,我国的载人航天工程正式启动。1999年11月20日,我国成功发射了自行研制的第一艘飞船神舟1号,成为世界上第三个发射宇宙飞船的国家。此后,又分别把神舟2、3和4号送上九重天。在1992年开始研制载人飞船之前,我国"863"高技术航天领域的专家们曾为研制哪种运输器这个问题进行了几年的研究,即对从研制飞船起步和越过载人飞船直接发展航天飞机的多种技术方案进行了充分的论证、比较和分析,甚至还激烈地争论过。 2003年10月15日,中国人民期待已久的第一艘载人飞船神舟5号顺利升空并安全返回,实现了中华千年飞天的理想。它也打破了美国和俄罗斯在这一领域的多年垄断格局,成为世界第3个独立自主研制并发射载人航天器的国家,这对世界载人航天事业的发展和振兴中华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载人航天是航天技术向更高阶段的发展。不过,由于载人航

天技术与无人航天技术有很大差别,主要反映在安全性、复杂性和成本高三个方面,所以从1961年第一名航天员上天到现在,它还没有表现出特别明显的用途。但从可以预见的未来来看,人类现在面临的资源枯竭、人口急增等急待解决的几大问题,只有通过开放地球、扩大人类生存空间来解决。即使在当代,发展载人航天也可以起到以下作用: 首先,它能体现一个国家综合国力和提升国际威望。因为航天技术的水平与成就是一个国家经济、科学和技术实力的综合反映。载人航天是航天技术向更高阶段的发展,载人航天的突破--用本国的载人航天器将航天员送入太空并安全返回,更是一个国家综合国力强大的标志。发展载人航天需要依靠先进的技术水平、发达的工业基础和雄厚的经济实力。迄今为止,只有俄罗斯和美国实现了载人航天。其他拥有一定航天技术基础或较强经济实力的国家,虽欲染指载人航天,但因力不从心,所以只能求助于与他们合作,出钱出资,用俄、美的载人航天器将本国航天员送上太空,以图逐步加入世界"载人航天俱乐部"。邓小平同志曾经说过:没有两弹一星就没有中国的大国地位。所以,我国航天员进入太空,也能像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我国拥有"两弹一星"那样,引起全世界注视,提高我国的国际地位,振奋民族精神,增强全民的凝聚力。 其次,它能体现现代科技多个领域的成就,同时又给现代科技各个领域提出新的发展需求,从而可以大大促进整个科技的发

10当代中国社会工作发展面临的十大挑战

[主持人语]社会工作在当代中国的发展正处于一个重要的机遇期,也面临着许多挑战。在这一特定的历史时期,我们有必要重新审视其现状,勾画其路线图,唯此中国社会工作才能在不断反思中进入一个健康且富有创造力的发展轨道。为此,我们以 挑战与回应:中国社会工作的新发展 为题,试图从不同的角度展现社会工作当下的处境和未来的前景。文军阐述了当前中国社会工作发展面临的诸多挑战与危机,这是对现实的铺陈,但化 危 为 机 是社会工作的天职,因此挑战的述说并非悲观的论调。田毅鹏聚焦于原子化动向对社会工作的挑战,并寄希望于新公共性的构建,以此来拓展中国社会工作的未来空间。何雪松则从社会工作知识架构的重建角度提出要从中国本土思想资源中汲取智慧,表达了某种寻求知识自主性的企图。 文 军 收稿日期:2009 04 10 * 本文是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基地重大项目(04JJ DZ H 004)、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05J A840007)、上海市 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2004BS H 002)的系列成果之一。 当代中国社会工作发展面临的十大挑战 * 文 军 摘 要:中国职业化、专业化的社会工作经过多年的努力之后,目前正处于一个黄 金发展期。但作为一个新兴的职业和专业,中国社会工作在当前的发展过程中还面临着 许多困境,充满着许多严峻的挑战。这些挑战是中国在社会工作起步阶段不得不面对的 现实问题,对此,我们必须保持清晰的认识,通过进一步的发展才能逐步予以解决。 关键词:中国社会工作;困境;挑战 中图分类号:C9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257 5833(2009)07 0066 05 作者简介:文 军,华东师范大学中国现代城市研究中心暨社会学系教授、上海社 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双聘研究员 (上海 200241) 如果以职业化、专业化的现代社会工作作为当代中国社会工作全面建立与重新发展的标志,其起步时间也不过是五年多的事情。虽然,我们在20世纪80年代后期就在少数几个高校中设立了 社会工作与管理 等类似社会工作的专业,但社会工作职业化制度建设的步伐直到2000年之后才逐步纳入到政府工作视野中。2003年1月,上海市政府在其当年的 政府工作报告 中率先明确提出了要 探索建立职业化的社会工作制度 。同年3月,上海市人事局、上海市民政局联合发布了 上海市社会工作者职业资格认证暂行办法 ,从而揭开了中国内地社会工作职业化的序幕。2004年7月1日,国家劳动和社会保障部正式颁布实施 社会工作者国家职业标准 ,标志着社会工作职业制度在全国的正式建立。近几年来,尤其是2006年10月,中共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的 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做出 建设宏大的社会工作人才队伍 的战略部署之后,中国社会工作如雨后春笋般地发展起来了,以高校

国内外物流业发展现状及趋势

国内外物流业发展现状及趋势一、国外物流的发展现状从发达国家的物流发展现状看,物流业已进入较为成熟的阶段,发展主要是物流内涵的拓展、过程的延伸、覆盖面的扩大以及物流管理的日益专业化、信息化和标准化。l. 物流服务的拓展;物流服务已经逐步将加工、保税、仓储、金融、保险乃至报关、通关、商检、卫检、动植检、中转等业务统—进来,把整个商贸流通过程作为—个完整的领域来进行通盘考虑和经营2. 物流服务过程的延伸;物流业将生产以前的计划、供应也逐渐包括在自己的服务范围之内,使服务过程向前延伸。3. 物流服务的覆盖面不断扩大近年来,跨国家、跨地区、跨城市的物流服务都有了较快发展。4. 第三方物流作用日趋显着5. 电子物流发展; 二、国内物流业的发展及现状存在问题;与国外物流发展水平相比,我国物流业目前尚处于起步期。改革开发以来,交通、通讯等基础设施的投资不断加大,物流技术装备水平逐渐提高,对物流的认识水平也不断提高,这些都为提高物流效率提供了良好的基础条件。然而现状仍存在一些问题,1物流基础设施能力不足交通运输能力仍不能满足运输需求。2仓储设施明显落后,大量老旧仓库效率低下,分布不合理。3. 物流技术装备落后内陆地区现代化的集装、散装运输发展速度太慢,高效专用运输车辆少,汽车以中型汽油车为主,能耗大,效率低,装卸搬运的机械化水平较低。4. 物流管理分散,社会化服务水平低由于体制上存在部门、行业条块分割,市场发育滞后,国内物流企业多处于散和弱的状况,还未形成有效的社会服务网络。四、现代物流的发展趋势1. 物流范围扩大,企业向集约化、集团化方向发展2. 物流服务向优质化、全球化发展3. 现代科学技术推动物流管理水平不断提高.电子物流配送信息系统的核心主要包括三大部分:—是电子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