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石氏伤科(石筱山、石幼山)1三色敷药

石氏伤科(石筱山、石幼山)1三色敷药

石氏伤科(石筱山、石幼山)1三色敷药
石氏伤科(石筱山、石幼山)1三色敷药

(珍藏版)全国伤骨科名老中医秘方验方选的计划...

一、石氏伤科(石筱山、石幼山)

1.三色敷药

2.损伤风湿膏

3.阳和痰核膏

4.红玉膏

5.三黄膏

6.碧玉膏

7.黑虎丹

8.桂麝丹

9.接骨丹10.铁

扇散11.金?膏

12.筋骨酸痛药水13.朱砂膏14.红粉散15.麒麟散16.化瘀续断丸17.健筋壮骨丹18.活血舒筋丸19.理

气止痛丸20.和营理气丸

21.安脑宁神丸22.健腰定痛丸23.固腰补肾丸24.新伤续断汤25.牛蒡子汤26.柴胡细辛汤27.理气止痛

汤28.鲜金斛汤

29.柴胡桔梗汤30.损腰汤31.固腰汤32.腰背和营汤

33.地龙汤34.调中保元汤

二、王氏伤科(王子平)

1.消瘀止痛药膏

2.舒筋活络药膏

3.接骨续筋药膏

4.温经通络药膏

5.坚骨壮筋伤膏药方

6.舒筋活络药水

7.舒筋活络伤油膏8.上肢损伤洗方

9.下肢损伤洗方10.化瘀承气汤11.三黄宝蜡丸12.活血散瘀汤13.清心解毒汤14.活血定痛汤15.续骨

活血汤16.夺命接骨丹

17.活血舒筋汤18.蠲痹汤19.治伤大红丸

三、魏氏伤科(魏指薪)

1.安神定魄方

2.川芎钩藤汤

3.五香调气化瘀汤

4.定心安神汤

5.脑震伤方

6.洗头方

7.下颌洗方

8.伸筋活

血汤9.二陈舒肺汤

10.行气通络止痛汤11.腰脊胸腔洗方12.生地白芍汤13.地龙汤14.丁桂散15.舒筋活血汤16.化瘀汤17.

大活血汤18.痹痛汤19.外擦药酒方

20.祛风活血洗方21.化瘀洗方22.三圣散

四、施氏伤科(施维智) 959

1.吊伤膏

2.截血膏

3.祛伤续骨膏

4.接骨膏

5.伤筋药水

6.行气化瘀汤

7.和营理气汤

8.顺肺和营汤

9.上肢

化瘀汤10.下肢化瘀汤

11.上肢续骨汤12.下肢续骨汤13.坚骨通络汤14.坚骨健步汤15.和营通络汤16.养血疏风汤17.疏风健

步汤18.养血健步汤

19.地龙舒腰汤20.化瘀能络汤21.补肾健腰汤22.育

阴健腰汤23.安神化痰汤24.补肾健脑汤

五、陆氏伤科(陆银华)

1.琥珀安神方

2.伤科危症夺命丹

3.镇神丸

4.二龙一珠汤

5.荆芥头痛方

6.头晕六味汤

7.还少丹

8.通气散

9.还睛汤10.癫狂梦醒汤

11.龙虎汤12.可保立苏汤13.祛瘀解毒汤14.破血汤15.川羌活汤16.腰痛九味17.参附回阳汤18.腰斩方

19.妊娠腰痛方

20.补腰方21.海底方22.琥珀三七散23.六仁三生汤

24.歪嘴方25.伤膏26.四黄消肿软膏27.生肌散

六、林氏伤科(林如高) 980

1.风伤丸

2.跌打补骨丸

3.养营丸

4.续骨丸

5.回生散

6.芎芷汤

7.疏风活血汤

8.顺气宽胸汤

9.祛风散瘀汤

10.补肾壮骨汤

11.活血镇痛汤12.消炎退肿汤13.跌打营养汤14.风伤伸筋汤15.安神止痛汤16.通窍祛瘀汤17.祛风通

络汤18.复苏汤

19.清热凉血汤20.理气补血汤21.新伤跌打汤22.旧伤跌打汤23.顺气祛瘀汤24.散结利气汤25.透骨养

筋汤

七、刘氏伤科(刘寿山)

1.接骨紫金丹

2.舒筋壮力丸

3.努伤化瘀丸

4.补肾养血丸

5.外敷接骨散

6.外敷正骨散

7.消肿化瘀散

8.外敷活化散

9.外敷生长散10.外敷壮力散

11.腾药

八、郭氏伤科(高云峰) 993

1.清心药

2.健项药

3.下肢瘫方

4.上肢瘫软方

5.落枕

方 6.桃奴泽兰汤7.胳膊疼方8.肘臂麻木方9.关节伤

力肿痛方10.解郁失笑散

11.季肋气滞作痛方12.腰伤气滞作痛方13.腿不能行

方14.清肺止血散15.消下破瘀汤16.治瘫痪方

九、郑氏伤科(郑怀贤)999

1.二号新伤药

2.三号新伤药

3.四号新伤药

4.五号新伤提骨药

5.一号旧伤药

6.二号旧伤药

7.三号旧伤药

8.四号旧伤药9.五号旧伤药

10.一号接骨药11.二号接骨药12.三号接骨药13.四号接骨药14.六号接骨药15.七号接骨药16.一号活络膏17.二号活络膏18.一号接骨丸

19.二号接骨丸20.冷膝丸21.活络酒22.风湿酒23.

人参三七酒24.五加皮酒后记1008附录

伤科要药接骨消_黄山一樵

伤科要药——接骨消_黄山一樵 伤科耍药-小霸王 别名白花丹、千里及、白皂药。 形态攀援状亚灌木。叶卵形,长4—8cm :叶柄基部扩大抱茎。总状花序轴上具腺体,萼管具腺毛;花冠高脚蝶形,白色,先端5 裂:雄蕊5。蒴果膜质。秋冬开 花。 采集生于山野石隙或路旁。分布于华南地区。全草夏秋采收,通常鲜用。 功用苦、辛、微甘,温,有毒。祛风活血,散瘀消肿。治疟疾、颈淋巴结结核、跌打损伤、叶捣烂敷。 伤科要药——接骨消接骨消又名透骨消。本品为唇形科连钱草。为多年生葡萄状草本,茎方形细长,基部带红色,节上着地生根,蔓延繁殖,伸长可达50~150 厘米,叶交互对生,肾形或圆形,端钝圆,基部心脏形,边缘有粗锯齿,叶面绿色,背面淡紫色,背面淡紫色,叶片长2~4 厘米,宽与长相等整形略宽,茎叶有倒向柔毛,搓揉之有薄荷芳香气味。春夏开花,叶腋开淡紫色唇形小花1 朵,花后结微细小棕褐色坚果。它味微苦辛,气香,性微温,无毒,内服散热利尿消肿,祛瘀活血强心,祛

风通络,破积止痛,外用活络通络,消肿止痛,祛瘀生新对跌打扭伤,骨折脱位,腰背积痛,风湿骨痛,四肢积痛均有显著疗效,其 治疗效果非它药所能及,历来被广东人民推荐为疗伤要药,尤其是 潮汕民间,草医更视其为“灵丹圣药”。 广东潮汕民疗伤经验: 跌打挫伤腰痛,风湿腰痛。 1)内服:接骨消60 克(鲜品)猪尾骨150 克水750 毫 升煎至400 毫升,冲酒25 毫升---50 毫升温服。每天一剂,连服5~7 剂。 2 )外用:鲜接骨消150 克捣烂加适量的酒炒热,敷于患 处4 小时后弃掉,连敷5~7 天。 跌打损伤胸背积痛: 接骨消50 克(鲜品),七星剑25 克捣烂取汁冲米酒 25~507 毫升温服,勿食生冷食物,渣叶用酒炒热敷于患处, 4 小时后弃掉,每天一次,连用5~7 天可愈。 三?风湿四肢段痛: 1 )内服:接骨消50 克(鲜品)。地胆头50 克(鲜品),猪脚250 克,水1000 毫升煎至450 毫升,冲米酒25 毫升,温服。连服7~10 天。 2)外用:鲜接骨消,生艾叶各250 克,煎水加酒适量熏洗患处,每天1~~2 次,每次30 分钟,连用7~10 天。 四?四肢关节扭伤,骨折脱位: 1 )初期患处红肿发热疼痛者,可用:接骨消50 克~150 克(鲜品),小驳骨50~150 克(鲜品),捣极烂加入适量米酒,鸡蛋白(即蛋清)调成膏状敷于患处,每天一换直至痊愈,骨折,骨

伤科外用秘方

伤科外用秘方 三圣散敷药 组成:芙蓉叶50000g 赤小豆16000g 麦屑粉(即洗面筋时所沉淀的粉)5500g。 制作方法:上药共研细末,用冷开水加饴糖(或蜂蜜)调拌成药膏,摊在纸上或纱布上,敷贴患处,每日或隔日更换1次。 功效:活血消肿,清热止痛。 临床应用:主治跌打损伤、软组织损伤,肿胀疼痛或红肿灼热等。主药芙蓉叶苦微辛,能凉血消肿止痛。纲目云:其加赤小豆尤妙,用赤小豆散血消肿,二药相配消肿之力倍增。 碎骨丹 组成:骨碎补2250g 白芨片1000g 红陈皮2250g 五加皮2250g 大梅片250g 元麝香125g 参三七2250g 虎胫骨2双活地龙1000g 血竭2250g 乳香炭2250g 川续断1000g 没药炭2250g 西月石500g 雌、雄活鸡各1只(用时连毛带骨捣烂成泥)。制作方法:将上药研细末,用蜂蜜冷开水调和敷于患处。在使用时,须注意皮肤变化,如出现红、痒等过敏现象,应停止使用,改用油质敷料(即药料加凡士林调成)。 功效:活血止痛,长骨。 临床应用:主治一切跌打损伤,大小骨折、骨碎、骨膜损伤等症。本丹为接骨要药。方中骨碎补、雌鸡、雄鸡、虎胫骨、川续断、白芨以疗伤续骨为主,配合乳香、没药、血竭、三七、地鳖虫、五加皮消肿止痛,更以麝香、梅片、陈皮芳香开窍。使药液漏入断处,断者变续,碎者复完。 伤膏药 组成:落得打(生用)30g 川续断条30g 老紫草18g 桑寄生24g 紫荆皮24g 小生地90g 香白芷18g 黄栀子30g 西红花18g 木鳖子24g 京赤芍18g 西当归60g 海桐皮24g 粉甘葛18g 南川芎24g 大白芍24g 青风藤30g 山地狗10g 川大黄24g 紫丹参24g 大独活30g 红茜草30g 川羌活30g 兔耳酸30g 上肉桂24g 地鳖虫18g 肉苁蓉24g 甘狗脊30g。 制作方法:上药共研细末用真麻油5300g,倒入大锅内熬炼,提出药液再加以下7味药研细末。黄丹(二成药液,一成黄丹) 阿魏(焙用)12g 乳香30g 麝香12g 没药30g 薄荷霜12g 大梅片18g 用木棒调拌烊化,冷却后即成膏药,膏药形成后分成若干小块,捏成一团放入冷水缸内浸泡21日,去其火毒,每日换水1次。用法:将膏药温烊摊在布上,根据伤处大小分成大、中、小3种敷于患处。每日或隔日更换1次。

石氏伤科

石氏伤科(石筱山、石幼山)秘方 石筱山(1904-1964)、石幼山(1910-1981)昆仲为石氏伤科第三代传人。石氏治伤,注意整体调治,内外兼顾,善于有所侧重地综合应用手法、外治、内服、针刺以理伤续断,尤其擅长用巧劲正骨上骱理筋及结合体质、兼邪辨证施以内治方药。损伤论治,石氏主张气血兼顾。筱山先生在前人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临证体会提出气血兼顾时要以气为主。损伤以后,瘀血为患,宜治血为先,但攻逐不能伤正,康复更须扶助正。石氏又认为损伤亦有虚实之别,虚人受伤是本虚标实,重访瘀著亦是本虚标实,积劳所致的劳损或劳伤更是以虚为主。石氏还注意治伤须留意兼邪,诸如风寒痰湿之类。幼山先生尤重从痰取治。气滞血瘀,失于流畅,即易成痰,痰瘀胶凝致使症情顽笃,慢性损伤易有外邪兼夹,也使痰浊湿滞留注骨节筋络,生诸变证。内服外治顾其治痰能使疗效更见显著。石氏以其几代的经验,有系统的外敷内服秘方验方,在实践应用过程中,石氏仍不断增删修订,使其更臻完善。内服诸方更非一成不变,检病情不同及对药物认识的深化,随证变化。(石印玉施杞) 方名:三色敷药【功能主治】 功能活血祛瘀,消肿止痛,续筋骨,利关节。主治一切伤筋骨折,青紫肿胀,疼痛难忍,亦治陈伤及寒湿痹痛。 【处方组成】 紫荆皮、黄金子、全当归、西赤芍、大丹参、淮牛膝、片姜黄、五加皮、宣木瓜、西羌活、独川活、香白芷、威灵仙、天花粉、青防风、木防已、川抚芎、左秦艽、生甘草、番木鳖。 【辨证加减】 无 【临床疗效】 无 【处方来源】 无 【按语】 [制备与用法]上药研细末,和匀,用饴糖适量调和如糊状,置缸内备用。摊于韧性纸张或纱布垫上,约0.4-0.5厘米厚,上盖桑皮纸,外用胶布或绷带固定,隔3至5日更换。需要时可在桑皮纸上局部或全部加其它药膏或掺药。 -------------------------------------------------------------------------------- 方名:损伤风湿膏【功能主治】 功能活血化瘀,消肿散结,祛风散寒,通络止痛,舒筋健骨,通利关节。主治损伤以后筋络强硬牵掣或骨节酸痛,及风寒湿邪侵袭所致的痹痛。损伤初起、肿胀不甚显著者亦可酌情应用。 【处方组成】 生川乌、生草乌、生南星、生半夏、生川军、全当归、黄金子、紫荆皮、

4.10骨伤科试题

米易县中医医院骨伤科4月“三基”测试题 姓名:考试时间:成绩: (一)A型题 1、骨折后出现疼痛的特征是( ) A、胀痛 B、酸痛 C、异常活动 D、放射性疼痛 E、间接压痛 2、脱位后出现的特征是( ) A、骨擦音 B、疼痛 C、异常活动 D、畸形 E、弹性固定 3、摸诊(触诊)时,往往最先使用的是( ) A、触摸法 B、挤压法 C、叩击法 D、旋转法 E、屈伸法 4、对骨伤科来说,望诊之首要是( ) A、望肿胀 B、望畸形 C、望形态 D、望神色 E、望创口 5、“捻发音”的检查主要用在( ) A、腰肌筋膜炎 B、臀肌筋膜炎 C、腱鞘炎 D、腱周围炎 E、滑膜炎 6、通过膝关节弹响声可以诊断为( ) A、骨折 B、脱位 C、侧副韧带损伤 D、膝关节半月板损伤 E、肌腱周围炎 7、紧脉主病( ) A、气滞 B、血瘀 C、骨折 D、胸痛 E、腰痛 8、芤脉主属( ) A、血瘀气滞 B、气虚血瘀 C、出血过多 D、出血过多 E、肾虚腰痛 9、摸肤温时,一般用什么部位测试?( ) A、手指指端 B、手掌 C、手背 D、掌根 E、大鱼际 10、常用以鉴别骨折与挫伤的检查法是( )。 A、挤压法 B、旋转法 C、屈伸法 D、摇晃法 E、触摸法 11、颈部活动正常范围是()。 A、前屈60~800;后伸35~450;左右旋转各60~800;左右侧屈各450 。 B、前屈35~450;后伸35~450;左右旋转各60~800;左右侧屈各450 。 C、前屈35~450;后伸35~450;左右旋转各35~450;左右侧屈各450 。 D、前屈35~450;后伸35~450;左右旋转各60~800;左右侧屈各800 。 D、前屈60~800;后伸35~450;左右旋转各60~800;左右侧屈各800 。 12、腰部正常活动正常范围是()。 A、前屈900;后伸300;左右侧屈各300;左右旋转各300。 B、前屈300;后伸300;左右侧屈各800;左右旋转各300。 C、前屈900;后伸300;左右侧屈各300;左右旋转各800。 D、前屈900;后伸800;左右侧屈各300;左右旋转各300。 E、前屈300;后伸300;左右侧屈各300;左右旋转各300。 13.肩部正常活动正常范围是()。 A、前屈1450 ;后伸450;外展900;内收400 ;外旋300;内旋800 B、前屈900 ;后伸450;外展1200;内收400 ;外旋300;内旋800 C、前屈900 ;后伸450;外展1200;内收400 ;外旋300;内旋800

骨伤科常用引经药

骨伤科常用引经药 □ 张虹河南省洛阳正骨医院 用药有归经、引经之说,起源较早,在宋代已有较多的临床运用。骨伤科疾病治疗中常利用某些药物对人体某些部位有较强的选择性作用,引导与其同用的药物达到特定的部位,从而提高疗效。如《本草逢原》云:“牛膝能引诸药下行,筋骨痛风在下者宜加用之。”故三妙丸中用牛膝引黄柏、苍术下行治湿热下注、两足麻木等。 清代中医骨伤古籍《跌打秘方》中也用歌诀介绍部位引经法,较为简洁、适用,歌诀概括为:“凡用引经之药,上部用川芎,手用桂枝,头用白芷,胸腹用白芍,脐下用黄柏,左肋用青皮,右肋用枳壳,腰用杜仲,下部用牛膝,足用木瓜,身用羌活、当归。不论跌打损伤,须要用香附。” 归纳而言,骨伤科常用的引经药主要如下。 头颈部引经药头后部用太阳经引药,如羌活、蔓荆子、川芎等;头两侧用少阳经引药,如柴胡、川芎、黄芩等;前额及眉棱骨用阳明经引药,如升麻、白芷、葛根、知母等;巅顶用厥阴经引药,如吴茱萸、藁本、细辛等;颈项部用白芷、葛根等。 四肢引经药上肢用桑枝、桂枝,也可用羌活、防风引药入经;臂膀用姜黄;下肢用牛膝、海桐皮、独活,也可用木瓜、千年健、防己、泽泻等;骨节用松节、天南星。清代

医家林佩琴在《类证治裁》中指出:“油松节,能透入骨节”。王士福云:“观诸伤科书治骨折诸方,发现多有重用南星者,深思其理,始悟古人以南星专止骨之痛。又经多年体验,南星对各类骨关节疼痛者,多收捷效而无副作用。” 躯干部引经药上部用羌活,下部用独活;胸部用柴胡、郁金、香附、紫苏子、枳壳;两胁肋部用青皮、陈皮、延胡索、紫荆皮;背部用威灵仙、乌药、羌活、防风;腰部用杜仲、续断、淫羊藿、补骨脂、狗脊、枸杞子、桑寄生、山茱萸;腹部损伤加炒枳壳、槟榔、厚朴、木香;小腹部损伤加小茴香、乌药。 五脏引经药肝经用柴胡;肺经用桔梗、芦根;脾经用龙眼肉、升麻;肾经用狗脊、肉桂;肝、脾血分用赤芍;胆经用龙胆草。 奇经引经药用鹿角、鹿茸引药至督脉。如林佩琴在《类证治裁》中指出:“脊者,督脉及太阳经所过,项脊常热而痛者,阴虚也,六味丸加鹿茸。常寒而痛者,阳虚也,八味丸加鹿茸。” 另外,红花质轻浮散,辛温走窜,擅达头面、肢臂、肌表等部位。红花这种辛散走动的性能,常在骨伤科病证治疗中起着引经的作用。归纳起来,有以下几种情形:一为旁走肢臂,如《世医得效方》治血滞臂痛,在四物汤中加入红花,即是借红花引归、地、芎、芍四物入于肢臂;二为上达头面,

分型诊断与伤科手法治疗颈椎病

分型诊断与伤科手法治疗颈椎病 发表时间:2012-08-22T09:28:00.593Z 来源:《心理医生》2011年11月总第203期供稿作者:叶森姚萍[导读] 脊神经根型:是颈部的脊神经及其血管受刺激或压迫而引起的一系列临床症状。叶森姚萍(江苏省扬中市人民医院江苏扬中212200 ) 【中图分类号】R6【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7-8231(2011)11-1920-02 颈椎病是临床上常见的一种疾病,年龄在50岁以上者较多见,临床症状繁多,给病人心理造成伤害,病因主要是颈椎神经根、颈段脊神经、颈动脉、交感神经受到刺激、压迫及软组织慢性损伤而引起的一系列综合症状,根据颈椎病的病因、病机及受损部位的病理改变和临床表现分类分型,运用传统手法按摩点穴与机械牵引,对80例疗效进行临床观察分析,证实了伤科手法按摩点穴和机械牵引疗效好,病人病苦较少,疗程短,取得了满的效果。 1临床资料 本组80例均为门诊治疗病人,其中男性56例,女性24例。最大年龄67岁,最小年龄33岁,平均年龄为48岁。病发时间最长5年零3个月,最短3个月。80例中工人54例,农民2例,干部15例,教师5例,医生4例。X光检查,正位片显示:椎体边缘一般性骨质增生58例;侧位片显示:椎间隙变窄有增生样改变22例。MR检查颈椎间盘突出60例。 临床分类分型 1.1根据颈椎病的病因机理分为 1.1.1退行性颈椎病:椎间盘退变是本病普遍的内因,椎间盘一般从30岁以后退变,椎间盘的退变从软骨板开始,软骨板逐渐骨化,通透性逐渐降低,从而造成髓核逐渐脱水,以致纤维化。加之其周围的软组织退行性改变所引起的颈椎神经、椎动脉和脊髓的病理变化,进而出现错综复杂的病状与体征。 1.1.2迁延性颈椎病:颈椎部有轻度或较明显的外伤史,但即刻不发病,经过一段时间损伤部位周围形成赘生物,或关节松驰错位,从而使脊椎稳定性下降,颈椎发生代偿性增生,因椎间盘厚度下降,椎间孔上下径变窄使各增生部位更易刺激或压迫神经根、椎动脉、脊髓[包括神经、脊髓的血运障碍并引起病理改变而产生症状]。 1.1.3诱发性颈椎病:颈椎正常或已有退行性改变,但尚未发病,当突然受到外界各种间接或直接外力作用下[有轻有重]造成刺激或压迫了颈神经根、椎动脉、脊髓[包括神经或脊髓的血运障碍]外伤诱发而引起的病理改变。 1.2根据颈椎的受损部位及临床表现分为 1.2.1脊神经根型:是颈部的脊神经及其血管受刺激或压迫而引起的一系列临床症状。颈项疼痛,向枕部或肩及上肢放射,上肢无力,肌力减退伴有麻木感,肌肉萎缩,皮肤感觉障碍。 1.2.2椎动脉型:是椎动脉和其周围附属神经及支配椎动脉的神经受到刺激或压迫而导致。(1)脑部缺血出现:头部转动某一位置时出现头晕、恶心、呕吐、耳鸣、耳聋、视物不清等症状,头部改变位置时症状即可缓解。(3)反射性脑血管痉挛:基底动脉供血不足影响部分脑组织血运,造成脑组织缺血、缺氧,脑组织功能失调引起头疼、头晕、反应迟钝、畏光、心动过速、胸闷、血压异常。(3)X光片正位可见有骨质增生,椎间隙变窄。 1.2.3脊髓型:是颈部的脊髓血管受损刺激或压迫导致脊髓缺血、缺氧、功能失调,引起感觉和运动方面的机能障碍,中年人以上患者有肢体或躯干麻木无力及上运动神经原损害体征,时好时坏呈波浪式进行性加重。因脊髓受压的程度及位置不同可分单侧及双侧两类。单侧:病变水平以下,同侧肌张力增高,肌力减弱,腱反射亢进,浅反射减弱,病理反射、霍夫曼反射、巴彬斯基反射阳性。双侧:早期出现感觉或运动障碍,晚期有不同程度痉挛性瘫痪。病人往往有束带感,活动不灵便,步态笨拙,走路不稳,以致瘫痪,卧床不起,甚至呼吸困难。 1.2.4交感神经型:交感神经受刺激症状,如眼球胀痛,视物模糊,头昏耳鸣,胸前疼痛,恶心呕吐,咽喉不适,失眠多梦,心情烦燥等。 1.2.5混合型:凡具备上述两种或三种类型同时存在者,均为混合型。事实上,颈椎病是一种综合征,多数患者是同时具有两种以上类型的表现。 2治疗方法 2.1传统手法 推拿、按摩、点穴等法。手法治疗主要是能达到理筋松解颈部软组织痉挛、活血通络,使深部肌肉松驰,改善局部血液循环,消除无菌性炎症,同时也能达到局部软组织的粘连分离作用,运用手法时要求手力均匀、有力,持久柔和、由轻到重,从而达到深透之目的。 2.2拉宽椎间隙调整内平衡法 用手法或器械进行颈椎牵引[根据分型和病情程度调整牵引量],使颈椎间隙增宽,以扩大椎间孔,同时周围的软组织被动拉长,可使颈椎间关节“微细移位”自然矫正,肌肉牵拉具有缓解痉挛的作用,同时为纠正颈椎脊柱力学平衡创造条件,本法适用于神经根型,牵引时间一般为30分钟,15天为一个疗程。脊髓型及椎动脉型慎用。 2.3压肩拔颈理筋整复法。压肩拔颈:术者站在患者背后,将两前臂侧放在患者两侧肩部、两手虎口叉开,均以拇指置于枕后乳突下,其余四指抚住两侧下颌骨,术者前臂发力向下压肩,手指及手掌向上用力拔伸牵引颈椎,并作过伸过屈动作,反复数次。理筋整复:患者坐位,头部前屈,至适当的角度。术者一手用拇指按住患者棘上,一手用肘部扶住病人额部,向前上方牵引,同时向患侧旋转头部,此时可听到整复的弹响声。 2.4牵搬、点穴松解法。牵搬:坐位,术者位于患者侧后方,一手扶住患者下额,一手抚住患者枕部,作垂直向上牵引,轻轻旋转几次后,将头部仰20°先向健侧旋转至最大限度,在向上牵引下,两手突然交错用力进行搬动,此时可听到响声然后以同法旋于对侧。点穴按摩:患者坐位,取合谷、曲池、缺盆、风池、天柱、玉枕、肩井、肩贞、天宗及痛点等穴用拇指点按。使紧张痉挛的肌肉放松,从而加强局部血气运行,促进新陈代谢,消肿止痛,修复组织。疗效分析疗效评定: 2.4.1临床治愈:自觉症状消失,检查体征阳性,恢复正常工作和劳动。

广派伤科余子贞——一个有别于上海中医骨伤科八大家之外的流派(之一)

“广派”伤科余子贞——一个有别于上海中医骨伤科八大家之外的流派 (原创之一) 上海曲阳医院疼痛科施问民 在现在上海人的记忆中,知道在近百余年的上海中医骨伤科的历史中,能够叫出名号的,可能就是石氏伤科、魏氏伤科、王氏伤科、施氏伤科、陆氏伤科、闵-殷氏伤科、佟氏伤科八大家,而且,这也仅仅局限于50、60岁以上的人了。当然,这八大家,想当年,不仅闻名沪上,,而且蜚声全国。遗憾地是,由于种种原因,除了石氏稍盛之外,其他诸门后人缺乏,或局限、或受制于无完全的传承或更多的创新,更有如闵-殷伤科、佟氏伤科,由于门人年事已高,或已出国,国内已无后继者。八大家既如此,更别说其他的流派了。 其实,在上海中医骨伤科近现代史上,还出现过实力、医术绝不逊色于八大家的名家,“广派”伤科的代表人物余子贞就是其中之一。 关于余子贞(1896~1991年),上海市中医文献馆馆员志是这样记载的:“余子贞,男,广东中山人。12岁即从外祖父及舅父学医。后又师从刘世传先生学习中医伤外科。22岁开业,30岁悬壶沪上,任上海市粤商医院内科外伤科负责人,又任广肇痘疹分院麻痘专科医生。新中国成立后,历任杨浦区中医医院伤科负责人、主任医师,及上海市中医医院伤科顾问。曾获上海市卫生局颁发的五十年从事祖国中医业务工作奖状。1981年聘为上海市中医文献馆馆员。1990年为全国首批继续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指导老师。著有《中医选诵入门》、《伤科医疗宝鉴》、《中风临床验方》、《麻痘症治疗临床笔记》、《临床察验誊抄》、《临床实验外科百方》、《伤科验方》、《治疗蛇闰各方》等著作。” 另有一说,余子贞系广东中山隆都下泽乡人,自少年起,对中医药有着浓厚的兴趣,时余子贞的外祖父刘泰常乃当地一方名医,时常给予指点,主要以内外儿科医技为主,而骨伤科方面的医术,则受之于邻乡申明亭乡西亭仔村名中医刘接贤。由于他天资聪颖,加之一直坚持勤奋苦练,虽年方弱冠,不到20岁,即已在溪角乡开业行医。由于比邻闹市,交通便利,不到十年,名声大噪,已然成为广东中山一带名医,尤以骨科为著。 至于余子贞如何来上海行医,其中还有一个传奇的故事:1929年,上海永安公司郭氏家族成员郭华芬在海外经商时,因骑马不慎摔伤,虽经国内外六、七十名医生医治,乃不能解决行走不便、跛脚的问题。幸好郭氏家族原籍是中山县良都竹秀园乡人氏,听闻余子贞专攻骨伤,医术了得,便急忙登门拜访求医,初试之下,果然不负盛名。为了专心精治,郭华芬盛邀余子贞回竹秀园居住。一年以后,郭华芬复原良好,行走如常人无异。郭华芬高兴之余,于次年(1930年)偕余子贞共赴上海,将余介绍给时任永安公司总经理郭标(永安公司创始人郭乐的堂兄)。

老中医施杞医疗经验

中医骨伤科名家施杞 吴 陈治立王拥军崔全起万超整理 编者按:施杞,江苏人,生于1937年。出身于中医世家,幼受庭训。1963年毕业于上海中医学院,曾师从中医伤科大家石筱山、石幼山。 从事中医骨伤科临床30余年,曾任上海中医学院附属龙华医院骨伤科主任、教研室主任,上海市卫生局副局长。现任上海中医药大学校长、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是上海市名中医、中国中医药学会副会长、全国中医骨伤科学会会长、上海市中医药学会会长、上海市中西医结合学会副会长等职。还被美国普士顿大学、新加坡中医学院、日本关西针灸大学、欧洲中医学院等国外院校聘为客座教授。 施氏长期从事骨伤科医疗、教学和科研工作,他崇尚易水学派,注重护养脾胃,较完整地继承了上海石氏伤科的学术经验。擅长治疗各类脑病和脊椎病,对脑外伤、脑瘤、颈椎病、腰椎间盘突出症、骨质疏松及各类风湿痹证有较深入的研究。治疗颅脑损伤主张“瘀阻经络,从肝论治”,对伤科内损杂病多用“临证三辨,衷中参西”的方法;治骨折在分早、中、晚三期基础上,予以“摸、整、稳、运、治、调”六法;治脱位强调“一清、二巧、三稳定”的原则。多年来形成了“以气为主,以血为先,痰瘀同治,脾胃兼养,内(损)外(伤)兼顾,调治结合”的学术主张。发表论文60余篇,主编了《中国骨伤科学》、《中国中医骨伤科百家方技精华》、《临床中医脑病学》、《现代中医药应用与研究大系》等16部学术著作。先后主持承担了10项国家及部、市级科研课题,其《痹证的实验模型和现代病理基础》获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科技进步二等奖,上海市科技进步二等奖,《益气化瘀法治疗硬膜下血肿的临床和实验研究》获国家中医药科技进步二等奖。荣获国务院有突出贡献专家证书,享受政府特殊津贴。 是故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化而裁之谓之变,推而行之谓之通,举而措诸天下之民谓之事业。 ———《周易·系辞》 于仁厚处用心,于精深处用功。 ———施杞 施杞,1937年生,江苏省人,出身于中医世家,自幼受家学熏陶,酷爱中医。1957年考入上海中医学院中医系。6年寒窗苦读,打下了扎实的中医基础。1963年7月以优异成绩毕业,遂被留任于上海中医学院附属龙华医院骨伤科工作。1963~1966年,施氏又以第五卷672优异的成绩完成了住院医师的学习训练,并且得到了著名中医伤科大家石筱山的师传,为以后的专业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1967~1982年期间,四次赴外院进修,先后在上海中医学院附属曙光医院骨伤科,上海第二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骨科进修;二次赴

石氏伤科外用药撷英与拾遗_蔡奇文

1上海市黄浦区中心医院(上海,200002) △通讯作者 E-mail:qdh5707@yahoo.com.·学者论坛· 石氏伤科外用药撷英与拾遗 蔡奇文1 邱德华1△ 石仰山1 [关键词] 外治法;石氏伤科;三色敷药;复方紫荆消伤膏 [中图分类号] R27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005-0205(2013)03-0068-02 外治法是中医十分重要而具有特色的治疗方法,尤其对于骨伤科疾病,有着很好的治疗效果。石氏伤科已有140年的历史,依靠其外用药之精华三色敷药起家,逐步发展起庞大的外用药体系,扩大了外治法的治疗范围,取得了良好的临床效果和社会效益,值得后学研习探究。 1 外治用药源流 外治用药之法在我国源远流长,历史悠久。其始于《黄帝内经》,完善于《外治医说》之书,历代医家均有阐述。《黄帝内经》中有“用桂心渍酒以熨寒痹,用白酒和桂以涂风中血脉”的记载。东汉《伤寒论》亦有“火熏令其汗,冷水巽之,赤豆纳鼻”的治法。西晋《崔化方》已有乌膏之名,依其治法,应是膏药无疑。唐·蔺道人《仙授理伤续断秘方》则有“用仙正散于损处断处”和“凡拔伸捺正,要软物如稍片之类奠之”等描述。《医宗金鉴》也记载了很多外治手法和外用之药。清·吴师机《外治医说》:“外治之理即内治之理,外用之药,即内治之药,所异者法耳”,并强调“外治必如内治者,先求其本,本者何?明阴阳,识脏腑也”。 敷药和膏药的应用,都属于外治。若病在皮肉筋骨,损伤有定所,用敷药或膏药直接贴在受伤的地方,使药性从外而入,有时比内服更易奏功。 2 石氏外治用药方略 石氏伤科依前人之经验,同时察其病机,明其病理,撮其要旨,结合骨伤外治之特点,取其医理之精华,善用敷贴、涂擦、熏洗等外治用药之法。石氏认为:损伤之处,无论瘀凝气阻,或夹兼邪,运用外治必须辨证,或以敷贴,或用熏洗,使其之效由外达里,起到提而泄之,疏而通之,消而化之,温而散之,松而解之,滑而利之之功。 在外治用药上,石氏匠心独运,拟定了多种外用之剂,在临床上获得了显著的疗效。如三色敷药、红玉膏、三黄膏、黑虎丹、桂麝丹、接骨丹、损伤风湿膏、阳和痰核膏、碧玉膏、铁扇散、金枪膏等。部分药物因多种因素,无法继续生产使用,故在此仅挑选数种,略作阐述。 2.1 三色敷药 是石氏祖传秘方,体现了石氏伤科理伤外治的精髓。历经百余年的临床应用,以无数次良好的临床疗效证明了它的价值。三色敷药由紫荆皮、黄金子、全当归、赤芍、丹参、怀牛膝、姜黄、五加皮、木瓜、羌活、独活、白芷、威灵仙、天花粉、防风、木防己、川芎、秦艽、连翘壳、生甘草、马钱子等中药熬制而成。可外用胶布或绷带固定,隔3~5d更换。需要时可在桑皮纸上局部或全部加其他药膏或掺药。功擅活血祛瘀,消肿止痛,续筋骨,利关节。主治伤筋骨折,青紫肿胀,疼痛难忍,亦治陈伤及寒湿痹等疾患。 2.2 红玉膏 由东丹、熟石膏组成,是石氏常用外用药膏之一,常与三色敷药一同使用。可外用于患处,或在盖于三色敷药上全部或局部后敷贴患处。功擅护肤生肌,解毒利湿。主治金刃所伤、皮肤破碎及皮肤湿疹等疾患。 2.3 三黄膏 由大黄、黄芩、黄柏、东丹、熟石膏等组成,也是石氏常用外用药膏之一,常与三色敷药一同使用。可外用于患处,或在盖于三色敷药上局部或全部后敷贴患处。功擅清热解毒,祛瘀破积,消肿痛,除湿热。主治损伤以后肌肤瘀肿青紫,灼热作痛;亦可用于其他原因所致红肿热痛之症。 2.4 碧玉膏 由青黛、大黄、黄柏、熟石膏制成。可外用于患处。功擅清泄湿热,解毒消肿。主治湿热内蕴,肌肤红肿,及湿疹作痒等症。 2.5 黑虎丹 由炉甘石、五倍子、炙山甲、乳香、没药、轻粉、儿茶、梅片、腰黄、全蝎、麝香、蜘蛛、蜈蚣组成,研磨成黑色粉末。可掺药于膏药(如阳和痰核膏)或敷药(如三色敷药)上随症使用。功擅祛瘀消肿,软坚散结,化痰解毒。主治积瘀坚结成块,痰瘀交凝的疼痛,骨节粘着活动受限及无名肿毒坚硬疼痛者。 2.6 桂麝丹 由麝香、肉桂、公丁香组成,研磨成红褐色粉末。可掺药于伤膏药上,亦可掺于敷药上。功擅温经散寒,活血止痛。主治损伤日久筋骨酸痛或风寒痹痛。 2.7 接骨丹 由生川乌、生草乌、生南星、乳香、没药、血竭、骨碎补、煅自然铜、腰黄、麝香、冰片组成,研磨成褐色粉末。可掺药,常掺于三色敷药上,亦可掺药于膏药上。功擅活血散瘀,接骨续筋,消肿止痛。主治损伤瘀肿疼痛等症,尤适用于骨折。 2.8 伤筋药水 由生川乌、白芷、羌活、独活、山柰、红花、生南星、姜黄、乳香、没药、苏木、生大黄、樟脑、威灵仙等中药制成的酊剂。可用手掌揉搓酸痛部位,待其肌肤温热柔和,再用药棉蘸药水涂擦患处。功擅行气活血,祛风散寒。主治伤后或感受风寒所致的筋骨关节酸痛,肢节拘急麻木等症。 2.9 金枪膏 由金银花、生大黄、紫地丁、当归身、马钱子、生甘草、黄柏、 8 6Chinese J Trad Med Traum &Orthop,Mar 2013,Vol 21,No 3

自学伤科推拿技巧手法(范本)

自学伤科推拿技巧手法(范本) 一、慢性腰部劳损 治疗原则:温经通络、活血散瘀、剥离粘连、舒筋止痛。 施术部位:以伤侧腰骶部为主,下肢为辅。 施术手法:推、揉、?、拿、拨等法。 主要穴位:命门、肾俞、环跳、委中、阳陵泉及腰、臀部痛点等。 时间与刺激量:每次治疗25分钟左右,以中等刺激量为宜。 (一)手法操作 (1)推揉?挤腰部法 患者俯卧位。医者立于左侧,双手掌交叉放于脊柱及其两侧,作上下纵行分推5~7遍。继之,用双手大鱼际或掌根部由上而下揉、掌指关节?、两掌根对挤两侧骶棘肌数遍(挤压用力方向,应向脊柱中线)。 (2)分拨推理痛点法 患者俯卧位。医者立于左侧,用双手拇指由上而下左右分拨腰部骶棘肌3~5遍,再用拇指由上而下推理数遍。然后用拇指重点分拨、推理结索之痛点2分钟左右。 (3)捏拿脊柱两侧法 患者俯卧位。医者立于左侧,用多指纵、横捏拿脊柱及其两侧背伸肌数遍8(自下而上或由上至下均可)。 (4)晃拨摇摆推理法 患者俯卧位。医者立于左侧,用双手多指捏拿腰部(掌压紧脊柱)左右晃拨数十次,使腰部有温热感。继之,以双手掌重叠放于腰4、5脊柱背侧,用力左右摇摆,并上下推理2~3分钟。 (5)脊柱背伸?叩法 患者俯卧位。医者立于左侧,嘱患者将脊柱尽力背伸。医者用一手小鱼际?叩腰骶部及臀部两侧数分钟,以舒松腰臀部筋肉。 (6)按揉腧穴痛点法

患者俯卧位。医者立于左侧,双手拇指轻力揉压两侧肾俞1分钟,重揉压腰臀部的痛点及大肠俞、关元俞、秩边、环跳、委中等穴各半分钟。 (7)?叩下肢后侧法 患者俯卧位。医者立于左侧,用一手小鱼际由上而下?下肢后侧3~5遍。用双手空拳或侧掌上下往返交替叩击下肢数遍。 (8)屈伸回旋腰部法 患者仰卧位。医者立其右侧,用双手托扶下肢适宜部位,将两侧髋膝关节屈曲,先屈伸再左右回旋活动腰部数次。 (9)直腿屈髋动腰法 患者仰卧位。医者立其右侧,用一手托足跟,另一手扶膝部,将下肢保持直立,屈髋(使骶部离开床面),使腰部有一定的弹跳动作,(此法可与屈伸回旋腰部法结合应用)。而后揉拨阳陵泉,压放气冲穴。最后,患者取坐位。医者双手多指捏肩井、拿肩部结束。 辨证加减: 如系腰背筋膜损伤,可于患者侧卧位加施“按压痛点顿拉法”数次,并在腰部施推、?手法数分钟。 附:按压痛点顿拉法: 患者健侧卧位。医者立其后方,用双手拇指重叠按压腰部痛点,嘱一助手握下肢踝部,先尽力屈曲膝髋关节,而后快速顿拉下肢,重复3~5次。继之,医者用双手拇指由下而上推理伤部数次,单手小鱼际在伤处施?法2分钟。 一、退行性脊柱炎 治疗原则:舒筋通络,行气活血。 施术部位:病变段脊柱及其两侧与相关肢体。 主要穴位:中枢、命门、腰阳关、腰俞、夹脊、肝俞、肾俞、脾俞、大肠俞、关元俞、环跳、殷门、委中、承山、昆仑、太溪、风市、阳陵泉、解溪及其它相关腧穴。 施术手法:推、揉、按、拨、?、叩、擦、动。 时间与刺激量:每次治疗30分钟左右,每日1~2次,手法刺激宜重。 (一)手法操作

近代中医骨伤科发展述略

近代中医骨伤科发展述略 摘要在近代,中医整体的发展虽然缓慢,但中医骨伤科却在短短百年中获得了较大进步:理论上强调内外并治,调气血、补肝肾、培脾土、治心神,使整体观和辫证施治思想全面体现于伤科之中;诊断上方法迭出,掐指甲、观指纹、辫尿液,使诊断指征客观化;治疗上重视手法整复中麻醉药的使用和创造新的固定方法,减少并发症和后遗症。特别是中西医学在骨伤科领域的沟通,为后来中西医结合在骨伤领域中的蓬勃发展和新骨科的产生莫定了基础。骨伤科内治法,在祖国医药学发展中,不断完善、总结、整理和提高。在西周时期的疡医已能采用五气养之、五脏药之、五味节之的内治法。《周礼天官)记载:“疡医下士八人,掌肿疡、溃疡、金疡、折疡之祝药剧杀之齐,凡疗疡以五毒攻之、五气养之、以五脏药疗之、以五味节之。凡药以酸养骨,以辛养筋,以咸养脉,以苦养气,以甘养肉,以滑养窍。”春秋战国时代,’出现了我国医学文献中最早的典籍—《黄帝内经),反映了这个时期的医学理论和丰富经验的医学巨著,对于人体解剖、生理、病理和诊断等基本理论有了全面的阐述。(内经》包括(素问)、(灵枢)两部分,均有关于伤科理论的论述。(灵枢·经筋)篇描述了附属于十二经脉的筋肉系统。(素问)阐发了“气伤痛,形伤肿”以及“肝主筋,肾主骨,脾主肌肉”等理论。这些理论原则一直指导着伤科基本理论和临床研究实验。 关键词中医,骨伤科,近代,骨伤科内治 1传统中医骨伤科的进步 1. 1理论的深化针对前人治骨伤重外治而轻内治的不足,明代陆师道在《正体类要·序》中强调:“肢体损于外,则气血伤于内,营己有所不贯,脏腑由之不和,岂可纯任手法,而不求脉理,审其虚实,以施补泻哉。”[1j之后,清代医家就颇重视骨伤病内治理论的研究,沈金鳌《杂病源流犀烛》、汪机《外科理例》等书中均有论述,至晚清名医唐宗海,于骨伤科血证的探讨最有见地。他在《血证论》中指出:“跌打折伤一切,虽非失血之正病,而其伤损血脉,与失血之理,固有可参,因并论之”,凡跌打已见皮破血出者,其症“无偏阴偏阳之病”,务从止血为安,“止得一分血,则保持一分命”;至于伴“有癖血肿痛者,宜消癖血”。近代中医骨伤科发展述略与其“离经之血便是疲”的学术观点完全吻合,成为治骨伤肿痛之指南。凡未破皮者,唐氏细分为血损坏、肌肤肿痛、筋骨打碎等各症。初期逐癖生新、接骨续筋,后期则宗肾主骨、肝主筋之理,补益肝肾,温通经脉,达到祛除伏留之血的目的。唐氏除对骨伤血证的病理机制和治疗理论提出卓越见解外,在方药施治上亦有建树。他认为:凡失血家忌汗、吐之法,当以和法“为血证之第一良方”,擅长运用小柴胡汤达表和里,升清降浊,以治疗跌打损伤之患怒,周身作痛,寮血着滞三焦,感冒,内伤饮食等多种血证,皆能获俘鼓之应。C2]此外,唐氏倡导的治骨伤血证当补气止血、祛察生新、消癖定痛、通窍活血之法则,对后人也有很大影响,民国时期骨伤科名医王子平、李广海、高云峰、刘寿山、陆银华等,无不尊其旨意而发挥于临床。对此,上海石氏伤科总结日:“理伤仅用外治,气血难复,恢复不易;仅用内治,则筋骨不正。理应调气血,壮筋骨,内服外敷、针刺手法、夹缚活动、相互参用,使疗效显著,而少后遗、复发之虞。;[3]归纳全面,并蕴含着丰富的辨证主义思想。 正是在整体观念、内外并重、辨证施治的原则指导下,中医骨伤医师还进一步探讨了内外兼治的不同治法对患者生理机能的改善及调节骨面生长的影响。四川名医杨天鹏就重视培补脾土,认为:人体之后天强盛,运化有节,则气血充盈,断骨得气血滋养必能较快愈合。石氏伤科则侧重于气血之中的“气”,认为:“气血兼顾,以血为先是临床常用的治标之法,以气为主的气血兼顾为刻刻留意的图本之计。’心〕因为形体之所以能抗拒外力,百节能得以屈伸活动,皆赖气所充盈;血之化液濡筋,成髓而养骨,也离不开气的作用。杨氏、石氏的见解虽各不同,但都是从不同角度深化了内外并重,整体辨证施治骨伤的理论,在继承先

(完整word版)骨伤科常见病及优势病种中医诊疗方案

沛县中医院骨伤科2016年 常见病及中医优势病种诊疗方案 骨伤科 二〇一六年一月修订

目录 腰痹病(腰椎间盘突出症)中医诊疗方案 (1) 一、病名 (1) 二、诊断 (1) (一)疾病诊断 (1) (二)疾病分期 (2) (三)证候诊断 (2) 三、治疗方案 (2) (一)手法治疗 (2) (二)辩证使用中药和中成药 (3) (三)牵引疗法 (4) (四)针灸疗法 (4) (五)手术治疗 (4) (六)护理 (4) 四、难点分析及应对措施 (5) 五、疗效评价 (5) (一)评价标准 (5) (二)评价方法 (5) 桡骨下段骨折(桡骨远端骨折)中医诊疗方案 (7) 一、病名 (7) 二、诊断 (7) (一)疾病诊断 (7) (二)证候诊断 (7) (三)骨折分期与分型 (8) 三、治疗方案 (8) (一)手法整复、夹板外固定治疗 (8) (二)手术治疗 (10) (三)药物治疗 (10) (四)康复治疗 (11) (五)护理 (11) 四、难点分析及应对措施 (11) 五、疗效评价 (12) (一)评价标准 (12) (二)评价方法 (12)

腰痹病(腰椎间盘突出症)中医诊疗方案 一、病名 中医病名:腰痹病 TCD编码:BMY091 西医病名:腰椎间盘突出症 ICD-10编码:M51.202 二、诊断 (一)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1994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发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 (1)多有腰部外伤、慢性劳损或寒湿史。 (2)常发于青壮年。 (3)脊柱侧弯,腰椎生理弧度消失,病程长者可出现肌肉萎缩。 (4)病变部位椎旁有压痛,向臀部及下肢放射,腹压增加(如咳嗽、喷嚏)时疼痛加重。 (5)腰部活动受限,下肢受累神经支配区有感觉过敏或迟钝,直腿抬高或加强试验阳性,膝、跟踺反射减弱或消失,踇背伸或趾屈肌力可减弱。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临床诊疗指南—骨科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年)。 (1)腰痛合并“坐骨神经痛”,放射至小腿或足部,直腿抬高试验阳性。 (2)在L4、L5或L5、S1棘间韧带侧方有明显的压痛点,同时有至小腿或足部的放射性痛。 (3)小腿前外或后外侧皮肤感觉减退,趾肌力减退,患侧跟腱反射减退或消失。 (4)X线摄片检查:脊柱侧弯、腰生理前凸变浅,病变椎间盘可能变窄,相应边缘有骨赘增生。CT或MRI检查可显示椎间盘突出的部位及程度。

刘氏伤科手法治疗“筋出槽,骨错缝”的体会

刘氏伤科手法治疗“筋出槽,骨错缝”的体会刘氏伤科手法治疗“筋出槽,骨错缝”的体会 关键词:伤科;手法治疗;刘氏;经验 中图分类号:R244.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7-2349(2009)06-0011-01 刘氏伤科是为全国中药临床重点专科创建单位,省临床重点示范科室。它是由刘氏伤科前辈刘济川,刘秉夫父子创始,再由后人周时良,苏中和,邹文浩,王心支等继承和发展,手法治疗“筋出槽,骨错缝”的理论是他们几代人在长期的临床实践中,摸索总结出的一套治疗软组织损伤和小关节紊乱的手法。现介绍如下。 1 筋出槽 所谓“筋出槽”,是指人体软组织受到外力的作用,软组织损伤后,出现的筋络移位损伤和扭曲,而软组织损伤的病变部位则以韧带和关节囊为主。典型的部位有肩关节,肘关节,膝关节,踝关节。治疗原则早期以制动固定为主,后期以手法理筋调理为主,病人配合治疗为辅。 1.1 肩关节“筋出槽” 主要是指肩部因外伤而出现的症状,肩部外伤有肩关节脱位,肩部骨折,以及肩部软组织的损伤,经x线和MRI明确诊断骨折或关节脱位。肩关节“筋出槽”治疗的原则是,早期以制动为主,一般10,15天,此期间轻轻的用顺筋手法,外加包扎固定;中期,加大顺筋手法,稍微活动肩关节,轻轻的用食指和拇指作弹拨;后期,加大食指和拇指作弹拨的手法,顺着肌腱的方向按摸,使肌腱和肌肉能够活动,同时加大活动肩关节,嘱患者加强主动活动肩关节范围。

1.2 肘关节“筋出槽” 主要是指肘部因外伤而出现的症状,肘部外伤有肘关节脱位,肘部骨折,以及肘部软组织的损伤,经x线和MRI明确诊断骨折或关节脱位。骨折或关节脱位应按常规处理。肘关节“筋出槽”治疗的原则是,早期以制动为主,功能位固定,悬吊患肢,一般10,15天,此期间轻轻的用顺筋手法,外加包扎固定,中期,加大顺筋手法,稍微活动肘关节,轻轻的用食指和拇指作弹拨,在后期,可以加大食指和拇指作弹拨的手法,加大活动肘关节,使肘关节囊能够舒展,嘱患者加强主动活动肘关节伸曲范围。值得提醒大家的是肘部的骨折和关节脱位在后期并发关节僵硬的机会很多,应该引起重视。 1.3 膝关节“筋出槽” 主要是指膝部因外伤而出现的症状,膝部外伤主要有膝部骨折,以及膝部软组织的损伤,经x线和MRI明确诊断骨折。膝关节“筋出槽”治疗的原则是,早期以制动为主,一般10,15天,此期间轻轻的用顺筋手法,外加包扎固定,中期,加大顺筋手法,稍微活动膝关节,轻轻的用食指和拇指作弹拨,后期,加大食指和拇指作弹拨的手法,加大活动膝关节,嘱患者加强主动活动膝关节伸曲范围。 2 骨错缝 所谓“骨错缝”,是指脊柱小关节的错位,导致的局部疼痛,活动时牵痛,常见于颈椎小关节,胸椎小关节,腰骶椎小关节,共同点是脊柱两侧或单侧的小关节发生了微小的错位,导致了小关节功能紊乱,“骨错缝”,发病有时很急,疼痛剧烈,病人难以忍受,有时连绵不断,长达几年,病人痛苦不堪,X线和MRI确诊有一定难度,有些混淆于其他脊柱疾病中,临床主要根据患者的发病情况、症状等综合诊断,只要明确诊断,及时给予手法复位,纠正“骨错缝”,可收到立竿见影的效果。 2.1 颈椎小关节紊乱症该症可与颈椎病、落枕等并发,常被病人忽视,发病原因主要是长期使用电脑和伏案工作,或颈部的扭伤,晚上睡觉姿势不当。主要症

上海各大医院-(按科室排名)

上海各医院排名(按科室排列)科室神经外科 排名医院研究机构擅长治疗1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世界卫生组织神经科学研究与培训中心脑瘤、脑血管病、脑外伤的外科治 疗 2第二军医大学附属长征医院颅内肿瘤显微外科、顽固性癫痫的外科治疗、颅脑外伤的诊治3 上海交通大学附属仁济医院(西部) 听神经瘤、颅内血管病以及脊髓病变外科治疗 科室肿瘤科排名医院研究机构擅长治疗 1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 头颈肿瘤、胸部肿瘤、乳腺肿瘤、胃癌根治术 2 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龙华医院 中西医结合治疗各种肿瘤科室眼科排名医院研究机构 擅长治疗 1 复旦大学附属眼耳鼻喉科医院眼耳鼻喉科专科教学医院 视网膜脱离、角膜病、角膜移植、 人工晶体、青光眼、眼眶肿瘤、眼肌屈光、眼底病 2 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一人民医院 视网膜脱离、角膜病、角膜移植、人工晶体、青光眼、眼眶肿瘤、眼肌屈光、眼底病 科室心血管病专科排名医院研究机构擅长治疗 1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 心脏瓣膜置换术,复杂性先天性心脏病、心律失常的手术治疗、冠心病搭桥术 2上海交通大学附属附属瑞金医院 各类心血管疾病 3 第二军医大学附属长海医院 全军胸心外科研究所、全军重点实验室 心脏瓣膜置换术,复杂性先天性心脏病、心律失常的手术治疗、冠心病搭桥术 4 上海交通大学附属新华医院 小儿先天性心脏病诊治科室耳鼻喉科排名医院研究机构 擅长治疗

复旦大学附属眼耳鼻喉科医院卫生部听觉医学重点实验室、卫生部 耳鼻喉科药理基地、上海市中西医结 合鼻病中心 耳显微外科、鼻窥镜手术 2 上海交通大学附属仁济医院(西部) 耳显微外科 科室骨科排名医院研究机构擅长治疗 1第二军医大学附属长征医院全军骨科研究所颈椎病、手部功能重建、关节置换 2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六人民医伤骨科、骨质疏松症、关节置换 院 3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瑞金医院骨肿瘤、骨关节损伤4黄浦区中心医院 石氏伤科5 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曙光医院 中医伤科科室神经内科排名医院研究机构 擅长治疗 1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世界卫生组织神经科学研究与培训中心脑瘤、脑血管病、脑外伤的外科治疗2上海交通大学附属仁济医院脑瘤、脑血管病、脑外伤的外科治疗 3 上海市中医医院 上海市中医失眠症医疗协作中心失眠症、帕金森病、小儿厌食症 科室妇产科排名医院研究机构 擅长治疗 1 复旦大学附属妇产科医院 “中美合作上海集爱遗传与不育诊疗中心”试管婴儿成功率居国内领先生殖内分泌、妇科肿瘤、中西医结合妇 科、试管婴儿 2国际和平妇幼保健院生殖内分泌、妇科肿瘤、中西医结合妇科、试管婴儿3上海市第一妇婴保健院妇科常见病、疑难病4上海交通大学附属仁济医院妇科常见病、疑难病5 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一人民医 院 妇科常见病、疑难病 科室烧伤科排名医院研究机构擅长治疗1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瑞金医院上海市重点学科 大面积烧伤2 第二军医大学附属长海医院 全军烧伤中心、国家重点学科大面积烧伤科室儿科排名医院研究机构擅长治疗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