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第3章 第7节 探索宇宙

第3章 第7节 探索宇宙

第3章  第7节    探索宇宙
第3章  第7节    探索宇宙

第3章第7节探索宇宙

教学目标

1.了解太阳系的构成及九大行星,卫星,小行星,彗星和流星体

2.知道银河系的构成,大小,形状以及太阳系在银河系中的位置。

3.了解宇宙是由大量的类似银河系的星系构成,且宇宙是无边无际的

4.知道人类及我国在航天事业中的成就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通过观察图片等,了解九大行星的表明特征

难点:建立太阳系,银河系及宇宙的空间概念

课时安排(2~3节)

课前准备

课前布置学生收集有关资料

(1)有关恐龙灭绝原因

(2)太阳系中九大行星的表明特征

(3)有关哈雷彗星

教学课程设计

(一)太阳系

学生观看有关太阳系,九大行星的影像资料,向学生提出问题

1.太阳系的组成

2.九大行星在运转的过程中,为什么不会发生碰撞

3.按与太阳由近及远的顺序,依次说出九大行星的名称

组织学生讨论:太阳系中,为什么除了地球以外的其他八大行星都没有生命?

1.九大行星的表面特征:

1)水星:离太阳最近的一颗行星

●布满了环形山

●基本没有大气也没有水

●表面温度高达477oC,夜晚-173oC

2)金星:距地球较近的一颗行星

故:古代(太白金星):清晨,黄昏可见。清晨所见的金星称“启明星”

●有点象地球:有大气(主要成分CO2)

●金星上的大气层把阳光大部分发射回去或漫射开来,故白昼光亮不强。

●金星上的CO2可阻挡红外线向外辐射,可产生“温室效应”

●“温室效应”使表面温度可高达465oC~480oC, 所有金星上没有生命存在的条件

3)火星:与地球有点象

●有一层稀薄的大气层,主要成分为CO2

●最高温度27.7oC, 最低-123oC

●没有液态水,大气极稀薄,寒冷,是没有生命存在条件的极其荒凉的世界

4)木星:九大行星之王

●大气:H

●温度:离热源太远,温度极低

●卫星: 16个

●大红斑:是一股猛烈而长久的风暴漩涡。大红斑寿命很长,已经存在300多年

了。

●光环:外环较亮,内环较暗,由黑色的块状物体组成

5)土星

●大气类似与木星

●温度更低

●光环:由细小的冰屑和带壳的微粒组成,因反射阳光而发亮

●卫星:23个

6)天王星,海王星

●有大气:H, 甲烷

●温度极低

7)冥王星:太阳系中最外围的一颗行星

●温度极低:绝大部分物质已凝结成固态或液态

●表面有没有大气层不清楚

讨论结果:太阳系中其他八大行星都没有存在生命的可能性,而地球距太阳位置适中,地球表面温度适宜,有液态水,有厚厚的大气层,有氧气

太阳系中除九大行星外,还有许多彗星

1.彗星:是围绕太阳运动的一种天体(图片资料)

1)组成:慧核,慧发,慧尾

慧核: 是有岩石碎片,固体微粒,冰构成

慧发:当彗星靠近太阳时,慧核的冰物质受热而部分汽化

慧尾:受太阳风的吹拂,慧发中的部分被吹成慧尾

2)哈雷彗星:周期76年,上次出现时间1986

推算下次“哈雷彗星”光临地球将是哪一年

2.流星体:

1)太阳系中有许多绕太阳公转的固体小块叫做流星体

2)它们在靠近地球轨道时,有些被地球引力所俘获,在冲入地球大气层时摩擦燃烧,产

生一划而过的发光现象俗称“流尾”

3)陨星,陨石

疑问:小行星,彗星存在与地球相撞的可能

讨论:地球上恐龙灭绝的可能原因

(二)银行系和宇宙

建议:向学生提供一些河外星系的照片或影像资料,以增强真实感。

提出问题:1.银河系的组成

2.读图回答问题

3.银河系就是宇宙吗?

建立概念:地月系→太阳系→银河系→总星系(宇宙):无限的,均匀的

河外星系↗同时又是有层次的

讨论:学习了本章内容以后,你对宇宙有了什么新的认识?

你想像中的宇宙是什么样子的?

板书设计

一.太阳系

1.太阳系的组成

2.九大行星的名称:水,金,地,火,木,土,天王,海王,冥王

3.九大行星的表面特征

人类宇宙探索过程

人类宇宙探索过程 1957年10月4日,前苏联第一颗人造卫星上天,拉开了人类航天时代的序幕。前苏联宇航员、大名鼎鼎的加加林,于1961年4月12日,乘坐前苏联“东方号”飞船,环绕地球飞行了一圈,历时近两个小时,成为了第一位进入太空的人。 月球是距离地球最近的天体(约38万公里),是人类进行太空探险的第一站。前苏联1959年发射的月球2号探测器在月球着陆,这是人类的航天器第一次到达地球以外的天体。同年10月,月球3号飞越月球,发回第一批月球背面的照片。1970年发射的月球16号着陆于丰富海,把100克月球土壤送回了地球 美国的“徘徊者”3-5号月球探测器

“勘测者”月球探测器 美国发射的月球轨道器 “阿波罗”11号的登月舱 “阿波罗”11号宇航员阿尔德林迈出登月舱 “阿波罗”11号宇航员阿尔德林在月球表面 宇航员阿尔德林在美国国旗旁留影 “阿波罗”11号宇航员在月球表面留下的足印 “阿波罗”15号的月球车 “阿波罗”17号的月球车在月球上行驶

“克莱门汀”号无人驾驶飞船 环绕月球飞行的“月球勘探者”探测器 美国在20世纪60年代开始的雄心勃勃的“阿波罗”计划的目的就是将人类送上月球进行实地考察。在此之前的1961年到1967年间,9个“徘徊者”、7个“勘测者”探测器和5个月球轨道器先后对月球进行了考察。它们拍摄了月球的照片,并分析了月球的土壤,为登上月球做好了准备。随后美国便使用“土星”5号运载火箭先后向月球发射了17艘“阿波罗”飞船。其中“阿波罗”1-3号是试验飞船,4-6号是无人飞船,7号飞船载人绕地球飞行,8-10号载人绕月飞行,11号至17号是载人登月飞行。 1969年7月16日发射的“阿波罗”11号使人类首次登上了月球。执行该次任务的是阿姆斯特朗、阿尔德林和柯林斯。飞船抵达月球轨道后,柯林斯驾船绕月飞行,另两名宇航局驾驶登月舱于7月20日降落在月球表面的静海。阿姆斯特朗成为第一个登上月球的人。宇航员在月球表面进行了实地的科学考察,并把一块金属纪念牌和美国国旗插上了月球。此后又有5次成功的登月飞行,宇航员在月球上停留的时间总共约300小时。

幼儿园大班科学 探索太空的奥秘

大班科学探索太空的奥秘 一、活动目标: 1、让幼儿认识宇宙太空的奥秘,扩展幼儿的知识。 2、诱发幼儿对太空的探究和好奇心。 3、培养幼儿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二、活动准备: 1、提供给幼儿介绍太空的资料:图书、录像、电脑。 2、设计好的大幅“未来太空城”的图片。 3、各种大型积木,橡皮泥,彩纸,皱纸,各种废旧材料等。 4、录音机、磁带。 三、活动过程: 1、感知太空。 (1)教师扮演星姐姐:“小朋友们好,我是宇宙太空的星姐姐,我知道你们很想知道我住的地方到底是什么样的,所以,今天我就邀请你们到太空去做客,你们高兴吗?那我们怎么去呢?(坐飞船、航天飞机等) (2)幼儿随音乐一起做律动“坐飞船”,然后自由地围坐在一起。 (3)查看关于介绍太空的资料,激发幼儿学习兴趣。 “现在,我们来到太空资料厅,请你们自己去查看关于太空的介绍,好吗?幼儿自由选择,借助各种媒体感知太空的奥秘。 2、构思太空城。 (1)请幼儿讲述刚看到的或以前了解到的有关太空的知识,教师适当帮助补充小结。 (2)教师出示“未来太空城”的图片。 “小朋友们,现在星姐姐住的太空里来了很多新朋友,有各种人造卫星、太空飞船、卫星空间城,等到不久的将来,我住的太空也将变成一座美丽的太空城。你们看,这就是我设计的“未来太空成”,这里也有学校、工厂、商店、娱乐场所、街道,到了那时,你们就可以天天和星姐姐住在一起了,你们高兴吗?” (3)幼儿大胆想象“未来太空成” “那星姐姐请你们帮帮忙,帮我再设计几座太空成好吗?”幼儿自由设想、构思,并相互讨论交流。 3、建造太空城。 (1)教师帮助幼儿分组,让幼儿开动脑筋,利用各种材料进行建造。 (2)幼儿分工合作,教师巡视指导。

人类对宇宙的新探索的教案(基于资源的教案)

人类对宇宙的新探索 【教学重点】 本节内容是以人类对宇宙的认识为线索,由探测宇宙、开发宇宙和保护宇宙环境等内容组成。充分体现了人类活动和宇宙环境的关系。人类探测宇宙的目的是为开发宇宙资源,开发宇宙带来的一个重要问题是宇宙环境的保护,因而在教学中,使学生认识开发宇宙资源和保护宇宙环境的重要意义是本节的重点。本节的知识难度不大,但思想性比较强,教学中要充分利用教材中的图表资料或补充一些课外资料,运用读图、阅读分析资料和讨论等方法,有利于掌握知识,同时也使学生受到正确的思想观念教育。 【教学手段】多媒体资料库,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课前活动】要求学生分组收集有关世界和我国航天技术发展的资料,不同小组负责不同的领域。教师也可以把自己搜集的资料分发给学生。 【导入新课】通过了解地球的宇宙环境和日、月、地的关系,已认识到宇宙环境对地球的影响。然而人类对宇宙的探测经历了怎样的发展过程?探测宇宙的意义是什么呢? 【活动】①由学生把课前收集、了解的关于航天发展的资料内容做简要介绍。②阅读教材P11文字和插图,强调学生注意人类对宇宙的新探索“新”在哪里,并加以说明。 【提问】人类借助航天器和航天技术的发展,克服重重困难,穿过地球大气层,进入宇宙太空,开创了探测宇宙环境的新时代。在进入宇宙太空的新探索中,探测器、探测方式、探测内容和意义上,有哪些发展和变化? 【多媒体课件演示】展示相关的航天科学知识。如航天飞机、空间站、宇宙飞船等。 【活动】通过阅读教材内容,归纳填写下列表格内容。

【视频播放】播放“人类对火星的探测过程”视频。 【视频播放】播放“拓荒者号火星探测”视频。 【讲述】通过教材和刚才播放的视频片断,我们了解到,航天飞机的试航成功,使人类对宇宙空间的认识,已经从空间探索进入到空间开发和利用的新阶段。这是因为航天飞机能重复使用,是地球表面和近地轨道之间运送有效载荷的飞行器。在轨道上运行时,可以完成多种任务。航天飞机的出现是航天史上一个重要的里程碑,使人类自由往返宇宙空间、开发利用宇宙资源成为现实。 【多媒体演示】课本“中国向宇宙空间进军大事记”说明我国已步入世界航天技术先进国家的行列。多媒体课件中介绍我国航天领域的重大事件。 【提问】宇宙太空有哪些可供人类开发利用的资源?如何进行开发?开发宇宙资源的重要意义是什么? 【活动】学生分组,根据所了解的知识和教材有关内容,进行议论。(对上述问题的回答,不仅限于书本内容,要让学生充分发表个人见解,可举实例说明,也可大胆想象未来开发宇宙的广阔前景,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 【讲述】美国的整个阿波罗工程包括(1)确定登月方案;(2)准备了四项登月飞行辅助计划—“徘徊者”号探测器计划,发射9个探测器;“勘测者”号探测器并发射5个自动探测器在月面软着陆;“月球轨道环行器”计划,发射三个绕月飞行的探测器;“双子星座”号飞船计划,先后发射10艘各载2名宇航员的飞船。(3)研制运载火箭;(4)进行实验飞行;(5)研制阿波罗号飞船;(6)实现载人登月飞行。这项工程历时11年,耗资255亿美元。参加该工程的有2万家企业、200多所大学和80多个科研机构,总人数超过30万人。这一切说明探测开发宇宙资源需要以强大的国力做基础,以科学技术做支撑,否则是难以实现宇宙空间探测和开发的。 【视频播放】播放“太空殖民”、“太空生命维持系统”、“人类登陆火星”等视频。【总结】宇宙太空是人类未来发展的后备空间,在人类面临人口增长、资源枯竭、环境污染、生态破坏诸多问题的情况下,探索开发宇宙资源,有着重要和深远的意义。宇宙开发离我们并不遥远,目前人类的技术完全能够利用地球周围的资源,如何利用以及什么程度上的利用取决于经济上的可行性。宇宙开发对现在的社会生活逐渐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人类探索宇宙的历程

人类探索宇宙的历程 生活在这个星球上的最高等智慧生物,是充满好奇心的白皮肤、黄皮肤、黑皮肤的人类。人类想要知道海洋的尽头是什么,五六百年前就创造了远洋航海技术,“全球文明”即由此发端;人类想要像鸟儿一样展翅高飞,100多年前就发明了飞机,寂寥长空从此成为旅行的驿站;人类想要摆脱地球引力到大气层外的空间看一看,半个世纪间,各式各样的航天器就纷纷射向太空…… ——从自立行走于脚下这片土地到飞出蓝色地球村,人类就是这般孜孜不倦地幻想着,并一步一步地拓展着他们的活动空间。 梦想:脚步开始的地方 无法考证,人类的飞翔之梦,究竟是源自一个沐浴阳光的白天还是默数繁星的夜晚。 在东方的传说中,美貌的嫦娥偷吃了灵药飞天成仙,从此独守寂寞蟾宫;而在古希腊的神话里,太阳神阿波罗则驾着太阳车巡游九天,为人间送来光明和温暖。 充斥着飞天神话的人类幼年记忆,代代相传到今天。在双脚还只能停留在大地上的时候,想象,已经达到了一个人类自己也不知道有多高、多远的地方。 那是人类对太空最初的思考与渴望。 直到500多年前,波兰天文学家哥白尼用“日心说”掀起了一场轰轰烈烈的认知革命,人类才开始了对宇宙的科学审视。 就在“日心说”与统治欧洲一千多年的“地心说”艰难斗争的同一时代,中国的明朝官员万户——一位试图飞出天外的幻想家,却成了人类第一位飞天的真正实践者。 美国学者基姆在其著作《火箭与喷气》中这样描述人类历史上的第一次火箭飞行尝试:万户先做了两个大风筝,并排装在一把椅子的两边,然后在椅子下面捆绑了47支大火箭——中国人发明的一种以火药作燃料的兵器。准备完毕后,万户坐在椅子当中,命仆人点燃火箭…… 人类航天始祖”万户勇敢的生命,最后殒落在了点燃火箭后的巨响中。多年后,月球上的一座环形山被命名为万户山。 从17世纪开始,古老的梦想与发轫期的近代自然科学相遇,诞生出一系列具有强烈科学性的幻想小说。德国天文学家开普勒在1634年出版的《梦游》中第一次对月球旅行展开幻想,法国作家贝尔日拉克在《月球之旅》中用近似科学的态度讨论了太空旅行中的各种飞行方法,法国作家凡尔纳更是在其名作《从地球到月球》中大胆地把巨型炮弹作为未来的航空器,并运用大量的数学、物理学和天文学知识,对炮弹和发射装置进行了严格的计算。 科学,如同孕育在幻想中的胎儿,吮吸着幻想的营养一天天成长。 1903年,人类飞天史上的一个里程碑。那一年,莱特兄弟驾驶着他们在自行车修理车间里制造的第一架飞机“飞行者1号”,实现了人类历史上第一次成功的空中飞行。

教科版-科学-六年级下册-《探索宇宙》教案

《探索宇宙》教案 教学内容:科教版小学六年级《科学》下册第61—64页。 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1、能够通过收集资料的方式了解人类观测太空的历史。 2、会制作多级火箭模型。 3、能够收集有关运载火箭、人造卫星、行星探测器及航天飞机的图片和资料。 4、搜集人类的航天灾难故事。 知识与技能: 1、知道太阳系、银河系及宇宙的关系。 2、了解人类对宇宙的探索历史,了解人类走出地球的历史。 3、知道一些重要的探测宇宙的工具,意识到人类对太空的认识随技术的发展而深化。 4、认识各种典型的航天器。 5、了解人类历史上发生的主要航天灾难。 6、了解我国的航天史。 7、知道中国正在进行的航天事业——嫦娥计划。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体会到人类探索太空的自豪感。 2、体会到科学家和宇航员在宇宙探索中前赴后继的献身精神。 3、从中国宇航事业的发展中体会到一种民族的自豪感和民族的尊严。 教学重点、难点: 能通过查找资料了解宇宙方面的知识。 教学准备: 课前学生收集各种神话故事、星球的图片、有关宇宙和探索宇宙的资料。 教学过程: 1、创设情景,导入问题: 出示浑天仪图片 提问:这个图片里的物体大家认识吗? 学生观察并回答。 讲述:浑天仪是我国古代人民用来研究月球和其他星球的仪器,是东汉的张衡发明的,这表明500多年前,人们就开始用一些仪器来探索宇宙了,今天我们来看看人类是怎样探索宇宙的。(出示课题)

2、让学生围绕文本内容提出问题。 3、师目标导向,提出问题 太阳系、银河系及宇宙有什么关系? 4、明确问题,准备探究。 这节课我们来探究人类观测太空的历史和一些重要的探测宇宙的工具,意识到人类对太空的认识随技术的发展而深化。 一、探索望远镜 1、教师:人类探索宇宙少不了要用到望远镜,你知道有一些什么样的望远镜? 2、学生交流 教师课件展示各种望远镜,并作相关介绍。 (如伽利略的折射望远镜、牛顿的反射望远镜、射电望远镜、哈勃太空望远镜等,还可以补充介绍其他望远镜,如我国最大的射电望远镜、轨道望远镜等) 3、讨论:了解了这么多的望远镜,你认为望远镜是怎样帮助天文学家提高探索宇宙的能力的?科学技术是怎样影响望远镜的发展的? 4、学生讨论交流。 二、宇宙探测器 1、教师:从地球上用望远镜观察宇宙,获得信息是很有限的,到太空中观测,才能获得更多的信息,因此人类向太空中发射了许多宇宙探测器。你们已经查阅了很多的资料,现在各小组整理自己的资料,根据这些探测器的功能进行分类,然后把你们最想和大家分享的告诉大家。 2、学生整理资料并交流。 3、讨论:你还知道哪些宇宙探测器?它们都有什么用途?你认为探测宇宙组好的方法是什么? 4、学生讨论交流。 三、做个火箭工程师 1、讲述:火箭是中国人在一千多年前发明的,当时使用的燃料是火药。现在,人们用煤油或液态氢作为火箭的燃料,可以产生巨大的推力,将各种卫星、载人太空舱或太空探测器发射到太空中。 2、教师提出问题:你知道“万户”吗?能说说他的故事吗? 3、学生讲述万户的故事。 4、教师提出问题:古代的火箭曾以火药作为动力,你知道现在的火箭用什么做动力吗? 5、学生回答。 6、教师:现在我们用气球做实验来研究火箭的动力问题。学生做气球实验。 7、观察思考:气球是靠什么力量前进的?

语文人教版三年级下册《探索宇宙的奥秘》

探索宇宙的奥秘 《月球之谜》、《宇宙里有些什么》 一、课前经典诵读展示。 1、师:同学们的诵读把老师带进了优美的意境中,老师也想和你们一起读古诗。 幻灯出示古诗句: 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月来满地水,云起一天山。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峡深明月夜,江静碧云天。 2、你们还积累了哪些描写月亮的诗句呢? 二、导入新课,初步感知月球的魅力。 在浩瀚的宇宙中有无数星球,每一个星球都是一个神秘世界,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去探索宇宙的奥秘吧。首先我们走近离地球最近的星球——月球。 1、板书课题,学生数控。指导书写“谜”:书写“谜”的时候,注意谜字的结构,先写言字旁,再 写米字,最后写中间的走之儿。齐读课题:月球之谜。 2、课题中的“谜”指什么呢?(奥秘)是啊,今天我们就要探索月球的奥秘。 二、读词语 1、认读生字词:夜幕降临皎洁悬挂遐想奥秘努力细菌土壤水藻估计探索 2、指导书写“临” 三、初读课文:字词过关了,请大家自由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四、遐想 1、记得老师小时侯,晚饭过后就坐在小板凳上,仰望夜空,那皎洁的月光总会引起我的遐想:月亮上有些什么吗?我能上去看一看吗?同学们,看到月亮,你想到了什么? 2、其他人和我们想象的一样吗?我们看到第一自然段,读一读。 五、认识月球表面的景象。 1.月球是不是和我们想象的一样呢?让我们跟着宇航员一起到月球上去看看吧!一边出示图片,老师一边介绍 2.课文哪段话描述了我们刚刚看到的景象呢?(第二自然段)读一读。 3、哪个词概括月球上的景色的特点吗?(奇异) 老师:是啊,在地球上,地上阳光灿烂,天空一样阳光明媚,可是在月球上,地上阳光灿烂,天空

高中地理 1.3《人类对宇宙的新探索》教案4 人教版必修

人类对宇宙的新探索①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了解人类认识的宇宙范围在不断扩大,理解宇宙探索的意义,了解宇宙探索的现状。 2.德育目标:培养学生热爱科学和勇于探索的精神,认识保护宇宙环境对开发、利用宇宙的重要意义。 3.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观察能力、读书能力、分析综合思维能力等学习能力。 教学方法 导学式。 教学重点 宇宙探测的意义。 教学媒体 利用投影仪、录像片。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播放录像:航天飞机发射。 【教师说明】这是1998年6月3日清晨美国发现号航天飞机升空时的情景。 【教师提问】搭载它一起升空的有一个什么仪器? 学生回答:阿尔法磁谱仪。 【教师提问】阿尔法磁谱仪的任务是什么? 学生回答:探索宇宙本源,寻找暗物质和反物质。

【教师讲述】阿尔法磁谱仪进入太空,探索宇宙本源是人类对宇宙的又一次新探索。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人类对宇宙的新探索。 【教师提问】人类利用哪些手段了解宇宙呢? 学生回答:双眼、望远镜、人造卫星、航天飞机、宇宙飞船等。 【教师提问】人类对宇宙的新探索始于哪种探测手段? 学生回答:1957年10月4日,前苏联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上天。因为它是首次在地球以外观测地球。 【播放录像】《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 【教师提问】谈一谈你所知道的人类从此以后又有哪些新探索手段?进行了哪些探测活动?获得了哪些成果? 【出示投影】(补充资料) 人类对宇宙的新探索 (1)1959年,前苏联发射成功“月球3号”,它所携带的自动行星际站绕到月球背面上空,第一次主动拍摄了人类从未见过的月背照片。 (2)1961年4月21日,前苏联宇航员加加林乘座“东方号”宇宙飞船用108分钟绕地飞行一周,成为第一个飞出地球的人。 (3)1969年7月20日,美国宇航员尼尔·阿姆斯特朗乘座“阿波罗11号”宇宙飞船登上月球。 (4)1971年,前苏联第一个“礼炮号”空间站发射上天。 (5)1976年,美国发射的“海盗号”飞船第一次登陆火星。 (6)1988年11月15日,前苏联发射第一架航天飞机“暴风雪号”。 (7)1995年,美国“阿特兰蒂斯号”航天飞机和俄罗斯“和平号”轨道空间站首次对接成功。 (8)1997年7月4日,美国“探路者号”飞船顺利在火星上着路。 【教师提问】人类这些探索活动与望远镜观测有何不同? 学生回答:排除大气干扰,可直接取样。 【播放录像】《宇航员与月球车》

探索宇宙教案

第三章地球与宇宙 第七节探索宇宙 一、教材分析 《探索宇宙》选自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科学》(浙教版)七年级上册。 本节教材主要介绍了太阳系的结构,通过这部分内容的学习,学生对太阳系有了初步的认识。本节内容与学生现实生活有一定的距离,所以在课堂上采用探究性学习,多提供影像一些资料,全方位刺激学生的感官,让学生通过对资料、信息的获得和处理来提高感性认识,激发学生探索宇宙奥秘的浓厚兴趣。 二、学情分析 一般在小学时,学生对探索宇宙方面的知识已有初步认识,如他们对太阳系中的九大行星、银河系、太阳系等知识已有初步了解,但他们对太阳系中除了九大行星之外的其他成员的了解,对银河系的构成、大小、形状以及太阳系在银河系中的位置的认识还远远不够,而且往往是凭直觉猜测。 “银河系和宇宙”是本章第7节《探索宇宙》中的第二课时,教科书把《探索宇宙》编排在本章的最后一节是基于学生在学习了前面几节后,已经有了一定的天文学知识作铺垫这一原因;而且“银河系和宇宙”又是在学生了解了第一课时太阳系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故学生对这部分内容的学习可谓是“瓜熟蒂落”、“水到渠成”。 三、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 1.了解太阳系的构成及九大行星、卫星、小行星、彗星和流星体。 2.会根据哈雷彗星的周期计算它出现的时间。 3.知道银河系的构成,大小,形状以及太阳系在银河系中的位置。 4.了解宇宙的构成及宇宙中不同级别的天体系统的关系。 (2) 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创造性思维能力,及对资料、信息的获得和处理能力。(3) 情感目标 1.知道人类及我国在航天事业中的成就。 2.培养学生的空间概念和认识到宇宙是广阔无边的,培养学生探索宇宙奥秘的兴趣。 四、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太阳系的构成及九大行星离太阳由近到远的排列顺序;银河系的构成、大小、形状及太阳系在银河系中的位置 难点:太阳系、银河系及宇宙的空间三位概念。 五、教学课时 共2课时 六、课前准备 查阅太阳系、九大行星、银河系及宇宙的资料,多媒体课件和影像资料。 七、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一) 新课引入 设问:在这一章中我们已经了解了什么? 生答:地球、太阳、月球和星座 设问:我们所了解的天体仅局限于哪个天体系统?

中考专题人类认识的宇宙和人类对宇宙的新探索练习

人类认识的宇宙和人类对宇宙的新探索练习 知能达标训练 一、选择题 1.形成天体系统的条件是() A.重量和体积B.相互吸引和相互绕转 C.数量和亮度D.物质组成和结构特征 2.总星系是指() A.太阳系和银河系的总称B.地月系和太阳系的总称 C.银河系和河外星系的总称D.太阳系和河外星系的总称 3.在夜晚晴朗的天空,我们能看到的一闪即逝的天体和拖着长尾的天体是() ①月亮②流星③彗星④星云 A.①②B.①③C.②③D.②④ 4.地球上所以有生命存在,是因为() ①地球处在一个比较稳定和安全的宇宙环境中②地球具备了生物生存的地形条件③地球具备了生物生存的土壤条件④地球具备了生物生存所必需的温度、大气和水等条件A.①②B.①③C.①④D.②④ 5.星空中视运动最不显著的天体是() A.木星B.月球C.牛郎星D.北极星 6.宇宙中有丰富的可供开发的资源是() ①太阳能资源②空间资源③风能资源④水能资源 A.①②B.①③C.①④D.②④ 7.下列对地球宇宙环境的叙述,正确的是() A.宇宙是物质的,但物质之间没有任何联系 B.宇宙是由物质组成的,任何物质之间都有相互吸引和绕转的关系 C.宇宙是物质的,物质是运动的,但物质的运动没有规律可循 D.宇宙是物质的,物质是运动的,物质的运动和联系是有规律和层次的 8.关于人类对宇宙探索的发展的叙述,正确的是() A.人类对宇宙探索的手段按发展顺序排列是:航天飞机、载人飞船、人造地球卫星B.随着人造地球卫星的出现,实现了人类对月球的直接取样观测 C.随着载人航天器的出现,实现了人类对天体的直接取样观测 D.宇宙探测的发展,对人们的社会生活没有影响 综合能力训练 1.阅读材料,分析回答问题: 材料一1999年4月1日《人民日报》载文指出:“尽管人类对月球已作过大量的测量和月球样品的分析,但是月球科学中的一些基本问题仍模糊不清。” 材料二我国古代有嫦娥奔月的传说。20世纪60年代美国登月成功。 (1)以地球为中心的天体系统是() A.太阳系B.地月系C.银河系D.总星系 (2)上述材料说明() A.意识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反映 B.自然界是客观存在的物质的反映

恒星演化

恒星 摘要:本文分为两大部分,前部分将介绍恒星的各个参数,包括亮度、视星等、光度、大小、质量等基本特征以及恒星彼此之间的联系等等(也适当包含了一些对恒星参数测定的方法)。后半部分则将着重介绍恒星的起源与演化过程。 关键词:恒星、起源与演化。 1.前言 在美丽而又浩瀚的夜空中,我们痴迷于若隐若现的点点繁星,向它们寄托着我们难以磨灭的情感,它们也因此成为了我们心中永远的美丽传说。而实际上,那点点繁星大都是离我们十分遥远的恒星,我们对它们仍知之甚少。因此,研究恒星与恒星系统已势在必行:它是解决现代最基本理论----天体的起源与演化问题所不可缺少的;同时它也有助于解决物理学中的基本理论,寻找新能源;甚至于对这个问题的研究,对哲学的进步与发展同样起着积极作用,因为恒星和恒星系统是唯物主义宇宙观和唯心主义宇宙观激烈斗争的重要方面。 2.恒星的基本参数 2-1恒星观测的发展历程 恒星是指由内部能源产生辐射而发光的大质量球状天体。太阳就是一颗典型的恒星。自古以来,恒星一直是人们探索大自然的一个重要研究对象。人类研究恒星最初是依靠眼睛,但“最好”的眼睛最多只能看到6000余颗恒星。望远镜发明后,人类可以观测到眼睛看不到的恒星,早先美国帕洛马山天文台的直径5米的望远镜可以观测到20亿颗恒星,而在哈勃望眼镜升空后已经把人眼识别天体的范围提高了40亿倍。与此同时,人类还通过射电,x射线,红外线等多种电磁波去了解和研究恒星。 2-2恒星的距离 恒星离我们是十分遥远的,除去太阳外,离我们最近的恒星是半人马座比邻星,距离大约有4*10^13千米,而其他恒星更是远远大于这个距离。那么,应该怎样进行恒星距离的测量呢?

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下册-探索宇宙 教案1

第3章第7节探索宇宙 教学目标 1.了解太阳系的构成及九大行星,卫星,小行星,彗星和流星体 2.知道银河系的构成,大小,形状以及太阳系在银河系中的位置。 3.了解宇宙是由大量的类似银河系的星系构成,且宇宙是无边无际的 4.知道人类及我国在航天事业中的成就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通过观察图片等,了解九大行星的表明特征 难点:建立太阳系,银河系及宇宙的空间概念 课时安排(2~3节) 课前准备 课前布置学生收集有关资料 (1)有关恐龙灭绝原因 (2)太阳系中九大行星的表明特征 (3)有关哈雷彗星 教学课程设计 (一)太阳系 学生观看有关太阳系,九大行星的影像资料,向学生提出问题 1.太阳系的组成 2.九大行星在运转的过程中,为什么不会发生碰撞 3.按与太阳由近及远的顺序,依次说出九大行星的名称 组织学生讨论:太阳系中,为什么除了地球以外的其他八大行星都没有生命? 1.九大行星的表面特征: 1)水星:离太阳最近的一颗行星 ●布满了环形山 ●基本没有大气也没有水 ●表面温度高达477oC,夜晚-173oC 2)金星:距地球较近的一颗行星 故:古代(太白金星):清晨,黄昏可见。清晨所见的金星称“启明星” ●有点象地球:有大气(主要成分CO2) ●金星上的大气层把阳光大部分发射回去或漫射开来,故白昼光亮不强。

●金星上的CO2可阻挡红外线向外辐射,可产生“温室效应” ●“温室效应”使表面温度可高达465oC~480oC, 所有金星上没有生命存在的条件 3)火星:与地球有点象 ●有一层稀薄的大气层,主要成分为CO2 ●最高温度27.7oC, 最低-123oC ●没有液态水,大气极稀薄,寒冷,是没有生命存在条件的极其荒凉的世界 4)木星:九大行星之王 ●大气:H ●温度:离热源太远,温度极低 ●卫星: 16个 ●大红斑:是一股猛烈而长久的风暴漩涡。大红斑寿命很长,已经存在300多年了。 ●光环:外环较亮,内环较暗,由黑色的块状物体组成 5)土星 ●大气类似与木星 ●温度更低 ●光环:由细小的冰屑和带壳的微粒组成,因反射阳光而发亮 ●卫星:23个 6)天王星,海王星 ●有大气:H, 甲烷 ●温度极低 7)冥王星:太阳系中最外围的一颗行星 ●温度极低:绝大部分物质已凝结成固态或液态 ●表面有没有大气层不清楚 讨论结果:太阳系中其他八大行星都没有存在生命的可能性,而地球距太阳位置适中,地球表面温度适宜,有液态水,有厚厚的大气层,有氧气 太阳系中除九大行星外,还有许多彗星 1.彗星:是围绕太阳运动的一种天体(图片资料) 1)组成:慧核,慧发,慧尾 慧核: 是有岩石碎片,固体微粒,冰构成 慧发:当彗星靠近太阳时,慧核的冰物质受热而部分汽化 慧尾:受太阳风的吹拂,慧发中的部分被吹成慧尾

人类太空探索的六个难题

人类太空探索的六个难题 人类起源于非洲。但人类并未留在那里。在数千年的时间里,人类的祖先走遍了这片大陆,然后便离开了。当来到海边时,他们建造船只并不远万里扬帆前往他们当时不可能知道是否存在的岛屿。为什么? 可能出于同样的原因,当人们抬头仰望月亮和繁星时,也会说同样的话:“那里有什么?我们能去那里吗?没准我们能去那里。”因为这就是人类做的事。 当然,太空对人类生命的危害要比海面大得多。逃脱地心引力需要付出比离岸远航多得多的努力和代价。不过,那些船已是当时的尖端技术。航海家们精心规划了他们昂贵且危险的旅程,其中不少的人为了发现地平线以外的世界而死于非命。那么,为什么还要继续下去呢? 想和你谈谈衍生技术,从简便的小产品到可能养活千百万人、防止致命事故或挽救伤患生命的发现,无所不有。 告诉你,不应该把所有鸡蛋都放在这个日益脆弱的篮子里。一次陨星大撞击,人类都将落得和非鸟类恐龙一个下场。另外,你注意到近来的天气了吗? 告诉你,齐心协力发展一项计划可能对人类是有益的。这项计划不涉及相互残杀,却涉及认识地球家园、人类在地球上生存的方式和对人类继续生存下去至关重要的东西。 把一切都告诉你:人类应该设法在地球以外的地方生活、建立空间站和月球基地以及在火星上修建城市和在木星的卫星上建造栖息地的所有原因,还有人类应该遥望太阳系以外的星球——如果能做到的话——并说“我们能去那里吗?没准我们能去那里”这样的话的所有原因。 文章称,这是一个庞大、危险并且可能无法实现的计划。但人类从未因此而停下拼搏的脚步。 雨果奖和星云奖双料获得者、《辅助正义》一书作者安·莱基曾说:人类诞生于地球。人类会留在这里吗?答案是否定的。 难题一:升空(地心引力的阻碍)

探索宇宙的奥秘-教学设计

探索宇宙的奥秘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宇宙空间分布着大小不同的天体系统。 2.宇宙是运动变化的,膨胀的,组成宇宙的天体也是运动变化着的。 二、过程与方法 1.对提供的资料或自己收集的资料进行研究,发现一些有效信息。 2.学习利用数据、文字等来表述研究过程和研究结果。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从人类探索宇宙的历程中,认识到科学是不断发展的。 2.意识到宇宙是运动变化着的。 【教学重难点】 1.初步认识宇宙的结构和运动,建立宇宙系统的概念。 2.学习利用数据、文字等来表述研究过程和研究结果。 【教学过程】 一、宇宙的起源 1.天体演化说 我国古人认为大地是平的,日月星辰在天空中运行,其上方扣着穹 顶。在古希腊,德克利特提出了“天体演化说”,即在原子碰撞等原因形 成的原始旋涡运动中,较大的原子被赶到旋涡的中心相互聚集形成地 球,较小的原子被赶到外围环绕地球做旋转运动,变得干燥后燃烧,形 成各个天体。 2.星云假说 德国哲学家康德则提出了“星云假说”。构成我们太阳系星球的物 质,在最初时都分解为基本微粒,充满整个宇宙空间。……这些微粒具 有促使它们相互运动的基本能力,它们本身就是活力的一个源泉。 在这种情况下,物质就立即努力于形成自己。密度较大而分散的一类微粒,凭借引力从它周围的天空区域,把密度较小的物质聚集起来。但它们自己又与所聚集的物质一起,聚集到密度更大质点所在的地方。而所有这些又以同样方式聚集到质点密度更为巨大的地方,并如此一直继续下去,直到形成诸团块天体。在这同时,斥力使凝聚起来的

团块天体发生旋转运动。 3.有限无界的静态宇宙 1916年,爱因斯坦的广义相对论横空出世。根据广义相对论,科学家们得出了一个有限无界的静态宇宙模型,正式开始了现代宇宙学研究。 宇宙有限而无界,只不过比地球多了几维。比如,我们的地球就是有限而无界的。在地球上,无论从南极走到北极,还是从北极走到南极, 你始终不可能找到地球的边界,但你不能由此认为地球 是无限的。实际上,我们都知道地球是有限的。地球如 此,宇宙亦是如此。 4.哈勃定律 1929年,美国天文学家哈勃在研究星系的光谱后提出了哈勃定律。认定所有的星系都在彼此远离,宇宙处于普遍膨胀之中。 遥远恒星发出的光谱与地球上同种物质的光谱相比, 波长边长,即向红光方向偏移。 不管往哪个方向看,远处的星系都正在急速地远离我 们而去,并距离我们越远的星系离开我们的速度越快。 5.宇宙大爆炸 1940年,美国科学家伽莫夫与他的两个学生一道,提出了更加耸人听闻的热大爆炸宇宙学模型。认为我们的宇宙在大约150亿年前由一个无限小的奇点(被无限压缩的点)爆炸产生,大爆炸形成了时间、空间、能量和物质。 1970年,科学家发现了“大爆炸”模型所预言的宇 宙微波背景辐射的“余烬”,大爆炸假说一跃而成主流宇 宙理论,大爆炸学说更是成了真理的化身,成了书中的 标准答案。 二、宇宙的演化 设问:宇宙会一直膨胀下去吗?宇宙未来是怎么样的? 学生发言,老师不评判对错。 教师:宇宙除了发光天体,还有暗物质。暗物质是一种不能释放任何电磁辐射的物质。 珀尔马特、里斯和施密特的研究对象,是一些大质量恒星在演化后期伴随星核与星壳分离出现的一种现象,即超级规模大爆炸。质量相当于太阳的8至25倍的恒星以超

人教版高一《1.3 人类对宇宙的新探索》

1.3 人类对宇宙的新探索 课程标准: (知识目标:) 让学生了解人类探测宇宙、开发宇宙和保护宇宙已经取得的成果,明确人类认识的宇宙范围在不断扩大,理解宇宙探测的意义。 (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利用资料、图像分析说明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宇宙空间资源和宇宙探测的意义。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宇宙探测的发展 1.古代对宇宙的探测 【讲述】人类对宇宙的认识经历了一个漫长的时期。最初,人类对宇宙的认识是基于想像。在我国古代,有许多关于“宇宙”“太空”的描写。如远古时代的“盘古开天地”“女娲补天”,以及神话小说《西游记》中的“大闹天宫”“月宫”,还有《封神演义》中的许多描写等。 在古代,人们不仅对宇宙怀有美好的想像,而且劳动人民运用杰出的智慧还发明创造了许多天文观测仪,如圭表、日晷、浑象、漏刻等,在一些地方还建有天文观测仪台,如北京古观象台、河南登封的测景台等。可见,古代劳动人民是聪明而伟大的。【承转】到了近代,人类对宇宙的探测已跨人了一个新时代。 2.宇宙探测的新时代 【提问】请同学们阅读课文,看看人类对宇宙的新探索取得了哪些成果? (1)无人航天器阶段:1957年,原苏联用火箭把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送上天空。(2)载人航天器阶段: 1961年,原苏联成功发送第一艘载人飞船。宇航员加加林是第一个进入太空的人。 图1.13显示,从1969年至1972年,美国的“阿波罗”登月计划先后6次将12名航天员送上月球,从此以后,各种载人飞船、航天站、航天飞机先后进入太空,开创了对宇宙空间进行探索的新时代。 1971年,美国发射大型载人航天站“天空实验室”(图1.14) 1981年,美国成功试航世界第一架航天飞机“哥伦比亚”号。 【提问】人类对宇宙的新探索有哪些重大发现,取得了哪些重要的成果呢? 【小结】从20世纪60年代至今,人类对宇宙空间的观测、探索主要取得了以下几方面

人类探索宇宙的历史给我们的启示

《科学技术史》大作业 姓名:白晋周 学号:201428014226038

人类探索宇宙的历史给我们的启示我本科就读于西北工业大学航天学院,出于兴趣和爱好,自己也主动了解了一些宇航方面的历史与专业知识并有所感触,愿意与你一同分享。 著名哲学家康德有一句名言:世界上有两样东西能深深得震撼我们的心灵:一件是我们心中崇尚的道德准则;另一件是我们头顶灿烂的星空。在整个人类历史长河中,各民族人民都在赞美、探索星空,并从中探讨生命和人生的意义。 宇宙是人类探索的永恒主题之一,千百年来,人类一直渴望解开宇宙的奥秘,一直致力于对宇宙奥秘的探索,探索天体的运动和演化规律,并把获得的真知应用于人类的生产和生活,实现人类社会的持续发展。 人类对宇宙的探索经过了漫长的历程,从古到今。 早在公元前4世纪,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就提出了“地心说”,即认为地球位于宇宙的中心。公元140年,古希腊天文学家托勒密发表了他的13卷巨著《天文学大成》,在总结前人工作的基础上系统地确立了地心说。1543年,波兰天文学家哥白尼在他的不朽名著《天体运行论》中系统地提出了日心说。在他阐释的日心体系中,太阳居于宇宙的中心,地球和其他行星沿着圆形轨道绕太阳运行。1608年,荷兰人李波尔赛在一次偶然的机会中发明了望远镜。翌年,意大利物理学家、天文学家伽利略在得知这一消息后,立刻亲自动手制作了第一架天文望远镜,并不断加以改进。伽利略利用他的望远镜发现了月球表面的环形山、金星月相、木星的卫星、太阳黑子,发现了茫茫银河由无数个恒星所组成。1917年,美国天文学家沙普利通过对银河系内天体分布的分析,确认太阳并不位于银河系的中心,而是处于相对说来比较靠近银河系边缘的地方。至此,地球的地位从居于宇宙之中的特殊天体降级为绕太阳运动的一颗普通行星。银河系是否已经包括了宇宙的全部内容呢?随着观测手段不断改进,新的观测手段的出现,哈勃望眼镜使人类对宇宙的探索更进一步。 人类探索宇宙最重要的动因之一,就是追本溯源,寻求宇宙和我们人类的起源。因此随着科学观测手段的一步步深入,也就有了各种宇宙起源观点和假说的提出,其中一种“宇宙大爆炸理论”认为,宇宙起源于一个单独的无维度的点,即一个在空间和时间上都无尺度,但却包含了宇宙全部物质的奇点。这场大爆炸要追溯至至少120~150亿年以前,而宇宙的时间和空间就由这

(中医气的一元论宇宙观)的浅说

(中医气的一元论宇宙观)浅说 由王爱仁制作,北京中医林整理。 中医中的气论,从哲理上看,它来源于我国先秦时期就已经认识并确立起来的气的一元论的宇宙观。这种宇宙观的产生,最明显不过的是早期道家的思想,如老子在他论道中所谈的气的思想,他说:“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42章),还有后来庄子在《知北游》中所说的:“通天下一气耳”。沿着道家的思路,再稍后,管子在老子论气的基础之上,又提出了“精气”论的观点,在太约相同的时期内,《易传》的作者也发表了同样的看法。如《管子·内业》中云:“精也者,气之精者也。”在《管子·心术下》中又说:“一气能变曰精”。如《系辞上传》中也有“精气为物”的看法。既于“元气”的说法,也即物质本源的另一种说法,这与老子所言的气的物性在本质上没有根本的区别。既于始于何时,据我国学者张岱年所说:“元气一词,屡见于汉代著作中,但究竟始于何书,难以考定。”在汉代中,最具代表性的是王充的元气论。到了宋代,又有张载和王夫之等人的元气学说。所谓元,即始也,这是《说文》的解释。意思是说,元气,作为一种物质,它是宇宙物质最早、最原始的一种状态,所以说,元气之气与老庄所言之气没有本质上的差异。管子的精气说倒有一些新意,因为他鲜明的指出精气是整个气中的精华,又是可生可变的气,因而与一般的气有所不同。这就为气的可变性,又尤其是为气可造出生命之物提供了一定的理论依据。 关于气,它是我国古代唯物论哲学一个很重要的命题,其基本观点是:认为宇宙的本源是一个物质的世界,它的最基本、最原始的状态,就是一个充满着“至小无内”的最微小单位的气的世界,同时,也可以说是一个充满着“至大无外”,由无限个气体包容在一起的广袤无边的气的世界。这个世界,庄子在《知北游》中,将其称之为“太虚”,而易学中则称之为“太极”。这个世界不是静止的,而是动态的,是发展的,今日的世界,就是由这个世界发展而来的,今天所显现出的万象的物质世界,就是这个正在发展中的世界的见证物。因此,又可以这样概括说:它是整个宇宙过去、现在和未来的基础,它是这个发展中世界的最原始、最根本的物质基础。由于气的这种唯一性和原始性,所以我国现在一些哲学家、理论家们,就将它命之为“气的一元论的宇宙观”。 中医理论中的气论,就是建立在这样一个“气的一元论的宇宙观”上。如《素问·天元纪大论篇》对宇宙和人的看法;如《素问·宝命全形论篇》对人的生成的看法;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篇》对宇宙和人的阴阳二气的看法,还有运气学说中主要的宇宙观,病理观,以及我国中医传统理论中已经形成的整套气的生理观、病理观、以及各类用气治疗疾病的方法等等,都可足以说明这个问题,物质性气是中医理论的基石。 关于气,我国古人这种朴素的唯物宇宙观,并非是纯主观地随意的想象中说出来的,而是有其科学的根据的,其一是当时自然哲学的直觉与经验结合的发现;其二是当时天文学研究成果的总结。如老子的道学观,就是那时自然哲学的直觉与经验结合研究出成果的典范;而天文学上的宣夜说,就是当时对宇宙模式和宇宙起源的最先进和最科学的解释。我说它最先进和最科学是因为这一解释很接近现代宇宙学。

幼儿园大班科学:探索太空的奥秘

一、活动目标: 1、让幼儿认识宇宙太空的奥秘,扩展幼儿的知识。 2、诱发幼儿对太空的探究和好奇心。 3、培养幼儿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二、活动准备: 1、提供给幼儿介绍太空的资料:图书、录像、电脑。 2、设计好的大幅“未来太空城”的图片。 3、各种大型积木,橡皮泥,彩纸,皱纸,各种废旧材料等。 4、录音机、磁带。 三、活动过程: 1、感知太空。 (1)教师扮演星姐姐:“小朋友们好,我是宇宙太空的星姐姐,我知道你们很想知道我住的地方到底是什么样的,所以,今天我就邀请你们到太空去做客,你们高兴吗?那我们怎么去呢?(坐飞船、航天飞机等)(2)幼儿随音乐一起做律动“坐飞船”,然后自由地围坐在一起。 (3)查看关于介绍太空的资料,激发幼儿学习兴趣。 “现在,我们来到太空资料厅,请你们自己去查看关于太空的介绍,好吗?幼儿自由选择,借助各种媒体感知太空的奥秘。 2、构思太空城。 (1)请幼儿讲述刚看到的或以前了解到的有关太空的知识,教师适当帮助补充小结。 (2)教师出示“未来太空城”的图片。 “小朋友们,现在星姐姐住的太空里来了很多新朋友,有各种人造卫星、太空飞船、卫星空间城,等到不久的将来,我住的太空也将变成一座美丽的太空城。你们看,这就是我设计的“未来太空成”,这里也有学校、工厂、商店、娱乐场所、街道,到了那时,你们就可以天天和星姐姐住在一起了,你们高兴吗?” (3)幼儿大胆想象“未来太空成” “那星姐姐请你们帮帮忙,帮我再设计几座太空成好吗?”幼儿自由设想、构思,并相互讨论交流。 3、建造太空城。 (1)教师帮助幼儿分组,让幼儿开动脑筋,利用各种材料进行建造。 (2)幼儿分工合作,教师巡视指导。 (3)请几名幼儿代表说说自己建造的太空成,共同欣赏美丽的太空成,并给它取名,挂牌,然后幼儿和

人类对宇宙的探索与认识

人类对宇宙的探索与认识 我们的祖先渴望了解宇宙,但是他们没有真正找到了解的办法。今天,我们已找到了一种有效和精确地了解宇宙的办法,我们把这种方法称为“科学”。科学已经表明,宇宙是如此浩瀚而古老,因此人间世事往往显得无足轻重。 宇宙现在是这样,过去是这样,将来也是这样,只要一想起宇宙,我们就难以平静——我们的心情激动,感叹不已,我们知道我们在探索最深奥的秘密。 我们迫切希望能够了解宇宙,我们现有的大部分知识是从地球上获得的,然而地球只不过是宇宙中的一个小小的地方。宇宙是由无数的行星、恒星、彗星、星云等组成的,宇宙中是否有外星生命的存在成了我们所关注的焦点。总之,宇宙对我们的吸引力太大了,以下让我介绍一下人类探索的发展历程和一些宇宙知识吧。 恒星 人们用肉眼看到的星星,除了太阳系内的流星、彗星和五大行星(水、金、火、木和土星)之外,整个天空中的星星都是恒星。恒星是由炽热的气体所组成并能自己产生能量发光的近似球体的天体。由于它们的位置看上去似乎恒古不变,因此,古人它们为“恒星”。 在中国古代,早在司马迁的《史记·天官书》中就有了关于恒星颜色的记载:“白如狼,赤比心,黄比参左肩,苍比参右肩,黑比奎大星”。 恒星为什么会有这么多诱人的色彩呢?天上的星星发出的光在不同波段的强度是不一样的。从恒星光普型我们可以知道,恒星所呈现的不同颜色,代表了它们表面所处的不同温度。一般来说,发蓝光的恒星是年轻的星,会发热、温度较高,大约在2500~3500开,如猎户座η星。发黄光的恒星是常见的星,它们已经到了中年,温度居中,大约在6000~500开,如御夫座的五车二星。而发红光的恒星是垂亡的老年星,温度较低,大约在2000~3000开,如参宿四和心宿二等。 当你用眼睛直接观察恒星时,你会发现恒星有的亮些,有的暗些,为什么呢?这是因为不同亮度的恒星的光给予你的眼睛视网膜的能量大小不同。 不过恒星的这种亮度不是恒星的真实亮度,由于恒星距离有远有近,在夜空中看起来很亮的星可能是因为这颗星距离我们很近,相反,一颗看起来很暗的星,只是由于距离遥远才显得很暗。因此,恒星的目视星等反映不出恒星的真实亮度。 黑洞 广义相对论表明,引力场可以造成空间弯曲,强大的引力场可以造成强烈的空间弯曲,那么无限强大的引力场会产生什么情况呢? 1916年爱因斯坦发表广义相对论后不久,德国物理学家卡尔?史瓦西就用这个理论描绘了一个假设的完全球状星体附近的空间和时间是如何弯曲的。他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