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毛概综合

毛概综合

序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布局

二、总布局的内容、体系

1、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富强

就是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发展市场经济,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和市场配置资源的有效性。(制度、体制、问题、前景----“新常态”)

2、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民主

就是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扩大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巩固人民民主专政,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道路、制度、方略、体制改革)

3、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软实力、文化建设、核心价值观、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

4、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社会发展问题、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

5、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

(美丽中国、制度建设与体制改革)

体系:经济建设是根本(物质基础)政治建设是保障

体系文化建设是灵魂社会建设是条件

生态文明建设是基础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

2.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要点(简答、选择) (P145)

1】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不是划分社会制度的标志,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也不等于资本主义。

2】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对经济活动的调节各有优势和长处,社会主义实行市场经济要把两者结合起来。

3】市场经济作为资源配置的一种方式本身不具有制度属性,可以和不同的社会制度结合,但它和不同的社会制度结合具有不同的性质。坚持社会主义制度与市场经济的结合,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特色所在。

3. 十八届三中全会,把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改为“决定性作用”,反映了什么?(简答、选择)(P145)

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要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实质上反映了我们党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认识的深化,是理论和实践上的重大推进。处理好政府和市场关系,实际上就是要处理好在资源配置中市场起决定性作用还是政府起决定性作用这个问题。理论和实践都证明,市场配置资源是最有效率的形式,市场决定资源配置是市场经济的一般规律。市场经济本质上就是市场决定资源配置的经济,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就要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决定性作用。

中国经济 1.制度(2主体):所有制(公有制:央企、国企私有制

民企→混合所有制方针:两个毫不动摇)(美联储七大家族)

分配制(改革:调节、扩大、提高)

2.体制: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和市场配置资源的有效性。

3. 问题→国际竞争国内转型(方式、结构)

4.前景→“新常态”(速度结构驱动)

5.对策→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一、所有制

(一)是什么

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97年十五大P146)

包括:国有经济、集体经济、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国有和集体成分。

主体地位:公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

国有经济控制国民经济命脉,对经济发展起主导作用。

(二)为什么(实行这样的制度)

根本原因: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规律。

具体原因:我国的社会主义性质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国情。

1、社会主义国家必须坚持公有制作为经济制度的基础;

2、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不够发达,发展不平衡,需要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

3、一切符合“三个有利于”标准的所有制形式,都可以用来为社会主义服务。

(三)怎么做?(坚持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

方针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资产、主导)

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权利、机会、规则平等)

积极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

解析:坚持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必须旗帜鲜明反对私有化和单一公有制的观点。(发展混合经济)(简答、辨析)(P147)

私有化的观点认为,只有私有制才能真正搞市场经济,只有走私优化的道路才能促进经济发展。这些观点,在理论上是错误的,在实践中既不符合我国经济发展的实际,也不符合世界上大多数国家发展的事实。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坚持基本经济制度取得的巨大成就就充分说明了这一点。同样,如果回到过去那种单一公有制的发展道路上,也会葬送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实践证明,我们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不但没有削弱和动摇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反而巩固和发展了公有制的主体地位,增强了国有经济的控制力。

二、分配制

(一)是什么?(平均/按劳/按需/按资/按等级)

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解析:按劳分配以外的多种分配方式,其实质是按生产要素的占有状况进行分配。P152 多种分配劳动为生产要素(劳动收入、劳动力价值收入)

劳动以外的生产要素(利润、利息、租金等)

管理和知识产权类的生产要素(发明、创造、信息、专利等)

三、、体制

★解析: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就是起全部作用。P146

1、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就要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

2、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既要发挥市场作用,也要发挥政府作用;

3、二者职能不同,市场配置资源,政府加强市场监管,维护市场秩序,弥补市场失灵,

保持宏观经济稳定,促进共同富裕。

提示思考:问题?前景?对策?

5. 基本经济制度确立的依据/理由是什么?(简答、选择) (P146)

1)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必须坚持公有制作为社会主义经济的基础。公有制是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区别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根本特征。

2)我国还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还不够发达,发展也很不平衡,需要在公有制为主体的条件下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

3)一切符合“三个有利于”标准的所有制形式,都可以而且应该用来为发展社会主义服务。

9.如何坚持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基本原则?(简答、选择)(P148)

1)要坚持权利平等、机会平等、规则平等,废除对非公有制经济各种形式的不合理规定,消除各种隐性壁垒,制定非公有制企业进入特许经营领域具体办法,保证各种所有制经济依法平等实用生产要素、公开公平公正参与市场竞争。

2)要积极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基本原则:

(1)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

(2)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激发非公有制经济活力和创造力对策: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一、什么是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是指尊重经济规律、有质量、有效益、可持续的发展;是依靠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而实现的发展。

二、为什么要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思路:问题----不健康、不可持续)

1、资源环境对经济发展已构成严重制约;

2、城乡之间、区域之间、经济与社会之间发展不平衡;

3、资源相对短缺、生态环境脆弱、环境容量不足。

三、怎么做(如何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一)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1、方式----由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

2、产业----由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调带动转变;

3、要素----由主要依靠资源消耗向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二)、坚持走“四化”同步发展道路

工业化:以信息化带动,以科技进步为动力、以提高经济效益和市场竞争力为中心。

信息化: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开发利用信息资源,促进信息交流和知识共享。

城镇化:农业人口转化为非农人口、乡村生活生产方式转化为城镇生活生产方式。

农业现代化:实现农村土地的产业化经营、规模化流转、现代化发展。

(三)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

创新型国家,是指把科技创新作为国家基本战略,大幅度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形成日益强大的国家竞争优势。创新型国家应至少具备4个基本特征:

1.科技进步贡献率高;

2.创新投入高;

3. 对外技术依存度低;

4. 创新产出高。

(四)健全城乡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

城乡发展一体化:城乡规划、基础设施、公共服务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

中国政治制度(制度自信)P157--158

(五大基本政治制度)国体—人民民主专政

政体—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根本政治制度)

政党—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民族—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基层—基层群众自治制度

(“选举民主”、“协商民主”、“直接民主”、“经济民主”以及“党内民主” )

★六、政治体制改革(道路自信)

邓:“十大警告”4个关于两极分化2个关于政改

第九:“所有的改革最终能不能成功,还是要决定于政治体制的改革。”

第十:“政改会触及许多人的利益,会遇到很多的障碍。”

1、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的方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

1)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根本保证

2)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和要求

3)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

2、政治体制改革的总体要求、基本原则P161

总体要求:坚持正确政治方向,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以保证人民当家作主为根本,以增强党和国家活力、调动人民积极性为目标,扩大社会主义民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发展社会主义政治文明。

基本原则:坚持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

3、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深化政治体制改革的主要任务P162

第一:推动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与时俱进;

第二:推进协商民主广泛多层制度化发展;

第三:发展基层民主,推进基层协商制度化。

一、依法治国的含义、意义(重要性4条)P159—160

含义:广大人民群众在党的领导下,依照宪法和法律规定,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保证国家各项工作都依法进行,逐步实现社会主义民主的制度化、法律化,使这种制度和法律不因领导人的改变而改变,不因领导人看法和注意力的改变而改变。

意义:是中共执政方式的转变,加强党的领导;发展社会主义民主,人民当家作主的根本保证;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扩大对外开放;长治久安的保障

二、法治中国---理解(材料分析)

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坚持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

要求:维护宪法法律权威,把全面贯彻实施宪法提高到一个新水品 2)深化行政执法体制改革,建立权责统一、权威高效的行政执法体制 3)确保依法独立公正行使审判权检察权,保证国家法律统一正确实施 4)优化司法职权配置,健全司法权力运行机制 5)完善人权司法保障制度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根本任务和主要内容:P178思5/P163

培育四有公民(理想、纪律、道德、文化)

(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根本任务,就是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科学发展观,着力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切实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主要内容包括思想道德建设和教育科学文化建设两方面。

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P164(2006年,中共十六届六中全会)

1.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四个方面(简答、选择)(P163)

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

四个方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灵魂: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髓: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础:社会主义荣辱观

西方核心价值:民主、自由、人权等→“普世价值” (不普适)

传统文化核心价值:(儒)仁、义、礼、智、信(不时尚)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体系:指导思想(马克思主义)

理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崛起、复兴-

中国梦: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

精神:民族精神(核心:爱国主义)、时代精神(核心:改革创新)

荣辱观:

歌德“你若失去了财产,是损失了一点,你若失去了荣辱,你就失掉了很多。”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P165(2012年提出)

中共十八大报告用24个字提出(全民最大公约数)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表述。

国家层面:富强、民主、文明、和谐;

社会层面:自由、平等、公正、法治;

公民层面:爱国、敬业、诚信、友善。

解读:A、国家(民族)—集体(社会)—个人;B、社会主义一般价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

C、培育+践行京(包容、厚德、爱国、创新)

六、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P167—168 含义内容(3)

含义:文化强国指这个国家具有强大的文化力量。表现为具有高度文化素质的国民,发达的文化产业,强大的文化软实力。

内容:1.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推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深入人心

2.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培养高度文化自觉自信

3.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大力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

4.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加快文化体制改革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P170

民主法治---(政治:方向、方略)

公平正义---(社会进步原则VS各种不公)

诚信友爱---(人与社会关系VS骗、毒)

充满活力---(社会进步灵魂VS创新与形式主义)

安定有序---(社会治理目标VS维稳)

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

思考:1、理想与差距?---十八大:全面“建成”

2、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联系

(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

八、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内容(☆简答、选择) (P170) 六个方面:

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记忆方法:民工诚充安自然)

五、如何建设?

07年中共十七大报告:“必须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更加注重社会建设,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努力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推动建设和谐社会。”

1、重大民生工程

A、“教”,优先发展教育,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建设人力资源强国

B、“劳”,健全促进就业、创业体制机制(城镇登记失业率<4.6%)

C、“得”,形成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两个“翻一番”---Gini系数<0.4)

D、“养”、“居”,建立更加公平、可持续的社会保障制度(养老保险、医疗保险、住房保障)

E、“医”,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医疗保障、服务等)

2、创新社会治理体制

A、改进社会治理方式。党委领导、政府主导、社会各方面参与,化解社会矛盾、协调社会关系、解决社会问题。

B、激发社会组织活力。实施政社分开,推进社会组(中共十八大报告)织明确权责、依法自治、发挥作用。行政管理→社会治理(NGO)

C、创新有效预防和化解社会矛盾体制。改革行政复议体制,完善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改革信访工作制度。

D、健全公共安全体系。完善食品、药品安全监管机构,健全防灾、减灾、救灾体制,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

七..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意义(简答、选择)(P169)

一般的讲,和谐社会就是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和谐统一与协调发展的社会。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大战略任务,体现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对于推进党和人民的事业发展,保证党和国家的长治久安,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

一、内涵P173--175

1、含义:生态文明建设,是指人类在利用和改造自然的过程中,主动保护自然,积极改善和优化人与自然的关系,建设健康有序的生态运行机制和良好的生态环境。

2、核心: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

3、总体要求:“就是要建设以资源环境承载力为基础、以自然规律为准则、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的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4、目标:2020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之一。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取得重大进展;主体功能区布局基本形成,资源循环利用体系初步建立;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源消耗和二氧化碳排放大幅下降,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显著减少;森林覆盖率提高,生态系统稳定性增强,人居环境明显改善。

5、理念: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

二、如何建设?(基本国策---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P175--176

1、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

2、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

3、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

4、建立系统完整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用制度保护生态环境。

“要牢固树立生态红线的观念。在生态环境保护问题上,就是要不能越雷池一步,否则就应该受到惩罚。” ---习近平

九、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总体要求(简答、选择)(P173)

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个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的永续发展。

十、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时,生态文明建设的目标(新内容) (简答、选择) (P174)1)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取得重大进展。 2)主题功能区布局基本形成,资源循环利用体系初步建立。

3)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源消耗和二氧化碳排放大幅下降,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显著减少 4)森林覆盖率提高,生态系统稳定性增强,人居环境明显改善。

一、实现祖国完全统一的重大意义(中华民族根本利益之所在)

实现祖国的完全统一,是海内外中华儿女的共同心愿,是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所在,对实现国家繁荣富强和民族伟大复兴具有巨大的推动作用。

第一,维护祖国统一是中华民族的爱国主义传统。中华民族富有爱国主义传统。爱国主义是动员和鼓舞中国人民团结奋斗的一面旗帜,是维护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推动我国是和历史前进的巨大力量,是各族人民的共同的精神支柱。

第二,实现祖国完全统一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任务之一。实现祖国完全统一,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内容和基本任务。国家的完全统一是民族复兴的重要标志,没有国家的完全统一,就没有完全意义上的民族复兴

第三,实现祖国完全统一是中国人民不可动摇的坚强意志。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符合我国各族人民的根本利益,符合中国社会发展的历史潮流。实现祖国完全统一是包括台湾同胞在内的所有海内外中华儿女的共同心愿

二、“一国两制”构想的基本内容

1.一个中国(前提、核心和基础)

2.两制并存(社会主义制度是主体)

3.高度自治

4.争取和平统一,但不承诺放弃使用武力

5.寄希望于台湾人民

三新形势下“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的重要发展

1 江泽民提出促进祖国统一大业的八项主张

1)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是实现和平统一的基础和前提

2)对于台湾同外国发展民间性经济文化关系,我们不持异议

3)进行两岸和平统一谈判——是我们的一贯主张

4)努力实现和平统一,中国人不打中国人

5)面向21世纪世界经济的发展,要大力发展两岸经济交流与合作,以利于两岸经济共同繁荣,造福整个中华民族

6)中华各族儿女共同创造的五千年灿烂文化,始终是维系全体中国人的精神纽带,也是实现和平统一的重要基础

7)两千一百万同胞,不论是台湾省籍还是其他省籍,都是中国人,都是骨肉同胞、手足兄弟。要充分尊重台湾同胞的生活方式和当家作主的愿望,保护台湾同胞一切正当权益

8)我们欢迎台湾当局领导人以适当身份前来访问;我们也愿意接受台湾方面的邀请,前往台湾。中国人的事情我们自己办,不需要借助任何国际场合

2 坚持一个中国原则决不动摇;争取和平统一的努力决不放弃;贯彻寄希望于台湾人民的方针决不改变;反对“台独”分裂活动决不妥协。

——胡锦涛(P191)

3 习近平:可探讨构建两岸和平发展制度框架

1)坚持从中华民族整体利益的高度把握两岸关系大局

2)坚持在认清历史发展趋势中把握两岸关系前途

3)坚持增进互信、良性互动、求同存异、务实进取

4)坚持稳步推进两岸关系全面发展

时代主题的判断包含四个方面:P198

(1)世界大战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可以避免,我们有可能争取较长的时期的和平环境。(2)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两大带有全球性的战略问题,是矛盾全局的集中体现。

(3)和平与发展是相辅相成的。

(4)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并不意味着这两个问题已经解决。

一、外交和国际战略理论的形成依据

(一)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主题

(二)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趋势在曲折中发展

(三)抓住和用好重要战略机遇期

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趋势在曲折中发展

一、世界多极化在曲折中发展(一超多强+有利+曲折发展)

世界多极化是指一定历史时期内对国际关系有重要影响的国家和国家集团等基本政治力量相互作用而趋向于形成多极格局的一种发展趋势,是对主要政治力量在全球实力分布状态的一种反映。

世界多极化发展趋势的原因:多极化趋势最根本的原因是战后世界各国综合实力发展的不平衡改变了世界政治力量的平衡。多极化趋势的出现不是偶然的,它孕育于两极格局的演变之中,两极格局终结后,大国之间的关系经历着重大而深刻的调整,国际格局向多极化发展。多极化趋势发展的根本原因在于各国为了维护自己的国家利益,决不牺牲或放弃自己的国家利益,屈服于别国利益,从而导致世界向多极化发展。多极化趋势是在反对霸权主义的斗争中发展起来的。冷战结束后,霸权主义搞单极的图谋尽管没有改变,但是越来越多国家的支持和赞同世界多极化的发展。

多极化发展的意义:国际格局走向多极化,是时代进步的要求,符合各国人民的利益。有利于避免新的世界大战的爆发;有利于遏制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有利于推动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有利于实现各国人民对和平、稳定、繁荣的新世界的美好追求。有利于发展中国家抓住机遇、发展自己。

二、经济全球化趋势深入发展

经济全球化是指,随着国际社会分工和科学技术的发展以及生产社会化程度的提高,使世界各国、各地区的经济活动越来越超出一国和地区的范围而相互联系和密切结合的趋势。

1.经济全球化的影响

经济全球化是指,随着国际社会分工和科学技术的发展以及生产社会化程度的提高,使世界各国、各地区的经济活动越来越超出一国和地区的范围而相互联系和密切结合的趋势。

经济全球化的表现:贸易全球化,投资全球化,金融全球化,跨国公司生产经营全球化。积极:给世界经济注入了活力;促进了国际贸易的发展;有利于高新技术的扩展和推广,促进市场开放、加强竞争,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消极:全球化导致对国家主权的侵蚀;全球化在一定时期会加剧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差距与矛盾;全球化增加了各国发展的脆弱性;全球化引起的人口的自由流动,导致许多全球性问题的解决越来越复杂化。

2.中国走和平发展道路的根据(P213思3 P204)

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是基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然选择。

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是基于中国历史文化传统的必然选择。

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是基于当今世界发展潮流的必然选择

坚持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的基本原则

1.坚持独立自主处理一切国际事务的原则

2.坚持和平共处原则为指导国家间关系的基本准则

3.坚持同发展中国家加强团结与合作的原则

4.坚持爱国主义与履行国际义务相统一的原则

五位一体现代化的根本保证—领导力量

(一)党的领导地位由其性质决定

“两个先锋队”中国工人阶级先锋队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

(二)新的历史条件下,需要党的领导

1、坚持中国现代化建设的正确方向

2、维护国家统一、社会和谐稳定

3、正确处理各种复杂的社会矛盾,团结亿万人民

4、应对复杂的国际环境的挑战

为何要加强中国共产党的建设(意义)

1.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需要(在新中国诞生前夕,党的工作重心面临由农村向城市转变,党的七届二中全会强调要加强党的思想建设,防止资产阶级思想侵蚀党的队伍,有预见性地提出了防止“糖衣炮弹”进攻的重大问题,并进一步提出了“两个务必”的重要思想。1939年,毛泽东在《〈共产党人〉发刊词》中把建设一个全国范围的、广大群众性的、思想上政治上组织上完全巩固的马克思主义政党称之为“伟大的工程”。

2.应对“四种考验”的需要

执政考验:无产阶级政党夺取政权不易,执掌好政权,尤其是长期执掌好政权更为不易。改革开放考验:改革开放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同时也带来了一些问题和挑战,能有坚定信心,迎难而上,排除各种干扰,全面推动各个领域的改革,考验党的勇气和智慧。同时,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中能否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也是对党的考验。

市场经济考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带来的问题和挑战: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不够完善;市场经济建立后,利益冲突与价值观多元化导致道德建设“滑坡”;市场经济的某些消极特性,某种程度上也为腐败现象的滋生提供了温床。

外部环境考验:面对来自外部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外交、军事等方方面面的挑战,如何抓住和用好重要的战略机遇期,既积极学习借鉴他国经验,有顶住压力,防止颠覆渗透,切实做到趋利避害,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也是党面临的长期考验。

3.破解“四个危险”的需要

精神懈怠:精神上的衰退是最危险的衰退,意志上的消退是最根本的消退。精神懈怠、意志消沉,是无法打开新局面、谋求新发展的。

能力不足:能力不足、本领不强,是难负领导之重、难负工作之任的,是切不可能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和党的建设伟大工程胜利推向前进的。

脱离群众:脱离群众,伤害了党群干群关系,损害了党执政的基础,削弱了党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就会影响党的执政地位的巩固和执政使命的实现。

消极腐败:消极腐败犹如毒瘤,侵害着党的肌体的健康,吞噬着党的肌体的活力,消极腐败现象不除,党的事业就难以健康发展,党的奋斗目标就难以顺利实现。

4、全面从严治党的需要:全面从严治党,是新时期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一个重要方面,其推进过程中会遇到各种困难和矛盾,要防止来自各方面消极因素的干扰,以确保在及时解决问题中得到有效推进。

加强中国共产党的建设的主线和内容

一、主线

1.执政能力建设

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总体目标:

通过全党共同努力,使党始终成为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执政党,成为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的执政党,成为求真务实、开拓创新、勤政高效、清正廉洁的执政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社会和谐、人民幸福。

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主要任务:

不断提高驾驭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能力、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能力、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能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应对国际局势和处理国际事务的能力。

2.先进性建设

党的先进性建设,就是要通过推进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反腐倡廉建设和制度建设,使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顺应合乎时代发展的潮流、顺应和我国社会发展进步的要求、反映全国各族人民的利益和愿望,使各级党组织不断提高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

3.纯洁性建设

纯洁性首先是指党的肌体的整体纯洁,主要体现在党的思想、政治、组织、作风、廉洁自律等方面崇高坚定、纯正完美。

党整体的纯洁是靠每位党员个体的纯洁构成和体现的,每一名党员都是党的一份子,只有保持每一名党员的纯洁才能保持党员队伍的纯洁,才能保证党的纯洁性。

二、内容

1.思想建设:党的思想建设的基本内容和主要任务,是用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全党,改造和克服党内一切非无产阶级思想;对党员进行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和基本经验的教育,保证党的基本路线的贯彻执行。

2.组织建设:民主集中制建设,是党的组织建设的重要任务。基层组织建设,是党的组织建设的基础性工作。干部队伍建设,在党的组织建设中居于核心地位。党员队伍建设,是党的组织建设的又一重要内容。(个人服从组织、少数服从多数、下级组织服从上级组织、全党服从中央)

3.作风建设:党的作风建设,是指端正党组织和党员的思想作风、工作作风和生活作风,树立与党的性质和宗旨相适应的良好风尚的工作。

开展“三严三实”专题教育活动。各级领导干部都要既严以修身、严以用权、严以律己,又谋事要实、创业要实、做人要实

4.反腐倡廉建设:十八大以来,截至2015年5月,共有以周永康、徐才厚、令计划等为首的68名省部级以上“大老虎”落马,达到建国以来最多。换一种说法是,每查处22名官员,就有1名是省部级以上的“大老虎”。有统计称,在十八大之前,平均每年被查处的省部级以上高官只有6至8名。今年反腐力度之大已是往年数倍。

5.制度建设:党的制度建设就是把长期以来党的领导工作中和党内生活中的经验教训加以总结和概括,形成党的成员必须共同遵守的党内法规、条例、规则等党的制度,并狠抓贯彻落实。

8. 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的关系(简答、辨析)(P249)

先进性和纯洁性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本质属性,贯穿于党的性质、总之、任务和全部工作中,体现在各级党作之和全体党员的实际行动上。党的先进性同党的纯洁性相辅相成、密不可分。纯洁性是先进性的前提和基础,先进性纯洁性的体现和保证,两者在本质上是一致的。当然,这种先进性和纯洁性,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与时俱进、随着形势和任务的发展变化而不断丰富与发展的;不是一劳永逸的,而是必须通过坚持不懈的加强党的自身建设才能保持。正反两方面历史经验深刻表明,保持、发展先进性和纯洁性始终是马克思主义只当根本的思想政治任务,关系党的生死存亡和前途命运。

7.如何加强党的先进性、纯洁性建设(简答、选择)(P249)

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就是要通过推进党的各方面建设,使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顺应时代发展的潮流和我国社会发展进步的要求,反映全国各族人民的利益和愿望,是各级党组织不断提高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始终发挥领导核心和战斗堡垒作用,使广大党员不断提高自身素质、适中发挥先锋模范作用,使党永葆与时俱进的品质、始终走在时代前列。加强党的纯洁性建设,就是要通过推进党的各方面建设,使党的各级组织和广大党员在思想和行动上符合党的宗旨要求,保持纯粹清正的状态。党的纯洁性体现在党的思想、政治、组织和作风各个方面。

9. 中国共产党如何继续加强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建设?(简答、选择)(P250)

1)坚持从思想教育入手,引导党员和干部认真学习并实践中国特色社会体系,做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坚定信仰者和忠实执行者。

2)巩固党的阶级基础和群众基础,把实现人民根本利益作为检验先进性和纯洁性的试金石,在为群众排忧解难、造福人民的实践中体现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

3)提高领导骨感的素质,夯实组织基础,推动领导干部以率先垂范的实际行动体现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

4)完善党内制度及工作机制,增强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的能力,健全以党章为根本,以民主集中制为核心的制度体系,为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提供制度保证。

10. 学习型、服务型、创新性政党的含义(简答、选择)(P250)

1)学习型政党:能够形成重视学习、善于学习的理念、机制、方法,使学习成为内在需求,从而更好地处理和解决面临的问题,不断增强生机活力的政党。

2)服务型政党:就是指在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过程中贯彻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理念,把服务人民作为执政的首要价值和核心任务,始终保持同人民群众血肉联系的政党。 3)创新型政党:就是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坚持一切从变化着的实际出发,把改革创新作为事业发展的推动力量,使党的全部理论和工作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始终保持与时俱进、奋发有为精神状态的政党。

11. 学习、服务、创新三者的关系 (简答、选择) (P251)

学习是基础、服务是目的、创新是动力。三者是相互联系、相互贯通、相互促进的。三者相辅相成,体现了党永葆生机和活力的开拓进取精神。

第八章课后习题::

一: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布局的形成有何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理论意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总布局,是深刻总结我们党领导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经验、顺应国际国内大势和人民群众美好生活新期待提出来的。“五位一体”的总布局,把握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基本领域,抓住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定性方面,是一个相辅相成的有机整体。

现实意义:我们党的认识经历了一个逐步发展的过程,从最初的“两手抓”到“三位一体”、“四位一体”,再到“五位一体”,展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不断丰富、日趋完善的生动历程,标志着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认识提高到了一个新水平。

二:.社会主义初级基本经济制度的确立,在社会主义所有制理论上实现了哪些重大的突破和创新:

1)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这一基本制度的确立,是由我国社会主义的性质和初级阶段的国情决定的:

①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必须坚持公有制。

②我国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需要在公有制为主体的条件下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

③一切符合“三个有利于”的所有制形式都可以而且应该用来为社会主义服务。

2)对公有制经济有了新的认识。

①公有制经济包括国有经济、集体经济及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国有成分和集体成分非公有制经济主要包括个体经济、私营经济、外资经济等

②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从根本上说是由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规律决定的,主要体现在公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国有经济控制国民经济命脉,对经济发展起主导作用。

③公有制实现形式是指公有资产的组织形式和经营方式。公有制实现形式是指公有制经济在

社会生活中的具体体现,实际上是指资产的经营方式或组织形式。公有制实现形式属于生产关系范围,应由生产力的发展状况决定。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公有制的实现形式可以而且应当多样化。

3)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已经成为我国国民经济最具活力的部分之一,它不仅对发展我国社会生产力,满足人民多样化需要,促进国民经济发展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

三:如何正确理解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做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

1、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根本保证。

2、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和核心要求,是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根本出发点和归宿。

3、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

总之,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统一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伟大实践之中,决不能把它们分割开来或对立起来。

四:如何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要内容及其相互关系:

1、主要内容: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构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

2、相互关系:

①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灵魂;

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题;

③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髓;

④社会主义荣辱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础。

3、十八大首次提出提出,要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制,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五:怎样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根本任务和主要内容:

1、主要内容:

①坚持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就是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

②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系为根本任务,以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为出发点和落脚点;

③以改革创新为动力,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培养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弘扬中华文化,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2、根本任务:

①培育和弘扬民族精神;

②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

③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

六: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何重要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1、理论意义:

①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认识的深化,是对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理论的丰富和发展。

②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认识的深化,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使社会和谐成为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同等地位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内涵的一个崭新层面。

③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的深化,是我们党执政理念的升华。构2、现实意义:

①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四位一体总体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及时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进行研究并做出部署,有利于全面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②社会和谐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切实做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各项工作,有利于充分调动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抓住和用好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切实维护和促进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确保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

③社会和谐是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所在,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各项任务落到实处,有利于进一步解决好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④社会和谐是应对外部挑战的重要条件,保持国内安定和谐的社会政治局面,有利于增强民族凝聚力和抗风险能力,更好地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

七:如何正确理解加强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建设的关系:

五位一体总布局是一个有机整体,其中经济建设是根本,政治建设是保证,文化建设是灵魂,社会建设是条件,生态文明建设是基础。只有坚持五位一体建设全面推进、协调发展,才能形成经济富裕、政治民主、文化繁荣、社会公平、生态良好的发展格局,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1、政治领域:强化党和国家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政治领导力;

2、经济领域:大力推动经济绿色转型,实现绿色发展;

3、社会领域:建立公民社会,创新社会管理模式将公民环境权明确确立在宪法中,提高公众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参与程度,使社会公众成为生态文明建设主体;

4、文化领域:将生态文明等重要的生态价值观纳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逐步完善建设生态文明的道德文化制度,形成广泛、持久的社会意识形态;

5、生态文明的核心是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把节约资源放在首位,加大环境保护力度,做好生态保育工作,建设循环经济。

第九章:

一:如何理解实现祖国完全统一是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

①维护国家统一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

②实现祖国完全统一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任务。

③实现祖国完全统一是中国人民不可动摇的坚强意志。

二:“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是如何形成和发展的:

邓小平关于一国两制的构想,形成发展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1978年,邓小平初步表述了"一国两制"的构想。1979年元旦,全国人大常委会发表了《告台湾同胞书》,一国两制的构想已经清楚表露。

第二阶段:1981年9月30日,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叶剑英对新华社记者发表谈话,进一步阐述了台湾回归祖国、实现和平统一的九条政策(叶九条)。1982年,邓小平在北京会见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全面阐述了中国政府准备用"一国两制"的办法解决香港问题的立场。同年12月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31条对特别行政区作出了专门规定,标志着"一国两制"构想的正式形成。

第三阶段,1984年5月召开的六届人大二次会议正式批准了"一国两制"的构想,使其具有法律效力,成为和平统一祖国的一项基本国策。

三:新形势下如何努力推动两岸关系的和平发展:

1、坚持从中华民族整体利益的高度把握两岸关系大局。

2、坚持认清历史发展趋势中把握两岸关系前途。

3、坚持增进互信、良性互动、求同存异、务实进取。

4、坚持稳步推进两岸关系全面发展。

第十章:

一:如何理解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

和平与发展仍是当今时代的主题。这是我们党在全面分析国际形势后作出的科学论断,也是我们制定内外方针政策的一个重要依据。

要完整准确地理解这一主题,必须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进入新世纪,国际局势正在发生冷战结束以来最为深刻的变化。我们今天面对的世界,同过去相比确实已经并还在继续发生许多重大的变化,不稳定、不可测因素增多,世界和平与发展的事业面临着一系列新的挑战;

2、综合判断国际形势的现状和发展趋势,我们还是可以得出这样一个基本结论:国际形势走向并未发生根本性变化,而是呈现出总体和平、局部战乱,总体缓和、局部紧张,总体稳定、局部动荡的基本态势。总的看,和平与发展仍是当今世界的主题,世界和平仍可以保持。

二:如何认识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的时代发展趋势:

1、世界多极化在曲折中发展:

①世界格局多极化是国际关系发展的必然结果,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趋势。

②国际格局走向多极化,是时代进步的要求,符合各国人民的利益。

③世界多极化的最终形成将经历一个漫长、曲折、复杂的演进过程,在日趋激烈的综合国力竞争中,经济技术的地位越来越重要。

2、经济全球化趋势深入发展:

①经济全球化使各种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优化组合和资源优化配置,从而促进全球经济的迅速发展。经济全球化在本质上是资本的跨国流动。新科技革命是当代经济全球化浪潮的物质基础和重要推动力。

②经济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它在推动全球生产力大发展、加速世界经济增长的同时,也带来了各国和全球共同面临的社会经济问题,加剧了国际竞争,增多了国际投机,增加了国际风险,并对国家主权和发展中国家的民族工业造成了严重冲击。

三:中国为什么要坚持走和平发展的道路:

①我国国家性质和国家利益决定了走和平发展的道路,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②中国历史文化传统的必然选择,核心儒家文化的精髓之一就是“和为贵”。

③基于当今世界发展潮流的必然选择。

第十一章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根本目的:

1、坚持一切为了人民

2、坚持共同富裕的目标

二: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如何正确理解工人阶级是国家的领导阶级: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阶级的方针,这是由我们党和国家的性质、工人阶级的性质和特点及其历史地位决定的。

1、我国是一个由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国家,中国共产党的工人阶级先锋队性质决定了工人阶级在国家的领导地位。党在领导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全部实践和整个进程中都必须紧紧依靠工人阶级,巩固自己的阶级基础,这是我们事业胜利的根本保证。

2、中国工人阶级是近代以来我国社会发展特别是社会化大生产发展的产物,是中国先进生产力和先进生产关系的代表。并善于顺应社会前进的潮流不断发展自身的先进性。

3、工人阶级是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基本动力。工人阶级由于其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领导地位和高度集中统一等特点,成为国家和社会稳定的强大的社会力量。

三:为什么说新的社会阶层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

1、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出现了一些新的社会阶层,这些阶层归纳起来主要有:民营科技企业的创业人员和技术人员,受聘于外资企业的管理技术人员,个体户,私营企业主,中介组织从业人员,自由职业者等。

2、新的社会阶层中的大多数人都是劳动者,是从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和干部队伍中分化出来的。即使成为私营企业主的那部分人,虽然占有生产资料和雇佣工人,但也不同于历史上的民族资产阶级。

3、新的社会阶层是在改革开放以来社会变革中出现的,符合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生产力发展的要求。

四:为什么说新时期爱国统一战线仍然是一个重要法宝:

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历史经验证明,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结成最广泛的统一战线,是中国共产党在政治上的一个巨大优势。统一战线是中国革命的三大法宝之一,是建立、巩固和发展人民民主专政制度的重要保障。

在新的历史时期,党领导的统一战线的实质,就是要在一个共同的目标之下,实现全国各民族、各党派、各阶层、各方面人民最广泛的团结,促进党政关系、民族关系、宗教关系、阶层关系、海内外同胞关系的和谐。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十分艰巨的事业,需要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完成祖国统一大业,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也需要团结各方面的力量。统一战线作为党的一个重要法宝,决不能丢掉;作为党的一个政治优势,决不能削弱;作为党的一项长期方针,决不能动摇。

新世纪新阶段,壮大爱国统一战线,促进政党关系、民族关系、宗教关系、阶层关系、海内外同胞关系的和谐,对于增进团结、凝聚力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五:如何认识在新世纪新阶段加强国防和人民军队建设的重要意义:

人民解放军是保卫祖国的钢铁长城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力量。人民解放军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军队,是一个执行革命政治任务的武装集团,其唯一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加强国防和军队建设,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总体布局中占有重要地位。

第一,中国人民解放军是人民民主专政的坚强柱石。

第二,中国人民解放军是捍卫社会主义祖国的钢铁长城。

第三,中国人民解放军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力量。

新世纪新阶段人民军队历史使命具有丰富而深刻的内涵。

第一,为党巩固执政地位提供重要的力量保证。

第二,为维护国家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提供坚强的安全保障。

第三,为维护国家利益提供有力的战略支撑。

第四,为维护世界和平与促进共同发展发挥重要作用。

第十二章

一:怎样理解党的领导是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根本保证:

新的历史条件下,广大人民的需要,从根本上说,就是要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实现国家的繁荣富强和人民的共同富裕,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在中国,能够团结和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实现这个宏伟目标的政治力量,只有中国共产党。

第一,坚持中国现代化建设的正确方向,需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第二,维护国家统一、社会和谐稳定,需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第三,正确处理各种复杂的社会矛盾,把亿万人民团结凝聚起来,共同建设美好未来,需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第四,应对复杂的国际环境的挑战,需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二:为什么说要坚持党的领导必须改善党的领导:

1、坚持党的领导,就是要坚持党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的领导核心地位,发挥党总揽全局的作用。改善党的领导,则是要进一步改革和完善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更好地实现党对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问题。

2、坚持党的领导和改善党的领导是辩证统一的。要坚持党的领导,必须不断改善党的领导。如果说坚持党的领导所要解决的是社会主义事业要不要党的领导,党在社会主义事业中的地位和作用的问题,那么,改善党的领导所要解决的则是进一步改革和完善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更好地实现党对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领导问题。不坚持党的领导,就谈不上改善党的领导;改善党的领导是为了更好地坚持党的领导。

3、改善党的领导的基本思路:一是要正确处理党的领导和依法治国的关系;二是要改革、完善党和国家的领导制度;三是要进一步解决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提高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能力这两大历史性课题。

三: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如何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

1、坚持以坚定理想信念为重点加强思想建设,着力提高党员干部思想政治素质。

2、坚持以鲜明用人导向为重点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着力建设高素质的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

3、坚持以抓基层打基础为重点筑牢为民执政的基石,着力增强基层党组织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坚持选好带头人、扩大覆盖面、增强凝聚力、推进一体化,全面加强基层党的建设。

4、坚持以联系服务群众为重点加强和改进群众工作,着力形成优良作风凝聚党心民心。

5、坚持以完善惩防体系为重点加强反腐倡廉建设,着力保持良好执政形象。坚持标本兼治、

综合治理、惩防并举、注重预防的方针,加快推进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

四:如何建设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马克思主义执政党:

1、学习型——以学习为兴党之要:坚持以学固本;坚持以学增智;坚持以学兴业。

2、服务型——以服务为执政之基:树牢服务意识;强化服务功能;提高服务本领。

3、创新型——以创新为发展之源:坚持理论创新;推进实践创新;加强制度创新。

最后十题

1.依法治国

2.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核心价值观)

3.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4.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

5.“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的基本内容和重要意义

6.爱国主义内容和基本路线

7.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

8.坚持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

9.为什么说新时期爱国统一战线仍然是一个重要法宝

10.党的性质宗旨

11.改善党的领导

1.依法治国的意义

(1)依法治国是中国共产党执政方式的重大转变。

(2)依法治国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实现人民当家作主的根本保证。

(3)依法治国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扩大对外开放的客观需要。

(4)依法治国是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障。

2.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

包括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抓住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灵魂;树立共同理想,突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题;培育和弘扬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掌握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髓;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打牢了~的基础。)

2.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基本内容(十八大首次提出)

国家层面: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

社会层面: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

公民个人层面: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3. 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民主政治,公平主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要遵循以下原则: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必须坚持科学发展,必须坚持改革开放,必须坚持民主法治,必须坚持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必须坚持在党的领导下

全社会共同建设。

4.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总体要求

十八大明确提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总体要求: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个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总要求的核心实质:建设以资源环境承载力为基础,以自然规律为准则,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的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党的十八届三中围绕建设美丽中国,对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做出重大部署,强调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必须把节约资源放首位,加大环保力度,做好生态保育工作,建设循环经济。

5.“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的基本内容、意义

内容:(1)一个中国

(2)两只并存

(3)高度自治

(4)尽最大努力争取和平统一,但不承诺放弃使用武力

(5)解决台湾问题,实现祖国的完全统一,寄希望与台湾人民

意义:

(1)“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创造性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国家学说

(2)“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有利于争取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所需要的和平的国际环境与国内环境

(3)“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为国际争端和历史遗留问题提供了新的思路。

6.爱国主义内容和基本路线

1)新时期爱国统一战线的内容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全体社会主义劳动者、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和拥护祖国统一的爱国者的广泛的政治联盟。

(2)新时期爱国统一战线是建立在社会主义和爱国主义基础上的,是社会主义性质的统一战线。

(3)新时期爱国统一战线的特点是:具有空前的广泛性,是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

(4)新时期爱国统一战线的任务是:高举爱国主义、社会主义旗帜,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同心同德,群策群力,坚定不移地贯彻执行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为维护和发展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服务,为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健全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服务,为促进"一国两制"、和平统一祖国服务。

7.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特征 183-184(强调184)

一是在所有制结构上,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二是在分配制度上,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三是在宏观调控上,以实现最广大劳动人民利益为出发点和归宿,社会主义国家能够把人民的当前利益与长远利益、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结合起来,使市场在社会主义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更好地发挥计划和市场两种手段的长处。

8.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基本原则

第一,坚持独立自主地处理一切国际事务的原则。

第二,坚持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为指导国家间关系的基本准则。

第三,坚持同发展中国家加强团结与合作的原则。

第四,建议爱国主义与履行国际义务相统一的原则

9. 为什么说新时期爱国统一战线仍然是一个重要法宝

在新的历史时期,党领导的统一战线的实质,就是要在一个共同的目标之下,实现全国各民族、各党派、各阶层、各方面人民最广泛的团结,促进党政关系、民族关系、宗教关系、阶层关系、海内外同胞关系的和谐。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十分艰巨的事业,需要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完成祖国统一大业,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也需要团结各方面的力量。统一战线作为党的一个重要法宝,决不能丢掉;作为党的一个政治优势,决不能削弱;作为党的一项长期方针,决不能动摇。

新世纪新阶段,壮大爱国统一战线,促进政党关系、民族关系、宗教关系、阶层关系、海内外同胞关系的和谐,对于增进团结、凝聚力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10.中国共产党的根本性质

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两个先锋队是不可分割的统一整体)

为什么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

第一,中国共产党是以中国工人阶级为其阶级基础的,是马克思列宁主义与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的产物。

第二,中国共产党党员是中国工人阶级的有共产主义觉悟的先锋战士。

第三,中国共产党是以马克思主义为理论基础和行动指南的,代表了中国社会发展的正确方向。

为什么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

第一,中国工人阶级的根本利益同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是一致的。第二,成为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是马克思主义执政党的内在要求。第三,成为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也是党以实现民族振兴为己任的必然选择。

11. 如何以改革创新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

·党建面临前所未有的新情况新问题新挑战

四大考验:执政考验、改革开放考验、市场经济考验、外部环境考验

四大危险:精神怠懈的危险、能力不足的危险、脱离群众的危险、消极腐败的危险

应对“四种考验”的需要

执政考验:无产阶级政党夺取政权不易,执掌好政权,尤其是长期执掌好政权更为不易。

改革开放考验。

市场经济考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带来的问题和挑战: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不够完善;市场经济建立后,利益冲突与价值观多元化导致道德建设“滑坡”;市场经济的某些消极特性,某种程度上也为腐败现象的滋生提供了温床。

外部环境考验。

破解“四个危险”的需要:

精神懈怠:精神上的衰退是最危险的衰退,意志上的消退是最根本的消退。精神懈怠、意志消沉,是无法打开新局面、谋求新发展的。

能力不足:能力不足、本领不强,是难负领导之重、难负工作之任的,是切不可能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和党的建设伟大工程胜利推向前进的。

脱离群众:脱离群众,伤害了党群干群关系,损害了党执政的基础,削弱了党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就会影响党的执政地位的巩固和执政使命的实现。

消极腐败:消极腐败犹如毒瘤,侵害着党的肌体的健康,吞噬着党的肌体的活力,消极腐败现象不除,党的事业就难以健康发展,党的奋斗目标就难以顺利实现。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