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干旱减灾问题的回顾与思考【徐国昌】

干旱减灾问题的回顾与思考【徐国昌】

干旱减灾问题的回顾与思考【徐国昌】
干旱减灾问题的回顾与思考【徐国昌】

第30卷 第4期2012年12月

干 旱 气 象

JournalofAridMeteorology

Vol.30 No.4

Dec,2012

文章编号:1006-7639(2012)-04-0489-08

干旱减灾问题的回顾与思考

徐国昌

(中国气象局兰州干旱气象研究所,甘肃 兰州 730020)

摘 要:根据多年干旱减灾研究的经验结合世界气候研究计划和政府间气候变化委员会公报的最新动向,讲述了干旱灾害的性质,干旱减灾问题的历史回顾和干旱减灾对策的一些问题的思考和建议,希望对干旱减灾问题的研究和实践能够引起有关方面的重视和讨论。关键词:干旱;干旱减灾;回顾

中图分类号:P468 文献标识码:A

收稿日期:2012-10-11;改回日期:2012-10-14

作者简介:徐国昌(1936-),男,研究员,从事天气气候研究.

1 干旱灾害的性质

1.1 渐进性

干旱灾害是降水量比正常状态明显偏少从而对经济社会造成危害的气候灾害。干旱灾害与其它气象灾害最大的不同是它的渐进行。绝大多数的气象灾害例如暴雨、台风、寒潮、冰雹、霜冻、大风、沙尘暴等都是突发性的,由气象灾害衍生的泥石流、山体滑坡等地质灾害和风暴潮等海洋灾害也大多都是突发性的,只有干旱灾害是在长期干旱少雨的过程中逐渐形成和发展的,少雨的时间越长,干旱越严重。在少雨阶段如果出现高温和干热风会使干旱变得更加严重,所以不仅是少雨而且高温也是加剧干旱的重要因素。突发性的灾害来得快去得也快,容易引起人们的重视,渐进行的干旱灾害在初期阶段往往引不起人们的重视,然而一旦严重干旱形成,大多数临时的救援措施往往成效甚微。媒体上曾经有为了抗旱有人用救火车到田里浇水,老百姓没水喝的时候才派打井队打井等场面,这种杯水车薪和临渴掘井的做法实在不敢恭维。目前我们的许多救灾措施比较适合突发性灾害,不大适应像干旱灾害这种渐进性的灾害。应该根据干旱灾害的特点多做一些研究和思考,搞一些更加切合实际的抗旱减灾措施。1.2 大范围性

干旱灾害的重要特征之一是大范围性,所谓“旱一片,涝一线”,涝灾往往只发生在河流沿岸,而旱灾往往是一大片。研究表明,我国北方干旱少雨

环流的主要特征是东亚大槽偏强,副热带高压偏南,受其影响,干旱少雨往往在比较大范围地区同时出现,越是严重的干旱,其范围往往越大,历史上的重大干旱灾害往往是西北东部和华北大部分省区连片出现。旱灾面广,救灾难度大,如果事先准备不足,干旱来临以后急忙实施紧急救援,往往是捉襟见肘,顾此失彼,特大灾害来临时只能望洋兴叹。1.3 高发性

我国西北东部和华北北部,处于夏季风的北部边缘地带,气候上属于半干旱和半湿润易旱区,降水少,变率大,多数年份农作物在缺水的环境下生长,雨量偏少的年份就会显著减产,在甘肃中部群众有“三年一小旱,十年一大旱”之说,我们过去的统计分析证明了这一点,历史上我国的特大干旱灾害也主要发生在这些地区。生态学把这一带称为气候生态脆弱地带。

内陆河地区,虽然气候干燥,但是有比较稳定的内陆河水灌溉,受干旱灾害的影响本来比较轻。然而近几十年来,上、中游地区耕地面积无序扩张和耕作粗放,水资源超采,下游普遍出现了干旱化和荒漠化,内陆河来水量的减少,那怕是在正常变化范围内的减少,都会加剧下游干旱和荒漠化,内陆河下游,对内陆河来水量变化的敏感度增加了,干旱问题在内陆河地区出现了。

旱灾是降水量长期比正常偏少而形成的灾害,各种气候类型的地区都可能形成旱灾。例如近年在西南地区,华北南部和长江下游都出现过比较严重

的干旱灾害,兰州干旱气象研究所当然应该关注和研究全国的干旱灾害,但是基于以上的原因,同时考虑到是兰州区域中心研究所,所以兰州干旱气象研究所关注干旱减灾问题的重点是否应该放在气候生态脆弱带和内陆河地区,争取在不长的时间内,对上述地区干旱减灾问题的研究有长足的进展。

1.4 社会性

干旱灾害是一种自然灾害,但是干旱灾害的影响不仅取决于自然干旱灾害的严重程度,而且也在很大的程度上取决于生产力水平和社会管理水平。中国历史上许多严重的干旱灾害之所以造成了重大的影响,和生产力水平低下以及当时社会状况问题有密切的关系,干旱灾害影响不仅有自然性,而且还有社会性。其实不仅干旱灾害影响有社会性,其他各种自然灾害都有社会性,只是由于干旱灾害影响面广时间长,所以干旱灾害的社会性表现得更加突出。面对旱魔,如果能够有效掌控最低限度的水资源,如果有足够的维系人类生存的粮食等战略物资储备,就可以使干旱灾害的影响降到最低程度。1.5 严重性

历史资料统计表明,我国在各种自然灾害中,气象灾害影响最大,而在气象灾害中干旱灾害的影响最大,干旱灾害不仅频率高,而且损失大。在历史上曾经出现过的特大旱灾,不仅造成国民经济和人民生命财产巨大的损失,而且可能引发社会动乱甚至促使政权更迭。明朝末年连续13a的特大旱灾,有人估计,由旱灾以及与其相关联的人祸造成了至少2000~3000万以上人口的死亡,加速了明朝的灭亡。民国十八年持续了11a的特大旱灾在甘肃、宁夏、陕西、青海、山西和内蒙古等省区灾民高达3400万,至少死亡400万人以上,受灾地区国民经济几乎全面崩溃,而且对人口结构也造成了深远的影响。大家知道,20世纪60年代后期,非洲出现了长达8a的严重干旱,死亡240万人,震惊了全世界,然而与同一个世纪的民国十八年的特大旱灾相比,还是相对较弱一些的。中国处于世界上最强的东亚季风区,气候变率大,水旱灾害频发,平均60~70a就会出现一次类似于民国十八年那样的特大旱灾,现在离开民国十八年(1929年)已经过去了90多a,如今又面临气候变暖的背景,在未来的几十年中出现类似于民国十八年那样的特大旱灾的可能性是很大的。当然,今天如果再次出现民国十八年那样的旱灾,可能不至于死那么多人,影响也不会那么严重,因为今天的生产力水平和社会管理水平和过去相比是不可同日而语的,但是这丝毫也不能成为放松警惕的理由,只有防患于未然,有备而不患,采取有效的应对措施,才能尽可能地减少灾害造成的损失。

2 干旱减灾问题的历史回顾

2.1 传统旱作农业技术其中很多都是抗旱技术在甘 河东,大多数地区为半干旱和半湿润易旱气候,百分之九十是旱地,主要从事旱作农业,也叫雨养农业。作物一般在缺水的条件下生长,多雨年增产,少雨年减产,农业产量与降水量有较密切的线性相关,这是半干旱和半湿润易旱地区的一个重要特点。

传统旱作农业技术很多都是为了利用自然降水和保墒,实际上就是干旱减灾农业技术。例如,伏耕是为了积蓄伏天的大量雨水,为来年 稼使用。甘肃小麦生长期在春季和初夏,降水量少,小麦生长所需水分的一半左右是前一年伏秋降水提供的,群众说“你有万担粮,我有隔年墒”,说明底墒非常重要,底墒就是来年的粮食,农业气象做夏粮产量长期预报,最重要的依据之一就是底墒。正如群众所归纳的那样,莫非是以下4种情况:“天不旱地也不旱,天旱地不旱,天不旱地旱,天旱地也旱”,最严重的是“天旱地也旱”,这里所谓的“天旱”是指降水少,“地旱”是指底墒差。因此干旱问题,不仅要考虑现在和未来的降水量,还应考虑底墒。耙磨是为了切断毛细管保墒,春天除草和镇压也是同样的道理,为了保墒。甘肃中部偏北地区,群众创造的沙田,保墒和提高地温效果显著,所以沙田种的瓜特别香甜,沙田是劳动人民覆盖保墒的创举。但是沙田太费工,“苦死老子,乐死儿子,累死孙子”,老子造田费时费工很苦,儿子乐享其成,若干年后要翻起老沙, 上新沙,所以孙子更苦。

轮歇耕作制度是在自然条件下,将轮歇年的降水储存在土壤中,供来年庄稼使用,当然比连年耕种单产要 ,但是土壤自然保墒能力低,土地利用率低,只有土地资源丰富的地方才?用。在1980年代访美国发现,在半干旱地区他们仍然保留轮歇制,中国由于人口压力,土地少,1950年代以后早已不实行了。

甘肃中部地区的一些山沟,群众有引洪淤地传统,将伏期山洪的水拦蓄在地里,以提 底墒。不少山区群众将洪水引入地窖,供人畜饮用。群众创造

4干 旱 气 象30卷 

的反坡梯田在旱地农业和植树造林中均有很好的效果。群众创造的集水抗旱经验给了我们很大的启发,以色列在集水抗旱方面也有很多很成功的经验。

历史上我国劳动人民在利用河水灌溉上有许多卓越的创造,闻名于世的都江堰将岷江水源源不断引入成都平 ,使之成为天府之国,同时将洪水和泥沙分流出去,兴利避害,千年不衰,令世人惊叹不已。兰州劳动人民创造的 河水车,利用黄河水流之力提水灌黄河沿岸农田,是提灌工程的创举。新疆劳动人民创造的砍儿井,大大地减少了灌渠输水过程的蒸发消耗,工程之艰巨,效果之良好,令人赞叹。

还可以举出许多劳动人民抗旱减灾方面的经验和成就,我在工作期间经常下乡,深切体验到劳动人民对抗旱减灾的 度重视,也深切体验到人民群众的智慧和创造力,作为一个气象工作者,应该努力作好气象为农业和农民服务的工作。与此同时应该放下架子,虚心向群众学习,用气象科学理论去理解群众经验,从中得到启示,找到突破口,推动科技创新和发展。

2.2 地膜复盖和塑料大棚把农业节水抗旱技术提 到新水平

1970年代我国开始使引进地膜复盖和塑料大棚,有效地减少了土壤水分无效蒸发和提 地温,从而大幅度提 了粮食产量,促进了塑料大棚蔬菜瓜果业和塑料大棚畜牧业的发展,催生了设施农业。过去农业科技人员说,“有收无收在于水,收多收少在于肥”,今天农业生产走上了以改变微气候和小气候为主的技术道路,是农业技术的一次革命性的变革。地膜复盖塑料大棚和设施农业可以显著减少土壤无效蒸发,为水分循环使用创造了美好前景,理所当然地应该视为农业节水抗旱减灾新技术。

地膜复盖塑料大棚和设施农业提 了地温,延长了生长季节,利用了过去常规农业无法利用的冬季太阳辐射能,解决了北方冬季种蔬菜的问题。这件 对我们最大的启发是,改变作物微气候和小气候环境对促进农业发展有巨大的潜力,在这个问题上,我们气候科技工作者可以有所作为。

喷灌、滴灌、渗灌等先进灌溉技术正在推广应用,在干旱地区,空气干燥,喷灌蒸发耗水量大,滴灌和渗灌更为节水。在1986年访美时,一位美国农业水利专家拿出一个可渗水的陶罐对我们说,这个渗水陶罐是中国古代用来渗水浇灌庄稼的,我没有查到是那个时代的产物,但是看来最早使用渗灌技术的可能是中国。广义上各种节水技术都可视为干旱减灾技术。

2.3 干旱减灾系统工程研究

以上是从技术层面上简要回顾了农业抗旱技术。因为我们是搞气象的,所以可以从气象学原理上加以理解,这是我们的优势,也可以从中汲取智慧,打开思路,但是抗旱减灾仅限于技术层面是不够的,必需要有战略层面的设计。1980年代末,国际上针对自然灾害频发的现实,提出了把1990年代作为“国际减灾十年”,民政部成立了中国国际减灾十年委员会,我意识到这是一个难得的机遇,便向省科委提出搞干旱减灾系统工?的建议,?且向主管农业的副省长汇报,得到了充分肯定和支持。在甘肃省科委的直接领导下,任命我为专家组长,组织全省十几个相关学科的专家制定方案,参加这个方案的主要专家有兰大干旱生态国家实验研究室主任赵松岭,甘肃农科院旱农研究所所长马天恩,甘肃社科院旱农经济研究所所长时正新,中科院兰州冰川研究所水资源专家等十几位相关学科专家,经过大家反复认真的讨论达成了共识,由我执笔写了一个甘肃干旱减灾系统工程方案。

根据甘肃的实际情况和干旱减灾要求,甘肃干旱减灾系统工程方案确定了以农业干旱减灾为重点,突出高效节水技术示范。甘肃农业分成2大片:一大片是黄河以西(简称河西),属干旱气候,为内陆河灌溉农业区,沿黄灌区按其属性也包括在此大区之中;另一大片是黄河以东(简称河东),包括甘肃中部和陇东,属半干旱和半湿润易旱气候,为旱作农业区,也称为雨养农业区。从现代农业技术发展和抗旱减灾需要出发,河西主要发展现代灌溉技术,搞节水高效灌溉农业,河东主要搞雨水集水农业,充分高效利用自然降水。2大片各选了一个试验区,前者选在石羊河,后者选在定西,搞雨水集水农业,我们工作的重点在后者。当然,干旱监测和预报也是非常重要的,计划以兰州区域气象中心为核心,建立包括气象、农业、水资源和灾害等信息的分析预报服务中心。甘肃干旱减灾系统工程由3大部分组成:定西雨水集水农业示范区、石羊河现代灌溉农业示范区和兰州干旱减灾信息分析预报服务中心。

“甘肃干旱减灾系统工程”项目得到有关方面专家的充分肯定,在此期间,我曾经分别征求过叶笃正、陶诗言、高由禧和程纯枢等资深院士的意见,得到了他们的充分肯定和支持,我还代表甘肃省项目

 第4期徐国昌:干旱减灾问题的回顾与思考

组正式向国家气象局副局长章基嘉汇报,得到国家气象局的全力支持,章局长还特地以副局长和教授的名义写了一个支持的书面意见。最终该项目被正式列为国家减灾重 项目之一,项目总金额2.15亿人民币。

不料正好赶上“八五”国家财政压缩调整,涉及有关省抓的项目全部没有上马。然而甘肃省科委非常重视这个项目,决定拿出100万支持干旱减灾系统工程作预研究,后来又争取到国家科委的25万,共计125万,分到5个课题组,作为“八五”甘肃国家级地方重大项目,这是当时甘肃最高级别的项目,充分显示了甘肃省对干旱减灾项目的高度重视。

兰州干旱气象研究所承担《干旱减灾监测预报服务研究》项目,由我负责。为了表示“干旱减灾系统工程”项目的前期科研工作已经展开,以便争取以后国家的支持,省科委要求兰州干旱气象研究所项目的名称定为《干旱减灾系统工程研究》,而实际内容仍然是《干旱减灾监测预报服务研究》。在研究所和有关单位的共同努力下,我们主要作了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其一,以大型蒸渗计为核心开展应用基础和干旱监测研究。结合气象卫星监测、深层土壤湿度观测和农情,10d发布一次旱情和农情监测服务报告,受到省科委和农委的欢迎;

其二,集雨观测试验研究。研究不同集水面和不同集水坡度的雨水集水效率,作为集水农业的应用基础性研究,取得了很好的结果,后来单独列出,获省科委二等奖;

其三,气象卫星干旱监测研究。研究利用卫星监测祁连山积雪和用绿色度做产量预报。技术上取得了突破,服务上取得了显著的成果,甘肃省农委决定出资支持我们建立卫星接收站,产生了比较大的影响;

其四,系统地研究了我国干旱半干旱地区气候变化,气象出版社出版了《中国干旱半干旱区气候变化》一书,产生了一定的影响,获得了比较高的引用率。设计了一个《干旱减灾监测预报服务系统》框架。

干旱减灾监视预报服务研究工作是开创性的,获得了有关方面的好评,为以后的工作开了一个较好头,但是由于有关人员退休和经费不足等种种原因,没有完全达到预期的效果。

2.4 《聚雨有限补充灌溉》项目试验成功的历史意义

干旱减灾系统工程研究项目在甘肃省产生了深远的影响。1980年代初,我研究发现在青藏高原东部,5月下旬后期到6月中旬,气候上有一个相对少雨时期,这是由于100hPa南亚高压季节性北跃登上青藏高原,而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还没有出现形成梅雨时的季节性北跃,也即是东边和西边2个重要的气候系统出现了季节性变化的不同步,致使青藏高原东部偏北气流加强,因而出现了相对少雨。此时正值甘肃中部小麦生长需水量比较大的时期,前一年的底墒已基本耗尽,急需补充水分,群众把它叫做“卡脖子旱”,如果在这个关键时期给小麦补充一些水分,好钢用在刀刃上,将对小麦的生长和产量的形成起到非常良好的作用。干旱减灾系统工程项目使得我们和甘肃省农科院旱农研究所所长马天恩、兰州大学干旱生态研究室主任赵松岭等人形成了良好的合作关系,甘肃中部地区群众用土水窖集聚雨水的经验启发了我们,是不是可以借鉴水利部门改造土水窖的经验,把群众土水窖改造成水泥的改良水窖以提高集水率,用前一年伏期集存在改良水窖中的雨水,在“卡脖子旱”时期进行聚雨有限补充灌溉,试验工作在旱农研究所定西试验基地进行,亩产竟然达到了九百斤,远远高出一般旱作农田的水平,取得了异乎寻常的成功。土水窖是甘肃中部人民的创造,主要是为了解决饮水问题,在本次研究工作中,改良后的水窖不仅可以更好地解决群众饮水问题,而且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解决农业有限灌溉问题,实现农业高产。我们向省上建议大力推广改良水窖,形象地把它说成是打一场“微型水库的人民战争”,受到了省政府的高度重视,甘肃省发动了一次空前的全民捐款活动,号召全省人民支援甘肃中部干旱地区人民打水窖,募集了一亿多元,政府给每一眼水窖补贴500元水泥等材料,技术人员指导,群众自己出工修建和改造水窖,后来全国妇联也在全国范围内进行募捐修水窖,声势很大,影响深远。《聚雨有限补充灌溉》取得成功,是学习和提升农民用土水窖集水经验的结果,是气象工作者与农业、生态、水利等方面科技工作者紧密结合的成功范例,是农业抗旱减灾技术的新发展。

3 干旱减灾对策

3.1 旱灾监测和预报

3.1.1 引进探测新技术

气象部门的主要职责就是在监测和预报的基础

4干 旱 气 象30卷 

上做好服务。常规的气象观测永远是基础,这一点没有疑问。干旱涉及到生态、作物长势和水资源等问题,比较复杂,仅仅使用常规气象观测是不够的,与监测其他气象灾害相比,在干旱监测中,引进卫星遥感探测技术和大型蒸渗计等先进监测技术具有更加重要的意义,要把各种先进的探测技术结合起来,把先进的探测技术和常规气象观测结合起来,形成一套完整的干旱监测体系。

3.1.2 重视土壤水分监测

影响干旱最主要的气象要素是降水量,监测降水量的变化,从来都是气象部门监测干旱的主要内容,最初的干旱等级就是根据降水量距平百分率划分的。温度、风等气象要素影响蒸发量,从而影响干旱,也成为人们关心的内容。

人们越来越深刻的认识到,土壤水分对作物、生态环境和水资源具有至关重要的影响。降水量是脉冲式的,土壤是自然降水的储存器,它把脉冲式的降水量储存起来,源源不断地提供各种生物生长的需要。当土壤湿度达到饱和状态时,多余的降水量就会变成径流,形成地表水资源,另一部分会渗入下层土壤,成为浅层地下水资源和深层地下水,土壤是自然降水转化成水资源的转化器。因为土壤具有自然降水贮存器和转化器的功能,所以监测土壤水分的变化在干旱监测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1980年代末1990年代初,章淹等人注意到大暴雨产生的洪灾不仅与暴雨强度有关,而且与前期的土壤湿度有关。当前期的土壤湿度很大的时候,强降水就可能产生洪涝灾害,他们把它叫做致洪暴雨;而同样的强降水过程如果土壤湿度不大,就不会产生洪涝灾害,认识到暴雨致洪成灾与土壤湿度有关。甘肃气象工作者很早就注意到土壤湿度的作用,重视土壤湿度观测,以后又发展到深层土壤湿度观测。当年研制大型蒸渗计,也主要是为了监测和研究土壤湿度的变化。伏秋季土壤水分下行,春季土壤水分上行,这就是群众在伏天深耕蓄水,深秋耙磨、春季镇压、中耕保墒的原因。干旱的导因是“天旱”,干旱的形成是“地旱”。所以要特别强调对土壤水分的监测及其变化规律研究,以期建立一套以监测预报土壤水分变化为中心的干旱监测预报系统。要在研究土壤水分变化规律的基础上,探索减少土壤无效蒸发和实现水分循环使用的有效途径和技术手段。

3.1.3 加强干旱指数研究

搞干旱指数研究是为了给干旱确定一个科学标准,以便进行研究和为救灾提供可靠的科学依据。在下面工作过的人都知道,为了争取上级的抗旱资金和减免税收,下级部门往往扩大灾情,上报的受灾耕地面积可靠性不高,用群众通俗的话说,在喂食的时候,“饱猪饿猪都哼哼”。科学客观的干旱指数,是领导部门制定科学救灾的依据。气象部门搞的干旱指数总是强调气象干旱指数,这是因为干旱问题复杂,影响面广,气象干旱指数不可能适应各行各业,但是由于干旱主要影响农业,所以气象干旱指数是向农业干旱问题靠拢的。

干旱灾害问题非常复杂,气象干旱指数要在实践中不断检验和改进。从长远发展的需要来看,要逐步建立针对性更强的专业性的干旱指数,例如小麦、玉米等主要粮食作物的干旱指数,牧草业干旱指数和社会干旱指数等等,这些工作必须与有关部门紧密结合,创造条件逐步去做。

3.1.4 预测研究要突出重点

监测和预报是气象工作永恒的主题。领导部门不仅关心干旱实况,而且非常关心预报,这是领导部门制定科学救灾的依据。预报是气象工作永恒的重点,也是难点。

短期预报是气象预报相对比较容易也是比较成熟的,然而它是经历了漫长的发展过程才达到了今天的水平。用天气图经验方法作短期预报经历了几十年,以后搞数值预报,1950年代初期开始,又经过了将近60a,才达到今天的水平。长期预报在学科上称为短期气候预报,技术上比短期天气预报难多了,长期预报的可预报性问题还有很多争议,业务上的长期预报模式还很不成熟,不稳定,而干旱预报是长期预报,越是严重的干旱,持续的时间越长,预报的难度越大。国际上用统计和经验方法作长期预报已经搞了80~90a,成效甚微,我从1954年就开始做长期预报,直到退休前基本上没有间断过做长气预报,算下来做长期预报有40a的历史,可是我没有几条预报看家本领,深深体会到做长期预报是非常难的。有关国家数值长期预报研究也已经搞了几十年,但是成效也很有限。20世纪后期,人们在热带海洋发现了ENSO强海洋大气信号,在预报ELNIN0和低纬度长期预报上取得了一些令人鼓舞的进展,增强了人们作长期预报的信心,目前WCRP正在开展一些区域气候可预报性研究,以期在长期预报方面有所进展。WCRP一直把气候可预报性和

 第4期徐国昌:干旱减灾问题的回顾与思考

人类对气候的影响作为基础研究的基本内容,世界各国的主要气候研究机构都在研究这一主题。可以期望,未来10a,国际上长期预报的研究和实践会取得一定的进展,但是在实际预报上,特别是在地处内陆的我国干旱半干旱地区的长期预报上,不能抱有过高的期望,我们的问题,恐怕还主要靠我们自己解决。

因此对于兰州干旱气象研究所这样一个中国的专业气候研究所来说,恐怕只能根据自身的情况,选择有限的适当的重点,争取在长期干旱变化规律的认识上有所建树和突破。我们地处欧亚地区最大的干旱区,背靠世界上最高最大的青藏高原,干旱地区的地气相互作用和青藏高原对长期过程的影响是否可以作为长期过程研究和预报规律探索的重点,我们过去在这些方面做过一些工作,有一些基础,争取在这些方面有所建树和突破。

3.1.5 重视气候资料研究和服务

由于气候预报问题高度困难,目前正在执行的(2005~2015)世界气候研究计划(WCRP)很现实,他们在重视上述基础研究的同时,充分注意并且提倡用观测和气候资料构建经验模式作预报为社会服务以及直接利用气候分析资料为社会服务,提出了以下3条路线:

观测和气候资料→理解→数值预报模式→用户和社会效益;

观测和气候资料→经验模式→用户和社会效益;

观测和气候资料→用户和社会效益。

从以上第三条路线可以看出,世界气候研究计划的落脚点都在“用户和社会效益”上,对于我们这样一个发展中国家的区域专业研究所更应该把落脚点放在“用户和社会效益”上。根据我们的实际情况,是否主要走后面2条路线,也就是用经验模式作气候预报服务和直接用气候资料为社会服务,特别是后者更加现实和重要,处理得好,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弥补长期预报不过关的尴尬。几十年长期预报服务和气候分析服务的实践,使我深切体会到,直接用气候资料为社会服务有很大的潜力,有很多值得进一步挖掘和研究的工作可以做。

应该指出,WCRP给出的3条路线的始端只有“观测”,我增加了“气候资料”,也许WCRP的“观测”在某种程度上包括了历史“气候资料”,但是在中文的字面上,“观测”是指实时探测,而“气候资料”是指历史气候资料,我这样做是为了在肯定利用实时资料的同时,强调用历史气候资料的分析和研究成果直接为用户和社会效益服务的重要性。

以前几次政府间气候变化委员会(IPCC)报告都着重强调气候变暖的威胁,要求减排温室气体,第4次IPCC报告在强调上述威胁的同时,比较强调适应气候变化这样一个新的动向,这是一个比较重要的转变,一个比较现实的转变。《十二五国家应对气候变化科技发展专项规划》在强调低碳可持续发展的同时,也非常强调气候变化的影响及适应研究。在气候变暖已经不可逆转的大背景下,更为现实的做法就是适应气候变化。任何事物都有2面性,气候变暖有不利的一面,也有有利的一面,应该尽量利用有利的一面,减少或者避免不利方面的影响,适应气候变化。比如,六盘山以西原来只能种春小麦,随着气候变暖,这些年大幅度扩大了冬小麦种植面积,冬小麦产量高,品质好,可以提高复种指数,山阴地区冬小麦还可以有效地抑制草荒,有不少好处,可见人们已经在某种程度上适应了气候变暖,并且利用气候变暖的有利一面。张家诚曾经指出,平均温度升高1℃粮食作物可以提高一个熟级,提高10%的产量。我国东北在1960、1970年代曾经被冷害困扰,气候变暖有利于粮食增产和保证我国东北商品粮基地的地位。所以不要把气候变暖都看成是洪水猛兽,地质时代和人类历史时代都经历过多次重大的气候变化和生态变化,然而地球没有毁灭,人类在不断发展。全新世中期温度比现在高2~3℃,降水量比现在多50%以上,被称为最适宜气候期,人类在经历了漫长的旧石器时代以后,进入了新石器时代,加快了发展的步伐。在气候变化面前,过分悲观的看法是无益的。气候变化了,相应的生态环境也会发生变化,正确的做法应该是兴利避害,积极应对。

3.2 水资源科学管理和调度

旱灾的实质是缺水,干旱减灾问题在很大的程度上是调度水资源的问题,可供调度的水资源越多,应对干旱的能力就越强。我国是水资源贫乏的国家,人均水资源拥有量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4,水资源贫乏增加了抗旱减灾的难度。要想把经济搞上去,必须大力提高单位水资源的产出价值,我们可以进口能源和矿产资源,但是无法进口水资源,水资源是制约我国经济发展的最重要的资源,也是抗旱减灾必须面对的严峻问题,应该把建设节水高效社会

4干 旱 气 象30卷 

提高到最重要的战略高度。水资源根据其来源可以分为地表水、地下水、降水和空中水4种。3.2.1 地表水

人们首先关心的是地表水,我国水资源分布不均,南方多水,北方少水,南水北调势在必行,然而对水资源的调度,特别是跨流域大范围的调度,必将引起生态环境的变化,必须慎重进行。

在我国西部的内陆河流域,上中游的过度开发导致下游水资源减少和枯竭,生态环境恶化是普遍存在的问题,类似的问题前些年已经导致黄河下游断流,黄河有变成内陆河的危险。这些问题已经引起了有关部门的重视,最近几年在黄河、黑河和塔里木河紧急向下游调水,上述问题略有缓和。全流域水资源的科学合理调度是迫切需要解决的大问题,需要妥善处理上下游地区利益分配和经济布局等一系列深层次的社会经济问题。政府应该有一个长远的科学规划,这是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建设,也是抗旱防涝减灾的基础建设。

我国农业用水量占总用水量的80%~90%,这还是指的地表水和地下水,没有包括对自然降水的直接利用,如果把直接利用自然降水也算进去,农业用水量占的比例更 ,所以干旱影响最大的是农业,干旱减灾的重点是农业,节约水资源潜力最大的也是农业。提高农田有效灌溉面积,提高单位水资源的粮食产量,提高单位水资源的经济产值,是现代农业发展的必由之路,也是提高农业抗旱能力的根本措施。

我国北方缺水,然而在甘肃河西走廊有70亿m3水,600多万人口,以色列人口和甘肃河西走廊人口差不多,水资源只有16亿m3,他们的农业生产率比美国都高,相比之下,甘肃河西走廊生产率太低了。位于中国干旱中心的新疆有水资源800多亿m3,人口不到2000万,人均水资源是很丰富的。与其他国家的干旱地区相比,我国干旱地区的水资源比较丰富,我们的自然条件不错,可以周旋的余地比较大,当前水资源利用水平比较低,说明节水高效的潜力巨大,可以大有作为。

3.2.2 地下水

这些年,人们把提取地下水作为抗旱的重要措施,这样做的问题是很大的。河西走廊离地面300m的地层中,大约有70亿m3历史时期形成的深层静储水,表面上看地下水资源很丰富,但是这些深层的静储水其性质类似矿产资源,不可再生,用一点少一点,水利上不把它看成是水资源,其中只有5亿m3的水是可再生的真正意义上的水资源,因此河西走廊的地下水资源在总的水资源70亿m3中,只占有很小的比重。1970年代以来,河西走廊东部石羊河下游民勤,在上游来水量减少的情况下,大规模打井抽取地下水,导致地下水位大幅度下降,大面积防风林死亡,水质恶化,沙漠入侵绿洲,严重威胁人类生存。这些年,我国华北地区连年粮食增产,已经成为我国小麦粮食的主产区,对我国粮食生产做出了重要贡献。然而,这一成就在一定的程度上是靠抽取地下水实现的,大量抽取地下水,破坏了地质结构,形成大范围的地下漏斗,有的地方地下水已经枯竭。开采地下水必须对地下水资源的情况了解清楚,哪些地方能开采,哪些地方不能,要解决好地下水收支平衡的问题,不能在干旱的时候盲目乱打井,乱抽地下水,否则后患无穷。

长江中下游气候湿润温和,是鱼米之乡,历史上是粮食和蚕丝主产区,唐朝以来,通过运河南粮北调,一直持续到改革开放以前。但是改革开放以后,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主要发展工业,过去是粮食外运,现在是粮食调入,过去是南粮北调,现在是北粮南调。东北的气候条件发展成粮食基地问题不大,但是华北大规模抽取地下水是有问题的,是不可持续的。

这里我想对我国内陆河流域水资源合理调度开发的问题发表一点意见和建议,供有关方面参考。内陆河流域的自然资源配置非常好,应该充分利用。内陆河产流地区位于山区,山区降水量多,变率小,水质好,为内陆河流域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水资源条件。不仅如此,产流的山区有冰川,在冷湿的年份,冰川积累多一些,暖干的年份,消融多一些,因此冰川对干湿年份的出山流量有一定的调节作用,进一步加大了出山流量的稳定性,所以在同等流量的河流中,内陆河流量的变率是最小的,给开发利用提供了相当稳定的水源,这是一种非常优越的水资源条件。山区的人工降水作业条件比较好,在缺水的年份,山区搞人工增雨人工增雪是有潜力的,此举可进一步降低干旱带来的影响。下游地下水资源不多,但是深层地下静储水丰富,大量抽取深层地下水,只抽不补是不可取的,但是把它用来作为季节性的调节和丰欠年的调节是可行的。旱季适当抽取地下水,多水季节适当回灌地下水;欠水年适当抽取地下水,丰水年适当回灌地下水,把深层地下静储水作

 第4期徐国昌:干旱减灾问题的回顾与思考

为水资源调节的地下水库,适度开发利用,是可以大有作为的,这样优越的水资源条件是非常难能可贵的。应该确立一个原则,那就是要维持流域水资源的收支平衡,需要一个科学的规划和严格的管理,要注意的问题就是严防水污染。3.2.3 自然降水

自然降水是水资源之源。在湿润气候区,自然降水可以充分满足植物生长的需要,但是在半干旱和半湿润易旱地区,降水量不能分充分满足作物生长的需要,旱灾频率高影响大,这些地区的地下水资源也比较贫乏,我国人口多,这些地区又不能不开发利用,所以充分利用自然降水资源在半干旱和半湿润易旱地区显得特别重要。主要的方法是聚集自然降水和减少土壤无效蒸发。聚集自然降就是把较大面积的自然降水集中起来使用;减少土壤无效蒸发就是把有限的水集中提供给作物蒸腾使用,从而提高自然降水使用率,产生更高的价值。3.2.4 空中水

空中水汽含量很多,大部分是过路水,在干旱的时候拦截空中水并且使其降落下来,是人们长期以来梦寐以求的,人工增雨和增雪作为抗旱救灾的重要措施,已经越来越受到重视,并且得到较快的发展。特别在山区,人工增雨作业的条件比较好,可以重点发展,其他地区在作业天气条件适合的时候也可以使用。目前在人工增雨作业面积很小的情况下,可以不考虑其对下游天气气候的影响,当人工增雨作业面和强度相当大的时候,就应该考虑对下游地区影响的问题,权衡利弊。3.3 物资储备

如果说对付各种自然灾害,灾前、灾中和灾后都应该重视的话,对于干旱灾害则更应该重视灾害前

期的工作,或者说要在干旱灾害还没有发生的时候,就应该做好应对可能发生灾害的工作,这是由干旱灾害的性质决定的。对此也可以用另外一种方式表述,那就是干旱减灾应该着重从战略上去应对。以上主要讨论了提高水资源的调控能力和提高水资源的经济效益的问题,这是从战略方面应对干旱灾害的一个重要方面,另一个重要方面就是物资储备。因为干旱持续时间长,特大干旱持续时间更长,可能长达几年甚至十几年,没有足够的维系人民生存的物质储备是不行的,其中粮食的储备是最关键的,民以食为天,历史上特大旱灾大量死人就是因为没有粮食。

地处半干旱气候的甘肃中部山区,老百姓为了应对“三年一小旱,十年一大旱”的严酷气候环境,把丰年的粮食存放在土窖中,以备荒年使用。他们不轻易卖粮食,因为他们知道荒年无粮的可怕后果。民国十八年特大旱灾的历史调查结果显示,在老百姓有存粮习惯的甘肃中部和青海东部山区,死亡人口相对较少,而在原先比较富庶的平川地区,老百姓没有储备粮食的习惯,在大灾之年的死亡人口反而比较多,历史的教训是深刻的。我们阻挡不了干旱灾害的发生,连准确预报旱灾的发生都比较困难,但是我们可以做好应对旱灾的准备,特别是应对大旱灾的准备,做好粮食储备是最重要的物质准备,手中有粮,心中不慌。中国一旦遭到大灾,靠谁也不行,只能靠自己。

干旱减灾这是一个系统工程,有赖于经济社会水平的提高,有赖于政府科学减灾规划的制定和对减灾工作的强有力的组织领导。气象部门在干旱监测预报服务和决策服务中可以大有作为。

ReviewandThinkingAboutDroughtDisasterReductionProblem

XUGuochang

(InstituteofAridMeteorology,ChinaMeteorologicalAdministration,Lanzhou730020,China)

Abstract:Accordingtosomeexperienceinmanyyears’studyaboutdroughtdisasterreductioncombiningtheuptodatedevelopmentsofIntergovernmentalPanelonClimateChangeandtheworld’sclimateresearchplan,thecharacteraboutdroughtdisasterreductionwassummerizedindetailinthispaper,andsomeadviceandthinkingaboutcountermeasuresofdroughtdisasterreductionwerepresen ted,andtheauthorhopedtocausetheattentionanddiscussionondroughtdisasterreductionresearchandpractice.Keywords:drought;disasterreduction;review;suggestion6

94干 旱 气 象

30卷 

防灾减灾工作职责

防灾减灾工作职责 Final revision on November 26, 2020

一、参加安全社区推(促)进委员会会议;二、组织防灾减灾风险调查,制定防灾减灾安全促进计划和目标; 三、围绕水灾、地震、气象灾害、地质灾害等内容持续做好防灾减灾安全建设;设立相应安全标志、标识; 四、制定和落实针对高危人群、高风险环境以及脆弱群体开展防灾减灾安全促进措施;五、制定、完善和落实防灾减灾工作制度及各类人员职责;六、制定防灾减灾安全应急预案;七、组织灾害的抢救,协助调灾害原因,并在工作过程中做好相关资料记录工作;结合事故与伤害事件监测与分析结果,制定预防与纠正措施和持续改进计划;八、举办各种形式的活动,开展防灾减灾培训工作,提高社区居民的防灾减灾安全意识和安全技能;九、完成安全社区推进委员会赋予的其它有助于安全社区建设的工作。(鼓楼区洪山镇兴园社区) 防灾减灾工作职责 1、街道减灾社区指挥部负责领导、组织全街道防台风、防暴雨、防洪、防地震、防危房倒塌工作,统筹规划街道减灾工作,制定街道减灾救援有关制度,整合社区资源,及时掌握全街道灾情并组织实施抗洪抢险措施,组织灾后处置,全面调动和协调减灾工作。 2、街道减灾社区办公室,负责掌握面上工作重点,配合组织安排工作,建立街道上下工作网络,协调各部门、各社区居委会做好减灾工作。建立和维护减灾救援网站,负责组织减灾社区宣传活动,配合安排培训、演习等工作。 3、各社区居委会负责做好辖区内危旧房、拆迁片点情况的清理,加固不具备抗灾能力的建筑物,建立危房巡查制度,了解掌握栖居危房人员的家庭信息,建立健全危房信息库和档案库,及时做好动迁工作,确保人员安全转移,并做好辖区内堤围、涵闸及码头道口防守检查工作。紧急时期,各社区要保持单位电话、手机联系等通讯工具的通畅,以便群众联系。根据街道统一部署,组织居民参加减灾社区科普宣传和紧急救援演习活动。 4、派出所负责维护减灾救援的交通、抗洪抢险秩序和灾区社会治安工作,依法严厉打击破坏防灾救灾行动和扰乱工程安全设施行为,协助组织居民群众撤离和转移,保证抢险救灾工作的顺利进行。组织做好防灾、救灾、抢险时的戒严、警卫工作,维护辖区的社会治安秩序。配合做好减灾社区防灾减灾科普宣传活动和减灾救援演习工作。 5、房管处负责辖区内公房危房居住人员的安全转移工作,督促房屋拆迁人做好拆迁房和腾空房屋的栖居人员安全转移工作,配合街道宣传演习活动。 6、消防队负责出现险情时疏散和救援工作,特别是在火灾、洪水和危房倒塌时出动消防车进行救援抢险工作,配合街道做好演练培训活动。 7、州第二、第三人民医院负责灾难发生时的人员伤亡抢救工作,为灾民提供医药救援物质,做好灾后的卫生防病工作,防控灾后疾病、疫情的传播蔓延,配合街道做好紧急药品、科学自救、紧急互救等常识的宣传教育活动。 8、城市管理行政执法中队负责检查户外广告牌、树木、临时搭建物的安全情况,对存在安全隐患的设施督促业主及时做好加固和拆除工作,必要时实施强制拆除。 9、减灾救援后勤队伍主要负责紧急避护所的床被、食物、饮用水、衣服、医疗卫生救援等物资的筹备工作,确保24小时内,灾民能得到衣、食、住、医等方面的基本生活保障。 10、橡皮艇应急小分队负责救灾抢险,24小时待命,做到能随时出动。 11、减灾社区志愿者队伍,由街道统一安排到各社区居委去,统一配合减灾社区指挥中心行动,主要工作是参加减灾社区宣传演习活动,帮助派发各类相应的宣传资料,推进社区科普宣传工作,紧急时协助疏散群众。 12、减灾社区信息中心负责在紧急情况下,通过信息平台发出群体短信,并通过宣传车社区广播通知群众快速撤离,确保紧急信息更快、更准、更直截地传播到社区居民中。负责灾前灾后的资料收集、整理和报送工作,以及对外宣传和发布信息工作。

干旱与抗旱减灾对策

干旱与抗旱减灾对策 干旱是全球十大自然灾害之一。中国干旱频繁发生,严重制约农业生产和社会经济发展。然而,无论从硬件还是软件来说,我国抗旱能力严重不足,特别是原有水利工程年久失修和农业的盲目灌溉造成水资源严重浪费,使本不充裕的水资源日趋紧张。科学面对干旱,建设“节水农业”,提 高防旱抗旱能力,最大限度减少损失,达到农业可持续发展,是党和人民共同关心的问题。 1 干旱概况及对社会经济的影响 1.1 干旱造成全球农业灌溉用水紧缺 在全球气侯变暖背景下,全球水资源供给、极端干旱 等气候事件发生的频率和强度有明显的增加。观测表明,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全球天气气候灾害发生的频率上升了 4倍,所造成的经济损失上升了7倍。而且洪水和干旱发生的周期在不断缩短,将变成各国棘手的问题。(IPCC)的会议报告中写到,水资源总量的减少和质量的下降会导致饮用水和农业灌溉的短缺,缺水问题会成为全球气侯变化的一个恶果。 1.2 我国干旱灾害频繁发生

我国是水资源相当贫乏的一个国家,人均水资源量不到2185m3,不足全世界人均的1/4,加上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生活和生产用水不合理,水资源紧缺已成为制约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全局问题。缺水导致农业旱灾范围广、损失大,一般年景经济损失占全国GDP 1个百分点。1950~2000年所统计的5项气候灾害(干旱、洪涝、台风、冻灾、干热风)中,干旱发生的频次约占总灾害频次的1/3,为各项灾害之首,全国多年平均受旱面积约为2114万hm2,约占全国播种面积的14.9%。1991~1995年全国年平均受灾面积达3000万hm2,每年因旱灾减产粮食100~200亿kg,直接经济损失达100~200亿元。近50年中干旱灾害发展具有面积增大和频率加快的趋势,这表明干旱对中国社会各方面的影响越来越严重,同时表明中国气候有干旱化趋势,特别是黄淮地区和长江中下游地区是我国干旱的重发区。 2007年我国农业干旱范围广,特别是夏季的高温持续时间长,加剧了旱情的发展。7月1日至8月10日,湖南、江西、广东、广西4省(区)因干旱共有151.9万hm2作物受灾,绝收面积24.2万hm2,371.9万人饮水困难,直接经济损失49.9亿元。9月21日至12月30日,长时间少雨,导致江南、华南出现严重干旱,其中贵州、湖南、江西和广西部分地区的干旱为50年所罕见,截至12月初统计,干旱导致上述地区300多万人、250万牲畜出现饮用水困难。

整式的加减教学反思优选稿

整式的加减教学反思集团公司文件内部编码:(TTT-UUTT-MMYB-URTTY-ITTLTY-

《整式的加减》教学反思 围场二中佟彦风 《整式的加减》是人教版数学七年级上册第二章整式的运算中的第二节内容。教材的安排是在学习有理数的基础上,结合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引入用字母表示有理数。继而介绍了代数式、代数式的值、整式、单项式与多项式及其相关概念,以及多项式的升(降)幂排列,并在这些概念的基础上逐步展开同类项的概念、合并同类项的法则以及去括号与添括号的法则,最后将这些法则应用于整式的加减。 这部分课,我按照“学习目标——预习指导——展示提升——当堂检测”这几个环节来组织教学活动,让学生自主参与到整个教学活动中去,大胆尝试,找出规律,进行应用。给予了学生充分展示的机会,培养了学生的运算能力。但讲完以后却发现还是出现了一些问题,下面就教学的整个过程做出一些回顾和思考。学习目标的问题,我觉得设计的还是很好的。就要学生去读,总结目标内容重点,让学生得到数学问题。对学生的课前预习是很有用的。从上课的过程也可以看出,他们是很感兴趣的。这对于调动他们的积极性是很有帮助的。对于指导自学的环节,我要排学生依据导学案自学引导学生很自然地就过度到新知识上了。其实整式的加减本质上就是合并同类项的问题(即同类项的系数相加减的过程),只是需要让学生知道前面所学的就已经是整式的加减了,只不过没有明确的讲罢了。所以这一个环节还是做的较好的。对于去括号法则的记忆,我觉得这是一个亮点。只要把知识点记起来,长久不忘。对于整式的教学就轻松多了。因此,在展示提升中,我

重点是让学生较好的记住法则,论依据法则去解决问题,学生的疑惑被一点点的解决了。并能在当堂检测中反应出学习的效果。总之,这样的课,总体上是还可以的,教学过程中仍有很多有待改进的地方。 1、学生练习的量小,时间太紧,来不及深化与拓展,学生的思维没有得到充分发散。导学案中设计的问题,留给学生足够的时间思考太长,老师指导的时间少。 2、问题都是让学生先进行试算,然后集体讨论,使得部分学生的解题步骤不规范。教师应该选择一个例题,进行规范的、完整的板书,给予学生书写规范性的示范与指导。 3 、知识处理方面还存在欠缺,预习指导花的时间太多,学生接受的能力不同,使整个课堂显得松紧不调。 4 、学生的讨论与合作学习还需加强,讨论问题还不够深入,多数时间还是以个别回答为主,主动参与的学生少,个别学生由于基础的问题还是不能全力的投入学习,虽然全部参与了,但仍需注意实效性,让学生从合作学习中有所提高,从与它人的交流中碰撞出思维的火花。 5 、学生的基本计算能力有待加强,计算出现的错误比较多,说明学生计算的基本功有待加强。有理数的学习不够优秀是本章学习的一大难题。 经过这部分知识课时的教学,我深深感到,上好一节课,教师除了要仔细认真地钻研教材之外,还要全面的了解学生对相关知识的学习情况,较好的把握学生的基础,实事求是的去看待学生的学习,一步一个

造成干旱的原因和预防措施有哪些

造成干旱的原因和预防措施有哪些 干旱从古至今都是人类面临的主要自然灾害之一,它通常指淡水总量少,不足以满足人的生存和经济发展的气候现象。今年入夏以来,受持续高温少雨天气影响,甘肃定西市农作物因旱受灾391.02万亩,造成直接经济损失102830.1万元。从历史气象资料分析,定西市年内连续发生春旱、初夏旱和伏旱的年份以前只出现过6年。那么造成干旱的原因和预防措施有哪些呢? 干旱的原因是什么 从自然因素来说,干旱的发生主要与偶然性或周期性的降水减少有关。从人的因素上来考虑,人为活动导致干旱发生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一是人口大量增加,导致有限的水资源越来越短缺。二是森林植被被人类破坏,植物的蓄水作用丧失,加上抽取地下水,导致地下水和土壤水减少。三是人类活动造成大量水体污染,使可用水资源减少。四是用水浪费严重,在我国尤其是农业灌溉用水浪费惊人,导致水资源短缺。 怎样预防干旱

1、兴修水利,发展农田灌溉事业; 2、改进耕作制度,改变作物构成,选育耐旱品种,充分利用有限的降雨; 3、植树造林,改善区域气候,减少蒸发,降低干旱风的危害; 4、多管齐下,防治水土流失; 5、研究应用现代技术和节水措施,例如人工降雨,喷滴灌、地膜覆盖、保墒,以及暂时利用质量较差的水源,包括劣质地下水以至海水等。 防治水土流失的具体措施

1、多植树,多种草。 2、沙地不种植农作物,用来种草和树以防止土地沙化。 3、防止土壤板结。 4、多用农家肥,尽量少用无机肥,尤其是含磷一类的化肥。含磷化肥由雨水进入河流使水富营养化,会造成藻类大量繁殖破坏生态平衡。 5、以年为单位,隔年种植农作物,这样有利于保持土壤肥力。

全国防灾减灾日主题教育活动方案[2套]

全国防灾减灾日主题教育活动方案 一、大力宣传、弘扬防灾减灾理念和抗灾救灾精神 深入贯彻X的“XXX”精神,紧紧围绕今年“提升基层应急能力,筑牢防灾减灾救灾的人民防线”主题,5月9日至15日为防灾减灾宣传周。为深入贯彻落实XXXXXX关于防灾减灾救灾等应急管理重要论述精神,坚决打赢疫情防控人民战争、总体战、阻击战,加强基层应急能力建设,做好今年全国防灾减灾日各项工作,要充分利用各类公共文化场所、重特大自然灾害有关情景、场面,发挥其宣传、教育、警示作用。要通过组织现场观摩学习、举办专题知识讲座、在新闻媒体开设专栏专题等,针对我县易发灾害的种类、特点开展形式多样的防灾减灾文化宣传活动,努力营造全民参与防灾减灾的文化氛围。 二、采取多种形式普及防灾减灾知识和技能 针对我县易发频发自然灾害的种类,以及部门行业防灾减灾的专业特点,开展有针对性的防灾减灾科普教育活动。要通过张贴海报、放置展板、分发宣传册、播放音视频资料、专业人员现场咨询等方式,加强面向广大社会公众的防灾减

灾知识和技能普及。充分利用广播、电视、网络及专题讲座等多种媒体和形式,推动防灾减灾知识和政策法规宣教进机关、进学校、进企事业单位、进社区、进家庭的“五进活动”。加强宣传引导,积极创造有利条件,继续倡导每个公民深入参与 5·12防灾减灾活动,引导群众多阅读关于防灾减灾的书籍,观看涉及自然灾害的影视作品,浏览防灾减灾知识网页,增强广大群众的防灾减灾意识和自救互救技能。 主要活动安排如下: (一)开展防灾减灾科普一条街活动。5月12日上午9:00开始,在县城兴隆街,各有关部门根据行业特点设置宣传点、咨询服务点,组织开展防灾减灾日主题活动,周密部署本系统、本部门做好防汛抗旱、防震减灾、灾害救助、防风防雷、地质灾害防御、森林防火、消防安全、事故防范、卫生防疫等面向公众的防灾减灾文化宣传和知识普及活动。制作“防灾减灾日”主题宣传版报、挂图、宣传标语并张挂。活动开展期间县救灾工作领导小组适时组织检查落实情况。(县救灾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单位、团县委、消防支队等有关部门和单位按职责分工落实)

整式的加减教学反思

整式的加减教学反思 绥阳县思源实验学校--高勇通过这节课的教学,使我深刻认识到学生的理性思维的发展还有很有限,知识经验、心理品质方面较好,抽象思维能力一般。为了达到教学目标,实现我的设计效果,我采用引导、探究法为主的教学法,应用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 1)创设问题情境:目的在于引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启发学生的探索欲望,同时为本课学习做好准备和铺垫。 2)知识的探究: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认识同类项,了解数学分类的思想;获得合并同类项的法则,体验从特殊到一般规律的思想方法。同时让学生体验合作的愉快与收获。感受成功的喜悦。 3)课堂练习:让学生加深对同类项的认识,加强对合并同类项法则的理解。 4)例题讲解与巩固练习:让学生掌握在多项式中判断出同类项和运用法则进行合并同类项运算的技能,使学生的知识、技能螺旋式上升。 5)课堂小结:通过学生的自我反思,将知识条理化、系统化。 6)拓展延伸与挑战自我: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为他们提供更广泛的发展空间。 在重难点突破的问题上通过实际问题引出同类项和合并同类项概念的探讨,在学习过程中,让学生自己经历探索与交流的活动,自

主得到同类项的概念,并利用实际问题和学生一起观察并归纳出合并同类项的法则。 在课堂上运用实际例子,引发学生探索问题的兴趣,让学生在活跃的课堂气氛中探讨出知识的规律性,找到学生探索问题的兴趣,让学生在活跃的课堂气氛中探讨出知识的规律性,找到学数学的乐趣。利用小而贴近生活的情景,给出的例子、习题节约了书写时间,把多余时间交给学生,让学生充分体会到自己的主体性和老师的主导性。 本节课虽采用了合作教学,但还有些传统教学的模式,由于学生的个体差异及课堂时间没有把握好,致使为学生设计的知识延伸的题目。习题及课堂小结没有有效进行,我觉的是一大遗憾也是不成功的地方。所以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不但要很好的备教材,还要备学生了解学生的知识水平结构,只有这样才能很好的把握课堂驾驭课堂。在教学设计上要给予足够的重视,重点放在学生的活动的层面上,教师活动主要是组织,让不同的学生用不同的思维方式,最大力度发展学习潜能,突出合作交流,实现自主学习,才是一节成功的课。

南山中学应急指挥中心建设方案

南山中学应急指挥中心建设方案 一、总体思路 学校是未成年人集中密度最高,时间最长的区域,参差不齐的心理承受能力使得 他们在面临突发性事件往往不能沉着应对,从而需要精准的疏导指挥。这在很多已经发生的事件中已经突显出其中许多问题。处置手段的不精确通常使事件损失得不到有 效地控制,如:5.12地震、 SARS 、 H1N1 、踩踏、火灾等等。因此,在现有学校已经建设的信息化系统基础上,充分利用四川省灾后重建防灾减灾指挥体系建设机会,整合各级专业应急指挥系统及基础信息数据,构建涵盖应对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和社会安全等各类突发事件统一协调的学校指挥平台,建成具有监测监控、预测预警、信息报告、综合研判、辅助决策、调度指挥、总结评估等功能的南山中学应急指挥中心,能实现与市政府及教育主管单位的应急平台联网,形成上下对接、纵横联系、信息共享、资源共用、统一高效的应急平台体系。 二、建设模式 吸收集权模式与协同模式建立符合南山中学现状的应急指挥平台 与全国其它地市一样,各个减灾职能组织和指挥体系采用了分类别、分地区、分部门的单一管理模式,对不同灾害的测、报、防、抗、救、援都自成体系,分别归口各相关职能部门进行管理,包括公安、消防、抗旱防汛、防震与抗震、疾病防控以及市府办公室等。这种各自为战的管理模式已越来越不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一般情况下,各个独立的指挥系统在在各自的职能范围内已经做到了相对完善,比如公安局。但是在遇到重大突发事故的情况下,由于缺乏一个统一的指挥调度,不同警种和不同部门之间无法进行很好的配合和协调,必要的联合行动难以迅速高效实施,所以每当灾害事故发生,它们的专业应急处理能力都很强,但是部门之间的协调组织能力和协同应急处理权力都显得非常有限。 应急指挥系统的模式选择非常重要,这决定了学校统一应急指挥体系的规划、运行,以及与政府主管部门和学校上下级部门指挥关系协调等一系列关键问题。目前国内常见的模式有集权模式、授权模式、协同模式等。由于每个模式的产生都有其特殊的历史和现实背景,都有其不同的优势与缺点,因此我们必须结合南山中学的现状和特点选择符合自身要求的模式,吸取不同模式的成功经验,而不能套搬硬套。 结合南山中学目前应急信息化建设现状,建议采用集权模式和协同模式相结合的创新模式建立统一的应急平台。采用集权模式,是指仅仅吸取集权模式中的统一物理平台的理念,南山中学应急指挥中心依托学校物理环境建设学校统一指挥中心的指挥大厅系统、会议室系统、大屏幕系统、有线通讯系统、视频会议系统,以及网络平台与主机系统等,形成南山中学应急指挥的物理中心,为校领导提供一个看得见、控得住的会商与指挥的硬件平台。采用协同模式,是指吸取协同模式的“逻辑集中”的理念,通过网络平台和数据交换技术,对学校各级部门的应急系统和资源信息进行整合。结合学校 GIS系统平台建设,建立统一的应急资源数据库、专家库、预案库、应急值守与指挥系统软件等,形成统一的应急数据中心和决策中心,为领导提供一个决策快、指挥灵的信息中心和指挥软件平台。通过上述“两个中心”的建设,最终形成指挥场所、物理集中,指挥流程、逻辑集中的南山中学模式。

干旱成因分析与与对策

合肥位于北纬31度52分、东经117度17分,安徽省省会,下辖巢湖市、肥东县、肥西县、长丰县、庐江县。合肥地处中纬度地带,处于江淮之间,全年气温冬寒夏热,春秋温和,属于暖温带向亚热带的过渡带气候类型,为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15.7℃,降雨量900~1100毫米,大多数年份的降水距平百分率都在±25%以内,日照2100多个小时。 众所周知,自古以来,水源就是一个城市最重要的资源之一。居民生活、农业灌溉、工业生产都需要大量的水资源供给。由于合肥市拥有众多水库,如:董铺水库、大房郢水库、陶冲水库、梅冲水库、三十头水库、罗集水库等,加之合肥市通过淠河干渠从大别山引水,使合肥市占据充足的水资源,城市居民生活用水和工业用水可以得到充分保障。但农业灌溉由于灌溉难度大,受灌溉技术的限制,使气候因素仍是使农田出现干旱,形成旱灾的主要因素。下面主要分析合肥地区农田干旱、旱灾成因与对策。 1.旱灾成因分析 1.1 降雨量的时空分布与农作物需水之间的矛盾 降雨持续偏少,梅雨量失常,不雨时间长,且发生在作物需水的关键时期,是造成旱灾的最主要原因。如2011年1至4月份合肥降雨量出现50年的同期最小值。这便是2011年旱灾出现的主要原因。 1.2 水利工程现有供水能力相对下降与需水领域相对扩大之间的矛盾 以长丰县为例,尽管全县农田水利40多年的不断建设,有了很大的发展,但由于工程年久失修、管理不善等多方面的原因,支撑和保障能力明显不足。另一方面,随着经济的发展,供水的领域相对扩大,不仅要保证农作物的需水,更要保证城乡供水、工业用水等其他发面供水,从而降低了水利工程的供水保证率。 1. 3 作物种植结构与水利工程布局不适用之间的矛盾 近年来,虽然不断加大结构调整力度,但仍有部分地区在水利条件较差的地方习惯于种植需水量大的作物,一旦受旱容易成灾。 1.4农业效益低与较大抗旱成本之间的矛盾 越是干旱严重的地区,农民困难越大,抗旱成本高,缺少劳动力,农业效益比较低,严重影响群众抗旱积极性。

《整式的加减》回顾与思考(28中颜成明)

课题:第三章《整式的加减》回顾与思考 主备人:枣庄二十八中颜成明 课型:复习课 时间:2012年11月9日星期四第1、2节课 教学目标: 1、进一步理解单项式、多项式、整式及其有关概念,准确确定单项式的系数、次数、 多项式的项、次数;理解同类项概念,掌握合并同类项法则和去括号法则,熟练地进行整式 加减运算. 2、通过回顾与思考,帮助学生梳理本章内容,提高学生分析、归纳及语言表达能力;提高运算能力及综合应用数学知识的能力. 3、培养严谨的学习态度和积极思考的学习习惯,通过列式表示数量关系,体会数学知识与实际问题的联系.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是同类项的概念、整式的加减, 难点是去括号与化简求值运算. 教法学法指导: 1?学习本章知识时,要注意把数字和字母联系起来,从具体情境中探索数量关系和变化规律,注意知识的内在联系. 2?要注意对整式加减运算法则探索过程的理解,体会数式的通性”. 3?要注意归纳、类比、转化等数学思想方法的运用,通过观察、实验、探究、发现,进而归纳总结规律,提高利用规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创新精神和自学意识. 课前准备:多媒体. 一、实例引入复习 师:出示引例 遗传是影响一个人身高的因素之一,国外有学者研究得出由父母身高预测子女成年后身 高的公式是:儿子身高是父母身高的和的一半的 1.08倍;女儿的身高是父亲身高的0.92倍加上母亲身高的和的一半. 已知父亲身高是a米,母亲身高是b米,试用代数式表示成年后 儿子和女儿的身高;并比较儿子和女儿的身高。你能用本章的知识解决吗? 1 生1: (1)儿子身高:1.08x (a+ b)米,即:0.54 ( a+ b)米; 2 1 女儿身高:一(0.92 a+ b)米。 2 1 生2:比较大小0.54( a+ b)——(0.92 a+ b)= 0.54a + 0.54b—0.46 a- 0.5 b= 0.08a+ 0.04b,

最新干旱现况与预防策略

干旱现况与预防策略 干旱风险区划分 干旱是隆德县发生次数多,影响面积广,危害最严重的气象灾害。依据隆德县气象资料,综合致灾因子危险性、孕灾环境敏感性、承灾体易损性、防灾减灾能力等因子进行定量分析评价的基础上,根据干旱气象灾害风险指数的大小,干旱风险划分为2个区域(见图1)。干旱中风险区:包括观庄、好水西北部、杨河西北部、张程西北部、联财、神林中西部。干旱低风险区:包括隆德县大部,分布在全县中东部地区。 干旱的危害 干旱的直接危害是造成农业减产,人畜饮水困难,群众陷于贫困之中。干旱的间接危害是引发其他自然灾害的发生。 (2)干旱促使生态环境进一步恶化。气候暖干化造成库坝、河流水位下降,部分干涸和断流。由于干旱缺水造成地表水源补给不足,只能依靠大量超采地下水来维持居民生活和工农业发展,然而超采地下水又导致了地下水位下降、漏斗区面积扩大、地面沉降等一系列的生态环境问题。同时,由于气候环境的变迁和不合理的人为干扰活动,导致了植被严重退化,对脆弱的生态系统非常不利。 (3)气候干旱加剧土地荒漠化进程。 (4)气候暖干化引发其他自然灾害发生。冬春季的干旱易引发森林火灾和草原火灾。 面临的形势和挑战 (1)干旱灾害综合监测能力不强。隆德县气象干旱观测系统存在观测项目、观测

精度和观测时空密度等不足。气象干旱观测站点布局不合理,在广大农村、部分灾害多发区存在着气象观测的空白区,无法及时监测捕捉局地灾害性天气;城市建设发展迅速,缺乏有针对性的城市气象环境和大气成分观测,极大地影响了城市建设气象服务保障能力的提高;农业气象干旱监测、生态与农业气象监测依然存在薄弱环节,典型生态系统和特色农业气象观测也未深入开展。特别是突发气象灾害的监测能力弱,不能满足气象灾害防御的需求。 (2)气象干旱灾害预报预警能力不高。目前的天气预报准确率与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需求相比还有较大差距。预报时效短、预报准确率不高,重大灾害性、关键性、转折性天气预报水平还比较低,特别是突发性的暴雨、冰雹和雷雨大风等灾害性天气预报能力偏弱,旱涝趋势的短期气候预测有很大的不确定因素;气象预警预报信息发布与传播渠道不够畅通,气象灾害预警信息传播尚未完全覆盖广大农村和偏远地区;预警信息的针对性、及时性、发布渠道和手段不能满足社会公众的需求。 (3)气候资源开发利用的服务能力不足。隆德县尚未全面开展气候资源普查、综合分析和承载力评估以及精细气候区划工作;人工影响天气的探测、科学作业和效果检验评估的能力也有待进一步提高。 (4)气象灾害风险评估制度尚未建立。缺乏精细的、完善的干旱、暴雨、冰雹、雷电、低温冻害、寒潮、霜冻、大风等气象灾害风险区划,对城乡规划和重点工程建设的气象灾害风险评估和气候可行性论证尚未开展。气象灾害防御的工程措施不完善、标准偏低,农村基础设施防御气象灾害的能力弱。 (5)全社会干旱灾害防御资源缺乏合力。部门间合作和信息共享不充分,联动机制不完善,防灾体系不完备;气象科技支撑能力不强,灾害防御法规、标准滞后;

2021年全国防灾减灾日国旗下演讲稿

全国防灾减灾日国旗下演讲稿 灾害是自然界与人类 ___系统相互作用的产物,自然界各种灾害中,地震造成了重大的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属于最为严重的自然灾害之一。为了减少地震的灾害程度,地震防灾减灾服务系统的建设显得尤为重要。本文是为大家的全国防灾减灾日,仅供参考。 各位老师,同学们: 大家早上好!今天我国旗下讲话的题目是:防灾减灾,警钟长鸣,20xx年5月12日,我国四川省汶川县发生了8.0级特 ___,为了纪念这个日子, ___决定每年的5月12日确定为“防灾减灾日”,今年是第六个“防灾减灾日”。 我们的身边不可避免的存在着各种各样的灾害的侵犯和隐患,如台风、暴雨、火灾、地震、雷电、交通事故等等,因此,对我们全体师生而言,提高“防灾减灾”意识显得至关重要。灾害确实可怕,但比灾害更可怕的是无知,我们相信只要认真学习“防灾减灾”的基本常识,提高逃生的自救互救常识,我们完全可以把灾害的损害降低到最低,甚至完全可以避免灾害的发生。 第一,要从课堂内外多种渠道了解灾害 ___以及怎样自救。比如,地震了怎么办?刚才我们进行了演练。既首先要冷静,要在老

师的指挥下迅速抱头、闭眼,躲在各自的课桌下,绝不能乱跑或跳楼,待地震过后再有序地撤离。 第二,除了了解这些知识之外,我们要认真参加学校安排的应急演练活动。学校每学期都会安排一次应急演练,同学一定要重视,而不单单是觉得好玩,应付了事。 同学们,防灾减灾,主要是要增强我们的风险防范意识,保证大家的生命安全。那么,让我们来审视我们的生活学习行为,在每一个行为细节中都靠近安全远离危险。借此机会,我向同学们提出如下要求: 1、上下楼梯靠右行,讲究秩序,轻声慢步,防止踩踏的事件的发生;不在教室、走廊追赶、打闹、大声喧哗。 2、现在春夏交替季节,温差大,同时也是病菌滋生的季节,同学们要注意保暖,教室多通风,勤洗手,注意个人卫生,防止传染病的发生。 3、夏天到来,气温渐高,食物中毒事件有可能增多,同学们不要买过期的、变质的、不卫生的食品,尽量不要在街头小摊上买东西吃。

应急救灾指挥中心及救灾物资储备库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第一章总论 1.1.项目概况 一、项目名称、建设性质和建设地点 项目名称:应急救灾指挥中心及救灾物资储备库建设项目 建设性质:新建 建设地点: 二、项目建设单位: 1、法人代表人: 2、联系电话: 3、联系地址: 4、邮政编码: 三、项目建设单位概况: 景宁县民政局是县人民政府重要职能部门之一,局机关内设8个股室,分别是:秘书股、优抚安置股、救灾救济股、社会救助股、基层政权建设和区划地名股、社会事务股、殡葬管理股、老龄工作委员会办公室;下辖景宁县烈士陵园管理所、景宁县殡仪馆两个事业单位及景宁县印支难民综合贸易公司一个企业单位。全局共有在职干部职工36人,其中:局机关工作人员24人,直属事业单位工作人员12人。 其主要工作职责是:开展经常性的扶贫帮困活动;组织协调全县的防灾、抗灾、救灾工作;落实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和社会救济制度;贯彻国家优抚政策和法规,负责全县的双拥优抚安置工作;加强基层民主政

治建设,开展社区服务活动;依法进行婚姻登记管理、殡葬管理、收养登记管理、福利企业管理、社团和民办非企业管理等工作;负责行政区域勘界和划分;负责全县老龄委的日常工作;承办县委、县政府和上级机关交办的其他工作。 近几年来,全县民政工作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 在省、州民政部门的大力支持和精心指导下,始终坚持“以民为本、为民解困、为民服务”的民政工作宗旨,认真履行“维护民利、解决民生、落实民权”的职责,从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问题入手,把握重点,攻克难点,打造亮点,补强弱点,在保障困难群众基本生活上办实事,在基层民主政治建设上求实效,在服务军队和国防建设上出实招,在社会事务管理上创实绩,民政工作取得全面进步,为全县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和构建“和谐景宁”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在新的形势下,民政工作面临新的更大的机遇和挑战,全县民政工作将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促进景宁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为牵引,坚持贯彻“以民为本、为民解困、为民服务”的方针,大力推进民政管理法制化、民政事业社会化、民政服务网络化和工作手段现代化的进程,进一步解放思想,严格依法行政,促进社会进步,维护社会稳定,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全力打造阳光民政、满意民政。 四、项目建设方案、内容及规模 景宁县应急救灾指挥中心及救灾物资储备库的建设是根据民政部关于加强救灾应急体系建设的指导意见的有关要求,结合景宁县民政救灾

水灾多发地区的旱灾问题与防旱对策

-------------《水资源研究》第24卷第3期(总第88期)2003年9月-------------- 水灾多发地区的旱灾问题与防旱对策 闵骞1 邢浩2 (1.江西省水利厅鄱阳湖水文分局,江西九江 332800;〓2.江西省 河道湖泊管理局,江西南昌 330046 摘要:根据史料与旱灾统计资料,揭示水灾多发的鄱阳湖区旱灾,对经济社会的重大影响; 利用降水实测资料,分析鄱阳湖区干旱气象特征;依据调查材料,指出鄱阳湖区防旱减灾中存在 的问题;探讨水灾多发地区防旱减灾对策。 关键词:旱灾;防旱;水灾多发地区;鄱阳湖区 在鄱阳湖区(指直接拥有湖岸线的11个县、区),由于降水时程分布不均匀,每年的少雨季节均会出现程度不同的干旱,部分年份出现严重干旱甚至特大干旱;湖区所有县、区均有1~3面临湖,另外1~3面靠山,依山傍水的地形地貌特征,致使这一地区不仅水灾频繁,旱灾也经常出现。 本文以江西省鄱阳湖区为实例,在调研的基础上,对上述工作进行尝试,供有关部门 1 旱灾实况与干旱特征 1.1 旱灾及其对经济社会的影响 1.1.1 历史时期的干旱灾害 从史料[1]统计上看,在15~20世纪上半叶的550 a中,鄱阳湖区共出现严重旱灾119次,平均9 a 2次;其中特大旱灾24次,平均23 a 1次。连续3 a出现严重旱灾的有1440~1 442、1532~1534、1544~1546、1664~1666年和1834~1836年5次;连续4 a出现严重 旱灾的有1587~1590年和1676~1679年2次;1455~1467年13 a内,有1455~1456年和1466~1467年2次出现连年特大旱灾,其时间间隔只有9 a。如此频繁的严重旱灾,虽然在近50多年内未曾出现过,但类似于这种严重干旱连年频繁出现的情况,是否会在未来出现, 旱灾记载较详的1934年,特大干旱造成鄱阳湖区53万hm2农田(两季农作物)遭灾,旱稻不能结实,晚稻无法栽插,损失稻谷80多万t。灾民多以观音土、树皮、湖草、蕨、葛充饥,外出乞讨者占总人口的60%以上 1.1.2 近期旱灾 1950~2002年53 a中,鄱阳湖区出现了4次大旱灾,分别发生在1963、1966、1967年

防灾减灾应急预案

防灾减灾应急预案 一、总则: 为贯彻落实国家减灾委《关于做好“防灾减灾日”有关工作的通知》和有关组织“防灾减灾日”的要求,切实增强本项目的防灭减灾意识,普及防灾减灾知识和技能,及时、高效、妥善地处置发生的灾难事故,最大限度地减少人员伤亡、减轻灾害损失和社会影响,维护社会稳定,成立应急抢险指挥机构,统一开展防灾减灾工作保护人身安全制定本预案。 编制依据: 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天津市突发事件应对条例》、《天津市突发事件总体应急预案》等,结合本工程实际,特制定本应急预案。 二、适应范围: 本行动方案适用于本项目处置突发应急事件的应急活动,主要内容包括:在责任内发生的气象灾害(台风、水灾、冰電、暴雨、雷电等)、地质灾害(地震、边坡塌方等)、生物灾害、重大卫生疫情防疫等重大自然灾害和因安全事故发生的火灾、毒气灾害及其它突发公共事件。 三、工程基本概况: 1、学府华庭一期工程位于天津市武清区*****,总建筑面积***,占地面积*** 2、项目责任区避险场所位于前期已施工完成的建筑物及周边未施工的开阔地段(视险种安排避险地段),该避险场所(地)及地段可满足项目所有人员的避险要求;避险场所内有应急救援物资、救灾器材等,避险所安装有相关标识。 四、组织机构及职责: 1、领导小组及职责 成立本项目防灾减灾领导小组,开展责任区突发灾害事件的应急工作。 总指挥、组长:****** 电话:******* 职责:负责全面组织防灾减灾应急救助工作 副指挥、副组长: ****(职务)电话:***** ****(职务)电话:***** ****(职务)电话:*****

职责:负责具体组织、执行防灾减灾应急救助工作。 成员: ****(职务)电话:***** ****(职务)电话:***** ****(职务)电话:***** ****(职务)电话:***** ****(职务)电话:***** 防灾减灾领导小组下设综合协调组、抢险救灾组、交通疏导组、治安保障组、医疗救护组、疏散安置组、物资保障组、善后工作组等。 2、各领导小组职责: 2.1灾前预防阶段 a.制定本社区应急预案,落实任务,责任到人; b.负责本区域内的防灾减灾工作,部署和落实防灾减灾应急措施; c.宣传普及防灾减灾知识,增强施工人员的防灾减灾意识及自救互救能力; d. 制定灾害发生时人员疏散方案,规划人口疏散路线及场地; e. 组建落实抢险救灾人员,储备必需的救助工具和物资食品;要求后勤主动储备24小时应急所需干粮、饮用水等生活必需品。 2.2灾害发生后 a.组织施工人员开展自救互救工作,组织施工人员紧急疏散到安全场地; b.协调责任内各管理部门开展抢险琉散工作; c. 开展灾情调查,及时掌提灾情、险情及其发展趋势,在形势緊急时向上级部门请求支援; d. 组织责任区内各部门开展救护和卫生防疫工作; e. 协助公安民警做好本责任区内的治安防范工作; f. 组织施工人员做好防火、防毒、防爆等工作; g. 负责救灾物资的接收,登记、发放工作; h. 负责上級部门交办的共它工作。 2.3各工作组职责 A.综合协调组

第二章 整式的加减

第二章整式的加减 单元要点分析 教学内容 本单元主要内容:单项式、多项式、整式等相关概念,合并同类项、去括号、整式的加减运算. 课本首先通过实例列式表示数量关系,介绍了单项式、多项式以及整式等相关概念,然后通过对具体问题的解决,类比有理数的运算律,明确了同类项能够合并的道理,明确整式加减的法则以及去括号和添活号法则.这些内容也是对前一章内容的进一步理解.本章在表现形式上突出了整式及整式加减产生的实际背景,使学生经历实际问题“符号化”的过程,发展符号感,为探索相关运算法则设置了归纳、类比等活动,力求学生对算理的理解和法则的掌握. 三维目标 1.知识与目标 (1)了解单项式、多项式整式等概念,弄清它们之间的联系和区别. (2)掌握单项式系数、次数和多项式的次数、项与项数的概念,?明确它们之间的关系. (3)理解同类项的概念,能熟练地合并同类项. (4)掌握去括号、添括号法则,能准确地去括号和添括号. (5)熟练地实行整式的加减运算. 2.过程与方法 通过丰富的实例、经历观察、分析、交流、概括出单项式、多项式、整式等相关概念;经历类比有理数的运算律,探索整式的加减运算法则.发展有条理的思考及语言表达水平和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水平.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合作交流的意识.通过将数的运算推广到整式的运算,在整式的运算中又持续地使用数的运算,使学生感受到理解事物是一个由特殊到一般,由一般到特殊的辩证过程. 重、难点与关键 1.重点:理解整式的概念,会实行整式的加减运算. 2.难点:准确区别单项式的次数与多项式的次数,?括号前是负号时去括号或添活号易搞错符号. 3.关键:准确理解整式相关概念及明确运算步骤的依据. 课时划分 2.1 整式 2课时 2.2 整式的加减 3课时 数学活动 1课时 回顾与思考 1课时

《国家综合防灾减灾规划(2011-2015年)》

《国家综合防灾减灾规划(2011-2015年)》 编制和实施《规划》,是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防灾减灾工作决策部署的重要举措,是推进综合防灾减灾事业发展、构建综合防灾减灾体系、全面增强综合防灾减灾能力的迫切需要,对切实维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保障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各地区、各有关部门要认真组织好《规划》实施工作,加强组织领导,完善工作机制,加大资金投入,确保《规划》目标的顺利实现。 各省(区、市)人民政府要将本规划内容纳入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结合实际制定本地区综合防灾减灾规划,逐级落实工作目标和任务。对《规划》中涉及的建设项目,要认真做好前期工作,合理确定建设规模和投资,并按程序报批后实施。各有关部门要根据职能分工,加强对《规划》的指导、支持和协调,共同落实《规划》任务。国家减灾委员会要强化对《规划》实施情况的跟踪分析,中期进展评估和总体实施情况要向国务院报告。 国务院办公厅 二○一一年十一月二十六日 2 国家综合防灾减灾规划(2011-2015年) 编辑 为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防灾减灾工作的决策部署,进一步提高防灾减灾能力,最大程度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以及有关法律法规,制定本规划。 现状与形势 (一)“十一五”期间防灾减灾工作取得显著成效。 “十一五”是新中国成立以来自然灾害最为严重的时期之一,南方低温雨雪冰冻、汶川特大地震、玉树强烈地震、舟曲特大山洪泥石流等特大灾害接连发生,严重洪涝、干旱和地质灾害以及台风、风雹、高温热浪、海冰、雪灾、森林火灾等灾害多发并发,给经济社会发展带来严重影响。面对严峻灾害形势,有关各方密切配合,高效有序开展抗灾救灾工作,

人教版-数学-七年级上册-第2章 整式的加减 《整式的加减》教学反思

初中-数学-打印版 《整式的加减》教学反思 《整式的加减》教材中首先是在学习有理数的基础上,结合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引入用字母表示数。了解代数式、代数式的值、整式、单项式与多项式及其相关概念,并在这些概念的基础上逐步展开同类项的概念、合并同类项的法则以及去括号的法则,最后将这些法则应用于本章的重点——整式的加减,全章知识体系井然有序,层层深入。通过本章的学习应使学生达到以下目标: 1、理解并掌握单项式、多项式、整式的概念,弄清它们之间的区别和联系。 2、理解同类项概念,掌握合并同类项的方法,掌握去括号时符号的变化规律,能正确的进行同类项的合并和去括号,正确合并同类项的基础上进行整式的加减运算。 3、理解整式中的字母表示数,整式的加减运算建立在数的运算基础上;理解合并同类项、去括号的依据是分配律;理解数的运算律和运算性质在整式的加减运算中仍然成立。 4、能分析实际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并列出整式表示。体会用字母表示数后,从算数到代数的进步。 我在《整式的加减》复习课教学中尝试了“相互交流,归纳提升”的教学策略,学生在独立探索,合作交流中系统整理学习的知识。 1、在教学中力求让学生独立思考,小组讨论,再让全班合作交流。 课前,我再次要求学生去观察家里衣服的摆放,课上引导学生想一想东西这样摆放的好处。这些事情看似与数学学习毫不相干,但从学生身边的生活实际出发就可以让学生自然而然地感受分类思想,为“合并同类项”概念及方法打下了较好的基础。同时使学生明白现实生活中蕴藏着大量的数学信息,而数学知识在现实世界里有着广泛的应用,从而引起学生进行数学探索活动的热情。 新课程标准中要求学生“数学学习活动应该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因此,在学生对“合并同类项”已经有了初步的体验,在这样的学习情景中,提出问题“多项式-3+5xy+2xy+5中。①这个多项式中有哪些项?②各项的系数又是多少?③哪些项可以合并在一起?为什么?”然后安排了小组活动。这样在教学中力求让学生独立思考,小组讨论,再全班合作交流。让学生在思维的碰撞中积极主动地学习,增强了学生参与数学活动的意识,并从中体验到了数学学习的过程充满了探索和创造的乐趣,有意识地让学生在抽象思维、情感态度等方面得到进步与发展。 2、在课堂教学中增加了对学困生的关注 由于学习方式的改变,学生自主探究的时间多了,机械模仿的时间少了。再加上是学过的知识,所以在教学中我就采用你问我答的游戏为学困生创造了切实参与学习的机会,有意地让他们与其他同学组对,先让他们提问,然后倾听他人的回答,从中让他们能逐步学会表达知识,然后再把回答的次序倒过来。在出现问题的时候多鼓励,排除他们学习中的障碍,增强学习的信心,调动他们的学习内驱力,使他们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如果他们的学习每天都能得到及时的辅导,将减少学生的两极分化。这种做法体现了人人获得数学知识思想。 当然,本节课也有一些不足之处,比如对活动时间的掌控上,活动的时间过长,以致后面的教学实践不足,预计的内容没有完成;评价的方式有些单一等。 因此,今后应注意: 1.要不断学习新的教学理念,更新教学观念,使数学教学面向全体学生。 2.要最大程度的相信学生,要学会放手,让学生真正的做“学习”的主人、课堂的主体。 3、注意评价的多元化。对学生数学学习的评价不仅要关注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他们学习的过程,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信心。 初中-数学-打印版

关于防灾减灾应急指挥中心的智能化系统探讨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wendangku.net/doc/b35509083.html, 关于防灾减灾应急指挥中心的智能化系统探讨 作者:林映侗 来源:《大东方》2016年第05期 摘要:我国经济的发展加快了我国城市化的进程,在城市发展的同时,自然灾害的出现 也屡见不鲜。自然灾害波及的范围较广,影响的领域多,灾害影响的综合性和全面性特征也越发的明显。因此,政府要高度重视灾情的影响,要做好防灾减灾的工作,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制定相关的应急指挥中心,做好防汛、防火、抗震救灾等重大救援工作,减少因灾害带来的相关损失。本文将立足于灾害的特点,分析防灾减灾的应急系统的发展现状,提出相关应急智能化系统方式。 关键词:防灾减灾;应急指挥;智能化探讨 我国是自然灾害频发的国家,尤其是地震灾害最严重的国家,我国大部分城市都受到了地震的影响,同时,我国沿海城市常年受到洪涝灾害的影响,加上人为造成的灾害,给我国的经济造成了巨大的损失。因此,为了防灾减灾,政府需要采取相应的措施来预防、控制以及救援,减少灾情发生时造成更多的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 一、灾害的特点以及出现的原因 灾情分为自然灾害和人为灾害,对于自然灾害受大自然的影响很大,人为灾害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人类本身造成的。例如,自然灾害中的地震、洪水等,人为灾害中的火灾,地震在发生的时候不受人为的控制,但在日常生活中火灾可以被人类所预防[1]。自然灾害给人类思想 认知上认为是不受人为的控制,是大自然运行过程中的一种现象,但事实上自然灾害的发生也是与人类的生产生活息息相关的,政府在对自然大肆开发,工程建筑的选址不合理都是导致自然灾害频发的重要原因。此外,洪水所造成的灾情也是掺杂着人为因素在内,洪水带来的灾情除了其本身威力巨大外,还与人类不能及时进行泄洪治理有关。由此看来,自然灾害也可以视为人为灾害的一种。 二、人类在防灾减灾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灾情给人类带来了巨大的人员伤亡和经济损伤,人类在防灾减灾的过程中也逐渐认识到了灾情的共性,一定程度上推进了对灾情的科学管理,同时能够给政府节省大量的人力、物力,在未来的社会发展中能够面对灾情的到来做好相应的应急措施。我国政府高度重视灾情给社会发展和经济所带来的影响,也为此投入了大量的精力,然而对灾情的后续分析没有进行统一的管理,只是将灾情进行单个的分析,没有将灾害中的共性进行综合的探讨,导致灾害管理部门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