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中国桉树发展的现状与战略

中国桉树发展的现状与战略

中国桉树发展的现状与战略
中国桉树发展的现状与战略

中国桉树工业原料林发展的现状、症结和方向

摘要:桉树是世界上最重要的浆纸原料,它生长迅速,轮伐期短,极其适合作为林纸一体企业的绿色车间。然而,作为中国的林纸企业的这个绿色车间,它的经营现状如何?有些什么问题?今后的发展方向是什么?本文将分四论,对此提出见解。这四论是:第一论:中国桉树工业原料林的目前规模和分布;

第二论:中国桉树工业原料林普遍低产的六个原因;

第三论:中国桉树工业原料林的北扩战略;

第四论:有害的育苗技术使桉树造林收益减少一半。

第一论:中国桉树工业原料林的目前规模和分布

我国南方桉树工业原料林的发展,自20世纪90年代初启动,迄今已经遍及我国热带和亚热带地区。但是,中国究竟已经拥有多少桉树工业原料林呢?据本人2007年上半年的不完全统计,至2006年底,已有2796万亩(186.4万公顷),并且每年仍以大约30万公顷的速度发展(到2007年底估计已经有200万公顷了),主要分布在广东和广西,该两省各有大约1000万亩,其余分布在其它省市。参见图1.1。

图1.1 中国桉树工业原料林的分布

广东省有1015.5万亩(67.7万公顷)。广东省每个县均有桉树工业原料林,每年新增种植面积不低于300万亩。

广东省的桉树发展经历了高潮—低潮—高潮的发展轨迹。第一次高潮是1988年-1999年,主要有泰国、香港、新加坡等10家外商投资造林,分布在惠州、江门、汕尾、河源、阳江、湛江、茂名、肇庆、云浮、韶关等地区,造林面积400余万亩,到2000年底合同利用外资9.27亿美元,实际利用外资1.44亿美元。

第二次高潮为2003-2006年至。在传统的造林地区湛江(包括茂名),桉树林地租金已升至80元/亩年以上。阳江地区主要有金太阳公司、威华集团、五联公司,每家公司每年发展的面积均在万亩以上;肇庆地区,目前有嘉汉、鼎丰公司(广宁)、绿洋公司(怀集)、绿丰公司、茂丰公司、颐昌公司、顺龙公司等,每年造林面积均在万亩以上;云浮地区,有金太阳公司在罗定造林;清远地区,以金清远公司为主,另有威华集团、五联公司、兴隆木业等;

韶关地区,以金韶关公司为主,五联公司也在此发展;河源地区,截止2005年底,有香港嘉汉、广东美景、日照森博、深圳泽浩、亚洲创建、广东绿海等公司,种植面积达达130万亩;梅洲地区有亚太林业、威华集团等,美国惠好集团也刚刚进入梅州地区。但2007年以来,广东省的桉树发展跌入低谷,主要是河源市禁止发展桉树引发的。

广西自治区计有1000多万亩。广西金钦州丰产林有限公司从1996年开始在广西钦州各县市造林,迄今已造林52万亩。2003年7月APP决定将钦州打造成全国最大的林浆纸一体化项目基地,一期工程已于2003年12月25日在钦州大榄坪工业园举行启动仪式,计划投资总额78.67亿元人民币,筹建年产能力达60万T的大型纸厂及30万T的浆厂。广西金钦州丰产林有限公司将为林浆纸一体化项目营造200万亩工业原料林基地。另有斯道拉恩索公司30万亩、香港嘉汉木业公司9万亩、日本王子造纸公司9万亩、美国三元公司9万亩,还有南油集团等。

海南省目前桉树林共有300万亩,以岛北、岛西为主。其中APP拥有150万亩(到2006年)。在海南岛造林的公司有多家,但规模都不大。海南适合发展桉树工业原料林的土地潜力已经不大了。由于伴随着桉树林的发展,海南省的热带天然林急剧减少,近两年多以来,海南省人大常委会已经密切关注此事,给桉树发展带来了压力。金光集团在海南的桉树造林,必将陷入困境。

湖南省计有65.5万亩,主要是邓恩桉。永州市有39.5万亩,其中道县13.7万亩(70%邓恩桉,其它为柳桉、赤桉);蓝山县11.8万亩(主要为邓恩桉);宁远县1.5万亩;江华2.9万亩,江永1.9万亩;冷水滩3.1万亩;双牌0.3万亩;芝山0.4万亩;祁阳县1.3万亩;东安县1.9万亩;新田县0.7万亩。郴州市5万亩,其中宜章1万亩,嘉禾县2000亩,苏仙0.5万亩,永兴1万亩,资兴0.2万亩,临武县1万亩,安仁县0.5万亩,其它约0.6万亩。邵阳市约2万亩。怀化市约6万亩,其中靖县约2万亩,其余怀化9个县均有分布。株州市3万亩。衡阳市5万亩。长沙市、岳阳市、湘潭市、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等总计约5万亩。

江西省总面积约30万亩。分布在九江市、宜春市、抚州市、鹰潭市、赣州市。以赣州市为最多,达25万多亩。主要造林地区有九江县、都昌县、樟树市、贵溪市、临川区、吉水县、泰和县、宁都县、石城县、瑞金市、会昌县、寻乌县、定南县、全南县、龙南县、安远县、信丰县、上犹县、大余县、赣县、于都县等。主要造林企业有隶属嘉汉木业的江西嘉昌林业发展有限公司,抚州市恒绿云林有限公司,信丰绿源纤维板公司,广西华劲纸业集团的子公司江西华劲纸业有限公司,赣州金太阳林业有限公司,江苏阳光集团下属的江西高峰生态农林开发有限公司等。

云南省:普尔50万亩,文山30万亩。主要造林公司是APP、云顶纸业(在景谷)等。其中金光50万亩,在普耳。

四川省全省总计150万亩。其中攀枝花市和凉山州50万亩;乐山市50万亩(吉象纤维板公司,与新西兰合作);眉山市50万亩;浦江县6万亩(成都纤维板公司);大邑县4万亩(建峰集团);彭州市10万亩(宝山集团);成都市的双流县30万亩(国栋纤维板公司计划);金光集团已到广安造林,面积不详。

贵州省已经有5万亩,计划发展100万亩,主要分布在黔南、黔东南,如崇左县。已有4-5家公司拟来贵州造林。

福建省总计有150万亩,其中漳州70万亩,三明、永安共有20万亩,其余分布在福州、莆田、泉州。嘉汉在漳州有0.7万亩。隶属金鹰集团的亚太林业主要在本省发展。

浙江省和重庆市未统计,重庆市刚刚开始发展。

有两家外商公司在中国南方营造桉树工业原料林比较成功或规模比较大,它们是:

嘉汉木业集团:1995年成立,1996年开始造林。在广东造林约50万亩,分布在河源、惠州、梅州、汕尾等地。2007年计划造林10万亩。

金光集团:估计造林总面积已有400万亩,总规模可能会达到1000万亩。其中在海南150万亩,全岛分布(中部无);广东至少已有50万亩;广西钦州52万亩;江西8万亩;云南约50万亩;四川广安,刚开始。

中国现代桉树工业原料林发展的最集中地区、最成功的地区和最活跃的地区,当属广东省的河源地区。但河源的桉树造林,去年突然风光不在了。

中国桉树工业原料林发展的一个重要特点是欠缺技术含量,单位面积立木生长量一般没

有超过每公顷每年15m3(极少数超过15m3,甚至达到20m3)。如果解决了种苗、管理等几个环节上的问题,不需增加投资,大面积都完全可以达到每年每公顷30m3以上。

中国的桉树工业原料林,大多数尚不具备现代化特质。

第二论:中国桉树工业原料林普遍低产的六个原因

中国南方的工业原料林基地雨量充沛、土壤肥沃,自然条件非常理想,但却长期低产。更令人遗憾的是,现在只有通过增加施肥才能保障这一低产水平,现在每株桉树施用1斤复合肥,已经是非常普遍的事了。

础润而雨。这显示出中国的桉树发展走入了一个危局。中国的桉树栽培如果不能尽快突破这一危局,必将引发一连串后果,如势必占用更多的林地、侵占更多的原生植被、吞噬造林投资的净收益,等等,而最终后果,是会导致国家森林分类经营的政策失效。

本人曾经在刚果原工业人工林发展公司(UAIC)实习过。在刚果黑角海滨沙滩上造桉树林,只施用一点调节元素就可以得到35-45m3/公顷·年的木材生长量。我主张桉树栽培一定要施肥,但也认定桉树是一个耐瘠薄树种,并不认为增加施肥是一条可以长期走下去的增产道路。在现实生产中,再有实力的公司也不可能无节制地增加施肥。无论如何,在我们的那些土层深厚的造林地上,每株树施用1斤复合肥,都难以突破每年每公顷15m3的生长量,这是不正常的!

为搞清楚中国桉树低产的原因,我做了长时期的调研。发现低产原因大体可以分为技术和管理两类。技术原因主要有:造林品种退化、育苗理念落后、栽植密度偏密;管理原因主要有:造林工序脱节、造林经理外行、示范指导缺位。下面,分别简述之。

造林品种退化,是一个育种专家已经强调的问题。但投资人不一定理解。桉树无性系造林的一个法则是,一个轮伐期之后的更新造林,要使用更适应立地、更高产速生和更具抗性的新品系,否则生产率就会衰减。而我国近二十年来,全国性地使用相同几个老品种,甚至东部、西部之间任意远距离调苗。我国由于研究体制的关系,难以使得育种专家能够具备可以持续选育后备品种的机制,甚至发生过这样的事:有一个项目,曾经筛选出了三年胸径生长达到27.3cm的某一桉树种源,如果以此为基础进一步开展无性系选育,有可能产生象超级水稻一样的“超级桉树”,但是由于项目结束,人员四散,那个半拉子成果也就无人照料了。据苗圃专家讲,现在流行的几个无性系,如果不频繁施药,都已经很难育出成品苗了。全国不分立地类型、不分气候条件,共同和长期使用相同的几个已经严重退化了的无性系发展工业原料林,这是不可思议的!

育苗理念落后,是一个很多人都不理解的事。20世纪80年代末,本人留学归国后,曾试图向当时的林业部推介育苗新理念、新技术,结果被踢了四五个部门后不了了之。后来还是中科院领导支持,开始组织研究。可巧的是,今天,许多长期从事桉树育苗的苗圃,也从实践中得到了寻求新理念的启迪。理论和实践现在已经分别找到了相同的路,特别是在广东,已自发形成了一个新的育苗技术潮流。但没想到的是,前两年却又面世了一本讲林木工厂化育苗的书,在这个时候反过来又把那些有害、过时的育苗技术当“现代”向社会推介;再查阅国家林业育苗技术标准,亦是体现了一些相同的落后观念。

我国目前的林业育苗技术像是一具没有灵魂的躯壳,外表像“育苗”,实际没有“生命”。这个空缺的灵魂,就是繁殖材料幼化和苗木根系平衡。所谓幼化,就是把无性繁殖的造林材料,通过一些技术措施,消除其从母体带来的老化物质,恢复其幼态,藉以保障造林后幼树的生长活力。优良无性系繁殖材料如果是老化的,它的优良性状将被约束无法表达,这是无性系林业最为基本的忌讳。无性繁殖的苗木幼化程度越高,生长活力就越高。未经幼化的苗木,一定会形成小老树。在我国,很多人因不懂幼化理念而年复一年地制造着小老头人工林。

本人每到一地,看到的多是缠根的塑料袋苗,或辣椒管苗,或蜂窝纸苗,后来还有舶来

的北欧育苗容器。这类缠根的苗木,栽植到地里后,卷绕的根系永远不会伸展,从而严重制约了树木吸收养分水分的能力,各种抗性大为减弱,必然形成小老头树,至少会制约树木生长。这正像一个肢体残疾的幼儿,他的肢体一生都是残疾的道理一样。如果您投资营造桉树原料林,一是造林材料老化,二是造林苗木缠根,您还能指望得到高产的回报吗?参见图2.1。

图2.1 上面两图,是2007年初在福建的一处桉树幼林中随机拔起幼树后拍摄的。左图的整个扭曲根系是在苗期形成的,长大后仍然扭曲,轻轻拔起时全部撕断;右图的大根包,是不易穿透的育苗容器裹勒所致,只有少量根系从容器下端的孔缝穿出。这种现象比较普遍。

栽植密度偏密,也是一个死活说不通的问题。在很多地方都不难看到,桉树栽植1-2个月后就互相拥挤开始了争光竞争。除了边缘木,我们的工业原料林,多是这么早就开始得不到光照必要的了,而经营者们却沾沾自喜“郁闭快”。桉树是碳4植物,生长的基本要素是光、水和肥,南方雨水充足,土地肥沃,缺的主要是光,没有充足的光,无论造林品系多么速生,肥料施得多么多,其生长潜力也是无法发挥的。因此必须保持足够的株行距,让树木得到更多的光。然而,有太多的经营者都陷在“密植高产”的泥坑中难以自拔。这种情况,在巴西、刚果、智利等国家是看不到的,他们相信科学,我们却相信错觉!

以上是我国桉树造林中的三个技术通病。主要是它们,使得我国的桉树原料林不能高产。如果规避了它们,至少可以部分地把被制约的生长潜力释放出来,这一潜力大约为已经表达出来的50-100%。因此,理论上来讲,我国的桉树工业原料林,即使使用现在的这些老品种,也可以达到每年每公顷30m3的生长量。

但是,管理方面的消极后果,有时甚于技术原因:

造林工序脱节。大企业经常有这样的情况,苗圃提供了合格的苗木,可是这些苗木从出圃到栽植,还须历经1-3周的运输、存放和等待,这期间的挤压、揉搓、日晒、雨淋,使得苗木严重降等或成批死亡。大企业造林,从自己的苗圃起苗到栽植,这中间要转手多个下属部门,多有不衔接的时候。那些接手的人,往往只对制度负责,不顾苗木死活。有生命的苗子在死的制度面前,时常付出降等的代价。如果是从市场上购苗,问题可能更多,特别是塑料袋苗,出圃时一般要浇水,经长途运输,一路颠簸,到达造林地区时,多已奄奄一息,且不说缺失质量认证的市场苗子内在质量如何。

造林经理外行。一些造林经理,经营现代工业原料林的知识很缺乏,现有的知识多是观摩学来的,或是从前辈传承的。这些人多指挥过千军万马、营造过数十万亩的桉树林,甚至质量超过前人,但是,要想营造出更高产的现代化原料林,是缺乏眼界的。他们或许也到国

外参观考察过,但真经不是靠看一看就能学到的。由于我国的桉树工业原料林发展太快,涉足这个行业的房地产业,在一个很短的时期内像雨后春笋一样涌进造林行业,根本就没有足够的内行经理人。更叫人匪夷所思的是,大造林公司有时还会犯一些极其幼稚的错误。目前中国有相当一批桉树工业原料林的质量出奇的低劣,这样低劣的桉树林之所以产生,应归咎为来自高层的主观意志,因为即使平庸的技术人员,也不会犯这样低级的错误。

示范指导缺位。迄今为止,国家没有工业原料林发展的示范机制,没有技术引导,没有组织交流,没有法规约束,没有必要的质量调控,几乎是放任自流。例如,对全国长期使用几个老无性系的局面,就没有应对举措。又如两年以来,南方社会对大企业发展桉树表现出了广泛的对抗态度,这有双方面的原因,也是法规滞后的结果。若及时作为,何至如此!职能管理部门在迅猛异常的工业原料林发展提出的大量问题面前,显得迟钝。

搞速生丰产林,我国始于20世纪60年代,巴西始于70年代,我们起步比巴西还早十年。刚果是个落后国家,黑角地区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发展,一举成名。泰国顺和成集团是1990年从中国引进了无性品系后才着手发展的,现在它的桉树原料林生长量在年公顷30-40m3。智利是从90年代中期开始发展桉树的,智利的桉树产品出口在世界上也已经有一席之地了。

所有这些国家几乎都只是用了10 - 20年就成就了桉树大业。他们研究—试验—大规模发展—形成支柱产业,是一个很短的过程,但是走得有板有眼。而我国,何以在高速发展的同时又长期面临低产的局面?

第三论:中国桉树工业原料林的北扩战略

短短数年,中国的产能在100万吨以上的浆纸厂家已有数家,中国的造纸能力已经跃居世界第二,达到每年6400万吨。现在的问题是,原料林的质量和规模跟不上需求,造纸原料价格日趋走高(已经高出印度尼西亚十倍了),恶性竞争收购原料的现象开始显现。所以,造纸原料林的建设已经成为我国林纸一体化发展的主要矛盾。

解决这个问题的战略出路主要有两个:一是现有的热带林用荒地已经不多,单纯通过扩大造林保障原料供应的空间已经不大了,惟有提高单产的空间很大。如果生长量由目前的每年每公顷15m3提升到30m3,那就相当于又增加了一个现有桉树林面积(200万公顷),这个增产的潜力是巨大的;二是走桉树北扩的道路,就是往亚热带地区发展,那里至少尚有2000万公顷土地可供利用,但问题是要选用耐寒的桉树品种。那么,目前有一些什么树种可以选用呢?可以往哪些地区扩展呢?具体应当注意一些什么问题呢?

林业专家现已抓住了一些耐寒的、且适宜造纸的桉树品种,如邓恩桉、某耐寒种源的巨桉等,还有更有希望的、更多的桉树耐寒品种正在试验和选育中(如广叶桉)。

这里主要简介邓恩桉。这个树种的相对耐寒和速生性已经肯定。

3.1 中国的邓恩桉发展现状

中国于20世纪80年代开始引种邓恩桉,湖南、福建、广东、广西、江西、云南、贵州等多个省份都已经开展了多年的邓恩桉引种实验,其中湖南、广西、福建三省已经进入工业化发展阶段。目前,中国已营造邓恩桉人工林约120万亩(湖南55万亩,广西30万亩,福建35万亩)。目前,制约邓恩桉在中国更大规模发展的主要因素是缺乏种苗(种子很贵—1粒种子0.30元,没有国产,组培和扦插技术没有突破)。

邓恩桉造林,在上述各省,甚至是在一个省的不同地区,并非都是成功的。有文献讲,邓恩桉对造林地的要求比较严格,如湖南省的邓恩桉试验林就发现不同立地条件下生长差异很大,福建的邵武地区曾经盲目发展了5万亩,已全部失败。有数据表明,邓恩桉保持旺盛

生长的最低年均气温是15.5o C,且要求年均最高气温低于19o C,再高它的生长就受到抑制。

3.2 关于邓恩桉在中国的适生环境的基本判断

邓恩桉可以耐受-7o C的低温,但出于谨慎,目前中国用其造林的地区一般都是在-3o C 以上;从纬度来讲,湖南是在北纬28度以南的广大地区发展(长沙以南);广西全境都位于北纬28度以南。依据纬度的不同,湖南现在还没在海拔500m以上的山地造林;而广西因纬度偏南,造林地已达海拔800m。福建已经在中南部800米左右的山地发展,靠北一些地区能否发展尚在实验。

按照一般规律,一般生物,当它耐寒的时候,往往怕热;当它耐热的时候,往往怕冷。现已初步证实邓恩桉可能会在夏季高温下受害(热害),这是一个应当注意的问题。在湖南永州,发现了邓恩桉等耐寒的桉树品种,但却出现了在夏季高温、高湿环境下停止生长或枯死的现象。在广西,人们曾观察到,过去在柳州以南地区发展的邓恩桉,生长都不好,这显然是因为夏季高温所致,广西后来便不在这里发展了。

再一个气象因子是降水。邓恩桉适生于夏雨型且全年湿润的地区,这一点是多数人的共识。从湖南和广西的情况看,发展邓恩按的地区也都是符合这个条件。两地的年降水量都在1200mm以上,主要降水月份都是4-6月份,此后的月份降雨虽然减少,但仍不算干旱。贵州和云南也在发展邓恩桉,如贵州惠水县、云南楚雄州。那里属高原环境,气候更加凉爽,更适合于邓恩桉生长。江西赣南也在发展邓恩桉。关于邓恩桉的适生环境,我们的基本判断是:

①邓恩桉耐寒(最好不要低于-3O C),但不耐夏季高温(最好不要长时间高于38O C);

②邓恩桉适合夏雨型但全年湿润型的气候(降雨期一般在每年的4-7月份,年降雨量一般不能少于1200mm;短期干旱可以,但长期干旱不行);

③过于寒冷、过于干旱、夏季高温,以及冬雨型地区,不宜盲目发展邓恩桉;

④地形和气象条件比较复杂的地区,发展邓恩桉应当慎重。

⑤在中国,粗略地讲,邓恩桉的适生地区位于北纬24-28度之间的某些地带。

3.3 建议

1 应当再三甄别造林地的自然条件。建议采取“摸着石头过河”的策略,以免重大投资浪费。现在已经在发展邓恩桉的地区,可以放心大力发展。其它地区可布设小面积造林试验,例如每一个大的立地类型造100亩试验林,用1-2年的时间观察各自的生长表现。

2 现在澳大利亚的优质邓恩桉种子,每粒单价4-5美分。长期依靠种子大规模发展邓恩桉是不现实的。感兴趣的公司应当布置研究无性繁殖技术(组培、扦插、人工种子)。率先突破的公司,无性繁殖技术本身都可以有偿转让,更主要的是,无性系原料林生长高峰期提前,可以缩短轮伐期。根据突破一些难生根树种的经验,只要思路科学,无性繁殖技术能够成功。

3 将邓恩桉与生长快、易扦插的其它树种,进行人工杂交,制造邓恩桉的杂交种,把邓恩桉的耐寒性和其它桉树品种的易繁殖性能和速生性能结合在一起,获得耐寒、速生、易繁殖的品系。利用某些技术,有可能在4年内达致目标。

第四论:有害的育苗技术使桉树造林收益减少一半

我国桉树发展地区的水土条件好于世界上的其它大多数地区,但多年以来桉树立木生长量不及世界平均水平的一半。现在流行的做法是依靠增加施肥,维持投资人在感觉上认为还可以接受的产量(通常是每年每公顷15m3上下)。但他们大多数都不知道,在现有的投资水平上,本来可以轻易获得30m3/公顷·年以上的生长量。

正如本文第二论所述,造成这一损失的原因有四个。这里具体揭示其中的一个,就是有害的育苗理念和技术体系的危害性。

总体来讲,我国的桉树育苗规模是世界上最宏大的,但技术体系又是世界上最落后的。由于这一落后,使得中国每年损失大约2796万m3的桉树木材生长量(按现有桉树人工林总面积186.40万公顷计算),每年损失总价值100.6亿元人民币(按90%出材率和400元/m3估算),平均每公顷每年损失5000元以上。当然这仅是一个粗略的估计。

4.1用不良容器育苗的危害

用容器育苗,理论上可以保障造林成活率。但在追求这个目标的同时,大多数人却陷入了一个误区,那就是容器苗在保障成活率的同时也带来了种种恶劣根系。这个误区会在造林后以突然的或者渐进的方式吞噬造林效益。不难理解,苗木根系不良肯定会导致造林后树木根系伸展范围狭小,吸收营养和水分的能力低下,树木锚地不牢,抵抗病虫危害的能力丧失等。图4.1~图4.9是常见的容器苗不良根系类型,图4.10是正常根系与残废根系遇风时的应力比较。

根系的这种不正常状态的负面影响是超乎想象的,但人们往往不予理解。

图4.1 无主根图4.2 发辫根图4.3 反转根图4.4 歪根图4.5 稀根

图4.6 造林后3年根系仍不能展开图4.7 树木成年以后仍保持残废状态

图4.8 造林10~20年后枯死图4.9 卷根的机制

图4.10 正常根系与残废根系遭遇风力时的应力

4.2 容器育苗的技术真谛

真正的容器育苗技术是一个完整的理念,它包括培育主根、平衡根系、空气切根、母株处理、材料幼化、人工控制苗木生长等涵义。这些涵义,在国内的文献中少有提及。

实际上,我们每天都在制造着大量的小老头树。我们是有一批专家在努力选育优良品种,而另一批人却在育苗环节上扑灭着这些优良遗传质量。如果把投资商比作一批教练,则他们的悲哀在于先让苗子致残和衰老,再不吝投入培育这些残疾苗子。

4.3 育苗容器的发展趋势

育苗容器“百花齐放”的时代早在20年前就结束了。因为研究发现,不良容器带来的危害是超乎想象的。现在,培育阔叶苗木的容器,以单体、易穿透、易分解、免回收的类型为一个世界性选择,其它种类的容器已经淘汰,以“平衡根系育苗技术体系”最为科学,最新出现的压缩网袋饼容器也日渐推广。奇怪的是在中国,被视为恶劣容器的塑料膜容器、辣椒管容器或蜂窝纸容器等,仍被推崇;北欧设计用于云冷杉育苗的BCC 容器系统,居然也被买来用于桉树育苗!这说明在我国,现代育苗理论很滞后。

平很根系育苗技术体系的特点,是以极易穿透、不必回收、自然降解的无纺布为包裹材料,用专用机器实现基质装填、容器成型等工序一次完成,并配合设计为极易空气切根的匹配容器箱,和泥炭、树皮等轻型基质(或其它就地取材的有机质,要充分腐熟),还有培育根愈伤组织等其它几个技术操作环节。无纺布容器务必应与配套用的容器箱一起使用,不然会失去这项技术的一切价值。质量过关的无纺布容器成型机效率很高,一台机器8小时可以生产2-3万只装填好了基质的容器,成本足以与塑料袋容器竞争。容器有不同规格,培育桉树用的标准规格为直径4cm ×高度.5cm ,容积60cm 3,参见图4.11,图4.12。

图4.11 无纺布育苗容器成型机示意图图4.12 无纺布容器箱示意图

图4.13 一株桉树的无纺布容器苗

图4.13是一株桉树的无纺布容器苗,它的根系,部分包在无纺布中,有些则伸出容器壁外。通常,壁外根系应当在空气中自然干枯并在尾端形成愈伤结节。如果苗木已经育成而一时间无法造林,则可使苗木保持于临界萎蔫状态,以免苗木疯长。

无纺布容器苗不但彻底避免了种种不良根系,而且优于实生苗,这种苗木一旦入地就会爆发性生根,同时出现地上部分直接猛长,规避了传统苗木栽植后的蹲苗现象。这是迄今为止任何其它类型的育苗技术都无法做到的。其原因固然是多方面的,伸出容器壁并经空气切根后形成的一些粗壮愈伤组织是关键因素。这些愈伤组织外露部分干枯而内部又不断供应营养,从而形成了蓄势待发的生理状态。在新的育苗理念中,这种愈伤组织是求之不得的。4.4 被忽视了的苗木质量评价标准

苗木的质量评价指针,最为鲜明地反映了育苗理念。过去,人们仅仅根据苗高、地径等形态指标评价苗木。但是,同样也具备这些形态的,可能是一株废苗、假苗,一株未经幼化的、不能使用的苗。

有3个重要问题,在我国的阔叶树育苗观念,同时也是阔叶苗木质量标准中,始终被忽视,而在发达国家却是首选标准。这就是:苗木是否经过幼化处理;根系是否平衡;是否空气切根(最好具有3~5个愈伤组织并且不要分布在一个侧面上)。前两个标准外观上看不出,只能依靠苗圃信誉。

4.5 现代育苗理念

图4.14描述的是2株(推论而言也可以理解为2批树木或2块林分)同龄、同种、同遗传基因、同时栽种到立地上的树木。区别只是在于左边一株是平衡根系容器育苗,右边一株是缠根苗。在相同的生长期间,左边树木已成材而右边树木沦为侏儒,原因是左边树木根系发达,右边一株“胃口不好”。这个例子说明了育苗中根系问题的重要性。这里有一个理念问

题。遗憾的是,人们往往怪罪于其它原因。在我国的造林实践中,这种现象很普遍。

桉树缠根的危害更大,因为桉树是一个深根树种,只要有可能,它的根可以扎入20米以下取吸收水分和营养。但是,当它的根系被窝成一团时,你就不能再指望它会速生!

图4.14 平衡根系苗与缠根苗

的生长差别及其原因示意图4.15为大棚内采条母株

桉树的现代育苗理念由5个部分组成:第一是借助幼化技术,在大棚内建立采条母株(参见图4.15),工业化地生产合格的幼化插条;第二是采条、扦插、喷雾、光照、水肥管理及空气切根等环节;第三是育苗容器和容器箱的科学选型;第四是轻型育苗有机基质;第五是借助外源激素促进根系发育或引入同化作用(菌根)促进苗木生长(通过对采条母株和插条的光处理还可以增加内源生根激素)。这5个特点的综合体现,就叫“平衡根系育苗技术体系”。现代容器育苗理念的核心是“平衡根系容器育苗”。支持“平衡根系容器育苗”的科学理论,一个是树木幼化理论,一个是树木根形成理论。

所有这些努力的总结果是——优良无性系平衡根系幼化扦插容器苗。这是迄今为止桉树育苗的最高境界。只有这种容器苗才能从形态、到生理、再到活力等各项指标上,接近或超越实生苗。这种无性系苗,因为通过人工选育而加载了或者速生、或者耐寒、或者抗虫等有益基因,并且因无性繁殖使得树木的速生期提前,所以对营造工业原料林而言,极具商业价值。

(致谢:鉴于某些原因,本文不再列出资料出处。但在此对数据提供者深表谢意)

中国如何迈向文化强国

一 世界历史上曾出现过许多全球意义上的强国,这体现在它们具有强大的经济和军事实力,能够强有力地捍卫国家利益,在跨区域甚至世界范围内显示自己的影响,并且能够率先提出和实践全球性的议题。而所有这些都需要富有创造性和远见卓识的大战略。这个大战略是体现国家使命和人类福祉、历史规定性和主动创造性相统一的愿景、制度、路径和步骤的总和,是历史视野、科学头脑、实践理性、操作智慧的高度融合,也就是大国发展战略的核心和文化实力的精髓。 在阔步走向世界的历史征程中,我们庄严承诺:中国迈向世界强国之路,是一条和平发展的道路。这与历史上凭借工业、科技和军事优势,建立跨区域乃至全球霸权,从而获得巨额资源和财富的罗马帝国、大英帝国等强国发展道路都不相同,也与源于基督教、希腊—罗马文明的西方国家的文化主流理念不同。中国的和平发展道路既有“中国特色”,又有“世界意义”;既突出自主的改革与创新,又强调各国的和平发展与合作共赢;既传承5000年中华文明所积淀的深刻智慧,又吸取近代以来大国兴衰的历史教训。其伟大战略意义在于,中国以及其他非西方大国的整体和平发展,可以不同于传统西方大国的发展模式,可以超越传统的不同社会制度和价值观差异。因此,中国的大国发展之路,就需要有更坚定的文化自觉性,更强大的文化感染力,这样才能在全球范围内获得更广泛的认同,才能为全人类带来更大的发展机遇。正是从这个意义上可以说,中国发展,决胜于文化自觉,决定于文化实力。 二 今天,当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之时,我国新一代领导人顺应时势,提出了振奋人心的“中国梦”。可以说,这是一种高度的文化自觉和强烈的文化自信。中国梦根植于全体中国人的文化认同,是在追求国家的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社会的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公民的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进程中形成的,它能凝聚每一个公民的理想、智慧和创造,并且让它们充分涌流。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中国梦这一概念便是一种独一无二的文化软实力。 当然,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还远未完成。我国自2010年成为了全球第二大经济体,但与此同时,我们还没有塑造出为全世界所公认的强国形象。澳大利亚报纸曾经对我国的未来发展提出过三个疑问:什么时候才能使全球大多数国家的精英都愿意把自己的孩子送到中国来留学?什么时候才能使全球大多数人特别是年轻人更多地看中国电影、听中国音乐、读中国书籍?什么时候全球

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的四种模式

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的四种模式 进入21世纪以来,在改革开放已近30年的中国内地,在长三角、珠三角、浙江以及福建沿海地区,区域经济的活力丝毫不弱于任何小“龙”小“虎”。 温州进入“凯恩斯主义”时代? 曾是中国民营经济发展教科书式范本的“温州模式”正在悄然发生转变。 温州这个令人惊叹的地方,生产出了占全国市场份额10%的服装、20%的鞋、60%的剃须刀、65%的锁具、80%的眼镜、90%的金属外壳打火机和90%的水彩笔。电器、泵、拉链、五金制品、汽摩配件、文教具等产业在国内也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1986年,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教授以“小商品、大市场”6字概括了“温州模式”,称其重要意义在于激活了一个民间自发的、遍及全国的大市场,并直接在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建立起了流通网络。 近年来,温州盛名之下其实难副,“前面的标兵越行越远,后面的追兵咄咄逼人”,传统产业的低技术含量和低附加值,成为影响温州竞争力和成长性的重要因素。 “温州模式”扬名世界的三件“利器”也出现了钝化的迹象:一是温州价廉物美的轻工产品频繁遭遇国际贸易壁垒,出口受阻;二是温州资本难寻出路;三是温州第一代创业者的市场精神在第二代接班人中已难觅踪迹。 温州市政府在经济发展初期的施政理念为温州民营经济的自由发展开辟了道路,但政府的公共服务职能在“无为”的旗帜下受到削弱。 2005年之后的温州经历了政府职能的一次巨大转变,从一向奉行的“无为”到“有为”,从“不管”到“强管”,招商引资成为这个地级市的“一号工程”。温州市委书记王建满表示:“如果没有外来资金的投入,没有先进设备的引进,没有先进智力的引入,温州要实现又快又好发展,难度很大。” 凯恩斯主义的出现标志着西方自由放任经济时代的结束,温州在经过20多年的自由发展之后,是否也进入了某种意义上的“凯恩斯主义”时代呢?一个强势的政府又会将“温州模式”引入怎样一条道路? 苏州模式只长骨头不长肉? “只长骨头不长肉”,对于多年来中国最耀眼的城市经济明星苏州而言,可能是最具争议的一种评价了。 所谓“苏州模式”,实际上是类似于早年日本和韩国“政府主导型”的一种经济发展模式,但又有自己的特色。政府除了提供制度和政策环境外,还通过制定非常明确的发展规划和战略来吸引外资。有外商笑称,“在苏州办事,找厂长、经理没有用,要找局长、找书记”。

中国文化发展战略维度分析

中国文化发展战略维度分析 一、战略目标国家文化安全与公民文化权利的双重诉求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和血脉,是一个民族的集体记忆和精神家园。 文化作为现代社会发展的精神动力、智力支持和思想保证,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国家软实力和综合国力的重要来源。 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在中国特色现代化事业中战略地位的确立,一方面源于全球化时代维护国家文化主权和文化安全,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和文化影响力的需要;另一方面源于社会全面进步中对维护人民文化权益、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的响应。 在全球范围内,文化变革与文化竞争正在成为新时代最重要的历史事件。 正如希利斯?米勒所说,全球化而今已成为文化、政治以及经济生活中许多领域里一个决定性的因素。 [2]全球化时代,国家之间的竞争,不仅体现在经济领域、政治领域和军事领域,而且也越来越多的指向文化领域,文化成为一国重要的软实力而成为综合国力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 捍卫国家文化主权不仅事关文化的独立性,而且关系到一国的政治主权和独立地位。 文化主权是现代民族国家对本国文化拥有的最高权和独立权,其核心是民族文化的独立存在权和发展权。 国家文化主权的完整存在将为文化安全提供权力支持和政治保证。

[3]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实力的不断增强,国家硬实力得到较大提升,但文化发展的相对滞后,使国家软实力未能取得同步发展,中国人正在失去中国人之所以为中国人的中国性,即存在自性危机。 [4]相对于政治安全、经济安全、军事安全、领土安全,文化安全、意识形态安全相对隐形,但却事关重大。 这是因为文化和意识形态渗透于经济、政治、军事等领域,是国家政权、社会制度得以建立和维护的重要思想基础,从深层上影响着国民的精神和灵魂。 一个民族或国家,如果精神支柱坍塌、文化阵地丧失、意识形态失控,社会成员的价值规范就会陷入混乱,国家安全就无法保障。 [5]而面对全球化时代文化霸权主义的挑战,面对西方资本主义价值观排挤战略的挑战,中国正面临着文化安全和意识形态安全的隐忧。 从全球文化竞争的格局和态势来看,中国处于被动的不利地位,表现在中国还不是文化生产大国,参与全球文化竞争的实力不济,文化输出的能力不足;表现在面对西方国家的文化行销模式,中国尚未建立一套相应的软实力制约机制,文化竞争的反制能力薄弱。 中国应当从国家利益的高度来审视文化发展,采取有效手段保护自己的文化产品、文化价值与文化身份,坚决抵制和防范西方资本主义文化的渗透,构建中国的文化软实力。 托夫勒在《第三次浪潮》中说今天世界上……进步再也不能以技术和生活的物质标准来衡量了。

对中国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的再认识

对中国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的再认识 中国的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相继经历了均衡、非均衡和协调发展三个阶段,本文立足于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的现状,针对区域经济的非均衡发展、互动性较差、差距扩大三大问题,借鉴区域平衡增长论、区域不平衡增长论和区域阶段发展论,探讨了国外典型区域经济政策的战略选择,重点分析了中国区域经济发展中的战略变化和政策调整,提出今后中国区域经济的协调、和谐、互补和循环四个新型发展战略。 标签:区域经济区域政策经济理论发展战略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区域经济发展战略呈现出不同的转型特点。从中国经济区中,东、中、西“三大部”分别实施的梯度推移非均衡发展战略中,一些区域的地区经济得到了空前发展,经济实力显著增强,但是区域之间经济关系的矛盾也日益突出,实际上区域之间经济差异呈现出进一步扩大的趋势。为此,研究中国区域经济的现状和相关理论,将有助于探讨中国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的政策选择。 一、区域经济发展的相关理论 1. 区域平衡增长论 关于平衡增长的主要涵义是指国民经济中各个行业和部门相互协调、共同增长,主要包括赖宾斯坦(H. Leibenstein)的临界最小努力命题论、纳尔森(R.R. Nelson)的低水平陷阱论、罗森斯坦和罗丹(P.N. Rosenstein- Rodan)的大推进论,以及纳克斯(R. Nurkse)的贫困恶性循环论和平衡增长理论。按照罗森斯坦、罗丹和纳克斯的观点,平衡增长是通过国民经济各部门同时大规模投资来实现的。平衡增长战略通过一定规模投资打破发展中国家的贫穷恶性循环,为部门和行业的发展创造较好的外部环境,主要目的在于利用外部经济效益和各部门之间相互关联和补充的性质推动经济快速发展。 2. 区域不平衡增长论 区域不平衡增长论认为增长过程在实质上是不平衡的。其代表理论有佩鲁(Perroux)的增长极发展理论、缪尔达尔(Gunnar Myrdal)的循环累积因果理论和赫希曼(A.O. Hirschman)的依附理论。这些理论均强调:在市场力量的作用下,区域发展之间的差距不会缩小反而会扩大,因为规模经济和集聚经济所产生的“极化效应”或“反吸效应”和“报酬递增”将促使资本、劳动和产出在一定区域的循环积累,而其所产生的“涓滴效应”或“扩散效应”以及政府的转移支付只能将区域差异保持在一定限度而不足以促进区域收敛。因此,不均衡增长理论认为,“只要总的发展水平低,市场力量的自然作用在任何时候都将增加国内和国际不平等”,要促进落后地区的发展,缩小区域发展差距,必须依赖于强有力的政府干预和周密的经济政策,如在落后地区建立“增长极”和“增长中心”以启动这些地区的发展,培养其自我发展能力,然后利用市场力量实现这些地区的积累增长。

中国的文化强国之梦

华夏文明与中国的文化强国之梦 发布时间:2013年04月19日08:46 来源:中国文化报作者:叶自成龙泉霖 我要评论 字号:【大中小】【打印】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首次提出建设文化强国的长远战略,党的十八大进 一步明确提出中国要成为文化强国的发展方向。中国梦的重要组成内容之一,就是中国的文化强国梦。如何成为真正的文化强国呢? 让我们先看看当今的文化强国——美国是如何影响世界的。 美国是当今的文化强国,美国的文化影响是通过“三片”即土豆片(麦 当劳等快餐)、影视片(好莱坞等)和电子芯片(网络、手机等)等物质文 化表现的。“三片”的网络遍布全世界,是全世界真正跨越民族和国家界限 的东西。它是美国文化的物质象征。“三片”的影响力主要依赖的是创新力、 物质力和无所不在的网络力。 美国的文化影响是通过美国先进的教育体系表现的。美国的大学吸引了 来自世界各地的人才,无论是喜欢美国还是讨厌美国,都不妨碍各国大量的政、经、文、军各界的精英把自己的人才和子女送到美国求学。 但美国文化最大的最具影响力的还是美国文化中的核心价值观,美国在 全世界宣扬美国和西方世界的民主、人权、自由、基督教精神,把它们作为 人类文明的普世价值加以或软或硬地推销或强制实行。在美国的物质文化文 明和美国的教育中,都渗透了美国的民主人权自由的观念。例如在全世界无 处不在的的美国大片,大多数都表现了这样的精神;美国哈佛大学听课人数 最多的是关于正义公正的课堂。 所以,文化强国首先的和形式上的内容就是要把文化的相关产业做大做强,要有一流的教育、出版、媒体、电影、动漫、艺术等。我们必须借助先 进和强大的、能够覆盖全世界的文化艺术的网络,为全世界生产更多更新更 为各国民众喜闻乐见的文化艺术产品。但真正的文化强国是以其核心价值观 的强大影响力而称强的。

韩国“文化立国”战略及对中国文化产业发展的启示

韩国“文化立国”战略及对中国文化产业发展的启示 【关键词】韩国;“文化立国”;中国;文化产业发展;启示 在当今世界综合国力的竞争中,文化作为一种软实力,其对于促进国民经济的迅速发展,增强一国综合实力和竞争力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并且越来越成为衡量一国综合实力强弱的重要指标之一。在亚洲地区,韩国首先确立了文化产业的发展战略,努力开发本国文化软实力资源,通过提升文化力提升软实力,进而提升国家综合国力。 20世纪60年代以来,以朴正熙政府为代表的韩国军政府以高度集中的管理方式,试图从传统文化里寻找现代化的力量,因此政府集中全力扶持传统文化的发展,但扶持内容只限于所谓的“高级艺术”。1986年全斗焕政府在韩国第六个经济发展五年计划当中,提出“文化的发展与国家的发展同步化”这一重要的政策目标,为“文化立国”战略的提出奠定了基础。1990年卢泰愚政府颁布了《文化发展十年规划》,提出“文化要面向全体国民”的政策理念;1993年金泳三政府出台的“文化繁荣五年计划”将文化产业的开发作为重要目标之一。1997年爆发亚洲金融危机后,金大中政府接受了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的紧急援助,并以此为契机,全面展开了经济、社会、文化等各领域的改革与治理。在这个过程中,韩国政府逐渐意识到文化产业蕴含有巨大的发展潜力,决定通过大力挖掘和推动文化产业的发展振兴濒临崩溃的国民经济,实现“文化立国”。1998年起,韩国政府出台了包括《文化产业振兴基本法》在内的“文化立国”纲领性法规,从宏观调控的角度全面统领和推动文化产业的发展。“文化立国”战略实施后,文化产业已经一跃成为韩国国内继制造业之后第二大支柱产业。 韩国从“文化立国”战略确立伊始就坚持走海外市场路线。“文化立国”战略实施后,韩国文化产品迅速在海外市场打开局面,一跃成为世界第五大文化强国,并且形成了在东亚地区风靡的“韩流”现象。同时,韩国制造业也乘势而上,将一种富有创造力、注重设计的新文化理念逐渐渗透到各个产业,制造业通过自主研发开发适合不同地区人的不同产品、利用明星效应来刺激消费,并在政府的大力扶植下积极开展国际合作等手段打造出属于自己的品牌,三星、LG以及现代汽车等著名公司已经成为亚洲乃至世界知名的品牌,韩国也逐渐摆脱以往的“制造型”国家形象,开始向“韩国创造”过渡。 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当今时代,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丰富精神文化生活越来越成为我国人民的热切愿望。要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激发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使人民基本文化权益得到更好保障,使社会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使人民精神风貌更加昂扬向上。 相对于韩国较为发达的文化产业,我国还处于文化产业发展的初级阶段。我们有必要通过借鉴韩国的成功经验,建立起适合中国的文化产业发展战略,以适应未来竞争日益激烈的文化产业国际竞争的需要。一、改革现有的文化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 目前来看,我国文化产业管理制度的核心依旧是分行业管理,是一种较为松散的混合性组织架构的制度框架。我国应设立统一的文化产业管理委员会,负责制定和完善文化产业发展规划和发展政策,制定发展预算等。同时,应在各地分别设立文化产业管理委员会的下属机构,负责管理本地的文化产业事务和落实文

从文化古国、文化大国到文化强国

从文化古国、文化大国到文化强国 怎样理解当今时代文化发展的新要求、新趋势、新期待?为什么说现在到了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时候?怎样在深化文化体制改革中增强我国文化软实力? 文化是民族血脉中生生不息地流淌着的血液,始终是民族生存繁衍和国家繁荣发展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生命之源。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学习、领会和掌握新形势下推进文化改革发展的这一指导性文件,落实全会关于推进文化体制改革的各项举措,对于我国整个现代化大局和中华民族复兴大业具有极其重大的意义。指导和部署文化体制改革,是这次全会的一个亮点。应该讲,现在是到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时候了。 ■在准确把握新要求、新趋势、新期待中深化改革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之所以作出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这一历史性的重要决定,是因为在当前,我们要抓住和用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必须在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同时,自觉把文化繁荣发展作为坚持发展是硬道理、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第一要务的重要内容,作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一个基本要求,进一步推动文化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协调发展,为继续解放思想、坚持改革开放、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提供坚强思想保证、强大精神动力、有力舆论支持、良好文化条件。 我们都知道,文化是民族的血脉和灵魂,是国家发展、民族振兴的重要支撑。人类社会发展史既是人类生命繁衍、财富创造的物质文明发展史,更是人类文化积累、文明传承的精神文明发展史。在今天,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

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越来越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丰富精神文化生活越来越成为我国人民的热切愿望。所以,我们要准确反映当今世界和当代中国的天下大势,不失时机地抓好文化体制改革,增强我国文化软实力,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首先,当今世界正处在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我们要准确把握当今时代文化发展的新趋势。环顾全球,和平、发展、合作的时代潮流没有变,但世界和平与发展面临很多挑战。经济全球化继续发展,科技创新孕育新突破,各国经济相互依存不断加深,全球经济治理出现新变革。在这种情况下,世界各个国家各种文化的交流越来越多,对我国的文化发展和创新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此同时,国际金融危机深层次影响仍然存在,国际金融市场不稳定不确定因素增多,国际和地区热点此起彼伏,气候变化、生态恶化、能源资源安全、粮食安全、重大自然灾害等全球性挑战日益突出。特别是在互联网迅速发展的新情况下,国际社会发生的各种变动、各种信息已经可以通过扁平、快捷的信息传递方式,即时传到我国。在这样的情况下,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更加凸显,维护国家文化安全任务更加艰巨,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要求更加紧迫。深化我国文化体制改革,在尊重世界文化发展多样性的同时,增强我国文化软实力,有效应对全球发展面临的挑战,已经成为我国现代化建设必须解决的重大战略问题。 其次,当代中国进入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和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我们要准确把握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新要求。经过30多年改革开放,我们已经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但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一社会主要矛盾没有变,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没有变。发展仍然是解决我国所有问题的关键。与此同时,人

中国文化发展战略

中国文化的发展策略 摘要: 文化反映人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的演进。它是人类智慧的结晶,创造的积累,认识的模式,交流的媒介和行为的规范。它包括语言文字、文学艺术、科学技术、道德伦理、政法制度、宗教信仰、文物典章、风俗习惯、哲学美学等许多方面。文化是国家和民族的灵魂,集中体现国家和民族的精神品格。它对人类的创造力和凝聚力,对社会的发展和历史的进步起着极其重要的推动作用。文化的发展不但标志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文明水平,也标志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综合国力和软实力强大程度。 关键词:文化,民族精神,战略,中国特色 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同志曾指出,“谁占据了文化的制高点,谁就能够更好地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掌握主动权”。我们可以看到文化的重要性,中国是一个拥有五千年悠久历史的国家,拥有浓厚的文化氛围。我们的祖祖辈辈在中国大地上留下了文明的足迹,我们接受的是儒家文化的熏陶。自古中国重视文化的发展,每个时代的统治者都对文化很是重视,在21世纪的今天文化作为精神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被各个大国重视,并制定相关策略发张自己国家的软实力。 据我们所知,文化是人类后天的创造。文化反映人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的演进。它是人类智慧的结晶,创造的积累,认识的模式,交流的媒介和行为的规范。它包括语言文字、文学艺术、科学技术、道德伦理、政法制度、宗教信仰、文物典章、风俗习惯、哲学美学等许多方面。文化是国家和民族的灵魂,集中体现国家和民族的精神品格。它对人类的创造力和凝聚力,对社会的发展和历史的进步起着极其重要的推动作用。文化的发展不但标志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文明水平,也标志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综合国力和软实力强大程度。 今天,文化的相当部分还直接表现为生产力,出现了具有极大经济价值的文化产业。文化作为软实力的重要,往往体现在它的影响上。即文化的发达程度和先进程度所产生的魅力,包括对本国和本民族所产生的凝聚力与对它国它民族所产生的吸引力。文化越发达越先进,它作为软实力的影响就越大越广泛!一个国家或民族的强大,不独表现在经济、军事等硬实力的强大上,还需要文化作为软实力的强大。因而对发展中的中国来说,发展文化关系到我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实现。发展文化不仅需要战略的眼光,还需要审时度势地制定正确的文化发展战略,以求扬长避短,升优汰劣,与时俱进,勇于创新,在当今世界的总格局中实

浅析当代中国政治发展的取向及目标

浅析当代中国政治发展研究的取向及目标 [内容摘要]:当代中国的政治发展研究在实践中主要面对恰当处理政治稳定、传统政治文化转型为主的两大挑战。而经济发展和公民社会的成长成为政治发展的不竭动力。因此,中国的政治发展研究在实践中逐渐摸索出了一条以渐进改革为主的符合中国国情的政治发展道路。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是当代中国政治发展研究的基本方向。党内民主和基层民主的成功实践将累积成为推动政治发展的制度经验。在渐进平衡中保持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将成为中国政治发展研究的未来。 [关键词]:政治发展政治稳定渐进改革公民社会 改革开放的三十年,既是中国经济快速增长的三十年,也是中国政治体制改革和法制建设的三十年。政治制度和政治文化层面的进步,都对经济的快速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支撑和促进作用。在这个过程中,一条渐进的政治发展路径也渐趋清晰。在经济和社会发展转型的关键时期,从学理上系统总结和思考中国政治发展的路径就显得尤为迫切和重要。 一、当代中国政治发展研究面对的基本问题 政治发展问题是国内外学术界共同关注的热点问题。20世纪中叶以来,西方政治理论学者所提出的政治发展概念框架,就其基本方法和内容建构而言,大体上可分为三种: 一是从为发展中国家设计政治发展模式出发,认为政治发展就是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转型过程中,在政治稳定的基础上,对现行政治体系进行重组重构,其核心主张是从旧政治制度向新政治制度实现政治“制度化”的彻底转变。 二是从政治实施过程出发,把政治发展理解为政治过程(特别是公共政策过程)的社会适应性改革和完善,这一过程的发展不仅有赖于政治体系和政治结构状况,更取决于公民政治参与和集团政治的发展。 三是从比较政治研究角度出发,把政治发展界定为民族国家的政治体系的结构日益分化,包括政治体系结构、政治过程结构和政治政策结构的变化和发展。国外政治发展问题研究肇发于发展中国家由传统社会走向现代工业社会过程中 政治变迁方面的研究,同时它又是当代比较政治学中的一个重要研究领域。在研

农村与区域发展论文区域经济发展论文: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研究文献综述

农村与区域发展论文区域经济发展论文: 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研究文献综述 【摘要】区域经济发展战略是一个国家经济社会总体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鉴于此在国家整体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国内外的专家学者进行了大量的理论研究和具体实践,使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的内容和形式不断更新,保持了旺盛的生命力和与时共进的特征。 【关键词】区域经济;发展战略。 1 引言。 1958 年美国发展经济学艾伯特·赫希曼在《经济发展战略》一书中率先提出“发展战略”这一概念,重点讨论发展中国家如何利用自己的潜力、资源与环境,谋求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自20 世纪60 年代开始,联合国先后制定了60 年代、70 年代、80 年代三个10 年的“国际发展战略”,它使得“发展战略”一词逐渐越出以发展中国家为研究对象的范围,也广泛运用于发达国家。 2 国外研究现状。

2. 1 理论贡献。 (1)区域平衡增长论。 均衡增长的主要涵义是指国民经济中各个行业和部门相互协调、共同增长。主要包括赖宾斯坦(H. Leibenstein)的临界最小努力命题论、纳尔森( R. R. Nelson)的低水平陷阱论、罗森斯坦和罗丹( P. N. Rosenstein- Rodan)的大推进论,以及纳克斯(R. Nurkse)的贫困恶性循环论和平衡增长理论。 (2)区域不平衡增长论。 区域不平衡增长论认为增长过程在实质上是不平衡的。其代表理论有佩鲁(Perour)的增长极发展理论、缪尔达尔(Gunnar Myrdal)的循环累积因果理论和赫希曼(A. O. Hirschman)的依附理论。 (3)区域阶段发展论。 倒U 型理论(Reversed U - Shaped Theory) 1965 年,美国经济学家威廉姆森( J. G. Williamson)把库

中国县域经济发展模式深度分析及发展战略研究报告

2016-2020年中国县域经济发展模式深度分析 及发展战略研究报告内容简述 县域经济是以县级行政区划为地理空间,以市场为导向,以县级政权为重要推动,优化配置资源,具有地域特色和功能完备的区域经济。 县域经济在我国社会经济发展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当前,我国县域经济发展水平总体相对较低,但其发展态势良好,具有后发优势。近年来,县域经济越来越成为我国经济增长的推动力量,并在承接产业转移、优化经济结构、推进工业化和城镇化发展以及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近年来,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政策鼓励、支持、引导县域经济的发展。“十三五”规划中将支持区域经济发展列为重点内容,其中,与“十一五”规划和“十二五”规划有所不同的是,在区域经济建设方面,不应再仅仅强调主体功能区的作用,也不要再继续将重点放在几个大的区域协调方面,而是要具有新的全局观念,可将推进区域经济发展的重点放在支持全国的县域经济一体化发展上面。 中投顾问发布的《2016-2020年中国县域经济发展模式深度分析及发展战略研究报告》共十七章。首先介绍了县域经济的概念、特征等,接着分析了我国县域经济的发展环境,然后重点分析了我国县域经济发展的总体现状,并对我国县域经济的发展模式及百强县的发展做了详细的透析。随后,报告具体分析了我国重点省、区、市、县的县域经济发展情况及有益经验。最后分析了县域经济的未来前景与发展趋势。 本研究报告数据主要来自于国家统计局、商务部、财政部、地方统计局、中投顾问产业研究中心、中投顾问市场调查中心以及国内外重点刊物等渠道,数据权威、详实、丰富,同时通过专业的分析预测模型,对行业核心发展指标进行科学地预测。您或贵单位若想对县域经济发展有个系统深入的了解、或者想投资地方经济发展,本报告将是您不可或缺的重要参考工具。

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差距分析

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差距分析 (一)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差距的主要表现 1、沿海与内地经济发展的差距 2、东、中、西部经济发展的差距 3、省区之间经济发展的差距 4、南北之间经济发展的差距 5、城乡之间经济发展的差距 (二)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差距的形成原因 1、历史基础 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的历史差异,是构成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现实差距的重要 因素之一。 2、区位条件 区位条件是指一个地区与周围各种社会经济事物关系的总和,包括位置关系、地域分工关系、地缘政治关系、地缘经济关系以及交通、信息关系等。区位条件作为经济区域的成长基础,是一种重要的经济资源,它在实现工业化和经济起飞过程中,起着十分重要的甚至决定性作用。 3、制度因素 中国的改革,发展了市场经济,也同时造成了富裕的城市和东部地区更加 富裕,贫穷的农村和西部地区更加贫穷,贫富差距进一步扩大。 4、政策倾斜效应 政策的倾斜是中国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的主要原因。 5、人力资源差异

区域间人力资源差异是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存在差异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有 思想文化因素和教育共同组成的人力资源是区域发展的基础条件。应当看到,中国东、中、西部地区以及城市与农村之间,由于历史和现实的种种原因,思想文化和教育存在着较大差异。 (三)对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差距的评价 1、区域经济发展差距的积极意义 (1)区域经济一定程度的发展差距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动力源泉。 (2)区域经济发展的差距是区际竞争与合作的基础。 (3)区域经济发展的差距给落后地区造成一种压力。 2、区域经济发展差距的消极影响 (1)区域经济发展差距过大,会制约国民经济的总体发展和可持续发展。 (2)区域经济发展差距过大,会损害落后地区自我发展的能力,加剧区域经济的矛盾。 (3)区域经济发展差距过大,不利于社会公平和共同富裕的实现。 (4)区域经济发展差距扩大,不利于社会稳定和民族团结。 (四)解决中国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的政策思路 1、在经济全球化时代背景之下,各地区经济都应融于世界经济体系之中。 2、遵循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规律,继续允许和鼓励有优势的地区发展得更快、更好,以此引领全国经济发展。 3、积极采取有效措施,努力缓解区域经济差距扩大的趋势。 4、落后地区要加快改革开放的步伐,发挥自身优势,赶超发达地区。所谓落后地区,是指一定地域范围内经济发展水平处于低下层次的地区。它包括以下含义:① 落后地区是一个相对的地域概念。

浅谈十八大以来中国文化发展的战略调整

Business 四23 四 浅谈十八大以来中国文化发展的战略调整 周玉兰 作者简介:周玉兰(1988,08-),女,汉,籍贯:甘肃,张掖,没有职务,学历:研究生,单位:西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方向:马克思 主义中国化研究三 摘 要:本文结合中国文化发展的方向,阐释了影响文化发展模式的几个基本因素,从六个方面对十八大以来中国文化发展战略的构想进行了分析论述,对深入理解二领会党的十八大对中国文化发展的战略决策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三 关键词:中国文化;发展;十八大;战略一二前言 文化作为标志一个国家的特色的灵魂,也是一个民族的精髓,做为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一个国家的文明程度的一个体现,是一个国家发展的精神动力,以及力量的源泉三中国是具有五千年文明史的泱泱大国,历史悠久,底蕴厚重,如何进一步加快文化发展,促进文化融合,是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二提升综合国力二建设和谐社会的迫切需要三通过十八大的召开,我国的文化发展有了一定的变化,并根据其变化对其进行分析三 二二中国文化发展的方向 中国具有悠久的历史,在文化的发展上,可以说是源远流长三随着经济的不断变化与发展,面对着文化全球化潮流的影响和冲击,实施文化发展战略,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树立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保持民族文化的独特性,建设文化强国,丰富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发挥人民在文化建设中的主体作用,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圆中国文化强国之梦,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也越来越成为了我国人民的热切愿望和强烈企盼三 三二文化发展模式的影响因素分析 3.1经济对文化发展模式的选择起决定作用 在世界上,做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的中国,在国际经济的激烈竞争之下,想要在国际竞争当中立于不败之地,就必须把文化建设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战略任务三要想通过文化的发展,来不断增强国际竞争力,则就必须的牢牢把握住文化的命脉,用先进的文化做为发展前进的方向,使具有民族精神的文化不断推动教育以及科技的发展三并且使我国的文化发展,能够为经济建设提供正确的方向保证二不竭的精神动力和强大的智力支持三在上个世纪九十年代的后期,市场经济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并且体制经济的改革与建立,和逐步发展与完善的阶段三在这个发展变化的过程中,具有中国特色的文化体制也诞生了三事实是在我国的改革开放之初,文化经济体制的改革就已经启动了三 3.2政治对文化发展模式的具体构建起主导作用 十八大以来,随着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日益深入,对提升中国文化整体实力和竞争力的也发挥了积极的引导作用,特别是对于国际文化的吸收融合也有了质的飞跃三但我们也应该清醒的看到,改革开放后我国经济总量名列世界前茅,但由于国际政治环境的影响,文化软实力的滞后让我们在文化全球化发展上始终缺乏吸引力和竞争力,如何提升文化软实力,增强文化竞争力是我国文化发展战略的重点三 3.3本土文化与外来文化的冲突对文化发展模式的选择有重要影响目前很多人担心外来文化对中国传统文化带来了冲击,侵蚀了传统文化的空间,甚至担心过多的外来文化影响,会使中国人对自己的传统文化不自信三因此,十八大以来,我国最大程度地吸收外来文化,开阔眼界,促使中国走向世界,更好的推进全球化进程三我国具有五千年的文化底蕴,在这个漫长的发展进程中,我国在文化造诣上领先于世界各国,成为历史上的具有先进文化传统的一个大国,屹立于各国之首并在文化上在中华民族的漫长发展与进化中,中国文化曾在世界上长期居于领先的地位,并且为世界文化的长足发展做出过重大的贡献,并由此逐步养成了一种以自我为中心的文化优越感,由此引发的严重后果需要我们深刻反省三文化流动与文化冲撞在人类文明发展过程中是不可避免的三我们在弘扬本民族优秀文化的同时,还应该吸收其他国家和民族的先进文化三 四二十八大以来中国文化发展的战略调整4.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模式创新 文化做为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全面发展的一项重要内容,在建设现代化二面向世界二面向未来的今天,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成为必由之路三全面提高公民道德素质三坚持依法治国和以 德治国相结合,加强社会公德二职业道德二家庭美德二个人品德教育,弘扬中华传统美德,弘扬时代新风三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二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推动文化事业全面繁荣二文化产业快速发展三 4.2继承性与创新性的统一 在新时期,要努力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强调文化建设,这也是提高人民群众思想觉悟和道德水平的重要条件,包括教育二科学二文学艺术二新闻出版二广播电影电视二博物馆二图书馆等内容三1997年召开的十五大,提出了 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 ,并指出文化建设是相对于经济建设和政治建设而言三十六大提出了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完成三大任务,其中一项任务就是文化建设和文化体制改革三十七大提出了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三而到了党的十八大提出一个很重要的目标,就是到2020年使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性产业三这种变化反映了我们党对文化发展的理解是与时俱进的,适应了不同时代不同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三十八大召开以来,我国文化发展如雨后春笋蓬勃兴起,一切文化创造源泉充分涌流,全民族文化活力持续迸发,社会文化生活丰富多彩,人民基本文化权益得到了有效保障,特别是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得到了不断增强三 4.3主导性与多样性的统一 十八大以来,我国文化发展将人民的文化需求放在首位,体现了主动性和多样性的有机统一,这是精神文化生活建设坚持 以人为本 的根本原则和具体表现三大力发展社会主义文化是推进人的全面发展,提高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质量,是实现社会整体精神面貌进步的重要途径三首先,把人民群众的文化需求作为文化发展的第一任务,把人的全面发展作为着力点三根据年龄阶段二受教育水准二审美水平二职业特点和经济收入等不同情况提出具体而明确的战略方案,大力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三 4.4突出社会主义文化的动力作用 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30多年来的发展,我国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显著增强三总体而言,文化发展同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还不完全适应,束缚文化生产力发展的体制机制问题尚未根本解决,文化在引领风尚二教育人民二服务社会二推动发展等方面的作用还没有得到充分发挥,我国文化整体实力和国际影响力与我国国际地位还不相称, 西强我弱 的国际文化和舆论格局尚未根本扭转三在理想信念教育二思想道德建设二诚信建设二文艺创作二公共文化服务二文化产业发展等方面,还有一些不足需要加以改进三 4.5文化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 全球化的多领域发展环境,迅速的融合和优胜劣汰的市场经济调节方式,也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中国的发展三文化是一个民族和国家赖以生存发展的重要根基,也是区别于其他民族和国家的重要标志,是国家发展的精神原动力,是社会进步的精神保障三 五二结语 文化发展是反映时代精神和民族精神,丰富人民群众精神生活的重要形式三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日益发展,我们坚信文化将继承和汲取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和人类历史文明的各项优秀成果,形成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鲜明的时代特征的文化产业体系,在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上做出更大的贡献三(作者单位:西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参考文献: [1] 金强.编辑对出版物文化内容选择的知性化策略[J].编辑之 友.2011年10期 [2] 高杨文.建设文化强国需要有高度的文化自觉[J].北京印刷 学院学报.2012年03期 [3] 陈奭琛.促进档案文化创新增强高校和谐校园文化活力[J]. 长春工业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11年04期

当代中国的政治发展与政府转型tihedaan

当代中国的政治探索严格说来,应从1840年算起,1840年西方国家用殖民侵略方式使得中国社会遭遇现代性,政治发展命题浮出水面 对 错 【答案】:对 【解析】: 以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这三项制度构成了我国政治发展的基础制度,也是政治合法性构建的核心体现 对 错 【答案】:对 【解析】: 中国现实的政治改革采用的是渐进而相对平衡的改革道路 对 错 【答案】:对 【解析】: 【题型】判断题 4.如果要用一句话概括当代中国的政治改革,那就是“在合法性中累积有效性”。 对 错 【答案】:错 【解析】: 【题型】判断题 5.中国的政治发展是从创造政治有效性出发的,并在保持政治对经济与社会发展有效作用的过程中,逐步深化和扩大民主化,累积政治的合法性,以保证政权的稳定和国家的整体进步。应该说,我们所采用的这种政治发展思路是非常符合中国历史实际的。 对 错 【答案】:对 【解析】: 【题型】判断题 6.党政分开:在执政党和参政党之间进行必要的职能划分,主要解决的问题是减少和排除党内的非技术官僚对经济建设的瞎指挥,阻止党的保守的意识形态对经济改革的干扰 对

错 【答案】:错 【解析】: 【题型】判断题 7.政企分开:解决政府职能部门对企业经营的过多干预,使企业成为自主经营的经济实体,提高其经济活力 对 错 【答案】:对 【解析】: 【题型】判断题 8.干部制度的改革:改变过去党的以阶级斗争为主的用人制度,实行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党政精英的转换。 对 错 【答案】:对 【解析】: 【题型】判断题 9.领导体制的改进和制度化:人格化基础上的领导体制向制度化的集体领导转变 对 错 【答案】:对 【解析】: 【题型】判断题 10.林毅夫、蔡昉出版了《中国的奇迹:发展战略与经济改革》,引起海内外对“中国模式”研究热潮 对 错 【答案】:对 【解析】: .何谓“中国模式”?第一种是特指1978年改革开放30年中国经济社会的发展模式,主要是对已有经验的概括和总结;另一种重在展望中国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未来模式 对 错 【答案】:对 【解析】: 【题型】判断题 2.英国发展问题专家库克等认为,中国模式总的特征是“威权式的管理与市场经济体制的结

中国区域经济发展

中国区域经济发展 (农经081 ) 摘要:“统筹区域发展”,是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的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要求之一。当前,我国正在为到2020年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而奋斗,在此发展进程中,全国各地都有自己的区域发展特色。怎样正视我国东南西北地区的差距和发展潜力,是统筹区域发展的前提之一。 关键词:中国区域经济发展 1. 区域经济发展战略概述 区域经济发展战略是实现经济和社会目标的需要。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相应的是:启动经济高速发展的车轮,实行非均衡发展战略;进一步加速经济发展,实行全局较均衡但局部不均衡的发展战略;保持协调发展、实现共同富裕,实行协调发展战略。 区域经济发展战略是走向共同富裕的需要。社会主义生产的目的是为了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需要,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的精髓就是从“先富到后富再到共同富裕”。邓小平指出:“我们提倡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是为了激励和带动其他地区也富裕起来,并且先富起来的地区帮助落后的地区更好的发展。”在视察南方讲话中,小平同志又一次强调了这个问题,他说:“走社会主义道路,就是要逐步实现共同富裕。”同时,他又指出:“如果富的愈来愈富,穷的愈来愈穷,两极分化就会产生,而社会主义制度就应该而且能够避免两极分化。” 区域经济发展的战略,其实质是顺应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允许而不是限制一部分地区先发展起来:而其最终目的则是实现共同富裕。中央对东部沿海地区与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的战略关系高度重视,明确提出了加快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的战略方针,并进一步提出,“促进地区经济合理发展和协调发展。东部地区要充分利用有利条件,在推进改革开放中实现更高水平的发展,有条件的地区要率先实现现代化。中西部地区要加快改革开放和开发,发挥资源优势,发展优势企业”,要“从多方面努力,逐步缩小地区发展差距”。在“坚持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战略方针的指导下,党中央下决心加快中西部地区的发展步伐。这将使我国地区经济结构发生重要变化,与此相适应,将逐步形成地区经济协调发展的新格局,并为最终实现全国的共同富裕奠定基础。 2. 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国情 2.1 我国是个大国,经济区域众多,条件千差万别,因而区域经济发展的水平和状况有差异。

中国经济发展战略

经济发展战略(strategy for economic development) 经济发展战略是发展中国家为使经济由落后变为先进所拟定的长期性、全局性、根本性的目标和对策。它一般含有社会发展的某些内容,又常称为“经济社会发展战略”。 经济发展战略的一般内容 经济发展战略通常包括三个基本组成部分: ①制定战略的实际依据和理论依据。要考虑本国的经济、社会、科学技术、教育、文化等的历史和现状,并明确所遵循的基本指导思想和重要指导原则。 ②提出在一定时期内拟实现的综合的、概括的总体目标和在某些方面比较具体的目标。 ③提出实现战略目标的途径和手段。包括战略重点、实施步骤、力量部署、重大的政策措施等。经济发展战略有不同层次和不同范围,一个国家、一个部门、一个地区、一个企业,都可有自己的经济发展战略。下一层次或较小范围的经济发展战略,是上一层次或较大范围的经济发展战略的组成部分。其中,最重要的是全国性的宏观经济发展战略。 制定经济发展战略的依据 制定经济发展战略必须有科学的依据,一般地说,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基本国情。制定经济发展战略必须从本国与经济社会密切相关的各种基本情况出发,使战略目标的确定,发展途径的选择符合客观条件、立足本国实际。国情的具体内容包括: (1)自然资源条件。主要有土地、水资源、生物资源和矿物资源以及地理位置、气候等条件。 (2)人口状况。人口状况包括人口数量、素质、构成、就业等方面。人既是生产者,又是消费者,在具体制定经济发展战略时,要充分考虑人口价值具有两重性,在决策时,要把人口现状与发展国家经济、社会等方面状况结合起来统筹考虑。 (3)经济条件。主要有生产力发展水平、产业结构、基础设施、居民收入及消费水平、科技教育等情况。这是一个国家经济实力大小的重要表现,也是制定经济发展战略的基础。 (4)经济社会结构。主要有社会经济成分、管理体制、政治制度等状况。这些因素中,有的规定着经济发展的情况和方向,有些影响经济发展的动力和途径,有的起制约作用等。因此,在研究制定经济发展战略时应当综合考虑。 (5)科技发展水平。当代科技发展水平对社会经济各个方面的影响日益突出,因此在制定社会经济发展战略时,也需要充分考虑到科技发展给未来带来的潜在影响,并据此估价和调整其他领域的发展政策。 2、客观规律。制定经济发展战略必须符合客观规律的要求,经济规律是社会经济现象及其运动过程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因此,制定经济发展战略,要善于学习和总结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