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西方人力资本与经济增长理论研究综述

西方人力资本与经济增长理论研究综述

西方人力资本与经济增长理论研究综述
西方人力资本与经济增长理论研究综述

财贸研究 2009.2

西方人力资本与经济增长理论研究综述

陈洪安1,2 曾招荣2

(1.西安交通大学经济与金融学院,陕西西安710049;2.华东理工大学商学院,上海200237)

人力资本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越来越受到经济学家的重视。舒尔茨应用效率收益法测算了人力资本投资中最重要的教育投资,显示美国1929—1957年人力资本投资在经济中的贡献率为33%,证明了人力资本对经济增长的巨大影响。西方人力资本与经济增长理论的发展历程总结如下:

(一)古典经济增长理论中的人力资本思想

古典大师通过劳动价值学说确立了人的劳动在财富创造中的决定性地位。其中配第把武器装备的损失与人类生命的损失进行的比较,被认为是首次严格运用了“人力资本”的概念。斯密、李嘉图等阐述过有关人力资本的思想观点,马尔萨斯得出了技术进步和财富的积累将促进经济增长的结论。古典政治经济学家提出劳动是创造价值的源泉,认为劳动报酬是工资,资本报酬是利润。至多是在比喻意义上认为劳动也是一种资本,但从来没有真正地把它当作资本。承认对人力资本投资的重要性,但是却反对使用这种方法做任何计算。

(二)新古典经济增长理论中的人力资本思想

在新古典经济增长理论及其模型中,资本是指物质资本,虽然没有提到人力资本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但它引入了技术进步因素,并强调其是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从长期来看可称之为唯一因素,而技术进步从广义角度而言,体现为设备更新、劳动力素质和技能的提高、制度创新等,这些是由于知识的增加及应用所决定,因而教育对促进经济的发展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尽管新古典经济增长理论意识到了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决定性作用,但却把它看成外生变量,理论本身无法对劳动力增长率和技术进步率做出解释。

(三)新经济增长理论与人力资本理论

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美国经济学家罗默和卢卡斯为代表的一批经济学家不满意于经济增长的外生驱动,开始致力于把索洛模型中的技术进步内生化的一系列新经济增长模型的构建。以罗默的《递增收益与长期增长》(1986)和卢卡斯的《论经济发展机制》(1988)为标志,使经济增长理论在经过20余年的沉寂之后再次焕发生机。新经济增长理论把新古典增长模型中的“劳动力”的定义扩大为人力资本投资,即人力不仅包括绝对的劳动力数量,而且还包括劳动力的教育水平、生产技能训练等等,这些统称为“人力资本”。将人力资本因素结合进严谨的经济数学模型,使得能像生产函数方法分析资本和劳动要素投入的数量对经济增长的贡献那样分析人力资本,从而提出了一些以人力资本为核心的经济增长模型。在罗默和卢卡斯的模型中,不仅将人力资本纳入进去,并且使其内生化,同时也克服了经济均衡增长取决于劳动力增长率这一外生变量的缺陷。在新经济增长理论的产生和发展中,阿罗、罗默、卢卡斯、雷贝多、阿洪等都做出过重要的贡献。

(四)20世纪90年代后经济增长理论与人力资本理论的发展

20世纪90年代以后,对经济增长的研究更关注于经验含义以及理论与数据之间的关系。人力资本与经济增长的各种实证研究主要集中在多国范围内研究人力资本是否影响经济增长、教育对经济增长的影响、人力资本与经济增长之间的作用方向等。特点是多采用回归方法进行多国比较或在一个国家和多个地区之间进行比较,试图找到有关经济增长与教育投资或人力资本水平之间关系的经验证据。

1.人力资本与经济增长的作用研究。关于人力资本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是有争议的。尽管在理论上对人力资本与经济增长关系有较为一致的观点,即认为人力资本的积累对经济增长有重要的促进作用,但实证研究表明:在微观层面上大量证据表明教育能够使收入显著增强,而在宏观层面上Kleno w(2000)、Manki w(1992)等学者用招生率等相关数据研究发现人力资本对经济增长(G DP)有明显的正效应。而和Pritchett(2001)、S p iegel(1994)等发现运用受教育的平均年数等数据却发现人力资本对经济增长无关甚至是负相关。即人力资本的存量和流量对经济增长的作用并非像人们想象的那样。例如,Sala2i2Martin(1995)发现入学率对经济增长的作用不明显,而平均受教育年份对经济增长有明显的正效应。目前的研究集中在两者的非线性相关方面。Johns on(1995)以及Papageorgi ou(2002)利用回归树模型和门槛回归模型来解释两者的

多重关系。Kalaitzidakis(2001)利用半参数估计法发现人力资本对经济增长在本质上是非线性关系。

2.人力资本投资对经济增长的作用研究。Juds on(2000)研究发现虽然大部分学者都认为人力资本积累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应该是正相关的,但是统计数据证明人力资本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复杂。Fati m ah(1994)通过研究亚洲地区的不同水平的教育投资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发现在发达国家初级教育对经济增长存在负面的影响,而中级教育对经济增长起着积极的作用,相反在发展中国家初级教育对经济增长具有正面作用而中级教育起着负面作用,高级教育在发展中国家具有明显的正向作用,而在发达国家不明显。这说明不同经济水平下,教育投资的作用也不一样。同样Ma mu2 neas等(2006)通过研究人力资本投资回报率得出人力资本的投资回报图,发现人力资本存量较低的经济中,其人力资本的投资回报也较小;人力资本存量处于中等水平的经济中,人力资本投资回报提高了;高水平人力资本存量的经济状况下,其投资回报是均衡而稳定的。此外许多研究人员认为教育的质量比数量更重要。例如,Ki m ko(2000)研究发现,国际性考试成绩与接受教育的年数相比更能有效地促进经济增长。当然,也有学者否认人力资本投资对经济增长的重要性。Pritchett(1996)认为,人力资本投资的变化几乎不能解释跨国经济增长差异;Temp le(1999)认为,1960年以前的韩国对教育投资的增加不仅没有带来经济的高速增长,相反却带来了劳动报酬的降低和较高失业率并存的局面。

3.关于人力资本与经济增长的度量问题。人力资本积累和经济增长之间的那种理论上强烈正相关的关系与实证结论不一致,通常这种实证分析与理论的偏差被认为只是统计测量误差造成的(Portela,et al,2004);然而在最近的研究中发现,人力资本投资变量的测量问题被广为质疑(Juds on,2002),一些像“人均受教育年限”和“教育规模”等常用变量并不能反映教学质量的差异性,不同的人力资本度量指标可能会造成不同的结论:Steed man(1996)指出社会受教育程度水平在OECD国家并没有可比性。Mulligan(1995)认为利用平均受教育年限作为人力资本的代理指标可能具有误导作用。Krueger(1999)讨论了测量误差问题,认为主要的困难是规范建立一个利用受教育程度变化解释经济增长的生产函数,但是通过这种方式,教育变量的一阶差分将削弱该变化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为了证明该论点,Krueger(2000)考察了测度平均受教育年限的变化之间的相关性,结果显示相关系数很低,所以如果利用教育的变化去解释增长往往是低估了他们的影响。

4.人力资本与经济增长的双向关系研究。B its(2000)在验证学校教育和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时,推导出人力资本积累与经济增长之间可能存在双向的因果关系。Toya(2004)为了证明B its的观点,对两个国家建立了双向因果关系的方程,利用1960—1990年间登记入学人数和平均受教育年限作为人力资本的代理指标,利用自然灾难的作用倾向作为结构变量,通过改进的C一D生产函数估计了人力资本积累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发现使用结构变量后得到的人力资本积累变量的系数比单纯用OLS方法得到的系数偏大,并且发现人力资本是内生决定的。Gle wwe(2004)发现受教育的需求与家庭收入和财富的增加存在正相关关系,推导出人力资本积累和经济增长之间的双向关系。

综上所述,从舒尔茨提出一般人力资本理论,到新经济增长理论的形成,把对一般的技术进步和人力资本的强调变成了对特殊的知识和生产某一产品所需要的“专业化的人力资本”分析,使人力资本的分析具体化、数量化了,这给人们在实践中正确认识经济增长中人力资本的作用提供了有力的工具和分析方法。

尽管人力资本与经济增长的关系在理论上已取得了较为一致的观点,即认为人力资本的积累有利于经济增长,但目前尚能从宏观上定性地说人力资本对经济增长有明显的贡献,而定量分析尚未取得令人满意的结果。由于人力资本的贡献率与经济发展阶段和人力资本原有存量有很大的相关性,因而在实证研究中,要判定人力资本贡献率高低一般应采用横向比较,比较时应取相同方法计量的结果做参照。另外在实证研究时,由于人力资本计量问题和实证研究方法的差异而导致结论不一致的情况很多,因此很有必要在未来的研究中去开发出一套合理的关于人力资本投资、人力资本积累以及对经济增长贡献率的度量指标。

回顾经济增长理论的发展历史,无论是新古典经济增长理论,还是内生经济增长理论,在分析人力资本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时,普遍较关注于人力资本的投资数量而没有对人力资本投资结构的经济增长效应进行理论分析。我们除了重视人力资本投资的数量外,更要注重人力资本投资的结构、人力资本与产业结构的匹配程度、人力资本投资的技术和制度选择等因素,这些都影响着经济增长的绩效。

参考文献:

许和连,元朋,祝树金.2007.人力资本与经济增长研究进展述评[J].财经理论与实践,28(145):87-90.

MAMUNEAS T P,S AVV I D ES A,STENG OS T.2006.Econom ic devel opment and the return t o human cap ital:a s mooth coefficient sem i-para metric app r oach[J].Journal of App lied Econometrics,21:111-132.

(因版面所限,本文未能列出所有参考文献,如有需要,请与作者联系。)

人力资本理论的形成与发展1

人力资本理论的形成与发展(现代经济学家对人力资本的研究) 1979年度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西奥多·W·舒尔茨在1960年美国经济学年会上的演说中系统阐述了人力资本理论。在此之前,费雪在1906年发表的《资本的性质与收入》一文中首次提出人力资本的概念,并将其纳入经济分析的理论框架中。与舒尔茨同时代及以后对人力资本理论作出突出贡献的主要有贝克尔、明赛尔、丹尼森等,他们从不同的角度对人力资本进行了论述。 舒尔茨对人力资本的最大贡献在于他第一次系统提出了人力资本理论,并冲破重重阻力使其成为经济学一门新的分支。舒尔茨还进一步研究了人力资本形成方式与途径,并对教育投资的收益率以及教育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做了定量研究。因此,舒尔茨被称为“人力资本之父”。 贝克尔弥补了舒尔茨只分析教育对经济增长的宏观作用的缺陷,系统进行了微观分析,研究了人力资本与个人收入分配的关系。贝克尔学术研究特点在于他把表面上与经济学无关的现象与经济学联系起来,并运用经济数学方法进行分析。 爱德华丹尼森对舒尔茨论证的教育对美国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做了修正,他将经济增长的余数分解为规模经济效应、资源配置和组织管理改善,知识应用上的延时效应以及资本和劳动力质量本身的提高等等,从而论证了1929至1957年间美国的经济增长中教育的贡献率应是23%,而不是舒尔茨所讲的33%。 雅各布明赛尔首次将人力资本投资与收入分配联系起来,并给出了完整的人力资本收益模型,从而开创了人力资本研究的另一个分支,同时他还研究了在职培训对人力资本形成的贡献。 总之,人力资本理论作为经济学的一门分支已经形成并发展起来,把它运用到微观企业层次中,特别是与我国国有企业改革结合起来,会起到预防国有资产流失,解决国家所有者虚拟、转轨时期国有企业的内部人控制等问题,激励企业员工,最终会形成更完善的企业治理结构。

应用文-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的非物质原因理论研究综述--当代发展经济学理论的前沿问题研究

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的非物质原因理论研究综述--当代发展经济学理论的前沿问题研究'迄今为止,学术界缺乏对思想、道德、精神等非物质原因在 增长和经济 中重要作用的认识,很少将人的思想、道德、精神等非物质素质作为人力资本或劳动力素质的重要方面,缺乏对人的思想、道德、精神等非物质素质与家庭收入、贫富、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相关性的理论与实证研究。在反贫困 中,缺乏思想、道德、精神等非物质反贫困或非物质扶贫措施(如思想反贫困或思想扶贫)的 。探索经济发展和经济增长的非物质原因,既是重大的学术关怀,又是经济发展和反贫困的需要,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一、思想原因 (一)思想 人的经济行为与其他行为一样,受其思想观念支配,受其思想 驱使。思想是中性的,先进思想对经济发展和经济增长有促进作用,反之则反。发展经济学家的论述已经涉及到人的思想观念及其转变与经济发展的相关性,其“研究项目把‘发展’和‘不发达’的现实与思想观念结合起来”。佩雷菲特指出:“贫穷国家赶上富裕国家是可能的。追赶,首先是思想上的追赶。日本如果没有思想上的转变,还会是一个被贪婪的西方蹂躏的封建 ”,尤其是“竞争信念的思想主导着日本的发展。”而“满清的墨守成规、固守传统、敌视创新,无政府主义,内战使中国在3/4的世纪里与资本主义的发展失之交臂。但在10年或20年之后,随着国民思想的解放,轮到把中国奇迹列入经济发展的历史不是不可能的。”刘易斯也认为,思想对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要大于物质的力量并指出:“人是由他们应该如何生活的思想所激励的,这些思想能影响社会经济变化,并且是社会经济变化的首要力量。”“在不发达国家里,一个引人注目的事实通常是,这些国家如同缺乏资本和自然资源一样,在社会领域里缺乏各种思想以及实现这些思想的人。”赫希曼指出,思想观念的转变成为经济变革的障碍,经济发展需要转变思想观念。吴碧英指出:“扶贫要先扶思想,改变观念,在制定扶贫方针政策时重在唤起贫困者脱贫意识”。叶普万认为思想观念贫困是导致贫困的重要原因,众多国内学者揭示了解放思想与经济发展的关系,指出国民从“左”的、姓“社”姓“资”的、姓“公”姓“私”等思想困惑的束缚中解放出来,极大地解放了社会生产力,促进了各种所有制经济成分的发展。 (二)新思想 刘易斯认为,新思想是人们对创新、冒险等新事物的认可、接受的态度。具有某种新思想的人即为“新人”,新人善于抓住经济机会,在影响经济增长变化方面起最主要作用。第一,经济增长源于经济机会,“一旦人们抓住经济机会是可能的,经济增长就会发生”,或者“新机会引起了新的富裕”,“对于经济增长来说,基本问题是抓住机会。因此,经济增长的加速可能是由于新机会的出现,也可能是由于制度的变化允许抓住业已存在的机会,或者也可能是由于两者兼有。第二,经济机会又源于冒险、创新等新思想。“经济增长要求人们有冒险思想,要求有适量的创新者”。因为,冒险、创新等新思想一旦转变为人的行动,将永远激励人去奋斗,是人们抓住经济机会的根本前提,“经济机会和新思想的这种积累性作用是相互

关于工资决定理论的文献综述

中一些重要的工资理论,取长补短,对于研究和制定现代企业薪酬管理制度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 1.西方经济学派的工资理论 (1)古典经济学派的工资理论 在早期的西方经济学著作中,已经开始论述到有关工资的一些问题。虽然他们的论述末形成一个完整的理论体系,但却为以后的工资理论研究莫定了基础。 亚当·斯密的工资理论。他认为,工资是财产所有者与劳动者相分离的情况下,作为非财产所有者的劳动者的报酬。因此,工资水平的高低取决于财产所有者即雇主与劳动者的力量的对比。对于影响工资增长的因素,他认为主要是由于每年增加的就业机会,即对劳动者的需求大于劳动者的供给,导致雇主们竞相出高价雇佣劳动者。而对于劳动者需求,他认为必定随着预定用来支付劳动工资的资金的增加而成比例地增加,资金的增加是因为生产扩大和国民财富增加的缘故。 英国经济学家大卫·李嘉图为代表的维持生存工资理论。其基本观点是:把工资和生活资料的价值联系起来,认为工资具有自然价格和市场价格。自然价格是劳动者大体上能够维持生活并不增不减地延续后代所需生活资料的价格,市场价格是劳动力市场上供求关系确定的实际支付的价格。他们进而从不同的方面详细分析了影响这两种价格的主要因素。这一理论存在的缺陷是显而易见的。实际上,工资基金所占的比例和劳动力数量是随时都在发生波动的,而且在现实生产活动中,工资不仅可以从资本中支付,还可以从现实生产中支付,这样,工资就可以通过生产的增长而增长。 (2)新古典经济学派的代表性工资理论 ①边际生产力薪酬理论

约翰·贝茨·克拉克(J·B·Clark,1847-1938)运用边际分析的方法,创立了边际生产力薪酬理论。他运用边际生产力来解释薪酬水平,即薪酬取决于劳动的边际生产力,即雇主雇佣的最后那个单位的工人所增加的产量等于付给该工人的薪酬。在完全竞争条件下,单个雇主是产品价格的接受者,雇主对劳动力的需求主要由消费者对产品的需求和劳动者的边际产量,即雇佣工人而增加的总产量决定。在垄断竞争条件下,劳动边际产品价值不等于劳动边际产品收益,雇主将雇佣工人直到劳动边际产品收益等于工资率为止。 这一理论是以劳动力市场完全竞争和劳动力自由流动的理想假设为前提的。但现实育兄并非如此,企业中各种复杂的因素,使得工人的边际劳动生产力难以计算。所以,工资并不决定于劳动者的边际生产力,而是在一个较长的时间内,围绕着边际生产力摆动。建立起工资和生产力之间的本质联系,开创了工资问题研究的新时代。 ②集体谈判工资理论 集体谈判工资论是工会发展的产物。所谓集体谈判,就是以工人集团、即工会为一方,以雇主或雇主集团为另一方进行的劳资谈判。从18世纪以来,包括亚当·斯密在内的一些早期经济学家,一直就注意过集体谈判在工资决定上的影响。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后,工会势力在美国等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迅速增长,因此,工会在工资决定中的作用引起了高度关注,集体谈判工资理论也就应运而生。对集体谈判工资理论作出过重要贡献的经济学家有被称为马克思主义学者的英国经济学家莫里斯·多布、美国经济学家N·W·张伯伦、A·李斯(AlbertRees,1921-)等。

猎头理论研究综述

猎头理论研究综述 猎头理论研究综述 当前,中国猎头领域并没有形成比较系统的专业理论。这是由于几个方面的原因制约和决定的: (1)猎头理论的萌芽,在人力资本理论、人力资源配置理论、人才流动理论、激励理论和招聘理论中,形成了边缘化的理论视野,并没有比较完善的系统理论; (2)猎头还没有从人力资源研究领域单独出

来,成为一个单独的学科; (3)猎头产业在中国的发展仍然处于初始阶段,外来猎头理论有必要本土化; (4)猎头理论的研究仍然停留在技术层面,只涉及到猎头理论来源方面,并没有深入。 从著述的角度看,国内外研究猎头的成果并不多。国外主要有美国约翰?劳的《跳槽,越跳越高!》、美国尼克A?科克迪勒斯的《向猎头学习:一场彻底改变传统求职与招聘方法的革命》、美国阿兰?R?缶龙伯格的《猎头宝典》、美国凯文?C 克林维克斯等著《招兵买马》、日本藤井义彦的《猎头——跳槽风云录》等;在国内,主要有高

职的《猎头与被猎》、张凯集的《猎头操作指南》、陈贝蒂的《“猎头”出击:疯狂的人才争霸》、宁瑜的《猎头智慧》,王洪浩的《猎头》、《草船借箭》,宋斌、程贤文的《猎头V

S 反猎头》等著述。除此以外,大多是新闻报道、人物专访和招聘技巧方面的介绍。 从内容方面看,猎头著作主要集中在猎头实务操作方面,多是描述和揭露猎头的操作流程、搜寻手段、猎取技巧,以及针对高级人才职业转换和职业升迁的指导建议等。 从著作者的身份看,主要是猎头行业从业人员和新闻媒体从业人员,猎头行业从业人员以业内人士的身份,描述猎头实务操作方面的具体案例,或以职业顾问的身份为高级人才提供职业生涯规划和职业转换、升迁的指导建议。新闻媒体则多是事件报道性的描述。多数文献资料从不同角度涉及到了猎头微观层面的行为、活动和现

经济增长理论文献综述

科技经济市场 1引言 500年至1500年,经济的年增长只有0.1%,在1000年的漫长岁月中,产出只增长了3倍,而18世纪的英国却取得了10倍于过去的增长率。这一现象第一次让人兴奋不已,古典经济学家们首先探讨了经济增长问题,对经济增长过程的分析是由斯密、李嘉图和马尔萨斯为主要代表的英国古典经济学家的核心工作,他们是研究经济增长理论的杰出前驱,斯密强调劳动专业化分工对经济增长的重要性,李嘉图则强调国际贸易对经济增长的贡献,而马尔萨斯则强调人口与经济增长的关系。但他们的研究视野都被局限在识别影响增长的因素和说明决定经济增长过程的机制上。 哈罗德1939年发表的《关于动态理论的一篇论文》和1948年出版的《走向动态经济学》,提出了经济学界的第一个经济增长理论模型,使经济增长问题的研究从定性走向了定量,1946-1947年美国经济学家多马发表了二篇有关经济增长的论文。哈罗德和多马提出的经济增长模型既是对凯恩斯宏观理论的进一步扩展,又是现代经济增长理论研究的起点,从而标志着主流经济学开始将经济增长的理论研究作为了重要的研究课题。 2经济增长理论模型化的开始 1870年以后,经济学主流关注的重点从供给转向了需求,经济增长的研究已远离了主流经济学家的视野,哈罗德-多马则开创了主流经济学家对经济增长理论模型的研究,标志着经济增长理论研究在主流经济学中的复兴。 现代经济学的增长模型是建立在Harrod(1939)和Domar (1946)的基础上,按照Harrod-Domar模型,决定一国经济增长的的最主要因素有两个:决定全社会投资水平的储蓄率和反映生产效率的资本-产出比率。由于假设前提的局限,在他们的模型中,资本和劳动同时实现充分就业的稳定状态的经济增长很难实现,即经济长期均衡增长呈现出“刀刃”特征。但Harrod-Domar模型标志了经济学界运用数理经济方法研究经济增长理论的开始,是对经济增长理论研究的一次重大革命:他对资本积累和劳动就业的研究,对以后的经济增长理论模型将资本和劳动作为经济增长所必须依赖的两大要素,显然具有直接的影响。这一模型既是现代经济增长理论的起点,也是将经济增长理论模型化的现代经济增长模型研究的起点,同时,它也是经济增长理论模型内生化进程的出发点。 Harrod-Domar模型强调物质资本的增长对现代经济增长的决定意义。这是以后的经济增长理论研究经济增长率的起点,模型中四个外生的参数:资本-产出比、储蓄率、技术进步的速度和人口增长率,以后的经济增长理论模型的发展基本上就是围绕着将这四个外生变量内生化而进行的。 3现代经济增长理论模型的基准 索罗在Harrod-Domar模型的基础上新引进了三个假设:(1)总 量生产函数象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一样具有新古典性质;(2)劳动和资本这二种生产要素在任何时刻都处于供求均衡状态;(3)劳动和资本可以相互替代。在此基础上索罗于1956年发表的论文《A Contribution to the Theory of Economic Growth》成了近半个世纪几乎所有的经济增长理论模型研究的基准点:(1)自索罗模型开始,新古典生产函数就成了经济增长理论模型中标准的总量生产函数;(2)在索罗模型的影响下,整个经济时刻都处于动态一般均衡状态成了经济增长理论模型中的通则;(3)索罗模型将给定人们掌握的技术下的劳动生产率内生化,于是在其模型中引入了那个著名的代表技术水平的变量A;(4)索罗模型还在经济增长理论中确立了一个思想传统:它使经济增长理论变成了完全从供给方面研究长期经济增长的根源;(5)在索罗模型的影响下,主流经济增长模型都以自己的长期增长稳态来解释形成“卡尔多稳态”的原因。 罗索模型通过假设资本和劳动之间的替代解决了Harrod-Domar模型中的“刀刃”问题,但它却不能解决没有外生给定技术进步时产生人均产出的长期增长,此外模型中的储蓄率也不是通过个人动态最优化行为内生决定的,更为紧要是的它能解决经济增长中的许多问题却不能解决经济增长本身!索罗模型的缺陷激发了经济学家们构造经济增长数学模型的冲动。其中,拉姆齐模型通过变分法解决了消费都在现在消费和未来消费之间的有效折中,解决了最优化的储蓄、生产和消费的时间路径,沿着这条思路的研究取得的最重要成果是卡斯和库普曼斯在1965年作出的贡献:他们将拉姆齐的消费都最优化理论引入新古典经济增长模型,从而使新古典模型达到了最完美的程度。 4将储蓄内生化的经济增长模型 新古典经济理论没有考虑消费者的最优化决策行为,而是假设储蓄是产出的固定比例,并且是外生给定的,从而使这个模型缺乏微观经济基础。于是新古典经济理论在将资本内生化的基础上进行了将储蓄率内生化。新古典经济理论的第二步内生化不仅导致了拉齐姆-卡斯库普曼斯模型(无限斯界模型)的产生,而且也导致了戴蒙德的世代交替模型的诞生。 按新古典经济学的研究范式将储蓄内生化,首要条件是建立附有对时间的主观帖现率的新古典的效用函数,在个人效用函数最大化分析中,重要问题之一是决策的时间范围,即决策的个人是将未来无限长时间中的效用最大化,还是仅仅将自己有限的一生的时间内进行效用的最大化,以前一种时间假定为条件建立的经济模型被称为“无限期界模型”(Infinite Horizon M odel)以后一种时间假设为条件建立的模型被称为“世代交叠模型”(Overlapping generations M odel)。 拉姆齐以数学模型论证了最优消费行为下,一国储蓄所必须满足的条件(Ramsey,1928),但由于当时经济数学工具的限制,拉姆齐推导出的其实是每个时点上的最优储蓄,而没有依据基本的效用函数指出整个未来时期中最优消费和最优储蓄的动 经济增长理论文献综述 佘时飞 (电子科技大学中山学院,广东中山528402) 摘要:在哈罗德-多马将经济增长理论模型化的基础上,索罗将资本进行了内生化,拉姆齐-卡斯-库普曼斯和戴蒙德则将储蓄进行了内生化,从而进一步完善了新古典经济增长理论。此后沿着内生化方向,出现了大量的文献,将经济增长理论的研究进一步推向深入。内生化将经济增长理论发展带入了一个全新的时代,成为当前经济理论研究的主导方向,本文将对这一方向的发展作一个较为系统的综述。 关键词:技术进步;制度创新;内生增长 经济研究 趦趻 2009年第8期

人力资本理论综述

. 教育与人力资本理论的关系简述 The relation of education and human capital theory 摘要:本文主要阐述了西方教育经济学中影响人力资本理论产生的经济因素和思想因素,梳理了人力资本理论代表人物的主要观点以及人力资本理论的基本框架和产生途径。在此基础上,分析了人力资本理论与教育的关系,及其优越性与局限性。 Abstract:This paper mainly expounds the economic factors and ideological factors that influence the emergence of human capital theory in western education economy, combing the main views of the theory of human capital representative and the basic framework of the theory of human capital and the way of produce.On the basis, analysis 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theory of human capital and education and its advantages and limitations. 关键字:人力资本、教育经济学 Key words: human capital,education economy 一、人力资本产生的背景 (一)科技、经济发展的契机 20世纪伊始,科学技术与生产的交互作用越来越密切,极大提高了生产力水平,人的智力因素在生产中的作用越来越大,成为提高劳动生产率,促进经济发展的关键。在西方发达国家,科学与生产的密切结果,引起产业结构从以传统制造业为主导的工业经济模式,向以服务业、高新技术产业为主导的知识经济模式转化;而劳动力结构的变化是从事体力劳动、非熟练劳动的比例下降,而从事脑力劳动、熟练劳动的比例上升,这反映出在整个生产体系中人的地位相对于生

关于人力资源管理的文献综述

德国人才差异化管理对中国的借鉴思考的文献综述人力资源管理就是最大限度地满足组织人力资源的需求;最大限度地开发与管理组织内外的人力资源;维护与激励组织内人力资源。简而言之,最优的人力资源可以用最少的人办最大的事,其中每个人都能发挥自己的潜力和长处,人力资本不断升值的过程。而人才差异化管理就是根据个体不同的知识经验水平,工作能力和个性特点,采取不同的管理方式和方法进行管理和开发,进而为顺利实施组织的发展目标提供智力支持和人才保障的一种管理方法。人力资源管理是对人的管理,自然要研究人性,即人的本性。那么,如何认识人的本性,就成了管理中的重大问题;对人性的研究,不同的学者,在不同的环境条件下,持不同的价值观和研究方法,从不同的学科角度,可以得出不同的结果。本文结合所写内容并参考有关书目明确了德国人才差异化管理对中国的意义。 (一)国外关于人才差异化的相关理论研究 目前在我国,相关的人才差异化研究与德国相比存在着很大的差距,所以本文重点介绍有关国外的激励理论研究,像我们所熟知的马斯诺的“需要层次理论”,阿尔德弗的ERG 理论,麦克莱兰的“成就需要理论”,赫兹伯格的“双因素理论”,罗伯特豪斯的“综合激励模式理论”和亚当斯密的“公平理论”等等,对于不同的人才,有着不同的管理方式。 1.1、马斯诺“需要层次”理论 美国心理学家马斯诺是在前人莫瑞的研究下,进一步发展了其研究,并在1954年出版的《动机与人格》一书中对该理论进行了阐释,马斯诺把人的需要划分为五个层次,从低到高依次为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交需要、尊重需要、自我实现需要,他认为,只有当较低层次的需要得到满足之后,下一个较高层次的需要才能成为其主导需要,该理论从人的需要为出发点来探究人的激励和人的行为,有力的说明了人不但有经济上的物质上的需求,更有来自社会和精神上等方面的需求,给予管理者如何激励员工以启示。

人力资本理论综述

教育与人力资本理论的关系简述 The relation of education and human capital theory 摘要:本文主要阐述了西方教育经济学中影响人力资本理论产生的经济因素和思想因素,梳理了人力资本理论代表人物的主要观点以及人力资本理论的基本框架和产生途径。在此基础上,分析了人力资本理论与教育的关系,及其优越性与局限性。 Abstract:This paper mainly expounds the economic factors and ideological factors that influence the emergence of human capital theory in western education economy, combing the main views of the theory of human capital representative and the basic framework of the theory of human capital and the way of produce.On the basis, analysis 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theory of human capital and education and its advantages and limitations. 关键字:人力资本、教育经济学 Key words: human capital,education economy 一、人力资本产生的背景 (一)科技、经济发展的契机 20世纪伊始,科学技术与生产的交互作用越来越密切,极大提高了生产力水平,人的智力因素在生产中的作用越来越大,成为提高劳动生产率,促进经济发展的关键。在西方发达国家,科学与生产的密切结果,引起产业结构从以传统制造业为主导的工业经济模式,向以服务业、高新技术产业为主导的知识经济模式转化;而劳动力结构的变化是从事体力劳动、非熟练劳动的比例下降,而从事脑力劳动、熟练劳动的比例上升,这反映出在整个生产体系中人的地位相对于生产资料的提高;从消费结构的变化来看,西方发达国家的消费支出从以食物、房屋等为主的物质消费向以教育、医疗保健等为主的精神消费转化,这已经可以被视作对人自身的投资。

经济学专业文献综述范文

文献综述范文之一 关于强制责任保险制度的建立 一、国外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发达国家强制责任保险制度相对比较完善,许多学者对于强制责任保险制度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内容扩展到了很多领域,Michael Hoel 和Tor Iversen(2002)从行为金融学的角度对强制保险和非强制保险下人们的行为差异进行研究,得出了在某些领域实施强制责任保险的必要性。William R Johnson(1977)对强制保险下的逆选择问题进行了研究,他认为科学合理的强制保险制度可以实现帕累托改进,提高经济效率。Adam Whitmore(2000)建议将强制保险制度引入环境保护中,实行环境责任强制保险,以化解因为环境污染而造成的气候改变的风险。 国外学者也从多个角度对强制责任保险制度进行了研究,Michael G. Faure LL.M(Netherlands)(2004)从经济学的角度对强制责任保险进行了研究。他在研究中阐述了目前国际学术界对现行强制责任保险的两个方面的争论,一是强制责任保险政策的制定者制定相关法律和规定时是否经过了深思熟虑,二是一个完全竞争的保险市场能够根据相关的法律政策提供相应的保险产品。在他看来,这些争论表明了现在强制责任保险发展的一个趋势:即从强制第三者责任保险向强制第一责任保险转变。 Michael(2004)教授认为当市场失灵时,对市场给予一定的干涉是必要的,可以增加整个社会的福利。在此基础上他从经济学的角度对强制责任保险的功能、运行条件等方面进行了研究,另外还对强制责任保险运行中存在的道德风险、逆选择等一些问题进行了研究,并给出了自己的意见。 Paul Bou-Habi(University of Essex)(2006)从社会学的角度对强制责任保险的作用作了阐述。他认为,适当的强制责任保险是非常有必要的,但是他不赞同“家长式的强制保险”,而是提倡“非家长式”的强制保险(NPCI),只有这样才能让强制责任保险的实施走出困境。 Tony Sheldon(2003)认为,现行的强制责任保险保障范围太小,强制责任保险应该扩大保障范围,只有在某些关键领域和高风险领域实施相应的强制责任保险才能实现社会的安定团结。 从国外的发展趋势和研究现状来看,发达国家的强制责任保险制度相对比较成熟,一般都有多个成功实施的强制责任保险险种,并且在强制责任保险的立法,实施和监管方面都积累了大量成熟的经验,形成了适合自己国情的运作模式,这

人力资本理论是人力资源开发的理论基础

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人力资本理论是人力资源开发的理论基础。 (一)资本扩展与人力资源开发 在整个经济和管理的领域内,人力资本理论扩展了“资本”的概念。“人力资本”这个概念并不是对人的物化,而是强调人在经济发展中所具有的重要的作用。在人力资本理论的出现以前,人们认为经济的发展更多的是依赖于物化的生产资料的投入,管理的重点也是在如何让生产资料与劳动的投入更匹配,如何让机器更有效的运转。对于人在生产和经济发展中的重要性只是零星的洒落在一些大师的论述里,如:马克思、亚当·斯密。人力资本理论的出现则是全面地而且令人信服地说明了人在社会财富增长过程中所具有的作用,鸟扎华的范围得到了扩展,资本不再仅仅包括过去的厂房、机器、资金,更包括了人。而且人是生产资源中一个非常重要的部分。 人力资本理论强调了人作为劳动力在质量上是存在差异的。人力资本理论使人们认识到在人力资本的数量背后,人力资本的质量极大的影响着生产结果和收益。资本是异质的,人力资本尤为突出。 特别是到了知识经济时代,人力资本在经济中的作用更加显现。有学者提出,过去是“资本雇佣劳动”,而知识经济下是“劳动雇佣资本”。这些思想凸现出人力资本在众多生产要素中起到了如此重要的作用,甚至成为了最为主导的要素。这些思想与研究成果为我们认识人力资源开发的价值与作用,提供了理论依据。 (二)人力资本的投资收益与人力资源开发 人力资本理论在自身发展过程中,用众多的、具有说服力的资料证明了,人力资本投资的收益要高于物质资本投资的收益。如贝克尔提出了人力资本投资收益率计算公式,说明了高等教育收益率,同时也比较了不同教育等级之间的收益率差别。人力资本理论让管理者认识到进行人力资本的投资是提高效益的一条重要途径。人力资本理论中包含了对学校教育和专业培训的成本收益分析,既有宏观的分析也有微观的分析。以我们熟知的专业培训为例,人力资本理论中将培训分为了专业培训和一般培训,两类培训的收益是不一样,从而在投资方式上也存在差别。 这些分析框架和相关的研究结论为人力资源开发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从宏观的国家人力资源开发,到各个企业自己的职工培训,都是人力资本理论在实践中的运用。 在我国人力资本投资的总体水平还较低,人力资本投资还存在巨大的改善空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詹姆士·J·海克曼在《中国的人力资本投资》一文中提出,中国当前的人力资本投资水平是很低的。而且人力资本投资在地区之间、城乡之间存在着不平等,人力资本投资与实物投资之间的不平衡降低了实物投资的回报水平。’ (三)人力资本投资的范围与人力资源开发 人力资本理论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分析了人力资本投资的内容及范围。学校教育、在职,海克曼著.曾湘泉等译.提升人力资本投资的政策[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 64页. 276 October 2013 日尺兰阵 35 化人力成本为人力资本 文j喻德武 什么是人力成本,什么是人力资本,这个界限

资本结构文献综述

资本结构文献综述(2007年—2015年) 1文献综述 1.1国文献综述 从2007年到现在,我国学者对于资本结构理论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影响公司资本结构的因素和资本结构对公司绩效影响上,同时也有部分学者对资本结构与公司价值的关系进行了探讨。他们采取的方法各有不同,有的分行业,有的分地区,有的推行实证研究,有的采用理论研究,呈现出各放异彩的景象。以下是相关的研究成果。 (1)影响上市公司资本结构的因素研究 王斐(2008)以36家房地产上市公司1999—2006年的财务数据为样本资料,对影响我国房地产行业上市公司资本结构的因素进行了实证研究。他结合我国房地产企业的实际情况,使用静态和动态的Panel Date模型,以广义最小二乘法对资本结构的影响因素进行了模型估计,再采用滞后一期的因变量作为工具变量,利用广义矩估计方法对资本结构调整模型进行估计。最后得出以下结论:①房地产上市公司当期的资本结构受上一期的影响,并且同一期间不同的房地产公司间的负债行为具有相关性;②房地产上市公司的负债水平与开发水平、产生部资源的能力、成长性、产品市场竞争程度等因素负相关,与股权集中度、公司规模正相关,与证券的系统风险关系不显著;③土地储备水平与长期负债水平正相关,但与流动负债水平和总负债水平负相关;④实际税率仅对流动负债水平的选择有负的影响,但对长期负债水平和总负债水平的影响不显著。 高弘(2009)对我国上市公司资本结构的决定因素进行了研究。她以1999—2007年A股非ST非金融保险类沪、深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从现状特征、决定机制以及动态调整这样三个维度予以展开,最终得出:①公司规模与负债水平呈显著正相关②公司成长性对负债水平影响的方向不确定③固定资产比例与负债 水平呈显著正相关④公司的盈利能力与负债水平呈显著负相关⑤实际税负对负

人力资本理论的文献综述

人力资本理论的文献综述 ——舒尔茨的人力资本理论 刘玉哲1140500155 什么是人力资本理论?人力资本理论认为物质资本指物质产品上的资本,包括厂房、机器、设备、原材料、土地、货币和其他有价证券等;而人力资本则是体现在人身上的资本,即对生产者进行教育、职业培训等支出及其在接受教育时的机会成本等的总和,表现为蕴含于人身上的各种生产知识、劳动与管理技能以及健康素质的存量总和。 根据定义,可以从两个方面来理解人力资本管理,即: 1.对人力资源外在要素--量的管理。对人力资源进行量的管理,就是根据人力和物力及其变化,对人力进行恰当的培训、组织和协调,使二者经常保持最佳比例和有机的结合,使人和物都充分发挥出最佳效应。 2.对人力资源内在要素——质的管理。主要是指采用现代化的科学方法,对人的思想、心理和行为进行有效的管理(包括对个体和群体的思想、心理和行为的协调、控制和管理),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以达到组织目标。 西奥多〃舒尔茨于1960年首先提出了人力资本理论。通过对二战后德国和日本经济的快速复苏与英国战后经济的缓慢复苏进行对比,舒尔茨分析认为,德、日两国的迅速复苏是因为健康的,受过良好教育的人口,教育促进生产力和健康的身体,进行教育投资能促进经济增长。 舒尔茨对传统经济学理论提出了大胆的质疑,并首先提出了人力资本理论的概念,虽然人力资本理论在不断完善,但是从舒尔茨的人力资本理论中,我们还是可以获得以下几点见解: 1、应该提高教育投资,平衡人力资源与物质资源比例。 在传统经济理论中,人们往往更重视物质资源的分配与利用,而忽略了人对物质的价值的使用,受教育程度高的人往往能更高效的使用物质。舒尔茨对1929-1957 年美国教育投资与经济增长的关系作了定量研究,得出如下结论:各级教育投资的 平均收益率为17%;教育投资增长的收益占劳动收入增长的比重为70%;教育投资 增长的收益占国民收入增长的比重为33%。与其他类型的投资相比,人力资本投资 回报率很高。所以提高教育投资,平衡人力资源与物质资源比例,更能促进经济的 快速复苏或发展。 2、应该注重人的素质,更多培养高素质、高教育程度的社会群体。 对一个社会来说,较高的受教育水平意味着较高的知识水平、技术水平与较高的公民素质。关于德、日两国的经济复苏,舒尔茨认为战争虽然破坏了两国的物质 基础,但没有破坏其充裕的人力资本,其战后的经济快速复苏与美国经济科技的迅 速发展,正是因为德、日、美三国在战后仍重视教育,储备了充裕的人力资本,为 经济发展提供了大量高素质的劳动力,提高了劳动效益。经济的发展建立在高技术 水平和高效益的基础之上。所以我们应该更多的培养高素质、高教育程度的社会群 体。 关于舒尔茨人力资本理论的不足: 1、舒尔茨人力资本理论从宏观的角度,站着社会的立场上考虑了人力资本对社会

关于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的文献综述的文献综述

关于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的文献综述 当前的中国出现了一种奇特的宏观经济景观:一方面是货币过量供应,流动性泛滥,一些商业银行因为存差过大而发愁;另一方面是企业借钱难、筹资难,许多很有发展潜力的企业因为资金不足而得不到充分的发展。他认为问题症结在于,由金融市场和金融中介机构组成的金融体系发展严重滞后,使富裕的资金无法流入最有效率的产业和企业,资金流通不畅的必然会阻碍经济的发展。综观各个发达国家,几乎毫无例外的拥有发达的金融市场,而且似乎经济程度与金融市场的深度、广度也呈现出一定的正相关关系。究竟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之间存在怎样的一种关系呢?关于这个问题,国内外的诸多学者从理论和实证两个方面做了大量的研究,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1912 年,Schumpeter 在《经济发展理论》一书中,被认为在经济理论史上第一次论述了创新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他认为金融机构满足新兴企业信贷要求是经济发展的核心所在,并强调银行的功能在于甄别出最有可能实现产品和生产过程创新的企业家,通过向其提供资金来促进技术进步。继熊彼特之后,关于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之间关系的研究观点大致可以分为以下两类: 1.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之间没有相关关系对于货币与实体经济之间的关系,西方古典经济学家根据萨伊定律提出了货币中性和信用媒介论,该理论认为货币供给量的变化不影响产出、就业等实际的经济变量。后来的一些经济学家如K.Wicksell,虽然认识到了货币在经济增长中具有重大的、实质性的影响,但主要强调的是消除货币对经济的不利影响。货币学派的代表人物 Friedman 认为“货币至关重要”只是就短期而言,在长期中货币供给的变化只会引起物价水平的变动,而不会影响实际产出。 Joan Robinson 也认为金融体系的出现和发展仅仅是对经济增长的被动反应。新古典学派同样认为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之间没有什么关系。Robert Lucas 根据理性如预期学派的分析,认为经济学家过分强调了金融因素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因为理性的人们往往可能会在货币供给量变化之前就已调整了自己的行为,故货币供给量的变化不会对产出和就业产生影响,所以菲利普斯曲线即使在短期内也是垂直的。 2.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之间存在一定的因果和互动关系 20 世纪 70 年代,Mckinnon 和 Shaw 以发展中国家的金融问题为研究对象,认为在发展中国家存在

关于激励理论的文献综述(终审稿)

关于激励理论的文献综 述 Pleasure Group Office【T985AB-B866SYT-B182C-BS682T-STT18】

关于激励理论的文献综述 激励问题作为人力资源管理的核心已成为决定企业成败的重要因素,目前西方发达国家在这一方面的研究遥遥领先,我国才刚刚起步。尽快形成结合中国企业实际的我们自己的激励理论和已此为基础的激励机制,是中国学术界和企业界的当务之急。 一、前言 随着中国加入WTO,国际竞争越来越激烈,市场经济也越来越成熟,而中国由于开放时间较晚,管理理论和经验落后,相对发达国家在国际竞争中处于弱势。激励问题作为人力资源管理的核心已成为决定企业成败的重要因素,中国企业如何从激励理论研究上找到突破口,尽快达到发达国家的实力是我们应当仔细思考的问题。 二、国外研究现状 国际学术界长期以来对激励理论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并已取得了丰硕的成果。着名的理论包括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他将人的需要分成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交需要、尊重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五个层次,认为人的基本需要是由低级向高级的一个层级系统。马斯洛的发现因符合一般的观察结果,因而在企业界与学术界都颇为知名,得到广泛的认可,在实际工作中也得到广泛的应用,有许多管理者根据马斯洛需要层次的不同划分提出了不同的激励措施,在实践中收到了良好的效果。但马斯洛的观点不免带有机械论的偏颇:他认为需要层系只有单一的逐级上行的机制。同时在研究对象的选择上因为缺乏科学的研究方法作支撑,信度不高。 耶鲁大学的阿德弗教授针对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缺乏实证研究的不足,把马斯洛的需要层次修改为ERG理论,他认为有三种核心的需要:生存、相互关系和成长,生存需要涉及到满足人基本的物质生存的需要,包括马斯洛称为生理需要和安全需要的这两项;第二种需要就是相互关系,即维持重要的人际关系的需要,这类需要和马斯洛的社交需要和自尊需要的外在部分相对应,这是人在社会中立足的重要需要。第三种需要是成长需要,即个人发展的内部需要,包括马斯洛尊重需要的内在部分和自我实现需要的一些特征。阿德弗继承了马斯洛的层系与逐级上行的概念,但却做了两点重要的修正:一是将马斯洛的满足则上行的运动规律,补充以一条新的挫折下行机制,即当最高层的成长需要得不到满足受到挫折时,下层的情谊需要会在新的水平上重新显现而成为主宰,同样规律也存在于情谊需要及其下层的生存需要之间。与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不同,ERG理论证实了人的多种需要不是阶梯式的关系,它可以同时存在,如果高层次的需要不能得到满足,那么满足低层次需要的愿望会更强烈。大量的研究表明,ERG理论更符合实际,是关于需要层次的一种更为有效的观点。 麦克里兰的"成就需要理论",把与工作有关的需要分为成就、情谊与权力三类,前两者相当于马斯洛的自我实现与社交需要,后者则指想要影响与控制别人的需要。麦克利兰研究指出,成就需要与工作绩效之间有密切的关系,并且提出了系列的激发员工成就需要的方法。同时,他还指出,情谊和权力需要与管理者的成功有密切的关系。 赫兹柏格的"双因素理论"指出,一部分因素和工作环境或条件相关成为保健因素,这类因素的满足只能消除员工的不满,不能激发员工的积极性。而另一部分因素和工作内容紧紧连在一起称为激励因素,这类因素的满足才能激发员工的积极性。

资本结构理论发展综述

资本结构理论研究综述 摘要:企业资本结构问题是财务经济学和微观金融领域最基本的研究课题之一,自MM定理产生以后,很多学者致力于该领域的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本文将全部资本结构理论大致分为五类:资本结构无关论、静态权衡理论、基于信息不对称的资本结构理论、基于代理成本的资本结构理论、基于产业组织理论的资本结构理论、基于公司控制权理论的资本结构理论。文章通过回顾国内外学者对资本结构理论的研究,对国内外学者的研究做了简单的比较,并展望现代资本结构理论进一步发展的方向。 关键词:资本结构、信号传递、公司治理、行业竞争 一、引言 从1952年美国经济学家Durand在《企业债务和股东权益成本:趋势和计量问题》一文中,系统地总结了资本结构理论开始,西方财务界的研究至今持续了半个多世纪,已发展成为一个比较成熟的理论,并在各国企业的融资行为中起到了重要作用。随着我国经济高速发展以及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加强对企业资本结构理论研究有着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二、现代资本结构理论的发展 在公司金融理论中,资本结构理论是最重要的问题之一,也是研究最广泛、成果最多的一个领域。早期的资本结构理论主要以经验判断为基础,缺乏严密的数学推导,因此难以得到学术界的认同。自Modigliani和Miller(1958)提出MM定理后,现代资本结构理论迎来了迅速发展的时期,本文将全部资本结构理论大致分为五类,并对国内外的相关理论研究做了总结。 (一)资本结构无关论 1958年,Modigliani和Miller在《美国经济评论》上共同发表了《资本成本、公司财务和投资理论》一文,提出了融资结构理论发展史上著名的MM理论。该理论认为,不考虑税收,市场处于均衡状态下,企业资本结构的改变不会影响企业的价值和资本成本,企业资本结构和企业市场价值无关。 (二)静态权衡理论 (1)税收与资本结构。1963年,Modigliani和Miller在《公司所得税和资

区域经济差异-文献综述

区域经济差异的理论综述区域经济差异一直是区域经济学研究的核心问题之一,也是世界各国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一个普遍性问题。本文将对主要的区域经济差异理论做简要的综述。 1.1 区域经济差异 关于区域经济差异的概念,学术界主要有三种观点:第一,认为区经济差异是各区域之间经济增长总量上的差异。如区域之间在国民生产总值、国内生产总值、国民收入、工农业总产值方面的差异;第二,把区域经济差异视为各领域之间的经济增长总量及其增长速度方面的差异,不仅研究了区域之间某一时间的经济差异状态,还研究了其变化的过程;第三,认为区域经济差异应包括各区域之间在经济增长总量、增长速度、相关人均经济指标、经济结构乃至经济发展条件方面所存在的差异,这种观点企图全面反映区域之间在经济发展中所存在的各方面的不相同的现象。目前较为一致的看法就是认为,“区域经济差异是指一定时期内各区域之间人均意义上的经济发展总体水平非均等化现象”。 从以上的几种观点不难发现,它们所涉及的几乎都是区域经济发展的某个或某些时点的状态或结果,而对于区域经济发展来说,更重要的是要找出形成这些状态和结果的原因,以及如何改变和缩小这些差异,区域经济差异理论在这方面研究了许多现实的问题。 总结起来,区域经济差异的形成有以下几方面的原因,第一,是资源察赋的差异,资源禀赋包含了丰富的内容,包括自然资源和社会资源,自然资源又包括地理位置、土地资源、水资源、矿产资源、气候资源等,社会资源包括劳动力、科学技术发展水平等;第二,是制度的差异,包括经济制度、政治制度、法律制度等;第三,是历史和文化。事实上,区域差异理论多是从这些方蕊来分析差异形成的原因,分析和总结这些差异变化的趋势和规律,从而提出如何缩小差异的建议。 1.2 重要的区域经济差异理论 (一)区域均衡发展理论 区域均衡发展理论是在新古典区域经济增长理论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新古典区域经济增长理论认为,区域之间要素报酬的差别将会通过要素流动趋向均衡,其中市场机制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它通过供求和价格的变化最终消除区域之间人均收入的差别,导致经济增长的均衡。

资本结构文献综述

如对你有帮助,请购买下载打赏,谢谢!资本结构文献综述(2007年—2015年) 1文献综述 1.1国内文献综述 从2007年到现在,我国学者对于资本结构理论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影响公司资本结构的因素和资本结构对公司绩效影响上,同时也有部分学者对资本结构与公司价值的关系进行了探讨。他们采取的方法各有不同,有的分行业,有的分地区,有的推行实证研究,有的采用理论研究,呈现出各放异彩的景象。以下是相关的研究成果。 (1)影响上市公司资本结构的因素研究 王斐(2008)以36家房地产上市公司1999—2006年的财务数据为样本资料,对影响我国房地产行业上市公司资本结构的因素进行了实证研究。他结合我国房地产企业的实际情况,使用静态和动态的Panel Date模型,以广义最小二乘法对资本结构的影响因素进行了模型估计,再采用滞后一期的因变量作为工具变量,利用广义矩估计方法对资本结构调整模型进行估计。最后得出以下结论:①房地产上市公司当期的资本结构受上一期的影响,并且同一期间不同的房地产公司间的负债行为具有相关性;②房地产上市公司的负债水平与开发水平、产生内部资源的能力、成长性、产品市场竞争程度等因素负相关,与股权集中度、公司规模正相关,与证券的系统风险关系不显著;③土地储备水平与长期负债水平正相关,但与流动负债水平和总负债水平负相关;④实际税率仅对流动负债水平的选择有负的影响,但对长期负债水平和总负债水平的影响不显著。 高弘(2009)对我国上市公司资本结构的决定因素进行了研究。她以1999—2007年A股非ST非金融保险类沪、深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从现状特征、决定机制以及动态调整这样三个维度予以展开,最终得出:①公司规模与负债水平呈显著正相关②公司成长性对负债水平影响的方向不确定③固定资产比例与负债水平呈显著正相关④公司的盈利能力与负债水平呈显著负相关⑤实际税负对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