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高一语文烛之武退秦师1(3)

高一语文烛之武退秦师1(3)

人教版必修一《烛之武退秦师》文言文基础知识点梳理

烛之武退秦师备课基础知识一词多义 1.微 ①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如果没有 ②微闻有鼠作作索索 暗暗地 ③各微侧,其两膝相比者 稍微,略微 ④猥以微贱,当侍东宫 低贱,卑下 ⑤微风鼓浪 微小,轻微 2.若 ①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 假如 ②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好像 ③徐公不若君之美也 及,比得上 ④若入前为寿 第二人称代词,你 ⑤桑之未落,其叶沃若 形容词词尾,相当于“貌”“……的样子” 3.许 ①许君焦、瑕 答应,允许

赞许,赞同 ③问渠那得清如许 这样,这般 ④潭中鱼可百许头 表示大约的数量 ⑤先生不知何许人也 处所,地方答案 4.鄙 ①越国以鄙远 把……当做边邑 ②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边界地方 ③鄙贱之人,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庸俗,浅陋,鄙俗 ④鄙人不知忌讳 鄙人,复合词,自称的谦辞 ⑤孔子鄙其小器 轻视 5.以 ①以其无礼于晋 介词,因为 ②敢以烦执事 介词,拿,用 ③越国以鄙远 连词,表顺承 ④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⑤以勇气闻于诸侯 介词,凭借 ⑥夫夷以近,则游者众 连词,表并列 ⑦则请立太子为王,以绝秦望 连词,表目的,来 ⑧木欣欣以向荣 连词,表修饰关系 ⑨皆以美于徐公 动词,认为 通假字 1.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已同矣) 2.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共通供,供给) 3.秦伯说,与郑人盟(说通悦) 4.失其所与,不知(知通智) 古今异义 1.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古义:东方道路上(招待过客)的主人。 今义:请客的主人。 2.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古义:出使的人。 今义:出门所带的包裹、箱子等。 3.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古义:那人,指秦穆公。 今义:对一般人的妻子的尊称。 词类活用

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第四专题《烛之武退秦师》同步练习 教师版

《烛之武退秦师》一课一练(教师版) 班级姓名学号 一、选择题(本题共有13题,每小题3分,共39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都正确的一项是() A.秦军氾.(.fàn)南夜缒.(zhuì)而出共.(gōng)其乏困不知(zhì) B.若不阙.(què)秦秦伯说.(yuè)若舍.(shě)郑微夫(fú)人之力 C.越国以鄙.远(bǐ)设版.(bǎn)戍.守(xù)杞(qǐ)子 D.失其所与.(yù)许君焦、瑕.(xiā)敝(bì)之逢(páng)孙 答案:A(Bquè应为"jué",Cxù应为"shù",Dyù应为"yǔ") 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字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且贰.于楚也(特指从属二主)以乱易.整,不武(替代)亡郑以陪.邻(增加) B.郑既.知亡矣(既然)因人之力而敝.之(损害)今急而求子.(对男子的尊称) C.朝济.而夕设版焉(渡河)辞.曰(推辞)失其所与.,不知(结交、亲附) D.敢以烦执事 ..(做这件事)又欲肆.其西封(扩张、延伸)许.之(答应) 答案:B(“既”应为:已经,副词) 3.下列句子中对加点的通假字的解说不正确的一组是() A.秦伯说.(通“悦”,高兴) B.失其所与,不知.(通“智”,明智) C.共.其乏困(通“供”,供给) D.又欲肆.其西封(通“私”,私自) 答案:D(不是通假字,“扩张、延伸”之意) 4.下列句子中“其”字的用法不同于其他三句的一句是() A.以其.无礼于晋 B.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 C.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 D.吾其.还也 答案:D(表商量或希望语气的副词,还是;余为代词) 5.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与“夜.缒而出”中的“夜.”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若亡.郑而有益于君共其乏困 ..B.越国以鄙.远既东封.郑 C.朝.济而夕.设版焉既东.封郑 D.秦伯说,与郑人盟.若不阙.秦 答案:C(均为名词活用作状语,“朝”“夕”名词做状语,在早上,在晚上;“东”方位名词做状语,在东边。A“亡”使动用法,使……灭亡,“乏困”形容词做名词,缺少的东西;B“鄙”名词做动词,把……作为边邑,“封”名词做动词,把……作为疆界;D“盟”,名词活用作动词,订立盟约,“阙”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减少): 6.下列句子中加线的词,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B.以其无礼于晋 C.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D.敢以烦执事 答案:B(A出使的人C那人D对对方的敬称) 7.下列句子中例句中加点的“之”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行李之.往来 A.夫晋,何厌之.有?是寡人之.过也 B.邻之.厚,君之.薄也唯君图之. C.将焉取之.公从之. D.君之.所知也臣之.壮也,犹不如人 答案:D(A宾语提前的标志,结构助词“的”;B结构助词“的”,指“阙秦以利晋”这件事;C指代土地,指代佚之狐的意见) 8.下列句子中加点的“以”字意义和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①以.其无礼于晋②越国以.鄙远 ③焉用亡郑以.陪邻?④敢以.烦执事 A.①③相同,②④不同 B、①④相同,②③不同

人教版高一必修一《烛之武退秦师》文言文知识

《烛之武退秦师》 1.《烛之武退秦师》选自《左传》又名《左氏春秋》,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叙事详细 的编年史书,相传为春秋末年鲁国史官左丘明所做,主要记载了东周前期各国政治、经济、军事、外交和文化方面的一些事情。 《左传》善于描写战争和外交辞令,记事条理清楚,叙述精确;写人简而精,人物形 象栩栩如生。因《左传》是解释《春秋》这部史书的,又和《春秋公羊传》《春秋谷 梁传》并称为“春秋三传”。 2.春秋时期有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春秋初期,周天子分封天下,一般就是功劳大的,分得土地多,爵位就高,就可以分封为公爵,比如晋文公、秦穆公、齐桓 公等。 3.子:古代对男子的尊称。 4.寡人:诸侯谦称,寡德之人。 5.执事:办事的官吏,也用于对对方的敬称。 6.大夫:官职等级名。夏商周时,官分卿、大夫、士三级,大夫又分上、中、下三等。后来成为对有官位者的通称。 (一)通假字: 1.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已,通“矣”,了,语气词) 2.共其乏困(共,通“供”,音gōng,供给) 3.夫晋,何厌之有(“厌”通“餍”,满足) 4.秦伯说(说,通“悦”,音yuè,高兴)》 5.失其所与,不知(知,通“智”,音zhì,明智) (二)古今异义: 1.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贰:古义:从属二主;今义:“二”的大写) 2.今老矣,无能为也已(无能,古义:不能;今义:没有能力) 3.吾不能早用子(子:古义:指先生,古代对人的尊称。今义:指儿子) 4.是寡人之过也(是:古义:这;今义:判断动词)

5.敢以烦执事(执事,古义:对对方的敬称;今义:掌管某项事情(工作)的人) 6.若舍郑以为东道主(以为,古义:把……作为;今义:认为) 7.若舍郑以为东道主(东道主,古义:东方道路上(招待过客)的人;今义:请客的主人) 8.行李之往来(行李,古义:出行的人;今义:出门所带的包裹) 9.夫晋,何厌之有(厌,古义:满足;今义:讨厌) 10.又欲肆其西封(封:古义:使……成为疆界;今义:密封) 11.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夫人,古义:那人;今义:一般人的妻子的尊称,多用于外交场合) 12.亦去之(去,古义:离开;今义:往,到) (三)词类活用 名词活用 1.名词作状语 ①夜缒而出(表时间,在晚上) ②朝济而夕设版焉(表时间,在早上,在晚上) ③既东封郑,又令人欲肆其西封(表处所,在东边,在西边) 2.名词作动词 ①晋军函陵/ 秦军汜南(名词用作动词,驻扎) ②与郑人盟(名词作动词,结盟、订立同盟) 3.名词的使动与意动 ①既东封郑(封:边界。名作意动,把……当作边界) ②越国以鄙远(鄙:边邑。名词作意动,把……当作边邑 动词的活用

必修三《拿来主义》《烛之武退秦师》同步练习

高二语文苏教版《拿来主义》《烛之武退秦师》同步练习 (答题时间:60分钟) 《拿来主义》 一、下列词语中加黑的字注音、书写均无误的一组是() A. 残羹冷灸(zhì)冠冕堂皇(miǎn) B. 鸦片(yā)脑髓(suǐ) C. 自栩(xǔ)玄虚(xuàn) D. 吝啬(sa)蹩进(piē) 二、下列词语中加黑字意义全不相同的一组是() A. 长歌当哭得当当天 B. 无缘无故变故事故 C. 博而不精精华酒精 D. 一一列举举例举止 三、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组是() (1)南京的夏季是气温最高的地区之一。 (2)只要认真努力地学习,就会有真才实学。 (3)这时全场人的眼睛都集中到主席台上。 (4)经过努力,王琳终于考上了理想的大学。 (5)一个科学家能够以自己杰出的贡献而获得诺贝尔奖金,这是非常荣誉的事情。 (6)他战胜了许多困难,取得了显著成就。 (7)大会批判了这种错误观点。 A. (2)(3)(4) B. (2)(4)(5) C. (4)(5)(6) D. (4)(6)(7) 四、对以下句义理解正确的有() (1)中国一向是所谓“闭关主义”,自己不去,别人也不许来。 (1840年鸦片战争以前,清政府奉行的是闭关自守的政策。) (2)当然,能够只是送出去,也不算坏事情,一者见得丰富,二者见得大度。 (鲁迅先生充分肯定了“送出去”。) (3)所以我们要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 (鲁迅先生十分形象地提出了“拿来主义”的主张。) (4)那么,主人是新主人,宅子也就会成为新宅子。 (只要坚持和实行了拿来主义,文艺就会成为新文艺。) 五、阅读并回答问题。 当然,能够只是送出去,也不算坏事情,一者见得丰富,二者见得大度。尼采就自诩过他是太阳,光热无穷,只是给与,不想取得。然而尼采究竟不是太阳,他发了疯。中国也不是,虽然有人说,掘起地下的煤来,就足够全世界几百年之用。 1. 鲁迅先生为什么说“送出去”也不算坏事情?

高中语文课文赏析:《烛之武退秦师》

高中语文课文赏析:《烛之武退秦师》导读:高中语文课文赏析:《烛之武退秦师》 《烛之武退秦师》是《左传》里的散文名篇,清人编订的《古文观止》将其收录其内,可见其价值非同寻常。它不仅语言精练简洁,生动传神,形象个性鲜明,栩栩如生,内容丰富复杂,包罗万相,而且情节结构、布局谋取篇也是匠心独运,堪称典范。下面我想从四个方面来探讨《烛之武退秦师》的结构美。 (一)两起两收的对称美 纵览全篇,首先会感到行文布局谋篇的对称美,。全文共计五个自然段,根据事件进程可以划分为三个层次,一二自然段为第一层(略写),第三自然段为第二层(详写),四五自然段为第三层(略写),整体呈现“二一二”的结构布局。第一自然段写“攻”:秦晋联合,大军围郑,来势汹汹,锐不可挡;郑国岌岌可危,朝夕难保。第二自然段述“守”:国难当头,命悬一线,郑国君臣惊慌失措,一筹莫展,烛之武临危受命,勇赴国难。这两个自然段分别从矛盾冲突的双方入手,写“攻”述“守”,秦晋联合而郑国孤危。中间一段是全文主脑部分,详叙烛之武游说秦伯、离间秦晋,晓之以弊,诱之以利,娓娓道来,步步进逼,说得秦伯心悦诚服,从而改弦易辙。末尾两段分别从秦晋双方落笔,先写秦方背晋盟郑,班师回朝;再写晋方审时度势,因孤立无援只好撤兵后退。前面是秦晋联合而郑国孤危,结尾是秦晋背约,秦郑结盟而孤立晋国。两段起,两段收,首尾简洁,中间饱满,呼应对称,精警圆美。

(二)离合变幻的对称美 秦晋联盟,貌合神离,松散虚幻,缺乏坚实的结盟基础和统一的指挥调度,这从第一自然段的简洁叙事可以看得出来。秦晋围郑的原因有二,一是郑“无礼于晋”,二是郑“贰于楚”。二者全属晋郑宿怨而与秦无关,秦军不过是作为盟友援军被牵扯进来,为秦晋所用而已。“晋军函陵,秦军汜南,”围攻郑国,秦晋驻军又分列两处,且相距遥远。从空间上来讲,这也就为下文烛之武的离间秦晋及秦郑的秘密接触不易为晋人及时掌握提供了可能,也从侧面说明秦晋围郑缺乏周密的军事部署和统一的指挥调度,很有可能是利令智昏,各有所图。至于主体部分写到烛之武离间成功更是证明了秦晋结盟的脆弱松散,不堪一击。相反,郑国君臣内部力量的整合配置就大不相同。当强敌压境,国势孤危之时,势单力薄的郑国虽然有内部矛盾(烛之武的英雄末路、壮志未酬与郑伯的有眼无珠、埋没人才之间的冲突),但君臣之间却能够捐弃前嫌,团结协力,同仇敌忾,共赴国难,这种“劲往一处使,心往一处想”的凝聚力是强大秦晋所缺乏的。强国结盟的貌合神离、脆弱松散与郑国内部君臣的同心协力、一致对外形成了强烈的对比。正是在这种对比冲突中,文章更有力地凸现了主人公烛之武的超群才干和惊世智慧。 (三)不露痕迹这对应美 全文的情节结构可以说是里应外合,前呼后应,一线贯穿,层次井然,叙事张驰有度,圆美隽逸。首段埋设伏线,伏线有二,一是围郑原因:“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二是两军阵列态势:“晋军

烛之武退秦师

一、烛之武人物形象分析 1、烛之武能言善辩,才智过人。这样的人为何老不见用? ——当权者不注意选拔人才,有权者的嫉妒。 2、从文中可看出,他对国家大事了解得很透彻。既然烛之武一直不被用,他了解得那么透彻想干什么? 启发: 刘备三顾茅庐见到了诸葛亮,诸葛亮对他畅谈天下大势。可以说诸葛亮未出山前就做着出山的准备。 ——烛之武也是如此。尽管怀才不遇,但他没有放弃自己的希望。烛之武不是不想做一番事业,他的心始终没有放弃过“一飞冲天”的渴望,他一刻不停地关注着天下形势,思考着安定天下济苍生一逞抱负的路径。你想,一个小小的“弼马温”,怎么对晋国的历史、对晋国国君的为人那么清楚,对秦伯的心理、对秦晋之间的恩怨又是如此了然。“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的豪情无疑是后人敬仰他们的主要缘由。 3、这样一个才华长久没显出来的人,当国家有难的时候他还是出来解国家之围了。我们可以想象:这样一个须发尽白的老者,夜缒而出时是怎样的一种情形。当他拄着拐杖走进秦营时又是怎样的大义凛然,视死如归。 4、深明大义的爱国志士;知难而上,义无返顾的勇士;口若悬河,巧言善辩的辩士。

5、在国家危难面前,烛之武深明大义、义无返顾;在强秦面前,烛之武不卑不亢,能言善辩,聪慧机智。他的不计个人得失,处处为郑国安危着想的爱国主义精神,他的义无返顾赴敌营的信心和勇气都值得我们学习。但是以我们现在的眼光来看,他是不是也有一些小小的缺点呢?——烛之武为何不在“臣之壮也”的时候,也像三百年后的晚生毛遂那样,大胆地“自赞”于郑伯的驾前呢? 生动活泼、波澜起伏情节分析 1、情节波澜起伏。 文章的事件一件连一件,情节是不是平稳发展的呢? ——不是。而是一波三折,跌宕起伏的 明确:大军压境(十万火急)——佚之狐荐烛之武(一线生机)——烛之武发牢骚(波澜)——郑公平息烛之武的怨气(转机)——烛之武出使退敌成功(大功告成)——子犯建议攻秦(出现危机)——晋公再晓之以理(一场虚惊)。 文章有张有弛,曲折有致,增加了文章的艺术感染力。 2、伏笔和照应。 那么,文章的一波三折,跌宕起伏是不是一下从悬崖跌到深谷呢? ——不是,而是非常自然的设置了伏笔和照应 明确:这篇课文虽短,但在叙述故事时,却能够处处注意伏笔与照应。例如,在交代秦、晋围郑的原因时,说是“以其无礼于晋,且二于楚也”,说明秦、郑并没有多大的矛盾冲突。这就为下文文烛之

《烛之武退秦师》教学案 (苏教版高一必修三)

《烛之武退秦师》教学案 (苏教版高一必 修三) 【三维目标】 知识与能力 1.理解和掌握文中的文言实词和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2.在掌握字词句的基础上熟读成诵。 3.了解《左传》这部编年体史书的基本情况及其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 过程与方法 1.在诵读过程中,培养学生阅读和理解文言文的能力。 2.在熟读成诵的基础上赏析人物形象和写作技巧,提高学生初步鉴赏文言文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习古人国难当头、不计个人安危得失、顾全大局的爱国主义精神。 课前预习阅读 【助读材料】 1.左传是一部什么书? 《左传》是我国第一部记事详赡完整的编年史,也是优秀的散文典范。它原名《左氏春秋》。又叫《春秋左氏传》,简称《左传》,这一称谓始于汉哀帝时的刘歆。与《公羊传》、《谷梁传》合称“春秋三传”。

《左传》相传春秋时左丘明作,现在看来,它并非成于 一人之手。但它既以《左氏》为名,或与“左氏”有某种关系。说它的大部分史料可能出于左丘明的传诵,大概是比较 可信的。此书记事起自鲁隐公元年(前722),终于鲁悼公 14年(前453)。它大约成书于战国初,与《国语》之成书 同时或稍后。 《左传》不仅是杰出的历史著作,被誉为“立言之高标,著作之良模”(刘知幾《史通烦省》),称为“史之极也”(朱彝尊《经义考》卷169引贺循语),为历代史家所景慕、崇奉;而且是光辉的散文典范,为后世文人所激赏、取法。 陆游说:“前辈于《左氏传》、《太史公书》、韩文、杜诗,皆通读暗诵。”由此可见《左传》在中国文学史上地位之高、影响之大。 2.此文如何评价? 晋乃秦之敌也。郑近于晋而远于秦,则郑又秦之唇,唇 亡而齿有不寒者乎?故秦伯不但不围而且戍郑也。[清]韩慕 庐《批点春秋左传纲目句解》卷二引林非斋评 最妙是“郑既知亡矣”一语,将郑撇开不顾,许多议论 都是为秦,而不为郑。教他退师,只是闲谈逗出,在有意无 意之间,真善于立言者也。战国策士,大半祖此。然词气凌厉,多露圭角,不如此浑脱和婉耳。[清]周大璋《左传翼》 春十一

(完整版)烛之武退秦师练习题及答案(可编辑修改word版)

文学常识 《左传》是,有名或相传为春秋末年国史官所著。记载了,是篇优秀的 . 字音 1. 秦军氾南:氾 2. 佚之狐:佚 3. 夜缒而出:缒 4. 君之薄也:薄 5. 若舍郑以为东道主:为 6. 共其乏困:共 7. 且君尝为晋君赐矣:为 8. 夫晋:夫 9. 阙秦:阙 10. 秦伯说:‘说 11. 使杞子、逢孙、扬孙戍之:杞逢 12. 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夫 13. 失其所与,不知:知 重要虚词 1、以 ①以其无礼于晋 ②敢以烦执事 ③越国以鄙远 ④焉用亡郑以陪邻? ⑤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⑥以乱易整 ⑦阙秦以利晋 2、而 ①今急而求子 ②夜缒而出 ③朝济而夕设版焉 ④因人之力而敝之 3、焉 ①子亦有不利焉 ②焉用亡郑以陪邻? ③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④朝济而夕设版焉 4、其 ①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②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 ③失其所与,不知 ④吾其还也 5、之 ①公从之 ②是寡人之过也 ③行李之往来 ④何厌之有 ⑤邻之厚,君之薄也 ⑥因人之力而敝之 词类活用 1 烛之武退秦师 2 晋军函陵 3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 4 邻之厚,君之薄也 5 越国以鄙远 6 朝济而夕设版焉 7 与郑人盟 8 因人之力而敝之 9 共其乏困 10 阙秦以利晋 11 且贰于楚也 12 夜缒而出 13 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 14 君亦无所害 15 且君尝为晋君赐矣 16 若不阙秦) 通假字 1. 无能为也已 2. 共其乏困 3. 秦伯说 4. 失其所与,不知 5. 夫晋,何厌之有 古今异义 ①行李之往来古义今义 ②若舍郑以为东道主古义今义

古义今义 ③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古义今义 ④亦去之古义今义 ⑤敢以烦执事古义今义 ⑥共其乏困古义今义 省略句 1.晋军(于)函陵,秦军(于)氾南省略句 2.(烛之武)辞曰省略句 3.(烛之武)许之省略句 4. 敢以(之)烦执事省略句 5. 若舍郑以(之)为东道主省略句 6.(晋)许君焦、瑕省略句 7.阙秦以利(于)晋省略句 判断句 1. 是寡人之过也判断句 2. 邻之厚,君之薄也判断句 3. 以乱易整,不武判断句 4. 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判断句 5 失之所与,不知判断句 状语后置(介词结构后置) 1. 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状语后置(介词结构后置)应为“以其于晋无礼,且于楚贰也” 2.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状语后置(介词结构后置)应为“佚之狐于郑伯言曰”状语后置句。言于:对……说 3.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状语后置(介词结构后置)应为“若亡郑而于君有益” 宾语前置 1.夫晋,何厌之有?即“有何厌”,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译文:晋国,哪会有满足的时候呢? 所字结构 1. 失其所与,不知所字结构(所字后接动词,相当于一个名词) 百度百科整理的

高一语文烛之武退秦师

第二单元 文韬武略呈异彩 第4课 烛之武退秦师 一、实词 1.通假字 (1)今老矣,无能为也已. :________________ (2)行李之往来,共. 其乏困:________________ (3)秦伯说. ,与郑人盟:________________ (4)失其所与,不知. :________________ (5)夫晋,何厌. 之有:________________ 点拨 (1)“已”同“矣”,了。(2)“共”通“供”,供给、供应。读ɡōnɡ。(3)“说”通“悦”,高兴。读yuè。(4)“知”通“智”,明智、聪明。读zhì。(5)“厌”通“餍”,满足。 2.古今异义 (1)微夫人.. 之力不及此 古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行李.. 之往来 古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古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且贰.于楚也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点拨 (1)古义:那人;今义:尊称一般人的妻子。(2)古义:出使的人;今义:出门时所带的箱包、铺盖等。(3)古义:东方道路上(招待过客)的主人;今义:请客的主人。(4)古义:从属二主,有二心;今义:数字“二”的大写。 3.一词多义 (1)封????? 既东封.郑 肆其西封.

《烛之武退秦师》课堂实录完美版

《烛之武退秦师》课堂实录 刚刚开始上文言文,第一课要了解一下学生在初中的文言文基础。教法上还是要沿袭初中的为妙。 一、朗读正音,整体感知课文。 ①生字:函(hán)氾(fàn)佚(yì)缒(zhuì)阙(jué) 贰er (贰er这个字学生很容易写错)顺便让学生写出“12345678910”的大写字,检查结果,能完整写出的很少。 ②多音字:朝(zhao)(例句:朝济而夕设版焉) 逢(páng)(人名逢孙)阙,jue 动词。名词读que(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二、指导朗读。 检查朗读情况,应特别注意停顿、语速、重音、语气等。 关于停顿。停顿一般有语法停顿和逻辑停顿。段落内部、句群之间的停顿要长些,段落之间又要稍长些。另有逻辑停顿,在没有标点符号处,为加强语气、阐明观点、表达感情,也应作停顿。 关于重音。句子中的某些词语需要重读,比如句子中作谓语的动词要重读。如“晋军函陵,秦军汜南”中重读的词语为“军”; 关于语气、语调。疑问语气读升调,感叹语气读降调。 1、第一自然段诵读指导: “晋/军函陵,秦/军汜南”。“晋”“秦”之后要略作停顿。因为“军”在此名词活用为动词,当“驻扎”讲。 2、第二自然段诵读指导: “国危矣”要读出心情沉重之感。“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要读得坚定,露出胸有成竹之意。 “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要读出伤感的基调。而郑伯之言一定要读得心平气和。 3、第三自然段:本段是全文的重点段落。(领读,齐读第三段) 4、第四自然段诵读指导: “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句,“微”后果作停顿,因“微”是连词,表假设,为“假如没有”之意,“夫人”的“夫”是指示代词,为“那”。“因人之力/而取蔽之”句“因人之力”后要略作停顿。 三、分析点评 题目:烛之武退秦师。 “师”作何解释? 凭一人之力能退秦师?难道烛之武武功盖世?或者是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生答:略 师曰:凭三寸不烂之舌。可见,口才不管是在古代还是当今时代都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有人说“口才,电脑,英语,驾驶”是当今青年必须掌握的四门技术。从某种程度上讲,如果说电脑就是数理化,那么能不能说口才就是语文呢?至少这2者有紧密的联系。 问1:秦国为什么要行军千里,与晋国合打郑国呢? {联系英国为什么与美国联合攻打伊拉克?(石油、战略要地)借口是什么?(生化武器、与基地组织有关)} 板书: 英美关系------秦晋之好

高一语文《烛之武退秦师》知识点总结

高一语文《烛之武退秦师》知识点总结 高一语《烛之武退秦师》知识点总结 原 九月甲午,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晋军函陵,秦军?南。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亦去之。 译 晋公、秦穆公联合围攻郑国,因为郑国曾对晋公无礼,并且在与晋国结盟的情况下又与楚国结盟。晋军驻扎在函陵,秦军驻扎在南。

佚之狐对郑伯说:“郑国处于危险之中,如果能派烛之武去见秦伯,一定能说服他们撤军。”郑伯同意了。烛之武推辞说:“我年轻时,尚且不如别人;现在老了,做不成什么了。”郑公说:“我早先没有重用您,现在危急之中求您,这是我的过错。然而郑国灭亡了,对您也不利啊!”烛之武就答应了。 夜晚用绳子将烛之武从城上放下去,去见秦伯,烛之武说:“秦、晋两国围攻郑国,郑国已经知道要灭亡了。如果灭掉郑国对您有好处,那就烦劳您手下的人了。越过晋国把远方的郑国作为秦国的东部边境,您知道是困难的,您何必要灭掉郑国而增加邻邦晋国的土地呢?邻邦的国力雄厚了,您的国力也就相对削弱了。假如放弃灭郑的打算,而让郑国作为您秦国东道上的主人,秦国使者往,郑国可以随时供给他们所缺乏的东西,对您秦国说,也没有什么害处。况且,您曾经对晋惠公有恩惠,他也曾答应把焦、瑕二邑割让给您。然而,他早上渡河归晋,晚上就筑城拒秦,这是您知道的。晋国有什么满足的呢?现在它已把郑国当作东部的疆界,又想扩张西部的疆界。如果不侵损秦国,晋国从哪里取得它所企求的土地呢?秦国受损而晋国受益,您好好掂量掂量吧!” 秦伯高兴了,就与郑国签订了盟约。并派杞子、逢孙、杨孙帮郑国守卫,就率军回国。 子犯请求晋公下令攻击秦军。晋公说:“不行!假如没有那人的支持,我就不会有今天。借助了别人的力量而又去损害他,这是不仁义的;失掉自己的同盟国,这是不明智的;以混乱代替联合一致,这是

高二语文必修三文言文及翻译

高二语文必修三文言文及翻译 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晋军函陵,秦军氾南。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 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 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 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 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亦去之。 《烛之武退秦师》译文 (僖公三十年)晋文公和秦穆公联合围攻郑国,因为郑国曾对文公无礼,并且郑国同时依附于楚国与晋国。晋军驻扎在函陵,秦军驻 扎在氾水的南面。 佚之狐对郑伯说:“郑国处于危险之中了!假如让烛之武去见秦伯,(秦国的)军队一定会撤退。”郑伯同意了。烛之武推辞说: “我年轻时,尚且不如别人;现在老了,也不能有什么作为了。”郑 文公说:“我早先没有重用您,现在由于情况危急因而求您,这是 我的过错。然而郑国灭亡了,对您也不利啊!”烛之武就答应了这件事。 在夜晚(有人)用绳子(将烛之武)从城上放下去,见到了秦伯,烛之武说:“秦、晋两国围攻郑国,郑国已经知道要灭亡了。假如灭

掉郑国对您有好处,怎敢冒昧地拿这件事情来麻烦您。越过邻国把 远方的郑国作为(秦国的)东部边邑,您知道这是困难的,(您)为什 么要灭掉郑国而给邻国增加土地呢?邻国的势力雄厚了,您秦国的势 力也就相对削弱了。如果您放弃围攻郑国而把它当作东方道路上接 待过客的主人,出使的人来来往往,(郑国可以随时)供给他们缺少 的东西,对您也没有什么害处。而且您曾经给予晋惠公恩惠,惠公 曾经答应给您焦、瑕二座城池。(然而)惠公早上渡过黄河回国,晚 上就修筑防御工事,这是您知道的。晋国,怎么会满足呢?(现在它) 已经在东边使郑国成为它的边境,又想要向西扩大边界。如果不使 秦国土地亏损,将从哪里得到(他所奢求的土地)呢?削弱秦国对晋国 有利,希望您考虑这件事!”秦伯非常高兴,就与郑国签订了盟约。 派遣杞子、逢孙、杨孙戍守郑国,于是秦国就撤军了。 晋大夫子犯要求出兵攻击秦军。晋文公说:“不行!假如没有那 个人(秦伯)的力量,我是不会到这个地步的。依靠别人的力量而又 反过来损害他,这是不仁义的;失掉自己的同盟者,这是不明智的; 用散乱(的局面)代替整齐(的局面),这是不符合武德的。我们还是 回去吧!”晋军也就离开了郑国。 廉颇者,赵之良将也。赵惠文王十六年,廉颇为赵将伐齐,大破之,取阳晋,拜为上卿,以勇气闻于诸侯。蔺相如者,赵人也,为 赵宦者令缪贤舍人。 赵惠文王时,得楚和氏璧。秦昭王闻之,使人遗赵王书,愿以十五城请易璧。赵王与大将军廉颇诸大臣谋:欲予秦,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欲勿予,即患秦兵之来。计未定,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 宦者令缪贤曰:“臣舍人蔺相如可使。”王问:“何以知之?”对曰:“臣尝有罪,窃计欲亡走燕,臣舍人相如止臣,曰:‘君何以知燕王?’臣语曰:‘臣尝从大王与燕王会境上,燕王私握臣手,曰“愿 结友”。以此知之,故欲往。’相如谓臣曰:‘夫赵强而燕弱,而 君幸于赵王,故燕王欲结于君。今君乃亡赵走燕,燕畏赵,其势必 不敢留君,而束君归赵矣。君不如肉袒伏斧质请罪,则幸得脱矣。’臣从其计,大王亦幸赦臣。臣窃以为其人勇士,有智谋,宜可使。”于是王召见,问蔺相如曰:“秦王以十五城请易寡人之璧,可予不?”相如曰:“秦强而赵弱,不可不许。”王曰:“取吾璧,不予我城,

《烛之武退秦师》(必修一)默写

《烛之武退秦师》(必修一)默写 1.《烛之武退秦师》中说出了晋国秦国联合围攻郑国的理由是: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2.烛之武被求着出山时,说了一句隐含着不能早被任用的酸辛和不满的话是: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 3.大敌当前,内忧外患,郑伯贵为一国之君却能礼贤下士,诚恳自责: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 4. 郑伯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劝说烛之武,也略略还有点威胁的话是: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 5. 烛之武见秦伯时,以退为进,态度谦恭,承认郑亡,迎合对方的骄傲心理的语句是: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 6. 烛之武劝说秦伯,貌似谦恭,却极有份量,以一个假设句否定了秦出兵的合理性,也由此掌握了谈话的主动权,以退为进,柔中有刚: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 7.烛之武从地理位置说明“亡郑”于秦无益而有害的结果。当时秦在西,郑在东,晋置于两国之间,秦郑并不接壤,秦欲越晋据郑,绝无可能: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 8.烛之武紧紧抓住秦穆公欲吞并天下的心理,联系实际,指点迷津,循循善诱,娓娓说理,动之以情,诱之以利,“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亡郑”、“舍郑”的利害关系一目了然,明智的秦穆公自当怦然心动,坐收渔利。 9.烛之武用雄辩的事实指出晋乃背信弃义、出尔反尔、过河拆桥、忘恩负义之徒的话是: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 10.烛之武说晋野心勃勃,贪得无厌的句子是: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11.烛之武阐明了晋对秦的利害关系,希望秦伯能慎重考虑的句子是: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12. 烛之武说退秦军后,晋文公非常气愤。晋国大夫子犯请求攻打秦军,然而晋文公认为“不可”,他说“微夫人之力不及此”。他又说“因人之力而敝之”,这是不仁道的;“失其所与”,这是不明智的;“以乱易整”,这是不符合武德的。于是晋文公对子犯说“吾其还也”,晋国军队就离开了郑国。

【苏教版】必修三语文:第13课《烛之武退秦师》示范学案(含答案)

第13课 烛之武退秦师 (一)作者简介 左丘明有个嗜好,即特别爱吃桃子。每至桃子成熟季节,即以肥桃为饭,精神振奋,灵感倍增,编纂编年史《左传》时,下笔如有神,写得又快又好。 桃树老死之后,左丘明舍不得烧掉,请木匠把桃木精雕细刻制成刀、剑、枪、棍、戈等兵器,挂满自己居室之墙壁。乡邻疑而问及此事,他笑着说,世之万物须尽其用也,桃木制品既可观赏,也能吉祥镇宅,祛灾避邪呢!乡邻听他一说,都非常感兴趣,于是纷纷仿效,家家挂起桃木剑、桃木刀、桃木枪;有农事忙没大工夫的,即用桃木削成棍子,挂在墙上。久而久之,挂桃木制品避邪,形成一种民间风俗。今人认为桃木祛灾避邪,也许自此始矣! (一)背景链接 秦、晋围郑发生在公元前630年。在此之前,郑国做了两件得罪晋国的事。一是晋文公当年逃亡路过郑国时,郑国没有以礼相待;二是在公元前632年的晋、楚城濮之战中,郑国曾出兵帮助楚国。结果是楚国大败,郑国感到形势不妙,马上派人出使晋国,与晋结好,但并未感化晋国。晋国为什么要联合秦国攻郑呢?因为秦国当时也要争夺霸权,也需要向外扩张。发生在公元前632年的城濮之战,事实上是两大军事集团间的战争。一方是晋文公率晋、宋、齐、秦四国联军,另一方则是以楚国为主的楚、陈、蔡、郑四国联军。两年后,当晋国发动对郑国的战争时,自然要寻找得力的伙伴。秦、晋历史上关系一直很好;更重要的是,秦也有向外扩张的欲望,于是秦、晋联合也就是必然了。在大军压境的

情况下,郑文公自知不是秦、晋的对手,便派烛之武去见秦穆公。 (二)常识整理 《左传》又称《春秋左氏传》《左氏春秋》,相传是鲁国左丘明所作,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完整的编年体历史著作,同时也是一部杰出的历史散文著作。主要记载了鲁隐公元年(前722)至鲁悼公四年(前464)200多年间各国政治、经济、军事、外交和文化方面的一些事件,在一定程度上真实地反映了那个时代的面貌,是研究我国先秦历史很有价值的文献。同时它又有很高的艺术成就,不仅创造了多样缜密的篇章结构、富有魅力的文学语言,而且刻画了一系列人物形象。 《左传》的叙事能力极强,故事生动有趣,善于描写战争,善于刻画人物,语言简练,外交辞令精彩,人物对话富有表现力。《左传》叙事写人的成就,标志着我国历史散文的重大发展,对后世文学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 九月甲午, 晋侯、秦伯 围 郑,(鲁僖公三十年)九月十日,晋侯、秦伯联合围攻郑国, 以 其 无 礼于晋, 且 贰 于因为郑国曾对晋文公无礼,并且在与晋国结盟的情况下 楚 也。晋 军 函陵,秦 军 氾南。又与楚国结盟。晋军驻扎在函陵,秦军驻扎在氾南。[ 晋侯:指晋文公重耳, 春秋五霸之一。秦伯:指秦穆公。姓嬴,名任好。春秋时期有公、侯、伯、 子、男五等爵位。郑:春秋时诸侯国之一。以:介词,表原因,可译为“因为”。 其:代词,指郑国。无礼于晋:对晋文公无礼。于晋,介词短语作后置状语。 且:并且。贰于楚:从属于晋的同时又从属于楚。贰,从属二主。军:动词, 驻军,驻扎。函陵:郑国地名,在今河南省新郑 北。氾南:古代东氾水的南面,在今河南中牟南。]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 危 矣, 若 使 烛佚之狐对郑文公说:“郑国处于危险之中了,如果能派烛 之武 见秦君, 师 必 退。” 公 从 之。之武去见秦君,敌军一定会撤退。”郑文公听从了他(的建议)。 辞曰:“臣之壮 也, 犹 不如 人;今(但烛之武却)推辞说:“我壮年的时候,尚且比不上别人;现

高一语文必修一第4课 《烛之武退秦师》公开课教案

《烛之武退秦师》公开课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①初步掌握先秦散文的叙事特点及艺术特征。 ②学习文言知识点,包括古文化常识,句法知识,实词,虚词的用法等。 ③学会翻译文言文的方法。 2、情感目标:①感受古文的艺术魅力,体验传统文化。 ②体会烛之武高超的说辞艺术。 教学重难点: A、实词:贰鄙封厌武 B、句型:宾语前置句 C、说辞艺术 课时设计:三课时 教学方法:熟读的基础上,形象分析。 教学工具:多媒体教学 第一课时 导语设计: 同学们,前面我们刚刚学完诗歌单元,已经感受过了她的激情与柔情。而今天我们将要接触一种新的文学形式,那就是文言文。这个单元选的是先秦的散文,这些文章都是经历了岁月的考验,记录着历史的变迁。几千年来我们就是靠着这样的文化精髓来传承着我们的民族精神,民族风俗。从这些作品中,我们不仅可以窥见古人的生活,而且可以学到许多人生哲理。但在进入今天的新课学习以前,我想先给大家几点学习高中文言文的建议,为同学们刚开始学习文言文做一个铺垫,也为以后的继续学习找准一个方向。 高中文言文学习知识点及要求: 1、古文化常识,文言常识。 2、文言字词的用法,常用文言实词、虚词的积累。 3、各种文言句式的判断与运用。 4、能用现代汉语翻译简易文言文。 5、领会作品的思想内容,理解艺术特点及表现手法。 6、背诵一定量名篇、名段,提升文言素养。 学习方法: 1、多读、多背,善于运用。(运用到实际的日常写作中) 2、注意积累、整合,定期归纳总结。 3、增加课外阅读,广泛收集资料,帮助记忆。用一个个形象的故事和人物形象来记忆各个知识点。 新课导入:(展示幻灯片) 孙子兵法云:不战而屈人之兵,意思是不用作战而使敌方屈服,这是兵

高一语文《烛之武退秦师》预习案及答案

《烛之武退秦师》导学案 (附课文及译文) 学习目标: 1.积累文言基础知识,掌握文章中出现的古汉语常识,并熟背全文。 2.学习本文精彩的人物语言--说理透辟,善于辞令,以及详略得当、波澜起伏、善于运用伏笔和照应的写作技巧。 3. 领会学习烛之武国难当头、不计个人安危得失、顾全大局的精神。培养积极的人生观。 课前自主学习案 一、知识链接 1、《左传》其书:《左传》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相传为春秋末年鲁国史官左 丘明所作。以《春秋》的记事为纲,以时间先后为序,记叙了上起鲁隐公元年(公元前722年),下迄鲁哀公二十七年(公元前467年),共二百五十五年的历史。《左传》突出的特点就是善于描写战争和记述行人辞令,记事条理清楚,叙述精确,详略合宜,委曲简洁;写人简而精,曲而达,婉而有致,人物形象栩栩如生。常常是寥寥几句,就能使读者如见其人,如闻其声。不仅具有极高的史学价值,而且还具有极高的文学价值。为后世叙事散文树立了典范。“传”意为注释,《左传》为给儒家经典《春秋》所作的注释性文字。《左传》也称《左氏春秋》、《春秋左氏传》,与《公羊传》、《谷粱传》合称“春秋三传”。 2、背景资料:本文故事发生正值春秋初期,周王室日渐衰微,已趋于名存实亡。各 诸侯国纷纷扩张势力,角逐霸主地位。秦晋围郑发生在公元前630年。在此之前,郑国做了两件对不起晋国的事。一是晋文公当年逃亡路过郑国,郑国没有以礼相待;二是公元前632年的晋、楚城濮之战中,郑国曾出兵帮助楚国,结果楚国大败。 3、史书体例: ①通史:不间断地记叙自古及今的历史事件,如《史记》。 ②编年体:以年代为线索编排的有关历史事件,如《左传》。 ③国别体:以国家为单位分别记叙的历史,如《战国策》。 ④断代史:记录某一时期或某一朝代的历史,如《汉书》。 ⑤纪事本末体:以事件为主线,将有关专题材料集中在一起,首创于南宋的袁枢,如袁枢的《通鉴纪事本末》。 ⑥纪传体:通过记叙人物活动反映历史事件,如《史记》。 二、整体感知 1.结合课文注解,口译课文。 2、这篇文章的文眼是什么?围绕文眼文章写了哪些内容?请逐段概括。

必修三烛之武退秦师

必修三第四专题寻觅文言津梁 烛之武退秦师 【学习目标】 1.了解《左传》有关知识,理解词句含义,读懂文章内容。了解并梳理“军”“缒”“鄙”“肆”等文言实词和“之”“其”“以”“焉”等文言虚词及省略句式等。 2.学习烛之武在国家危难之际置个人安危于不顾,维护国家安全的爱国主义精神。【课前预习】 1.给下面加点的字注音。 汜.南()夜缒.()而出阙.秦()逢.孙() 2.指出下列句中通假字并解释 (1)今老矣,无能为也已(通,) (2)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通,) (3)夫晋,何厌之有(通,) (4)秦伯说,与郑人盟(通,) (5)失其所与,不知(通,) 3.文学常识填空。 1.《左传》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叙事详细的史书,相传为末年国史官所做。因《左传》是解释《春秋》这部史书的,又和《》《》并称为“春秋三传”。 【课堂导学】 一、梳理文言 1.指出下列句中古今异义词的古今义。 ①若舍郑以为东道主()古义今义 ②行李之往来()古义今义 ③共其乏困()古义今义 ④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古义今义 2.指出下列句中的活用词语并解释。 ①烛之武退秦师 ②晋军函陵,秦军汜南 ③若亡郑而有益于君 ④越国以鄙远 ⑤领之厚,君之薄也 ⑥既东封郑 ⑦若不阙秦 ⑧阙秦以利晋 ⑨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 ⑩共其乏困 3.指出下列虚词的用法及意义。 (1)以 ①以其无礼于晋 ②敢以烦执事 ③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2)而 ①今急而求子 ②夜缒而出 ③若亡郑而有利于君 ④朝济而夕设版焉 (3)焉 ①子亦有不利焉 ②焉用亡郑以陪邻 ③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④朝济而夕设版焉 (4)其 ①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②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 ③失其所与,不知 ④吾其还也 (5)之 ①子犯请击之 ②是寡人之过也 ③臣之壮也 ④夫晋,何厌之有 4.指出下列文言句式并翻译 ①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句式: 译文: ②晋军函陵,秦军汜南。句式: 译文: ③夫晋,何厌之有?句式: 译文: ④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句式: 译文: 二、理解文意 1.诵读文章,整体感知。本文的故事情节如何?你能用四字概括每段内容吗? 2. 朗读烛之武对秦伯说的一段话,说说烛之武是怎样说服秦伯退军的? 3.如何理解晋文公说的“不仁”、“不知”、“不武”的含义?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