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探索重塑公共行政

探索重塑公共行政

张雅勤

(1.武汉科技大学文法与经济学院,武汉430081;2.武汉大学,武汉430081)

探索重塑公共行政公共性的路径

【摘要】20世纪中后期,随着官僚制理论征服了公共行政实践,公共性的缺失引起了行政学界的广泛关注,许多学者对其作出了严厉的批评,并提出了各种各样的重建公共行政公共性的方案。其实,公共行政公共性的回归不是一个简单地要求公共行政重新获得公共性的问题,而是一个需要对公共行政的价值取向作出重新定位的问题。从理论来看,需要从根本上改变行政学研究的技术中心主义路线,让从属于公共性的价值统领行政管理技术。就行政实践而言,公共性的回归则意味着政府目标的重构,即从政府本位主义

转向以社会为中心。也就是说,

公共性的回归是治理模式的重构,是朝着建构新型民主治理模式的方向政府改革运动。对于公共行政的公共性回归而言,无论是新公共行政运动的理论畅想还是新公共管理运动的实践努力都是无法取得实质性进展的,只有在理论与实践对公共性的共同追求中,才能有效地解决公共行政“公共性危机”的问题,从而建立起拥有实质公共性的公共行政。

【关键词】公共性;公共行政;行政价值;行政哲学【中图分类号】

D035【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4997(2011)01-0004-09

收稿日期:2010-12-30

作者简介:张雅勤(1981-),女,湖北荆州人,武汉科技大学文法与经济学院讲师,武汉大学行政管理专业博士研究生。

德怀特·沃尔多在1955年发表的《公共行政学研究》一文中提出了三个问题:“什么是‘公共’行政?‘公共’这一修饰词表示什么特征?公共行政怎样区别于一般行政?”[1]半个多世纪的岁月过去了,沃尔多的问题依然引人深思。这是因为,沃尔多的问题一直没有得到令人信服的回答,在行政管理的实践中,技术主义路线一直处于一种“霸权”地位,它总是置公共性的价值追问于一种比较尴尬的地位。然而,当一个社会的发展陷入巨大的差异化状态的时候,特别是社会分化和贫富悬殊的扩大化把社会引入风险状态的时候,关于公共行政公共性的讨论也就显得更为迫切了。公共性的问题关系到对“行政”的性质的认识和界定等一些实质性的问题,应当成为整个行政体系和行政行为模式建构的出发点和基本原则。但是,从现实来看,公共行政的公共性问题并没有引起人们的高度重视,公共行政的实践往往在技术主义的思

维支配下去谋求一切具有可操作性的方案,即便是在学者们那里,持有管理主义或工具主义取向的人,在关注操作性层面的问题时,也往往较为注重“经济与效率”的问题,甚至要求把公共行政建构成了技术系统。当理论探讨沉浸在行政管理的技术与方法之争中的时候,对于公共行政公共性这样一项意义重大的价值问题的追问被忘却了。可是,一旦公共行政失去了公共性这一价值维度,那么,“行政管理应当为谁服务”、“行政效率应当从属于谁的利益实现”都成了严重的问题。这也就不难理解:政府为什么总是直接或间接地受到利益集团的操纵?政府为什么没有发挥公平正义之价值实现的轴心作用?社会为什么总会陷入两极分化的状态并因此而导致社会矛盾的激化?显然,公共行政公共性的缺失是一个严重的问题,它会造成一系列意想不到的后果。在人类社会陷入风险社会的今天,探讨公共行政公共性的回归,在公

共行政的实践中强化增益公共性的制度安排和行政管理行为选择,就是一项具有时代意义的重要任务。

一、把握公共行政的公共性

公共性的问题更多地是一个哲学问题,对于公共行政这门学科来说,它也是一个重要的行政哲学问题。哲学所关注的是“事”与“物”背后的普遍性问题,因而,对于公共行政而言,公共性的问题是贯穿于政府建构以及行政管理实践一切方面的具有普遍意义的价值,是公共行政的灵魂,决定了公共行政的性质。离开了公共性或回避了公共性的问题,我们就很难判断一个行政体系或一个行政过程的性质,更不用说行政是属于谁的了。社会是由多样性的因素构成的,存在着不同的阶级和不同的利益集团,而且,每一个人都会有着个性化的利益诉求。在这种情况下,公共行政的公共性是保证行政活动不被任何一个特殊利益所左右和所利用的前提。从理论上讲,一旦行政具有了公共性,它就可以超越任何一种特殊的利益,从而服务于其所在社会的普遍利益,并发挥着促进社会公平和正义实现的功能。相反,社会就会呈现出矛盾丛生、冲突不断等失序状态。就现实而言,之所以存在着那么多不尽人意之处,恰恰是公共性缺失所致。

学者们在探讨公共性的问题时往往将其追溯到古希腊,认为古希腊民主政治生态下的行政已经具有了公共性的内涵。其实,作为一种具有特定社会旨趣和特殊政治价值诉求的学术概念,“公共性”一词是晚近才出现的。近代以来,国家与社会的分离以及公共领域与私人领域的分化,特别是社会构成要素的多元化,使公共性的问题彰显了出来。在20世纪,哈贝马斯、汉娜·阿伦特、罗尔斯等人是对公共性问题的研究作出突出贡献的学者,他们从不同角度探讨了公共性的问题,提出了许多富有启发意义的意见。然而,作为公共性问题研究的学术史并没有终结,因为,公共性本身就是一个流动性的概念,至少其内涵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政府的不断变革而得到不断拓展的,也就是说,公共性的概念并不是固定的,会随着历史进步而有着不同的内容,理论研究不应满足于任何已有的关于公共性的界定,而是要不断地发掘公共性概念的新内涵,为公共行政公共性的增长和再生产提供理论支持。

我们正处在社会转型和经济转轨的时代,20世纪80年代以来,在全球化、后工业化的历史背景下,原先清晰的政府与社会的分界线开始变得模糊,非政府组织以及其他的社会治理力量正在迅速成长,并对公共行政提出了新的挑战,同时也对公共行政提出了新的要求,诸多原先由政府承担的职能正在转移到非政府组织以及其他社会治理力量那里,使公域与私域的边界不断地被刷新。此时,过往关于公共行政公共性的认识都面临着知识重构和内容扩展的需要,也就是说,公共性的概念正在不断地被赋予新的内容。基于对公共性的当前认识,公共行政的公共性是可以描述为政府行为的一种公有性、共享性和非差异性的。公共行政所面对的是整个社会,行政客体是千差万别的,来自于社会的要求也是无法计数的,但是,政府只有一个,政府的行政是需要拥有连续性和统一性的,如果政府使某个人或某个利益集团的利益得到实现的时候却导致另一个人或另一个集团的利益遭受剥夺的话,那是不被允许的。所以,政府需要在数不尽数的利益诉求之间发现能够对每一利益要求都提供平等支持的“水平线”,这个“水平线”就是公共性。显然,在不同的地区、不同的时代、不同的国别,“水平线”是不同的,也正是在此意义上,我们说公共性是一个流动的概念。所以,如果将西方学者在对西方国家的公共行政进行考察时提炼出来的公共性原则和标准将运用到中国,可能就不适用,而我们的研究正是针对中国政府和社会而做出的,我们关于公共性的研究也需要紧扣中国社会和中国政府去进行探讨。

当然,科学是有着共通的因素的,关于公共性的科学探讨会形成一些具有普遍性的科学共识。所以,我们在讨论公共性问题时,也需要以西方学者在此领域中的贡献为基础,需要从此出发而走向对公共行政公共性的一般性把握和具体性理解。本着这一原则,我们认为,公共行政的公共性涵义应该包括如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一)公共行政是合理性与合法性的统一。马克思·韦伯认为,西方社会对合理化的追求反映了一种效益和效率的精神,是一种追求最大效益、最高效率的“精打细算”的设计。然而,如果合理性意味着仅仅关注效率的话,那么,它还只是一种形式上的合理性,这种合理性只有实现了与合法性的整合才是公共行政所应具有的特征。《布莱克维尔政治学百科全书》对合法性的解释是:“它是一种特性,这种特性不是来自正式的法律或法令,而是来自有关规范所规范的,‘下属’据以(或多或少)给予积极支持的社会认可(或认可的可能性)和‘适当性’。”[2](P410)可见,公共行政的“合理性”是作为合法性的一项指标而存在的,然而合法性又是在回应社会的需求和满足环境的需要中获得的。所以,合

理性与合法性是公共行政的两个必要向度,正是这两个向度的统一,才赋予了公共行政以公共性内涵。也就是说,公共行政的公共性是包含着合理性与合法性两重内容的,任何一个方面的缺失,都会造成公共性不复存在的结果。当然,在韦伯那里,合理性是一种科学规定,而合法性则是政治标准。然而,韦伯的缺憾在于,他没有解决合理性与合法性统一的问题。所以,我们认为,就公共性是合理性与合法性的统一而言,意味着它同时需要满足科学规定和政治标准,当公共行政陷入技术主义的科学追求之中而忽视了政治上的公平公正,也就是合法性的丧失;当公共行政仅仅关注公平公正等问题而不在效率方面作出努力,则是合理性的丧失。这样的话,都会导致公共性的缺损。

(二)公共行政的基本价值基准是公平。公平作为社会共同体的道德目标和基本精神,在得以实现的过程中所依靠的最直接的力量就是政府,在一定程度上,政府的出现就是适应了通过提供公平而保障社会秩序的要求。从法理上看,政府以及法律的产生是由于人们对社会公平与正义的向往,这就从根本上决定了政府要以维护社会公平为己任;从现实来看,市场失灵的存在客观上使得政府成为保障社会公平不可或缺的力量。实践证明,市场无法实现公平的收入分配,它只可能把物品交给拥有货币选票最多的人。市场经济中的竞争机制从本质上来说就是对社会公平的破坏,必然导致社会差异的扩大化。当一个社会失去了公平并呈现了两极分化的态势时,不仅不能够获得社会发展的效率,反而恰恰会造成效率的丧失,甚至会陷入矛盾冲突不断的境地。所以,为了纠正市场失灵,“当一个民主社会不喜欢自由放任的市场机制下用来对货币选票进行的分配时,它可以通过再分配政策采取措施来改变其结果”[3](P84)。当然,公共行政应当是有效率的,没有效率的公共行政也是不可能在实现社会公平方面发挥作用的,然而,效率必须建立在公平的基础上,只有从属于公平的目标和有利于促进公平实现的公共行政,才具有公共性。在社会差异化程度迅速提高的今天,突出强调公共行政的公平价值尤其显得重要。从19世纪以来的历次经济危机来看,基本上都是由于社会贫富分化而造成了消费不足引发的,至于2008年的全球金融危机,许多专家也注意到,是由于华尔街所代表的利益群体收入过高而变得不负责任,从而把全球都卷入到一场经济灾难之中。所以,公共行政提供公平,防止贫富分化是它拥有公共性的证明。

(三)公共行政应以公共利益的实现为终极目标。公共利益的实现是公共行政公共性的基本内涵。政府在开展社会治理的过程中,其行政活动的基本任务就是处理个人与集体、不同的社会团体、不同的利益阶层等之间的关系,以求在多元利益冲突中发现共同的基点。这个基点就是公共利益。公共利益具有双重含义:(1)在最低限度内,公共利益是一定范围内特定多数人的共同利益;(2)就公共利益与任何特殊利益的区别而言,它是存在于全社会每一种特殊利益背后的普遍性的利益。近代以来,随着法律体系的建立和健全,几乎每一种作为特殊利益的私人利益都得到了法律的护卫和保障,而且,私人利益主体也会在法律为之提供的框架下努力维护私人利益和促进私人利益的实现。比较而言,作为公共利益主体的全体社会成员是一种较为模糊和不确定的概念,每一个社会成员都不可能具有全力维护和促进公共利益的自发性动力。所以,相对于私人利益而言,公共利益更容易受到侵害,实现起来也更加困难。这就要求公共行政主体超越各种特殊势力,以完成对社会公共福祉的追求。在对公共利益的追求中,公共行政的公共性也就得以彰显和实现。近些年来,随着全球化和后工业化浪潮的涌动,一种被后现代主义者称作为“碎片化”的趋势已经显现了出来,它意味着社会构成更加复杂,每一种社会构成要素都会有着特殊的利益要求。在这种情况下,要求公共行政在护卫公共利益和促进公共利益的实现中发挥更大的作用。如果说在近代早期自由主义者提倡一种消极的有限政府的话,那么,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公共行政在捍卫和促进公共利益方面应当扮演更积极的角色。

(四)在公共行政过程中要更加充分地体现人本精神。社会生活是人的生活,社会发展无非是人的生活环境和内容的积极改善,原则上讲,一切社会活动都是为了人,公共行政也不例外。从人的角度认识和思考公共行政,也就是要求在公共性的题旨下引入以人为本的向度。近代以来,在公共行政的成长中,是沿着片面的科学向度而进行建构的,特别是官僚制组织理论的价值“祛魅”和“非人格化”要求,把公共行政体系打造成了“事”与“物”掩盖和遮蔽了人的体系。现在,在人本主义中兴的历史条件下,公共行政也被要求“以人为本”。把“以人为本”落实到公共行政的职能上,也就反映为:要求公共行政实现从以政府运行为中心向以社会和公众的需求为中心的转变;从以效率为中心向以公平为中心的转变;从管制型行为模式

向服务型行为模式的转变。同样,落实在行政人员身上,则反映为:要求行政人员应“具有‘公共行政精神’,既要对良好的管理充满激情,也要对正义充满激情”[4]。在一定程度上,公共行政的公共性正是依赖于这样的行政人员而得以实现的。20世纪后期以来,随着新技术的迅猛发展,在公共行政体系建构中引入新技术、新设备已经成为时尚,而且,西方国家实证主义的科学传统也传染到了全世界,人们在思考问题的时候,往往注重的是数据和物质条件,而对人的关注却越来越少。这必然会使公共行政推动根本,即放弃一切为了人的发展而服务的精神。为此,把人本精神注入到公共性的概念之中,显得非常必要,而且,也只有让公共性的概念中包含了人本精神,才能够赋予这一概念以实质性的内涵,而不是哈贝马斯所批评的那种“形式公共性”。

二、公共行政公共性缺失的原因解析

(一)“管理主义”对“公共性”的冲击和损害

对公共行政的研究无疑有两个问题是学者们不能回避的:一个是价值问题,一个是事实问题。政府应该追求什么样的价值?政府在公共行政实践过程中又怎样践行着这一价值?都是首先需要在理论上加以解决的问题。关于公共行政公共性的探讨,也同样离不开这两个层面。从应然层面来讲,公共性理应作为公共行政学理论最核心、最基础性的概念,更应成为公共行政实践中所追求的恒常性与终极性价值。然而,从实然层面来看,行政学界“管理主义”的盛行和技术主义研究导向的偏颇,往往在“效率”目标的追求中导致政府行为的失范,加上政治领域中代议民主制度的天然缺陷,使得现实中公共权力的私用屡见不鲜,公共利益被侵蚀的现象时有发生,基于近代政治逻辑而应当具有的公共行政的公共性出现了不断流失的局面。

就西方公共行政学的主流理论而言,存在着“宪政主义”和“管理主义”两大传统,或者说,“宪政主义”和“管理主义”是贯穿于公共行政学发展历程中的两条基本线索,它们代表了公共行政理论和实践发展的不同路径。“宪政主义”认为,公共行政是政治体制和政治过程的一个组成部分,强调行政过程的社会回应性和政治责任。而在“管理主义”看来,政府就如同一个大企业,主张按照企业的管理原则与价值取向来对公共组织进行管理。如果说在经济学的领域中,近代以来的社会发展呈现出自由主义与干预主义彼此交替过程之中的话,那么,在公共行政学的领域中,也存在着“宪政主义”与“管理主义”轮流执掌话语权的情况。我们知道,威尔逊和韦伯开辟了公共行政管理主义的传统,而新公共行政运动以及“黑堡学派”则要求把公共行政纳入“宪政主义”的轨道,随着新公共管理运动的兴起,公共行政再一次地被拉回到了“管理主义”的传统之中去了。新世纪的到来,新公共服务在对新公共管理运动的批评中,又重申了“宪政主义”的原则和立场。可见,公共行政的发展史就是一个在“宪政主义”与“管理主义”之间拉锯的过程。然而,考虑到公共行政需要在自身的管理中实现对社会的管理,特别是行政管理的实践每日每时所遇到的都是管理的问题,所以,从公共行政学产生以来的整个历史过程来看,“管理主义”更多的时候是处于具有支配性的话语中心位置上的。

总的看来,在公共行政作为一个专门的研究对象之后的很长一个时期中,“公共”一词一直处于被束之高阁的窘境。究其原因,这是因为这一时期的公共行政学家大多受到实证主义方法论的影响,在研究过程中,往往把事实与价值对立了起来,重事实而轻价值,试图建立一种价值中立(val-ue-neutrality)的行政科学。因而他们将公共行政视为一种管理技术与工艺的运用过程,将研究的重点置于“技术合理性”和“工具合理性”之上,对“目的合理性”却鲜有考虑。20世纪80年代初开始,一场声势浩大且旷日持久的“政府再造”运动在西方发达国家兴起,这就是一场名之为新公共管理运动的理论追求和政府改革过程。新公共管理运动把传统的公共行政管理主义思想加以极端化地运用,特别是作为新公共管理运动理论基础的公共选择理论和新制度主义经济学,为它提供了管理主义的“理性人”的行为基础,使它对传统官僚制为基础的管理主义都表示了不满足的意见,提出摒弃官僚制而进一步把管理主义精神发挥到极致。事实上,新公共管理运动也确实在提高政府的运作效率和建构政府与公民的新型关系中显现出一定成效。但是,究其根本,新公共管理运动并没有解决“宪政主义”与“管理主义”的争论,反而是在反对“宪政主义”的路线上越走越远,把“管理主义”转化为不计任何价值关怀的行动。正如胡德所指出的,“新公共管理是一种没有实质内涵的夸大伎俩,它实际上并没有改变任何东西,顶多是一个新的瓶子,但里面的观念却是旧的。”[5](P3-19)概而言之,在处于主流地位的西方行政学理论中,所呈现给我们的基本上是“管理主义”的特征,它对公共行政的公共性造成了极大的损害,具体地说,表现在这样三个方面:(1)在方法论的意

义上模糊了公共部门和私人企业的界限。在公共行政领域,公共性是用以定义行政的重要概念,也是区别与私人部门的重要标准,正是公共性的概念使公私部门的界限变得非常清晰。然而,管理主义的一个重要假设却是:“公共部门的管理与私营企业的管理在基本程序和追求的目标上都惊人的相似”。[6](P152)德怀特·沃尔多早在1948年就批判过这种公私通则忽略了公共行政的根本,歪曲了民主理念的“公共”本质。(2)在目的论的意义上把效率视为公共行政的终极目标。固然,公共组织在资源配置上强调效率本来就是无可厚非的,但效率并非是公共行政唯一的价值追求和终极目标,而且,效率必须建立在一定的价值导向的基础上才是有积极意义的。因为,公共行政不仅仅是公共目标的执行,同时也是公共目标的创造,必须朝着公共利益实现的方向才是公共行政的本质所在。片面的工具理性往往使人们过度关注达成既定目标的手段,在减少行政成本上斤斤计较,而忽视了目的本身,因而必然会走上行政活动误入“技术乌托邦”的歧途,使公共行政的基础性价值取向(诸如民主、平等、公正等)被市场的价值取向(诸如收益、效益、竞争等)所取代。(3)在过程论的意义上对政府的公共责任造成一系列冲击。在官僚制的理论与实践中,由于信奉“政治—行政”两分法原则,“行政人员的责任的焦点在于确定和遵守他们确定的标准及程序”[7](P125),而不是对社会的积极回应,新公共管理在用企业家精神改选政府的过程中,要求行政人员像企业家那样对待其行政事务,所突出强调的是一种“市场导向”的理念,错误地把企业的顾客导向原理运用到公民与政府的关系中。在这种理念的指导下,行政人员所应具有的面向全体公众的“公共责任”不可避免地沦为一种面向少数富有人的“职业道德”,从而造成了公共性流失的局面。

在管理主义盛行的20世纪,政府目标呈现了价值错位的状况。也就是说,由于对公共行政公共性的忽视,导致了行政实践中的政府行政目标错位,并因此而带来了普遍的行政行为失范的问题。我们知道,政府目标决定了政府在一定时期的价值取向和行为模式,对社会的发展具有引导和推动作用。然而,综观近代政府职能的演变,政府目标其实是在公平与效率之间进行钟摆式地交替选择,这是因为,在市场经济出现了垄断的问题后,政府不得不介入到经济运行过程之中,因而需要面对如何处理公平与效率关系的问题。就此而言,政府介入到经济的运行过程之中以及面对公平与效率的问题,都是客观情势决定的。我们也发现,长期以来,公平与效率成了困扰政府目标选择的一个经典难题,因为这二者之间存在着此消彼长的反向运动,这就要求政府必须要依据社会的客观要求和现实条件制定目标,才能使之符合社会历史发展的要求。然而,在现实的实践中,各国政府对效率与经济的热情持续高涨,追求经济与效率被认为是塑造自我形象和获得民众支持的最佳途径,尤其是对于后发国家来说,追求GDP的高速增长已经成为政府的行动导向和政策目标。政府目标在效率与经济上的过于偏重,使公共行政在公平与效率之间失去了平衡,致使公正、秩序和民主等价值在政府理念中的旁落,从而导致了政府在实践中出现种种行为失范的后果。例如,在经济领域中,政府因与资方利益有了更多的直接牵连而在经济活动中无法按照公共性的原则而超然于不同的利益集团之上,造成了政府与利益集团结盟以及广泛的寻租行为发生的问题。由于政府官员对GDP增长过于看重,使基础教育、公共卫生、环境保护、公众福利等基本的民生问题边缘化,而且,政府对效率的狂热追求还可能导致行政权的沙文式扩张,行政权不仅突破了行政与司法、立法间的边界,还可能侵入公民权利的空间,造成公民生活领域被“殖民地化”的问题。事实上,由于“行政国家”的出现,致使公共行政成为民主进程的障碍。

上述分析可见,现代官僚制的内在属性决定了政府对效率的狂热崇拜和不懈追求。众所周知,现代官僚制组织体系是建立在威尔逊的“价值中立”原则下的,或者说,是需要将马克斯·韦伯官僚制与威尔逊的价值中立原则放在一起来加以认识的。根据价值中立的原则,官僚制理论往往把公平的问题看作是一个政治问题,而政府则是在政治部门确立了政策之后而加以高效执行的行政部门,在政策执行的过程中,是要把价值的问题当作巫魅而加以祛除的。久而久之,政府就形成了将效率作为其惟一的目标的惯性,并形成了通过自身的效率去影响和塑造社会效率的惯性思维。可见,政府长期以来对效率的偏重,归根结底仍然是固有的体制缺陷使然,因而要实现政府目标的合理调整定位,必须要从观念和体制双方面入手。

(二)代议民主制的内在缺陷无法保障公共性得以践行

从更为根本的角度来看,现代政府的效率追求也是根源于其政治生态中的代议民主制的,这个代议民主制的内在缺陷致使公共行政忽视了对

其公共性的护卫。显然,政府的公共性是与民主制度密不可分。在雅典民主时期,人们创造“民主”一词专门用来描述希腊城邦的政治实践:城邦事务由公民大会通过直接讨论和投票表决的方式来做出最终决定。因此,民主理念的逻辑起点是人人都有权决定自己的事务且是自己利益的唯一判断者;作为一种政治制度,它以公民的意志作为政府合法性与公共性的基础,规定全体公民有权参与行政过程。然而随着国家疆域的扩张与社会问题的日益复杂,这种直接民主在技术上遇到了无法逾越的瓶颈,结果,只有用代议民主制替代直接民主制。可以说,代议制民主实际上是政治向技术妥协的结果,是因为直接民主在技术上的不可行而不得不建立代议民主制度。就代议民主制度的实质而言,它是通过内在的委托一代理机制去集中民意的,目的是要通过这样一种技术性改进的方式缩小公民直接参与的幅度,由“民意代表”来代表人民决定国家政事。虽然代议民主制政府被密尔称为“理想上最好的政府形式”,然而,根据卢梭的意见,“人民主权是不可分割、不可转让,甚至不可代表的”,[8](P127)代议制民主制恰恰是通过代表性设置把人民主权加以分割、转让的。所以,反映在公共行政之中,就是后来出现的过分谋求可操作性的技术主义思维定势的生成,让技术的考量排挤了对公共性的观照。

一个显而易见的事实是,在代议制下,人民委托“代表”来执行公共事务,这种由若干中间环节所构成的代理过程很容易引起民意的滞后和失真。而且,由于公民对自己切身有关的事务不能亲自参与决定,公民的利益表达很可能被政府无意中加以扭曲和走样。所以,代议民主制显然是不可能确保公共政策是完全符合“公意”的。更重要的是,由于政府官员与公民的目标函数不同,身为代理人的官员常常会在最大限度增加自身效用,同时做出损害公共利益的行为。委托人和代理人之间关于代理人行为的信息不对称,又使得处于信息劣势的公民对政府行为的监督成为一件很困难的事。总之,代理人往往会通过其信息优势和权力支配能力侵犯委托人的利益,这就是代议制民主的一个不可避免的问题。卢梭对此有过形象的描述,他说:“英国人民自以为是自由的;他们是大错特错了。他们只有在选举国会议员的期间,才是自由的;议员一旦选出之后,他们就是奴隶,他们就等于零了。”[9](P125)可见,只有在民主价值真正得以落实的条件下,公民才能如密尔所期望的“在国家主权中拥有一份”,[10](P55)公共行政才能更加贴近公众的利益要求,更加接近公共性的标准。

三、呼唤公共行政公共性的回归

由于各种主观和客观的原因,政府往往不能充分践行其公共性,从而带来了各种各样的社会问题,特别是造成了社会分化和利益实现机会的不均等的问题,因而,迫使我们呼唤公共行政公共性的回归。近些年来,随着社会贫富悬殊的扩大,随着群体性事件的日益增多,已经使公共行政公共性的回归问题成为一个迫在眉睫的问题了。而且,公共行政公共性的异化和缺失已经造成了公共部门的权威性流失和合法性危机。不过,正如李普塞特所说“合法性危机是变革的开始”,在当前深入审视和反思公共行政的“非公共化”问题,尝试从理论、理念、制度和模式等多维度去开展变革和进行制度创新是必要的,而且也能够达到公共行政公共性回归的目标。

(一)基于公共性的要求而重建公共行政的理论

公共行政学中“管理主义”与“宪政主义”之争,归根到底还是由公共行政的“管理性”与“公共性”之间的差异所引起。“管理性”强调公共行政的效率、经济与理性;“公共性”则更侧重于公平、正义、民主等价值观。实际上,公共行政的理论应当谋求这两重属性的有机统一。“管理性”不可能脱离“公共性”而存在,因为效率等价值观应当被放置在民主、公共利益的框架体系之中,否则将毫无意义。同时,如果没有效率,公共行政则难以为社会发展作出贡献,公共利益也无法得到实质性的维护。所以,正如人走路靠双腿才能前行,公共行政学也必须兼顾这两种属性才能实现良性发展。所以,公共行政学的理论研究面临着急迫的创新使命,需要从根本上“管理性”与“公共性”统一起来,实现对公共行政理论的全面重建。

就公共行政学的发展史而言,其实,“效率”也不是贯穿始终的主题词,因为秉持“宪政主义”思想的行政学家们一直在为捍卫和促进行政学的公共性而努力。从20世纪中期德怀特·沃尔多在与赫伯特·西蒙的大论战,到奥斯特罗姆对美国行政模式的反思,再到新公共行政学派明确提出公共行政要关注和致力于社会公平正义的实现,所代表的是一个致力于探讨公共行政公共性的获得和实现的路径,而且,单纯就理论而言,也确实起了关于公共行政公共性的理论意识。正是因为公共行政学有着这一传统,所以,在20世纪80年代,当新公共管理运动在西方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中进行得如火如荼时,依然有一大批公共行政学家对新公共管理提出质疑与批判,努力去对公共行政的精神与价值进行反

省,试图建立起真正具有公共性的公共行政学理论。其中,行政伦理学的发展,“黑堡学派”的兴起和“新公共服务”理论的出现,都是学者们致力于呼唤公共性的明证。

概括说来,我们可以从公共行政学“宪政主义”传统之中借鉴以下几个关怀点来补充公共行政学理论中公共性的缺失:其一,强调社会公平和正义;其二,强调政府的回应性与社会责任感;其三,强调公民参与。但是,公共行政学研究中业已存在的“身份危机”迫使我们不能只满足于小范围地修修补补,而必须承载起“价值颠覆”和“典范转移”这两大任务,只有这样,才能够真正扭转当前这一学科缺乏统一哲学基础的局面,走出长期困扰自身发展的片面管理主义阴影。由此,我们也可以预见,未来的行政学发展必然会将公共性作为不可或缺的价值要素来对待。可以想像,以公共行政公共性为核心的行政学研究将会包含着这样几个维度:(1)在矫正研究取向上的片面效率中心主义,把人民主权、公民权利、人性尊严、社会公正、公共利益、社会责任等这些人类社会的基本价值作为关怀的理论建构基础;(2)应放弃“政治—行政二分法”的学科预设,纠正把“价值”与“事实”相分离的研究取向,从而在方法论的意义上实现价值主导,让工具性的考量从属于正确的价值原则,即把公共行政的公共性作为理论探讨的视角和基本立场;(3)抛弃理性“经济人”的假设,把行政人员当作具有公共行政精神的一个职业群体看待,或者说,寻求能够保证行政人员拥有公共行政精神的伦理制度方案,让其在制度的约束下始终如一地为促进公共利益而开展行政活动;(4)在行政生态的建构中,应思考根本改进代议民主制度的方案,实现对近代以来形式民主而实质不民主制度的超越,寻求一种能够让公众深度参与公共行政的决策和执行过程的民主制度。

(二)确立时时事事趋近于公正的政府目标

社会是一个宏大的复杂系统,构成要素的多样性决定了政府的每一项政策和每一个行为都做到完全公正是不可能的,但是,政府必须确立起时时和事事都趋近于公正的目标,以公正为准绳去检验政府的政策和行为。政府目标的选择虽然带有政府主导性与主观性,但是,它并不是政府权力的衍生物,而是必须以社会的客观要求和现实条件为依据去建构政府目标。其中,经济发展水平、政治制度环境、历史文化因素和社会偏好等,都是在确立政府目标时必须考虑的因素。从当今世界发展客观情况来看,一方面是不断积累起来的财富,而另一方面则是不断积累起来的贫困,这种情况比以往任何时候表现得都更为突出,不仅在国际社会是这样,而且几乎在所有国家,都有不同程度的表现。甚至可以说,贫富的差距和悬殊已经造成了空前激烈的不文明行为的出现。面对这种形势,政府的公共行政活动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需要承载起维护社会公平的职责,政府目标的基本内容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需要包含公平的元素。鉴于历史上总是出现公平与效率的矫枉过正的教训,人们也许会问:政府目标的钟摆指向公平是否会对效率造成冲击?或者进一步说,政府有没有办法在公平与效率这个极点之间谋求平衡?

事实上,对这一问题,黑格尔所提供的辩证思维中已经给出了答案:一对矛盾的范畴必然会在一个“合题”中获得统一。公平与效率作为一对矛盾固然有相互冲突、此消彼长的一面,但是,也必然是相辅相成的,甚至在一定程度上是统一的和可以相互转化的。效率的提高将创造出公平的物质基础,而且,在经济效率的背后实际上业已包涵了机会均等的要求。同时,公平又为效率的提高提供了公平的规范约束。由此可见,在解决公平与效率的矛盾时,也是适用于黑格尔这一辩证思维方式的,那么,公平与效率的“合题”究竟是什么呢?这就是罗尔斯在其《正义论》一书中所指出的政府的中心组织原则——

—公正。对于“公正”,罗尔斯将其定义为“一种公开的正义观”,将其描述为:“(1)每个人都接受、也知道别人接受同样的正义原则;

(2)基本的社会制度普遍地满足、也普遍为人所知地满足这些原则”。[11](P3)从公正与公平、效率的关系来看,公正本身就是公平与效率共存的空间,因为公正必然是体现社会公平的,同时也包涵了公平得以实现的效率,是能够通过满足不同利益群体正当利益诉求的同时激发出社会成员普遍追求和实现公共利益的动机和力量,从而使公共利益的实现拥有效率的内涵。所以,政府应该在“公正”的视点上去认识公平与效率的问题,而不是在二者非此即彼的抉择困境上纠结。

然而,政府目标的公正导向如何在行政实践中得以体现?这就要求政府在政策制定时必须做到:(1)政策制定要体现出普惠性。政策制定普惠性的基本要求是,每一个社会成员、每一个社会群体的尊严和利益都应当得到有效地维护。任何一个社会群体尊严和利益的满足都不得以牺牲其它社会群体和社会成员的尊严和利益为前提条件。(2)政府要在政策制定中体现超然地位。不仅要避免被特定利益集团操纵,尤其要防止政策制定者

本身形成一个特定利益集团。因此,在政策制定过程中,我们要尽可能做到程序公正,完善政策制定的监督机制,做到政策制定的公开、公正。另外,还需要强调的是,政府公正目标的实现有赖于行政人员的“公正精神”,即行政人员要排除一切可能造成不平等或偏见的因素,平等地对待每一行政行为客体,不因其地位、性别收入等差别而区别对待,更不能受到金钱的收买和利诱。[12]在行政人员的层面上,做到了这些,也就为公共行政的公正导向增添了助力。(3)建构起实质民主而不是形式民主的治理模式。如前所述,公共行政的公共性是与民主制度联系在一起的,而且需要得到民主制度的保障。这是因为,只有民主制度才为行政权力的获得提供实质意义上的“合法性”,也只有民主制度才能将公民参与纳入公共行政体系的运行中来,从而使政府的行政活动更加接近公共性的标准。然而,以代议民主制为民主基本实现方式的这一形式民主制度是有着根本缺陷的,它无法保证公共行政践行其公共性。因而,我们必须对公共行政赖以存在的民主框架进行审视与反思。这种审视与反思应该是建立在当代政治实践基础上的,任何为代议民主制度进行无原则辩护的做法都不应再继续下去了,同样,任何一种幻想回到小国寡民的直接民主状态设想,也都是不客观的政治浪漫主义。因此,公共行政要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公共性回归,必须着眼于对现有的代议制进行改造,把关注点放在其中的“民主价值”之上,实现直接民主与间接民主的相得益彰。

20世纪90年代以来,“公共治理”理论逐渐兴起,这一理论强调“在一个既定的范围内运用权威维持秩序”,[13](P5)它可以视为突破民主两难困境的一种理论尝试。但是,这种理论在技术上又大量遵循私营企业的管理理论与方法,不可避免地陷入技术反对价值的冲突之中,如对社会公平认识的偏颇、责任的缺失和寻租腐败现象等,都是已经显现出来的问题。针对“公共治理”理论的弊端,部分政治学家和行政学家开始在“治理理论”中引入对话和协商、美德与公益精神、公民参与意识,主张建立一种新型的“民主治理社会”。从理论上看,民主治理理论主要是建立在“协商民主”理论基础上的。“协商民主”是针对官僚制范式下的那种基于政治家—官僚—民众的“环式民主”[14](P13)的弊端而提出来的一种改革思路,它根植于哈贝马斯的“交往行动理论”。在《交往行动理论》一书中,哈贝马斯所强调的是公共行政过程中交往行动和公民自由讨论和公平对话的重要性,从而将这种新生的民主理念与过于重视选举过程和议会政治的其他民主理论区别开来。后来,哈贝马斯又与柯亨、埃尔斯特等人一起发展了这种民主观,并称之为商谈民主(deliberative democracy),并成为20世纪90年代以来西方政治学界兴起的一种新型的民主理论。协商民主理论与其先驱之间的区别在于,前者认为民主不仅要有投票上的平等,而且要求在参与集体决断过程中的有效的平等机会。可以说,协商民主在理论上昭示了“民主治理社会”的基本特征:民主治理机制表现在政策制定与执行过程中人人平等参与的对话和辩论,即表现在交往行动中,而不是表现在人人直接参与的政治决定中,也不是表现在代表民意的议会制度中。

作为“协商民主”的实践形式,民主治理模式以草根民主来充实现代公共治理结构,这无疑为现代公共治理走出困境开辟了一条新的路径。但是,在诸多现实因素的限制之下,要营造一个民主治理型的社会,显然是相当困难的。这些障碍可以归纳为制度的因素和人的因素。制度的因素是指政府体系中的法律、制度、运作规则或组织设计是否能为民主治理提供参与的便利与保障;人的因素则是指参与政府行动的人(如公民、政治家、行政人员)能否具备推动民主治理的认识与能力。因此,要促进政府与公民、政治国家与公民社会在公共治理中的良性互动,就必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构建平等而广泛的对话机制。民主治理模式要求打破官僚制范式下政治家和官僚垄断公共领域的话语权的局面,倡导在治理过程中建立包容、平等、自由的话语机制,以求达致公共利益基础上社会成员的广泛共识。这种“协商对话”是需要机制与制度来保障的,比如“协商论坛”就是现实中能够有效实现公民广泛参与的公共协商机制。当然,这一机制的作用能否得到真正的发挥,还有赖于各种新闻媒体、城市社区、互联网论坛之间的互动,更有赖于社情民意的表达机制的畅通、重大社会事项公示和社会听证等制度的建立与健全。

(2)实现官民关系的重新定位。民主治理并不意味着彻底抛弃官僚制,而是要使之成为鼓励人民进行合作性相互交往的制度,因而,它要求政府必须建立在全新的官民关系的基础上。日本学者蒲岛郁夫曾这样描述传统官僚制下的官民关系:“政治的历史是企图抑制政治参与的政府同谋求政治参与的公民之间纠缠不休的历史”。[15](P7)与之相反,在民主治理社会中,政府与公民之间的关系则是合作的、互益于一体的关系。在责任共同承担的前提下,官民彼此建立共同价值观、共同社区意

识、共同的国家认同,通过协同合作来完成社会治理目标。

(3)培育行政人员的公共行政精神。在民主的社会中,公共行政人员要向公民负责,这从根本上决定了其理念与精神必须建立在“公共”的道德基础之上。弗雷德里克森曾在《公共行政的精神》一书中将这种精神描述为“一种对公民的广泛的和问心无愧的热爱”。[16](P203)可见,公共行政精神只有被深深内化为一系列个人道德品质,才能保证既与组织目标之间保持和谐,又能与民主治理社会中的公民义务之间保持一致。

任何一门社会科学的延绵与繁荣,都离不开对人类恒常价值的考诘,公共行政的发展也绝不可能避开对其核心价值——

—公共性的思考。因为,正是在公共性之下,才有了公正、公平、正义、自由、民主和责任等一系列价值体系;也正是有了公共性的指引,行政模式才有了从“统治行政”到“管理行政”再到“服务行政”的发展演变。可以说,公共行政的发展史本身就是一部人类探索和改进公共性实现方式的历史。面对公共行政的“公共性危机”,我们必须承认,对公共性的修复不是一朝一夕的努力可以解决的,也不是某个层次的修补就可以完成的,它将是一场持续的、系统的理论转型和制度创新的运动。一方面,需要实现公共行政理论范式的转型,为这一学科重新引回公共性关怀;另一方面,需要深入协调好政府目标取向中效率与公平的矛盾,并以此为基础进行现实制度安排,从而最大限度地防止公共权力的异化。更为重要的是,要实现社会治理模式的根本转型,从权力中心向社会中心转变,从管理中心向服务中心转变,使公共行政活动更趋向民主,更能保障公平正义,最大限度地实现公共利益。

参考文献:

[1]Waldo.D.The Study of Public Administration[J]. Doubleday,New York:1955.

[2]戴维·米勒.布莱克维尔政治学百科全书[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2:410.

[3]萨缪尔森,诺德豪斯.经济学[M].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1992:84.

[4][16]弗雷德里克森.公共行政的精神[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203.

[5]Hood.a public management for all reasons[J].Public Administration1991,(69):3-19.

[6]Michael Hunt.Ethnics and leadership in public ser-vice[M].New York:Ash gate Publishing Ltd,1998:152.

[7]珍妮特·V·登哈特,罗伯特·B·登哈特.新公共服务:服务,而不是掌舵[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4:125.

[8][9]卢梭.社会契约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127;125.

[10]密尔.代议制政府[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55.

[11]罗尔斯.正义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88:3.

[12]张康之.公共行政视角下的公正[J].天津行政学院学报,2006,(3).

[13]俞可平.治理与善治[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5.

[14]查尔斯·J·福克斯,休·T·米勒.后现代公共行政:话语指向[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社,2002:13.

[15]蒲岛郁夫.政治参与[M].北京:经济日报出版社, 1989:7.

(编辑:罗梁波)

《甘肃行政学院学报》2011年第1期

CONTENT

(1)1009-4997(2011)01-0004-09

Exploring the Path of Rebuilding Publicness of Public Administration Zhang Yaqin

Zhang Yaqin

(Shool of Law and Economic,Wuhan Universiti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Wuhan430081,China)Abstract:In the late20th century,with the bureaucracy theory conquered public administration practice,the lackage of"publicness" attracted comprehensive concerns in public administration academic world.M any scholars made severe criticisms on this theme,and proposed a variety of formulas on reconstruction of the publicness of public administration.Actually,the return of publicness of public administration is not a problem that simply calls for regain of publicness,but the reposition of value in public administration.From the theoretical point of view,we need to fundamentally change the the technology-centered route in public administration study,so that the value,subordinated to publicness,can guide technology in public administration.From the public administration practice angle, the return of publicness means the reconstruction of government targets,which should shift from government-centered to communi-ty-centered.That's to say,the return of publicness is the reconstruction of governance mode and the movemnet towards new democrat-ic governance mode.As to the return of publicness of public administration,neither the theoretical Imagination of New Public Admin-istration nor the practical efforts of New Public M anagemen can make substantial progress,only through unit pursuit of publicness from both theory and practice can effectively solve the problem of"publicness crisis"in public administration,in order to establish the pub-lic administration which possesses substantial publicness

Key words:publicness;public administration;administrative value;administrative philosophy

(2)1009-4997(2011)01-0013-09

Competency-Oriented Talents Cultivation for Public Administration

—A Synthetical Scrutiny from Theory and Practice

——

Cheng Jianxin He Liping Zhao Shushan

(City College of Dongguan College of Technology,Dongguan523106,China)

Abstract:This paper tries to combine the practical data which from employment survey,occupational competency model analyses and email interview with theories of Public Administration,to embody the practical nature of Public Administration discipline in talents cultivation.According to the employment data,we found that talents cultivation model must be transformed.The key point of the thought is to clarify major competency factors.Through the critical analyses of occupational competency models,this paper presents six competency factors and three principles for Public Administration education..

Key words:public administration;major;occupation;competency;education

(3)1009-4997(2011)01-0022-10

In the Governance Theory View of Saemaul Undong

Hu Shiqian M ao Xuewen

Abstract:Chinese scholars have some limitations on the study of South Korea Saemaul Undong.They only noted the mandatory mobilization and participation on the field of economic development,but did not get the true success of the Korea experience--the reasonable use of the Governance theory.In this paper,we use the governance principle which is very popular now in scientific community to explain the successful experience of South Korea in1970s.

Key Words:governance theory;network governance;Korea;Saemaul Undong

(4)1009-4997(2011)01-0032-09

The Dichotomy and Intercourse of Politics and Technology

—Taking the Case of"Popular Appraising of Governments"of Zhuhai

——

Fu Jingtao

(School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Changsha University of S&T,Changsha Hunan,410114,China) Abstract:Government performance evaluation is an organism which composed by politics and technology,mastering the intercourse regular is helpful for us to discerning the instinct of GPE,also to exploring the approaches to enhancing its identification and usage.On

2018雅尔《社会学与中国社会》期末考试题目及答案

一、单选题(题数:50,共 50.0 分) 1清华大学社会学系社会发展研究课题组发布的《以利益表达制度化实现社会的长治久安》认为,解决不稳定问题的治本之道还是要靠()。(1.0分)1.0 分 A、政府 B、社会 C、法治 D、群众 我的答案:C 2中国新生代农民工具有的社会群体特征不包括()。(1.0分)1.0 分 A、有将近一半人接受过中高等教育 B、更为彻底地接受了都市生活方式 C、社会关系逐渐由同学同事网络转向亲属老乡网络 D、自身的发展定位主要放置在城市 我的答案:C 3社会学导入中国的标志性事件是严复译介了以下那本书()(1.0分)1.0 分 A、《群学肄言》 B、《社会学导论》 C、《共同体与社会》 D、《社会学研究》 我的答案:D 4中国农村的主要问题不包括()。(1.0分)1.0 分 A、政治层面的农村治理体制与治理结构的问题 B、经济层面的农村发展问题,包括贫困问题的解决

C、制度层面的以农民为本位的问题 D、社会层面的人口与劳动问题 我的答案:C 5与农村社区相比,都市生活的特点不包括()。(1.0分)1.0 分 A、生活更加丰富和复杂 B、陌生人的社会,事本主义 C、文化更为异质化 D、个人主义、个体自主性更弱 我的答案:D 6泰坦尼克号上,二等舱乘客的幸存率是三等舱乘客的()。(1.0分)1.0 分 A、0.5倍 B、0.8倍 C、1.4倍 D、1.7倍 我的答案:D 7一般来说,公司内部的个体之间的一定具有的关系是()。(1.0分)1.0 分 A、强关系 B、弱关系 C、正式关系 D、非正式关系 我的答案:C 8斯梅尔塞的价值累加理论认为六个特定条件在特定情况下结合起来或相互作用时才能导致集体行为的产生,这六个特定条件不包括()。(1.0分)1.0 分

[专业课]《公共行政学》重要知识点

《公共行政学》重要知识点 (务求背诵) (仅限名词解释、简答题和论述题) 一、名词解释 第一章: 1、公共行政学 第二章: 1、公共行政环境 第三章: 1、政府职能 2、市场体制 3、市场失效 第四章: 1、行政体制 2、中央政府体制 3、地方政府体制 4、行政区划体制 第五章 1、分离制 2、层级制 3、公共组织结构 4、管理层次 5、管理幅度 6、非营利组织 第六章 1、行政领导 2、行政领导者 3、委任制 4、考任制 5、选任制 6、行政领导责任 7、选任制 8、行政领导责任 第七章 1、人事行政 第八章 1、机关行政 第九章 1、行政决策 2、程序性决策 3、非程序性决策 4、经验决策 5、行政决策参与 第十章 1、行政执行 第十一章 1、舆论监督 2、社会监督 第十二章 第十三章 1、行政道德 2、行政立法 3、行政法规 4、行政规章 5、行政复议 第十四章 1、政府全面质量管理 第十五章 1、行政效率 2、公共组织绩效评估 第十六章 1、行政改革 2、政府再造 二、简答题 公共行政的特点---P4 行政环境的特点----P26 政府的社会职能主要有哪些?---P57

行政体制的特点---P72 行政体制的作用---P73 公共组织的作用---P88 行政领导的作用---P113 简述行政领导责任的主要内容---P123 人事行政的特点---P139 机关行政的作用---P169 行政决策必须遵循的原则---P185 理解行政执行的含义,硬把我的要点有哪些---P204 行政指挥在行政执行过程中的主要作用---P208 行政监督的原则----P232 依监督的主体划分,行政监督有哪几种类型?---P234 简述公共财政的职能---P256 法治行政的特点---P283 行政改革的原则---P347 三、论述题 公共组织的特点---P86 行政决策的特点---P184 行政监督的作用---P234 行政效率在公共行政中的作用---P330 正确处理效率和公平关系所必须遵循的原则---P341 行政改革的原则---P347 行政改革的取向---P349 行政改革的阻力---P351 执行改革的动力---P354 行政改革的对策—P357

公共行政学学习指导选择题及答案

第一章绪论 一、单项选择题 1、我国最早出现行政这一概念是在()上。A、《尚书》B、《钢鉴易知录》C、《礼记》 D、《左传》 2、在西方,最早提出行政概念的是()。 A、瓦特 B、史坦因 C、马克思 D、亚里士多德 3、公共行政的首要特点是它的()。 A、政治性 B、民主性 C、公共性 D、法制性 4、中国的公共行政的最大特点是()。 A、公平性 B、高效性 C、民主性 D、中国共产党领导政府 5、称之为“人事管理之父”和行为科学的先驱者的是()。 A、普耳 B、斯密 C、欧文 D、斯图亚特 6、发表了公共行政学的开山之作《行政之研究》的是()。 A、威尔逊 B、韦伯 C、泰勒 D、古德诺 7、伍德罗·威尔逊在《政治科学季刊》上发表了公共行政学的开山之作(),它标志着公共行政学的产生。 A、《行政学》 B、《政治与行政》 C、《行政学原理》 D、《行政之研究》 8、德国著名的政治学家、社会学家、经济学家和宗教学家马克斯·韦伯提出(),因而被称为“组织理论之父”。 A、管理五项职能 B、官僚制理论 C、14条管理原则 D、POSDCORB,即七项管理职能 9、20世纪30年代,古立克把管理职能概括为()。 A、计划、组织、人事、指挥、协调、报告、预算 B、领导、决策、组织、指挥、协调、人事、 预算 C、计划、领导、人事、指挥、组织、报告、 预算 D、计划、领导、人事、沟通、协调、组织、 预算 10、1926年怀特出版了世界上第一部大学公 共行政学教科书:()。 A、《行政学》 B、《行政学导论》 C、《行政 学原理》D、《政治与行政》 11、我国最早提出学习行政学的是(), 他于1876年在《论译书》中提出“我国公卿 要学习行政学”。 A、孙中山 B、康有为 C、梁启超 D、张金鉴 12、我国第一部行政学著作是()。 A、《行政学的理论与实际》 B、《论译书》 C、《行政学原理》 D、《行政学》 13、提出立法、司法、行政、考试和监察五权 分立思想的是(),他建立了五院分立制 度。 A、张金鉴 B、梁启超 C、康有为 D、孙中山 二、多项选择题 1、有些学者是从“三权分立”来界定公共行 政范围,认为国家可以分为()三种权力。 A、考试 B、司法 C、行政 D、立法 E、监察 2、从广义的管理的角度来界定公共行政范围 的行政学家有()。 A、孟德斯鸠 B、怀特 C、汤姆森 D、 西蒙E、斯密斯堡 3、传统公共行政时期,也有人称为()。 A、科学管理时期 B、静态公共行政学时期 C、X理论时期 D、动态行政学时期 E、人 际关系时期 4、奠定公共行政学理论基础的代表人物是 (),他们提出了政治与行政分离的观点。 A、威尔逊 B、古德诺 C、韦伯 D、法约尔 E、泰勒 5、作为行政学的学科体系的建立是由() 完成的。 A、泰勒 B、魏劳毕 C、怀特 D、韦伯 E、费富 纳 6、公共行政学的特点是()。 A、公共行政学的发展性 B、公共行政学是应用性的学科 C、公共行政学研究的广泛性 D、公共行政学是政治性较强的学科 E、公共行政学是一门交叉学科和边缘学科 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B 2、D 3、C 4、D 5、C 6、A 7、D 8、B 9、A10、 B11、C12、A13、D 二、多项选择题 1、BCD 2、BCDE 3、ABC 4、AB 5、BCE 6、ABCDE 第二章行政环境 一、单项选择题 1、公共行政环境的()首先表现在各种 公共行政环境之间的差异性上。 A、特殊性 B、复杂性 C、不稳定性 D、约束性 2、美国哈佛大学教授()最先提出对公 共行政环境问题进行研究。 A、德鲁克 B、里格斯 C、高斯 D、古立克 3、公共行政生态学的代表作《公共行政生态 学》于1961年发表,该书的作者是()。 A、古立克 B、里格斯 C、德鲁克 D、高斯 4、融合型的公共行政模式存在于()。 A、信息社会 B、农业社会 C、原始社会 D、工 业社会 5、里格斯认为处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过渡 期间的一种公共行政模式是()。 A、分散型 B、融合型 C、衍射型 D、棱柱型 6、衍射型的公共行政模式存在于()。 A、工业社会 B、原始社会 C、农业社会 D、信 息社会 7、按照里格斯的划分,棱柱型是()。 A、农业社会的公共行政模式 B、后工业社会 的公共行政模式C、工业社会的公共行政模 式D、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过渡期间的公共行 政模式 8、高斯发表于1936年,提出了公共行政和公 共行政环境之间的关系问题并予以研究的行 政学论著是()。 A、《比较公共行政模式》 B、《政府生态学》 C、《美国社会与公共行政》 D、《公共行政生态 学》 二、多项选择题 1、行政环境的特点是()。 A、特殊性 B、复杂性 C、不稳定性 D、公共性 E、约束性 2、里格斯将公共行政模式划分为()。 A、融合型公共行政模式 B、分散型公共行政 模式 1

2019年电大国家开放大学《公共行政学》网络核心课形考网考作业试题附全答案

2019年电大国家开放大学《公共行政学》网络核心课形考网考作 业试题附全答案 100%通过 2018春期电大把《公共行政学》网络核心课纳入到“国开平台”进行考核,针对这个平台,本人汇总了该科所有的题,形成一个完整的题库,并且以后会不断更新,对考生的复习、作业和考试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会给您节省大量的时间。做考题时,利用本文档中的查找工具(Ctrl+F),把考题中的关键字输到查找工具的查找内容框内,就可迅速查找到该题答案。本文库还有其他网核及教学考一体化答案,敬请查看。 考核说明:本课程共有5个形考任务,完整标准答案,一次通过。 形成性考核 30% + 终结性考试 70% = 课程总成绩100% 形考任务一 考核内容:围绕“征收公交卡磨损费是否合法”为题进行讨论。 答案: 以我来看,公交卡收所谓的磨损费根本就名不正言不顺,提供刷卡服务,虽然你们付出了代价,但是人力成本你们却下降了,至少不用配备售票员,仅此就节约了一大笔开支。况且《集成电路卡应用和收费管理办法》中早有明文规定,推广使用IC卡所需费用,通过对用户的服务价格补偿,不得向用户单独收取费用,可见,南京收取公交卡磨损费的做法毫无法律依据,难以服众。 形考任务二 考核形式:案例分析 考核内容: 案例:我国多数城市开展“公厕革命”试点工作,以“服务百姓、便民利民”为宗旨,如广州市天河区试点“公厕革命”,免费提供手纸、洗手液,但和上海、北京、苏州等地一些实施免费手纸的公厕一样,出现了手纸浪费和偷盗的现象。“每次如厕使用的卷筒纸长度为1.6米”,造成极大浪费。对此人们议论纷纷,寻因“公厕革命”、“免费手纸”推行之路为何如此步履艰难,从而寻找良策。 考核要求:三个问题均需要结合案例进行分析,如果不能结合案例进行分析,最多只能得到60分。 请结合前11章的相关理论并结合案例分析: 1、公共舆论将此现象的矛头指向“国民素质低下”是否合适?(5分) 答案: 显然不是发达国家国民素质比中国人高。而是在公共服务继续推广的前提下,通过行政管理手段的科学化与制度化制约了国民消耗欲,通过细节化制度化公共管理倒逼国民自我约束,渗透教育,在全社会营造良好氛围,达到双赢。 2、公共管理部门的管理是否规范、科学、方式是否单一?(10分) 导致“公厕革命”“免费手纸”推行之路步履艰难的原因: 第一,“公厕使用规定”“手纸限额”等制度并不完善,缺乏科学性。“公厕革命”的定位是一项便民利民的措施,但规定实施后却没有相应配套的制度来指导国民使用公厕。随意使用、恶意浪费甚至盗窃现象随之而来。 第二,政府公共管理能力有待改进,缺乏创新性,细节化不足。公共管理灵活性不足,没有做好事前调研和反复论证,应从市民使用习惯入手,人性化管理,创新管理手段。

社会学与中国社会期末答案

社会学与中国社会期末答案 一、单选题(题数:50,共 50.0 分) 1清华大学社会学系社会发展研究课题组发布的《以利益表达制度化实现社会的长治久安》认为,解决不稳定问题的治本之道还是要靠()。(1.0分)1.0 分 A、政府 B、社会 C、法治 D、群众 我的答案:C 2中国新生代农民工具有的社会群体特征不包括()。(1.0分)1.0 分 A、有将近一半人接受过中高等教育 B、更为彻底地接受了都市生活方式 C、社会关系逐渐由同学同事网络转向亲属老乡网络 D、自身的发展定位主要放置在城市 我的答案:C 3社会学导入中国的标志性事件是严复译介了以下那本书()(1.0分)1.0 分 A、《群学肄言》 B、《社会学导论》 C、《共同体与社会》 D、《社会学研究》 我的答案:D 4中国农村的主要问题不包括()。(1.0分)1.0 分 A、政治层面的农村治理体制与治理结构的问题

B、经济层面的农村发展问题,包括贫困问题的解决 C、制度层面的以农民为本位的问题 D、社会层面的人口与劳动问题 我的答案:C 5与农村社区相比,都市生活的特点不包括()。(1.0分)1.0 分 A、生活更加丰富和复杂 B、陌生人的社会,事本主义 C、文化更为异质化 D、个人主义、个体自主性更弱 我的答案:D 6泰坦尼克号上,二等舱乘客的幸存率是三等舱乘客的()。(1.0分)1.0 分 A、0.5倍 B、0.8倍 C、1.4倍 D、1.7倍 我的答案:D 7一般来说,公司内部的个体之间的一定具有的关系是()。(1.0分)1.0 分 A、强关系 B、弱关系 C、正式关系 D、非正式关系 我的答案:C

2020开放大学电大 公共行政学 第五到七章 参考答案

2020公共行政学第五到七章参考答案 版权归国家开放大学所有 第五章公共组织 1、简述公共组织的三层含义?答:(1)公共组织是指静态的组织实体,即政府机构,包括从最高国家行政机关到基层政府以及各级各类的政府部门和其内部设置的不同层次的行政机构。(2)公共组织表现为动态的组织行为,各级政府和各种政府组织部门无时无刻不处在动态之中,有序而有效的动态组织管理行为是一个政府实现对社会公共事物管理的正常状态。(3)公共组织也指行政人员心态的组织凝集,公共组织中行政人员的组合不仅是职权的组合,也是人的精神与意志、知识与技能的组合和凝集。 2、简述公共组织的特点?答:(1)政治性;(2)社会性;(3)服务性;(4)权威性;(5)法制性;(6)系统性。 3、简述公共组织的作用?答:(1)政府是国家各种公共事务的组织者与管理者。(2)政府是人民生命财产的保护者,是社会秩序的维护者。(3)政府是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的捍卫者。(4)政府是国民经济发展的政策制定者与协调者。(5)政府是社会公平的提供者。 4、简述集权制公共组织的优点和缺陷?答:优点:(1)政令统一,便于统一领导、统一指挥。(2)因为权力集中,行政首长反映灵活,决策及时,效率较高。(3)具有协调配合的全局观念。(4)统一意志,统一行动,有集体观念,增强团体凝聚力,具有较强的动员能力、组织能力和应变能力。缺陷:(1)组织结构比较僵化,下级缺少必要的自主权,因此缺乏工作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不能充分发挥下级的聪明才智,造成消极情绪,使组织缺乏活动和创造性。(2)由于决策权掌握在上级手中,容易产生官僚主义、主观主义而造成决策失误,也容易出现文山会海,公文旅行,浪费时间和资源。(3)由于层级过多,信息传递迟缓,对外部环境反应较慢,不利于处理突发事件。(4)集权制易于走向高度集权,高度集权易于走向家长制或一言堂,甚至走向专制或独裁。 5、简述分权制的优点和缺陷?答:优点:(1)独立自主,可以结合本部门、本地区的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地确定行政目标,进行决策和管理。(2)分层授权,分级管理,有利于调动下级的积极性和主动性。(3)反应灵活,不需要层层请示汇报,

电大2013年公共行政学期末复习全部单项选择题答案

电大2013年公共行政学期末复习全部单项选择题答案 第一章:绪论 1、在西方,最早提出行政概念的是( B.亚里士多德)。 2、公共行政的首要特点是它的( B.公共性)。 3、中国的公共行政的最大特点是( D.中国共产党领导政府)。 4、称之为"人事管理之父"和行为科学的先驱者的是( C.欧文 )。 5、发表了公共行政学的开山之作《行政之研究》的是( C.威尔逊)。 6、伍德罗·威尔逊在《政治科学季刊》上发表了公共行政学的开山之作( A.《行政之研究》),它标志着公共行政学的产生。 7、被称为"组织理论之父"的是( A.韦伯)。 8、德国著名的政治学家、社会学家、经济学家和宗教学家马克斯·韦伯提出( A.官僚制理论),因而被称为“组织理论之父”。 9、被称为"科学管理之父"的是( D.泰勒 )。 10.被称为"行政管理之父"的是( D.法约尔)。 11.提出管理五项职能和14条管理原则的是( D.法约尔 )。 12.提出著名的POSDCRB,即七项管理职能的是( B.古立克 )。 13.20世纪30年代,古立克把管理职能概括为( A.计划、组织、人事、指挥、协调、报告、预算)。 14.第一位试图建立公共行政学体系的是( C.怀特)。 15.1926年怀特出版了世界上第一部大学公共行政学教科书( D.《行政学导论》)。 16.我国最早提出学习行政学的是( D.梁启超),他于1876年在〈论译书〉中提出"我国公卿要学习行政学" 17.我国最早提出学习行政学的是梁启超,他于1876年在( B.《论译书》)中提出"我国公卿要学习行政学"。 18.我国第一部行政学著作是( A.《行政学的理论与实际》)。 19.我国第一部行政学著作〈行政学的理论与实际〉的作者是( C.张金鉴) 。 20.提出立法、司法、行政、考试和监察五权分立思想的是( D.孙中山),他建立了五院分立制度。 第二章行政环境 1、公共行政环境的( D.特殊性 )首先表现在各种公共行政环境之间的差异性上。 2、美国哈佛大学教授( A.高斯)最先提出对公共行政环境问题进行研究。 3、1961年里格斯发表了( C.公共行政生态学),这是公共行政生态学的代表作,开以生态学方法研究公共行政的风气之先河。 4.公共行政生态学的代表作<公共行政生态学>于1961年发表,该书的毛者是( A.里格斯 ). 5.公共行政生态学的代表作是里格斯的( B.《公共行政生态学》 )。 6.融合型的公共行政模式存在于( C.农业社会 ) 。 7.里格斯认为处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过渡期间的一种公共行政模式是(C.棱柱型公共行政模式). 8.衍射型的公共行政模式存在于( C.工业社会 ) 。 9.按照里格斯的划分,棱柱型是( D.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过技期间的公共行政模式 )。 10.组织文化包括组织观念、法律意识、道德感情和价值观等,其中(B.价值观)是组织文化的核心。 11.高斯发表于1936年,提出了公共行政和公共行政环境之间的关系问主并予以研究的行政学论著是(C.《美国社会与公共行政》) 。 第三章政府职能 1、公共行政学研究的核心问题是( A.政府职能)。 2、政府为公众服务的服务性特点首先表现在其( C.非盈利性上)。 3、我国于1998年又进行了机构改革,改革后的国务院原40个部门减为( D.29 )个。 4、政府只是充当“守夜人”的角色,也就是“夜警察”的角色的时期是(A.自由资本主义)时期。 5、政府由“守夜人”变成“社会主宰者”的时期是( C.垄断资本主义)时期。 第四章行政体制 1.行政体制的核心问题是( D.上述三者,即ABC)。 2.行政体制的滞后性是由其( A.稳定性)演变而来的。

社会学与中国社会尔雅答案分

。。。。。。。。。。。。。。。。。。。。。。。。。。。。。。。。。。。。。。。。。。。。。。。。。。。。。。。。。。。。。。。。。。。。。。。。。。。。。。。。。。。。。。。。。。。。。。。。。。。。。。。。。。。。。。。。。。。。。。。。。。。。。。。。。。。。。。。。。。。。。。。。。。。。。。。。。。 我们都就是社会性动物 1 以下说法不正确得就是(D) A、人类社会具有一种超越其各个部分之与得整体系统性质,这就是社会学从总体上研究社会得客观依据。 B、社会学就是一门从社会结构得视角出发,来研究社会行动、社会生活与社会变化得学科。 C、社会学可以帮助我们做一个现代公民,为我们自身得幸福与社会得进步提供方法。 D、社会学就是资产阶级学科,与社会主义不相容。 2 下列观点就是卡西尔提出得就是(A) A、我们应当把人定义为符号得动物来取代将人定义为理性得动物。 B、人应被定义为“社会动物”,社会性就是人得本质属性。 C、人就是一个对理性问题能给予理性回答得存在物。 D、人就是“有责任得”存在物,就是一种道德主体。 3 以下关于社会学得说法正确就是(AC) A、社会学中并不存在一种单一得、占统治地位得理论观点。 B、社会学不研究经济问题。

C、学习社会学理论可以帮助我们理解社会生活中得现象。 D、社会学就是一门科学,因此只要掌握好社会学得研究方法就行了。 4 社会学概念就是法国社会学家奥古斯特·孔德在《实证哲学教程》一书中正式提出得。(√) 5 与心理学相比,社会学更侧重于研究人与人交往过程中得心理变 化问题。(×) 命运多舛明证其力量所在 1 曾经在清华社会学系任教得社会学家有(ABC) A、费孝通 B、潘光旦 C、陈达 D、吴文藻 2 以下有关中国社会学得历史不正确得就是(BC) A、教会学校对中国设立社会学系贡献巨大。

公共行政学第五章公共组织自测题答案

简述公共组织的三层含义。 反馈 (1)公共组织是指静态的组织实体,即政府机构,包括从最高国家行政机关到基层政府以及各级各类的政府部门和其内部设置的不同层次的行政机构。 (2)公共组织表现为动态的组织行为,各级政府和各种政府组织部门无时无刻不处在动态之中。 (3)公共组织也指行政人员心态的组织凝集。这种凝聚力的大小对公共组织发挥作用的大小起决定性作用。 题目11 未回答 满分1.00 标记题目 题干 简述集权制公共组织的优点和缺陷。 反馈 集权制公共组织的优点: (1)政令统一,便于统一领导、统一指挥; (2)因为权力集中,行政首长反映灵活,决策及时,效率较高; (3)具有协调配合的全局观念,有利于调动和集中各种资源;有利于克服地方主义和本位主义;也有利于克服各自为政,权力分散; (4)统一意志,统一行动,有集体观念,增强团体凝聚力,具有较强的动员能力、组织能力和应变能力。 集权制的缺陷: (1)组织比较僵化,下级缺少自主权,因此缺乏工作的主动性和积极性,造成消极情绪,使组织缺乏活力和创造性; (2)由于决策权掌握在上级手中,容易产生官僚主义、主观主义而造成决策失误,也容易出现文山会海,公文旅行,浪费时间和资源; (3)由于层级过多,信息传递迟缓,对外部环境反应较慢,不利于处理突发事件; (4)集权制易于走向高度集权,高度集权易于走向家长制或一言堂,甚至走向专制或独裁,这就有损于民主、公平的社会目标。 题目12

未回答 满分1.00 标记题目 题干 简述分权制的优点和缺陷。 反馈 分权制的优点: (1)独立自主,可以结合本部门、本地区的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地确定行政目标,进行决策和管理; (2)分层授权,分级管理,有利于调动下级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3)反应灵活,不需要层层请示汇报,信息传递较快,对外部环境反应也较快,宜于近点决策处理突发事件,效率较高; (4)职能分工明确,有利于专业化管理。 分权制的缺陷: (1)分权会造成权力分散,不易形成统一意志,不易进行统一领导和统一指挥; (2)分权不易于集中资源,统筹全面发展; (3)过度分权容易导致各自为政,形成地方主义和本位主义。 题目13 未回答 满分1.00 标记题目 题干 简述完整制的优点和缺陷。 反馈 完整制的优点: (1)有利于公共组织的统一领导、统一指挥; (2)政令统一,权力集中; (3)高度自主,有独立的决策权,有利于调动本地区或本部门的积极性; (4)可以因地制宜地确定行政目标,制定政策,反应灵活。

公共行政学 课程综述(案例模版)

《公共行政学》课程综述 学校: 姓名: 学号: 班级: 指导教师: 目录 内容摘要 目录 一、公共行政学的主要内容 (3) 二、行政监督原理在实践中的运用 (4) 三、学习体会和收获 (6) 参考文献

《公共行政学》课程综述 内容摘要:(250字左右)………………………………………………… ………………………………………………… 关键词:公共行政学;内容;原理;体会(不超过5个) 公共行政学,在我国也称为行政管理学或是行政学,是一门研究公共行政组织及其对公共事务管理活动的科学。公共行政学这门课程是政治学、管理学、法学、经济学、社会学、心理学和人类文化学等学科的交叉学科。学习公共行政学能够让我们提高国家各级行机构的效率和能量,使国家的行政活动走向科学、规范、民主与法制。 一、公共行政学的主要内容 公共行政学第一章讲述了公共行政的含义。公共行政就是政府行政,具有公共性.政治性.法制性.民主性.公平性.和高效性的特点。第二章主要介绍行政环境是指直接或间接影响公共行政的各种内外部因素的总和。它具有复杂性、约束性、多样性、和不稳定性,的特点。行政环境与公共行政的关系是辨证的关系,公共行政必须适应行政环境,行政环境制约、决定公共行政;公共行政对行政环境有改造作用。虽然一般行政环境即自然地理、政治、经济、文化和国际环境对公共行政的作用是十分重要的,但是,具体环境的作用也不容忽视。组织环境组织文化对公共组织形成团体凝聚力有十分重要的作用。第三章介绍政府职能的含义.特点和类型。政府职能是指政府在社会中所扮演的角色和所起的作用。政府职能有普遍性.强制性.系统性.不可代替性和服务性等特点。论述政府在资源配置方面失效,以及政府干预的限度。划分了政府职能的类型,论述了政府的基本职能内容。第四章主要介绍行政体制就是政府体制。它有政治性.稳定性.系统性.滞后性和继承性等特点。行政体制可分为中央政府

公共行政学形考任务3

公共行政学 形考3 一、名词解释 1.管理层次是指公共组织内部划分管理层级的数额。 2.行政规章是指特定的行政机关根据法律和法规,按照法定程序制定的具有普遍约束力的规范性文件的总称。 3.行政决策参与是指行政领导者个人或集体在行政决策时,专家学者、社会团体、公众等对决策提出意见或建议的活动。 4.行政效率是指公共组织和行政工作人员从事公共行政管理工作所投入的各种资源与所取得的成果与效益之间的比例关系。 二、选择题 5.我国最早提出学习行政学的是(),他于1 876 年在《论译书》中提出“我国公卿要学习 行政学” 选择一项: A. 张金鉴 B. 孙中山 C. 康有为 D. 梁启超 正确答案是:梁启超 6.德国著名的政治学家、社会学家、经济学家和宗教学家马克斯·韦伯提出(),因而被称 为“组织理论之父”。 选择一项: A. 官僚制理论 B. 1 4 条管理原则 C. 管理五项职能 D. POSDCORB,即七项管理职能 正确答案是:官僚制理论 正确 7.高斯发表于1 936 年,提出了公共行政和公共行政环境之间的关系问题并予以研究的行政学 论著是()。 选择一项: A. 《公共行政生态学》 B. 《政府生态学》 C. 《比较公共行政模式》 D. 《美国社会与公共行政》 反馈 正确答案是:《美国社会与公共行政》 题目8 政府由“守夜人”变成“社会主宰者”的时期是()。 选择一项:

A. 垄断资本主义时期 B. 当代资本主义时期 C. 前资本主义时期 D. 自由资本主义时期 反馈 正确答案是:垄断资本主义时期 题目9 委员会制又称合议制,起源于1 9 世纪中期的()。 选择一项: A. 瑞士 B. 奥地利 C. 瑞典 D. 芬兰 反馈 正确答案是:芬兰 题目10 下列不属于行政领导权力的来源的是()。 选择一项: A. 决策权力 B. 归属权 C. 合法权力 D. 奖惩权力 反馈 正确答案是:决策权力 题目11 西方国家公务员制度是资本主义制度的产物,它源于中国古代的科举制,而始于()国资产阶级革命后建立的文官制度。 选择一项: A. 日本 B. 法 C. 美 D. 英 反馈 正确答案是:英 题目12 ()沟通不宜采用命令或指示的沟通形式,而只能通过协商、合作的办法。 选择一项: A. 上行 B. 平行 C. 网上 D. 下行 反馈 正确答案是:平行 题目13

《社会学与中国社会》超星网络课

我们都是社会性动物已完成成绩:100.0 分 1 【单选题】下列观点是卡西尔提出的是() A、我们应当把人定义为符号的动物来取代将人定义为理性的动物。 B、人应被定义为“社会动物”,社会性是人的本质属性。 C、人是一个对理性问题能给予理性回答的存在物。 D、人是“有责任的”存在物,是一种道德主体。 我的答案:A 得分:25.0 分 2 【多选题】以下关于社会学的说法正确是() A、社会学中并不存在一种单一的、占统治地位的理论观点。 B、社会学不研究经济问题。 C、学习社会学理论可以帮助我们理解社会生活中的现象。 D、社会学是一门科学,因此只要掌握好社会学的研究方法就行了。 我的答案:AC 得分:25.0 分 3 【判断题】社会学概念是法国社会学家奥古斯特?孔德在《实证哲学教程》一书中正式提出的。()我的答案:“得分:25.0分 4 【判断题】与心理学相比,社会学更侧重于研究人与人交往过程中的心理变化问题。() 我的答案:X 得分:25.0分 命运多舛明证其力量所在已完成成绩:100.0 分 多选题】曾经在清华社会学系任教的社会学家有() A、费孝通

B、潘光旦 C、陈达 D、吴文藻 我的答案:ABC 得分:33.3 分 2 【判断题】1950 年3 月,潘光旦在《社会学系怎样改造》一文中提出主动改造的建议,以期社会学系继续存在。() 我的答案:X 得分:33.3分 3 【判断题】清华大学社会学系于2000 年重建,距被取缔的1952 年相隔已48 年。 我的答案:“得分:33.4分 社会人都应具备的心智品质已完成成绩:100.0 分 1 【单选题】以下说法不正确的是() A、社会科学的研究对象是有思想、会选择、能行动的主体,因此社会学的研究对象比自然科学的研究对象更不易研究。 B、社会学的想象力这一概念是法国哲学家、社会学家奥古斯特?孔德在1838年10月出版的《实证哲学教程》第4 卷中正式提出的。 C、社会科学并不拥有像自然科学那样一般的、有力的理论。 D、社会学是累积的,通常透过不断检证、否证既有的理论与经验,在此基础上修正、说明并改善原有的社会学的知识。 我的答案:B 得分:25.0 分 【多选题】社会学的想象力适合用来解释以下哪些情形() A、小华与父母很疏远,因为他们外出打工,很少见面。 B、丽丽与同学闹矛盾了,现在心情不好不想吃饭。 C、来自农村的小刚发现大学同学绝大部分是独生子女,来自农村的他觉得很不可思议。

《公共行政学》要点及主要内容

《公共行政学》各章要点提示及主要内容 第一章绪论 本章主要介绍公共行政的含义、特点。公共行政学的产生。同时,本章界定了公共行政学的概念、特点与研究方法,也简要地介绍了我国公共行政学的发展状况。 要点提示 公共行政的含义 行政是指政府处理国家的公共事务。公共行政是指公共组织(政府)的行政,即公共组织对社会公共事务的管理。 公共行政的特点与作用 特点:首要特点是它的公共性、公共性、法则性、民主性、公平性、高效性。中国的公共行政的最大的特点是中国共产党领导政府。 作用:第一、公共行政是对国家的治理 第二、是执行人民意志和实现公共利益的必要保证 第三、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保证 第四、是加速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需要和参与国际竞争的保证 第五、是教育和培养一支高素质、会管理的国家公务员队伍的需要 公共行政学的产生和发展 一、科学管理时期 二、行为科学时期 三、新公共行政学时期 四、新公共管理时期 五、中国公共行政学的研究与发展 公共行政学的研究对象 公共行政学的研究对象 政府能够管什么;应该管什么;政府管理由谁来管;政府管理怎么管;政府管理为什么管。 第二章行政环境 行政环境是指直接或间接影响公共行政管理的各种内外部因素的总和。行政环境与公共行政的关系是辨证的关系。 要点提示 行政环境的含义 公共行政环境是指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和作用公共组织、行政心理、行政行为和管理方法与技术的行政系统内部和外部的各种要素的总和。 行政环境的特点 (1)复杂性 (2)约束性 (3)特殊性 (4)不稳定性 一般行政环境与公共行政 一般行政环境是指公共行政的宏观环境,不仅指一个国家的公共行政所赖以生存和发展的自然地理、政治、经济、文化环境,也包括国际环境。 (1)自然地理环境与公共行政 (2)社会环境与公共行政 具体行政环境与公共行政 具体行政环境也叫组织环境,是指具体而直接地影响和作用于公共组织、行政行为和组织凝聚力的公共组织的内部与外部环境的总和。它包括组织文化、组织结构、组织的规章制度、组织的凝聚力、

《公共行政学》第1章至第16章综合作业

《公共行政学》第1章至第16章综合作业 2020年4月24日 一、填空题 1、政府系统内部行政权力的划分、政府机构的设置以及运行等各种关系和制度的总和,称为。 2、行政体制的滞后性,也就是行政体制的惰性,是由其演变而来的。 3、总统制,起源于18世纪末期的国,是以总统既为国家元首,又为政府首脑的中央政府组织形式。 4、委员会制又称合议制,起源于19世纪中期的。 5、部长会议体制是 1946年建立的一种中央政府的组织形式,后来一些社会主义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也相继采用,是一种有一定影响的中央政府体制。 6、从权力的性质上,一般把行政领导权力分为权力性影响力和。 7、行政领导责任分为政治责任、、行政责任和四种。 8、忠于政府,维护政府的声誉,忠于职守是的核心内容。 9、领导特质理论着重研究领导者的特质,以便发现、培养和使用合格的领导者。 10、在四分图理论的基础上,布莱克和莫顿于1964年提出了理论。 二、名词解释: 1、中央政府体制 2、西方国家公务员 3、风险型决策 4、行政监察管辖

三、单项选择题 1、我国最早出现行政这一概念是在()上。 A、《尚书》 B、《钢鉴易知录》 C、《礼记》 D、《左传》 2、公共行政的首要特点是它的()。 A、政治性 B、民主性 C、公共性 D、法制性 3、称之为“人事管理之父”和行为科学的先驱者的是()。 A、普耳 B、斯密 C、欧文 D、斯图亚特 4、伍德罗·威尔逊在《政治科学季刊》上发表了公共行政学的开山之作(),它标志着公共行政学的产生。 A、《行政学》 B、《政治与行政》 C、《行政学原理》 D、《行政之研究》 5、公共行政学研究的核心问题是()。 A、政府职能 B、行政监督 C、行政决策 D、行政体制 6、我国于1998年又进行了机构改革,改革后的国务院原40个部门减为()。 A、30 B、31 C、28 D、29 7、政府由“守夜人”变成“社会主宰者”的时期是()。 A、前资本主义时期 B、自由资本主义时期 C、垄断资本主义时期 D、当代资本主义时期 8、行政体制的滞后性是由其()演变而来的。 A、稳定性 B、继承性 C、政治性 D、系统性 9、总统制,起源于18世纪末期的()国,是以总统既为国家元首,又为政府首脑的中央政府组织形式。 A、英国 B、美国 C、巴西 D、埃及 10、为了弥补或完善决策而制定的决策方案,称为()。 A、积极方案 B、追踪方案 C、临时方案 D、应变方案 四、多项选择题 1、马克思认为政府的基本职能有两种,即()。 A、政治统治职能 B、组织职能 C、协调职能 D、计划职能 E、社会管理职能 2、市场失效主要表现在()。 A、市场垄断和专制价格 B、外部性问题 C、公共物品的提供 D、无知和非理性 E、不平等问题 3、著名经济学家萨缪尔森在《经济学》(第十六版)中,认为政府的经济职能主要有()。 A、执行国际经济政策 B、通过宏观经济政策稳定经济 C、确保社会公平分配的职能 D、提高经济效率 E、改善收入分配

2019国开公共行政学网上形考试题及答案形考任务三

形考任务三 一、名词解释 1、管理层次: 也称组织层次, 就是描述组织纵向结构特征的一个概念, 指公共组织内部划分管理层级的数 额。如果以构成组织纵向结构的各级管理组织来定义, 管理层次就就是指从组织最高一层管理组织到最低 一级管理组织的各个组织等级。每个组织等级就就是一个管理层次。一个企业的管理层次的多少表明其组 织结构的纵向复杂程度。 2、行政规章: 就是指特定的行政机关根据法律与法规, 按照法定程序制定的具有普遍约束力的规范性文件 的总称。行政规章简称规章。 3、行政决策: 就是指行政机关为履行行政职能, 就面临的需要解决的公共问题, 从实际出发, 为实现特定 的行政管理目标, 实现公共利益, 制定与选择行动方案的活动。 行政决策参与:就是指行政领导者个人或集体在行政决策时,专家学者、社会团体、公民等对决策提出意见或建议的活动。 4、行政效率: 就是公共行政活动的起点, 也就是落脚点。政府管理国家与社会的各个方面的公共事务, 都必 须讲投入产出与成本效益, 都必须讲效率、行政效率在公共行政活动一开始, 就作为重要的因素来指导公 共行政活动。高效率就就是低成本, 高产出, 就是实现公共利益的重要方面。 二、单项选择题 5、我国最早提出学习行政学的就是( ), 她于1876 年在《论译书》中提出“我国公卿要学习行政学”。 梁启超 6、德国著名的政治学家、社会学家、经济学家与宗教学家马克斯·韦伯提出( ), 因而被称为“组织理 论之父”。 官僚制理论 7、高斯发表于1936 年, 提出了公共行政与公共行政环境之间的关系问题并予以研究的行政学论著就是 ( )。 《美国社会与公共行政》 8、政府由“守夜人”变成“社会主宰者”的时期就是( )。 垄断资本主义时期 9、委员会制又称合议制, 起源于19 世纪中期的( )。 芬兰

公共行政学答案

信息文本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计18分) 现代意义上第一个独立的、职能化的人事行政机关是()于1855年成立的文官委员会。 a.法国 b.英国 c.美国 d.日本 正确答案是:英国 美国的文官委员会、日本的人事院等机构属于()类型。 a.折中制 b.党统一领导制 c.部内制 d.部外制 正确答案是:部外制 部外制是()国用法律制度把政党制度排除在政府之外而产生的一种人事行政机构。 a.法 b.英 c.美 d.日本 正确答案是:美 人事行政机关实行折中制的国家有()。 a.日本 b.法国 c.英国 d.美国 正确答案是:英国 人事行政机关实行党统一领导制的国家有()。 a.美国 b.英国 c.法国 d.中国 正确答案是:中国 西方国家公务员制度是资本主义制度的产物,它源于中国古代的科举制,而始于()国资产阶级革命后建立的文官制度。 a.日本 b.法 c.英 d.美 正确答案是:英

世界上第一个建立文官制度的国家是()。 a.中国 b.法国 c.美国 d.英国 正确答案是:英国 职位分类最早产生于19世纪的()国,后被许多国家所效仿。 a.英 b.美 c.中 d.法 正确答案是:美 我国《公务员法》正式施行于()。 年8月14日 年4月27日 年1月1日 年1月1日 正确答案是:2006年1月1日 信息文本 二、多项选择题(前9题每题1分,后6题每题2分,共21分) 人事行政的特点可以归结为()。 选择一项或多项: a.现代化 b.专业化 c.法治化 d.职业化 e.普遍化 正确答案是:法治化,专业化,现代化,职业化 人事行政的专业化特点主要表现在()。 选择一项或多项: a.人事管理形式专业化 b.国家公务员职业专业化 c.人事行政机构专业化 d.人事行政论专业化 e.人事管理方法专业化 正确答案是:人事行政论专业化,人事行政机构专业化,人事管理方法专业化,国家公务员职业专业化 人事行政应该尊重的基本原则有()。 选择一项或多项: a.依法管理原则 b.知人善任原则

2019国开公共行政学网上形考试卷试题及含答案形考任务三.docx

形考任务三 一、名词解释 1.管理层次:也称组织层次,是描述组织纵向结构特征的一个概念,指公共组织内部划分管理层级的数 额。如果以构成组织纵向结构的各级管理组织来定义,管理层次就是指从组织最高一层管理组织到最低 一级管理组织的各个组织等级。每个组织等级就是一个管理层次。一个企业的管理层次的多少表明其组 织结构的纵向复杂程度。 2.行政规章:是指特定的行政机关根据法律和法规,按照法定程序制定的具有普遍约束力的规范性文件 的总称。行政规章简称规章。 3.行政决策:是指行政机关为履行行政职能,就面临的需要解决的公共问题,从实际出发,为实现特定 的行政管理目标,实现公共利益,制定和选择行动方案的活动。 行政决策参与:是指行政领导者个人或集体在行政决策时,专家学者、社会团体、公民等对决策提出意见或建议的活动。 4.行政效率:是公共行政活动的起点,也是落脚点。政府管理国家和社会的各个方面的公共事务,都必 须讲投入产出和成本效益,都必须讲效率 . 行政效率在公共行政活动一开始, 就作为重要的因素来指导公 共行政活动。高效率就是低成本,高产出,是实现公共利益的重要方面。 二、单项选择题 5.我国最早提出学习行政学的是(),他于1876 年在《论译书》中提出“我国公卿要学习行政学”。 梁启超 6.德国著名的政治学家、社会学家、经济学家和宗教学家马克斯·韦伯提出(),因而被称为“组织理 论之父”。 官僚制理论 7.高斯发表于 1936 年,提出了公共行政和公共行政环境之间的关系问题并予以研究的行政学论著是 ()。 《美国社会与公共行政》 8.政府由“守夜人”变成“社会主宰者”的时期是()。 垄断资本主义时期 9.委员会制又称合议制,起源于 19 世纪中期的()。芬兰 10.下列不属于行政领导权力的来源的是()。决策 权力 11. 西方国家公务员制度是资本主义制度的产物,它源于中国古代的科举制,而始于()国资产阶级革命后建立的文官制度。 英 12.()沟通不宜采用命令或指示的沟通形式,而只能通过协商、合作的办法。

(完整版)公共行政学习题答案

公共行政学习题答案 《公共行政学》竺乾威主编第三版复旦大学出版社 《公共行政学》公共行政学》竺乾威主编第三版复旦大学出版社绪论 1、公共行政的原则及主要功能?这些功能发生了什么变化?公共行政的原则①法制原则②服务原则③效率原则④责任原则主要功能①管制功能②服务功能③维护功能④扶助功能现代公共行政的产生基本上奠定了上述功能框架,但是,行使这些功能的方式却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发生了变化,主要表现为:①从消极的运作走向积极的运作②从直接的运作走向间接的运作③从集权的运作走向分权的运作 2、公共行政理论受到了哪些主要学派和思想的影响,这些学派的主要特征是什么?影响公共行政理论的产生与发展的学派主要有:①古典学派。古典学派的研究出发点和目标是“效率和经济” ,注重行政程序、组织结构和行政原理的研究,研究着重于规划、组织、人事、指挥和控制这些管理功能。②行为学派。用“社会人”概念取代了古典学派“经济人”的概念,同时将非正式组织的概念引入管理学。③决策学派。该学派认为,决策是行政的中心,决策者在决策过程的理性是有限的,应以“满意”准则来取代“最优化”准则。④系统学派。组织是一个协作系统,组织的管理在于维持一种个人和组织的均衡。⑤公共选择学派。一种良好的政治制度应该达到这样一种状况:它不否认政治家存在着追求自身利益的动机,但它能够保证政治家对自身利益追求的结果是实现国家利益,而要做到这一点,要靠政治市场上看不见的手—选举制度的良性运转。 3、新公共管理有哪些特征,如何理解对它的批评?特征:①将注意力集中于取得结果和管理者个人的责任。②以市场取代官僚组织。③引入私人部门管理方法。④政府的某些功能通过市场的测试而承包出去。⑤把公众视为公共管理机构的客户。⑥在资源使用中强调节省。⑦在公共部门引入更多的竞争。对新公共管理的批评:①对人性认识的偏颇;②管理主义所导致的公共行政价值的偏颇和公共行政在民主治理过程的正当性的丧失;③市场基本教义和对市场机能的不当崇拜;④向私部门学习之自我解构与公私管理之混淆;⑤不恰当的"顾客"隐喻。 4、转型时期中国公共行政的基本问题是什么,如何解决这些问题?①政府定位问题②政府官员问题③制度建设和创新问题④依法行政问题⑤观念更新问题思考: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的经济职能应当怎样体现?第一章行政组织 1、简述古典组织理论、行为科学理论和权变理论的组织设计原则。古典组织理论的组织设计原则:①递阶原则②功能原则③幕僚原则④协调原则行为科学理论的组织设计原则:①组织的权力应建立在下级同意的基础上,上级命令只 1 有在下级服从的条件下才能生效。②组织与其职能必须保持平衡关系。③在正式组织中要注意发挥非正式组织的作用。权变理论的组织设计原则:以系统、动态的观点来理解和设计组织。 2、首长制和委员会制、集权制和分权制、完整制和分离制以及层级制与配能制各有哪些重要特征?首长制:行政组织最高决策和管理权力由行政首长个人行使并负责。委员会制:行政组织最高决策和管理权力由若干人组成的委员会共同行使,按少数服从多数或协调一致的原则集体决定、共同负责。集权制:权力集中于上级,下级处于被动受控地位。分权制:下级机关在其管辖范围内有较大自主权。完整制:只受同一上级组织或同一首长的指挥、控制与监督。分离制:受两个以上的首长或上级机关的指挥、控制与监督。层级制:纵向分为若干层级,下级对上一层级负责,管辖范围从上到下依次缩小。职能制:横向划分为若干个部分,每个部分互不统属、相互分工合作。 3、组织冲突可以分为哪些类型?它们的特点是什么?如何解决这些冲突?类型:①个人冲突:又分个人角色冲突和个人之间的冲突。②个人与团体之间的冲突:主要表现为个人目标与组织目标之间的冲突。③团体之间的冲突:包括组织不同层级之间的冲突;不同职能之间的冲突;指挥系统与参谋系统之间的冲突;正式组织与非正式组织之间的冲突。特点:?解决①面对问题或解决问题;②润滑双方的分歧;③强迫执行。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