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2010CB912100-细胞生长调控的重要蛋白质群的功能与作用机制

2010CB912100-细胞生长调控的重要蛋白质群的功能与作用机制

2010CB912100-细胞生长调控的重要蛋白质群的功能与作用机制
2010CB912100-细胞生长调控的重要蛋白质群的功能与作用机制

项目名称:细胞生长调控的重要蛋白质群的功能与

作用机制

首席科学家:李林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起止年限:2010年1月-2014年8月

依托部门:中国科学院上海市科委

一、研究内容

本项目将围绕细胞生长调控的重要蛋白质群开展系统研究,从几条重要的信号转导通路、细胞骨架可塑性、细胞有丝分裂染色体运动、以及细胞周期重要调控的蛋白质修饰等方面着手,阐明细胞生长调控的物质基础,并揭示功能蛋白质群可塑性调控的新机制与新规律。主要研究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系统地分析和研究细胞生长调控的信号转导机理。针对Wnt、Hh、Hpo等成形素和生长因子诱导的信号转导通路,结合哺乳动物细胞、果蝇、斑马鱼、小鼠疾病模型等研究系统,寻找和揭示参与相关信号转导通路的新分子与新机制、以及参与其它信号通路的新功能,并开展信号通路间的交互作用研究,揭示新分子与新机制同细胞生长增殖等重要生命活动的内在关系,关注信号转导与调控过程的动态性,从而丰富对相关信号转导网络的认识。

(2)深入探讨细胞生长过程细胞骨架可塑性与细胞有丝分裂染色体运动调控的分子机制。围绕细胞增殖的接触抑制,研究细胞内微管骨架的修饰与重构在其中的作用;以纤毛的结构与功能为模式体系研究微管骨架的修饰与重构在细胞增殖中的作用机制;利用三维培养系统研究在细胞增殖过程中细胞骨架重排的分子机制,特别是细胞外基质的变化对细胞骨架重排的调控机制。利用化学生物学及生物光子学技术, 评估有丝分裂重要马达驱动蛋白的单分子行为, 描绘参与细胞有丝分裂染色体运动信号转导的蛋白质群交互作用机制及时空动力学特征,阐明上述信号通路对动点(kinetochore)组装可塑性及动力学特征调控的分子机制。(3)系统阐明细胞生长调控的关键蛋白质修饰的分子作用机理。围绕成形素和生长因子诱导的信号转导通路与细胞有丝分裂和细胞周期调控,通过建立与发展高水平研究蛋白质修饰的蛋白质组学技术平台,深入发掘相关的重要蛋白质修饰的调控机理。特别是系统地鉴定参与细胞周期调控的泛素化和类泛素化修饰靶蛋白及其调控机理,建立其靶蛋白谱和信号调控网络,旨在更加深入认识调控细胞生长的重要蛋白质群的可塑性。

(4)解析细胞生长调控的重要蛋白质群可塑性和动力学特征变异在重大疾病发生与发展中的作用。重点研究成形素与生长因子诱导的信号通路失调、动点组装可塑性及动力学特征改变、细胞周期调控的蛋白质修饰改变在肿瘤等重大疾病发

生与发展过程中的作用机理;发掘调控相关信号通路、蛋白质修饰酶活性的小分子化合物,结合各种细胞、动物模型的进一步验证,旨在确认新的药物作用的靶标和新发现的小分子的成药性。

二、预期目标

1、项目总体目标

本项目瞄准细胞生长调控的重要蛋白质群的功能调控机制这一国际研究前沿,整合在细胞增殖调控研究领域已做出优秀成绩的研究单位和科学家,系统地研究蛋白质复合物或蛋白质群的组成、修饰、组装、动态变化和效应机制,剖析细胞生长增殖相关信号转导通路及其重要蛋白质作用网络的时空动力学特征,发现其新机制和新规律以及在生命活动中的重要作用,揭示蛋白质群动力学特征变化异常在重大疾病发生发展中的病理学意义。以上研究成果必将丰富蛋白质科学与细胞生物学的内涵,为人类健康做出重要贡献。本项目的实施将获得一系列具有国际领先和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研究成果,打造一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的蛋白质及细胞动力学研究队伍,跻身于国际细胞动力学研究的领先行列。

2、五年预期目标

在基础理论研究方面:揭示若干成形素信号转导通路重要蛋白质群交互作用机制和时空特征及其动力学特征改变在肿瘤发生与发展过程中的作用机制;阐明纤毛的功能调控重要蛋白质群的本质及其可塑性改变在疾病发生与发展过程中的作用机制;阐明细胞有丝分裂重要马达蛋白时空定位动力学的物质基础及其单分子行为特征、细胞有丝分裂重要蛋白质群在染色体运动调控中的交互机制及时空特征;阐明细胞周期中泛素和类泛素修饰靶蛋白的分子作用机理及所涉及蛋白质群的调控分子机制,并解析上述信号失调、修饰变异等在肿瘤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的分子病理学机制。

在应用基础研究方面:筛选并鉴定出若干种可供相关疾病诊治与新药开发等研究的重要潜在靶标,开发相应小分子化合物,促进有自主知识产权创新药物的开发。

在人才培养方面:培养博士研究生40~50名,博士后10~20名,国家杰出青年等高级人才3~5名。

成果考核指标:在国际一流杂志(IF >10)发表论文15~20篇,在有影响力的杂志(IF >5)上发表论文40~50篇。申请10项以上发明专利。

三、研究方案

1、学术思路

蛋白质是生命活动的主要执行者。认识蛋白质分子的生化特性及其相互作用的规律是人类知识积累的重要方面。蛋白质通常以群体作用形式参与细胞生命活动的各个环节。蛋白质在不同的时空环境中行使不同的生物学功能,为此,蛋白质群的动态行为决定了细胞表型。蛋白质群行为变异会导致许多疾病的发生与发展。本项目主要从蛋白质群网络结构及其调控模式出发,应用细胞生物学、化学生物学及生物光子学等多学科新技术,研究重要功能蛋白质群的分子动力学行为及其参与生命活动的特征和规律,揭示蛋白质群动力学变化与细胞生长增殖和重大疾病发生发展的内在关系。

2、技术途径

本项目研究细胞生长增殖调控的相关信号转导通路中新分子、新机制、新功能以及不同信号通路间的交互作用。通过研究信号通路和信号转导分子的功能机制以及它们调控的细胞生理活动,阐述与之相关的细胞活动异常或调控异常的分子机理。围绕项目研究内容和目的,本课题将在分子、细胞和整体动物模型上开展研究。在研究手段上将突出系统性、动态性和发展并使用新方法。在分子水平的研究中,除了常规的研究方法外,将开展多标记、定量和实时的方法对蛋白质表达、蛋白质修饰以及蛋白质相互作用进行动态研究,如蛋白质组学的定量动态实时监测技术。在细胞水平的研究中,将突出活细胞研究技术,如活细胞标记观察、活细胞内标记蛋白质的动态立体观察等。通过结合常规的固定细胞研究技术和活细胞研究的方法,更好地认识细胞内信号转导分子和通路在调控细胞活动中的作用。例如:对细胞活动调控状态相关的瞬时蛋白质修饰的研究,就可以通过结合蛋白质实时监测和活细胞研究获得新的结果。分子和细胞水平的机制性研究,是为了更好地认识它们在动物整体上的功能。课题的研究还将利用果蝇、斑马鱼,肿瘤细胞和疾病系统等模型对信号转导分子及其它重要蛋白质的功能开展体内生理条件下的研究。

本项目针对细胞生长调控的几个关键要点和过程设置了相应的四个研究课题,包括:(1)成形素诱导的信号转导通路的调控机制;(2)细胞生长过程细胞骨架可塑性的调控机制;(3)细胞有丝分裂染色体运动的调控机制;(4)细胞周期中蛋白质修饰的作用与调控机制。总体技术途径如下图:

总体技术途径示意图

3、创新点与特色

从科学问题来看,本项目以重要蛋白质分子动力学行为为焦点,以蛋白质复合物动态变化的重要调控性为切入点,关注蛋白质在微尺度的作用规律,既深入研究蛋白质复合物相互作用的动态机理,又联系它们在细胞运动过程中的功能与意义。研究和揭示蛋白质功能分子在实时细胞生命活动中的动力学行为及调控规律是本项目的关键创新点。

从研究内容上看,本项目抓住了细胞生长调控研究的几个关键要点,从细胞骨架调控、有丝分裂染色体运动调控、细胞周期蛋白质修饰调控以及几条成形素诱导的信号转导通路的蛋白质网络调控等研究着手,形成了一个由表及里、相互关联的研究体系。本项目强调细胞功能(生长)的可塑性(调控性)和动态性研究具有鲜明的前沿性。

从研究系统上看,本课题针对细胞生长调控的关键节点,从分子、细胞和整

体动物多个层次,应用哺乳动物细胞、果蝇、斑马鱼、疾病小鼠等模型,有利于更好地揭示相应关键蛋白质(群)的生物学功能及其作用机制。

从研究方法来看,本项目应用和发展生物光子学及纳米生物学研究手段,综合运用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细胞学、化学生物学、蛋白质组学、生物信息学和生物光子学等方面的研究思想和技术方法,系统地研究细胞活动过程中蛋白质相互作用可塑性与动力学调节机制。不仅从细胞器的视角,而且从纳米尺度的动态变化来揭示蛋白质动力学调节的新规律。因此,动态性、全息性和微观性是本项目研究方法的主要特色。

4、可行性分析

在学术思路上,本项目拟从重要功能蛋白质复合物动态时空效应着手,应用现代生物学技术,研究重要调控蛋白质复合物分子动力学特征及其参与的生命过程的一般规律,揭示细胞动力学特征变化与重大疾病发生发展的关系,创建我国分子与细胞动力学研究的基础理论和技术体系。由于蛋白质是一切生命活动的执行者,蛋白质分子动力学行为变化异常是重大疾病发生的重要原因,因此以细胞动力学特征及调控规律研究作为切入点,研究蛋白质分子动力学变化及其和生命过程和疾病的关系切实可行。

本研究团队已经承担多项本研究项目相关的前期项目,其中包括国家“十五”科技攻关计划课题,科技部“973”项目、“863”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国家杰出青年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创新团队和国际合作项目。特别是具有相关“973”项目顺利实施的丰富经验。

承担和参加本项目的研究单位都属于国内一流的科研院校,有很强的综合科研实力。并且,大部分科研骨干都依托于国家级和省部级重点实验室,为本课题的开展提供了良好的工作环境和条件。

本课题依托、承担和参加研究单位装备了开展分子生物学、细胞生物学、免疫学、电生理、形态学和行为学方面研究的仪器设备,建立了成熟的实验方法,包括免疫电镜技术、活细胞成像技术、原子力显微镜术、光镊术、单分子生物光子学术、以及蛋白质肽谱分析、转基因动物制备和基因敲除技术等。这些条件都确保了本项目在仪器设备和技术方法的常规需求。

四、年度计划

2010年度:为项目开始的第一年。项目主要由各课题组按课题的年度计划进行。并适时开展课题间的交流。项目第一年的主要目标是每个课题围绕研究主题全面开展探索性研究。

2011年度:以课题研究计划为主,加强项目内各课题间的交流。年底开展项目中期交流活动,全面了解各个课题的研究状况。根据课题的研究进展与发现,进一步凝练研究内容。

2012年度:按课题研究计划进行,同时,根据前两年的研究进展与取得的研究成果,注重课题间的相互联系与交流,逐步形成项目重点研究内容与方向。

2013年度:加强课题间的联合研究工作,在课题研究的基础上,注重重点研究内容和方向。

2014年度:课题间研究内容的进一步联系,在课题研究组的基础上形成项目研究的课题交叉团队与梯队。整合课题的研究目标与项目的研究目标。

具体计划如下:

研究内容预期目标

第一年1.运用酵母双杂交、分离内源复合物、

规模性RNAi 功能筛选、规模化蛋

白质定性/定量/修饰分析等技术手

段,以寻找新的蛋白质相互作用关系

为着重点,研究参与Wnt、Hh、Hpo

信号转导通路的新分子,并揭示已知

的信号转导分子参与其它信号通路

的新功能。

2.利用蛋白质组技术,高通量地研究

cilia相关蛋白质以及相互作用蛋白;

通过细胞转化模型研究cilia生长调

控与细胞成瘤性的关系。研究纤毛与

基体在IRS-1以及Gli家族分子在信

号转导中的作用,及纤毛在脂肪干细

胞增殖与分化中的调控作用。研究细

胞外基质对细胞增殖、凋亡的调控作

用,以及细胞外基质对细胞骨架重构

的调控作用。利用条件性激活或敲除

的转基因小鼠方法建立肺癌转移的

小鼠模型,研究细胞骨架在癌细胞增

殖与迁移中的作用。

3.研究有丝分裂重要马达驱动蛋白

1.已有的酵母双杂交、分离内源复合物、

规模性RNAi 功能筛选、规模化蛋白

质定性/定量/修饰分析等技术手段的

进一步优化与完善;参与Wnt、Hh、

Hpo信号转导通路的若干新分子的找

寻及已知分子新功能的发现。

2.建立并完善细胞与基质相互作用的三

维培养系统,发现细胞外基质对细胞

增殖、凋亡的调控作用,以及细胞外

基质对细胞骨架重构的调控作用;建

立条件性激活或敲除的肺癌转移的小

鼠模型。

3.阐明有丝分裂重要马达驱动蛋白

CENP-E在体外染色体运动及反平行

微管延伸中的功能;及动点有丝分裂

激酶PLK1的时空动力学规律。

4.建立蛋白质修饰组学研究平台;建立

8xHis-ubiquitin/SUMO 和CDK11家

族激酶的磷酸化靶蛋白谱的研究系

统,并开始鉴定修饰蛋白质;初步建

立活性化合物的计算机虚拟筛选,体

外活性和细胞模型高通量筛选体系。

研究内容预期目标CENP-E单分子在纳米尺度的行为及

其在体外染色体运动及反平行微管

延伸中的功能;研究有丝分裂激酶

BubR1对动点蛋白质群动态组装的

相互作用网络及调控的分子机制;研

究有丝分裂蛋白激酶活性在实时细

胞活动中的时空动力学特征。

4.建立8xHis-ubiquitin/SUMO稳定转

染的Hela S3细胞,进行泛素与类泛

素修饰靶蛋白的分离纯化,并进行修

饰蛋白的鉴定;比较CDK11家族激

酶高表达和低表达的细胞中不同蛋

白磷酸化水平的差异,鉴定CDK11

家族激酶可能的磷酸化靶蛋白谱。针

对SENP、Nrdp1等几种蛋白修饰酶

建立计算机虚拟筛选,体外活性和细

胞模型高通量筛选体系。

第二年1.扩大对新功能分子和新作用机制的

寻找和确定,进一步完善对Wnt、Hh

信号转导通路的认识;以Wnt、Hh、

Hpo信号转导通路中的某些关键成

员为靶点,开展成形素诱导的Wnt、

Hh、Hpo信号转导通路中蛋白质功能

性复合物组成以及蛋白质修饰动态

等变化分析。

2.进一步鉴定与验证cilia相关蛋白质,

开展蛋白质群各成员之间的相互作

用和动态关系分析,研究cilia相关蛋

白质的调控对细胞增殖的作用;通过

模拟细胞转化的不同阶段,研究cilia

在这过程中的调控。进一步研究细胞

内信号分子与纤毛相互作用的分子

机制,及相互作用在信号转导调控中

的作用。研究纤毛表面细胞膜、细胞

膜内受体及纤毛结构在受体信号转

导中的调控作用。研究脂肪干细胞增

殖与分化中纤毛参与调控的相关信

号。深入研究细胞外基质信号促进细

胞增殖并抑制细胞凋亡的信号转导

1.研究相关成形素信号通路中若干新分

子在不同系统中的功能及作用机制。

完善以TAP技术、TiO2柱、阴阳

MDLC、多反应监测MRM等为代表

的新兴技术方法。描绘出3~5种关键

成员分子在成形素诱导前后内源蛋白

质复合物组成或修饰的动态变化图。

2.阐明cilia相关蛋白在细胞增值中的调

控作用,阐明纤毛表面细胞膜、细胞

膜内受体及纤毛结构在脂肪干细胞增

殖与分化中的调控作用。进一步完善

细胞外基质信号促进细胞增殖并抑制

细胞凋亡的信号转导网络。寻找并努

力发现肿瘤转移不同阶段表达量发生

变化的细胞骨架相关蛋白。

3.阐明有丝分裂激酶Aurora B对动点蛋

白质群动态组装的相互作用网络及调

控的分子机制;阐明动点有丝分裂激

酶MPS1的时空动力学规律。

4.完成细胞S和M期中泛素与类泛素修

饰靶蛋白谱和CDK11家族激酶的磷酸

化靶蛋白谱的建立。获得针对2个蛋

白修饰酶的候选活性化合物,每种酶

研究内容预期目标

网络,利用显性失活和组成型激活信

号分子突变体寻找三维细胞培养体

系中与细胞增殖、细胞凋亡相关的关

键信号分子。收集不同病理阶段的小

鼠肺癌样本进行基因芯片的分析,以

寻找和鉴定在肿瘤转移不同阶段表

达量发生变化的细胞骨架相关蛋白。

3.评估有丝分裂重要马达驱动蛋白

KIF4的分子行为;研究有丝分裂激

酶Aurora B对动点蛋白质群动态组

装的相互作用网络及调控的分子机

制;利用纳米光镊技术平台评估

CENP-E马达蛋白在体外运动的承载

力与步幅相关性研究;利用生物光子

学技术,研究有丝分裂蛋白激酶活性

在实时细胞活动中的时空动力学特

征。

4.鉴定细胞S和M期中泛素与类泛素

修饰靶蛋白和CDK11家族激酶的磷

酸化靶蛋白。合成或购买筛选出的化

合物,并进行其生物活性的研究。至少3个以上,并完成其生物活性的分析。

第三年1.多种规模化研究策略,绘制和完善各

条信号通路的蛋白质相互作用、蛋白

质修饰等关系图,深入认识信号通路

间的交互作用在细胞信号转导的网

络系统中的作用机制。从分子、细胞

和整体动物多个层次着手,应用哺乳

动物细胞、果蝇、斑马鱼等模型,力

求从遗传学、生物化学、细胞生物学

及分子生物学等不同角度出发,回答

细胞生长、发育调控相关的基本问

题,揭示成形素诱导的信号转导通路

与细胞生长增殖调控等一系列重要

生命活动的内在关系。

2.研究cilia相关蛋白质在细胞增殖调

控中的作用机制,以及在cilia调控细

胞信号转导中的作用机制。进一步研

究cilia蛋白质的相互作用以及调控。

1.建立和完善蛋白质群的磷酸化、乙酰

化、甲基化、泛素化等系统性翻译后

修饰的规模定性和精确定量的研究系

统;丰富并完善若干关键成员分子在

成形素诱导前后内源蛋白质复合物组

成或修饰的动态变化图谱;从不同模

型系统入手,进一步揭示成形素信号

通路中发现的新分子、新修饰在细胞

生长增殖发育过程中的生物学功能及

其作用机制。

2.进一步阐明cilia蛋白质的相互作用以

及调控机制,阐明细胞骨架在肿瘤增

殖与转移中的功能机制。

3.阐明有丝分裂激酶MPS1对动点蛋白

质群动态组装的相互作用网络及调控

的分子机制;阐明动点有丝分裂激酶

BubR1的时空动力学规律;阐明乙酰

转移酶如TIP60在有丝分裂过程中的

研究内容预期目标

探索cilia与细胞增殖、细胞分化、细

胞转化的作用机制。深入研究细胞外

基质诱导细胞骨架重排的分子机制;

探讨细胞骨架重排相关信号分子在

促进细胞增殖并抑制细胞凋亡中的

作用及其分子机制。

3.研究有丝分裂激酶MPS1对动点蛋白

质群动态组装的相互作用网络及调

控的分子机制;利用生物光子学技

术,研究有丝分裂蛋白激酶活性在实

时细胞活动中的时空动力学特征;利

用生物光子学技术,研究有丝分裂乙

酰转移酶活性在实时细胞活动中的

时空动力学特征。

4.选择几种重要的参与S和M期调控

的泛素与类泛素修饰的靶蛋白质进

行分析,主要确定泛素与类泛素的修

饰对细胞周期的调控作用及作用机

制。选择一些可能与细胞周期相关的

CDK11家族激酶磷酸化的靶蛋白,进

一步研究其体内的磷酸化修饰作用,

并通过生物信息学预测结合点突变

确定其磷酸化修饰的位点。通过定点

突变和稳转细胞系的建立,进一步分

析这些磷酸化修饰的生物学功能,特

别是在细胞周期中的作用。对上一年

获得的活性化合物进一步进行构效

关系研究,并根据构效关系的信息,

设计新衍生物。并利用大分子-小分

子相互作用平台及共结晶技术分析

化合物与靶酶之间的作用关系。

时空动力学规律。

4.了解泛素与类泛素的修饰对细胞周期的调控作用以及作用机制。明确CDK11激酶的靶蛋白分子及这些靶蛋白细胞周期中的作用及机制。新获得4个以上小分子活性化合物。并阐明活性小分子与靶酶的作用机制。

第四1.开展成形素诱导的Wnt、Hh、Hpo信

号转导通路间的交叉研究,研究它们

之间交互作用的关键信号转导分子

及相关网络调控机制。进一步结合

Integrin信号转导通路的研究,了解

成形素诱导的信号转导通路与其它

的信号转导通路的相互关系,及它们

对细胞生长、增殖的调控机制,丰富

1.构建成形素信号转导通路间的相互调

控网络;研究成形素诱导的信号转导

通路与其它的信号转导通路的相互

“对话”关系。

2.进一步明确参与cilia生长调控,以及

参与cilia对细胞增殖与分化的蛋白质

的相互作用机制。努力发现在肿瘤转

移过程中参与细胞骨架调控的重要分

研究内容预期目标

年对成形素诱导的信号转导网络的认识。

2.进一步对参与cilia生长调控,以及参

与cilia对细胞增殖与分化的蛋白质

的功能研究。结合临床样本、细胞实

验、小鼠动物实验对cilia以及细胞骨

架在细胞转化、癌细胞增殖以及迁移

中的功能。在阐明功能的基础上,利

用体外细胞体系和体内动物模型进

行一系列的调控研究,寻找在肿瘤转

移过程中参与细胞骨架调控的重要

分子,并探讨其调控细胞骨架的分子

机理。以三维细胞培养体系中细胞增

殖、细胞凋亡及细胞骨架重排相关的

重要生长因子,探讨细胞外基质信号

与生长因子信号形成的胞内信号转

导网络;深入研究细胞外基质与生长

因子在细胞增殖及细胞骨架重排中

的协同作用机制。

3.研究有丝分裂激酶NEK2A对动点蛋

白质群动态组装的相互作用网络及

调控的分子机制;利用生物光子学技

术,研究有丝分裂蛋白激酶活性在实

时细胞活动中的时空动力学特征;描

绘参与细胞有丝分裂染色体运动信

号转导的蛋白质群交互机制及时空

动力学特征。

4.鉴定参与上述几种泛素与类泛素修

饰的靶蛋白的E3连接酶和去修饰的

蛋白酶。并以这些修饰酶为对象,筛

选并确定它们在S和M期的靶蛋白

谱。研究调控CDK11激酶活性的细

胞信号通路,并进一步探讨其调控细

胞周期的分子机制和这些信号通路

在生理及病理过程中的作用。利用模

式生物研究筛选出的活性小分子化

合物的药理效应。

子,并阐明其功能。进一步明晰细胞

外基质信号与生长因子信号形成的胞

内信号转导网络。

3.阐明有丝分裂激酶NEK2A对动点蛋

白质群动态组装的相互作用网络及调

控的分子机制;阐明动点有丝分裂激

酶NEK2的时空动力学规律。

4.鉴定几种参与细胞周期泛素与类泛素

修饰的重要的E3连接酶和去修饰的

蛋白酶和它们的蛋白谱。了解CDK11

参与的信号转导通路及意义。获得具

有高选择性、低毒性的理想活性化合

物并明确其可能的药理效应。

研究内容预期目标

第五年1.继续开展成形素诱导的Wnt、Hh、Hpo

信号转导通路间的交叉研究,研究它

们之间交互作用的关键信号转导分子

及相关网络调控机制。

2.结合正常增殖细胞、转化细胞、癌细

胞中的骨架调控、cilia调控的机制,

研究外界因素和基质通过细胞骨架调

控细胞增殖的机制。进一步研究细胞

骨架相关蛋白质群的功能,以及调控

细胞增殖的重要骨架蛋白质的功能。

在细胞和动物水平上研究细胞外基质

等因素通过调控细胞骨架在乳腺癌、

肺癌等癌细胞的增殖、凋亡和转移中

的作用机制。结合正常细胞的研究结

果,与肿瘤细胞的研究结果,研究细

胞骨架在细胞正常增殖和异常增殖中

的调控作用。

3.描绘纳米尺度动点组装的动态过程及

其与微管的相互作用时空效应机制;

研究动点组装的动力学调节规律及其

异常导致基因组不稳定性的机制;研

究上述信号通路对动点组装可塑性及

动力学特征调控的分子机制;探讨动

点组装可塑性及动力学特征改变在肿

瘤发生与发展过程中的作用机制。

4.运用细胞及模式动物技术研究上述蛋

白质修饰酶对靶蛋白功能和细胞周期

的调节作用和机制,以及鉴定信号转

导通路对这些蛋白质修饰酶类的调

控,以此为基础构建以蛋白质修饰酶

类为中心和修饰靶蛋白的信号调控网

络。结合生物作用机制和药理研究结

果,进一步优化化合物的结构,提高

其成药性,为进一步发现有临床应用

价值的先导化合物奠定基础。

1.进一步完善并整合相关成形素信号转

导与调控的分子网络,揭示重要蛋白

质群交互作用机制和时空特征及其动

力学特征改变在肿瘤发生与发展过程

中的作用机制;进一步阐明新发现的

功能基因/调节分子及相关蛋白质功能

群的动态相互作用和动态修饰在细胞

生长增殖等重要生命活动中的功能与

作用。

2.进一步明晰细胞骨架相关蛋白质群的

功能,以及调控细胞增殖的重要骨架

蛋白质的功能;阐述细胞外基质等因

素通过调控细胞骨架在乳腺癌、肺癌

等癌细胞的增殖、凋亡和转移中的作

用机制。

3.阐明动点组装的动力学调节规律及其

异常导致基因组不稳定性的机制;阐

明上述信号通路对动点组装可塑性及

动力学特征调控的分子机制;揭示动

点组装可塑性及动力学特征改变在肿

瘤发生与发展过程中的作用机制。

4.了解参与细胞周期泛素与类泛素修饰

的重要的E3连接酶和去修饰的蛋白

酶的生物学功能以及信号转导途径。

得到4种有临床应用价值的先导化合

物。

酸性蛋白酶生产工艺

第六节酸性蛋白酶生产工艺 07040642 47 李继江 1 蛋白酶、蛋白类酶、酸性蛋白酶 1.1 蛋白酶的定义 蛋白酶是催化肽键水解的一类酶,它可迅速水解蛋白质为胨、肽类,广泛存在于动物内脏、植物茎叶、果实和微生物中。同时大多数微生物蛋白酶都是胞外酶。 1.2 微生物蛋白酶分类 微生物蛋白酶按其作用的最适pH可分为酸性蛋白酶、中性蛋白酶、碱性蛋白酶三类。 碱性蛋白酶为透明褐色液体,能与水混溶,最适温度50~60℃,最适pH8.5。 中性蛋白酶为金属酶,褐色颗粒或液体,易溶于水,最适温度45~55℃,最适pH5.5~7.5。 酸性蛋白酶为近乎白色至浅黄色无定型粉末或液体,易溶于水,最适温度45℃,最适pH2.5。 1.3 蛋白类酶 蛋白类酶主要是指由蛋白质组成的酶(P酶);而主要由核糖核酸组成的酶称为核酸类酶(R酶)。 蛋白类酶分为氧化还原酶、转移酶、水解酶、裂合酶、异构酶、合成酶(或称连接酶)。 1.4 酶的生产方法 酶的生产方法主要有:提取分离法、生物合成法、化学合成法。 酶的微生物合成法主要有:液体深层发酵、固体培养发酵、固定化细胞培养、固定化原生质发酵。 酸性蛋白酶用微生物发酵法生产,采用液体深层发酵。 液体深层发酵是指液体培养基在发酵罐中灭菌冷却后,接入产酶细胞,一定条件下发酵,适用于微生物细胞、动植物细胞的培养。具有机械化程度高、技术管理严格、酶产率高、质量稳定,产品回收率高的特点,是目前酶发酵的主要方式。 1.5 酸性蛋白酶制剂的性能 1.5.1 酸性蛋白酶的作用机理 酶是一种蛋白质,它是活细胞产生的生物催化剂,生物体的新陈代谢活动都离不开酶的作用。酶的种类很多,酸性蛋白酶是水解酶类的一种,能够在微酸环境下(pH2.5~4.0)

研究蛋白质与蛋白质相互作用方法总结-实验步骤

研究蛋白质与蛋白质相互作用方法总结-实验步骤 蛋白质与蛋白质之间相互作用构成了细胞生化反应网络的一个主要组成部分,蛋白-蛋白互作网络与转录调控网络对调控细胞及其信号有重要意义。把原来spaces空间上的一篇蛋白质与蛋白质间相互作用研究方法转来,算是实验技巧分类目录的首篇。(另补充2:检测两种蛋白质之间相互作用的实验方法比较) 一、酵母双杂交系统 酵母双杂交系统是当前广泛用于蛋白质相互作用组学研究的一种重要方法。其原理是当靶蛋白和诱饵蛋白特异结合后,诱饵蛋白结合于报道基因的启动子,启动报道基因在酵母细胞内的表达,如果检测到报道基因的表达产物,则说明两者之间有相互作用,反之则两者之间没有相互作用。将这种技术微量化、阵列化后则可用于大规模蛋白质之间相互作用的研究。在实际工作中,人们根据需要发展了单杂交系统、三杂交系统和反向杂交系统等。Angermayr等设计了一个SOS蛋白介导的双杂交系统。可以研究膜蛋白的功能,丰富了酵母双杂交系统的功能。此外,酵母双杂交系统的作用也已扩展至对蛋白质的鉴定。 二、噬茵体展示技术 在编码噬菌体外壳蛋白基因上连接一单克隆抗体的DNA序列,当噬菌体生长时,表面就表达出相应的单抗,再将噬菌体过柱,柱上若含目的蛋白,就会与相应抗体特异性结合,这被称为噬菌体展示技术。此技术也主要用于研究蛋白质之间的相互作用,不仅有高通量及简便的特点,还具有直接得到基因、高选择性的筛选复杂混合物、在筛选过程中通过适当改变条件可以直接评价相互结合的特异性等优点。目前,用优化的噬菌体展示技术,已经展示了人和鼠的两种特殊细胞系的cDNA文库,并分离出了人上皮生长因子信号传导途径中的信号分子。 三、等离子共振技术 表面等离子共振技术(Surface Plasmon Resonance,SPR)已成为蛋白质相互作用研究中的新手段。它的原理是利用一种纳米级的薄膜吸附上“诱饵蛋白”,当待测蛋白与诱饵蛋白结合后,薄膜的共振性质会发生改变,通过检测便可知这两种蛋白的结合情况。SPR技术的优点是不需标记物或染料,反应过程可实时监控。测定快速且安全,还可用于检测蛋白一核酸及其它生物大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

乳清蛋白的作用

乳清蛋白的作用 大家都知道经常的使用蛋白质含量高的食物有益于身体的健康,可以提高自身的免疫能力,预防和减少疾病的发生,不过蛋白质中最为有营养的就是乳清蛋白,乳清蛋白具有容易吸收和脂肪含量低等等特点,适合人群有婴幼儿以及老年人还有经常运动的人群等等,那么乳清蛋白的作用有哪些? 第一,乳清蛋白的作用有哪些?运动营养价值:理想的运动蛋白质应满足这些标准:必需氨基酸和非必需氨基酸之间平衡良好;支链氨基酸含量丰富;脂肪胆固醇含量低。乳清蛋白完全具备了上述优点。 第二,蛋白质消化校对氨基酸评分(pDCAAS)法测定蛋白质质量的原理是基于人体对氨基酸的需求的,其原则是近似的氮组成,必需氨基酸组成与含量及实际消化吸收率。根据这一方法,乳清蛋白的生物利用价值比许多其他高质量的膳食蛋白如蛋、牛肉和大豆都要高。 第三,乳清蛋白与自由基。乳清蛋白中的α-乳白蛋白、牛血清蛋白、乳铁蛋白富含胱氯酸残基,能安全通过消化道和血流,进入细胞膜,还原成两个半胱氨酸,合成GSH,维持细胞和组织GSH水平,从而增强机体抗氧化能力,提高肌肉耐力和作功能力及延缓疲劳的发生。 乳清蛋白的作用有哪些?乳清蛋白与免疫。谷氨酰胺是淋巴细胞和巨噬细胞在免疫反应过程的重要底物,高速利用用谷氨酰胺

生成嘌呤和嘧啶核苷酸有利合成更多的DNA,使免疫细胞增殖加速。长时间大强度运动后期血糖降低,此时谷氨酰胺主要参与糖异生以维持血糖浓度,谷氨酰胺不能满足免疫细胞的需要,这是运动造成机体免疫力下降的士要原因。乳清蛋白富含谷氨酸等谷氨酰胺前体物质,为糖原异生提供原料,维持谷氨酰胺水平,保护免疫细胞功能。此外,乳清蛋白中的乳铁蛋白和球蛋白都具有抗菌和抗病毒作用。

酸性蛋白酶的作用机理

酸性蛋白酶与碱性蛋白酶生产工艺的不同之处? 酸性蛋白酶是一种在酸性环境下(pH 2.5-4.0)催化蛋白酶水解的酶制剂,适用于酸性介质中水解动植物蛋白质。可用于毛皮软化,酒精发酵,啤酒、果酒澄清,动植物蛋白质水解营养液,羊毛染色,废胶片回收,饲料添加剂等等。本品在酸性条件下有利于皮纤维松散,且软化液可连续使用,是当前理想的毛皮软化酶制剂;在酒精发酵中,添加酸性蛋白酶,能有效水解原料中的蛋白质,破坏原料颗粒粒间细胞壁的结构,有利于糖化酶的作用,使原料中可利用碳源增加,从而可提高原料出酒率;另一方面,蛋白质的水解提高了醪液中α-氨基态氮的含量,促进酵母菌的生长与繁殖,提高发酵速度,从而缩短发酵周期和提高发酵设备的生产能力。 碱性蛋白酶碱性蛋白酶是在碱性条件下水解蛋白质肽键的酶类,是一类非常重要的工业用酶,最早发现于猪胰脏。碱性蛋白酶广泛存在于动、植物及微生物中。微生物蛋白酶均为胞外酶,不仅具有动植物蛋白酶所具有的全部特性,还有下游技术处理相对简单、价格低廉、来源广、菌体易于培养、产量高、高产菌株选育简单、快速、易于实现工业化生产等诸多优点。1945年瑞士M等在地衣芽孢杆菌中发现了微生物碱性蛋白酶。 碱性蛋白酶是由细菌原生质体诱变选育出的地衣芽孢杆菌 2709,经深层发酵、提取及精制而成的一种蛋白水解酶,其主要酶成分为地衣芽孢杆菌蛋白酶,是一种丝氨酸型的内切蛋白酶,它能水解蛋白质分子肽链生成多肽或氨基酸,具有较强的分解蛋白质的能力,广泛应用

于食品、医疗、酿造、洗涤、丝绸、制革等行业。 1、碱性蛋白酶是一种无毒、无副作用的蛋白质,属于丝氨酸型内切蛋白酶,应用在食品行业可水解蛋白质分子肽链生成多肽或氨基酸,形成具有独特风味的蛋白质水解液。 2、碱性蛋白酶成功应用于洗涤剂用酶工业,可添加在普通洗衣粉、浓缩洗衣粉和液体洗涤剂当中,既可用于家庭洗衣,也可用于工业洗衣,可以有效的去除血渍、蛋类、乳制品、或肉汁、菜汁等蛋白类的污渍,另外也可作为医用试剂酶清洗生化仪器等。 3、在生物技术领域,碱性蛋白酶可作为工具酶用于核酸纯化过程中的蛋白质(包括核酸酶类)去除,而对DNA无降解作用,避免对DNA 完整性的破坏。 酸性蛋白酶如何灭活第一种方法几乎所有酶都适用,就是加热。第二种,既然是酸性酶,加入强碱应该也是可以的。 酸性蛋白酶产生菌的筛选方法?酸性蛋白酶是一种能在酸性环境下水解蛋白质的酶类,其最适作用pH值为2.5-5.0。由于酸性蛋白酶具有较好的耐酸性,因此被广泛地应用于食品、医药、轻工、皮革工艺以及饲料加工工业中。目前用于工业化生产的酸性蛋白酶大多为霉菌酸性蛋白酶,此类酶的最适作用pH值为3.0左右,当pH值升高时,酸性蛋白酶的酶活会明显降低,且此类酶不耐热,当温度达到50℃以上时很不稳定,从而限制了酸性蛋白酶的应用范围。因此,本研究以开发耐温偏酸性蛋白酶为目标,进行了以下几方面的研究:(1)偏酸性蛋白酶产生菌的分离筛选。 (2)偏酸性蛋白酶粗酶酶学性

蛋白质结构与功能的研究进展

《生物化学》课程论文 姓名:曹SS 学号:11310300SS 专业:SS教育 成绩: SS学院生命科学学院 2015年 1 月 1 日

文献综述 蛋白质结构与功能的研究进展 学生:曹SS 指导老师:杜SS 【摘要】人类基因组计划即将完成。虽然基因组的序列作为信息库拥有大量的、重要的生物信息资源,但并不是基因本身,而是基因组所编码的蛋白质才能够直接参与和指导绝大多数的生物学过程。毫无疑问,只有阐明蛋白质的作用机理,才能够真正理解基因的功能。蛋白质结构与功能关系的揭示将有助于人类对于如生殖、发育、疾病等生命活动的基本机理的了解。同时,将对于人类疾病的防治和药物的发明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蛋白质;结构;功能 1.引言 在人类进人21世纪新纪元之际,生命科学也迎来一个崭新的时代,即“后基因组时代(Post一genome era)”。在这一时代中,生命科学的中心任务是揭示基因组及其所包含的全部基因的功能,并在此基础上阐明遗传、发育、进化、功能调控等基本生物学问题,以及进一步解决与医学、环境保护、农业密切相关的问题。由于基因的功能最终总是通过其表达产物—蛋白质来实现的,因此,要了解基因组全部功能活动,最终也必须回到蛋白质分子上来。现已知道,以蛋白质为主体的生物大分子的功能主要决定于它们的三维结构,所以也有人认为当代生物学研究已经进人了“结构基因组时代(structural genomics era)”。目前,我们还不可能只用基因组DNA的一维序列去确定生命活动的机理(mechanism)和途径(path-way),也难以仅用基因的信息去解释疾病发生与发展的分子机理。显然,在人类基因组之后的时代,在有关生命活动整合知识的指导下,以蛋白质及其复合物、组装体为主体的生物大分子的精细三维结构及其在分子、亚细胞、细胞和整体水平上的生物学功能的研究是生命科学的重大前沿课题,也是当前生物学领域中最具有挑战性的任务之一,在后基因组时代生物学发展中处于战略性的关键地位。因此,在从现在到今后的5到15年中,我国在重点基础研究发展的战略性规划中,不失时机地组织精干的结构生物学研究队伍,开展对重要功能基因表达产物—蛋白质及其复合物、组装体的结构与功能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是推动我国生物学研究在21世纪生物学领域占据一席之地的必要措施[1]。 另外,以蛋白质为主体的生物大分子及其复合物和组装体三维结构与功能关系研究是生

基于蛋白_蛋白相互作用网络预测靶点可药性_余小娟

基于蛋白-蛋白相互作用网络预测靶点可药性 余小娟,李洪林* 上海市新药设计重点实验室,华东理工大学药学院, 200237 邮箱:hlli@https://www.wendangku.net/doc/b512197005.html, 网络药理学是系统生物学和多向药理学快速发展的基础上提出的药物设计新学科,网络 计算方法和药物相关数据库的不断完善也为其应用提供相应的平台。根据蛋白质-蛋白质相 互作用数据信息,采用Cytoscape软件构建其相互作用网络,通过统计和支持向量机分析, 我们得出药物靶点,非药物靶点及必要性靶点等在蛋白质相互作用网络中的拓扑性质,从而 为寻找可药性靶点,药物设计提高药效和安全性提供了一个新的思路和途径。 Tab.1Drug and non-drug targets topological properties drug targets non-drug targets mean property mean 7.5391 degree 14.622 cluster coefficient 0.0812 0.1035 topology coefficient 0.1621 0.1959 shortest path 3.7176 4.0962 neighborhood connectivity 31.599 35.8627 关键词:网络药理学, 药物靶标,网络拓扑 参考文献: [1]Hopkins AL..Nat Chem Biol, 2008, 4: 682?690. [2]Mingzhu Zhu, Lei Gao, Xia Li, et al. Journay of Drug Targeting,2009,17(7):524-532. Predicting Druggable Targets Based on Protein-Protein Interaction Network Xiao-Juan Yu, Hong-Lin Li* Shanghai Key Laboratory of New Drug Design, School of Pharmacy, East China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200237 Network pharmacology is a new drug design subject that based on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network biology and polypharmacology, while continuously perfect network methods and drug-related databases give a platform for its application. According to protein-protein interaction data information, by using Cytoscape software to build interaction network as well as statistics and SVM analysis, we obtain topological properties of drug targets, non-drug targets, essential targets in protein interaction network. The survey supports a new method for finding druggable target as well as safety and efficiency of drugs. Keywords : network pharmacology, drug-target, network topology

酶作用机理和调节【生物化学】

酶作用机理和调节 一、选择题 ⒈关于酶活性中心的描述,哪一项正确?() A、所有的酶都有活性中心; B、所有酶的活性中心都含有辅酶; C、酶的必须基团都位于酶的活性中心内; D、所有的抑制剂都是由于作用于酶的活性中心; E、所有酶的活性中心都含有金属离子 ⒉酶分子中使底物转变为产物的基团是指:() A、结合基团; B、催化基团; C、疏水基团; D、酸性基团; E、碱性基团

⒊酶原的激活是由于:() A、氢键断裂,改变酶分子构象; B、酶蛋白和辅助因子结合; C、酶蛋白进行化学修饰; D、亚基解聚或亚基聚合; E、切割肽键,酶分子构象改变 ⒋同工酶是指() A、辅酶相同的酶; B、活性中心的必需基团相同的酶; C、功能相同而分子结构不同的酶; D、功能和性质都相同的酶; E、功能不同而酶分子结构相似的酶 ⒌有关别构酶的结构特点,哪一项不正确?() A、有多个亚基; B、有与底物结合的部位; C、有与调节物结合的部位; D、催化部位和别

构部位都位于同一亚基上;E、催化部位与别构部位既可以处于同一亚基也可以处于不同亚基上。 ⒍属于酶的可逆性共价修饰,哪项是正确的? A、别构调节; B、竞争性抑制; C、酶原激活; D、酶蛋白和辅基结合; E、酶的丝氨酸羟基磷酸化 ⒎溶菌酶在催化反应时,下列因素中除哪个外,均与酶的高效率有关?() A、底物形变; B、广义酸碱共同催化; C、临近效应与轨道定向; D、共价催化; E、无法确定 ⒏对具有正协同效应的酶,其反应速度为最大反应速度0.9时底物浓度([S]0.9)与最大反应

旗开得胜速度为0.1时的底物浓度([S]0.1)二者的比值[S]0.9/[S]0.1应该为() A、>81; B、=81; C、<81; D、无法确定 ⒐以Hill系数判断,则具负协同效应的别构酶() A、n>1; B、n=1; C、n<1; D、n≥1; E、n≤1

胶原蛋白的作用机理

胶原蛋白的作用机理 一. 什么是胶原蛋白? 胶原蛋白是大分子蛋白质,其分子量在30万以上,并不能被人体直接吸收。 二. 什么是胶原蛋白肽? 胶原蛋白肽是一种细胞外蛋白质,它是曲3条肽链拧成螺旋形的纤维状蛋白质,胶原蛋白是人体内含量最丰富的蛋白质,占全身总蛋白质的1/3。一个60kg的成年人的身体内约有3公斤胶原蛋白,主要存在于人体皮肤、骨骼、眼睛、牙齿、肌腱、内脏(包括心、胃、肠、血管)等部位,其功能是维持皮肤和组织器官的形态和结构,也是修复各损伤组织的重要原料物质。在人体皮肤成分中,有70%是由胶原蛋白所组成。 三. 胶原蛋白肽的功能 胶原蛋白肽,可以被人体主动且无障碍吸收,无需消化,供身体组织充分利用。并且海洋胶原肽平均分子量更小,甚至只有2-4个氨基酸构成,远远小于普通肽。胶原蛋白肽是以海鱼的鱼皮为原料,运用现代生物工程技术及酶工程技术提取,最后提炼为胶原蛋白肽。 胶原蛋白肽产品的原料来源目前主要有三种:1.来自牛羊等牲畜骨骼与皮肤。主要提取来自牛羊等动物皮肤或骨骼中的胶原蛋白。2.来自猪骨和猪皮。提取猪的皮肤与骨骼中的胶原蛋白。3来自深海鳕鱼鱼皮提取深海鳕鱼鱼皮中的胶原蛋白。阿拉斯加鳕鱼是鳕鱼中的极品,西方称之为“比黄金还珍贵的宝藏”。 胶原蛋白肽的八大功效:1、独特功能银子,阻止胶原流失。2、抑制黑色素,美白肌肤。 3、修复真皮层,延缓衰老。 4、改善微循环,祛斑祛皱。 5、收缩毛孔,补水保湿。 6、紧致肌肤,修复细纹。 7、祛除黑眼圈,消除眼袋。 8、白里透红,逆转衰老。 四. 补充胶原蛋白的得与失 胶原蛋白之父兰特博士断言:“皮肤衰老过程,就是胶原蛋白流失的过程。”女性在25岁时胶原蛋白已经开始老化、流失、含量逐年下降,同时女性由于月经、生育等生理因素的影响,胶原蛋白流失量是男人的2.5倍。根本的解决办法,就是通过口服胶原蛋白肽,还原肌肤年轻结构,使肌肤细腻光滑、水润光泽、充满弹性。 那么,通常都是怎样补充胶原蛋白呢?以下方法可以尝试: 一是吃猪蹄。猪蹄含有胶原蛋白,每天需要吃10只猪蹄可补充皮肤所需胶原蛋白的十分之一。二是吃猪皮。猪皮的胶原蛋白含量丰富,但是人体不能直接吸收。一般需要一次吃掉6口100公斤重的肥猪猪皮,才能有效果。三是护肤品。国际一线品牌高档护肤品含少量胶原蛋白,对皮肤有一定作用。四是口服胶原蛋白肽,吸收效果好,服用方法简单有效,是目前亚洲女性最喜爱的美容方法。

蛋白质相互作用数据库和分析方法

蛋白质相互作用数据库和分析方法 1. 蛋白质相互作用的数据库 蛋白质相互作用数据库见下表所示: 数据库名 说明 网址 BIND 生物分子相互作用数据库 http://bind.ca/ DIP 蛋白质相互作用数据库 https://www.wendangku.net/doc/b512197005.html,/ IntAct 蛋白质相互作用数据库 https://www.wendangku.net/doc/b512197005.html,/intact/index.html InterDom 结构域相互作用数据库 https://www.wendangku.net/doc/b512197005.html,.sg/ MINT 生物分子相互作用数据库 http://mint.bio.uniroma2.it/mint/ STRING 蛋白质相互作用网络数据库 http://string.embl.de/ HPRD 人类蛋白质参考数据库 https://www.wendangku.net/doc/b512197005.html,/ HPID 人类蛋白质相互作用数据库 http://wilab.inha.ac.kr/hpid/ MPPI 脯乳动物相互作用数据库 http://fantom21.gsc.riken.go.jp/PPI/ biogrid 蛋白和遗传相互作用数据,主要来自于酵母、线虫、果蝇和人 https://www.wendangku.net/doc/b512197005.html,/ PDZbase 包含PDZ 结构域的蛋白质相互作用数据库 https://www.wendangku.net/doc/b512197005.html,/services/pdz/start Reactome 生物学通路的辅助知识库 https://www.wendangku.net/doc/b512197005.html,/ 2. 蛋白质相互作用的预测方法 蛋白质相互作用的预测方法很非常多,以下作了简单的介绍 1) 系统发生谱 这个方法基于如下假定:功能相关的(functionally related)基因,在一组完全测序的基因组中预期同时存在或不存在,这种存在或不存在的模式(pattern)被称作系统发育谱;如果两个基因,它们的序列没有同源性,但它们的系统发育谱一致或相似.可以推断它们在功能上是相关的。

最新蛋白质凝胶机理

蛋白质凝胶机理 蛋白质,凝胶: 1 蛋白质凝胶的定义、类型及其凝胶过程中分子构象的变化 蛋白质凝胶的形成可以定义为蛋白质分子的聚集现象,在这种聚集过程中,吸引力和排斥力处于平衡,以至于形成能保持大量水分的高度有序的三维网络结构或基体(matrix)。如果吸引力占主导,则形成凝结物,水分从凝胶基体排除出来。如果排斥力占主导,便难以形成网络结构。 蛋白质凝胶的类型主要决定于蛋白质分子的形状。由于凝胶过程是一个动态过程,也受外界环境的 pH、离子强度及加热的温度和时间的影响。纤维状蛋白质分子,如明胶和肌浆球蛋白凝胶的网络结构由随机的或螺旋结构的多肽链组成。Ledward报道,明胶的凝胶网络为线性分子通过形成连接区而形成凝胶网络。Hermanssan和langton观测到肌浆球蛋白凝胶是由线性分子间形成连接点而构建成三维网络。球蛋白的热凝胶是由仍保持球形结构的蛋白质分子首尾聚集而形成的。Tombs认为球蛋白形成两种类型的凝胶:高度定向有序的“念珠串状”网络结构和随机聚集的网络结构。“念珠串状”凝胶外观透明或半透明,Nakamura报道了大豆蛋白具有这种凝胶的网络结构。这种凝胶是在低离子强度和远离蛋白质等电点pI的条件下形成的。当环境的离子强度较高及pH接近等电点pI时,则形成随机聚集的凝胶。然而大多数球蛋白凝胶都具有这两种类型的凝胶网络,这决定于蛋白质的浓度、环境的pH与离子强度及加热的温度和时间。 蛋白质分子构象的变化是蛋白质分子聚集的先决条件,球蛋白更是如此。在串状网络结构中发现蛋白质分子仍保持球形构象。经典的球形蛋白质分子展开的“两种状态”理论认为仅存住两种状态的蛋白质:未变性的蛋白质和高度变性的无序蛋白质一现在已经证明,存从无序状态向未变性状态展开的路径中明显存在一动态的中间体。已经发现相似的中间体状态存在于低pH(或高pH)的平衡条件下、适当浓度变性剂的条件下和高温度的条件下。这种中间体状态被称为“熔融球蛋白状态”,它被定义为含有与未变性状态相似的二级结构而三级结构展开的紧凑的球形分子。从受热时的未变性状态到熔融球蛋白的转变及这种部分变性的形式主要与热凝胶的形成有关。

酸性蛋白酶的应用

YR-ACPro 酸性蛋白酶 ◇产品概述: 蛋白质由氨基酸组成,是自然界中发现的最复杂的有机化合物之一。由盐酸和蛋白酶分解成易被高等动物的肠道和微生物有机体的细胞膜吸收的氨基酸。 包括人类在内的每种动物,必须要有足够的蛋白质来维持自身生长,来生成每个细胞所必需的氨基酸,一些特种蛋白质还是某些特殊细胞、腺体分泌物、酶和激素的功能性组成元素。 蛋白酶是指一些有催化功能的酶,能够水解(断裂)蛋白质,因此也被称为蛋白水解酶。蛋白水解酶在许多的生理和病理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在食品和乳品加工业也有着广泛应用。 本产品是一种酸性蛋白酶制剂,在酸性条件下具有较高活性,由酸性蛋白酶高产菌株——曲霉菌(Aspergillus)深层发酵而成。它广泛应用于饲料、纺织、废水处理和果汁提纯方面。 ◇工作机理: 蛋白水解酶制剂本产品能在酸性条件下水解蛋白质食品中的缩氨酸键,释放氨基酸或者多肽。在酒精、葡萄酒、果汁、啤酒、黄油和酱油生产中,添加酸性蛋白酶可澄清发酵液中的雾气。酵母在发酵阶段的生长可以通过悬浮蛋白质转化的氨基酸来加以促进,从而加速发酵并提高产量。 ◇产品特性: 本产品能够产生最大活性的pH范围是2.5-6.0,最适pH值是3.5;温度范围是10-50℃(50-122°F),最适温度是50℃。 ◇产品规格: 产品为固体:酶活力为 10,000 U/g) 酶活力单位定义: 温度为40℃,pH3.0条件下,1分钟内释放1ug酪氨酸所需要的酶量。 ◇使用说明: 用作饲料添加剂时,本产品的添加量为5-10U/g。 在酿造业使用时,本产品的添加比例为5U/g。 ◇产品包装及储存: 本产品的包装规格为25kg/箱。也可根据客户需求提供大小不等的包装。

蛋白质-蛋白质相互作用

蛋白质-蛋白质相互作用 蛋白质与蛋白质之间相互作用构成了细胞生化反应网络的一个主要组成部分,蛋白-蛋白互作网络与转录调控网络对调控细胞及其信号有重要意义。把原来spaces空间上的一篇蛋白质与蛋白质间相互作用研究方法转来,算是实验技巧分类目录的首篇。(另补充2:检测两种蛋白质之 间相互作用的实验方法比较) 一、酵母双杂交系统 酵母双杂交系统是当前广泛用于蛋白质相互作用组学研究的一种重要方法。其原理是当靶蛋白和诱饵蛋白特异结合后,诱饵蛋白结合于报道基因的启动子,启动报道基因在酵母细胞内的表达,如果检测到报道基因的表达产物,则说明两者之间有相互作用,反之则两者之间没有相互作用。将这种技术微量化、阵列化后则可用于大规模蛋白质之间相互作用的研究。在实际工作中,人们根据需要发展了单杂交系统、三杂交系统和反向杂交系统等。Angermayr等设计了一个SOS蛋白介导的双杂交系统。可以研究膜蛋白的功能,丰富了酵母双杂交系统的功能。此外,酵母双杂 交系统的作用也已扩展至对蛋白质的鉴定。 二、噬茵体展示技术 在编码噬菌体外壳蛋白基因上连接一单克隆抗体的DNA序列,当噬菌体生长时,表面就表达出相应的单抗,再将噬菌体过柱,柱上若含目的蛋白,就会与相应抗体特异性结合,这被称为噬菌体展示技术。此技术也主要用于研究蛋白质之间的相互作用,不仅有高通量及简便的特点,还具有直接得到基因、高选择性的筛选复杂混合物、在筛选过程中通过适当改变条件可以直接评价相互结合的特异性等优点。目前,用优化的噬菌体展示技术,已经展示了人和鼠的两种特殊细胞系的cDNA文库,并分离出了人上皮生长因子信号传导途径中的信号分子。 三、等离子共振技术 表面等离子共振技术(Surface Plasmon Resonance,SPR)已成为蛋白质相互作用研究中的新手段。它的原理是利用一种纳米级的薄膜吸附上“诱饵蛋白”,当待测蛋白与诱饵蛋白结合后,薄膜的共振性质会发生改变,通过检测便可知这两种蛋白的结合情况。SPR技术的优点是不需标记物或染料,反应过程可实时监控。测定快速且安全,还可用于检测蛋白一核酸及其它生物大分子之间 的相互作用。 四、荧光能量转移技术

蛋白质凝胶机理

蛋白质凝胶 摘要:凝胶特性是食品蛋白质的重要功能特性,蛋白质的凝胶行为及其流变性质是形成某些食品独特的质构、感官和风味的决定性因素长期以来,人们对蛋白质的凝胶行为进行了广泛深入的研究,但对蛋白质凝胶的机理和凝胶动力学还没有完全了解:本文对当前有关蛋白质凝胶的类型、凝胶过程中蛋白质分子构象的变化、形成蛋白质凝胶的主要作用力和凝胶动力学过程的研究进展作了综述:随着现代分析研究技术的进步,对蛋白质凝胶行为的认识也逐渐深入 关键词:蛋白质,凝胶机理 1 蛋白质凝胶的定义、类型及其凝胶过程中分子构象的变化 蛋白质凝胶的形成可以定义为蛋白质分子的聚集现象,在这种聚集过程中,吸引力和排斥力处于平衡,以至于形成能保持大量水分的高度有序的三维网络结构或基体(matrix)。如果吸引力占主导,则形成凝结物,水分从凝胶基体排除出来。如果排斥力占主导,便难以形成网络结构。 蛋白质凝胶的类型主要决定于蛋白质分子的形状。由于凝胶过程是一个动态过程,也受外界环境的 pH、离子强度及加热的温度和时间的影响。纤维状蛋白质分子,如明胶和肌浆球蛋白凝胶的网络结构由随机的或螺旋结构的多肽链组成。Ledward报道,明胶的凝胶网络为线性分子通过形成连接区而形成凝胶网络。Hermanssan和langton观测到肌浆球蛋白凝胶是由线性分子间形成连接点而构建成三维网络。球蛋白的热凝胶是由仍保持球形结构的蛋白质分子首尾聚集而形成的。Tombs认为球蛋白形成两种类型的凝胶:高度定向有序的“念珠串状”网络结构和随机聚集的网络结构。“念珠串状”凝胶外观透明或半透明,Nakamura报道了大豆蛋白具有这种凝胶的网络结构。这种凝胶是在低离子强度和远离蛋白质等电点pI的条件下形成的。当环境的离子强度较高及pH接近等电点pI时,则形成随机聚集的凝胶。然而大多数球蛋白凝胶都具有这两种类型的凝胶网络,这决定于蛋白质的浓度、环境的pH与离子强度及加热的温度和时间。 蛋白质分子构象的变化是蛋白质分子聚集的先决条件,球蛋白更是如此。在串状网络结构中发现蛋白质分子仍保持球形构象。经典的球形蛋白质分子展开的“两种状态”理论认为仅存住两种状态的蛋白质:未变性的蛋白质和高度变性的无序蛋白质一现在已经证明,存从无序状态向未变性状态展开的路径中明显存在一动态的中间体。已经发现相似的中间体状态存在于低pH(或高pH)的平衡条件下、适当浓度变性剂的条件下和高温度的条件下。这种中间体状态被称为“熔融球蛋白状态”,它被定义为含有与未变性状态相似的二级结构而三级结构展开的紧凑的球形分子。从受热时的未变性状态到熔融球蛋白的转变及这种部分变性的形式主要与热凝胶的形成有关。 2形成蛋白质热凝胶的作用力 蛋白质凝胶是变性的蛋白质分子间排斥和吸引相互作用力相平衡的结果。一般认为,形成和维持蛋白质凝胶的作用力主要是疏水相互作用、氢键、静电相互作用等物理作用力,但含有巯基的蛋白质分子间 SH-SS交换反应也可能对蛋白质的凝胶作用有贡献。 2.1 疏水相互作用 蛋白质受热时包埋的非极性多肽暴露出来,从而增强了I临近多肽非极十牛片段的疏水相互作用:因而,平均疏水性(例如蛋白质中疏水氨基酸的比率)应该影响凝胶的形成过程 I Shimada和Matsushita等报道,含有高于31.5%克分子分数的非极性氨基酸残基

酸性蛋白酶生产工艺

酸性蛋白酶生产工艺 1 蛋白酶、酸性蛋白酶 1.1 蛋白酶的定义 蛋白酶是催化肽键水解的一类酶,它可迅速水解蛋白质为胨、肽类,广泛存在于动物内脏、植物茎叶、果实和微生物中。同时大多数微生物蛋白酶都是胞外酶。 1.2 微生物蛋白酶分类 微生物蛋白酶按其作用的最适pH可分为酸性蛋白酶、中性蛋白酶、碱性蛋白酶三类。 碱性蛋白酶为透明褐色液体,能与水混溶,最适温度50~60℃,最适pH8.5。 中性蛋白酶为金属酶,褐色颗粒或液体,易溶于水,最适温度45~55℃,最适pH5.5~7.5。 酸性蛋白酶为近乎白色至浅黄色无定型粉末或液体,易溶于水,最适温度45℃,最适pH2.5。 1.3酸性蛋白酶的概述 酸性蛋白酶(acidic protease)在 1954 年首先由吉田在黑曲酶中发现。该酶广泛存在于霉菌、和担子菌中,细菌中极少发现,其最适pH3~4,相对分子质量 30000~40000,等电点(pH3~5)。酸性蛋白酶主要是一种羧基蛋白酶,大多数在其活动中心含有 2 个天冬氨酸残基。酶蛋白中酸性氨基酸含量高,而碱性氨基酸含量低。 不同微生物的酸性蛋白酶其氨基酸组成虽有所差别,但性质基本相同,许多性质也与动物胃蛋白酶相似,其活动中心肽键也基本相似,它对 DFP、PCMP (对氯汞苯甲酸)EDTA不敏感,及但能为DNA(二重氮乙酰亮氨酸甲酯)EPNP及(1,

2 环-3-对硝基苯养基丙烷),SDS(十二烷基磺酸钠)等抑制。DNA,EPNP 之所以能引起酶失活是由于活性中心天冬氨酸残基被酯化。DNA 只同有活性的酸反应,而同失活的酶不能反应。P-BPB(对溴酚乙酰溴)虽然也可同酶的1个天冬氨酸残基反应,但同它反应的天冬氨酸的位置与以上两种抑制不一样,故不能引起青霉酸性蛋白酶失活。 1.4 酶的生产方法 酶的生产方法主要有:提取分离法、生物合成法、化学合成法。 酶的微生物合成法主要有:液体深层发酵、固体培养发酵、固定化细胞培养、固定化原生质发酵。 酸性蛋白酶用微生物发酵法生产,采用液体深层发酵。 液体深层发酵是指液体培养基在发酵罐中灭菌冷却后,接入产酶细胞,一定条件下发酵,适用于微生物细胞、动植物细胞的培养。具有机械化程度高、技术管理严格、酶产率高、质量稳定,产品回收率高的特点,是目前酶发酵的主要方式。 1.5酸性蛋白酶制剂的性能 1.5.1 酸性蛋白酶的作用机理 酶是一种蛋白质,它是活细胞产生的生物催化剂,生物体的新陈代谢活动都离不开酶的作用。酶的种类很多,酸性蛋白酶是水解酶类的一种,能够在微酸环境下(pH2.5~4.0)水解动植物蛋白质,通过内切和外切作用将蛋白质水解为小肽和氨基酸。 1.5.2 pH对酶活及酶稳定性的影响 酸性蛋白酶稳定pH范围2.0~4.0之间,最适pH2.5,pH低于2.0、高于4.0将影响水解速度。 1.5.3 温度对酶活性及稳定性影响 酸性蛋白酶适宜温度范围30℃~50℃,最适作用温度为50℃,低于40℃酶活稳定,超过50℃,酶活性损失严重。 1.5.4 金属离子对酶活力的影响 酸性蛋白酶可被Mn2+、Ca2+、Mg2+离子激活,被Cu2+、Hg2+、Al3+

研究蛋白质与蛋白质相互作用方法总结

研究蛋白质与蛋白质相互作用方法总结 蛋白质与蛋白质之间相互作用构成了细胞生化反应网络的一个主要组成部分,蛋白-蛋白互作网络与转录调控网络对调控细胞及其信号有重要意义。 一、酵母双杂交系统 酵母双杂交系统是当前广泛用于蛋白质相互作用组学研究的一种重要方法。其原理是当靶蛋白和诱饵蛋白特异结合后,诱饵蛋白结合于报道基因的启动子,启动报道基因在酵母细胞内的表达,如果检测到报道基因的表达产物,则说明两者之间有相互作用,反之则两者之间没有相互作用。将这种技术微量化、阵列化后则可用于大规模蛋白质之间相互作用的研究。在实际工作中,人们根据需要发展了单杂交系统、三杂交系统和反向杂交系统等。Angermayr等设计了一个SOS蛋白介导的双杂交系统。可以研究膜蛋白的功能,丰富了酵母双杂交系统的功能。此外,酵母双杂交系统的作用也已扩展至对蛋白质的鉴定。 二、噬茵体展示技术 在编码噬菌体外壳蛋白基因上连接一单克隆抗体的DNA序列,当噬菌体生长时,表面就表达出相应的单抗,再将噬菌体过柱,柱上若含目的蛋白,就会与相应抗体特异性结合,这被称为噬菌体展示技术。此技术也主要用于研究蛋白质之间的相互作用,不仅有高通量及简便的特点,还具有直接得到基因、高选择性的筛选复杂混合物、在筛选过程中通过适当改变条件可以直接评价相互结合的特异性等优点。目前,用优化的噬菌体展示技术,已经展示了人和鼠的两种特殊细胞系的cDNA文库,并分离出了人上皮生长因子信号传导途径中的信号分子。 三、等离子共振技术 表面等离子共振技术(Surface Plasmon Resonance,SPR)已成为蛋白质相互作用研究中的新手段。它的原理是利用一种纳米级的薄膜吸附上“诱饵蛋白”,当待测蛋白与诱饵蛋白结合后,薄膜的共振性质会发生改变,通过检测便可知这两种蛋白的结合情况。SPR技术的优点是不需标记物或染料,反应过程可实时监控。测定快速且安全,还可用于检测蛋白一核酸及其它生物大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 四、荧光能量转移技术

人类细胞表面IgSF相互作用组揭示蛋白质-蛋白质相互作用的复杂网络

人类细胞表面IgSF相互作用组揭示蛋白质-蛋白质相互作 用的复杂网络 导读 细胞表面蛋白的相互作用(PPIs)对于介导细胞间的通讯、识别和应答具有重要作用。本研究开发了一套高通量基于ELISA的细胞外相互作用组分析平台并整合自动池化蛋白策略,对564种人细胞表面蛋白和分泌蛋白(大部分为免疫球蛋白超家族(IgSF)蛋白)进行相互作用组分析,检测了所有318,096个PPI组合。进一步的系统进化同源性分析,发现约380个以前未报告的PPIs,并利用表面等离振子共振和细胞结合实验验证了其中一个子集。PPIs揭示了生物系统内部和生物系统之间相互作用的复杂庞大的网络,同时确定了与受体以及“孤儿”受体结合的新型PPIs。这些PPIs包括在多种细胞类型上表达的蛋白质,并参与多种过程(如免疫和神经系统的发育和功能、分化/增殖、代谢、血管生成和增殖),有助于进一步的功能相关性研究和药物靶点的发现。 实验设计如下

结果 1 用于PPI筛选的蛋白质的选择和生产 为鉴定人类IgSF蛋白,研究者利用HUGO基因命名委员会(HGNC)、人蛋白质图谱和UniProt 数据库,通过“诱饵”和“猎物”多聚结构域将感兴趣的458个IgSF和106个非IgSF蛋白的胞外结构域(ECDs)和分泌蛋白聚集到细胞上清中(图1A和1B),并通过Western blot验证其表达。本研究及其它团队都已证明基于ELISA的细胞外相互作用组测定(ECIA)和其他基于ELISA的结合实验均能在蛋白量表达很低的情况下检测到PPIs。因此认为无论是否检测到蛋白质,所有诱饵和猎物都包括在筛选中。 2 自动汇集猎物ECIA平台的开发 ECIA和其他基于ELISA的检测方法允许直接从培养基中检测诱饵和猎物蛋白的结合(图1B),对每孔的猎物-诱饵对进行分析。为增加通量,研究者池化三组猎物,并在筛选后对阳性孔去卷积化以鉴定PPIs(图1B)。用一组已知的PPIs进行池化实验显示,猎物经过3倍稀

酸性蛋白酶(Acid protease, ACP)试剂盒说明书

货号:QS2300 规格:50管/24样酸性蛋白酶(Acid protease, ACP)试剂盒说明书 可见分光光度法 注意:正式测定之前选择 2-3个预期差异大的样本做预测定。 测定意义: ACP是一种在酸性环境下催化蛋白质水解的酶。该酶主要用于酒精发酵、啤酒酿造、毛皮软化、果酒澄清、酱油酿造、饲料等。 测定原理: 酸性条件下,ACP催化酪蛋白水解产生酪氨酸;在碱性条件下,酪氨酸还原磷钼酸化合物生成钨蓝;钨蓝在680nm有特征吸收峰,通过测定其吸光度增加,来计算ACP活性。 自备实验用品及仪器: 可见分光光度计、水浴锅、磁力搅拌器、可调式移液枪、1mL玻璃比色皿、1.5 mL EP管和蒸馏水。 试剂组成和配置: 试剂一:液体×1瓶,4℃保存。 试剂二:粉剂×1瓶,4℃保存。临用前加10 mL蒸馏水溶解。 试剂三:粉剂×1瓶,4℃避光保存。临用前加入10 mL试剂一,沸水浴溶解。 试剂四:粉剂×1瓶,4℃保存。临用前加入50 mL蒸馏水溶解。 试剂五:液体×1瓶,4℃保存。 标准品:液体×1支,0.25 μ mol/mL标准酪氨酸溶液,4℃避光保存。 粗酶液提取: 1.组织:按照组织质量(g):试剂一体积(mL)为1:5~10的比例(建议称取约0.1g组织,加 入1mL试剂一)冰浴匀浆,8000g,4℃离心10min,取上清,即粗酶液。 2.血清或培养液:直接测定。 3.细菌、真菌:按照细胞数量(104个):试剂一体积(mL)为500~1000:1的比例(建议500 万细胞加入1mL试剂一),冰浴超声波破碎细胞(功率300w,超声3秒,间隔7秒,总时间3min);然后8000g,4℃,离心10min,取上清置于冰上待测。 测定操作: 1.分光光度计预热30min,调节波长到680 nm,蒸馏水调零。 2.试剂二、试剂三和试剂四置于30℃水浴保温30min。 3. 对照管:取一支EP管,加入100μL粗酶液,200μL试剂二,混匀后置于30℃水浴保温10min;加入200μL试剂三,混匀后8000g,4℃离心10min;取200μL上清液,加入新的EP管,再加入1000μL试剂四,200μL试剂五,混匀后置于30℃水浴保温20min,于680nm 测定光吸收,记为A对照管。 4. 测定管:取一支EP管,加入100μL粗酶液,200μL试剂三,混匀后置于30℃水浴保温10min;加入200μL试剂二,混匀后8000g,4℃离心10min;取200μL上清液,加入新的EP管,再加入1000μL试剂四,200μL试剂五,混匀后置于30℃水浴保温20min,于680nm 测定光吸收,记为A测定管。(注意与空白管不同,先加试剂三,后加试剂二) 第1页,共2页

饲用酸性蛋白酶高产菌株选育及应用研究

酸性蛋白酶高产菌株选育及应用研究 一、概述 本项目2004年获得河南省科技攻关项目的立项支持,项目编号:0424240040。 酶是生物细胞原生质合成且具有高度催化活性的蛋白质。人类早在认识酶之前就知道利用酶为生产和生活服务,例如酿造、鞣革及制造奶酪等已经有几千年的历史。1897年Büchner发现磨碎的酵母仍然能够使糖液发酵产生酒精和二氧化碳。二十世纪初,有更多的酶被发现和分离提纯,注意到了某些酶的作用需要有低分子物质(辅酶)的参加,并陆续认识了很多酶所催化的反应。1926年Sumner第一次从刀豆中分离出脲酶并获得了该蛋白质的结晶。30年代,J.Northrop 又连续分离出结晶的胃蛋白酶、胰蛋白酶及胰凝乳蛋白酶。今天已有500种酶得到结晶,2000多种酶得到鉴定,200种左右商品酶已经开发,但工业上应用的酶仅有50多种。二次世界大战后抗生素工业的通风搅拌发酵技术的利用,使微生物酶制剂工业得到迅速发展。20世纪40年代末,生产α-淀粉酶的液体深层发酵首先在日本实现了工业化生产,标志着现代酶制剂工业的开始。20世纪50年代后期遗传工程、蛋白质工程等现代生物技术的研究成果,促使世界酶制剂工业持续地高速发展,成为生物工程四大主导产业中最早产业化的高技术产业。由于酶制剂是一种绿色高效生物催化剂,具有高效、节能、安全和环保等特点,对酶制剂应用产业开发新产品、提高质量、节能

降耗、保护环境重要意义;因此,这一产业的发展受到各国政府的高度重视,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 国际酶制剂市场目前保持着9%的增长速度,2010年世界酶制剂年销售额达160亿美元,目前已有一大批可用于工业发酵生产的各种胞外酶的微生物,如芽孢杆菌、大肠杆菌、放线菌、毛霉、黑曲霉、青霉、酵母等。商品化的酶品种数量主要有糖化酶、α-淀粉酶、β-淀粉酶、蛋白酶、纤维素酶、果胶酶、凝乳酶、脂肪酶、DNA聚合酶、T4DNA连接酶、葡萄糖苷酶、葡萄糖异构酶、葡萄糖氧化酶、a-乙酰乳酸脱羧酶、乳酸脱氢酶、天冬氨酸转氨酶、延胡索酸酶、青霉素酰化酶、溶菌酶、链激酶、漆酶、植酸酶、复合酶等等。应用范围覆盖洗涤剂、纺织、酒精、白酒、啤酒、味精、有机酸、淀粉糖、制药、制革、饲料、造纸、果汁、肉、蛋、豆、奶、面制品加工等诸多领域,创造工业附加值数千亿多元。我国自1965年建立起第一个专业酶制剂工厂,由于不断引进技术、资金和设备,酶制剂工业得到迅猛发展,产量由1965年的10吨增长到2010年的219万吨,平均每年以20%以上的速度增长,产值达6亿多元,应用范围愈来愈广泛。我国酶制剂工业与发达国家相比,存在的差距主要有:(1)技术研究与开发滞后,基础理论研究与技术开发研究严重脱节,科研资金力度不够且分散,科研技术转化能力不强。(2)行业规模小而分散,市场调控能力弱,我国现有100多家酶制剂生产企业,企业数量占世界三分之一还多,但销售额仅占世界酶制剂销售额5%,企业规模小、产品的市场覆盖率低,导致企业对市场的调控能力普遍较弱,企业间无序的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