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唐宋时期商人社会地位的演变

唐宋时期商人社会地位的演变

唐宋时期商人社会地位的演变
唐宋时期商人社会地位的演变

高考历史主题专项精品及练习 明清时期的社会转型

高考历史主题专项精品及练习明清时期的社会转型 明清(鸦片战争前时期,从世界范围看,资本主义已经成为历史发展的潮流,中国也出现了近代化的曙光,面临着走向近代化的机遇。但是,中国明清两朝对外执行“海禁”和闭关锁国政策,对内加强君主专制、固守传统的重农抑商政策,丧失了走向近代化的机遇。 高考试题一般以这一背景为出发点,要求考生认识明清时期中国走向近代化面临的机遇,并总结中国未能实现社会转型的原因。中西对比是考查本主题的常见试题设问形式。 一、世界发展的潮流 1.经济上: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经历了几百年的发展,已经向工业化方向迈进,英国、法国、美国等先后掀起了工业革命的浪潮。 2.政治上:资本主义民主政治在欧美一些先进国家建立,民主化已经成为历史发展的趋势。 3.思想文化上:启蒙运动蓬勃发展,近代科学硕果累累,民主科学成为思想文化的主流。 4.国际关系上:欧美资本主义国家主导的世界市场初步形成,英国处于殖民霸主的地位,中国作为传统大国面临着严重的危机。 二、中国近代化的曙光 1.经济:明清时期商品经济高度发达,农产品商品化程度提高,形成了全国性市场,大批商业性市镇出现,在此基础上,明朝中后期出现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 2.思想:具有民主色彩的反封建思想产生,以黄宗羲、顾炎武等为代表,反映了商品经济的发展和市民阶层的要求。 3.文化:反映市民阶层文化需要的文学、绘画和书法作品涌现,在艺术上更加追求个性,具有一定的反传统、反封建色彩。 4.对外交往:新航路开辟,世界开始成为一个整体。欧洲国家与中国贸易大量增加,玉米等高产农作物传入中国,大批传教士来华,将一些西方自然科学知识带入中国,西学东渐局面开始出现。 三、阻碍中国近代化的因素 1.经济上:自然经济占绝对的统治地位,资本主义生产关系非常脆弱,商业资本尚未从传统经济中彻底分化出来。统治者固守重农抑商政策,阻碍了新经济因素的成长。 2.政治上:君主专制制度空前强化,是阻碍中国近代化的最主要因素。 3.思想文化:程朱理学占统治地位,宣扬“存天理、灭人欲”的价值观,不利于近代文化、科技的产生与发展。 4.对外关系:封建政府执行“海禁”和闭关锁国政策,人为割断了中国与世界的交流,使中国丧失了汇入世界潮流的契机。

(完整版)康震评说唐宋八大家之总结

跨越千年的真心英雄 演讲人:康震 讲师简介: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中国唐代文学学会会员、中国李白学会会员、中国韵文学会会员。在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40余篇,出版各类学术著作4部,先后荣获省部级以上教学科研奖励5项,主持、参与的省部级以上教学科研项目4项。 内容简介:这是一个个被后世仰望的传奇名字——韩愈、柳宗元、欧阳修、王安石、苏洵、苏轼、苏辙、曾巩。“唐宋八大家”到底有着怎样独特的个性魅力?他们的人生传奇和道德文章,又会留给后人怎样的启示? 韩愈和柳宗元,是唐代著名的文学家、思想家。作为“古文运动”的倡导者,韩愈和柳宗元他们一方面亲自实践,一方面又培养了许多青年作家,使得“古文运动”的声势日渐壮大,这两个人也被后人并称为“韩柳”。 晚唐时代,“古文运动”趋于衰落,出现了讲究雕章琢句的不良文风。到了北宋时期,以欧阳修、王安石为代表的一批文人,再次掀起新一轮的古文运动,使散文重新走上了平易畅达、反映现实生活的道路。苏轼,中国古代最传奇的文化巨人;苏辙,比苏轼可能还要劲爆的激情政治家;苏洵,布衣之身却名扬天下;曾巩,躬耕乡野却能一鸣惊人。他们共同提倡质朴自由、不受格式拘束的散文,反对讲究对仗工整和声律铿锵的骈文,给予当时和后世的文坛以深远的影响。 从2010年1月开始,《百家讲坛》栏目先后分四部播出了系列节目《唐宋八大家》,作为整个系列节目的收尾,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康震教授,将会带给我们怎样的精彩盘点?今天的人们将如何来解读“唐宋八大家”呢? 全文: 我们讲完“三苏”之后,“唐宋八大家”的每一位大家就都给大家介绍过了,我们很有必要对这样一个大的系列进行一番总结和盘点,归结起来看“唐宋八大家”这个跨越时代的文人群体,他们的总体成就

社会转型时期的教育定位.doc

社会转型时期的教育定位- 中国教育当前面临的一个基本问题是,由于社会各项体制空前未有的剧烈变革,教育赖以生存的原有的社会、经济、文化基础已经发生动摇,而新的基础又尚未建立,且一时难以完全建立,因而处于一种无所依托、游移不定的状况。这又进一步导致了一系列潜在的问题、矛盾突然表面化,使得教育的形势日趋严峻。 要使中国教育从根本上摆脱目前所处的困境,一条基本的途径是,以新的认识,为教育重新定位,使教育在广泛的社会联系中居于与其原有职能、特性相适应的地位,并为此建立一套相应的规范、体制,从而使中国教育真正走向成熟、走向现代化。 一 近几十年来,一种源于中国文化教育的深厚传统,经过五四时期的重大改革,在历次革命战争中进一步成熟的教育价值观,一直支配着我们的教育认识和教育行为。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中,我们始终强调教育与政治、经济之间的密切联系,强调教育适应社会需要,强调教育为社会、国家、政府的利益、目标和政策服务,并为此建立了一套较为严密的制度。这些诚然都有其合理性。事实上,从建国四十五年教育发展的历程来看,对教育社会功能的强调,在某些特定的阶段上,直接推动了教育

自身的变化,具有非常显著的积极意义(如五十年代的扫盲运动)。但从另一方面来看,这种认识以及在这种认识支配下进行的实践,在客观上也造成了一些消极影响。当社会处于全面变革之际,这种影响的消极性就变得更加严重。从认识上看,我们对教育的社会功能的理解和诠释主要集中在教育的服务功能,对教育为社会服务的理解又往往集中在为政治服务,集中在教育直接为特定时期的社会目标和政策服务(只是在不同时期,由于目标和政策的不同,教育为之服务的具体内容不同)。这实际上是把教育的社会功能这一从普遍历史中抽象出来的一般规律,简单地还原到特定的时间--空间条件,把普遍性完全等同于特殊性,因而,把教育的社会功能简单化、教条化了。另一方面,虽然也常提及教育所具有的相对独立性,但在本质上,由于把教育的社会功能理解成教育直接参与某项社会目标的完成,把教育所要达到的结果当作教育的直接、具体的行为,甚至用社会的具体目标完全取代教育自身的目标,因此,教育的社会功能最终就必然表现为对不断变化的社会形势和任务的单纯的、被动的适应、顺应。这看似充分发挥了教育的社会功能,显示了教育的社会地位,实际上是以牺牲教育社会功能的本质为代价的。在这种情况下,教育不仅毫无相对独立性可言,事实上成了某种手段或工具(教育是无产阶级专政的工具,教育是阶级斗争的工具,无非是这种认识的极端化的、然而也是必然的表述),教育的作用和地位完全是以它作为工具的直接效用来衡量的。当人们回顾近几十年间中国教育的发展历程时,常会叹息教育受到太多的冲击,教育发展所必需的连续性、稳定性丧失殆尽,殊不知,造成这种冲击的一个重要思想根源,正是教育社会功能的机械化、教条化的认识。这种以注重工具理性为导向的革命功利主

最新胡荣社会学概论_第7章_越轨行为资料

第7章越轨行为 越轨是一个生活中时刻无法回避的现象。如果说你每天的生活都是井然有序的,那么,你越轨的机率就会比较小;如果你是个不拘小节、生活放肆的人,你越轨的倾向就可能比较明显。 【第一节越轨行为】 为越轨下定义是件困难的事。 阿尔伯特·柯亨为今日美国社会中万花筒似的越轨现实勾勒出了一幅令人眼花缭乱的图画。他说,他的一部著作的主题是“耍无赖、诈骗、撒谎、不端、犯罪、偷窃、装病、投机取巧、不道德、不诚实、陷害人、贪污、腐化、心怀恶意、过失,简言之越轨”。因此,我们就先来看一下越轨的涵义以及几个不同视角的界定标准。 一、越轨的涵义 道格拉斯的“越轨漏斗”—— (1)某种事物不对劲、陌生、奇特的感觉。 (2)厌恶、反感的感觉。 (3)某种事物违反准则或价值观念的感觉。 (4)某种事物违反道德准则和道德价值的感觉。 (5)某种事物违反准则或价值的判断。 (6)某种事物违反道德准则或道德价值的判断。 (7)某种事物违反正统道德轻罪法的判断。 (8)某种事物违反正统道德重罪法的判断。 (9)某种事物违反人类本性的判断。 (10)某种事物绝对邪恶的判断。 《中国大百科全书·社会学卷》中对越轨所做的定义是: 越轨指违反重要的社会规范的行为,又称为离轨行为或偏离行为。 越轨行为的特点有: (1)具有相对性,即它是在特定的时间、地点和条件下才成为越轨行为。某一社会成员或群体中的越轨行为,在另一群体中可能是正常或正当的行为; (2)必是违反重要的规范; (3)是多数人不赞同的行为; (4)不完全等同于社会问题; (5)越轨的程度以及受到惩罚的程度取决于该行为触犯规范的重要性。 二、越轨行为的界定 1.医学标准 2. 价值标准 3. 统计的标准 三、越轨行为的社会功能 1.越轨行为的社会危害 破坏社会秩序,危及社会稳定。 破坏人们遵守社会规范的自觉性。 降低群体和社会的凝聚力。 2. 越轨行为的积极作用 积极的越轨行为能促进社会的发展。 越轨行为有助于明确社会规范。 越轨行为可以从反面督促人们遵守社会规范。 越轨行为可以成为社会制度和社会组织的预警器。 【第二节越轨行为的理论解释】 一、自然环境、生物有机体以及心理因素的解释 1. 用自然环境和生物有机体来解释越轨 2.用心理因素来解释越轨

社会转型时期家庭的特点及面临的问题

社会转型时期家庭的特点及面临的问题 信息安全111班富煌1115300009 社会转型期,既是中国经济腾飞的时期,也是中国社会大变革、大发展的时期。在这一激烈的转型过程中,我国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思想等各方面都正在发生全方位的变化,各种价值观念的变迁对人们的思想形成巨大的冲击。其中,人生观、荣辱观、价值观和婚姻家庭观的变化尤为瞩目,人们处在风云变化的漩涡之中。 一、家庭文化的演变及面临的问题 1.家庭观念的变化。社会转型时期,人们对家庭的期望值与过去大不相同。社会经济生活的紧张,危机感的加重,下岗、待业等诸多因素使个人在家庭中的经济地位不断变动。过分强调个性的发展,自我价值的实现和自由、享乐又使得一些人以自我为中心,缺乏群体意识,导致家庭成员间出现新的矛盾和冲突,也造成人们对家庭意识的淡化和家庭认识的迷茫。有些人想逃避家庭羁绊决定终身不结婚,还有些人想冲出婚姻的围城。更多的人在不断调整自己的心态,以适应变动中的家庭状况和环境。他们希望家庭不仅仅是生育的共同体和经济生活合作体,而且是满足情感享受和精神需求的港湾,渴望有更多的理解、支持、帮助和鼓励,风雨同舟,共同沐浴甘甜。 2.择偶观的转变。(1)择偶方式基本自主。在婚姻自主方面,伴随着婚姻自主意识的增强,青年中自主婚姻所占的比例越来越高。(2)择偶标准更加注重个人的条件,更加看重物质利益和好的生存条件。从前,青年择偶标准一般把家庭出身、政治面貌、经济条件、社会关系作为主要标准,明显表现出以家庭利益为转移的倾向。相反在社会转型时期,人们在择偶时更加注重个人条件。 3.性观念的开放。随着改革开放的逐渐深入,西方的人生观、价值观特别是“性自由”观念也借着各种媒体传入中国,使得青年的性观念迅速由封闭、压抑走向开放。 4.平等观的兴起。人们追求个人生活质量和人生价值的同时,家庭成员平等的观念也在增强,主要体现在一是人格的平等。夫妻及所有家庭成员无论男女老少,在道德人格上逐渐确立了平等的观念,无论是夫妻父母和子女,长幼之间无任何高低贵贱之别。二是权利的平等。婚姻家庭关系中的所有当事人,都能够相互尊重彼此的权利。诸如在夫妻关系上,尊重相互之间的姓名,尊重对方的独立身份和人格权利,尊重对方参加家庭之外的劳动、工作、学习和其他社会活动,尊重对方平等占有、使用和处理共同财产,尊重对方对婚姻有继续或终止的自主权利等。三是义务上的平等。婚姻家庭关系中的所有当事人,都能平等地履行相应的共同义务,包括相互忠实和相互抚养的义务,赡养父母及老人和抚养子女的义务等。 5.对真挚情感的向往。在当代中国社会家庭伦理生活中,最大的进步之一是爱情成为家庭伦理生活最重要的伦理观念和道德基础。 随着人们思想观念的转变和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婚外恋、婚外情现象比较多。一些人在婚姻中,更看重物质利益和实用主义,家庭解体的危险程度在增大。人们在感到婚姻脆弱的同时,更渴望家庭生活的稳定,渴望夫妻间的相互忠诚。对夫妻之间真挚情感的向往和对家庭生活稳定的追求成为夫妻的共同愿望,并日益演化为当代家庭伦理的基本观念。很多人认为情感应当成为夫妻之间是否缔结婚姻关系的前提和基石,是评价婚姻关系及其生活质量的重要标准,也是夫妻双方是否继续或终止其婚姻关系的重要依据。 6.隐私意识的增强。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人们的自我意识迅速增强,人们对自身的尊严、权利和价值日趋重视。隐私意识,最主要的是强调每个家庭成员都拥有“隐私权”,就是指人们在私生活方面有权不告诉他人。虽然人们承认夫妻及家庭成员间应该坦诚相待,不应有不合情理的“隐私”,但也强调他人不得任意探察私人保留空间的权利,比如个人情感、思

文学常识9 唐宋八大家

韩愈 图源:网络 1.韩愈:字退之,自称“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昌黎先生”。官至吏部侍郎,人称“韩吏部”。谥号“文”,故称“韩文公”。“唐宋八大家”之首,有“ 3.千古文章四大家: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轼。 4.写作理论:“文道合一”“气盛言宜”“务去陈言”“文从字顺”。 》:“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 (3)《祭鳄鱼文》:驱逐鳄鱼。 (4)《论佛骨表》:反对唐宪宗拜迎佛骨。 (5)《送孟东野序》:“大凡物不得其平则鸣。”(孟东野:孟郊) (1)《春雪》:“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 (2)《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被贬原因: (3)《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小雨:锋

柳宗元 图源:网络。《唐诗》里面的刘禹锡的头像错误,应该是柳宗元。 1.柳宗元:字子厚,河东人,世称“柳河东”“河东先生”。官至柳州刺史,又称“柳 3.王孟韦柳:王维、孟浩然、韦应物、柳宗元。 》:《临江之麋》《黔之驴》《永某氏之鼠》。(寓言) “君子在下位则多谤,在上位则多誉;小人在下位则多誉, (3)《天说》:坚持唯物主义,阐述天人关系,但忽视人类认识和掌握自然规律的能动 (4)《封建论》:论述郡县制代替分封制是历史发展的必然,打击藩镇割据。 》:《始得西山宴游记》《钴鉧潭记》《钴鉧潭西小丘记》《至小丘西小石潭记》《袁家渴记》《石渠记》《石涧记》《小石城山记》。 》:论述蛇毒与苛政之毒,反映社会黑暗。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2)《渔翁》:“烟销日出不见人,欸乃一声山水绿。” 欧阳修 图源:网络 1.欧阳修:字永叔,号醉翁,晚号六一居士。谥号“文忠”,故称“欧阳文忠公”。

越轨行为的社会控制

越轨行为的社会控制 越轨行为是现代化进程中所面临的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为了维系社会秩序的正常运行,需要利用规范对其成员的行为进行引导、约束和调整,尤其是转型时期的中国,犯罪率的急剧上升,已经严重影响中国社会的发展与稳定,因此,对越轨行为的社会控制可以减轻由越轨行为产生的犯罪问题对社会的危害,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标签:越轨;行为;社会控制 在目前中国社会转型发展时期,有一些具有犯罪特征的越轨行为,严重影响了社会生活秩序的正常维持、运行和发展,因此社会规范调适人们的行为非常重要,相关规定的制定将促进整个社会的凝聚和协调。自从社会规范产生时起,人们的行为同社会规范之间的偏离或违背亦同时存在,正因为如此,“一幅完整的社会画面不仅包括了与社会规范相吻合的人或事,还必须呈现出那些与社会规范相背离的人或事,即越轨现象的发生”。 一、越轨行为的内涵 什么是越轨行为?目前学术界尚无明确界定。作为违反重要的社会规范行为的越轨行为(亦称离轨行为或偏离行为)从法律角度来说也应该属于犯罪学的研究对象之一。可以将越轨行为纳入犯罪学的研究领域。 中外学者对越轨行为的界定都试图将人们的行为所违背或偏离的社会规范进行一定的范围限制,即希望明确人们的行为对众多不同层次的社会规范体系中哪一些社会规范的违背或偏离才能将其界定为越轨行为,但认识差异较大。早在20世纪60年代初,由于美国社会在较大范围内的动荡不安,犯罪的研究持续受社会学的不轨行为理论的影响,认为越轨是指一些社会的行为和社会的特点超出了社会和社会上传统的范围与标准。在杰克,D.道格拉斯和弗兰西斯,c,瓦克斯勒的《越轨社会学概论》中作者认为“越轨是被社会集团成员们判断为违反他们的价值观念或社会准则的任何思想、感情或行为”。在美国学者杰克,D.道格拉斯和弗兰西斯,c.瓦克斯勒的《越轨社会学概论》中,作者将“某种事物违反准则或价值观念的判断”作为界定“越轨”的范畴。 二、越轨行为的成因 越轨行为如何形成,国外社会学家及犯罪学家们从社会原因、个人心理原因和个人心理原因对越轨行为的可能做出了解释。 1.生物学派或生理学派的观点。最早从生理方面寻找越轨行为原因的是意大利犯罪学家龙勃罗梭。他提出了天生犯罪类型说,企图从罪犯身上找到一些异常特征来说明犯罪与生理的联系。他的天生犯罪说问世之后,曾盛极一时,但后来受到来自各方面的抨击而被淘汰。20世纪60年代以来,出现了生物染色体的研

第六讲 越轨及社会控制

第六讲越轨及社会控制 一、越轨deviance ●越轨被用来指任何违反规范的行为,无论这种违规行为是轻微的超速行驶,还是 严重的谋杀。 ●导致某种行为越轨的,并不是这种行为本身,而是人们对这种行为的反应。 霍华德贝克(Howard Becker) ●与一般公众不同,社会学家使用“越轨”这一中立的词来指任何被人们否定的行为。 社会学家在使用这个词的时候,并不是说他们认为某种行为是错的,而仅仅表明人们用否定的态度来对待它。 ●越轨意味着某些共享的规范是否被打破以及社会如何反应。 ●因此,从社会学的意义上而言,我们所有的人都是一种或另一种行为的越轨者, 因为我们都时不时地会违反一些规范。 二、越轨的本质 1)越轨与遵从 遵从,作为越轨的对立面,通常被视为健康的和有正功能的,因为它能起到稳定社会系统的作用。 越轨,是一种病态,一种机能障碍,对社会稳定起着瓦解作用。 这样的观点是否正确? 越轨=不遵从 2)越轨行为并非总是自愿的。 越轨与污名 一个人即使并未付出行为,也可能被认为是越轨者。欧文·戈夫曼用污名(stigma)来形容名声不好的人所具有的特征,包括能力方面不同于常人(失明、失聪、精神障碍)和外表异样的人(面部有胎记、肥胖),以及非自愿的成员身份,例如艾滋病受害者或一名强奸犯的兄弟。这些污名会掩盖他的其他身份而成为其主导地位。 3)越轨行为未必意味着犯罪。 既是越轨又是犯罪,如谋杀; 是越轨但不是犯罪,如检举揭发。 4)越轨是一种普遍的文化现象 涂尔干指出:越轨是“任何健康社会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每一个社会都存在着一定数量的越轨者。 例如:作弊

●1999年的一项调查表明,83%的大学生承认至少有过一次学业不诚实行为,1/4的大学生 表示他们曾经伪造过学期论文的资料,1/3的大学生曾经在考试中偷看其他同学的答案,1/5表示曾经在论文中剽窃。 ●新技术的出现则推动了作弊的现象,互联网上出售考卷和答案已经成为一项利润可观的 生意。 ●5)越轨是相对的。 ●哪些行为被定义为越轨,在不同时代、不同地域和不同群体之间有着极大的不同。 ●比如说,在许多文化中,同性恋被认为是越轨,与青少年发生性行为是犯罪。但在新几 内亚岛的某些部落,成年男性和男孩之间的同性行为却是日常生活中的一部分,还是当地文化的核心部分。 三、对越轨的解释——社会学、生物学和心理学的角度 ●社会生物学家、心理学家从个体内部找答案。前者认为是个体生理结构中的某种 物质导致越轨,后者关注人格与越轨的关系。 ●社会学家则认为是个体之外的环境因素导致人们越轨。 社会生物学解释: ●1)智力因素——低智商导致犯罪。 ●2)xyy基因理论——男性多一条y染色体容易导致犯罪。 ●3)身体类型—“身体结实、肌肉发达”的人容易街头犯罪,如行凶抢劫、强奸、入 室盗窃等。 心理学解释 ●心理学家关注人类个体内部的变态。假设:越轨者有越轨性人格,其潜意识动机 驱使人们越轨。 ●外向型性格的冲动特质更容易使人越轨。 社会学家的解释 ●社会学家则认为,越轨的原因远比人们想象的复杂。他们寻找导致人们违背规则 的社会影响因素。诸如社会化、亚文化成员和社会阶级等等。 ●一个关键问题: ●如何在人们之间寻找一种稳定的因素,以解释在一个社会中被认为是循规蹈矩的行为, 在另一个社会中却被人认为是越轨的行为。 ●符号互动论功能主义冲突论 (一)符号互动论 ●一条基本原理:我们根据对情境的理解来行动,而不是根据盲目的禀性。 ●符号互动论认为越轨是具有相对性的。不同的群体(文化)有不同的规则,对一 些群体(文化)而言是越轨的行为对另一些群体(文化)来说则不然。 ●这一原理对于越轨的一种具体形式即犯罪(crime)也同样适用。在极端情况下, 在一个群体内受欢迎的行为,在另一个群体中可能会受到处罚并将被处以死刑。 ●1)“分帮理论” differential association ●人们学会越轨还是遵循社会规则,主要取决于交往的不同群体。越轨是习得的。 ●我们所属的不同群体,即我们的不同“帮派”,提供给我们关于遵守规范还是越轨

唐宋八大家简介

唐宋八大家简介 唐(公元618年—907年)宋(960年—1279年)八大家,又称唐宋古文八大家,是中国唐代韩愈、柳宗元和宋代苏轼、苏洵、苏辙、欧阳修、王安石、曾巩八位散文家的合称。其中韩愈、柳宗元是唐代古文运动的领袖,欧阳修、三苏等四人是宋代古文运动的核心人物,王安石、曾巩是临川文学的代表人物。他们先后掀起的古文革新浪潮,使诗文发展的陈旧面貌焕然一新。 韩愈和柳宗元是对好朋友,曾巩曾携欧阳修、王安石访三苏即苏轼、苏洵、苏辙。 公元907-960年为中国的五代十国。 五代指的是如下五个朝代: 后梁公元907-923年、后唐公元923-936年、后晋公元936-946年、后汉公元947-950年、后周公元950-960年。 十国指的是以下十个割据政权: 前蜀、后蜀、吴、南唐、吴越、闽、楚、南汉、南平(即荆南)和北汉等。 唐宋八大家个人作品 韩愈(768年-824年),字退之,是唐代文学家、哲学家、思想家、著名的散文家和重要诗人,河阳(今河南省焦作孟州市)人。贞元八年(七九二年)进士,为唐宋八大家之首。唐宪宗时,曾随同裴度平定淮西藩镇之乱。在刑部侍郎任上,他上疏谏迎佛骨,触怒了

宪宗,被贬为潮州刺史。后于穆宗时,召为国子监祭酒,历任京兆尹及兵部、吏部侍郎。 诗文作品《原道》《论佛骨表》《原性》《原毁》《师说》《进学解》等 其他作品杂文有《杂说》、《获麟解》以及著名的《祭十二郎文》 艺术风格韩愈被列为“唐宋散文八大家”之首,又将他与杜甫并提,有“杜诗韩笔”之美称。他的散文创作,实现了自己的理论。其赋、论、说、传、记、颂、赞、书、序、哀辞、祭文、碑志、状、表、杂文等各种体裁的作品,都有卓越的成就。论说文在韩文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以尊儒反佛为主要内容的中篇和长篇,有《原道》、《论佛骨表》、《原性》、《师说》等,大都格局严整,层次分明。叙事文在韩文中比重较大。 柳宗元(773年-819年),字子厚,汉族,唐代文学家、哲学家、散文家和著名的思想家,祖籍河东(现山西运城永济一带)。柳宗元的骚赋成就极高。宋人严羽说:“唐人惟子厚深得骚学。”此论相当中肯。柳宗元的辞赋继承和发扬了屈原辞赋的传统。他的辞赋,不仅利用了传统的形式,而且继承了屈原的精神。 诗文作品寓言故事有《黔之驴》、《永某氏之鼠》、《临江之麋》 哲学作品哲学论著有《非国语》《贞符》《时令论》《断刑论》《天说》《天对》《永州八记》。其中包括《小石潭记》《始得西山宴游记》《袁家渴记》《石渠记》《小石城山记》等。

明清社会转型繁盛与危机

社会转型之明清(1368—1840)的繁盛与危机 武汉市东湖中学 一、考纲热点展示 考试大纲: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资本主义萌芽、市场化与“重农抑商”、“海禁”政策;儒学思想的新发展;传统科技的总结阶段;文学艺术世俗化。 命题导向:明清时期,由于君主专制的强化以及固守传统的经济政策,中国与世界资本主义近代化的发展机遇擦肩而过,不得不直面西方对中国的挑战。近年高考试题常以明清时期的社会转型作为命题角度,通过选择题形式考查明清向近代社会转型的早期特征,通过非选择题中西比较的方式,深刻理解明清时期社会转型的迫切性和艰难性。 概念释义:近代化转型,也叫近代化或现代化,以经济工业化和政治民主化为主要标志。从内容上看,包括政治上的民主化、法制化;经济领域上的工业化、商品化;思想上的理性化、科学化;及文化教育、军事、外交、社会生活、思维方式等的变革。 二、基础自主梳理 史实特征 明清政治边疆 治理 清朝加强对东北、北方、西北、西南直接有效管 辖;康熙统一台湾,设府县。 1. 进一步巩固和发展。 2. 空前加强,成社会进 步的主要障碍,表明已不能用正常手 段维护统治,封建制度走向了衰落。中央 官制 明太祖撤中书省废、成祖设; 清初议政王大臣不利皇权独揽,康熙设; 雍正设。 地方 官制 明:废行省设三司(布政司、按察司、都指挥司); 清:设理藩院管理边疆民族事务。 选官 制度 取士,思想控制。 明清经济农业技术——精耕细作技术成熟,世界领先,产量提 高; 农作物——玉米、番薯引进推广;广泛植棉;耕 地扩大、人口大增;税收货币化。 1. 高度发展; 2. 出现并缓慢发展;(体 现了社会的转型) 3.海禁、闭关锁国,自然经济占主导; (成新经济发展障碍,导致中国转向 了落后) 手工 业 技术成就——成主料衣料;彩瓷; 经营形态——取代官营占主导; 生产方式——雇佣劳动的出现。 商业成为主要货币;出现区域性;长途 贸易发达;大量工商业;农产品化; 外贸仍有优势,大量流入中国。 经济 政策 重农抑商、“海禁”、闭关锁国. 思想明末清初西方耶稣会传教士的到来; 1.西学东渐,中学西传; 明清 文化 王阳明:心即是理、克服私欲; 李贽:批判理学极端,追求自由发展; 三大思想家:反,限制君权;反重农抑商, 倡;反空谈,倡。 2.产生思想;文艺; (体现了时代潮流社会转型); 3.传统科技大成、思想文化专制空 前,束缚人性、钳制思想、阻碍近代 科技产生。(体现明清文化的没落) 科技传统科技进入总结阶段——徐光启、李时 珍;西学东渐。 文学小说成主流——明:世情小说兴起;清:批判 现实力作涌现;明清四大小说。 艺术书法个性化、平民化;绘画不拘成法、世俗化; 明昆曲“百戏之祖”、清形成并成为“国粹”。 三、高考题自主训练 1.明初废丞相、设顾问性质的内阁大学士,严防权臣乱政。明中后期严嵩、张居正等内阁首辅操纵朝政, 权倾一时。这表明 A.皇权渐趋衰落 B.君主集权加强 C.内阁取代六部 D.首辅权力失控 2.芜湖是明代中后期著名的浆染业中心,当时松江的白布也要送到芜湖浆染,故有“织造尚松江,浆染尚 芜湖”之说。这一历史现象反映出 A.商品生产呈现区域化分工 B.区域间有着不同的市场需求 C.手工业技术水平日趋平衡 D.抑商政策阻碍区域经济发展 3.明隆庆初年,“抚臣涂泽民用鉴前辙,为因势利导之举,请开市舶,易私贩而为公贩,易只通东西二洋,不得 往日本倭国,亦禁不得以硝黄、铜、铁违禁之物夹带出海。奉旨允行,凡三十载,幸大盗不作,而海宇宴如。” 这说明当时 A.官府废止明初以来“海禁” B.官府有条件地开放“海禁” C.巡抚掌握对外贸易决策权 D.官方朝贡贸易体系已瓦解 4.清帝雍正朱批谕旨说: “山右(今山西) 大约商贾居首, 其次者犹肯力农, 再次者谋入营伍, 最下者方令 读书。朕所悉知, 习俗殊可笑。”这反映出当地 A.传统观念因追求财富而改变 B.学而优则仕的传统已被抛弃 C.重农抑商政策并没有得到实施D.商人的政治地位已经跃居首位 5.黄宗羲在《明夷待访录》中说:“使朝廷之上,闾阎之细,渐摩濡染,莫不有诗书宽大之气,天子之所 是未必是,天子之所非未必非,天子亦遂不敢自为非是,而公其非是于学校。”与这一论述的精神实质最 为接近的是 A.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B.民为邦本 C.天下为公 D.民贵君轻 四、疑难自主探究 1.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吴地市镇上)络纬机杼之声通宵彻夜……远行村坊织 丝,俱到此上市,四方商贾……蜂攒蚁集, 挨挤不开,路途无停足之隙。……苏州阊门外南濠黄家巷……(明代)尚系近城旷地,烟户甚稀……(到了清 代前期)生齿甚繁,人物殷富,闾阎且千,鳞次栉比。……上自帝京,远连交广,以及海外诸洋,梯航毕至。…… 千里之商贾,骈肩辐辏……吴越州郡,察其市肆,贸迁多系晋省之人。 ——(清)徐锡龄《熙朝新语》 (1)根据材料二,概括指出明清时期江南地区商品经济发展的表现。(4分)

唐宋八大家散文选读文学常识

唐宋八大家散文选读文学常识 古文运动 以复古为名的文风改革运动。和柳宗元一起提出“文以载道”“文道结合”的观点,主张学习先秦两汉“言之有物”“言贵创新”的优秀散文,坚决摒弃只讲形式不重内容华而不实的文风。把文体从六朝以来浮艳的骈文中解放出来,奠定了唐宋实用散文的基础。 韩愈(768—824)字退之,唐河南河阳人.文学家,哲学家,古文运动倡导者。 韩昌黎:河北省昌黎的韩氏是望族。韩文公:死后谥“文”。韩吏部:最后的官职是吏部侍郎。 幼年贫穷,刻苦自学,25岁中进士,29岁后才任宣武节度使属官,后来任国子监祭酒,吏部侍郎等职,中间曾几度被贬。 著《昌黎先生集》四十卷。其散文题材广泛,内容深刻,形式多样,语言质朴,气势雄壮。苏轼因此称他“文起八代之衰”。明人列他为“唐宋八大家”之首。 柳宗元(公元773年—公元819年),字子厚,汉族,河东(现在山西芮城、运城一带)人,唐宋八大家之一,唐代文学家、哲学家、散文家和思想家世称“柳河东” “河东先生”,因官终柳州刺史,又称“柳柳州”。柳宗元与韩愈并称为“韩柳”,与刘禹锡并称“刘柳”,与王维、孟浩然、韦应物并称“王孟韦柳”。 柳宗元一生留诗文作品达600余篇,其文的成就大于诗。骈文有近百篇,散文论说性强,笔锋犀利,讽刺辛辣。游记写景状物,多所寄托,有《河东先生集》。 欧阳修(1007年-1072年),字永叔,号醉翁、六一居士,汉族,吉州永丰(今江西省吉安市永丰县)人,北宋政治家、文学家,且在政治上负有盛名。因吉州原属庐陵郡,以“庐陵欧阳修”自居。官至翰林学士、枢密副使、参知政事,谥号文忠,世称欧阳文忠公。后人又将其与韩愈、柳宗元和苏轼合称“千古文章四大家”。欧阳修是在宋代文学史上最早开创一代文风的文坛领袖。[1]领导了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继承并发展了韩愈的古文理论。他的散文创作的高度成就与其正确的古文理论相辅相成,从而开创了一代文风。欧阳修在变革文风的同时,也对诗风词风进行了革新。在史学方面,也有较高成就。 王安石(1021年12月18日-1086年5月21日),字介甫,号半山,人称半山居士。汉族江右民系。封舒国公,后又改封荆国公,宋徽宗时追封为舒王。故世人又称王荆公、舒王。北宋临川县城盐埠岭(今江西省抚州市临川区邓家巷)人。北宋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改革家,官至丞相,是新党的领袖。王安石在文学上具有突出成就,是唐宋时期八大家之一。欧阳修称赞王安石:“翰林风月三千首,吏部文章二百年。老去自怜心尚在,后来谁与子争先。”传世文集有《王临川集》、《临川集拾遗》、《临川先生文集》等。作品大都收集在《王临川集》,其诗文各体兼擅,词虽不多,但亦擅长,且有名作《桂枝香》等。而王荆公最得世人哄传之诗句莫过于《泊船瓜洲》中的“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第 12 章:偏差行为与社会控制

第十二章:偏差行为与社会控制 第一节什么是偏差行为 一、偏差行为的概念 偏差行为指在一定的社会中社会成员不同程度地偏离或违反了既有的社会规范的行为,也被称为越轨行为和差异行为。 二、偏差行为的类型 1、按照偏差行为的表现方式可分为三大类型:偏差习惯、偏差心理和偏差文化 (1)偏差习惯是指个人行为嗜好因不为社会所认可而表现出来的行为。 (2)偏差心理是指因为心理或精神的原因导致无法进行常规的社会交往或社会活动所表现出来的行为。 (3)偏差文化是指以与社会主流或主导文化所不同的文化表现出来的行为。 三、偏差行为的功能 1、偏差行为的负功能 (1)干扰正常的社会生活秩序。 (2)损害个人和社会的利益。 (3)减弱他人遵从规范的意愿。 (4)破坏社会成员间的相互信任。 2、偏差行为的正功能 (1)有助于人们进一步认识社会规范。 (2)有助于加强社会团结。 (3)有助于社会预警。 (4)有助于促进社会进步。 第二节偏差行为的理论解释 一、偏差行为的生物学解释及其根本缺陷 生物学解释是从个人的生物性和生理性特征来解释偏差行为发生的原因,它假定有些人天生就是不守规矩的人,因而主要着重于寻找偏差行为者的个人生理特质,尤其强调遗传因素的作用。 最早的生物学解释是由意大利军医隆布罗索在19世纪后期提出的。隆布罗素对意大利监狱里的男性犯人进行了测量,发现这些罪犯具有"野蛮种族所具有"的体态特征,令这些人很像猿而不像人,隆布罗素认为,这种生理退化使他们"看上去就像罪犯"。另一个把体态和

犯罪联系起来的著名理论来自于20世纪中期美国学者谢尔顿的研究。他把人们的体态分为三种类型--圆胖型、瘦长型和健壮型,并认为不同体型的人有着不同的性格特征。 二、偏差行为的心理学解释 心理学解释重视个人的精神、情绪、性格等心理因素对行为的影响,认为偏差行为是因为个人心理方面没有能力去学习和遵守有关的社会规范。心理学解释主要有精神分析理论和行为理论。 奥地利心理学家弗洛伊德认为不是遗传导致了行为偏差,而是由个人的童年经历所形成的人的性格导致了成年后的行为问题。 行为理论不强调童年经历的作用,而是强调成年人的行为特征,认为人们总是依据惩罚和奖赏来调节自己的行为,之所以产生偏差行、为是因为行为者通过在社会环境中的学习认识到这种行为是有价值的。 三、偏差行为的社会学解释 (一)失范理论 结构功能主义的重要代表人物美国学者默顿应用涂尔干的失范概念,建立了著名的失范理论来解释偏差行为的产生。 默顿认为存在两种社会规范,一种是社会对个人所追求目标的规范,另一种是对个人追求目标所使用手段的规范。当社会成员经过社会化接受了社会规范的目标后,社会同时又为其提供了追求这些目标的手段,这时目标和手段之间就是平衡的。问题在于社会在提供目标和提供手段二者上有可能是断裂的,即社会成员接受了社会规范的目标,但却无法获得实现这些目标的合乎规范的手段,这时就产生了失范。 社会失范会使人们处于失范性紧张状态,为缓解这种紧张,默顿认为人们可能有五种适应方式:其中除了遵从者是以社会允许的方法获得社会鼓励的目标以外,其他四种适应方式都可以被视为偏差行为。 所谓革新者,即为了追求社会鼓励的目标,采用了不被社会认可的手段,甚至是违法的手段。 所谓形式主义,是拒绝社会提供的目标,但仍然遵守社会规范的手段行事。 所谓退缩主义,是既放弃了社会鼓励的目标,也抛弃了社会认可的手段。 所谓反叛,是指不仅拒绝社会认可的目标和手段,而且试图从个人观念出发,以新的目标和手段来替代。 (二)文化传递理论

唐宋八大家考题整理

1、古文的范畴: ○1汉代通行隶书,因此把秦以前的字体叫做古文,特指许慎《说文解字》里的古文。古文是指春秋战国及其以前古书上的文字。许慎在《说文解字·叙》中说:"周太史籀著大篆十五篇,与古文或异。"把古文与大篆相提并论,说古文是史籀以前的文字的通称。 ○2与骈文相对而言的,奇句单行、不讲对偶声律的散体文。魏晋以後骈俪文盛行,讲究对偶,句法整齐而文词华丽。北朝後周苏绰反对骈体浮华,仿《尚书》文体作《大诰》,以为文章标准体裁,时称“古文”,即以先秦散文语言写作文章。其后,至唐代韩愈﹑柳宗元等,主张恢复先秦和汉代散文内容充实、长短自由、朴质流畅的传统﹐即称这样的散体文为古文。 ○3“古文”是中国文学史上的术语,自唐以来,尤其在明清两代,有特殊而狭隘的涵义。并非文言就算得“古文”,但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古文又往往指的是文言文,与白话文相对。如明唐顺之、王慎中等,把《水浒传》和《史记》比美,可见古白话并不是古文。 2、韩愈、柳宗元的思想,文风异同: 思想: 愈、柳宗元同为古文运动的倡导者,但在思想、学术方面有同有异。他们都是中小地主阶层出身,都反对当时的藩镇与宦官。但柳宗元投身于王叔文集团的政治活动,主张改革;韩愈则对此持反对态度。他们的思想都以儒学为主导。但韩倾向于唯心主义,却坚决反对佛教;柳有朴素的唯物论成分,却又兼信佛学。他们的文论都主张文道合一,文质并重,学习先秦两汉作品而要有独创性,并且都擅长议论文、传记文。但韩愈尤长于碑志、序跋、哀祭等体;柳宗元的寓言、游记、骚赋等则为韩所不及。艺术风格方面,韩雄大而柳精悍。 作为唐代古文运动倡导者,韩愈和柳宗元“在理论上主张继承先秦散文‘文以明道’的传统”,在实践上也充分发挥着散文的“文以明道”的社会功能。所谓“文以明道”,意思就是文的作用在于阐明并宣传“道”,这里的“道”指的是历代圣贤相传、有悠久的历史传统的、以孔孟儒家为正宗的封建思想体系。 韩愈所谓“道”,有浓重封建色彩,韩文中的“道”,往往具有孔孟儒家正统的伦理道德、政治和等级观念,表现在:(1)宣扬“仁政”观念。如《论佛骨表》在反佛的基调之下痛斥疯狂迷信佛教导致了民众“百十为群,解衣散钱……老少奔波,弃其业次”,要求朝廷严加禁止佛教传播,这正是韩公从统治阶级利益出发,从“仁政”的角度出发所发出的呼喊。(2)宣扬身份等级观念。如《原道》中“是故君者,出令者也;臣者,行君之令而致之民者也;民者,出栗米麻丝作器皿通货财以事其上者也”,表明了韩愈“道”的含义中君、臣、民等级是多么森严!至于《圬者王承福传》,更借王姓泥瓦匠之嘴宣传了劳心者之治人、劳力者治于人的观点。(3)宣扬儒家的仁义道德观念。《答李翊书》中,韩愈把“行乎仁义之途、游乎《诗》、《书》之源”视为写好文章的两个根本的修养,其中的“仁义”的“仁”就是博爱,“义”就是“行而宜之”,这一定义在《原道》里也得到了详细的解释。柳宗元虽也主张“文以明道”,但在“道”的具体内容上,与韩愈不尽相同。柳宗元虽也谈儒道,同样是为封建地主阶级说教,但唯物思想和政治改革主张却是很突出的。第一,柳宗元不少散文的说理论证具有朴素的唯物主义思想和先进的世界观。如《敌戒》通过战国时期秦朝在与六国斗争中强大、天下统一之后反而在短短十来年的时间灭亡的事实论证了敌人“为益之尤”、“为利之大”,从侧面阐明了要正确认识和对待对立事物之间的关系。再如《天说》记叙了韩愈和柳宗元之间关于“天”的一段谈话,柳宗元在文中认为:天、地、元、气、阴、阳本身是和谐的,但因为“人之坏元气阴阳亦滋甚”即人的认为活动使这种天然的协调丧失了,这是人的自身应该负的责任。柳宗元进而认为:当人们生活陷于困苦的境地的时候不要埋怨上天,应该好好地从自身找原因。这个闪耀着唯物论光芒的观点,在科学不发达的古代是难能可贵的。第二,与韩愈在政治上经常帮着大地主官僚说话的“骑墙派”的、有时甚至是落后的态度相比,柳宗元始终站在进步的政治立场上通过作品反映现实。如《六逆论》以

社会转型时期的东西方(16——18世纪)

社会转型时期的东西方(16——18世纪) 一、政治 l、特征异同点:A同:中央集权高度发展 B异:中国中央集权君主专制空前加强,西方从中央集权国家发展到代 议制国家 2、原因:A经济基础:中国是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而西方是以商品经济为基础的。 B上层建筑:①中国由废除丞相到设军机处 ②西方资产阶级革命,法律性文件保障 C思想上:①中国统治阶级的思想钳制,文字狱八股取士,维护专制 ②西方的启蒙思想为早期资产阶级革命准备,为民主政治提出设想 二、经济 1、特征异同点:A同:商品经济发展,资本主义经济因素 B异:西方商品经济的发展,封建经济的瓦解,工业革命;中国资本主 义经济受阻,自然经济继续顽固处统治地位。 2、原因:A经济基础:中国是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封闭性.贫困,市场狭小 西方的封建领主土地所有制下,封建关系相对松散,有利于资本 主义萌芽的发展。 B上层建筑:中国实行重农抑商的限制 西方实行重商主义,鼓励航海 C对外关系:明清的“海禁”“闭关锁国”阻碍资本主义发展 西方对外扩张,有利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3、影响:A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决定思想文化 明清资本主义经济处于萌芽状态.无法瓦解传统的农耕经济,无法产生资产 阶级,延缓了资本主义的发展,阻碍自行的社会转型,而农耕经济的继续发 展使专制统治稳固 B西方的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促进资产阶级及其联盟的产生,进行资产阶级革命,确立资本主义制度 三、文化 l、特征异同点(1)思想:A同:反封建专制 B异:中国明清之际的批判思想只是批判封建制度,西方启蒙 运动对资本主义社会提出设想;明清只是三大思想家, 而西方出现了三次思想解放运动(文艺复兴,宗教改革, 启蒙运动) (2)科技:异:明清是传统科技,极少创新;西方是近代科技 同:创新 2、原因:(1)思想上:同的原因:封建专制统治,商品经济的发展,资本主义经济因素 异的原因:A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程度不同,以此基础反封程度 不同 B政治现状不同,中国政治上专制统治长期稳固存在, 西方是教权高于王权 (2)科技上:同的原因:经济出现新因素 异的原因:A经济根源不同,中国传统科技服务于农耕经济。 西方近代科技以商品经济发展为内核

通史版高考历史二轮专题复习题研究——明清社会转型与迟滞

27题研究——明清社会转型与迟滞

1.(2015·全国Ⅱ卷,27)明成祖朱棣认为,北京“山川形胜,足以控四夷,制天下”,将都城从南京迁至北京。这一举措客观上( ) A.推动了国家政治统一进程 B.促进了跨区域贸易的繁荣 C.抑制了区域性商帮的形成 D.改变了南北经济文化格局 2.(2017·全国Ⅱ卷,27)明初朱元璋严禁宦官读书识字,但中后期宦官读书识字逐渐制度化,士大夫甚至有针对性地编纂适合宦官学习的读本。由此可以推知,明代中后期( ) A.中枢决策过程发生异变

B.皇帝权力日趋衰落 C.内阁议政功能已经丧失 D.宦官掌握决策权力 3.(2016·全国Ⅰ卷,27)明初废行省,地方分设三司,分别掌管一地民政与财政、司法、军事,直属六部。明中叶以后,皇帝临时派遣的巡抚逐渐演变为三司之上的地方最高行政长官。这一变化有助于( ) A.扩大地方行政权力 B.提高地方行政效率 C.削弱六部的权限 D.缓解中央与地方的对立 4.(2014·全国Ⅱ卷,27)明初废丞相、设顾问性质的内阁大学士,严防权臣乱政。明中后期严嵩、张居正等内阁首辅操纵朝政,权倾一时。这表明( ) A.皇权渐趋衰弱 B.君主集权加强 C.内阁取代六部 D.首辅权力失控 5.(2016·全国Ⅲ卷,27)明末有人描述江南农村的变化时说,百年前的雇工“戴星出入,俗柔顺而主令尊”,如今“骄惰成风,非酒食不能劝”“夏必加下点心,冬必与早粥”。这一变化反映了( ) A.市镇经济与手工业的发展 B.政府积极推行重农政策 C.社会矛盾日益尖锐 D.农业中人身依附关系强化

6.(2017·全国Ⅰ卷,27)明前中期,朝廷在饮食器具使用上有一套严格规定,例如官员不得使用玉制器皿等。到明后期,连低级官员乃至普通人家也都使用玉制器皿。这一变化反映了( ) A.君主专制统治逐渐加强 B.经济发展冲击等级秩序 C.市民兴起瓦解传统伦理 D.低级官员易染奢靡风气 7.(2018·全国Ⅲ卷,27)明朝中期以后,京城及江南地区,雕印出版个人著作之风盛行,有人谑称:“老童(生)、低秀(才),胸无墨、眼无丁者,无不刻一文稿以为交游酒食之资。”士大夫间也流行将书籍作为礼物。这种现象可以说明当时( ) A.学术文化水平迅速提升 B.士人的地位显著提高 C.经世致用思想影响广泛 D.崇尚文化的氛围浓厚 8.(2018·全国Ⅲ卷,26)我国第一部药学专书《神农本草经》大约成书于汉代,《唐本草》是世界上第一部由国家制定的药典,宋代颁行了多部官修本草,明代李时珍撰成药物学集大成之作《本草纲目》,由朝廷颁行。这些史实说明,我国古代药学的发展( ) A.源于大一统的政治体制 B.得益于国家力量的支持 C.是商品经济繁荣的结果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