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熔化和凝固》拓展训练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熔化和凝固》拓展训练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熔化和凝固》拓展训练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熔化和凝固》拓展训练

《熔化和凝固》拓展训练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5小题,共50.0分)

1.(10分)图示是一些小冰块温度随加热时间变化的图象。从图象中能获得的信息是()

A.0min时,小冰块的温度为0℃

B.小冰块的熔点是0℃

C.t2时刻后,小冰块变成气态

D.t1时刻前小冰块为有部分熔化

2.(10分)如图所示是某固体物质的熔化图象,从图象获得的下列信息中正确的是()

A.该固体是晶体

B.该固体的沸点是80℃

C.该物体在CD段是气态

D.80℃的该物体一定是液态

3.(10分)如图所示为某物质熔化时温度随加热时间变化的图象,从图中能得到的正确信息是()

A.该物质在CD段是固态

B.该物质熔化过程持续了3min

C.该物质3min时已全部熔化

D.该物质在BC段不需要吸收热量

4.(10分)对甲、乙两种物质同时持续加热,其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象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甲物质一定是晶体

B.乙物质的熔点一定是90℃

C.甲物质在12﹣20min 内一定持续吸收热量

D.乙物质在12﹣20min 内一定是固液共存态

5.(10分)玻璃在200℃时开始熔化,当温度升到300℃时还没有熔化完,下列图象中能反映玻璃凝固特点的是()

A.B.

C.D.

二、填空题(本大题共1小题,共10.0分)

6.(10分)火山爆发时往往会有岩浆涌出。如图,从火山口通出的岩浆是多种物质成分组成的液体,在流淌过程中不断降温,就会按下列顺序先后在火山口(写出一种物态变化名称)形成一系列的矿物:橄横石一辉石一角闪石一黒云一正长石一白云母一石英。由此可以判断出这些矿物的熔点依次。(选填“升高”或“降低”)

三、实验探究题(本大题共4小题,共40.0分)

7.(10分)在“探究固体熔化时温度的变化规律”的实验中,实验装置如图甲所示,试管中装有适量的碎冰。

(1)将装有碎冰的试管放入水中加热,而不是用酒精灯直接对试管加热,这样做的目的是,而且碎冰的温度上升速度较(选填“快”或“慢”),便于及时记录各个时刻的温度。

(2)图乙是根据实验记录绘制的冰熔化时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象。由图象可知:BC段的物质处于(选填“固态”、“液态”或“固液共存态”),冰完全熔化需要分钟。

(3)试管中的冰完全熔化后,若持续加热,在标准大气压下将得到图象中的DE段,这段时间内试管中的水(选填“能”或“不能”)沸腾,是因为。8.(10分)用如图1所示装置“探究萘熔化时温度的变化规律”。请回答下列问题:

(1)将装有萘的试管放入水中加热,而不是用酒精灯直接对试管加热,这样做不但能使试管受热,而且萘的温度上升速度较(选填“快”或“慢”),便于及时记录各个时刻的温度。

(2)如图2所示是萘熔化时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关系图象。分析图象可知:萘的熔化过程共持续了min.此过程中,萘一直吸热,温度,萘的熔点是。

(3)第6min时,萘处于(选填“固态”“液态”或“固液共存态”)。9.(10分)如图是某种物质理想的熔化时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象,根据图象回答下列问题(1)该物质的熔点为℃,该固体物质是一种。

(2)像这样的物质还有,等等。

(3)在第10分钟时该物质的状态为态,固液共存时间为分钟。

(4)图象中的BC段表示该物质的过程,这个过程温度保持不变,但还是要不

断。

10.(10分)如图甲是“探究固体熔化时温度的变化规律”的实验装置。

(1)试管内物质在加热过程中,某时刻温度如图乙所示,读数方法正确的是(选填“A”、“B”或“C”),示数为℃。

(2)某同学根据实验记录的数据描绘出该物质的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象如图丙所示,则可知该物质是(选填“晶体”或“非晶体”)。

(3)在该物质熔化过程中,如果将试管从烧杯中拿出来,该物质会停止熔化;将试管放回烧杯后,该物质又继续熔化。说明固体熔化时需要(选填“吸收”或“放出”)热量。

(4)根据描绘的图线可知,该物质的熔点为℃,该物质在第5min时处于态;仔细观察图象发现,该物质熔化前(AB段)升温比熔化后(CD段)升温(选填“快”或“慢”)。

(5)图象中DE段是过程。

《熔化和凝固》拓展训练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5小题,共50.0分)

1.(10分)图示是一些小冰块温度随加热时间变化的图象。从图象中能获得的信息是()

A.0min时,小冰块的温度为0℃

B.小冰块的熔点是0℃

C.t2时刻后,小冰块变成气态

D.t1时刻前小冰块为有部分熔化

【考点】熔化和凝固的温度—时间图象.

【分析】物质由固态变为液态叫作熔化;晶体在熔化的过程中,温度保持不变,故t1﹣t2的熔化过程,熔化过程中为固液共存态;0﹣t1为熔化前的状态,为固态;t1﹣t2为冰块熔化过程,此过程吸热,温度不变;t2﹣t3为熔化后的状态,为液态,水吸热,温度升高,处于熔点温度时可能是固态、液态、固液共存状态。

【解答】解:A、由图象知0min时,小冰块的温度为﹣5℃,故A错误;

B、由图象知t1﹣t2冰吸热温度0℃不变,是冰的熔化过程,熔点为0℃,故B正确;

C、t2后为熔化后的状态,为液态,水吸热,温度升高,故C错误;

D、t1时刻为熔点温度,此点前冰还没有熔化,都处于固态,故D错误。

故选:B。

【点评】该题通过图象考查了晶体的熔化过程,解题的关键是理解图象中每一阶段表示的含义及物质的状态。

2.(10分)如图所示是某固体物质的熔化图象,从图象获得的下列信息中正确的是()

A.该固体是晶体

B.该固体的沸点是80℃

C.该物体在CD段是气态

D.80℃的该物体一定是液态

【考点】熔化和凝固的温度—时间图象.

【分析】(1)熔化图象的横坐标表示时间,纵坐标表示温度,而图中BC段温度不变的阶段就是熔化过程。

(2)晶体在熔化或凝固时的温度是熔点或凝固点;

(3)晶体在熔化前是固态,熔化过程中处于固液共存态,熔化完成处于液态,处于熔点温度时处于可能是固态、液态或固液共存状态。

【解答】解:

AB、如图,该物质在BC段吸热但温度保持80℃不变,所以该物质是晶体,熔点是80℃,故A正确,B错误;

CD、晶体在AB段还没有熔化,是固态,BC段是熔化过程,CD段熔化完成处于液态,80℃是处于熔点温度可能是固态、液态或固液共存状态,故CD错误。

故选:A。

【点评】本题考查的是对熔化图象的理解,根据图象分辨晶体和非晶体,并能分析出各自在熔化过程中的特点是解决该题的关键。中考对这个知识点的要求是比较高的。3.(10分)如图所示为某物质熔化时温度随加热时间变化的图象,从图中能得到的正确信息是()

A.该物质在CD段是固态

B.该物质熔化过程持续了3min

C.该物质3min时已全部熔化

D.该物质在BC段不需要吸收热量

【考点】熔化和凝固的温度—时间图象.

【分析】(1)物质熔化前处于固态,熔化过程处于固液共存状态、熔化完成处于液态;

(2)用熔化完成的时间减去开始熔化的时间即为该物质的熔化过程持续的时间;

(3)根据图象分析该物质3min时的情况;

(4)晶体熔化过程中,继续吸热,但温度不变。

【解答】解:A、由图知,该物质在熔化过程中,温度保持0℃不变,所以该物质为晶体,该物质在CD段熔化已经完成,处于液态,故A错误;

B、该物质从第1min开始熔化,到4min熔化完成,该物质的熔化过程持续的时间为4min

﹣1min=3min,故B正确;

C、从图象可知,该物质第1min时开始熔化,到第4min时结束,在第3min时还没有熔

化完成,故C错误;

D、该物质在BC段处于熔化过程,晶体的熔化过程吸热温度不变,故D错误。

故选:B。

【点评】此题主要考查了对晶体熔化图象的分析,区分晶体和非晶体,关键是看晶体在熔化过程中温度是否发生变化,同时要理解熔化过程的概念,在熔化过程中,虽然温度不变,但要不断吸热,内能增大。

4.(10分)对甲、乙两种物质同时持续加热,其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象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甲物质一定是晶体

B.乙物质的熔点一定是90℃

C.甲物质在12﹣20min 内一定持续吸收热量

D.乙物质在12﹣20min 内一定是固液共存态

【考点】熔化和凝固的温度—时间图象.

【分析】晶体的熔化和液体的沸腾过程中吸热温度不变。

晶体在熔化过程中处于固液共存状态

【解答】解:AB、甲乙两种物质不能确定其本身的状态,不知道是晶体的熔化还是液体的沸腾,故不能确定是熔点,故AB错误;

C、甲物质在12﹣20min内,虽然温度不变,但一定持续吸收热量,故C正确;

D、由于不能确定图象是晶体的熔化还是液体的沸腾,故不能确定乙物质在12﹣20min

内的状态,故D错误。

故选:C。

【点评】此题通过图象分析考查了学生从图象中获取有关信息的能力。

5.(10分)玻璃在200℃时开始熔化,当温度升到300℃时还没有熔化完,下列图象中能反映玻璃凝固特点的是()

A.B.

C.D.

【考点】熔化和凝固的温度—时间图象.

【分析】晶体和非晶体的重要区别是:晶体熔化过程中,不断吸收热量,温度保持不变。

凝固过程中,不断放出热量,温度保持不变;非晶体熔化过程中,不断吸收热量,温度不断上升。凝固过程中,不断放出热量,温度不断下降。其中晶体的熔化、凝固图象中有一水平线段,而非晶体没有。

【解答】解:

玻璃在200℃时开始熔化,当温度升到300℃时还没有熔化完,说明玻璃熔化时温度不断上升,没有固定的熔点,所以玻璃是非晶体;

因玻璃是非晶体,则玻璃在凝固过程中放热,温度逐渐降低,没有一定的凝固温度;

A、固体吸收热量,温度升高到达一定温度时,不断吸收热量,温度不变,符合晶体熔化

的特点,这是晶体的熔化图象,故A不符合题意。

B、液体温度降低到一定温度时,不断放热,温度保持不变,符合晶体的凝固特点,是晶

体凝固的图象,故B不符合题意。

C、液体不断放出热量,温度不断降低,符合非晶体的凝固特点,是非晶体的凝固图象,

故C符合题意。

D、固体不断吸收热量,温度不变升高,符合非晶体的熔化特点,是非晶体的熔化图象,

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了晶体和非晶体的区别:晶体和非晶体的区别是晶体有确定的熔点和凝固点,而非晶体没有。难度不大,是一道热学的基础题。

二、填空题(本大题共1小题,共10.0分)

6.(10分)火山爆发时往往会有岩浆涌出。如图,从火山口通出的岩浆是多种物质成分组成的液体,在流淌过程中不断降温,就会按下列顺序先后在火山口凝固(写出一种物态变化名称)形成一系列的矿物:橄横石一辉石一角闪石一黒云一正长石一白云母一石英。由此可以判断出这些矿物的熔点依次降低。(选填“升高”或“降低”)

【考点】凝固与凝固放热的特点;熔点和凝固点.

【分析】物质由液态变为固态的过程叫凝固;晶体凝固时的温度叫凝固点;同种晶体的熔点和凝固点相同。

【解答】解:

液态岩浆变成固态矿石的过程是凝固现象;凝固放热,液态物质温度先降低到凝固点,然后放热由液态变为固态,所以先凝固的物质其凝固点高,后凝固的物质其凝固点低,故橄横石一辉石一角闪石一黒云一正长石一白云母一石英的凝固点逐渐降低。

故答案为:凝固;降低。

【点评】本题考查的是学生对凝固现象、凝固点和熔点的认识和理解。

三、实验探究题(本大题共4小题,共40.0分)

7.(10分)在“探究固体熔化时温度的变化规律”的实验中,实验装置如图甲所示,试管中装有适量的碎冰。

(1)将装有碎冰的试管放入水中加热,而不是用酒精灯直接对试管加热,这样做的目的是使冰块受热均匀,而且碎冰的温度上升速度较慢(选填“快”或“慢”),便于及时记录各个时刻的温度。

(2)图乙是根据实验记录绘制的冰熔化时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象。由图象可知:BC段的物质处于固液共存态(选填“固态”、“液态”或“固液共存态”),冰完全熔化需要3分钟。

(3)试管中的冰完全熔化后,若持续加热,在标准大气压下将得到图象中的DE段,这段时间内试管中的水不能(选填“能”或“不能”)沸腾,是因为试管中的水温度达到100℃后与烧杯中水温相同,不能继续吸热。

【考点】熔化和凝固的探究实验.

【分析】(1)探究晶体和非晶体的熔化和凝固实验时,一般都采用水浴法,物体的温度变化比较均匀,并且变化比较慢,便于记录实验温度;

(2)熔点是晶体熔化时的温度,晶体在熔化时保持熔点温度不变,处于固液共存状态;(3)水沸腾后,温度不再上升,试管内的水到达沸点后,不能继续吸热,不能沸腾。【解答】解:(1)将装有萘的试管放入水中加热,这是水浴法,采用水浴法,萘的温度变化比较均匀,并且变化比较慢,便于记录实验温度;

(2)冰是晶体,由图象可知BC段表示冰处在熔化过程,所以是固液共存状态。冰从第1min开始熔化,第4min熔化结束,熔化过程为3min;

(3)由于烧杯内的水沸腾时温度保持不变,试管内的水虽达到沸点,但不能继续吸热,所以不能沸腾。

故答案为:(1)使冰块受热均匀;慢;(2)固液共存态;3;(3)不能;试管中的水温度达到100℃后与烧杯中水温相同,不能继续吸热。

【点评】学生分析物质熔化的图象,是本实验中应该掌握的基本技能之一,从图象中获取有效的信息,也是物理实验中经常运用的。

8.(10分)用如图1所示装置“探究萘熔化时温度的变化规律”。请回答下列问题:

(1)将装有萘的试管放入水中加热,而不是用酒精灯直接对试管加热,这样做不但能使试管均匀受热,而且萘的温度上升速度较慢(选填“快”或“慢”),便于及时记录各个时刻的温度。

(2)如图2所示是萘熔化时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关系图象。分析图象可知:萘的熔化过程共持续了3min.此过程中,萘一直吸热,温度不变,萘的熔点是80℃。

(3)第6min时,萘处于液态(选填“固态”“液态”或“固液共存态”)。

【考点】熔化和凝固的探究实验.

【分析】(1)探究晶体和非晶体的熔化实验时,应采用水浴法,物质的温度变化比较均匀,并且变化比较慢,便于记录实验温度。

(2)根据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关系图象以及熔点的定义进行判断。

(3)分析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关系图象,确定第6min时物质所处的过程和状态。

【解答】解:

(1)将装有萘的试管放入水中加热,这是水浴法;采用水浴法,可以使试管受热均匀,温度变化比较慢,便于记录实验温度。

(2)由图象可知,在第2min到第5min时,萘不断吸收热量,温度保持80℃不变,说明萘是晶体,其熔点为80℃;这段时间内,萘处于熔化过程,熔化经过了5min﹣2min =3min。

(3)由图象可知,第5min后萘的温度不断升高,说明萘已经熔化完毕,则第6min时萘处于液态。

故答案为:(1)均匀;慢;(2)3;不变;80℃;(3)液态。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了有关晶体熔化图象的分析,关键是掌握晶体熔化过程的特点,

结合图象确定熔化前、熔化时、熔化后的三个阶段。

9.(10分)如图是某种物质理想的熔化时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象,根据图象回答下列问题(1)该物质的熔点为50℃,该固体物质是一种晶体。

(2)像这样的物质还有海波,冰等等。

(3)在第10分钟时该物质的状态为固态,固液共存时间为30分钟。

(4)图象中的BC段表示该物质的熔化过程,这个过程温度保持不变,但还是要不

断吸热。

【考点】熔化和凝固的温度—时间图象.

【分析】(1)观察物质熔化的图象时,通过寻找是否有一定的熔点,可判断这种物质是晶体还是非晶体;

(2)海波、萘、冰、铁、铜、食盐,这些都是晶体;

(3)找出关键的温度点,将图象分成不同的时间段,可判断每一时间段物质所处的状态;

(4)在熔化过程中,该物质熔化时需要吸收热量,但温度不再升高。

【解答】解:(1)图象中,熔化过程中对应的温度叫做这种物质的熔点,由图可知该温度是50℃。

晶体有固定的熔化温度,而非晶体没有。

读图可知,该物质图象上有一段与时间轴平行的直线,

表示该物质在熔化过程中不断吸热,温度保持不变,因此该物质为晶体。

(2)该固体物质是一种晶体,像这样的物质还有冰、海波、萘等等。

(3)在第10分钟时该物质的温度低于熔点,属于熔化前,故该物质的状态为固态。

该物质从第20分钟开始熔化,到第50分钟熔化结束,故该物质处于固液共存时间为t =50min﹣20min=30min。

(4)图象中的BC段表示该物质的熔化过程,这个过程温度保持不变,但还是要不断吸热。

故答案为:(1)50;晶体;(2)海波;冰;(3)固;30;(4)熔化;吸热。

【点评】(1)读取物质熔化的图象时,应抓住图象的关键特征,先确定是晶体还是非晶体,再明确不同图象段的物质状态及对应的时间、温度等。

(2)此题主要考查了晶体的熔化图象,要学会从图象中找出与晶体有关的信息,关键是掌握晶体的熔化特点:继续吸热但温度保持不变。

10.(10分)如图甲是“探究固体熔化时温度的变化规律”的实验装置。

(1)试管内物质在加热过程中,某时刻温度如图乙所示,读数方法正确的是B(选填“A”、“B”或“C”),示数为38℃。

(2)某同学根据实验记录的数据描绘出该物质的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象如图丙所示,则可知该物质是晶体(选填“晶体”或“非晶体”)。

(3)在该物质熔化过程中,如果将试管从烧杯中拿出来,该物质会停止熔化;将试管放回烧杯后,该物质又继续熔化。说明固体熔化时需要吸收(选填“吸收”或“放出”)热量。

(4)根据描绘的图线可知,该物质的熔点为50℃,该物质在第5min时处于固、液混合状态态;仔细观察图象发现,该物质熔化前(AB段)升温比熔化后(CD段)升温慢(选填“快”或“慢”)。

(5)图象中DE段是该液态物质沸腾过程。

【考点】熔化和凝固的探究实验.

【分析】(1)读数时视线要和液柱的上表面相平。

温度计的读数:确定每一个大格和每一个小格代表的示数,从小数字向大数字读。

(2)晶体和非晶体的重要区别:晶体有一定的熔点,非晶体没有。

(3)熔化是吸热过程。

(4)物质在熔化过程中温度保持不变,这个不变的温度是晶体的熔点。

熔化过程为固液共存态,可以根据相同时间内温度的变化来判断温度变化的快慢;

(5)如图,物质先吸热温度升高,到达熔点,不断吸热,温度保持不变,全部熔化之后,

温度再升高,不断吸热,液体的温度升高,到达沸点,不断吸热,温度不变,完成沸腾过程。

【解答】解:(1)A是俯视会使读数偏大,C是仰视会使读数偏小,读数时视线要与液柱的上表面相平。

温度计每一个大格代表10℃,每一个小格代表1℃,示数是38℃。

(2)物质在熔化过程中不断吸收热量,温度保持不变。该物质是晶体。

(3)物质熔化时,把试管取出,物质停止熔化,放回烧杯物质继续熔化,可见物质熔化时需要吸收热量。

(4)物质在第5min时处于熔化过程,物质处于固液共存状态。

物质不断吸收热量,温度保持50℃不变,所以该物质的熔点是50℃。

物质是固态时,吸热3min,物质温度升高了28℃(48℃﹣20℃=28℃)。物质是液态时,吸热3min,物质温度升高了40℃(90℃﹣50℃=40℃)。所以该物质熔化前(AB段)升温比熔化后(CD段)升温慢。

(5)如图,BC段是物质的熔化过程,DE段是物质的沸腾过程。

故答案为:(1)B;38;(2)晶体;(3)吸收;(4)50;固、液混合状态;慢;(5)该液态物质沸腾。

【点评】本题考查了晶体升温、熔化、升温、沸腾四个过程,考查了晶体和非晶体的区别、熔点、沸腾、温度计的正确使用、温度计的读数等,该题综合性很强,有很大的难度。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全知识点大全

八年级物理上册知识点归纳 第一章机械运动 长度和时间的测量 1、长度单位:(1)长度的国际单位是米,符号m (2)其它常见的长度单位及符号: 千米(km)、分米(dm)、厘米(cm)、毫米(mm)、微米(μm)、纳米(nm) 2、换算关系:1km=1000m=103m 1dm=0.1m=10-1m 1cm=10-2m 1mm=10-3m 1μm=10-6m 1nm=10-9m 3、刻度尺的使用方法: (1)会放:左边刻度线与物体边缘对齐, 刻度平行并紧贴被测物体,不能歪斜。 (2)会读:视线要与尺面垂直;测量值要估读到分度值下一位。 (3)会记:记录测量结果时,要写出数字和单位。没有单位的记录是毫无意义的。 注意:使用前要观察刻度尺的零刻度线是否磨损,观察量程和分度值的大小 4、时间单位:国际单位:秒S其他单位:分min 小时 h 5、换算关系:1min=60s 1h=60min=3600s 6、测量工具:秒表。停表 7、误差:测量值和真实值之间的差异就叫误差。我们不能消除误差,但应尽量减小误差;误差不是错误。测量错误是由于不遵守仪器的使用规则、读数时粗心造成的,是不该发生的,是能够避免的。 8、误差的来源:(1)估读值跟真实值之间有一定的差异 (2)仪器本身不准确(3)环境温度、湿度变化 9、减小误差的办法:(1)多次测量取平均值 (2)使用精密的测量工具(3)改进测量方法 10、长度测量的特殊方法 (1)累积法:某些测量值太小,不便于用工具直接测量,从而采取把若干个小量累计在一起,使它们成为一个较大的量,再进行测量,取其算术平均值作为测量的值。用这种方法能够测出细铁丝的直径或一张纸的厚度。 (2)平移法:当物体的长度不能直接测量时,就要想办法把它等值平移到物体的外部,再用刻度尺测量。 (3)化曲为直法:将弯曲的轨迹变成直线来测量。如测量地图上的铁路线长度,可用棉线与它重合,再拉直测量。用这种方法,可以测量圆的周长等。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测试题及答案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测试题及答案 标准化管理处编码[BBX968T-XBB8968-NNJ668-MM9N]

第一章:机械运动单元测试题 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36分) 1.观察身边的物理现象——下列估测最接近实际的是() A.演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所需的时间约为47s B.我们所用物理教材的宽度约为25cm C.初中物理课本一页纸的厚度约为 D.课桌的高度约为 m 2. 晓燕在学校春季运动会百米赛跑中以16s的成绩获得冠军,测得她在50m处的速度是 6m/s,到终点时的速度为s,则全程内的平均速度是() s B. s C. s D. s 3. 汽车速度是36km/h,运动员速度是10m/s,自行车1min通过的路程,则 A.自行车的速度最大B.短跑运动员速度最大 C.汽车速度最大 D.三者速度一样大 4. 甲、乙两小车同时同地同方向做匀速直线运动,它们的s-t图像如图所示。经过6 秒,两车的位置关系是( ) A.甲在乙前面0.6米处 B.甲在乙前面1.2米处 C.乙在甲前面0.6米处 D.乙在甲前面1.2米处

5. 有位诗人坐船远眺,写下了着名诗词:“满眼风光多闪烁,看山恰似走来迎;仔细看 山山不动,是船行”,诗人在诗词中前后两次对山的运动的描述,所选择的参照物分别是() A.风和水 B、船和地面 C、山和船 D、风和地面 6. 使用一个刚从冰箱里拿出来的毫米刻度尺去测量一个机器零件的长度,这样测量的结 果将会() A.偏大 B.偏小 C.正常 D.无法比较 7. 从匀速直线运动的速度公式 v = s/ t得出的结论,正确的是() A.速度与路程成正比 B.速度与时间成反比 C.速度不变,路程与时间成正比 D.速度与路程成反比 8.课外活动时,小明和小华均在操作上沿直线进行跑步训练。在某次训练中,他们通过的 路程和时间的关系如图2所示,则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两人都做匀速直线运动 B.两人都不是做匀速直线运动 C.前2s内,小明跑得较快 D.全程中,两人跑步的平均速度相同 9.甲图是某物体运动的s-t图像,则图(乙)中能与之相对应的v-t图像是() 10某同学先后三次测量同一物体的宽度,测得的数据分别是、 cm、 cm,则测得该物体宽度为() A、 B、 C、 D、 11.一列队伍长50m,跑步速度是s,队伍全部通过一长100m的涵洞,需耍的时间是()

六年级语文上回顾拓展八作业本答案

回顾·拓展八 一、比一比,再组词。 粼(粼粼)蜡(蜡烛)键(琴键)淘(淘气) 磷(磷肥)腊(希腊)健(健康)陶(陶瓷) 二、查字典,完成下面的表格。 要查的字音序部首再查几画在词语中的意思 清幽Y 山 6 幽静 陶醉 Z 酉 8 沉迷 炼就 J 尤 8 完成,确定 三、根据意思,从“词语盘点”中找出相应的词语,再选一两个写几句话。 1、形容非常熟练。(纯熟) 2、访求,搜寻。(探访) 3、坚强持久的意志(毅力) 4、夏天过去,冬天来到。形容过了很长时间。(暑去寒来) 5、不能分开的缘分,指亲密的关系或深厚的感情。(不解之缘) 6、将来有一天。(有朝一日) 不知从何时起,小明和书法结下了不解之缘,每天临习字帖……几个暑去寒来的坚持,终于获得了全国书法大赛学生组金奖。 四、按要求,将下列词语归类。 雕梁画栋余音绕梁笔走龙蛇妙笔生花阳春白雪 曲高和寡龙飞凤舞古色古香脍炙人口巧夺天工音乐艺术:余音绕梁阳春白雪曲高和寡 建筑艺术:古色古香巧夺天工雕梁画栋 文学艺术:脍炙人口妙笔生花 书法艺术:笔走龙蛇龙飞凤舞 五、交流平台。 你还知道哪些成语故事呢?选一个我们常用的成语,找找它背后的故事,用简洁的文字把故事记录下来,然后讲给同学们听。 拔苗助长 战国时候,宋国有个农民种了一块地。栽下禾苗后,他希望它很快长高。结出果实。他每天都到地里去看,但禾苗长得很慢,他心里非常着急。怎样才能让禾苗尽快长高呢? 天气很好,艳阳高照,他到地里去把禾苗一一拔高。回家后,他很得意地对家里人说:“累死我了,我帮助禾苗长高了。”他的儿子到地里一看,禾苗全枯死了。 六、默读短文,完成练习。 温州的踪迹(节选)朱自清 这是一张尺多宽的小小的横幅。上方的左角,斜着一卷绿色的帘子,稀疏而长。帘子中央,着一黄色的,茶壶嘴似的钩儿——就是所谓软金钩么?“钩弯”垂着双穗,石青色;丝缕微乱,若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知识点(物理)

第一章机械运动 一、长度和时间的测量 1.长度的单位: 在国际单位制中,长度的基本单位是米(m), 其他单位有:千米(km)、分米(dm)、厘米(cm)、毫米(mm)、微米(μm)、纳米(nm)、1km=1 000m;1dm=0.1m; 换算关系:1cm=0.01m;1mm=0.001m;1μm=0.000 001m;1nm=0.000 000 001m。 2.测量长度的常用工具:刻度尺。 刻度尺的使用方法: ①注意刻度标尺的零刻度线、最小分度值和量程; ②测量时刻度尺的刻度线要紧贴被测物体,位置要放正,不得歪斜,零刻度线应对准所测物体的一端; ③读数时视线要垂直于尺面,并且对正观测点,不能仰视或者俯视。 3.时间的单位: 国际单位制中,时间的基本单位是秒(s)。 时间的单位还有小时(h)、分(min)。 换算关系:1h=60min 1min=60s。 4.测量值和真实值之间的差异叫做误差,我们不能消除误差,但应尽量减小误差。 误差的产生与测量仪器、测量方法、测量的人有关。 减少误差方法:多次测量求平均值、选用精密测量工具、改进测量方法。 误差与错误区别:误差不是错误,错误不该发生能够避免,误差永远存在不能避免。 二、运动的描述 1.机械运动:物理学中把物体位置变化叫做机械运动。 2.参照物:在研究物体的运动时,选作标准的物体叫做参照物。 参照物的选择:任何物体都可做参照物,应根据需要选择合适的参照物(不能选被研究的物体作参照物)。研究地面上物体的运动情况时,通常选地面为参照物。选择不同的参照物来观察同一个物体结论可能不同。同一个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取决于所选的参照物,这就是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三、运动的快慢 1.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方法: 在相同时间内,物体经过的路程越长,它的速度就越快---观众方法 物体经过相同的路程,所花的时间越短,它的速度越快---裁判方法 2.速度:路程与时间之比叫做速度,速度是表示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 速度的单位: 国际单位制中,速度的单位是米每秒,符号为m/s或m·s-1,交通运输中常用千米每小时做速度的单位,符号为km/h或km·h-1, 换算关系:1m/s=3.6km/h。 计算公式:v=ts 其中:s——路程——米(m);或千米(km) t——时间——秒(s);或小时(h) v——速度——米/秒(m/s);或千米/小时(km/h) v=ts,变形可得:s=vt,t=vs。 四、测量平均速度 1.测量原理:平均速度计算公式v=ts。 第二章声现象 一、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1.声的产生:声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说明:物体在振动时发声,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 2.声的传播: (1)声音的传播需要物质,物理学中把这样的物质叫做介质。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 (2)声速的大小不仅跟介质的种类有关(声音可以在固体、液体、气体中传播,且V固>V液>V气),还跟介质的温度有关(温度越高,声速越大); (3)声音以波的形式向四面八方传播; (4)声音在空气中传播的速度约为340m/s;

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上册学案及答案(全册)

人教版初中物理八年级上册教学案 长度和时间的测量 █锁定目标 1.(知识目标)1、会使用适当的测量工具 2、知道测量由误差、减小误差的方法。 3、通过日常经验或自然现象粗略估计时间和长度的方法。 2.(能力目标) 1.通过实验,学习刻度尺和停表的使用方法。 3.(情感目标) 1.通过学习简单的测量知识,体会测量在物理学中的重要性,养成细致、严谨的学习习惯。 2.认识计量长度和时间的工具及其发展变化的过程,培养学生对科学技术的热爱。 预习巧导航 1、阅读课文35页了解国际单位制。 2、测量长度的基本工具: 3、认识长度单位的符号及单位间进率。 米(m)、千米(km)、分米(dm)、厘米(cm)、毫米(mm)、微米(μm)、纳米(nm) 1km= m= dm= cm= mm= nm 4、测量时间的工具有: 5、认识时间单位的符号:小时(h)、分(min)、秒(s) (一)、测量物体的长度。(刻度尺的使用方法) 一放:刻度尺要放,刻度要。 二读:视线要与刻度尺,读数时要读到分度值的。 三记:记录的结果由和组成。 例:1.林强测量物理书的宽,他的测量方法如图,图中A是 他观察读数时眼睛的位置,请指出林强同学测量中的错误之处.

㎝ 2 3 1 ㎝ 2 3 1 (1)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 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 ______; 2. 如图甲、乙、丙三个图中,刻度尺的分度值分别是 、 和 。 木块的长度分别为:甲_____cm ;乙_____cm ;丙______cm. 3、如图所示,用A 、B 两刻度尺测同一木块的边长,其中,A 刻度尺的分度值是 , 刻度尺精密些,就使用方法而言, 刻度尺不正确.按正确的测量方法测得物体的长度为 。 4、测得一物体长28.4 cm ,则所用刻度尺的分度值是___ __,准确值是____ _,估计值是_ __; (二)、误差: 1、.某同学用一刻度尺先后5次测量某物体的长度,分别为:8.46cm 、8.45cm 、8.56cm 、8.44cm 、8.47cm,那么错误的是________,该物体的长度是______. 2、有关误差的正确说法是( ) A .对一个物体的长度进行多次测量取平均值,可以避免误差。 B .在测量中应力求准确,避免错误,而误差是不能绝对避免的。 C .只要使用精密测量工具,测量方法正确,就不会产生误差。 D .天平没有调节就进行测量,会造成较大的误差。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重点知识点总结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重点知识点 第一章机械运动 常考点 1.机械运动:一个物体相对另一个物体位置改变(关键抓住五个字“位置的变化”) 2.运动的描述 参照物:描述物体运动还是静止时选定的标准物体 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选不同的参照物,对运动的描述可能不同 3.运动的分类 匀速直线运动:沿直线运动,速度大小保持不变;变速直线运动:沿直线运动,速度大小改变。 4.比较快慢方法:时间相同看路程,路程长的快;路程相同看时间,时间短的快5.速度(常考点) 物理意义:表示物体运动的快慢;定义: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公式:v=s/t 单位:m/s、 km/h;关系:1 m/s=3.6 km/h; 1 km/h=1/3.6m/s 6.匀速直线运动 特点:任意时间内通过的路程都相等 公式:v=s/t 速度与时间路程变化无关 7.描述运动的快慢 平均速度物理意义:反映物体在整个运动过程中的快慢公式: v=s/t 8平均速度的测量 原理: v=s/t 工具:刻度尺、秒表需测物理量:路程s;时间t 注意:一定说明是哪一段路程(或哪一段时间) 9.路程时间图像速度时间图象 第二章声现象 一、声音的发生与传播 常考点 1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用手按住发音的音叉,发音也停止,该现象说明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振动的物体叫声源。 2、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声。在空气中,声音以看不见的声波来传播, 声波到达人耳,引起鼓膜振动,人就听到声音。 3真空不能传声,月球上没有空气,所以登上月球的宇航员们即使相距很近也要靠 无线电话交谈,因为无线电波在真空中也能传播。 4、声音在介质中的传播速度简称声速。一般情况下,v固>v液>v气声音在15℃空 气中的传播速度是340m/s。

新人教版初二物理八年级上册教案全部完整版

马店小学霸教育培训学校 八年级上学期物理备课2017人教版

科学之旅 ●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 1.学生认识物理是有趣的、有用的。对物理研究及 物理应用有初步印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 趣。 2.步了解学好物理应注意的事情。 二、能力目标:1.过观察和实验,学习初步的探究问题的方法。 2.过本节课的学习,培养初步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 三、德育目标:1.发学生对物理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热爱科学的精 神,发现科学实验带来的乐趣。 2.共同完成的观察及实验中,学会和同伴的协作和配合。 ●教学重点:通过观察、讨论、实验,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和愿望。 ●教学难点:能从看到的现象中提出问题。 ●教学方法:讨论法、实验法、观察法。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教师自我介绍 二、引入 [师] 从这个学期开始我们学习一门新课——物理。请同学们观看漂亮的章首图,然后听一位同学带感情地朗读配文。 三、进行新课 [师] 科学之旅的第一站,先请同学们观看几个有趣的实验。 [演示] 课本图0.1-1实验[演示] 课本图0.1-2实验。 教师边演示,边引导学生观察分析实验现象。 教师再演示书本的几个[想想做做] 1.放大镜看自己的手指纹:是放大的;再用放大镜看窗外的物体:是缩小的。 2.乓球会落下吗? [师] 以上的这些实验有趣吗? [板书] 物理是有趣的 [板书] 物理学的研究范围:声、光、热、电、力等现象[师] 这些现象不仅有趣且都包含一定的科学道理,以后的学习中我们会逐渐弄清楚其中的奥秘。 物理学不仅有趣,而且非常有用: [板书] 怎样学习物理。

[板书] (1)勤于观察、勤于动手 [板书] (2)勤于思考、重在理解 [板书] (3)联系实际,联系社会 四、小结 物理学是有趣的,有用的。学习物理要用自己的眼睛仔细观察周围的生活,从中发现问题、提出假设、大胆猜想、善于动手、勇于实践,才能最终发现事物的发展规律,才能在“真理的大海”中勇往直前。 五、布置作业(略) 六、板书设计 §1—1长度和 时间的测量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会使用适当的工具测量时间和长度 ●知道测量有误差,误差和错误有区别 2.过程与方法 ●体验通过日常经验或自然现象粗略估计时间和长度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认识计量时间和长度的工具及其发展变化的过程,培养对科学技术的热爱 教学重难点 1.重点:使用适当工具测量时间和长度 2.难点:误差的产生。误差与错误的区别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复习:速度的计算公式是怎样的?要计算速度必须知道什么量?怎样利用公路上的里程碑大致测出汽车的速度? 通过学生的讨论得出要测出相应的时间。 (二)讲授新课 1.时间的测量 让学生讨论各种测量时间的工具和方法。学生说出多种方法和用具。鼓励学生用科学的眼光认识周围的事物。 ①时间的单位:秒(s)、分(min)、时(h) ②学生活动:练习使用停表的方法;利用停表测量自己一分钟内脉搏跳动的次数,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全部教案

课题:科学之旅 【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 1.初步了解一些物理现象 2.对教师讲解的内容有所理解 过程与方法: 通过讲解和实验,让学生初步了解学习物理知识和研究物理问题的方法。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在教学中渗透人文主义教育 2.通过实验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重点】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了解学习物理知识和研究物理问题的方法。 【教学方法】 演示法、讨论法。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同学们,今天我们开始学习一门新的学科—物理,你听别人说过物理吗?你心中的物理是怎样的呢?谁起来说一下?(让学生起来说说自己的看法) 二、新课教学 1. 演示几个实验,说明物理是十分有趣的。 (让学生先猜测现象,再演示) (1)器材:一大一小两只试管(尺寸十分接近),水,红墨水。 做法:大试管装入过半的水,管口朝上,放入小试管,倒过来,水流下,管上升。 现象:试管自动上升。 (2)器材:漏斗,乒乓球。 做法:一个乒乓球放在一个倒扣的漏斗中,通过漏斗嘴用力吹下面的乒乓球。 现象:乒乓球悬在空中不下落。 拓展:让学生撕下两张纸,用力吹两张纸的中央,发现纸靠近。 (3)器材:两只大烧杯,鸡蛋,清水,盐水。 做法:把一只鸡蛋分别放入两个大烧杯中。 现象:鸡蛋有浮有沉。 (4)器材:导线,开关,电池组,小灯泡,变阻器。 做法:连好电路,闭和开关,移动滑片,观察小灯泡的发光情况。 现象:灯变亮。 2. 物理不仅有趣,而且是十分有用的,它能帮助我们解释生活中的许多现象。 (让学生先说说自己的看法,教师再解析) 提问1:人听到子弹声再躲来的及吗?为什么? 解析:子弹出膛飞行时的速度比声音快,所以来不及。 提问2:我们对着水中看到的鱼用手去抓,能抓到吗? 解析:抓不到,我们看到的是像,真正的鱼在像的下边。 提问3:黄浦江边的路灯,水中的像为什么是一道光柱? 解析:古诗云“月黑见渔灯,孤光一点荧。微微风簇浪,散做满河星”,起伏的水面相当于许多平面镜,每盏灯在水里有好多像,连在一起就成了一道光柱。 提问4:冬天的冰花结在玻璃的内表面还是外表面? 解析:外表面。

六年级语文上回顾拓展八课堂作业本答案

六年级语文上回顾拓展八 课堂作业本答案 Written by Peter at 2021 in January

六上语文作业本回顾拓展八答案 一组词 微波粼粼蜡烛按键淘气 磷肥腊肉健康陶醉 二查字典 幽 Y 山 6 幽静 醉Z 酉 8 沉醉 就J 尤 8 完成,确定 三根据意思写词语,选一两个造句 纯熟探访毅力暑去寒来不解之缘 暑去寒来,在小明那坚定毅力的支撑下,他终于远离了死亡的折磨,获得新生. 看着钢琴家那修长的手指在琴键上飞舞,那纯熟的指法令我更加坚定了心中的信念:有朝一日,我一定也要成为一名伟大的钢琴家! 那次阴差阳错的拜访,让我和他结下了不解之缘。 他的毅力让我钦佩,即使每次不成功,但还是会自信满满地说:“有朝一日,我会成功的!” 暑去寒来,小张用毅力坚持每天早起煅练身体已经三年了。 小李坚持每天探访孤寡老人,希望有朝一日老人都会受到儿子的重视。

暑去寒来,小张每天坚持工作赚钱,他相信有朝一日他一定能让母亲过上好日子。 四词语归类 音乐艺术余音绕梁阳春白雪曲高和寡 建筑艺术雕梁画栋巧夺天工古色古香 文学艺术妙笔生花脍炙人口 书法艺术龙飞凤舞笔走龙蛇 五搜集成语故事 六默读短文,完成练习 1 联系上下文解释词语 扶疏:枝叶茂盛,高低疏密有致。 掩映:相互遮掩而又映照衬托。 历历:一个个清晰而分明。 妖娆:娇艳而美好。 2作者按顺序描写了帘子——圆月——海棠——八哥这些画中的景物。 3 含有联想和想象的句段: 茶壶嘴似的钩儿 若小曳于轻风中 如一张睡美人的脸 仿佛掐得出水似的

红艳欲流 如少女的一只臂膊 似乎在入梦之前,还有所留恋似的 试想在圆月朦胧之夜,海棠是这样的妩媚而嫣润;枝头的好鸟为什么却双栖而各梦呢在这夜深人静的当儿,那高踞着的一只八哥儿,又为何尽撑着眼皮儿不肯睡去呢他到底等什么来着舍不得那淡淡的月儿么舍不得那疏疏的帘儿么答:这样写的好处是:让文章更加生动,语言更加优美。

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上册课后练习及答案

八年级上册课后练习及答案 《长度和时间的测量方法》 1.同学之间交流:怎样才能更精确地测量硬币的直径、硬币的周长、一页纸的厚度、铜丝的直径?你能想出多少种测量硬币周长的方法? 硬币的直径——用直尺和三角板如图所示测出硬币的直径。 硬币的周长等于它在纸面上滚动1周的线段的长 纸的厚度——测量出100张纸的厚度再除100。 铜丝的直径——将铜丝在一只笔上排紧绕上数圈,测出所绕铜丝的长度,再用这一长度除以所绕的圈数就得到了铜丝的直径。 测硬币周长的方法有: (1)用绳子绕硬币一周,测出所绕一周绳子的长即为硬币的周长; (2)在硬币上作两条弦,分别作中垂线,相交的点就是硬币的圆心,让刻度尺过圆心,就测出了其直径,再用直径乘以圆周率就得到了其周长; (3)作出相互垂直且有一个公共端点的两条弦,把另两个端点连起来就是该圆的直径,用刻度尺测出该圆的直径,再乘以圆周率就得到了其周长; (4)让硬币在纸上沿直线滚一圈,记下起点和终点,用刻度尺测出两点之间的长度就是其周长。 2.你知道吗?人的身体中藏有很多“尺”,比如在通常情况下,人站立时身高大约是脚长的7倍。请你根据这一常识,设计一个方案,估测你的身高约多少。 用刻度尺测量自己的脚长,在乘于7得到了自己的身高。 3.一天等于多少秒? 一天=24×3600 s=86400s 4.在一条长绳的一端系一个小铁块就做成了一个摆如图。要测出他摆动一个来回所用的时间(周期),怎样能测得更准确?你能做一个周期为1秒的摆吗? 测摆动50次或者更多次所用的时间,求平均值。次数越多越精确。另外最好是从最低处开始计时,因为那时候速度最大,时间短。 通过调整摆线的长度来调整摆动的周期。 《运动的描述》 1.分别以火车车头、车厢的座椅、树木、房屋为参照物,说一说行驶列车上的物品相对于哪些是静止的,相对于哪些是运动的。 以火车车头为参照物——物品是静止的。 以车厢座椅为参照物——物品是静止的。 以树木为参照物——物品是运动的。 以房屋为参照物——物品是运动的。 2.鲁迅的《社戏》中有这样的描写:“淡黑的起伏的连山,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都远远地向船尾跑去了……”期中“山……向船尾跑去了”所选的参照物是() A.山 B.船 C.流水 D.河岸 B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练习题

八年级物理练习题 命题人:彭明华 时间:2015-10-28 一、填空题 1.同学们听到老师说话的声音,是通过 传播的;发生较强声音的喇叭能使它前面的“烛焰跳舞”,说明声波能传递 。 2.《刻舟求剑》这则寓言故事中,刻舟人最终没能寻到剑,是因为船相对于河岸是 的,而剑相对于河岸是 的,这里充分体现了运动和静止的 。 3.(如图1)甲、乙两图是物体运动过程中拍下的频闪照片 图说明物体是做匀速直线运动;某同 学骑自行车在平直的公路上,25s 内 匀速行驶了100m ,则他的速度为 m/s 。 4.双休日小明全家驾车外出郊游,在行驶的过程中,善于观察的小明同学看到汽车上有一个显示速度和路程的表盘,示数 (如图2 甲)所示,则汽车此时行驶的速度为 ;该车匀速行驶了一段时间之后,表盘示数如图乙所示,那么这段时间为 h 。 5.运动声呐系统可以探测海洋深度。在与海平面垂直的方向上,声呐向海底发射超声波。如果经4s 接收到来自海底的回波信号,则该处的海深为 m 。 (海水中声速是1500m/s ) 6.用蒸笼蒸馒头,是上层还是下层蒸格中的馒头先熟?小明仔细观察后发现:高温 的水蒸气经过多层蒸格向上升,遇到冷的蒸笼盖时,大量的水蒸气发生 现象, 很多热量,使 层蒸格中的馒头先熟。有经验的师傅拿刚出笼的馒头前,先用手蘸点水,这样做主要是利用 ,使手不会被烫伤。 7.天黑了,小明打开客厅的灯,会在窗玻璃上看到另一个 “自己” ,这是由于光的 形成的;同时, 小丽玩起了手影游戏(如图3所示),墙壁上的“大雁” 图 1 图 2 图 3 图3

是由于光的 形成的。 8.我们能从不同方向看到本身不发光的桃花,是由于光射到桃花 上时,发生了 的缘故。 二、选择题 9.(如图4)所示,用悬挂着的乒乓球接触正在发声的音叉,乒乓球会多次被弹开。这个实验是用来探究 【 】 A .声音能否在真空中传播 B.声音产生的原因 C .音调是否与频率有关 D.声音传播是否需要时间 10.小明的发言声音太小,老师要他大声重复一次,老师是要求小明提高声音的 【 】 A .音调 B.频率 C.响度 D.音调及响度 11.为了探究音调与什么因素有关,小明设计了下面几个实验,如图所示,你认为不能够完成探究目的的是 【 】 12.用图象可以表示物体的运动规律,下图中用来表示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的是 【 】 A .乙、丁 B.甲、丙 C.甲、丁 D.乙、丙 13.酒精的沸点是78℃,当酒精的温度为78℃时,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图 4

六年级语文:回顾·拓展八(教学方案)

( 语文教案 ) 学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年级: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教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教案设计 / 精品文档 / 文字可改 六年级语文:回顾·拓展八(教 学方案) Chinese is known as the "Mother of Encyclopedias", which is the best interpretation of it, so learning Chinese is very important.

六年级语文:回顾·拓展八(教学方案) 交流平台 一、读交流平台的内容,明白要求 1.在课文中找出写联想和想象的句段,谈谈这样写的好处,并结合自己的习作谈谈体会。 2.结合本学期的学习,跟同学交流自己学习语文的做法和经验。 二、找出课文中写联想和想象的句段,谈谈这样写的好处。 1.找出有关的句段,并读一读。 2.读后体会这些句子,说说这样写的好处。(同桌互相说) 3.全班交流。 (1)《月光曲》中的联想和想象的句段把《月光曲》那种不断跳跃的音符所蕴涵的生命力表现得淋漓尽致、惟妙惟肖,使我们虽然没有听到贝多芬的《月光曲》,但已经感受到了乐曲的旋律就像大海

一样由弱到强,由轻到重,起伏不定,扣人心炫, 并让学生明白写文章的时候,把自己看到的。听到的写具体,并恰当地加上自己的想象和联想,文章的内容就会更充实,表达的感情就会更深刻,更富有感染力。 (2)《蒙娜丽莎之约》一文中的联想和想象的句段,把对蒙娜丽莎神秘而迷人的微笑诠释得淋漓尽致,使蒙娜丽莎的永恒美深深地印在我们的脑海里。 让学生明白恰当的联想和想象,会是文章充实,意境更深刻。 4.教师可以结合学生的习作,举一些运用得比较好的例子,或者让学生谈谈自己是如何运用这种方法的。 [设计意图:抓住本单元训练要点:恰当的联想与想象和写实相结合的写法,让学生回顾的同时理解更深刻,更利于在实际中运用。] 三、教师创设宽松的交流氛围,让学生知无不言,言无不尽交流第二个方面的内容 1.学生结合本学期的学习,说说自己课外是怎样学习语文的。(小组说,集体交流)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知识点汇总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知识点汇总 新初二一定要看看! 无论你是即将踏入八年级刚接触物理的同学,还是初三将要中考的同学,都应该看看! 第一章机械运动 长度的单位——衡量万物的标尺 一、长度和时间的测量 1.长度的单位: 在国际单位制中,长度的基本单位是米(m), 其他单位有:千米(km)、分米(dm)、厘米(cm)、毫米(mm)、微米(μm)、纳米(nm)、1km=1 000m;1dm=0.1m; 换算关系:1cm=0.01m;1mm=0.001m;1μm=0.000 001m;1nm=0.000 000 001m。 2.测量长度的常用工具: 刻度尺。 刻度尺的使用方法: ①注意刻度标尺的零刻度线、最小分度值和量程;

②测量时刻度尺的刻度线要紧贴被测物体,位置要放正,不得歪斜,零刻度线应对准所测物体的一端; ③读数时视线要垂直于尺面,并且对正观测点,不能仰视或者俯视。 3.时间的单位: 国际单位制中,时间的基本单位是秒(s)。 时间的单位还有小时(h)、分(min)。 换算关系:1h=60min 1min=60s。 4.测量值和真实值之间的差异叫做误差,我们不能消除误差,但应尽量减小误差。 误差的产生与测量仪器、测量方法、测量的人有关。 减少误差方法:多次测量求平均值、选用精密测量工具、改进测量方法。 误差与错误区别:误差不是错误,错误不该发生能够避免,误差永远存在不能避免。 二、运动的描述 1.机械运动: 物理学中把物体位置变化叫做机械运动。 2.参照物: 在研究物体的运动时,选作标准的物体叫做参照物。 参照物的选择:任何物体都可做参照物,应根据需要选择合适的参照物(不能选被研究的物体作参照物)。研究地面上物体的运动情况时,通常选地面为参

优质课一等奖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回顾:拓展八》

回顾·拓展八 教学目标: 1、回顾梳理本单元的精彩语段,感受这样描写的艺术及好处。 2、积累16个描写艺术的成语,理解意思,了解故事及出处。 3、给这些成语进行分类与归纳,并尝试在一定语境下加以运用。 4、培养学生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引导学生把阅读成语故事的兴趣延伸到课外,鼓励学生多读书、勤积累。 学情分析: 一组课文学完过后,很少有学生进行完整的梳理和回顾。老师们也只是把“回顾拓展”单纯的当成简单的练习题讲解,一讲而过,没有深刻体会编者的意图,充分挖掘安排的价值。因此,本次教学我以“日积月累”中16个艺术类成语为载体,采用“理一理,温习单元主题;读一读,日积月累成语;讲一讲,成语故事内涵;分一分:成语用于类别;写一写:恰当灵活运用。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成语的意思,丰富成语的内涵,并能够进行分类。

【教学难点】在理解的基础上,能引导学生恰当、准确运用。 教学过程: 第一学时 教学活动: 活动1【导入】一、理一理,回顾单元主题 1、导入 师:同学们,第八单元的课文咱们学完了,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回顾拓展八。请先回想一下,这一单元的主题词是什么?——艺术的魅力 这一单元中都有哪些课文?想想看——说课题 这组课文带我们走进了艺术的殿堂,感受了艺术的魅力。 出示一段话——艺术离我们并不遥远,艺术就在我们身边。它可以是一首诗、一幅画、一段曲、一篇文,甚至是一件不起眼的小工艺品……有艺术的地方就有美!(齐读) 光记住课题的名字还不算学好,文中的句子你们会有感情的读出吗?再读时,你又会有怎样的感触? 2、读句子,说感悟 (出示句段)

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 河!”——《伯牙绝弦》 月亮正从水天相接的地方升起来。微波粼粼的海面上,霎时间洒满了银光。月亮越升越高,穿过一缕一缕轻纱似的微云。忽然,海面上刮起了大风,卷起了巨浪。被月光照得雪亮的浪花,一个连一个朝着岸边涌过来……——《月光曲》 蒙娜丽莎那微抿的双唇,微挑的嘴角,好像有话要跟你说。在那极富个性的嘴角和眼神里,悄然流露出恬静、淡雅的微笑。那微笑,有时让人觉得舒畅温柔,有时让人觉得略含哀伤,有时让人觉得十分亲切,有时又让人觉得有几分矜持。——《蒙娜丽莎之约》翻过来、过去、立起来、横过去,抻、拉、压、拽,为所欲为……——《我的舞台》 (1)指生读 (2)说感触 3、出示语段,继续梳理 师:关于艺术的描写,不光这一册有,咱们六年的学习,还真学了不少,下面的这个语段,记得出自哪篇课文吗?

人教版初中物理八年级上册知识点全集

第一章第一节:长度和时间的测量 1、长度的基本单位:______。成人走两步的距离大约为________。课桌的高度大约是_______。Pm2.5颗粒物直径小于________。长城长________。 2、长度的其他单位以及换算关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刻度尺的使用: (1)使用刻度尺测量物体的长度首先要看清刻度尺的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 (2)如何正确放置刻度尺:___________(注意有没有从0开始、厚刻度尺如何放置)。 (3)读书时,视线要_____刻度线,读数时读到________的__________(至少读三遍)。 即刻度尺读数时需要估读,除刻度尺外其他测量工具不需要估读。 4、特殊的测量方法:累积法(测一张纸的厚度),化曲为直法(测曲线长度)。 5、时间的基本单位:______________。时间的其他单位以及换算关系:_________________。 6、误差:测量值和真实值之间存在的差异。误差_____消除,只能_______。减小误差的主要方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测量导体电阻的大小应用的方法是其中的______________。错误_________消除。 7、多次测量求平均值时,错误的数据要先删除,剩下的数据求平均值。平均值要与题目中所给数据位数一致(四舍五入)。 第一章第二节:运动的描述 1、两种题型: (1)告诉研究物和参照物,根据所选参照物判断研究物的运动状态。 两者位置发生改变:研究物是运动的 两者位置没有发生改变:研究物是静止的 (2)告诉研究物以及运动状态,根据研究物的状态选择合适的参照物。 研究物是运动的:选和研究物位置发生变化的。 研究物是静止的:选和研究物位置不发生变化的。 2、研究物的选择标准: (1)研究物可以任意选择,但不能是研究物本身。即不是所有物体都能做参照物。 (2)无论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都认为参照物是静止的。 (3)一般选大地为参照物。 3、相对静止应满足的条件: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上册学案(全册)

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上册学案 第1节长度和时间的测量 教师寄语:尺有所短;寸有所长。物有所不足;智有所不明。 学习目标: 1.知道国际单位制中长度和时间的单位及换算。 2.能根据日常经验或物品粗略估测长度,会选用适当的刻度尺正确测量长度。 3.能根据常见的周期现象估测时间,会选用适当的工具正确测量时间。 4.知道长度和时间的测量结果由数值和单位组成,知道测量有误差,取多次测量的平均值可以减小误差。 5.通过相关长度和时间的测量过程,激发操作兴趣,形成实事求是的科学素质及良好的实验习惯。 学习重点: 1.知道什么是单位,以及引入单位概念的必要性。 2.认识长度和时间的测量工具,通过活动,力图使学生掌握长度和时间测量的基本技能,培养学生良好的测量习惯。 学习难点: 如何使用刻度尺测量长度和正确读数,误差。 学习过程: 一、思维启动,提出问题 根据速度公式,求速度应知道和。 结合生活中的实际情况思考一下对这两个物理量应如何测量呢? 二、进行新课,科学探究

(一)长度的测量: 1.常用的长度测量工具 (1)说出所知道的长度测量工具如刻度尺等,然后观察一些常用的测量工具(刻度尺、卷尺、游标卡尺、螺旋测微器)。 (2)找出身体的哪些部位可以做为“尺”。 ①伸开手掌,从大拇指到中指指尖的距离,称为“一柞”。 ②伸开两臂的长度,大约等于身高;人步行时,平均一步的长度;某一个手指的宽度等。 2.长度的单位 (1)复习小学学过的长度单位及单位间进率。了解长度单位还有微米、纳米等。 (2)阅读课文第11页,了解在国际单位制中长度的单位是米。了解“米”的准确定义:光在真空中1/299792458s内所经路径的长度定义为1米。 (3)认真阅读课本,认识长度单位的符号及单位间进率。 3.阅读一些小资料,了解一些物体的长度或物体间的距离。 4.刻度尺的使用 总结刻度尺的使用注意事项: 5.分组实验。测量物理课本宽度。 (1)测量物理课本的宽度。 (2)测量硬币的直径、硬币的周长。 探究:不能直接用刻度尺放在硬币下进行测量,直径的位置难以判断,会使测量不准确。只能用间接的方法进行测量。 方法一(卡尺法):图1所示,用直尺和三角板把硬币紧压在桌面边缘;借助两把三角板和一把刻度尺来进行测量。或用一只三角板和一把刻度尺,如图2

八年级物理上册全册教案[人教版]

第一节走进物理世界大门 一、教学目标要求 1.知道基础物理由力学、热学、声学、光学、电学等。初步了解物质世界有宏观、微观、宇观三个层次。 2.经历阅读、思考、讨论,并动手做一系列简易的实验过程,初步体会学习物理与其他学科的不同方法。 3. 对物质世界产生神秘感,对物理学产生浓厚的兴趣和探索的欲望,初步认识?没有物理学就没有现代文明?的道理。 二、重点与难点 本节重点是让学生了解物理学的三大社会功能。难点是使学生体会到物理学在素质教育中的特殊性。 三、教学过程 1.情景创设 让学生自己阅读课文. 2.讨论交流与实验设计 教师再围绕什么是物理学,物理学的研究对象是什么这些问题,广泛应用生活中的器材开展实验:

(1)要求每个学生用纸片和橡皮做落体运动实验。 (2)学生用双手摩擦,或用手来回与铅笔摩擦,感受机械能变成热能的过程。 (3)摩擦带电实验。 (4)利用教室中的电器,演示电的现象等。 通过上述身边实验,引出物理学中力、热、声、光、电的不同内容。并为引出物理学广泛研究领域作准备。 3.介绍宇观世界、微观世界及其基本观测方法。 结合教材中的教材上图1-1-1、图1-1-2、图1-1-3及图1-1-4进行介绍,主要着眼于说明物理学的研究范围:力学、热学、电磁学、光学、原子学。说明:宇观世界的观测需要望远镜与探测器,而微观世界的观测与研究使用各种显微镜、粒子加速器即可。教师也可以针对哈勃太空望远镜、?勇气号?火星探测器等一些较为新奇的内容略作展开。 4.用图片、资料、多媒体,联系学生身边的事实以及家居生活的现代化设备,让学生谈谈对?物理学是改变世界的科学?这一论断的初步认识。 5.介绍一些科学家的事迹 6.作业: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上知识点复习

八年级上学期物理复习基础知识 第一章声现象 一、声音的产生: 1、声音是由物体的产生的; 2、发声体可以是; 二、声音的传播 1、声音的传播需要;都可以传播声音;一般情况下,声音在中传得最快,中最慢(软木除外); 2、不能传声,月球上(太空中)的宇航员只能通过无线电话交谈; 3、声音以的形式传播; 注:由声音物体一定振动,有振动不一定能听见声音; 4、声速:物体在每秒内传播的距离叫声速,单位是;声速的计算公式是;声音在空气中的速度为 s; 三、回声:声音在传播过程中,遇到障碍物被回来,再传入人的耳朵里,人耳听到反射回来的声音叫回声(如:高山的回声,夏天雷声轰鸣不绝,北京的天坛的回音壁) 1、听见回声的条件:原声与回声之间的时间间隔在0.1s以上(教师里听不见老师说话的回声,狭小房间声音变大是因为原声与回声重合); 四、怎样听见声音 1、人耳的构成:人耳主要由、、、及听觉神经组成; 2、声音传到耳道中,引起振动,再经听小骨、传给大脑,形成听觉; 4、骨传导:不借助鼓膜、靠头骨、颌骨传给听觉神经,再传给大脑形成听觉(贝多芬耳聋后听音乐,我们说话时自己听见的自己的声音); 5、双耳效应:生源到两只耳朵的距离一般不同,因而声音传到两只耳朵的、 及步调亦不同,可由此判断声源方位的现象(听见立体声); 五、声音的特性包括: 1、音调:,频率越,音调越高(频率:物体在每秒内振动的次数,表示物体振动的快慢,单位是赫兹,振动物体越大音调越低;) 2、响度:;物体振幅越,响度越强;听者距发声者越响度越弱; 3、音色:不同的物体的音调、响度尽管都可能相同,但音色却一定不同; 六、超声波和次声波 1、人耳感受到声音的频率有一个范围:20Hz~20000Hz,高于 Hz叫超声波;低于 Hz叫次声波; 2、动物的听觉范围和人不同,大象靠次声波交流,地震、火山爆发、台风、海啸都要产生次声波; 七、噪声的危害和控制 1、噪声:(!)从物理角度上讲叫噪声;(2)从环保的角度上讲, 是噪声; 2、乐音:从物理角度上讲,物体做振动发出的声音; 3、噪声的等级:表示声音强弱的单位是。符号,超过90dB会损害健康;0dB指人耳刚好能听见的声音;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测试题及答案

第一章:机械运动单元测试题 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36分) 1.观察身边的物理现象——下列估测最接近实际的是() A.演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所需的时间约为47s B.我们所用物理教材的宽度约为25cm C.初中物理课本一页纸的厚度约为0.008mm D.课桌的高度约为1.5 m 2.晓燕在学校春季运动会百米赛跑中以16s的成绩获得冠军,测得她在50m处的速度是6m/s,到终点时的速度为7.5m/s,则全程内的平均速度是() A.6m/s B. 6.25m/s C. 6.75m/s D. 7.5m/s 3. 汽车速度是36km/h,运动员速度是10m/s,自行车1min通过0.6km的路程,则 A.自行车的速度最大B.短跑运动员速度最大 C.汽车速度最大D.三者速度一样大 4.甲、乙两小车同时同地同方向做匀速直线运动,它们的s-t图像如图所示。经过6秒,两车的位置关系是( ) A.甲在乙前面0.6米处 B.甲在乙前面1.2米处 C.乙在甲前面0.6米处 D.乙在甲前面1.2米处 5.有位诗人坐船远眺,写下了著名诗词:“满眼风光多闪烁,看山恰似走来迎;仔细看山山不动,是船行”,诗人在诗词中前后两次对山的运动的描述,所选择的参照物分别是()A.风和水 B、船和地面 C、山和船 D、风和地面 6. 使用一个刚从冰箱里拿出来的毫米刻度尺去测量一个机器零件的长度,这样测量的结果将会() A.偏大 B.偏小 C.正常 D.无法比较 7. 从匀速直线运动的速度公式 v = s/ t得出的结论,正确的是() A.速度与路程成正比 B.速度与时间成反比 C.速度不变,路程与时间成正比 D.速度与路程成反比 8.课外活动时,小明和小华均在操作上沿直线进行跑步训练。在某次训练中,他们通过的路程和时间的关系如图2所示,则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两人都做匀速直线运动 B.两人都不是做匀速直线运动 C.前2s内,小明跑得较快 D.全程中,两人跑步的平均速度相同 9.甲图是某物体运动的s-t图像,则图(乙)中能与之相对应的v-t图像是()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