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about john milton

about john milton

about john milton
about john milton

Milton, John, 1608-74, English poet, b. London, one of the greatest poets of the English language.

John Milton(1608--1674) was the greatest poet and pamphleteer in the mid-17th century England. He was born into a puritan family and was sent to study in Cambridge University where he took his B.A and M.A and acquired a good knowledge of Greek and Latin. While in Cambridge, he wrote The Cheerful Man and The Pensive Man which had shown his talent in poetry writing.

Milton was a great stylist. He was famous for his grand style—Miltonic style which was the result of his life-long classical and biblical study. The blank verse which is used throughout the epic, characterized by its employment of long and involved sentences which run on many lines with a variety of pauses, achieving sometimes an oratorical and sometimes an elaborately logical effect.

Milton was political in his life. In more than 20 yeas after 1640, as a puritan, he participated in the struggle against the despotism and the Church of England and wrote several pamphlets advocating the abortion of the episcopacy although his eyesight was failing. The Defence of the English People, in which he eulogized the English people for their courage in fighting for liberty and overthrowing a tyrant, was the last work he saw.

From 1652 until his death he worked in total darkness. Without his sight, he redoubled his efforts to denounce the restored monarch. With arduous labor he finished Paradise Lost in which he gave vent to his indignation against CharlesⅡand expressed the humanist pursuit for happiness, that is, the spirit of Renaissance, and Samson Agonistes which showed his personal feeling of his last years.

Early Life and Works

The son of a wealthy scrivener, Milton was educated at St. Paul's School and Christ's College, Cambridge. While Milton was at Cambridge he wrote poetry in both Latin and English, including the ode "On the Morning of Christ's Nativity" (1629). Although the exact dates are unknown, "L'Allegro" and "Il Penseroso" were probably written not long after this. His dislike of the increasing ritualism in the Church of England was the reason he later gave for not fulfilling his plans to become a minister. Resolved to be a poet, Milton retired to his father's estate at Horton after leaving Cambridge and devoted himself to his studies. There he wrote the masque Comus (1634) and "Lycidas" (1638), one of his greatest poems, an elegy on the death of his friend Edward King.

Political and Moral Tracts

In 1638 Milton went to Italy, where he traveled, studied, and met many notable figures, including Galileo. Returning to England in 1639, he supported the Presbyterians in their attempt to reform the Church of England. His pamphlets, which attacked the episcopal form of church government, include Of Reformation in England (1641) and The Reason of Church Government Urged against Prelaty (1642).

In 1643 Milton married Mary Powell, a young woman half his age, who left him the same year. Disillusioned by the failure of his marriage, he started work on four controversial pamphlets (1643-45) upholding the morality of divorce for incompatibility. His Areopagitica (1644), one of the great arguments in favor of the freedom of the press, grew out of his dissatisfaction with the strict censorship of the press exercised by Parliament.

Milton gradually broke away from the Presbyterians, and in 1649 he wrote The Tenure of Kings and Magistrates, which supported the Independents who had imprisoned King Charles in the Puritan Revolution. In it he declared that subjects may depose and put to death an unworthy king. This pamphlet secured Milton a position in Oliver Cromwell's government as Latin secretary for foreign affairs, and he continued to defend Cromwell and the Commonwealth government in his Eikonoklastes [the image breaker] (1649)-an answer to Eikon Basilike-and in the Latin pamphlets First Defense of the English People (1651), Second Defense of the English People (1654), and Defense of Himself (1655).

Later Life

In the midst of his heavy official business and pamphleteering, Milton, whose sight had been weak from childhood, became totally blind. From then on, he had to carry on his work through secretaries, one of whom was Andrew Marvell. Mary Powell returned to Milton in 1645 but died in 1652 after she had borne him three daughters. He married Catharine Woodcock in 1656, and she died two years later. She is the subject of one of his most famous sonnets, beginning, "Methought I saw my late espoused saint." In 1663 he married Elizabeth Minshull, who survived him. Milton supported the Commonwealth to the very end. After the Restoration (1660) he was forced into hiding for a time, and some of his books were burned. He was included in the general amnesty, however, and lived quietly thereafter.

Paradise Lost and Paradise Regained

For many years Milton had planned to write an epic poem, and he probably started his work on Paradise Lost before the Restoration. The blank-verse poem in ten books appeared in 1667; a second edition, in which Milton reorganized the original ten books into twelve, appeared in 1674. It was greatly admired by Milton's contemporaries and has since then been considered the greatest epic poem in the English language. In telling the story of Satan's rebellion against God and the story of Adam and Eve in the Garden of Eden, Milton attempted to account for the evil in this world and, in his own words, to "justify the ways of God to man."

Paradise Regained, a second blank-verse poem in four books, describes how Jesus, a greater individual than Adam, overcame the temptations of Satan. In both works, Milton's characterizations of Satan, Adam, Eve, and Jesus are penetrating and moving. Indeed, his portrayal of Satan is so compelling that many 19th-century critics maintained that he rather than Adam was the hero of Paradise Lost. In these two great works Milton's language is dignified and ornate, replete with biblical and classical allusions, allegorical representations, metaphors, puns, and rhetorical flourishes. Samson Agonistes, a poetic drama modeled on

classical Greek tragedy but with biblical subject matter, appeared together with Paradise Regained in 1671.

Other Works

Milton's theology, although in the Protestant tradition, is extremely unorthodox and individual on many points; it is set forth in the Latin pamphlet De doctrina Christiana [on Christian doctrine]. Unpublished during Milton's lifetime, this work was discovered and published in 1825. Milton also wrote 18 sonnets in English and 5 in Italian, which generally follow the Petrarchan style and are accepted as among the greatest ever written.

Bibliography

See his complete works (ed. by F. A. Patterson, 20 vol., 1931-40); collections by F. A. Patterson (rev. ed. 1933), D. Bush (1965), and J. T. Shawcross (1971); variorum commentary on the poems (M. Y. Hughes, general editor; Vol. I, 1970; Vol. II, in 3 parts, 1972); Yale edition of his prose works (Vol. I-VI, 1953-73); biographies by W. A. Raleigh (1900, repr. 1967), J. H. Hanford (1949), W. R. Parker (2 vol., 1968, rev. ed. 1996), E. Wagenknecht (1971), B. K. Lewalski (2001), and G. Campbell and T. N. Corns (2008); studies by M. Nicolson (1963), D. Bush (1964), E. M. W. Tillyard (3 studies: 1938, repr. 1963; 1951, repr. 1960; and rev. ed. 1965), D. Daiches (1957, repr. 1966), J. M. Steadman (1967 and 1968), A. D. Ferry (1963 and 1969), J. T. Shawcross (1966, 1967, and 1970), F. Kermode (1960, repr. 1971), C. A. Patrides (1971), J. D. Simmonds, ed. (1969 and 1971), and A. Beer (2008

(born Dec. 9, 1608, London, Eng. —died Nov. 8?, 1674, London?) English poet and pamphleteer. Milton attended the University of Cambridge (1625 –32), where he wrote poems in Latin, Italian, and English; these include the companion poems "L'Allegro" and "Il Penseroso," both written c. 1631. In 1632 – 39 he engaged in private study — writing the masque Comus (first performed 1634) and the elegy "Lycidas" (1638) — and toured Europe, spending most of his time in Italy. Concerned with the republican cause in England, he spent much of 1641 –60 pamphleteering for civil and religious liberty and serving in Oliver Cromwell's government. His best-known prose is in the pamphlets Areopagitica, on freedom of the press, and Of Education (both 1644). He also wrote tracts on divorce and against the monarchy and the Church of England. He lost his sight c. 1651 and thereafter dictated his works. After the Restoration he was arrested as a prominent defender of the Commonwealth but was soon released. Paradise Lost(1667, 1674), considered the greatest epic poem in English, uses blank verse and reworks Classical epic conventions to recount the Fall of Man; Milton's characterization of Satan has been widely admired. Paradise Regained (1671) is a shorter epic in which Christ overcomes Satan the tempter, and Samson Agonistes (1671) is a dramatic poem in which the Old Testament figure conquers self-pity and despair to become God's champion. History of Britain was incomplete when published in 1670, and an unfinished work on theology was discovered in 1823. Milton is generally considered the greatest English poet after William Shakespeare

孔繁森先进事迹学习体会

雪域之歌 ——电影《孔繁森》观后感有一种精神,感动了亿万人。 有一个名字,曾经响彻大地。 放弃本来优越的工作和生活,两进西藏,在那物广人稀、空气稀薄的高原,你带上“是七尺男儿生能舍己,作千秋鬼雄死不还乡”的条幅,时时心系百姓。第一次赴藏,在岗巴3年,你跑遍了全县的乡村、牧区,与藏族群众结下了深厚的友谊。第二次赴藏,为了结束尼木县续迈等3个乡群众易患大骨节病的历史,你几次爬到海拔近5000米的山顶水源处采集水样,帮助群众解决饮水问题。 1993年春天,在赴任阿里地委书记不到两年的时间里,全地区106个乡,你去了98个,行程达8万多公里。在忘我的工作下,阿里的经济有了较快的发展。每次下乡,你把药箱背在肩上,治好了百姓的病,还带去了治愈贫困的希望。为了养活收养的孤儿,你化名“洛珠”去卖血。你把汗水洒在阿里,你把心血倾注阿里。 “青山处处埋忠骨,一腔热血洒高原”,你知道这条路满是荆棘,却义无反顾。两进西藏,你心里牵挂的是百姓,在你心里,爱他们,胜过爱自己的亲人。为了阿里的百姓,你舍小家顾大家。顾不上吐血的妻子,顾不上未成年的儿女,

在你的心里,更重要的是阿里的百姓!以普通的标准来衡量,你不是一个好丈夫,不是一个好父亲,但你是一个顶天立地的好男儿,是一个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优秀共产党员! 贫困,不可怕,可怕的是人心涣散,没有希望。偏远,不可怕,可怕的是柔弱的百姓被遗忘。你为西藏人民带去爱与希望,你的勤奋使他们的生活得以改善。 你尽自己所能,甚至不惜卖血来救助孤儿,你以实际行动诠释人间大爱,你把一生献给西藏!生前不知身后事,但蓝天白云见证你的大爱,高原深处留有你的足迹,阿里的子孙后代会铭记你的事迹。 我没有机会踏着你走过的路,寻找你的足迹,只好透过书籍、影片,一次次想象你的容貌、你的微笑,还有你望着百姓时眼神里流露出来的爱恋和心痛。 中学时读你,立志要做大爱之人,爱民如家人。 大学时读你,我毕业后奔赴基层,去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广阔的农村做一名乡村老师,为了新农村的建设贡献自己的青春。 如今读你,我不断反思自己:心中还有没有爱?少年时的梦想还在不在?我不停的回味电影中的那一幕幕,感悟你流传下来的真情和精神。我感觉我的双手被你握住,我听见你说:“来吧,去追回少年时的理想,做一个心中有大爱的人!坚持做你自己!”

螺纹通止规

螺纹通止规 定是:螺纹止规进入螺纹不能超过2.5圈,一般的要实际不得超过2圈,并且用得力度不能大,我们的经验是用拇指和食指轻轻夹持螺纹规以刚好能转动螺纹规的力度为准.力大了就相当于在使用丝锥或牙板了,那样规就用不了几次了. 螺纹通止规 螺纹通止规是适用于标准规定型号的灯头作为灯用附件电光源产品时候的设计和生产、检验的工具设备。 用途 一般用于检验螺纹灯头或灯座的尺寸是否符合标准要求,分别检验螺纹灯头的通规和止规尺寸或灯座的通规或止规尺寸。 工作原理 具体检验要求及介绍详见中国人民国国家标准:GB/T1483.1-2008或 IEC60061-3:2004标准规定容。 操作方法 具体检验要求及介绍详见中国人民国国家标准:GB/T1483.1-2008或 IEC60061-3:2004标准规定容。 通止规

通止规,是量规的一种。作为度量标准,用于大批量的检验产品。 通止规是量具的一种,在实际生产批量的产品若采取用计量量具(如游标卡尺,千分表等有刻度的量具)逐个测量很费事.我们知道合格的产品是有一个度量围的.在这个围的都合格,所以人们便采取通规和止规来测量. 通止规种类 (一)对统一英制螺纹,外螺纹有三种螺纹等级:1A、2A和3A级,螺纹有三种等级:1B、2B和3B级,全部都是间隙配合。等级数字越高,配合越紧。在英制螺纹中,偏差仅规定1A和2A级,3A级的偏差为零,而且1A和2A级的等级偏差是相等的等级数目越大公差越小,如图所示:1B 2B 3B 螺纹基本中径3A 外螺纹2A 1A 1、1A和1B级,非常松的公差等级,其适用于外螺纹的允差配合。 2、2A和2B级,是英制系列机械紧固件规定最通用的螺纹公差等级。 3、3A和3B级,旋合形成最紧的配合,适用于公差紧的紧固件,用于安全性的关键设计。 4、对外螺纹来说,1A和2A级有一个配合公差,3A级没有。1A级公差比2A级公差大50,比3A级大75,对螺纹来说,2B级公差比2A公差大30。1B级比2B级大50,比3B级大75。 (二)公制螺纹,外螺纹有三种螺纹等级:4h、6h和6g,螺纹有三种螺纹等级:5H、6 H、7H。(日标螺纹精度等级分为I、II、III三级,通常状况下为II级)在公制螺纹中,H 和h的基本偏差为零。G的基本偏差为正值,e、f和g的基本偏差为负值。如图所示:公差G H 螺纹偏差基本中径外螺纹f g h e 1、H是螺纹常用的公差带位置,一般不用作表面镀层,或用极薄的磷化层。G位置基本偏差用于特殊场合,如较厚的镀层,一般很少用。 2、g常用来镀6-9um的薄镀层,如产品图纸要6h的螺栓,其镀前螺纹采用6g的公差带。 3、螺纹配合最好组合成H/g、H/h或G/h,对于螺栓、螺母等精制紧固件螺纹,标准推荐采用6H/6g的配合。 (三)螺纹标记M10×1–5g 6g M10×1–6H 顶径公差代号中径和顶径公差代号(相同)中径公差代号。 通止规是两个量具分为通规和止规.举个例子:M6-7h的螺纹通止规一头为通规(T)如果能顺利旋进被测螺纹孔则为合格,反之不合格需返工(也就是孔小了).然后用止规(Z)如果能顺利旋进被测螺纹孔2.5圈或以上则为不合格反之合格.且此时不合格的螺纹孔应报废,不能进行返工了.其中2.5圈为国家标准,若是出口件最多只能进1.5圈(国际标准).总之通规过止规不过为合格,通规止规都不过或通规止规都过则为不合格。

孔繁森的感人事迹

孔繁森的感人事迹 孔繁森,1944年出生于山东聊城一个贫苦的农民家庭。他18岁参军,在部队干了7年,196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69年复员后,他先当工人,后被提拔为国家干部。1979年,国家要从内地抽调一批干部到西藏工作,时任地委宣传部副部长的孔繁森主动报名,请人写了“是七尺男儿生能舍己,作千秋鬼雄死不还乡”的条幅。刚到西藏,他又写下“青山处处埋忠骨,一腔热血洒高原”,以此铭志。 进藏以后,原定孔繁森担任日喀则地委宣传部副部长。当地党委考虑到他年轻能干,征求本人的意见后,派他到海拔更高的岗巴县任县委副书记。在岗巴工作的3年间,他跑遍了全县的乡村、牧区,访贫问苦,和当地群众一起收割、打场,干农活、修水利。1981年,孔繁森奉调回山东,先后任莘县县委副书记、行署办公室副主任、地区林业局长、聊城地区行署副专员等职。 1988年,孔繁森在母亲年迈、3个孩子尚未成年、妻子体弱多病的情况下,仍然克服困难,再次带队进藏,任拉萨市副市长,分管文教、卫生和民政工作。为了发展当地教育事业,他跑遍了全市8个区县所有公办学校和一半以上的乡、村办小学,拉萨的适龄儿童入学率从45%提高到80%。全市56个敬老院和养老院,他走访过48个,给孤寡老人送去了党和政府的温暖。因西藏偏

远地区医疗卫生条件较差,他每次下乡时都特地带一个医疗箱,买上数百元的常用药,送给急需的农牧民。一个医药箱虽然解决不了所有问题,但对接受治疗的患者来说,却往往是性命交关。 藏族农民向孔繁森敬献青稞酒 1993年,孔繁森进藏工作期满,但他继续留在西藏,担任了阿里地委书记。为了摸清实际情况,他深入调查研究,求计问策,寻找带领群众脱贫致富的路子。不到两年的时间,他跑遍了全地区106个乡中的98个。阿里是西藏最偏僻和平均海拔最高的地区,外出时常常一天也看不到一个人影。他们饿了就吃口风干的牛羊肉,渴了就喝口山上流下来的雪水。旅途中虽然艰苦,孔繁森却充满乐观,并风趣地对随行人员说:“快尝尝,这是上等的矿泉水,高原没有污染,等我们开发出来了,让外国人花美元来买!” 在孔繁森的勤奋工作下,阿里经济有了较快的发展。1994年,全地区国民生产总值超过1.8亿元,比上年增长37.5%;国民收入超过1.1亿元,比上年增长6.7%。他为了制定把阿里地区的经济带上新台阶的规划,准备在最有潜力的边贸、旅游等方面下功夫。为此,他带领有关部门,亲自到新疆塔城进行边贸考察。1994年11月29日,完成任务返回阿里途中,不幸发生车祸以身殉职,时年50岁。他牺牲后,江泽民总书记于1995

螺纹通止规要求螺纹通规通

螺纹通止规要求螺纹通规通,止规止。 但是如果螺纹通规止,说明什么? 螺纹止规通,又说明什么? 我也来说两句查看全部回复 最新回复 ?wpc (2008-11-07 20:11:20) 在牙型正确的前提下螺纹通止规检测螺纹中径 ?lobont (2008-11-08 11:16:32) 对外螺纹而言,螺纹通规是做到中径上偏差,所以能通过就表示产品合格,通不过就表示螺纹做大了,要再修一刀; 螺纹止规做到中径下偏差,所以只能通过2~3牙,如果也通过,就表示外螺纹做小了,产品成为废品 ?qubin8512 (2008-11-18 15:36:05) 螺纹赛规与螺纹环规主要测量螺纹的中径。 ?datafield (2008-11-29 19:12:51) 检具不是万能的,只是方便而已。具体没什么的我有在哪本书上看过,是一本螺纹手册上的。 ?ZYC007 (2009-2-09 20:31:13) 在牙型正确的前提下螺纹通止规检测螺纹中径。 对外螺纹而言,但是如果螺纹通规止,说明螺纹中径大;螺纹止规通,又说明螺纹中径小。 ?WWCCJJ (2009-3-19 09:27:19) 检测的是螺纹的中径,螺纹检测规在检定时,也是检测其中径. ?tanjiren (2009-3-20 22:23:06) 螺纹通止规只能检测螺纹的作用中径,大径和底径等均无法准确测量出来. ?月夜(2009-4-01 21:47:13) 用来测量中径 ?丽萍(2009-4-02 10:11:41)

只能检测工件螺纹的中径 yg196733456 (2009-4-03 09:15:56)原来是测中径的知道了

NPT螺纹以及检测方法详解

N P T螺纹以及检测方法详 解 Prepared on 22 November 2020

一、目的:规范公司技术员,检验员,操作员对NPT螺纹的了解。 二、适用范围:适用于公司任何NPT螺纹类产品,参考资料为通用管螺 纹和国家标准GB/T12716-2011。 三、目录 1、NPT和NPTF介绍 2、螺纹技术参数参数讲解 3、NPT与NPTF加工工艺 4、NPT和NPTF的检测方法 四、内容: NPT和NPTF螺纹介绍 NPT 是 National (American) Pipe Thread 的缩写,属於美国标准的 60 度锥管 密封螺纹,用於北美地区,美国标准为13)通用管螺纹.国家标准可查阅 GB/T12716-2011。NPTF:美制干密封圆锥管螺。NPTF = National Pipe Thread Fine 称之为一般用途的锥管螺纹,这也是我们以前称之为的布氏锥螺纹。NPTF 螺纹称之为干密封式锥管螺纹,它连接密封的原理是在没有润滑剂或密封填 料情况下完全依靠螺纹自身形成密封,设计意图是使内、外螺纹牙的侧面、 牙顶和牙底同时接触,来达到密封的目的。它们两者的牙型角、斜度等指标 都是相同的,关键是牙顶和牙底的削平高度不一样,所以,量规的设计也是 不一样的。NPTF干密封管螺纹的牙形精度比NPT螺纹高,旋合时不用任何 填料,完全依靠螺纹自身形成密封,螺纹间无任何密封介质。干密封管螺纹 规定有较为严格的公差,属精密型螺纹,仅用在特殊场合。这种螺纹有较高 的强度和良好的密封性,在具有薄截面的脆硬材料上采用此螺纹可以减少断 裂现象。NPTF内、外螺纹牙顶与牙底间没有间隙,是过盈配合,而NPT螺 纹是过渡配合。NPTF螺纹主要用于高温高压对密封要求严格的场所。NPT

大学生思想汇报:大学生学习孔繁森事迹

大学生思想汇报:大学生学习孔繁森事迹 这篇《大学生思想汇报范文:大学生学习孔繁森事迹》,是特地,供大家参考!相关内容,请查看思想汇报频道。 尊敬的党组织: 通过学校组织学生观看孔繁森事迹录像片,我了解到孔繁森是西藏阿里地区的地委书记。他两次赴藏,历经10载。他把九旬老母.3个未成年的孩子交给了体弱多病的妻子。他在西藏用微薄的工资收养了3个藏族孤儿,为了抚养孩子,他曾3次卖血900毫升。他牺牲时,口袋里仅留下8元6角钱和一份关于发展阿里经济的 12条建议。这就是一个共产党员的高尚情怀!他向人民奉献的是比血还浓的炽热情感,是博大、深沉和无私的爱。 通过学习,我有以下几点体会: 1、学习孔繁森同志顾全大局、无私奉献的坚强党性。孔繁森为了党和人民的事业,不惜撇下年迈的母亲和多病的妻子及年幼的孩子。他的这种精神给我们当代年轻人以启迪,我们这一代人应该好好学习他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 2、学习孔繁森同志热爱人民,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满腔热忱和时刻把人民利益放在位的崇高思想境界。他在西藏曾收养3个孤儿,并为他们付出很多心血。

3、学习孔繁森同志吃苦耐劳、艰苦奋斗、廉洁奉公的高尚品质。孔繁森虽然是国家干部,但他从不占国家一点点便宜。为了抚养藏族孤儿,他曾3次卖血900毫升。 4、学习孔繁森同志开拓进取,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孔繁森两次进藏,都把全部身心放在发展西藏地方经济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上,而不顾自己的身心健康和生命安全。 经过学习,我觉得在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第三代党中央领导下,将会有越米越多的党员和干部成为焦裕禄、张鸣岐、孔繁森式的好干部。在我们的党内有这么多的好党员、好干部带头,发挥着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全国人民将会形成更大的凝聚力、向心力和富有更强的战斗力。任何资本主义国家,企图用“和平演变"等策略分化、瓦解社会主义中国,他们面对强大的中国都会望而却步,畏缩不前的。 目前,我的任务就是努力学习,掌握现代科学技术,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争取早日在思想上、组织上入党。

通止规的用法及管理

通止规的用法及管理 1、止规 使用前:应经相关检验计量机构检验计量合格后,方可投入生产现场使用。 使用时:应注意被测螺纹公差等级及偏差代号与环规标识公差等级、偏差代号相同(如M24*1.5-6h与M24*1.5-5g两种环规外形相同,其螺纹公差带不相同,错用后将产生批量不合格品)。 检验测量过程:首先要清理干净被测螺纹油污及杂质,然后在环规与被测螺纹对正后,用大母指与食指转动环规,旋入螺纹长度在2个螺距之内为合格,否则判为不合格品。 2、通规 使用前:应经相关检验计量机构检验计量合格后,方可投入生产现场使用。 使用时:应注意被测螺纹公差等级及偏差代号与环规标识的公差等级、偏差代号相同(如M24*1.5-6h与M24*1.5-5g两种环规外形相同,其螺纹公差带不相同,错用后将产生批量不合格品)。 检验测量过程:首先要清理干净被测螺纹塞规油污及杂质,然后在环规与被测螺纹对正后,用大母指与食指转动环规,使其在自由状态下旋合通过螺纹全部长度判定合格,否则以不通判定。 3、注意事项 在用量具应在每个工作日用校对塞规计量一次。经校对塞规计量超差或者达到计量器具周检期限的环规,由计量管理人员收回、标识隔离并作相应的处理措施。 可调节螺纹环规经调整后,测量部位会产生失圆,此现象由计量修复人员经螺纹磨削加工后再次计量鉴定,各尺寸合格后方可投入使用。 报废环规应标识隔离并及时处理,不得流入生产现场。 4、维护与保养 量具(环规)使用完毕后,应及时清理干净测量部位附着物,存放在规定的量具盒内。生产现场在用量具应摆放在工艺定置位置,轻拿轻放,以防止磕碰而损坏测量表面。 严禁将量具作为切削工具强制旋入螺纹,避免造成早期磨损。可调节螺纹环规严禁非计量工作人员随意调整,确保量具的准确性。环规长时间不用,应交计量管理部门妥善保管。

通止规的用法及管理

通止规的用法及管理 令狐采学 1、止规 使用前:应经相关检验计量机构检验计量合格后,方可投入生产现场使用。 使用时:应注意被测螺纹公差等级及偏差代号与环规标识公差等级、偏差代号相同(如M24*1.56h与M24*1.55g两种环规外形相同,其螺纹公差带不相同,错用后将产生批量不合格品)。 检验测量过程:首先要清理干净被测螺纹油污及杂质,然后在环规与被测螺纹对正后,用大母指与食指转动环规,旋入螺纹长度在2个螺距之内为合格,否则判为不合格品。 2、通规 使用前:应经相关检验计量机构检验计量合格后,方可投入生

产现场使用。 使用时:应注意被测螺纹公差等级及偏差代号与环规标识的公差等级、偏差代号相同(如M24*1.56h与M24*1.55g两种环规外形相同,其螺纹公差带不相同,错用后将产生批量不合格品)。 检验测量过程:首先要清理干净被测螺纹塞规油污及杂质,然后在环规与被测螺纹对正后,用大母指与食指转动环规,使其在自由状态下旋合通过螺纹全部长度判定合格,否则以不通判定。 3、注意事项 在用量具应在每个工作日用校对塞规计量一次。经校对塞规计量超差或者达到计量器具周检期限的环规,由计量管理人员收回、标识隔离并作相应的处理措施。 可调节螺纹环规经调整后,测量部位会产生失圆,此现象由计量修复人员经螺纹磨削加工后再次计量鉴定,各尺寸合格后方

可投入使用。 报废环规应标识隔离并及时处理,不得流入生产现场。 4、维护与保养 量具(环规)使用完毕后,应及时清理干净测量部位附着物,存放在规定的量具盒内。生产现场在用量具应摆放在工艺定置位置,轻拿轻放,以防止磕碰而损坏测量表面。 严禁将量具作为切削工具强制旋入螺纹,避免造成早期磨损。可调节螺纹环规严禁非计量工作人员随意调整,确保量具的准确性。环规长时间不用,应交计量管理部门妥善保管。

孔繁森事迹5则_短故事

《孔繁森事迹》 孔繁森事迹(一): 一个为党和人民奉献一切的人 1979年,孔繁森第一次进藏,担任日喀则地区岗巴县委副书记。家中年近八旬的老母亲、三个幼小的孩子和体弱多病的妻子都让他牵肠挂肚。但是孔繁森想着党和人民需要自己,总要有人去,于是他坚定了自己的信念,期盼能为藏族人民贡献出自己的力量。在岗巴工作三年,全县的乡村、牧区都留下了他的身影,他与当地的藏族人民也培养了深厚的感情。 1988年,孔繁森第二次进藏,担任拉萨市副市长,分管文教、卫生和民政工作。任职期间,他为了发展少数民族的教育事业将全市8个县区的所有公办学校和一半以上乡办、村办小学都跑遍了。在他和全市教育者的不懈努力下,拉萨的适龄儿童入学率从45%提高到80%。 1992年7月,拉萨市墨竹工卡等县发生了里氏6.5级地震,孔繁森率工作组在羊日岗乡地震废墟上发现了三个失去父母的孤儿,他们是12岁的曲尼、7岁的曲印和只有5岁的贡桑。他向乡干部提出抚养要求,并把孩子带回拉萨。看到他实在忙但是来,另一个藏族干部收养了大一点的曲尼。上个世纪90年代,孔繁森每月工资收入也就一千多元,其中在老家聊城的是四百多元,在西藏领的补贴是六百元。但是他在那里收养了孤儿,生活一下就更加拮据了,但他从没向组织上伸过手。每月发工资都是先拿出三个信封,分出曲印、贡桑的(他收养的孤儿),两个孤寡老人的,然后才是自己的生活费。援藏十年,孔繁森总是把自己的钱用来接济别人,搭上工资还不够,甚至把家属在农村卖棉花、卖粮食的钱,都花在藏族老人、孩子身上。往往刚过半个月,工资就已经所剩无几,有时连向食堂交伙食费的钱都不够,自己经常白饭就榨菜,开水泡方便面。花七十六块钱买的西装,从内地穿到西藏,始终舍不得丢。时任国防部长的迟浩田将军到他宿舍,竟然找不到一块香皂。 孔繁森事迹(二): 一位平凡而伟大的人 1944年7月,孔繁森出生于山东聊城市堂邑镇五里墩村的一个贫苦农民家庭。1961年,孔繁森17岁,他选取了光荣参军。在部队,他刻苦学习,勤于训练,连续六次被评为五好战士,连续六次参加军区直属部队用心分子代表大会,并获得特等射手称号。1966年9月,孔繁森光荣地加入中国共产党。 孔繁森急公好义,助人为乐,是山东人推崇的仗义性格,他的口头语就是有事吗,是领导同事、亲朋好友心目中不怕麻烦、不怕吃亏的那种热情厚道人。孔繁森同志纪念馆馆长高杉在理解中国青年网记者采访时说:他是有名的三哥,你有困难,不等你张口,他就会主动出手帮忙。他能把家属在农村卖棉花买电视的

孔繁森先进事迹

孔繁森先进事迹 孔繁森,1944年出生于山东聊城一个贫苦的农民家庭。他18岁参军,在部队干了7年,196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69年复员后,他先当工人,后被提拔为国家干部。1979年,国家要从内地抽调一批干部到西藏工作,时任地委宣传部副部长的孔繁森主动报名,请人写了“是七尺男儿生能舍己,作千秋鬼雄死不还乡”的条幅。刚到西藏,他又写下“青山处处埋忠骨,一腔热血洒高原”,以此铭志。进藏以后,原定孔繁森担任日喀则地委宣传部副部长。当地党委考虑到他年轻能干,征求本人的意见后,派他到海拔更高的岗巴县任县委副书记。在岗巴工作的3年间,他跑遍了全县的乡村、牧区,访贫问苦,和当地群众一起收割、打场,干农活、修水利。1981年,孔繁森奉调回山东,先后任莘县县委副书记、行署办公室副主任、地区林业局长、聊城地区行署副专员等职。 1988年,孔繁森在母亲年迈、3个孩子尚未成年、妻子体弱多病的情况下,仍然克服困难,再次带队进藏,任拉萨市副市长,分管文教、卫生和民政工作。为了发展当地教育事业,他跑遍了全市8个区县所有公办学校和一半以上的乡、村办小学,拉萨的适龄儿童入学率从45%提高到80%。全市56个敬老院和养老院,他走访过48个,给孤寡老人送去了党和政府的温暖。因西藏偏远地区医疗卫生条件较差,他每次下乡时都特地带一个医疗箱,买上数百元的常用药,送给急需的农牧民。一个医药箱虽然解决不了所有问题,但对接受治疗的患者来说,却往往是性命交关。藏族农民向孔繁森敬献青稞酒 1993年,孔繁森进藏工作期满,但他继续留在西藏,担任了阿里地委书记。为了摸清实际情况,他深入调查研究,求计问策,寻找带领群众脱贫致富的路子。不到两年的时间,他跑遍了全地区106个乡中的98个。阿里是西藏最偏僻和平均海拔最高的地区,外出时常常一天也看不到一个人影。他们饿了就吃口风干的牛羊肉,渴了就喝口山上流下来的雪水。旅途中虽然艰苦,孔繁森却充满乐观,并风趣地对随行人员说:“快尝尝,这是上等的矿泉水,高原没有污染,等我们开发出来了,让外国人花美元来买!” 在孔繁森的勤奋工作下,阿里经济有了较快的发展。1994年,全地区国民生产总值超过1.8亿元,比上年增长37.5%;国民收入超过1.1亿元,比上年增长6.7%。他为了制定把阿里地区的经济带上新台阶的规划,准备在最有潜力的边贸、旅游等方面下功夫。为此,他带领有关部门,亲自到新疆塔城进行边贸考察。1994年11月29日,完成任务返回阿里途中,不幸发生车祸以身殉职,时年50岁。他牺牲后,江泽民总书记于1995年4月29日亲笔题词“向孔繁森同志学习”,时任国务院总理的李鹏也题词“学习孔繁森同志热爱人民、无私奉献的精神”。

孔繁森 生平、事迹资料——拼音版

孔繁森 孔繁森同志纪念馆 孔 繁 森 k ǒng f án s ēn 孔 繁 森k ǒng f án s ēn 与y ǔ 家 人ji ā r ?n 的de 合影h ? y ǐng 人物r?n wù 概述gài shù 孔 繁 森kǒng fán sēn ,出 生 chū shēng 于yú 1944年 7月nián yua,山东 shān dōng 聊 liáo 城 ch?ng 人r?n 。1961年nián ,17岁suì 的de 孔 繁 森 kǒng fán sēn 光荣 guāng r?ng 参军cān jūn , 在zài 部队 bù duì连 年 lián nián 被 评 为bai píng w?i “五wǔ 好hào 战 zhàn 士shì ”。1966

年9 月nián yua,孔 繁 森kǒng fán sēn 光 荣 guāng r?ng 地dì 加入jiā rù中 zhōng 国 gu? 共 g?ng 产chǎn 党dǎng 。1969年nián ,他tā 从c?ng 部队bù duì 复 员fù yuán 后h?u ,先 xiān 当 dāng 工人gōng r?n ,后h?u 被 bai 提拔tí bá 为w?i 国 家gu? jiā 干 部gàn bù。1979年nián ,国 家gu? jiā 要yào 从c?ng 内地nai dì 抽调chōu diào 一yī 批pī 干部gàn bù 到 dào 西 藏 xī zàng 工作gōng zu? ,时shí 任ran 地委 宣 传 部dì wěi xuān chuán bù 副部fù bù 长 cháng 的de 孔 繁 森 kǒng fán sēn 主 zhǔ 动 d?ng 报名bào míng ,并 bìng 写xiě 下xià 了le “是shì 七qī 尺chǐ 男儿nán ?r 生 shēng 能 n?ng 舍shě 己jǐ、作 zu? 千 秋 qiān qiū 鬼 guǐ雄 xi?ng 死sǐ 不 bù 还 乡huán xiāng ”的 de 条幅tiáo fú 。 1979年nián ,孔繁森kǒng fán sēn 第一次dì yī cì赴fù 西藏 xī zàng 工 作gōng zu?,担任dān ran 日 rì 喀kā 则z? 地dì 区qū 岗gǎng 巴 县bā xiàn 委wěi 副fù 书记shū jì。在zài 岗gǎng 巴 bā 工 gōng 作zu?3年nián ,孔繁森kǒng fán sēn 跑遍 pǎo biàn 了 le 全 县 quán xiàn 的 de 乡 村xiāng cūn 、 牧区mù qū,与yǔ 藏 族 zàng zú 群众qún zh?ng 结ji?下xià 了le 深厚shēn h?u 的de 友谊yǒu yì 。 1988年nián ,山东省shān dōng shěng 再次zài cì选派xuǎn pài 进jìn 藏záng 干部gàn bù ,组织上zǔ zhī shàng 认为ran w?i 孔繁森kǒng fán sēn 在 zài 政 治zhang zhì 上shàng 成ch?ng 熟 shú 又 y?u 有 yǒu 在 zài 藏 záng 工作gōng zu? 经 验jīng yàn ,便 biàn 决 ju?定 dìng 让ràng 他tā 带 队dài duì 第二dì ar 次cì 赴 fù 藏 záng 工 作gōng zu?。进 jìn 藏 záng 后h?u ,孔 kǒng 繁 fán

通止规的用法及管理修订稿

通止规的用法及管理 WEIHUA system office room 【WEIHUA 16H-WEIHUA WEIHUA8Q8-

通止规的用法及管理 1、止规 使用前:应经相关检验计量机构检验计量合格后,方可投入生产现场使用。 使用时:应注意被测螺纹公差等级及偏差代号与环规标识公差等级、偏差代号相同(如M24*与M24*两种环规外形相同,其螺纹公差带不相同,错用后将产生批量不合格品)。 检验测量过程:首先要清理干净被测螺纹油污及杂质,然后在环规与被测螺纹对正后,用大母指与食指转动环规,旋入螺纹长度在2个螺距之内为合格,否则判为不合格品。 2、通规 使用前:应经相关检验计量机构检验计量合格后,方可投入生产现场使用。 使用时:应注意被测螺纹公差等级及偏差代号与环规标识的公差等级、偏差代号相同(如M24*与M24*两种环规外形相同,其螺纹公差带不相同,错用后将产生批量不合格品)。 检验测量过程:首先要清理干净被测螺纹塞规油污及杂质,然后在环规与被测螺纹对正后,用大母指与食指转动环规,使其在自由状态下旋合通过螺纹全部长度判定合格,否则以不通判定。 3、注意事项

在用量具应在每个工作日用校对塞规计量一次。经校对塞规计量超差或者达到计量器具周检期限的环规,由计量管理人员收回、标识隔离并作相应的处理措施。 可调节螺纹环规经调整后,测量部位会产生失圆,此现象由计量修复人员经螺纹磨削加工后再次计量鉴定,各尺寸合格后方可投入使用。 报废环规应标识隔离并及时处理,不得流入生产现场。 4、维护与保养 量具(环规)使用完毕后,应及时清理干净测量部位附着物,存放在规定的量具盒内。生产现场在用量具应摆放在工艺定置位置,轻拿轻放,以防止磕碰而损坏测量表面。 严禁将量具作为切削工具强制旋入螺纹,避免造成早期磨损。可调节螺纹环规严禁非计量工作人员随意调整,确保量具的准确性。环规长时间不用,应交计量管理部门妥善保管。

孔繁森孝敬藏族老人的故事

孔繁森孝敬藏族老人的故事 孔繁森原是聊城地区的一位领导干部。他积极响应党的号召,两次入藏,历时十年,支持西藏建设,为促进民族团结和西藏的经济发展做出了贡献。最后,不幸以身殉职,被党和人民誉为 九十年代的焦裕禄 , 领导干部的楷模。 无情未必真豪杰。孔繁森虽然一直把党和人民的事业放在首位,但他心中也有对亲人深深的爱,有着刻骨铭心的母子情。 组织上基于工作上的需要,选派孔繁森第二次援藏。他是个孝子,平时只要工作不忙,总要抽空与老母亲聊聊天,与妻子争着照顾老人家。可这时,孔繁森的老母亲已经八十七岁了,因为生病,常年瘫痪在床,生活不能自理。妻子儿女都希望他留在山东工作。孔繁森也渴望留在老母身边照料老人,但想到西藏更需要党的干部。他毅然表示服从组织安排。 临走那天,孔繁森默默走进母亲床边,望着母亲那稀疏的头发,沉默了好一阵,才轻声地说: 娘,儿子又要出远门了,到很远很远的地方,要翻好几座山,过好多条河。 不去不行吗? 年迈的母亲拉着儿子的手,舍不得他走。 不行啊,娘,咱是党的人。 那就去吧,公家的事误了不行。多带些衣服干粮 想到这一去可能再也见不到年迈多病的母亲的面了。孔繁森抑制不住内心的感情: 自古忠孝难两全,娘,您多保重! 说着,他跪在地上,给母亲磕了一个响头,眼泪夺眶而出。 孔繁森来到西藏,担任了阿里地区的地委书记,立即投入到繁忙的工作中。每当夜深人静孔繁森总会想起在千里之外的家人,为了党的事业,孔繁森把对亲人的感情深埋在心底。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 ,他把藏族人民当作了自己的亲人。 一次,孔繁森冒着刺骨的寒风到拉萨的一所敬老院探望那里的老人。他拉着老人们的手热情地嘘寒问暖。当走到一位叫琼宗的老人面前时,发现老人脚上穿的鞋子破了。孔繁森弯下腰去,脱下老人脚上的鞋子,发现老人的脚冻得又红又肿,他心痛地把老人的脚放在自己的怀里,敞

螺纹规使用方法

螺纹规使用方法 一、目的 规范塞规、环规使用的操作方法,保证测量结果的准确性。螺纹塞规使用者应根据操作规范要求,确保操作过程正确,并负责仪器的维护和保养。 二、说明 螺纹规又称螺纹通止规、螺纹量规,通常用来检验判定螺纹的尺寸是否合格。 螺纹规根据所检验内外螺纹分为螺纹塞规和螺纹环规,目前我们所使用的只有螺纹塞规。 图1 三、使用方法 1、选择螺纹规时,应选择与被测螺纹相匹配的规格。 2、使用前,先清理干净螺纹规和被测螺纹表面的油污、杂质等。 3、使用时,使螺纹规的通端(止端)与被测螺纹对正后,用大拇指与食指转动螺纹规或被 测零件,使其在自由状态下旋转。通常情况下(无被测零件的螺纹的图示说明时),螺纹 规(通端)的通规可以在被测螺纹的任意位置转动,通过全部螺纹长度则判定为合格,否 则为不合格品;在螺纹规(止端)的止规与被测螺纹对正后,旋入螺纹长度在2个螺距之 内止住为合格,不可强行用力通过,否则判为不合格品。(有被测零件的图示说明时,应 按照图示说明做判定。) 图2 图3 图中英文字母“GO”或“T”:表 示螺纹塞规的通端。 图中“G 3/8-19”或“M3 6H” 表示该螺纹规规格. 图中英文字母“NO GO”或“Z”: 表示螺纹塞规的止端。 螺纹塞规

4、检验工件时旋转螺纹规不能用力拧,用三只手指自然顺畅地旋转,止住即可,螺纹规退 出工件最后一圈时也要自然退出,不能用力拔出螺纹规,否则会影响产品检验结果的误差,螺纹规的损坏。 图4 图5 如上图4操作方法是正确的,图5是错误的,无需手握。 5、使用完毕后,及时清理干净螺纹规的通端(止端)的表面附着物,并存放在工具柜的量 具盒内。 四、注意事项 1、被测件螺纹公差等级及偏差代号必须与塞规标识公差等级、偏差代号相同,才可使用。 2、只有当通规和止规联合使用,并分别检验合格,才表示被测螺纹合格。 3、应避免与坚硬物品相互碰撞,轻拿轻放,以防止磕碰而损坏测量表面。 4、严禁将螺纹规作为切削工具强制旋入螺纹,避免造成早期磨损。 5、螺纹规使用完毕后,应及时清理干净测量部位附着物,存放在规定的量具盒内。 五、维护和保养 1、每月定期涂抹防锈油,以保证表面无锈蚀、无杂质(我们的螺纹规使用频繁且所 处环境干净无需上油保护)。 2、所有的螺纹规必须经计量校验机构校验合格后并在校验有效期内,方可使用。 3、损坏或报废的螺纹规应及时反馈处理,不得继续使用。 4、经校对的螺纹规计量超差或者达到计量器具周检期的螺纹规,由计量管理人员收回 并做相应的处理。

孔繁森先进事迹演讲稿

孔繁森先进事迹演讲稿 孔繁森先进事迹演讲稿之一 【https://www.wendangku.net/doc/bc5572680.html,-学习胡忠诚先进事迹爱党演讲稿——忠诚】 亲爱的朋友: 当你站在党旗下庄严宣誓的时候,当你缅怀孔繁森而深深思考的时候,你一定会想到这样一个概念——忠诚~ 这里,我要向大家讲一个人——他,就是“湖北省优秀共产党员”、“全国优秀党务工作者”、京山县石龙乡副县级党委书记胡忠诚。 说来也巧,“忠诚”是他的名字,也恰是他人格形象的最大特征和最好概括。他的人生足迹,在大地上写满了关于“忠诚”的阐释。 那是1974年,他被任命为原丰谷公社党委副书记,此时,他正进行第五次血吸虫治疗,几针滴剂打下去,竟使他中毒休克。经抢救,他才慢慢脱离死亡线。醒来后,他对医生说:“我这是老毛病了,让我出院吧~”医生指着化验单严肃地说:“你肝功能严重不良,至少要治疗三个月~”此时,老胡心急如焚,他想到丰谷的 书记已是血吸虫晚期,急需他去协助工作,莫说等三个月,就是三天他也呆不下去啊~于是他来了个不辞而别,悄悄上任去了。 石龙人民永远忘不了1988年盛夏的那场百日大旱。此时,已担任乡长的胡忠诚,被诊断为“肝硬化并有转移造影”,刚从武汉治疗回来。他顾不上休息,拖着重病的躯体,来到旱情最严重的长岭村,自荐担任抗旱突击队长。白天热得发慌,他就到水渠里泡一泡;腹部痛了,他就用渠水吞几片止痛片;夜间困得实在难忍,他就在地上打个盹后爬起来再干。整整7天7夜,他带领干部群众挖引水渠3000多

米。事后,一位水利专家感到惊讶,说:“这是在正常情况下两个月才能完成的工程量啊~” 胡忠诚终于累倒了,他不得不住进了医院。这一年,长岭村虽然因灾减了产,但售粮却比哪一年都踊跃,长岭的老百姓说:“不完成定购任务,怎对得起胡乡长~” 最使人感动不已的是他扎根乡村的那种奉献精神。石龙是全省闻名的血吸虫重疫区,有人说在这里工作是“毁身子、苦妻子、误孩子”,这话一点不假,石龙现在13名党委成员全部感染过血吸虫病。忠诚同志的父母、妻子都患过血吸虫病。去年普查时,他大女儿又被确诊患有血吸虫病。外地干部谈虫色变,都不敢到石龙来工作。今年49岁的胡忠诚已在石龙工作、奋斗了33个春秋,身患血吸虫病,治疗过7次,两次被下达病危通知书。血吸虫破坏肝脏后,在他脸上、手上留下的鲜红印记表明,胡忠诚已是一名晚期血吸虫患者,如果生命科学不出现奇迹的话,他的时 间也许不会太长了。与他同时期的10名党委成员早已调离了石龙。上级几次要调他到县城工作,他都没去。前年换届,是他第五次进城工作的机会,老朋友劝他:“你已是快50岁的人了,这也许是最后一次机会,快走吧~”其实,这时他离开石龙,没有人会责怪他,而且对他的身体和家庭都有好处。但他想到,石龙还有几十户贫困户没有脱贫,需要他去帮助;万恶的血吸虫还在肆虐石龙人民,需要他带领干部群众去根治;他亲手绘制的发展石龙的宏伟蓝图还未实现,需要他去继续奋斗……他决定再次留下来,在有限的时间里,多为家乡人民做点实实在在的事情。 这就是忠诚~为了党和人民的事业,他甘愿“献了青春献终身,献了终身献子孙”~还有什么比几代人的生命更为宝贵的呢, 村民张凤是乡里有名的特困户。去年,他的两个孩子同时考取了市里的两所中专学校,他东挪西借,仍没凑够孩子们的学费。他把两个孩子叫到面前说:“爸爸

诵读比赛《孔繁森故事 》

孔繁森故事(道白) 领男: 孔繁森,出生于1944年7月,卒于1994年11月29日,山东聊城人,共产党员。1961年,17岁的孔繁森光荣参军,在部队连年被评为“五好战士”。1969年,他从部队复员后,先当工人,后被提拔为国家干部。于1979年、1992年两次援藏干部,曾担任拉萨市副市长、去世前任新疆阿里地委书记。 领女: 时间定格在1994年11月29日,那日,在他去新疆西南部的塔城进行边境贸易考察返回阿里的途中,不幸发生车祸,以身殉职,时年50岁。 领男女合: 2009年9月孔繁森被评为“100位新中国成立以来感动中国人物”之一。一首王广西的《献给尊敬的兄长——孔繁森》与大家共分享。

领合:《献给尊敬的兄长——孔繁森》 作者:王西广 领女:兄长 女合:你比我先走一步 这始终是没有想到的结局 在新疆,在我居住的第二故乡 领男:我常常在想 男合:这死的念头一定早在你的心中 要不,你为何两离桑梓 舍亲情与孝道而不顾 只是怎样走这一步你不一定想到 领男:当你躺在冷冻车中 辞别你那件军大衣 返还乌鲁木齐的时候—— 领女:你不感到冷吗? 合:你可能对这样的结局一直想不通 领男:此时的灵魂 合:一定还在经受着锤子的敲打 镰刀锋利的收割 领女:兄长,你是否觉得 合:躺着的时刻是该有一个

共产党的地委书记的风度 领女:在岗巴县 领男:在拉萨市 女合:在狮泉河镇 男合:在雄性的岗底斯山 合:你是够清贫的了 三次献血,收养三个孤儿 领女:那时的你 领男:一定颇具一个乡下农人的模样 领女:兄长 女合:你比我先走一步 男合:遗憾的是我未到过阿里 即便在我身边的土地上 擦肩而过的瞬间 女合:你也未来得及让我握一握你那双粗糙的大手没有亲自去抚摸阿里那漫染你生命气息的土地男合:而我灼热的渴望 领女:是新华社一篇又一篇电传 领男:每一篇都是一首不朽的乐章 领合:想象阿里 你失血的苍白的脸上 合:一定被六万人民的牵挂而寒冷

HGS型钢筋直螺纹滚丝机使用说明书

H G S型钢筋直螺纹滚丝 机使用说明书 集团标准化办公室:[VV986T-J682P28-JP266L8-68PNN]

HGS-40型钢筋直螺纹滚丝机使用说明书 一.用途 HGS-40型钢筋直螺纹滚丝机。主要用于建筑工程带肋钢滚轧直螺纹丝头,是实现钢筋连接的关键设备。可加工直径16-40mm的HRB335和HRB400级带肋钢筋。 二.特点 HGS-40型钢筋直螺纹滚丝机,可一次装夹完成从剥肋到滚轧螺纹的加工过程。加工螺纹的牙形饱满,尺寸精度高,机械强度高。 既可加工正扣螺纹,也可加工反扣螺纹。 本机操作简单、结构紧凑、工作可靠,具有独特的刀具自动开合机构。 可加工直径范围为16-40mm的HRB335和HRB400级钢筋。 三.结构 HGS-40型钢筋直螺纹滚丝机,由机架、夹紧钳、导轨、滑板、摆线针轮减速机、剥肋滚轧头、进给机构、自动开合机构、行程限位机构、冷却系统、电器控制箱、控制系统等部分组成。

四.主要技术参数 1.加工钢筋直径范围:φ16-φ40mm 2.主电机功率: KW 3.配用电源:三相380V 50Hz 4.主轴转速:40-62r/min 5.最大加工长度:80mm 6.重量:560kg 五.使用方法 (一)加工前的准备 1.按要求接好电源线和接地线,接通电源。电源为三相380V 50Hz的交流电源,为保证人身安全请使用带漏电保护功能的自动开关。 2.冷却液箱中,加足溶性冷却液(严禁加油性冷却液)。

(二)空车试转 1.接通电源。检查冷却水泵工作是否正常。 2.操作按钮,检查电器控制系统工作是否正常。 (三)加工前的调整 1.根据所加工钢筋的直径,调换与加工直径相适应的滚丝轮。滚丝轮与加工钢筋直径的关系见表一: 2.调换滚丝轮的同时,调换与滚丝轮螺距相适宜的垫圈,以保证螺距的正确性,螺距与垫圈厚度的关系见表二: 3.滚丝轮与加工直径相适应后,将与钢筋相适应的对刀棒插入滚轧头中心,调整滚丝轮使之与对刀棒相接触,抽出对刀棒,拧紧螺钉,压紧齿圈,使之不得移动。 4.对于固定定位盘的设备根据所加工钢筋直径,调换与加工直径相适应的定位盘(定位盘上打印有加工直径)。对于可调整定位盘的设备按定位盘刻度调整到相应的刻度,当剥肋刀磨损时还需要进行微调。 5.根据所加工钢筋规格,调整剥肋行程档块的位置,保证剥肋长度达到要求值。剥肋长度与钢筋规格的关系见表三:

最新孔繁森感人事迹五篇900字左右

孔繁森感人事迹五篇900字左右 在西藏高原,在齐鲁大地,在全国各地,一个响亮的名字传遍城乡。这个名字就是孔繁森。孔繁森生前两次赴藏,历时十载,为西藏的建设、发展和稳定做出了突出的贡献,同藏族人民建立了深厚的感情。接下来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写孔繁森的感人事迹,方便大家阅读与鉴赏! 写孔繁森的感人事迹的作文1 孔繁森,1944年出生于山东聊城一个贫苦的农民家庭。他18岁参军,在部队干了7年,196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79年,国家要从内地抽调一批干部到西藏工作,时任地委宣传部副部长的孔繁森主动报名,请人写了“是七尺男儿生能舍己,作千秋鬼雄死不还乡”的条幅。刚到西藏,他又写下“青山处处埋忠骨,一腔热血洒高原”,以此铭志。孔繁森为了结束尼木县续迈等3个乡群众易患大骨节病的历史,他几次爬到海拔近5000米的山顶水源处采集水样,帮助群众解决饮水问题;他每次下乡时都特地带一个医疗箱,工作之余就给农牧民群众认真地听诊、把脉、发药、打针。1992年,拉萨市墨竹工卡等县发生强烈地震,孔繁森在羊日岗乡的地震废墟上,还领养了3名藏族孤儿。 我们要学习孔繁森同志无私奉献的精神。他放弃了舒适的生活,不远万里来到西藏,把自己的身心都投入到了西藏的建设中去。身为一名党员,他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表明了党的根本性质。从孔繁森这一名党员干部的身上,折射出了党无私奉献的光辉。

他为了制定把阿里地区的经济带上新台阶的规划,专门带领有关部门,亲自到新疆塔城进行边贸考察。可当他完成任务返回阿里途中,不幸发生车祸,以身殉职,时年50岁。 我们要学习孔繁森同志的艰苦奋斗的精神。作为新一代的我们,没有经历过父辈们的艰苦时代。一直是在党的呵护下健康成长,但这并不代表这我们可以忘记,可以舍弃这样的精神。国家的建设,党的建设需要我们,长大后我们应为党和国家的建设做出应有的贡献。 写孔繁森的感人事迹的作文2 1944年7月,孔繁森出生于山东聊城市堂邑镇五里墩村的一个贫苦农民家庭。1961年,孔繁森17岁,他选取了光荣参军。在部队,他刻苦学习,勤于训练,连续六次被评为“五好战士”,连续六次参加军区直属部队用心分子代表大会,并获得“特等射手”称号。1966年9月,孔繁森光荣地加入中国共产党。 “孔繁森急公好义,助人为乐,是山东人推崇的‘仗义性格’,他的口头语就是‘有事吗’,是领导同事、亲朋好友心目中不怕麻烦、不怕吃亏的那种热情厚道人。”孔繁森同志纪念馆馆长高杉在理解中国青年网记者采访时说:“他是有名的‘三哥’,你有困难,不等你张口,他就会主动出手帮忙。他能把家属在农村卖棉花买电视的钱,借给朋友急用。他不是有了权之后,才开始做好事的,即便在生活困难的年代,他也会拿出自己为数不多的薪金给同事的老人买包点心或者买斤红糖。” “孔繁森爱生活,爱自然,是一个多才多艺、情趣广泛的人。他喜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