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蟾酥提取及加工方法

蟾酥提取及加工方法

蟾酥的采集加工及炮制研究概况

沈嘉茵,袁旭江,刘 波,朱盛山



摘要:通过查阅国内古今文献,对蟾酥的采集加工和炮制等方法的研究情况进行了概述,对目前在蟾酥的制取和加工方面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和讨论,为蟾酥的进一步研究和开发提供基础和思路,以有助于蟾酥加工规范化。

关键词:蟾酥; 采集; 加工; 炮制

蟾酥是蟾蜍皮肤和耳后腺分泌的白色浆液,是我国传统名贵中药,有着很高的医疗价值。其在我国分布广泛,产地有河北、山东、四JlI、湖南、江苏、浙江等,辽宁、湖北和新疆等地亦有出产。由于产地众多,蟾酥有多个别名。其最初记载名为“蟾酥眉脂”? ;后在《日华子本草》 名蟾蜍眉酥;至《本草衍义》 方名蟾酥。到近代有蛤蟆酥、蛤蟆浆 等俗称,书中记载蟾酥为同属多种蟾蜍的耳后腺及皮肤腺所分泌的白色浆液,经加工干燥而成 。

到了现代,《中国药典》Is]规定其来源是蟾蜍科动物中华大蟾蜍Bugargarizans Cantor或黑眶蟾蜍Bufomelanostictus Schneider的干燥分泌物。蟾酥入药广泛且有毒,入药需经加工炮制,故其来源及加工炮制不同,功效亦应有差异。

本文将自古到今对蟾酥的采集和加工炮制等方法及其存在问题进行总结和讨论,为蟾酥的进一步研究和开发提供基础和思路,以有助于蟾酥加工规范化,并为蟾酥在关于强心、抗肿瘤等方面的制剂开发和临床应用提供依据1 采集季节蟾酥产地众多,不同地方对于蟾酥的采集加工方法存在差异。就蟾酥的采收期则有多种说法:袁敬。。 提出可以在“立春”至“惊蛰”和“秋分”至“立冬”进行,由于这季节天气还比较冷,蟾蜍聚集在水中,易于捕捉。高本刚 提出从立夏到秋分这段时间是采制的最好季节。丁欣芳等 还认为蟾酥浆的采集时间可在每年的4~10月。出现不同的采集时间,可能是因为调查者只是对于其调查当地的采浆情况而提出的。而实际上,不同的地方,气候各异,蟾蜍的生长习性也有差异。长江以南,蟾蜍每年4月开始繁殖,5—9月则可以采浆,而其中7~8月是高峰期。华东地区有的采浆于4月份开始,延迟到9月份结束。一般来说,在蟾蜍繁殖季节外的任何时候均可以进行采浆,但应根据气温和蟾酥活动情况而定。

蟾蜍是两栖动物,一般在寒露后蛰伏水底越冬,清明节前后浮游水面产卵,芒种期间上岸,当其从水中爬上陆地后,由于生长环境的变化,为了适应干燥条件,其耳后腺及皮肤腺就会不断分泌出浆液来润湿皮肤,防御外侮。所以在这个情况下采集蟾酥浆是最适合的,通常是每年6—7月份。而且这期间的蟾蜍饱食

终日,浆液最足,品质也最佳。若过早或过迟采浆,蟾蜍的营养补充不足,体力欠佳,常出现蟾酥鲜浆浓度稀薄,折干率低,从而影响蟾酥的质量。近年来,由于野生资源有限,有人通过养殖蟾蜍来制取蟾酥,实行“养蟾取酥”lJ ,通过捕抓野生蟾蜍后进行人工养殖以获得更多的经济效益,还保证蟾蜍的营养供给,保证蟾酥的质量。可见,不同的地区气候和水土环境各异,这些因素都会影响到蟾蜍的生长状况,从而对其分泌的蟾酥浆的质量也会有所影响。因此,对于何时进行蟾酥的采集是一个首要考虑的问题。

2 采浆方法

合理的取浆方法很重要,一方面保证蟾酥的质量,另一方面有利于资源可持续利用,保护生态。从古到今,历代文献对蟾酥制取加工方法的记载也各不相同。蟾酥的制取方法始见于宋?寇宗爽《本草衍义》:“蟾蜍眉间有自汁,谓之蟾酥。以油单裹眉裂之,酥出单上,入药用。”到明? 陈嘉谟《本草蒙筌》” 记载了制取加工时的注意事项和用鲜汁治疾的方法:“刺取之时,先防射目(沾之即瞎),针穿桑叶遮隔,连刺凭射叶间,拌豆粉晒干,始外科要药,搀膏和散,去毒如神。”至《本草纲目》 中就有较详细的记载:“取蟾酥不一或手捏眉棱,取自汁油纸上及桑叶上,插背阴处,一宿自干,或安置竹筒内盛之。其者轻浮,入口味甜也。或以蒜及胡椒等辣物纳口中,则蟾身自汁出,以竹篦刮下,面和成块,干之。”可见,古代关于蟾酥浆的采收方法,只是简单说明了采集工具、部位以及加工方法。到现代,取浆方法也已经有所改进。采浆有了专门的采集工具,有特制的金属钳(多为铜制或铝制)和盛装器皿(瓷盘等),古代多用的竹刀及竹篓等现在也有使用 。

古代只是简单的指出刮浆的部位是“眉间”“眉棱”。现代的刮浆部位也有讲究,通常是两个部位 :① 耳后腺,紧靠蟾蜍耳后的一对扁圆形大疣粒,即为耳后腺,浆液最多。②皮肤腺,蟾蜍背部的皮肤腺瘤状突起。采浆时,先采耳后腺浆液,后采皮肤腺浆液。现代记载采浆方法有挤浆法和刮浆法两种。挤浆法:左手捉蟾,右手持夹钳,适度用力夹挤,挤尽耳后腺体的浆体。刮浆方法中又分为“捆捉刮浆法”和“三点加压刮浆法”两种。“捆捉刮浆法”是抓住蟾蜍的后腹部,拿到瓷盘前,用拇指压住其背部,其余四指轻轻压住腹部,使耳后腺充满白色浆液后,再持钳进行夹挤取浆,使蟾浆溅射在瓷盘里;“三点加压刮浆法”是用拇指压住蟾蜍背中柱,食指压住头部,其余三指从侧面抵住腹部,待加压使耳后腺充满浆液时则依上法夹挤取浆。

历年来,人们对于

刮浆的方法已经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也总结出一些要注意的事项:

① 制取时要注意掌握正确的刮浆部位。一定要挤压蟾蜍头部眼睛上角的耳后腺,否则会使蟾酥之外观品质下降 。

②用夹子挤浆时动作要快,轻重要适宜。挤轻了,浆挤不净;挤重了,耳后会出血,这样不仅使蟾酥由自变黑而降低质量,还会影响第2次的采集,同时伤口易感染以致蟾蜍死亡 。

③注意制取使用的工具。在历代文献中均以竹器为主的加工工具,这是因为蟾酥含有大量的酸性物质,在采集加工时使用的工具必须忌用铁器,否则浆液易变黑色而影响品质。

④取浆完毕后的蟾蜍仍能正常生长,要做到随捉,随收,随放,以保护资源 。可见,蟾酥的刮浆过程中如果没有注意以上几点,或做得不够规范,都会影响到蟾酥的质量。

3 成酥制作

浆液采集后的加工炮制工艺是蟾酥质量优劣的关键,也便于药材的贮藏和运输。关于蟾酥浆的加工,在《本草纲目》中记载有“和面成块干之”;《本草蒙筌》 中记载有“拌豆粉晒干”。蟾酥浆本是粘稠浆液,干燥即可,没必要添加面粉之类的赋形剂,且蟾酥属高效剧毒药,应该保持纯度,若赋形剂拌搅不匀还会直接影响使用剂量的准确性。目前,市售蟾酥形状不一,有圆形团块状、饼状、棋子状等等,而质量也有差异,究其原因,是掺入面粉过多,甚至有图谋高利者,掺入蟾蜍皮或肉糊,或铁砂、泥沙等相似杂质。

为了提高蟾酥的品位、质量,应采取规范的方法对蟾酥浆进行加工。新鲜的蟾酥以浆液自净,浆粒微黄,油面发光,黏性大,拉力强者为佳品。采收到的浆液加工间隔时间越短越好,尽量在24 h内进行加工,若是高温季节不要超过6 hl16j。丁欣芳等 ’ 认为如浆液没有沾染污物又无杂质的话,可直接加工。如鲜浆液沾上了污物、杂质,可用80目或100目的铜丝筛或用60目或80目的尼龙丝筛过滤。为了确保蟾酥的纯度,在加工时都应该过滤,因为有些杂质肉眼不一定能够分辨。有人提出” ,如浆液太浓不易过筛,可加入15%的洁净水搅匀后过筛去掉杂质,然后再用120号铜筛筛第2次。过筛后的蟾酥浆可根据需要制成不同的形状。若做成圆饼状的为圆酥,若做成小薄圆形的称“棋子酥”,圆酥和棋子酥一般每块约80—100 g 16]。若将浆液浅射在涂有菜油的玻璃板上,摊成3~4 mm厚,干燥即成片酥,每片约15g” 。一般以加工片蟾酥为宜,因为比较容易干燥。可见,加工、干燥和贮藏的步骤还没有一个严格的操作规程,这都会影响到蟾酥的入药质量,有必要进一步规范之,以利于蟾酥的保质。

4 蟾酥的炮制

蟾酥有

毒,多数人药需经炮制,其炮制方法多种多样,有焙法、酒制、乳汁制和醋制等,且自古以来均有记载。宋?《太平圣惠方》有“灸”,“如柳叶大,铁上焙焦”的论述 J。《圣济总录》载:“干者,汤浸去赤水,焙干。” 《本草纲目拾遗》”7 3则有“干蟾酥刨薄片焙研”的记载。《小儿卫生总微方》始载:“酒浸一宿”,“另有酒浸化”的炮制方法 。此后,医家多用酒制法对蟾酥进行炮制。《寿世保元》” 也有记载:“好酒化如蜜”;“干煮,‘好酒化? 。而《外科证治全生集》D9 3则记有:“陈酒化造”,“酒浸研浆”。《校注妇人良方》 亦有“干者酒化”的记述。明?《景岳全书》 载:“乳化,治疗疮毒疮。”《寿世保元》:“蟾酥,到细,乳汁少溶化于器内。”《外科大成》有“乳调蟾酥成膏状”的说法。《本草纲目拾遗》[22j和《类证治载》均载有人乳汁制蟾酥的记载 。《串雅补》载有蟾酥“醋化”,现代一些含蟾酥的中成药外敷时也强调要用醋调 。

现代炮制法 方主要存在3种:蟾酥粉:取原药材,捣碎,研成细粉即用;酒蟾酥:取原药材10 ,捣碎,用白酒2O kg浸渍,不断搅动至稠膏状,干燥,粉碎;乳蟾酥:取原药材1O kg,捣碎,用鲜牛乳2O 浸渍,不断搅动至稠膏状,干燥,粉碎。当然也有不用对蟾酥进行炮制的记载。清?《本草求真》 有“蟾酥,以油单纸裹眉裂之,酥出纸上,阴干用。”由此可见,蟾酥在古时也可不炮制而直接入药用。蟾酥炮制方法不同,其功效存在差异。

《中国炮制大全》记载,蟾酥“酒制有利于活血散壅;乳制滋润,助生阴血。”两者“并均有助于融化,而利于粉碎和研制。”因而有学者对其炮制方法及其炮制前后的差异进行了初步的研究,试图探明其原因。付兰等 经对蟾酥原药材及滑石烫、牛乳浸、酒浸3种样品中蟾毒内酯的含量测定研究,认为滑石粉烫制品成分含量最高。葛莉等 对蟾酥炮制前后的质量变化进行了薄层定性和总强心甾的薄层扫描定量,认为蟾酥在酒制前后成分无变化,总强心甾含量在酒制后提高了。王志巍等 以蟾酥中的活性成分之一脂蟾毒配基为指标,采用薄层层析法对蟾酥生品及其炮制品酒蟾酥和乳蟾酥进行含量测定比较,结果为蟾酥生品含量高于酒蟾酥而酒蟾酥又高于乳蟾酥,并通过薄层层析图谱指出,酒蟾酥与生品蟾酥层析行为基本一致,而乳蟾酥在溶剂前沿处多一明显的蓝紫色斑点。

许保军等 分别采用分光光度法、薄层扫描法对蟾酥原药材与其酒制品和滑石粉制品中的蟾毒内酯类成分及脂蟾毒配基进行测定。实验结果表明,炮制品与原药材相比,蟾毒内酯类

成分和脂蟾毒配基含量均有较明显的降低,其含量为原药材>酒制品>滑石粉制品,说明炮制可使蟾毒内酯类成分降低,有可能使疗效降低。葛莉等均发现炮制后供试液颜色变深,说明炮制确实使蟾酥中某些成分发生了变化。许保军等 还认为,由于蟾酥含有蟾毒内酯类、吲哚碱类、甾醇以及肾上腺素、多糖、蛋白质等,因此在炮制过程中蛋白质的变性及受热膨胀等因素使药材变脆而易于粉碎。但是在加热的过程中,多数化学成分都会受到破坏,内酯环“如果与碱长时间加热,则可转变为稳定的反邻羟基桂皮酸盐” 2 ,影响蟾毒内酯类成分含量的变化。因此,蟾酥炮制应当慎重,应特别注意在炮制过程中加热温度不宜过高时间不宜过长。

由此可见,目前对蟾酥炮制的研究还不够深入、系统、规范,这使蟾酥质量存在差异,影响了其临床疗效,故有必要对蟾酥炮制作系统规范的研究。

5 结语

综上所述,蟾酥是我国传统的名贵中药,但它有毒且来源广泛,其采集方法和加工炮制方法亦没有规范的准则,这是导致蟾酥药材质量千差万别的一个主要原因,用它入药时则要求相当严格。一些含蟾酥的中成药,如六神丸,有报道 指因医患双方使用不当而引起的不良反应,原因是制剂中蟾酥的用量没有定标;再者,由于市场上出现了很多蟾酥掺假的现象,因此有必要对蟾酥质量标准进行研究,并制定一个准则以规范其制取及加工方法。另一方面,从已有的文献资料了解到,关于蟾酥炮制前后差异的研究还很少,这限制了蟾酥在制剂开发和临床应用方面的进一步研究,因此更有必要对炮制后的蟾酥进行深入的探究。科技进步使现代分析手段不断精湛,对于蟾酥的各方面研究也将不断深入,蟾酥属于有毒中药,对其进行炮制对于毒理和药理方面以及制剂方面的研究尤其重要。新世纪的趋势是推行中药现代化,发展中药新剂型,将为开发以蟾酥为原料的中成药开拓可观的前景,并为蟾酥在关于强心、抗肿瘤等方面的制剂开发和临床应用提供重要依据。

参考文献:
[1] 叶定江,原思通.中药炮制学辞典[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5:549.
[2] (五代)?吴越,尚志钧.日华子本草?蜀本草[M].合肥:安徽科学技术出版社,2005,07:473.
[3] 吕侠卿.中药炮制大全[M].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3,3:134.
[4]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药政管理局,中国药品生物制品检定所主编.中药材手册[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59:710.
[5] 国家药典委员会.中国药典,I部[S].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5:265.
[6] 袁敬.蟾酥的采制技术[J].时珍国医国药,20

01,12(8):675.
[7] 高本刚.蟾酥的采集与加工[J].中国农村科技,1999,11:41.
[8] 丁欣芳,陈圣茂.蟾酥的采集与加工[J].农村发展论丛(实用版),1999,15(8):40.
[9] 邓厚群.蟾酥的采集与加工[J].农技服务,2005,04,9.
[10] 彭洪光.蟾酥采集与加工[J].农村新技术,1996,12:18.
[11] 安铁生.蟾酥采集加工中应注意的问题[J].中药材,1994,17(4):51.
[12] 谢麟.蟾酥的采集与加工[J].中国农村科技,2003,9:44.
[13] 明?陈嘉谟.本草蒙荃[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8:419.
[14] 明?李时珍.本草纲目[M].北京:人名卫生出版社影印,1988:卷四十二虫之四.
[15] 钟少伟.蟾酥的采集与加工[J].农技服务,1997,9:37.
[16] 郭津伍.蟾酥的采集与加工[J].农家参谋,1996,10:31.
[17] 清?赵学敏.本草纲目拾遗[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63:4 0.
[18] 明?龚延贤.寿世保元(校点本)[M].天津: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2000:663.
[19] 清?许克昌,毕法.外科证治全集[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7,4:113.
[20] 明?张景岳.景岳全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59:四十四卷.
[21] 杨祖山,王宁,蟾蜍的药用和炮制[j].基层中药杂志,1995,9(4):11.
[22] 清?黄宫绣.本草求真[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59:258.
[23] 付兰,何树芸,潘德敏.蟾酥不同炮制品蟾毒内酷的含量测定[J].中药材,1990;13(2):25.
[24] 葛莉,张兆瑞,马莹,等.蟾酥炮制前后的质量比较[J].中成药,1993,15(2):16.
[25] 王志巍,王力,李玉山.蟾酥的炮制方法讨探[J].中医药学报,1994,1:43.
[26] 许保军,夏华玲,赵新杰,等.炮制对蟾酥药材中蟾毒内酯的影响[J].中国中药杂志,1998,23(12):722.
[27] 肖崇厚.中药化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7:170.
[28] 黄洁媚,张卫华.六神丸的引申应用及使用注意[J].中成药,2005,27(5).
[29] 郑家龙.六神丸的合理应用[J].时珍国医国药,2005,16(5):460.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